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2: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

篇(1)

1.2选择中等肥力的壤土或沙壤土,具有保肥,保水能力,土壤ph值7.0左右,土壤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土壤质量标准.

2栽培技术

2.1播前准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高产,优质,抗逆性抗病能力强的大豆品种如:石大豆2号,新大豆1号,8号等品种。

2.2选择达到国家优质种子标准的大豆品种。

2.3种子处理:用2.5%适来时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2%-0.4%进行包衣。

2.4土壤处理:在联合整地机一次性作业完成前,每亩用氟乐灵100克-120克混土除理.

2.5播种时间:春播大豆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每亩用种量7-8公斤以条播为主。

2.6密度:行距40厘米,株距10-12厘米.每亩留苗1.5株左右。

3田间管理

3.1间苗定苗,大豆齐苗后按规定株苗留,拨除弱苗,杂草。

3.2中耕除草.全生育期至少中耕3次.劳累过度同5-6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10-12厘米,大豆分枝前进行第二次中耕,深度15-18厘米大豆封垄前进行第三次中耕,深度7-8厘米。

3.3施肥:①基肥。每亩用优质农家肥1-1.5吨,二铵2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②追肥。开花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鼓粒期叶面喷施叶面肥每亩用二氮钾100-150克间隔10天左右喷施2-3次。

3.4灌水。在大事生育过程中,应适时灌水,前期以不旱为主,中后期特别是在开花鼓粒期应及时浇水,全生育期浇5-6次水。

4病虫害防治

4.1病害防治:①霜霉病,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1-2次。②根腐病,用金纳海每亩20克全株喷雾,间隔7-10天连续喷雾2次即可。③花叶病毒病,发病初期用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喷雾或病毒a600倍液喷雾,连续喷2-3次。

4.2虫害防治:①大豆蚜虫和食心虫防治,每亩用5%来福灵乳油20毫升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可有效防治。②棉叶病的防治:用2.0%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阿拉万每亩25毫升可有效防治。

5适时收获

篇(2)

1良种选用

我县宜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强的中早熟高产优质品种,如中黄13、徐豆9号、徐豆12号等。目标产量为2400kg/hm2,产量构成:18.0~22.5万株/hm2,45~55粒/株,百粒重24~26g。

2精细施肥与播种

播前施土杂肥15.0~22.5t/hm2。一般播时施二铵225kg/hm2、钾肥150kg/hm2作基肥。种子精选时需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和杂质,使种子达到大豆一级良种的指标,即:纯度高于98%、净度高于97%、发芽率高于90%、含水量为13%。用微量元素作种肥,大豆注重钼肥和锌肥的施用,可用钼酸铵5g,硫酸锌15~20g对水200g拌种5kg,还可再加200g根瘤菌剂拌种。拌种后的豆种要严防日晒,并要在24h内播种,以防菌种失去活性。我地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播90kg/hm2左右。大面积生产上推广机械条播,不仅效率高,进度快,有利于抢时抢墒,而且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利于苗全、苗壮、苗齐、苗匀,播深以5cm左右为宜。一般采用宽窄行条播,宽行60cm,窄行20cm,株距12~14cm,留苗18.0~22.5万株/hm2。

3加强田间管理

(1)破除板结。大豆播种后如遇暴雨,表土已形成板结层,会使子叶出土困难,轻者缺苗断垄,重者要毁掉重种,若能及时破除板结,大豆仍有望正常出苗。破除板结的时间要在雨后表土泛白时进行,太干太湿效果都不好。方法:一是人工锄,二是用耙破除。

(2)查苗补种,间苗定苗。大豆出苗后,应逐行查苗。断垄25cm以内的,可在断垄两端留双株;断垄25cm以上者,应补苗或补种。补苗越早越好,最好将子叶展开、对生单叶尚未展开的芽苗进行带土移栽。移栽应于下午4时后进行,移栽后及时浇水。补种也应及早进行,可浸种催芽后补种。在全苗的基础上,实行人工间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均匀,有利于地上部的生长和根系、根瘤发育,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合理利用地力和光热资源。间定苗时拔去弱苗、病苗、小苗、密集成堆的苗和杂株,留壮苗、好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3)中耕除草。中耕不仅能消除杂草,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能保墒防旱,增产效果显著。一般中耕2~3次,间苗后进行第1次,苗高15~17cm进行第2次,开花前进行第3次。深度以第1次浅、第2次深、第3次再浅为原则。除草还可以用化学除草剂:①播后芽前除草剂。可使用乙草胺,使用时严格掌握药量和用水量,土壤墒情好可适当减少水量;如墒情较差,比较干旱,一定要加大水量,但药量不需增加,一般用水600~900kg/hm2。②苗后除草剂。15%的稳杀得750~900mL/hm2除单子叶杂草,25%苯达松水剂4500mL/hm2除双子叶杂草,防除菟丝子及单子叶杂草可使用48%的地乐胺乳油3375~3750mL/hm2对水450~750kg喷雾。

(4)肥水调控。大豆开花结荚期酌情追施尿素75kg/hm2,同时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及微量元素钼、锌、硼等,可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大豆开花鼓豆期遇旱浇水,雨多时注意防水排水。苗期如雨水较多,开花前用20%的多效唑450~600mL/hm2对水600kg,适当化控防徒长。

篇(3)

选择土壤肥沃、pH值7~8、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土地。一般入冬前采用秋翻的方法对土地进行整理,土壤耕翻深度为20~25cm。播种前可喷洒具有选择性的生物或植物源除草剂,以抑制杂草生长。

2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须茎杆粗壮,节间短,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为最佳,如新大豆1号、新大豆7号、中黄35等。

3播种

播种前可用根瘤菌剂进行包衣。当5cm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若为地膜栽培,膜下温度稳定通过≥8℃以上)时,即可播种。行距可采用50cm加30cm宽窄行,也可采用35cm或40cm等行距,株距7~8cm,播深4~5cm。可机械条播也可点播。要求种子行覆土严密,压实,减少断条。

4田间管理

4.1疏苗匀苗

在2片真叶展开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按密度要求间苗,去弱苗、高脚苗、病苗,留壮苗。膜下滴灌田,对于不能自行拱土出苗的情况要及时查苗、放苗,以避免烂种、烂苗。

4.2中耕松土、除草

除草可结合机械中耕进行。当大豆子叶拱土显行时进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d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cm,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保证大豆行间土壤疏松,起到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及壮苗作用。

4.3灌水

滴灌技术是大豆有机栽培的首选灌溉方式。大豆生产中株型的调控是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有机栽培禁止使用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运用滴灌技术能够少量多次,适时适量,合理统筹水肥,完全可以实现水肥调控代替化学调控。全生育期滴水11~13次,总灌水定额为3500~4500m3/hm2。出苗水:对部分墒情较差的地块,播种后视墒情和天气情况可适量给水,以保证一播全苗,灌水定额为300~375m3/hm2。苗期:大豆苗期虽需水量较少,但由于地表蒸发量较大,要根据田间具体情况滴水1~2次,灌水定额为225~300m3/hm2。花荚期:大豆开花后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这一时期植株生长速度较快,需水量大,灌水同时还要利用水分对株型进行调控,因此,应采用“小水量、高频率”的灌水原则,适当缩短灌水周期,以5~7d左右灌1次水为宜,共灌水6~7次,每次灌水定额375~450m3/hm2。鼓粒期:这一时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期,缺水会造成百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可灌水3~4次,每次300~375m3/hm2。成熟期:植株需水量减少,可根据植株生长及天气情况适时灌水1~2次,每次灌水定额225~300m3/hm2左右。

4.4施肥

有机大豆栽培培肥地力以全层基施有机肥为主。于犁地前深翻经科学发酵的有机肥15~30t/hm2。在大豆生长发育期间,可根据作物需要,运用滴灌技术随水滴施液态生物肥或液化有机肥。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5.1病害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带病种子。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特别是菌核病多发区,要避免重迎茬或与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连作或间作。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防止扩大蔓延。可用菌克毒克等微生物药剂或其他生物杀菌剂进行防治。

5.2虫害防治

新疆大豆种植区,虫害以叶螨为主,种植前清除田间枯枝烂叶、杂草,以除去藏匿的越冬虫源。有虫情危害时,可释放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或施用大蒜素等植物源杀虫剂,或是利用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5.3草害防治

采用滴灌技术,可有效的抑制作物行间杂草生长。但应根据田间具体情况,适时进行机械及人工除草,或使用真菌除草剂有针对性地对田间杂草进行防除。

摘要:介绍了北疆春大豆有机栽培技术,包括土地准备、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收获及贮藏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北疆春大豆有机栽培提供参考。

6收获及贮藏

人工收获,可在大豆黄熟70%~80%、叶片脱落时进行;机械收获,当豆叶基本落净、豆粒满圆、豆荚全干时进行。在收获中应当注意,不同品种必须单独收获、脱粒、运输及储藏。有机大豆的包装物要避免对大豆及环境造

成污染。储藏前还应对仓库进行清洁卫生、除虫及消毒等处理。

参考文献

[1]杜广平.春大豆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4(4):42-43.

篇(4)

大豆(俗称黄豆)属豆科作物,其根系上有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因此,在大豆生产上,化学氮肥一般比其他作物施用得要少,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随着世界油料资源的紧缺,其价格不断上涨,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势在必行。凤阳属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1年2熟耕作区,大豆是凤阳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当地大豆油消费在植物油消费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研究夏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尤为重要。现将大豆夏茬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如巨丰、中黄13号、皖豆24、豫豆25号、中豆20号等。巨丰大豆在江淮丘陵地区已种植多年,其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耐水肥,生育期比其他大豆品种略长,茎杆粗壮,高抗倒伏;荚果饱满紧凑,皮色微黄透明,种脐色淡,商品性较好,作为夏大豆种植产量一般为2 625~3 375kg/hm2。中黄13号也是较好的夏大豆品种之一,不仅单位面积产量高,出油率也较高,可以在我地扩大种植。

2科学施基肥

播种前结合整地,做到普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补施氮肥,一般大豆产量3 000~3 750kg/hm2,要求施土杂肥30.0~37.5t/hm2。大豆虽然属豆科作物,但要高产还应在苗期补充适量的氮素肥料,生产上一般施磷酸二铵150kg/hm2、钾肥150kg/hm2、硫酸锌15kg/hm2、硼肥15kg/hm2作基肥。播种前1kg种子用1~2g钼酸铵拌种或用0.05%~0.10%钼酸铵溶液在苗期至开花前喷施。

3抢茬播种,确保全苗

夏大豆全生育期短,适播期易受干旱或连阴雨天气影响,往往不能按时播种下地。因此,前茬收获后要尽快整地、施肥、播种下地,干旱时要抗旱抢种,连阴雨天气抓住降雨间隙抢种,争取6月上旬一播全苗,抢茬播种,确保全苗。

4合理密植

江淮丘陵地区夏大豆采取宽窄行或宽行窄株种植方式均可,密度为4.50~5.25万株/hm2左右,播种量45~60kg/hm2左右。做到科学合理密植,充分利用温度、光照资源,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和优势。

5田间管理

5.1苗期田间管理

大豆播种后,墒情较好田块,用90%乙草胺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kg/hm2,进行芽前封闭除草,对禾本科杂草和部分小粒阔叶杂草效果很好,大豆三叶期后中耕灭茬不影响其效果。在大豆苗期,如连阴雨天气多,土壤湿度较大,田间还有杂草,禾本科杂草可用10.8%的高效盖草能或5%的精喹禾灵等进行处理;阔叶杂草可用氟璜胺草醚、克莠灵等防除。苗期及时间苗、补苗、匀苗、定苗,是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行之有效地方法和技术。大豆2~3片复叶时,要及时剔除疙瘩苗、小苗、病苗和杂苗,按4.50~5.25万株/hm2定苗。发现缺苗断垄应在下午4时以后及时足墒移栽,补齐苗。

5.2中后期田间管理

夏大豆在中后期生长阶段,要重点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抗旱和排涝等工作。大豆害虫主要有豆荚螟、大豆食心虫、斜纹夜蛾、蚜虫、豆天蛾、大豆卷叶螟、豆芫青、蛴螬等,地下害虫应该在苗期以辛硫磷、毒死蜱毒土或直接土壤处理为好;斜纹夜蛾、大豆卷叶螟根据病虫情报掌握在1~2龄幼虫盛期用甲维盐加吡虫啉效果较好。大豆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锈病、病毒病等,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可于苗期或发病初期用代森锌加水灌根;锈病、丝黑菌病在发病初期用己唑醇加水喷雾,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毒病主要是防治好蚜虫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钝化治疗。同时,做好抗旱和排涝工作。夏大豆开花、鼓粒期,需水量最多,如发生旱情,必须及时浇水,后期遇雨水较多,应该做到排水顺畅,雨停田干。中后期,为了养根保叶,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功能期,要进行叶面喷肥,一般喷1%的尿素和0.4%的磷酸二氢钾1~2次,以夺取大豆的丰产丰收。

6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不仅可以提高大豆产量,还可以提高品质,使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所提高。最佳收获期为大部分叶片脱落时。收获后,晒干储藏,及时腾茬,以安排下茬作物。

参考文献

[1] 马志武,裴德明.夏大豆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20.

篇(5)

徐豆13号是江苏省徐州农科所1993年用徐豆139号作母本,徐豆8618-4品系(徐豆7号×泗豆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5年经全国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涡阳县引进该品种试验示范,2007年大面积推广。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2d,株高85cm,株型直立,主茎节数17节左右,有效分枝1~2个。叶片卵圆形、绿色,白花,棕毛。每荚粒数2粒,荚棕黄色,底荚高12cm左右。籽粒扁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百粒重21.5g左右。

(1)产量高。在品比试验中徐豆13号平均产量为2 739 kg/hm2,比徐豆10号增产7.8%,2007年在涡阳县大面积种植,平均产量为2 673kg/hm2,其中牌坊镇333.3hm2种植基地,平均产量为2 800.5kg/hm2,最高田块达4 288.5kg/hm2。

(2)抗性强。植株生长繁茂,开花早,花期长,抗旱耐涝性较强,落叶性好,不裂荚,高产稳产,较抗倒伏,抗大豆花叶毒病。

(3)品质优。蛋白质含量40%,脂肪含量21.3%,异黄酮含量4.66mg/g,为高蛋白兼高异黄酮品种。商品性好,籽粒整齐,完全粒98%以上。

(4)适用范围。适宜皖苏淮北地区、山东南部、河南等麦豆一年两熟地区种植。要做好轮作换茬,避免夏大豆连作。

2高产栽培技术

2.1增施底肥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kg大豆籽粒及相应的茎、叶、荚、壳等,需要吸收氮5.3~9.5kg,五氧化二磷1.0~2.6kg,氧化钾1.3~4.9kg。大豆根系发达,并有根瘤,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实践证明,大豆高产地块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2%~4%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土质疏松,水、肥、气、热协调。要做到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均衡发展,保证前期有粗壮的营养体,在后期生长不过于繁茂、不徒长、不倒伏,花荚不脱落,结实率高,高产稳产,增施底肥显得特别重要。底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土杂肥,一般30~45t/hm2,标准氮105~150kg/hm2,过磷酸钙300~450kg/hm2,氯化肥75~150 kg/hm2,随整地掺合入土。板茬播种豆田,用优质腐熟人畜粪肥加氮磷钾单元肥或复合肥作种肥,做到种肥分离,也有很好效果。因农活紧张,不能给大豆施底肥的地方,可加大前茬作物的施肥量,使大豆利用残肥,效果也较好。

2.2适期早播

夏播大豆短光性强、生育期短,如播种过晚,营养生长期短、生长差、发育快,不能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生长期的温度、光照和水分,同化率低、产量不高。

2.3足墒播种

夏大豆播种时期正值湿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对土壤墒情差田块,要灌溉造墒播种或遇雨抢种,以达足墒下种,一播全苗。对于比较平整的地块,可板茬灌1次“跑马水”;对地块不平,可采用田灌、沟灌、喷灌,做到受水均匀,防止漏水和灌水过多,灌溉后及时整地抢种,播后耙平保墒。播种方式上可采用机械条播,进度快,而且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有利于一播全苗。

2.4合理密植

“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要根据土壤肥力、栽培条件、播期早晚,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充分利用地力,合理利用光能,发挥大豆增产潜力,提高大豆产量。据试验徐豆13号,在6月上中旬适播期内最佳播量为75~90kg/hm2,行距40cm,株距12~14cm,密度18.0~19.5万株/hm2,既能保证单株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增加单株结荚数、粒数和粒重;又能达到单位面积有足够的株数,达到增产的目的。

2.5生育期的管理

(1)间苗。对大豆田间植株分布均匀度进行试验,其产量增幅达7%~22%。大豆苗分布越均匀,产量越高。提高大豆田间植株分布均匀度一是适当加大播量,减少缺苗断垄、确保全苗。二是实行人工间苗,大豆人工间苗可在齐苗后立即进行,宜早不宜迟,间苗株距按设定密度来确定,一般12~14cm。间苗时拔除弱苗、病苗、小苗、疙瘩苗,留壮苗、好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2)追肥。开花鼓粒期是大豆的需肥高峰期,在分枝期追肥可以满足大豆需肥高峰的养分需求。

大豆追施氮肥,应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基肥中氮肥种类和数量、大豆生育阶段及其长势强弱综合考虑是否追施。在高肥力土壤,前期肥料充足,大豆生长良好的情况下,不要追施氮肥。土壤基肥不足,大豆苗生长不良的豆田,在苗期追施氮素45~75kg/hm2。初花期一般用30~45t/hm2有机肥加三元复合肥150~225 kg/hm2进行开沟追施。

(3)叶面喷肥。叶面喷肥可以减少肥料流失和土壤对肥料的固定,提高养分利用率。在大豆生长发育中后期可进行叶面喷肥。根据大豆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状况,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可用尿素7.5~15.0kg/hm2,磷酸二氢钾1.5~4.5kg/hm2,钼酸铵225~450kg/hm2,对水450~750kg喷施1次。在初花期和终花期喷施2次效果更好,也可加锌、锰、硼肥喷施。

(4)生长调节剂。大豆栽培应用生长调节剂有增花、矮化、壮杆和促进早熟的作用,比打顶省工省时。如运用得当,增产效果明显。当大豆盛花末期植株在60~65cm,生长仍然旺盛时,可使用多效唑、增产灵、矮壮素等大豆生长调节剂。如果田间生长特别旺盛,可在盛花期、结荚期喷洒2次。

(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大豆病毒病、霜霉病、食心虫、豆荚螟、蚜虫、豆天蛾是大豆主要病虫害,对大豆病虫害防治必须采取合理轮作、栽培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上,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为科学用药提供依据。可选用代森锰锌、百菌清、三唑酮防治大豆病害,选用敌百虫、乐果、吡虫啉、菊酯类农药防治大豆虫害。也可在病虫发生盛期多种病虫总体防治,做到一药兼治。

杂草对大豆生长影响较大,大豆生长期间是高温高湿季节,田间杂草量大,萌发集中,生长迅速,若防除不力,易造成草荒。大豆田杂草发生具有种类多、密度大、防除困难的特点,防治上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除为重点,人工防除为辅助的综合防除措施,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大豆田草害的目的。适期使用安全、高效除草剂是除草的关键。可选用乙草胺、广灭灵、恶草灵于大豆播后苗前均匀喷施土表进行土壤处理,也可于大豆苗后3片复叶前,杂草三至五叶期,选用禾草克、高效盖草能、拿捕净等防除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豆田杂草,选用杂草焚、虎威、苯达松等防除阔叶杂草。也可将2类药低限量混用,防除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的豆田。

参考文献

[1] 马金芳.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8(8):12-13.

篇(6)

徐豆13号是江苏省徐州农科所1993年用徐豆139号作母本,徐豆8618-4品系(徐豆7号×泗豆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5年经全国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涡阳县引进该品种试验示范,2007年大面积推广。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2d,株高85cm,株型直立,主茎节数17节左右,有效分枝1~2个。叶片卵圆形、绿色,白花,棕毛。每荚粒数2粒,荚棕黄色,底荚高12cm左右。籽粒扁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百粒重21.5g左右。

(1)产量高。在品比试验中徐豆13号平均产量为2739kg/hm2,比徐豆10号增产7.8%,2007年在涡阳县大面积种植,平均产量为2673kg/hm2,其中牌坊镇333.3hm2种植基地,平均产量为2800.5kg/hm2,最高田块达4288.5kg/hm2。

(2)抗性强。植株生长繁茂,开花早,花期长,抗旱耐涝性较强,落叶性好,不裂荚,高产稳产,较抗倒伏,抗大豆花叶毒病。

(3)品质优。蛋白质含量40%,脂肪含量21.3%,异黄酮含量4.66mg/g,为高蛋白兼高异黄酮品种。商品性好,籽粒整齐,完全粒98%以上。

(4)适用范围。适宜皖苏淮北地区、山东南部、河南等麦豆一年两熟地区种植。要做好轮作换茬,避免夏大豆连作。

2高产栽培技术

2.1增施底肥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kg大豆籽粒及相应的茎、叶、荚、壳等,需要吸收氮5.3~9.5kg,五氧化二磷1.0~2.6kg,氧化钾1.3~4.9kg。大豆根系发达,并有根瘤,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实践证明,大豆高产地块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2%~4%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土质疏松,水、肥、气、热协调。要做到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均衡发展,保证前期有粗壮的营养体,在后期生长不过于繁茂、不徒长、不倒伏,花荚不脱落,结实率高,高产稳产,增施底肥显得特别重要。底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土杂肥,一般30~45t/hm2,标准氮105~150kg/hm2,过磷酸钙300~450kg/hm2,氯化肥75~150kg/hm2,随整地掺合入土。板茬播种豆田,用优质腐熟人畜粪肥加氮磷钾单元肥或复合肥作种肥,做到种肥分离,也有很好效果。因农活紧张,不能给大豆施底肥的地方,可加大前茬作物的施肥量,使大豆利用残肥,效果也较好。

2.2适期早播

夏播大豆短光性强、生育期短,如播种过晚,营养生长期短、生长差、发育快,不能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生长期的温度、光照和水分,同化率低、产量不高。

2.3足墒播种

夏大豆播种时期正值湿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对土壤墒情差田块,要灌溉造墒播种或遇雨抢种,以达足墒下种,一播全苗。对于比较平整的地块,可板茬灌1次“跑马水”;对地块不平,可采用田灌、沟灌、喷灌,做到受水均匀,防止漏水和灌水过多,灌溉后及时整地抢种,播后耙平保墒。播种方式上可采用机械条播,进度快,而且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有利于一播全苗。

2.4合理密植

“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要根据土壤肥力、栽培条件、播期早晚,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充分利用地力,合理利用光能,发挥大豆增产潜力,提高大豆产量。据试验徐豆13号,在6月上中旬适播期内最佳播量为75~90kg/hm2,行距40cm,株距12~14cm,密度18.0~19.5万株/hm2,既能保证单株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增加单株结荚数、粒数和粒重;又能达到单位面积有足够的株数,达到增产的目的。

2.5生育期的管理

(1)间苗。对大豆田间植株分布均匀度进行试验,其产量增幅达7%~22%。大豆苗分布越均匀,产量越高。提高大豆田间植株分布均匀度一是适当加大播量,减少缺苗断垄、确保全苗。二是实行人工间苗,大豆人工间苗可在齐苗后立即进行,宜早不宜迟,间苗株距按设定密度来确定,一般12~14cm。间苗时拔除弱苗、病苗、小苗、疙瘩苗,留壮苗、好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2)追肥。开花鼓粒期是大豆的需肥高峰期,在分枝期追肥可以满足大豆需肥高峰的养分需求。

大豆追施氮肥,应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基肥中氮肥种类和数量、大豆生育阶段及其长势强弱综合考虑是否追施。在高肥力土壤,前期肥料充足,大豆生长良好的情况下,不要追施氮肥。土壤基肥不足,大豆苗生长不良的豆田,在苗期追施氮素45~75kg/hm2。初花期一般用30~45t/hm2有机肥加三元复合肥150~225kg/hm2进行开沟追施。

(3)叶面喷肥。叶面喷肥可以减少肥料流失和土壤对肥料的固定,提高养分利用率。在大豆生长发育中后期可进行叶面喷肥。根据大豆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状况,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可用尿素7.5~15.0kg/hm2,磷酸二氢钾1.5~4.5kg/hm2,钼酸铵225~450kg/hm2,对水450~750kg喷施1次。在初花期和终花期喷施2次效果更好,也可加锌、锰、硼肥喷施。

(4)生长调节剂。大豆栽培应用生长调节剂有增花、矮化、壮杆和促进早熟的作用,比打顶省工省时。如运用得当,增产效果明显。当大豆盛花末期植株在60~65cm,生长仍然旺盛时,可使用多效唑、增产灵、矮壮素等大豆生长调节剂。如果田间生长特别旺盛,可在盛花期、结荚期喷洒2次。

(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大豆病毒病、霜霉病、食心虫、豆荚螟、蚜虫、豆天蛾是大豆主要病虫害,对大豆病虫害防治必须采取合理轮作、栽培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上,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为科学用药提供依据。可选用代森锰锌、百菌清、三唑酮防治大豆病害,选用敌百虫、乐果、吡虫啉、菊酯类农药防治大豆虫害。也可在病虫发生盛期多种病虫总体防治,做到一药兼治。

杂草对大豆生长影响较大,大豆生长期间是高温高湿季节,田间杂草量大,萌发集中,生长迅速,若防除不力,易造成草荒。大豆田杂草发生具有种类多、密度大、防除困难的特点,防治上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除为重点,人工防除为辅助的综合防除措施,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大豆田草害的目的。适期使用安全、高效除草剂是除草的关键。可选用乙草胺、广灭灵、恶草灵于大豆播后苗前均匀喷施土表进行土壤处理,也可于大豆苗后3片复叶前,杂草三至五叶期,选用禾草克、高效盖草能、拿捕净等防除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豆田杂草,选用杂草焚、虎威、苯达松等防除阔叶杂草。也可将2类药低限量混用,防除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的豆田。

参考文献

[1]马金芳.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8(8):12-13.

篇(7)

1土地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pH值7~8、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土地。一般入冬前采用秋翻的方法对土地进行整理,土壤耕翻深度为20~25cm。播种前可喷洒具有选择性的生物或植物源除草剂,以抑制杂草生长。

2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须茎杆粗壮,节间短,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为最佳,如新大豆1号、新大豆7号、中黄35等。

3播种

播种前可用根瘤菌剂进行包衣。当5cm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若为地膜栽培,膜下温度稳定通过≥8℃以上)时,即可播种。行距可采用50cm加30cm宽窄行,也可采用35cm或40cm等行距,株距7~8cm,播深4~5cm。可机械条播也可点播。要求种子行覆土严密,压实,减少断条。

4田间管理

4.1疏苗匀苗

在2片真叶展开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按密度要求间苗,去弱苗、高脚苗、病苗,留壮苗。膜下滴灌田,对于不能自行拱土出苗的情况要及时查苗、放苗,以避免烂种、烂苗。

4.2中耕松土、除草

除草可结合机械中耕进行。当大豆子叶拱土显行时进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d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cm,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保证大豆行间土壤疏松,起到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及壮苗作用。

4.3灌水

滴灌技术是大豆有机栽培的首选灌溉方式。大豆生产中株型的调控是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有机栽培禁止使用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运用滴灌技术能够少量多次,适时适量,合理统筹水肥,完全可以实现水肥调控代替化学调控。全生育期滴水11~13次,总灌水定额为3500~4500m3/hm2。出苗水:对部分墒情较差的地块,播种后视墒情和天气情况可适量给水,以保证一播全苗,灌水定额为300~375m3/hm2。苗期:大豆苗期虽需水量较少,但由于地表蒸发量较大,要根据田间具体情况滴水1~2次,灌水定额为225~300m3/hm2。花荚期:大豆开花后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这一时期植株生长速度较快,需水量大,灌水同时还要利用水分对株型进行调控,因此,应采用“小水量、高频率”的灌水原则,适当缩短灌水周期,以5~7d左右灌1次水为宜,共灌水6~7次,每次灌水定额375~450m3/hm2。鼓粒期:这一时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期,缺水会造成百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可灌水3~4次,每次300~375m3/hm2。成熟期:植株需水量减少,可根据植株生长及天气情况适时灌水1~2次,每次灌水定额225~300m3/hm2左右。

4.4施肥

有机大豆栽培培肥地力以全层基施有机肥为主。于犁地前深翻经科学发酵的有机肥15~30t/hm2。在大豆生长发育期间,可根据作物需要,运用滴灌技术随水滴施液态生物肥或液化有机肥。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5.1病害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带病种子。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特别是菌核病多发区,要避免重迎茬或与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连作或间作。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防止扩大蔓延。可用菌克毒克等微生物药剂或其他生物杀菌剂进行防治。

5.2虫害防治

新疆大豆种植区,虫害以叶螨为主,种植前清除田间枯枝烂叶、杂草,以除去藏匿的越冬虫源。有虫情危害时,可释放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或施用大蒜素等植物源杀虫剂,或是利用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5.3草害防治采用滴灌技术,可有效的抑制作物行间杂草生长。但应根据田间具体情况,适时进行机械及人工除草,或使用真菌除草剂有针对性地对田间杂草进行防除。

6收获及贮藏

人工收获,可在大豆黄熟70%~80%、叶片脱落时进行;机械收获,当豆叶基本落净、豆粒满圆、豆荚全干时进行。在收获中应当注意,不同品种必须单独收获、脱粒、运输及储藏。有机大豆的包装物要避免对大豆及环境造

成污染。储藏前还应对仓库进行清洁卫生、除虫及消毒等处理。

参考文献

[1]杜广平.春大豆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4(4):42-43.

篇(8)

中图分类号:S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73-01

我国大豆的产量以及种植面积都非常的大,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大豆质量与产量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大豆高产栽培这项技术早已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对此,笔者在下文研究了大豆高产栽培的一些技术,希望可以促进这项栽培技术稳定发展。

一、选地以及进行合理轮作

1.选地

大豆有着非常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的土壤,其中土壤疏松的土壤能够促进大豆的生长,并获得较高的产量。

2.轮作

2.1轮作的主要目的

想要获得较高的大豆产量,就应该保证土壤具备足够的养分,因此就要进行轮作。在种植大豆之前适合种植一些浅根系的农作物,这样不同根系的农作物就会吸收到土壤不同深度处的养分,进而加快生长[1]。

2.2间作

大部分地区通常都会将大豆和玉米放在一起进行间作,间作时一定要对间作比例加强重视,如果能够合理的规划间作比例,就会增加产量,往往会使获得到的大豆产量和玉米产量都非常高。

2.3深耕整地处理

对土地进行合理的翻耕可以使地力得到提高、土壤得到熟化、蓄水量得到保障,还能够对养分进行充分利用,使大豆根系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生长发育。同时对于杂草以及病虫害还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假如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底肥,还能促使大豆产量有所提高。

二、选择优良品种以及适时播种

1.对种子的选择

在选择大豆种子的时候一定要对其生育期类型以及栽培目的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栽培的具体目的、生育期特点以及当地区域的环境特点来对种子加以选择。

2.播种

2.1拌种处理

通常情况下,拌种就是将种子与农药放在一起进行搅拌,以使大豆根部不被病虫害所伤害。我们经常对以下几种拌种方法加以应用,其一,应用根瘤菌进行拌种,此菌也为一种菌肥,在大豆的生育期能够起到固氮的作用。其二,应用钳酸铵进行拌种,通常会把水与钳酸铵按1:300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液倒入种子当中进行搅拌,最后在种子干了以后再开始播种[2]。

2.2进行合理的密植

单位面积上的大豆株数与单株粒数共同决定了大豆的总产量。如果种植的较密,植株会将底部的光遮住,这样植株的底部就不能均匀的受热,甚至引发植株倒伏现象发生。所以,在种植大豆的时候一定要对当地的土地肥力、播种方式以及气候特点加以考虑,然后再合理的进行密植。

2.3播种的时间以及方式

播种时间的早晚和大豆的产量以及品质有着较为重要的关系,因此,当本地区气温回升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进行播种,其中当土壤下层5厘米到7厘米处的温度达到7摄氏度到8摄氏度时为播种大豆的最好时期。通常情况下我们应用条播、点播和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

三、做好田间管理以及施肥工作

1.对田间进行管理

1.1促进苗茁壮成长

首先,在大豆出苗以后,要及时进行查苗,当发现有缺苗或断苗现象时,应该立即补种或者是补栽。其次,在夏季经常会下非常大的雨导致土壤出现板结层,对叶的生长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的把板结层破除,通常情况下应该在雨后土壤上层开始泛白的时候实施。最后,想要使幼苗可以健康成长,一定要进行间苗处理,一般情况下在子叶期将要结束的时候进行一次间苗。

1.2除苗以及松土处理

在大豆生长期间通常要松土3次,当苗出齐时进行第一次松土,此时只需要将杂草除掉,不用进行埋苗处理,以防止出现草荒情况[3]。当定苗以后豆苗生长到10厘米到12厘米的时候开始第二次松土。在第二次松土后的第15天以后,开始第三次松土,此次松土一定要在大豆封垄之前就完成,以防止花荚脱落对大豆产量造成影响。

2.施肥处理

根据大豆所需肥料的特点合理进行施肥,一定要注意氮、磷、钾这三种肥的使用。针对夏大豆一定要做好追肥处理。对于土壤肥力非常低的土地,在大豆初开花时期一亩地应该施加60千克到90千克的氧化钾、60千克到90千克的五氧化二磷、90千克到105千克的纯氮。而针对肥力非常高的土地,一亩地应该施加120千克到150千克的氧化钾、120千克到150千克的五氧化二磷、60千克到75千克的纯氮。最好的追肥方法就是开沟条施。大豆在结荚鼓粒之后有着非常低的吸收能力、根系慢慢的衰老,这样大豆就会因为没有充足的肥力而出现长势弱、花荚少以及叶子枯黄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进行根系外追肥,其中一亩地应用1.5千克的硼、375克到450克的钼酸铵、3千克的磷酸二氢钾以及7.5千克到15千克的尿素兑750千克的水,在大豆根系外共喷洒3次,其中最适合的喷洒时间为下午16:00时。

四、防治大豆病虫害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当中经常会发生大豆锈病,发病以后可以应用675克的三唑酮对1125千克的水进行喷雾处理来防治此病。大豆蚜虫以及食心虫为大豆田间经常发生的虫害,对于蚜虫的防治我们可以对乐果、抗蚜威或敌敌畏进行应用,对于食心虫我们可以应用一些喷菊酯类的农药。对大豆田间草害的防治应该在播种以后出苗之前,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除草,在应用药剂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土壤具有一定的湿润程度,这样才能够获得到最佳的除草效果。

结语

总之,如果想要获得较高的大豆产量以及良好的大豆品质,一定要做好选地、轮作、选种、播种、田间管理、肥力管理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文笔者对其做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豆种植户提高大豆的实际产量。

参考文献

篇(9)

1、大豆生产中常规技术推广效果显著

近年来,我县普及推广了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技术、45cm双行密植栽培技术等一系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在普及深松耕法的同时,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生产水平。

仅2010年就在全县11个乡镇共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402场次,培训农民112500人次。其中师资培训班2期,农业农村干部培训班3期,农民培训班397期,电视讲座5期,科技大集和三下乡活动3次,共发放农业科技书籍8000册,科技宣传资料38412份,印发简报24期,并且充分利用农技110服务热线电话,为农民答疑解难,共接咨询电话264次,到田间解决技术问题86次,有效的丰富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知识。为全县农户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高水平大豆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拱卫并实现了林口产粮大县的规划目标,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2、种植模式得到改变、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林口县使用的机械化施肥播种机的马力主要为30~60马力。主要有型号为2BQ-2型气吸式精量施肥播种机,播种机械的使用实现了深松耕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提了高整地质量,为大豆根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大豆病虫害发生率极大降低,大豆的品质及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3、定点进行生育监测,保障大豆稳产、高产

为了保障大豆产量,突破省级大豆生产基地县的目标,林口县在镇西村,朱家镇等乡镇开展了大豆生育监测工作,及时、动态的监测大豆生产的全过程,全面掌握全县大豆生产情况及大豆生长发育状况,进一步明确了县域范围内大豆生育进程及病虫害发生情况,为科学指导全县大豆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依据。

4、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效果显著

林口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五年间,全县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280.9万亩。为农民免费采集化验土样12080个,发放配方施肥建议7.5万份,发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资料与挂图5万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全县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大豆亩增产13.5公斤/亩可节省肥料投入5-10元/亩增加收入45-65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选择比较盲目

林口县地跨三个积温带,多数农户在选择品种时比较盲目,存在跟“风”现象,脱离实际,受广告等媒体宣传的影响较大,所选品种的生育期甚至超过当地生育期间,选择品种过于冒进导致大豆未能适期成熟,影响产量。

2、农业机械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

林口地势多丘陵低山,地面平整度不够,大型农用机械应用起来有很大难度,林口的耕地面积少,人口多,耕地多呈块状分布,耕地地块的长和宽都达不到大型机械作业的标准。再者由于长期的地表径流等原因,使地头区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块与地块之间多坑洼,形成断条,农用机械应用时做不到连续作业。但配套农机具还不足。高质量农田作业和土地整理面积很小。全县大豆种植多数以小农业机械为主,无法实现深松、翻、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机制。我县大多数地块常年种植使犁底层逐年变厚、变硬,长期不进行深松的地块导致地下害虫加重,加重大豆病害的发生。大豆根系的生长受到极大的限制。要打破犁底层必须有大型的农业机械作为保障。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农业抗风险能力弱,遇长期干旱天气对大豆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11年7月中旬以来,我县有37天没有出现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造成了全县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截止8月25日,总降水量仅24mm,比去年同期减少94.3mm,比历年同期减少107.1mm。据统计,全县受灾面积55.68万亩,绝产面积0.56万亩。

三、大豆生产发展及对策

1、品种选择以所处积温带为准

林口县多数地块地处第3积温区,积温2300℃-2500℃,品种选择时应选择适期成熟,经审定推广的品种。生育期110-120天的品种,所需积温应低于2400℃。

2、加快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要着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消除水利隐患。各乡镇村屯加大投入力度,增打抗旱井,充分利用现有水库、灌渠、河流、抗旱机电井等水利设施。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开展高产优质技术的培训和示范。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成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力,节本增效。

4、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篇(10)

1 耕地要实行条田化种植

将目前的两个65公分小垄合并成一个130公分的条田

(大垄),可减少50%的冲刷沟,有利保护农田建立土壤水库提高抗旱保墒性,扩大根系生长吸收面积80%以上。根重、大豆根瘤固氮量增加1-3倍。坡岗地条田要起的矮一些,垄沟要在要浅,可以抗大旱。

2 条田要实行浅翻深松少耕法或免耕法

一是实行3-5年定期浅翻深松耕地;二是在秋季或春季将根槎和茎杆粉碎清除后,直接在原垄上卡种;三是因地制宜在秋季或春季或苗期进行垄沟垄体深松,破除板结层,采取以上耕法,可以充分利用黑龙江冬季和春季形成冻融交替,使土壤达到自然疏松状态的强大自然力代替部分机械耕作,进一步提高土壤的抗旱保墒保苗保肥保土保根增产效果,降低农机作业成本30%。

3 条田要采取抗旱凹式播种法

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是65公分小垄凸式播种法,不保苗、不抗旱、播后苗前化学药剂土壤封闭除草效果差。将现有的圆盘式复土器更换成拖拉式复土器,在播种机施肥播种复土后,播种机的镇压轮在苗带上压出一条宽18-20公分,深2-3公分的凹槽,具有抗旱保墒、复土一致、出苗整齐、提高苗带内化学除草效果的作用,苗带内基本不用人工除草。条田凹式播种法可以抗御黑龙江十年九春旱带来的严重旱情。

4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杂草

4.1 是采取条田凹式播种法,提高苗带内的化学除草效果。基本不用人工除草;

4.2是选用安全性高、杀草谱广的除草剂配方进行播后苗前封闭灭草。大豆和玉米间作时要选用对两种作物都安全的除草剂配方;

4.3 是在苗期使用耘锄,在苗带之间和垄帮上浅松土除草;四是用人工铲除恶性杂草。

5 玉米要超密植间作种植、大豆要合理稀植

5.1 玉米超高产种植A、计划墒产3-3.5万斤,要采取玉米大豆4:4或6:6间种,小亩保苗5000-5500株,株距18-20公分,中间两行苗留的稍稀一些,边行适当密一些;B玉米计划墒产4-4.5万斤,要采取玉米大豆2:4间种,小亩保苗6500-7000株,株距15公分,间种的大豆选用“八一”农大三高科研所的87-13大豆,小亩保苗1.5--1.6万株。穴播法,穴距60公分,每穴保苗4棵苗。

5.2 大豆超高产种植,计划墒产3.5-3.8吨,选用87-6、87-8、87-13大豆,小亩保苗1.4-1.5万株;计划墒产4-4.5吨,小亩保苗0.5-0.7万株。

6 轮作种植优势互补

玉米超高产种植采取的是玉米大豆2:4、4:4、6:6间作种植,在此基础上实行一年一轮作换茬。一是有利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危害,二是能提高前茬作物残余肥料的利用率。三是可以实行少耕免耕法,降低农机作业成本。

玉米超高产要增加施肥量

玉米超高产种植计划墒产3-3.5万斤,施肥量要比常规法增加一倍以上,小亩施有机肥1000斤,化肥要施75斤左右,其中二铵40-45斤,尿素25-30斤,钾肥5斤。计划墒产4-4.5万斤,施肥量要增加一倍半以上,亩施有机肥1000斤,化肥95斤左右,其中二铵50-55斤,尿素35-40斤,钾肥5-8斤。

70%的尿素在拔节前进行根部施肥,干旱年份干旱地区可将全部化肥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入。

大豆超高产种植,计划墒产3.5-4.5吨,亩施化肥28-35斤,其中二铵20-25斤,尿素5-8斤,钾肥5斤。

选用抗病优质高光效品种 转贴于

玉米超高产种植的品种可以从当地种植的品种中选择中熟抗病棒大优质高产品种,如龙单16、垦单5等。大豆高产连片种植可选用“八一”农大三高科研所的87-6、87-8、87-13、87-5大豆作为主栽品种。

玉米超高产间作大豆也可选用87-13、87-15大豆间作种植。

7用高科技促控玉米生长

篇(11)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700~3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250kg/hm2,产草3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

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参考文献

[1]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