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方研究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河北南网概况
截止到2002年底,河北南部电网直调发电装机容量为8769.9MW,直接接入220kV主网的发电容量为6170MW,占全网直调总容量的70.35%;接入500kV电网的发电容量为1260MW,占全网直调总容量的14.37%;接入110kV及以下的直调发电容量为1339.9MW,占全网直调总容量的15.28%。直调电厂19座(包括娘子关电厂),装机台数86台。从网外增购电力后,河北南网直调的发购容量为9279.9MW.截止到2002年底,全网共运行500kV变电站4座,500kV降压变压器4台,容量3000MV.A,500kV输电线路6条,长度660.173km.220kV变电站58座(包括用户站3座),220kV降压变压器110台,容量14190MV.A.
河北南部电网以220kV与500kV构成主网架,通过220kV韩(韩村河)-涿(涿州)双回线及500kV房保线与京津唐电网相联。潮流分布为南电北送、西电东送的格局。全网最高发购电负荷达到8570MW,南网6个供电公司网供最大负荷依次为石家庄:2400MW,邯郸:1731MW,保定:1610MW,沧州:1234MW,邢台:1172MW,衡水:862MW.
2、主网存在问题及对策
随着全国联网的推进,2003年,河北南网将通过保北——霸州——吴庄500kV线路与天津联网,通过邯东——新乡500kV线路与华中电网联网,同时邯东——廉州、邯东——蔺河500kV线路也将投入运行,电网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河北南网成为联结东北、华北和华中的大通道。大区联网初期,稳定问题突出,电网运行方式多处受限,短路容量剧增,开关遮断容量不足,部分刀闸、线路不能满足热稳定要求。
2.1、部分厂站开关遮断容量不足经2003年短路容量分析,兆通、来马、马头电厂、羊范220kV母线三相短路电流已达到开关遮断电流的90%以上。这些厂、站在系统中的位置较为重要,通过方式安排降低母线短路容量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上述开关应及早进行更新改造。兆通站220kV母线短路电流已达31.14kA,10台220kV开关额定遮断电流均为31.5kA,2003年应考虑全部更换。根据短路电流分支系数计算,主变211、212开关、兆钢一、二线261、262开关尽可能在石厂200MW机组并网前进行更换,其它6台开关应在年内更换完毕。同时,应对兆通站母线架构、刀闸等一次设备进行校核。来马站母线短路电流为28.99kA,有7台31.5kA的开关,分别为251、252、253、254、255、211、202达到开关遮断电流的92%.
考虑短路分支系数因素,2003年应优先安排更换主变211开关,其它6台开关应在2003年、2004年考虑安排更换。马头电厂母线短路电流为28.36kA,有5台31.5kA的开关,分别为215、216、272、276、240,达到开关额定遮断电流的91%.考虑短路分支系数因素,2003年应优先安排更换启备变240开关,其它4台开关应在2003年、2004年考虑安排更换。羊范站母线短路电流为25.05kA,有1台26.3kA的开关(主变211开关)还未改造,已达开关额定遮断电流的95%,应在2003年考虑更换。
2.2、邯邢断面220kV线路过负荷,根据2003电网分析计算,与华中联网后,在某些方式时邯邢断面220kV线路存在过负荷问题。为适应电网结构的变化,原运行中的线路安全监控系统需进行相应改造以适应联网后的要求。
2.3、保定地区电网低电压根据华北网调方式安排,2003年夏季房山500kV变电站将新增2台500kV主变,为控制房山站附近短路容量,韩涿220kV网间联络线将解环运行。当保定负荷较大时保北主变掉闸,保定地区220kV电压将严重下降,最低达到185kV以下。针对保北主变掉闸保定地区低电压问题,可在涿州、新建固店、易县站新增3套低压减载装置,使保定地区装设的低压减载装置的220kV站达到7座,控制负荷300MW.
2.4、500kV主变过负荷
河北南网仅有4台500kV降压变压器,经计算分析,当从外网受电较多时,1台变压器掉闸可能引起其它变压器过负荷,最大可能超过主变容量的40%.根据变压器运行规程,变压器应有短时过负荷能力,0.5h短期急救负载系数为1.50.针对主变过负荷问题制定事故处理预案,采用事故后运行调整的方法解决。
3、输配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重要供电小区运行安全问题随着电厂小机组的退役和小区负荷的不断增长,小区供电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石厂、邯厂小区,在某些故障时功率缺额很大,很可能造成小区全停事故。应提高现有低频低压解列装置的定值,研究改造现有解列装置,使装置可靠动作,尽可能避免发生小区全停事故。对特别重要用户应考虑从不同电源点引入电源,可大大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对用户全停电的几率。针对机组退役后电厂供电区功率缺额较大问题,应考虑直供负荷切改措施,缓解小区供电压力。
3.2、部分220kV变电站主变过负荷
截止到2002年底,河北南网已投入运行的220kV变电站共58座(包括3座用户站),最大负荷率超过80%的变电站有26座(不包括单台主变的变电站),特别是其中12座站的最大负荷率已超过90%,主变基本已满负荷甚至过负荷。由于主变过负荷,造成用电高峰季节严重限电,限制了电力市场发展。在12座满负荷变电站中,高碑店、定州、王段、铜冶、东寺、南郊等6座变电站已制定解决措施并正在建设中,许营、常山、魏县、安平、章西、容城等6座已制定解决措施但尚未开工。对于负荷率偏高的变电站应适时采取措施减轻负荷。
3.3、局部地区缺少220kV变电站布点,110kV线路供电距离较远,河北南网京广铁路西侧的太行山区及东侧广大农业地区,过去经济比较落后,用电负荷较小,主要靠110kV线路供电,供电距离较远,例如保定地区上陈驿——浮图峪——涞源线路长达90km,串带3座110kV站。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用电负荷迅速增长,末端电压最低达96kV,无法满足用户供电要求,限制了电力市场发展。保定、邢台东部地区也存在110kV供电距离较远的问题。
3.4、110kV电网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农、城网改造,110kV电网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投入到110kV电网的资金有限,电网原有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另外,随着负荷增长,也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的问题。
a.单电源情况较多,不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网络基础比较薄弱,单线单变情况较多,特别是涞源、涞水、阜平、灵寿、新河、孟村、盐山、海兴、枣强、武强等县全县只有1路110kV电源,当线路停运时造成大面积甚至全县停电,不但损失大量负荷,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b.缺乏统一规划,网络结构即复杂又薄弱。由于过去110kV电网由地方集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地为节省投资,不注意加强主网架建设,新建变电站往往只是就近破口或T接,1条线路串接或T接多个变电站的情况非常普遍,110kV网络即薄弱又复杂,不但供电可靠性差、网损高,而且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负荷需求。
3.5、主要对策针对目前供电配网存在的主变容量不足、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不满足要求、网络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a.旧站增容改造。河北南网现已投入运行的50余座220kV变电站大多数规划容量为2×120MV.A,而出现过负荷的12座220kV变电站的主变容量大部分为2×120MV.A,因此2×120MV.A的规模已不能满足系统目前的负荷水平,更无法适应电网进一步发展。这些变电站大多数运行10~20a,设施状况比较好,且多数位于负荷中心,通过改造增容提高其供电能力,解决过负荷问题,一般要比建设新站投资少、工期短,在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可行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
b.建设新站。在负荷增长较快、潜力较大的区域,或电网结构比较薄弱的区域,要适时地建设新站。但新建变电站布点必须考虑与其它站之间的关系,应有合理的供电范围,做到旧站增容改造与建设新站统筹规划,优化变电站布局。
c.加强110kV电网建设。110kV电网存在的问题,往往直接影响到用户供电,应适当增加投入,改善加强110kV电网结构,增加供电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与供电质量,满足用户需求。
d.适当加强220kV变电站之间的110kV联络,不仅可以提高110kV系统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还可以增加220kV变电站之间转供电能力,提高主变负荷率,缓解过负荷问题。
4、电网设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及对策
自然灾害是威胁电网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电网抵御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城乡电压等级较低的配网杆塔、线路等设备抗侵袭能力不高。2002年8月,河北南网经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风雷雨天气的袭击,部分区域最大风力超过12级,风速达34m/s,超过了电网输电线路最高设计风速标准。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城乡35kV及以下配网线路设计水平较低,防大风和雷雨的能力不足,加之线路走廊距离树木较近,受树线矛盾、树木倒覆、倒杆和雷击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故障掉闸。据统计,2002年8月3日~8月5日期间,河北南网10kV及以上线路共故障掉闸1124路次(其中瞬时故障597路次),损失负荷1340MW.在掉闸路次中,城乡10kV线路掉闸达1066路次,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1原因分析
4.1.1线路故障掉闸的原因
一般线路故障掉闸,主要是因为风力较大引起的风偏放电和遭到雷击造成线路掉闸。主网架线路直线塔上的导线对杆塔放电,主要原因是在个别地区架空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低于实际“按当地气象台、站采用离地面15m高、15a一遇、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作样本”的风速。倒塔的主要原因是线路设施被偷,或线路的实际风速远大于最大设计风速。
4.1.2城市配网10kV线路故障原因
a.树线矛盾。虽然城网改造后绝缘线增多,树枝触碰导线引起的接地问题有所缓解,但河北省原来问题较多,配电线路绝缘化率仍然不高。因而,大风雷雨天气时由于树线矛盾引起的接地故障仍时有发生。另外,即使采用了绝缘导线,仍然无法避免大风倒树砸断导线的情况。
b.雷害。雷击引起大量的线路故障掉闸的主要原因是:有些线路漏装避雷器,特别是有些线路的电缆和架空线连接处、电缆两端未装避雷器,造成雷击故障;在运避雷器和接地装置缺乏有效监督,试验不及时,不能保证其处于良好的状态,在近郊空旷、建筑物较少的区域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c.线路分段开关偏少。虽然城网改造工程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柱上开关,但还有个别线路未装分段开关,一旦发生故障即造成全线停电,扩大停电范围。
d.用户设备故障。用户设备故障引起线路停电的情况为数不少,这些设备产权属于用户,缺乏有效的监督,不能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其事故容易引起配网主网故障。
4.2、防范措施
分析近几年河北南网的实际运行情况,认为应从电网的合理规划建设、设备选择、运行维护等方面入手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4.2.1进一步规划和建设电网目前河北电网的网架结构仍较薄弱,且大部分市区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高压环网。当恶劣的气象条件造成重要变电站全停时,可能会造成市区大面积停电,因此应进一步做好河北南网的规划和建设。1995年以来,河北省电力公司通过实施城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解决了电网中许多十分迫切的问题,城网抵御自然灾害和各种故障的能力明显增强。从2000年开始,城市10kV配网线路故障次数和故障率大幅度下降,大风雷雨天气故障掉闸率由1997年的27.19次/(百km.a)下降到2002年的12.09次/(百km.a),用户供电可靠性由1998年的99.904%,提高到2002年的99.968%.
4.2.2设备选择及运行维护
4.2.2.1变电设备
对站内各种软连接导线和跨线长度认真进行校核,对弧垂过大的连线要采用截短、加重锤等措施,防止风偏过大引起放电故障;雨季前对防雷设施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试验,确保其有效性;应慎重延长防雷设施预试周期,有可靠的替代措施,并保证备品充足;由于室内配电装置外绝缘等级较低,雨季前要对各变电站配电室认真进行检查,防止恶劣天气由于配电室进水而导致室内设备发生故障;采取必要措施,提高主变低压侧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避免开关柜火烧连营等恶性事故发生,尤其要防止事故扩大,造成主变跳闸或损坏;确保二次保护设备的可靠性,事故情况下保证可靠动作,防止由于保护、自动装置误动和拒动,造成事故扩大、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损坏一次设备等情况出现。
4.2.2.2输电设备
a.准确选择线路的设计参数。适当提高线路最大设计风速的标准,可提高线路的可靠性。但是随着设计风速的提高,塔头尺寸、杆塔及基础等都要加强和加大,势必增加线路的本体投资。据测算,单回220kV线路,若将最大设计风速由25m/s提高为28m/s,线路的本体投资约增加10%.要正确选择架空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一般应依据气象站资料、大风调查和已建线路运行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为避免投资增加过多,对较长的架空线路,可有针对性地适当提高空旷、河套及历史上经常出现大风的部分地段的设计风速标准。
b.做好输电线路防风偏放电措施。对在运的线路耐张杆塔(干字型)中相引流线进行认真的检查,对引流线长度超标的应进行处理,长度控制在以悬垂绝缘子串稍有偏斜为宜。对在运的直线杆塔,若由于调爬增加了悬垂串的长度,要对串长进行认真核算,校验其风偏角度。对摇摆角度超标的,应及时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可采取加装绝缘子串配重的措施。位于微地型、微气象条件的在运线路杆塔如河道、山口、风带区等,应重点治理,措施同上。
c.防导地线舞动措施。舞动故障大多在导线长度超标并伴有恶劣气侯和地形时发生。对导线弛度超标并位于恶劣地形的线段可采用加装“防舞器”、“失谐摆”、“阻尼线”等措施。
d.防大风倒杆塔措施。为避免大风雷雨中的倒杆事故,应进一步做好巡线工作,及时补加丢失的防风拉线及塔材,以保证杆塔本体完好。
e.合成绝缘子的防雷措施。近几年发生了几起合成绝缘子雷闪事故。目前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大多采用合成绝缘子,选用合成绝缘子时要同时考虑爬距和干闪距离,应在校核风偏角后尽量选用干闪距离长的绝缘子。
4.2.3城市配网设备
a.加大使用绝缘导线的力度和范围。绝缘导线能够有效地防止林木和异物被大风吹到导线上所造成的单相接地和相间短路。目前河北省城网已开始大量采用绝缘导线,但是绝缘化率还很低,有的城市在城网改造完成后也只能达到30%左右,城市近郊仍然以裸线为主。从2002年8月3日~8月5日间2次雷雨时的情况看,10kV城区部分的跳闸大大少于城乡结合部和农网的跳闸,充分说明绝缘导线起到减少事故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b.完善防雷设施。目前城网的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大都安装了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但是仍然有一些老旧线路和一些与架空线路相连的电缆没有按要求安装避雷器。按照规程要求,这类电缆长度小于50m的可在一端安装避雷器,长度大于50m的要在两端安装避雷器。
c.努力解决树线矛盾问题。进一步争取市政部门的支持,并加强与园林管理部门的协调,对影响安全供电的树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对城市树木生长茂盛的街道,可将10kV线路电杆高度提高到18m,使导线高度超过树冠。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的营销专家MariaSicola[1]认为由于房地产开发、销售及产品固有的一些特点,使房地产业更需要市场营销。然而不少房地产企业的营销观念落后,忽视营销管理,轻视营销人员形象等,结果使企业形象受损,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缺乏正确的营销理论和营销形象理念的指导。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营销形象日益受到重视,其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2]如何面向市场、面向公众塑造房地产企业的营销形象,获得公众的认同和顾客的忠诚是赢得营销竞争胜利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根据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提升策略。
二、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自编的《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问卷调查了600名公众,收回有效问卷442份,对数据用SPSS11.0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总体上是正面的,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调查显示有有44.1%的内部公众(118人)认为本公司目前采取的营销观念主要是市场营销观念,其次是产品观念;外部公众的评价较为一般(平均数为3.61分,5分为最高评价),这说明一些房地产企业无视市场、企业自身或顾客的要求,从开发商利益出发,片面追求利润,降低消费者价值和满足程度的观点。
2、营销管理科学性不强。根据调查,公众对房地产企业管理形象的评价平均为3.5分,说明在对待消费者的营销理念中,有时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顾客利益,在楼盘的建造上偷工减料;有的堆砌太多的承诺而失信于人。
3、营销资产价值不高。房地产企业营销资产主要包括企业信誉、环境、产品品牌等。在对营销资产的评价上,内外部公众有较大大的差别(相差0.3分),表明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违反市场规则和营运规范,使外部公众丧失信任感;营销环境脏乱等不文明现象。
4、营销人员的形象有待于提高。在调查中发现外部公众对营销人员的评价偏低,平均为3.5分,这说明营销人员在知识结构、礼节、服务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如服务态度不好;仪容仪态需改善;知识需要扩充;沟通能力尚需提高。
5、房地产产品的质量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是指住宅的整体质量,包括功能质量和建筑质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公众对房产品的质量持怀疑态度(20.1%),有些房地产企业的楼群间空间排列关系、绿化、污染、基础配套设施等不能给使客户有一种放心感、满意感。
三、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的提升策略
1、树立合适的市场营销观念
从市场营销理论出发,结合房地产产品的特殊性,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房地产营销观念:开发企业肩负着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承担着实现城市规划,塑造城市形象,改变城市面貌的责任;在拉动经济,促进经济繁荣中扮演重要角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克服一切从开发商利益出发,片面追求利润,降低消费者价值和满足程度的观点。
2、加强对营销管理形象各因素的剖析,提升营销管理形象
(1)明确营销形象的定位
房地产公司营销形象的定位关键在于占据消费者心灵,对消费者的心灵把握得越准,定位策略就越有效。成功的定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将定位信息有效地传达到消费者头脑中;二是定位信息是否与消费者的需要相吻合。
(2)协调组合各种营销手段
开发商对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是根据地域环境、人文资源和项目情况而定的。在较小城区,居民比较集中,对楼盘的宣传采用路牌广告的效果最好。如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做出售广告;公开张贴广告;借助展示会推销;亦或向邻近地区的居民打电话或上门推销。如果房地产需求特别大,房地产商只需在其所要出售的房地产产品上挂一个“专供出售”的招牌即可。此外,销售商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增强包装意识,也可以把文化体育活动引入楼盘销售。
3、提高营销资产价值
(1)提高房地产企业营销守法形象。它主要是商品住宅销售合同、预售的合法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商品住宅销售合同应体现买卖双方平等原则,不能因为客户不懂“专业”或疏忽而把一些不平等条款强加给客户。开发商在整个销售过程中的规范操作、遵纪守法,将使客户产生一种信任感。
(2)改善营销环境形象。环境形象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作环境、住宅小区项目施工现场环境和售楼处环境三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和精神面貌。
(3)加强房地产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的建设与管理。
房地产品牌与其他领域的品牌创建内容基本是一致的,[3]但基于房地产品牌的特殊性,房地产品牌在创建时应该特别注重设计房地产品牌的识别系统、塑造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打造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关系等。
4、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对于销售人员的管理,笔者建议采取“竞争制”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能集中销售人员在工作时的注意力,时刻关注现场动态;同时可以提高销售人员的竞争意识,由以前的等待客户变成迎接客户。
其次,加强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素质的训练。提高礼仪修养,包括个人形象如整洁的仪表、亲和力较强的仪容等,电话礼仪,接待顾客时的礼仪等。
最后,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能力。通过多种渠道来锻炼销售人员的创造能力,判断及察言观色的能力,自我驱动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从业技术能力,说服顾客的能力等。
5、提升房地产企业营销产品形象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要提高产品形象,笔者认为:一是建立顾客回声系统(ECHO)[4]。顾客回声系统用来倾听消费者心声,包括疑问、抱怨、建议等,而后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楼盘进行改进。二是制定具体的楼盘品质控制标准。毁掉不合格的楼房,且保证楼盘品质和消费者的期望相一致,甚至超出。最后要建立楼盘品质管理的激励机制。如建立相应的组织品管会,设立品质奖金、品质勋章,对优秀的执行者予以奖励,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重视品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Anonymous.NoDrasticDipforRealEstate,ExpertsPredict.BuildingOperatingManagement,2001,48(3):16.
一、地域化主持人产生的必要(然)性
现已进入窄播时代,受众已不再是公众而是分众,再加之地方电视台与央视竞争上天然的劣势(政策、资金、技术及人才),地方卫视台只有走频道专业化的道路,如海南的旅游卫视,浙江主打文化台,湖北主打公益台,不一而足。但问题在于,专业化并不是神丹妙药,如果没有自身的原创内容,竞争力也是无从谈起的。
在市场营销中,在销售产品前得确定一个USP(UniqueSalesPromotion),即卖点。同样,对电视节目来说,也得要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卖点,才能把节目卖给受众,再将受众卖给广告主,形成节目发展的良性循环。套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越是地域的,越是全国的(世界的),也是最有竞争力的。
北师大影视系主任于丹曾与新闻集团的一个副总交谈,对方说如果国内的节目是大、小土豆的话,那么他们带来的将是香蕉、苹果。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受众的很多需求尚在潜意识中,等待有人去开掘。所以地方电视全可以“靠山吃山”,以先进的节目创制理念打造出独我的节目。
从我国现行政策来说,节目创制的活动范围是很大(方言化节目做新闻节目,也可做综艺节目,谈话节目),只要主持人在语言的使用把握好一个度,必然会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好的注角。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的奇葩也是举不胜举,它们组成了中国话语的大花园。虽然全国都在推行普通话,但非主流语言也不能人为地扼杀掉。正如对广东人来说,没有哪一种语言会比粤语更亲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央视、广东卫视在当地的收视窘境。
对于各省市电视台(特别是地面台)的受众来说,他们不希望它们办得像央视的堂弟似的,他们需要的是接近性,这种地域性的欣赏趣味里,对语言的需求也是不言而喻的。
地域性节目的产生与促进不可避免,而操持地方言语的地域化主持人正好成了特定区域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在主持人模式化现实中冲出的一条生机之路,也才有最大可能达到喻国明教授所说的不可替代性,导引出必看性。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②
二、地域化节目主持人的可行性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操持者所在地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作为流传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语言更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独一的标识性。
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工作者不能无视这一文化载体的存在,并为对她的传承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不是机械地理解《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第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将普通话奉为唯一用语。正如媒体近年来大力呼吁拯救湖南“女书”一样,有意识地存留和运用地方语言,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地域的常住居民一生中没离开过自己所在省、市,即便偶尔有国内游或出境游,他们最关注、感到最亲切的还是自己生活的物质、文化环境(即文化认同感)。因此,原汁原味的新闻、综艺节目会给人以“自己人”效应,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软性题材的强效传播。
地域化节目主持人正是充当了地域文化传播的使者,成为节目品牌的缔造者和名片。
我们看到,作为中国北方方言中独特一支的四川话在四川盆地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前几年风靡全国的渝剧《傻儿师长》系列、《山城棒棒军》等充分彰显了四川、重庆一带语言的异质性与活性。重庆电视台现在定期制作、播出的方言专题节目《雾都夜话》在当地收视率极高,这档节目用重庆话道家长里短,并张扬新风尚,用朴实的外壳展现原汁原味的新生活。
同样我们在北京电视台1998年3月5日开播的“元元说话”节目及后来的《第七日》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主持人的平民化视角,讲实话,说直话,说一针见血的话,说老百姓的心里话。③
三、地域化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地域化节目既然要成为省市电视一无二的名片,必然要办出档次、办出特色,而节目主持人就不仅仅是一个镜头前照本宣科的符号,而应是活生生的,具有良好综合能力的人。
1、首要的是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美国传播学者们对美国三大商业电视网(CBS、NBC、ABC)历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年龄考察得出结论:43岁被称为是主持人的“黄金年龄”——成熟、稳重、权威和男性魅力,容易赢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④这个判断是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同时,富有新闻工作经验的主持人有助于体现电台、电视台新闻的品格和特质。其实这都是在强调主持人的社会阅历。落实到地域化节目主持人,那就是:要有在当地较长时间的居留,深谙民众的普遍心理(如好恶、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这是得到认可的第一前提。
2、人文化
针对当前节目主持人的一式化,平板化,倡导用人文精神支撑的主持人显现荧屏实在是大势所趋,再加之地域化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是打“文化牌”,因而这一点也成为21世纪主持人的“新标高”之一(吴郁语)。
另一方面,地方电视台理应成为当地的主流媒体,既然是主流,不应是“沙漠中的布道者”,它期求的是相当的社会接触规模和人群覆盖密度。不能设想,一个不被市场所接受的、发行量和收视率极度萎缩的媒体可以称得上所谓的主流媒体。⑤
现实处境与前景展望在召唤人文化节目及其主持人。而有人文意识的主持人“一如既往地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存情态,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⑥正如喻国明在谈及做学问时所说的,“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⑦
试想想,以作学问的姿态去做节目,会做不好吗?
3、良好的职业素养
如果把地域化节目作为一个产品的话,那么其主持人就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和监工,也就是不只负责节目的生产过程,还要参与产品的质量监督。而要做到这一点,主持人必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专业化程度高。
现在粗制滥造的节目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因此主持人必须要有“精益求精”的勇气与志向,从选题的策划、实施,播出控制及反馈,都应有主持人的关照。只好这样,地域化节目的质量才有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
四、地域化节目主持人的主持类型
从实践中来说,地域化节目的类型可以多样化,如新闻节目、文艺节目和谈话节目等。
1、新闻类节目
以方言来主持新闻节目自有其特有的风味在里边,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节目都适于这种方式。相对而言,地方新闻联播或政治新闻都不宜用方言,因为它有碍于其严肃性。
社会新闻节目(专题)、娱乐新闻节目及对农村广播节目比较适于用方言来主持。现在,凤凰卫视《媒体大拼盘》节目主打即为社会、娱乐新闻,其中,有一节为“我来说新闻”,每天由不同省份的人以当地方言来播新闻标题,这既是增强受众主动性所在,又可通过语言这种方式来了解中华之博大文化。但基于凤凰卫视的广播全球性,在语言上不可能走得更远,不同的方言成了节目的装饰。对于如湖南卫视《乡村发现》,如果李兵用湖南话广播的话,这个节目的对象性显然会更强,老百姓也会觉得更亲切。
2、文艺类节目
以方言来表现地域文化是最贴切不过,正如用安徽话来做黄梅戏的专题,用苏州话来串讲苏州评弹,用四川话来讲三峡风情。但这对文艺节目的内容有一定要求,即主题为所在地的文化活动、动态及人物、成绩等。其实对于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艺样式,我们开掘得不够,如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梆子戏等等,电视媒体理应给予它们以传播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它,爱护它,并发扬它。
3、TALKSHOW
对电视主持人来说,声音是他(她)的思想的载体,其重要性超过了他的外型。白岩松认为:中国的主持人分为两个阵营:一曰司仪型,一曰思想型。后者在实现着对社会个性化的观察,大致经历了从记者到主持人再到评论员(思想型主持人)的过程。⑧地域化节目主持人是思想者,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他对问题或事件深遂的思考。就像那威在凤凰卫视作的个性化节目《说吧》一样,地域化节目主持人在脱口秀里可以找到充分发挥的舞台,他(她)凭借语言的利器独自说话,或者和嘉宾们说话,不断地把思想的火花通过口表述出来。在这样的谈话节目中,可以谈世间真情,可以谈国家大事,也可以谈社会热点。节目的内核在于能发他人不能发之言,发观众想发之言。
五、地域化节目需注意的问题
1、关于两个版本的制作
地域化节目虽然只在当地广播,但也不排除在卫视上播出,所以对制作版本有一定的要求,地方台可以在一月里选择一期制作成普通话版本,上星播出,主持人的解说配上普通话,对参与者的方言部分配上字幕。
2、语言的精炼
节目主持人在使用方言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审美的姿态来使用口头语言,严防语言的粗鄙化,要着力发掘老百姓生活中常用的、鲜活的语言,力求在使用上“与时俱进”,在反映群众现实生活上做到切近时代脉搏。
3、节目数量及播出时间
地域化节目不宜过多,对除社会新闻可作日播外,其他的如脱口秀和综艺节目可作周播或月播计。
在时间安排上,晚间七点十分左右播出为宜,因为其时正是换台高峰期,地域化节目的接近性优势可以夺取观众的注意力。
4、自产与他产
要制作质量上乘的地域化节目,电视台没有一个好的团体是不太可能的,以主持人为主导的制作队伍应挑起大梁,至少生产一年总播出节目的八成左右,其余二成可由社会制作机构(公司)操作。另外,地方电视台可与市、区(县)文化局(馆)等文化部门密切联系,让其报送选题,联合制作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综艺节目。
前面提到的北京电视台《第七日》节目主持人元元“从小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她特别喜欢北京,虽然空气脏了些。她没有去更大的电视台让更多观众知道她的想法。她享受跟老百姓的交流,愿意作个跟他们说说每周发生了些什么事的女孩子”⑨。其实对于大多数节目主持人来说,他们的大半生都是在一个城市里为老百姓服务,优秀的他们一不留神就成了某地的一张名片。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地域化节目的勃兴能够铸就金牌主持人,这无论对于主持人自己,还是对于地方电视台,这都该是多大的荣誉。
注释:
①于丹于2002年10月23日下午应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邀请所作讲座:《新闻类节目的采访与主持》)
②《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P69---72
③白谦诚、原默:《中国主持人20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P53
④任玉清:《从克郎凯特、拉瑟看中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P55
⑤喻国明:《中国媒介产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P9
⑥吴郁:《21世纪主持人的新标高》,《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P77
河南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现状
(一)产业结构政策现状
2006年,河南省结合本地区优势,颁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本省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即:优化农业结构,增强工业实力,壮大第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006年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全省“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发展的产业发展带,提出了中原城市群产业布局的基本架构。
(二)产业组织政策现状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还是河南省制定的发展规划都体现了对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视。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河南省鼓励和支持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的意见》、《关于开展全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认定工作的通知》,以及煤化工等七个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省内企业之间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化经营,规范了市场秩序,加快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三)产业技术政策现状
在实施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前提下,河南省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技术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制定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推动产业技术进步。颁布了《河南省科技进步条例》、《河南省技术工程实施方案》、《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决定》;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实行优惠和鼓励政策,制定了《河南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开展一批高新技术重点项目,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鼓励技术合作与引进。根据河南省《工商联手、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工作意见》,开展各种形式的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实行经济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赵伶俐,2003),上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产业技术的进步。
河南省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绩效分析
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有所上升,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迈进。但是,总体上产业政策效应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产业结构总体水平较低。河南省自1978年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发展。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处于低级水平,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以2007年为例,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1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也偏高,全国第二产业所占总产值比重为48.6%,而河南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5.2%;第三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河南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10%。因此,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压力仍然较大。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河南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牧业、渔业比重偏低。各业区域化布局不明显,专业化生产水平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在河南省历年农林牧渔的增加值中,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牧业、林业增加值远小于农业的增加值,渔业增加值最小,说明该产业内部结构失衡较为严重。
第二产业方面,河南省资源禀赋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采掘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高,资源型工业的特征比较明显;而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薄弱,高技术产业还难以成为推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此外,加工行业处于较低水平,其原料主要为农业产品,而非农业产品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产业结构的发展优化。
第三产业仍以传统型产业如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为主,这些行业每年的增加值处于领先地位;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服务业缺乏创新,其营销理念、方式、管理水平与国外同行相比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加大。从河南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见表2)的数据可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自1995以来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说明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投入较大,农业仍处于低水平发展,产业结构总体效益水平低。此外,河南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很有限,相对劳动生产率甚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在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中,隐形失业逐渐向显性失业转化,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有限。
产业结构呈现非生态化趋势。近年来,河南省内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明关暗保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十五”期间,河南全省GDP总量增长了1.7倍,能量消费量增长了1.85倍,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了2.1倍,尤其是在2003年,2004年,河南省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分别达到1.59,1.71。2005年,河南省生产总值达到10535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8%,居全国第5位,但是河南省消耗了全国66%的能源,废水、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64%和79%,均居全国前列(赵水根,2008)。
河南省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产业政策缺乏地方特色,没有体现出自身竞争优势。由于各地方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优势产业自然不同。这要求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产业政策时,充分考虑地方特征和地方利益,避免简单模仿,造成经济结构雷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河南省产业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当地资源、产业现状,同周边省份的经济关系等,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没有充分凸显特色,重复建设、行为短期化等现象仍然存在。
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力度不够。河南省传统产业由于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一些产品的主体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相关的科研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不配套。产学研合作不匹配,尽管政府强调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具体的优惠或鼓励引导措施,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产业政策目标对环境保护重视度有待提高。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在河南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纲要中,政府从省内实际情况出发,在投入方面提出了主要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这充分体现了《纲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导向。
产业政策体系内缺乏相互配合。在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政府主要是通过国家产业结构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做出规划,而对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重视不够,影响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在今后的产业政策制定中,应充分重视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的作用。
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缺乏相应的经济手段。产业政策的实施应以市场为主导,行政手段为辅。然而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过多依赖行政手段,缺乏必要的奖励与惩罚机制来引导市场行为。这不但不能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还会导致这些企业的盲目扩张的冲动。缺少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不能促使微观主体主动遵守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失调的现状难以改变。
政策建议
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河南省在制定本地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河南省的产业优势,在遵循中央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引导本地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使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相辅相成。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河南省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努力壮大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力量。在产业政策中,明确指出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借助各种媒介,加强政策的宣传工作。完善政策间的配套工作,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科研投入,完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保障政策,制定诸如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科研、生产和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何芳,2007)。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吸引高校的科研力量到企业中去,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科技人员缺乏的状况。
产业政策制定中遵循生态化原则。河南省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简单指出环境保护的目标,其效果有限,关键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社会主体自觉保护资源环境。对于高污染行业,规定其排污标准,督促企业建立高效合理的排污设备,另外对于遵守或违背国家规定的,实行奖励或高惩罚措施,促使其自觉遵守规定。
参考文献: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都开设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还拥有了博士硕士学位培养权招收管理类研究生。然而,对地方院校而言,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社会氛围,这就造成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对此,本文分析了地方院校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全面的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了解我国经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趋势和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具有系统思维、战略眼光、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卓越的执行力,具备有效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等分析与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虽然实现上述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并不能因此放松培养要求。在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达到以下具体要求:(1)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掌握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工具,了解国内外管理的新形势和新特点。(2)具备从事管理政策分析的能力和实际技能,包括调研、决策、组织、协调、指挥、激励、文字阅读与理解、口头与文字表达、熟练运用多种管理技术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贯穿在其中的创新能力。(3)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外文文献。(4)身心健康,具有团队精神和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能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2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
由于管理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旨在培养适应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管理素质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企事业部门管理工作的管理人才。对其而言,培养重点在于现代管理理论、创新的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手段应用以及全球化观点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期通过向我国工商界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生力量,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培养时应主要从组织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工商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教学和训练来体现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生产经营与科技进步,具备分析企业包括财务和会计等在内的各类门体的综合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因而,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不仅要按计划学好管理理论及实务课程,还要在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外语及数学等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技能、自学习和自组织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特色,课程的基本结构主要是:
(1)学位课程,主要包括管理英语、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课程。
(2)方向必修课,主要包括与管理方向有密切联系或相关的课程,以及能加强、扩展或更新学员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如管理课程与管理理论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的体例一般应采用专题形式,重视对学科研究具有范例价值的内容。
(3)选修课,主要包括能开拓学员管理专业与学科专业知识视野、能帮助学员了解和解决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具有通识性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能反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课程,如国内外工商管理改革动态评价,课程改革与实践及部分学科基础理论前沿问题讲座课程等。选修课一般以专题或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
在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国外常见的“33制”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三分之一的任课教师是大学教授,三分之一是校外专家或企业家,三分之一为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学有专长的教授;第二种模式是三分之一的学习收获来自课堂教学,三分之一的学习收益来自同学之间、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三分之一的学习收获来自自学和到重点企业考察实习。在吸取国内外名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采用动态调整的原则,合理设置管理类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注重案例教学。
3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导师的要求
一流的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导师。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研究生导师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指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未来成长。如何提高和保证导师素质,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导师队伍。
3.1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导师遴选应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在遴选中,既要坚持学术标准,又要重视教书育人;既要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要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成果的评价。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研究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岗位。在导师遴选中实行导师资格复审制度和师生双向选择制度,真正做到研究生导师遴选有上有下,评聘分离。
3.2拓宽研究生导师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
注重吸引优秀的、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学者加盟到研究生培养的行列;注重从培养单位以外吸收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二是优化年龄结构,加大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形成梯队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三是改善学缘结构,增加具有校外、国外学术背景研究生导师比例,增加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导师比例。
3.3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培训制度
对新增研究生导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培训内容以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省和本单位有关规章制度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优秀研究生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在岗研究生导师定期举行“导师沙龙”、“导师论坛”和培养经验交流等活动。鼓励研究生导师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倡导跨学科、跨单位、跨国度联合培养研究生。
4结束语
培养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一直为之努力方向,也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对此,没有既定模式和现成经验可学,只有依靠自己不断摸索和探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在已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地方院校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2010.
2.研究现状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扭转了1985年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体现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应试导向。《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近几年教学研究范式也由工具论逐渐走向本体论,更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实体进行研究。教学研究不再是为了寻找某些本质、规律,并为这些本质、规律做出证明,而是要真正面对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中重要的人文课程,如何架构基于人文性的教学改革理论框架,如何回归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些必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近十年以来,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量涌现,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4年(《教学要求(试行)》颁布)至2012的期刊进行搜索,主题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章共有6858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547篇。这些论著大都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其中理论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占文献总量比重最大,如夏纪梅(2006)著的《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束定芳和华维芬(2009)主编的《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等。这说明大学英语界已经普遍关注到理论研究和教学法流派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导的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都是借鉴西方的二语习得理论,从人文性文化视角来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还比较少。从1995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教学、语言和文化的探讨,陈彩霞(2010)的《强化教师修养,提升业务水平――从〈课程要求〉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探讨了教师人文修养的培养,范琳、刘振前(2005)的《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和发掘情感策略》一文提出了教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策略,冬梅(2010)的《英语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总体上数量不多,且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说明该研究在理论方面尚处于利用和借鉴阶段,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正在摸索将人文性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将其转化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而针对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中人文性的研究就更无人提及。
3.研究意义
我国东西部之间在经济、技术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悬殊甚大,学生生源不同,学生语言基础差距明显;很多云南地方高校都是师范性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同时又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强本申硕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解决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将“人文性”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何培养、巩固、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何合理设计网络教学模式,消除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对英语课业和教师的情感屏障;如何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关怀,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如何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标准,最终体现《教学要求》中倡导的人文性原则,推动素质教育,展现人文精神,这些对于云南地方高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6月,曲靖师范学院通过云南省教育厅审核,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示范点”,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进入改革示范点的地方高校。该校率先全面展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到第二课堂都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及时探讨、总结该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同级别的地方院校提供宝贵的借鉴。
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从上世纪开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理性文化进行解构,由此,人文主义文化逐渐代替技术理性文化的权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前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工具理性是其学科建立的根基,但其自身必须有明确的文化取向。但是目前我国学者多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而对人文取向的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可以深层次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尤其是进一步研究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问题。
4.研究内容
(1)如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人文价值。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建构的维度有多种,但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基于人文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构建,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2)如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传统班级授课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一个步调、运用一种教材、执行统一课程进行学习的;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点,主张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人为本,弹性安排教学内容的进度和课程设置,并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
(3)如何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提升教师个人人文修养,展现人格特质;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复杂的人文感悟和思辨逻辑推理;积极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建立以学生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4)如何科学设计自主学习,彰显人文关怀。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自主学习的教学计划和任务,研究自主学习与学生语言水平,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技巧,交流技巧,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
(5)如何有效实施评估手段,展现人文精神。评估方式如果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要体现评估过程的动态性、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内容的全面化及评估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强化评估的公平性。
(6)如何积极丰富第二课堂,营造人文氛围。如何多渠道、多形式地丰富学生的英语第二课堂,并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如何以英语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如何主动关心教师心理,体现人文情怀。教师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和谐,但在教学改革形势下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空前的:学分制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高校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压力,网络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教师内心想要提升个人素质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工作量之间矛盾的压力等,如何帮助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是大学英语教改中人文性探讨的范畴。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遵循这样的技术路线:查阅文献和对现实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思批判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人文性倾向证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的科学性建构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
因此,本研究从文献梳理开始进行,切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现状考察,梳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倾向的科学性。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课堂进行实录、行动研究等手段深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渗透的问题。最后,研究成果进行终结,提出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后续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积淀,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采用综合的方法体系,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答案。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拟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献法主要是指搜集资料、整理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梳理和分析文献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找到本课题的立足点,形成研究的基本观点。调查法主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问卷和座谈,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和数据,以确定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行动研究法是针对教学实际活动,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或方案。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对曲靖师范学院这个典型对象的具体研究,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某些共性特征。
6.结语
本研究拟从剖析人文性的思想内涵入手,归纳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路演进的基本要求,阐明教学人文性范式的转换,从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人文性价值诉求,然后分阶段展开调研并及时提出阶段性改革调整,使大学英语教改的人文性价值诉求更好地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评价体系的健全等各主要教学环节中。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展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土福祥等编.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夏纪梅.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Cohen,A.D,Language Learning[M].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1990.
[15]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45-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我国研究生将达到170万人,到2020年达到200万人。21世纪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2000年报名人数为39.2万,实际招生仅8.5万,2005年报名人数为117.2万,实际招生32.494万,2011年报名人数为151.2万,实际招生49.5万,2012年报名人数突破165万,实际招生51.7万,2013年报名人数达到176万,实际招生达到53.9万。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日趋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研究生人数处于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研究生人数,跻身于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然而,我国培养的研究生的质量在整体水平上并不是很乐观。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如:生源的质量、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大小、科学研究能力的强弱、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水平等等。研究生教育在每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体系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规模,以及与之相伴的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成就,成为衡量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及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前景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条件下怎样保证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起比较科学和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一直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和行之有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体系,对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参考依据,做到有据可依,同时也是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另一方面,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对于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严格培养过程,重视过程培养,才能提高我们的研究生质量,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科技人才。基于这些,本文主要探讨一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质量体系指标。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指标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物质方面的因素,又有精神方面的因素;既包括生源质量,又包括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质量保证体系。
1.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质量保证。研究生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为关键的一环。目前,我院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学科方向选修课,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分、专业基础课4学分、专业课4学分、学科选修课不少于15学分。研究生选修课程一般根据研究生研究方向由指导教师确定,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小,尤其是学校对于跨学科的选修课更是有很多限制条件,从而使得绝大部分研究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课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对于研究生教学,其教学方式与本科学生的教学不一样,研究生教学不可能像本科教学那样讲解得非常详细,它的知识面比较宽,问题比较深,涉及到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或者学生轮流讲授部分内容,教师再做总结,指出一些关键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因此有些课程的考核是采用写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这样就会有评价标准的问题。一般来说,课程教学考核可以分为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三种。诊断性考核通常是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确保教学工作适合大部分学生;形成性考核是对教学过得进行考核,可以采取考勤、作业评分、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堂小测验、回答问题效果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应该多采用;总结性考核是在一门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通常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整体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某些学生平时不怎么读书,到考试的时候通过舞弊等方式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对于平时认真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种考核方式应尽量少用。对于研究生教学来说,我们必须区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学科选修课的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的重要性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确保研究生教学的质量。
2.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教学实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评价材料应是申请硕士学位的必备材料之一。教学实践对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了解高校教学规律,适应毕业后工作的要求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试讲本科生课程的若干章节、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指导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大多数学校不注重实践教学方面的培养,尽管在培养方案中有所要求,但基本上流于形式,最后填一个表格了事。因此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质量监控,建立有关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3.研究生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文献综述是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寻找研究课题的重要过程。我们规定硕士研究生必须系统地查阅和分析与其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要求文献阅读量不少于一定篇数(通常为300~500篇),其中三分之一为外文文献。在进行文献综述的时候,严格要求研究生系统地阐述其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趋势等,在文献综述中必须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们采用一定的措施鼓励研究生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能够指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有效的途径。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形成的开题报告应该高度重视选题工作。选题要具有一定的水平和难度,这样写出的论文才可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所选课题必须给研究生留下一定的创造空间使研究生有思考的余地和发挥其研究水平的空间。
4.研究生学术交流质量保证。研究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不仅要参加,还应该积极提问和做报告。这方面必须有具体的考核办法。
5.研究生中期考核内容及质量保证。为了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对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考核工作既是对研究生本人的检查,同时也能起到交流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的作用。考核的内应该具体,并且应该达到一定要求。
6.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质量保证。在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我院将统一组织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要求研究生将论文进展情况如实向考核小组汇报,按《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学院研究生办。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亮黄牌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其按时完成论文工作。
7.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证。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是对研究生今后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训练,也是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必须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目前我院研究生论文评审采用盲审形式,要求提交两份论文,其中一份为校外专家评审,一份为校内专家评审。这种评审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要注意评审过程中的人情问题。
三、结语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高校探讨的主题,是高校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更是国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本文仅仅初步探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和应注意的地方,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提高培养质量这一条主线,切实落实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我想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焦楚杰,张俊平,唐爱真.研究生培养质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
[2]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本次研究生论文到这里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同时兼顾工作和学业的研究生,虽然对工作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学术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的匮乏,使论文中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和写作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李永福老师的悉心帮助和耐心而细致的指导下,我还是顺利的完成了毕业论文。
在这里我衷心感谢李永福老师对我的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帮助,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论文。我的毕业论文开始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李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文章中的错误。除了有令人敬佩的学术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认真对待学术研究的精神也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也必将积极的影响我去认真对待今后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件事。
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我们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研究生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次由衷的表示感谢。
论文致谢二:
时间飞逝,转瞬间,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了,回想起大一刚入学的情景仿佛昨日,还记得七年前带着沉重的行李来到包头站,是科大的校车把我接到学校文馨书院,在那里我度过了第一个他乡的夜晚。如果说本科的四年时光我匆匆而过,那么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我真的是满载而归。如今,即将离开这座生活了七年的城市,即将离开培养我七年的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心中有些许不舍。
读研究生这三年来发生很多的事情,忘不了学校这白色象牙塔中美好的回忆,忘不了老师的辛勤培育,忘不了同学间的深厚情谊。其中,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陈莉荣教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陈老师都给了我细心地关怀与照顾。我跟陈老师的相识不同于其他的同学,在我考上研究生之前,就已经认识了陈老师。她是我人生转折点上的一盏明灯,在此我要真诚的对您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如果没有陈老师的耐心教导,我的研究也不会取得今日的成果,还记得第一次写论文时的我是那么的笨拙,在老师的反复修改与指点下,我终于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在课题研究实验过程中,陈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的指导与帮助,在此我要真诚的对您说一句:谢谢!我还要对能源与环境学院所有其他老师在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的给予我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感谢环境工程专业的所有研究生同学和师姐、师弟、师妹们所给予的无私帮助。三年的学习生涯匆匆而过,三年中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拼搏,相互帮助,互相鼓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研究生生活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友谊会地久天长。
论文致谢三:
学位论文的完成,与其说意味着即将毕业,倒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终结。回想起在烟台大学度过的七百多个日夜,心中感触良多。两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这一路走来,心中倍感幸福,在即将告别美丽的烟台大学之际,内心无比感激。回首走过的岁月,两年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却是收获良多。
在此,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平华教授。还记得两年前在经历了考研的洗礼之后,身心俱疲,在入学之初较之拼搏考研之时有所松懈。就在自己飘飘然找不到北的时候,导师的一言一行深深点醒了我,是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回想起每次拜访导师,导师几乎都在专心研读、伏案写作,其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使我受益匪浅。相信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以及时刻强调学习上进传递正能量的人格魅力所带给每一个学生的宝贵的人生财富都会使我们受用终生,而我们却只能用今后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恩师的尊敬和感激。
本论文从选题、写作、多番修改直至最终的定稿,无一不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张老师太多的心血。老师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前瞻而广阔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学术经验,给我的论文提供了细致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术的热衷与尊重永远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同时,我也要感谢在论文开题以及评审过程中,曾经给予我殷切教诲和专业指导的老师们,感激他们的无私付出。在此,还需要感激父母,是他们寄予了我殷切的期望,无私地支持我的学业,让我得到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使我度过了一段充实美好的时光。
最后,对于本文的定稿,笔者心怀不安。尽管受到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但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同时受狭隘视野所限,论文尚存不周之处,留有遗憾,恳请老师批评指正,日后定会继续加强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取更好的成果。学无止境,我们还需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此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
论文致谢四:
本文能够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程龙老师。程老师在我论文写作初期便给我提出多读文献的建议,在整篇论文完成过程中程老师同样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支持,感谢程老师对我论文的反复修改。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朋友们,感谢他们提供的丰富的资料,解决了我在收集材料时的困难,同时某些在法院工作的朋友给我提出的审判实务角度的建议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对我本篇论文的完成有很大帮助。
由于笔者对外文文献的搜集能力及理解水平的不足,加之本人法学功底尚浅,给本文的写作增加了难度。本文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望老师能够多多指正。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倍加努力,不负老师及其他人对我的期待。
论文致谢五:
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有幸能遇到良师益友,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首先最需要感谢的是恩师刘继虎教授。刘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保持着睿智、沉稳、扎实的作风。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深感敬佩。在学习上老师也对我悉心授教,让我受益匪浅。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教学教育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模糊,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缺少了孕育创新精神的意识。在培养模式上,一般采取的是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不少的还是师傅带徒弟的单向灌输和传授,研究生关注的问题长期局限于导师所熟悉的领域,导致了其研究生的视野狭窄,对科学前沿了解的并不多。同时,限于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客观条件,有的硕士研究生直到毕业也没有参加过本学科有影响的学术会议,有的很少接触到原版的英文教材和文献资料,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阻碍了学生进行开拓性思考。
(二)导师队伍良莠不齐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步入科学殿堂的领路人,也是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的指引人。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现有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情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些不利之处,主要表现在:
1. 部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研究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一些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课题的机会。
2. 由于现在的研究生导师中大部分是以前教育体制的产物,部分教师不注意对学术前沿的追踪,以致他们的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有些教师吃“老本”,综合素质不高。
3. 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在招生上基本无自,不能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满意的学生,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谈不上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我国研究生的师生比太低,有一些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可以带十几甚至几十个研究生。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太多,往往无暇精心培养,这不利于年轻学生的成长。
5. 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有的不够条件也带起了研究生;部分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或忙于兼职或忙于行政事务,无心思也无时间看书做学问,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业务水平、科研能力都很欠缺,有的以让学生锻炼为借口,将研究生作为自己的苦力,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在能力的培养。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研究生学习热情,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不高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很多研究生不安心求学,学风浮躁。一部分研究生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在写作论文时,根本不进行调研活动,而是根据能找到的资料盲目堆砌或四处剿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干脆直接移用别人的论文,于是出现学位论文“开头几章原封不动,最后一章发发感想”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人直接高薪聘请“” 代劳。这些学术道德水准低劣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推行开放性教育
实行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思想会对研究生的能力与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首先应重视建设具有创新性的师资队伍,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鼓励教师进行自由式探索,创造自由、民主、公平、积极进取的创新氛围;同时大力支持教师探索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模式;对有意向的教师积极推进其与社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注重学术交流,引导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期间积极与同学、其他高校及企业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了解企业生产实践,掌握学术前沿及产业现状,在产学研合作中开展科研活动。
(二)改革课程设置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载体,研究生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今后的课程设置方面,要针对每一学科的特点,设置好前沿课程、跨学科课程。不仅要体现科学、新颖、拓宽、分层次的原则,还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研究生教育的规律。课程内容应体现本学科的新进展,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在二级学科和所属的一级学科层面上设置课程,部分课程可以考虑在相关的学科层面上设置,避免按个人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部分课程可以考虑在相关的学科层面上设置,避免按个人的研究方向设置专业基础课和学位课。硕士生课程应注重基础性、宽厚性和实用性,博士生的课程应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
新的环境、新的机遇需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我们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大学要提倡学术批评,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去孕育,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通过有形的活动和无形的氛围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及身心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教育。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在尊重学术权威的同时,鼓励研究生向学术权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义。
(四)建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1. 打破导师聘任终身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首先导师遴选机制要创新。要实行导师上岗遴选制度,改革传统的和变相的导师终身制度,淡化博导、硕导概念,建设一支能上能下、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动态导师队伍。
2. 建立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制。重视和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在学术承传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新任导师的上岗培训,听取老导师介绍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导师的基本职责、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与责任、因材施教的经验等,了解关于研究生招生、培养及学位授予等方面的有关规定。通过培训,使年轻导师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
3. 强化导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要不断采取各种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要根据研究生的能力、水平和天赋因人施教;要以创新的思想来教育和指导研究生,引导他们逐渐摆脱习惯思维方式;要启发学生的思路进入想象的天地,不断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在试验设计,课题实施,乃至工作总结时都要考虑到给研究生留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五)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成果总结,提高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管理。首先,要严格控制论文的选题和开题。论文选题要有创新性或开创性。现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比较重视能否完成,而不重视选题的质量。选题好可以开创出新的研究方向或发现新的问题,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当然选题的创新性也要以有资料为基础,不能盲目乱选。开题是研究生论文总体思维的表述,要严格控制。首先要审查选题是否有创新性,是否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学术问题。其次,要检查文献综述,考察研究生是否把握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是否有自己创新的设想。最后,加强论文过程管理。可以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包括文献查阅情况、写作情况等方面,对论文写作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以评价得分决定答辩权的申请资格。同时,严格论文审查制度。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和导师回避制,从而保证评阅人对论文评价的客观性,避免人情因素的干扰。
参考文献
[l] 黄伟.浅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2).
[2] 张新民.高等林业院校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广东化工,2012,39(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00-02
学位与研究生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经济体系,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很多的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就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需要更好发展教育体制,争取在改革中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我国的研究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管理研究生?这是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也是目前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管理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
从现在形势来看,我国的研究生规模已逐步增加,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从每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膨胀,不难想象随着数量的增加将会直接对我国的管理研究生的研究处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研究生的研究处中,面对逐年增加的研究生,要做好相应的措施来面对大量的研究生,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1.缺乏应有的服务理念。其实,从跟本上来说管理就是服务,没有太大的实际性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管理人员应坚持并树立好服务的信念,站在研究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的情绪,及时的处理好他们的疑难,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靠纸上谈兵,有些管理者把“管”真的作为了一个“官”,他们认为所谓的管理不过是用来管这些研究生的。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服务态度,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作为国家研究生的管理人员来说,我们要真正做到为研究生服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好的作用,做好管理研究生的工作也是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好的人才,使国家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2.匮乏一人为本的理念。现阶段的培养与管理研究生中,还是有些人没有走出物本管理的传统理念,没有对研究生本身作为一个应有一人为本的理念来对待,从而在管理中产生了厌恶情绪,导致管理效率降低。虽然有些管理者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在从实际情况看,还是没有从传统的理念中走出来,是要以研究生的角度来对待并观察他们。
3.管理人员中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在管理研究生的过程中,每个管理人员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管理人员更需要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意识,因为只有在一个和睦共处的工作环境下,每个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有了管理人员的团结,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在一个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和谐的环境下,会更有利于管理。每个人员都要能秉持一课人人平等的信念,教师也能愉快地上课,这样研究生才能在生活中或者是学习中愉快的进行,也因为有了这和谐的氛围,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管理质量。
(二)找到一个健全并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更好的去指定一个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使研究生在管理过程中更好的发展。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来说,要不断地创新与研究出最适合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来管理研究生,但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各学科的不断增多,涉及的各种各样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单单依靠某一个管理研究生的管理,那远远是不够的,也很难在管理研究生获得更大的突破,在这个问题的上,各个地方都有着相同的问题。因此,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探索一个新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找到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白了一个找到正确的高效的模式,强化院系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成为了必要条件。
(三)培养与管理研究生的质量差强人意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位论文是研究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研究生教育总结性成果,教育质量直接反映了一个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导致了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有生源的差别、还有有效的课程设置、导师的专业水平、教育管理的不同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质量的不同,每个高校施行的审核制度、答辩要求的不同,但是缺乏更好的、更有效的考核办法。
二、在新阶段、新条件的形势下,开展有效的对策
(一)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并提升管理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研究生属于国家和政府重点培养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基础,但在自律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必须要监理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当研究生数量达到某种规模时需要设定专门管理研究生的监督小组和机构,依照建立好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管理。
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建立好管理体制后必须要严格执行才能发挥管理体制的价值,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和负责人与其他单位联系,从各单位的实际利益出发来达成协议,形成各大院系统一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合理、有效的处理好各研究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此来尽到对研究生的管理义务。管理体制应该充分发挥出一个管理人员的作用。
1.打造更好的师资团队。随着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成为强国兴邦的重点因素之一。如果想要培养一批优质的研究生,那么前提条件就是要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从而为研究生的培养保驾护航,为我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就目前而言,导师指导研究生依然是采用以前的传统观念,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每个人的专业水平不一样,所制定出的培养方案也应不同,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导师的帮助,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一直发挥着引路、监督的重要作用。作为导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道德素质,在文化水平上有很高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能秉持严谨教学的品质,对每一位研究生都应该有相同的态度,在研究生遇到问题时,能积极的去处理,并帮助研究生完成学习任务。导师应积极的参加一些学术讨论,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学术水平,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思想觉悟高的研究生。
2.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和水平取决于整个论文创作和指导过程,该论文创作过程中需要学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和配合,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必须要加强对此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保证研究生创作论文时精力集中,态度端正,并要避免长期创作过程中前紧后松的不良状态,对文章创作缺少激情和灵感,就会产生较大的随意性和懒惰性,并且会难以控制,严重影响到研究生论文创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针对该现象的出现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就需要导师、学校和管理人员加强对论文创作报告的管理、审核和监督工作,并且要组织好答辩,在答辩之前的规定时间内上交创作好的论文,严格按照规范由专业的评审老师来对其进行监督和审查,审查和评阅过程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由于答辩前要预留出充分的时间来让评阅老师审查,故研究生论文需要提前半个月上交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手中。
任意翻开岩土工程专业的学术刊物,里面提到的新理论、新方法随处可见。就土体本构模型而言,目前研究提出的各种新模型数不胜数。稍微对原来模型或者参数修改一下提出一个新模型,这样的情况较为普遍。更常见的方法是由试验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在拟合或模拟试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模型或方法,然后用此模型计算出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比,得到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的结论,于是模型就得到了验证。
上述研究思路在目前研究生论文中相当普遍,但并不可取。新模型建立在拟合试验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与试验结果吻合,如此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颇有不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潜在规律,并用数学方法进行模拟或拟合。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模型验证不同土体的试验结果
对同一种类不同土体进行试验,如果试验结果可用同样的表达式或方法模拟,则所提出的模型是正确的,只是不同土体的模型参数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要对多种土体进行试验研究,土体的性质可以类似,如:试验对象都是软粘土,则可以选取不同地方的软粘土进行多组试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有人质疑,研究生论文研究时间很短,很难对多种土体进行试验或多组试验,要求对不同土体进行试验是不现实的。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学术态度的问题。换句话说,提出的新模型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遗憾的是,国内很少有人对别人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因为仅验证别人的成果是达不到学校规定论文创新点要求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国外同行看待一个新模型或新方法,首先想到的工作是验证其正确性,进行同样的试验或同样的计算用同样的方法及参数进行验证,而不是盲从。这也是为什么SC刊源非常强调投稿论文一定要详细介绍试验步骤或方法、试验材料、所用参数等等,其目的就是让读者可以依据文中介绍的方法或参数,重复论文中的研究工作,以验证其正确性。
(二)用模型验证文献中的试验结果
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进行很多的试验研究,但文献中的试验数据是非常好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用文献中的试验结果验证新模型的正确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一方面解决了试验数据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模型的可信度。
(三)与已有模型结果对比
新模型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如何,还需要与旧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比、验证,才能看出新模型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很欠缺。
当前,很多模型通用性较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述问题没有解决好。对一种土体进行试验后就提出一个模型,这样的研究态度十分草率,研究生论文研究中应该杜绝此类现象。
二、试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试验研究是岩土工程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很多新的规律、现象都是通过试验发现的,试验研究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后续理论研究的正确性。
(一)土样问题
目前,很多试验土样都是请人取样后送到试验室的,现场取土大多由钻机工人完成,试验人员很少亲自参与取样,因此论文研究中对取样扰动、不正确取样方法带来的影响几乎不计。土样的代表性如何,取土过程中如何减少扰动,运输过程中如何避免振动,土样取回后如何密封保存等问题一概回避,用这样的土样进行试验结果可靠度难以保证。事实上,正因为土体的差异性大,研究方法不成熟,才更需要进行严格的试验研究。严谨的科学态度应该在平时的科研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这需要导师严格要求。
(二)试验环境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土工试验仪器与国外相比并不逊色,甚至还要先进,但与国外土工试验室的环境差距却很大。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制样室,大都在仪器旁边放个桌子制样,实验室根本无法保证恒温、恒湿。这些不良的试验环境严重影响了仪器的正常工作。据了解,很多国外土工仪器中的传感器对温度、湿度非常敏感,较大的温差对传感器来讲是致命的。因此,笔者建议试验前一定要对仪器进行标定,测试传感器的温敏度,尤其是从国外进口的仪器,这项工作一定不能忽略。
(三)重复性研究
众所周知:由于土体的自身特性,试验者进行重复试验时无法得到完全一致的试验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重复试验。目前很多学生在试验时,不进行重复性试验,不考虑试验的稳定性。试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研究一方面可以检查仪器硬件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试验者发现试验方法和步骤中存在的错误。因此,建议每个学生进行试验前,先做一些对比试验,通过设定的试验,对比试验结果,从而确保试验步骤、方法的正确性。
三、数值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准测试
数值计算结果错误的原因很多。有软件编写中的错误或缺陷;计算方法的错误或缺陷;软件使用不得当;或比较特殊的如硬件问题等等。计算者有责任检查数值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合适。检查的目的是确保计算方法正确,得到的结果可靠。检查软件的基准测试问题在岩土工程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用软件前一般不进行相关测试,其后果是可怕的。德国岩土学会工作小组曾组织过程序基准测试试验,他们邀请一些单位对两个经常计算的问题进行计算试验并比较计算结果。在模拟隧道施工的例子中,各单位得到的沉降预测值差异很大,衬砌处最大弯矩、发生位置和正应力值也差很多,即便将没有按规定计算的结果除去,最大弯矩的数值和发生位置仍差距很大。在深基坑开挖的算例中,只有一半单位预测出墙体发生正的水平位移,即向坑内移动。奇怪的是,居然有结果预测出墙体发生背向坑内的负位移。可见,程序基准测试问题非常重要,作为岩土专业的研究生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引起高度重视。
过去用户很少有机会修改程序,修改必须由程序设计人员完成。近来情况变复杂了,有些计算机程序销售时就有“用户自定义子程序”,允许用户自行增加一些子程序,或在程序中使用一些新的本构模型。这样传统意义上的用户也成了开发者,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编写子程序的人确保证子程序准确无误,而且与程序其它部分的连接也要仔细检查。有些子程序本身完美无误,但会使原来正确的程序其它部分出错,因而需要大量的检测,尤其对复杂程序而言。用户自定义子程序必须包含所有的错误控制程序,如果子程序与源程序的接口有限,问题会变得更复杂,原则上程序改动后一定要进行重新审定。但在实践中,学生们根本没有考虑程序接口问题,一般都不进行审定。
(二)模型理解
计算者对软件中所用的本构模型理解不够,也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有时甚至得到错误的结论。上述德国岩土学会进行深基坑问题测试中,12家参与单位中有5家用了同样的程序,但得出的结论却各不相同,可见对规定说明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不同结论。
例如:修正剑桥模型中偏平面上的塑性势函数形状会影响平面应变计算中破坏时的应力罗德角即土体的强度会发生变化。很多商业软件中用户不能选择塑性势函数,如果用户不知道其隐含的结果,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就很难保证了。势面,即参数M;为常数。这样假设隐含着剪切摩擦角?随应力罗德角变化。令M;等于得到Mj和睐示的?
式(2)中分别取?'tc=20。,25。和30°计算相应的M;值,代入(1)得到?随0的变化情况,见图1如果偏平面中釆用圆形塑性势函数面,则平面应变计算中罗德角、=0°时土体破坏。由图1可见不同Mj值时?均随0增加而增加,若取?^二25°则平面应变条件下摩擦角?二346°M;越大,9V和?^的差距也越大。为考虑边界值问题中塑性势函数的影响,以2m宽粗糙的刚性条形基础为例进行两次计算。修正剑桥模型参数为:OCR=67=2848入二a16U二00322卩二a2第一次计算假设偏平面上屈服函数和塑性势函数均为圆形,取M;二Q5187相当于二23。第二次计算取9'=23°即对应偏平面上摩尔一库仑六边形屈服面,但塑性势函数仍为圆形,因此与第一次计算一样,土体还是在、二0°时破坏。两次计算中均用土体饱和重度18k/m计算初始应力,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2.5m处,K0=1.227。假设地下水位以上土体饱和且能承受孔隙吸力。对此进行固结计算,仔细选择渗透系数和时间步长确保满足不排水条件,荷载施加由设定竖向位移增量实现。
总体上讲两次计算输入的参数是一样的,只不计算中Tc均等于23°,因此,三轴压缩计算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但由于条形基础属平面应变问题,结果会有不同,计算得到的荷载-沉降曲线如图2所示。图中给定碼得到的极限荷载比给定?'值的结果高58%。该算例清楚地说明:如果用户不知道塑性函数或不熟悉软件中使用的本构模型,很容易输入?c=23°计算,若模型釆用M;计算方法,相当于?Ps=31.2°,这样计算出的极限荷载会有较大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