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国安全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目前未能达成一致。一类观点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可能促进东道国的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效率,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从而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东道国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可能将别国的经济衰退或危机输入东道国;当东道国面临经济困难时,外资银行可能成为资本外逃的重要通道。谈儒勇等(2005)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可以调和的,而调和的关键在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适度以及东道国是否具备相应的银行开放条件。我们认为,两类观点对我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银行业低效率运行的现实需要外资银行的进入,而外资银行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则需要用精巧的制度设计来规避,新近颁布和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将在后面具体阐述。对于外资入股东道国银行这一特殊途径,巴曙松(2006)认为,外资入股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了利益共享者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共担者,有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有利于金融稳定。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经济金融稳定性影响等方面。在银行业效率方面,Levine(2003)运用47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对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多的国家的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较大,银行效率较低;Claessens(2001)运用80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减少银行的税前利润和日常开支;Denizer(2000)关于土耳其银行业和Barajas(2000)关于哥伦比亚银行业的发展中国家个案分析则证实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利差收入和提高贷款质量。以上实证研究均得到相同的结论,即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一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与其开放度正相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又和效率成正比。
在东道国经济稳定性方面,实证研究的结论同理论研究一样,存在分歧。Demirguc-Kunt等(1998)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与银行危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得出外资银行进入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结论。另一类观点则支持外资银行的进入,Barth等(2001)研究发现在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少的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叶欣等(2004)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将显著降低东道国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巴曙松(2006)提出,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富效率的金融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而大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都曾采取了排斥和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金融法规和政策,危机后则加快金融重组步伐,更大程度地开放了金融体系,比如日本、韩国、墨西哥和阿根廷。
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路径选择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路径大致有四种:成立外资独资银行,即法人机构;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在中国加入WTO以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中国加入WTO以来,入股中资银行的方式逐渐受到外资银行的重视乃至追捧;而法人机构的设立在入世过渡期的五年中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2006年12月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最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实施,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的设立将迅速增加。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与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开放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调整了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策略,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重点由主要引进外国银行来华开设分支行转移到着力推动中外资银行加强业务协作与股权合作,以促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中资金融机构重组和改造。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速度越来越快,仅2005年就有10家中资银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3家对我国银行业举足轻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掀起外资入股的新一轮浪潮。2006年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最新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一个基本的导向是鼓励外资银行在本地注册,非法人外资银行开展小额的人民币零售业务将受到一定限制,只能吸收100万元以上的居民个人定期存款。顺应该政策的指导,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了设立法人机构的申请,目前已有9家经过批准,可以预测“法人导向”原则将有力地促进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独资银行。
与此相应,外资银行进入路径的不同选择也以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发展和安全。外资银行以设立机构进入中国的方式比较而言,设立法人机构比设立分支机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较小。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不仅加大监管难度,而且容易引入国际金融风险。首先,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没有独立的决策权,资金的调度受境外总行的影响,我国监管机关的监管手段因此受到限制。其次,由于其母行在境外,我国监管当局对其母行的风险难以监测和控制。一旦外资银行母行发生危机,风险会马上波及到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我国存款人债权的保障和清偿无法得到优先考虑。第三,外资银行是一个国家资金进出的重要渠道,其分支机构资金调度由境外的母行控制,可能成为大规模投机资金进出我国的通道,也可能在国内金融危机初显时抽逃资金进一步加剧危机,出现拉美和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情形。相比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外资银行设立法人机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较小,对金融稳定有利。首先,法人银行作为境内独立法人,是本地注册,由我国监管机构承担主要监管责任,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来监管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由于受母行经营的影响小,法人银行能够较好地规避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因此从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应该对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有所限制,或引导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向法人机构转变。我国2006年12月11日全面开放银行业,同时开始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限制非法人外资银行开展小额的人民币零售业务,鼓励外资银行在本地注册,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所带来的风险,在全面开放银行的同时又有力维护了我国的金融稳定。
而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我国金融的侵蚀上。2005年以来中资银行加快引资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建行、中行和工行这三家大型国有银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引发了关于金融安全的大规模争论。许多学者针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安全表示担忧,主要就是担忧我国金融的丧失。在我国,直接金融不甚发达,经济体系的资金配置依赖着银行业。银行业的丧失,等于丧失经济体系资金配置权,将严重危害经济。因此对金融的强调意义重大,然而从宏观的角度看,目前中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居于控制地位,而且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限制仍比较严格,单个外资机构在一家中资银行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一家中资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总和不得超过25%,外资尚无法控股任何一家中资银行,金融仍牢牢地掌握在我国手中。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安全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1.中国金融安全的关键:宏观与微观的区别。
金融安全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指的是通过金融系统的健康和富有效率的经营,保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一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问题(吴晓灵,2006)。金融安全从微观上讲是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不因个别机构经营不善而导致系统性挤兑风险。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安全是为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服务的,对金融安全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个银行或者局部市场的层面。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在整个金融体系概念上理解金融安全这个问题。因此看待我国的金融安全不应当只关注单个银行的存亡或计较于中资银行股权是否被贱卖,而是应当考虑如何利用金融业开放与外资银行互利合作,建设一个富有效率、有力支持稳健的金融体系,建立反应迅速、运转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从宏观层面理解金融安全,以整体眼光看待中国目前的金融安全与银行业,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国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是体制和观念落后、低效率配置资金、持续浪费公众资金、制造高额不良贷款、危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建设安全、稳定和有效的银行业体系,提高其竞争力,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国金融安全的关键。目前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回报和资金配置效率,将资金投放到最具有活力的领域和企业,并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2.外资银行进入有利于提升整体行业效率以促进金融安全。
引发金融不稳定的因素既有外部冲击,又有金融体系不健康的内因,建设健康的金融体系是维护金融安全的根本。外资银行在华的扩张,不论是设立机构还是入股中资银行都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的金融稳定。如前文所述,对中国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是银行体系的低效运行及其制造的大量不良贷款,我国金融安全的关键是建设富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业体系,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和扩张主要通过竞争和示范这两种方式促进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具体而言,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或法人机构,都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给中资银行巨大的竞争压力,促使他们反思、学习、变革和完善;而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则是直接地为被入股银行带来先进的治理结构和管理理念。在竞争和学习中,在银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中资银行改善他们的经营管理,将资金投放到更具有生产力的企业,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从而提高整个银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
3.入世前后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比较。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入世5年来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的扩张和入股中资银行步伐的加快,并未给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明显的威胁,反而加速中资银行的改革,而且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中资银行的改革,银行业整体向着更具效率、更加稳定的方向进步。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对我国金融安全进行了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金融总体稳定,2005年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王元龙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课题中,也对我国金融安全做出了“金融基本稳定;金融信号基本正常;金融运行平稳”的总体评价。总之,外资银行的进入与扩张,会带来一些不利于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但我国通过金融政策的规定和引导,规避了很大一部分风险。而且瑕不掩玉,外资的进入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有力地促进了中资银行改变落后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理念,促进了整个银行体系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为我国构建稳健的银行体系注入强心剂,促进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银行在华的扩张也势不可挡。
我们不难发现,在宏观上突飞猛进、超常规地引入外资,而不注重基础制度和结构的改革,不注重监管的加强,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来说可能是危机四伏的。许多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外资银行进入,特别是外资股权并购银行的行为进行政府管制。因此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坚定地开放银行业,在微观上继续鼓励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在宏观上控制外资进入的比例和节奏,紧紧抓住金融安全的主导权。
1.微观层面上继续鼓励外资银行的进入。
从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开放不可逆转,而且中国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过度封闭的金融保护主义会造成资金配置效率的低下,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不安全。从目前来看,外资入股比单纯的引入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示范效应更加明显,对于促进中资银行改革的效率更高。因此在微观层面上要坚定地推进银行业的开放,鼓励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促进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
2.宏观层面上警惕丧失金融安全的主导权。
从国际经验出发,东南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过快推进银行业外资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教训不能忽视,我国在推进银行业开放的同时必须紧紧抓住金融安全的主导权。首先,加快中资银行的改革,促进其市场化运作,成为自负盈亏、自负其责、高效运转的商业银行;其次,监测并关注在华设置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母行的经营动向,防止国际金融风险传入我国;第三,监测并限制国外战略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及时逐个评估国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改革是否发挥了应当发挥的作用,并据此决定国外投资者能否入股其它中资银行或者扩张其股份比例;第四,继续控制外资持股中资银行的比例上限;最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内投资者,鼓励其投资中资银行业。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如何超越“贱卖”的争论与分歧?[J].dcotor-,2006
[2]谈儒勇,丁桂菊.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
[3]吴晓灵.在开放中发展中国金融业[Z].,2006
所谓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一般均是采用国际民航组织(icao)所界定的概念,其深意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措施体系,它遵循国家民航发展和国家安全政策,建立起民航安全方针和目标,为实现这一方针和目标而不断努力,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由民航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准则、安全管理信息库、安全监管、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组成。要想切实实现民航安全目标,那必须确保构成民航安全体系的组成要素处于最优状态。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三个阶段,这三阶段按照次序构成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将关注点投向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两方面,从而弥补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纰漏之处,真实的推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分析我国民航引进安全管理体系的事实背景
众所周知,民航事故的危害性极大,具有突发性、国际性、关注度极高、死亡率极高的特征,因而经由民航事故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都比较大,加之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日提升,民众对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舒适度和便捷性有了愈来愈高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如何冲破民航安全水平发展的瓶颈、有效改进繁杂航空系统的安全系数,成了当下十分紧要的一项工作。
在民航运输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航空业基本上都是从事故特征中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汲取教训,从而弥补安全漏洞,这个时期产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飞机自身或者与飞机相关的运行因素出现问题,可以称之为物理因素所引发的事故,所以航空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强化飞机自身的建设,忽略了事故隐患的调控与管理。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航行业内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运行规章、政府监督和飞机运行规范化的运行体系,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航空事故的发生水平,但是这一时期的也遇到了某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健全的法规体系依旧无法顾及到民航安全的方方面面、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等等。而这种所谓的管理体系随着长期的发展,不断兼容、不断攻破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进而在全民航推行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三、有效构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手段
1。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要想建构出行之有效的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正式进入认为要素的研究时段,但那时更多的是侧重于环境对空勤人员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等到90年代中期,各大航空公司和研究单位开始在飞行员培训、机务人员培训方面引进了人为因素的概念,开始关注人为差错对安全管理的影响。目前,各大航空公司的人因数据、培训体制、规章程序等内容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缺陷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的大型民航企业运行体系已经具备安全管理体系的雏形和框架,只需在具体落实、操作执行等方面加强训练,就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其价值和功用。
2。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从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概念从诞生到现在,仍旧有不少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论辩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环保体系、保安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都明白,多个体系的兼容性远远大于对抗性,其总体发展的趋势多朝向整合为一体,因此,一些航空企业之前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后期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有着可观的借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安全管理体系正处于快速成长、年轻开放的状态,实践也已证明其安全有力的概念和措施能够被吸收殆尽,所以说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和企业紧密结合,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3。热衷于体系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
目前,国内的许多民航企业都在“关门造车”,热衷于自顾自的进行规章建设、体系建设,但必须明确的是,如果仅仅依靠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那绝对不能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规章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因而必须不断更新和健全规章,才能保证规章跟得上时代脚步。所以,企业应该引进大量具有积极安全文化的营运人员,毕竟安全文化由共同的理念、做法和动机构成,它的基调需要依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来选定和培养,只有企业自身热衷于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并制定好安全文化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
4。建立并健全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
安全管理法规作为政府管理民航安全的法律准则,也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行为依据,其善于明确在职人员的责任和权益,能够有效规范在职人员在民航生产过程中实施和接受管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安全的目的。关于安全管理法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具体的法规标准体系应该依据国际、国家、行业和企业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构建。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法规标准体系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适应民航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二是与国际民航法规体系相契合,三是具备优良的执行成效,四是企业自身标准必须高于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并健全出相对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才能为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尽一份力。
中图分类号:T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72-01
1 我国锅炉检验的安全现状
锅炉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着,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能量转换设备,在火电站、船舶业、机车业、工矿企业等都有锅炉的使用。但是锅炉在承受很大热力或者很大压力时很容易产生爆炸,是存在危险性的设备,国家很多有关部门都颁发过关于规范锅炉从设计制造开始至检验生产过程的安全条例,强制性对锅炉进行安全管理,但却由于没有得到十分足够的重视,投入生产实际使用后安全结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还是会有意外发生。通过对锅炉使用的情况调查分析,发现了许多问题,日常生活中取暖应用的锅炉最为常见,很多单位都没有配备专业的锅炉管理负责人员,这些普通人员对锅炉的安全使用规范都不了解,更没有在使用前对锅炉进行安全检查验收就投入使用,这些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就上岗工作,非经验人员在工作中锅炉出现故障他们很多时候都无法知道并解决,更不会主动对锅炉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工作,如此就会造成锅炉年久失修、部件腐蚀。此时相关管理人员若再不重视锅炉安全管理工作,不制定好严格的安全管理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锅炉在遇到外界热力或压力过大时就可能出现安全事故,发生事故不但会造成单位财产损失,严重的还可能会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我国锅炉检验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及措施
2.1 压力表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措施
2.1.1 最高工作压力红线未标
锅炉上的压力表可以准确的测量出锅炉上所需测量部分的压力值,很多锅炉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上面的压力表失真或者失灵造成的。锅炉压力表安装过程中如果安装人员疏忽,没有标明锅炉最高工作压力时的红线位置,安装后验收时没有跟使用人员强调或者强调了没有严格落实,使用过程中若压力超过了最高指示红线就很容易被忽视,而造成安全事故的预防不当。在锅炉安全技术规范中最高工作压力的红线要求必须标明,并要求确定按时检修确保压力表能够准确的正常运行工作。
2.1.2 选用了不当的压力表极限值
压力表上存在的隐患也可能是锅炉出厂的时候不符合标准或者在安装更换时选用了不达标的压力表,造成压力表的极限值选用不当,所以锅炉操作管理人员要学习熟悉锅炉的安全技术监程,收货时要仔细认真的进行全面检查,做到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确保压力表准确无误的使用。
2.2 水位表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措施
2.2.1 水位表汽连管不水平
锅炉使用时要做到及时冲洗和更换水位表,有些管理不严谨的单位为了节约资金或其他原因,使用不符合规定尺寸的水位表,私自进行改装,水位表与汽连管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容易造成假水位。没有水位标志或水位标识线不正常的水位表当水位过满或过低时不容易被发现,使用的时候还要划分好高低水位标志线。
2.2.2 水位表旋塞失灵以及水位表的水位标志不正常
当水位表的旋塞失灵时一定要马上解决处理,不然容易造成引出管冲洗人员的烫伤事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多半是司炉人员意识力度不够强,疏忽了平时使用时检查水位表旋塞。只有让司炉人员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对工作的水位表经常检查,对失灵的水位表及时修复更换。
2.3 安全阀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及措施
2.3.1 安全阀未校验
使用单位不重视特别是生产单位由于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生产部署, 没有明确的检修计划, 使锅炉在检修期间不检验安全阀, 投产后又没有时间校验,为确保锅炉的安全生产安全阀必须严格按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的规定进行检验。
有的使用单位没有作出科学系统的生产部署,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检查修理计划,导致锅炉检修期间未对安全阀进行检验,投入生产后为了效益也没有对安全阀进行检修,从而造成安全隐患。从长远安全使用的角度考虑,锅炉的安全阀一定要严格的按照安全技术监查规定程序进行检验后再投入使用。
2.3.2 安全阀未安装泄放管
锅炉安装后基本上都配有安全阀泄放管,有些司炉认为泄放管没有起到实际的保护作用,而且检验维修拆卸等程序比较复杂,就不在锅炉上安装安全阀泄放管。但是锅炉必须安装安全阀泄放管,因为它的作用是把蒸汽运输到安全的地点以免产生不安全因素。泄放管安装使用后还要注意对其进行经常检查找平工作,以免泄放管不水平导致管内积水,长期积水会腐蚀安全阀边缘的密封垫,造成开启时的压力较大而且数据不太准确。
2.3.3 安全阀泄放管安装错误
安全阀泄放管安装不水平或出口过高造成管内经常积水,腐蚀安全阀的密封垫, 从而增加背压造成开启压力过大且开启压力不准确,在使用时要注意经常检查, 重新找平泄放管。
2.4 温度计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措施
锅炉上安装的温度计是用来测量锅炉内蒸汽和水温高低的。有些厂家不很重视检修温度计的工作,对温度计置之不理,在使用时温度计没有校验还存在粗无的量程选择问题。这种厂家就应该增加安全教育知识懂得温度计校验的重要性,一定要定期进行温度计校验。
3 结语
锅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它是在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量转换设备之一。但有时因为锅炉安装时没有充分进行质量问题的监察管理,或者管理锅炉人员工作能力缺乏,近年来锅炉安全问题频现。因为锅炉检验的一点点疏忽,就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所以相关单位就应该从锅炉安装开始,严格监察锅炉的安全使用情况,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的同时不断促进生产生活的安全和进步。
参考文献
2.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服务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是服务业贸易竞争指数,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之比来衡量;反映服务业“产业效益效率”的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以服务业人均年产值来衡量;“产业市场集中度”用产业内最大4家企业的销售额与产业总销售额之比来衡量。
3.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指标。“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服务业的生存对服务进口的依赖程度,以服务业进口额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服务业的生存对服务出口的依赖程度,以服务业出口额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服务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本文采用何维达、宋胜洲等(2003)的方法,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
4.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产业受外资的控制程度,由“外资股权控制率”、“某外国对产业的控制程度”两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外资股权控制率”以外资股权控制服务业企业产值与国内服务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某外国对产业的控制程度”以产业外资国别集中度来衡量,本文以在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最高的国家(地区)的比重来表示。
二、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指标警限设置
为了分析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的状态,本文将指标安全状态分为五种,即很安全、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很不安全,其不同状态对应的分数值分别是[80~100]、[60~80]、[40~60]、[20~40]和[0~20]。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构建后,其指标数据会达到哪种状态水平,可用临界值来描述。本文在确定临界值时,主要参考国际通用标准、国内外历史数据和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Reagle和Sal-vatore(2000);何维达、潘玉璋、吴玉萍(2009);王培志(2008);何维达、何丹(2007)等)。
三、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各评价指标的安全状态测度
本文选取2001-2012年的数据样本对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测度,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及中国投资指南网。对其安全状况进行测度,首先要对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估算。对应各指标体系所对应的安全范围,借鉴何维达、何丹(2007)与何维达、潘玉璋、吴玉萍(2009)关于指标分值到安全状态分数值的映射处理方法,对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各评价指标进行估算,得出:2001-2012年间,中国服务业产业融资环境基本处于安全区域;中国服务业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以2003年为界,2001-2002年间中国服务业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得分不断下降,基本处于不安全区域,2003-2012年间中国服务业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得分则不断提高,处于基本安全区域;2001-2012年间,虽然中国服务业产业技术要素环境得分不断提高,但仍处于不安全区域;在此期间,虽然中国服务业产业基础设施环境得分不断提高,但仍处于不安全区域;虽然中国服务业产业市场需求环境仍处于安全区域,但得分不断下降,已经由安全状态下降到基本安全状态;产业政策环境则处于不安全状态。在此期间,我国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基本处于不安全区域;我国服务业产业效益效率则由不安全状态转为基本安全状态;而中国服务业产业市场集中度仍处于很不安全区域。在此期间,我国服务业产业进出口依存度处于安全区域;中国服务业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则处于很安全区域。在此期间,中国服务业外资股权控制力得分下降,由很安全状态下降到安全状态;中国服务业外资国别控制度得分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总体处于不安全区域。
四、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对中国服务业的安全测度以及各有关指标的评价,虽然我国服务业总体处于基本安全区域,且产业生存环境安全度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安全度得分不断提高,但得分依然较低,特别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仍处于不安全区域,而随着外资不断进入我国服务业,我国服务业产业控制力安全度得分不断下降,由安全转入基本安全区域。因此,笔者认为,提高我国服务业产业安全度关键在于提高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发展现代生产业,提升中国服务业整体实力
当前必须对服务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对能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明显推动作用的、代表未来服务业发展方向、特别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生产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要优先重点发展,并从财税、价格、投资、信贷和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和适度倾斜。现代生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要与科学技术中长期规划和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鼓励现代生产业发展走专业化道路。给予技术密集型的现代生产业企业与高技术企业同等待遇。要制定我国服务业标准体系,促进现代生产业有序发展。一方面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现代服务领域,如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等领域,加快搭建标准化平台,促进这些领域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中,通过制定相应标准,提高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加快对垄断性生产业的改革步伐,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增加现代生产的有效供给。
(二)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石。一是调整和完善服务业税收政策。包括落实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研发服务企业产品,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所得税抵扣优惠政策;改革营业税,建议对于服务外包采取增值征税的方式;建议从发展服务业的角度来考虑增值税的调整问题,主要涉及到服务购入的抵扣问题。二是完善价格与收费等政策。主要体现在使用土地和水电气的价格方面。三是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止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四是推动垄断业的政府规制改革。五是推进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改革。
(三)提升中国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维护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归根到底是要提高中国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中国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V55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现在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本着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下高层建筑就应运而生。但是,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起重机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而起重机在使用中又会频发事故。根据施工人员的研究,要想很好的预防建筑塔式起重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就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在找到问题的存在基础后再实施合理、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下本文就对这些问题和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建筑塔式起重机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1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塔式起重机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在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材料的选择上会使用那些比较节省的,但是在完工对塔机检测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些塔机的设计的刚度就无法满足国家的需求,导致塔机可靠度的下降。同时在设计中对于变幅机构其采用的是涡轮蜗杆装置靠自锁制动;限位装置采用三维于一体的;钢丝绳过渡轮滑中所需的直径比较小;没有考虑不同的使用地区对塔机的影响。设计者在这些方面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就造成了塔式起重机在建筑施工使用的过程中频繁出现电机停电、限位装置使用时间短、滑轮频繁更换等方面的问题,在影响塔式起重机使用质量的同时还严重的影响了施工的进度。
1.2加工制造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常常发现塔式起重机严重存在着使用不久焊接缝合母材就会开裂的情况,同时变幅机构没有设置变小车短绳的保护装置、塔式起重机在平衡重合压重不符合设计的规定、焊接塔身的管件和箱型的结构在加工的过程中没有使用防水隔板和排水孔、电器的保护装置以及防丝绳跳槽的装置不齐全和不可靠的现象,在对卷扬机的需求上其配套的厂家也不固定。这种种方面的原因,就使塔式起重机在建筑施工中出现机身缝隙断裂、小车短轴后出现变幅小车堕落事故、起重机整个机身倾覆事故、塔机的管件合箱体的结构出现内部锈蚀,在冬季会冻涨破裂的情况、机身中的钢丝绳在动载荷的作用下所导致的钢丝绳脱槽的情况,同时电器保护装置不齐全合卷扬机配套厂家不固定的情况也导致了设计参数不稳定和出现零位保护装置以及断错相保护装置的情况。这些在加工制造过程中所造成了问题,为塔式起重机在后期建筑施工的使用中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1]。
1.3安装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
塔式起重机在安全的过程中对于高强度的螺栓会采用弹簧来进行防松,这对于预紧力较小的情况还可以适应,但是如果预紧力较大就会将弹簧垫压碎,在联接中就会失效。一般情况在对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现塔机的在使用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会出现机构老化、限位装置不齐全、钢结构腐蚀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但是建筑企业在处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下,不会按照塔机的使用年限来更新换代,如此塔机就超过了自身的使用年限这样就导致了后期使用过程中塔机线路老化和基础不可靠的情况,从而留下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2]。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疏于对塔机的检查,在塔机的一些零件脱落后就无法及时的发现,这就导致了后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由于节省维修成本会请一些私人来维修以及拆装,而不是拿到生产厂家来进行维修和拆装,这样就导致了塔式起重器在以后的使用中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当然,操作的不当合限位器的失灵也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发生。
建筑塔式起重机使用过程中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一个部门企业只有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稳定实施。对于建筑行业来讲,其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很多的起重以及其他的设备来完成工作,那么施工单位就要建立一套有关机械安全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在这个管理制度中需要具备一个有包括起重机机械设备在内的的安全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同时还需要具备起重机操作司机、指挥作业人员、维修人员等,对于起重的每个环节都要由一定的人员来控制,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要落实人员的责任,实施奖罚分明的政策[3]。
2.2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的教育工作
现在国家对于起重机操作人员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也要求起重机操作人员在上岗时需要持有一定的上岗从业证明。国家对在这方面的重视就是为了减少建筑施工中的起重机操作中的安全隐患。那么施工单位就要严格的按照这些规定来实施,对于新招的人员要持证上岗,已经招入的人员在没有上岗证的技术上要进行技术培训。在提高操作人员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施工单位还需要加强对操作人员在安全知识上的教育。
2.3加强塔式起重机的安拆管理,完善检测、验收制度
塔式起重机安装或拆除作业前,作业人员应当对安装或拆卸塔机的完好性进行检查。作业时,应当设置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应当设置统一指挥人员和专职监护的人员。各工序应当定岗、定人、定责。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和拆装工艺进行安拆,安装完后,安装人员应当对起重机械设备进行调试和试运转,安装单位应当委托具有建筑机械检验、检测资格的机构承担机械检验检测,合格后,由项目部通知公司安全设备管理部门、监理、安装单位到场,对设备进行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联合验收一个月内必须到安全站履行备案登记手续。验收标准依据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33-200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等有关安全技术标准,以及产品《使用说明书》。
2.4加强对施工人员在使用过程上的管理
塔式起重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和很多环节都有挂钩,那么起重机的操作人员在具有持证上岗的基础上就需要严格的执行塔式起重机的操作流程,做到技术的交底,对于建筑施工中所用到的塔式起重机要严格的控制其基础的设计和施工,使用中所用到的安全保护装置要齐全,注重对塔式起重机在日常工作中的保养和维修,做好螺栓的紧固工作合防风的措施,正确的处理设备的相邻作业以及对塔式起重机使用年限的评估,加强塔式起重机在安装前、安装中、安装后、使用前以及使用后各方面的安全检查工作。对于这些工作,设备的管理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保证每个环节的稳定,最大化的减少安全隐患的出现。
2.5强化安全监督检查的力度
对于每个行业来讲,其在实施工作的运行状态中都需要行政管理部门的监察,再次要求下,安全管理部门就需要根据国家在安全生产管理上的相关法规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在起重机械上的安全监察。在这个方面,行政安全管理部门要对机械的制造厂家的制造资格、从事起重机械安装维修的企业,做好安全监察的工作以及在安装维修资格上的安全质量认证。对于新安装和需要大型维修的起重机要把好安全技术上的检验关,对于没有经过合格的检查被不合格国家标准的起重机要严肃的处理,不予适用,同时面对起重机在施工中所出现的伤亡事故,行政安全管理部门要进行严肃的处理,整顿好真个建筑行业在起重机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建筑塔式起重机在施工中所出现的安全问题所进行的分析从中发现了,塔式起重机主要在在设计环节、加工制造和安装这三个环节存在着问题。这样在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源头后才能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只有在建筑的过程中正确的使用起重机才能有效的发挥其它的职能和满足建筑工程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确保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范俊祥.塔式起重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陆纪法,马溢坚.建筑塔式起重机事故分析及其预防[J].起重运输机械.2010.(03):56.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接触愈发频繁。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其文化上的优势,对其他国家实行文化渗透,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为了捍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加强文化安全建设。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高校进行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丰富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抵制西方大国的文化入侵,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不良现象,这极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建设。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进展情况。
一、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及必要性
近年来,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积极向学习者灌输西方文化,讲授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鲜有教师关注中国文化成分,换而言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被打入了“冷宫”,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这种文化教学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2】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之,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输入意识薄弱;重视英美等“精英文化”,摒弃多元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忽视母语文化;学生无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表达母语文化等。【3】
众所周知,任何交际都不是单向进行的,而应该在交际双方循环往复。跨文化交际亦是如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将本土文化用英语恰当表述的能力。不难想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有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而缺乏适量的中国本土文化教学,长此以往,大学生势必会形成崇洋的思想,导致自我身份意识模糊,民族自豪感降低。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4】古今中外外语界泰斗无不是在外语和本国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浸泡下成长起来的。我国的钱钟书、傅雷、许国璋、梁实秋等无一不是从小熟读诗歌散文,具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后习得外文,最后成就一番事业。他们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学习外语,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部分。【5】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成分,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英语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竞争与合作愈发频繁。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间的碰撞、摩擦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各民族历史、经济发展、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这种形态进行的新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6】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校作为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安全建设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总之,大学英语课堂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教学。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文化平等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文化平等原则。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西方文化输入和中国本土文化教学。我们强调加强本土文化教学但不等于否认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不是说母语文化优于目的语文化。我们应该明确,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只是不同社会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信仰、法律,及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以宽容、辩证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要避免崇洋思想的产生也不能“为中国文化独尊”。只有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才能消除教学中的文化歧视,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实用性原则。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与专门的文化教学不同。专门的文化教学其内容更为广泛,涉及面更广;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本土文化教学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此外,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7】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内容实用、可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循序渐进的原则。文化的积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绝不能操之过急。过量的文化输入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难以吸收,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相辅相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宜的进行中国文化教学。
三、中国文化教学方法
1、对比法。在文化教学中应该提倡对比的学习方法。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形成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的文化敏感性。对比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因为异同的反差能有效加深学生记忆并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8】通过文化对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Unit One为例。该单元涉及到西方节日:万圣节(Halloween)。教师可以
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的“鬼节”与之联系,进行对比教学。在介绍完万圣节的相关习俗后,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回忆“鬼节”的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随后,教师将“鬼城”——丰都介绍给大家。通过这样的教学,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既了解了传统节日,又对旅游景点有了大致的了解。
2、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母语文化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提供了众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以所学教材内容为基准,以专题的形式,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3、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日常饮食、名胜古迹、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假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大家分享;可以安排duty report,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母语文化相关的知识及时介绍给大家。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讲座等。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积极提升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实施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底蕴,提升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楷模。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2
[3]郭姗姗,潘冬.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9):96-98
[4]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5]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7
[6]陈树文,郑士鹏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 【J】中州学刊 2012(3):100-1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建筑业的安全问题更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愈来愈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工程建设各方主体没有履行相应职责。有的建设单位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将工程肢解发包,签订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最终酿成事故。
(二)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虽然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基本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领域法制建设的框架,但配套的制度建设及各专门法之间的衔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随着工程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一个项目中多个工种、多个分包商同时交叉施工,这对安全生产管理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近年来发展的大批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其素质良莠不齐,许多分包商的社会信誉、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较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淡薄、偷工减料、违章指挥、冒险作业时有发生,施工人员又隶属不同企业,给总包单位安全管理造成极大难度,很难实现对安全生产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还不能有效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应利用信息管理手段建立诚信体系和不良记录,把企业市场行为、安全业绩和存在问题全部纳入,与市场准入、资质资格、评优评先、行政处罚直接挂钩。
(三)施工人员素质较低。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65%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民转为工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方式、习惯意识等,还不能适应建筑业的特殊工作条件和环境,他们普遍未经过基本培训和教育,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安全事故。
(四)材料设备及施工工艺落后,防护设施不全。如人工挖孔桩工程极易造成坍塌、中毒事故,模板大支撑体系、竹木脚手架等受材质影响可靠性低,井字架、龙门架等施工机械安全保险装置落后容易造成机械伤害和高处坠落事故,应严格限制使用或予以淘汰。
(五)安全资料管理有待规范。虽然安全资料不是产生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但安全资料能够直接体现安全管理的水平,是相关部门了解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途径。严格把住安全资料管理这一关,就能够大大的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经常安全资料收集整理中假资料很多,很多资料只是简单复印,或资料收集人代签字。检查资料时会发现,上面的“检查情况”栏中多是“符合要求,满足要求”等字样,而到底怎么样才“满足要求”,填报人不得而知。安全资料还容易出现有头无尾、前后不对应等现象。
三、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的建议
(一)加强安全教育。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做到:其一,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学习,并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场;其二,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一律凭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操作岗位证书上岗;其三,对进入施工现场持证的架子工等高处作业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其四,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其五,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操作员工一律停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罚。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档案,明确教育岗位、教育人员、教育内容,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体而有针对性。
(二)搭建施工安全生产的管理平台,建立多方联合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施工企业应严格执行工程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施工企业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内容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既要做到有针对性,又要简单明了。监测单位对施工中可能遇到影响安全的各种险情,必须按规定做好测、预报工作,及时向项目法人、监理和施工单位建议采取有效的技术防护措施。
(三)规范制度,完善相应法规,加强总包、分包的资质认证和管理。加强安全法规制度建设,对存在违章指挥,不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用品,强令民工冒险作业,长期连续作业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企业要建立施工现场工伤事故定期报告制度和记录,并建立事故档案。每月要填写伤亡事故报表,发生伤亡事故必须按规定进行报告,并认真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调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将安全工作的违章情况、评估评价与招投标挂钩;对于“三类人员”不到位、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企业,不予办理招投标手续;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在参加工程投标时按相应规定扣减商务标书分;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企业,酌情给予暂停投标或降低资质等级处分。超级秘书网
(四)规范施工安全资料整理。除国家有关规范外,一般在地方(地级市以上)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部门都专门编制印发了《建设工程安全资料整理办法》,在每个工程开工之初,就应建立工程安全资料档案,指定专人收集并整理,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不能调动资料管理人员。安全资料必须保持真实、可信、完整的原则。
(五)提高先进科研成果运用能力。通过加大科学技术含量的投入,减少和弥补人为的错误,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改变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努力做到建筑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解放生产力,变手工操作为机械作业,变高空作业为地面操作,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因素。掌握并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好施工操作人员的心理、生理特征和状况,避免员工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有效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
参考文献:
[1]赵忠,浅谈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安全,2005,1.
[2]周俊,胡滨,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铁道运营技术,2004,1.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尤其是重视其中危及安全的隐患,不断配备新设备,消除由于设备陈旧引发的安全事故,加大对职工的培训,以提高其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增加科技投入,以确保煤矿开采工作顺利推进,最终能够为煤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提供坚强的保障。
1 煤炭开采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员工缺乏安全工作意识。煤炭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实施各种安全工作规则,在进行开采工作时,员工虽然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但是,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很多员工为了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凭借自我经验来进行作业,从而引发各种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员工遇到采掘工作接替紧张问题时,会对不正规的工作面进行开采。很多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瓦斯监测系统进行胡乱布置,很难兼顾系统的维护以及管理,从而导致其成为应付各种检查的工具,难以在实际开采管理工作中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1.2 检查工作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煤矿企业在进行开采工作时,缺乏较为权威的安全监管工作,很多煤炭企业所用的依然是较为陈旧的安全检查工作方法,由安全监督工作人员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凭借自我技术以及经验对开采现场进行检查,难以对能量化的各种监测方法进行执行,从而导致检查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达不到科学管理工作水平。安全监督工作人员在对相关职责进行履行时,缺乏一定的保障措施,从而导致整个监督管理工作水平达不到力度要求,权威性受到影响。
1.3 缺乏安全技术人才。煤炭企业所执行的技术管理工作很难达到实际水平要求,煤炭开采工作强度相对较大,风险与报酬很难实现正比例发展,这些因素都导致煤炭企业缺乏一定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工作人员,技术骨干很容易出现流失。很多正规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煤炭企业进行工作,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安全技术工作人员,很多煤矿企业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难以顺利进行技术管理工作,对安全管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难以进行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储备工作。
1.4 投入工作不到位。煤炭企业在进行开采工作时,所用的设备以及设施很难及时进行维护和整修,从而导致其出现老化的现象。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在对开采工作效益以及开采工作安全关系进行处理时,存在轻安全、重生产的思想,为了能够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的要求,要求煤炭企业过度追求进度和产量,不顾设备的实际状况,从而导致煤炭企业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出现员工超负荷工作的现象,出现各种危及安全隐患。
1.5 管理不完善。领导团队的决策水平高低决定着企业总体水平。煤矿开采工作同样如此,领导层的决策对事故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开采之前,肯定进行大量的评估和检测工作,现实中,领导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评估和检测,管理不力,对于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不足,从而为安全事故埋下隐患。
1.6 设备陈旧。我国许多煤矿开采是从20 世纪开始的,到现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同时,开采使用的设备价格非常昂贵,使得相关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长时间的使用,其损坏程度日益提高,非常易于发生危险。所以,作为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关键工具,开采设备的危险性愈高相应引发事故的概率愈大。这样,设备陈旧同样属于引发矿井事故的一个主要根由。
2 做好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
2.1 建立并完善生产规章制度。煤炭企业要想保证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重视相关制度,不断强化制度工作的建设力度。首先要对生产制度进行重视,细化安全管理工作措施,建立安全质量检查制度以及考核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建设工作来提升煤炭开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及安全意识,从而形成全面的管理以及控制工作局面,保证所有的开采工作都能够按照相关制度和要求来进行。
2.2 对生产责任进行落实。煤炭企业在实际开采过程中,要对相关工作进行控制。排查所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检查以及监督工作,把所有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与监督部门的责任进行挂钩,从而保证所有的安全监督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相关工作责任。对于开采工作中出现的任何安全事故,都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其源头进行追查,还要对原因进行分析,处理相关责任人。
2.3 开采现场推行安全质量标准。煤矿企业进行安全开采工作的基础就是各项质量标准,这也是保障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主要途径。在推行安全质量标准时,要对管理目标进行制定,对验收标准进行严格控制,还要保证考核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做好员工的技能以及安全知识的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保证煤炭开采工作人员能够在实际开采过程中提升互保以及自我保护技能以及防护意识,从而对技术标准以及技术规范进行执行,让他们在开采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麻痹大意的心理。
2.4 做好安全投入工作。煤矿企业在进行开采工作时,要不断提升开采设备的机械化程度,装备、管理以及培训工作是保证煤矿企业顺利生产的基础,也是煤矿企业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所总结出的相关经验。通过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率,创造更加优越的作业生产环境,从根本上杜绝所有安全隐患的发生。煤矿开采工作的逐渐深入,水害、瓦斯以及其他灾害影响力越来越大。煤矿企业只有抓住发展机遇,做好安全投入工作,对安全设备进行引进,才能够解决好所有的安全问题。
2.5 加强安全监督。安全监督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关口,该环节中,是否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故的可能性。所以,安全监督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尽快发现问题,尽快妥善处理潜在威胁。并且应当加强对安全监督人员的考核。
2.6 配备新设备,消除相关隐患。煤矿开采过程中,应当尽快找出相关设备中的安全问题,对那些较为陈旧或者损坏较为严重的设备需要尽快将其更换,尽量将其中的危险因素消除;尽快将那些投入使用时间相对较长的设备淘汰并更新,通过这种方式将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消除,避免设备危险运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创造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开采工作的安全管理是保证整个企业顺利发展的基础。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要首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帮助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海外战略投资者与中资银行股权交易的历史回顾
从1996年到2002年9月底,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商业银行开展的资本合作一般可分为直接参股合作和就某项产品开展资金合作两大类。其中,直接参股6起,涉及国内光大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6家银行。从2003年开始,直接参股的势头越来越猛,在2005年,这种投资热情不但继续“增高”,而且交易规模越来越大。通过参股,外资将获取中国银行业超过10%的市场份额,远远高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不到3%的市场份额。迄今为止,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城商行的投资已接近40亿元,在股份制银行方面的投资达到了29.55亿美元。然而,国内银行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的重点是出售国有银行股权。对于国有银行来说,即使出卖5%的股权也能够卖出至少10多亿美元的价格。因此,出售国有银行股权不仅是对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考验,也是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真正考验。
在参股中国银行业的过程中,海外战略投资者比较青睐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方面是这些银行有公司治理较为健全、历史包袱较小等优势,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海外战略投资者更看重的是银行控制权。这些外资银行一旦进入中小银行,往往比较容易在董事会或某些领域取得控制力,而在国有银行则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另外,在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热潮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一些中小型的中资银行,其合作伙伴反而是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商业银行;而国有的四大商业银行,其入股的外资伙伴却主要是大型的投资银行,或是区域内并不是特别显著的外资商业银行,如工行引进了包括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在内的投资团,他们分别在投行、保险和信用卡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实力。这一做法最大好处在于,合作伙伴不会和工行的主营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不必要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我国政府和银行出于“竞争规避”的考虑。
三、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经济效应分析
1.中外资银行股权合作的双向需求。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投资资金需求依然相当旺盛,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仍相当乐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按揭、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市场规模都扩张得比较迅速,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利润来源的潜力正在显现。而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竞争还远未充分,银行业竞争还处于相当粗放的状态,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相当大。因此,对国际银行界的巨头而言,尽早在中国市场抢滩登陆,以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其进入中国最主要的动机。其中参股中资银行成为许多外资银行的选择。外资银行积极寻求国内的战略投资伙伴,并非只是为了获得对它们来说并不十分丰厚的收益,其真正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削弱中资银行市场份额,为最终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道路。而外资金融机构的上述选择又与中方充实金融机构资本、改进内部治理结构等目的重合,因此,近几年中资银行竞相向海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
2.外资银行参股后的经济效应。作为海外投资者,在中资银行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参股中资银行,可以借助中资银行的力量,更容易地渡过在中国市场的磨合期,用较小的成本实现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另外,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后还可能获得协同效应,即一旦它加入了中资银行,在与中国政府博弈的话语权随之加重,一旦受资银行上市,便能得到诸多政策上的惠利。另外,银行业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落后的一部分,其他行业的市场、机会随着改革开放已经释放出来,银行业现在正在开放过程中,潜在的市场和机会相比之下是最多的。国外知名银行基本上都是消费型银行,如花旗、渣打等,而中国的消费信贷刚刚起步,除了房地产和汽车信贷,给消费者提供的产品还很少。另外,中国居民储蓄率很高,2005年12月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规模突破了14万亿元,而供居民投资的金融产品很少,因此消费信贷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业务。从这个角度讲,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主要是瞄准消费信贷,如果可以做大消费信贷,既可以解决人民币来源问题,又可以为现有的人民币存款提供金融服务。
3.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经济效益分析
(1)资本形成效应。中资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关键原因是可以实现其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目标。2004年4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有关法例,详细列明了银行在2007年必须达到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2006年11月中国银行业必须全面向国际市场开放,中国将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目前欧美银行资本充足率大约为8%,香港约为13%,而我国目前不到5%,必须在两年内大幅提升到8%的水平,对于大多数银行是难以实现的。仅有少数银行(目前境内有5家上市银行)可以通过增发、可转债等方式来获得资金,而且数量有限。那些非上市银行,如果需要资本金的补充,尤其是核心资本的补充,只能靠增资扩股的手段,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管理理念和技术扩散效应。在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后,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内银行业的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可以较快地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引入的外资都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投资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可以带来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与海外战略投资者在具体业务上的合作,国内银行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工行选择的战略投资者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甚至还同时控股德国大型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美国运通公司则不仅是旅行、金融和网络服务公司,属下还有运通银行。这些都有助于工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型。
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从与大型跨国商业银行的合作中取经,而四大银行却可以从与国际投行的合作中提升管理,甚至发展相关业务。从已经开始与外资合作的一些中资银行的进展来看,它们的国内业务均已经开始好转,以福建兴业银行为例,该行2005年的年报显示资产总额为4740亿元,同比增长39.4%,利润也大幅度增长,2005年增幅43.16%、税后利润达23.9亿元,而不良资产比率仅为2.08%。
(3)海外上市效应。把外资作为策略性投资,可以使国有银行的上市实现定价最优,有助于国有银行到海外上市,建设银行2005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上市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在海外上市前夕,国外大型银行作为战略伙伴的“战略性”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国际投资者把这些战略伙伴看成能够推行公司治理与财务健康的保证。
四、外资产权渗透后我国银行面临的新风险
1.海外战略投资有可能在盈利后套利变现。所有的战略投资者都不会保证永远不出售或转让其持有股权,因此国内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要防止其套利变现、恶意收购。战略投资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当股票价格上涨、溢价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出于集团利益的整体考虑,战略投资者将盈利变现的例子不胜枚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冻结期定为3年,因此在思想上要做好对方撤资套现的准备。
2.中资银行内部信息的泄露和弱点的暴露。外资对其参股的中资银行的管理也从原来的不派驻董事到派驻董事会代表,再到同时派驻总经理,则意味着给了外资银行打入中资银行内部的机会,使其掌握了中资银行的核心信息和弱点,其中的国家经济利益和金融安全值得深思。目前汇丰银行已向交行派出几名高管协助管理,今后还会派出技术人员,这一方面能对交行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更新有一定帮助,但同时交行大量信息也被汇丰掌握,汇丰完全可能利用自己成熟的服务吸引交行高端客户转移。
3.海外上市对受资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长期影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一国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国内银行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0%,所有外国机构入股比例上限为25%。也就是说,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从中短期来看,国家仍然对国有商业银行保持绝对控股。但是,随着银行公开发行上市(尤其是海外上市)和持续发行新股,境外投资者所持入股比例可能会进一步“稀释”,上市后将有20%左右被国外投资者购买,这样就有40%-50%由国外投资者持有,这是根本性的股东结构的改变,最终将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这是未来一两年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4.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不一定能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竞争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是寄希望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风险控制方法、产品创新能力等,而海外战略投资者在股份比例过低的时候将缺乏提供此类核心竞争力手段的动力,而给予外资过高的股份,将会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和收益权,所以双方将会进行长期的股权博弈和争夺。如果不满足外方的要求,加上双方在管理和文化方面的碰撞带来的负面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将难以根本性改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如何衡量利益冲突,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正反两方面对海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如何更好地在与海外战略投资者合作中取得多赢,笔者以为,我国银行的下一步不是“防外”(拒绝与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而是“改内”(进行银行内部的改革)。要解决中资银行未来的真正挑战,还要从自身找原因。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策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中资银行机制设计和改造是否真正到位。
为确保引入外资参股能达到双赢的目标,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入股各项工作的同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不能只着眼于能够获得多少资金的注入,也不能只关注参股合作方的资金实力和知名度,而应考虑的是外资银行能否帮助自己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明确意愿,能否提供较为详细的技术援助计划,该计划是否符合当前发展战略目标。二是在开展吸引外资参股工作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决策层还必须保持一个坦诚合作的态度,不要刻意粉饰自己的经营管理现状。这种做法不仅违背诚信原则,还不利于及早发现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参股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三是外资银行参股时提出的一些“报价”,由于制度、国情、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可能难以履行,有的甚至违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利益。对此,一定要不同问题,不同对待:对于由于国情、行情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出现的非原则性问题,应该本着的原则,通过协商加以解决;而对于有违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其他股东合法利益的条件,一定要坚决予以回绝,切忌不能为急于搭上“外资参股”这辆班车,而降低标准,放弃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利明.银行业外资进入的6年全景[N].经济观察报,2005-10-09.
[2]温彬,曹小敏.中外资银行竞合关系的现状和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3]王梓.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边博弈边嬗变[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09-19.
[4]在渐进性改革中加速奔跑——专访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J].三联生活周刊,2006,(4).
涉法电影通常以司法案件为题材,而中国涉法电影融合法律和民族特色,一般也包括以公检法工作人员为核心角色的电影。鉴于涉法电影在展现中国文化特色和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而且“国民形象是公民素质、行为、道德、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中国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成为体现国民法律素质、法治理念、法治追求,展现国民法律行为和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及塑造
中国涉法电影主要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传播中国法律特色及实施意义。
(一)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构成
中国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以执法者形象和被执法者形象为主体,也包括其他一些相关形象。执法者是贯彻法律实施和维护法律运行人员的总称。
以执法形象出现的有公安人员、法官或检察官、律师及其他政府执法人员。在主旋律影片中,他们一般是以正面且主要的角色出现在荧幕上,如《法官妈妈》中的安慧、《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冯、《真水无香》中的宋鱼水等。执法者基本被塑造为道德权威或正义敬业的典范。
被执法者是法律制裁的对象。被执法者包括犯罪嫌疑人及其他被制裁的人员,他们一般以反面或辅助形象出现,如《少年犯》中的众少年犯。但也有由主要角色来担当被执法者的,如《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等。其他形象包括执法者或被执法者的家人或朋友等,如《法官妈妈》中张帅的朋友、《被控告的人》中龙汉生的妻子、《法庭内外》中的夏主任等,他们是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辅助的价值。
(二)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塑造
1.正面的执法者形象。这里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慈爱的父母”――道德权威型。如《少年犯》《法官妈妈》中,教官和法官是教师、妈妈、父亲的化身,如在《少年犯》中冯队长深夜为少年犯掖被子等细节的设置,而且有教官多次有台词“他们(少年犯)还是孩子”。在《法官妈妈》中安慧法官让张帅居住在自己家,为其找工作、买衣服等等。这些是父母关心子女的行为,塑造的是道德形象。在这里,少年犯与教官表现为顽皮的孩子与严厉的父母的关系。还有《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冯,他处理案件时注重情理的运用,俨然是村寨中的族长。
另一种是“刚正不阿的清官”――正义感与职业道德结合型。这一类型的执法者怀有法律信仰,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如《法庭内外》中的法院院长尚勤,《被控告的人》中的龙汉生,《全民目击》中的检察官与律师等,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坚持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使得他们能冲破强权威慑、金钱利诱、人情世故等重重障碍,使社会公正得以实现。
中国涉法电影中的执法者形象是中国国民形象塑造的核心,他们是中国人法律精神的体现者,也是推动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实践者。
2.严惩与被劝解形象。凶残、贪婪的犯罪嫌疑人,如《被控告的人》中的县委书记及其家人,《法庭内外》中革委会主任的儿子及港商等,是践踏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的人,他们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绊脚石,必须严惩。
此外还有接受法律审判、被感化者的形象,如《少年犯》中的少年犯方钢、《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等,在执法者的感召下,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违法行为,认真接受法律改造。他们的行为是我国法治进步的体现,表现了国民法治意识的逐渐觉醒。
二、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传播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道强大壁垒
“文化安全”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行为方式、价值观免受外来文化侵蚀,因拥有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而获得的一种“安全感”。因此,文化安全涉及一个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建设及意识形态的确立,也包括制造文化认同而免遭外部文化观念势力的侵蚀、破坏。中国涉法电影不但传播民族文化,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道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当电影从法律文化中找寻到灵感,汲取了养分,它就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洗刷了其出身于市井街头所沾染的轻浮气息,使世人不再以为它只是低级趣味的娱乐,而正视了它作为新兴道德、另类权利的宣讲者和社会责任的代言人所独具的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
(一)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是民族文化形象的载体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国法律电影中的国民形象浸染了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不但有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继承和发扬,还体现了中国社会向来强调的奉献、团结、稳定等民族精神。这些民族文化特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
1.中国传统人伦道德文化的彰显。在《激情辩护》中,大律师陆达有句台词:“有人说,如果不能解决好一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最好不要来当律师”,并说道,除了职业道德和功利外,高于一切的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
中国传统人伦道德不仅有善的要求,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要求。中国涉法电影中对传统人伦道德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在《法官妈妈》中,安慧法官的母爱情怀使张帅冰释前嫌。
2.奉献、积极入世精神融合下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中国社会向来强调团结、稳定、奉献的民族精神。中国涉法电影中众多角色秉承法律职责,家国情怀使他们的奉献精神得以彰显,这些都体现出在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下中国法治文化的特色。
在影片《女检察官》中,检察官白雪带病坚持工作。丈夫打算带她去医院,她以科里案子多推掉;为了弄清犯罪嫌疑人赵小军的实际年龄,她强忍病痛去户籍所在地查访;面对犯罪嫌疑人于彪的电话威胁,她一直非常坦然。这些都体现出白雪已经做好了宁可牺牲自我也要秉公执法的决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以执法者积极入世的姿态映入观众的视野。在现代法治观念中,“法官应该是居中裁决的裁判……他(她)对人世的影响应该通过他(她)的裁决和对裁决的解释体现出来。”而在我国涉法题材影片中,很多执法者却以其执法者的身份过多地参与到世间杂务中,这些都是积极入世的表现。如在影片《女检察官》中,白雪在于彪逃跑的一年中,隔三差五就去看望他的老娘和女儿,给孩子买新书包,送她上学。这些都是人民检察官亲民爱民、积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
因此,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融合了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情与法并重的,在某些情况下情对犯罪的遏制要大于法治的震慑作用。
(二)国民形象传播是中国文化安全的一道屏障
外国法律文化观念与中国法律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以美国法律为例,美国民众崇尚权利和契约精神,如在电影《刮痧》中,爷爷用刮痧疗法为丹尼斯治病却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美国控方律师正是基于美国法律文化中的“认为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是契约关系……国家就是为了个人而存在的,隐含不相信权威的倾向”。
而且,在美国的法律文化观念中,“为了落实自由与平等理想……通过外在的手段(如对抗性法律制度)寻求秩序的稳定与利益的妥协就变得十分重要。”如美国电影《永不妥协》中艾琳与公司达成庭外和解,是基于美国法律的折中和妥协精神。法律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的手段。
这些与中国涉法电影中奉献、积极入世的精神是相违背的。涉法电影的盛行必然对人们看待法律事件的态度及方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外国涉法电影中渗透的国外法律观念的输入、传播会重构国民法律心理结构,造成人们对国内法治的错误判断或失望,进而影响他们在现实中处理事件时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因此解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而威胁国家文化安全。而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正面传播像一道屏障,可以有效地抵制外国法律文化的侵蚀。
三、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传播应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导向
国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形象好坏的风向标。涉法电影通过图像化的语言介绍中国的法律文化,通过对法律题材事实的选择、法律事件中角色的塑造详尽地展示中国人的法治进程,从而传递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观、价值观,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亲情与家国情怀。这要求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传播必须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导向,这是每一位从事涉法电影制作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应是传播中国政策、文化特色的窗口
在电影《少年犯》中,教官反复教导少年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他们创造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条件,少年犯可以学习英语,有教室可以上课,可以学习技术、制作玩具。这是对我国政策形象的极好传播。而在电影《远山》中,国家下发的救灾款被贪污,霍新泰检察官感叹潭树沟农民的遭遇,决心将案情一查到底。救灾款是社会主义中国对受灾国民的抚恤,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而霍新泰法官是国家抚恤政策的执行者或贯彻者。这使得以霍新泰为代表的检察官群体不但是推动中国法治的法律职业形象,更是以中国政策执法者的形象被传播。这些电影中的国民形象传播不但对我国社会的法律实践有很大的指引作用,而且有利于社会和民众对国家法律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
(二)应成为展现民族文化特色、法治观念的一个窗口
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更加集中地体现了国民素质的高低、法治中国建设的程度以及文明建设的程度。法官形象如何,民众对法律的认识等情况,不但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更体现国民的法治信仰形象。在《真水无香》高中汉的跳楼事件中,宋鱼水认为该案法律事实确凿,法律的权威不容侵犯,但李法官还是被停职审查。《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冯看似是一位不大讲法律的法官,其实他深谙民间习俗传统,在国徽下利用说人情、讲道理进行调解使案件得以解决。他有深厚的法律人的职业情怀,这可从他酒后“非法侵害”“不当占有”等话语中发现。冯法官的形象,是法治在民族传统与法制融合下有效运行的典型例证。
四、顺应时展,发展涉法电影,促进我国文化安全
有学者认为中国涉法电影当下的任务,重点不在于宣扬类似西方的法律的威严及实施,而在于展现传统习俗与法治之间的矛盾,以及为解决此矛盾而奋斗的身影。这决定了中国涉法电影一定要顺应时展,顺应中国法治进程,才能有利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
(一)坚持涉法电影的中国特色
坚持涉法电影中的中国特色,一方面要渗透中国民族、文化意识,另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电影《远山》中,推动霍新泰检察官对案件一查到底的是国家法律的尊严,体现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这很好地坚持了中国特色。而在《永不妥协》中,艾琳为生计而奔波,其中虽有对受镉污染公民的同情,她更在意的是对自身尊严的考量,因此,影片结尾一张二百万元的分红让她欣喜若狂。这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文化的观念。
(二)借鉴他国文化、民族资源为我所用
在电影《刮痧》中,许大同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美国法律观念的冲突。我们期待有一天,中国导演拍摄的涉法电影,从中国法治的视角来审视他国民族文化,用中国的法律规则来处理中外的冲突。这样,涉法电影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柱。
本文系山东政法学院科研规划项目“大数据时代下法制影视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Q28B)的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小燕.从国民形象传播看国家文明形象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3).
[2]吴瑛.论文化安全的困境――起点与终点的悖离[J].国际新闻界,2009(5).
[3]童晓岚,郭德双.简析经典法律电影对美国法律文化的影响[J].科技创业,2011(7).
[4]田成有.法官的作用:基于法社会学的分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一、引言
安全工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素质要求高的新兴学科,近几年来,我国对安全工作不断重视,社会对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开设安全工程学科的高校也越来越多。虽然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以来,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校研究生的人数15年内增长了将近10倍,2010年已达到153.8万人次[1],从总体上来说,研究生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在安全工程领域,尤其是安全工程硕士及博士生教育方面,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各高校研究领域狭窄,学生自主创新性不强等原因,导致了在研究生培养教育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其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就业要求,因此,分析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缘由,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比国外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教育落后将近半个世纪。同时,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方法基本上都沿袭了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采用的模式,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增多,学术竞争的不断加剧,我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我国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与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研究生之间的差距。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市场需求的角度,我国安全工程研究生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竞争需求,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入学标准单一化,安全工程研究生数量较多,生源质量较差。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仍旧沿用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入学的方法,然而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存在很多弊端。首先,这种规定科目的考试方法使得许多学生仅仅注重考试需要的科目,对于其他与考试不相关但是重要的专业知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其次,这种单一的考试模式导致许多只善于考试的人通过考核,而这类人并不一定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反而使一部分科研能力强但有偏科现象存在的人没有办法进行研究生教育深造。同时,在部分院校中,尤其是安全工程师资力量较强的院校,往往会出现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远远超过其他专业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招生生源良莠不齐。2、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落后。研究生课程教育是研究生培养中重要的一环,安全工程更是一个涉及面广,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的专业,其对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及与安全理论相关的知识掌握都提出了较高都要求。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中,研究生的课程教育依旧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端。第一:课程选择中的随意性和局限性,许多课程的选择是由导师的主观想法和科研兴趣而决定,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第二:教学手段方法落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法仍然是现在课程教学中的主流方法,这种继承式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真正兴趣,无法使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教学效果往往较差。第三:缺乏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核只有单一的考试一种方法,难以真正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全面掌握情况。3、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研究生而言,科学研究是其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做好科研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对自身所在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发展趋势有良好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自己不断的阅读专业相关的最新论文,自主的去思考需要研究的问题和方向。然而就现在大多数院校而言,许多研究生所做的工作或项目仍然是导师规定好的题目,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于该课题相关的论文及知识,大大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性。4、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实践,与社会脱节。就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其偏重于理论知识,重点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方便日后继续进行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但安全工程作为一个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并不能使学生能够完全胜任工作后的需要,学生依旧需要较强的工作经验和现场实践。从近年来研究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生的就业方向没有选择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相关的工作,而是从事工程实践,企业管理等,这些岗位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并不是很高,取而代之的是实践经验方面的要求。然而大多数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进行实验等方面,很少有现场实践的机会,而学校片面的将数量作为单一的考核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研究生现场实践的机会。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作后的帮助较小,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2]。5、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院校研究领域较为狭窄。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晚,虽然近几年以来,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快速增长,但是绝大多数院校都是在自身强势专业的基础上,以安全工程作为辅助或附属专业而衍生的,这就导致了安全工程专业院校研究领域较为狭窄,而进入该高校学习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自然而然的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局限。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安全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矿安全,虽然在其他方面,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等也有所涉猎,但是无论在师资力量,学生人数,发展时间方面,都远不如煤矿安全方向。这样的情况会导致该校毕业生在煤矿企业较为受欢迎,但是在其他行业,其综合实力不足的缺点也就暴露了出来。
三、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方向
1、考试与申请相结合,采用综合素质评定招生办法。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立体的体系,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先进的方法,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在招生方面的做法[3]。没有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网上自主提交申请材料,学校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标准,通过审核申请材料来决定是否录取。而申请材料也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曾经发表过的论文或成果,推荐信,本科及本科之前取得的考试成绩,学历证书副本等多个方面。立足于我国国情,将考试与申请相结合,通过这种办法,学校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的杜绝只善于应试,在一年之内突击考试科目取得优异成绩,但是科研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同时,秉承宁缺毋滥的理念,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在报考学生中优中选优,有利于提高生源的质量。2、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通过核心课程加多种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更多的加入互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专业发展的把握程度。学生在学习专业必须的核心课程之外,学校鼓励学生自主选修多种多样的课程,并不必要限定在本专业之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综合知识的获取,了解其他行业的最新动态,并与自己专业的发展有机结合,从而更好的把握自身专业的动态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加入互动的手段,如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使学生动起手来,真正的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去,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3、以导师制为核心,同时加强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在研究生在读期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的指路人,其对安全工程方面知识的掌握和丰富的经验对研究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要建立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但同时导师也不能对学生过分的束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安排成长,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选择。对于研究生而言,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是其工作的中心,但完全按照导师安排的项目进行研究,会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鼓励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相关动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充分的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做不但有利于避免研究生自主性的丧失,形成思维僵化;同时还可以多方向的研究本专业相关领域,有利于推动安全工程专业科研的持续发展。4、加强现场实践的机会和次数,做到实践与论文并重。论文是考核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应该作为唯一手段出现。为了使研究生适应社会的需要,避免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不断的加强硕士研究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和次数,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手抓。对安全工程的硕士研究生而言,应增加其在安监局,安全评价公司,化工企业,煤矿单位,建筑单位等与安全息息相关的企业的实习机会和次数,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对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培养过硬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适应多方面的社会需求。5、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应在加强以自身特色为主的安全工程专业实力同时,不断的向其他方向拓展,将本校安全工程专业打造成能为各行各业输出合格的安全工程人才的专业。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个人尚且如此,对于专业而言,更需要将自身发展为复合型的专业,从而能够输出更多合格的复合型人才。若培养出的安全工程硕士毕业生只能在某一特定的行业有较出色的发挥,而无法很好的满足其他行业的需要,那么该校安全工程的竞争力就会不断地下降。如一所院校若以煤矿安全为特色,在不断深化该特色专业的基础上,也要向建筑安全,消防,金属矿山,火灾预防等不同的方向不断发展,多方向齐头并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安全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安全工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因此,认清在其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的改进教育方法,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仅是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的变革,同时也是中国建设一流的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一流大学,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改变。
参考文献:
[1]洪煜,钟秉林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