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引言
现如今的校园是一个信息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信息化校园也就离不开信息化的管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便离成功近了一步。校园信息化建设,便是有力推进校园管理和教学水平发挥的关键一步。管理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卡通系统已经走入了绝大部分校园,为每一个人带来全新、方便的现代化生活,而院校管理将日趋简化,工作效率将逐步提高。
2、一卡通系统的需求分析
从业务上来说,校园一卡通系统利用智能非接触式IC卡的功能强大和能够脱机交易等优点,在校园网的支持下,可在校内一卡通行毕业论文怎么写,具有支付交易、身份识别、个人信息查询等功能。在学校内实现电子钱包的支付交易功能。校园卡可作为电子钱包使用,可在学校各校区内现金交易点进行支付交易,逐渐免去现金流通。为校内使用证件的各种应用提供身份认证的功能,实现校园管理功能。校园卡可记录个人的各类基本档案,校园卡系统可共享身份信息、黑(白)名单库等信息资源。因此,校园卡可验证持卡人的身份,实现图书借阅,门禁考勤、停车场等身份认证,从而代替以前的各种证件,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期刊网。
从功能上来说,校园一卡通主要具有储蓄、取款、消费、身份认证、个人信息查询等功能,其应用覆盖校区综合消费系统,包括收、缴费及各类款项支取,校内各类小额消费;以及信息查询系统,包括身份认证,管理信息查询及统计分析等。
3、一卡通系统的功能
一卡通系统使用端主要功能是利用智能非接触式的IC卡,以卡代币,通过校园卡内电子钱包,持卡人可以在所有校区内任意消费网点以卡结算,实现电子化货币数字化结算。实现各校区内餐厅、医疗、小卖部、超市、商场所有消费场所一卡通用。校园卡可在表面印有持卡人身份标识在校内以卡代证,作为持卡人身份证明,如学生证、教师证、工作证身份证件使用。以及身份识别、图书管理、电脑上机、门禁等领域的贯通使用,数据共享,一卡贯通。
一卡通系统的管理端主要管理以下功能:
(1)系统初始:包括系统的注册、单位名称的初始、人员信息的导入等
(2)发卡、充值:对单位人员进行发卡、充值,并实现补卡、挂失、解挂、修正错误等
(3)补助:补助报表的生成、审核、下发补助等
(4)人员管理:对人员资料的管理、人员结算、人员查询,人员消费设备的管理等
(5)报表管理:实现各种报表毕业论文怎么写,用于财务对帐、入帐等;
(6)结算管理:操作员、收银员结算、业主结算等
(7)查询管理:主要用于用户查询,可以查询消费明细;用于管理者查询可以查询整个系统的消费、管理等状况
(8)权限管理:所有权限都由管理员分配,每个操作员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设置不同的管理权限。
(9)水控管理:用于管理公共澡堂、公寓的出水管理
(10)消费管理:用于食堂、小卖部等刷卡消费管理
(11)第三方系统接入:用于教务、图书馆、机房等子系统的接入;如教务子系统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收集、管理。并可以辅助完成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学生选课,成绩管理等教学活动。
4、展望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因此,没有一所学校能够一步到位地实现所有项目的信息化建设。校园一卡通项目中的各项内容相互联系而又互不干扰,学校可以因应自己的需求选择先投入某些项目的建设,几年后再逐步完善其他项目的建设,当学校新增一个项目的时候并无需再为学生办理新卡片,而只需在原有的卡片上写入新的程序即可,既避免了购置新卡片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又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学校后勤高效、方便的管理服务。一卡通系统必将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冠星。浅谈基于一卡通系统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新西部,2009(6)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将使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进入智能化时代,使学生的学习朝着多样化综合味性个性化等更高的层次发展,并将极大地拓展高等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使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设备资源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发展到远程教学网络教学设备设备资源初建过程中就应考虑优化使用问题,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前提,兼顾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根据资金情况做到: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先急后缓,逐步增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应建成教学网络,1-2个前端演播室,几个终端多媒体教室,几个专用多媒体教室前端演播室用于拍摄和直播主讲教师授课,终端多媒体教室用于学生听课和自学基础课教学应以网络化的大型授课为主,专业课内容应以专业多媒体教室为主学生不仅能在校园内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能在宿舍家里或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按自己需要开展学习,这就完全突破了封闭的校园教育概念,为通过网络开展高等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时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阶段,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查询网上资料,制作成电子教案砍掉板书时间教学实施阶段,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使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把教学内容,难点重点投到大屏幕上讲解,不再用板书,展视迅速快捷,节约了大量时间,并且中间还插入超文本信息,播放大量图片动画声音效果,课堂有声有色,不再单调枯燥,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网络教室学生可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动手操作实习,遇到问题随时调用在线帮助来解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提出问题,点明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会查寻资料,寻找答案废除教师写黑板,学生抄笔记的不良习惯讲课与自习不应该再有明显的界限,讲课中有学生自查资料,自习中有教师的交互答疑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何处检索信息如何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教与学的交互化加强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和文化的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得到鼓励和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学由单向灌输改为多向交流,师生间建立起更加民主平等的关系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材资源
多媒体教材包含了文字教材电视教材和投影教材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完善,要根据教学内容区别对待对于基础学科,分布面广,有实力的院校和开发商已经组织了强大的力量进行了成功开发,质量较高,价格较低这类教材应以购置和网上下载为主,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专业的内容,应注意网上资源的利用,下载所需资料,购置市场上已有资料对于独立专业的内容,应组织力量,舍得投入,进行开发,以满足教学需要开发图书和电教已有资源,图书资料和影视资料应存入图书和电教网站,建立检索目录,以供查寻和使用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师资源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以较少的教师编制数额,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师承担的任务按能力进行分工优化和岗位优化,对授课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具有科研能力和多媒体开发能力的人员进行教学准备工作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一人多班授课,并不需要增加教师编制,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个人准备个人实施的模式,建立多人准备一人实施或多人实施的新模式,学生可以得到最优教师的授课这样,课堂教学力量不足,助教也能上课的状况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使教师资源合理分配,达到优化教师资源的目的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加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和发展,它对于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サ鼻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高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对之前的教育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很多结构也会因此而发生重组。国内多数高校中,由于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校园网或是信息技术部门进行,但这些部门拥有的权力相对较小,所以就没有办法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决策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一些高校甚至还因此特地成立了通过高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管理的部门,但由于这些部门依然不是常设部门,因此在决策时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与排挤。不仅如此,由于部分高校利用信息技术部门取代了缘由的技术部门,但一些本该撤销的传统管理机构仍然没有撤销,这就会对信息化建设实际工作进行时产生一定的干扰。
(二)高校信息化技术人才缺失严重
由于现如今的信息技术人才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多数这类人才都不愿留校工作,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的发展太过狭隘。一方面,高校固有的层次制约体系制约了这类人才的晋升;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体系容易使信息技术人才丧失缘由的斗志与激情。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高校在你人才聘用制度方面的缺陷,高校中“能熬就能升级”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教职工的自我发展意识。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高校的各种内部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给信息技术人才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切实提高高校校园信息资源的应用率
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网络设施建设,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校园信息化网络的利用效率。首先,高校进行教育信息化管理必须达到设置的合理化。高校应当依据自身教育实情进行信息化的设置与运用,从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制度,在各个班级与年级中都应当制定出一套与学习不相冲突的计划,从而保证每个大学生能够有机会使用信息化的教育设施。其次,高校可以加大信息化设施的使用时间,由于高校大学生数量众多,一些信息化设施使用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要适当加大开放使用的时间。最后,教师在使用信息化设施时,要不断加强使用主动性,并在自身使用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合理使用。高校还应当制定一系列制度,保证信息化设施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除此之外,高校所在的教育机构还应当和政府之间联合创建一套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一些信息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对那些使用率较低的学校则给予一定惩罚,并通过整改措施提高其信息化设施的利用效率。
(二)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
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地方财政机构与国家财政机构应当将教育投资放在首要的位置,只有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国家的重视,才能保证经费的稳定来源;高校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努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将企业对教育投资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样高校才能筹集到更多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之中。
(三)完善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
高校应当积极聘请一些信息技术能力较强与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人才,针对现阶段教学管理现状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从而强化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培养力度,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高校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体制,并进一步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定期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使其在考核通过的情况下获得上岗证书。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全面打造出一只信息化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以及综合能力足够强的信息化教学建设队伍。
精细化管理,从思想源头培养医院普通员工追求精细化的文化氛围和思维习惯,使班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动态管理中不断完善自我,让个人素质与医院文化相结合,进而实现管理中的人本内涵,发挥精细化管理在班组管理中的作用。
1.2规范质量体系建设的需要
精细化管理,就是为了规范医院的后勤质量体系建设,在动态和实践中,不断补充、调整、完善。消控中心推行精细化管理,还需规范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开展管理后取得成效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向后勤其他科室、班组推广。
1.3提高执行力和效率的需要
实施消控中心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执行率和效率。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管理的落脚点,从班组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对基础管理进行长期的细化,使其渗透到日常工作之中,才能发挥管理的作用和效益;其次是强化服务意识,科学优化流程,严格落实考核并实行相应的奖惩,这样才能提高执行力和效率,精细化才能得到持续的改进和发展。
2精细化管理在医院消控中心的具体应用
2013年10月起,我院对消控中心实施精细化管理,1年来,消控中心日常管理到位,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持续、高效运转,为医院后勤管理全面实现精细化管理带了好头,
2.1成立精细化管理管理结构
医院建立院后勤→科室→班组三级组织体系,实施三级管理。(1)后勤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建立后勤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后勤各职能部门质量管理小组、品质管理促导小组,实施一级品质管理。(2)保卫处质量管理小组、品质管理促导小组:医院后勤三级品质管理中的第二级,主要负责制订消控中心精细化管理的方针、目标、制度、标准、流程,对消控中心的精细化管理进行指导、计划、协调、监督、评价。(3)班组精细化管理小组:医院后勤三级品质管理中的第三级,以品管圈(QCC)、戴明循环(PD-CA)、五常法(5S)等常用的管理工具,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
2.2坚持精细化管理专业技能培训
消控中心是设有火灾自动报警控制设备和消防控制设备、用于接收、显示、处理火灾报警信号,控制相关消防设施的专门场所,专业性很强,专业要求很高。所以,坚持专业技能培训的目的,就是让消控中心所有人员掌握岗位所必须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一句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2.2.1岗前培训。
我院消控中心现有人员大多数从社会招聘而来,要求为大专以上,35周岁以下,起点较高。招录通过后,首先参加了医院的入职培训,接受医院的文化和理念,然后参加省消防局安排的长达45天的消控中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全脱产培训,并通过省消防局组织的考试,取得全国统一的消控操作资格证后才能上岗实习。通过系统的岗前培训,人人都能掌握消控中心工作的基本技能。
2.2.2岗中培训。
在日常工作中,当班人员发现疑难问题时,会立即向班组长请教,班组长也会经常下命令,及时纠正当班人员的偏差,并告知正确处理的方法。我院的消防设备委托给大型的专业维保公司维保,当承保单位人员进行设施设备维修保养时,规定当班人员必须跟台学习,不懂不了解的问题立即向维修工程师请教,得到确定的答案后作好记录。
2.2.3岗后培训。
一是在日常管理中或某个阶段性工作结束后(如1个月,或1个专项工作),召开班务会,由班长进行点评,谁做的好,请他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谁做的不好,就大家一起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善的方法,这样的沟通交流,会使整个工作越来越完善。二是加强业余时间的学习。班组里有个每月“安全小课堂”。保卫处也会经常邀请消防部门专业教官和设备维保工程师来院进行讲座讲课。平时,大家都有机会参加行业内的继续教育或培训,汲取好的经验或教训。此外,院部也常常定期安排员工的学习和培训等等,这些都有利于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
2.3推动消控中心精细化管理走向深入
2.3.1工作人员职业化。
精细化管理能否贯彻与执行,既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也取决于员工的执行能力和素质高低。消控中心是个要求具有特殊技能的班组,工作人员不宜轮岗流动,而能否有效推动消控中心精细化管理,班组长是关键。所以,我们首先固定班组人员,并实现班组长管理职业化,员工执行能力职业化,团队整体能力职业化。工作人员岗位稳定后,能够安心本职工作,使各级人员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并正确地做事。
2.3.2质量管理科学化。
根据质量规范,我们制订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尽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东西量化,量化的东西流程化。然后,把成熟的流程化的东西归纳、总结,制订成相关的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执行手册),如防火应急预案、报警处置流程、故障维修流程等等,人人熟记,并能严格按照流程操作,要求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大家都清楚自己的职责,自己每天要做什么,做完以后交给谁,怎么交接等等。我们一共建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流程共26项,相关基础台账7本,质量管理口号6条。
2.3.3现场管理精细化。
首先是整理工作环境,从办公桌开始。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一般的,把熟悉的东西分出一二三来,分好类贴好标签,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其次,是做好信息资料管理,保守秘密,如监控点分布位置,录音录像的资料,查看视频监控的权限等等;第三是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干净,现场清扫标准化,物品放置合理化;第四是待人接物要得体,挂牌上岗,文明礼貌用语,仪表着装规范,体现良好的素养;第五是养成,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管理习惯,体现良好的班组文化。
2.3.4应急管理经常化。
我院实施消控中心精细化管理的目的,除了让班组人员熟练掌握日常专业技能外,还要提升大家突发火灾事件时的应急响应能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班组每月进行1次应急模拟演练,对当班人员的响应流程,班组长的处置程序,报火警的相关注意事项,启动灭火应急预案的要求等等现场打分、点评,确保所有人员在发生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条不紊地按预案要求上报火情和操作设备,真正做到了应急事件处置演练经常化。
2.3.5检查考核常态化。
院后勤质量管理委员会和保卫处质量管理小组、品质管理促导小组按照层级做好对消控中心精细化管理活动的监管和考核工作,对培训成果、日常管理、应急处置能力等多方面建立年、季、月考核管理,并对考核结果在当月绩效中予以兑现,消控中心人员根据常态化考核结果,总结纠正评价,持续改进质量与安全工作。
3消控中心应用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成效
3.1精细化理念进一步巩固
通过全员参加品质管理培训,班组人员对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有了广泛的认同,通过一期、二期、三期的阶段性培训和主题、成果汇报,班组成员普遍感觉到工作压力增大,学标准、干标准的思想意识普遍形成,职工的觉悟和能力逐步提高,班组在日常管理中,也把品质管理的理念上墙,让精益求精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内心,养成持续改进的态度,让每个员工都积极参与,达到以人为本,相信员工,发动员工,依靠员工,成就员工的目的。
3.2专业技能进一步强化
实施精细化管理1年来,从科室到班组长到班组全体人员,紧紧围绕“质量就是生命”的主题,从实战出发,以日常培训与应急培训相结合,以操作培训与业务理论学习相结合,以单人培训与班组培训相结合,在多方面进行岗位练兵、专项练兵,在每一个环节上力都争最佳,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精益求精,促进了消控中心管理从粗放式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班组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进一步强化,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班组多次在省、市检查组检查中取得优异成绩,被无锡市消防支队树为行业标兵。
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档案室基本情况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河南南阳卧龙岗上,是我国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地。于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培养医疗、卫生、保健、医药制造及医技的技术型的高职高专院校,主要面向农村、县级医院及各个药品制造企业培养合格使用人才。学校档案室负责收集整理学校各类文书和各类有价值的资料,包括学校上级来文来稿和各处室及附属部门的上报材料及原始资料。
3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档案室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助部门,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管理中,连学校二级处室也算不上,隶属于学校二级部门校党委办的下辖科室。长期以来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更谈不上现代化建设。甚至连对档案室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性质等最基本知识都不了解,更谈不上档案室对学校的发展作用的认识有多深。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是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在此情况下,档案室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截至目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各类档案集中在一个屋子里,无论是分门别类还是通风防潮等各方面均不合格;管理上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工登录,虽然才建设自动化管理,仅仅是单机自建电子表格形式管理,连一个自动化管理软件也没有,特别是在上级来检查财务工作时,财务档案中的凭证查找真如大海捞针,费时费工,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切实际,信息化建设不科学科学性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所以科学性应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档案室建设也应遵循科学性,保证档案室建设的科学、合理、远见等要求,保证档案室建设50年不落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建设之处没有征询学校各部门,特别是校两办的意见,没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可行性报告,最终导致目前档案室位置偏僻、空间狭小、管理落后、信息不畅等困境。馆藏内容匮乏,信息化资源结构残缺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历史资料的收藏家,档案室理应在科学的管理体系下,按照规范、科学的架构体系下,对高职高专院校发生的各项业务和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完整、系统、规则地记录和保存,从而保证对高职高专院校历史的还原。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档案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不科学,档案信息收集不全,各年度还有零散于部门间,特别是一些教学宝贵资料流落于各系,随着各系领导班子的更替,个别教学档案资料丢失时有发生。目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红头文件较多,财务档案资料齐全,教学文件、学生管理文件、重点建设档案、科学研究资料等专门档案较少;传统纸质档案多,现代电子档案少;原始档案多,加工整理的档案少,这些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本调查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的状况进行调查,课题组成员先后对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障碍问题调查和分析,搜集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掌握实证依据,完成以下两个目标:一是调查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现状,总结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障碍问题。二是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提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障碍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和教师,针对调查对象的性格特点,调查问卷尽量简洁易懂。设计的调查问卷分标题、主体和卷尾语三部分。标题是对问卷调查的概括说明,主体是需要调查的问题,卷后语是告诉被调查人员本次调查采取匿名方式,会很好的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不会对被调查者产生不利的影响等信息,最后感谢被调查者的合作。问卷主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题14道,第二部分为开放题1道。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中所提的问题均围绕研究目的,简单明了,层次分明。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的对象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财院)、九江职业大学(职大)、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职院)三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
(四)调查信度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3月至7月,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问卷调查。考虑到调查取样的可信度和广泛性,使问卷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在实施过程中,问卷的发放主要针对接受调查的三所大学中选取师生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5份,有效回收率为95.8%,回收率较高。
(五)调查内容(1-14题为客观题,15题为主观题)
1.你认为贵校领导是否重视信息化建设?2.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是否方便?3.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硬件是否可靠?4.你是否经常使用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5.你认为当前贵校各部门信息化系统是否有重复的地方?6.你认为当前贵校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措施是否得当?7.你认为贵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是否足够?8.你认为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利用率如何?9.你认为当前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管理水平如何?10.你认为贵校信息化管理制度是否完善?11.你认为贵校信息化管理系的评价体系如何?12.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规划是否合理?13.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否先进?14.你认为贵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最低学历是什么?15.您关心的问题或建议是什么?
二、数据分析
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成员主要调查和研究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被调查者的切身实践经验和反映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现状如下:
1.信息化管理意识方面
(1)对信息化管理意识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各院校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各部门信息化程度也有很大差距。对“你认为贵校领导是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中,72%选择否,28%选择是,说明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领导对该校信息化建设程度重视不够。
(2)在“你认为贵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否先进?”的调查中,有54%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24%认为是,22%认为否,说明高校内学生和教师对于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认识程度不一。
2.学生信息化管理资源利用方面
(1)在“你认为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利用率如何?”的调查中,68%的被调查者认为低,32%的人认为高,说明高校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本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率不高。
(2)在“你是否经常使用贵校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调查中,78%选择是,22%选择否,说明受调查者经常使用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综合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部门功能重复或有些产业化的系统功能并不适合高校,导致整个系统的利用率不高。
3.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方面
在“你认为贵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是否足够?”的调查中,58%的被调查者选择否,42%选择是,说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信息化建设能够及时收集和统计高职院校教职工的人事信息,从而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让需要的人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到完整可靠的信息,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比如,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来说,通过校园网可以快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人事信息,无需各个部门跑来跑去;对于人事管理部门来说,各科室对人事信息进行共同操作,减少了重复的事务性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管理者来说,全面、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能够为科学的规划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加强各部门的团结协作,提升凝聚力在以前的人事信息管理中,很多科室都是“各自为战”,因为概念、范围等的不同,虽然建立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库,也用电脑办公,拥有了一套管理系统,但是并不能在大范围内使用,具有非常强的局限性,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库,使各个科室的信息连接起来,大家在一个系统内操作,既保持了信息的一致性、规范性和完整性,也能加强各部门的团结协作,有效地提升人事管理部门的凝聚力。
(四)信息更加透明,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人事部门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内容包括人事调配、职称评聘、薪酬发放等,这些都是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要是做好了这些工作,就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任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教职工相关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实现人事信息资源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不规范、不完整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非常不规范,没有按照国家管理信息化标准严格执行,信息管理系统都是满足本部门的需要,局限性太强,信息不能共享,流通不顺畅,甚至出现不能兼容的现象,极易出现数据错误的问题。
(二)信息更新不及时,准确性不高传统的信息处理手段费时费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更新,更不要说分析和处理了。信息滞后、准确性不高,不仅对学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影响,而且也对管理层及时准确决策造成不良影响。
(三)工作人员素质低,信息处理能力不高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处理能力不高,只能进行基本操作,还不会数据分析和科学管理。二是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导致信息系统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不能发挥全部功能。
三、加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涉及各个部门,需要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健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的规范管理。首先,以校园网为平台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平台。学校可将人事调动、薪酬管理、招聘信息等人事信息在校园网上,利用权限设置让相关人员进行查询、管理,利用人事管理软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其次,对人事信息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即按照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规范数据,减少数据接口,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规范管理,对人事信息及时更新,对信息系统定期维护,结合本校实际对人事信息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保证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1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显然是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什么是创新?如何进行创新?高校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实践社会学理论中提出了场域-惯习理论。笔者看来,高校校园就是一个场域,而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行为则是惯习的表征。在场域-惯习的理论下,如何构建起校园场域的创新文化,并通过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惯习的生成,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1 场域-惯习理论与高校创新教育
1.1 场域概念中的高校创新教育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有着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1]高校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有着自身建设与发展逻辑、运行规则与规律。场域是一种客观关系的系统,“从分析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2]高校中的教师、实验员、科研员、管理者、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等都有各自的角色定位,相互之间在运行规则与常规之下结成了相对稳定的客观关系网络。场域是充满互动的空间。布迪厄从来不把场域看成是静止不动的空间,相反因为场域内部各种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场域充满活力。在高校校园场域中,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互动,各自扮演着独立的角色,各种团体的内部有竞争有合作,使整个场域充满了活力,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土壤。
1.2 惯习概念中的校园创新教育
惯习则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秉性系统”,对此菲利普·柯尔库夫解释道:“秉性,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生存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3]高校校园的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给予学生学习、研究的基本素养与技能,并形成其持久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方式。惯习又是与客观结构紧密相连的主观性。在高校校园场域中,学生应该被认为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实习实践积累的经验建构成其自身的知识解构体系,并运用该体系的开放性,吸纳更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而生成持久的创新动力。惯习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每位学生在校园成长过程中,既分有学校给予学生集体共同的价值观,但同样因学生自身天赋、经历等不同,而出现独立的个特征和价值观,也只有异质性的群体才能保证创新观念的不断涌现。
1.3 场域-惯习理论中的校园创新教育
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中,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客观性的场域为学生提供各种文化的成品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学生作为主体,在客观性的校园场域中,是积极能动的,是主观性惯习的载体与体现。首先,场域和惯习是相互交织的双重存在,“实践理论要同时考虑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化的双重过程”,学生作为主体,既是校园场域外在性内在化的承受者,同样也是主体内在性外在化的建构者;同时,校园中的创新教育既有校园不断革新传授内容与方式的过程,也是学生习得与否定再造的过程。其次,一个场域内部,场域与惯习之间存在“本体论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场域形塑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主体上的产物。学校要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来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这是高校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功能和其本质属性体现。另一方面,惯习则让场域的建构更加充满意义,“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4]。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通过惯习这个历史的、开放式的系统,积淀成校园创新文化,成为惯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形成构成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校园创新教育体系。第三,场域与惯习之间通过实践中介形成了一个动态系统。校园场域设置了创新教育的目的,为实现该目的,校园各种政策、制度通过各类主体的实践形成了相互交错的动态的关系系统,该系统利用主体的实践逐步构建成起创新的惯习体系。
2 创新的内涵与校园创新文化
2.1 创新概念及其内涵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创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大大增强。但是在人口暴增、资源短缺的境遇下,人类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创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91-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多方位的,要求教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进行评价。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以成绩测评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悟新课程理念下评价学生的角度和方法,促使课堂评价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向良性运转发展、向素质教育转变。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课堂评价的“生杀予夺”大权,学生的课堂表现、求知方式、学习效果等,全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有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只有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即使学生的做法有自己的道理和可取之处,但是只要教师不认可、不接受,学生得到的仍会是负面评价,甚至是批评。这极大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打击了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提倡多元化评价,改变了评价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使课堂评价更全面、更科学。
1.1 学生自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兴趣点、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教师看来不可理解的行为也许是学生独特学习方法的呈现。只有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教师才能明白学生学习行为究竟是别样的学习方式还是无效的劳动,才能结合学生的个性给出确切的评价。比如,一次积累课上,笔者设计了4个学习环节:1)将自己课外积累的诗歌默写到积累本上;2)在班级有感情朗读自己默写的诗歌;3)大家评出最喜欢的诗歌;4)简评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快乐。
在布置完任务后,学生开始认真默写。但是有一位学生却开始画一幅漫画,题目是“鸡”。第一幅画面,是一个人正在喂一群小鸡;第二幅画面,是一群肥胖的鸡在吃食;第三幅画面,是一个人围着围裙,背对着一群鸡,右手持着一把菜刀,左手拎着一只被杀死的鸡,鸡的头向下,脖子还向下滴血;第四幅画面,是一群活蹦乱跳的鸡。即使笔者停下来看她画画,她仍然兴致勃勃地看着她的“杰作”。笔者本想批评她,但是好奇心促使笔者要看看她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朗读环节按桌次进行,轮到这位学生时,她大声朗诵:“《鸡》(袁枚):‘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此时,笔者顿时明白了她漫画的含义,心里暗暗为她叫好,但是还是按捺住自己,什么也没说。
到第三个环节,评出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时,大家七嘴八舌,但是没有一位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诗感兴趣。但是,她似乎并不受打击。在第四个环节时,笔者让自己所选诗歌没有一个人喜欢的学生谈学习感受,这部分学生大都很不好意思,认为自己选的诗歌不好。唯有这个学生很高兴地说:“我在根据诗歌内容画画的过程中很快乐,也觉得这首诗很深刻,但它的主题还是不很明白。”借此机会,笔者让这位学生一边诵读这首诗,一边向同学展示她的漫画。
可见,学生自评是课堂评价的重要方式,能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认知。
1.2 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既是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也是促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生互评,能促使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自觉模仿他人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文提到的以漫画形式展示诗歌内容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喜欢和模仿,推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学生互评环节,也会指出某些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上存在问题,起到互相监督、互相督促的作用,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1.3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应该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学生自评,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能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也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能从中感到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的兴趣点等。教师结合从以上两个环节中得到的信息,以及自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把握,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以及学习创新进行点评。点评以赏识激励策略为主,同时委婉地提出建议,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获取学习的信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上文提到的诗歌积累课,笔者对这位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表扬,并对她实事求是的精神给予肯定。以教师的点评带动大家共同接受“以画学诗”的学习方式,鼓励大家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2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的保证,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是实现多元化评价的途径。
2.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借助于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实现。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要改变传统的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的倾向,打破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教师要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给予评价。不但要评价学生获得的知识、提高的技巧,还要评价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巧的方法和途径,是依靠别人的讲授,是主动探究,还是通过与别人的合作得来的?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比课堂收获更重要。同时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的评价,这种评价要从人文角度出发,避免语文学习成为裸的政治灌输,影响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比如,在学习《欧阳海》《刘胡兰》这类课文时,学生了解了先进人物、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即可,不要倡导学生“为理想而献身”,防止小学生为此产生片面的理解,出现不爱惜生命的思想倾向。
2.2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行分层评价,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到达不同层次的标准,不要求学生统一达到哪个高度,只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要对每位有收获、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允许学生对某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超目标的探究和尝试,以便于突出特长、发展优势;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创新学习方法的创始;允许学生对传统课本解读和质疑,接受学生的挑战和新观点。总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于激励学生实现个性学习和个性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创新性学习和发展。
2.3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职院校率先投入巨资,启动数字校园(或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12年,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数字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高职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之一,关于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文章也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因此,对高职数字校园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各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的主题与内容,将其作为反映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面镜子,为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导向和建议,促进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对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主要有哪些;(2)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3)高职数字校园未来将如何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样本
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如图1所示方式检索,返回248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与内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进行各年份发文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论。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发文分析、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分析
(1)各年份发文数统计分析
如图2所示,按照检索条件,2004年起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才陆续在期刊上发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跃升。我们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分析
一个领域的核心术语一般会被人们反复使用,故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统计与排名来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通过拆分论文信息中的关键词部分,依据普通词汇表清除关键词中普通词汇的部分(如“设计”、“现状”、“应用”等内涵不明确的普通词汇所表达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的文献频次进行统计,按文献频次逆序排列,选取文献频次不低于3次的关键词,共计120个。这些关键词特别是约前10位关键词(频次大于10),如数字化校园(118)、高职院校(78)、数字校园(22)、信息化(22)、校园网(20)、信息化建设(18)、建设(18)、数字化(18)、高职(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观反映出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前10大关键词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三组同义词:其一是高职院校、高职;其二是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网、数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设、建设。组合起来正好体现了当前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主题:高职数字校园建设。
(3)文献研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们发现,高职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论文主要分为三类:综合论述型、建设案例分析及总结型、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综合论述型文章为主,占总数的74.4%。这类文章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校园”(如数字校园概念、内涵、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建设数字校园的意义、目标、宗旨等);“如何建设数字校园”(如规划设计、顶层设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建设架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建设途径、建设方法、建设难点及解决办法、需求分析、建设模式、数据流、保障措施等)。[1][2][3] 笔者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篇关系,绘制以“数字化校园”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研究内容,从区域1、区域2、区域3依次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类话题,而区域4则是一些最新技术。
第二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所做的分析与总结,占总数14%。这类文章大多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设经验,描述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总结建设的过程以及具体建设内容,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议。[4][5]
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数字校园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学习模式、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资源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学生信息素养、高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新模式、英语教学设计等。这类文章最少,只占总数的11.6%,说明高职数字校园现阶段以建设为主,推广、应用并对其它领域产生明显影响仍有待时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职数字校园时,引入了新理论,使高职数字校园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及建设经验总结的文章,这两类的文章占总数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为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
(2)核心期刊发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等分类是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分类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这四类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类期刊计50篇,约占总数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发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如表1所示,获得资金资助的论文计44篇,占总数的18%,基金资助水平也较低。
四、结论与预测
1.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高职数字校园建设上,研究者们主要回答什么是数字校园、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何建设数字校园等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主要在建设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各类应用系统、数字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未来,随着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应用以及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完成,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广应用,对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会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论被引进,基于数字校园应用的研究主题会越来越丰富。
2.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核心期刊中发文较少,资金资助水平较低,说明当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强。
我们也发现国家政策导向对此项研究影响很大,这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当年的数就达到统计的峰值(如图2所示)。未来,随着国家相应文件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数字校园建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将越来越丰富。
3.未来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将越来越规范化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工程率先实施,有些还获得教育部的认可,这些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该规范的实施,必将“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6-87.
[3]董菲,谢树晓.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赵喜林.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