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水利经济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4 00:27: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利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水利经济

篇(1)

(一)水利企业数量较多,企业实力不强

很多人知道,国内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水利企业在最近的几年中,其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其发展规模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小的,鉴于此,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以及项目的建设上,不能够有效的针对水利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很多水利企业在发展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别,发展局面呈现混乱的状态,尤其是无序竞争屡禁不止,促使各种社会资源在利用上不合理,这些问题均阻滞了水利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水利经济发展资金不足

从本质上分析,水利经济发展属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内容。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在政策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促使树立经济发展制度上也存在着缺陷,尤其是国家在水利经济发展上,没有给出有效可行的财政政策支持。除此之外,因为国家在水利经济发展上的政策编制以及相关发展资金下发方面上,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促使水利经济发展与当下实施的政策不相符合,再加上政府部门给予的发展资金迟迟得不到落实,因此给树立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困难。

(三)水利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且人才缺乏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水利经济属于一项庞杂的工程,该工程在施工流程上,必然存在很多问题,其管理上也困难重重,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知识的人员来进行监管,保证水利经济项目在建设上得到顺利开展。但是纵观当下某些企业内部,可以发现,水利企业人员在岗位职责上存在明显的混乱,每个部门中的责任和权利得不到落实,在问题上,每个部门无法积极承担责任,促使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进一步扩展。除此之外,当下水利企业部门中的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得不到更新,其管理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与当下的经济发展状态相适应,并且其掌握的管理知识落后,其整体素质比较低下,这成为阻滞水利建设事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措施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水利建设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为了能够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空间,需要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建议,本文所给出的建议主要如下所示:

(一)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因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其中水利经济发展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在水利经济的发展上,给出政策支持。第一,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水利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经济,只要想实现有效的发展,均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假如发展上得不到有效的资金保障,其水利经济的发展便的不到开展,鉴于此,需要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才能够为水利基础建设提供有效空间。第二,政府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扶持水利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那些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水利企业或者有着一定发展潜力的树立企业,提供政策性支持,比如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等,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合并的措施来壮大企业的发展规模。

(二)加强对水利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

要想解决水利经济人才方面匮乏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水利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可以通过两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引进国外优秀管理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下的水利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鉴于此需要我们积极引入国外人力资源和其它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来为我国的水利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第二个方式是加大对国内水利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来对当下管理人员的知识进行更新,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改变其管理理念等。

(三)加强水利企业自身的管理与发展

水利经济的有效发展,从微观层面上分析,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管理。鉴于此,水利企业需要站在自身的发展角度上,编制出与当下时期相适应的发展战略目标,来指导水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使用。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提高在水利管理方面的技术层次,进一步对每个部门中责任和权利予以落实,将责任和权利具体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构建起企业当代管理制度。

(四)强化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制度

在灌区管理上,需要建立起更加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灌区的财务管理质量。当下,灌区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制度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统一对外"的理念来实施。以目标管理方式来管理水利单位,定额上交,超收分成。从短期来看,能够有利十统一调度、平衡收支,但是从长远的生产发展大局来看,还有待通过改革来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所以,要对(局)处各单位留成的收入部分,让他们自己来规范财务行为,对各单位的有效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的各种使用行为,贯彻党的十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

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水利经济也是发展经济。水利部门通过《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有效的保护水利水电行业自身的利益,扭转竞争中所处的劣势局面。只有这样,水利经济才能在比较完备的法制条件下健全发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良性运行能力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水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依法收取水利规费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此项工作步履维艰:一是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二是存在对法规政策贯彻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存在收费难的问题。因此,落实好现有政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水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1)小水电费。小水电价格,要按照《电力法》中明确提出的“制定电价,应当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坚持公平负担,促进电力建设”、“上网电价实行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改革现行小水电价格。这样不仅仅促进水利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可利用价格这一杠杆推动全社会水利事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隐形经济效益。

(2)水资源规费。水资源费主要有二个部分:一是地表水;二是地下水。坚决实行依法收费,就可以形成水利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

(3)水土保持规费。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开发速度加快,土地资源破坏面积的增大,水土保持工作尤其突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依法收取水土保持规费和水土保持治理费是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发展水利经济的重要途径。

2、抓大放小,向规模经济要效益。

(1)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供水、发电产业,形成合理的水利基础产业格局。

(2)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水利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化的格局,建立以主干工程和工程群为依托、以流域为单位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集团,以加强水利企业的协作和经济联合,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效益。

(3)依托水资源,发展水利资源的深加工。积极招商引资,开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4)坚持股份制,走集团化发展路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积极考察论证,引进高科技项目,抓大的工业企业项目,形成支柱产业,逐步建立主导地位。

(5)深挖潜力,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积极鼓励基层水管单位职工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3、重视人才,向经营管理要效益。

在信息社会中,产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科学技术含量。长期以来,水利系统造就了大批懂工程建设人才,但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今后,要像过去一样重视抓建设管理人才培训、培养和任用。向经营管理要效益:一方面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和带领全体职工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才成长的新体制。同时要大胆引进和重用一批德才兼备的经营人才,有重点地培养造就人才,提高经营素质,使他们适应未来高技术的挑战,成为世纪之交的经营主体力量。

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目前,发展水利经济,要把过去的依靠经验转变到依靠科技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切实抓好落实科教兴水的措施。水利系统具有水利资源方面优势,但决不能仅仅依赖于资源优势,必须树立通过技术进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行业优势,加快水利科技开发,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以先进科学发展水利经济。

篇(3)

2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作为国家的一项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首先,水利工程都有投资的连续性。也就是这是一项一次性的大规模投资,这样的投资是不能够分开间歇性进行的,只有保证资金的规模和连续性,才能保证工程的进度。其次,水利工程一般收效较慢。它需要大量的投资,长期的建造,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取得收益,因此,它们都需要大量的闲置资本作为创始资本。再次,水利工程具有基础性。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其他部门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成为其他部门生产的原料产品。最后一点,水利工程对人们日常消费的作用是间接的,但是对人们消费的作用还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只不过不是直接体现出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水利工程最直接的经济功能就是进入生产领域。这是水利工程最直接也最为实用的表现,是其经济价值的显性表现。第二,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的经济功能,这种经济功能是间接发挥出来的,但是其作用不容小觑。第三,为水资源的调配提供方便的功能。

3水利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

3.1政策不配套,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不灵活,发展思路不开阔。上有的水利部门难以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圈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收效甚微。

3.2水利产业经济规模单一、档次低。水利产业经济规模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开发力度缺乏完整、长期的科学发展规划。水资源经营企业面临着资产不优、经营无门、财力薄弱的局面,经营的产品还没有形成强势,譬如供水、水利旅游等。

3.3水利工程受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水利工程也有其自身的负面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都是客观因素的制约,尽管许多水利工程在建造之前要经过严密的论证,但还是会产生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情。除了客观因素的制约外,人为因素在导致水利工程问题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一,水利工程配套设施薄弱。第二,管理环节缺失或者滞后。第三,关系网络导致工程建设质量大打折扣。

3.4资金短缺以及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一批水利项目亟待开发,但资金缺乏,同时也缺乏筹资策略,筹资数额远远跟不上需求,严重制约着项目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等等。水利系统造就了大批工程建设的人才,但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更不能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这是造成水利经济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4水资源价值对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影响

尽管我们在形式上已经否认“水资源无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意使用”的价值观,但在实践上还没有彻底地抛弃,在水利工程经济评价中,只强调人的劳动价值,没有将水资源本身价值考虑进去,就是明显的例证。调水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由于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经济因素的变化,水资源价值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大型水利工程的经济评价时,如果仍然不改变“水资源无价”的错误理论,会导致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失真及决策的失误。

篇(4)

【中图分类号】F4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39-01

1 摸清家底,灵活开发存量资产

要想走水利产业化道路,必须紧紧依托水利存量资产。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水利部门没有把国有水利资产监管运营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建国以来虽然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形成了大量的水利国有资产,但因为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所积累的巨额资产却成了沉重的包袱,产生了行业和职工贫困等种种困难和矛盾。因此,如何以水利巨大的存量资产为基础,盘活用活水利存量资产,并不断以存量带动增量,是我们急需安排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首先进行了清产核资,将“家底”摸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所有资产分类为“充分利用、近期利用、待利用、不能利用”四种类型,经分析研究后,订出了“以船闸经营为龙头,带动其它资产性经营全面发展”的经济计划并逐步实施。如我处仓库院内原为一汽车修理厂,因经营不善已倒闭多年。为盘活这部分资产,我们多方联络,招商引资,与单位一职工联合办一塑料加工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闸管范围东端弃土堆,由于多年疏于管理,所植树木被盗伐殆尽,近50亩土地闲置、荒废,被群众严重吞食,为巩固地盘,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我们与单位某职工签订经济承包合同,将此地规划为用材林地,遍植速生白杨林,并套种草本作物,经济前景十分可观。

2 加大投入,保障工程发挥较大经济效益

水管单位获得经济收入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让所辖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而要使工程发挥较大经济效益,就必须保障它安全有效地运行,因此经济投入是保证产出多少的必要条件。船闸过闸收入是我处主要的经济来源,但由于船闸建于年代,属“三边工程”,先天不足,后天又管理不善,工程欠帐太多,病、险严重,因故障不断经常造成停航,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生产运行和经济效益。为确保船闸的经济龙头地位,稳定单位的财政形势,从2000年起,我们每年从生产收入中抽出近5%的资金,不惜血本地累计投入近百万元进行船闸的加固改造,减缓该闸的老化病险状况。如2000年我们加固了弧形门和输水洞门,2001年我们投资20余万元对下游引河进行了局部疏浚,2002年至2003年,我们又投资近20万元更换了电机、配电柜、钢丝绳、锚链和灯具,2006年又争取国家建设资金300余万元进行除险加固,大大地增强了船闸的活力,有效地遏制了因故障而停航的势头,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 发展水利经济,促进水闸管理

水管单位经济的严重滞后,是影响水闸工程管理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前,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水管单位带来了强烈冲击,商品经济的浪潮将水闸“四平八稳”的管理模式荡涤的支离破碎,当水工建筑、机械设备变成了水管单位赖以生存的资产存量时,当源远流长的一河碧水赋予了商品属性时,当市场竞争等种种利剑高悬在水管人头上时,一夜之间,水管部门以前那种伸手要钱,大把花钱,养尊处优的感觉荡然无存了,接踵而来的是深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面对纷繁的商品社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水管单位如何面向社会,走出低谷,稳定队伍,聚集人气,是摆在每个水管人面前的严竣课题。针对水闸管理所面临的现状,本人认为,水管单位要想使水闸管理走出困境,除应理顺管理体制,规范管理行为外,还应逐步大力发展水利经济,经济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社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术,纵观目前水闸管理的困难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资产存量不活或闲置,成本过高,水价偏低,收费渠道不畅,形不成良性循环。如果在搞好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其效益的同时,利用资源和资产优势,大力发展水利经济,搞“一水多能”、“以养多专”,全方位面向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一定能大大地促进水闸管理。

4 严守财务制度,努力增收节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经营性质的水管单位,将逐渐过渡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自不断扩大,传统的微观财务管理体制,将逐步发展成为主动型、开拓型、服务型的宏观管理体制;生产管理和物资管理将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重点。新时代赋于水管人员更艰巨的历史使命和更广的工作环境;而高速、互动、信息传递、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更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和思想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如何更新思想观念,在做好日常微观财务管理的同时,参于更多的宏观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新的课题,以下几点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4.1 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财务管理直接与经济打交道,因此必须有严格和规章制度作保障。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严把“三关”,即经手领导签字关、复查核对关和账务处理程序标准控制关。要求每张单据必须有两人以上经手人签字,领导签批后方可列支,报帐时财务人员对单据进行认真的复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讲明原因,并予于坚决退回。特别是工程结算,必须要有预、决算书,工程承包合同书,变更单及有施工人、分管领导、法人代表签字的标准发票几项俱全的情况下方能入账。对每笔账务都要进行账实、账证、账账、账表的认真核对,杜绝错漏现象发生。为便于账务处理的程序、标准的控制和信息共享,我们在全系统率先实现“电算化”,甩掉了传统的手工处理会计信息的落后手段,从而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输出、加工等过程通通改为了微机化。

4.2 优化经济环境,规范收费行为

在发展水利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非但要管好有形资产而且要特别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作为生产经营的窗口行业,良好的服务氛围、优化的经济环境就是我们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与经济收入休戚相关。为此我们努力树立文明窗口形象,将窗口的人性化和职工管理严格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诚信”二字培育市场。要求船闸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文明服务。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农村水利经济建设。很多农村地区政府都在原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修建了更多配套设施。与此同时,建立了更多相关部门,制订了配套的管理方案,构建了完善的农村水利经济发展体系。经过研究和调查发现,农村水利工程已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村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命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合作。针对市场经济下农村水利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概念

水利工程实际上就是指对人类长期生存有利的、与水相关的行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为保证人类长期发展而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使用。在农村科学使用水力设备,能够有效防止洪涝灾害,帮助农民实现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农村的水利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就是农田水利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为农田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面临很多问题,例如灌溉、抗洪、防旱以及排水等,农田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投入最少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成本非常低,深受农民喜爱,但由于在后期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阻碍和问题,导致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新农村背景下,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系统工程的管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特点

2.1公共服务特征明显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提倡为农民谋取更多的权益和利益,保障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全符合这一要求,这种公共民生工程可以有效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帮助农民减轻农业灌溉的压力,缓解洪涝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简洁。除此之外,降低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改善整体农业生产结构,还可以改善当地水质,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只要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严格管理,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其公共服务的特点[1]。

2.2具有较明显的非价格性特点

在整体农田水利工作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关单位及部门做好充分的准备,水利工程建设与后期运营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公共基础项目,就意味着其具有非价格性,这样的工程建设很难取得较大的直接利益,反而需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细节,使得整体水利工程建设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为农民提供最有效、最便捷的服务。在建设过程及建设后,所涉及的建设单位都不会取得较高的经济利益,相关部门在后期管理过程中还要不断投入资金,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筹备过程,在项目落成后要高度重视后期管理工作,充分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最大化地帮助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推动当地农业发展,获得更多实际利益,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要求[2]。

3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传统的经济体系与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存在差异。随着农村环境的不断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已成为经济支柱,需要农村水利工程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结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农村水利经济发展可以与时俱进。

3.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应加快建设当地农村水利的配套服务体系,提升传统农村水利工程,最大化地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根据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提升农村水利经济建设模式。当前,我国农村一些水利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非常差,甚至有一些处于亏损状态,需要政府进行财政补贴才能勉强生存下去。这就需要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深化农田水利经济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要完善相应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新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更是如此,需要将建立健全管理方式放在首位,不断细化和完善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后续管理中要对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化的改革,与实际情况匹配,将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实到位,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具有可行性,不能在管理过程中建立难以操作的管理计划。在后续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较困难或较复杂的项目,这就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管理条例与制度,保证管理过程能够兼顾到每个细节,最大化地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作,减轻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负担,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要建立相关责任机制,这些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才能确保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农村水利经济的发展[3]。

3.2完善农村水利经济建设的基础配套设施

篇(6)

1市场经济的概念

我们常常将市场经济称之为是自由企业经济或者称之为自由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属于一种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的服务和产品的生产以及对于相应的销售环节完全是根据市场之中的自由价格机制的引导,其并不会像计划经济那样一切都是归由国家来进行引导。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并不存在中央协调的体制,中央协调也不会在其中发挥指引运作的作用。但事实上,市场经济在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供给的过程中会与市场需求产生一个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这样来实现自我组织的效果和目的。

2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作为一种交易和交换的场所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而市场经济并不是伴随着市场的出现而出现,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慢慢的延边出来。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市场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属于自由市场经济,而第二个阶段则是属于现代市场经济。在第二个阶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干预的影响。自由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市场自身所具有的力量或者规律来对市场的经济进行一定的调控,这样的经济体系出现的时间相比起来要造出很多,在这个阶段中国家并不会对市场经济进行任何的干预,而是会对它采取一种放任的政策,这个阶段的市场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自由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无组织性与无计划性。自由市场经济虽然取得一些相对较好的经济效果,但是同时也会伴随一些较为不利的影响,这个阶段的生产会出现过剩的问题,然后逐渐的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并且最终会导致经济出现萧条。这些情况的发生就需要人们对这种市场经济体系进行改变,由此国家就会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有效的干预政策,而这也就来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这个阶段。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会以发达的生产力作为基础,我国直到20世纪才开始出现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无论是从制度的层面还是从运行的层面来看,现代市场经济的完善性比自由市场经济都要强出很多。比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机制较之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要更加健全,所采用的调控手段相比起来也更加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较上一个阶段也更加完备等。现代市场经济属于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通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将市场中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成功的弥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对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市场经济的特征

3.1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特点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作为主体存在可以通过自主性的调节来使自身获得更高的利益,并且可以起到平衡资源的效果,进而来使经济得到更好的进步。3.2在市场经济体制之种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以及统一性市场属于一个从事交易的活动场所,在市场之中所存在的三个重要因素包括价格、竞争、供给与需求。这几个因素之中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联系,其充分的反映出了市场所具有的作用。3.3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宏观调控的功能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过程中,宏观调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现代经济的背景之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必须性,通过宏观调控能够保障发展更加稳定和快速,并且也保证市场经济的活动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4水利体制中的相关问题

篇(7)

菏泽市属鲁西南地区的一部分,全年平均降雨量达1000多mm,但降雨量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于是,菏泽地区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支渠以下的建设管理。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建设效果来讲,新建项目没有一项,毁损却十分严重,使得设施总量不增反减,再者灌区内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1、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洙赵新河、东渔河等河流10万多人义务投劳、上工修建的三边工程,兴建于七十年代。其支渠建设也相应配套,但之后,几乎没有更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激下,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3)水质污染,渠系自然损毁严重。在洙赵新河流域,仅有洙赵新河工程为当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但由于渠系途经长,渠系所经之处有群居地、工厂生活垃圾、生产排放物等,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都很自然也方便地污染着洙赵新河水。灌区人饮用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不需处理直接饮用洙赵新河水,中下游人民到了"谈水色变"却又无奈的地步。另外,水利工程发挥的好坏最关键还是要建设。支渠工程年年建年年修,功能却一年不如一年,渠道淤积堵塞,堤毁渠亡。人们对工程建设仅有一点信心更是到了绝忘的极限。

2、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1)虽然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

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渠)、除草、蓄水,呈现的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实现灌溉自流化。可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于是,沟渠内杂草从生,淤沙满沟,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把庄稼种在沟渠里的现象。在洙赵新河流域,因为支渠以下管理不善,造成水涝与水旱,于是有上游淹死,下游之说。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利设施呈现分割状态,无法发挥水利工程整体配合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水库失修,河渠干涸,工程毁坏。

3、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再有义务建设和自觉交纳水费的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为历史。二是村级基层干部有力无法使,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招投标的工程建设更是一纸空文。另外,水利建设最根本的保证是水费,而在洙赵新河流域140万的水费,每年收取率不足70%。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乘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靠现有农田水利状况是无法保障的,但一边要发展,一边却又在退化,这不是十分矛盾吗?分析其原因可以为我们改善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计划经济的思想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得到保证。首先是思想认识发生偏差:

(1)一是国家财政投入比例小。近年来,国家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或者环境保护,把资金投入在防洪工程和稳定项目上,极少把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就菏泽市来说,农田水利资金仅限于水毁工程和节水配套工程,争取的资金也因为这样那样地被分割不少。二是地方乡镇与村组对水利建设投入不够、认识狭隘。按分级管理原则,支渠以下一级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由这一级的政府负责,其建设投入也由其承担。但说到投入,无论是乡镇还是村组都是入不敷出,即使能向上级争取资金,地方领导都会为自已建政治功绩,修建一些地方民众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如修建公路、建设集镇等。决不会把这些本不够宽余的资金投用于不见功德又不能立马见效益的水利建设,那水利建设怎么办?村组依赖乡镇、乡镇依赖水管单位,水管单位又按分级管理原则,如此循环……。

(2)对原建水利设施保护不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大都存在不科学与不合理性上,人们对那些不能发挥水利功能的设施进行了最为直接的经济转换。如提灌机械拆卖、水闸门拆除,更有的把认为渠堤上的条石挪作他用。问其原因:最简单也最实在的回答是经济实惠,利益所趋。

(3)水土流失与人为污染丧失了水利设施的功能和降低了人们对水利建设的信心。水法明文禁止向水渠内排放任何有污染水质的物质,同时也规定了渠系的保护与管理范围。但由于农田水利灌溉对象为农民,农民意识在灌区内甚至全国都较为普遍。生产后的农作物垃圾、畜养物排放物、死尸等不费力地去搬运处理,直接进入邻近的渠道内。污染了水质,使得下游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无法保障。再有,在渠道保护与管理范围内随意种植、开垦、修筑建筑物等,破坏了渠道的运行安全,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渠道淤积,洪水期,因渠系不畅通,排洪不及时,又造成水了毁。在这种反复建设又不能治根条件之下,谁还愿意建设水利工程呢?

2、从计划向市场机制转换的结果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存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旧体制已不适应现行体制,但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使得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不清,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

(1)水利上的谁受益谁负担,水是商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民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就应该由水利工程单位管理,而水利工程单位最根本的生存来源就是水费。水费价格仅包含由工程单位管理的工程费用,而村组一级的工程管理则不能从水费中支出。市场讲究的是经济,建设更需要经济,水利建设所需经济恰恰是从水费和受益的义务中来。更有在市场面前说不清的就是水是商品,法律赋予了的,既然是商品,我没用水那就不交水费,更无义务可言。然而,水利设施的维护,决不会因为风调雨顺而不会出现水毁,不出现淤积。天旱之时,再说用水,水从那里来,水又怎么来,……?

(2)在用水上,农民对种田也不在再是增收的手段,而是养家糊口的的主要目的。各自为营的用水方式使水利设施疏于管理维护,利用自然降雨和辅助其他设备来解决农田灌溉成为农民普遍做法。如此一来,用水成本的增加,导致用水户对输水设施的管理更为疏远,最终是水利设施无人用也无人管,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又限制各方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用水、管水、建设矛盾从从,恶性循环。

3、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化开展。

许多水利政策、规范、技术性要求都产生于北方地区,其区域的不同并没有随实际的差别在政策等方面有更大的区别,仅随市场经济的深入而统一。计量收费,按方收费及价差节水等等政策的制定,出发点就是用经济的杠杆使其用水户节约能源,搞活水利经济。这在国外特别是以色列最具代表性,且非常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在我国部分地区实现这一政策,农田用水中的漫灌、跑灌现象实为普遍。按随着市场经济的广泛推进,人们看到的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在同一件议事的比较中,一个人就有一个看法,往往是"一事一个议,决定早过时"。令人忧虑的是,至今为止,我们水利建设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合法性却不合理的危机正在悄然来临,对于整个基层政治权威的冲击就会产生怎样的恶劣后果。

四、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进入市场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并不能完全市场化,而是有规范和政策性偏向的市场化。

1、对于农田水利主体设施应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国家应该全力承担。因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以及对水利利益的追求使得市场经济条件的各种组织不愿承担这种风险。其次,对社会上其他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有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主干部分实施配套,水管单位或社会团体才会把对主体部分的重视放入到支斗农毛那些本由受益户自行管理、建设的工程建设中,主、支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加大投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符的。一是经济实力可以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现在,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保持了8%左右的增长率,完全有能力支持农田基本建设。二是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基本农田的粮食直补就是有力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减和补的方式来保证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对农田建设的投入可以重新树立农民对政府的信心和威望。在农业灌溉区,逐渐发现,多数农民对政府官员、村级领导的不满,两者充满不信任,甚至敌视。更有甚者,政府的工作还需要水管单位人员出面才能得到农员的支持和理解。农民的话说:只有对农业建设投入的部门才是直得信任的。

2、土地制度的改革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

土地制度上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下重新核实土地实有灌面,保证有效灌面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农民对按面积收费的信任度。改变原有谁受益谁负担为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团体投资。充分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的效益,解决建设和管理在市场机制下的作用,利益就是市场下最原始的动力。菏泽市水利建设正在试行的成立用水户协会来管理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但这种格局的改变其前提是在国家对水利主体工程配套后,剩余的具有独立的区域或独立的灌面下才能得以保证。

篇(8)

前言

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与深入,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不仅仅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更是因为水利工程关系到民生发展。因此,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一定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水利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赶超国际上的发达地区,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特别是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完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最终达到更高水平,推进我国水利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一般我们说到经济,就会想到国民经济,而水利工程经济建设与发展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从概念上分析,水利工程经济主要是要以水利工程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勘查以及施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水利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与进步,进而为国家建设以及经济民生服务,这是发展水利经济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必要性分析

水利经济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其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本体,在此基础上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等等都属于水利经济建设范畴,水利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关乎我国民生生计的大事,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水利工程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做好水利经济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内容,故此,水利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在未来的几年中给予科学规划,使其更好的推进我国生态水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政府政策的大力督导下,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水利经济建设已经较过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水利建设是一项相对规模比较庞大的项目,因此在经营管理以及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也就给今后的水利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把控水利建设发展的方向与要点,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给予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的推进水利经济建设朝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三、科学发展有效策略研究

1.做好统筹,全面协调

统筹规划对于水利经济建设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水利工程属于规模相对比较庞大的体系,因此涉及部门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各个职能部门,分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也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对水利建设规划与协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上级政策,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及帮助,对于相对较差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更好的推进其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水利经济建设的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2.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

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改革措施是当前水利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按照政府的明确指示,并且在政府有效监督的基础上,摆脱盲目竞争,提高水利建设过程中职能业务的有目标开展,特别是要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部整改工作,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度的资源浪费情况,更好的确保水利企业及单位的既定经济效益的获得。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良性的竞争,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示下,全面有序的开展各项符合市场的经济活动,加大对于外部资金的吸引,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必要的政府补贴,能够在确保经济效益,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健康有序的推进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与壮大。

3.进一步完善管理及监督机制

管理与监督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旦问题产生势必会影响到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管理与监督机制在此情况下发挥作用,强化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于资金去向的监管,并且根据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企业以及单位有力的政策及资金帮助,最终推进水利经济建设能够更加顺畅的开展。

4.全面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篇(9)

a)强化科技兴水的认识,建成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水利工程。作为工程性缺水严重的黔西南州,全州各部门、各级领导乃至全社会每一个公民,都要有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增强节水意识。要认真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立项等前期工作,保证科学立项,作好经济分析论证,做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既符合群众的心意,又能体现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要求。

b)坚持全面规划和综合利用的原则。按河流水系、县市和经济发展要求,做好水资源的调查、评估、需求预测、综合平衡工作。经批准的规划是水事活动的基本依据,各县市、各部门要按总体规划的要求,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c)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发展节水型农业。水管单位要研讨节水灌溉制度、节水灌溉方式、节水耕作技术、种植节水作物等;要推广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制定水资源科学管理制度,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制度管水,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运用行政、法律手段,依法治水和管水。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通过法规、标准、制度、规划及控制市场行为,鼓励节水,约束浪费,促使用户主动改变消费行为和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需求,从而实现节水型经济。

2强化对水利工程的经济意识

水利经济迟迟不能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主要原因,除水利工程自身存在着社会效益大、经济收入小的特点外,主要是过去长期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在设计、施工、管理上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经济,重主体、轻配套问题。克服这些旧的观念,强化水利经济效益意识,是水利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

a)改变工程设计没有正规经济评价的状态,强化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分析与评价。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范要求,由经济评估的专业人员进行正规的经济分析与评价,否则设计文件应不予审查。在经济分析评价中,除进行经济分析外,还必须进行财务评价或研究财务执行方案,连同设计文件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作为今后水管单位开展水利经营活动的法律依据。

b)改变重主体轻配套状态,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水利工程效益是通过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共同运用来实现的。在已建的水利工程中,相当一部分配套工程没有同步建成,影响整体效益的发挥和水利经营管理单位的经济收入。要把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搞好规划设计,同步进行施工建设,统筹进行调度与管理,保证工程效益的全面发挥。

c)改变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济目标责任制,采取经济手段提高工程效益。增强改革意识,打破水利基层部门花钱靠国家的习惯,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自身发展。

3提高现有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途径

a)锐意改革,树立观念。水利建设与管理要适应改革的形势,必须牢固树立服务观念、效益观念、经济观念。

b)完善配套水利设施。根据国家和地方财力情况,对已建成的水利项目,争取在短期内使现有工程逐步达到设计标准和取得应有的效益。

c)实行商品供水。严格按照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水价改革的文件要求供水和收费,将水费作为管理和维修工程的报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节约了国家投资,又使投工者得到合理的报酬。

篇(10)

一、水利规划的目标

国家规定的水利规划的基本目标,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目标,通称规划目标。它是各个时期国家侧重点的体现,是规划总体安排的最高准则。在规划目标中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是最主要的。这些目标是针对各方面对水利的要求,有效地解决防洪、除涝、灌溉、防治土壤盐碱化、水力发电、内河航运、工业及城市供水、过木、旅游、水土保持、水产养殖、水资源保护等各项具体开发治理任务来实现的。

江河水利规划是根本性战略问题全国各江河流域涵盖了整个国土。江河湖泊所提供的水资源量占人类需水量的绝大部分。如何合理、高效、综合利用水利资源,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系统科学,需要在未开发前,进行水利规划。正因为水利规划是全社会关心的事情,并涉及社会各个部门,因此江河水系的水利规划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社会因素,同时也受到经济的制约。

水利规划与经济的关系可大致用水利规划建设中的投入和产出两大方面来阐述。

二、水利规划建设中的投入

1、经济方面

(1)工程基本建设投资。如工程建造费、水库移民费、各种淹没和占压土地的赔偿费、勘测设计费等。

(2)工程投产后每年需支付的费用。如运行维修费等。

(3)其他间接经济损失。如水库淹没矿产和森林,使这部分资源不能加以利用;或因在上游引走水量而减少下游灌区或水电站的经济效益,等。

2、环境方面

如水库淹没名胜古迹;库区周边土地的浸没和浅水区滋生细菌;截断河流影响鱼类回游和产卵;疏干沼泽和围湖造田影响野生动物栖息繁殖和调节气候作用;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大量引水影响河流自净能力等。

3、社会方面

如水库移民安置对当地群众造成的困难;引水、排水、滞洪、分洪所可能引起的上下游、左右岸和相邻地区群众之间的一些矛盾和纠纷等。

4、政治方面

如开发国际河流对相邻国家关系的影响;以及兴建某些水利工程时,移民或经济分成等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影响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等。

三、水利规划建设的产出

1、经济方面

(1)当地的直接经济效益,如由于防洪,治涝而减灾的效益,以及由于灌溉、治碱、发电、保持水土等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

(2)当地的间接经济效益,如由于提供廉价的电力和充分的水源而促进工业,特别是耗电大和耗水多的冶金、化肥等工业的发展;由于灌溉使粮棉等农业产品增产促进食品工业、纺织业的发展;由于航道的改善而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了商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等。

(3)国家的间接经济效益,如由于调节河川径流可以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并增加下游各水电站的发电量和各灌溉区的保证供水量;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相邻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从而增加各种税收和利润收入并减少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补贴;也可增加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并减少粮、棉、饲料等农产品的进口等。

2、环境方面

如建设水库可以开辟或扩大风景游览区;增加水面有利于野生禽类的栖息和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河流枯水量有利于净化水质;水力发电可减少火电的有害气体排放等。

3、社会方面

如改善城乡饮水水质可以减少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发展小水电有利于提高山区农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可以增加社会就业人数,并缩小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别;防洪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有利社会安定等。

4、政治方面

如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兴修水利,有利于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工农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在临近国境地区兴修工程向外国供水、供电或在国际河流上游与邻国共同修建水利工程,有利于加强国际友好关系等。

四、水利规划的发展及前景

过去水利规划工作的内容长期局限在多用途方面, 而且经历了一个从单用途逐步发展到多用途的过程。按规划目标的内容来衡量, 这一时期考虑的实际上只有国民经济发展这一目标, 或者说这一目标以外的问题考虑得很少。国际上多目标规划的研究虽出现较早, 但从七十年代开始, 才蓬勃发展。这是水利规划工作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条件。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形势对水利规划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环境质量问题愈来愈突出、一些地区的水资源日益感到不足之后, 觉察到水利规划只考虑经济目标这一因素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考虑其他有关因素, 需要扩大规划人员的视野, 使之从整体上( 也应包含从长远观点上) 分析评价一个工程或规划项目。另一方面系统工程理论的大发展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又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划提供了可能性, 从而使水利规划工作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中国水问题》王腊春、史运良、王栋、张兴奇等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水利计算及水资源规划》叶秉如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篇(11)

(一)不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问题,尤其是在建设小型的水利工程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材料以及设备,甚至有些地方没有配套资金,地方相关部门和单位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财政制度不完善,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以至于出现一些资金挪用、账目混乱以及白条充账等种种问题,影响了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

(二)不注重过程和质量

此外,有些地方在水利工程建设一开始就只注重其结果,而不注重建设过程和建设质量。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关注的是资金由谁来投入、施工单位是谁、监理是谁、以及设计由谁来完成等等,而没有真正的去关注问题的实质,对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和质量监管都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工程上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变更和问题,最终使整个工程的质量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管理方面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不到位等问题,在工程投入建设后,并没有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由于环境、技术条件以及资金方面的限制,致使大部分水利工程标准都比较低,而且工程建成之后的维修、养护经费都严重缺乏,运行的机制差,相关的水管单位在工程建设完工之后没有按照预期的成本去收取费用,从而导致工程在出现维修问题的时候面临着资金严重紧张的局面。此外,由于一些地区相关单位的管理和重视力度不大,导致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及其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的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率。

(四)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

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个因素是属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它主要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污染和破坏,对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污染方面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水利工程自身所导致的,这也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些客观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进程。

二、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价计算的原则和范围

在对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做出评价时,应该使所产生的费用以及效益都要遵循一致对应的原则,也就是在项目的费用上和效益的计算范围上,计算的价格水平和计算的内容都必须要一致。这不仅是为了使水利工程的费用和效益更具有可比性,而且还是保证经济评价结论的合理性。由于大型的水利工程所带来的间接的效益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对此经济效益做出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它直接经济效益和直接费用以及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费用来分析。直接费用指的是用能够反映出资源最优使用效果的价格来计算整个工程投入的经济价值,直接效益是指用能够反映出资源最优使用效果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工程产出物的价值。而间接费用则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代价和损失,也称作外部费用,间接效益指的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完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其他的效益和贡献,即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称为外部效益。两者之间是相对的,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中所用的能够反映出资源最优使用效果的价格中已经体现了工程中的某些外部费用和效益,在计算间接费用和间接效益时,不能重复计算该费用的效益。

三、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利用水利工程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我们应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优势条件来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如利用水利工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为水产养殖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还可以发展相关的旅游业,使其成为旅游热点,也可以利用水利工程周边的空地来种植林木,不仅能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美化环境,总之可以有效的利用水利工程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的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降低自身的负面效应

由于水利工程自身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行一系列的规划和举措,并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工程完工后的一系列后续问题注重及时处理,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由于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配套设施并加强管理

一方面应加强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注重主体工程本身的建设,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主体工程对于配套设施的需求,力争做到建一处的工程就配备相应的辅助设施。另一方面是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对工程建设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的按照法定程序来执行,使招标公开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的现象发生。还要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监管,保障工程建设能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