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工程师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前我国的林业造林工程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林业造林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切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扎实的控制好造林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确造林工程取得成功。对于提高我国的造林质量,推动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林业造林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林业造林规划不合理。由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需求量较大,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森林的生态功能发挥得不明显,直接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要想维持森林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做好林业规划,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对森林环境和森林生态进行保护。防止因不合理地使用森林资源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栽培方法不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了使造林地提早郁闭成林,造林初植密度一直偏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间伐审批、工作安排不当、投入大于收入等原因,不能合理及时间伐,致使林分过密、林木生长和林分卫生状况差。同时,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隐患较大,增加管护难度。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造林初植密度既能提高造林质量,又能减少投入,提高效益。
1.3种苗培育质量不高。林业造林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最基本的因素就是种苗的培育上出现了问题,种苗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成型后林木的好坏。在壮苗培育方面,地市级范围基本上没有系统化的苗圃,往往是依山、依田而建的临时场所,加上技术管理跟不上,管理不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林业造林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成活率下降、病虫害增多等严重后果。
1.4管理人员技术不高。林业造林工程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在林地的锄草、施肥、抚育间伐、病虫害防治、防牲畜破坏和自然灾害等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才能保障。但我国的造林事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处于边缘行业,植树造林的主体是广大山区群众和临时性的工作人员,人员素质普遍达不到造林工作的要求,没有现代化的工作技能及意识。影响林业发展的一大限制因素是林业科技人才不稳定,尤其是基层林业生产第一线科技人才非常缺乏,造成林业科技普及率较低,林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二、提高林业造林工程质量的措施
2.1科学合理做好林业造林规划。随着林业工程投资规模不断加大,要求也相对严格,非常注重林业造林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要遵循林业工程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分析和研究整个区域的林业工程的情况下,进行分类指导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大力建设林业工程建设的同时,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做好林业造林工程规划,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生态作用规划,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其次是要做好美化环境、综合治理、丰富人的生活以及保持生态的平衡和稳定等。其次,应丰富造林树种的种类。随着林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林业建设应扩大树种选择范围,增加各树种之间的协调和搭配,保证树木的丰富性。最后,对于造林工程中存在的森林病虫害、火灾、环境危害和牲畜伤害等现象,应采取丰富的防护手段,做好生物防治、生态隔离等,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造林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增加企业建设的效益。
2.2实施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坚持科学栽植、精心管护的原则,合理控制栽植密度,根据经营目的、树木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合理确定造林的初植密度。因此在造林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和立地条件,合理制定和落实栽植密度,把好栽植前后的各项质量关,切实抓好整地工作,适时选择栽种季节,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小地形情况,尽量提前造林,严格执行各项造林技术规程,改进栽植工具,保证栽植质量。造林单位和个人要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适时科学地进行松土、锄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间伐等抚育工作,及时进行机械和人工营林、抚育管护作业,以及综合性的保护、监测和管理等,以减轻病虫和其它灾害所带来的风险。
2.3完善更新造林技术。在林业造林工程中,通常应用到的造林更新技术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播种造林法。其主要是直接将种子进行播种,以此来达到造林的目的。播种造林的方法适合在较大面积的林区使用,而且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是利用播种造林法时对于林区土壤的要求很高,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养分和充足的自然条件,而且造林后的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所以播种造林法一般在土壤条件较好且自然灾害发生率较低的地区应用。第二是植苗造林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完整的苗木移植到林区,在林地进行造林。利用植苗造林法对于自然环境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对于种植的方法却十分注重,必须要保证苗木生长的稳定性,才能保证苗木在种植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且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这也是当前应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第三是分殖造林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树木自身的营养器官,如根茎、枝干等作为造林材料的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能够节省育种育苗的时间,成活率也相对较高。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林地的自然环境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甚至可能会造成林木本身的损害,所以在应用时通常较为谨慎。
2.4提高造林人员管理能力。造林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各项工作的开展、工作任务的落实,最后都是由一线人员完成的,其素质及技能的高低对于工程的质量、造林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一线造林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要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一批掌握现代林业科技知识的人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林业科技队伍,增加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体系。其次,林业院校要主动适应林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将现代教育理念和高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以满足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对林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其三,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大力推广林业实用技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只有使更多的人掌握了先进的林业技术,科技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广大农民才能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其四,加强管理人员学习交流,定期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林业工程单位也可以邀请林业专家在本单位进行专业知识讲座。不仅可以将人才请进来组织学习,也可以将本单位的人才派出去,向其他优秀的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各个管理层的员工在能力上不断提升,技术上不断加强,管理理念更加先进,更好的组织及指导本单位造林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束语
林业具有多种功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被赋予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被赋予首要地位,林业造林工程也日益得到重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根据林业工程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以促进林业工程的正常运转及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提升服务质量,把科技兴林作为首要任务。
抓好科技示范建设,是我县林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措施。在大寨、爱华、幸福等乡镇建立高效经济林、用材林等科技示范基地6个。依托县乡有关部门形成了“县、乡、村、户”四级林业技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一个单位有一名学术带头人、一个乡镇有一名专业技术员、一个村有一名中心技术员、一个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的服务体系。实施了科技支撑新项目10个,引进核桃新品种4个,新建科技示范林5000亩和良种繁育基地300亩。建立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示范园,应用生根粉、容器育苗等多项实用技术,推广新品种30个。
三、提升服务效率,服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我县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服务于林改的作用,从山场区划界定、林种、树种确定,到主体改革后的林农生产经营、山场流转、尤其是山区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
四、提升科技投入,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乡镇林业站为基础,建立了102人的林业科技服务队伍,县林业局每年从事业经费中拿出50万元专项用于林业科技服务与推广工作,并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平均每年投入林业科技服务与推广经费80万元,有效保证了林业科技经费需求。
(一)工作经历(能力)条件和业绩成果条件,执行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粤人发[]89号)、《关于印发广东省林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条件的通知》(粤人职[]18号)。
(二)论著、论文条件,执行粤人发[89号、粤人职[]18号和原省人事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刊物等级划分规定的通知》(粤人发[]300号)。
(三)学历、资历条件,执行原省人事厅《关于深化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粤人发[178号)、《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粤人发[]177号)和《关于明确当前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若干问题的通知》
(四)职称外语条件,执行原省人事厅《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的通知》(粤人发[]120号)。2001年广东省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单不再作为职称外语条件的有效依据。
(五)计算机条件,执行省人社厅《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更新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人社发[2号),免试范围同时执行原省人事厅《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粤人发[]81号)、粤人发[5]177号。
(六)省外来粤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执行省人社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外来粤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确认的暂行办法》(粤人社发[2号)。
(七)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两个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执行粤人发[]197号。
(八)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严格执行原人事部《<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具体说明》(人职发[号)、原省人事厅《关于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具备公务员身份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问题的批复》(粤人函[号)、粤人发[号。
(九)继续教育条件,执行《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直接申报高、中级的人员需提供相应资历要求的继续教育证明。本年度申报职称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提供任现职以来至2011年的继续教育证明,并全部填写到《评审表》内。
(十)真实性证明,申报人须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表七)、评前公示表(表八)、在现工作单位缴交今年连续半年以上的社保凭证原件,并在所有复印件上加盖真实性的意见。
(十一)评审答辩要求,执行粤人社发号。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评审在专业组评审环节执行答辩制度。评审组认为其他级别个别评审对象的水平鉴定需要以答辩方式测试的,由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通知申报人到会答辩。申报人如不按时到会答辩,其评审材料不提交评审会评审。
二、申报材料要求
(一)请使用新版(09版)评审表,用计算机填写并打印。下载路径为: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广东人事--下载中心--职称评审--新版职称评审表。只需纸质报送,暂不需网上报送。
(二)请按以下顺序和要求提供并分类装订各类材料:
1.《 ( )级专业技术资格送评材料目录单》(表一)若干份(依材料袋数而定),贴于材料袋的封面,并在页首写上申报人手机号码。如有多袋材料,请在表一上标明,如3-1,3-2,3-3,并在表一中用加粗字体注明袋中内容。
2.《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表二)1份,请按表格要求走完所有程序,并签名盖章。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及业绩成果情况,请将重要的排在前面。
3.《( )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表三)20份,其中原件1份。请将原件放在首页,并将20份一起折叠,有字的一面朝外。不要填写页首的编号。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及业绩成果情况,请用序号列明,并将重要的排在前面。
4.《 广东省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普通)》(表四)1份。时间请写到月份,出生地请写到县一级,联系电话务必写明手机和办公号码。评委会(专业组为):广东省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评审委员会(林业水产热作组)、广东省林业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林业、园林、森工)、广东省林业工程技术工程师资格评审委员会(林业、园林、森工)。
5.《证书、证明材料》(表五)1份。
6.《业绩、成果材料》(表六)1份。
(注:5.6中的材料除英语、计算机水平和2010年以来的继续教育情况需提供原件,其它为复印件。复印件须由所在单位经办人加盖真实性的意见。论文原件无须装订。)
7.《贴资格证相片、身份证复印件页》(表七)1份。为方便使用,照片请小面积点贴。
8.《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表八)1份。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请相关人事、纪检部门监督并加盖意见。
9.《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聘任期满)考核登记表》(表九)1份。请同时提供近3年的年度考核表,并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加盖真实性的意见。
10.在现工作单位缴交今年度连续半年以上的社保凭证原件1份。
11.专业技术工作资历计算和所申报材料的时效均截止于2012年8月31日。
如无内容,请在表格内填写“无”。请一次性提供送审材料送所在单位审核、公示并上报。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受理材料后,不得再对材料进行调整和补充。评审结束后,请在规定的时间内领回材料和证书,逾期不予保管。
三、申报程序
(一)申报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情况,对照我省职称政策和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及申报材料要求,认真、客观、如实地准备材料。
(二)申报人所在单位应认真审核申报材料:
1.审查申报材料的合理性。看申报材料是否符合所申报专业的类别和范围。
2.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看申报材料是否属实,并加盖真实性意见。
3.审查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看申报材料是否完整提交,表格是否填好,工作负面情况是否如实填报,同时或不同时申报其他系列(专业)的资格是否如实填报。
4.审查申报材料的时效性。论文、工作业绩、工作经历、英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学历(学位)等取得时间是否在今年8月31日前。
申报人所在单位负责对评审材料进行评前公示,《评审登记表》、单位投诉受理部门及电话要在单位显著位置张榜和单位网站首页进行公示,其他申报材料放置在单位会议室等公共场所供查验。申报人所在单位还须对表二(继续教育情况、工作负面情况说明、单位考核及综合评价、评前公示情况)、表三(评前公示情况、单位审核无误并承担责任的申明、单位审核评价意见)和表八加盖意见,对所有复印件加盖真实性的意见并注明经办人。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申报人所在单位应注明原因并退回申报人。评审结束后,申报人所在单位要协助评委会对申报人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并及时反馈情况。
(三)申报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当地政府人社部门要认真审核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审核材料是否符合申报专业的评审范围和评审条件。主管部门要在表二(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审核意见)及表(上级人事/职称部门意见)中加盖意见。当地各级政府人社部门要分别在表二(县/区人事部门审核意见、省直主管部门/市人事部门审核意见)中加具意见。
(四)送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省林业厅人事处)受理评审材料。
(五)评审结束后,申报人所在单位要协助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对申报人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并及时反馈情况。
(六)省人社厅专技处审批后,由我厅人事处发放职称证书和申报材料。
四、评审收费
按照《关于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的通知》(粤人发[]35号)收取评审费。正高级评审费由我厅人事处代收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非税系统缴交,其他级别评审费在省林业厅非税系统缴交。每位申报人只可申请开具缴款通知书1次并尽快缴款,缴款时限为2012年9月15日。如因特殊原因不能缴款,请及时致电省林业厅人事处。
五、受理时间和地点
受理时间:8月16日至9月15日(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逾期不予办理。请于送材料前先致电预约。
受理地点:广东省林业厅人事处(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343号509房)。
联 系 人:段孟涵、曾国技、孔华清
联系电话:
附件:1.《关于做好2012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粤人社发119号)
2.《关于印发<广东省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粤人发]89号)
3.《关于印发广东省林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条件的通知》(粤人职[]18号)
4.《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刊物等级划分规定的通知》(粤人发[300号)
5.《关于深化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粤人发[]178号)
6.《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粤人发[]177号)
7.《关于明确当前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若干问题的通知》(粤人发[]197号)。
8.《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的通知》(粤人发]120号)
9.《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更新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人社发[]176号)
10.《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粤人发[]81号)
11.《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外来粤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确认的暂行办法》(粤人社发[306号)
12.《<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具体说明》(人职发[]17号)
21世纪是一个集信息、知识、经济等多元文化相融合交叉发展的跨越式时代。国家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纳入重中之重的特殊地位,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是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21世纪我国经济和环境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林业行业,针对21世纪世界林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如何改善和调整我国高等林业教育中传统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是现阶段摆在我们高等林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一、林业工程领域特色
林业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在改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今的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林业工程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作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林业工程领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专业,培养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高级人才是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的领军人才。随着新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要求应该在创造性和实用性上。因此,高等林业院校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特别是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包括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生物材料工程4个二级学科,具有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一级学科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从木材采伐、运输到木材科学加工技术林产品精细化学加工以至于生物材料工程,具有鲜明的专业集成性,这是本领域独到的特点。因此,国家对于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该具备坚实的工程基础,对于该领域专业技能和水平的培养建设基础必须建立一个宽阔的、能够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很多国家均不设专业的林业大学,一般在农业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里设立林业学院或者专业,美国也是一样,在综合性大学里设立林业专业。从工科基础的林业工程专业而言,涵盖三个方向,包括森林工程、制浆造纸和林产品加工。其知识体系是以采运工作为核心,包括制订规划、应用方法、机械设备、制材学加工等。针对社会对木制家具和制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和关注度,林业工程高等教育的重点逐渐转变为生态和工程方面。作为林业教育历史发展悠久的德国,自1787年开始诞生的林科教育,共在四所大学中设有林学院,分别是哥廷根大学、费赖堡大学、汉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90年代中后期,费赖堡大学里的林学院也不再细分各个专业,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1世纪,现代林业科学向着高度综合性和高度的分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增多,林业科技研究的内容和知识面拓宽,形成了新的发展机会和生长点;另一方面走向深层次的新的联合,全面加强了对系统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对林业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入广博,新的研究课题被引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林业院校的教育模式怎样创新发展?林业高等教育究竟要承担起什么样的培养重任?
中国,在林业教育发展上起步比较晚、森林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差、珍贵树种森林资源贫瘠的国家,只有在林业高等教育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上探索出新的模式和方法,才能在国际林业竞争中有发言权并占有一席之地,否则难以赶超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总是步人后尘。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培养特色
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是1998年设立的新兴的专业学位,是针对工程技术人才进行的、以在职培训为主的一种新型培养方式。学员学习不离岗,它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的诸环节都有不同特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均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
本文针对林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全国主要林业院校十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的经验。对研究生的技能集成性培养关键问题是树立对人才的集成性教育理念,并针对这一理念如何实施解决问题?林业工程是林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本领域研究生的特色教育问题,对其高水平人才的要求是既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管理能力和洞察世界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实现?建立完善的林业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体系,满足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确定了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目标:
(1)依托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和方案,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实用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中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稳定的科研团队;
(2)为加强和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高校以工程硕士教育培养为纽带和桥梁,以企业需求建立横向课题,并根据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确定切实可行的科研方向,建立以科研合作和产生成果为基础的高校成果产业化服务模式;
(3)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有目标、有规划,依据研究生自身的工作阅历和特点,制订有个性的培养方案,建立一种集成式培养模式,便于在双方合作时找到共同点;
(4)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预测主要矛盾、分析企业和社会需求,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执行,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加强调研走访,寻找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相互关系;
(5)及时反馈有效信息,依据需要调整培养方案内容,使因条件变化而受到的影响及损失降到最少。
四、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方案
作为林业工程领域培养单位,我们在研究生入学时就会对每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制订预先规划,针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特点,制定出培养方案,并进行优化改进;对于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计划和计划要实现的培养目标,都有时间节点安排,对于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优选并确定学校和企业的2位指导教师,结合工作中的问题和该领域研究热点确定最终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准备开题报告;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及时获得有关计划的进度信息和完成情况以及效果,并预测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当某些变化或干扰出现时,只须调整培养方案的部分内容,就可使因条件变化而受到的影响及损失降到最少;最后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不局限于研究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也可以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69-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是2011年初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国家卓越计划要求,也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发展有赖于专业教育,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为风景园林教育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许昌学院位于有着“中国花木之都”之称的河南省许昌市,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2年,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共33人。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地方性院校,如何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借鉴各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把握好时代性和地方性,构建具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无疑是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1 各高校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专业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院校的试点专业之一,其景观学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有公益劳动、军训、风景景观认识实习、景观环境测绘实习、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同时“产、学、研”合作教学,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性学习和实习,深化了专业知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林业大学提出风景园林专业“两翼并重,两渠相融,两阵贯穿”的培养模式[2],将实践教学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翼并重,尤其加强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南、北方实习两条综合性培养渠道;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两个阵地贯穿始终,通过设计竞赛、名师讲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就业实习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专业作为风景园林的相关专业,它们的实践教学体系对风景园林专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清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科——建筑学专业结合自身优势,在本硕贯通的主导学制下,其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类实习、施工类实习、测绘类实习和表现类实习。地方高校如沈阳农业大学[3]、重庆文理学院[4]、山西农业大学[5]等均对园林等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各院校大多是立足自身进行实践教学,针对“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还鲜有人涉足。
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成立时间晚,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如何根据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风景园林专业建设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2 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计划”,将风景园林的实践教学按目标、内容、管理、评价条件支撑5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将许昌学院风景园林教育和社会实际、地方特色等相联系,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
2.1 目标体系
根据《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6],立足国家卓越计划的宗旨,结合学校实际,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风景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卓越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则是通过实践教学,达到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每个环节都有其具体的能力提升目标(如图1所示)。
2.2 内容体系
根据学校目前课程设置,风景园林专业宜采用“3+2”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即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综合平台三个平台,加课程环节、集中环节两个环节。
以一二年级为主的基础平台,实践环节的重点在课程实践上,通过通识、表现、设计、植物、测绘等类型的实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三四年级为主的专业平台,实践环节的重心逐步向集中实践环节倾斜,通过设计、植物、工程等类型的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风景园林式的职业素质。
综合平台分为两个部分,素质类实习贯穿大学四年,综合类实习以四年级为主,通过南方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整个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融会贯通,将使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逐步达到“卓越工程师”的要求。
2.3 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质量管理3个方面[7]。
在组织管理上,由相关院、校领导牵头组成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而高水平的开展。
在运行管理上,由风景园林教研室及相关实验室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实施工作,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监督。
在质量管理上,一方面加强对风景园林实践教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到行业一线锻炼或深造;另一方面,聘请一些富有经验和技术的风景园林行业的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校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2.4 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加强“双师型”[8]教师队伍建设。若要教师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自身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使自身知识与社会接轨。
再次,学校可以通过成立校、院两级的实践教学专家小组,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评估,了解实践教学质量问题,了解实践教学设施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情况等。
最后,让学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打分,并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更能激励教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
检验实践教学效果,不是简单一张卷子就可以的,要创新学生考核方式,采用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例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精力在平时的设计作业上,而每个设计作业也应该是在课程中不断修改完善。这类课程应采用考察的方式,在每次讲评设计方案的时候对学生作业进行打分。再如测量课,既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这类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5 条件支撑体系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为实践教学提供“软件”保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指导教师,教师则为其提供以专业学习为主的各方面指导。学生可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实际项目,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挑战杯项目。
完善实验室、教学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保证。在校内,建立并完善画室、制图室、实验室、机房等设施,为校内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校外,“产、学、研”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并建立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外合作,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本地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 结语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教育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在此方面仍有完善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终将促使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受社会普遍欢迎。在国家推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本实践教学体系不仅适用于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也适用于其他同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1-5.
[3]李俊英,王刚,金煜,等.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2(2):4-6.
[4]王大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93-96.
[5]武小钢,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209-216.
毕业论文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也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根据国家教育部以 及高等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实践 性教学环节如毕业论文不合格,可在弹性学习年限 内申请重修,直至合格方能毕业”“若在弹性学习 年限内毕业论文不合格,不予颁发毕业证”因此, 把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搞好毕业论文写作教 学与引导,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分析
(一)学生的来源与知识层次分析
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成高报考条件的放 宽,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西南林业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的统计分析,成高学生由过 去单一的中专以上学历、在职业务或管理骨干转变 为在职业务骨干(具有助理工程师职称以上)、管理 骨干(部门负责人)或普通职工;具有高中或相当 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社会青年;中专或技校 毕业生;村社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复杂体系,所 占比例分别为 28.5°%、47。%、10.5°%、4。% 和 10%。 成份的复杂导致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其中,技 术工人中具有高中学历层次仅占11.5%,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占88.5%。在职业务或管理 骨干、在职职工参加工作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文 化基础和实践经验,吸收新知识的系统能力较强; 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专业 实践经验丰富,但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欠缺, 综合学习能力较差;社会青年以及中专或技校毕业 生等知识面窄,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但学习能力高 于技术工人。
(二) 年龄结构分析
近年来,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国家对生态环 境的重视,国营林场由差额或自负盈亏单位逐步转 化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之大部分林业系统 单位就业门槛较高(大部分要求本科以上),西南林 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涉林专业在贵州呈现年龄结 构偏大的现象。
(三) 学习动机分析
成人大学生,学习心理比较复杂。在职的是因 职称、职务、工资等问题出现困难,甚至是为了避 免“下岗”而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学到足以维 持生计的知识和本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显 示自己的实力,赢得社会、企业、家庭的认可。高 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由于经济转型和人才市场 变化的影响,专业思想比较浓厚,学习内容要求务 实,迫切希望学到行业急需、人才市场短缺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 获得社会的认同。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大学 生村官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部 分在任的村社干部有了危机感,因而参加成人高等 教育学习。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一) 主观认识不够
学生对论文写作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识。 这种心态制约了论文质量的提升。加之长期以来, 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论文工作基本是照搬全日制高 等教育的传统标准和模式,针对性不强,导致部分 学生畏惧心理凸显,难以激发写作兴趣,甚至出现 毕业论文抄袭、下载或请人写作的现象。
(二) 知识结构系统性弱
成人学生经过实际工作,知识的运用和技术的 选择上有了明确倾向性,也就是工作中常用的知识 和技术熟悉、熟练,不用的生疏甚至遗忘,知识呈 点式或间隔状态分布。由于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合理,运用能力不强,导致论文写作时 很难将系统性的问题表述清楚。根据多年的统计分 析,65%的学员论文存在结构混乱、逻辑不严谨、 条理不清楚等问题。
(三) 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理论水平不够
成人学生在研究和撰写论文中,表现出个体实
践技能性突出的环节准确透彻、论证严密,而不熟 悉的环节显得脆弱,论文忽深忽浅,知识运用不在 同一层面上,削弱了学术论文的特性。据统计分析, 有55°%左右的论文存在口语过多、专业性表述不 清、参考文献引用欠缺等问题。
(四) 毕业论文教学与指导不力
由于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水平不 高,加之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 期,课时较少,以及教师在讲解时往往只从自己的 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引导,难以与学生的工作实践 及其专长有效对接,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 感,无法有效达到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目的。
(五) 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教学管理部门联 合指导教师来共同实施的,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做 实验、做调查,到论文的开题、撰写、修改、评阅 直至毕业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流 程规范,不能马虎从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 些环节和流程都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教学管理部门 更多地关注最后的结果,却忽视了对于决定论文成 败关键的中间环节的管理。管理部门的过程管理不 到位,毕业论文的程序和环节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 少流于形式,自然影响其质量水平。
三、根据成人学生特点,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 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综 合素质和能力的整体评估,是获取毕业证的前提条 件之一,还是在工作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形成 的能力进行实践的基础。其次,指导教师必须提高 对论文指导工作的认识,应结合成人大学生的特点 和基本情况积极有效地进行论文指导,这是全面提 高毕业论文的关键。最后,教学管理部门的认识提 高是论文整体质量能否提高的保证。因此,需加强 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 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并重的地位,真正认识到毕业论 文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 创新论文评价模式
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较 丰富,职业性特点突出,专业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动手能力较强,但工作、家庭压力重。因此,必须 根据其学习特点,认真总结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成人大学生工作实际为基 础,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为主 要内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适应成人大 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 改革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据统计,2008年以来,有85%左右来自于生 产一线的学生从未写过专业论文,不知道论文的格 式、基本要求和标准等。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改 革教学计划安排,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由最后一个 学期提到第三学期进行,便于让学生尽早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标准和要求。第二,应加大毕业 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课时数。传统的面授课时安 排仅为8学时,对于论文的基本格式都不掌握的学 生来说,明显偏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合理的 课时数应为20— 24学时。第三,科学合理把握教 学重点。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论文结构、论 文选题、论文材料收集、论文撰写等应作为面授教 学重点。第四,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参与式教学方 法。授课教师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成人大学生毕业论 文容易出现的问题,利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学,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
(四)多管齐下,加强论文写作引导
毕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是作为引导、规范 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专 业课程是启发学生写好论文的保障。仅仅依靠课程 面授教学难以解决学生论文写作的全部问题,无法 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毕 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模式,各门课程的教学应 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专题论文写作为主线,课 外作业安排相关课程的专题调研以及实践报告,并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进行撰写,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点评,共同分析存在 的不足和需要补充、完善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选 题、收集资料、论文撰写等水平。另外,面授教学 时,及时提供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名单和基本信息, 指导教师以课程面授教师为主,搭建师生相互交流 的平台,增强学生论文写作的信心。经不完全统计, 2008年以来,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 采用以上模式,有40余人在相关学术刊物公开发表 文章,毕业论文一次通过率达到70%以上。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艺术设计大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中图分类号] S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153-01
吉林通化地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近些年来引进了容器育苗技术,成为促进通化地区林业快速发展的途径。根据容器育苗技术的使用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有外壁的器育苗技术和没有外壁的器育苗技术[1]。其中,有外壁的器育苗技术是利用有形的容器育苗,包括育苗箱、育苗钵等等;没有外壁的器育苗技术,是将混合料中混合少量的肥料。林业育苗中,采用容器育苗技术,操作简单,不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局限,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1 林业育苗中采用容器育苗技术的优势
1.1 容器育苗技术不受季节的限制
与传统的育苗技术相比,容器育苗技术通常是在温室中进行。随着季节变化对林业育苗的局限被削弱,容器育苗技术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幼苗,育苗效率就会有所提升。
1.2 实现机械化育苗
吉林通化引进容器育苗技术,促使机械化育苗得以实现。采用机械化种植技术,可以确保播种均匀。从操作的角度而言,容器育苗技术可以大量实施,并获得良好的育苗效果。
1.3 苗木种的成活率提高
容器育苗技术可以使树种的成活率有所提升。按照传统的播种方法,通常都是一个苗坑中放入2-3个种苗。如果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并不会存在传统播种方法的局限,而是在容器育苗箱中,一个容器中放进一个苗种即可。当树种发芽后,幼苗根部就会大量地吸收容器中的所有养分。从养分流失的状况来看,苗木的根系发达,对所吸收的养分能够充分利用[2]。可见,只要树种的根部健康,就无需经过缓苗期,苗木生产全年化,不仅延长了造林的实践,还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2 林业育苗中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
2.1 建立苗圃
林业育苗中,容器育苗通常都用于大棚中,给容器育苗提供了生长空间。在大棚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二氧化碳以及水分的含量等等,都可以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控制。如果育苗条件不允许,容器育苗技术也可以室外育苗。为了提高种苗的成活率,所育苗的场地要平整,且具有较长的日照时间。
2.2 种子催芽
按照种子种植规律,种子要发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出芽时间。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可以打破树种的休眠期,不仅缩短了树种的出苗期,而且还使出苗质量有所提高。不同的树种都具有不同的休眠特性,对这些特性充分把握,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催芽。通常种子的催芽都是在种子层积处,可以避免种子受到生理发芽抑制物的影响而导致种子的胚胎生理后熟[3]。
2.3 育苗容器的选择
在选择育苗容器时,要考虑到植物的种类、苗木的规格、育苗的周期等等。如果是大粒种子,可以选择子可以选用 20×20厘米的无纺布网袋;如果是小粒种子,无纺布网袋的规格则要小一些,6×10厘米即可。对此,林业部门还进行过实验,对适合当地生长的松科树种,就需要选择大规格的容器育苗,不仅成活率高,而且育苗效果稳定,对培育珍贵树种非常有利。
2.4 育苗技术
应用容器育苗,育苗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先将种子用水浸泡催芽之后,放入到已经浇透的育苗容器中,当种子出土之后,土壤中的水分就要很好地控制,最好是采用定期浇水的方式,以确保土壤干湿适度。
在培育容器中的土壤量为容器的 90%即可。种子经过催芽后,将已经发芽的苗种移植到容器中,用土壤覆盖好。土壤的覆盖厚度要根据种子生长特点决定。为了确保基质的湿度,当苗木进入到生长期,就要相应地降低土壤水分含,保持土壤湿度适中。当进行苗木移植的时候,就要停止浇水,以利于移植[4]。
2.5 种苗移栽后的管理
当种苗被成功移栽之后,土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利于种苗成活。种苗移栽后的半个月之内,在注意保证水分充足的同时,还要施加氮肥。当种苗被移栽超过一个月,就可以施加复合肥了。为了确保苗木能够健康成长,要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病虫害措施。如果在苗期已经出现了病虫害,就要根据虫害的种类选择杀虫剂。
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育苗中,容器育苗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通化地区的林业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就得益于容器育苗技术的育苗周期短、苗木成活率高的特点。随着科技发展,容器育苗技术实现了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育苗管理质量,还能够培育珍贵的苗木产品,为丰富林业物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施红霞,史秀梅.林业育苗现状及容器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17):195-196.
[2]王根全.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J].北京农业,2014(10):101.
福建沿海山地气候高温多雨,土壤淋溶性强,土壤肥力多数不高,特别是在林果激烈争地的情况下,林地多分布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加上森林植被破坏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化。尤其是一些立地条件极差的山地,传统营造的马尾松(Pinun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单纯林成活率低或成活而生长缓慢不能成林,严重地制约了林地生产力的发挥和山地综合开发利用。因此,利用自然力,选择适生的树种并采用合适的营林技术措施是恢复和重建该类林地的森林植被和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关键性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这种情况,福建省晋江市林业局,根据立地、环境及经营水平等条件,从1980年开始,陆续引种了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人工林,实践证明,湿地松生长迅速,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提高湿地松人工林的经营水平、改善沿海贫瘠山地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改变森林资源面貌,以耐贫瘠且具有改土作用的台湾相思(AcaciarichiiA.Gray)为伴生树种,营建了多种湿地松台湾相思混交林,本文对湿地松台湾相思不同混交模式的造林效果及营造技术进行总结探讨,为闽南沿海贫瘠丘陵山地的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哪里(地名),地处东经l19°30′,北纬25°41′,地域上属闽南沿海地区。年均气温20.1℃,最高气温39℃,1月均温12.4℃,最低温度-6℃,年均降水量1550mm,相对湿度78%,全年无霜期约340d,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试验样地原为杂灌林地,海拔高约150m,常年风大,坡度18°,林地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粗骨性红壤,石砾含量多,土层厚度约0.60m,土壤无明显腐殖质层,较为板结瘠薄,属Ⅲ类以下立地级,为典型的沿海贫瘠丘陵山地。
作者简历:施荣达(1979.11~),男,汉族,福建晋江市人,现为晋江市农业局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森林培育等工作。电话:,邮箱:499737801@qq.com
通信地址:福建泉州晋阳街道新华路177号.晋江市农业局
2.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4种混交造林模式(均以湿地松为主林木),限于立地差,为促进提早郁闭,造林密度设置较大,具体见表1。试验林于1996年春造林,林地经炼山后,采用块状整地,植穴规格50cm×40cm×40cm,用一年生裸根苗上山造林。造林后头三年,每年抚育锄草1-2次,无间伐。因结合生产性造林,没有具体设置重复,而是依造林地自然地势情况安排试验处理,每种混交模式(处理)及其对应的纯湿地松(栽植密度、管理措施等同相应的混交模式试验林)试验林的面积大小不一,在35~50亩之间,每相邻试验小区栽植2~3行木荷作为界限,各处理的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共营造湿地松台湾相思混交林及湿地松纯林约200亩。
表1混交造林模式试验处理
处理
代号
混交方式
混交比例
混交密度
A
星状式混交
3湿地松7台湾相思
533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3730株.hm )
B
星状式混交
4湿地松6台湾相思
400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2400株.hm )
C.
行状混交
1湿地松2台湾相思
480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3200株.hm )
D
行状混交
近年来,我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逐步扩人,但高职生的就业率却相对较低,据调查,全国各类高职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不足}%,其原因最重要的是高职生缺乏必要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其目标是为林区和其他领域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林业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笔者就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模糊
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要为林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为提高林业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面向市场,为市场经济服务,这种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理念在高职院校中却存在较大误区。有的忽视了中专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而带来办学方式的转变;有的具有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改善办学条件投人更多资金的担忧;有的则认为职业教育既然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就可以取消一切基础教育平台的课程,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过程,进行专业训练和实践,将高职生等同于技校生进行培养。各种理念参差不齐,导致对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的认识模糊不清。
1.2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在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欠缺,导致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较大缺陷。其主要原因有:①教师长期接受贯彻普通教育的观念,缺乏职业教育观念,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对实践技能培训重视不够;②从中专教育到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式转变过程中许多院校出现学生起点低、专业变化快、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教学难的现象,很容易出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理论教学以传授讲解为主的现象;③在总课时的压力下,在授课奖金的刺激下,必然导致一些教师对实践锻炼和实践教学的淡化;④教师类型失衡,缺乏即恤理论又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有关资料显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仅有13.97% 。
1.3学生心理准备不足
学生在升人高职院校以前,长期接受普通教育的教育观念。进人高职院校以后,对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普遍认识不足,心理准备不足,极易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①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的学习,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学习;②在生产实践环节中,只图一时兴趣,不能脚踏实地实习,采取应付态度对待。学生对实践技能培训的心理准备不足直接影响到实践技能培养的效果。
1.4经费投入不到位、实训条件不具备
近年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迎接专业评估等需要,各类职业院校克服困难,在实验室扩建、改建、实验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地等方面加大了投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教学难的矛盾。但距办好有特色高职院校的要求相差甚远,尤其在专业变化频繁的农林学科表现尤为突出。由于投资不到位,校内缺乏实践技能培训的平台,只能依靠校外实训基地,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林业企业不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低下,接受学生实训能力有限。多数仅仅局限于参观学习,与要求的实践技能培养相差甚远。
2提高林业职业教育实践技能的对策
2.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单纯的教学改革不能全面解决职业院校的发展,只有在办学能力、教学能力、师资能力及教学条件等综合提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使学生能力提高的目的。林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型”和“创业型”,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强化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目前,我国林业企数量少,规模小、就业岗位不多。因此,创业教育对林业职业教育尤为重要。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就要突出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在内的实践教学。
2.2革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基础课,基础教育能够提高学习者运用信息的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他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②强化专业课,专业课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突出技术应用,提高课程的技术含量,使其具有先进性和一定的超前性,既能满足现实岗位需要.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岗位变化;③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的时数是完成实践内容、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力争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不但需要一批理论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更需要一批在生产实践中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针对目前林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提高教师索质和建设技能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为此,要创造机会和条件,选派专业带头人或中青年专业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要更新教师评价手段和标准,改变以前简单的课堂评议,督导检查等评定方式,创立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和以综合教学质量为本的新型教师评价机制;要创造教师勇于干事业和能干事业的氛围。
2.4增加投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可靠保障,优良的实训场所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和条件。综观我国高职教育办的较好的院校,突出做法都是在实训条件和教师培养方面投人了相当的资金。为了使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流于形式、不做表面文章、不停留在口头上,真正把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职业索质培训作为高职教育最大特色,高职林业教育应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投人适量资金,加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配套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以扩大学生生产实习空间,促进产学研、教学做有机结合,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索质的培养。
2.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针对目前林业职业学生起点低,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的状况,要做好“先教会学生做人,再引导学生学技”工作。因此,德育及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必须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加强、引导和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品质。
2.6建立实践技能考核机制,完善学生评价标准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S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49-1
1 森林资源的概念意义
森林资源(forest resources)是以乔木为主的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以及其他一些与之相关的环境因子等资源。森林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树木资源;广义是指树木、林地及其空间内的一切植物、微生物和野生动物以及这些生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总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凡疏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实有木材蓄积量或断面积与当地同树种最大蓄积量或断面积之比)在0.3以上的天然林;南方3年以上,北方5年以上的人工林;南方5年以上,北方7年以上的飞机播种造林,生长稳定,每亩成活保存株数不低于合理造林株数的70%,或郁闭度(森林中树冠对林地的覆盖程度)达到0.4以上的林分,均构成森林资源。
2 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概况
根据我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调查可知,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森林资源很少,而且覆盖率也较低,我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2%,各个区域差异性大、分布不均。我国绝大多数森林在东北、西南的边缘山区、东南丘陵和台湾山地,其湾地区森林覆盖率最高达到70%。福建、江西、浙江三省森林覆盖率超过30%;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4省、区,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3 森林资源对环境的作用
3.1 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空气污染日益恶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以及世界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污染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大量煤、油、天然气和工业生产中废弃物的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指数不断攀升,对人类生命、生活、财产造成威胁。大气污染主要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污染和酸雨污染。按照我国标准环境规定污染物可分为以下两种,氧化碳和氟氯烃,全国性的发起污染包括: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光化学氧化剂等。森林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和颗粒减轻空气污染。森林有多方面的净化功能,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氧气的同时消耗了二氧化碳,保持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森林中C的含量是农田的20~100倍,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就是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据统计,一公顷的森林每年可以吸收15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所以人类要减轻对森林的砍伐。森林还可以降低空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它可以阻挡吸收有毒成分,而且也是最大的S储存库。据报道我国陕西铜川市森林覆盖率较低,对空气中污染物的吸收有限,最终导致酸雨的产生。再次,森林可以降低空气中的放射物质、灰尘,固定地面尘土。
3.2 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近些年森林被乱砍乱伐现象尤为严重,从而也直接导致了水土流失、水土侵蚀和土地荒漠化。全球每年有5.0×106公顷的土地盐渍化,以5.0×104~7.0×104平方公里的速度变成荒漠,现如今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占世界土地的四分之一左右,涉及到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生存问题。如果杜绝树木乱砍乱伐的现象,加强对树木等植被的保护,那么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会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森林可以固定地表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减小世界的粮荒危机。我国也是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这与森林的破坏有关。所以要大力植被造林,让森林恢复其重要职能。
3.3 自然防御作用
森林有很好的自然防御作用,树木可以分泌出一种杀菌素,可以杀死空气中的有毒菌和浮游微生物,很好的保护了人类的健康,降低了人类相关疾病的生病率。而且森林是很好的声音隔离带,它可以降低噪音的功能。
3.4 调节气候的作用
茂密的森林能够吸收、散射部分太阳辐射,防止地表温度过高,有效的平衡了地面温度。冬季森林可以降低风速,使地表温度不至于降低过快。根据调查可知,夏季森林地带平均温度要比开阔地带低2℃~4℃,相对湿度提高15%~25%。
参考文献
[1] 周训芳,谢保国,范志超.林业法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周生贤.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林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中国发展,2004,(2).
[3] 王兴国,王建军.森林公园与生态旅游[J].旅游学刊,1998,
(2):16-19.
[4] 王永安.森林生态旅游新趋势[J].湖南林业科技,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