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验室安全建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目前,由于植保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更换、实验员或教师的责任心不够等原因,造成实验室药品和仪器的管理存在诸多漏洞:有些在搬动和保管中缺失或损坏后没有及时登记和报废,使账物不符;植保科研实验室与本科教学实验室不集中,有些教师在未经实验员允许的情况下将实验室物品拿到其他实验室后,不及时归还或不归还,导致实验室管理混乱;有些实验室人员为求方便,在使用次数不多的情况下购买其他实验室的同类仪器,久置不用,既占据空间,又浪费资源;有些实验员购买物品时存在求多的想法,将其购置存贮,因与日益更新的设备不相吻合而造成浪费;一些低值不耐用品如橡胶手套、滴管胶头等,因存放时间过长,也失去了应有价值[3]。因此,应将植保各个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各实验室的资源,合理使用。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各成员的责任心。对一些破损的仪器,应尽可能维修,节省实验室经费和开支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2抓好室内环境和安全管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专业间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植保实验室承担植保、草业、农学、园林、园艺各科的教学实验工作,具有使用频率高、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抓好实验室的安全和环境问题,对保障成员的人身安全、实验室财产安全以及院系科研、教学事业的正常开展至关重要[4]。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行为因素等[5],植保实验室中的事故包括火灾、爆炸、触电、机械损伤、热损伤、紫外线损伤、生物毒害等。防范胜于救灾,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中,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最佳方法[6]。
仪器应放在阴凉、干燥、无酸碱性气体、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做到防高温、防日照、远离地面和湿源,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和清洁。使用和搬动仪器时,应避免碰撞和震动。有的学生在使用显微镜的时候,仅用一只手,类似不规范的操作都会对仪器造成影响。有的学生用电炉煮完培养基后,电炉未冷却就直接存放,容易将其他物品损坏。有的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未将粗准焦螺旋转动,就直接从低倍镜转向高倍镜,导致镜筒将玻片压碎。有的学生接种病原菌的时候忘记关灭菌的紫外灯,导致灼伤眼睛、皮肤等,应加强管理。
3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实验室品牌
植保实验室的教学多是基础性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以往教学中,教师按授课计划,将实验内容和步骤写在黑板上,实验员准备好上课用的器材。学生抄完实验内容后,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最后记录实验结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知识,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创新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植保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开放植保实验室,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制订实验计划,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使学生能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根据自身情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愿望[7]。教师仅在提供资料、解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作指导。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相关院系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实施新型教学方法。如校创新项目——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学生反映在类似的实验项目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远多于在课堂上学到的。如果能将相关的化学、食品等实验室可以开放的时间段进行公布,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多元化的选择,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能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融合各科知识的能力。
4加强实验室人员素质建设,打造科研氛围
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验室文化建设,是植保实验室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加强植保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建设,采取各种激励和培训措施,不断提升实验室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行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实验室又快又好的发展[8]。由于政策规定的局限性,实验室工作人员难以转岗,不能参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实习等,而且受植保专业属于农科,生源相对薄弱,薪酬相比其他专业较少等因素影响,一些素质较强、水平较高的人不愿意加入实验室队伍中,使人才流失。
应制订一些激励措施,如实行植保实验室人员年终考核优秀奖。对工作有待改进的成员进行鼓励,督促其找出不足。公开、公平以及赏罚分明的机制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实验室的动力和基础[9]。举办广东省农、工交流会,请表现好的实验员汇报成果,促使各成员共同进步,提高整体素质,搞好实验室建设。对一些价格昂贵、使用程序要求较高的精密仪器,可请生产厂家的工作人员或其他院系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既能增加植保实验室的文化氛围,又可以加强该专业成员之间的联系,从而营造更具学术性的植保实验室文化。
5结语
植物保护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植保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对农科学子知识要求的提高和农业的进步,植保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安全建设要不断探索、改进。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确保植保实验室在管理到位、安全有序的方针下快速发展。
6参考文献
[1] 梁建国.实验室技术安全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9-11.
[2] 王浩,孔琴,郑金悦.高等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83-190.
[3] 管玉江.实验室消耗材料费的科学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80-182.
[4] 黄瑾.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J].现代科学仪器,2009(5):137-141.
[5] 罗一帆,汤又文,孙峰,等.高校化学试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47-149.
[6] 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1 调查背景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大力推进上海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于2012年3月19日下发了《上海高校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编制工作的通知。规程编制工作分为13个子项目,其中《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由上海大学牵头编制。在编制之前对上海各高校当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取得了上海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对象是在上海市的包括教育部所属和上海市属各类高校,涵盖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大专高职院校(普通职专)以及民办高校(民办本科和民办职专)。向全市64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4份,回收43份,问卷回收率为67.2%,见表1。整个问卷主要涉及计算机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
2.1 学校的专业、学生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设计中将国家13类专业分成5个专业大类:经管类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理工类包括理学和工学学科;人文社科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教育学学科;艺术类包括艺术学学科;医农军类包括医学、农学和军事学学科。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专业分布与教学规模见表2。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都实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1+x”中“1”(即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要求。在调查“各高校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比例”中,个别高校选择“对部分专业开设”和“其他”,这些高校没有对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从这些学校网站上获取的教学计划中看到真正没有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数量极少。
2.2 计算机课程及体系建设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按专业进行分类教学,但分类教学总体是按专业大类进行,有进一步细化的可能。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真正体现分层教学的高校只占53.5%,因此这方面需要特别加强,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有效使用教学资源。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实验课程的课时数和占学分的比例较课堂授课少,计算机基础教学重心偏向课堂理论授课。对上述列表中实验类型的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实验是验证型实验,综合应用类实验与验证类型的实验数量之比约为1:6,明显偏少。对“考核方式”这一项的调查中,92.7%采用统一在实验室上机考试,较少采用提交作品、实验报告、论文等考核方式,学生成绩比重偏向于考试成绩,这与课程实验类型密切相关。
表3显示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操作基础类的课程,近1/4的高校将该类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在选修课中,多媒体类的课程最受欢迎,占全部选修课程的近1/3;而独立实验课程(有独立课程号和学分的实验课程)明显偏少,不到实验课的15%;各高校的教材平均更新频率约为2.5年;教学研讨会“不定期开展”和“没有”开展的高校超过一半;课后辅导方式中主要是安排面对面答疑和电子邮件交流,有专用网络平台的只有22%。没有调查学生需求的高校超过40%,其中普通职专类学校为70%,在各类高校中比例最高;而对学生需求较为关心的是民办本科类学校,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学校的占66.7%。这几个方面各类高校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理工类的专业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通常采用C语言,而人文社科类和经管类常采用VB(包括)语言。
2.3 独立实验课程建设
独立实验课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个技能来实现某个实验目标。这类课程不要求考核理论知识点,往往采用论文、报告或实验结果为考核依据,这对实验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调查发现独立实验的师资力量缺乏,学校对这方面的投入较少,因此开设独立实验难度较大。目前还有42.8%的高校没有开设独立实验课,55.8%的学校没有开设独立实验课的计划,见表4。
2.4 创新型实验课程建设及实验师资培养
大多数学校认为创新型实验不需要对所有学生开设,并认可创新实验中教师很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型实验课程极少,师资培养的投入也最少,见表5。超过一半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指在实验室值守、指导或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师,这类教师不上理论课或极少上理论课,但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可以迅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5 实验室建设
1)实验室硬件建设。
调查数据得出各高校总体的计算机实验设备的规模加权平均约为932台/校。重点高校的设备平均约1111台/校,民办本科排第一位(约1667台/校),第三位是普通本科(约813台/校),下面依次为普通职专(约775台/校)、民办职专(约571台/校)。
各高校可以选修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平均约为2077人/校,平均人机比约为2.23人/机,在同等的教学要求下,人机比越高,说明该学校的设备使用率相对较高。各类高校人机比分别是重点高校(2.92:1)、普通本科高校(2.08:1)、普通专科高校(1.74:1)、民办本科高校(1.30:1)、民办专科高校(1.92:1)。重点高校的人机比是最高的,高于平均水平,而其他高校均低于平均水平。
从表6中可以发现各校设备的平均使用年限约为5.24年,而设备数量的满足程度明显高于设备性能的满足程度,说明有的学校设备更新年限相对较长。根据实际情况建议高校的设备(主要是台式微型计算机)更新年限不超过5年。调查还发现超过一半的实验室存在各种隐患,这些学校需要加强管理和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
2)实验室管理。
职专类高校实验室开放时间绝大多数在8小时以内且节假日不开放,而本科类的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明显高于职专类高校,节假日大都开放。同时本科类的高校对学生免费开放的程度较高,大部分学校实行半收费制(即每学期给予学生一定的免费课外上机时间,超出部分收费)。总体情况见表7。
3)专用实验室建设。
普通实验室通常称“机房”,一般配备台式计算机和局域网(或校园网甚至互联网),对所有修计算机课程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安装硬件或软件保护系统来保证不被病毒感染或学生的误操作导致系统崩溃,因此软件安装繁多。这些限制使得普通机房不能满足所有课程和应用,需要建设规模相对较小的专用实验室。
专用实验室又称实训室,是需要特殊的设备或配置建立起来为特定的课程或应用服务的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的明显区别在于硬件或配置不同。如SQL Server实训室可以采用普通实验室的设备,但是其建立的网络环境是不一样的,需要配置SQL Server服务器才能实现C/S模式管理或直接服务器管理,这时的服务器可能不能加硬件或软件的保护系统,以实现软件的全部功能和教学的需要;又如硬件组装实训室,同样的设备在普通实验室是实现软件操作,而这里是实现对硬件的操作,还配备螺丝刀等工具;再如单片机实训室这类用途更加明确的专用实验室。
表8显示专用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的数量之比平均约为1:2.5,相对较小。由于专用实验室规模较小,因此总体上用于专用实验室的设备在数量上相对更少。大多数高校对于建设专用实验室的热情较高,职专类高校已建设的专用实验室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类高校。大多数高校欢迎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近30%的学校已经着手实施。
3 改革措施
调查统计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所执行的“教指委”的“基本要求”制订于2009年,没有完全覆盖实际教学中一些具体操作内容,如学生计算机实验能力的综合评定方法、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具体要求细则等。《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的编制正是在“基本要求”基础上,在提倡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趋势下,根据上海高校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尝试。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3.1 培养稳定、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实验教学还是实验室管理,专职的实验教师培养存在明显的缺口。虽然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各高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师的培养进展缓慢,从职业认同、职业发展方向、待遇、培养优先级等方面高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以理论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应用型实验很少,创新型实验几乎没有。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在现行的实验教学中难以体现,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学队伍培养分3个层次。首先,从现有师资中加强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更多的进修机会,强化计算机基础教育;其次,在校内实行跨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培养计划,将各.个专业中专业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较强的教师组织起来集中培养,实现计算机教育从基础到专业培养的无缝衔接;第三,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人才,注重实验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提升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
3.2 建设开放性、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实验平台
调查中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差异化要求十分明显,以往的“大机房”的实验室模式不能胜任新的教学目标的实施,建设开放性、多层次和综合『生的实验平台是必然的趋势。
开放性是指实验平台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加大开放力度,还需要在管理上实现开放,如制订实验室预约制度、开发网络化实验室预订和管理系统等。
多层次是指实验室建设需要考虑规模大小兼有,通用与专用并重,教学与科研通用。在学校固定拨款的情况下,根据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实验室规模和功能。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本优势结合,实现双赢。
综合性是指实验平台能够整合各个特定功能的实验室,除了能够满足整个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要求,还能够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和教学研究及管理中提供环境支持。实验室建设需要考虑到教学研究和管理的软硬件开发和配置,如建设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网络化教学、教学质量和评估系统等。同时从社会、学校、部门、学院、系以及学生社区等各方面引入各类大小项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些项目驱动类课程属于综合应用型实验课程,以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应用为主,内容不限定,统一称为计算机实践课,由实验平台提供学习环境。教师对学生在项目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学分。
3.3 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基础实验体系
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了分类教学,但是在分层教学上实施力度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备。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也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也需要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实验体系为标准。计算机实验体系建设是实现学生计算机能力结构的重点,因此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基础实验体系是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是本次实验规程制订的主要目标,便于高校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从同一类课程模块中选择不同内容层次、不同要求的课程。每一模块有其最低要求和能力评估标准。当选定了模块和模块中的课程,所选择的课程集合就形成了符合学校自身教学要求课程体系。这样的设置既能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范,也能保证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色。课程体系模块化也将指导学校的实验平台建设和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3.4 建立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
完善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必然包括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用以确定学生在校期间计算机学习计划的基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也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能力评估体系是分类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前提,实现这种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上机实验验证,因此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平台就需要建设相应的环境来适应培养模式的改变。
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教务管理系统于2006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功能包括:教学计划管理、课程管理、排课、调停补课、选课、成绩管理、注册、学籍、网上评教管理等,为学院本科教学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平台。财务管理系统于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为账务管理、学费管理、工资管理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效果良好;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于2005年投入使用以来,为学院资产管理、采购流程管理等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覆盖了所有的设备管理业务活动,包括设备验收、入账、处置、统计、分析、账表、上报数据等;校园一卡通系统在圈存、食堂、超市、澡堂、开水房、机房、电控、商业街、游泳池、医务室等地的刷卡消费。同时开通了图书馆、道闸、门禁的身份识别功能,方便了师生员工的校内消费、图书借阅、出入管理等;金盘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等功能;智能电控系统通过和一卡通系统对接,实现了宿舍用电智能控制、收费管理等功能。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包括三大功能,一是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功能;二是网络辅助教学功能;三是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功能。且三大功能能实现数据共享,能集成使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能有效完成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申报、评审和论证立项、实施和验收管理、项目汇总等信息化管理功能)、实验室日常工作综合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建制、教师、用房、安全、教学工作量、评估、数据上报等信息化管理功能)、实验室教学工作管理(包括教学基础数据、实验室教学工作、成绩管理和教学评估、学生等信息化管理功能)、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包括前期工作、毕设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论文的管理等信息化管理功能)。
通过建立可定制、可扩展、安全稳定的统一办公事务协同平台,实现学院各部门、各人员之间协同工作(事项和工作流管理)、公文管理(公文收发督办签章等)、知识文档管理、电子邮件代收发、日程计划会议管理、公共信息交流管理、组织机构管理(机构及员工信息、考勤、工资)、办公用品及会议室管理等,从而改进靠人工传递、发传真、打电话的传统办公模式,实现学校内无纸化办公,节约办公经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建设统一的学工管理系统,逐步支持除教务、教学外的各类学生业务(具体涵盖了学生信息管理、资助管理、宿舍管理、心理健康、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管理、评奖评优管理、政工管理等)。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建有53门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网上教学;电子图书馆建有容量为4.6TB的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库的本地镜像和远程包库数据,校内任意节点均可访问全校师生学习、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学院采用siteserver站群管理系统集中建设学院主网站和各部门、系(院)子网站,站群系统较好的实现了统一风格、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检索、统一信息共享,院内各部门和院系都重视在网络上的宣传,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至2011年3月学院共建站点45个。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学院各类应用系统群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办公、管理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数字校园保障体系包括:
(1)信息标准体系。
信息标准体系建设为各个系统定义统一的标准,包括信息标准、编码标准、接口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校园信息化系统规范、可靠运行的基础。
(2)信息安全体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IT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校园建设的深入,系统安全建设将更加迫切,所以包括物理安全、网络接入安全、数据存储安全、应用访问安全、安全管理制度等各个层面的安全体系建设将贯穿校园信息化建设始终。系统运维管理体系:包括系统监控、系统管理、项目管理、维护服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
二、信息化建设不足
1.被动接受信息化,信息化推进缓慢。
近年来,学院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学院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认真踏实地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是存在有部分师生对信息化热情不高,被动接受学院的安排,使学院的信息化推进工作进展缓慢。
2.信息化平台过多,缺乏系统化管理。
近年来,学院新启用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平台。包括OA管理系统、毕业生离校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校园信息门户、新生入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等。一方面,这些系统大大减少了纸质化办公所带来的浪费,提高了师生的工作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诸多系统的集中使用,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缺乏统一的登录入口,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系统推广不畅。特别是同一个老师需要登录多个平台时,原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平台变成了工作负担。
3.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学院发展。
虽然我院基础设施经历了多次改造升级,目前已经有了3个专业实验室,15间多媒体教室,能满足500多人的正常使用,但是随着我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的设施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更不能满足接下来的升本需求。我院艺术楼机房还不能正常连接网络,交换机不能正常使用;教研室仍然不能使用网络。学生在上课、艺术设计、创作比赛中都没有专业实验室可以使用,这些都影响了我院的专业化发展。
4.缺乏长效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遇到瓶颈。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时关键,体制机制改革是根本。我院需要一支稳定的信息化支撑队伍,需要强化信息化工作考核,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工作的落实。
三、信息化建设思路
1.院领导重视信息化建设,师生共同推动信息化建设。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学校领导多次到系调研、座谈并提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明确要把信息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以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切入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如今学生接触电子产品比较早,很容易接受信息化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信息化建设。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让信息化教学深入课堂。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搞好学校信息化建设。传媒艺术系尽快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抽调有经验、信息类专业教师到信息管理办公室抓信息化建设。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将高校师资的信息化培训作为师资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教师信息素养将成为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之一。在系上形成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气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思想尽快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工的心中。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尽快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系信息化建设需依据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制定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大致分两个阶段完成信息化建设。首先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建设,实现所有科室、多媒体教室、计算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网络通畅,建立起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平台,在一些有条件课程、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信息化教学。其次,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建立完善的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平台,服务于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一批现代化的仿真实训教室,培养一批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高的教师和管理队伍。教育信息化建设应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真正具有现代化特点的高校教育教学及实训,即实物教学和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真正用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电工学”是很多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电工实验室承担着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在该实验室中,大量使用着220V或者380V的市电交流电压,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在该课程之前,工科大学生接触的实验教学应该是大学物理实验,接触的主要是36V以下的安全电压,操作中如果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引起大的安全上的事故。但是进入电工实验室后,学生开始接触市电电压,由于此时学生动手能力还比较薄弱,实践能力较差,带电操作会产生令人担心的安全问题。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实验教师和学生,影响了电工实验教学的全面性和所能达到的深度。
一、电工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分类
电工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同其他类似实验室一样,分为两个部分:实验者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设备安全。
1.实验者的人身安全
在所有的实验室中,实验者的人身安全总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在电工实验室中,实验者的不安全隐患主要是触电。根据触电电流的大小不同,人体受到的伤害也不尽相同,从肌肉抽搐到灼伤、炭化,直至心脏停跳及死亡。所以在实验室安全建设方面,防止触电及触电保护总是最重要的问题。
2. 实验设备的安全
在保证实验者安全的基础上,实验设备的安全也是非常困扰实验室管理者的一个问题。在每学期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仪器、仪表、电源、元器件、开关的损坏现象都比较高。面对这一情况,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中,把电工实验仪器的完好率要求仅定在80%这个较低的水平上。这个评估数据完全是对于电工实验高损坏率的无奈。
二、影响实验室安全的因素
1.安全意识问题
电工实验室所有的实验都是要由人来操作完成的,所以实验者的安全意识对于实验室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2002年教育部的《学生伤害的损害赔偿》第四条规定:学校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它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因此,电工实验设课应该“符合安全标准”。根据这一要求,现有的电工实验室总是加装了全套的安全保护措施,比如加装漏电、开路、短路、过量程等保护装置;直流稳压电源采取过压、过流、过热保护等安全措施。甚至连学生使用的导线都换成了安全插头式,根本没有裸露的金属部分。所以虽然电工实验室存在着对人体产生伤害的可能性,但是随着各种安全措施的应用,实验者在实验室中基本上不会遇到严重的触电事故。实验室这样长时间的安全运行,在实验者的安全意识培养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会注意到这些幕后的措施,如果实验教师也没有向学生指出,那么学生就会想当然认为电工实验是很安全的,这就造成学生的安全意识总是很低,因为他们看不到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也就无法对工频市电交流电产生“敬畏”的心理。这种情况造就了很多非常“大胆”的学生,他们在操作中基本没有培养起安全意识,在毕业后的生产领域,这样的学生会非常令用人单位头疼。最极端的例子是企业向学校反映,一位毕业生在车间供电故障的情况下,非常“主动”地在没有切断输入电压的情况下准备拆卸车间用35kV变压器,如果不是发现及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2.操作技能
实验者在电工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包括对基本仪器仪表和器件性能和使用规范的了解;遵循组装电路过程中的操作要求;线路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等。如果实验者的操作技能不合格,往往会对实验设备造成很大的伤害。比如选择错误测量电表的量程,在使用时非常容易引起内部部件烧毁;或者干脆就是错误使用电表,如将电流表和电压表弄混,在市电220V或者380V的情况下,肯定烧毁。操作中的另一类错误主要体现在复杂线路连接错误上,比如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其电路非常复杂,连接错误很容易形成短路,造成断路器跳闸,或者烧坏控制装置触点。
3.设备老化
设备老化也是影响实验室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在电源中,由于电压或者电流旋钮损坏,造成电压或者电流不匹配,或者时间继电器的老化造成控制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等。
三、教学中采取的对应措施
1.演示违规操作的后果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实验安全的麻痹思想,在教学中,使用了一种“事故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在教师的演示试验中,预先设置电路中的一个错误,比如把一个电容放置在远超过其额定电压的电路中,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电容器过压产生爆裂,会有比较大的像爆炸一样的声音,这样会使听课的学生“吓一跳”,给学生以非常深刻的印象。等到学生平静下来后,再引导学生对电路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进而改进电路,排除故障。这一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要有非常明显的故障现象,这样才能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学中还可以搜集一些网络上的人员触电的视频给学生放映,通过这样看似“可怕”的视频来给学生灌输对电的“敬畏”的心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触电急救方面的常识教育。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在进行电工实验时总是显得很“严肃”。不过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对教师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应该由不同的教师进行适合自己的演示设计。
2.强调操作规范
(1)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读电气原理图。只有正确识读电路图,才能避免盲目接线,错误接线。具体做法是,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通过对电路图的解读,能够对各个元件的动作过程及其作用准确无误地叙述,不发生任何错误。比如在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电路中,要求学生能够给出电路中每一个按键按下识图中各个接触器、继电器的动作过程,作用,以及电路中的保护、电机的运行状态等。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在电路图中正确区分主电路、控制电路等。
(2)训练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避免发生事故。一般使用“电阻法”来在供电前排除故障,使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路在各个状态下的电阻,即连接两根电阻表笔到待测量电路的两端,然后逐一改变其中控制元件的状态,来观察电阻的变化,如有电阻数值与预期不符,则要分析原因,排除故障。这样检查完毕后,应该不存在短路情况,如果通电后电路不动作,或者动作与预期不符,则可使用电压表测量各个元件电压值是否与预期相符,进而排除故障。
(3)接线时要注意一些具体的细节。比如要严格区分相线和零线,保证开关安置在相线上;绝对不带负载改变线路;在带电操作中,身体绝不直接接触线路中金属裸露部分,不管电压多高多低;实用工具改装线路时要避免同时接触两根导线头;注意电压表的并联,电流表的串联;在进行电机实验时,绝对不准用身体触碰旋转中的电机转轴、女生的长头发必须盘起来等等。这些细节都需要在大量的实践环节中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如有违反,教师需要予以严肃的批评。
(4)实验中的团队配合。实验中每组学生需要统一对电路的认识,由一人主导,其他人配合。在连接简单线路时由一人连接,其他人监督并配合,切忌几个人七手八脚同时连接。对于复杂电路,可以将电路分成几个模块,分别连接,然后再组合,组合后,同组同学相互检查对方连接是否正确。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绝对禁止当一人正在操作线路时,其他人随意打开电源。电源打开时一定要确认同组实验者的状态,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加载电压。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到,虽然电很可怕,有危险,但是只要规范操作,就完全能够保证自己和实验设备的安全。
3.加强设备的保护力度
国家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为了保护学生,保护实验设备,需要大力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在实验室的总的电源输入部分,要加装三相熔断器、总控制开关、空气断路器、隔离变压器等保险设备。确保低压中性点接地,所有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带电的金属部分,如电机外壳、各种仪器设备的金属外壳等尽可能采取接零保护措施。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以上这些安全措施应该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感受到。
四、实验室运行中的安全管理
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的“争先创优”的号召,我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及时传达贯彻创先争优活动动员会议精神,广泛动员和具体部署全局创先争优活动,并研究制定了主题鲜明、载体丰富的活动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各项创先争优活动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研究确定了“五比五看”的活动载体,即:比创新看科学发展,比实干看工作业绩,比学习看能力素质,比服务看惠民实效,比形象看群众反映,争创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切实可行的鲜活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使活动与正在开展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了活动与实际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促进了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
二、做好教学督导评估验收。
按照省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分年度督导评估规划,2010年我县将迎接省政府督导评估验收。我局教育督导室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科学安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上半年,我局深入到各级各类学校143所排查,拟定迎检学校94所,重点装备60所。通过深入排查、精心测算、内部挖潜,制定了详细的资金缺额报告。2010年11月我县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验收。
三、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1)强化管理意识,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精细管理,突出有效教学。重视和加强学校各项管理,要求学校必须在精细上下功夫,执行上求落实;在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校园文化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管理,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
(2)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在学期开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布置会议上,多次要求学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好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构建规范运行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进一步明确学校校长在组织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校整体变革。
(3)加强教科研工作。要求学校进一步增强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意识。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重视教科研的过程管理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重视做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的评选和向市、省选送工作。
(4)加强学籍管理。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学籍管理和园籍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召开高中毕业生毕业证书验印工作和初中义务教育证书验印工作会议,布置相关工作。
(5)稳步推进中招改革,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探索义务教育以行政区域为主,兼顾地域适当调整的招生办法。印发了《2010年平成安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实施细则》、《成安县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实施意见》、《20101成安县高中段招生工作意见》。
四、加强校园安全建设。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压死责任,建立全员参与的无缝隙安全管理新机制。
扎实开展工作,机构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成安的县、乡、校三级法制安全工作机构现已健全并形成网络,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各类学校均成立法规安全办公室,配备有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特别是5月3日国家省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各中小学校又充实、安排青壮年教师轮流执勤,加强门卫值班,加大校园内的巡查密度,同时在所有中小学校配置了安全、保卫、防护器械,在40所学校安装视频监控的基础上,省、县各配套23.1万元,在66所学校准备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目前正在进行招标,不久全县所有学校的视频监控设备将全部安装到位。
我们还在各中心校、县直学校、农村中小学,进行督查和具体指导,大力开展学校安全管理"三项制度"建设,共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3项、学校各类人员职责16项、学校各类人员操作规程9项、各类应急预案12项。近几天各学校又重点对门岗工作职责、门卫值班巡查制度、校园巡查制度、宿舍值班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充实。制度的完善,为学校安全工作步入程序化、经常化、规范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以签订责任状为切入点,对各单位实行安全工作目标管理,强调要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真正达到“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身上有目标”,初步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无缝隙管理新机制。学校无缝隙管理表现在定岗、定责、定时、定人,表现在校门口、楼梯口、教室、微机室、餐厅等重要部位,每个时段都有人值守。
2、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在全县中小学校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
人的思想意识支配人的行为。鉴于此,我们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狠抓不放。
一是以《法制安全教育》为平台,从不同的视角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安全教育,有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摘编、有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介绍、有基层先进经验推介、也有问题探究等等。今年以来,我们共印发11期。为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提供了素材。
二是以法制安全课为主阵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把法制安全教育做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住不放、抓实抓细,让学生学会安全防范技能,受益终生。法制安全教育达到了“五落实”,即计划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课时落实、考核落实。
三是各学校利用安全教育日和开学前两周,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广播、安全课、校报、宣传栏、横幅、讲座、防火疏散演练、发放宣传品、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重点针对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生存演习和逃生演练,并形成书面和影像资料,逐步建立自救演练活动的长效机制。
3、定时排查、及时通报、督查整改,打造安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今年,我局在所有中小学校推行了学校安全开学报告制度,对重大隐患整改不了的学校,延期开学。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对中小学校的明查暗访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记录在册,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安全科、体卫科、校安办分别于3月、4月、5月、6月、8月、9月、10月共7次联合对人员密集场所(如教室、食堂、宿舍等)、易燃易爆场所、实验室、图书室、校门门垛等部位进行检查;对消防设施、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灯重点排查整改;对安全管理、门卫值班、24小时无缝隙值班进行督查;对食堂卫生和疾病预防进行督查。共督查中小学校616所(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6份,印发通报5期,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强有力的推动学校隐患的排查与整改。
我们组织各学校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同时,切实做好管制刀具的收缴工作,同时开展打击强借强要、劫掠师生财物的专项活动,对整治不了的校外团伙,要及时上报综治委,从源头上防治校园暴力事件。此次活动共收缴打火机、钢锥、水果刀、小刀等危险物品96件。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县学校、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教育系统政治稳定,校园及周边秩序良好,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得到增强,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宣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坚决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努力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的实现,维护系统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五、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位。按照小学生均355元,初中生均555元的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资金1647万元分配到各中小学校,同时,逐校细编、早编了支出预算。截止目前,各学校已报帐920万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进一步完善贫困助学保障体系。在工作中,我们严格界定贫困生,做到有审核、有公示、有发放、有检查,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每一位贫困学生手中。
3、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近4万余名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六、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
4月,文化科工作人员协助县公安消防大队对我县网吧、娱乐场所进行消防安全保卫夜查行动,对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几家网吧、娱乐场所进行停业整顿;6月,参加2010?中国邯郸国际礼品、工艺品暨旅游商品博览会,对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及旅游商品给予高度评价,认真思考了我县的工艺品如何打开市场;6月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进行了申请;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申报工作进行申报。7月,青少年活动中心各种器材就位;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治;10月,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经过两次选拔选出中学组、小学组各5名;在我县开展了“十佳诚信网吧、娱乐场所”评选;对09年申请的农家书屋单位进行了图书发放工作。
七、人事工作进展紧张有序。
今年,我科受理高中及初中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其中,高中教师资格认定4人,初中为11人,小学为2人。目前,已向全部符合条件的认定人员,已经发放了教师资格证书,完成了本年度认定工作任务。审核09年奖励性绩效工资,于2010年2月份发放到教师手中,并审核2010年基础性绩效工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核准工作的初审。按市局高师处会议要求,报送3名省级特级教师、11名市级优秀教师的证明材料。2010年,我科按上级要求,推荐了8名校长参加了市级校长培训班;和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1次校长培训,培训校长180余人次;和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一次提高培训考试,参加人数为197人,成绩均合格,考试名单及分数已经报送市局。2010年,我县共进行了四次育龄妇女普查工作,我科配合计生委工作,力争做到了无一漏查。配合计生委完成了已经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在职教职工人数的统计工作,详细名单已上报至计生委。完成了新编制核定工作,做到了核编到校,人员底数情况清楚。今年,我科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初审。其中,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认定工作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上报工作。配合县直工委收缴机关党组成员的党费。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各学校参加《中华魂》读书活动及读后感征文活动;处理关工委日常事务,报送了2010年关工委总结及综合报表。完成2010年度各单位在职教职工工资薪级晋升的审批工作。继续落实成教字[2006]18号文《成安县文教体局关于完善教职工请销假管理的办法》。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中,从2010届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聘了43人,已充实到各个学校,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待一年实习期过后,纳入编制。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根据文件精神,派出了下乡支教老师。其中有44名全职支教教师,7名兼职教师,该51名教师已全部上岗。完成2010年到龄教职工退休工作的初审。完成机关事业单位2009年度考核工作。配合人事局进行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
八、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高考全县报考考生2288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227人,比去年增长近两个百分点;成安职校考生129人,上线率97.67%,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创本校高考成绩历史新高。其中,一本上线6人,是去年的6倍;专科上线120人,是去年的4.5倍。中考全县报考考生2500人,全县550分以上140人,实现了高分人数的突破。我们高度重视两考组织工作,千方百计确保试卷保密工作万无一失,从严治考,维护国家教育考试良好的考风考纪,同时,强化了对考试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了师生考试安全无故事故。通过一系列措施,基本实现了“安全、公平、和谐”的目标。
办学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力争实现“硬件不软,软件过硬”的目标。,进一步改善了校园环境,完善了办学条件。
1.强化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我校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50人,班级人数在50左右,在职教师64人。近几年来,学校树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理念,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教学楼,配备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其数量和面积均基本达标。学校现有图书26000册,生均图书20余册,每年新增图书人均符合标准。
为了加强信息化和校园安全建设,学校还配有1个专用多媒体教室,24个普通多媒体教室,教师电脑51台,学生电脑129台,生机比达到10:1;学校还建立了网络管理中心、完善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21个探头日夜运转,为学校安全保驾护航。
2.美化校园环境,突出教育文化
为了美化校园环境,优化育人氛围,学校聘请专家规划设计,按照美观、大方、朴实的要求,搞好校园绿化、亮化、墙报等设施建设,做到教育性、艺术性、针对性的有机统一。目前学校室内外都有名人名言墙报,标语,橱窗、画廊等阵地刊登管理制度、好人好事、学生习作等内容,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
二、加强队伍管理,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1.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在工作中,学校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身先士卒,无私奉献。凡事处处表率在先,苦干在前,努力以优秀的品质影响教师,以高超的业务带动教师,以科学的管理领导教师。 目前,学校形成领导班子团结一心,教学水平蒸蒸日上,校容校貌焕然一新的好景象。
2.加强管理,促进教师成长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我们利用每周一次集中政治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先进事迹等,进一步增强教师责任心和教育服务意识。同时,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学习、进修的机会,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2)实行帮户结对,促进教师成长。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把所有青年老师和素质相对后进的老师确立为帮扶对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落实责任奖惩制度,使后进教师迅速成长,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目前我校现有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28人,小学高级教师已有45人,达连云港市“333工程”名师2名,灌云县县学科带头人5名,灌云县高级教师专家组成员5名,优秀青年教师13名,均达到标准。
三、推行素质教育,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订了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采取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1.开展《弟子规》“书香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要求学生每2周读一本书,并且要写读后感。三至六年级每班都开展了《弟子规》 “书香校园”手抄报活动,并且每月都有诵读、课本剧等评比。既提高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2.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加强学校与家长沟通和联系,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组织专门班子,利用开家长会、校讯通平台等形式,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通报学生学习表现情况,讨论和研究学生教育方法,表彰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的家长。一般每学期组织家长会1-2次,参与率达到95%以上。利用家长学校活动,有力地调动和整合了教师与家长教育力量,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3.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学校于2010年正式开办乡村少年宫活动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时间,进行专人辅导,挖掘他们的潜力。学校先后建立了《弟子规》经典诵读、合唱队、女子篮球、绘画、乒乓球、书法、激光水鼓等11个少年宫兴趣小组。今年以来,我校先后举行了《弟子规》诵读比赛、践行《弟子规》课本剧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弟子规》相关活动。
近几年来,学校在艺体方面取得许多优异成绩,如广播操评比获得灌云县一等奖;合唱比赛一等奖;集体舞比赛一等奖;乒乓球比赛个人一等奖;尤其在2011年灌云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范毛毛同学获得了100米跑第一名、200米跑的第一名;张明倩同学获得了垒球第一名、跳远第二名;吴艺寒同学获得了400米跑第二名、800米跑第三名。
四、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抓好教学质量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传统防火墙是现代网络安全防范的主要支柱,但在安全要求较高的大型网络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 结构性限制。传统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依赖于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地区企业利用Internet来架构自己的网络,致使企业内部网络已基本上成为一个逻辑概念,因此,用传统的方式来区别内外网络十分困难。
(2) 防外不防内。虽然有些传统防火墙可以防止内部用户的恶意破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使用和配置防火墙主要还是防止来自外部网络的入侵。
(3) 效率问题。传统防火墙把检查机制集中在网络边界处的单一接点上,因此,防火墙容易形成网络的瓶颈。
(4) 故障问题。传统防火墙本身存在着单点故障问题。一旦处于安全节点上的防火墙出现故障或被入侵,整个内部网络将完全暴露在外部攻击者的前面。
2 分布式防火墙的概念
为了解决传统防火墙面临的问题,美国AT&T实验室研究员Steven M.Bellovin于1999年在他的论文“分布式防火墙”中首次提出了分布式防火墙的定义,其系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 网络防火墙。网络防火墙承担着传统防火墙相同的职能,负责内外网络之间不同安全域的划分;同时,用于对内部网络中各子网之间的防护。
(2) 主机防火墙。为了扩大防火墙的应用范围,在分布式防火墙系统中设置了主机防火墙。主机防火墙驻留在主机中,并根据响应的安全策略对网络中的服务器及客户端计算机进行安全保护。
(3) 中心管理服务器。中心管理服务器是整个分布式防火墙的管理核心,主要负责安全策略的制定、分发及日志收集和分析等操作。
3 分布式防火墙的工作模式
分布式防火墙的工作模式:由中心策略服务器统一制定安全策略,然后将这些制定好的策略分发到各个相关节点。而安全策略的执行则由相关主机节点独立实施,再由各主机产生的安全日志集中保存在中心管理服务器上,其工作模式如图所示。
分布式防火墙工作模式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布式防火墙不再完全依赖于网络的拓扑结构来定义不同的安全域,可信赖的内部网络发生了概念上的变化,它已经成为一个逻辑上的网络,从而打破了传统防火墙对网络拓扑的依赖。但是,各主机节点在处理数据时,必须根据中心策略服务器所分发的安全策略来决定是否允许某一节点通过防火墙。
4 分布式防火墙的构建
分布式防火墙的构建主要有如下四个步骤:
(1) 策略的制定和分发。在分布式防火墙系统中,策略是针对主机制定的。在制定策略之后通过策略管理中心“推送”和主机“索取”两种机制分发到主机。
(2) 日志的收集。在分布式防火墙中,日志可以通过管理中心“定期采集”、主机“定期传送”、主机“定量传送”由主机传送到管理中心。
(3) 策略实施。策略在管理中心统一制定,通过分发机制传送到终端的主机防火墙,主机防火墙根据策略的配置在受保护主机上进行策略的实施。主机防火墙策略实施的有效性是分布式防火墙系统运行的基础。
(4) 认证。在分布式防火墙系统中通常采用基于主机的认证方式,即根据IP地址进行认证。为了避免IP地址欺骗,可以采用一些强认证方法,例如Kerberos、X.509、IP Sec等。
5 分布式防火墙的主要优势
在新的安全体系结构下,分布式防火墙代表新一代防火墙技术的潮流,它可以在网络的任何交界和节点处设置屏障,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协议,内外皆防的全方位安全体系。主要优势如下:
(1) 分布式防火墙增加了针对主机的入侵检测和防护功能,加强了对来自内部攻击的防范,可以实施全方位的安全策略。
(2) 分布式防火墙消除了结构性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性能。
(3) 分布式防火墙随系统扩充提供了安全防护无限扩充的能力。
6 结论
总之,在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中,分布式防火墙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边界式防火墙的不足,而且把防火墙的安全防护系统延伸到网络中的各台主机。它在整个企事业网络或服务器中,具有无限制的扩展能力。随着网络的增长,它们的处理负荷也会在网络中进一步分布,从而持续地保持高性能,最终给网络提供全面的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一)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基本达到2010年的预定目标。学前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幼儿教育在园人数达到105.95万人,比2007年增长13%,小学招生中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达98.39%,位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巩固,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77%、99.54%,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6.5%,均提前实现2010年预定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步伐加快,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和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2.42%和78.48%,比2007年提高0.7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均超出国家平均水平。职业教育稳步推进,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位居全国前列,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98.28万人和40.1万人,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9位。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已达95.23万人,比2007年增长5.98%;毛入学率达到19.3%,比2007年提高0.2个百分点。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到4.68万人,比2007年增长8.01%,人数居全国第9位;全省博士、硕士点达356个和1080个,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9位。
(二)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明显加强,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投入9.58亿元,建成合格学校项目实施730所,今年计划新建项目校1000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已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2所,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增强,两年来成功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获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38门,在全国分列第5位和第4位,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2个,全省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已投入52.6亿元,省级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初步形成。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创新团队等10多个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居全国前10位,2008年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排名全国第4位。两年来,新增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高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6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国家科技奖18项、教育部科技奖30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两年来免费定向培养本、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4610名;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和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分别比2007年提高3.49%和4.8%: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均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校教师中20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
(三)教育保障更加有力。认真贯彻《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关于建设教育强省投入保障监督机制的意见》,坚持把加大教育投入作为重中之重,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育经费逐年上升,2007、2008两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分别达419.6亿元、506.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5.7%和20.7%。其中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247.5亿元、324.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6.5%和31.2%。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实现每年年初预算比卜年递增20%,2008、2009年分别新增4.1亿元、5亿元。各市州教育投入力度相应加大,2008年.全省有7个市州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上年提高1%以上。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大,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59%,较上年提升0.36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教育部门年初预算为21.36亿元,较上年增长20%。为全面化解“普九”债务,省本级共安排补助资金16亿元,各市县预算安排偿债资金12亿元。运用境外资金助学规模扩大,两年来共利用境外捐赠资金9067万元。教育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义务教育进入“免费时代”,学生资助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办学校纳入资助体系。2008年,全省共投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15.4亿元,对2l万高校学生和61.8万中职(含技工学校)学生进行资助。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39.1亿元,有669.7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中受益,有力地解决了“上学难”问题,全省无一人因贫失学。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2008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5.28%,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到目前已达到62%。
(四)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初、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基本建立并顺利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初步完善,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以筹备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大力推广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得到加强。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在公共财政、金融支持、优化环境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公办初中与民办初中成功剥离,共享公办高中资源的民办学校已停招初中学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面实施,取消了“点名录取”、“降分录取”等政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教育合作向深层次推进,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总人数超过3000人,连续成功承办两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孔子课堂等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
(五)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产学研结合机制不断完善,全省高校与省内14个市州、60%以上的县(市、区)、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6797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已建立校企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159个,新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7个。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实现新增产值458.2亿元,新增利税67.7亿元。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取得明显效果,组建了现代物流、机械制造、轨道装备等16家职教集团,538家规模企业、307所职业院校、136家科研院所与行业协会成功建立加盟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培训企业员工8.5万人,开展合作项目1240项。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3.7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83.4万人次,培育了“攸县的哥”、“安化保安”等劳务输出品牌。
总结全省两年来的教育强省工作,之所以取得比较大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建设教育强省的动力;得益于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完
善全省教育发展的机制;得益于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得益于坚持加强领导,形成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合力。
二、认真研究解决事关教育强省建设的突出问题
建设教育强省,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以发展的眼光、更宽的视野、更具前瞻性的思路,研究解决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以更务实、更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形势在发展,形势更在变化。我们提出并正在建设的“教育强省”,只是相对目前教育发展水平而言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更长远、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从国际上来看.大国崛起的背后,往往是教育充当着坚强的后盾,教育是支撑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深厚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持久地发挥作用。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就与它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累最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密切相关。我省是科教大省,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目前,我省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已经跃居全国先进行列,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与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教育发展的部分指标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2010年预计要达到70%,而目前仅为44.42%;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只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2.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前仅为19.3%,等等。特别是与兄弟省市比,在全国省域教育竞争力排名中我省仅居11位,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山西、河南,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差距的存在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惕励之心,差距必须依靠扎实的工作来弥补。要不断强化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持久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
(二)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看一个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最直观、最硬性的指标,就是看教育投入。2007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建设教育强省的投入保障政策,对经费投入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规定。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38.9亿元(含教育费附加),占当年的教育总投入506.6亿元的66.9%。相对于我省财政状况而言,这样的投入力度,说是举全省之力办教育也不为过,但与教育发展需求相比,我省的投入仍然不足。2008年,我省教育经费基本实现“三个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有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我省高校和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4531元、2328元,低于全国6462元、2766元的平均水平,分别排全国27、22位。要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就必须把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政府拨款在教育经费中保持较高比例。全省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教育强省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十二五”期间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大投入、大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教育既扩大投资又促进消费的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规划安排一批教育重大项目。二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落实新开征的地方教育附加,确保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足额征收和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落实城市建设维护费用于教育的比例;建立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和外资捐资办学;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三要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公开公平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制度、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学校财务决策民主化。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确保投向教育的经费真正发挥效益。四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把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列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作为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从今年起,建立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考核公告制度,由教育、财政、统计部门联合,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给予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
(三)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点是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个体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这也是保障起点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目前,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既有教育基础设施等硬件差距较大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优质师资力量缺失。社会群体教育不公平方面,主要是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必须解决好“有学上”“能上学”的问题,努力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的基本要求,积极创造“能上学”的有利条件。一要逐步实现“上好学”的目标。在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时,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在各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确定合理比例,真正做到均衡发展,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二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确保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形成面向农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三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制定有关激励制度,促进优秀教师合理流动,以名师带动弱校,逐步缩小校际间教学水平的差距;学习借鉴安徽铜陵、辽宁沈阳等地的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公开收费标准,调整评估制度,尽快解决好“择校”现象。四要切实维护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落实好相关政策,对符合义务教育入学要求的家庭困难学生、女童、残障儿童等做到“零拒绝”。要扩大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比例,建立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四)要进一步促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在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及时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一方面,存在各级各类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高
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这说明,教育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脱节。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要建设教育强省,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与经济相融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要着力促进高校招生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找准办学定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要完善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学沟通对接机制,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对口合作关系,加强对高校科研的分类指导,促进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要引导学生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专业要求,主动选择,吸收知识,实现向知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
(五)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投入产出效益。高校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我省高校科技人员是省内科研机构人数的3.2倍和省内企业的1.5倍,全省科研成果70%以上来源高校,“十五”期间,我省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以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分别占到56%和76%。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目前我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1.2%,尤其是在本省转化的只有29%。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项目立项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产出的科技专利成果与市场脱节;部分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因种种原因不能在本省形成生产力。这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科研资源,又弱化了社会对教育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必须下决心解决。一要在教育科研中引入市场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论证科技项目的立项,对诸如国内外市场情况、技术水平、先进性、技术生命力、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以及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进行充分评估。要充分运用风险投资等融资途径,多渠道解决教育科研资金问题,以分散风险,提高效益。对一些重大应用项目要明确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责任,明确知识产权持有者相应的责任和权益,强化产权成果转化的措施。二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建立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机制,定期对全省科技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对已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推进产业化。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成果制度,定期重大科技成果信息,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信息咨询平台。三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应用研究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高水平构建一批产学研基地,鼓励企业在高校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和优势突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开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便捷通道。
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未来三至五年是我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努力开创“体系完善、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发展局面,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富民强省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完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当前,我省正在研究制定《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09-2020)》(《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建设教育强省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直接关系到我省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立意要高、目光要远、视野要宽,坚持面向未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实施“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战略,科学谋划、缜密部署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蓝图。要把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建设教育强省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确定我省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衔接,坚持立足省情,坚持办有湖南特色的教育,把研究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破解我省教育发展难题、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民智、集中民意,把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的过程,力争出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发展规划。要完善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实现前瞻性、时代性与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二)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大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一是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中心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创建1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创办1所村级幼儿园;鼓励、规范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二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近几年每年要建设1000所以上合格学校,重点加大基础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强学校改水改厕建设、校舍安全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和工作用房建设,确保建设一所、合格一所。要加快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前期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要以合格学校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激励与监控机制,推动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发展向同类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加快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全省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加大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高中办学条件,创建特色学校,提高办学质量,逐步消除薄弱高中学校,基本形成满足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中阶段学校格局。
(三)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一要扩大规模、整合资源。要提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落实高中阶段学校普职分流比例,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提升县域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形成政府统筹、部门支持、职教中心实施的培训格局。要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规范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二要对接产业、创新模式。坚持“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创新办学模式,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形成集聚效应和
品牌效应。依托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大型企业和特色园区,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一批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实训基地,扎实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依托省内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办学,为职业院校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撑,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培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推广“订单式"2k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三要强化基础、加大保障。着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骨干特色职业院校、名牌特色专业和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投入保障,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的配套经费和中职学生助学金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部门相互衔接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相融通。强化师资保障,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认定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切实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高校是出思想、出成果、出名师的地方,也是知识爆发力和创新力最强的领域。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提升内涵质量和社会效益。一要抓高教改革。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促进专业与企业、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完善理顺高校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的职责关系,营造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二要抓实力提升。抓住国家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机制,继续实施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启动“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重点支持5所省属高校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统筹配置高校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有共享,鼓励和支持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机制,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加大高校科研、教学、生活、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高校综合承载能力。三要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是高校的生命源泉,高校的竞争力和活力,主要取决于自主创新。要高水平建设一批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原创性科研和战略高新技术为目标的知识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化转移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高校科技资源,建立高校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进高校科研教学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结合;大力支持高校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科研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