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消费需求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2消费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满足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向着今天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人们渐渐地更加关注于居住、出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影响到居民的支出结构。
1.3现存的消费政策和环境不完善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住房、轿车、信息、旅游、教育、医疗服务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些方面的消费环境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政策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增长。
2刺激消费需求的对策
2.1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壮大保险产业当前,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处于不合理的状态,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们对社会保障的信任感,使经济周期性波动减少,发展保险行业,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稳定职工调整到正常合理的收入与消费心态,促进消费倾向的提升,延缓储蓄倾向的上升。
2.2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扩大中层阶级
2.2.1积极提高各行各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使收入差距调整得更加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拉动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倾向。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减少社会失业人口,保持收入的相对稳定,使中等收入群体得以扩大。
2.2.2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应加强这部分群体的税收管理。充分发挥税收制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依据“限高,促中,提低”的原理进行调控。加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税法完善和征缴工作,通过征收遗产税,改善收入过高的现象。
2.2.3推动市场的有序发展,鼓励人才和劳动力的公平竞争,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避免平均主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收入分配关系得以规范,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进行初次分配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经济规律,防止人为因素以及各种行政、计划手段的干涉。进行再分配时,则应该增加力度对初次分配进行调节。
2.3确保农民增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2.3.1当前,农民收入呈现收入增幅下滑的趋势,为此,应建立长效机制以增加农民收入。采取利民措施,如取消农业税。还要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提高粮食收购的价格,农民收入稳定了,自然种粮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农村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2.3.2采取转移支付体系的方式使农民消费负担得以减轻,推动城乡的稳步健康发展,构建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
2.3.3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或非务农时段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推动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
2.4改善消费结构断层,实现消费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消费市场结构出现了断层现象,且表现较为突出。以住宅、购车、旅游等为重点的新的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规模,而旧的消费热点却已经渐渐退出舞台。解决消费断层问题,克服疲软现象,是当前工作的要务。政府应在金融体制、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扶持,实现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消费领域的拓宽和消费档次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升华,非商品性消费在总的消费支出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人们的消费热点向着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等方向发展和拓展。消费档次的提高表现在人们购买能力的提高,从过去的“万元级”向“十万元级”过渡,如住房与汽车。然而,高消费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应采取各项政策,使居民收入得到提高,使其消费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层次,促进新消费热点的形成,完成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2.5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发展信用型消费过去的量入为出的消费模式,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为了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低消费的观念,应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政策,积极发展信用型消费。使消费信贷的贷款消费对象和范围得以增加,推进个人信用制度的实行,积极开展消费信贷,鼓励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时,要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信贷需求,进而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需求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愿望和要求,或者说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企业将各种营销手段或诱因作用于消费者,以刺激消费需求,激发购买欲望,促进购买行为的实现。因此,企业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根据消费者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最终实现自己进行营销活动的目的——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消费者需求研究是企业界和营销理论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新经济时代是指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Intemet技术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跨越了多个渠道:他们把人类从古至今的需求和行为与新兴网络行为结合在一起。用高科技武装起来。这种消费者的行为混合了传统的和数字的、理性的和感性的、虚拟的和现实的因素。与之相适应。现代消费者面临的消费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
一、现代消费环境变迁对消费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和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推动了消费内容与方式的不断更新。
2.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急剧增长,现代消费者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本国市场和本国商品,还有国际市场和国外产品,由此使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
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商品贸易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从而为消费者实现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可能。
4.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迅速缩小了时空距离。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加,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得以广泛交流、融汇,各种新的交叉文化、消费意识、消费潮流不断涌现,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传播。
这些变化,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并使消费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与发展。都必然引起消费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样。现阶段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也将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多方面的深层影响,并使消费者需求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结合我国消费者现阶段的需求动态以及当今世界的消费发展潮流。可以将这一变化归纳为以下趋势:
1.消费需求结构趋向高级化
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这一趋势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我国为例,以商品房、私人轿车、电子信息产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消费被启动,消费品将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升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高水平上。据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从2005年至2010年,经济的增长率将在6.4%一7.8%之间。与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相适应,我国的消费基金在总量上也将持续地较快增长。在整体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不断升级,消费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将逐步趋于高级化。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与此相对应,城乡居民已开始具有了较强的购买潜力。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从小康走向更宽裕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衣食等一般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住、行以及通信、电脑、教育、旅游等享受类消费将大幅度增加。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增加和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也开始显现。
2.消费心理引导消费需求日趋成熟化
买方市场格局形成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银行储蓄利率的改革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成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与短缺经济时期相比日趋稳定、成熟,呈现出求实、求新、求稳、求廉的趋势。与此相适应,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与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理智型购买增多,情绪型购买减少;计划型购买增多,随机型购买减少;常规型购买者的购买动机受单一因素驱动减少,受复合因素驱动增加;受削价优惠刺激购买减少,受实际使用刺激购买增加,过去那种盲目、轻率的消费行为已经越来越少。
3.高情感需求与感性消费趋向广泛化
感性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并非出于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而是希望买到一种能与心理需求产生共鸣的感性商品,满足其内心深处的感性要求。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活动的高度市场化和高科技浪潮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快节奏、高竞争、高紧张度取代了平缓、稳定、闲散的工作方式;食物处理机、洗碗机、个人电脑、移动通信工具、现代化办公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大量涌入家庭和工作场所,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机器作为交流对象;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地球村”的味道越来越浓厚。与全新的生活方式相对应,人的情感需求也日趋强烈。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作为与高技术相抗衡的高情感需求,在消费领域中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趋向。
西方营销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时代”,第二是“质的消费时代”,第三是“感性消费时代”。在感性消费阶段,消费者所看重的已不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是该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上的渴求,或是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的自我价值的吻合。在感性消费需要的驱动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并不是非买不可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能与其心理需求共鸣的感性商品。这种购买决策往往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标准,以“喜欢就买”作为行动导向。如美国有关机构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女性选购服装时重点考虑穿着的感觉,追求所谓“最新流行款式”者不到43%。在日本市场上,感性商品正成为新的流行时尚。因此,感性消费趋向,实质是高科技社会中人类高情感需要的体现,是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和情感的满足等高层次需要的突出反映。在我国,消费者需要的感性化趋向也逐渐增强,以情感需求为核心的鲜花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4.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趋向统一化
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全部活动的总体模式和基本特征。由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是十分复杂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也是多方面的,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等。上述不同方面、层次的生活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生活方式的整体系统。从生活方式的系统构成中可以看出,消费生活方式不仅是生活方式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其他生活方式分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现代社会,人们在充分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带来高层次物质享受的同时,逐渐意识到高消费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需求是社会性的,其快乐源于多个方面,仅靠物质享受难以使人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消费和人的幸福之间并不直接相关。决定生活快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其次是有满意的工作,即能自由自在地发挥才干和建立融洽的友谊关系的工作。基于上述认识,现代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把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统一、协调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评价生活方式,注重提高生活方式的整体质量。
5.提倡“绿色消费”,注重消费与环保一体化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环境过度破坏的严重困扰。在环境问题的压力下,现代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消费留下的不仅是成堆的垃圾和对环境的破坏,还将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不断恶化。因此,许多消费者提出“做一个绿色消费者”的口号,要求尽可能地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对所消费商品尽可能做到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绿色消费需求趋势是指消费者要求自身的消费活动要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和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消费,实现持续消费。
在可持续发展观越来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精神感受更为强烈。所谓绿色消费,有两个内涵,即消费无污染、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消费行为要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随着消费渐趋理性化,“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需求产生了。“绿色消费”曾经在食品生产领域风靡一时,而今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消费领域的一个流行的提法。如很多从移动GSM转而使用CDMA的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是看重CDMA低辐射的绿色消费功能。绿色消费是文明、科学的消费。各国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开始将消费与全球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自觉地把个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纳入环境保护的规范之中。在我国“绿色消费”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已经意识到节约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提高消费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把“绿色消费”作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需要购买无公害、无污染、不含添加剂、使用易处理包装的绿色商品,并自动发起和支持抵制吸烟、禁止放射性污染等保护消费运动。由此,保护环境已成为现代消费者的基本共识和全球性的消费发展趋势。
6.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
短缺经济条件下粗放的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导致不少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不符合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加之供给与需求结构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脱节,直接阻碍消费需求的增加、结构层次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总供给水平大大提高;同时,由于国民经济的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粗放经营,低水平竞争,只求规模不计成本,政府和企业投资缺乏远见,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造成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据统计,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品都处于过剩状态。在社会商品供给总量过剩的同时,一些高技术含量、适销对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商品又供不应求,供给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在社会产品供给总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一些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应该集中的行业集中程度不高,可以分散经营、适合竞争的行业又由国家垄断,造成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偏低,不足以补偿其生产成本,而另一部分行业产品价格偏高,消费者负担能力不足。
2、居民收入下降,收入预期过低,消费预期增高。
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处于调整的时期,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企业职工收入下降,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国家机关人员分流,造成这些人员的收入大幅度下降,加之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处于低谷,农民收入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增长已从1993年的9.5%下降为1997年的3.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997年仅为4.6%,而1996年则为9%。伴随着收入水平下降的是收入级差的扩大。公款消费、公款私存、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住房、医疗、教育制度改革的不完善造成了城镇居民名义和实际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中明显出现了收入阶层,高收入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城乡差别也在不断扩大,农民近几年收入增幅明显放慢,而这种情况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利益,下大力气减轻农民负担,投入大量财力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出现的。
在城乡居民即期收入下降的同时,人们的收入预期也呈下降态势,由于预期未来的收入下降,人们通常采取预防性措施。首先是紧缩预算,减少即期消费,减少奢侈性消费,只维持基本的生活必需消费;其次是减少或推迟非必要的消费支出,具体表现为居民储蓄倾向持续居高不下,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且难以改变。
近年来,我国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较多,如就业制度、退休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确定性、依赖性心理演变为不确定性心理,居民为了防范未来的支付风险也减少了即期的消费。
3、目前市场上无消费热点,居民多有持币待购心理。
一年多来,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居民普遍认为物价有可能进一步回落,因此目前居民的消费预期心理表现为持币待购心理。居民的消费预期心理是指消费主体在对市场和经济状况作出判断下的消费倾向的变化。其主要动向是:在即期市场活跃、收入变动不大或下降、价格下滑的情况下,消费就倾向于等待和观望。并且,消费心理具有强烈的从众倾向,当社会上一部分消费表现出某种消费行为时,就会强烈地带动其他消费者的模仿行为。
通过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部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需求由低档向高档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由单纯的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方面转变。而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差距,居民希望购买的消费品要么供给不足,难以买到,要么价格过高,难以承受。城镇居民对生活基本品的需求趋于饱和,下一步的消费目标是住房和汽车,但由于收入水平及传统分配体制的问题,居民的购买力还难以满足其需要。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普遍偏低,支付能力明显不足。
二、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扩大内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扩大国内需求,理论上讲可以从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入手。然而去年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然有效的扩张投资需求,但是并没有引起消费需求的扩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的传导机制受到阻碍。笔者认为消费需求能否随投资需求的扩张而相应扩张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最终还是要由消费需求来实现,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持久的拉动力量。去年一些改革措施出台,改变了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消费倾向明显减弱,使政府扩大投资的政策效果打了折扣。因此,目前应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状况,我认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是支持需求扩张的有效手段。
从现实状况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和近10年积累准备,我国居民的消费已经开始进入“住”和“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但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已严重落后于生产信贷的发展水平,居民消费几乎是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居民在实现购买前的积蓄时间太长,就会出现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由此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据统计,仅1992年各家银行发放房地产生产贷款达8000亿元,至1998年加上利息,各家银行未收回的贷款本息共达1万亿元之多。因此,只有加速发展消费信贷,逐步把居民的自我积累型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型适度超前消费,才能在发达的生产信用与发达的消费信用之间达到均衡,才能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我国居民收入层次的判别,不同地区及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市场潜力及市场容量的特点来看,应通过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汽车、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教育(子女教育、个人职业终身教育)的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城镇居民开始具有消费信用基础。到1998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储蓄达到5万亿元,手持现金6000亿元,外币存款300亿美元,居民共有金融资产达到6万亿之多。1997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已达4377元,人均储蓄8581元,户均金融资产在4万元左右,不少城镇居民已经存在住房、汽车、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教育(子女教育、个人职业终身教育)千元、万元、十万元级潜在消费结构。
其次,从住宅、汽车业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看,不仅其自身的产业关联度较大,而且两者从生产到消费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住宅产业的发展将使城区扩大并向郊区扩展,而住宅与工作地点的远离又会使居民对汽车的需求的增加。同样,居民拥有汽车之后,对远离城区住宅的需求将大量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城郊住宅业的发展。另外,去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中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计划达1800亿元,而公路建设的回报靠的是汽车量的增加,因此,公路建设与汽车的应是同步的。显然,我们把住宅和汽车作为消费信贷的重点,既是保证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协调的需要,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及保持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需要。
再次,把教育作为消费信贷的重点是因为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经费不足是主要问题。我国民间具有不惜财力办教育的传统,发展民间投资用于教育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吸引民间投资的主要途径,政府应提供便于民间投资教育的政策环境,总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讲话为启动民间投资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十万元级的投资项目对于国内居民来说通过储蓄来支付是困难的,需要消费信贷予以必要的支撑,从而为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三、发展消费信贷的具体途径由于体制和认识等原因,我国消费信贷长期严重滞后于生产信贷,消费信贷基本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因此,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环境。笔者认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1、切实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居民的消费主要是由居民的即期收入水平决定的,即期收入水平有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切实提高中下收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可以直接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未来两年内,实际消费可能继续受居民收入增势减缓和职工下岗待业的影响持续走低。因此,国家在收入政策上要采取有利措施提高公务员工资、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金,同时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差距,加快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有钱敢花,从而改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以刺激消费的合理增长。
2、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降低贴现率,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居民的消费信贷受利率水平的直接影响,消费信贷必须是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形成,目前经过七次降息,具有标志性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95年的10.98%降为2.25%,一年期贷款利率由12.06%降为5.85%.为了刺激消费和消费信贷应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从而支持居民适度超前消费;降低贴现率便于形成灵活的市场化的信贷结构。
3、形成居民信用评估体系。
目前,居民信用评估体系尤其是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而居民信用评估体系是消费信贷的基础,因此建立消费信用评估体系就显得必要而迫切……笔者认为消费信用评估体系的培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国家信用的转移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个人信用产生。建议具体由所属单位人事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利用个人档案和组织考察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提供相应信用担保;同时银行部门提供手续费给提供担保的同级财政部门建立信用担保损失准备,所属单位也要负信用担保损失责任,从义务和利益的关系上建立银行、财政、单位、个人之间的信用框架,由此作为居民信用评估体系的突破点。
2)发展民间信用评估体系。成立民间信用评估机构以及银行系统联合成立银行信用评估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进行政策指导。
1.2物流需求的质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以及消费理念的不断升级,居民消费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有急事随着单位产品价值量的不断增加,对物流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也不短增强,这主要体现在对物流时间的精准控制、对物流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对物流效率的不断提高等等。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城市居民队伍行业逐渐由量的需求转变为质的需求,因此运输已经不再是物流的主要要求,另外随着物流行业的地域性、时间性、稳定性以及供应服务的可操作性等多方面的影响,物流行业正在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1.3物流需求结构的变化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理念的变化是影响物流需求变化的重要原因,消费结构以及消费理念的升级刺激了物流需求从简单的运输、仓储转变为综合性的物流需求,无形需求的比重更是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1)运输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运输需求逐渐向体积小、重量轻的方向发展,公路运输的比重不断增加、铁路以及水路运输的比重不断下降。(2)设施装备的变化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货物的仓储条件也不断提高,近年来,逐渐向仓库的标准化、自动化以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3)产品包装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消费品附加值的不断增大,物流产品的种类、运输需求也正在向多方面的方向发展,包装以及加工的需求不断增加,且出于消费品自身结构升级的影响,包装与加工越来越复杂。
2城市消费结构的变化给物流需求带来的挑战
2.1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体系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给物流行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对其体系化、规范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物流行业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差强人意,尤其是在没有想成完整的物流体系的前提下很多服务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企业不仅规模小、水量少,而且在服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服务方式比较单一、运输服务不到位,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以及仓储服务上没有进行很好的完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很多物流企业服务意识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开展增值服务,没有重视物产业涉及方案以及全程物流跟踪的意识,物流服务还没有广泛的开展起来。
2.2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实现货物流通是物流行业的主要业务,而货物的流通涉及了物品的运输、物品的储存、物品的配送等环节,所以在整个物品流通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与此相应的费用,如运输费,包装费,存放费等。同时由于物流企业的财务部门的预算的失误和决策的不合理,导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进行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因此增加了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总体费用。所以现在大部分物流企业开始实行内部控制会计的制度,从而可以实行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控制和调整,客观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改进的理念较为落后,导致制度的改进并不完善,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1)物流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程度不足,还存在财务部门无法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问题。物流行业的主要业务是使货物流通,因此主管物流的相关部门在企业内部所占的比率较大,相对而言,财务会计部门则较小容易被忽视,此外会计部门也是一个非直接盈利的部门,所以财务会计部门也很难被重视。(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物流企业的运用不充分,缺乏相应的完善和健全的奖惩审核机制。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会计制度,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完善和健全的奖惩审核机制,从而导致了该制度在经营过程中的滥用,并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3物流行业专业化程度偏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给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物流行业由于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水平的差距,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现代物流理念还没有得以广泛传播,许多物流企业还只是提供简单的运输服务、仓储服务,在库存管理以及信息加工方面海巡在这很多欠缺的地方。许多企业经营粗放、服务质量较低、员工素质又普遍较低,因此在激烈的市场很难占据有利地位,也很难开拓新的市场。
3物流行业应对城市消费结构的对策
3.1加快构建完整的物流服务体系要想进一步的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就必须不断加强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加强运输、仓储、包装以及流通加工等基础性工作的建设,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仓储工作建设,营造多方联合营运、信息共享的新型物流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及区域辐射力的综合性物流体系。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建立符合国情且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布局合理、技术适宜、绿色化、集约化且高效率的现代化物流体系,促进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函,促进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2努力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结构,以及人员安排,建立一个运行有序的、可控制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和员工的安排对一个部门的影响很大,一个部门如果人员的安排不当轻则会降低部门的执行效率,严重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组织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正确安排还不能达到现在部门对员工运用的要求。所以,物流企业应该加大对财务会计部门的重视,并通过努力调查与研究,再对其组织结构做出相应合理、有效的调整。此外还应该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养,通过这些技能训练,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应该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人员安排上要保持清洗的头脑,尽量保证“人尽其能,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一个运行有序的、可控制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实现物流企业成本的降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
3.3促进物流行业的专业化为了进一步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必须不断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推动物流行业向着更高层次、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物流行业必须明确自身的核心业务发展方向以及目标定位方向,不断推出符合市场情况以及自身情况的社会需求专业化服务,引进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促进物流行业向实现更为系统化、更为规范化的操作。必须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行业的标准化,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培养现代化人才,促进物流行业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1)国外研究现状
而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问题,理论界的经典解释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1]这也是目前国外的主流派观点。该理论认为,供给过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受二大基本心理因素和二大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而导致的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构成。[2]其中,投资需求不足产生于资本家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和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消费需求不足则起源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为解决、对付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张扩大需求,鼓励消费,反对节省。[3]其中,重点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之相配合,主要通过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加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弥补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国内学者对扩大内需对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4-11]罗云毅、王涛认为,高投资、高储蓄和低消费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种经济常态。原因在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长期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工业国家,并存在消费率持续走低、投资率较高的态势,但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来讲,消费投资比例关系大致是合理的。因此,基于我国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时期和所采取的赶超战略要求,应在保持较高投资率的同时,适度提高消费率水平。祁京梅认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内需的扩大,而扩大内需需要投资和消费双拉动。近年来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市场、有需求行业的产品发展和融资的政策措施始终是围绕着最终需求,不仅促进了经济和投资的增长,而且极大拓展和挖掘了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因此,要保持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协调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促进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目前研究水平的评价
扩大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是多方面的,有投资的因素,有消费的因素,也有需求方面的因素,对于扩大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对策的研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这些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群.落实扩大内需的思考[J].新.2009(01)
[2]肖朝阳,陈端计.对扩大内需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
[3]Keynesia. Think deeply that again to having an effect to need theory's.
[4]祁京梅.2004年消费需求增长分析及2005年展望[J].经济要参,2004,(78).
[5]白暴力,刘帆,魏军.总消费需求不足的微观机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05, (10) .
[6]李广平.消费函数及其模型的再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2005,(9).
[7]杨永忠.中国消费症结解析:一个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5).
[8]严先溥.中国消费市场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2).
[9]黄微分.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 (6).
2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可行性分析
2、1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来采取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相对于出口和投资而言“跑得最慢”。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下降,自2003以来一直低于40%,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自1999年以来,我国经济中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持续下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9年的74.4%降至2007年的40%。这一方面说明,自199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内部国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福利在持续下降。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消费需求存在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2、2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了先决条件
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456美元,2008年8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按国际通行说法,这正是消费水平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次世界经济大萧条对我国经济来说既是一次危机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向型经济模式向以内需拉动为主转变的大好机遇。
2、3农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我国应把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摆在突出的位置。我国有13亿人口,有8亿多农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届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尽管近些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格局”的战略方针并组织实施,但是农村发展还远远滞后于城市,农民收入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据有关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在这种情形下,农民的消费需求是很难得以提高和满足的,导致我国农民的消费意愿很强但是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可能成为我国拉动内需避免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我国经济下滑的支撑因素之一。
3扩大消费需求的税收对策建议
我们知道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突破20万亿,居世界首位,但贫富差距也是位于世界前列,从而使我国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不足,而高收人群消费意愿不足,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还有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的另一个关键因索。因此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首先要提高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次要刺激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还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消费以后有保障。下面就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居民消费意愿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几点税收建议:论文百事通
3、1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开拓农村市场的力度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因此首先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城镇,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要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通过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通过税收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我国农民购进的农业生产资料目前还不能抵扣增值税,根据税赋转嫁的原理,农民的税收分担很重,不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我们应该将农民纳入增值税增收范围,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对农民的增值税免征。还有为减轻农民的贷款困难,可以考虑对向其提供的贷款的金融机构免征营业税。
3、2改革个人所得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个人所得税对所得课税,能够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直接调节,从而调节消费和储蓄行为。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很不完善,需要进行改革。首先我国应该实行综合所得税课税和分类所得税课税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模式;要合理确定个人收入课税费用扣除额;其次减少工薪收人税率级次,调整税率结构。同时在合理划分收入差距的前提下,缩减累进税率的级次,对诚实劳动的综合类收人实行低税率,使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级次起到“调高、扩中、提低”的作用,真正发挥其调控收入的职能作用。第三,对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实施全方位的监控管理,重点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监控。新晨
3、3运用税收政策扶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收入者消费意愿不强,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与我国目前消费品的种类不多,消费服务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满足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对于消费品升级换代和消费服务高水平、消费多样性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在企业开放新产品方面提供税收优惠,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
3、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居民不敢拿出储蓄来消费,从而形成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很高而但消费却不足的矛盾。要使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将储蓄拿出来消费,刺激国内消费需求,首先就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在在城镇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初具雏形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会保障基金面临巨大缺口。2005年5月,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200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的巨大压力是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面临的难题,因此将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怡建,朱为群,税收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2]许生,扩大内需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1)
1 四川省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特征分析
1.1 四川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经济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据四川省市省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302元 [1]。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有力地保证了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得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消费目标向娱乐、精神消费转移,体育消费也逐年增长。伴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众多城镇居民特别是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者的一种共识。
1.2 体育消费动机
消费动机是诱发和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以达到个人对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体育消费行为则是这种内在动力的结果[2]。通过对四川省各年龄组城镇居民进行体育消费动机调查结果统计发现,四川省城镇居民进行体育消费动机的排序依次为:身心健康动机;休闲娱乐动机;调整心情动机;健美体形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体验乐趣动机。其中,前四项平均选择率达到86.92% 。这一点充分说明城镇居民的思想进步,思维活跃,体育消费动机和态度是积极的,这种积极态度将为全面健身计划实施、参与体育的人口增加及诱发体育消费和促进体育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1.3 体育健身消费动机水平的比较
四川省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动机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一,男性的休闲娱乐动机和健美体形动机明显高于女性,且消费价值观也存在性别差异。其二,不同年龄群体在健身娱乐消费的金额上明显不同,中青年群体明显高于老年群体,老年群体更讲究消费需求的实效性,他们进行体育消费主要是追求健身效果, 自娱自乐,并不存在多少货币支付行为,而中青年群体既追求健身效果,同时也追求娱乐休闲。其三,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在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价值量上也存在差异。
2 四川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形式与特点分析
从居民的体育消费形式上来看,24~45岁城镇居民消费比例较其他年龄段要高, 首先是体育实物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消耗的实物产品。其次是体育信息消费,是指人们购买体育类期刊、书报或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等所进行的消费,这类消费正逐渐上升。最后一类是观赏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增长较快,消费比例居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运动水平的提高,观赏型消费支出会增大。四川省的体育消费支出从整体排名来看,处于中上水平,高出全国水平,处于西部领先水平[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四川省体育消费市场将会展现出更大的潜力。
3 对四川省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的思考
3.1 以城镇居民体育消费选择和能力为立足点开发体育市场调查表明,四川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和消费能力存在明显的消费主体特征,体育论文范文根据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和生活水平消费的城镇居民依其体育消费动机和消费承受能力对体育服务产品消费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因此,开发与之相适宜的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推出符合各类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并根据区域性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体育市场的走势。
3.2 培养体育市场消费主体,强化群众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体育人口、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消费水平是决定体育市场大小的三个基本要素,因此,努力培养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积极倡导和鼓励群众进入体育市场参与体育消费。在不断开发多样性体育市场、提高体育物质产品引发居民体育消费欲望的同时,配合各种媒体宣传以强化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
3.3 加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力度
体育娱乐健身市场和竞赛表演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市场。重点开发强身健体、欢度余暇、愉悦身心和体育康复等健身保健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也应重点开发那些进入职业化管理且竞技水平高的、观赏性极佳的各类竞赛项目,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社会体育活动竞赛市场和商业性竞技市场,以高品质服务吸引消费者进入该类体育市场。并且不断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加强对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
4 结论与建议
(1) 四川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使城市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不仅使居民消费支出连年增加,而且有一定剩余,为体育消费奠定一定的基础。
(2) 强身健心、防病治病、休闲娱乐是四川省市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动机。
(3) 中青年是四川省市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24~45岁居民消费比例较其他年龄段要高。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支出水平从整体排名来看,处于中上水平,高出全国水平,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4) 四川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消费和参与消费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5)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加强体育消费的宣传力度,并加强四川省体育娱乐健身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发展,为我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条件。
(6) 加强宣传与体育消费引导,引导人们合理支配时间,拉动体育消费。运用价格杠杆,刺激中低收入者体育消费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2008 四川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06.
[2] 肖沛雄.论体育市场和大众传播[J].体育科学,2001(21) 5-8.
摘要:服装市场的激烈竞争,现代人多元化的着装理念,都给服装企业的经营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自己的产品、商品赢得消费者青睐,如何在时尚的商战中获得商机,显然切入点就是目标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从消费者到消费者是市场营销的永恒定律,消费市场的广泛深入调研,对消费者的准确定位、对定位消费者生活需求、时尚需求的准确分析,是商家决胜商战的法宝。
现代人的着装,既要塑造与自己生活方式相一致的着装风格,又要彰显自己的个性,这已成为人们着装需求的重要目标,作为服装企业的经营者,特别是服装商品经销商,必须能够提供满足消费者着装需求的商品,这是决定商家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商家经营的商品备受推崇,有的商家进的货却少有问津,关键就在于市场定位是否准确,目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信息把握是否准确,因此,准确捕捉目标消费者着装需求,成为企业经营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消费者着装需求包括着装的生活需求与时尚需求两个方面,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消费者生活需求与时尚需求,准确预测目标消费者消费需求,才能提供给消费者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赢得商机。
一、消费者时装消费需求调查
消费者着装需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因素的制约,如人生观、生活方式、消费态度、价值取向、时尚意识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需求。
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人们对着装美有着不同的追求,而且消费者的着装需求可谓千变万化,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消费者都试图通过着装使自己更美、更富有独特的魅力,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捕捉消费需求信息,做广泛深入的调查是最有效的方法手段。调查方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询问法、试验法。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观察法与询问法。
1.观察调查
观察调查是采用定点、定时的一种调查法。他是把忠实于自己企业品牌的消费者作为被调查的对象,在他们经常出入的街头进行观察,利用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记录他们的着装特征,或在自己专卖店、销售网点等观察来店人员中,目标顾客的数量、比例,把握他们的着装状态。
2.问卷调查
在目标消费者出入的街头、商店,采用口头询问和发放问卷的方法,了解其着装需求的相关内容,包括经常购买那些品牌的服装、经常在哪家商店消费、看那些服饰杂志、喜欢的流行音乐、电影有哪些、购买动机、使用次数的多少等都是询问的话题,把这些问题记录收集起来。
还有目标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居住条件、来店的交通工具、来店次数等也是被询问的内容。
二、消费者着装需求的分析
通过调查收集了大量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进行消费者着装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过程中,要从消费者生活需求和时尚需求两个侧面进行研究。
1.生活需求分析
生活需求是着装的硬件需求,是由构成人们“生活”的硬件所决定的,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时期、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着装场合、季节变化等五个方面。即着装必须符合消费者年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符合其着装的场景要求以及季节的变化。
2.时尚需求分析
生活需求强调了功能性,时尚需求则指在符合着装生活需求的条件下,追求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展示个性美的着装需求,是美的需求范畴。消费者都试图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着装打扮塑造出不同风格形象,展示不同风格的美。每个人对着装美的认知、流行的采纳、着装的风格的体现、品位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服装风格、服装感性心理、服装品位及审美和服装流行变化等构成了时尚需求分析的核心要素。
服装风格指着装的形象或着装风格特征的含义,女性着装风格概括地分为淑女风格、古典风格、运动休闲风格;服装感性心理分为年轻感、成熟感、高贵感三种感性类型,这里的感性心理分类与生理年龄无关,指着装者的心理现象;时装品位及审美,则指不同的人对服装的审美趣味性及对流行的感受能力、辨别能力,是不同的人对时尚美的反应态度,审度能力,衡量人们对流行的采纳程度;服装流行变化即流行趋势,是服装企业商品企划、产品开发、商家进货计划的有力依据。
时尚需求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同样是学生,生活需求相同或相似的人,由于时尚需求、审美意识不同,着装需求就会截然不同。
三、目标消费者的着装需求预测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的着装理念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更加强调舒适性、功能性、审美性于一体,并且现代人在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突出个性表现等意识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与强烈,服装作为精神文化语言的载体,表现出了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征,而商家对消费者着装需求预测的落脚点是一个消费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人,所以这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更好、更准确地获取多元化着装需求的信息,必须采取捕捉多样化美意识的方式,从生活需求与时尚需求多角度综合分析,把产品和服务准确定位于一个顾客群体,
一、我国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升级现状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其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消费结构的升级也称“消费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即代表一个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的升级和变革的过程。所谓主流商品,也就是大多数消费者已经或即将把主要支付集中在其身上的商品。这里的革命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外延型的跃迁,即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了消费重点和热点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点
以满足吃穿为重点的温饱型阶段(1978 ― 1984 年)。在这一阶段,随着居民收的增加,居民消费的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这一阶段食品和衣着消费占到居民消费支出的70% ― 80%。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或标志性商品。
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阶段(1985 ―1991 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进行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免费论文下载。在这次升级过程中,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毕业论文题目,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迈向万元级,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
以居住、家庭设备等为重点的优化生活品质阶段(1992 ― 2000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也逐步展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家庭消费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空调、大容量冰箱、影碟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高清晰度彩电、中高档乐器(如钢琴)、健身器材、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新一代消费热点产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城镇居民用于通讯、旅游和健康的支出增加。
以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享受型和发展型阶段(从2001 年起)。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是指本阶段的完成过程。这一阶段,家用汽车、住房至今等十万元至几十万元的大型耐用消费品成为城镇居民关注和消费的热点,以教育为龙头的教育、通信、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类消费大幅攀升。对我国城镇居民而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本质是生活质量从小康向富裕的过渡和转变。
(二)、目前我国所处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是“住行消费革命”,顾名思义,与住行直接关联的产业面临大力度的改革和发展。那么,这些产业即现阶段培育出的市场热点,已经具备了主流商品的市场。但这些商品在现有的市场运行和操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住房,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竣工的通过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的积压房为9124万M2,市值大约为2000亿元。而我国的住房消费支出使用恩格尔系数计算不足5%,与国际标准的20%相差甚远。房屋的价格畸高,需要住房的人绝非少数,却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只能表明这个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化程度低。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论文题目,住房信用贷款就可以缓解供需矛盾,从2000年起个人按揭贷款购房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有资料表明,个人购买商品住房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0%,而且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商业银行也向消费者以自有产权的房屋为抵押申请用于装修房屋、购置家家电支出发放的一次性贷款。这些新的贷款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这些商品的需求能量逐渐释放,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同等道理也适用于我国的轿车行业,我国目前人均保有量为20辆/万人,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辆/11人的差距是巨大的。当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轿车市场潜力的巨大。
二、分析方法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是经济学家Luch于1973年在美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家Stone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免费论文下载。目前被广泛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本文也将采取这一分析定量实证研究方法,用数据说明消费结构升级问题及亟待解决的消费信贷问题。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
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为I类,则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可以用模型表示为:
Vi=Piqi+βi(Y-V0) (1)
其中,Vi是对第I类商品的消费支出, Pi和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βi为边际消费倾向,V0为基本需求总支出,Y为收入水平。该模型即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
如果样本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可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毕业论文题目,则可以设:
αi=Piqi-βiV0 (2)
则模型(1)可以表示为:Vi=αi+βiY (3)
对公式(2)两端求和得:V0=Σαi/(1-Σβi) (4)
由公式(2)也可以得出:
Piqi=αi +βiV0 (i=1,2,3,...m)(5)
然后利用弹性公式计算相关系数
收入弹性= βiI/Vi 其中,I取平均收入
自价格弹性=-βi(1- V0+ Piqi)/ Vi
互价格弹性=-βiPjqj/ Vi (i≠j)
本文以2001~2008年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2001年为基年进行了处理,(表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三、消费支出构成分析及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一)、消费支出构成
表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构成(%)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及服务
2000
39.18
10.01
8.79
6.36
7.9
12.56
10.01
5.17
2005
36.69
10.08
5.62
7.56
12.55
13.82
10.18
3.5
2007
36.29
10.42
6.02
6.99
13.58
1 体育消费研究状况
1.1研究概况
查阅CNKI,以“家庭”和“体育消费”为标题的论文有39篇。文章发表在2005年之前的文章篇数为12,2006年及其之后发表文章数量为27篇。文章发表在体育期刊为19篇,其中核心期刊数量为9篇,体育非核心期刊数量为10篇;非体育类期刊16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4篇。论文作者来自湖北、吉林、山西、广东、安徽、河南、江西、上海、贵州、四川、新疆、宁夏、河北、陕西、辽宁等省。
1.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可分为体育消费现状与特征、消费结构、消费心理、影响因素及理论分析方面,分类见下表。从内容分类看,体育消费现状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3篇,比例接近60%;体育消费结构文章数量占18%。体育消费的理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比例为15%。
体育消费现状与特征。体育消费现状中体育消费包括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消费形式、消费金额、消费品牌、消费趋势等。王晓东分析太原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现状,认为居民家庭体育消费中物质类消费多,体育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健身类体育消费主要在乒乓球等室内小球及游泳等项目上。没有时间、体育场馆太少、经济条件差是制约太原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韩改玲等分析了体育教师家庭体育消费,认为体育教师体育消费观念合理,消费方式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具有逐步向观赏型和参与型体消费发展的趋势。
在消费现状基础上总结了体育消费特征。骆秉全分析北京市六种主要家庭类型在时间、空间、结构、观念和行为等五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体育消费特征;在时间上,除空巢家庭外,闲暇时间相对不足仍是制约北京市家庭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在空间上,除空巢家庭外,其他家庭类型主要在中低档体育健身场所;在结构上,六种家庭类型居民仍以实物性消费为主,观赏性、参与性消费也占据一定比例;在观念上,家庭体育消费决策以共同协商型为主,体育消费动机明确,强调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特点。整体看,不同家庭类型体育消费上月均体育消费支出偏低,具有体育信息消费整体水平不高特征。这些研究中未提到家庭中青少年或少儿体育消费状况。
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结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何国民对武汉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需求结构定量分析,具体列举武汉市居民家庭基本体育消费需求支出额,体育彩票、体育门票、体育报刊图书、运动服装鞋帽的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而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刘巍分析了西安市家庭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的理论分析。研究内容有对策探讨、消费问题及其经济学分析等。王耀文探讨了河南省城市家庭体育消费发展对策研究。马利对家庭体育消费进行经济学分析。
1.3研究述评
从研究视角看,相对单一。心理学和行为学占有一定比例,比如探讨体育消费态度、体育需求结构和体育消费特征等。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文章数量更少。
从研究方法看,不规范。调查研究中抽样的过程及其表达不够清晰,样本的代表性以及结论的可靠性等值得商榷。
从研究内容看,创新性不够。不同地区的家庭体育消费现状研究泛滥,很少涉及家庭成员的消费影响、变量之间关系研究较少。
2 体育消费研究思考
2.1关注家庭中孩子的体育消费问题
家庭体育消费不仅关注家长及整个家庭,孩子的体育消费及其社会化问题值得重视。从消费社会化影响的三个重要因素看,家庭放在首要位置。这在以往研究中缺少关注。
2.2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体育消费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有以下分类: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不同研究对分类略有差异。教养方式有不同问卷量表。不同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具体在中国环境和背景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体育消费影响有何差异。与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不仅检测研究规范性,更能反映出跨文化的差异。
2.3沟通方式对青少年体育消费影响
家庭沟通方式是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沟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研究将家庭沟通分为四个沟通类型:概念型、交互型、保护型和放任型。不同沟通方式影响孩子的体育消费社会化。
2.4代际间体育消费的相互作用
父母体育消费观念、行为、品牌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青少年在某些体育消费观念上也影响父母,这形成一个互动过程。代际间在不断交互中不断培养着自己的体育消费技巧、知识和技能,促进各自消费社会化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太原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93-96.
[2]韩改玲,杜祥居,朱春山.河南省新乡市高校体育教师家庭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2011,3(4):19-20.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尤其是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人们习惯偏至于批判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进而质疑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而人类在反思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似乎不太情愿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经济发展饱受垢病,其实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根源于社会需求的非理性,而社会非理性需求则根源于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这实质上是社会整体理性的消极不作为,纵容个体非理性需求对经济发展的误导。
一、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缺位误导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或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既包括物质消费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只有满足社会需求,经济活动才被证明是合目的性的活动,只有满足了社会消费需求,经济活动才从社会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也才会被证实为合规律性的活动。因此,经济活动必须接受社会需求的规定,否则就不能够持续进行,也不值得持续进行。可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这一关联集中体现为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即社会需求规定经济发展的合理目标。然而,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尤其是社会需求通过规定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引导经济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即以人类整体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是由国家计划安排的,缺少变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被僵化的计划管理阻断,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被掩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经济关系可以通过市场迅速而有效地联结起来,这就为消费引导生产、需求激励供给创造了条件。不过,目前我国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社会消费需求仍以个体消费需求为特征,缺少社会整体理性的引导与规范,往往带有非理性特点,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一书中列举了六种有违社会规范的消费行为,包括奢侈性消费、吝音、节俭、早熟消费、炫耀性消费以及消费陋俗等,[1]136-153这些以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杂合而成的社会消费需求往往缺乏理性。第二,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是分散、互扰的,难以形成明确、一致的社会消费需求信号,对经济发展的指示含混不清,对经济活动产生扰动,引导作用被削弱。在此影响下,经济结构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结构优势、产业优势,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第三,个体消费较多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较多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较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因而个体消费往往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作为消费动力,较少考虑这一个体消费行为对他人、社会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影响。第四,个体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个体消费需求既受到、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消费理念等“堕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个体消费需求又极易受到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时尚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变化不拘,难以捉摸。随着现代市场供应的日益丰富以及消费文化、消费心理的日新月异,影响个体消费需求的活性因素的作用超过惰性因素,导致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更趋明显。
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导向密切关联。马克思说:“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既扬弃这种自然必要性,也扬弃那种奢侈。}.}a7zo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误导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而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个体消费的非理性,尤其是过度消费引发经济不断扩张,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紧张,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个体消费需求的散乱特性,使经济发展目标难以统一、明确,经济活动相互干扰、内耗,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个体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使经济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承担更多的风险,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环境。
二、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致使各种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难以形成合力,消费需求难以社会整体理性消费需求的形式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个体非理性的消费需求。“消费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或不良性循环的枢纽点”,〔’〕”因此,要使消费需求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由个体消费需求走向社会消费需求就必须把多种消费因素加以整合,形成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以理性因素约束非理性因素,把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行为整合成理性、科学、健康的社会消费行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趋明确、科学、合理,引导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其一,消费理念,即消费观,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持有的对待消费的一些根本原则和观念,如我国人民长期持有的节俭消费是一种传统的消费理念,而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或透支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理念。影响消费理念的因素大多是哲学层面的认知科学及认知理念,如生态文明、消费文明、消费伦理等。消费理念应为社会普遍认可并接受的科学、文明、合理的消费原则及观念,更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体现。
其二,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对象的组成结构,可用各种消费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示。根据消费主体的不同,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个体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a)ioa社会消费结构与个体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形成、演化、变动规律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社会消费结构受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生产结构等,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稳定性等特点;而个体消费结构往往受消费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呈现多动性、个性化等特点。
其三,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购买力条件下的消费欲望。广义的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可以指有购买能力—即能通过购买得到满足的现实的消费欲望,也可以指纯粹的消费倾向或消费想象,但这种消费想象因缺乏购买力支撑,因而是不现实的,只是在购买力条件改善后,消费想象可能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由于受购买力条件的约束,现实消费需求必须有明确消费目标指向及消费数量的限度。消费需求的目标指向性及有限性是其重要特征。
消费理念在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中居于最高层次,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反映,体现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文明,对社会消费具有重要引导、示范及规制作用,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较为稳定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形成与稳定是社会消费理念的载体,反应并折射消费理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程度。
消费理念对消费者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影响较为间接,其作用方式及效果也并不稳定。当然,消费理念对个体消费需求也有两种直接影响方式。一是消费理念直接引导与约束个体消费需求,这依赖个体消费者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二是国家和社会通过非市场手段将消费理念直接
内化到个体消费需求中,常见的方式是强制性消费,如政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教育行政命令的方式统一、强制推行的“早餐奶”消费。
与消费理念的作用方式及效果相比,消费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较为直接,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消费结构是社会群体消费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经过长期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形成的客观结果,因而对消费者个人的消费选择有直接指导作用。消费者的个体消费行为往往受到从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人的消费行为及习惯对自己的消费选择产生示范作用,一旦从众消费,便会以个体消费习惯的方式对个人的消费行为加以固化。
当然,消费需求也会反过来对消费结构及消费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作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性较强。但从作用机制上看,消费理念体现消费文明,引导社会群体消费行为的理性形成稳定的消费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消费心理等影响个体消费行为的因素作用,进一步引导个体消费选择。这样从理念到集体行动再到个体行动,使得社会消费需求理性得到贯彻,使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趋于科学、合理、稳定,从而使社会消费需求目标明确而一致,这是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整个逻辑体系。这一内在逻辑严密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向经济发展发出明确的信号,即经济发展必须以满足理性的社会需求为目标,也从而为经济发展追逐不正当的发展目标划下红线。
三、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目标是确保社会需求理性,以实现对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的正确引导。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保证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社会消费需求;尽可能消除个体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分散、互扰,实现社会理性消费需求目标的明确、统一;向经济活动发出明确的社会需求信号,引导经济发展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第一,消费理念引导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从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体现社会整体理性的社会消费理念至少应具备四个特征,即科学、文明、健康、适度。消费理念的科学性是指消费行为要遵循科学规律。科学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基石。消费理念的文明,指消费理念是生态文明观、经济伦理观、经济哲学等科学认识论的重要载体,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经济一社会一自然”等重大关系的认知成果的集中反映。文明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理念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必须以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为目标,也就是说,人们要生活得健康且有尊严。健康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根本旨归,是判断消费理念是否理性的根本标准。消费理念的适度是指社会消费行为控制在适当的限度之内。适度消费观念的提出对传统消费观提出了挑战,即人类消费的无度是有害的,人类消费的非理望及行为是应该收敛或禁止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类没有无限消费的权利。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理念将保证社会需求保持理性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确立理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