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水运工程监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3: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运工程监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运工程监理论文

篇(1)

公路监理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公路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质量监理、费用监理、合同监理、进度监理、安全及环境监理等。公路监理专业为我院的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在该专业的学习中质量监理是监理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经过第一轮课改我们将《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课程中的道路部分与《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按照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使用的方法合并成为了一门课程《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技术》。

1 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1 课程性质

《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技术》为公路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完成道路工程施工工序检测、分项工程交工检测与质量评价、分部工程交工检测与质量评价的能力,这些都是质量监理岗位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

1.2 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目前针对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的教材大部分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大部分教学的编写也把该门课程按照控制要点来进行组织,而对于具体质量要点检测的具体操作过程并没有涉及。所以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开发,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2 课程开发思路

2.1 对课程进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

2.1.1 公路监理职业岗位分析

本学习领域的设计是在企业调研、岗位调查的基础上,大量听取和学习职业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和学习指导书的前提下,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任教师针对新疆公路建设市场公路监理行业职业岗位(群)分析,与本课程专职教师共同研讨开发的。目前公路监理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企业、施工企业、公路设计企业、公路管理部门等,再经过岗前培训而从事公路监理工作。因此,公路监理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岗位(群)主要为公路监理企业、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企业、以及施工企业的部分岗位。

2.1.2 公路监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公路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任务主要为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施工阶段的监理和交工验收阶段的监理,在不同的监理阶段,监理人员所面对的工作任务各不相同,所要求的能力也不同。《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课程在公路施工监理工作过程中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就是公路检测监理员。

2.2 分析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2.2.1 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本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公路检测监理员”,对该工作岗位进行详细的分解:

(1)公路检测监理员岗位,需要招聘对象一般具有:公路工程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员资格证书;1年以上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的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工作认真、谨慎细心、勇于承担工作任务;

(2)公路检测监理员岗位要求的工作内容为:负责确定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负责对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检测;负责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负责用试验报告显示检测的结果;完成试验检测工程师交代的相关工作。

2.2.2 典型工作任务划分

根据对确定的工作岗位分析,研究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工作的内容,对《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提出学习型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表1

序号 学习项目名称 典型工作任务

项目一 质量控制的程序 任务一、制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任务书

任务二、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任务三、制定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程序

项目二 路基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技术 任务一、熟悉路基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任务二、进行几何尺寸检测

任务三、进行内在质量检测

任务四、进行外观评定

任务五、进行综合评定

项目三 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施工质量的控制技术 任务一、熟悉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任务二、进行基层混合料质量检测

任务三、进行基层几何尺寸检测

任务四、进行基层内在质量检测

任务五、进行基层综合评定

项目四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技术 任务一、熟悉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任务二、进行面层混合料质量检测

任务三、进行面层几何尺寸检测

任务四、进行面层内在质量检测

任务五、进行面层综合评定

2.3 对课程的学习情境和课业进设计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我们把该门课程分为4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化教学的方式的组织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过程,这4个项目(见表2)。

经过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任课教师根据给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制定适用于不同教学班级的教案。教案应该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最好为每2学时设计一次有针对性教学实施方案,每个教学步骤都应该有达成的相应的学习目标。

3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技能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质。通过学习情境的模拟,使学生真实的体验工作过程。然而高职教育的改革如果只依靠学校的努力,仅仅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得到政府和广大企业的支持,开办各种教学企业、实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接触到企业和工作,能接触到真实的项目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真正具备了一个高职人的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洪军明.高职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开发研究[J],2009(07).

[2]曾波.林冰.裘汉琦.工程监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篇(2)

河滩料由于自身特性在岩性组成、棱角性等方面与常规破碎集料有明显差异,用于水稳碎石基层时,其混合料组成(级配范围、最佳水泥用量等)及路用性能到底如何,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水稳河滩料材料组成、配合比设计(重点是级配组成设计)、路用性能(重点是无侧向抗压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等开展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水泥稳定基层的河滩料级配范围,最佳水泥用量,以及力学性能指标(强度和模量)。

1. 原材料试验

水稳基层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集料(河滩料)、水,主要原材料试验结果如下。

1.1水泥。

采用云南公路科学研究院寄送的普通硅酸盐水泥(425)样品,进行水稳河滩料试验,水泥常规指标试验结果见表1。

从试验结果来看,粗集料各项技术指标能够满足国家规范及相关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对于水稳碎石基层的技术指标要求。

1.3细集料。

对于细集料,主要进行了含泥量以及塑性指数试验,因为这两项指标会影响到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及收缩开裂。试验结果见表3。

从试验结果来看,河滩料细集料性能也能够满足国家规范对于水稳基层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1.4水。

水稳基层对水没有特殊要求,一般人畜饮水和自来水都可以用于实际工程。

2.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粗集料级配设计。

(1)第一级填充:将粒径26.5~19mm的粒级粒料按照不同的比例加入31.5~26.5mm的粒级粒料中,考察其振实密度数值的变化,确定26.5~19mm的粒级粒料最佳掺配比例,试验结果如(2)第二级填充:将19~9.5mm粒级粒料加入由31.5~26.5mm和26.5~19mm粒级粒料组成的混合料中,确定粒径19~9.5mm粒级粒料最佳掺配比例,结果如表5所示。

(3)第三级填充:将9.5~4.75mm粒级粒料加入由第三级填充得到的最佳掺配比例混合料中,确定9.5~4.75mm粒级粒料的最佳掺配比例,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

(4)由振动成型按照最大振实密度确定的粗集料级配如表7所示。

2.2细集料级配设计。

(1)将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称为细集料,细集料在级配中不起骨架形成的作用,而仅作为骨架的填充物,使得集料达到最大的密实度。粗集料与细集料的掺配比例由表面振动压实得到的最大振实密度值来确定。通过筛分将河滩料分为3档,分别为1#(31.5~9.5mm)、2#(9.5~4.75mm)、3#(4.75~0.075mm),3#料各个筛孔的通过率见表8。

2.4水稳河滩料级配评价。

(1)采用贝雷法对三种不同级配结构类型的破碎河滩砾料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嵌挤进行评价,对所选的三种不同级配结构类型的CA值、FAC值和FAf值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15所示。

(2)计算结果表明,三种级配的CA值均在0.4~0.8之间,集料级配所形成的骨架结构较好,混合料比较容易压实。

(3)其中,级配1的CA值虽然介于推荐值之间,但是接近推荐值的上限,表明集料中较粗的集料没有形成骨架嵌挤结构,而是悬浮于中间粒径集料中。细集料FAC 值和 FAf值分别接近和超过推荐范围上限,表明混合料中含有较多的细料,其容易产生温缩和干缩;级配2的CA值较接近下限,表明粗集料含量较多,粗集料虽然能够形成骨架嵌挤状态,但是粗集料形成骨架后留下的空隙率较大,需要较多的细料来填充,这种混合料较容易出现离析和空隙率偏大(欠密实状态);级配3的各项指标均满足推荐值范围,粗集料既能形成骨架嵌挤状态,且下一级细料能够有效填充上一级粗集料留下的空隙,更细一级集料进行逐步填充,全部集料形成骨架,且空隙率不至于过大,集料嵌挤强度较大,混合料呈骨架密实结构,达到我们预期要求。

3. 结论

(1)采用逐级填充法进行了水稳河滩料粗细集料的级配组成设计,最终得到了水稳河滩料的推荐级配范围。

(2)运用贝雷法对水稳河滩料级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推荐级配范围的三组级配均满足骨架密实型混合料级配要求。混合料易于压实,且具有较强的骨架强度。

(3)提出了水稳河滩料贝雷法级配设计各参数建议取值范围。

(4)本文研究结果为水泥稳定河滩料材料组合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可供工程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沙庆林.关于水泥稳定土基层和底基层[J],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 13~16.

[2]沙庆林.高等级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M].北京:人名交通出版社,1998.

[3]Brzeziciki,Jerzy M.Kasperkieiwicz,Janusz.Automatic image analysis in evaluation of aggreagate shape[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1999,(2):123~129.

[4]Brown Nomma R.Solution for Distressed Pavements and Crac Reflection[A].Eigh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w-Volume Roads[C].USA: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3.

篇(3)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部的成立,对大交通概念下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一定的土木工程基本知识和检测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土木工程质量检测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工程检测单位、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机场、水运等工程的试验与检测、质量检验评定工作,也可面向大中型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监理单位从事工程设计或管理工作。主要课程有公路施工技术、桥涵施工技术、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工程测量、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仪器及设备等。具体的工作岗位或部门为:工程试验检测、工程施工、公路测设、工程养护维修、工程管理等。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具有识读和绘制工程结构设计图的能力;具有公路与桥涵勘测、施工放样和竣工测量的能力,达到中级测量工以上水平;具有土木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达到中级试验工以上水平;具有从事道路与桥涵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能力,达到中级施工员的技术要求;具有编制公路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处理和协调正常事务的能力。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人:首先,应具备基本素质与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和数学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其次,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知识与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问题,具有从事道路、桥梁、水运、机场道面、隧道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再次,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施工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和公路养护的多专业技能。

1.2立足于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办学历程及社会声誉

1997年,本院开始设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专业;2004年,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本专业统一更名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试验与检测方向);2008年更名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该专业历经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已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之外,土木工程系现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公路监理、港口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铁路工程技术等九个专业,形成较全面的、立体化的、高职高专层面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作为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批准的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以本院土木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土木工程检测特色专业具有有利的先决条件。该中心现有专职教师29人,中、高级职称比例55.5%,双师比例95%,外聘兼职实训指导教师34人,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他们分别来自施工一线、工程管理、检测公司等相关部门。现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双师型”素质、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专业齐全的专职教师、业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内知名专家、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院坚持“立通,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精心打造“安徽交通黄埔”品牌,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吃苦,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在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中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2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的意义

教学探索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3]。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4]。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出发点是教学,归宿是人才的培养、就业的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式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岗匹配的要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门技术人员。

2.1理论意义

2.1.1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特色专业教学研究,对于巩固现有专业成就,开拓专业未来发展思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任何一门专业教学都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把握教学规律,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方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业绩。

2.1.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院的发展

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和衡量标准。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最终都要依靠教师为其本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特色专业建设为教师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个舞台上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业界同行交流教研经验,探讨学科前沿,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同时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的发展[5]。

2.2现实意义

从区域背景和人才需求背景看,开展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公路交通提供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保障,以满足将资源与市场、生产分工与合作紧密联系的要求,全国公路交通建设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扼华中而东西,向来为东南沿海通往中西部的交通要塞。公路交通运输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3200亿元。其中,铁路1400亿元(含城市轨道交通200亿元),公路1300亿元(含高速公路850亿元),航道、港口200亿元,民航50亿元,管道80亿元,综合交通枢纽170亿元[6]。巨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急需大量建设人才,实行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毕业与上岗“零距离”,树立培养满足社会“急用”、上岗“实用”的新型人才观、以适应具体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结构需求的“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今后几年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紧缺,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监理单位等都需要相当数量的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在毕业生招聘会上,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该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将现有的桥梁、隧道、机场、道路等的检测技术向港口、航道、船闸检测技术方向拓展,培养的人才在全省交通系统形成“水陆两栖”、一专多能的试验检测技能型人才,从而形成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特色,使该专业在本地区达到领先水平,为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成就

3.1形成“模块化”特色教学

就目前而言,“模块化”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在教学改革的呼声中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中。但相对于传统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来说,尤其是我校的高职教育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分课程、分章节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概念一旦进入检测专业教学领域中,必定会引起新的教学思维和突破。将检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土木工程建筑材料试验模块、桥梁与隧道结构检测模块、公路、市政、机场道路现场检测模块和港口、航道与船闸结构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实行导师负责制,全面负责该模块的教学与学生考评。

3.2打造精英教学团队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带头人和开拓者,组建一支创新能力强、协作意识强、知识资源强的教学团队,方能切实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本院把对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落实为对教师的培育培养上:一是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培养,在学历进修、科研经费、职称评审上都有一定的倾斜和照顾。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申报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以科研促进教学,切实提高检测技术专业实验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所有青年教师都要努力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条腿走路。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培养,“双师”型人才是特色专业发展的灵魂,委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引进优秀的企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在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有计划地选派5名教师走向生产一线锻炼。三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培养,选拔检测专业带头人1名,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输送2名培养对象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训与学习。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具体表现在年龄、教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只有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才能突破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向更高、更宽的平台发展。

3.3完善成熟的实训条件

检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模块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训、专项培训、顶岗实习等。具体有:道路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测量综合实训、公路工程认知实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认知实习、水运工程质量检测实训、机场道面试验检测实训、隧道工程试验检测实训、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答辩。拥有专用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200平米、具有真实或模拟现场的专用实训场所10000多平米。建有工程测量、检测、力学、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集料、工程地质、建筑结构、工程CAD、勘测设计等实训室;同时拥有安徽交院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设计事务所3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通过多年加大投入,扩建场地,现已基本建成实验实训设备先进,融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实验实训中心,2007年被交通运输部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确定为安徽“交通行业技能鉴定站”。而且是安徽省交通系统唯一的试验检测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具有校企深度融合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新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38个;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3.4提升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着“立通、服务社会、互动双赢”的原则,本院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服务地方交通建设。利用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参与生产、项目咨询、技术开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化”,增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成安徽交通行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基地、干部和职工继续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和安徽高职教育的“双师素质”培训基地。本院受安徽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委托,长期举办全省试验检测人员培训班,为我省交通建设一线培训了大批试验检测技术人员。

4结束语

在参与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受:

4.1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集体工程,是一项团队成果需要凝聚团队的向心力,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团队成员协商分工,尤其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充分体现合作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搭建能够让教师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开拓思路,注意多专业的结合,检测技术专业与土建其他专业的密切结合。

篇(4)

Abstract:The lack of hard and soft facilities involving leg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has to face greater challenges in the wave of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 of law.These universities must fix their training objectives properly.Only when they effectively exert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e legal science and some related superior subjects with the purpose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can they train the talents to better meet the social demands.Based on this view,our university adopts such specific measures as training legal talents in the direction of special law,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 degrees and opening subsidiary courses of law,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reach the aim of training legal talent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talent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double degrees;subsidiary courses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国家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非常强烈,加速法学人才的培养实乃当务之急。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有法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超过600所,虽然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盲目发展、学生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等诸多难题。面对这些困境,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由于自身软硬件设施的先天不足,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必须求变,注重将法学与本校其他优势学科的结合,注重现代法律特色人才的培养。

一、问题提出

任何一个有意义论点的提出必须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才具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理工科院校的法学人才培养必须寻求特色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与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师资队伍、图书资料、教学管理经验、人文环境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法学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和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沿用了传统的法学基础教育,因而其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法律优势,也不具有专业技术优势。

另一方面,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法学特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的法律服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发展和新行业的出现使得法律的服务面不断拓宽,新业务不断涌现,法律服务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法律服务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诉讼拓展到经济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筑行业、能源、生化等诸多领域,而且,越是市场经济中的新兴行业,越是需要特别的法律服务。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特殊法律人才的要求,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使法学与这些学科形成相互渗透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1]。由此可见,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更具有培养法学特色人才的先天优势,可以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数个专业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确立自己合理的位置;又可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有利于形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2]。

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在坚持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为主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突出“大化工、大建筑”方面的学科优势,实现法学与这些优势学科的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法学特色人才。

二、目标定位

高等院校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学历教育说、精英教育说、通识教育说、职业教育说和基础教育说等,具体到理工科院校,我们认为法学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四位一体”式发展,金融、房地产、知识产权、高科技开发、能源、建筑、生化等领域法律业务和涉外法律业务都需要跨专业的法律人才,对此,理工科院校有其自身优势。基于此,理工科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应首先定位为通识教育,以普通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的特色,将法学与这些优势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拓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法学新兴领域。

确立这样的目标定位,既是对目前理工科院校法学教育面临困境的有效回避,也是对现有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

首先,理工科院校开办法学专业确实面临很多现实困境,例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师资队伍不足,图书资料缺乏等,其培养能力实难与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抗衡,因此,理工科院校必须面对自己的现状,正确对自己的法学教育进行目标定位,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出社会认可的法学特色人才[3]。

其次,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必须与其优势学科相结合才能谋求生存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与此相关的立法和司法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具备法学和相关专业双重背景的学生,将在这些特定的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理工科院校培养法学特色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最能体现这类院校法学教育的特色和价值。开设特色课程,编撰特色教材,实行多学科联合授课,将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既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又兼顾到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多重能力的复合型法学特色人才[4],这是理工科院校切实可行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转贴于

三、实现路径

理论的证成需要实践的支撑,因此,理工科院校法学特色人才的培养必须寻求符合自己发展的实现路径。

1.探索特别法方向的学科内涵

理工科院校的法学院必须积极加强与相关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优势学科资源,拓展法学新兴领域,努力寻求法学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例如,当今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战略意义,但是,与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很多法律问题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又如,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安全机制立法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领域提前介入和投入,我们培养的学生极有可能在该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可以有选择地开设能源法的相关课程,如能源法基本理论问题、对相关能源法的文本解读、能源法的国际比较等。同时,还应鼓励老师积极从事与该领域相关的教学与研究,积极寻求与能源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学科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较强的专业实力,我们应鼓励法学教师积极探索建筑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建筑设计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工程招标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联合承包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竣工交付后的法律问题、相关建筑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监理的法律责任、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规定等,这些皆可成为特别法方向的学科内涵。

2.加强双学位建设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生修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专业而获取的学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特色人才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还可以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甚至还可以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鉴此,笔者所在学院也积极开展法学双学位建设。在全校范围内,面对所有专业开设法学双学位课程,选择双学位课程的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学制采取“2+2”模式,即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学习法学专业课程。采取这种模式的原因是:首先,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公共课程的学习任务较重;其次,很多主修专业的课程大三才开设,如果从一、二年级就选修法学双学位课程,将无法使法学与其专业结合起来,从而有悖于我们开设双学位的宗旨。

3.开设辅修课程

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对法律有浓厚的兴趣,但出于经济、时间等方面的考虑,他们无意获取法学双学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使他们掌握自己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辅修课程,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增强其择业竞争力,特别是为非法学专业学生报考法律硕士研究生、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司法考试提供法学专业知识储备。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在探索和实践理工科院校法学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师资瓶颈。培养法学特色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特别法方向的人才培养,这种模式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对纯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将法学与工科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建设工程监理为例,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熟知建设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掌握与建设工程监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公路工程建设、桥梁工程建设、铁路、水运工程施工等。可以设想,如果授课老师只是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对建设工程的专业知识一无所知,那么,他在授课的过程中肯定无法将法律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课堂气氛与效果离预期就会相距甚远。

其次,对双学位教育缺乏质量监控机制。由于国家对高校双学位本科教育工作没有明确规范,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很多学校只是对取得双学位所需要的条件、程序等进行原则性规定,缺乏进行质量监控的有关制度。除此之外,双学位本科教育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指导。双学位专业的开设确实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学生所在院系和提供双学位专业的院系很少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有效指导,结果导致一些学生在修读双学位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妥善的办法予以解决。

首先,就特别法方向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而言,应该努力改善现有的师资结构,使更多的老师胜任法学特色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动员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专业转向,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应尽量考虑其专业背景,尤其是优先考虑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法律人才。同时,应积极加强与相关学院的联系,整合已有资源,实现互补。

其次,就双学位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缺失而言,应该着重加强制度建设,进行规范管理。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实施法学双学位教育的基本条件,在申请条件、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选课、成绩考核、实践教学、毕业资格、论文答辩等方面都应做出详细的规定。例如,单独制定双学位教学计划、实行与法学专业的学生合班上课和单独开课的双轨模式、强化学生的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甚至可以酝酿对双学位教育实行学分制改革。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对学习计划加以调整,以便学生顺利完成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任立新.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法学教育观:理工科院校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