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1: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1)

     同学们不见常见经济学毕业论文的问题

     问:这2个题目网上都已经有人写了,再写老师会说是抄袭了吧?

     写文章要有技巧,更要有新意,就如一个人说话,要说能让人记住的话。

     方法有这样几条:      别人在正方,你就让站在反方,还会有人说你抄袭吗?所谓研究,就是探讨,理念研究、学术研究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知道这一点很重要。      别人是大题目,你就以小见大、小题大作。大题目不好写,要有深度,要研究透彻,要形成体系,但是,化时间搞清楚一个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有亮点就行。

     举例:《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这个题目

     有人将中小企业融资难归结为处于融资竞争的弱势,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还在于中小企业本身,原因有几个:

     1、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产权不明晰,如虚假注册资本、股权设置、企业的设立与清算;

     2、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导致经营不规范、风险成本加大,如偷漏税、财务管理、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界限不清,政府、税务、银行“三表”的现象;

     3、法律环境不完善导致企业信用极度恶化,如:商业信用缺失、逃废债;

篇(2)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现代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争夺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就必须将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形成战略与战略管理的理念。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其内在的狭隘性与局限性而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因而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愈加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并进一步应用到现代企业中,使其更好地实现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了其竞争力。

传统的成本管理一开始是利用成本信息进行事后分析。这一过程较为漫长,在工业革命以前,会计主要是记录企业与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在工业革命以后,伴随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到来,企业为了降低每一单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一方面开始重视成本信息的生成,将成本记录与普通会计记录融合在一起,出现记录型成本会计,另一方面开始利用成本信息对企业内部各管理层及生产工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接着,是以事中控制成本为主。1911年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逊第一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从此,标准成本会计就脱离了实验阶段而进入实施阶段。后来,发展到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考虑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也要现代化。成本管理的重点已由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传统的成本管理也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第一,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则很少考虑,从而表现出与企业战略管理极不适应。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而仅靠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第二,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取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把目光过多地集中于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上,没有很好地将成本管理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企业更加丧失良好的发展战略,也就更谈不上竞争力的形成。第三,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对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是基于实时实地控制的管理思想。第四,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对决定成本高低的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它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约束着各种潜在的可能的成本控制模型的创新和运用。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及时地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战略意义上的辐射能扩展,既是战略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提出的挑战,也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为此,必须对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成本工作者提供企业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参与形成和评估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两蒙提出,他当时对战略成本管理仅仅作了一些理论性的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其精髓在于借助会计功能编制管理计划,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

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势”,这是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单纯“降低成本”的关键。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更加关注成本的管理。许多企业管理专家断言,成本管理是—种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向成本管理要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企业管理的永恒课题。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3.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

4.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从整体出发,能动地处理经营战略与经营战术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务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轲.关于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理论分析[J].四川会计,2002(3).

[2]章玉平,李旭,郭永安.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低成本战略[J].管理世界,2004(7):136.

[3]王一山.现代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会计时空,2004(6):14-15.

[4]陈良.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及其运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62-65.

篇(3)

B2B电子商务框架结构.

BtoB电子商务的主要技术.

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与安全

PDA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PKI构建安全电子商务的基石

XCBL及其在2BB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XML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把电子商务引入图书营销.

产地证电子签证与贸易链电子商务

从电子商务走向电子业务.

从范式的转变看证券电子商务

戴着锁链跳舞──发展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

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借鉴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结构的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网络营销的变迁

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与环境构筑

电子商务的相关问题与对策分析

电子商务安全协议的特征及企业对策

电子商务的安全机制与体系结构模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敏捷制造研究

电子商务犯罪初论

电子商务的风险及其安全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电子商务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发展对策探讨

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配送思考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电子商务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渠道的影响

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及展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对工业企业的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型市场结构

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交易费用基础和发展障碍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SET技术.

电子商务时代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挑战与影响

试论企业电子商务的风险控制

试论电子商务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数字双签名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

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难题及对策分析

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汽车企业电子商务实施浅析

西部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途径.

西安杨森的电子商务站点案例研究

香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新经济时代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医疗器械电子商务的实施方案

医药企业内部信息化与外部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支持技术研究

以工作流系统和电子商务技术构建企业数码平台

用企业级Java计算方案构建B2B电子商务软件平台.

政府商务和网络经济的法律激励和管制.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之路探索

中国电子商务的量化分析及对策

中国加入WTO的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电子商务时代

中国实施B-C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的探讨

中小企业怎样实施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管辖权的挑战.

保险电子商务在中国

产学研结合建设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电子商务、采矿及战略

电子商务B2C配送研究

电子商务的安全支付标准

电子商务的避税与反避税探析

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

commerce电子商务中的国际避税思考.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企业运营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及对策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战略成本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物流业的策略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实施网络财务的对策.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特性及实例分析

电子商务技术在现代粮食流通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交易中法律冲突问题的思考

电子商务教育模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实施

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分析以制造商和市场营造商为例

电子商务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电子商务涉税法律冲突及其解决方案探讨

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价值创新.

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市场营销理念.

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谈中国养蜂业与电子商务的应用

铁路物流的电子商务策略及其应用系统

保险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探讨

电子商务的金融服务初探

电子商务发展以及税收问题浅探.

电子商务立法问题探析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初探

篇(4)

文章编号:(2010)05―0059―04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院校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难题,让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在这次挑战中,民办高校面临着两种抉择:一是把握良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站在市场经济的主战场,采取“双主动”,即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要,拓宽办学功能,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服务于社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立足眼前,保守办学,坐等生源,侥幸生存。

实践证明:学校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外抓生源、内抓管理为切入点,坚持以特色优势参与人才培养和市场竞争,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增强学校的办学生机和活力,才有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民办高校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将主要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民办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其他社会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有所下滑,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很多问题。诸如,过于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地域倾向问题比较明显等等,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高等教育扩招因素

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生源,毕业生的数量也随着逐年剧增。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7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而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余人。由于高校毕业生增量过多,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二)我国国情决定劳动力供大于求

据估计2009年我国新增加的劳动力人口约2600万,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有1000万,供大于求的情况是非常明显的。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与我国国情息息相关。

(三)金融危机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冲击

在金融危机的肆虐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一些高新企业、私企、外企及制造业、IT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这将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两年就业困难。民办高校设立的专业大多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所以不少毕业生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

(四)民办高校部分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

我国过去基本是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民办高校虽然办学理念与市场结合紧密,但仍然有部分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学生的学习不够刻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足。许多企业反应,现在的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本人又不能虚心、踏实地学习,解决不了行业中的相关问题,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造成部分专业人才相对过剩。

(五)用人单位的因素

近年来,人才市场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提高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现象。有的用人单位只看眼前,只重视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注重人才长远培养。有的单位思想观念陈旧,还不认可民办高校,在选择民办高校优秀毕业生时还有所犹豫,使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和公办大学的毕业生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存在重男轻女现象,认为女性属于家庭而不属于事业的思想观念依旧存在。

(六)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因素

择业思想准备不足。随着求职择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大学生择业思想准备不足,在择业中,或者过多地怀疑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准确自我定位,在求职中显得有些消极被动。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就业观念未改变,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学生质量相对有所下降。有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实际操作能力差。有的实际操作等能力较强,但学习成绩不过关,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

二、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样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一)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1.就业指导工作不被重视。

很多民办高校重招生、轻就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生源和扩大招生规模上,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表现在不少民办高校没有设立就业指导机构,有就业指导机构的也不够健全,而且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贯穿始终,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才搞几次讲座,指导对象只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仅仅是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几个月,所以缺乏长期、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

2.就业指导模式单一且内容简单。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和民办高校学生特殊性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因此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3.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当前民办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老师。民办高校人员配置一般较简单,日常事务又比较繁多,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忙于应付杂务,难以有固定时间和充沛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而且他们很少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距离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要求相差甚远。

(二)加强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1.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的问题。

首先,企业的岗位和学校的专业本身存在着错位,专业设置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一个过程,而用人单位所需岗位必须紧跟市场变化,大学所设专业和社会用人需求岗位存在“时滞”。虽然民办高校紧跟市场脉搏,但仍然存在稍稍滞后的现象。其次,高校人才观和企业用人观存在差异,学校的人才观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业、在校的表现。如果你品行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在学校你就是好学生。而对于企业,为企业做出贡献、创造利润的就是人才。正是这样的 教育培训的错位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并且目前来看这种错位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就业困境仍将延续,正是这种客观事实决定了就业指导的必要性。它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困境,但至少能够在这种错位中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而发挥这种作用的主要就是大学里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民间力量成立的衔接式教育培训机构。

2.解决学生择业和企业用人之间存在错位的问题。

据相关调查,在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所有制结构中,选择三资企业的学生最为集中,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学生次之,而选择去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者则非常之少。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认为这两种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不确定性较高,个人的专业知识难以发挥或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等,但事实上这和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不相称。而企业注重人才效率,一般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认为他们短时间内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更倾向于聘用有经验的毕业生。所以高校学生和企业都急切需要就业指导来转变择业观念和用人观念。

3.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卑心理需就业指导来引导。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向大企业推销自己的勇气。主要表现在就业过程中信心不足,很容易使用人单位怀疑其能力,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另外,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普遍不够扎实,在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竞争劣势很明显,调查中有79.3%的用人单位认为民办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性很强的领域需要经过专业上长期系统的培训。多数研究机构的招聘负责人说:“我们只招收公办大学的毕业生,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而且具备更强的科研能力”。所以,民办高校学生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这是个长期的指导过程,需要更专业的指导队伍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满怀信心地走入市场、走入社会。

三、加强就业指导,促进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努力创新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形式

提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必须将授课、讲座、报告、讨论、调查走访、咨询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实地参观、考察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在实践中创造新的指导形式,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1.从新生入学就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便对自己的专业、自身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2.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情况、认清形势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通过对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专业水平、思想表现、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调查了解,掌握用人单位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社会对专业需求的趋势,这些信息不仅是就业指导的良好素材,而且可以作为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和决策依据。

3.努力搭建民办高校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民办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穿针引线,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帮助。这种形式可以同实习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结合起来。大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锻炼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而且在与实习单位的直接接触中,可以发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自身的不足。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在实习锻炼过程中,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可能被实习单位“预定”,提前就业。

4.实行对学生的分层职业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选择考研或出国留学等进一步深造,或鼓励他们去考公务员;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则要引导他们根据兴趣爱好确定职业方向,为毕业就业奠定基础。

5.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思想道德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引导和帮助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加强就业渠道的拓展。首先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互动,培养民办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采用“订单式”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订立长期的实习基地合同,保持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毕业生对口参加实习实践。其次是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委派就业工作人员奔赴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优秀毕业生,使用人单位了解学校,扩大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为毕业生的就业开辟广阔天地。强化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实行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念

在大学生求职方面,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摒弃不切合实际的择业观,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指导。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已进入低起薪阶段,而大学生就业的低起薪表现了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不再唯学历,而是唯能力,这是用人更加理性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民办高校毕业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客观趋势,降低择业期望值,通过就业后努力工作,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来提高自己的待遇。走“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道路。树立竞争观念,正确认识自己,主动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积极参与竞争,勇于“推销”自己,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惑,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求职心态,从容面对挑战。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积极宣传国家相关就业政策,鼓励民办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中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帮助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发展创业,具有开拓精神、能够吃苦耐劳的大学毕业生的发展机遇会更多。

篇(5)

作者简介:刘辉(1971- ),南京财经学校,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这里蕴藏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的重大变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是工学结合的必然要求

1.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使得教学模式必须从“单一”“封闭”的模式转化为开放式的模式,即行业、企业、学校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教学内容变化的要求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核心专业课程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因此,学习内容是反映某一职业(或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核心教学内容的变化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要求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的实施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使得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

二、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根据培养目标,完善工学结合实践性教学体系

1.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我校自2000年开始创办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经过近10年的教学和专业行业调研,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知识、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出纳、成本、财产物资、往来款项、资本、财务成果核算与管理,纳税和财务报告等;专业知识包括财经法规、纪律和职业道德。会计职业的入门资格是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其会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应用型的人才,其培养规格是高等职业性专门人才。

2.构建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工学结合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我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十个项目:会计认知、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应用技术实训、ERP实训、财务预决算实训、电算化会计核算实施与维护、社会实践、会计岗位项目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这十个实训项目分布于十个学期,在校内和校外完成的实训均为36周左右。

(二)基于工作过程,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它包括: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在《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我们以一个工业企业两个月的会计业务为主线,通过单项实验分别介绍企业财务部门各职能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际操作,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周安排固定学时,学生学习某一技术领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期中利用2-3周时间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模块为载体学习典型的工作技能。理实一体的校本教材和教学模式很快在南京市的职业学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三)以赛促训,专业技能教学推行技能大赛训练模式

我校的专业技能教学分为初学、普及、提高、择优四个层次。其原则是点面结合,以点促面,共同提高。除日常的技能教学课以外,每日安排相对集中的技能训练课时,每两周进行年级测试,公布各班成绩,每月进行排名。每年3-4月份为学校的技能节活动时间,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开展一系列会计技能竞赛活动,如做账、珠算擂台赛、点钞竞技等,评选出校园技能十佳选手,营造浓厚的技能学习氛围,使得“掌握过硬本领、练得一手绝活”成为学生的目标和追求。专业办组建技能训练队,实行人员滚动制,并在不同的年级形成梯队。在每年财会技能大赛中,我校选手均获得南京市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并作为南京市代表队参加江苏省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传承“学做合一”,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

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既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系列财会实训室,又有模拟银行、模拟证券、ERP、电子商务等经营管理实训室,除满足会计专业的基本实训外,还适合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商业会计、银行会计等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配备用友、金蝶、ERP实战演练等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实训基地。我校在第八、期开设了为期约4周的会计岗位项目实训课程,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角色模拟、岗位轮换的综合专业实训。这是学生在毕业实习前模拟工作场景的复习和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相互分工协作,既提高了工作技能,又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

2.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搭建平台

(1)健全机构,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保障

为使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的功能,我校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机构,并针对不同的校外实训基地制定目标和规划,实训基地的目标和规划包括企业教学模块(课程名称、课时数、岗位实务等)、专业教学改革规划及具体措施,为校外实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做好实训过程的控制与评估

校外实训的质量须靠完整的质量评估机制来控制,其内容包括实训日记、实训工作记录、实训作业评价表、学生实训考核表等。这些机制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操作技能水平,还结合行业标准评估学生的操作规范、仪表风貌和社会活动能力,甚至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细化为指标项目融入企业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之中,使得校外实训突出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实训效果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反映。

(3)创新校外实践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第八学期的8月份开始,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进入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社会实践。学生在收银、仓储保管、出纳、会计、营销、宣传等岗位定期轮换,这种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到社会进行的一种检验,检验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的差距,以便于在第期回到校内实训基地学习时能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是在正式毕业实习前的一种心理上、技术上的准备。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中秋节、国庆节,既为苏果超市提供了工作人手,又让学生增长了阅历和技能,受到单位和学生家长的欢迎。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成功的关键。

1.强化教师实践技能,提高指导学生能力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熟悉教学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精通教学法;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科研项目和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有计划地把教师送到生产一线工作和实践,使其熟悉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工艺,提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下企业,提高了专业实践技能,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拓宽了人脉,以便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2.引进兼职教师,实践校企深度合作

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我校陆续从企业引进了一批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充实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的到来,带来了各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拓宽了师生的眼界,也弥补了“纸上谈兵”的不足。

三、对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一)凸显政府在引导和推动工学结合方面的作用

从国外工学结合教育的成功案例来看,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政府也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采取相应措施。从国家机关到地方政府,应当在政策、举措、经费等方面进一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扩大政府对工学结合的影响力。例如,出台对合作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推广学校在工学结合方面的典型做法、采用合作教育资金委员会方式资助工学结合教育等。

(二)以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弥补校外实训基地的不足

会计类专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部门分工明确,一般不缺人手,而且其业务保密性较高。所以,对接受学生工学结合并不积极。即使接受,一般每个单位也就1-2人。除了选择用人需求量大且稳定的单位主动联系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还应引进“模拟公司”或创办校属专业性强的企业实体作为校企合一的新型实训基地,如财务咨询公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形式的实体,从事记账、会计咨询、培训及服务。会计专业教师通过实体公司可以进行有关业务的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实体公司参与记账,接触到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掌握实际的财务核算程序,提高会计实务操作的能力。通过建立完善、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方式开展会计类专业的工学结合,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在校内“闭门造车”式的实践教学问题。

(三)创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增强培养途径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效实施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培养途径上,可以采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培养、顶岗实习培养、半工半读、勤工助学培养等,在社会、企业、学校之间架起人才培养的桥梁。

总之,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工学结合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实现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实际需求的融通,实现课程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还依赖于在转变理念的基础上,进行长期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最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之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彤,王巧云.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会计之友[J].2007(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