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金融大学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1: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金融大学毕业论文

篇(1)

看指数的意义已经不大,雄安绑架了市场人气和趋势。我们更需要密切关注雄安品种的动向。

恒通科技2日跌停大面,如果是昨天打板介入,基本上不会给你逃脱的机会。

渤海股份大面,昨日涨停砸板倒灌,今天率先闷跌停,还有下跌趋势。

韩建河山昨日最先砸盘倒灌振幅10%,今天率先下杀跌停。明日还有惯性下杀空间。

青龙管业、数字政通高位盘整砸跌停,总体还在箱体中,关注明天是否破箱体。先河环保同上。

恒泰艾普是个坑货,昨天大宗今日必然是砸盘出局,明天不考虑接飞刀。

前人气总龙头冀东装备,目前还在36缺口上方,密切关注明日动向。

总的来说砸盘的标的都是高位品种,有很大的获利盘和套牢盘,早盘有惯性下杀的可能。注意风险。

另外太空板业的下砸,也不利于市场人气。明日需密切关注今日砸盘梯队动向。没有止跌就不考虑操作抄底。重点关注冀东装备和太空板业、博深工具。

次新股银行也是杀跌主力,补跌是少不了的,A股总是一视同仁,只有先后的区别。次新股总体还没有缓过劲,砸盘受伤的总有他,观望。

【今日操作】

汉钟精机反包失败,早盘按照8条交易原则出局,后面有天大的利润也只能交给勇士去了。

凯发电气今日获利了解,封板被砸回落,大环境不妙就先止盈了。

 

雄安是短线风浪搏击者的乐园,如果你能够承担高风险,可以去搏击,不能承担5%以上的亏损,请远离他。

如果你选择承担2%的风险品种,那么可能获得2%的收益。

篇(2)

上证指数低开后反击一度接近翻红但无奈失守年线,多头最后防守在3085一线,上方3100点继续成为压力。创业板指数失守20日线但下方5日10日均线形成短期支撑。

外盘狂风骤雨下跌影响A股反弹节奏,尤其雄安概念一再吸金最终资金高位不愿继续拉升转而砸盘,年线及3100点区间得而复失对市场心理影响也较大,下方3085一线将是多头最后防线。目前多空博弈继续以拉锯形式存在,成交量继续逐步缩减显示交投不足,市场继续震荡筑底为主。

震荡期间杜绝追高行为,保持半仓以下,耐心低吸借助拉升高抛降低成本。

范文2:

大盘再现跌停潮,寻龙俱乐部逆势捕捉涨停股!

今日日早盘受欧美股市大跌影响,A股两市跳空低开,沪指失守3100点,盘初三大股指集体走高,沪指触及3100点后于年线附近展开震荡,临近午盘两市重现一波冲高。午后雄安概念、次新股联手杀跌,两市跌至开盘点位附近后止跌。

今天大盘比较恶劣的情形不是下跌,而是再次出现了跌停潮,跌停的个股达到了21只,说明空头经过休整之后,再度发威,空头依然具备充沛能量。

今天大盘一度冲高几乎要翻红(创业板已经翻红),机智的我早就看出主力的虚弱,不断发帖提示大盘风险大,要减仓,千万不要以为大盘走出v形忍不住追涨。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准确。

后市研判:从周线看,沪市依托60周均线,试图展开反弹,但是受到空方强力打压,因此周线反弹力度不大,预期经过震荡后,短线将会失守60周均线,重新进入寻底过程。从日线看,沪市今天失守5日均线,5日均线已经成为重要阻力,虽然指数收在10日均线之上,但是10日均线依然下行,对指数难以形成支撑,大盘波段底部条件还不具备。

操作策略:波段操作继续保持空仓,超短可以跟随寻龙俱乐部做好低吸高抛,技术好的学员,也可参考龙股池个股做好低吸高抛。

虽然有20余只个股跌停,但是寻龙俱乐部还是开心的,午盘我提示的000852,有学员买了5万股,收盘涨停,浮盈超3.5%, 

篇(3)

【中国中车提名第1届董事候选人,设立丹棱中车水务】5月22日讯 中国中车(01766)公告称,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同意提名孙永才、徐宗祥为第一届董事会执行董事候选人。

产业资本减持频现抱团取暖 “白马”堪忧。5月以来,前期涨幅不俗的白马股,比如美的集团(000333)、老板电器(002508)和苏泊尔(002032)等频频遭遇产业资本减持,引发市场对于“抱团取暖”持续性的担忧。市场人士指出,近几个月以来,白马股估值的大幅度提升让未入场的投资者犹豫不决,已入场者则担忧行情何时结束。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白马股行情正在进入下半场,继续看多白马龙头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甚至风险收益很低。

篇(4)

学生们经常找我讨论去日本留学的事,笔者经常问,“你要到日本学习什么?”有的学生说现在还不知道,先到日本学习语言,以后的事情看情况再说。

在国外学习时,学生往往受到语言、文化习惯、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明确目标的话,很容易遭到挫折,所以我常建议他们留学前就要设定明确的目标。然后,应该考虑留学后的去向,这样自己才会了解在国外要学习什么以及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

在笔者教过的学生当中,到日本学习经济的最多,还有学传媒、日本文学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学经济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容易就业。确实,日本的经济学研究比较发达,在美国或英国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通常马上就会翻译成日文出版。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时习惯把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的模式。

但是说起经济学,其范围广泛,有经济学理论、经济政策、经济史、金融等,好多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能确定学习和研究方向的很少。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不同,在中国的制度下考研究生的话,读本科时学习什么专业不是大问题,可以直接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而日本的制度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内容的连续性,留学之前,一定要尽量掌握自己要学的专业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在要求他们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阅读将来在日本可能要学习的专业书籍。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专业知识确实有点难度,很多学生首先阅读以汉语写成的基本课本,然后阅读用日语写的教科书或专业书籍。

多阅读一些日语书籍,能够了解有关专业的词汇,对到日本后学习专业课比较有利。虽然许多日语水平较高的中国学生在日常会话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学习专业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词汇量,刚开始的时候会有点困难。

篇(5)

【摘要】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层面的思考( 一) 就业指导教育应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 突出师范特色, 着力于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养。在教育岗位的竞争中, 有些师范生赢不了非师范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师范生的师范特色不强。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育 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

【本页关键词】会计期刊征稿 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

【正文】

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层面的思考( 一) 就业指导教育应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 突出师范特色, 着力于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养。在教育岗位的竞争中, 有些师范生赢不了非师范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师范生的师范特色不强。1. 加强“三字一话”技能训练。近来许多师范院校都放松了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字如其人, 如果一个未来的教师连字都写得乱七八糟, 谈何为人师表? 用人单位又怎么会要这样的毕业生呢? 另外, 也不应忽视作为国语的普通话训练, 虽然现在的师范生都要通过国家的普通话等级考试, 但是, 纯粹只为考试过关而不为自身素质提高者也不在少数。由于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多流向中小学, 师范生普通话水平在就业竞争中就显得更为重要, 学校应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同时还应提供普通话朗读技巧等相关培训。2. 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师范生对于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就相应地被列入用人单位的要求中, 师范院校不仅要开设多媒体技术的课程, 更应在平时让学生多使用多实践。但是, 也应让学生不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 以免离开了课件就不能上课。教学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一块还在于,训练学生自主备课、走向讲台并且大方自如讲课的能力。另外, 学校还可以创造条件, 提供学生教态、教师礼仪等方面的指导。3. 加强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修养。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师范生毕业后走向讲台, 并且很快适应岗位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所必需的。所有的师范生都被要求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 但很多时候, 学生们抱着的却是拿了这两门课的学分就行的心态, 因此,学校要从心态和教学上同时抓好学生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二) 专业课程中应渗透就业指导教育。师范生毕业后走向教育岗位, 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学校的专业课程大多与以后的教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因此, 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应渗透与教育实践的联系, 即就业教育的内容。如院系可以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去见习, 看看常态的课堂是怎样的, 与一线的老师进行交流, 访谈中小学生。另外, 专业课的教师应把中小学的动态以及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及时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现在的中小学是怎样的情况, 以便为日后的就业作好准备。( 三) 就业指导教育应充分利用好学长制。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中心、院系领导、专业老师虽然可以给学生提供全面权威的就业指导, 但是, 作为学生的同龄人的学兄学姐更容易也更多地与学生接触, 他们在就业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许多学校都实行了学长制。应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 学兄学姐尚未毕业时, 可以给学生在择业观等方面进行指导,毕业后更可以提供就业信息等等。( 四) 就业指导教育还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可谓学生大学毕业前的最后真枪实弹的练兵,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 先给学生实习指导, 然后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实践, 积累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不应只有阳春白雪, 更要有柴米油盐,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就业指导教育, 让师范生们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胜。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3.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6)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途径和方法

Key word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ways and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80-02

0引言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自此以后,中国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并由此带来了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局面。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无疑使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8、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2007年的水平,仅为68%,而在这一数字背后的,是毕业生待就业人数的增长,2007年毕业生待业人数为173万,而2008年毕业生待业人数为196万。温总理曾经指出,我国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万到1200万,通常在900万,而2010年仅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就高达630万,加上过去待就业的大学生,各高校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然而,造成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大学毕业生规模庞大外,还有来自社会的需求结构与大学教育的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本文从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需求改变以及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探讨就业难的原因,并找出高校提高就业质量的途径。

1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1 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就业环境改变

1.1.1 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改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增长放缓,2009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7%,比2008年降低0.9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的下降,必然会使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受经济冲击最明显的,是规模比较小,受出口影响大,抗经济波动能力较差的民营企业,然而,民营企业却是吸收毕业生的大户,2007年我国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甚至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行业也削减用人计划,如汽车、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比往年下降六成以上。

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企业削减招聘规模,也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更为严酷。一方面,金融危机在西方国家的爆发,使得许多原计划在国外就业的留学生被迫回国,使得国内大学毕业生必须与“海归”竞争,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使得一些往年毕业生甚至中高层管理者被迫再就业,与这些经验丰富的再就业人群相比,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力再度削弱。

1.1.2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需求结构改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然。近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根据我国国情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从业人员的不断减少,工业产业升级使许多大型国企不断整合,并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这些调整必然改变人才需求结构,甚至由于部分企业的倒闭将减少人才需求,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人才需求偏向服务消费类专业,如物流、旅游、餐饮等。然而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趋同等问题,使得高校的人才供给单一,无法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结构。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造成的过剩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大规模下岗人群再就业的问题,更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1.2 落后的高校教育导致的供给错位

1.2.1 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在于无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将高校视作生产人才的工厂的话,那么,这座人才工厂的最大问题就是产销不对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许多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主要考察的不是市场,而是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专业因师而设,并非因市场而设。另一方面,盲目增加一些培养成本低的所谓的热门专业,如经济、会计、计算机、新闻等等,学校盲目求大求全。正是由于各大学盲目上专业,使得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过剩,人为地导致这些所谓“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有8个: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而这些正是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几乎在中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里都找到这些专业。这种专业设置的失衡,其结果是“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及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1.2.2 课程设置对实践内容重视不足如果说专业设置是解决高校如何适应市场职业需求的大方向,那么课程设置则解决的是岗位胜任问题。然而,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重视不够,使许多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实践操作能力差,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在实际中应用。在课程设置上,国外的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视为高校的“三鼎足”,实践课程的比重大,为此,国外大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主动思考能力都比较强,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独当一面。而我国由于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偏颇,大学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使得最近频频出现“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的消息,暴露出华而不实的高等教育所存在的致命缺陷。

1.2.3 就业指导滞后,内容单一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在校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足,53.9%的院校到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仅16.6%的高校是从大一就进行就业指导的。如此滞后的就业指导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有调查显示,71.1%的学生希望在大三前开始就业指导。高校对就业指导的不重视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开课时间晚,同时还存在课程内容单一与师资专业性差的问题。从课程内容上看,可以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就业信息提供得多,就业观念教育讲得少;如何择业说的多,敬业精神宣传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工作怎么办的少;目标对准就业率的多,认真改革教学内容的少。从师资配备来看,大多数就业指导老师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大多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兼任,这些老师由于自身工作的繁忙以及本身专业的限制,往往无法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良好指导。

2加强就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2.1 建立预警机制,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专业是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关键,因此,专业的设置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应当注意今年设置的专业,招进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四年以后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对四年以后的社会需求进行预测。这要求高校建立社会需求预警机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科技发展方向,从而对未来的社会需求进行预测。如:国务院总理在今年9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求大量这些方面的人才。为此,高校应有前瞻性,对社会和企业将来需要而本校尚未设立而又有条件设立的专业,应及时设立,并考虑本校的优势,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以在将来的竞争中获胜,但应注意避免对热门专业盲目追崇,不考虑未来趋势与本校实际的做法。同时,对已经过时的专业应及时停办,并将已招学生及时调整到其他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只有专业设置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对市场动向进行分析,及时有效的对专业结构进行调节,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要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将教育资源达到最合理的配置,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的人才。

2.2 教学安排重视实践,学年考核设置胜任力指标每年高校毕业生数以百万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为企业提供了广大的选择空间,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历,更要求能力,需要高校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并创造效益。因此,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岗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扩大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实验操作课程,提高实验课程学分,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重视实践课程相适应的,是高校教师能力的增强。过去高校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因此,高校应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第二,将社会实践内容落到实处。高校一直以来都有社会实践的考核内容,但流于形式,往往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实践表上盖上公章便算是完成了社会实践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环节,应当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社会实践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建立联系,通过学校与单位的直接联系,获取学生的实践情况,并将反馈情况纳入实践能力考核中,才能杜绝社会实践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高校应加强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为无法自行解决社会实践机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第三,重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也是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的要求比较低,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毕业论文只要凑够字数就能毕业。因此,高校应当增加毕业答辩难度,同时,增加毕业设计的中期考察次数,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为了适应企业对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高校除了要求学生修满学分外,还应在每学年的综合考评中增加胜任能力考核指标。由于胜任素质主要包括认知、行动、人际、态度四大方面,因此,胜任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成绩、实验科研成绩、社会实践成绩以及就业指导课程成绩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合格人才。

2.3 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全程化和专业化如果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硬实力,那么,职业指导课程则提升的是大学生的软实力,就业指导除了帮助学生获取就业的信息外,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心理,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大老师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公共必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从开课时间看,应尽量提前,并持续开设,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辅导内容。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应不断拓宽,不仅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技巧,还应包括就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等。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从小物质条件优越,既给了他们较好的教育背景,也给了他们骄纵的性格,因此,在职业指导的内容上,应特别突出敬业精神的培养。为了给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指导,师资配备必须到位,为了提高师资力量,学校应为现有的兼职老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并要求其获得专业上岗证书,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拥有前沿知识的老师或者职场经验丰富的人士、甚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兼职老师,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除了传统的就业渠道,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好途径。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为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同时也为发现商机的人提供成为企业家的机会。大学生不仅拥有专业知识,同时,头脑灵活,视野宽阔,接触新鲜事物多,往往有较多的奇思妙想,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切实可行。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应增加创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掌握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随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开办创业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了解创业的基本步骤和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伟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中长期因素分析及思考[J].就业指导,2010,(7).

篇(7)

中图分类号: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81-02

1 本科培养模式的“量产式”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908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97所,仅独立学院就有318所。(夏鲁惠等,2011)相较于2000年,不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均呈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在一些东部发达地区,平均增长幅度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这样一路高歌猛进的增长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正经历着鼓舞人心的发展阶段。作为附带效应,不论是对于老牌高校还是新兴高校而言,扩大招生规模几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抢占市场的第一套方案。以浙江省的普通高等院校为例,2000年该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为7.76万人,而到了2007年,招生人数达到了23.07万人。[1]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以往所提倡的“精英式”本科培养模式鉴于其培养对象数量的限制以及较高的成本投入,已经很难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竞争,因此,基于“对症下药”的需求,一种更加符合本科培养“大众化”呼声、也更加注重扩大宏观规模的本科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笔者将之总结为“量产式”的本科培养模式。

2 “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的弊端

这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市场竞争的外在要求:相比保证高品质的教学质量,实则更注重追求教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但是,几乎是在其产生的同时,阻碍也随影而至:

首先是在办学规模方面的瓶颈。同样以浙江省的普通高等院校为例,虽然该地区的高校招生规模在七年中增长了近两倍,但该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即潜在的生源数则并没有经历如此大的涨幅:2000年浙江地区高考报名人数共计15.11万人,截止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为40.06万人,增长了1.65倍。[2]换言之,2000年高考报名人数与招生数之比为1.95,而到了2007年,该比数即下降到了1.74。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实施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生源数必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慢的增长速度,甚至可能会出现区域性的下降。因此,在各类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同时,业内人士却也不得不开始担心,面对今后极有可能出现的“僧多粥少”的招生形势,这些高校应该如何化解由此产生的竞争压力?采用盲目扩大招生、挖空心思增设所谓“吸金专业”、提高收费等手段带动办学收益显然不是长远之计。

其次是在办学质量上的问题。高校数量增长过快,导致优秀师资的培养速度远远无法满足许多新兴高校的基本需求。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新兴高校可以选择重金从其他高校挖掘成熟的师资人才,而相对竞争实力较弱的高校则不得不面对师资水平欠缺导致的一连串现实问题。在各高校间,不均衡的师资分配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本科培养的质量。

最后是在培养效果上的问题。虽然“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产生的初衷之一也是为了提升毕业生乃至于整个高校的竞争力,但事实证明,经过这种批量化生产模式而产出的“本科人才”却最终在这种机械教育模式下失去了个体特色、失去了创新能力、甚至失去了社会竞争力。以两方面为例:

(1)本科生学习、科研能力欠缺,学术不端现象泛滥。且不谈建设所谓“创业型”的高等院校(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3]和“研究型”的高等院校(Research University),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是大多数的高校仍处于“教学型”大学(Teaching University)的阶段,即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培养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若是高校秉持着“量产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机械、教学目的功利,则只会产生一种后果:本科教学的发展将完全偏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方向,课堂最终成为“填鸭式”产出毕业生的“加工厂”。

相比欧美高校的大学生,缺乏独立研究能力是烙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身上很难被洗白的不争事实。通过四年的专门学习却不能够将所学知识自如运用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这一方面自然得归因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但更重要的原因却在于他们并没能从本科教学的课堂上学到足以支持自主研究、成体系的应用知识。举例来说,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一项必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专业水平的掌握程度。但近几年来,各种学术问题却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243名被调查者中,有31.8%的人认为目前高校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非常严重。调查还指出,1990年高校教师指导本科论文时基本是一比一的指导比例(1∶0.97),而到了2003年,一名教师则需指导至少三名以上的学生(1∶3.41)。[4]逐年递增且差距越来越悬殊的生师比使得数量有限的既有师资很难对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进行逐一核查,更遑论深入的研究指导。大学生对所学知识吃不透,做起研究来力不从心,因此,论文抄袭已然成风,且很难被杜绝。

(2)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根据统计,2001年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高达80%以上,但仅仅三年后,也就在2003年,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60%。[5]就业市场竞争压力的逐年激增是摆在高校和高校毕业生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

3 “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这种“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后不难发现,办学主体主观上的认识不足无疑是导致其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1)盲目地附和“市场需求”。鉴于近几年财会专业和金融专业等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好、学生在升学时选择热情高涨,因此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在为数不少的高校,尤其是那些师资力量较为短缺的民办高校,很大一部分教师除了承担自身的专业课程以外往往还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承担一些,甚至占其所授课程多数的“其他”课程。这些“其他”课程看似与其专业相关,但实则是为了迎合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功利偏好。以经济学专业为例,许多高校出于经济学专业作为纯理论研究专业其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考虑,往往很少直接开设相关课程,而是选择在课程中掺杂进一些通常意义上更具有“实践价值”和“社会竞争力”的内容,如金融、会计、市场管理等。这种做法虽则是为了迎合竞争激烈的人才需求市场,但由于对授课师资专业的定向化要求比较模糊,很多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却被迫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教师几乎很难保证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办学气氛营造方面,倾向于教科书式的教授方式,忽视了人文底蕴的培养。培养优秀的本科人才是一项全方位都需要兼顾的工作,然而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多存在培养方式和能力考核机制单一的问题。

只注重测试成绩而忽略数字背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不仅仅是中小学教育的缺陷,也是许多高校在本科教育中产生的通病,可以说正是这种对本科培养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60分万岁”的提法一直以来被视作本科教学的代名词。

4 改变“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尽管越来越得多的高校已然发现了当前“量产式”本科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已经开始致力于改变既有的培养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本科院校在转变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还将面对令人十分忧虑的现实:高校组建模式的多样化必将引发更加激烈的生源争夺战,而严峻的就业压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仍会源源不断地成为这种本科培养模式的“催产剂”。

因此,高校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在短期内化解高校面临的许多压力,但就好比是一生病就服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长此以往,必定导致更大的生存隐患。如何戒掉由这种模式带来的所谓“甜头”,警惕地看待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找出解决办法,是摆在众多高校眼前一个关乎生存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夏鲁惠,于今.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国际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19.

[2]夏鲁惠,于今.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国际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52-54.

篇(8)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已从“统包统分”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对高等院校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及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浅淡拙见,以为探讨。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自1999年的扩招开始,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扩大,进入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2010年创历史最高峰达到6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导致大学生毕业就业紧张,应届毕业生待业人数也逐年增多。尤其受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好多企业岗位削减、破产倒闭,导致很多毕业生未就业就先失业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现状来看,在短时间内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和成绩是不容质疑的,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供给是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和需要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校就业引导力度不够,学生择业观念仍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考的录取几率逐年上升,增加了城镇居民、乡村孩子进一步受教育的程度,人口素质正大幅度提升,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大事,也是国家高等教育提倡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理念所在。然而思想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虽然学校也在做一定的宣传,但是力度仍然不够,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认清形势,在毕业后择业问题上,就业的观点依然停留在以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大学毕业生就意味着是“社会精英”,需要有一个与大学身份相符合体面工作。因此,家长与孩子就出现过分注重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地理位置及待遇等现象。这样势必造成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很多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为了寻求一份所谓的稳定的工作而导致就业问题一拖再拖,有的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以考研、读博等升学的方式来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造成许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2、就业指导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内容仍然以讲解就业政策法规、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为主,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还相对比较缺乏。而且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力,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学生对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旧、信息少,甚至严重脱离实际。在一些学校,就业指导讲座主要由院系一级安排,各系的内容都是根据自己的人力和能力来开设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较为实用的课程体系,更没有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同时学校的就业工作也没有形成较为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一些学校除了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外,学校缺少系统的、有目的地向社会毕业生生源信息,不能主动地与人才市场合作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而是任由学生毫无目的地在各种招聘会上来回奔波。

3、高校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不足,普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教育部已多次强调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足量的专职人员,但是由于近年高校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目前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仍然不足,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由“包分配”制度改革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从事这项工作的部门也从“毕分办”换成了“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性质变了,而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加之有些学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很少,每天疲于应付上级检查、用人单位和学生咨询,根本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也很难主动联络、不断开拓,更难开展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同时也顾不上进修提高,更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三、做好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深化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转变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念

(1)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广播、讲座、就业指导课程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引导,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明白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绝对稳定的职业或“铁饭碗”是不可能的,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岗位终身制、职业终生制的观念,树立职业流动观念。职业变动、先就业再择业已成为现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在入学之初就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与社会实践计划,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及早形成就业意识,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能在什么样的单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希望能取得什么样的事业高度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在大学学习阶段进行就业准备。

(2)开设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在进行就业规划指导的同时,也应对学生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要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不仅包括创业成功所要的知识还有继续管理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以及社会交往的知识。其次,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新的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总之,学校应该不断地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改变择业的观念,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让学生及早制定职业规划,进而有方向、有目的地去学习,从思想上软化学生的就业理念。

2、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毋庸质疑,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与政府的投入下,高校的学生就业管理工作越来越专业化、正规化。然而,在如此紧张的就业形势下,现在的就业服务体系并不能使我们满意。因此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网络服务功能

首先,学校网站要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网页,内容包括国家就业政策、专业介绍、招聘单位信息、签约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家网上课堂等。其次,学校要成立就业服务小组,并在网上公布服务小组的工作分工和工作职责。要在网上公布相关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及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奖罚分明。再次,学校还要在网上设立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在线答疑”、QQ、邮箱等,使得就业指导老师、学生工作人员与毕业生不定期进行网上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时给予指导,有相关就业信息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与毕业生联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2)丰富就业指导内涵

学校应根据学生在每一学年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的不同,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例如:学生刚入学时要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工作,在了解专业基础知识框架结构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大二时要指导学生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同时进一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和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毕业时,辅导员和导师就要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通过组织模拟招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预演或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

(3)完善就业保障环节

首先,加强就业基地建设。第一,利用各级领导和专业教师的社会资源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第二,通过校企联合,选择专业对口、有潜力、发展空间大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第三,利用往届毕业生的力量不断扩充新的就业基地。

其次,校外就业实习与校内毕业论文相结合。学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要求毕业生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单位和学校可以单独也可以共同完成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关系,又为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订单式办学”,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培养本地技能型人才,既可解决当地就业,又能减少教育成本。因此学校要积极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所需要开办专业、进行课程设置,专门为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

3、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的发展将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观念,不仅要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要从学生的客观条件出发,从学生的主观兴趣、愿望入手来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实际的就业选择。因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

(1)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政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机会。对于现有的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发挥政府培训部门及各省教育厅对高校统筹管理的作用,立足本省,加大培训的力度。根据就业指导教师的个人知识情况,组织各种培训、进修、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活动,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鼓励、协助教师更新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技能。就业指导队伍必须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拓宽学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工作效率才能得到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专业化进程。

(2)引进新的师资,调整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

针对就业工作指导人员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在补充新鲜血液时,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不能用考核行政工作人员的标准来选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而是要把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补充到就业工作队伍中来。目前,我国就业工作制度改革正日益深化,出现的各类新问题使就业工作纷繁复杂,就业指导人员要透过种种复杂的现象,对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提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职业发展方向。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年龄特征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合理地搭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结构,才能增强高校培养人才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规划未来,顺利地求职择业。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考核是检验就业指导人员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要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评议,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考核先进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制定就业指导人员学习研究制度,保证学习质量,定期检查学习研究成果。同时,要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真正为学生服务,把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总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提高社会声誉的支柱,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不断探索新的就业管理方法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业工作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的原则,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天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职业技术研究.2004(3).

[2]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十七大报告全文.南方周末.2007.3.25.

篇(9)

作者简介:刘吉成(1963-),男,宁夏中卫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王钇(1972-),男,河北定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49-02

在信息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大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建设方案。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2000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截至2012年7月已经毕业9届学生近400人。

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结合电力行业的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重基础、宽口径、讲实用,重视外语、数学等基础课的学习,将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并重,教学过程中强调运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辅助决策与优化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毕业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单位领导分析所处环境、确定目标并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在电力系统、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国家各级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和考研情况看,每年就业率基本维持在89%左右,考研率在30%左右,而且考研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该专业学生培养的需求,拟申请从2013年起将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学位由过去授予的管理学学位改为工学学位。

二、学位变更的必要性

1.对学位点建设具有支持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目前已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信息管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在上述一级和二级学科点下有相应的硕士专业或方向,并且该硕士点可以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因此,为突出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如果能够授予工学学位,对上述学位点的建设将发挥更有力的支持作用。

2.对学生就业及发展有帮助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日益深入,面向发电、输电和配电等一体化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正开始应用并逐步完善。许多企业正在推广和实施全企业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在如此迅猛发展的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工学学科人才。当前,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增多,使得用人单位更多地是把大学生作为一种具备特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看待,拥有特定的技能是大学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个较好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此背景下,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如果能够授予工学学位,将明确体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科技术背景,更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技术岗位职称评定也要求有工学学位,取得工学学位有利于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获得相应的职称和岗位。

3.有助于学生考研及海外深造

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在招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时也特别要求应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如取得工学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外知名大学读研的机会将会更多。

4.向国内部分高校看齐

专门设置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很多,其中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文理院校偏重在管理上的研究。适应信息经济时展的需要,当今国内部分高校纷纷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位由管理学向工学方向发展。如已经确认该专业授予工学学位的部分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电子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管理工程系)等高校。

三、学位变更的可行性

1.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

按照国家教委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相关文件规定:12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目前国内基本上985、211高校都逐步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专业基础建设比较扎实,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基本合理

秉承华北电力大学“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团队协作精神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系统开发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强化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及创造力为出发点,科学设置专业培养体系,重视专业知识更新,强化专业教材建设,把“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摸索专业培养思路,总结办学经验,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补充、完善,使其具有特殊性,也更趋于科学、合理和规范。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

将从多个方面改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学,以适应学位类型的转换。华北电力大学工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改进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追逐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发展的国际潮流,紧密结合电力行业的特色,面向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既懂管理理论又精通信息技术(IT)的电力及其他行业的复合型工学专门人才;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拓宽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以适应学位类型的转化;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具有计算机和信息管理背景的专业教师,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

五、应对学位变更的专业建设策略

为了实现学位转型后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上拟定了三个主线:即复合型课程主线、技能型课程主线和电力特色主线。按照这些主线,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突出课程建设特色

(1)拓宽基础课程。一般说来,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在整个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专业课基础之上。按照整体的要求,计划将和信息管理关系较为密切的课程,如技术经济、电子商务、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管理运筹学、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并按照其重要的程度将其划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

(2)类C语言的应用贯穿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的自始至终。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设计上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条主线。按照社会的需求,在技术上以网络技术和编程语言为主线,贯穿了类C语言系列课程以及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使得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到课程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逻辑关系。主干专业课程中的技术类课程规划如图2所示。

(3)突出电力特色课程。设立电力特色的课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学科优势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学习电力市场中信息理论的最新发展应用。它体现了电力系统中信息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专业特色。设立电力特色课程不仅可以推动教学,也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在电力系统中的就业。

(4)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技术类课程和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将安排学生动手实践的学时,这些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左右,以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实际的动手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阶段,规定其论文必须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展现,在设计中必须体现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当中的应用。这一措施有力地保证学生能够利用毕业设计的阶段综合运用专业课程学习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2.强化教学特色

(1)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学校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在办学实践中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共性,作为个体,又千差万别,存在特殊性(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在信息经济时代,探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要继续倡导“重实践、重设计、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理念,继续保持并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提倡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较早地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生产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华北电力大学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所、管理工程网络实验室硬件条件一流,实验室安装了Delphi、SQL Server2000、Visual Foxro、java、.net、VB、Microsoft Project2003、P3等应用软件,安排专门课程学时,组织学生上机操作,使学生能学习软件应用技术,由此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将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教研室、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三级管理体系,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软件开发和综合应用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采取毕业设计,要求在毕业前的14周时间内完成,主要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软件开发、撰写毕业论文等方面的工作。与毕业论文不同的是加大和突出了软件开发的工作,旨在培养学生信息

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技能。通过毕业设计能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学生助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校老师应该吸纳优秀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并解决在科技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魅力。由于专业特点,本专业应全面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课程教师积极学习、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期学校组织对教师进行前沿的多媒体教学培训,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技术引入课堂,及时更新教学课件等电子教学材料,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5)实践教学平台开发与运用。近年来,无线移动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且互联网、校园网络也日益成熟和稳定,如何利用这些最新的技术和相关的网络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容许学生参与的网络教学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与运用是贯彻复合型专业的办学理念和“T”型知识结构培养的重要举措。

篇(10)

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并非一线社工,主要以管理者、教育者居多。据了解,一个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从事企业社会工作,月薪达到8000元,选择了会计领域的一个学生则拿到了5万月薪。而从香港回来的社会工作博士生,如果成为一个社工项目督导(督导: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社会工作者对机构内资浅社会工作者或学生,透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指导程序,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以增进专业技巧,并确保对案主服务的品质),年薪可以达到60多万。

笔者从全国首批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33所高校之一的江西财经大学获悉,其首届社会工作硕士生26人顺利毕业,就业形势非常喜人。其中,有6人到延安大学、琼州学院、铜仁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工作,7人到广州、深圳等地社会工作机构任职,2人到《社会工作》等杂志社工作,3人到金融部门就业,4人到研究所和企业部门工作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研,复旦今年的MSW(社会工作硕士)中有近10名的跨专业学生,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统计学、法语等专业的学生。

因此,正如一位香港督导所说,中国社工事业的发展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一旦开启,潮流不可逆转,只能向前,倒退或停滞不前都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补充自身的知识,等待发展的机遇。专业学位解析:社会工作硕士 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社会工作学科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学位名称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英文译为“Master of Social Work”, 缩写为MSW。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入学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主要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以及面试情况并结合工作业绩与资历择优录取。

四、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全日制学习,也可以非全日制学习。全日制学习期限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期限为2—4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获得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2、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实务课程要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

3、重视实习环节。要求学生至少有800小时的专业实习。发挥学校督导与机构督导的双重作用,提高实习教学水平。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社会服务与管理部门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加;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同指导。

六、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一)、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

2.外语 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2学分)

1.社会工作理论

2.社会研究方法

3.高级社会工作实务

4.社会工作伦理

5.社会政策

(二)、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以下课程只做参考)

1.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

2.家庭与家庭服务

3.贫困与发

展 4.社会服务管理

5.社会项目管理

6.社会工作评估

7.中国社会政策

8.社会保障制度

9.社会福利思想

10.比较社会福利制度

11.社会统计分析

12.儿童社会工作

13.青少年社会工作

14.老年社会工作

15.女性社会工作

16.残疾人社会工作

17.精神健康服务

18.学校社会工作

19.医务社会工作

20.社会矫正

21.企业社会工作

22.农村社会工作

23.由各个学校根据需要开设的其他社会工作类选修课

(三)、社会工作实习(必修,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少于600小时,其他学生不少于800小时,6学分)

实行有专业督导的社会工作实习,可分成同步实习、集中(团块)实习两部分,在两年内完成,分别计学分。

篇(1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探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孙杰

金融危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王中杰

师范生教科研素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宿迁学院为例朱沛雨

基于企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养与高职院校教学适应机制研究关冠军,任保奎

高校艺术生文化素养问题刍议曲辉

高校研究性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陈安军

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评析杨彩霞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质量评估系统的构建李光理

高校社团建设与"三型"校园建设孙美晖

激发高校学生社团活力的几点心思考王晓亮

黑龙江大学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策略张学成

关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路径研究康渝生

21世纪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新变革于玉宏

对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若干思考艾政文

"绿色教育"理念下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丽丽,史琳

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王会

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子微,蔡文伯

新加坡和中国高校德育比较及启示姚丽丽

美国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经验郑敏

对高校研究性教学之认同模式、特点与要求李芳,周爱珍

省属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汪怀远,宋华

试论传播学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姜德锋

商科院校法学本科商法学课程体系的个性设计胡艳香,陈蓉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之建构韩晓云,赵辉,李秀凉

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构想郑颖慧

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张小洪,吕莉萍

哲学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赵海峰,罗跃军,王志军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惠丽,吴玲

高职院校宝玉石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张博

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应用探讨靳利军,蔡岩松

自编案例竞赛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伦蕊

CDIO模式下SAPFI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商秀娟,陈美娜,赵玉欣

高校学生诚信品质发展性评价标准探讨——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夏天,吴钢

论校园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评估机制邱哲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肖云,孙晓锦,XiaoYun,SunXiaojin

从大学"啃老族"再论职业生涯规划王彬洁

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王春梅,WangChunmei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兰健,杨磊

关于完善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若干反思曾雄军,ZengXiongjun

高校网络用户的偏好及其控制黄丽霞,李建军

略论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责朱欣

教学型大学教学秘书激励因素分析——基于某教学型医药院校教学秘书的问卷调查罗娇艳

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初探杜亚琳,马鸿艳

以评估为契机探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徐嘉,杜学元,XuJia,DuXueyuan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合理化设计教军章,何颖,JiaoJunzhang,Heying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冷场"局面的应对张晓峰,ZhangXiaofeng

情境模拟方法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应用袁洪英,段绪柱,YuanHongying,DuanXuzhu

"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研究冯林,郑薇薇,FenLin,ZhenWeiwei

实现教材观转型破解原理概论教学难题詹宏伟,ZhanHongwei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策略探索马丽枝

司法考试体制下法科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胡东,哈书菊,HuDong,HaShuju

试论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祝晓燕HtTp://

由一次探索性实践所引发的大学英语教学省思程京艳

培养元认知策略提高英语写作效果实证分析刘晓光

多媒体教学与数学教学内容匹配的研究王胜奎,徐光辉,王家军

大学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戴长雷,孙思淼

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刘红梅,LiuHongmei

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科学评估模式的探索谷真研

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的效果评估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祝治国

诚信教育:高校德育的逻辑起点倪丽娟,NiLijuan

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杨艳茹,林萍,YangYanru,LinPing

新时期高校党校教学内容初探高文祥

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宋大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丁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初探刘峥

传统文化的汲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庞海波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载体探索徐群,李娟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分析吕慧

市场导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黄晓梅,岩磊,HuangXiaomei,YanLei

ESP理论下我国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路径宗雪萍,俞惠,ZongXueping,YuHui

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定位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庆利赢

略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刘昱,陈友华,LiuYu,ChenYouhua

高校学生课外管理教育问题及对策邓雪妍,DengXueyan

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王磊

坚持重点课程建设改革实践教学贾铁军,JiaTiejun

计算机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探新于啸,张喜海,孙红敏

"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的策略探究黄昕,李晓衡,高征难

大学生学习方法变革探析张美萍,闯垒,韩

从党史发展角度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变问题苑芳江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崔艳娟,徐晓飞

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慧,涂道伍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方法研究王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探讨崔红丽,CuiHongli

工科类高校公共选修课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周祖鹏,李雷梅

高校经济学教学模式探析郑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