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对于控制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病害发生,产量和品质下降等有着显著效果。
1搭架绑蔓
番茄定植成活后,应及时搭架,可选用长1.6~1.8m、食指粗的竹竿或树条,在离植株8~10cm的沟侧插牢,并联结成高“人”字架。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分次用布条或塑料绳绑蔓,以确保番茄植株向上正常生长。
2整枝打芽
整枝打芽是人工调整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要技术措施。秋季番茄一般采取双干整枝方式,即除留主干外,再留第1花序下部最壮的1个侧芽,形成结果侧枝,其他叶芽全部摘除。可视植株生长状况,适时打顶。侧芽约3.3cm长时应及时摘除,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雨天不宜摘芽,以防感染病害。
3施肥灌水
番茄是喜肥作物,按生产75t/hm2果实所需的氮、磷、钾计算,基肥应施入以厩肥为主的有机肥45t/hm2以上、三元复合肥375~7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硫酸钾150~300kg/hm2。施肥方法可采用行间深施或穴施。有机肥施入量大时,可在厢面中间开深、宽各13~17cm的沟,撒入化肥后,再填入有机肥,盖土耙平;有机肥少而精的情况下,宜采用穴施,即按1厢2行、穴距0.4m的规格,用铁锄挖成13~17cm深的施肥穴,先撒入化肥,再施入有机肥,定植时将有机肥与土壤适当拌和后,秧苗定植于穴旁。番茄追肥以猪粪尿、复合肥、尿素等速效肥为好。追肥应视天气、苗情合理进行,干旱天气应稀肥勤施,雨后或灌水前可适当增施。还要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即坐果前轻施促苗肥,尤其要控制氮肥,膨果期和采收期应定期追肥。第1台果实核桃大时需浇水追肥,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要及时进行插架绑蔓、培土等工作。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是补充植株营养的经济有效措施,可结合喷洒杀菌剂,定期喷施绿旺一号或三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遇连续干旱天气时,应及时灌水防旱,灌水宜采取小水流沟浸灌的方式,切不可大水漫过厢面,晴热天应在夜间灌水,以免根部受害。灌水后要注意放风降湿,减少病害发生。
4控温管理
在西红柿花期,适宜的气温是白天25~30℃,夜间20~15℃,低于15℃或高于35℃,均易造成落花落果或生理畸形果。因此,如果温度过高,白天就应遮阳或加大通风。温度过低,晚上应加膜覆盖。适宜的昼夜温差是12~20℃。
5保花保果
开花坐果前以控水蹲苗为主,大棚日夜大通风,下雨天需关棚。秋季番茄开花期,多处于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不利于授粉受精,影响坐果。大多数品种均要求在开花的当日,喷涂0.020%~0.025%的复合防落素进行保花保果,喷涂时不要溅滴到叶面上。
6防治裂果
番茄裂果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现象。出现裂果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失调,与品种也有较大关系。预防番茄裂果的措施:一是选择抗裂、枝叶繁茂、果皮较厚且较韧的品种。二是采用地膜覆盖或厢面稻草覆盖栽培,维持较为稳定的土壤湿度,防止忽干忽湿。三是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四是适度整枝摘心,保证植株枝叶繁茂,加强植株内多余水分的蒸腾,防止强光直射果实。五是大雨前及时采收番茄。六是在果实膨大期,用0.30%~0.40%的波尔多液喷洒植株,对防止番茄裂果有较好的效果。
7病虫害防治
7.1早疫病
发病后叶面具同心轮纹状病斑,暗褐色,水渍状。茎和叶柄、果实等发病后也有同心轮纹病斑,潮湿时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发病前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连喷3~4次。
7.2叶霉病
果实发病时蒂部周围有凹陷较硬的黑色病斑,叶片有不规则黄色病斑,潮湿时产生褐色霉层,使叶片枯黄、卷曲,然后脱落。设施栽培发病较重。发病前后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连喷3~4次。
7.3灰霉病
开花期可在蘸花药液中加入0.1%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效果很好。也可对果实喷雾,但应注意轮换用药,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还可用50%多克粉尘剂,喷粉15kg/hm2。
7.4病毒病
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连喷2~3次。
7.5晚疫病
受害叶柄和主茎呈黑褐色腐烂,幼苗萎蔫倒伏,病斑从叶尖叶缘开始,潮湿时有白色霉状物,干燥时干枯,病斑由暗色转暗褐色,水渍状或云纹状,稍凹陷,病果坚硬。发病时可用40%疫霉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也可用粉尘法防治,即用丰收10型喷粉器喷5%百菌清复合粉剂,每次喷15kg/hm2,傍晚喷施。
7.6脐腐病
危害番茄果实。发病时可根外喷施1%过磷酸钙、0.1%氯化钙或0.1%硝酸钙等,每10d喷1次,连喷2~3次。
7.7斑枯病
叶片发病时呈水渍状,病斑近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稍凹陷,如鱼目状,后散生黑色小点,易穿孔。叶柄、茎和果实都可散生小黑点。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喷防,每7d喷1次,连喷3~4次。
7.8青枯病
一、引言
高科技产业[①]对一国或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科技产业由于其显著的技术扩散效应和极强的产业关联作用使产业发展空间日益拓宽(金碚,2003),对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中国用于R&D支出的经费达3003.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总值的1.42%,从事R&D人员达150.2万人,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商品进出口总额的29.2%,高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国家对高科技产业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该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明显不足。现有文献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讨论高科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金碚,2003)和发展战略(房汉廷等,2003),对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则较少,丁岚和王分棉(2008)对此作了一个分析,但是她们着眼于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并将重点放在北京地区。事实上,对产业竞争力状况的认识也是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依据。为此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一点努力,我们构造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对我国各地区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产业竞争力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的衡量。本文主要从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竞争实力主要是指产业在当前竞争中的表现,而竞争潜力则反映了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1.竞争实力的衡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在商品贸易上的表现往往是该产业竞争实力的体现竞争潜力,可以利用显示性指标进行度量。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通常用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TSC) , 出口绩效相对系数( Index of 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裴长洪,2002)等衡量,但是这些指标往往要求其它国家的进出口数据,高科技产业的这类数据数据获得较为困难,为此我们选择TCI指数进行衡量。
TCI指标计算方便,只需要各地区的进出口数据,同时又能很好地表现出某一地区是否具有竞争实力,其计算公式为:,i=1,2,…,n。其中表示地区i的出口总额,表示地区i的进口总额,n表示地区数。一般认为,TCI值在1—0.5 之间表示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 0.5—0 之间表示该地区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 0.5—0 之间表示该地区竞争实力弱, - 0.5— -1 之间表示地区竞争实力很弱。
2.竞争潜力的衡量
竞争潜力一般通过分析性指标进行衡量,一般通过挖掘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众所周知,高科技产业研发活动占据重要地位,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是产业的发展前景直接反映。为此我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通过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产出活动进行效率评价,并以DEA效率值作为竞争潜力的度量论文服务。
DEA方法的理论框架由Farrell (1957)提出,并由大量学者(Charnes,Cooper& Rhodes ,1978;Banker,Charnes&Cooper,1984)发展而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决策单元(DMU)的绩效测评方法。DEA方法认为一组可比较的DMU中部分个体的生产行为形成了生产前沿面,在这个前沿面上的DMU处于相对技术效率,即它们在给定投入水平下拥有了最大产出的线性组合。该方法最为常见的应用有CCR模型和BCC模型,
前者假定DMU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后者则是假定DMU生产规模报酬可变,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规模不尽相同,我们采用BCC模型进行评价以判断产业的规模是否对产业发展潜力具有影响。
但是DEA方法效率评价只能反映当前的竞争潜力,即只能做静态考察,由于随着时间变化DMU输入输出发生了变化,生产前沿面也发生了转移,因此我们还有必要考虑动态变化。Fare(1994)在BCC模型基础上提出了Malmquist指数,它是生产率的一种替代指标,其变化可视为竞争潜力的演变趋势的表现。根据Fare(2002),Malmquist指数还可以进行分解,以挖掘竞争潜力的来源。,其中ML表示Malmquist指数,即竞争潜力的变化趋势,表示由于技术进步,即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竞争潜力的变化,表示效率变化,即由于研发活动中研发效率的增加而引起的竞争潜力的变化,表示规模效率改进竞争潜力,即由于研发规模的变化而引起的竞争潜力的变化。
利用DEA方法进行评价时要求对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选择。投入指标上我们选择了科技经费支出额和科技活动人员进行替代,两种投入可以反映投入的质量和数量;产出指标上我们选用了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专利申请受理量、发明专利受理量和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多种指标可以充分反映高科技产业的各种产出状态。
三、竞争实力分析
整体上,2000~2007年间高科技产业竞争实力[②]是在不断上升的(图1),2000年我国高科技产业的TCI值只有-0.1728,竞争力较弱,到2007年TCI值为0.0958,竞争力仍然不是很强。东部地区[③]竞争实力的趋势与全国几乎相同,但略高于全国水平,2007年其TCI值为0.1026,而且东部地区的竞争实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实力并不是平稳发展的,尤其是在2005年之前存在明显的波动,但是总体趋势是改善的,不过两大区域的竞争实力都处于较弱的状态。
图1 2000~2007我国地区TCI指数变化
从省级层面看(表1),2007年我国高科技产业竞争实力没有很强的地区,TCI指数最高的地区为河北,其值为0.3109,其竞争实力较强,接下来的四个地区分别是福建、浙江、江苏和天津。地区TCI指数值最后五位的地区则分别是青海、宁夏、海南、内蒙古和吉林,这些地区的TCI指数值均小于-0.5,竞争实力相当弱。从时间趋势看,2000年,我国地区竞争实力很强、较强、较弱、很弱的地区数目分别为0、2、16和13,2004年分别为1、5、13和12,到2007年则分别为0、13、13和5,可见在这8年间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地区竞争实力大幅提高。
表1 我国各地区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
2000
2004
2007
最大值
0.3333
0.6000
0.3109
很强
无
西藏a
无
较强
西藏a、辽宁
甘肃a、福建、江苏、
河北、福建、浙江、江苏、
天津、广东
天津、湖北、江西、广东、
辽宁、安徽、西藏a、山东、
上海
较弱
福建、江苏、广东、云南a、
上海、浙江、山东、辽宁、
湖南、广西、黑龙江、贵州a、
甘肃a、天津、山东、江西、
湖北、四川、贵州a、安徽、
山西a、北京、河南、云南a、
上海、湖北、黑龙江、浙江、
北京、云南a、河北、重庆、
陕西、四川、新疆a、甘肃a、
安徽、四川、重庆、河北
河南
重庆
很弱
河南、贵州a、北京、海南a、
新疆a、湖南、江西、黑龙江、
吉林、内蒙古a、海南a、
湖南、广西、陕西、吉林
陕西、广西、宁夏a、吉林、
宁夏a、青海a
山西a、宁夏a、新疆a、
内蒙古a、青海a、山西a、海南a
内蒙古a、青海a
最小值
一、 引言
产业聚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世界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信息和技术等要素在新的科技革命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加大。高科技企业之间通过高科技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性、范围经济、关联效应及制度效应实现聚集空间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高科技产业聚集趋势正在从国家延伸至省、市、县等区域。从最早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创办至今,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这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很多地区的高新区在发展速度和效率方面并不理想,聚集优势不明显。因此,本文通过30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国主要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聚集、利用高科技产业聚集优势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实证分析
1. 研究设计与方法。影响我国高科技产业聚集的因素虽然复杂,但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地区的经济对外开发程度、当地GDP经济发展状况和支撑高科技产发展的基础条件。考虑到需要更为精确的测度高科技产业在区域中的聚集影响因素,笔者在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时引入上述指标作为检验模型的自变量,为此我们将高科技产业聚集的影响因素与其聚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式子(1)来表示:
AGGLOit=?茁0+?茁1NEit+?茁2NIit+?茁3RDPit+?茁4IERDit+?茁5IINRDit+?茁6IEXRDit+?茁7PAit+?茁8NPUCit+?茁9OPENit+?茁10GDPit+?茁11INFit+?着it(1)
其中,AGGLOit、NEit、NIit、RDPit、IERDit、IINRDit、IEXRDit、PAit、NPUCit、OPENit、GDPit、INFit分别表示各省份各年度的该省高科技产业园区聚集度(以赫芬达尔指数(HHI)作为各地区高科技产业聚集指标)、园区内企业数、学校数量、R&D人员合计、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研究机构数(个)、专利申请数、高科技产业投资额和当地经济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其他字母分别表示常数项、变量的系数和残差。上式(1)中的t(t=1,2,…,30)为我国的省级地理单元,i(i=2009,2010,…,2014)为年度。在这里我们选择了2008年~2014年间中国主要的30个省份(其中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数据。
我们采用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即GMM)估计式子(1),同时还将GMM估计及其与随机效应(RE)估计或固定效应(FE)估计进行比较,最后选取最优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
2. 变量选取和指标说明。
(1)地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产业聚集度测算。鉴于高科技产业的特性,并综合考虑到研究样本的地区数量和当地高科技产业规模,笔者根据上式(1)将赫芬达尔指数测算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作为因变量。赫芬达尔指数(HHI)方法计算简单易懂,也能更好地反映高科技产业在某一区域的聚集程度。
某一地区高科技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 (HHI)其计算公式为:
HHIi=?撞Ni,n=1(Ain/A)2(2)
式子(2)中的A代表我国30个省市的高科技产业总规模,下标i、n分别表示研究样本中i省市中的第n个高新区,Ain则表示为i地区中的第n个高新区的高科技总产值;N是研究样本的地区数量,HHIi表示i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赫芬达尔指数(HHI)的计算方法是每一个研究区域均赋予一个由市场份额代替的权重,HHI取值越大则表示该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的地理聚集程度越高。
根据赫芬达尔指数(HHI)测算各省份高新产业园聚集度结果如下:2008年高科技产业聚集度最高的省份依次为北京(0.470 2),江苏(0.435 7),广东(0.400 4),上海(0.304 4)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靠后的均为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如贵州、海南、青海,宁夏等。经济较为落后的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在整个产业中始终与发达地区虽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各地掀起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热潮,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国各地区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差距逐渐缩小。从研究期间各地区高科技产业聚集度整个走势来看,2014年排名靠前的北京、江苏、上海和广东等省区较于前几年总体聚集度有所回落,但仍领先其他地区,如北京2008年~2009年聚集度在研究期间中达到最高值0.470 2后降低到2014年的0.3146;江苏也由2009年的最高值0.409 3回落到2014年的0.187 1;上海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的波动呈现“U”形变化趋势,在2013年达到低谷后,2014年的聚集度提到较大幅度提升;广东省则在2010年开始从最高峰的0.417 5降至2014年最低点0.233 7。总体而言,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在东、中西部地区体现出的规律为:东部省份聚集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聚集度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2)其他变量的设定和说明。根据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选取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变量作为下文实证分析的自变量,具体如下:
各地的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能够较好的反映当地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这里的指标专利申请数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假设1:各地的专利申请数量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科技机构和人员投入。当地学校数量、R&D机构数和R&D人员数投入对产业创新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学校数量及相关科研机构、投入的科技人员数量越多,能力越强,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越高。
假设2:各地的科技机构和人员投入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科技经费投入。政府在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直接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来自政府的各种资源投入有着社会资本难以替代的杠杆作用。因此政府在科技方面经费投入和财力支持也是影响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假设3:各地的科技经费投入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高科技产业累计投资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初期,政府的资金支持通常超出投资本身的意义。各国经验均表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如果得到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将更具备更大的发展动力,特别在中国,政府对产业的投资力度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直接拉动作用。
假设4:各地的高科技产业累计投资额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数量。企业的聚集是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高新区企业的地理聚集可以获得传统产业聚集所具有的节约交易成本好处,特别是园区内部强调企业之间的信赖和信任关系是高科技企业聚集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假设5:各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数量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为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教育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
假设6: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经济开放程度。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高新区的企业可更好与外部环境建立互动,在知识、技术、人才的传播和共享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根据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采用当地进出口额与当地GDP之比作为衡量经济开放度指标。
假设7:经济开放程度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各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往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基础设施越健全和完善。本文采用该区域的道路面积总公里数作为衡量当地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指标。
假设8:各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以上相关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8年~2014年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Wind金融数据库。
3. 计量结果及分析。对比表1中GMM估计及其与随机效应(RE)估计或固定效应(FE)估计结果后发现,GMM的估计结果更优良,拟合度更好。因此以下分析以GMM估计结果作为分析的基础:
(1)当地的高科技企业聚集数量对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假说4得到了证实。当高科技企业数量提高1%时,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将提升0.667,这表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可以借助高科技企业在数量上的聚集提高自身的产业聚集度,实现跨产业再升级。通过聚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打造优势产业聚集群,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当地高等院校数量对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的影响为负,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假说2未得到了证实。当地高等院校数量提高1%时,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将降低0.231。此外,当地的研究机构数量也对当地高科技产业聚集度造成不显著的负向关系。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与其院校数量之间存在负向效应的可能原因在于高校的产学研成效未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
(3)科技人力和资金资源投入。R&D人员数量投入对高科技产业聚集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假说3得到了证实。而R&D经费内、外部支出对中国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的影响均为正面影响,但前者没有通过显性检验,只有R&D经费外部支出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当R&D经费外部支出提高1%时,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将显著提高0.061,假说3得到了证实,与之前我们预期科技经费投入对产业创新有正的影响假设相符。
(4)专利申请数(PAit)对中国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的影响为负,但无显著效应,假说1未得到证实。当专利申数提高1%时,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将下降0.059,这表明当地的专利申请数提高并没有对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可能原因在于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专利质量仍有差距。
(5)假设4中的各地的高科技产业累计投资额与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呈正向相关关系未在最终实证结果中得到证实,这也表明中国目前单纯依靠投资的方式来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成效不明显。近年来各地掀起了高新区的建设热潮,而不顾实际条件和经济效益创建高新区容易出现资源浪费、重复建设、规划不合理、同质性严重等问题,因此对高科技产业的累计投资额的增加未必都能对该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聚集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6)当地经济开放程度对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假说7得到证实。当地经济开放程度提高1%时,各省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均显著提高0.161。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能够通过外资的带动和示范性扩散作用,学习和吸收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当地的中资企业也可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积极转变其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对当地的高科技产业聚集有直接的拉动效应。
(7)当地GDP对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显现出正面的影响,假说6得到证实。表明只有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高科技产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但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对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没有显现出正面的影响,假说8未得到证实。笔者认为可能原因在于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当前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机场、港口和道路基础设施载w,从而导致了当地基础设施没有对高科技产业聚集产生积极影响。
三、 研究结论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了众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化、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急先锋”,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地方经济增长最快、投资回报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发展基地,在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但根据上文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度与所在区域的高等院校数量、R&D机构数、专利申请数、高科技产业投资额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负向相关关系,其中高等院校数量、高科技产业投资额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说明我国高科技产业投入与产出效率低下、产学研机制体制发展滞后、科技成果转换和基础设施规划不完善是无法体现区域高科技产业聚集优势的主要因素。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影响聚集度的因素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无形之手”,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笔者建议未来有必要将高科技产业聚集度的影响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进行聚集经济、高科技产业园与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统筹规划,这对于探究中国产业创新的驱动力,充分发挥聚集优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新豹.我国高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6):72-76+103.
[2] 张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2.
[3] 于永达,王智辉.基于集聚优势视角的资源诅咒现象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55-60.
[4] 于永达,荣飞.经济赶超条件下集聚优势的政策与效果[J].改革,2009,(12):21-25.
我国金融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不足
(一)金融结构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特征不匹配
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金融等间接金融机构为主,股票市场融资为辅的体系,融资结构相对单一。信贷主要投放于大中型高科技企业,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基本采取回避的措施,证券市场的高门槛只适合大中型高科技企业进行融资,对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目前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融资体系。这一融资体系严重阻碍了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
高科技企业种子期及初创期,存在高风险、高成长性的特点,虽然部分银行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特点,推出了各种形式的动产质押类贷款以及自助可循环和整贷零偿贷款等新产品,但拓展的空间和力度还不够。证券市场上,虽然推出创业板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等新品种,但覆盖范围非常小,产品设计也需要完善。另外,我国适用于初期高科技企业的债券产品极为缺乏,无法满足处于初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直接金融市场的运行体制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目前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含新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多种股份交易平台,然而各个直接融资平台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转板机制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新三板的市场容量还非常有限,无法有效满足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政府作为不够深入和明确
虽然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融资政策,然而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切身需求相比,力度明显不够,尤其是对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及地下金融的引导和规范不够深入,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而这些金融主体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美日两国高科技产业融资体系及比较
(一)市场主导型的美国高科技产业融资体系
1.资本市场与高科技产业融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培育,美国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天使资本、风险资本、纳斯达克市场以及高收益债券市场,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如图1所示。
在高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天使资本充当了主要的投资角色,有效填补了风险资本以及其他资本在此阶段的空缺。天使资本之所以愿意在种子期投资于高科技企业,主要在于天使投资人过去的创业经历和高科技企业创业者个人魅力成为了交易实现的关键因素,这种投资具有较强的感情因素,然而其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险资本源于天使投资,是天使资本的机构化、组织化。风险投资不仅仅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同时还提供管理增值服务,这是一种新的风险分担机制。美国的风险资本家根据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阶段,分阶段投入其所需的资金,以此来分散投资风险,并且风险资本逐步倾向于投资高科技企业的扩张期及中后期。
纳斯达克市场是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为新兴公司和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筹资渠道的资本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处于整个资本市场体系的中间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它为风险投资的撤出创造了一个高收益的通道,为主板市场培育了优秀的成熟型企业。
高收益债券又称为“垃圾债券”,其产生的背景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高科技产业自我发展以及兼并收购需要大量资金,而中小高科技企业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取资金,所以,形成了高收益高风险的债券市场,该市场成为新兴高科技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2.商业银行与高科技产业融资。许多新兴产业发展早期都是源于美国和英国这样资本市场主导型国家,然而到了高科技产业中后期,银行主导型的日本与德国获得了更大成功,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开始重视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作用。商业银行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化融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开始被重新得到认识。目前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以金融控股公司以及高科技产业商业银行(硅谷银行)为主,并且推出了适合高科技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二)银行主导型的日本高科技产业融资体系
1.商业银行与高科技产业融资。日本的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组成,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日本的主银行主要以为规模较大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为主。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早期,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低于市场2-3个百分点的较长期的优惠贷款。此外,日本政府还设立“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公库”,以向中小企业从民间银行所借信贷提供担保。
2.资本市场与高科技产业融资。日本证券市场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组成,日本模仿美国设立了Jasdaq市场,用来为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场所。从高科技企业角度来看,高科技大企业主要在主板市场上上市进行股权融资,而二板市场则主要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从融资规模来看,高科技企业在主板市场的融资规模要远远大于二板市场,并且在债权市场的融资规模远远大于股票市场。日本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同样面临求资若渴的尴尬境地。
日本的风险投资是在模仿美国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然而由于日本社会独特的金融体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政策导向,又使得日本风险投资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区别于美国的一些特点。在组织模式上,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附属于大金融机构或者大企业集团;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大金融机构或者大企业集团;在资金的投向上,表现出投资分散、对高科技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初期的高科技企业投资相对不足的特点。
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使得日本的高科技大企业更容易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这一金融体系对于日本高科技企业引进、模仿国外技术到自主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也滞碍了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比较
1.风险分散。银行中介对于风险的分散主要采用跨期分担的形式,通过跨期流动性来释放风险。而金融市场是通过证券产品、衍生产品交易组合,横向释放风险。从风险承担机制来看,银行中介对于高风险项目采取保守策略,所以高科技企业早期难以获得更多的银行支持;而市场型金融体系对于产品创新风险高的高科技企业初创期有较好的风险分担功能。
2.信息及监管。公司监管方面,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下,银行与高科技企业可以直接接触,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这种“一元审查”的弊端是随着银行获知高科技企业私人信息的增加,银行可能会打击企业投资新项目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而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下,强调外部市场对公司的约束,外部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交易量和并购企图等提供“多元审查”机制,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最优决策信息。
3.融资效率。美国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在高科技企业的初创期及发展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的风险承当机制正好与此阶段高科技企业的特点相匹配,此阶段市场对高科技产业融资显得更加有效率;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高科技产业的中后期显得更加有优势。
完善我国高科技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市场运行机制
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让市场力量引导金融资源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科技产业配置,尤其是让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能够有效参与国民经济的储蓄流和其他金融资源竞争,满足其有效需求。进一步加强金融业的对内开放,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并鼓励、引导发展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市场供给方的竞争机制。
(二)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并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借鉴美国与日本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当逐步改变目前相对单一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建立以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市场双主体为特征的金融体系结构。为此,一方面要重点推进针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性银行、高科技银行、区域性、特色化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重点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新三板”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思路可以是以省为点,建立省级的场外交易市场。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的准入制度,建立专门针对高科技企业的准入机制,扶持有成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通过创业板或者中小板实现融资。另外对于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其实现主板上市融资。国家应当重点建立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之间的转板机制,为企业打通直接融资的通道。除此之外,国家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要不断完善集合债的发行机制。
(三)积极引导天使投资和风险资本的发展
从美国的实践来看,天使投资与风险资本为高科技产业的前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天使投资组织化和联盟化的运行机制,尤其要鼓励民间资本部分天使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从地下走向阳光,让政府主导的孵化器成为创业者与天使投资的媒介,为天使投资营造有效的退出机制。国家在宏观层面应该改变税收结构,积极引导风险投资支持早期高科技企业,目前对于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国家给予7%的税收退还,这种一刀切的退税政策显然不够合理。国家可以针对高科技企业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退税比率,从而激励风险投资对企业研发和创新进行支持。除此之外,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市场退出机制。
(四)创新适合高科技产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缺乏灵活性,没有推出适合高科技企业特点的相关产品,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推出与高科技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这有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要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推广小企业集合债权信托基金,加快固定收益类产品创新;应当积极研究推出适合高科技产业的证券化产品和项目。另外除了商业性贷款之外,政策性贷款应当注意资金投向,应该将更多的政策性贷款投放于高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以满足其在此阶段的外部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肖玉香.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马伟军.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11)
在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巨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就业、创造GDP、缴纳税金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其中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高科技企业是利用高科技生产高科技产品,提供高科技劳动服务的企业,其特点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风险、高回报。由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基本特征,高科技企业很难从传统的渠道获得融资。而当民营和高科技组合在一起时,其融资就更为艰难。近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已经成长为一个巨大的创业融资市场,如何吸引和利用风险投资已成为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风险投资,是指由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和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和投资方式。其具有不同于一般传统投资方式的明显特征。
(一)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并存的投资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极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地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性投资行为。据统计,美国每10个风险企业中,大约只有2个至3个可获得成功,成功率在20%~30%之间。尽管风险投资的风险如此之大,可仍有丰富的资金流入到风险资本市场,原因就在于其极高的回报率。根据行业统计,风险投资的回报率达到30%~50%,甚至更高。总体来说,风险投资有着两倍于一般证券投资的收益。
(二)风险投资的着眼点是企业的整体增值
风险投资是权益投资,产出的是特殊商品――企业,并以资本增值获利。风险投资主动进入高风险领域,寻求在尽可能减少风险条件下的最大投资收益。其为风险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着眼点并不在于风险企业当前的盈亏和资信,他们不要求投资对象偿还本息,而是以权益资本或准权益资本的方式将资金注入风险企业,其目的是营造出能够在市场上出售的企业,着眼于该企业的长期收益与增值,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出售所持风险企业的股份撤出投资,以资本增值的方式实现获利。
(三)风险投资是一种专业投资
风险投资不仅以权益资本介入,而且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相关管理顾问服务,推动企业的成长和成熟。因此,风险投资需要由一批专职的精干的风险投资家来运作。风险投资家需要精通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金融贸易知识,具有管理才能。他们直接进入所投资企业的决策层,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研究开发、市场开拓、资金融通、资产重组等一系列活动,从创意、项目立项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风险投资家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尽力帮助企业取得成功,以期利益共享。
(四)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投资
一般金融投资审点往往放在财务分析和物质保证(抵押或担保)等方面,而风险投资审查的重点和考虑的首要任务是智力成果、科技力量的配备等无形资产。风险投资不限于投资高科技企业,只要高增长型的企业都是风险投资的对象。从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的实践来看,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新兴的有巨大潜力的企业和项目,大多数创业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为代表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尤其以中小企业为主。
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在我国,创业风险投资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投资运作模式,并且目前又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阶段,这就造成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活动与西方经典的创业投资活动相比,呈现出一些自身的运行特点,体现在: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主体种类较繁杂,除了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还包括国有控股或参股的投资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的投资部门;投资项目所处的行业除了高科技行业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于非高科技的传统行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2004年6月我国中小企业板的设立和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开板,不仅为中小企业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渠道,而且为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统计,2009年风险投资总额为316.64亿元人民币,共投资了689个项目,有173个风险投资项目在2009年实现退出。其中,披露退出金额的69个项目的累计退出金额为37.80亿元,平均单个项目的退出金额为5 478.26万元①。目前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已经到了稳步发展阶段,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特点:一是募资规模稳步回升;二是投资对象“两高六新”中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突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运作基本良好,很多机构已经探索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团队的素质普遍提高。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设立,越来越多的创业风险投资选择中小企业板市场作为其项目退出的及时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目前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困境。2009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及创业板推出、新股发行改革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境内资本市场IPO重启,中国企业境内上市有序发展,风险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数量明显超过海外市场。受益于创业板的开板,境内共有47家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上市,较海外市场多出28家。
三、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相互促进机制
(一)风险投资支撑高科技产业的创新活动
高科技产业由于高风险、高投入等特征,资金需求巨大,却又无法从传统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获得资金,而单个投资者不愿介入也无法承担。近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从2003年到2009年,每年完成的资金募集总量分别为:0.49、43.3、195.71、240.58、893.38、1018.67、963.29亿元。如此巨大的融资市场应该可以为民营高科技企业提供巨大的融资空间。
由于风险投资有众多的投资者参与,所以单个投资者所分担的风险就小了。另外,风险投资者引入金融投资领域中“投资组合”的思想将资金同时投向几个甚至几十个企业,尽管失败的不少,但综合回报率还是很高。由于风险投资有效的资本配置机制、约束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把资金、技术、人才有机结合,适应高科技企业发展,客观上产生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效果,使其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引擎器”和“孵化器”。
(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科技项目不断研制、开发,科技成果市场化、商品化的转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科技企业不断成长更替,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对象,促进风险投资的投融资机制的持续良性循环,客观上促进风险投资机制本身的发展与成熟。
(三)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相互制约
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也存在相互制约的一面。当风险投资的资本数量和质量、投入的方式、风险投资公司的素质和运行机制不能满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要求时,就会不同程度地制约高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样地,当风险投资所需要的法律环境和退出机制难以得到保障时,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就会减缓甚至停滞,而高科技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资金断层将重新出现,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也就会自然萎缩。
四、利用风险投资促进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
(一)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2010年1―6月,河北省规模以上高科技产业实现产值1 4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8%;实现增加值343.8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高于同期工业7.7个百分点。高科技产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4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7%,占同期工业的比重为37.1%;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41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4%,增速高于同期工业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1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3%,形成了一批名牌优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弱、设备老化、产业不均衡、软件产业规模较小、人才匮乏、科研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1.高科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主要以制造业为主,2010上半年高科技产业增长最快的是新能源、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高技术服务业占的比重较低。而且,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中,主要以贸易为主,真正自己能够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不多。
2.科技产业化水平和商品化低、经济效益不高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但是,我国整体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只有5%~7%,高科技商品化率为10%左右,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达到12%左右。另外,河北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仅在30%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
3.资金缺口巨大,遭遇资金瓶颈
河北省2008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81 681万元,其中政府资金12 453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仅为
2 180万元,其余资金全部靠企业自身筹集。可见高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来源十分单一,科技活动难以为继。2008年河北省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41 548万元,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仅为北京的1/8。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高科技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河北省高科技企业数仅从2005年的312家增加到了2008年的355家,增长数量和比例都不大。可见,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河北省高科技企业优化其资本结构的主要障碍。要缓解其融资瓶颈,更好地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为中小民营高科技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为民营高科技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条件和良好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吸收外部资金来发展壮大。
4.风险投资对传统行业支持加大
2009年,我国投资传统产业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为206项、159.16亿元,与2008年的119项、99.38亿元的投资规模相比大幅增加,牢守受宠地位;IT等高科技行业由2008年的113项投资案例增加到了135项;投资规模由84.27亿元减少到43.29亿元,投资规模大幅减少,这种投资规模变化表明了风险投资公司过分追求高科技产业部门投资的“偏好”有了显著缩减,而对市场稳定、技术成熟的传统产业的投资动机明显加强。这种结果应该说是风险投资公司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一种追求稳定、降低风险的做法,但是这对于较难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倾向性无疑也对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吸引和利用风险投资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利用风险投资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建议
引进和利用风险投资是河北省高科技产业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业是政府主导型的,一方面河北省政府应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利用风险投资推进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民营高科技企业也要积极主动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风险投资解决自身发展中的融资和管理问题,避免由于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导致企业的经营困境和财务风险。此外,在积极利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自身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政府宏观调控方面
(1)建立风险投资更加开放的项目来源机制
鉴于风险投资成功率极低的事实,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必须有足够的具有潜在市场前景的项目和大量的新兴企业作为选择对象,才有可能从中筛选出合理的投资组合,尽量分散风险,获取最大程度的效益。因此,大量的可转化科研成果和新兴企业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必要条件。河北省高科技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发展势头良好,作为风险投资的主要投资对象,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无疑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相对于一个成熟规模的风险投资市场而言,河北可供投资的项目还处于紧缺阶段。所以,应该建立更加开放的项目来源,有关部门应尽早开放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库,使政府早期支持与风险投资后期介入形成一个良好的链接。比如政府开放“863”计划、高技术产业化计划、支撑计划、火炬计划、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基金等,使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共享这些项目资源,提高投资成功率,降低投资成本。
(2)建立风险投资多样化的项目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追求超常规的股权投资收益,之所以敢冒风险进入前景不明的产品和领域,是因为风险投资不是谋求对所投资企业股份的长期控制,而是在适当的时候通过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协议转让或回购等,实现丰厚的回报。因此,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通畅的退出渠道。没有顺畅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就无法达到资金的增值和良性循环,既影响投资者获得最大值的回报的可能,也限制了更多资金进入该领域,影响了风险投资的连续运作。
(3)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
保障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确保风险投资规范化运作,是建立和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的必要条件。按照中国现行法律法规,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仍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在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河北省政府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以保护风险投资公司的正当权益:一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技术要素的保护,防止盗版、侵权等不法行为,以鼓励创业者从事创新活动。二是针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出台倾斜政策,尤其是有关融资的促进政策,为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保障。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严防资格不达标的企业上市,规范民营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上市行为,保证风险投资整个运作过程合法、透明,确保风险投资金融市场的规范和有效。
(4)加快建设科技园区,形成区域优势
科技园区是人才、知识和技术融合的场所,是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场所,是一种集约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对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具体而言,科技园区通过吸引人才,技术创新项目、风险资本,从而获得各种聚集经济(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而聚集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园区这个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人才、技术、风险资本等经济要素向科技园区聚集的速度。当科技园区发展壮大之后,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将人才、技术创新能力、风险资本等经济要素向周围地区扩散。不管是世界第一个科技工业园――美国硅谷,还是模仿硅谷而成立的台湾新竹科技园区,都应证了这一原理。要不断优化科技园区的投资环境,慎选投资项目,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使园区的高科技产业与风险投资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2.企业内部方面
(1)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摒弃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目前,我国相当一批民营企业还仍然停留在作坊和家族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上,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于风险投资来讲风险太大,风险投资机构大多不愿投资这样的公司。为更好地吸引风险投资,民营高科技企业应该更新转变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配合风险投资机构对自身投资风险的管理,积极推进现代组织设计,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
(2)选择优质项目及早引进风险投资
2009年,受创业板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阶段偏好前移,初创期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多。成长期企业仍最受风险投资机构关注,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均是最多的,成长期企业的案例数量占总案例数的33.67%,投资金额占总投资金额的29.60%;案例数量均居第二位的是初创期企业,占案例总数量的33.16%;投资规模居第二位的是扩张期企业,占投资总规模的25.08%。基于上述特点,民营高科技企业或者创业者应及早和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早引入资金支持自身发展,不要等到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时,再和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谈判。否则,不仅风险投资机构要花大力气进行项目前期和后期的风险进行评估,还要对前期的管理进行评价,企业在谈判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3)选择合适的风险投资规模
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时,都会面临投资规模的选择问题。根据风险投资入股的多少分为:风险投资机构控股和民营企业控股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在创业时不愿失去控股权,而风险投资机构也不愿控股。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家会对自己的企业充满信心,希望自己能够控制企业向预期的目标前进,也不愿自己在企业中的利益沉淀受到稀释;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控股意味着要提供大量的资金,而初创期企业的各种风险还未完全显现,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也还未得到市场认可,此时投入大量资金有很大风险。所以,民营高科技企业最好分阶段融资,这样能在第一次融资并经营良好的条件下以更优惠的条件获得后续融资。如此一来,民营企业自身利益得到了较好保障,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也得到了控制。
(4)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风险投资在中国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如果民营高科技企业缺乏了解风险投资过程和特点的管理人才,将导致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在进行沟通和合作时可能会因缺乏充分的沟通对对方的诉求不能充分掌握,致使合作中断。为此,河北省民营高科技企业应该大力引进熟悉风险投资业务的专门人才,以便有效地与风险投资公司合作,取得风险资金的支持,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林乔金.风险投资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2]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R].省略,2010(3).
[3]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今年上半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及增速均创历史同期最高[EB/OL].2010-
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发展规划中突出要建设滨海水城和七大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融资困难无疑是在新区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融资策略进行研究为进驻滨海新区的企业找出适合自己的融资策略,解决多数企业的融资困境,从而为产业园区建设献计献策,为突破滨海,拓展融资渠道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投资融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意义
1.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滨海新区的“一城四园”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企业的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直接导致银行业负担过重,增加不良资产和坏账比例,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本论文旨在研究在园区建设中能够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多种融资策略,为企业搭建更为广泛的融资平台,通过构建更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来为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建设保驾护航。
2.提高经济效益,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通过对发展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融资策略的研究,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企业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
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建设以海洋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为主。海洋高科技产业是充满风险的产业,因此依靠银行来支持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多种多样的融资渠道来满足海洋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4.选择合理的融资策略,实现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内各企业自身的特点不尽相同,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策略,使企业能够在控制融资成本的同时,保证企业资金的充足。滨海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建设还应该以大局为重,不仅是要解决现在产业面临的问题,更应该以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滨海建设特色海洋产业园区的融资策略研究
1.内源型融资策略
内源型融资策略是园区内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实现的融资策略。该策略来源于下列几种情况:(1)个人存款。个人存款主要是指企业负责人、管理层和内部员工自己的储蓄。该融资方式由于是企业内部融资,因此具有融资成本低、资金使用方便的优势。(2)亲戚朋友借款。即企业负责人、管理层和内部职工从亲戚朋友处筹借款项。该融资方式一般需要通过合同的方式来界定合同双方相应的权力和义务。(3)私人投资者。园区内成长性比较好的中小型企业会吸引一些正在寻找合适投资途径的投资者,他们投资于该企业对双方都是双赢的。
2.债务型融资策略
该策略通过第三方的担保或企业的信用来取得资金供给方的资金使用权,并以一定的利息作为对资金供给方的回报。该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是海洋产业园区内企业常用的融资策略。该策略适合园区中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难以贷到。(2)发行债券融资。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私募发行和公募发行。(3)商业票据融资。该模式要求票据发行人具有很高的信用级别,因此该模式适合大型企业,不适合信用级别低的中小企业。
3.股权型融资策略
股权型融资策略是企业面向全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的常用融资策略。该策略可以通过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种方式来实现。(1)直接上市融资。符合发行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国内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来上市,也可以通过香港市场上市,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海外上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选择创业板市场来上市筹集资金。(2)间接上市融资。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内多数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且多数不符合直接上市的条件,可以通过借壳的方式来间接上市募集资金。企业通过购买某上市公司部分股权来获得该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通过优化资产配置使上市公司的利润获得高速增长,从而达到再融资的条件。对产业园区内中小科技企业来说,间接融资是比直接融资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
4.吸引风险投资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高新区竞争的主题。通过对国际上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区域创新网络的经典要素模式.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了战略对策。研究还发现我国的高新区要构建较完善的创新网络,虽然地方政府可以做出一定努力但是还受到来自国家层面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制约。
一、背景分析
作为开拓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文简称高新区)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极地推动了我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3—1988年为孕育期,国家先后建立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新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8—1992年为诞生和成型期,开始实施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至1992年底,全国共形成52个国家高新区,除和青海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至今,为我国高新区的壮大期,形式出现多样化,并建立了面向科技农业的杨凌专性园区。据统计,2003年我国五十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到20194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上海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超过1500~Z元人民币,苏州、西安、长春等十五个高新区总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相当一批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科技产业区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资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国家转移。从成本角度讲,一方面,我国很低的劳动力报酬,尤其是相对较低的知识型劳动力对其有极大的吸引力。据调查,美国一名普通IT工程师的年薪约为十万美元,而在中国却很难达到十万人民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各类园区都把引进外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外商投资提供大量优惠政策,依靠政策蛋糕吸引外资。而2000年以后全球反恐形势日益严峻,投资安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独特的安全引力成为吸引全球外商投资的又一个亮点。2004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1535亿美元,是2000年的2.45倍,1990年的12.5倍。
二、面临的问题
自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更多的依靠产业集群的竞争,比如美国硅谷的IT产业和法国图卢兹的宇航产业。因此,形成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是我国未来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在我国不仅有国家级的高新区,各个省甚至部分市都有自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仅江苏省至1999年底有国家级开发区l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8个:安徽省至2002年底有国家级开发区三个,省级开发区23个。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经济开发区与真正的高新区在定位上很难区分,实际上是在争夺相同的外资资源这种高科技园区多点布局,园区之间互相竞争,竞相压价的现状,客观上分散了有限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造成了我国难以形成规模性的高科技产业集中,这于我国的整体利益非常不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的三级治理体制,各级地方政府都有发展一方经济的冲动,通过政府的力量而不是市场的力量引导资源配置这种配置虽然从个别看对地方是有利的,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却不是最优的。
另一方面,我国高新区设立的初衷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然而事实是,高新区的企业虽然从事的是广义的高科技行业,但大部分只是高科技产业中的制造部分,处于高科技产业价值链的下游,技术含量不高、经济附加值低,因此本质上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在高新区中占绝大部分比重,本土科技企业比重很少。因此,由于缺乏自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我国的高新区竞争力实际上是很薄弱的。
支撑中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三大因素:外资、劳动力成本、政府政策尤.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篾变,从长期看都是不确定和不可持卖的。众多的园区在低水平上互相竞争,争夺有限的资源,未来这些园区之间必然发生分化和资源整合。那么,怎样的园区才能在竞争中生存?陵们认为,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竞力,存在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斫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应是高科支园区二次创业的目标。
三、区域创新网络研究通过对国际上著名的高科技产
集中区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我国台湾的新竹等进行深入的研宅,我们得到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认。区域创新网络主要由四部分组戈:创新创业文化、知识创新网络(由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企业和产业集群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硬软环境和政府。严格来讲,文化应该属于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将其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创新与创业文化在高科技的发展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知识创新网络知识创新网络是指某一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之间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创新系统,其鲜明的特色是其所在区域具有旺盛的知识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各主体之间存在高速流动的知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知识创新网络蕴含于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之中,其核心是流动的碰撞的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就像血液在知识创新网络中不停的流动、穿梭,迅速且自由。通过知识的碰撞和共享,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等各个机构有机的、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企业的边界趋于模糊。
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可以通过签订正式的协议进行合作,也可以由人员的交流和流动产生知识的非正式流动。大学本身在新企业诞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硅谷地区,60%一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创办的。
中介组织在知识创新网络中起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剂的作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信息咨询、知识产权、培训、经纪、法律等全方位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成长。其中,风险投资机构为新企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在知识创新区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对经济区域的外部效应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知识的外溢效应,劳动力和中问投入的专门化,竞争的激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产业集群为创新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产业平台,形成区域创新的专业优势。产业集群对知识创新区域的独特优势表现在:促进信息的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促进人才的流动:吸引知识生产机构的聚集:提供设施共享。但凡成功的知识创新区域都以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为基础,美国硅谷以商用半导体和软件产业为主打产业,波士顿l28公路地区以微型计算机产业为主,台湾新竹以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
(2)创新与创业文化是知识创新网络的土壤。没有创新与创业文化,知识创新网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在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渐染下,网络中各个主体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和强烈的创业欲望。知识、人才、资金等各个元素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流动会加快,使得创新的速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相应的提高。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与之相配套.需要有效地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使人们预期到他们的创新能够给他们带来有保障的回报,他们的创业能够得到方便的资金支持。
(3)硬软环境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基础支持条件。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生态和地理环境:软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必备条件,包括:配套完善的路、电、邮、水、宽频络通信等设施:分布合理的医院、学校、商贸等各种基本生活配套设施:书店、体育场所等文体设施。优良的生态地理环境和人居环境将为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知识创新型人才提供优美的栖居之地。硅谷、新竹都是环境优美,很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宽松的、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对知识创新区域起到很重要的软性支撑作用。
(4)政府是区域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辅助主体,无论是新竹还是印度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区域的软硬环境的建设方面。比如改善区域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促进创新网络主体的沟通,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另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直接推动科技企业的诞生、扶植和引进,为重大创新提供资金援助或高额奖励。
四、结合我国的分析与战略对策
未来园区的竞争将是高层次的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有较完备的创新网络的地区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进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新区未来生存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我国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要意识到,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区域竞争分化的十字路口,继续走简单的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提高总量的老路只会越走越窄:依靠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战略性的正确选择。
其次.地方政府必须改变原来主要靠吸引外资实现增长的思路,而应当将培育和扶持本土高科技企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本土科技企业虽然开始时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但只要有战略眼光,十年时间,大陆也可以再造一个“台积电”。
东北大学地处辽宁省沈阳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校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创立了以东软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校办高科技产业,形成了一支1.6万人的校办科技产业队伍。截至2008年末,东北大学校办产业资产总额已达70亿元,净资产总额达42亿元,其中学校按照股权比例所享有的账面净资产为8亿元,校办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近3年累计上交国家各种税金11亿元,同时学校持有的国有资产也得到了极大增值。
1 依托高校科技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
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日益从劳动密集型向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变,世界各国都充分地认识到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是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建立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白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大学大胆探索如何发挥学校科技资源优势,促进学校发展,在产学研相结合、科技上中下游密切合作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之路,培育了东软集团这样的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开创了中国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同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基于高校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高校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应充分发挥其科技,人才优势,以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其服务社会的坚实支撑点,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高校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
2 东北大学校办科技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回顾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放水养鱼、孵化放飞和体制改革。
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放水养鱼阶段。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东北大学兴办校办产业是基于通过办产业来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朴素观点,但是,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学校认识到,用这种朴素的观点来办产业是行不通的,并且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用这种“抽血式”的办法企业是发展不起来的,也不能实现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目标。因此学校提出了“放水养鱼”的方针,为企业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使企业得到了持续发展,今天的东软集团就是从这时候起步的。
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孵化放飞阶段。东北大学认识到大学创办现代企业,不能用大学的体系来约束企业的发展,大学要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和支持者、投资者,企业应该是社会的一个独立运行的法人实体,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应该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所明确的经营目标和方针来实现投资者的意志,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更不能将大学所制定的规定来让企业执行。因此,学校鼓励和推动东软集团跳出校园、融入社会,让其到社会上自主发展,成为真正符合市场要求的独立法人实体,东软集团正是在这个阶段,走出了校门,在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了占地800余亩的“东软软件园”,并带动了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形成了以东软集团为龙头的东北地区最大的IT产品集散地。
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校办产业体制改革阶段。根据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精神,学校领导班子制订了东北大学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规范管理,稳定发展”的产业工作方针,理顺了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与架构,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于2005年5月注册成立了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资产经营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将东软集团等34家校办科技企业全部划转到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新型的校办产业管理体制。东北大学资产经营公司的成立是东北大学校办科技产业实现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3 推动东软集团整体上市,实现学校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
东软集团成立于1991年,通过紧紧依托东北大学信息学科优势,使企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的记录,例如自行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国产CT机,中国第一个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等。为了整合资源,利用资本市场使东软集团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东北大学于2005年开始启动东软集团的整体上市工作,按照股权关系,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东软集团是上市公司东软股份的控股股东。东软集团的整体上市方案,就是通过东软股份吸收合并东软集团(母公司)的方式,以实现东软集团的整体上市。在东北大学的全力支持下,东软集团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经过2年艰巨复杂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整体上市方案于2007年12月25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东软集团的整体上市也是东北大学科技产业的一次大胆的金融创新,标志着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东软集团整体上市后,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东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有的股票市值接近40亿元,使东北大学持有国有经营性资产得到了巨大增值。
4 探索校企良性互动机制,开创学校科技产业发展新局面
经过多年的实践,东北大学在发展校办高科技产业的道路上,始终坚持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与“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相结合,在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将科技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平台架构,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上、中、下游关系,并在如何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形成高科技企业发展与学校科技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方面,进行了以下的有益尝试。按照上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架构体系,学校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将产业领域的研发部门回归到学校,新成立了东北大学研究院,作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中游”平台。以东软集团为例,在东北大学研究院下成立了“东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其核心组成部分是两个国家工程中心和一个“863”产品开发基地。研究院作为东北大学的下属二级单位,从学校的角度讲,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研发经费,建设一流的实验室,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同时为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基地从东软集团的角度讲,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环境、人才、信息和学科优势低成本构筑其企业研发中心,定向、稳定地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和产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形成了学校和企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格局。
一、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阶段,即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口扩张时期。在这一阶段,台湾依靠“美援”,决定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采取了以农业养工业、以工业促农业的政策。该阶段台湾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体,工业相对薄弱,服务业相对稳定。60年代日本重点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原有的轻纺工业、组装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海外转移,台湾利用这一时机,开始发展日本梯度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1960年,台湾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8.5%、26.9%、44.6%,就业比重分别为50.2%、20.5%、29.3%,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工业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比重分别为67.7%与32.3%,这标志着这一阶段台湾还属于工业化前的资本积累阶段。60年代进口替代效果显现,1963年工业生产净值首次超过农业,表明台湾工业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O年代中期,重化工业进口替代战略和劳动密集型出口替代战略并重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利用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基础和经验以及国际上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侨资、外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工业,走上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及新兴市场崛起的背景下,日本进行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把资源耗费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部分移至台湾,台湾进入重化工业进口替代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高级的进口替展战略和高级的出口扩张发展战略并重发展时期。1974年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对台湾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迫使台湾将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调整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经济发展战略转向第二次进口替代,即高级形式的进口替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从轻纺工业转向重化工业。继1974年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超过轻工业后,1978年,重化工业再次突破半数,此后重化工业的比重一直超过轻工业。80年代初期国际经济的大动荡,再次使台湾陷入萧条局面,为了加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台湾制定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发展方针,即高级的出口扩张发展战略,提出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把原有技术层次低、附加值小、耗能多的产业逐步转变为技术层次高、附加值大、耗能少的产业。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目前,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由于其他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经济的崛起,使台湾的出口商品不断受到新的挑战,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台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难占明显优势。因此,台湾继续把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工业发展的重点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到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工业上来。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通讯、信息、电子等新兴产业获得长足进步。从总量看,2004年台湾高科技产业的产值达5.6兆元(新台币),占台湾整体制造业生产总值的54.2%;从变量看,台湾高科技产业产值增长迅速,1990年至2000年,高科技产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4.4%,2004年达到16.8%。从出口看,2000年至2004年,高科技产品出口值占台湾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6.3%,逐年提高到55.8%。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专门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口中所占百分比也由5%增加到11.1%。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与产业结构升级阶段相对应,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以发展农职为主,工职为辅阶段。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方针是“以农业培养工业,以T业促进农业”。当时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轻纺工业为主。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主要是一些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有关轻纺工业的技术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确定为“以发展农职为主,工职为辅”。当时职业学校类型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医事、海事、家事6类,共22科,多为高级与初级合设。其中,农业职业教育在整个台湾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50年代初,台湾农业职校在校生人数约占全部职校生的1/3。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工商业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时期。从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的产业结构逐步由以农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外向型工业企业随着出口导向型T业发展模式的成熟不断增加。同时,为工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获得快速发展。为满足经济发展对工业和商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台湾开始重视发展工业和商业类型的职业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的总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和商业职业学校数量及在校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农业职业学校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比例上都呈下降趋势。工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数由1960年占全部职业学校学生数的15.4%上升到1970年的35.9%,商业职业学校则由31.9%上升到43.6%。1975年农业职校学生仅为全部职校学生的5.5%,学校数量由1965年的42所减少到1975年的6所。
同时,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格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到1970年底,台湾将所有公私立职业学校的初级部均予停办,将40所省辖县市立职业学校改为省立职业学校,将部分改制为省立高中兼办职业科,将发展专科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这一时期的重点。调整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比例,提出从1969年起5年内将普通高中与高级职业学校在学人数的比例由6:4调整为5:5,到1980学年度调整到3:7。1975年,职业学校数量达177所,毕业生人数为75428人,普通高中数量为195所,毕业生人数为53608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数已超过普通高中。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职业技术教育结构调整和水准全面提高阶段。20世纪70年代,台湾提出“工业升级”政策,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又一新课题。同时,由于20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已呈现不适应现象。一是60年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为当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的,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二是过分注重数量发展,使得职业学校尤其是私立职业学校质量普遍偏低,无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台湾认为,在今后的时期,要更积极地改进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工业升级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素质。
针对经济发展需要,台湾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层次作为这一阶段发展的重点。1974年,台湾成立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标志着台湾由技术职业教育、专科技术职业教育和技术学院组成的完整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形成。1979年底,台湾规划分期延长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1983年公布了“延长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实施计划”草案,规定凡不满18周岁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均应接受部分时间职业进修教育。为了配合产业迅速转型和升级的需要,1983年对工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推行“群集课程”,即将相同或相类似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及技能水准的职业归为一种“群集”,每群再依其现有职业领域及台湾工业发展政策,制定各群集应有的科组,这种课程标准对学生就业和转业具有灵活性。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和水平阶段。由于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台湾经济结构进入转型期,工业发展的重点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到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上来。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大大增加,高职程度的技术人员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促进科技教育水平的提高,台湾宣布实施“延长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实施计划”,研究制定了《改进技术及职业教育方案》,对职业学校及专科以上技术学院提出改革要求。从1985年起重新开放私立专科以上学校。1987年公布了《专科学校法》,明确专科教育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培养适用专业人才的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方面,台湾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扩充本科层次的职教招生规模,把办学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二是把部分技术学院改为科技大学。三是在普通教育体系方面,台湾于1996年出台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通过改革,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层次已经逐渐高移,规模也逐年扩大。据统计,1995~1996至2002~2003学年度,台湾科技大学由0所增为15所,技术学院由7所增至56所,大学附设二技院系(二年制本科)由2所增为37所,专科学校则由74所减为l5所。1997~1998至2001~2002学年度,高等职教各层次在校生变化情况是:博士生从378人增长为854人,硕土生从2166人增长为8768人,大学部二技生由3万人增长为15.6万人,四技生由1.4万人增长为11.8万人,而专科生则由43.4万人减为40.7万人,基本保持不变。
三、职业技术教育为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战后台湾经济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转变为新兴工业化经济,职业技术教育是推动其迅速转化的重要因素。伴随着产业结构由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主的渐次升级过程,职业技术教育也实现了由初级职业教育向高级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以培养产业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及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等多层次技术人才为宗旨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不断发展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首先,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了动态吻合,保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台湾根据产业升级的阶段适时地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处于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阶段,台湾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针确定为“以发展农职为主,工职为辅”,农业职业教育成为发展的重点。60和70年代,台湾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工商业专科职业教育获得迅速发展。从8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科技人才需求迅速增加,台湾的职业教育开始向高层次发展,技术学院、科技大学迅速发展,相应的新兴学科不断地被充实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科设置中,源源不断地为产业结构升级输送需要的技术人才。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北京CBD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圈中最具活力与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如今其发展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新节点,它将如何把握机会,突破现有瓶颈,向着世界级CBD目标迈进,是最值得思考的。而逐渐被重视的品牌恰恰可以满足这一目标。以文化和创新科技为内涵,打造一个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高价值的品牌形象,是北京CBD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品牌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品牌力通过品牌在市场上所表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来衡量,一个品牌只有拥有强势品牌力才能表现出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将北京CBD打造成一个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世界知名品牌。
(一)强势品牌力的内涵
强势品牌力是指品牌在市场上所表现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一种很强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可以延伸为以下八力:区隔力、吸引力、扩展力、渗透力、激发力、适应力、联想力和溢价力。具体到北京CBD品牌建设中即为:北京CBD品牌要有自己的个性;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京津冀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形成带动效应;享誉国际,被国际接纳;激发国人的自豪感;能在复杂变换的国内外环境中生存并发展;给予世界人民一种标识文化,形成公认形象;创造远大于其自身的价值,成为一种优势品牌资产。
(二)打造强势品牌力的重要性
1.适应自身发展。北京CBD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基础建设发展后,在下一个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该如何去做,如何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当务之急。创建自我品牌,打造强势品牌力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2.带领区域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中,北京是核心之城,在多个发展方面都需起到带头作用。而北京CBD的形成可以有效带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实现北京的龙头作用,形成辐射效应。
3.应对国际竞争。如今,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部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央商务区,如: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新宿等,他们均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具有强势品牌影响力。相比之下,北京CBD处于弱势,因此其在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要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打造强势品牌竞争力。
二、世界成功CBD建设与品牌力紧密相关
如今只要提到纽约,提到曼哈顿,几乎没有人不会想到华尔街、纽交所等,它们已经成为了曼哈顿CBD的代名词和象征。曼哈顿利用历史优势,以金融业为主导产业,形成金融品牌效应,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最终形成了世界级CBD。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圈是曼哈顿CBD最值得骄傲的品牌形象,如今世界各地的金融领域无不以华尔街为导向,一条看似普通的街区成为了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地方,这些正是强势品牌力的体现。
伦敦金融城CBD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其多项金融保险业务均居世界第一,成为了整个英国乃至全球金融垄断资本的心脏。金融城在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了全球60%~70%的顶级律师事务所,律师服务业成为了整个CBD区的一大特色。繁荣的金融业和强大的律所服务业促使伦敦CBD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在强大的品牌效应影响下,伦敦CBD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总部驻扎,更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发展与繁荣。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代表性的强势品牌有助于CBD的成功建设,可以让区域CBD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时区域CBD走向世界会反作用于品牌建设。因此要想突破北京CBD现有发展瓶颈,使其走向世界,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代表性品牌至关重要。
三、北京CBD应该如何做
北京CBD目前主要有跨国公司总部、国际性金融机构、商务服务业、高科技研发企业、影视文化业等多种行业,种类众多,定位不明,缺乏龙头产业,与世界级CBD具有较大差距。根据已有成功经验,结合北京自身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创新型产业为主导
北京CBD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作为教育资源集中地,北京拥有近三百所各类高校,不同类型的高校既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人才,也方便企业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和提升。利用高校优势,结合“互联网+”战略,将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摇篮,争取做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二)以影视文化传媒产业为特色
北京CBD区域内现有众多文化传媒类、影视类产业,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平面媒体;还有众多的海外驻京新闻机构、广告公司、影视公司等。种类繁杂,缺乏核心定位,没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品牌。因此可借助于现已颇具规模的传媒行业,整合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影视文化传媒产业,逐渐做到像麦迪逊大道的广告、好莱坞的电影、东京的动漫那样在某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三)以高端休闲服务产业为辅助
“休斯顿模式”是世界CBD开发史上的一个惨痛教训,因此在发展北京CBD的过程中要避免这种模式的出现,做到以创新产业为主导,以传媒产业为特色,同时针对区域人群特点发展高端休闲服务业(如:高端星级酒店、娱乐场所、休闲购物中心等)作为辅助,保证CBD区域活力持久。
CBD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强势知名品牌是一个CBD的灵魂。提高品牌意识,打造强势品牌才能将一个CBD真正做强做大,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北京CBD要整合资源,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创造强势品牌力,向着世界级CBD迈进。
参考文献
[1]蒋三庚.试析北京CBD的品牌塑造与提升[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1,(26):48.
[2]刘敏.中国CBD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对策与战略,2015,(9):110.
[3]徐淳厚.国外著名CBD发展得失对北京的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5):101.
[4]潘月杰.北京CBD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t望环渤海,2011,(5):57.
[5]孙其军.北京CBD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5):26.
[6]金镭.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6):46.
[7]蓝庆新.我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31.
和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 风险投资 高新技术产业 风险投资公司
1 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内涵及外延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产学研合作是指高等学校把科研成果迅速投向企业,并积极促进其转化为生产力,在短时期内通过市场形式实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同时,科技成果与企业、市场结合形成的资本,又部分反过来投入高校科研,从而增强高校实力。通过这种结合,促进教学、科研的资本转化。
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要使高校高新技术成果实现工业化,把新技术变为可供广泛应用的新产品、新资源。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主体将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并与之合作经营,完成高新技术的开发及其成果的产业化,待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为规模产业后,以出让其股权获得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它涉足的大多是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它以那些比较长期的、有创意的、具有较高潜在市场收益和商业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或项目作为投资对象,风险投资主体以资本人股,实行长期投资,注重长远利益;通过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股权置换或企业上市,以及股票升值的办法来回收资本和高额利润,再投资另一新创企业,周而复始;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高收益性。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被称为风险投资公司。
风险投资作为20世纪金融领域最成功的创新成就之一,在美国“硅谷”取得了极大地成功,特别是在IT行业中,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神话故事,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式,并得到国内外经济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2 风险投资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
一位美国投资专家曾这样评价过风险投资:美国硅谷的神奇故事,不仅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得益于一种特殊资本运营模式一风险投资。据统计,美国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按照风险投资模式来运行的,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中有80%以上的是高新技术企业,闻名世界的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苹果电脑公司无一不是借助风险资本起家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风险投资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不仅如此,它对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同样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风险投资公司介入,可以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操作和科学管理,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有助于解决高校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助于高校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收取技术使用费、转让费以及技术人股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留住人才!
3 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引进风险投资创造了应有的条件
随着风险投资的深人人心,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一是高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拥有大学所固有的创新能力,能够利用学校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综合优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高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校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把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
我国的风险投资活动自开始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孕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出现了一批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为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其外部环境建设又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摸索和哺育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科技产业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迫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要努力挖掘潜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机遇:
(1)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分析,开发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比例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的平均水平。这与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重理论轻实际,重论文轻应用,缺乏风险意识有关。所以,要提高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就要注重科学研究的高水平,努力使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处于学科的前沿,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从能够商品化生产的角度出发,进行选题、立项、技术设计、开发,优化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要素,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市场需求、有应用前景、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中去,更好的情况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能具有促进某个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潜力。
(2)我国有丰富的项目源,其中的基础研究成果往往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对于这些丰富的科技成果应保持高度的关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人才优势,及时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并使之成为具体的技术成果。在无法转化的科技成果中,风险投资仅占很少一点点,这说明
我国的风险投资远没有担负起它应担负的责任,换言之,风险投资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寻求政府的扶持和资助。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市场力所不及的地方,需要借助于国家的政策优势。我国已将发展高科技产业化作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应把握好这个政治制度上的保证,力争政府的支持与帮助。通过政府的有效调控,建立既能减少风险又能促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机制,为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4)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最终要依靠自身的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积聚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机制和创新的动力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下大力建设好大学科技园是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结合的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地,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基地,应积极鼓励院(系)到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公司,充分享受其中的优惠政策。科研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水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校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依托,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生长点和创新体系的核心。
4 风险投资公司介入高校高科技产业要具有战略眼光
发展高校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风险投资公司及风险投资家的参与和推动。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公司也获得了盘活资金,提高经济效益的渠道。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具有长期、稳定的回报。从国外的经验可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不仅来自于高科技的发展,也
来自于发达的教育对高科技人才的培育,而风险投资公司介入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本运作,更显示出风险投资公司的战略眼光和对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价值,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短缺,给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风险投资公司与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也具有良好的有利条件。一是有政府政策上的优惠。比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证券市场、投资政策等鼓励性措施;二是高校科技产业无三角债的困扰,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投资风险;三是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从高校科技产业得到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便利条件,在与之的交往的过程中,无形中会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也会使公司和员工受到高校人文环境的影响,增强公司的文化氛围,对风险投资公司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5 学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其综合实力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合并组建后不久,为了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组建了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团。4年来,产业集团依托学校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先后发起和组建了光纤传感技术科技股份公司、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公司、华海物流技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学校的科技产业销售收入从3年前的2 700余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2.65亿元(三年增长了近10倍),上交利税从3年前的264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2 670余万元。学校通过技术投资,吸引社会对学校的高科技产业的现金投资达到1.31亿元,有力的支持了学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武汉理工大学创办的大学科技园,从开始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发起并组建了武汉理工大科技园股份公司,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吸引社会资金6000万元。科技园的建设,一方面为学校的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4家学校的科技企业已人驻科技园,其中武汉理工光纤传感技术科技股份公司已投资近6000万元,在科技园建成了年产值达5亿元规模的光纤系列传感器生产线,并已于2003年10月建成并投产。另一方面,科技园同时利用其融资、投资和孵化器的功能,投资孵化学校的高新技术企业。我校通过加强产学研工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政策和措施,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使学校的科技经费到款,从2000年的5000万元,2001年8700万元,2002年1.54亿元,2003年大幅增长到2.46亿元,年度到校科技经费3年增长了4倍。学校的科技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