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思想政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1: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思想政治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思想政治论文

篇(1)

二、案例教学准备与呈现的技巧

案例教学的准备主要分为客观条件准备和主观状态准备两个方面。在客观准备方面,课堂布局原则上应该是以小教室为主的,基于这个理念,可通过桌椅的调整来实现小课堂的目的,比如U字形,这样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做好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可更加具体案例和教学内容准备展示用的实物。主观状态方面为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进入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悉案例、了解学生、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以积极的状态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教学。案例的呈现要把握呈现时间和呈现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在呈现时间方面,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以及案例所要传达的知识来确定案例展现的时间,通常分为三个时段,课堂教学开始时段、课堂进行中且重点难点问题时段、课堂教学结束时段,用于总结课堂教学内容。案例呈现方式一般有书面呈现形式、事物呈现形式、多媒体呈现形式、角色扮演形式、语言形式等几种常用呈现形式。

三、提出问题与引导讨论的技巧

案例的使用目的是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并通过问题的方式准确地展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的时间,并以准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教学中并吸收案例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提出要掌握四个方面的技巧,明确问题的意图、紧扣教学的中心;问题之间要层层深入,具有积极的引导性,问题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根据随时出现的新观点和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进行讨论和解决,最后将问题有序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问题的提出要讲究吸引力的技巧,并且可采用逆向提问方式,向学生展示问题的双向性,问题的提出要展现主题。在提出问题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只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自主性解决问题才算是完成了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讨论时,要注重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引导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问题的中心,避免在有限的课堂时段内跑题,进而偏离教学目的;营造自由、民主、公平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均衡发现。

篇(2)

二、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方法

要想摆脱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初中思想政治课变得更有活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而学生主动精神的调动和授课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则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效应”。依据笔者多年的经验,要想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创新:做好“导演”与“演员”角色的定位。

要想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是一堂好的政治课。“要让政治课真正地生动、鲜活起来,教师如何作好导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确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在初中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老师是导演,主要负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做好两点:一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灵光一现的智慧火花,并给予积极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更加积极地投入所应扮演的角色,强化课堂的愉悦氛围:二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哪怕是在学生出现标新立异式的观念时也不要去打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星星点点的智慧之花”Ⅲ2_并不是总会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创造。如果说“发现闪光点”是教师课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的话。那么“创造闪光点”就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否教活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应该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方法。

(二)收放自如:善于把握课堂活跃度。

随着学生们创新自觉性的提高和创新自信心的增强,活跃的课堂气氛显然并不难以营造。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只说明学生们摆脱了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并不等同于学生们完成了思想政治课程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精髓。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政治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式的观念不予打压。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既要表扬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与个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为一些调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课堂本身的混乱。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后,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要符合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从而使课堂活跃度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畴之内。

(三)讲解创新:理论不仅要联系实际,而且要有新意。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提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真正的学问是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初中思想政治课本身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外,大多数知识都是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中可以看出,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也许有的教师会反问,我在讲课过程中也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每堂课也都注意讲解范例,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多少好转,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有新意。比如在讲《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关系》((2)初中八年级课本),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举英雄事迹、好人好事,这样时间一长反而会遭到同学们的反感。教师可以就近举学生们身边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扫卫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讲解假如这天该同学不打扫卫生,那么学生们就要在又脏又乱的条件下上课。而正是因为该学生“个人”认真地打扫了教室才使得班级这个“集体”有了干净的环境上课。所以整个“班集体”应该为该学生辛勤劳动鼓掌致谢。反过来,再反问该学生,在听完同学们的鼓掌后是否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班集体的认可而内心里感觉到了尊重和满足。这样通过学生们身边的小事情就可以讲解“个人的贡献和付出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道理。

(四)实践创新:动脑动手,课堂课外密切配合。

实践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剂良药。首先,要注意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力争让课堂生活显得多姿多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确定优秀发言代表并予以表扬。2,开展辩论赛,由各个组的学生选派代表就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要求尽可能的用上课本中的理论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表彰总结。3,综合知识抢答。同样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选择课本理论进行提问。各个小组的学生举手抢答,可以制定分值来评定优秀小组。4即兴演讲,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讲课中进行,要求给予每个同学机会,就某个课堂问题或理论进行即兴演讲,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要开创课外活动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教师带队,进行户外探索。如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周边河流、绿树、工厂地带进行现场讲解,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认识和深化。2,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认真阅读报纸,观看新闻,并让学生们展开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3,学写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感发表评论,并能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把学生们好的文章推荐到广播站、报纸,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上面提到的四个具体的方法并不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仅有的方法,但它可以为初中老师教好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此外,我也阅读了许多同仁写的文章,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借鉴他们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但是要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立足实际,灵活运用。依据前面我们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总体分析和把握,显然我们可以意识到,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有着较多的自由的活动时间,因而对他们的授课要加大“角色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比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要进行中考,时间相对紧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在“讲解创新和收放自如”上多下功夫。总之,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就一定可以创新出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让初中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一门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朱菊云.“鲜活”——政治课的生命.卫生职业教育.2003,(03).

篇(3)

教师与学生之间维系的枢纽是一个有目的、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而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则是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以及人才的成长过程等,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充满友爱的师生集体中教育活动会变得生动有趣得多,学生潜能的开发也容易得多,他们全面素质健康发展的效果与质量也要理想得多。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去热爱每一个学生。但从现实的情况看,虽然教师中的极大多数人在不辞辛苦地工作着,但其中的许多人只是粗略地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还根本不知道情感教学心理学为何物?更不知道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把学校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乐学喜学,因而导致了重知轻情、知情脱节现象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人或者敷衍塞职,一教了事,采取教不教由我,学不学由你的态度;或者平辅直叙,照本宣科,不按照学生的求知需要来按排教学内容,不注重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课堂积极气氛的调动;或者横加训斥,一味苛求,不按照学生的成功需求组织教学活动,不注重让学生以成功的信念来参与学习;更有甚者,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抓住学生的某些缺点,讽刺挖苦,恣意谩骂,有时甚至不惜采用体罚的手段。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我们的老师,对教学工作和所教学生缺乏深厚的感情,不懂得自己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的个体,不懂得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感情交流活动,不懂得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发挥师生双方感情因素的作用,因而轻易地作出了各种违反教育法规、违反教育规律、违反学生主观意愿的粗暴举动。

鉴于此,必须加强情感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推行各种情感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大力克服重知轻情,知情脱节的弊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认识运用情感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实施情感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呢?根据这些年来本人的教学体会,认为一下几点可以借鉴。

1.研究分析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在利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的资源,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将祖国美丽的风光进行淋漓尽致的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深刻体验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关系,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拓展与各方面因素的整合,经过艺术性的加工与处理,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陶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感,增强对爱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交融,形成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使优化了的课堂教学成为情知互促并茂的学习境界。

2.课堂讲授语言含情,讲活知识

实施情感教学,教师应当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了小嘴,闪动着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3.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淡化教育痕迹

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又一位中国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呢?我们思想政治课如何来体现无痕迹教育?要淡化教育痕迹,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做起。

一方面,教师在作为主导者的同时还应成为启发者。生动形象地讲故事,用情感打动学生是一种启发;用实物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这也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还是一种启发;即兴小品演示,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真情实感,这仍是一种启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可成为主持者。在我们的电视栏目中,诸如《谈话》、《沟通》、《实话实说》、《有话大家说》等之类的节目收视率相对很高,因为这种形式更能表达百姓的一种心声、渴望、需求。由此我想,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是不是也可以引进这样的创意,来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在确定某个主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准备,课堂中老师的角色只是一个主持者——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点体验。

4.积极探索有效的情感教学评价策略与途径

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体会,我认为,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可以实施显形与隐形的评价策略与方法,所谓显形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地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问题教学,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更应偏爱于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整个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就是显形的评价方法。而隐形的评价方法,则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表现在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眼神,这样引起师生情感交融的行为就是隐形的方法。

篇(4)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讨论过于随意

在一些政治课上,讨论是家常便饭,什么问题都要讨论,一堂课学生要讨论五六次甚至更多。前一个论题还处于收尾状态,后一个论题已接踵而至。整整一堂课,论题就好比是接力棒,学生就是运动员,讨论就像一场接力赛,学生疲于应付,听课老师也感觉激情有余,内容不足。而有的课堂上,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就像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学生刚进入讨论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讨论,无论是论题的设置还是讨论的启动、组织,都具有很明显的随意性,讨论的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曲解了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把讨论看成是装点课堂的点缀,或者以讨论代替课堂教学。

2.师生参与度不均

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里立即一片喧哗声,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学生的确是在按照要求讨论;可也有的学生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甚至故意唱反调;有些学生乘机聊天或做些别的事情;有的学生干脆作壁上观,等着听答案。在一堂初一的思想品德课上,笔者还看到这样的画面:个别同学勾肩搭背,大叫大嚷,还嫌不过瘾,就离开自己的座位与其他组的同学吵闹,教学纪律和教学秩序完全失控。在常态教学中,上述现象表现的比较突出。在公开课上,笔者发现,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困难学生则多扮演听众的角色,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答案和信息。困难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

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在干什么呢?有的教师守卫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或面无表情袖手旁观,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像个警察一样严肃地走来走去,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而忘了要照顾其他同学,于是就出现了教学秩序失控的个案。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对讨论的指导和监督不够,讨论时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当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性格自私、独立,缺乏合作意识,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

3.教与学的思维过于肤浅、狭隘

讨论应该是一个手、口、脑并用的思维过程。可笔者发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动手、动嘴的频率较高,真正动脑思考自己想答案的却很少。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习惯性的也是经常性的动作是“找”――去教材上找答案,对于论题答案的组织,大多数是照搬教材,而没有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发挥性的诠释更是少见。从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谈不上学生思维的活跃。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点评,只是一味的“好”,有些教师甚至就是简单地把学生的答案再复述一遍。设想,如果有时学生没找到教材上现成的答案,是不是就是不好呢?如果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可能天马行空呢?教师没有激情的点评,学生的后继学习的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呢?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带有一定的肤浅性和狭隘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掩盖了讨论的价值所在。学生受本身知识水平、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限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那么,教师要避免讨论中的冷场,确保讨论顺利进行,是否可以在备课、教学技能、自身知识面的拓展等方面多下点功夫,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呢?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准备策略

⑴论题准备

讨论前教师要精心选择并精确表述论题。因为,论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精选论题是组织讨论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好的论题本身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加以诠释。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论题,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经验,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焦点来选择论题,难易要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任何讨论价值;又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看了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⑵学生准备

课堂讨论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组。分组的办法比较多,可由教师按学生座位分,也可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规模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5―8人为宜。在分组的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还需进一步角色分工(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组长等),明确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应说明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

2.组织策略

教学的情境千变万化,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