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城市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2: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市文化论文

篇(1)

民族相对主义阶段由接纳阶段、文化调适阶段和文化融合阶段组成。接纳阶段顺承差异减少阶段。正因为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对异族文化实现了,异族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被视为认知世界的另一种工具或手段得以接纳。接纳异族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本族文化体系进行添加和补充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文化调适阶段。文化调适成功的标志是人们不再区分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而是对融合而成的文化具有归属感,这意味着人们进入对跨文化传播完全自省的状态,达至文化融合阶段。从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归属于民族文化的城市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困难的过程,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成败。为了缩短、乃至跨越民族中心主义阶段,让人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快捷、更顺利地进入民族相对主义阶段,弗雷德•卡斯米尔提出了第三方文化建设的概念。所谓第三方文化建设是指,在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与目标受众在感受文化差异后,不是采用依赖定势思维否定对方、回避、敌对等消极策略,而是将文化差异化为交际动力,以为前提,传播者依据对目标受众的交流需要、习惯、偏好等要素的认知,凭借积极的传播策略与目标受众协商,建立起介于双方文化之间且可以被双方理解和尊重的第三方文化。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方文化建设过程中传播策略的运用旨在防止文化特权的出现,即双方对比文化的优劣,处于劣势一方接受优势一方的文化,同时,避免落入文化适应的误区,即传播者为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对本方文化进行本质调整。综上所述,基于城市文化归属于民族文化,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化的相互关系,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者应该从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入手,秉承第三方文化建设的理念,探究符合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策略,以确保传播的成功率和长效性。

2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探究

做好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传播怎样的城市形象”,“如何传播这种形象”和“传播的效果如何”。因此,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探究可以相对应地从定位策略、操作策略和评估策略三个方面进行。

2.1定位策略

城市形象的定位是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成败的关键。城市形象的定位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也就是说,随着传播过程的推进,其目标定位应该体现出阶段性差异和渐进式变化。合理的目标定位应当基于准确的内涵定位,只有这样,以内涵为核心的外延定位才能配合目标定位,为逐步实现成功的城市跨文化传播创造条件。

2.1.1目标定位策略

所谓目标定位,是指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者从全面了解目标受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民族文化背景入手,据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传播意图,按目标受众的认知阶段确立传播目标。根据第三方文化建设理论,目标受众的认知阶段可以分为整体认知阶段、迁移认知阶段和融合认知阶段。目前,顺德正处在深入开展综合改革试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但是顺德“半城市化”的城市形象对于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吸收科技、人才、文化和生产业方面的高端生产要素造成了障碍,同时,顺德城市形象的国际辨识度偏低,目标受众对这类城市往往表现出高离散性和低接近性。为此,顺德在城市升级过程中应该结合目标受众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征,制定相应的目标定位策略。

2.1.2内涵定位策略

城市形象内涵是多维的,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概括:第一层面为管理层,主要通过城市各级层面的行政、管理、执法等公共行为体现出来;第二层面为物质层,主要涵盖能够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各种实体与虚拟表征;第三层面为思想层,主要指城市的文化传统、市民素质、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这三个层次的内部诸要素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可以通过内外力的作用对其重新组合或更新升级,可见,城市形象内涵是可以塑造的。为了推进城市升级,顺德提出了以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的目标,即通过城市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为人才聚集创造良好环境,为创新社会管理开辟道路,推动顺德发展全面转型。基于这一目标,可以对顺德城市形象内涵进行意向性构建,采用城市DNA立项、城市形象立义和城市文化释义的内涵定位策略挖掘顺德城市形象的本质,提升其辨识度。只有当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者透析出城市形象内涵,才能累积强有力的传播源,对外产生清晰的影像投射,也才能与目标受众的总体感知形成文化交融,在共建的第三方文化中勾勒出预期的城市形象。

2.1.3外延定位策略

城市形象外延是指目标受众对城市形象的感知、记忆和认可。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目标受众对城市形象内涵解读容易产生偏差。为了避免错误解读的发生,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者应该立足于城市形象的内涵,把握好城市形象外延定位。以顺德为例,在外延定位策略上,首先,要对目标受众的抽样调查,即向调查对象展示预设的城市形象,并在互动交流中收集他们的解读疑难,以判断他们是处于跨文化传播的民族中心主义阶段还是民族相对主义阶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提炼便于目标受众感知的城市形象要素特征,生产出利于目标受众记忆的城市形象符合标记;最后,向调查对象展示完成定位的城市形象外延,并通过分析他们对城市形象的整体评价以及到此城市出行、投资、工作、消费等意愿倾向,判断他们对城市形象的认可度高低。

2.2操作策略

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操作以城市形象的目标定位、内涵定位和外延定位为导引。作为操作主体,城市的政府、商企和公众各具功能。因此,制定出操作策略就是要协调好三方的功能,形成合力,为与目标受众共建第三方文化,在文化共融中向其传播高保真、易识别、受欢迎的城市形象提供保障。

2.2.1媒体先导策略

在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中,媒体是城市形象内涵的承载与传递工具,是城市形象外延信息传播赖以实现的中介。对于信息时代的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而言,媒体在目标受众的三个认知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先导作用。具体而言,在整体认知阶段,目标受众正是通过媒体初次接触到传播中的城市形象,并在媒体传播组合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对其加以关注,产生获取更多、更详细信息的欲望;在迁移认知阶段,目标受众会凭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评价媒体传播中的城市形象,若其评价倾向正面,就会激发出接受的尝试意愿;在融合认知阶段,目标受众在媒体的导引下,以尝试验证其评价的准确性,若其验证与评价相符,就会促成其对媒体传播中的城市形象的全面接受。基于上述,顺德政府应该对媒体在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中的先导作用予以充分的重视,其策略可以体现为:在整体认知阶段通过目标受众所在城市的发行量大、覆盖面广、收视率高的媒体传播顺德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城市形象口号,借助专门类别媒体进行顺德的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和人文形象的言语叙事与图像展示,这样,就能以广度宣传与深度报道相结合的方式促使目标受众从“知道”向“了解”形成对顺德城市形象的符合记忆;在迁移认知阶段积极利用媒体的互动性,有效引导目标受众对顺德城市形象内涵的正向解读,力求做到与预设的顺德城市形象外延相符,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其行为兴趣;在融合认知阶段向目标受众重点报道双方政府间、商企间和人际间交流的成功事例,引发其对双方城市文化交融的感知,同时,有针对性、有时间性、有计划性地交流信息,激发更多目标受众参与有助于烘托顺德城市形象的第三方文化建设。

2.2.2商企跟进策略

商企是城市形象塑造最重要、最活跃的载体,也是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内生动力与坚实基础。从角色分工上看,政府是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内容设计者、原则制定者和方向管控者,而商企则是这种总体设计的践行者。研究表明,利益交换是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始与持续的直接动因,而利益关联越密切,则越有助于己方城市形象在对方城市公众具象认知中的美化与优化。政府在媒体先导的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中已经为目标受众构建了利益期望,商企自然应当积极跟进,将利益期望转化为利益交换,以满足目标受众对城市形象具象认知中各种假设的验证需求。根据顺德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顺德商企理应制定与媒体先导策略形成前后紧跟、步调一致的跟进策略。“顺德制造”一直以来都是顺德商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集体品牌。为了支撑目标受众在整体认知阶段对顺德城市形象形成的符号记忆,顺德商企可采用整合媒体策略加大“顺德制造”商品在目标受众所在城市的品牌宣传力度,以强强联手、合作共赢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并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在目标受众消费群中树立起“顺德制造”的良好口碑,实现对顺德城市形象的符号记忆向对“顺德制造”的共同价值追求的正迁移。随着这种正迁移的强化,顺德商企应该在迁移认知阶段适时地推出招商引资、招贤纳士的商业推广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让目标受众全面真切地了解顺德政府为政的公平与效率、顺德商企经商的诚信与进取,以促进其以资金投资、技术转让、智力支持、合作研发等方式参与到“顺德制造”向“顺德智造”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来。在平等交换、利益共享的交际动力学原理指导下,顺德商企可以优先将“顺德智造”商品优先投放到目标受众所在城市,并施行配套的优惠方案,以此在融合认知阶段逐步将顺商文化发展为目标受众完全接受并乐于共建的商业文化,成为其具象认知的顺德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要素。

2.2.3人际强化策略

城市内部公众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城市精神的塑造者,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所谓人际强化,是指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者在融合认知阶段大力推动其所在城市的内部公众与目标受众之间的人际沟通与文化交流,强化双方的联系纽带,为第三方文化建设注入精神文化动力,使得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具有可持续力。人际强化策略强调点、线、面结合。点是指双方城市文化的交点,例如,顺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顺德与目标受众所在城市的专家学者、民间机构、爱好者等合作开展历时与共时研究的对象,并通过研究找寻双方人文精神的同源性;线是指以城市事件为连线促进双方内部民众之间定期的文化交流,例如,顺德可以以“中国美食名城”的名号与目标受众所在的城市举办年度或季度市际美食节或厨艺赛,吸引目标受众参与到顺德的民间文化活动,以此激活文化体验、延伸城市文脉;面是指双方城市内部公众到对方城市的出行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组织的,对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涉猎,其目的在于让目标受众感受顺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也让顺德的城市内部公众了解目标受众的城市文化风貌,以求借助审美与消费制造文化认同,依靠交流与借鉴形成文化共集,构建并维护双方认可且推崇的城市形象。

2.3评估策略

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保证传播效率,有必要在传播流程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评估手段,对传播效果加以客观检验,并以此为据肯定正确的传播导向,纠正无效的传播活动,整合有效的传播手段。在顺德城市形象传播过程的三个阶段,即整体认知阶段、迁移认知阶段和融合认知阶段,评估的对象由认知效果、接受效果和行动效果逐步转移,而采取的对应评估手段为辨识度调查、倾向性调查和离散性调查,这些调查围绕目标受众是否能够通过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在三个认知阶段依次回答“您知道顺德吗?”“顺德是怎样的城市?”“您愿意购买‘顺德制造’的产品吗?”“您欣赏顺商文化吗?”“您希望你的城市与顺德结为友好城市吗?”“您想到顺德做些什么?”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及其延伸问题,调查数据可为客观分析判断顺德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各个阶段的效果所用,使传播者可以据此对上述的定位策略与操作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求获得策略组合的最优化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篇(2)

Abstract:ThecompetitionintheAgriculturalcivilizationeraislands;thecompetitionintheindustrialcivilizationeraismachinery,thenthecompetitioninthemodernnetworkeconomyisculture.Culturalstrategywillbeanimportantpointofbuildingmunicipalitiesinthewell-offsociety.Basedonthepositionofthecityculture;thispaperdescribesthreeadvicesofhowtobuildthemunicipalities’culturalsystem.

Keywords:thecultureofcityculturalstratagemtheculturesystemofcity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竞争有限资源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城市文化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繁荣区域经济的有效工具开始备受关注。文化是社会历史范畴的内容,只要是涉及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审美观与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要素均可纳入文化范畴。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如何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来势凶猛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软实力”竞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成败。

一、城市文化战略——直辖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一,城市文化战略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城市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发展中的城市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经济问题、管理问题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仅靠物质和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城市的发展还需要文化战略的有效运用,为城市注入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因为一种优良的文化一旦确立,它就会逐渐成为城市的优良品格,成为实现城市长期发展战略的保证。因此,城市文化战略必然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1>

第二,城市文化战略是形成良好城市文化的保证。城市文化是随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的,但这种城市里的文化仅仅是城市中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还不是现代城市管理与经营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它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品,是一种风气。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在原有城市文化现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着眼于城市文化结构发展目标的完整体系。一个城市要想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明确自身文化意义上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城市文化战略。

二、定位直辖城市文化——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前提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没有文化定位的城市显然是没有意识和盲目发展的城市。因此,对于搞好城市文化战略来说定位城市文化是其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

关于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定位,我们认为最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从传统的历史民族文化中追溯文脉

直辖城市文化的定位来源于整个城市传统的多元文化形态。在定位直辖城市文化过程中必须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反映城市的历史沿革和特有的文化积淀。

(二)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

直辖城市文化定位在承载城市历史的基础上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城市文化的人文精神,展现城市文化的内涵。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三、构建直辖城市文化体系——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世界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从产业城市到信息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与此相呼应的是城市文化也得到迅猛发展。在城市文化定位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城市文化体系是整个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重点。城市文化体系包括城市的理念文化体系,城市的制度文化体系以及城市的视觉文化体系。

(一)梳理直辖城市文化理念体系

城市文化理念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过整理后可以宣示于城市公民的条理性思想,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使命和目标。城市的文化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建设行为。

首先,城市的文化理念要与城市的愿景相结合。愿景是对现实的超越,愿景会促成对现实的改造,愿景会形成推动历史前行的巨大动力。

城市的文化理念必须与城市愿景相结合才会使公民对城市的发展愿望变得强烈,才会使城市的建设者产生巨大的动力和激情,才能碰撞出深刻的城市发展智慧。直辖城市文化理念要以城市愿景为基础,在城市愿景的基础上提炼,使城市文化理念体现公民价值与城市理性的统一,公民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统一,公民满意与城市认同的统一,公民愿景与城市愿景的统一。

其次,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应当链条化。文化有着很深刻的民族根基、历史根源和对这个民族的现实考虑。时代可以发展,文化不能泯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够传承和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链条。

直辖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需要在浓缩提炼的基础上把核心价值观链条化,把公民、企业、政府机构、部门的独立价值链条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总体价值链条中。在保证个体价值观正确树立的同时,整个城市价值链条的运转自如才成为可能。对单根链条而言,规规矩矩,确保不出轨,整根链条才能沿着既定的轨道既快又稳地运转下去,整个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城市的文化理念体系才能坚固不摧。

(二)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

在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是建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规章,为社会公众广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表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要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

第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制度体系。文化产业从其结构和行业来看,目前可划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相关文化产业层三大板块。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要充分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直辖城市文化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把开发与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化特色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最大化和最佳化。要充分认识,“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历史地区为文化、宗教及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和财富提供了最确切的见证,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基本因素;而遗产是社会昔日的生动见证,对于人类和对那些从中找到其生活方式缩影及其某一基本特征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整个世界在扩展或现代化的借口之下,拆毁和不适当的重建工程正给这一历史遗产带来严重的损害;认为历史地区是不可移动的遗产,其损坏即使不会导致经济损失,也常常会带来社会动乱。”直辖城市需要采取全面而有力的政策,把保护和复原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作为地区规划的组成部分,并制定一套有关建筑遗产及其与城市规划相互联系的有效而灵活的法律。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还进一步加强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工作,探索如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如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等。

第三,构架起“知识城市”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在知识型经济社会里,人类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拥有更多财富,而且应该成为未来共同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它只能在交流和传播中创造价值,延伸价值。“知识城市”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和城市转型的客观需要。所谓“知识城市”是一个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使命的城市。

因此,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优势,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创新生态学氛围,高效利用“城市创新引擎”(UrbanInnovationEngine),构架起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打造“知识城市”的品牌,必将对一个城市的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当务之急,我们要按照“知识城市”的整体布局,整合资源,建立起城市内统一的知识网络知识共享文化环境,并逐步与地区的、国家的和国际的知识网络平台相链接,以推动和促进“知识城市”和知识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了直辖城市知识共享制度系统,还必须建立有专门的能使人获得知识的组织机构,以推动和促进城市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的成长。

在城市知识资本评价制度体系方面,必须研究我国当前实行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打破传统的观念,强化“知识第一”的经济理念,将知识纳入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对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进行修正和拓展到新的公式:实物资产+知识资产=负债+实物资本权益+知识资本权益,以更加准确的体现国家、企业的真实情况。

另外,为了通过减免税促进知识产业、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发展壮大,并根据知识产业、知识经济和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来设计“知识城市”,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转变思维方式,不能依据目前传统的会计制度,将知识资本认定为负债,这可能会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创新项目缺乏领导者的支持和资金而失败。必须将智慧、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的关系纳入统筹考虑,加速建立直辖城市的知识资本的会计制度,使知识、智慧与金融资本完美结合,以促进“知识城市”和企业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新直辖城市视觉文化体系

在今日世界全球化的带动下,很多大城市开始快速进入“球体网络社会”。在这种球状形态社会中,人们的尊严和地位提高了,开始有了更高的话语要求和广泛的“看”的视觉需求,视觉打通了我们与周围社会情感沟通的关系。这和以往的文化相比是很大的变化,并且直接导致视觉要求的提升,城市文化开始大踏步跨入视觉时代。视觉文化在当代文化领域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决定了视觉文化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篇(3)

(一)大学文化核心层———引导与凝聚力大学与人一样,都需要有精神才能有所区别,大学精神文化就是大学的精神,是不同大学异质的根源。其主要包括大学使命、大学办学理念、大学人体现出的治学风气、校风等,同时还能从校训、校歌中展现出大学的传统精神。大学精神文化是抽象的,但也是具体的,其体现在大学的讲台上,大学人言行举止之中,存在于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更是谙熟于每一个大学人的灵魂中。由于大学精神文化在大学文化结构中处于最顶层,这就决定了大学文化具有引导和凝聚功能。大学文化的引导功能指大学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文化主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也促使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凝聚功能是指大学文化能促使主体形成一种向心力,也同时促使大学和大学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精神主体的共同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引导与凝聚功能的本源,也是其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大学文化骨架层———约束与协调力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组织内的管理者制定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利益观念等一系列规范,也包括由此产生的制度体系和大学人对制度的理解与的态度。其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地方教育法规、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观念体系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规范和规则,能约束大学的办学和师生的治学、工作行为,而且也能为大学的正常运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大学制度文化处于大学文化结构的中间层面,因此决定了大学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和协调功能。大学文化的约束功能体现在大学文化对大学人的规范作用,指运用精神、制度、舆论等手段来规范大学文化主体的行为方式。这种规范作用是以大学制度文化为主,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自我约束为辅。协调功能也来源于大学的制度文化,大学处于社会系统中,因此不仅要处理好大学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大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大学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学制度文化有助于解决大学组织内外的矛盾冲突,使得大学文化在不断协调中得到发展。而冲突孕育着大学的创新精神,衍生出大学文化的创新功能,不仅对于学生和大学未来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三)大学文化外显层———育人功能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显形式,也是一种与社会群体行为文化异质的特殊行为文化,包括大学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课堂、知识学习与科研、社会服务等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惯习模式。大学行为文化在大学中主要体现在大学文化主体的治学和生活两个方面。治学方面指的是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秉持的严谨风气,以及学生学习中坚持的认真态度。生活方面是大学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大学文化结构中的每个层面都是为育人而服务的,但是大学行为文化是育人功能的核心体现而且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源于大学是人才培养组织,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更能影响或是改变学生思想意识。大学中形成的文化由其主体创造,反过来对大学文化主体行为产生影响,大学文化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大学主体知识,培养出在人格上独立、心灵上健康、头脑上丰富、道德上高尚的大学生,他们会将大学文化的烙印带入社会中,对社会文化发挥着引领、超越和辐射作用。

(四)大学文化物化层———依托性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化形态,是大学人生活所依赖的物质环境,也是大学和大学精神存在的物质基础。大学环境文化以外显方式影射着大学文化长期积淀下的精神,也是其他层面文化形态存在和作用的基础及前提。环境文化主要指大学以外的环境和大学内部环境。大学以外的环境是大学所处的地理环境或者说是地域环境对大学文化产生的影响;大学内部环境是指校园内建筑布置、人文景观、科研教学设施和各种办学所需的物质条件,也包括大学设置的课程和学科,教师队伍和校园网等有形无形的物质基础渗透出的文化气息。大学环境文化虽然不能直接决定大学文化的功能,但它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基础,也是它们的外在表现,在整个大学文化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大学文化结构层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启示

当今的大学已经不是中世纪所说的“象牙塔”了,其职能逐渐拓宽,从最初的传授知识到学术研究,再到今天的社会服务,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是社会上文化水平较高的一群人的聚集地,是社会精神文明也是城市文化精神的根源,大学文化反映出的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时代的新气象,因此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效果毋庸置疑。大学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因子,更是每座城市文化与众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构大学文化,细致剖析其各个层面赋予大学文化的功能,进而明晰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吸收时代特征突显的大学文化,能够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一)大学精神文化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凝聚功能是引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航标。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在于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当代大学职能逐渐拓展,然而其对真理严谨的态度、对学术的自由及独立人格的精神追求是亘古不变的,这就促使大学精神文化成为城市寻找其精神文明建设的源泉。目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城市形象、城市标识的开发在各大城市竞相展开,以大学精神做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参照并且担当城市精神发展风向标是现实可行的方案。

(二)大学制度文化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大学制度文化层面产生了大学文化的约束、协调功能,而协调功能衍生出大学文化的创新功能,这对城市文化建设影响深远。大学制度文化约束主体行为、协调大学组织中的冲突,但更重要的是其推动了大学创新的诞生。大学文化创新能够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大学文化结构中制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重要影响。大学是社会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和文化不断碰撞激起创意浪花的场所,因此他们身处城市文化竞争力研究的顶端层次,他们拥有着高深知识,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创意的主体决策者,具有一般人并不具备的文化视野和文化自觉性,根据城市文化发展规划,以超凡的文化经营运作的能力,在知识创新领域的各个方向为每座城市寻求发展方向,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篇(4)

二、开发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1、发展运河旅游休闲

做足水文章运河旅游开发,要做好水文章。搞好运河遗产廊道建设,重视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沿岸绿化、美化,抓好运河水质净化,搞好河岸综合治理,在历史文化遗迹和景观集中的河段,要控制楼房的高度,搞好景观提升、业态提升与品质提升,打造人文运河、生态运河、绿色运河。

1)实施精品战略。一是打造运河名胜古迹游精品,主要开辟伟人、名人如、韩信、吴承恩、关天培、梁红玉、周信芳、郎景山等)故里游、漕运文化遗迹游、运河古城古镇古街游等旅游线路。二是打造运河水上风光游精品,主要开辟里运河淮安市区段、里运河淮安市区至淮安区段、京杭运河淮安市区至淮河、洪泽湖段运河水上风光游线路。三是打造运动休闲养生游精品,如利用榷关、盐运、漕运与河道总督驻节地,与国家海关、国税及地税总局、盐业总公司、航道总局、水利部等国家相关部门沟通,依托运河、洪泽湖,在淮安设立全国性培训中心或干部培训基地;与国家有关体育运动队合作,依托运河或洪泽湖,开办运动员训练基地。依托大运河,向洪泽湖延伸,利用老子山温泉、铁山寺、天泉湖等资源,开辟休闲养生游精品线路。旅游客源第一步以吸引江浙沪鲁皖豫等周边省市游客为主,第二步逐步扩大影响,向全国延伸。

2)实施协作战略。一是加强淮安市域内协作,主要是淮安所辖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淮安区、盱眙县、洪泽县、涟水县的协作,使市域运河特色旅游不再单打独斗,而是通过合作增强整体实力,发挥集聚效应;二是加强淮安与毗邻的沿运城市扬州市、宿迁市、徐州市的协作,特别是要加强与邻近的扬州市、宿迁市的战略合作,可通过成立旅游联盟等方式,把运河旅游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和延伸,使运河旅游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多元。

3)实施营销战略。做好运河旅游营销工作,加强对外宣传。目前淮安市域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盱眙龙虾节、洪泽湖水上运动会•旅游文化节、金湖荷花艺术节、涟水白鹭节等节庆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盱眙龙虾节和淮扬菜美食节,现有节庆活动主要是以美食为主,宜增加以旅游为主的节庆活动,特别是突出运河特色的节庆活动,可由淮安区承办“运河之都”文化旅游节,致力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庆旅游品牌。在运河景观集中地如淮安市区清江浦或淮安区河下古镇创作、推出运河漕运实景演出,创作大型实景节目。开设淮剧及淮海戏常年演出点。通过高品质旅游景点景区、节庆活动、大型演艺节目、游乐场等聚拢人气,吸引和留住游客。洪泽湖水上运动会•旅游文化节应做大做强,扩大影响。通过广告、公关等,把运河旅游的招牌打出去,形成旅游热点,拉动文化消费,促进运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2、弘扬淮扬美食文化,提高知名度

要在弘扬美食文化中发挥和打造一批美食名店。使游客到淮安就像到洛阳要到“真不同”、到苏州要到“得月楼”、到扬州要到“富春茶社”和“冶春茶社”一样进入名餐饮店消费。如重点打造淮安文楼汤包、新半斋饭店等特色店。在保留传统风味并适当创新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恢复、做大做强一些老字号店。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淮扬美食。通过淮安、扬州两市间的协作战略,联手推介淮扬菜;通过宣传淮安的“运河之都“地位,借势宣传淮安在淮扬菜中的领军地位;1通过美食节继续推介淮扬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淮扬菜体现的绿色、养生、健康的饮食文化风格和南北适宜、口味适中的特色。通过有效传播,扩大影响,拉动消费。

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辟建创意园区要推进运河文化开发。目前淮安在文化产业上还没有知名品牌,还缺乏创意人才,但发展潜力巨大,要强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使之尽快成为支柱性产业,提高在GDP中的比重。2要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依托市内高校,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开设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专业,加快创意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创意产业集群效应。充分利用城南大学城高校集中的优势,辟建创意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兴媒体等产业;充分利用里运河与京杭运河之间的化工厂等工厂搬迁让位于生态环境建设)机遇,可以通过园区建设,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以品质赢得市场,拉长产业链,发挥孵化器功能,逐步使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4、确定发展门类,突出区域特色

1)发展软件开发与动漫产业。依托淮安软件园、大学城,开发软件、动漫、游戏产品,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西游记》这一根植于淮安的文学名著的相关产品开发。要强化创意设计、制作、展示。淮安已建摄影大师郎景山艺术馆,淮安还是雕塑家滑田友的故乡,可以依托郎景山艺术馆,举办全球性郎景山杯世界人像摄影大赛、风光摄影大赛,使淮安成为摄影比赛的重要举办地;举办全国或亚洲滑田友杯雕塑大赛,除已建的淮阴区东方母爱公园成为雕塑公园外,还可依托运河辟建主题雕塑公园;搞好旅游纪念品等工艺礼品、手工艺、工艺美术的开发、设计。

篇(5)

2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呈现上升势头

在现阶段,精英文化可以说是以超越现有水平的、富有创造性的新探索和新成果为主,以“精益求精”的要求提升人的需要和能力,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此类文化最终也要进入消费领域,甚至有的还将逐渐融入大众文化的范畴,但在经过必要的转化之前,其成果被用于消费时往往表现出与受众的距离。例如,某些文艺作品(如戏剧、高雅音乐演奏等)具有可观赏性,但受众数量较之通俗文艺形式而言明显较少。就公共文化而言,在各国公共文化都是既以大众需要为指向,同时又含有明显的精英文化成分:图书馆里的流行小说、时尚杂志等通俗读物与哲学、科技、社科等非通俗读物并存,广场上的大众健身娱乐活动与环境艺术雕塑、各类高雅艺术展演并存,音乐厅里的流行歌曲演唱会与高雅音乐演奏会并存……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上的公共空间,使人们能够平等自由地享受文化。在我国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市民的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都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导向作用,这就使公共文化中精英文化成分越来越多。反映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建构上,不仅强调规模扩张,使绿地、公园、文化场馆得到数量上的提升或是面积上的扩大,同时还强调美观,也就是要满足现代人的视觉审美需求;不仅强调数量多,也强调质量高,要带有明显的文化品位,使市民享受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欣赏自由与选择自由;与此同时,还更加强调公共文化内部的精神含量,力求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高雅艺术形式通过公共文化的方式走入市民群体当中,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与审美水平。

篇(6)

一、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又可作为增强民族(或国家与地区)自省自爱、自尊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时段,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往往破坏较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建设上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但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在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中往往存在多种误区。

1)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确实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不过更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可以不用古砖这是基于这种理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在旧城墙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明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2)“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面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在旧城拆了古建筑,又到新区去搞明清一条街。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又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有时在历史遗迹、风景区地方挖洞搞个鬼怪神妖的人文景观,这不仅亵渎了古文明,还使人反胃。

3)“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说法。这一改就是大拆大建,面貌全非。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效果就要逊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建筑上都要搞地区、民族、历史的特征,以示“文脉”的延续。在一个城市里应有不同历史的建筑及风貌区,但绝没有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上下五千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就可以毫无顾及地对现代化大胆追求。这样,文脉就得到了自然延续并且通畅。

4)“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各不相同,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发展也参差不齐,城市形态与结构各自不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全盘.显然不实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盲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大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尺度街廓使北京传统城市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建设教育、思想、方法又一直在承袭西方的城建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借鉴承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借鉴、套用的过程中研究西方城市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又具备时代印迹的促动性城市建设理论,是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往往忽略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为了建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又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这是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忘记或偏颇的两个方面。

1)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胜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损毁但具有重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

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古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出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五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一时期的建筑代表;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

2)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来确定其保存、发展与利用办法。为此,应首先弄清各保护对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级、性质特点、功能内容、容量、交通条件、空间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并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俗以及心理情感上去完善和发展它。

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对古旧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继承发扬古文物意境,提取传统的特色和符号。罗伯特·文丘里1972年设计的美国费城弗兰克林纪念庭院,没有把旧建筑修复,而是将19世纪典型的美国坡顶简化成开敞的不锈钢构架,其地面用白色大理石在红砖地上标志出旧房屋的平面。文氏认为:旧建筑灵魂已显出来,人们步入庭院透过层层空架,由衷地感到故人已逝,精神犹存。创造了一种宁静安详的纪念气氛。

还可以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此,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三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印象。

3)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篇(7)

2、载体:人的生活方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变化、体制更新、信息与交往的扩大等,都必然对在原经济方式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造成冲击,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进而影响生活方式、带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重构。而地域文化性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中介得以体现和传承,促使我们将与人们生活方式相关的权利、安全、健康、公共活动等社会要素内容纳入进来,密切关联传统基础、本土格局来对城市空间发展进行一种动态性的过程建构。当当代文明世界里充斥着利润追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并进而加剧贫困与阶层分化,是否享有基本适宜的环境权利便成为地域文化性延续的关键所在,而对一定地域的人的活动体系、空间环境进行结构体系上的调节是一种有效举措。安全、健康则与城市的密度、可达性等因素密切关联,是地域文化资源利用、环境及设施建设状况的反映,构成了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此外,当游览公园成为一种普遍的公共休闲活动,当体育场馆成为日常休闲运动场所,当乡村旅游融入生态体验模式公共活动及交往越来越与人们生活的经济条件、人文背景联系在一起,并往往与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场所建构等密切关联。

3、感知:城市品牌形象

城市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空间存在,随着其不断生长发展,自身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地理条件、功能和形象特质等,因此城市品牌形象具有自身的地域文化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品牌形象与地域文化性的结合往往体现为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内含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在、理论与实践的多元碰撞与交融。作为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城市品牌形象往往借助于城市的个性与差异、感知与识别体系、城市事件与体验活动等主旨表现,来向人们传递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呈现对城市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其中,城市的个性往往构成城市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基础,有利于独特城市意象的打造,而“城市物质空间的特色化规划和建设是地方感诞生的基础要素”(张中华等,2012);感知与识别往往与标志建筑物、城市天际线、公共环境等符号系统与体现方式相结合;城市事件与体验活动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环境的优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活力与知名度。

篇(8)

2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

2.1视觉符号化表达

通过视觉符号来表现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文化表达方式。符号是可以为人类所感知的能够代表意义的载体形式,是联系物质和意识的桥梁,也是文化的产物[3]。人们使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来代表或区分某种事物,是信息传播和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尤其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形式使得许多城市身陷“千城一面”的危机时,景观视觉符号常以寓意深刻的形态语言展现城市的历史片段或民风民俗,成为人们认知、体验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4]。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在设计和建设中就大量运用了体现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比如在色彩上,公园将红、黄、白、灰等最能表现皇城色彩的颜色作为基调色,反复运用在景观小品、铺地、植物和灯光色彩上,给人以极强的心理暗示,同时通过一系列分布于空间节点中的主题雕塑概括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民俗风情。通过视觉符号来表达城市文化的时候要注意特定的时代、地域、社会背景及价值观等方面因素。比如,日本庭园的枯山水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种意义是与其形成的时代、地域文化紧密联系,中国古典园林也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如果把枯山水作为一种符号直接插入中国古典园林,势必与整体环境不和谐,其文化意义也会让人难以理解。因此,在景观视觉符号的选择上,必须紧扣城市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放入恰当的城市环境中,才能引导欣赏者正确领悟其所要传达的内涵。在我国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对视觉符号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些城市在景观设计中,对视觉符号生搬硬套,甚至直接复制,导致城市景观丧失特色。还有的城市想要吸引眼球,运用一些造型奇特而突兀的景观视觉符号,结果违背人们的审美偏好,也难以和城市的环境相和谐。这种对符号的不合理使用反映了部分城市建设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理,不仅不能产生优秀的城市景观,还会损害城市形象。

2.2场景氛围的营造

处于城市文化结构中层的制度与行为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城市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更是城市特色的重要来源。但是,这个层面的城市文化仅仅依靠视觉符号来表现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场景来激发。实际上,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不仅仅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的视觉观感,更重要的是它们凝聚了人的活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新建的城市景观如何吸引人的参与,激发人的活动呢?阿摩斯•拉普卜特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中提出了“场景”和“规则”的概念。场景和空间不同,空间是客观的存在,并不具有文化信息,而场景则由于融入了人的活动,从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并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5]。比如,欧洲街道和广场上会形成人们喝咖啡、聊天的场景,而中国街道和广场上则会呈现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场景。因此,城市景观设计不应该仅仅提供空洞单调的空间,而应该站在空间使用者的角度,营造他们乐于参与其中的“场景”。“场景”的营造离不开对“规则”的解读,这里的“规则”实际就是某种文化中经过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规则”形成了环境的性质,也限定了不同空间中人的行为和活动,使得空间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景”。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之前,就应当对当地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理想环境的理解进行深入调研,将其中对今天生活有意义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促使新建景观对人的活动产生持久的吸引力。比如在成都都江堰广场设计前,设计师了解到场地北侧原有的一些揽船用的水泥坑一直是是当地人玩牌、看牌的适宜场所,于是在广场设计时按照原来水泥坑的尺寸设计了一系列5m×5m见方的、由矮墙石凳围合成的小空间,空间内布置石桌石凳,给人们提供玩牌、看牌的场所,从而将当地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延续下来,形成了极富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6]。

2.3精神与心理的满足

城市景观设计除了通过提炼视觉符号、营造场景氛围的方式来表现城市文化,还应该注意传承和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要。实际上,富有文化含义的视觉符号、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场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但是要进一步表现一个地域的精神、价值观、审美趣味等,那就要上升到城市的精神文化层面。如前所述,中国城市景观的建设自古以来就受到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北京紫禁城还是江南古镇民居,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苏州私家园林,都体现了人顺应于天、与自然相融的天人思想。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更是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把人们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为对人们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7],成为中国传统哲学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体现。中国当代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精神文化的精髓基础上的,因而今天的景观设计必须深入研究传统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且解决好传统精神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转化问题。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精神文化的简单复制或挪用,而是在认识传统精神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行分析、评估、扬弃及更新发展,将那些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提取出来,使其成为景观设计的新的创意和启发[8]。比如,中国传统景观艺术中蕴含浓郁的人文精神,但其毕竟主要是为少数人服务,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则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为,所以在当代景观理想的探索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的需求出发,寻找其中的民族智慧。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中,设计者通过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营造出山环水抱、诗情画意的空间意境,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审美意趣,而且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让古老的城市轴线融入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9]。因此,优秀的城市景观应该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赋予景观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样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篇(9)

2阜阳城市形象设计的实态

2.1阜阳城市形象的横向对比

今天,社会城市化已经到来(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4%,我国城市化水平超过33%,东南沿海地区高达46%)。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开始由物质转向精神的差异化和独特性,都在挖掘城市的内在的、特有的本质性元素以彰显城市的独特性,所以现今的城市形象设计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我国大多城市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规模、经济状况、管理机制的差异等诸多原因,其整体形象缺乏特色。虽然很多城市在城市形象上耗费大量资金,但是并不能够直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阜阳市的城市形象设计也是如此,是“千城一面”中的一面,和很多城市形象设计一样,粉饰性的城市形象设计成为了“建设性的破坏”,造成了“城市形象危机”。[4]竞争时代,必须让城市形象以独特的自我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能够展现城市自身的个性与风采,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这是阜阳也是很多其他城市形象设计的努力目标,也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所在。

2.2本体识别分析

在不同的语境中,本土的东西才会被更好地解读,所以在现代设计中,尤其是城市形象设计中本土、本位的味道愈加浓烈。所有的设计师都力求能够敏锐地捕捉本体的元素符号,运用设计勾起人们对地道的本土文化符号的特殊记忆和感情。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对“旧元素”的使用和转化,将本体元素与城市形象相结合,进而在具体的视觉形象中成功地转译本土文化,才能够在文化冲突中见和谐。在具体的城市形象设计中,只有让原本老旧的事物转变成时尚的、呈现具有本土特色的视觉形象,才能够让城市形象展现出地域性,同时也具有当代性。近几年阜阳市的城市形象建设主要集中在沿河风景带和街区外立面改造的建设。毋庸置疑,新建的沿河景观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对原有街区的外观改造则受到了诟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景,是因为对原有街区的改造并没有清晰地分析其设计本体,而沿河景观设计则将徽派的建筑结合阜阳的地域文化做了“当下式”的解读,尤其是三角洲湿地公园的设计,是通过对阜阳的饮食文化、建筑特色、阜阳风俗等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挖掘和设计,完成了对阜阳地域文化“全卷式”的展开和呈现,是从视觉角度对阜阳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研究之后,使其具象化、系统化的传承和发扬。只有这样对本体做了充分解读,并以此为基础的城市形象设计,才能最大程度地唤醒市民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增强城市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联系。

2.3理念识别分析

设计的内容和象征价值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有不同的理念,才会有不一样的表象;有差异性,才会产生记忆,进而才会为人们所认知。城市形象相关设计的功能性和品质已经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内容,而其独特的内在意义则是人们所注重的中心所在。独特的气质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同时还可以调节人们的生活情趣,所以城市形象设计不得不以塑造城市的内涵意义为着眼点,将地域文化注入其中,使城市具有特殊的魅力,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价值和号召力。而对这些城市内在的挖掘需要以城市本体自身性的理念做为支撑,只有独特的理念才会有区别于它的视觉表象。在具体的视觉表现上,传统的地域文化不应是拿来就用的,应该是运用设计语言特征准确表达城市特有的内在理念,并能够让当前的社会所接受。这些设计语言的解读和展现要避免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饕餮似的应用,空洞的符号化会让人们远离城市,使人们产生陌生感,升华理念的视觉符号才是人们所期待的。笼统的、照搬的城市理念文化不仅不能让城市形象设计创新升级,也达不到以城市形象设计追求城市良性发展的目的。具体到阜阳这座城市,阜阳地处安徽北部,与几省交界,也是南北方的分割之地,其城市没有明显的特性,交揉并杂的状态体现在各个领域,也包括了区域文化,所以在阜阳,很难理清一个明显的理念作为城市形象的主旨。没有杭州西湖的名景,也没有重庆的天府之国的理念,所以阜阳城市的形象设计就应该从民众的生活细节作为切入点,运用草根性、城市性、年轻性去体现城市的多元化和平民性的特征。不能将地域文化仅仅作为被动的保护遗产,那样地域文化就失去了其精神价值和生命力。要在城市形象设计中体现传统的“平民式”地域文化,利用现有的、具有优势的、样式丰富的设计语言资源,找好切入点,用最传统的、最“草根”的地域艺术符号展现市民的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愫,创造出符合当地人审美的艺术样式。

3提升阜阳城市形象的着力点

3.1江淮文化的整合

李长福,等: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以阜阳城市形象设计为例125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过分强大使人们已经忘记了在低技术时代与自然抗争的艰辛,反而开始怀念那个时代,并且很乐于从其中搜寻“旧情”,从而建立跨越时代的精神家园。人们都想避开“批量”和“通用”,寻找“独特”,而寻找“独特”的最好途径就是放大或者转移这种“旧情”。城市形象设计就是抓住当地的主要文化流派进行创作,那么提升阜阳城市形象的首要着力点就是其独有的地域文化———江淮文化。阜阳属于淮河流域,地处中原的自然状态使这个城市具有了“包容”和“折中”。民间的技艺也就具备了江淮地区浩如烟海的特性,从中甄选,不难发现江淮文化中无一是“阜阳专属”,总有一些似是而非,在“是”与“不是”之间游离。不过无论是阜阳剪纸、还是界首彩陶等民间技艺既有自己的属性,也有他人的印记。虽然其中的形态、气韵和风范都是根植于这一片土地。但是需要从中提炼,要具体到阜阳的视觉符号,一定要在“非物质”和“物质”两个维度上散发出“创新”和“传承”的耀眼光芒,并要做到以此为中心向多维度发散,从而生成多元的价值,增强城市的识别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3.2市俗文化的整合

提及设计,人们就会想到“高大上”,说到市俗则对应的就是“低矮挫”,其实不然,城市形象设计不能脱离市井。城市是市民的,所以城市形象设计是市俗文化的衍伸。市俗文化元素提炼于本土文化,是对本体分析所得,是展现地域文化的词汇,是来源于市民生活,并能够与时代密切结合。例如香港城市形象设计中的《红白蓝》系列,设计师提取了在香港社会文化中广为人知的具体市俗元素———红白蓝编织布,利用物体的坚韧耐磨的特性,体现香港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传统的老旧事物转化为能够代表香港精神的具象视觉形象。这一案例让民众得以在“西式”的生活中体会到本土文化的韵味,同时城市形象在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从中可以看出,具体的设计是被地域文化所影响,之后又反作用于本地生活的成功实践。被视为传统东西的老旧的本土生活元素和形态经设计师转译之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老旧”成为了当下时尚生活的标志,变成了新一代人表达个性和传统文化回归的生活态度的有效途径。所以说世俗文化元素是城市形象设计中最具有力度和原创性的设计表现语言。一方水土一方人,土生土长的设计才能够让土生土长的人们接受,才能够让设计和地域、生活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并相互作用。阜阳地处中原,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缺少强有力的个性特点,而“平和实用”是这个城市的特征,所以这座城市的形象设计就是要注重“平和”、关注“实用”。

篇(10)

二、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

1、突出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

一般来说,城市通过艺术创造来对城市的性格和精神文化进行诠释。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和传统。因此,要合理地对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规划,这是因为文化规划则在非物质层面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感受、精神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对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主题的规划首先要符合城市整体的文化艺术规划、景观规划的要求,在整体中求变化,同时避免文化建设的混乱,以统一有序的面貌加强城市的整体视觉形象。

2、对公共艺术进行系统化规划

在公共艺术建设之前,需要明确公共艺术的规划目标,对其中需要重点进行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考虑周全,对空间公共艺术建设的方向、主题、艺术品数量、建设规模、要解决的问题、执行方式、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等做出全面的考虑和要求,避免泛泛而谈和不切实际。比如,对于某城市的雕塑设计上,可以将规划目标设定为在城市总体目标的规划下,对城市的雕塑系统进行完善,构造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公共雕塑,以树立鲜活的城市形象。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以便为后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具体来说,在进行规划时,要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突出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尊重公众的文化权利;布局合理,数量适当等等。

3、对公共艺术进行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对我国很多城市来说,公共艺术属于发展阶段,管理者和市民的意识还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健全的公共艺术管理体系,更加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从而使当地的公共艺术建设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脚步不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各地应该出台相应的公共艺术的政策和制度,为公共艺术的建设提供保障。比如,可以规定在一些大型的广场、绿地或者其他公共建筑附近要提取一定比例的建设经费用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只有国家和地方从政策制度程度给公共艺术一些积极的政策制度保障,才会对公共艺术的建设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篇(11)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