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3: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专业学术论文

篇(1)

现代专业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资源的共享,因而,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吸纳多方资源。整合的教学资源既包含师资,也包含教学硬件资源。黑龙江大学借助社会保障审计科研项目,鼓励各个学科背景教师参与到项目中来,通过对真实、海量的社会保障审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尽可能地整合硬件资源,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社会保障综合实验室。加大审计和计算机专业设备的开放程度,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数据库,方便各专业广大师生便捷地使用资源,并应用于研究工作。同时,强化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保障政策的分析、评价、仿真、预警与建议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来推动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民生领域科研团队能力,培养多学科背景的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社会保障科研项目,采取联合立项、联合科研、联合创新的方式,增强跨学科师资团队的科研能力建设。此外,加强不同学科间教师的交流和互动,建立合作教学、共同培养的机制。

(二)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

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提高学生选择的自由度。社会保障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的需求选择不同院系的课程,如选择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经济学院福利经济学、审计学、统计学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数据库与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跨学科进行课程选择,三年选修并完成一定量的课程学习且考试合格,即达到跨学科选修课标准。这种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特色,在满足广大跨学科研究生选课需求的同时,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跨学科选修课程的设置将为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在治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不同的学术观点,从不同的理论中提取精华。因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鼓励包括社会保障专业在内的多学科背景学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通过学生间的互通,逐渐形成理性思维逻辑,构建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方法。另一方面,邀请社会保障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审计方面研究者等定期给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通过研讨活动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学科联合培养机制。

(四)开展双语教学

目前,黑龙江大学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领域积极探索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目标以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英语作为一种拓宽研究视角的工具。从教学模式上看,以社会保障专业导师选取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论文为教学素材。目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主要选取《Public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SocialWelfarePolicy》和《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等SSCI期刊核心论文为授课教材。从授课方式上看,导师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开展广泛讨论与研究,以期达到深入理解论文的目的。教学过程最后由专业导师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业界信息、理论知识、论文写作、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提升了文献的搜集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国际社会保障最前沿的理论,为学术论文的撰写起到指导性作用。今后黑龙江大学仍将社会保障双语教学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双语教学的内容,打造双语教学的专业特色。

二、教学条件体系的构建

(一)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均提出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要求,规划要求未来要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这里所指的人才需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目前,黑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不高。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在教学条件体系构建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活动中。但结合当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建成时间短、学生数量少的实际情况,专业自己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因而在探索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选择“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和专业推荐实习单位”的方式。学校加强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区、慈善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拓宽实习渠道。通过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

篇(2)

拓展实践范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专业,因而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具体分为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校创新课题项目、学术论坛、毕业论文等部分。其中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是指借助社会保障专业申请的几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创新课题项目是指借助学校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术论坛是指社会保障专业定期联合其他相关专业举办以学生为主的论坛,每期论坛由一位学生主讲,在互动的过程中,弥补各个专业学生的学科知识漏洞,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整合教学资源

现代专业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资源的共享,因而,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吸纳多方资源。整合的教学资源既包含师资,也包含教学硬件资源。黑龙江大学借助社会保障审计科研项目,鼓励各个学科背景教师参与到项目中来,通过对真实、海量的社会保障审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尽可能地整合硬件资源,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社会保障综合实验室。加大审计和计算机专业设备的开放程度,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数据库,方便各专业广大师生便捷地使用资源,并应用于研究工作。同时,强化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保障政策的分析、评价、仿真、预警与建议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来推动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民生领域科研团队能力,培养多学科背景的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社会保障科研项目,采取联合立项、联合科研、联合创新的方式,增强跨学科师资团队的科研能力建设。此外,加强不同学科间教师的交流和互动,建立合作教学、共同培养的机制。

(二)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

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提高学生选择的自由度。社会保障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的需求选择不同院系的课程,如选择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经济学院福利经济学、审计学、统计学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数据库与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跨学科进行课程选择,三年选修并完成一定量的课程学习且考试合格,即达到跨学科选修课标准。这种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特色,在满足广大跨学科研究生选课需求的同时,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跨学科选修课程的设置将为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在治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不同的学术观点,从不同的理论中提取精华。因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鼓励包括社会保障专业在内的多学科背景学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通过学生间的互通,逐渐形成理性思维逻辑,构建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方法。另一方面,邀请社会保障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审计方面研究者等定期给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通过研讨活动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学科联合培养机制。

(四)开展双语教学

目前,黑龙江大学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领域积极探索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目标以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英语作为一种拓宽研究视角的工具。从教学模式上看,以社会保障专业导师选取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论文为教学素材。目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主要选取《Public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SocialWelfarePolicy》和《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等SSCI期刊核心论文为授课教材。从授课方式上看,导师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开展广泛讨论与研究,以期达到深入理解论文的目的。教学过程最后由专业导师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业界信息、理论知识、论文写作、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提升了文献的搜集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国际社会保障最前沿的理论,为学术论文的撰写起到指导性作用。今后黑龙江大学仍将社会保障双语教学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双语教学的内容,打造双语教学的专业特色。

教学条件体系的构建

(一)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均提出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要求,规划要求未来要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这里所指的人才需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目前,黑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不高。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在教学条件体系构建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活动中。但结合当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建成时间短、学生数量少的实际情况,专业自己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因而在探索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选择“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和专业推荐实习单位”的方式。学校加强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区、慈善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拓宽实习渠道。通过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分析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招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专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近十年来,计算机专业的招生数量始终占据着各高校理工类专业之最。由于就业状况良好、工资薪酬高,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到考生与家长的关注,吸引了大批高分学生。然而,最近几年就业市场上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IT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仍旧旺盛,而且经常抱怨难以招聘到急需的人才。

其实,与其他专业想比,计算机专业有着许多难以比拟的优势,诸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计算机技术人才容易转入其它行业等。另一方面,信息产业仍然属于朝阳产业。因为,我国的软件行业刚刚进入成熟期,市场潜力巨大。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从最初的信息时代过渡到后PC时代。目前,我国已经将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的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同时,新的应用与技术的需求催生了新的研究热点,诸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而这必然导致社会对从事这些技术岗位的专业人才的新增需求。此外,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总的趋势来看,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呈增长趋势。

2 我校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近年来由专科层次学校升格而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相对于“老牌”的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仪器设备、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我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1)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较为紧密,从而有利于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和企业横向项目支持。(2)尽管财力有限,但是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扶持少数的校级特色专业。

3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

3.1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义

我校是专业横跨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但是各个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可以促进我校工学类专业的发展,优化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并且为今后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工学类专业打下基础。山东省一直将信息产业列入重点发展对象,且拥有浪潮、中创等一大批优秀IT企业。目前,山东省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既可以缓解省内软件人才缺乏的局面,充分发挥我校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又可以为今后“集中优势研究方向,建设地区性技术研发中心”的专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2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篇(4)

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其显著的专业特点,与自然科学类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不尽相同,既强调专业理论学习,又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符合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急需的合格人才,是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学院在20多年的办学进程中,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及教学科研基础设施,逐步形成重实践、强应用的办学模式。学院现有10个微机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拥有教学实习场所4600平方米,仪器设备1880台(件),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近10个。学院目前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省区招生,在校生人数1000余人。该院学生在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T&AT、ACM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多年来,为国家、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兵团培养了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为地方和国家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简述

近年来,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坚持“教育以质量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适时调整院系运行机制,积极组织教科办、各系教师、辅导员共同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并分别邀请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和讨论,主动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明确石河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对创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运行基础上,学院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校级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创新实验区等教学质量工程的申报和建设活动,推动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二是扎实推进实践(实验)教学基地建设,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学院一方面加大了对校内独立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课程的支持力度,购买实验课程软件,积极加强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切实做好实习基地建设,现已与天富热电、中国移动石河子市分公司、石河子市政府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三是出台奖励政策,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学院专门出台了针对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奖励政策,对获批教学研究项目、发表教学法论文,参与指导学生SRP项目等研究项目进行相应奖励,大大提高了学院师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了学院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效果显著。四是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丰富第二课堂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多方位地参与专业科研兴趣小组活动,收效明显。近3年来,申请立项石河子大学SRP项目7项,参与学生25人次,8名学生参与撰写兵团信息化发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等研究报告,软件开发小组完成了6套学院和大学部门信息系统,目前还正在开发石河子大学校友录系统等6套应用系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软件开发,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上述情况表明,近年来,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并不断进行完善。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师资水平急需加强提高;个别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急需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仍需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仍需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急需加强等。

三、开放、实践、研究型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结合计算机专业学科发展特点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以开放、实践、研究为重点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开放式教育教学,是强调教学空间、教学资源的开放,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契机、加强疆内、疆外及校内、校外的教育教学交流;实践型教育教学,是针对我院学科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育教学,则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和思维能力。

(一)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将教育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师资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外部扩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模式。首先,可以依托合作教学平台,加强校内外教育教学交流。学院将紧紧抓住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内地知名院校学科对口援建的契机,建立合作教学平台。在院内设立援疆讲座和援疆课程,定期聘请援疆教师为本学科专业讲授课程,使大学生在本学院感受到学术名家风范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定期选拔大学生赴国内兄弟院校插班学习,发挥对口援疆高校的学科专业影响力和学科带动作用。其次,可以依托教学质量工程平台,倡导网络教学的应用。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使课堂丰富多彩。网络教学以文、声、图、像等为主要教学方式,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教育方法有机结合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推进中,可以强化突出实时交互的特点,通过网上设置留言板、BBS、微博和E-Mail,在网上展开师生间、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和讨论。一方面,学生与网络的交互可以使学生及时有效地获得教学信息,另一方面,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可以使学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则可以进行协作学习,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可将不懂的问题通过留言或发帖的方式提出,教师定时上网回答学生所提问题。网络教学提高了交互意识,重视学科交叉和知识更新,更注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空间的开放,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实践型教育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专业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改革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具体包括:(1)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型实验、专业分项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与研究创新型实验。(2)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实验室软件实习+实验室硬件实习+企业实习”一体化实验模式,真正体现计算机专业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3)实践教学空间上完善“校内实验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模式。依托学院专业实验室,加强对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逐步拓展专业实习渠道,积极与企业实现协作式培养,建立一批“企业化”的协作单位。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影响力大、业务水平高的软、硬件公司,把事业单位作为新的实践教学基地,缓解现有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学生实习数量有限的矛盾。通过推行实践型教育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首先,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教学研究功能,充分利用学院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教学研究功能,设置学科专业人才教育质量研究专项,资助本学科专业教师申报教育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科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培养质量;设置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我院高年级本科生独立申报小型科研项目,由实验室专业教师给予一定指导,通过项目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和思维能力。建立大学生、研究生科研奖励制度,鼓励大学生撰写高质量、研究型学术论文,对于单位署名为我院的刊发学术论文,按期刊级别颁发奖金。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数学建模竞赛、IT&AT、ACM等竞赛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学院设立专项基金给予资助和支持,并选派责任心强、科研业务能力精的专业教师给予项目指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夏令营项目和科技“三下乡”项目,改变以往单纯有团委、辅导员老师带队指导的局面,由专业教师参与辅导,以保障大学生科技活动有必要的专业科研保障。最后,鼓励大学生参与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建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各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库,并将其科研项目公布于学院网站上,使我院大学生动态了解各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方便大学生在科研导师选择上更具明确性和针对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本期名师讲堂栏目,让我们走近真诚热情、朴实无华的何钦铭教授,去体会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教学经验,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分享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篇(6)

0.引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仅体现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综合状况,而且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及其个人综合能力,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更是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中不仅写出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是在设计出毕业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论文阐述说明的。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可以是纯理论性的论文也可以具有设计性的论文,如果是设计性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做出设计,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程序代码与论文描述,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复杂而综合能力的体现。作为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能够成功做出毕业设计要求的内容,但对于体现文笔功能撰写论文却显得匮乏,所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势在必行。

1. 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必需的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全面检验、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大学毕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

本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安排毕业论文(设计),首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校规定的论文规范格式进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科学性及规范性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1]。

2.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现状及常见问题

2.1盲目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而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特点和偏爱方向按照已给定题目进行选题,选定题目后,联系指导教师进行开题,在开题报告中分析选题的意义,确定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列出论文总体安排进度及其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

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切忌盲目选题。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学生选题不慎重,导致对题目分析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指导教师出题有时也有片面性,会导致学生在选题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个人综合能力。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涉及软件、硬件及其设计性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会选择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或论述性较强的题目,而不是考虑到尽可能大的体现个人基本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的题目。

2.2对论文投入时间不够

学生在修读完规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之后,接着就要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同时,有些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有些学生在准备考研、有些学生在准备其他与工作相关的考试,这样,学生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充分,并没有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专心撰写论文。应该注意,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与以往的上课不同,在校上课都是学校安排了课程的学习、考核等固定模式,学生只需听从学习安排即可。而论文的撰写全靠学生的自觉性,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自己控制时间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努力完成。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撰写论文时放任时间,自己管不住自己,不能严格按照论文计划进度进行。自我时间控制不好,到最后写论文只能是赶时间进行拼凑,导致论文的质量不高。

2.3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即使有了适合自己的题目,并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但有些学生还是感觉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设计有种种困难,分析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积累的知识相对匮乏,缺乏创新意识。

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本科生在校主要是学习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而对于写作、科研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很少,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的爱好和个人发展,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平时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文字组织等能力培养[2]。有些学生能够根据论文题目将论文(设计)做出来,但因文字、语言组织等方面的欠缺,而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当前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所困惑的问题。所以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应该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努力的结果,并且要教师和学生经过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3.1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该严格结合学生课程设置,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综合素质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高校都是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情况和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来出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应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与自己的偏好或自己的发展前景。有了适宜的毕业论文题目,首先仔细分析题目,建立协作思路,搜索相关参考资料,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有目的的进行撰写。

3.2全心全意投入时间撰写论文

选定适合自己的题目后,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时间跨度大、活动地点变化大,毕业论文(设计)需要调研,到图书馆查阅文献,需要到实验室调试程序等,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应该严格按照最初列出的论文进度计划进行撰写[3]。

撰写论文的一个关键部分是联系指导教师进行论文的监督和指导。论文的撰写思路要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尤其是在论文开题,初稿,中期等几个重要的阶段应及时联系指导教师,并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格式进行撰写。

3.3合理应用综合能力

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明确目标,努力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及前沿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更侧重于设计,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容易实现设计部分,但是还应将完成的设计对应到撰写论文中,这时,有些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了,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组织及写作能力。当然,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醒撰写学术论文的思路、方法及其技巧,应强调完成论文后进行最后论文答辩注意事项及其技巧[4]。

4.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是体现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以上从计算机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得出选择题目、全心全意投入时间、合理应用综合能力这三方面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最佳对策。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之前还应进行必要指导教育,使学生重视并充分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学校或师生之间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过程监控,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总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学习任务,不仅反映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而且反映出学校及教师的综合教学情况。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学生和教师日积月累地学习和不断地进取。

参考文献:

[1] 谢雅.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讨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0卷第1期.

[2] 黄继蓉 陈光喜. 提高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的思考和策略[J].高教论坛.2007年第2期.

[3] 王玉锋 刘保旨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1期.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b)-0000-0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育出高质量的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目前,由于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的快速发展,原有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应对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现今计算机专业硕士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少创新,知识面狭隘,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要。针对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今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培养现状,并结合多年的硕士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及对本校学生就业状况的跟踪,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型的学科,由于社会高科技技术不断增强,对计算机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激增,因此对现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

大部分院校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中都要求学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具有从事计算机学科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项目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年限为2至3年,但实践学分占毕业所需学分比例不足10%,而毕业学分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暇顾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专注毕业学分的修满。

2.2学生缺乏到企业中实习的经验

学生在读研期间到企业锻炼的机会不多,不是很明确市场需求,缺乏实际案例分析锻炼,甚至不具备市场所需的最新技术,即使到企业实习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有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寻求实习机会会碰壁,因为有很多企业不愿接收无任何项目经验的学生到企业实习,觉得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这些无实际经验的学生,有充分实践经验的学生往往比较吃香。还有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后,发现实习的项目内容与自己进入企业实习前所期望提高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3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实践价值

研究生教育是基于本科教育的一个提升,除了本科式的课堂教学专业知识以外更应该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跟随导师直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对本专业相关行业需求的学习和了解,对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中存在着项目经费分配、科研项目分工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不足,有的学生在所参与项目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还有的硕士研究生在一些科研项目中只是做着很琐碎的工作,没有深入参与到项目的技术工作需求层,这样以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加之导师对其科研能力训练的忽视,这些都很大程度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3提升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与措施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研究内容的前沿性、理论的系统性,同时也要注重学科的应用性、研究内容的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想要培养出计算机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与措施。

3.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适时优化培养方案,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掌握能力。高校需要做好对社会实际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制订明确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加强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和查新能力

养成跟踪学科前沿知识和新技术的好习惯,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师可引导学生去跟踪学科发展中热点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导师可以不设置具体目标,只需要给予一定方向性的指导意见,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查找计算机专业当前热门的研究问题,使学生形成主动提升实践能力的愿望,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查新能力,养成跟进阅读计算机领域最前沿文献的好习惯。

3.3注重对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方面,科研开发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应营造研究生科研创新氛围,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学科问题,积极参加项目,学院可以开展科学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训练的相关讲座。导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不仅可以使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保持定期的联系,而且可以与讨论小组中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直接学术交流,报告的水平则可以直接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其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

3.4加强对硕士生导师的培养

选派优秀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国际视野,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高水平创新导师队伍。鼓励导师争取重大科研项目这样以来能给学生创造出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导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具体的科研工作,还要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在研究专业科研项目的同时,把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以及科研中的收获与成果贯穿到教学之中去。

4结语

研究生培养模式涉及的要素很多,是个牵涉教育理论及实践两方面的课题,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随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不断探索其教育规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计算机市场输送更多高级专业型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义务,期待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我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柯文德,彭志平,陈珂,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性科技竞赛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9):58-62.

[2]卜方玲,徐新,邹炼,徐兆卓.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6(01):54-55.

[3]李淑芝,兰 红.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114-116.

[4] 傅彦,任立勇,陆鑫,等.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09):36-37.

篇(8)

0 引言

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每时每刻都经历着不同变化。在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大部分新技术都来自国外,包括科技专著和新开发的应用软件。我们在学习这些新技术时会面临语言上的障碍,常常会出现对新技术理解不精确、不全面的情况,这就使我们在新技术研究上处于落后状态。同时,当今社会对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并且熟练掌握英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作为培养后备人才的高校必须要重视计算机英语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利用这个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必备工具,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阅读最新的科技文章。

1 当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专业基础课,不像专业课那样受到学生重视,也不像基础英语课那样受到四六级考试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抱着通过就好的态度,在课堂上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造成课堂学习效果不好、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的恶性循环。

1.2 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

现在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以学生听课为辅。许多教师采用单纯讲课的教学方式,认为专业英语课就是给学生解释文章含义,讲解专业术语,介绍一些简单的专业知识,不需要练习听说能力,认为这些都是基础英语课的任务。教学模式也是“阅读+翻译”或“词汇讲解+翻译”的形式,教师在讲解时采用单一的口头表述和板书形式,教学内容也相对枯燥,因此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气氛不活跃。

2 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2.1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专业英语教学主要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获取国外的相关前沿科技信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发展及其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的现实情况,进一步明确专业英语学习与将来就业的重要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2 加强基础英语学习

加强基础英语学习是专业英语学习的有力支持。基础英语中基本语法的介绍,短语的使用,词汇含义、句子结构分析都是专业英语中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英语功底是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条件。

3 教师教学方法探讨

3.1 扩充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

专业英语的教学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文化知识的缺乏,也会带来英语阅读理解上的困难。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专业知识作保障。计算机英语不同于其他的计算机专业课,涉及范围比较广,涵盖整个计算机专业的相关内容,从基础的低级开发语言到高级面向对象语言,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到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数据结构、编译原理和人工智能,从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到数据分析的各种应用软件,以及网络安全和数据通信等都被包含在计算机英语的范畴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各种英文书籍和资料中选取最新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内容,将其作为学生阅读的重要材料,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逐步积累计算机专业知识,达到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相辅相成的效果。

3.2 帮助学生掌握构词法

单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学生若要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首先要扩大词汇量。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生词。这些生词专业性比较强,与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相比差别较大,很多学生在翻译文章时不能准确地表达词义,因此就不能很好理解文章内容;而且科技类的文章更新很快,每天都有新的内容出现,这就需要学生及时更新自己的词汇库。

对于学生来说,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增加了学习负担,而且记忆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的构词方法,加强对词义的理解,达到长久的记忆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单词的结构,利用其中的规律用以下几种方法将单词归类。

1)派生法:在现有词汇基础上添加前缀或后缀,组成新词汇。

Micro-微型:microsoft微软、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

Multi-多:multifrequency多频的、multiprocessor多处理器、multiuser多用户。

Hyper-超级:hyperlink超链接、hypegext超文本、hypermedia超媒体。

Tele-远程的:telecommuting远程办公、telemeasurements远距离测量。

-ware部件:software软件、hardware硬件、firmware固件、groupware组件。

-able可能的:scalable可缩放的、portable便携的、programmable可编程的。

-ity性质:accountability可核查性、availability可用性、reliability可靠性。

-meter计量仪器:telemeter测距仪、spectrometer分光仪、barometer气压仪。

2)合成法:将若干个单词的前后相互拼接,组成新词汇。

compuser=computer+user计算机用户;

syscall=system+call系统调用;

codec=coder+decoder编码解码器;

transceiver=transmitter+receiver收发器;

calputer=calculator+computer计算器计算机。

3)复合法:将多个单词组合,组成新词汇。

-based基于:rate-based基于速率、credit-based基于信誉、file-based基于文件。

-centric以……为中心:client-centric以客户为中心、user-centric以用户为中心、host-centered以主机为中心。

-oriented面向……的:obiect-oriented面向对象的、market-oriented市场导向、process-oriented面向过程的。

-free自由的,无关的:lead-free无铅的、jumper-free无跳线的、paper-free无纸化。

Info-信息:info-channel信息通道、info-tree信息树、info-world信息世界。

Event-事件的:event-driven事件驱动、event-oriented面向事件的、event-based基于事件。

4)缩略法:将若干个主干词汇的首字母拼接成一个新词汇的缩写。

Flops(Floating-point operation per second)每秒浮点运算次数

Spool(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on online)假脱机

BASIC(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

PCB(Process control block)进程控制块

ADE(applic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应用开发环境

Radar(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雷达

3.3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对文章的翻译,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加,英语学习已经不只局限在单纯的写作与文章翻译上,同时高校学生也以各种不同方式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听国内外学术报告并作相关学术汇报,而在这些交流中英语常常作为通用语言,因此计算机英语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听和说专业英语的能力。

提高学生听和说的能力,需要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加学生表达也就是说的机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视听、情景和功能融为一体,通过播放相关科技前沿的视频文件,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感性的认识空间,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动态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学习新技术,增进师生间的交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适时加入互动演示环节,将口语表达的内容加入其中,这样既有语言环境又有练习内容,既生动又有表现力,还可以配合一些视频或者练习中的情景对话,不仅使内容更加丰富,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4 教材改革探讨

4.1 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以往专业英语的教材大多是大篇章的文字叙述,整个教材内容枯燥单一,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也很难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材设计应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课本内容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单词,了解各种相关术语的背景知识,熟悉软件开发过程的流程。

例如,教师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内容时,在几十分钟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阅读文字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很多学生对硬件部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教师只进行书面知识介绍,会让学生觉得讲的都是重复的内容,这时我们如果添加各种硬件的图片,从图片着手进行介绍,学生就会有兴趣知道各种硬件部件的具体外形,教师讲课也会起到良好效果。这样,学生在了解专业英语名词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硬件各个组成部分的印象,了解了各种部件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学习硬件设计有很大帮助。

4.2 内容要有层次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好坏程度各有不同,因此教材的编写也需要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从易到难,逐渐增加文章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素质和能力。教材内容要结合专业知识的深度,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通过相对简单的说明介绍相关内容,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增加语法和词汇的难度,加入相对复杂的长句。

计算机英语教材大多是科技说明性文章,里面的句子都比较复杂,常常会出现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学生在理解这些句子时要把握句子当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找到修饰的关键词,从而更加有效地理解文章中每个句子的含义。对于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记忆也非常重要,学生可以从简单词汇开始,在熟知、熟记、熟练的过程中,由记住一个简单词语开始,逐渐熟悉复杂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帮助理解长句。例如,教材内容可以先从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种编程语言,再进一步延伸到计算机各个专业应用领域,让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

4.3 注重时效性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应该注重时效性,增加对科技前沿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前沿计算机科学科技文章、学术论文、计算机类相关应用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把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实用性。陈旧的课本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现在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学生了解新科技、新动态的方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把握最新动向,编写教材时与时俱进,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教师可以对教材中介绍常用软件的内容作相应的删减,介绍一些当前比较流行的开发语言和计算机相关学科的前沿科技文章等。

5 结语

要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使计算机专业英语能够真正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服务,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志艳.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204-205.

[2]史婷婷.计算机专业英语兴趣教法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0):66-99.

[3]袁本涛.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2):44-51.

[4]吴璟莉.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探讨[J].大众科技,2011(10):189-199.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 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 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静. 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9-31.

[2] 姚国胜, 陈建欣.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9(1): 86-89.

[3] 伍栖, 赵初元, 杨子华.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10):65-67.

[4] 李向民, 任宇石, 张晓芬. “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134-136.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27-04

一、 引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很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其想法受家长、亲友及中学教师的影响,进到大学后才真正有机会了解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才有精力认真思考个性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匹配性。

关于大学生转专业的规定和政策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2001 年清华大学开始进行本科生转系工作改革试点,并逐渐构建了转专业辅导的理论框架与模型,而且提升了转专业辅导的专业水平,不仅形成了转专业辅导的长效机制[1],也对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和决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2]但是面对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培养方案认定,以及他们进入新专业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根据《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在读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符合转专业条件的本科生可以申请转专业学习。5年来,申请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达百人以上。经科学选拔,计算机系共接收了转专业学生80余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热度在学生中逐渐升温,这同时带来的是转专业学生的需求逐年攀升。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需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加大转系的接收和管理力度。2015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机系接收转系学生2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19%。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考查项单一,培养方案认定原则不灵活,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迟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传统的作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吸引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的同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履行把这些有志之士培养成真正的国家栋梁的职责,计算机系一直在积极探索转专业学生的志趣培养途径及质量保障机制。近年来,计算机系从全方位把好选拔关,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提高培养的灵活性,再到院系主导、及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启计算人生的挑战,到最后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因材施教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近5年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毕业去向的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转专业学生与通^高考招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专业进行学习的学生相比,各方面发展势头明显,整体上提高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专业学生的选拔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大学校园中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也随之火爆起来。从清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就不断通过电话、面对面等方式接待拟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这些咨询来自理工科的各个院系。面对迥然不同的学生情况,选拔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学生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最合适?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把好选拔是将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的关键。计算机系通过加强选拔机制的管理,保障了转入学生的质量。近3年的毕业生数据显示,通过转专业选拔接收的学生100%在毕业当年就取得了学位。

(一)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核

清华大学大多数理工类学科的培养方案实行大类培养,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根本,即要求低年级学生必修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课程作为学科基础环节。计算机系在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十分注重这部分成绩的比重。数学思维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必需的学科基本功,而优秀的英语基础则是学生未来让自己迈向国际舞台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奠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方式之一。

(二)关注学生的专业潜能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系很重视学生在转入计算机专业之前是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动手编程能力的考查,同样,与人协作的能力也是考查的重点。计算机系要求学生要夯实专业基础。几年管理工作经验表明,大学二年级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最好是降级修读,打好程序训练的基础。近几年的数据也显示,90%的学生在转专业降级修读后,会以更成熟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日后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不俗表现也证明,他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三)注重全面素质的考核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保障正常学业的前提,而有责任心、敢于担当同样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计算机系在选拔转专业学生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其中心理素质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沟通表达、对外交流、组织协调等综合素养也是考查时会涉及的,尤其是对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的学生,这方面的考查则是重点。2013年一位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向计算机系申请转系,当时面试小组专家一致认为其与人沟通的方式偏激,当时就没有接收该生。接下来的一年,该生修读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并且对某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钻研。2014年他继续申请转入计算机专业,虽然面试专家仍然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存疑,但却被该生对计算机领域的执著所感动,破例接收了该生。可是一年多来,尽管计算机系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对该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该生的想法和作法仍旧很偏执,不愿意与人沟通合作。

(四)避免学生选择转专业的盲目性

清华大学设有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聘请了资深的专家咨询师(教师)和朋辈咨询师(学长)。这些咨询师来自各院系,他们可以协助有转专业想法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据此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未来规划。对于每一位想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系都会要求他们到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预约咨询,从科学手段上杜绝学生因冲动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在课程教育方面,通识教育有利于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通识教训能够帮助学生在做出转专业决定时,找到理性与兴趣之间的平衡。计算机系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多门计算机通识课程及新生研讨课,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新领域,对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能力做出正确的预估,如计算科学与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学习计算机学科将来可能进入怎样的职业,完成什么样的工作。

在转专业操作流程中,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也会向学生分析转专业带来的风险,如降级学习、延期毕业、额外的学业负担、陌生的新环境等,使学生能够预先做好心理准备。最后的转专业面试环节,面试组专家认真完成对上述各项专业要求的考核。计算机系面试专家由下列人员组成:工作在一线的教研系列的教师,系负责教学工作的主管和教师,系学生工作主管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同时也包括负责心理测试的教师。专家们对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把关。通过对学生言语、行为的判断随机设置考查的问题,从而了解该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计算机系对学生的全面考查,目的是使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有兴趣,同时又具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适应新专业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开启计算生之旅

通过专业选拔,顺利进入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始面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问题。

在面临转专业的后续效应时,单靠W生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改变生活勇气的自我适应显然是不够的,来自院系的保障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系的责任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在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机会,还需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兴趣点,建立自信;同时,还要对转专业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因此,院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十分必要。

(一)及时解决学生对专业的疑惑,增强专业的认同感

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负责解答和协调学生对新专业和管理上的各种疑惑,对刚刚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组织专业培训,由系相关领导介绍专业特色、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并提出专业素质要求等。针对那些对特定计算机方向有疑问的学生,教学办公室负责协调在该领域工作的教师进行解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同感的增强是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二)在管理方面确保学生尽早融入新的集体

班主任、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角色最稳定的群体,是与学生进行心与心沟通的长者或朋辈,是学生最“亲”的朋友、最可依赖的人。对于初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系里要求班主任、辅导员采取与学生逐个谈话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专长,参考当前各行政班的差异,将转入的学生合理分配到各行政班,同时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对转入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使其尽快融入新集体。班主任、辅导员重点关注学生进入新专业后因学习、环境改变而出现的焦虑情况,并对出现的情况及早采取措施。

计算机系积极向学校宿舍管理部门申请,尽量让转专业学生的宿舍与新同学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使信息传递更畅通,还可以减少转入学生的孤独感,这对转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适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翔实的选课指导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要学习本年度的课程,还要补修之前缺少的课程。以往学校在排课时并未考虑这些特殊学生需要补修课程的事情,时间安排不合理,最后造成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本人都很被动。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系里总结了教训,从2014年开始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在制定各年级开课计划及排课任务时,专业必修课程跨三个年级统一协调,同时兼顾,尽量错开时间排课,以保证学生能按部就班完成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第二是利用目前计算机系很多专业基础课开设多课堂的优势,各个课堂排定上课时间时尽量不重合。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措施基本能保证转入学生顺利选课,在最短的时间内补齐所缺课程。

(四)发挥导引教师和交流学友的作用

根据经验,刚进入新专业的学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心理方面。由于转专业后学习任务加重,学生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焦虑、急躁等情况,情绪问题必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第二是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学生因性格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主动交流,所以很难融入新的班集体,造成专业适应障碍。

系里通过与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反复沟通,借鉴学习与发展中心的成功案例,邀请系里资深的教师作为导引教师,同时邀请高年级计算机系的学长作为交流学友,由他们带着学生一起理清计算机专业不同年级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介绍如何查漏补缺,合理发挥优势特长,使之能尽快融入新集体生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生规划和生涯规划,制订个人计划,确定学习进程。交流学友作为同龄人,与转入的学生心理距离更近,沟通起来更通畅,能够在转入学生遇见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问题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因材施教和志趣培养

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方向,其背景不同,每位学生转入前已修课程内容不同,对计算机学科各研究方向所展现出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在转专业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确认了自己的兴趣后才决定转专业的,他们应该具有接受挑战的信心和勇力。为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化的同时能因材施教。

(一)制定针对个人的培养方案

全面的、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指引作用,对设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以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为前提,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组织教学组教师负责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即将学生转专业前修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进行课程或学分认定,原专业的必修课程或必修学分尽可能地认定为新专业选修课程或学分,尽量减轻学生补修课程的门数。虽然课程替代环节的灵活把握在管理上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尤其是毕业时的资格审查要针对个体来完成,但这确实减轻了转入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的专业学习更从容。

(二)利用MOOC平台,弥补知识点

2013年5月,清华大学正式加盟大规模在线教育 MOOC的edX平台,并于9月正式全球首个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与传统的在线教育相比,MOOC不是传统的教师讲课,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环节完整地在线实现,形成一种更加交互、基于群体行为的学习模式。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2014年发表的《以MOOC 支撑一个完整的高水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种现实可能性》一文中,对照当前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实施的培养方案,将方案内的课程映射到MOOC 平台,包括Coursera平台、edX 平台以及Udacity 平台,发现方案中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在几大MOOC 平台中找到对应的开放式课程。基于此,计算机系要求转入本专业的学生在课余及放假时间,利用MOOC平台上全球优质教师资源和优质课程资源,补齐欠缺的知识点,及早跟上教学计划的进度。

(三)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方面的大师讲座

对于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专业的认同感很强,系里自然有责任利用教师和学术资源,为他们注入“计算人生”的原动力。计算机系经常组织校内的学术名师,校外的业界成功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演讲,系里鼓励转专业的学生尽量去参加这样的讨论。这能让学生扩大专业知识的视野,领略大师的人格魅力,也能他们体会那种促使名师们孜孜不倦研究和创新的精神内核。

(四)组织学生与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对于转专业的大学生,刚进入新专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热情及学习的积极性,但进入高年级后,其专业承诺往往出现递减趋势。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系里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系“学术新星计划”、“SRT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一线青年教师的优势。系教学办公室负责搭建师生面对面沟通的平台,选择学术造诣优秀、对学生人格及学问培养有热情的一线青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研讨会及报告会的形式,由这些指导教师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转专业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师生据此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这样的零距离接触,转专业的学生能亲身感受教师对学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及优秀的人格,并从中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方向,“微妙互动,共生共长”,师生间产生学术互动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热情和兴趣,进而挖掘其创新的潜质。据统计,2015届毕业的转专业学生中,80%的学生是通过参加上述学术活动找到了指导教师,及早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深造和就业方向。这其中30%的学生选择了继续留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这些学生很多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表了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实时关注学生培养进程

“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计算机系承担着把这些对计算机专业寄予无限希望的学子培养成才的重任。作为教务管理部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有义务为系里“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做好服务,其必须实时关注转入学生的培养过程,把好教务管理关,及时纠正或提醒教师和学生可能疏漏的环节。

(六)建立反馈机制

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部遵循学生培养的规律、弥补高校招录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有效的举措。同样,教育改革是一个闭环,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以便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适应改革的要求。近几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逐步尝试扩大接收转专业人数规模,教学办公室联合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建立了转入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反馈机制,对学生转前、转后的整体情况,包括成绩变化趋势,班级、社会活动参与度,科研投入情况,毕业去向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合理依据。

五、结语

5年来,计算机系在转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选拔、培育、专业强化及因材施教、建立反馈机制的管理办法。以2014届毕业生为例,转入计算机专业的11名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名较原专业大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前全系学生成绩排名中,前10位的学生有4名为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这些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55%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80%参与了学术研究。另外,46%的转专业学生毕业后被选拔到国外继续深造,37%的转专业大学生留在国内攻读研究生,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转专业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希望从管理的角度将日后的工作继续做细做实,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3.07

处在国际化社会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不断的新挑战,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信息处理能力及国际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借鉴原版外语教材,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医药学作为社会前沿科学,要求研究者具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当今医药院校的主要目标。近年,全国各医药院校的双语教学工作也在积极的探索中。我校与中国药科大学的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中药分析等多门专业课程均开展了双语教学,而基础学科的双语教学工作仍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药学(日语)专业是我校的拳头专业之一,学生在经过1年的日语学习之后普遍能够达到国际日语能力测试2级以上的日语水平。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药学专业领域的研究或到日本进一步深造。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双语教学课程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双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我们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实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创设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本科基础课双语课程。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

借鉴原版日文教材,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与学生未来发展及需要相关的应用性知识。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如增加日文输入法的使用、日文医药科技文献检索、学术报告与学术论文模版的应用等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与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很好的融合,紧密结合药学技术发展现状,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外语获取药学前沿知识的能力。

课件制作

使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日语教学课件,使学生能够从图片和动画中逐步理解课程内容,进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对课件中出现的日文专业词汇,难懂词汇加以中文注释,并以章节为单位,总结成中日对照词汇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日文课件的内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方法改革

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消除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顾虑和畏惧,在教学过程中,摈弃单一的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采用阶梯式与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

在课程的初期阶段主要在提问,互动等教学环节使用日语,而在重点,难点知识点的讲解时使用中文,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现有的日语能力很快的融入到双语教学环境中,增强学生在课堂使用日语的自信心。

在课程中期阶段逐步扩大外语教学比例,从简单的提问互动过渡到案例讲解,操作过程演示等环节,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过程中逐步理解并掌握所讲授的日文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双语教学环境。

在学期中后期阶段,学生已逐渐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此时将教学中的外语比例进一步扩大,只有教学难点和难于理解的专业术语部分采用配合中文讲解的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真正融入双语教学环境中。

教学手段改革

创建个性化双语网络学习交流平台

创建《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日双语教学网,提供日文课件在线学习,日文在线交流,最新日文信息技术知识下载,以及学生日文PPT,Word作品展示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双语教学资源和轻松的学习交流空间。在这个网络平台上,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地用日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必顾虑是否出现语法或语句错误。这种交流氛围下每个参与者既提高了自己的外语交流水平也学习到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等有差别地选择学习内容,这对弥补普通双语教学的个性化教育不足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非常有益。

以竞赛促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举办日语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学期末举办日文简历制作,日文PPT制作大赛。让学生将自己的日语知识与计算机知识有机的结合,并在实践当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做到以赛促学,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理论课考试、实验与平时作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全面、公正、客观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摈弃变以往全中文模式的考试方式,组建日文客观题试卷库,以日文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40%,中文主观题(操作题)60%的考试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日语水平,又全面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外语实验环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注重“精讲多练”,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日文的实验环境下进行实践,增设日文操作系统环境及日文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环境。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熟练掌握并能运用日文环境进行各种实践操作。

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借鉴国外原版经典教材,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有效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外语进行知识学习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能力,更为其他基础学科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