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豆营销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压力
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比较优势明显。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调控主要依赖许可证、进口配额、检疫标准、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等非关税措施进行,关税措施主要用于配额数量之外的农产品,配额内税率普遍很低。根据乌拉圭(农业协议》和《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我国加人WTO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不利影响主要有:1.贸易措施关税化影响。由于谈判基期1986--1998年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这使我国不仅失去非关税措施这一传统屏障,而且因关税减让幅度过大而失去高关税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和缔约国谈判上限约束关税和靠关税化的“例外条款”应对。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农产品进口的关税总水平要从2001年的2196削减到2004年的17%,美国关注的农产品削减到14. 5 %。特别是大豆,因税率降到3%,且国内外价格差距较大(加上关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市场20%左右),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很大,2001年,大豆进口创历史最高纪录1440万吨;2.配额扩大影响。WTO《农业协议》规定关税化后市场准人机会不低于减让基期国内消费量的3%,在减让期结束扩大到5%,这对我国粮棉油进口不利。1994 -1998年,年均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合计661.5万吨,加人WTO后,初始年配额多增进口976.9万吨,2004年多增进口15541万吨。专家估计,仅小麦至2004要损失60亿元,有近300万麦农要离开麦田生产。棉花生产因最终配额与以往进口量相比增加较多,2004年配额数量相当于1998年国内产量19. 8%,因而所受影响比谷物更大。植物油情况与棉花类似,国内生产受到影响很大。据中国加入WTO农业专家组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开发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 ( CATP )测算,至2005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的比较优势将分别下降21,19 % ,16. 36%,21.36 % ,40. 83%和13.21%,使这些产品更加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生猪、大米、烤烟、甘蔗、苹果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冲击。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调整
1.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按WTO农业国内支持总量AMS的“微量允许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中国人世谈判为8.5%),我国可有基期(1986一1988年)农业总产值8.5%,即412亿元的农业国内支持总量(农业生产性补贴)。除去可豁免的AMS部分,近年AMS占基期农业总产值仅有2%左右,即还有约315亿元的农业国内正支持空间。这为我国扩大实施“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生产投人补贴、牲畜数量补贴、贷款补贴等),减轻粮棉油等比较弱势农产品的成本压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业国内支持“黄箱政策”主要以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主,贷款补贴(贴息贷款)为辅。价格补贴大多用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我国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的另一途径为粮食的垄断性保护价收购。据《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加人WTO后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只是保留今后出口补贴权利。因此,我国通过保护价收购支持农产品价格在加人WTO后将被取消。加人WTO后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的构建应把重点放在加大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生产投人补贴上,同时扩大黄色补贴范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等实行补贴,以此来达到优化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结构,提高补贴效率,并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2.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WTO《农业协议》中有一些条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保护,如“特殊保障条款”、“特殊和差别待遇”、“特别处理”、“微量允许标准”等。灵活运用这些条款,能够采取恰当的调整措施减少某些农产品的过度进口,并能有效地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措施保护。WTO《农业协议》有许多“灵活”操作空间,如关税配额管理,WTO各成员就有应用关税、拍卖、先到先得、按历史记录等多种管理办法。因时因地管理好我国的关税配额,能减轻进口农产品对同类产品生产的冲击。并尽快建立起综合协调、适时高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体系。如加强农产品出口信贷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比率,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支持;制订、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立法。这三种手段可作为抵制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强力“武器”。
企业运作就是“创造顾客”、实现销售、赢得利润。企业为了成功,应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采取有效策略来创造顾客。21世纪是营销的变革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市场永远在变化,早在35年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指出,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然而,今天的顾客面对如此众多的产品和供应商,他们如何做出选择?当今的企业采取什么策略来赢得顾客,成为“站在别人肩膀上的巨人”呢?
1引导消费,创造顾客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国外某企业的一位推销员奉命到一个全部是土著人居住的海岛去推销鞋子,但他很快就失望而归,原来这个岛上的人从来不穿鞋。而另外一位推销员听到这个情况后却自告奋勇去推销,结果成功了,用的方法很简单,先教会他们穿鞋子,尝到穿鞋子的甜头,然后再把鞋子卖给他们,这就是创造顾客。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消费靠引导,顾客靠创造,它是许多企业成功的要诀。
在引导消费和创造顾客上,许多企业都有过成功的实践,典型范例不胜枚举。如美国玩具商“孩子宝”公司,当初成功地将玩具“变型金刚”打入中国市场,采用的就是引导消费,创造顾客的营销战术。他们来华进行市场调查时发现,中国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舍得为其投资。“变形金刚”价格虽然高,但在中国城市会有较大的市场,关键是如何让中国众多的孩子接受这种玩具。于是,“孩子宝”公司通过研究,决定实行引导消费。他们将一套“变形金刚”动画片无偿赠送给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电视台播放,实际上让他们免费作产品广告。当孩子们被银屏上的“变形金刚”形象深深吸引时,“孩子宝”公司不失时机地将玩具“变形金刚”投放中国市场。由于动画片神奇地引导了消费,并创造了众多的中国小顾客,使玩具“变形金刚”得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中国市场,独占当年中国玩具业年销售额的30%。从这一事例不难看出,引导消费的魄力有多大。
以前,机械行业气割都是买电石用移动发生器在施工现场就地产乙炔气,上世纪8O年代开始,乙炔气生产厂引导顾客直接买乙炔气,从而产生了国内的溶解乙炔行业。
在2003年93届广交会上,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大豆蛋白纤维系列服装,产品价格比一般产品高两三成,但仍受到市场认可,欧盟、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有大批进口的意向。我国维纶行业,谁能首先工业化生产大豆蛋白纤维,谁就会赢得顾客,获得可观的利润。
通过引导消费来创造顾客,激发顾客的消费热情,开辟企业经营的新天地。应当看到,在企业商品营销中,市场不旺是常有的事,但市场不旺并不意味着产品卖不出去,关键要看企业是否营销有术。事实上,在当前一些需求不旺的消费品中,仍有一些因与消费相伴而生的其它要求并未得到满足,只要能满足顾客这些要求,就可启动其消费欲望,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就是要靠引导,顾客也要去创造。
2挖掘信息,创造顾客
成功的企业家普遍认为,信息是开采不尽的第一资源,信息来自于市场。创造顾客依赖于信息的成功开发。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不仅在于能把现有的产品卖出去,钱收回来,还在于能够捕捉到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创造更多的新顾客。
在一般人看来,数据是枯燥的,然而日本人把嗅觉钻进了数据堆里,分析出代表趋势的市场信息,进而采取措施,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日本汽车制造商研究亚洲市场,发现泰国近10年年均经济增长8%以上,是继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之后的又一经济“小龙”,人均国民收入2002年达3600多美元,得出汽车家庭化将是泰国的市场趋势。于是,便提前进入泰国宣传产品优势,成立服务与维修中心,使泰国80%以上家庭首选日本汽车。
海尔的市场理念认为,创造市场不是从现有的市场份额中去抢一块,而是另做蛋糕,独自享用。他们在开辟美国市场时,了解美国大学生都把衣服放在洗衣店去洗,于是发明了体积很小的专供学生用的洗衣机,一下子在美国高校打开了销路,不仅创造了顾客,还提高了海尔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003年5月,长虹的彩电空调抓住战后伊拉克重建需要的信息,经阿联酋拜迪港及时进入伊拉克市场,回避了国内同行的价格厮杀。在维纶行业,有些企业对西欧禁止使用石棉纤维的信息敏感,适时地开发了高强高模纤维替代石棉纤维,他们很快赢得了西欧市场。
3突出个性,创造顾客
瑞士著名的企业家卡尔森认为“公司真正的财富是满意的顾客”。进入2l世纪,顾客消费观念正在改变,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服务,更是一种“偏好的满足”。在一个顾客崇尚个性化的行业里,如果你把产品做得象时装一样,卖出去的不仅是布料、款式,更重要的是无形价值,你就可以创造更多的顾客。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80%的利润是由20%的顾客提供的。突出产品或服务个性,满足2o%顾客的需要,创造出价高的顾客非常重要。
日本著名企业“东京设计院”发现商务用车在露天广场和大街上遭烈日曝晒,风吹雨打,便开发出如同婴儿车上的那种帐蓬式可移动防晒防雨棚;见到快餐店人多乱哄哄后,便发明了可以随时供食的移动快餐车……他们就是这样创造出看似简单却又出神人化的产品个性,满足顾客的要求,使自己的企业获得成功。
福田汽车旗下的奥玲品牌凭借突破性的服务创新,开辟了企业个性化的危机营销案例:针对用户对购车过程中,有可能接触非典的担心,创造出一种让用户购车可以全程无忧的“健康营销”体系,打消了购车人的顾虑,创造了非典疫区的顾客。
中国手机厂商,在机型设计方面,也有堪称杰作的生花妙笔。如TCL推出镶嵌各色宝石的概念机型,厦新推出“路舞概念”手机,使人们在使用手机时,可以欣尝宝石或舞姿,创造一批“小富心态”的国内顾客。2003年2月中国移动推出细分市场的服务品牌“动感地带”,以加强对15 25岁之间中低端用户的营销攻势。
在洗衣机市场拼杀激烈的时候,海尔开发了大口排水洗衣机,可以用于洗涤马苓薯等农副产品,很快就创造了农用洗涤机的顾客。湘维有限公司的“V”字牌产品,纯度高于国家标准,在同行业又率先采用镀膜彩色包装袋,受到顾客的青睐。
4利用品牌,创造顾客
品牌是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资产,它是无形的。如果消费者在脑海里根本就没有你的品牌,又如何产生购买的欲望呢?一个好的品牌,能够使人们联想到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常常被列为消费者首先购买的名单。当然,如果企业经营者不注意维护品牌的形象,一旦丧失名牌的优势就会带来无可弥补的损失。
德国一位市场营销专家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占有统治地位的品牌。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曾经说过:即使可口可乐在全世界的工厂一夜之间全被烧光。可口可乐也不会因此而消失,因为可151可乐的品牌价值是无穷的。
别克汽车“有空间就有可能”的理性诉求,使需要大空间的车主找到别克的理由,而广告牌所展现的美仑美奂的画面,奔跑的小鹿以及精心设计的音乐都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当消费者购买别克车时,脑海里就可能重新放映这些镜头。两瓶质量基本相当,价格接近的贵州茅台酒和地方名酒,让顾客挑选,大多数顾客首选的肯定是贵州茅台,因为茅台是“国酒”,是人民大会堂使用的贵宾酒。这就是品牌创造的顾客。在国内维纶行业,有的企业的产品比其他企业产品在同一地区同时销售,高几百元一吨,还好走货,这就是品牌的优势。
5主动营销,创造顾客
“让顾客满意,顾客就是上帝”是我们必须树立的长期经营思想。但是,这也会在顾客和企业中形成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一味地迎合顾客,也把握不了市场的主动权。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顾客对产品的内在品质越来越模糊,顾客的购买行为有时也是非理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顾客的过程中,注意诱发潜在需求,取得顾客和企业的“双赢”,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
主动营销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顾客一起创造价值。瑞士宜家公司是一家著名的家庭饰用品零售企业,它从最初的小型邮购家具公司一跃成为世界各地拥有100多家连锁商店的大企业,年均增长15%,其成功的秘诀在那里?最根本的是他“与客户一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他们把自己与顾客、供应商之间的买卖关系,发展成共同创造价值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给顾客的角色增添了新的内容——家具的再创造者,同时,供应商的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供应商也成为了厂家的服务对象。
索尼公司前董事长盛田昭夫说过:我们的计划是用新产品引导公众,而不是问他们想要哪种产品,公众不知道能有什么,可我们知道。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完善自己对产品和产品用途的构想,并通过教育公众,与公众交流的方式设法为产品创造市场。索尼公司的发展哲学“创造前人未涉足的,能够实现人们梦想的产品”。“随身听”的市场,就是索尼公司创造顾客的杰作。早在20世纪7O年代,又有谁会意识到带着唱片在街上边走边听呢?
湘维公司的水溶性纤维刚开发出来时,也没有顾客,企业决策者硬是从技术上、经济上支持一家中型纺织厂进行技术改造,生产水溶性无纺布,推向市场,该厂实现了扭亏增盈的目标,从此逐步推广,创造顾客。如今,水溶性纤维已成为了湘维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年销售量达4ooo吨左右。
6诚实守信,创造顾客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对策
Key words: agriculture subsidy;polic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20-03
0引言
从2004年到2010年,中央连续以七个“1号文件”发出,主关键词是中国“三农”问题。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全省富,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人民的小康,湖南的富民强省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社会经济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制约农民农业收入的问题及原因
1.1 粮食产量没有增加,农民以工资性收入支撑着农村经济的增长从“湖南统计年鉴7-20按全省人口平均的主要农产品产量”中可知:人均生产的谷物分别是(公斤):
2000年403;2005年393;2006年397;2007年394。人均生产的水产品(公斤):2000年20.3;2005年26.69;2006年28.05;2007年29.34[1]。
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湖南的粮食产量连续八年没有增加,于是“谁来养活湖南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大部分。从统计资料上可知,近20年农民的农业收入在下降,非农收入在增加,主要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这种工资性收入能够维护多久呢?去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沿海各地的外资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约50%,返乡农民的生活来源都成了问题。湖南省14个市州,从总体上来看,地区间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湖南省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异显著;高收入地区多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呈阶梯状;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
1.2 比较周边省分农民收入水平地区间差异分化从2007年《湖南省统计年鉴》“Gross Regional Product (2007)”中比较地区GDP(亿元)中农业所占比重[2]:
湖南省:9145,农业1611,占18%;山东省:25887,农业2509,占10%
河南省:15058,农业2365,占16%;广东省:30673,农业1746,占6%。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业占GDP比例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不断减少的。我们可以发现二个问题:一是农业的科技水平很低,农业的产出量不高,与湖南的中部省分地位不相适应;二是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城镇化水平很低,没有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于是,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如何投入的问题,农村城镇化提高和如何提高的问题。
1.3 农业支持补贴政策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湖南与全国一样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对农民种粮给了补贴。我认为,目前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只是在很小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补贴政策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小。一是“输血”和“造血”,目前的农民增收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等,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但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是提高农民的自身能力。可以比如为增加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力。二是“分散”和“组织”的观点:我国农村长期的小农经济已经根深蒂固,于是农民分散成了自然,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根本是要将农民组织起来。三是“政府”和“政策”的观点:以上两个观点都要政府来解决,政府是制定各项农业政策的主体,国家的农业投入是农业投资的主体,农民是政策的接受者。
这些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补贴重点欠明确,补贴力度不够强。就补贴领域而言,对农产品的补贴主要集中在粮棉产品,虽然已开始有选择地补贴某些优质品种,但还不够普及、稳定;对投入品的补贴几乎涉及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诸多方面,而且很少分地区和人群;对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的力度有限;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同样面临金融支持乏力的难题,这些均反映出补贴重点不够合理、明确。从补贴力度来看,在一般政府服务中,对农民培训的支出比例很低,仅占一般政府服务的2.1%,其中没有或很少有补贴,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匮乏;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力度不大,进展迟缓;市场营销服务未明确给予补贴性支持,呈现短缺态势;检验服务因补贴资金缺额大,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出口及国内生产的需要。在国内粮食援助上,一方面补贴资金欠缺,另一方面粮食库存积压严重。此外,自然灾害救济支付、环境计划下的支付与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等,投入有限,补贴不多,还有发展空间。
第二、缺乏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政策。在绿箱政策中,我国缺少6项与收入支持有关的政策,占了绿箱支持的一半,因而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手段比较匮乏。这可能是我国长期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资金短缺,财力不足的国情所致,也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第三、粮棉流通领域补贴资金沉淀过多,保护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不显著。我国粮棉价格支持政策,通过直接补贴粮棉流通部门来刺激生产,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但这种间接保护生产、补贴农民收入的方式,因流通部门环节多、损失大,致使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率下降。据经合组织测算,发达国家价格补贴政策的效率仅为25%左右,即政府的价格补贴每1元钱,农民只能获得0.25元左右,还会因过剩库存产品增加而加重财政负担[3]。那么,为什么发达国家不心甘情愿地彻底放弃价格支持政策呢?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该项政策具有刺激生产、维持供给能力、增加收入和保持就业的多重功能。是否采用或以多大力度使用价格支持政策,取决于政府对农产品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政策目标的倾向。
第四、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效率难以提升。关于农业补贴的政策,主要涉及财政、农业、外经贸、粮食、民政和银行等部门,因政出多门,协调困难,交易成本高,时滞长,加之部门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寻租活动的影响,使得农业补贴中的“跑、冒、滴、漏”现象难以避免,从而降低了农业补贴的效率。另外,因中国农民数量庞大,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载体,许多针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其运行成本都比较高昂,也降低了补贴资金的运行效率。
在现有国家农业政策下,湖南省要解决二个问题:一是“用政策”问题,我们常说要解放思想,国家给了很多农业政策,这些政策我们要用足用够;二是“制政策”问题,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下,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农业政策,大胆的试大胆的用,为农民增收创造好的制度环境。
2实行农业补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
我国农业补贴的基本思路实行“一个中心,两个转移,三个结合”的方针,即以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心,从补贴农产品流通领域向补贴农业生产领域转移,从保障农业生产型补贴逐步向增加农民收入型补贴转移,将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和蓝箱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粮棉等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补贴资金转移过程中,要保留以往储备费用等合理、必要的流通环节补贴,将超量资金与部分增量资金转入生产领域,加大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力度。在财力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硬预算约束条件下,集中使用资金,避免撒胡椒面,突出重点产品、地区、人群和企业,降低补贴资金运行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补贴效率,进而促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主要的农业补贴政策引导措施是:
2.1 针对农业的弱势地位,加大补贴力度农业产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很大,特别是在农业科技化程度不高的目前条件下,必须对弱势农业进行补贴。一是根据国内外农产品的竞争态势,努力使补贴结构合理化,突出补贴重点,提高资金补贴效率。二是农业投入品以良种和节水型灌溉中的水电费补贴为主,其中良种补贴又要向大豆、玉米、小麦和棉花倾斜,以降低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三是对受冲击较大的粮棉油糖等敏感性农产品主产县的中低收入纯农户和一兼户进行补贴;四是提供农业信贷,以贴息贷款和补贴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方式,重点对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建设进行贷款;五是国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政策投入力度,农民在农村就能享受到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行农业科技的投入,资助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大户建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设立新技术、新品种风险基金,对因技术、品种不稳定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
第二,运用现代检测技术进行农产品检验服务。除了少数复杂的质量检验和特殊的疫病防治收取较低的成本费用外,免费进行一般农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畜禽检疫。特别是对农产品中农药检测,以保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达到国际标准。
第三,运用现代物流进行农业市场营销。一方面集中以往分散在其他项目中的市场营销服务资金;另一方面扩大资金投入,显著提高市场营销服务的效果。
第四,政府加大对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与贫困地区的资金补贴力度。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资金转为收入保险基金,在少数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进行收入保险补贴制度试点[4]。
2.2 运用绿箱政策中的收入补贴措施
第一,运用农业财政政策,减免受冲击严重农产品主产区、贫困地区以及受灾地区有关农产品的税收。受灾害地区政府由此发生的财税收入减少额,由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解决。
第二,运用农业保险补贴制度,重点对粮棉油糖等敏感性大宗农产品,以及畜禽、蔬菜和水果等产品进行保险补贴。可选择的主要方案有:①从国家到地方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或在国家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分设农业保险科目,对粮食、棉花、大豆和甘蔗等敏感性农产品,以及畜禽、蔬菜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进行特别保险。减免这些公司的有关税收,并对发生的风险损失按比例补贴;②主力创汇高风险的棉花、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及的畜禽、蔬菜主产区域,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③由政府机构,如民政部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功能。
第三,运用国家机构设立结构调整专项补助资金。受冲击最严重的大豆、玉米、棉花、油料和小麦主产区,进行专项补贴。
2.3 运用黄箱保护资金,转为绿箱收入补贴
第一,在粮棉油主产区中,运用农业产业化进行规模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根据受冲击后产品的积压程度,直接给予不同等级的收入补贴。政府鼓励分散农户将承包的土地交公司经营,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
第二,运用利用微量标准允许的黄箱补贴,重点加大特定产品的补贴力度。①由国家相关部门公布权威的综合支持量,以统一的数据计算决策。②以允许微量标准为限,优先特定产品的补贴资金。要从其他新增财政收入中划转一定资金补贴受冲击大的农产品。③某些非特定农产品的支持转入特定农产品的支持中,腾出非特定农产品的补贴空间。如对农药、化肥和农膜生产资料的补贴,要从特定中补贴,并有专项资金。④加强农产品运输基金,全国范围内开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免收过桥过路费用。⑤设立信贷基金,增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贴息贷款规模,扩大贷款范围,同时减免税收[5]。
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提高农民的自我增收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各种农业政策,特别是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为重要。在目前每年又新增加8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城镇化水平不高,国际化市场准入承诺又引发外国农业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从而冲击国内的农业生产,减少农民就业,妨碍农民增收。所以,分析和判断我国农村市场,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制定和运用相关的农业补贴政策,运用好农业绿箱政府,加大对自然灾害的补贴,让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目前党和国家和“重中之重”。
3研究结论
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通常有三种思路:一是调整价格的办法,即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产品产量或产值为内容的增收措施;二是在农村内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三是立足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新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增长点来抓,着眼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立足于深层次调整。二是要立足于高起点来调整。三是要立足于全方位调整。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而言,要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投入,但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的特征,决定了靠增加投入而单纯提高农产品产量并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把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这是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要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向大中城市靠拢,向区域经济中心靠拢。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以发展民营龙头企业和民间中介组织作为主要着力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
第三,要把农村劳力的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结合起来,以异地转移作为湖南农民增收的主要着力点。要鼓励农民长期稳定地进入非农产业,到城市去,到发达地区的城市及其郊区、城镇去[6]。
参考文献:
[1][2]湖南省统计年鉴.2008年和2007年.
[3]韩俊.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J].新视野,2001,(01):31.
[4]曹芳.农业国内支持绿箱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A].博士论文,2005.
食品产业集群是河南省第一大产业集群,目前,全国市场每销售3.5包方便面,其中就有一包来自河南;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出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食品产业集群是河南省产业集群中的重中之重。
一、产业集群结构理论中核心系统的重要地位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认识的深入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竞争实力的展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逐渐明朗起来。到目前为止,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从结构方面来分析。“结构理论”强调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由内到外、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学术界有一些学者从结构的观点去解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该种观点可以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类。
1、横向结构观点。Tracey等(2003)指出,功能差异化程度和网络密度以及网络凝聚力、网络集中化、网络基础设施质量等构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
2、纵向结构观点。结构观点较横向结构观点更富有逻辑性和可区分度,是本论文在进行研究时主要采用的观点。结构观点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由企业、集群、国家三个层面竞争力的综合。结构观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由内到外、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
根据这种观点,总体上看,产业集群的结构可以分为核心系统、调控系统与支持系统三个部分。
(1)核心系统
企业无疑是产业集群的核心部分,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河南省,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们逐渐成为企业技术、人才的源泉,所以大学、科研机构也应视为产业集群的核心部分,与企业一起构成产业集群的核心系统。
(2)调控系统
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下,政府由于其特殊的角色,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调控及引导作用。
(3)支持系统
产业集群的支持系统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大体可以分为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和支持性产业三部分论文怎么写。
二、集群核心系统存在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影响根深蒂固,市场经济建设在不断完善之中,我国的很多企业仍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模式,大多同行企业之间还停留在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低层次竞争状态,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企业也不例外:
(一)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合理
一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除小麦和猪肉加工外,其他行业在国内均不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在牛羊肉、乳制品、果蔬加工等高成长性行业,潜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慢、规模小、竞争力弱;烟草、酿酒等高利税产业缺乏强势企业和品牌,在国内的位次大幅下滑。
二是精深加工度不高。90%以上的面粉是普通粉,低档方便面和速冻食品的比重分别为70%和45%[1]。
三是部分地区发展缓慢。一些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地区,特别是农产品主产区,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大,缺乏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对快速成长的企业未给予足够的支持,以开放带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农产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产业链条联系脆弱
河南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分割格局,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高昂的交通费用,以及严格的要素流动限制,成为地区间贸易的天然障碍。从企业访谈中发现,食品产业集群各个企业之间包括原料购进、产品销售等业务主要发生在集群以外,集群内部企业联系非常少。集群内部从横向分工角度来看,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差别化程度不够,同质产品“扎堆”现象严重;从纵向分工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常常既缺乏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又缺少下游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品牌构建与经营环节。
(三)企业间合作关系没有建立,并存在恶性竞争
食品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除了没有物质联系以外,如联合技术开发、联合营销以及一些非正式的交流也很少。每个企业对同行之间来说,都是封闭的,唯恐别人“窃”走了自己的技术。加上少数企业的短期意识和狭隘思想河南省,有相当数量的产业集群中存在同行业企业过度竞争的问题,甚至一些龙头企业之间也存在这种过度竞争的问题,如金星啤酒和奥克啤酒之间。这种缺乏深层次的分工协作,使企业难以享受到产业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优势,社会资源里有效率下降,难以形成产业集群的关联凝聚效应。
(四)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集群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企业普遍感到人才缺乏。
同时,产业集群核心系统存在着严重的产学研脱节的情况,本文作者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群的主要企业进行走访,了解到企业与研究院校并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河南工业大学谷物科学与工业研究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磷脂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精深加工研究所;河南工业大学小麦精深加工研究所;河南工业大学蛋白质资源研究所等一些专门的食品科学研究院所,由于多为大学下属的科研机构因此不能很好地为食品生产企业服务。
三、完善集群核心系统的对策
(一)有效竞争,充分合作
首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企业模式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瞄准单一产品做精、做大。
其次,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形成一种生产网络。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优质高效”等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当作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来经营,通过建立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联合的产业新格局。
第三,加强企业之间横向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企业要改变目前彼此封闭的状态,联合行动的方向发展,在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
(二)提高企业质量,树立品牌
首先河南省,提高产品档次,树立品牌形象。就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而言,产品多属低档产品,少量中档产品,高档产品更少。现在企业不能再停留在拼数量,拼价格的低档竞争力一式了,要把注意力转入拼质量、拼水平的更高层次竞争上来。
其次,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密集区加快发展。扶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着力实施集群绿色品牌战略。当今世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国外以食品质量问题为口实的“绿色壁垒”也越筑越高。要成功地规避“绿色壁垒”,一要营造和优化绿色生态,围绕食品原料基地,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论文怎么写。二要研究和发展绿色产品。三要创立和永葆绿色名牌。强化品牌意识,发展规模经营,走品牌加规模的发展道路,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誉度,树立信誉度。四要推广和普及“绿色营销”。通过现代物流配送、网上交易、替代营销等先进手段,以绿色营销拓市场,以市场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五要提升和规范“绿色管理”。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双绿色三位一体战略”为基点,认真贯彻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生产的全过程控制这“两个全过程控制”。
(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首先,坚持人才战略,提高行业专业人才的比例。要对员工队伍进行技能培训和提高,职工技能不断提高,才能为企业创造更丰厚的利润。
其次河南省,构建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淘汰落后设备;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最重要的一点,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鼓励员工办企业或参与办企业。此外,大学、科研机构还可以与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或开展合作研究计划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访问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给他们公司带来的机遇与帮助。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结构分为核心系统、调控系统与支持系统三个部分。核心系统是集群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首先要从核心系统入手,抓住主要矛盾,深入研究,明确问题,从竞争合作、树立品牌、人才战略、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从而扩展到提升整个河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 Clusters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November/ December.77~91.
[2]Rosenfeld, Stuart A.Bringing Business Cluters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 5(1):2-23
[3]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45-53。
[4]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上).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3).38-41。
农业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产品的贸易量也是多数国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决定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定义
苏航,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内涵做了详细阐述,提出农产品竞争力指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表现出来的市场占有能力和盈利能力[1]。农产品市场适应力的基本决定因素是农产品的品种、规格以及数量;对于市场占有能力而言,营销水平起着重要因素,而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则起到关键作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水平则主要决定农产品的盈利能力。
2.主体研究
加入WTO,学术界对与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各学者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选取合适的衡量指标,对大宗商品或特定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做实证研究并对影响因素做出重点分析;另一方面是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1指标选取的实证研究
程国强(2000)[2],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社会净收益和有效保护率方法,分别从比较优势指数、资源配置效率和潜在比较优势角度对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余鸣(2002)[3]运用比较优势法、综合指标法等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了比较优势与综合指标互动式测定评价模型。陈卫平等(2005)[4]基于可获得统计数据,尝试性地提出我国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7大要素和3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将这一指标体系应用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竞争力状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定性描述出各省农业在“全国一盘棋”中的位置和优劣势。侯杰(2006)[5]选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生产成本指数指标对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国际间农产品进行了详细分析。王兆洋(2007)[6]选取价格、质量以及信誉指标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构成分解为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市场占有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为量化分析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指标分析体系,包括贸易竞争指数分析、线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屈小博,霍学喜(2007)系统分析了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以及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的特征与变化,并选取先行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农产品国家市场份额三个衡量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指标,对中国农场品出口的整体进行了对比研究。
2.2因素分析研究
庞守林(2004)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包括资源因素、技术与规模因素、农业组织效率与组织制度、政府功能定位等因素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优化。侯杰(2006)认为,劳动力资源、农业投资、高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化经济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取得,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高度相关。黄祖辉,王鑫鑫,宋海英(2010)运用双钻石模型,在波特四大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纳入政府的行为及与产业相关的国际影响考察了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张婧,练薇薇,王楠,何海燕,郑青松(2010)通过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指出: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很大。当前的绿色壁垒使得发展中国际的农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苗强,刘永胜,王晓媛(2011)研究了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指出当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上涨速度过快,将会削弱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和国内农产品相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2.3政策建议
尹成杰(2001,2003)、赵美玲等(2002)提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①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②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④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薛亮(2003)认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应采取两大战略和三大根本措施。两大战略即以质取胜战略和非均衡竞争战略;三大根本措施即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施多元化农产品出口战略、推进农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创薪。耿帅(2006)基于共享性资源的角度分析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的研究,认为集群企业与共享性资源形成相互强化与促进的良性回路,从而基于共享性资源以不断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产生正向作用。张振国,贾帅(2008)认为:政府要加大信息服务只能,给企业和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政府应及时引导和扶持企业和农民或多或少的短视行为。王佳(2010)主张:政府应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应设立专向基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农业合作。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出去”信息网络,及时为企业提供有关市场环境、法律法规、资源情况、贸易投资及经济合作项目等的信息。
3.总结
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大宗粮食产品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粮食等;而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采用选取其中一部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成本法、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一些实证论述的定量分析方法;而在政策建议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如何提高自身发展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政府的扶持及支持政策、产业集群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议。以上研究为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航.农产品竞争力与农业竞争力的内涵界定.经济论坛,2005,(24):125-127
[2]陈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于鸣.框架下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J].经济纵横,2002(3).
从北京申办第29届奥运会成功开始,北京奥组委就承诺要举办一届健康的绿色奥运,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治理大气污染、节约资源。通过承办和宣传绿色奥运,中国国民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本着对“环境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原则,消费者也应该更深入的树立绿色观念,提高绿色意识,了解绿色商品对环境的贡献,从而支持绿色营销的发展,促进绿色营销的良性循环。据此可知,绿色文明和绿色经济的时代即将到来,绿色营销也必将成为新时代的营销主潮流。
一、绿色营销的界定
绿色营销这一概念产生于世纪之交,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照顾生态层面的新营销思维方式和操作模式。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Kenpeattie)教授在其新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趋势》一书中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因此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这就是说,绿色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对人、财、物、信息、形象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这三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绿色效益。
绿色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区别在于:其焦点着重于保护自然环境;肯定保护生态价值超过社会使用价值;关注全球环保状况;着眼于长期营销策划。绿色营销绝不是诱引消费者购物的一种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时髦形象的美容师,它实际上是引导人们走向自我调节、持续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交融与共同发展。
二、实施绿色营销的必然性
绿色营销的发展紧随着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只有顺应了绿色潮流,确保了绿色经营的综合条件,才能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实行绿色营销是大势所趋。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绿色营销产生的基础。
俗话说:“需要是发明创造之母”,而“绿色需求”则是绿色营销诞生的基础。概括地说,人们的绿色需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绿色精神需求。随着气候条件的恶化、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耗竭、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加重等,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精神上需要“绿色价值文化”的支撑。二是绿色物质需求。人们喜欢蓝天,需要清澈的水。纯净水的问世正是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物欲。环境越恶化,人们就越喜欢净化的环境。绿色需求的“膨胀”是特定时期的客观存在,它是企业集团成功地进行绿色营销的基础。
(二)绿色消费的兴起给企业的绿色营销带来新的机会。
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向转变。受收入水平、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中层消费者也在消费模式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独有特征。据研究,21世纪的消费将以旅游消费、文化教育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信息消费为特征,消费的“智能化”、“健美化”、“个性化”、 “生态化”等方式将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绿色消费既能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也代表了消费观念的新潮流。
(三)绿色组织的建立与法规的出台促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绿色组织的建立始于70年代的英国,此后在世界各地广为普及,单在美国就有18000个这类团体。这些绿色组织团体为了宣传绿色意识,建成后便迅速广泛地开展了各种绿色活动。如1993年由联合国规划署与澳大利亚环保组织“清洁澳大利亚”联合发起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绿色活动---“清洁世界”。我国也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目前,我国已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自己的绿色组织。世界各国绿色法规的出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限制着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行为的发生,也促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前提,与社会协调发展。
(四)科技的进步也为绿色营销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到70%左右,成为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运用科技开发出的替代资源更进一步减少了自然资源的耗费,保证了人类社会在有限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得到无限的发展。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多年,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降低自然资源的耗费;美国早期发射的火星“海盗号”耗资10亿美元,而后来发射的“探路者号”仅耗资1.8亿美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为企业开发绿色资源和合理运用绿色资源(即绿色营销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除此之外,实施绿色营销也是构建绿色企业形象的有利保证,从而使企业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立于不败之一,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社会公众在对企业经营好坏的评价中,除了考虑价格、质量和服务指标以外,还考虑“环境保护”、“公众形象”等等。加入WTO后,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更应该注重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可以通过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和公关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实际行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和重视等,以扩大企业的影响面、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方面,作有中华老字号的王致和食品集团就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众所周知,王致和品牌在腐乳行业中排名第一,近年来,年销售量达6亿多人民币。正是因为看到了国际市场及世界消费需求的变化,意识到了绿色企业形象的重要性,王致和企业率先研发了适应市场新需求的绿色红腐乳。王致和绿色红腐乳在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是经过认证的绿色大豆、绿色白砂糖、绿色食用盐原料,这些原料均来自绿色食品产地。其制作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符合绿色标准的要求,并通过了绿色认证,被许可使用绿色标志。王致和这一绿色营销策略不仅是要告诉消费者绿色红腐乳突出是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等特性,也是在告诉人们王致和企业正在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创造自然界和新和谐而努力。
三、绿色营销的发展
从1970年的地球日,新兴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首次大范围地对群众进行渲染开始,杂志上的文章宣传、电视黄金时段节目的播放,以及数不清的有关环保的其他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主义运动更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许多行业的生产商也对此做出反应。
麦当劳为绿色营销提供了绝好的样板。麦当劳以前将出售的饮料汁放在塑料袋中再装在纸箱里,现在直接将运罐车上的饮料汁送入饭店的贮藏罐中。这一改变每年可节约数以百万磅的包装。对于大企业来说,极小的改变也会带来巨大的差异。例如,麦当劳仅将吸管减轻20%就会为公司每年减少100万磅的废料。除了“绿化”自己的产品外,麦当劳还花掉10亿美元购买原料,重新装修店堂,这一举动也迫使其供应商提供并使用再生产品。
虽然绿色产品营销曾有一定限度的突破,但仍是喜忧参半,绿色产品品种不丰富,价格无明显竞争优势,绿色标识的认证和管理不完善等等,都说明绿色营销事业的发展仍是任重道远!对于绿色营销如何发展,本人认为在充分理解绿色营销的内容、特点,充分把握绿色营销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还得多管齐下。一方面,企业进一步强化产品的绿色功能,不断增加绿色商品的种类和品种,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以丰富的商品组合、较高的信任度和合理的性能价格比,赢得市场的积极配合,从而加速绿色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及绿色商品认证机构也要开展绿色消费的倡导和辅助工作,净化绿色市场环境,杜绝假冒产品对绿色市场的不良影响,宣传、普及绿色商品及其认证知识,使商场经营者和市场消费者都清楚什么是绿色商品,如何识别、了解绿色商品对环境的贡献,做到理解绿色商品功能价格比的真实含义。总而言之,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产生了巨大的绿色市场,从而推动了绿色营销的发展。环保意识的增强与环保运动的壮大,更促进了绿色营销的发展与完善步伐。面对顾客对环境的关心,一些企业只是避开新的法规或者使环保主义者平静下来,而另一些企业则针对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利用钻空子,疯狂的赚钱。但明智的企业之所以采取行动实行绿色营销并不是因为有人强迫他们,也并非追求短期利润,而是因为他们看到 “绿色消费”将是21世纪消费形式的新潮流,同时他们也明白实行“绿色营销”乃是顺应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他们采取了行动,使计划成为了现实,采用绿色产品,较高定价,绿色公关等策略,跟顾客做了朋友!他们相信,今天的绿色营销的远见在明天将是得到回报对顾客、对企业、对世界都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张永,《环保与消费》,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6月版
[2]李树,《生态与环境保护期刊》,2003年6月刊
论文摘要:通过对购物网站经营主体个人化、农产品多元化、交易的全时性和口碑经济能量的显著性等特点的介绍,提出购物网站作为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新平台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曾从媒体上看到农民通过网络产品信息从而大开产品销路的报道,当时除佩服新农村新农民的营销思路外,另一个感觉就是那是离自己比较遥远的事情,毕竟自己不是农产品的经销者、生产者。但自从去年尝试性的进入网络购物后,这一感觉就完全被了,原来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离自己那么近,淘宝、拍拍等网络购物的主题网站已成为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新平台。
与专业农产品供求信息的农业网站及专业的农产品交易网站不同,淘宝网等网站作为国内领先的个人交易网上平台,与普通消费者亲密接触的机会更多,把农产品放到此类网站上进行销售更有助于农产品走进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圈,使农产品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开拓市场,更为有力地推动农产品的零售批发。具体来讲,之所以将这些购物网站称为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新平台,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经营主体的个人化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受时空因素影响较大,各地土特产品主要以旅游礼品或包装成品进超市的形式走南闯北,销售的主体也大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个人较少。购物网站为个人经营农产品提供了可能性与极大的便利性。
1.1只要通过身份验证,人人都可在购物网站上开店做老板。程序简单,方便快捷。
1.2购物网络虽是以网络媒体为主载体,但其交流的实质内容却主要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的。人际传播的方式使真实市场对农产品经营者的直接冲击力得到缓冲,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经营者对市场的恐惧,卖家可以完全以聊家常的方式进行货物的推介和交易,而非传统意义上抛头露面的讨价还价、风里来雨里去开拓市场。购物网络使农产品卖家得以用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进行经营,顾及较小,更容易放得开做买卖。
1.3购物网络为农产品的卖家提供了店铺运营的各种便利条件。比如店铺内的装饰模块、广告牌、产品分类目录、图片、名称、标价、留言板、歌曲、促销区的设计等都有不同的模版可以选择;在产品/店铺宣传上购物网站会推出周末促销、节日促销、店铺推荐、拍卖直通车、橱窗推荐等多种活动供选择,可以说就相当于有一个广告公司一直为你提供营销策划创意,对营销技能的要求也就大大降低了。不需要传统门面店铺的选址装修,不需要传统铺货渠道的建设,不需要有谙熟的经营技能,不需要具备较强的商业手腕,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够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便于个人运作。
在淘宝网站上常看到许多农产品店铺挂着本店主非专业卖家,本店只有店主一人,希望大家不要议价,回复慢请多见谅之类字样,验证了个人凭借购物网站进行农产品销售的可能可行。
2农产品的多元化
网络的虚拟空间使农产品卖家的销售不必局限于传统店铺门面的空间限制,一家店铺可以上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另外,购物网络将天南地北的卖家聚集在同一个平台上,消费者可以在购物网络上看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以淘宝为例,2008年5月16日10:20笔者进入淘宝网主页,在搜索条中选择“食品/茶叶/零食/特产”搜索宝贝,得到1794380条结果,产品涵盖烘焙原料/添加剂/食品辅料(1406),天然粉粉食品(178910),普洱茶(140912),花草茶/果味茶/保健茶(126324),大米/大豆/面粉/粮食(6985),食用菌/蔬菜制品(31927),豆腐干/豆类零食(18994),奶酪/乳制小吃(18122),坚果/炒货(61433),蜜饯/果脯/果干(96839),蔬菜/水产/生肉(39377),蛋制品(3158),火腿/腌腊制品(5853),海味零食(即食)(27002)等;次日10:18再次搜索结果为1800863条,农产品在不断流通中售出、上新。
从农产品出产区域看,有新疆特产一级开心果、塞外特产蔚州特色农产品——糊糊面、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山核桃、铜鸟牌龙游白莲、[中华老字号]鲁西特产远香斋魏氏熏鸡“铁公鸡”、来自中国竹乡安吉土鸡蛋、温州特色烤虾王、勐海茶厂中国名牌农产品普洱茶七子饼、赣南特产辣椒、泰国进口农产品食品调味品甜酸角、意大利咖啡、瑞士巧克力、韩国大麦茶、越南皇家凤梨……无物不销,集纳天下好味道。
此外,从店铺名称、产品介绍上可以看出其中有不少卖家就是农民自身,经营的都是自家出产的农产品。比如店名:农产品自产自销专营店,主营苏州东山土特产;[瑶家土特产]农家自做的酸辣大头菜;胶东特产--炒大花生,本店花生是自己地里种的,老妈在锅里烘炒出来的,用文火慢慢地烘,细细地翻,炒出农家人朴实!欢迎大家光临品尝;山东特产时令自家出产的五谷杂粮有机粗粮玉米面棒子面。
3交易的全时性
购物网络是个不夜城,只要你愿意,可以24h全天候营业。买家和卖家都可以视自己的时间和其它条件来进行买卖。
交易的全时性一方面得益于买卖双方沟通的便捷性。网络购物是主要基于人际传播的虚拟市场,这样的运作模式对于买卖双方都是新的体验,信息的沟通大多通过网络完成,同时在线时可以进行快速交流,视频、语音、键盘输入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有时即使卖方不在线,也可以先点击“立刻购买”按钮拍下商品,如无邮费问题,便可照常得到相应服务;还可以通过网页、淘宝旺旺、腾讯QQ留言或者通过网上店铺里留下的手机号码等联络方式与店主联络,真正实现了“无时不销”。另一方面购物网络为产品信息的完整展示提供了详细的内容板块,农产品的卖家可以通过自己拍摄的实物图片、文字介绍、买家反馈评价等形式尽可能全方位地介绍产品,这样即使不能及时上网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使有兴趣的消费者通过注释说明获得产品信息并能够通过网下联络完成交易。
购物网络上有很多非专业卖家,他们可能是一位农民,也可能是还在读书的学生,也可能是为OL,他们照常工作,在自己有空的时间再过来打理店铺,回复小店的留言,联系货源,处理订单。
购物网络可以即时交易,又可以时时交易,它的这种灵活性也是称其为农产品网上销售新平台的重要原因。
4口碑经济能量的显著性
有调查表明,网络购物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是否发生网购行为的重要因素,即消费者对通过网络购买的农产品质量的优劣、性价比高低的认知是干扰他们最终购买决策的重要参数。购物网络不同于传统市场,卖家诚信鉴别的难度较大,网购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分散性,他们之间的即时流、面对面沟通执行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为降低或消除购买的风险性,购买同一产品的消费者所给予的评价成为很重要的信息来源。传统市场上的口碑营销在购物网络中意义更为重大。
美国在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我国自美进口农产品增长较快,成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日本和欧盟)。进口金额达88.46亿美元,增幅达到23.7﹪。同时我国农产品对美国出口额呈稳步上升趋势。2007年我国成为美国农产品进口第五大来源国(仅次于加拿大、欧盟、墨西哥和日本)。
1 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的现实状况
随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加强,在农产品贸易中引发的争端也日益增多。这些争端严重影响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正常发展。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2002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02年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2 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 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 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补贴,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关税,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 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2.4 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国家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很多企业为了那道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还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5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通畅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增加了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可能性。
3 小结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摩擦争端接连不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点,而且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会继续成为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应该从政府,企业,商业协会等多方位考虑解决措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扫清障碍,获得双赢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 贸易观察 2007年 第10期.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 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李莉.李阳,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农业经济2008年12 月.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2002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02年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2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补贴,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关税,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2.4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国家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很多企业为了那道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还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5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通畅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增加了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可能性。
3小结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摩擦争端接连不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点,而且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会继续成为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应该从政府,企业,商业协会等多方位考虑解决措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扫清障碍,获得双赢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贸易观察2007年第10期.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莉.李阳,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农业经济2008年12月.
[4]王星丽,农产品出口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宏观经济2008年9月.
[5]段立军,张广胜,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分析农业经济2008年12月.
一、指导思想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林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2015年底前实现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其他科研院所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改革后,育种科研人员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工作年限视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新布局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按规定开展种业领域相关研发活动后补助,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
三、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利用国家拨款发明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可以申请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可以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也可以上市公开交易。要研究确定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由农业部、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试点。建立种业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平台和托管中心,制定交易管理办法,禁止私下交易。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改变论文导向机制,加强种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商业化育种成果及推广面积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支持高等院校开展企业育种研发人员培训。完善种业人才出国培养机制。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加强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
编制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蔬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重大科研攻关五年规划,制定主要造林树种、珍贵树种等林木中长期育种计划,突破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各科研计划和专项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要建立育种科研平台,公开招聘国际领军人才,打破院所和企业界限,联合国内研发力量,建立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确立企业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地位。
五、提高基础性公益能力
加强种业相关学科建设,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和常规作物、林木育种等公益性研究,构建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创制突破性的抗逆、优质、高产的育种新材料。国家财政科研经费加大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逐步减少用于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棉花和蔬菜商业化育种的投入。加快编制并组织实施国家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全国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健全国家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服务体系,启动国家农作物、重点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要按规定向社会开放。
六、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对国家级制种基地和制种大县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林木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建设。落实制种保险、林木良种补贴政策,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林木种子贮备等政策,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种子收储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推动土地向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种子企业与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在海南三亚、陵水、乐东等区域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实行用途管制,纳入基本农田范围予以永久保护。研究建立中央、地方、社会资本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设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省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程序报批,国家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助。科技部在安排有关科研项目时给予倾斜;国土资源部门要强化对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用地的支持、保护和管理;海南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要加强对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使用管理。
七、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继续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犯罪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检察机关移交。各级农业、林业部门查处的制售假劣种子案件,要按规定的时限及时向社会公开。要打破地方封锁,废除任何可能阻碍外地种子进入本地市场的行政规定。建立种子市场秩序行业评价机制,督促企业建立种子可追溯信息系统,完善全程可追溯管理。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规范种子营销网络。
嘉锪鳌⑴┎肺锪鞒杀镜哪诤?(1)低碳物流是伴随着低碳经济发展起来的新兴概念,是指人类在发展社会物流的过程中,以节约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其目标,在物流的流通、加工、运输、装卸等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采取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手段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2)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是指以农产品作为服务对象,对于农产品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加工等各个物流环节提供服务,实现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合理流动。 (3)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构成。农产品物流成本主要是由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包装成本、配送成本、交易成本等所构成。其中运输成本主要包括物流运营过程中的运营费用、人工费用及事故损失、罚款等相关费用所构成。这一部分成本是农产品物流成本中主要组成部分,毕竟物流成本的高低不但取决于运输的合理化,同时也取决于运输整体费用的高低。仓储成本主要是由仓储的运营成本、缺货成本、库存损耗等因素所构成。农产品总体物流成本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其仓储成本的高低。例如农产品企业签订了某销售合同,但是农产品在仍未支出前,企业就需要承担大量的仓储成本,其中包括资金占用成本、产品损耗等。流通加工成本主要是由流通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所产生的费用。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这部分成本需要根据不同农产品而各不相同。装卸与搬运成本主要是指在产品在装卸与搬运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主要由人工费用、运营费用及合理的损耗费用所构成。配送成本是发生在将产品从企业配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中的所有费用。交易成本主要由交易前的信息成本、交易中的成本和交易后的成本所构成。
2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1 吉林省农产品发展分析
吉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从2007年至2011年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农业总产值在不断增加。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1年吉林省农林渔牧业的总产值从1414.9亿元增加到2275.15亿元,且每年增有增长(表1)。
2.2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从吉林省2010年物流总额变化来分析,2010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2632亿,同比增长12.4%,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6790亿,同比增长14.1%,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74.2%,仍是带动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外省市流入货物物流总额4199亿,同比增长1.3%,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18.6%。农产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流物品总额分别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3.3%、3.6%、0.2%、0.1%。由此可见,农产品物流增长保持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速度。(见表2)
2010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比2009年提高了1%。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741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2009年提高7.9个百分点,占全省物流总额的3.3%。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总额的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与工业品物流总额相比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显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吉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而对于农业物流而言,物流成本是影响农业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找出吉林省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地解决其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
3.1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偏低
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物流所占成本一般不到产品成本的10%,而在我国其花费物流方面成本基本都要超过总成本的20%~30%,而农产品物流成本所占比例昜高,约占30%~40%,例如粮食的成本占40%,鲜活农产品甚至会达到60%左右。吉林省本身而言,其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偏低,其物流成熟度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在美国 ,如果某农场主想要销售粮食,就会有相关的行业协会出面代表他与政府及其他部门进行协商、沟通各种问题,为其发展提供各种便利,同时还会承担农产品物流中的加工、包装、配送、装卸等重要职能。而对于吉林省而言,大多数普通农户仍然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虽然不是面对消费者,但离组织化仍很遥远。这就非常不利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同时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也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3.2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设施投资不足
农产品物流需要大量的物流设施与装备。如果设施与装备不完善不但会影响物流的运输、配送、装卸等环节,同时也会造成大量产品的腐烂、浪费。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一般都采用的是自然环境下的常温物流,因而也导致了类似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造成重大的损失,每年我国在果品与蔬菜上的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这比发达国家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吉林省本身经济总量不大,在农产品物流设施的资金投放上相比我国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就更少一些,进而使得吉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相对更高。
3.3 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体制仍不完善
吉林省内大多数农户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以各类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作为其流程范围。通过各级的分销商、中间商或者直销等形式进行销售。在这种流通体制下,其交易手段单一,而且市场管理也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农产品的销售需要向各级市场上缴不菲的交易费用。一般农贸市场都是企业或者单位开设,需要收取费用获得生存,因此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再次升高。
4 降低吉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对策
4.1 提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
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是提高吉林省农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提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是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多点开花,媾合各个地区的行业协会,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提高其服务职能,进一步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对于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尽量在各地区鼓励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零散农户,将农产品物流进一步流程化、标准化、统一化。
4.2 加大吉林省农产品物流设施投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
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物流网点的建设,尤其是对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支持。2012年吉林省提出将要推出“三个三”工程,在吉林省30个县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在300个乡建立物流配送站、在3000个村建立物流配送点,以期解决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建立更多的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例如吉林省大成集团玉米深加工、吉粮集团的大豆加工、华正的肉产品加工等企业。
4.3 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大部分的经济发达国家都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地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流通设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化组织机构,这在某种程度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降低。反过来看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但收费高,其在物流配套设施的投入上也不尽人意,进而又导致农产品物流的成本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向国外发达国家来进行学习,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而降低农产品物流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胡玉莹.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港口经济,2011(8).
[2]赵晓霖.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12.
[3]雷蕾.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12.
[4]万媛媛.陕西省农产品物流成本降低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6).
[5]李琰.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成本节约优化问题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