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2: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传统艺术论文

篇(1)

皖南民居依山傍水,巧妙利用大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运用大自然的不同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空灵通透的特色建筑群。建造设计师们对整个村落进行了整体规划,利用地形制造水系,让地形上的落差形成水的流动性,村落中的每个用户都方便地享受到了水系带来的便利。这种水系的利用完全解决了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同时接近水源还可防止火灾。这种水系设计给人一种和谐之感,水系的设置利于生活、生产,利于防火、调节水位、美化环境。这种规划,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地势、地形,减少了土、石移动工程,节省了人力、物力。

(二)本体空间结构

皖南的古民居建筑多以砖木为主,简单大方、端庄典雅,每个院落都有着高墙,高墙里面是另一片天地,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在室内装饰上,都透露着精心设计的细节,显示了主人不俗的品位。皖南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就是黑瓦白墙以及马头墙,黑瓦白墙色彩分明,在蓝天的衬托下,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使传统色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除了马头墙之外,皖南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井。因为皖南民居没有对外开窗的习惯,即便是开了窗也是有较高的高度,多是一尺大小的小窗,这就造成了住宅采光、通气、换气、排水问题,这时候天井的使用就弥补了光线昏暗的不足,也使室内的通气、换气、排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另外中国有“四水归堂”的说法,也就是天上的水犹如四方之财,伴随着降雨不断地通过天井聚集到家中来。封闭的古居民内,天井上晴雨变化,阳光与细雨让厅堂里的人感触大自然的魅力,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街道是皖南民居中又一道风景线,街道体系构成了皖南有序的空间结构,街贯巷连也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景观。街道的形成是由于早期的商业和手工业经营方式决定的,当时的街道多为“前店后宅”“下店上宅”,这样的街道既可经商,也可以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各式景观,是人们日常交流和商业流通的重要场所。街道又连接每个院落,公共的环境与隐私的空间相串联,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街道。这样富有变化的街道充满了生活的趣味,是生活的体现,也是空间的延续。

二、传统装饰风格

皖南民居除了建筑艺术还有装饰艺术,这主要表现在砖雕、木雕、石雕,甚至把三者融为一体与木柱、梁结构巧妙的综合运用,形成一种技艺独特、气韵生动、自成一体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雕刻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表现内容有孔孟之道的伦理教化、有吉祥图案、有各种市井生活等。这种砖雕、木雕、石雕形式使皖南古建筑群发出璀璨的光芒,深深吸引着现代人不断地思考。在皖南,木雕装饰极为普遍。木雕质地大多纹理清楚、质地优美、材质柔软、易于雕刻。制作过程首先根据安置的部位进行构思,然后完成取材、出胚、描图、粗雕、出细、整修等工序。木雕主要表现在内部建筑的重要部位上,明代的木雕简单明快、线条粗拙奔放、图案简单,菱形、回纹和方格型较多,清代的木雕较为精细。石雕的制作技艺大体与木雕雷同,但是石雕必须在图纸上描绘,在石材上凿出初胚,然而木雕细琢精雕主要用在梁枋、梁架、斗拱、扇窗、扇门、栏板、栏杆等部位,以及桌椅、凳、案、几等家具装饰上,而石雕主要体现在外部门罩,白墙上的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等。石雕的纹样主要用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动物纹样。石雕的出现突破了单调的色彩,为民居外观增添了不少风采。砖雕的用料、制作过程非常讲究,技艺上有平雕也有立体雕、透雕、浮雕等手法,砖雕装饰多用于门罩、墙面、牌坊、屋脊上人字顶、庭院的透明窗等。

篇(2)

确定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深入挖掘邯郸城市文化主题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突出邯郸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以高艺术水准原则、高环境效益原则、持久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很多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在邯郸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中,可以赵文化,时代文化为核心主题,并向下延伸形成整体的主题构成。打造出体现和承载邯郸本地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并具有邯郸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建设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标识明晰、环境宜人的高品位公共艺术空间格局。

2.结合城市规划

定位发展结构。在发展结构中,本着突出城市特色、紧密结合邯郸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以点带面逐层展开、紧密结合城市生活。在结合邯郸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定义为“六区、九带,多节点”的布局。这种布局结构将起到突出重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作用。总之,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应结合城市总体设计及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生态与空间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以形成整体而又丰富的空间层次。

二、发展策略建议

在研究中从邯郸历史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区域策略、提升艺术作品品质计划等角度对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并参考多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研究,总结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思路为:

1.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文化

使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体现邯郸地域文化,并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让民众能够感受到文化气息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加强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点。对于公共艺术区的策略,以邯郸市城市发展规划为基础。在老城区突出传统文化,在新区注重传统文化和新区发展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结合城市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规划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篇(3)

一、剪纸文化的美学特色

剪纸力求单纯但不单调,追求简练但不简单。以少愈多、以简表繁、以小见大为剪纸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从其特点上来讲已经不再是去复制和素描。相应的,作者已经有了对其艺术作品的强烈认识和具体感受。作者从实际情感出发,将自己的内心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在这其中画面与结构式现阶段作者所着重要理解和表达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脱离了当初装饰的必要商品特点而是掀开了艺术的神秘面纱。这对于我国剪纸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是非常有利的。正因为,现代民间剪纸艺术具备了随意性和艺术性的基本特点,它才能作为劳动人民最为淳朴的艺术表达方式发扬光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间剪纸艺术从直观上无可厚非的具备着装饰性的特点。装饰这个概念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伴随人类出现,可以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我们的民间剪纸艺术从诞生之初,确实是只具有这个属性。当时人们为了将环境装饰的更加美丽而发明了这个方式来进行操作。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装饰的属性从民间而来最终也要回民间而去。剪纸本身作为商品来讲,装饰性是首要被发现和研究的。然而我们的民间艺术家,不能仅仅止步于此。马蒂斯曾经有过这样的言论,那就是“装饰和表现是同一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总是有着过人认知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家要将现实的情景升华为艺术的情景,这样才能为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带来艺术思想和艺术气息。

二、作为美术教师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文化艺术带来的魅力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一,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传统文化当做重要的教学任务,多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第二,美术教师有必要留言资料扩充能量,多动笔提高绘画技巧,一点一滴的积累,是自己知识结构得到更新,成为有修养有文化的教师。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当然,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的传承和发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最后希望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在素质教育的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作者:刘峂 单位:山东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篇(4)

二、蒙古族舞蹈中的马形象

蒙古族舞蹈里对于马形象的描写同样是丰富多彩,无论是表演性舞蹈还是自娱性舞蹈,舞者们都有利用肢体语言表达对于骏马强烈的感情,马在奔驰中产生的节奏就构成了蒙古族欢快音乐独特的审美节奏。“马舞”系列是蒙古舞蹈文化的根基,是蒙古舞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马舞”充分体现了蒙古人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英雄主义气魄。蒙古舞中表现骏马题材的舞蹈最常见的有“走马”、“骑马”、“赛马”“、驯马”、“套马”等。由于受舞台表演空间的限制,在表现马奔跑时全靠演员的艺术想象来实现,演员在舞台上“骑”的是内心想象的“马”,通过平步、碎步、吸腿步、踮步和跳步等腿部技巧展示来生动地展示骏马的运动形态。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使得人与骏马之间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对马的崇敬和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老一辈舞蹈艺术家们就编创了许多表现马的舞蹈作品,如《马刀舞》、《布里雅特婚礼舞》、《牧人舞》、《牧马舞》等。近些年来新一代舞蹈家又创作出很多将骏马精神时代化、形式化的优秀作品,如《米力嘎》、《套马杆》、《驯马手》,在这些舞蹈中,“马舞”动作的语汇和技艺,即表现了蒙古民族审美情趣,又成功展示了蒙古民族的独特性格和豪放气派。

篇(5)

2传统元素的几何特性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

几何图形是现代艺术设计中一个重要元素,同时对于几何图形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也是我国传统构图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式。几何语言是构成主义的因子,同时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几何语言虽然在表达审美思想方面存在诸多不完美之处,但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抽象性却能够在几何图形的构成中发挥重大作用。对于一些特定的主题利用几何化的语言形态表达出更加有效的主题和作用,使其成为更加有效的基础地位,这些都为语言的成功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些语言也为现代艺术设计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不同阶段,应当充分结合传统元素,以及这些传统符号背后最蕴含的意义和独特的特征。这些不同的方面应当具备更加积极的理想和现实意义。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成为影响他们关键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2]。

篇(6)

二、剪纸的艺术美

传统剪纸艺术的往往根据人的审美感受用象征寓意的手法选择创作的对象和题材。对自然界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天然去雕饰的富有美感或表现价值的形象进行再创造,比如以葫芦、莲子、石榴等许多自然物寓意多子多孙,用桃子等寓意健康长寿的象征。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使接受者的感官被渲染,体会到剪纸形象符号传达的寓意,由传神、写意构成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剪纸艺术能体现我国文化中诸如“弦外之音”“画外音”等的意蕴美。如剪纸艺术作品《春江花月夜》的画面,就生动地描绘了人间的良辰美景中的意境美:暮鼓送斜阳,箫声迎圆月,一叶扁舟,漂于春江,两岸青山叠翠,花叶相形,水面波心荡月,桨槽添声。中国古代文论的“感物说”。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指出: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相荡而赋出焉。若与自家生意无相入处,则物色只成闲事,志士遑问及乎?刘熙载的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论在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二者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外在事物必须同自家生意相入才有意义,否则便“只成闲事”。从剪纸艺术作品的布局结构来看,对称、连续的布置格局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而在一些纹样中,为了整个画面的和谐与完整,会在空白和四周不经意加上云朵、花、水纹、叶片、几何纹样符号等。色彩上,大部分剪纸艺术作品以单色强调画面的和谐和整体感,并使色彩与所反映的主题相一致,如红色是节庆,白色则丧葬。这几个方面对现代艺术设计来说,即是要将自然的视觉美感与形态、色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单独的艺术元素到整件作品的整体的和谐。

篇(7)

二、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作用

1.对意境的追求

中国的绘画艺术借助自然意境、意向、气息、神韵来表现出方式的写意和精神的内容。古人对笔墨的依赖和追求,组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那对笔墨的热爱最终发展为中国传统绘画变现神韵的精神支柱。“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着独特的地位,在整个中华艺术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墨”二字很难准确解释的词语,简单的来说就是指使用毛笔水墨在宣纸上画出一些圆形、粗细的线条、刚柔、疏密、急缓融合在浓淡、干湿、涨、渍、破等,同时还包括画家对中国绘画的感受和对艺术境界的认知和理解,以及画家通过这些笔墨培养出来的气质、内心和情感心理等,画家这些内心的种种因素都影响着作品的最终风格。水墨和色彩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它强调流利自然的手法,不受限制,讲究意境。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古老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笔墨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两者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中华人民的精神世界。

2.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我国的现代绘画吸收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精华,可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我们对现代绘画的理解要秉持着两个观点,第一,我们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它和它的时代相结合,从时代的角度看待绘画艺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现代绘画”;第二点,现代绘画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例如绘画受到新媒体、新理念的影响,改变着现代绘画的面貌。现代绘画为了彰显时代特征,多借用现代社会人总的精神特征。当代画家为了展示社会的真实特征,走进自然,贴近人民生活,通过人们精神和意识走进时代的文化环境中,作品只有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展现出活力和创造力,只有符合现代人的创新观念,作品才能成为一种文化标志。纵观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每一样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都不会是孤单影只的,都是伴随着社会背景的演变而进展的。现代绘画艺术的大繁荣,促使了一批新的年轻的画家的诞生,他们善于使用客观的真实手法来画出社会中的多样主体,使现代绘画艺术更加的具有多样化和多变化的特点。从思维和感情上紧跟时代的脚步,让现代绘画在中国文化上更加的突出,更具时代精神。

篇(8)

二、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概念及意义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文化,它除了具有我们一般所说的“艺术”特征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基本特征是:民间性、功利性、从众性、传统性和民族性。民间性源于民间、源于生活,其元素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民间文化的色彩十分浓厚;功利性具有相当多的使用价值,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很多也服务于宗教,所以功利性也显而易见;从众性是集体情感和体验的表现,并不代表着个人,如:山歌、戏曲等,在一些技巧上表现为程式化,也并非代表着个人的创造;传统性和民族性代表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点,有其特殊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只要这个民族没有消失,其民族艺术将会永远延续。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虽少,但分布很广,其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艺术也具有独特的一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是整个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中国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元素,把丰富的艺术资源运用于我们的油画创作中去。近年来,中国油画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众人关注的话题,而对这一由西方传播而来的画种,我们更应该画出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创作中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元素和精神气质,吸取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的精华,创作出独特的中国油画艺术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对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

三、以陈丹青为例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油画在中国发展百余年,当下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中国的现代绘画体系,也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中国油画表现形式和风格样式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变得更加多样、更加丰富,形式感也越来越强,不再一味地模仿西方写实和抽象,而是更偏向于“中庸”的审美表现,这种审美表现推动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语言中,民族和民间的艺术文化元素表现得尤为重要,它将放大和强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不断地了解中国当代油画。谈到中国当代油画,不得不提及致力于油画教学和探索的著名油画家陈丹青。在艺术上,他出道很早,自学成才。早年,就在多个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后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深造和学习,使他更好地掌握了油画绘画的技法,他的视野得到开阔,思想也得到升华,为他后来的绘画生涯及创作优秀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作品《组画》闻名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的杰出代表,这一系列作品也被公认为“”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和文艺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一致的好评,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有着轰动性的影响。其作品冲破了当时长期盛行的教条化主题创作模式,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一个新的转折点,其新颖的题材和对写实的熟练把握,令人钦佩不已。多年来,陈丹青和他的《组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他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所创造出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意义巨大,对中国油画创作影响甚远。《组画》共7幅作品,分别为《母与子》《朝圣》《洗发女》《牧羊人》《康巴汉子》《进城之一》《进城之二》,所有作品均在拉萨创作完成,作品以写生的方式直接描绘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充分地运用于创作当中,表现出他对油画创作的独特见解,画出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作品《母与子》主要描绘的是藏族妇女哺乳孩子的画面,表现出当地藏族妇女的真实生活;作品《朝圣》描绘的是当地居民朝拜的现场,显示出一种庄严美和质朴的民风;作品《牧羊人》中描绘的是一对拥吻的藏族牧民情侣,充分表现出藏民大胆直白的个性;《康巴汉子》则是描绘的几位藏族当地勇猛的青年,人物在画中是并列而立,流露出藏族青年的个性。陈丹青画风鲜明有力,借鉴了法国乡村画派但又不失个人特色。画面色彩团块厚重,仔细品后味会后觉得画中环境风貌的特征、藏民朴实淳厚的气质给人一种感人的境界,鲜活地传达出粗犷动人的高原美与人性美。陈丹青在绘画中对饱满的色彩运用充满了激情,在衣着、首饰、表情和场景上充分地利用了当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民族感和民间感浓厚,充分地表达出其个性的复苏,表现出少数民族内在的精神及民俗民风以及浑朴天然的人情风貌和藏民生活朴实醇厚的气质,《组画》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篇(9)

在不同派别和风格的中国画中,被借鉴得最多的就是山水画,而且写意山水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从内容方面都跟摄影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例如山水画大都意境恢宏,山峦重叠,树木苍翠而古朴,人物与苍茫的大山大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不同的感觉,这种苍古高华之中所蕴含的哲思和意趣,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另外山水画一般采用黑、白、灰来表现山水的色调,简单的黑、白、灰就能够营造出千变万化的意境,同时还能够彰显山水的凝重和浑厚,这与摄影当中的黑白片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中国人对山水情有独钟,诗歌以及画作中对山水的描写最多。中国山水画在技法上高超,而且色彩的层次丰富,大量运用协调和晕染的技巧,对于色调的冷暖、浓淡以及厚薄、交错的关系能够给予很好的处理。中国山水画的细节丰富,不仅是对山水本身的模仿和描绘,更重要的是画中的意境超出了纯粹的自然美,这给摄影技术的突破带来了很大的启迪。

二、以郎静山作品为例分析

郎静山开创了中国画意摄影的先河,他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他的集锦摄影以及影画合璧已经成为了现代中国摄影的一个重要流派。《湖山揽胜》是郎静山个人较为得意的一幅摄影作品,第一眼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不是摄影作品而是一幅国画,但是它的确是一张照片。这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国摄影师的技术和对中国画在摄影技术上的创新。这张作品采用了中国画的构图方式,画面的重点放在了山水上面,画面的右侧一点,老翁在眺望远处的山峦雾霭只是画面中的点缀。在近景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奇石、松鼠,与画面远处的村落、湖边的倒影形成一种对比。这张作品体现出了中国画的意境,人类在自然界中永远是渺小的,这也是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三、传统文化背景下摄影的未来前景

篇(10)

二、重在因借的造园艺术

我国的古典园林,汉唐以来就是以提炼山水,创造“城市山林”为主要的手法。避暑山庄的设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框框。它以因借为主,因自然为景,纳山川于园,这种大手笔对于我们今天发展旅游事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山庄的东南部,因借山泉、溪水、河流造景,构成湖面镜开,群岛罗列,菱角荡漾,垂柳随风的景色,誉为北国江南实不为过。这里特别要提到热河泉的因借,热河泉水温较高,严冬时节,湖面不结冰,每值清晨,云雾缭绕,蔚为奇观。乾隆在《避暑山庄仲秋尚有荷》诗中说:“荷花仲秋见,唯此热河泉”。热河泉的因借,为山庄景色增添了异彩,热河也就因此闻名遐迩。在山庄的园林建设中,直接因借古松,与建筑物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美丽的山庄园林景色,如松云峡、松林峪、西峪三条沟壑中御路两侧栽植的古松,正宫区“澹泊敬诚”殿前的古松及山区、平原区古建筑周围的古松,大多是结合建筑物有意栽植的。在外八庙的绿化种植上,各寺直接因借古松,大多是种植在寺的前院,以衬托前部体量较小的建筑。在寺的后部松林簇生,构成了一定的园林效果。普宁寺当年还在“藏式”地段的东、北、西面外部种植松树五百株以象征五百罗汉,都更加烘托了佛寺本身的园林气氛,把佛寺与周围的山林风景衔接起来。因借的手法在山岳区造景中运用的最为成功,整个山岳区有四条大的沟谷,山庄的设计者们,因沟规划为四大景区,把峡谷、山坳、山巅、岩壁,都建为小景区和风景点。他们因山造景,顺谷布园,规划出“南山积雪”、“青枫绿屿”、“梨花伴月”、“澄泉绕石”、“锤峰落照”、“四面云山”等许多驰名胜景。山庄还具有大一统思想,山庄独具特征的地形地貌形象地展示了西北高原、内蒙古高原、江南水乡的地理景貌。康乾二帝则巧妙地因借自然地形布置古建园林景点,在空间上与山庄具有蒙藏等少数民族特点的寺庙形成一个有机的空问整体,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多民族统一的锦绣中华的地理景貌,“山庄咫尺间,可做万里观”。从而完成了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大一统梦想,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

篇(11)

其次,传承需要在传播过程中改变。所谓传承,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两方面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想要传承我国的传统舞蹈艺术,就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舞蹈工作者,做到“内修于心,外练于形”。所谓“内修于心”,这需要舞者有坚实的舞蹈知识基础。要了解舞蹈的概念及其作用,认清舞蹈的种类与其风格、特点,增加对舞蹈理论性知识的了解。认识到舞蹈不仅是形体艺术更是精神艺术的承载体,它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入舞蹈的理论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开阔自己在舞蹈方面的眼界,做一名有思想的舞蹈传承者。而所谓“外练于形”,是对舞者自身的动作和技能训练的要求,通过刻苦的学习训练,逐步提高自身的节奏感,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度。体验动作、呼吸与神韵之间的密切关系。不断提高自身在舞蹈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中要注意的是“心”和“形”二者缺一不可,并且要“形思相结,内外相合”。通俗地讲,就是舞者不能只注重舞蹈的动作和技巧而丢失了舞蹈内在应有的精神支柱。也不能只注重舞蹈的内在情感而丢失了舞美。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说过“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由此可见,想要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工作者,不能只知其“形”,而丢失其“心”。要注重“心”与“形”的共同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才可以在了解我国传统舞蹈动作风格的基础上,传承舞蹈中的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