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药学本科学位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 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曰益增大,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很多人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前的例行程序和环节,写的好与坏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正常毕业。此外,由于预防医学专业撰写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和备考研究生等多重任务和压力,分散了精力和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时不能全身心投入,论文选题草率、立意不新、内容平淡等现象逐渐增多。甚至出现抄袭的现象,整体论文质量令人担忧。
1.2 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国内有关学者曾进行专门调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文献检索技巧、专业外语应用、统计图表应用、统计指标选择、论文撰写中的讨论、外文摘要、结论部分规范书写等方面。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还发现,除上述问题外,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了解国家当前的主要卫生政策,不掌握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常识,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模糊,影响了论文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价值。
1.3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够规范和严格
各高等院校虽然在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上制定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但各院系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往往外紧内松,指导教师也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在论文设计、开题、中期管理、答辩等过程环节很少进行专门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特别是缺乏监督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相互审阅的工作机制,致使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规范,监督措施流于形式,最终使毕业论文难逃“走过场”的结局。
2.对策
综合分析上述问题,其中既有客观矛盾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又有学生自身和指导教师的个人原因。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仅能有效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提高毕业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公共卫生院系要给毕业生创造比较宽松的条件,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从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制定出严格、规范并符合实际的毕业论文考核制度或管理细则,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证。团总支、辅导员、教研室协同配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不仅能够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还能有效锻炼和培养个人综合素质,对于曰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2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和当前国家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既结合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又考虑技术条件、时间、经费的可行性。也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指定方向的文献,让学生自己寻找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思路和目的。满足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是为学生开设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讲座。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固定的方法与格式,要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训练,必须通过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如文章结构、语言陈述、实验数据的整理加工、图表的制作与表示方法、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等。每一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并准备论文设计前,都应安排专业教师给学生讲解流行病学调查技巧和方法、统计学方法应用以及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点的论文写作讲座,使学生了解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方法,具备撰写科技论文的初步技巧和能力。
三是实行论文开题、中期、答辩全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全程指导和参与论文开题、中期报告、答辩的全过程。指导教师应每2~3周组织一次阶段总结,邀请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法,保证论文质量和进度。
2.3 加强和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在院校毕业论文有关管理规定基础上,公共卫生院系应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制定预防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或细则,使有关管理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严格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责任制度,通过检查和考核,将毕业论文带教质量与指导老师资格聘用、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促使指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通过阶段性检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将检查结果与毕业论文成绩挂钩,严格考勤制度,对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给予相应纪律处分或停止其毕业论文答辩。
2.4 建立毕业论文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
中药学;蒙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极有优势、最具特色的学科,其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明。中药产业作为医药产业中独具特色的优势领域,不但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而且对我国新医改、人民健康、产业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1]。蒙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具有完整而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内容,为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2]。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蒙药现代化研究,并将中蒙药产业作为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高层次中蒙药人才是保证内蒙古中蒙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内蒙古医科大学作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最早的高等医药院校,自建校以来,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中蒙药人才的重任。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中蒙药学科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在中蒙药学本科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蒙药学研究生教育。2010年,学校获批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现有学科目录设置框架内,开展了中药学和蒙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性实践,使该学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创新型中蒙药人才培养体系。
1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立足蒙医药学科优势和蒙药材资源优势,充分考虑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对中蒙药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资源进行梳理,准确定位学校中药学学位点。以培养适应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中蒙药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开创了以中药学为主体,中药和蒙药两个学科方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特色办学模式。
1.1民族特色
蒙药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诊疗手段,对许多常见慢性病及疑难病有很好疗效,具有副作用小、炮制简单、取材广泛、用量少以及便于保存和携带的优点。该学位点以特色蒙药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着传承与发扬并举的原则,培养高层次蒙药专业人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2地域特色
内蒙古地域辽阔,中蒙药材资源丰富,是甘草、麻黄、黄芪、黄芩、防风、赤芍等大宗中药材的道地产区,是肉苁蓉、锁阳等特色药材的主要产区,更是细叶铁线莲、悬钩子木等野生特色蒙药材的主要分布区域。本学位点依托内蒙古丰富的中蒙药材资源,通过各类资金项目支持,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帮助医药生产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为自治区相关产业培养和输送紧缺专业人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3“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
学位点以学校蒙、中、西医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总体办学格局为背景,通过整合人才队伍和研究平台,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以中药学为主体,中药和蒙药两个学科方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办学特色。两个学科方向既相互支撑,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蒙药学方向主要依托蒙医药学院的学科队伍和师资条件,培养以蒙语授课为主,偏重蒙药基础理论、本草、方剂、炮制、药效药性等传统研究内容的蒙药学人才;中药学方向主要依托药学院的学科队伍和师资条件,培养以汉语授课为主,偏重蒙药资源、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药理毒理和药物制剂等现代研究内容的中蒙药复合型人才。
2加强条件建设,强化办学优势
内蒙古医科大学是唯一能够同时培养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人才的高等医药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条件等方面在自治区内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通过优化校内资源、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中药学硕士学位点学科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
2.1构建良好的学科专业支撑体系
学校自1958年招收蒙医本科生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两千多名蒙医药人才,其中多数已成为全区蒙医药界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蒙药学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蒙药学作为民族医学专业研究方向之一,从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中药学专业获批教育部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毕业硕士生14名,其中中药学学科方向和蒙药学学科方向各7名。该学位点主要依托药学院和蒙医药学院两个二级学院,支撑学科包括生命科学、基础医学、药学、蒙医学、蒙药学、中医学、中药学等。其中,蒙医学、蒙药学、伤寒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蒙医脾胃病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蒙医学为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和自治区重点学科。
2.2打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支撑平台
教学支撑平台包括1个国家级和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支撑平台包括自治区蒙药研究所、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新药筛选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学校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心等。现有科研场所占地近5000平方米,配有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
2.3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学位点现有师资队伍近150人,覆盖中医药学、蒙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等支撑学科。其中专职研究生指导教师15名,均获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导师专业背景、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等结构均较合理。根据中蒙药学科发展特点和自治区中蒙药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中蒙药师资的专业背景和科研特长,本学科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6个明确的研究方向:中蒙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蒙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中蒙药炮制机理及工艺规范化、中蒙药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理、中蒙药给药系统及制剂工艺、中蒙药药效、药性与本草学。
2.4借助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政府将蒙药作为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并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学校更是将蒙医药确定为办学特色专业,突出蒙药研究开发在相关学科中的龙头地位。在学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研立项、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遵循“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的宗旨,学位点加强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内涵建设,确保中蒙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1构建体现“一体两翼”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中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4个模块组成。中药学和蒙药学两个学科方向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但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两个模块分为汉语授课和蒙语授课两个体系,各模块的课程设置亦各具特色。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知识体系包括中蒙医药基础理论、现代研究新技术及方法学、学科前沿进展三个部分。
3.2搭建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训练平台
通过开展组会、学术讲座、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培养本学科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校企产学研攻关项目、学位论文研究构成了多元化的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
学位点质量管理体系由学校、二级培养单位、学位点三级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构成,内容涉及导师遴选及指导、招生就业、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审、答辩、学位授予、奖助体系等多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有效保障了中药学学位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改进计划及发展探讨
2015年,学校中药学专业第一届中药学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同时迎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项评估。通过总结学位点近五年的建设内容和成果,本学位点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特色和优势,同时也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和发展规划。
4.1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医药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
中药学学位点从设立之初就承担着传承蒙医药文化、培养蒙医药高层次人才、建设和稳定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人才队伍、发展少数民族地方经济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少数民族政策扶持,学位点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自治区领先、影响辐射周边省区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为自治区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政府投入和建设水平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和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4.2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学校中药学学位授权点在招生规模上存在较大差距,限制了本授权点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家应对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自治区和学校应通过政策倾斜,适当扩大学位点的招生规模。
4.3进一步突出蒙医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将通过强化蒙医药、中医药、现代医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蒙医药协同创新,突出蒙医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促进蒙药现代研究,培养满足自治区和周边省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蒙药学人才。未来5年,是学校中蒙药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将借助国家和地方对民族地区和民族医药教育的政策扶持,通过全方位的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中蒙药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提升高层次中蒙药人才培养质量,适时开始中蒙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争获得中药学(蒙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完善学位授权体系,开创学校中蒙药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药物化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a)-0145-04
Studies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YANG Xiaohong ZHOU Xiaoping SUN Wei WANG Guangshu LIU Yinyan
College of Pharmacy, Jilin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im to study and construct the training mod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was improved in the teaching work. "One thinking", "Two skills" and "Six abilities" medicinal chemistry professional research talents training mode was built. This study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Key words] Medicinal chemistry;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当前,我国正处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人才竞争的胜负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培养高等人才的重大使命,就落在教育的肩上。可以说,教育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动力,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基石。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进入转型期,提高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1]。我国近代高等药学教育已有103年的发展历史[2]。21世纪以来,举办药学专业的学科背景已由传统的医学背景,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药学本科专业也以远高于我国高校扩招人数的平均增长率迅猛发展[3]。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药学专业高等教育高层次的主体,肩负着培养高层次药业人才的使命。而对新时期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观念,明确培养目标,调整配套政策, 加快国际接轨步伐[4],构建符合高层次人才成长的体系,培养更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5]。
研究生创新教育就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6]。药物化学学科是药学中的龙头学科,药物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能否在新世纪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勇敢地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种种困难和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时期所受的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吉林大学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本研究组积极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努力进行摸索和探讨,初步形成自己的培养模式。
1 修订和完善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较为严重的封闭性,一直难与国际接轨,这与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计不合理有很大关系[7]。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全面的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调整,已经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世界接轨培养出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部分之一,其中加强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很好途径。本专业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院修订和完善了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去全国著名药学院校学习和考察的机会,对著名药学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进行了调研,受益匪浅。回来后,对药物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加大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药学实验技术等课程,使研究生及时地了解药学实验仪器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重新修订和完善本专业的课程计划,加大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我院以人才市场需求和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层次为基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设计了适合我院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模式。
2 建立“一个思维”、“六个能力”药物化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院坚持加强创新能力和“六个基本能力”的培养,即:按照学校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不懈,开创“一个思维”、“两个技能”药物化学专业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一个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两个技能”——药学基本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培养;科研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六个能力”的培养模式。
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讨,笔者感觉到规范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是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基本保障,也是发展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所以必须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类研究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8]。本研究组还借鉴我院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成果,探索药物化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新模式[9-11]。由于近几年研究生的生源很复杂,既有应届毕业生,也有往届生毕业生;既有本校的学生,也有其他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也不相同,这些就导致生源的学术水平岑差不齐,实践能力差异很大,使我院不得不重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本研究组在对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科研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因人而异的培养模式,而且将摸索出的“六个能力”培养方式应用到药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中,即计算机使用、文献检索、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归纳整理、论文写作六个综合科研能力。为了保证创新性能力培养的质量,我院还开设了许多相关的课程及讲座,致力于解决国内学生不注重的文献检索能力培养,无法跟上国外新的研究成果及发现,以及研究生普遍跨文化沟通能力弱,很难培养出国际化的学者的不足等问题。
2.1 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和知识创新,利用文献信息是人们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文献检索是这种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2]。而文献检索贯穿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更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13]。
为了配合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我院教授为新入学研究生开设了文献检索等讲座,并且对文献检索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课堂上采取教授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药学文献检索的方法,然后邀请新入学的研究生参与课堂互动,研究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讲述自己在查找文献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为同学展示自己怎样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药学文献检索,为其查找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参加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学生制订了国内外研究热点的课题,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最终完成国内外研究等综述性论文,并由导师出资,研究生为第一著者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提高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快速文献检索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论文撰写能力,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
2.2 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组在教学计划中还为研究生开设了“药物设计学”等课程,即开阔了研究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创新思维,也指导研究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我院在研究生设计实验能力培养的同时,也给研究生创造条件,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培养研究生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让他们独立承担课题,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最终达到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能力,使研究生毕业之后,在用人单位很快能够独挡一面,发挥自己的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3 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路线是否合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必须掌握过硬的实验技能,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我院在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遵循李岩[14]论文中所说的紧紧抓住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置于同等重要位置,整合并合理配置药学院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药学院实习就业基地较多的综合优势和学科特色,使药学类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我院在实验设备及条件上,给研究生创造机会,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教学中心是“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势,在完成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为研究生开放。充分利用这些仪器设备,为研究生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发挥了作用,受到了研究生的欢迎。本研究组从本科生开始在药物化学实验课中就提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15-16],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研究生培养中。在实践中,同样也严格要求研究生必须按照正规的操作进行实验,规范操作规程,正确书写实验记录,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认真总结实验结果的良好习惯,并把这良好的工作作风带到用人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2.4 数据归纳整理能力(波谱解析能力)的培养
无论实验做得成功与否,研究生都应该掌握对实验数据归纳整理的方法和技巧,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院为研究生开设了“波谱解析”等课程,这门课程在药学专业本科阶段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我院在研究生阶段以实践为主。这门课程也是学生平时最不喜欢学的课程,但是科学研究应是严谨的,例如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必须通过光谱数据推测证明是否正确。所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十分必要。另外,这项能力的培养,我院也紧密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多训练、多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解谱和鉴定化合物的能力。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实用性,我院还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改革,提倡创新性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17],为学生创造练习解谱的机会,并在期末考试中,要求研究生自己上讲台举例解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教授根据解析结果和研究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程度,以及研究生的现场表现给出成绩。这种培养及考试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波谱解析的积极性,改革了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波谱解析能力大大地提高,受到导师的好评。
2.5 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研究生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18]。论文写作能力决定研究生能否快速准确地将成果表达出来、发表出去,因为一个好的实验结果,必须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之后,才能被社会认可,所以论文的质量是实验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学生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科研成果水平的大事,所以必须重视。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入学就由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生讲述药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并且与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使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对毕业论文的撰写、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题总结、论文写作与发表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6 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在大学时代已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药学研究中还涉及许多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所以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例如,化学结构式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我院也是在学生一入学,有高年级讲师进行培训,要求学生一周之后要熟练掌握这些技能。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基本功的训练完全是为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基本功过硬的学生,才能尽早的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院还经常利用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之际,尽量安排外国专家学者和药学专业研究生座谈,使学生直接与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对话,及时了解国际药学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尽快与国际接轨,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非常有益。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院的培养模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也收到了较好效果,研究生反馈意见也好。总之,推进教学改革、创建有利于研究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我院成立时间不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后将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培养药物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1-5.
[2] 毛正强,王翊.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1):36-37.
[3] 王欣然,姚文兵,樊陈琳.我国药学本科专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38-40.
[4] 郭锐.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探索,2013,5:113-117.
[5] 甄良,康君,英爽.构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18.
[6] 刘静欣,姚文锐,王知彩.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 108-109.
[7] 张新厂,钟珊珊,管兆勇.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3:74-75.
[8] 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6-139.
[9] 丁志英,杨晓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模式[M].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2
[10] 丁志英,杨晓虹,周余来.基于问题的研究生药动学课程教改实践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8):145-147.
[11] 管清香,杨晓虹.成人药剂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53-154.
[12] 姚忠平,孙丽,宋英,等.浅谈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139-141.
[13] 王庆国,牛成群.文献检索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27(3):116-119.
[14] 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123-125.
[15] 杨晓虹,刘银燕,周小平,等.自主设计性实验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药物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M].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3.
[16] 周小平,张沐新,杨晓虹,等.“设计性”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J].吉林粮食专科学校学报,2003,18(3):23-25.
作者简介:刘彩红(1977-),女,山东威海人,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学院,助理研究员;玲(1964-),女,广东潮汕人,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61-02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创新能力的综合运用成果。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抓好学位论文工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近几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但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有质量下滑的趋势。如何保障及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研究生自身、导师指导及管理部门三方面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以期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一、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论文实验及撰写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时间及经费,如果不能根据自身情况及现有科研条件谨慎选题,科学做好实验设计,既浪费了经费也耽误了时间,影响到学位论文的如期完成,直至影响学业。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选题不当
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很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缺乏创新,选题实用性不强,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没有研究价值。大部分学生充当统计员角色,不敢挑战权威理论,不能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成果不能突破前人。只是将与自己论题有关的观点综合起来,是对已有研究观点的累积,根本谈不上什么新见解。有些论文表面看起来新和异,但事实上仅仅是不同研究领域的简单组拼或嫁接。有些论文选题太大,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根本不可能深入研究。
2.实验设计存在缺陷
由于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及对待撰写论文工作不严谨及导师疏于指导及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原因,实验设计存在缺陷,导致论文实验失败。[1]
二、原因分析
1.研究生自身问题
(1)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研究生当初为了考研,本科阶段将精力几乎都放在考研的课程上,对其他课程只求及格。另外,有些研究生在学期间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导致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缺乏深入了解。还有部分研究生是跨专业录取的,本专业的本科知识欠缺,虽然研究生期间补修过2~3门本科主干课程,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还是影响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
(2)诚信与道德问题。当前日益扩大的研究生群体中,很多研究生心态浮躁,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真正做学问的研究精神,认为完成学位论文纯粹是为了获得学位。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忙于专业学习以外的事情,对学位论文投入的精力很少,在论文快要提交的时候才开始张罗,临阵磨枪,抄袭和拼凑论文,“赶”学位论文。这样的写作过程,论文质量不高就很容易理解了。
2.导师对学位论文指导不到位
导师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具体指导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导师对学位论文指导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自身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很难抽出较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和课题的研究进展,指导不到位。
(2)指导教师对论文写作过程关注不够,只是规定学生要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并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得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完成规定的撰写任务,整篇论文论证不严谨,分析不透彻,难以使人信服,论文就像一本综述性材料。
(3)个别导师承担科研项目不多,科研经费有限,无法给学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无法给研究生提供直接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
3.论文过程管理不规范
研究生管理部门对论文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力,致使部分学位论文无法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运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题报告形式化。举行开题报告会是审核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方案的可行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的关键环节。[2]部分高校开题报告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发挥开题查新的作用。
(2)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的评审是学位管理部门对学位授予质量进行把关的重要环节。目前评审过程中的“人情风”比较严重,评审专家与研究生导师都熟悉,大家都碍于情面,评审意见普遍高于论文实际水平,失去了预期的监督作用,极大影响了学术神圣性和评审公正性,不能起到实际的把关作用。
(3)答辩机制不完善。由于答辩委员由各自导师推荐,答辩过程基本沦为形式和过场。答辩委员碍于情面,只是按照形式提问,问题不够尖锐,很少有人否定,淘汰率基本为零。不少研究生有了这种心理,只要导师同意答辩,论文质量好坏均能通过。存在这样心理的学生对待学位论文肯定不会倾注太多心血,应付了事。
三、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1.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利用研究生入学教育等机会,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培养创新、严谨、踏实的学风。研究生本人应端正写作动机,拓宽知识面,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发展前沿,站在比前人更高的起点,吸取前人的经验,避免重复别人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形成新的思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尽早确定论文研究的方向,而非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
2.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
由于论文写作过程周期很长,过程不易控制,随意性大,到答辩时再严格要求为时已晚。导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导师要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解决困难的决心与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2)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指导意识。引导研究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从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到论文的撰写过程都要严格把关,每个阶段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3)保障研究生的科研条件。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场所、实验平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创造力的研究生如果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作为后盾,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导师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充足的经费,为高质量的培养研究生提供保障。
3.研究生管理部门加强论文过程管理
(1)规范开题报告。严格实行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制度。首先,严格要求研究生根据规范的形式来作开题报告,提出详细的研究方案,有具体的进度安排、明确论文的创新点等内容;其次,明确要求专家们要有科研责任感,认真论证报告的可行性,对不适当的选题坚决予以否定。
(2)坚决落实论文预答辩制度。在预答辩环节,研究生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汇报论文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及等情况,专家们根据汇报的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认真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保证在正式答辩时的论文质量。[3]
(3)严格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为增加论文评阅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论文双盲评审制度。论文送审前先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相似度,因检测系统有一定的机械性,检测结果只作为一种是否有资格参加送审的参考依据。论文送审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安排,双向匿名,让评审专家在没有人情压力的环境下,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论文作出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入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和导师的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建立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对作出高质量学位论文、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的研究生及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其中包括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所承担的教育使命,是努力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工程,还具备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实制药企业,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工程技术问题,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1]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某种特定的职业背景,如工程师、教师、律师、金融分析师等。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针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部2009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让在校有更多精力学习的同学接受专业的教育,毕业之后能更快的投入实际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培养
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阶段大体可分课程学习阶段、学位论文完成阶段、实践实习阶段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之相比,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比如山东大学药学院要求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生缺少生产实践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申请答辩。可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要想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需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体现出与科学学位的不同。
2.1 课程学习阶段的培养模式
科学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划分主要是从培养目标的不同来归纳的:前者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位,后者则是以“专业”实践为主要方向的学位。[2]既然培养目标不同,那么在课程上就应该有不一样的设置。依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另外结合国家培养综合人才的要求,作为工学学位的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文化素质三个模块。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用技能,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3]。
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大研究生的视野,进而拓宽研究生的思维,达到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科学学位相比,专业学位应加强实用技能板块的授课比重,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研讨、团队学习、实验教学、模拟训练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动向。
在授课的时间上,目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一个学期到一年的时间,目前山东大学药学院是对专业学位的授课基本集中在一个学期,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第三年有去企业的实习,缩短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实习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工作实践,毕业之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
2.2 学位论文完成阶段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学位论文。山东大学药学院最新版的《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左右时间从事制药工程领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直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或潜在的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以培养研究生具备在制药工程领域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以上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学术深度的要求,又要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情势下,迫切需要“双导师”培养模式的诞生。
对于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所谓“双导师”是指学校导师和制药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企业导师负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双导师制想要发挥作用,不流于形式,那么就要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不是一味的和科学学位一样,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占相当比例[3],而应该加大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比重,将社会实践考核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基础要求。
2.3 实践实习阶段的培养模式
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实践实习是必须经历的环节,在这一阶段的培养最能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促使研究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
这一阶段的实效很关键的一部分在企业和企业导师,那么在这一阶段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能明确企业和企业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对研究生的考核和管理。研究生有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也能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有连续性,长期坚持有助于形成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培养模式。
3 甘特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针对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同时有很长时间不在学校的特点,如何实现对研究生的有效管理,帮助研究生顺利的完成培养阶段的各个要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甘特图也称横道图,是1912年美国人亨利甘特提出的一种按时间进度标出的工作活动图。[5]甘特图是对简单项目进行计划与排序的一种常用工具。用于解决负荷和排序问题时较为直观,它能使管理者先为项目各项活动做好进度安排,然后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比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监控工作。[6]
鉴于甘特图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引用作为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一种方式,这对现阶段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可以将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的培养计划制作成甘特图,将主要精力调整到每个阶段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保证研究生按期完成各项任务;作为研究生导师,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类别的增多,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培养要求,为更好的区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的区别,保证培养的进度。研究生导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规划,将学生从课程学习、实验室熟悉、分配课题、查阅文献、正式课题研究、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书写按时间进度要求制作成甘特图,定期提醒导师每个学生近期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协助导师监督检查研究生完成进度,并根据进度完成情况不端优化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
甘特图的引入对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实习的一个学期时间内,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甘特图提醒自己和研究生应该最关注哪方面的事情,从而实现管理的计划性、有序性,也能增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能起促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1996-07.
[2] 赵岩,朱爱军.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6):73-76.
[3] 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115-118.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语类分析
语类分析是篇章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语类是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得到特定交际社团公认的语言交际类型(葛冬梅、杨瑞英,2005;庞继贤、叶宁,2009)。语类分析主要在语篇层面结合功能进行,目的是阐释学术文体的语篇推进结构和语言特征,体现了学术文体写作的规范要求。
语类分析学说认为,每个学科的语类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遵循该学科的写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骤安排结构和语言形式,学术论文作者通过适当的语步构建学术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得到所在交际社团的承认(Swales,1990)。当前有许多论文对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分析(如刘胜莲、魏万德,2009;余莉、梁永刚,2006等),但学位论文摘要和期刊论文摘要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上不尽相同(Hyland,2005b),需要认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评
学位论文摘要是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对论文整体内容进行概述的独立学术语类。《MLA格式指南与学术出版准则》(1998)对论文摘要的要求是长度不超过350字,内容包括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英语摘要,在中医药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除标题外,是唯一用英语写作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整体质量,是评判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论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认为引言的组织结构与整个论文的结构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四个语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导言部分,Swales(1990)有详尽的语步分析,如下表1(改动自黄婷婷、许明武,2003)。目前对于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三个语步的语步分析较少。
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已经成为学术论文体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国内大多数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也沿袭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对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体裁分析,而鲜有用此模式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实际上,摘要和引言属于不同的体裁,Graetz(1985)认为论文摘要由四语步构成,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Bhatia(1993)认为,摘要由以下语步构成:(1)介绍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总结研究结果;(4)讨论研究结论。因此,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区别于引言,一则在于摘要由于字数限制,较少涉及研究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侧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和介绍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须从文献综述入手,否则很难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无法开展下一步的讨论(徐有志等,2007)。二则摘要语篇较之于引言语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结论,而不宜占用过多篇幅展开讨论。因此,一方面,鉴于国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研究较少,而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区别于引言,在第一语步和第四语步有其独特特点,所以,有必要借鉴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际上对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对机械工程、西医外科学、应用语言学文、社会学的研究,当前对中医药英语摘要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偏误分析(如段平、顾维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没有对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医药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特点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的语料是中医药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500字左右)、中医药博士论文英语摘要(500―1000字)、中医药期刊论文英语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论文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和硕博士论文库中随机抽样。论文上传的时间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结合中医药类学术论文实际,在对论文进行编号后我对语料进行预分类,分类标准如下。
(一)理论研究类
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中医药类某一专题,对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梳理,或者对大量前人经验、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如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
(二)实验研究类
在实验室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实验动物。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研究类
在临床研究中,或在临床实际运用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患者。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同时,根据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鉴黄婷婷、许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对论文摘要进行四大语步的分类: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判断摘要的文字的语步范围,来自于该文字使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型。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语步及体裁分类
通过对语料进行初步分类。分类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传统的论文英语摘要写作模式。首先,理论研究类是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论文的特有类型。由于中医药研究重视对传统医学知识的集成和积累,因此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是不可或缺的论文体裁,而其他学科领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医学术论文中,除期刊论文可以有文献综述的体裁,一般不允许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论文以纯理论研究的形式出现,因而在摘要中也不会出现理论研究的类型。
其次,通过实际分类发现,在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况,即介绍和讨论理论背景后,通过实验室或者临床应用证明理论指导下对受试进行实验,或者对患者进行施治的情况。而期刊论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选择省略对理论背景的讨论,使用直接描述实验或者临床应用的写作策略。同时,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讨论的情况,只对实验过程或者临床作用进行讨论。
最后,可以发现,在类型分布上,硕士学位论文学位摘要的种类数量比较平均,以理论研究稍多;而博士学位论文明显以理论研究加实验室研究的混合研究类较多,可以推断,博士论文在理论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参与实验室研究工作,故而此类较多。同样,因为大多数博士论文的摘要中会包含理论背景,临床研究类的论文数量较少。期刊论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种类型中分布平均。这可能和期刊论文的篇幅有限有关,侧重点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语步分析
1.理论研究语步分析。
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基本语步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论研究类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导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虽然长度不同,均涵盖导言部分的三大语步,即M1:建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据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硕士学位论文A7每段开头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论文全文中有相似语步,以C2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分析。
在具体语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极为相似。硕博士学位论文均采用IMRC的结构,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结构。有两点值得注意:(1)与表1进行对照,论文作者在摘要的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阐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达到占据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导言部分的其他语步。(2)IMRC结构与Swales(1990)的IMRD结构略有不同,讨论部分(discussion)为结论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实际上印证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观点,可见摘要语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选择突出研究方法、步骤和结果的策略,而省略导言语步和讨论语步。
3.混合研究语步分析。
首先,在三种英语论文摘要中,在期刊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数量为零。我认为,并非期刊论文的实验过程和临床应用没有结合理论,而是在语步中理论并没有体现。
同时,博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的语步特点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语步推进模式,对理论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论文B9为例,有清晰的元语篇标记(meta-discourse)完成语步转换: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绍感染性肺炎的定义和分类,提到此病“一般属于中医风温、咳嗽等范畴”。第二段的元语篇结构为:
“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方面,运用温病学理论、认识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重点探讨中医与现代现代医学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认识上的契合点。”
第四段出现对应的元语篇结构:
“临床研究方面,根据症状表现,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临床用药,结果显示,感染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型为痰热壅肺与风热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气以透邪的中药属解表、清热、怯湿、止咳、化痰等类。”
在英文摘要中,相对应的原作者的表述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对比后可发现,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对感染性肺炎的分类代替了对本文结构的阐述。而临床研究部分合并缩短至理论研究之后。我检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对研究意义的阐述,而没有对临床研究中更详细的阐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数、所在医院情况,都没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虽然对中文摘要的语步和元语篇功能具有有效应用,然而该意识没有顺利转移到英文摘要中,导致英文摘要内容空泛,语步不清晰。
最后,我们发现,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类的语步不同的是,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语步更多出现讨论部分,或者讨论和结论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语步推进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够进行讨论,以及论文评审的要求。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语类分析从两个方面体现复杂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黄婷婷、许明武,2003),也发现类似的语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没有对论文进行分类,中医药论文类型复杂,除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长度不同造成内容取舍外,中医药论文本身也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类,刘胜莲、魏万德(2010)指出,国外论文摘要的IMRD语步出现频率很高,而国内论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语步,或者将方法语步和引言或结果语步并合,而我们发现,在中医药论文摘要中,理论研究甚至会省略方法、结果、讨论等多语步,实验研究部分有独立式的结论语步。此外,在论文抽样中没有出现混合研究的期刊论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无法展开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语步推进。因此,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除IMRD语步推进模式,还有I及IMRC语步推进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对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归类,对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规范学生对论文写作语篇规范和论文分类的意识。同时,由于选取的语料数量有限,抽样样本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进行交流,不能了解论文摘要建构过程。最后,论文作者可能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可能对语篇建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刘胜莲,魏万德.英文摘要方法语步中体裁结构及语言特点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顾维萍.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02,23,(4):47-55.
[12]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翻译,2002,15,(2):44-46.
[14]黄婷婷,许明武.中外经济类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结构分析[J].外语教育,2003:34-38.
[15]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4-36.
[16]王高生.论文摘要的撰写及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47-51.
解答:报名条件有以下几点。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获准在我国境内就业的其他国籍的人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报名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1.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医学、药学、生物化学、中西医结合、药品营销、临床、化学制药)中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七年。
2.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医学、药学、生物化学、中西医结合、药品营销、临床、化学制药)大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五年。
3.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医学、药学、生物化学、中西医结合、药品营销、临床、化学制药)本科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三年。
4.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医学、药学、生物化学、中西医结合、药品营销、临床、化学制药)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一年。
5.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医学、药学、生物化学、中西医结合、药品营销、临床、化学制药)博士学位。
报考执业药师是否要先考药士
提问:我是药学专业的大专生,想考执业药师,执业药师必须从药士考起吗?
解答:首先您应该区分好执业药师考试和卫生资格考试中的初级药师考试。
执业药师考试是行业准入式考试,考过后在药店驻店工作中用处比较大。而初级药师考试属于卫生资格考试的药学职称考试,分为药士、药师、主管药师等,是用于职称评定的凭证,在医院工作中用处比较大。您要先弄清楚是在什么工作中需要的证件。
其次,大专生报考执业药师条件是:取得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大专学历,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五年。
大专生报考初级药师条件是:取得药学专业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定与自修项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听说执业药师考试还有继续教育,还有什么制指定项目和自修项目,都是什么意思?
解答:执业药师考试都是要进行继续教育的,指定项目为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是执业药师的必修项目。执业药师参加指定项目学习每年不得少于7学分。
摘要:第一职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Degree)是美国在医学、法律、神学等三大领域授予的一种特殊的职业性学位,是美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它以社会需求导向、行业发展导向、专业素养导向为其独特的培养理念,其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通过设置专业基础课和实践性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严格的监控制度对其培养进行监督,在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较高素养的高级从业者的同时,又保证了美国特定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规范和支持行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第一职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无不从国家战略高度,把人才培养作为抢占新一轮创新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某种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按照某种目标规格要求,通过教学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相对稳定的范式,规范有序地培养人才的过程。美国第一职业学位(FirstProfessionalDegree,简称FPD),是美国一种独特的学位制度和人才培养方式,我们研究美国第一职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其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规格、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以及质量监控制度等,对于促进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培养教育理念
关于FPD的译法有两种,分别是第一专业学位或是第一职业学位。根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对其涵义的界定,主要是指在进入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开业之前,完成其所需课程学习的要求,并且具有高于一般学士学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取得的一种学位。它的获得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完成进入特定专业领域所需的课程学习;第二,在进入该学位培养之前,进行了不少于两年的本科学习;第三,完成不少于6年的专业学习,包括进入该阶段学习之前的2年本科学习。第一职业学位主要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能从事特定领域工作的高级从业者。这些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以及好的职业素养。因而,它有自己独特的培养理念。
(一)社会需求导向
设置第一职业学位的这几个特殊领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美国历史上授予的第一个职业学位,是出现在18世纪宾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学士学位(B.M.),随后,威廉玛丽学院授予了第一个法律学士学位。此后,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不断增多及变化,美国第一职业学位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二战后,在范围上,第一职业学位包含的领域专业得到了扩大,由原来的医学、法律、神学,增加到现在的十多种专业。在级别上,第一职业学位也由原来的学士学位,发展成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位,并在2006年正式发展成为职业实践型博士学位。[1]比如,药学(Pharm.D.),起初在美国,药学的学士学位是医药学实践的第一职业学位。一些药学学院也提供学士学位后的研究生层次的学位。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些研究生水平的学位开始在美国普及。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药学院协会规定药学博士学位将成为新的第一职业学位。目前,在美国所有认证的药学学校和学院都提供药学博士学位。[2]由此可见,第一职业学位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具有适切性。
(二)行业发展导向
从行业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第一职业学位的发展与行业自身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法律专业,最早是借鉴英国的设置模式来授予法律学士学位的,19世纪中后期,随着人们对法律专业质量的关注,哈佛大学最早尝试在本科后的研究生教育中开设法律学位,并将医学、神学、法学、文学四个专业学院改为专业研究生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自身对这些专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二战后,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攻读医学、法律等专业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使得一些行业协会在关注学生数量增多的同时,也更为关注专业自身质量的提高。因而,这几种相关领域的行业协会,对医学、神学、法律等几个特殊的领域设立第一职业学位,并制定一套比较完备而严格的行业规章制度,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对第一职业学位的质量进行保障,从而保证了特殊领域第一职业学位获得者的质量,进而促进其发展。
(三)专业素质导向
与其它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博士(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相比,攻读第一职业学位的全日制学生数是最多的,其学费也是最昂贵的,然而,仍然有很多学生选择该种学位,主要原因仍旧取决于该学位具有的职业性,它的取得有利于毕业以后的就业,有利于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有利于较快地获得高的回报(如表1所示)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从其设置的领域来看,它包含:牙医(D.D.S.orD.M.D.)、医学(M.D.)、验光学(O.D.)、骨科(D.O.)、药学(Pharm.D.)、足部医学(Pod.D.orD.P.orD.P.M.)、兽医(D.V.M.)、脊骨神经医学(D.C.orD.C.M.)、法学(L.L.B.,J.D.)、神学(B.D.,M.Div.)等职业性很强的领域,且从事这些领域的工作都需要在相应的认证学院进行学习,在获得FPD之后,才能获得该领域相应的资格证书或从业许可证,进而从事该领域的相关工作。因而,从这个意义上看,FPD设置的领域与其学习者以后从事的职业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故本文采用“第一职业学位”的译法。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一职业学位目标定位于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其对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都会与传统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所不同。
第一职业学位的设置主要分布在医学、法律、神学这三大领域,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特定职业的高级人才,且其学习内容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因而,第一职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既不像哲学博士指向学术研究,也不像专业博士侧重应用,而是指向完成一定课程学习之后的职业实践,反映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水准,为法律、医学、神学等行业培养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极其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把握以及对实践中遇到问题的处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其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一)医学类
医学类一般的培养年限是7-8年,要求学生们先接受3-4年的本科教育,之后才进入专业学习和训练,其中2年学习基础医学课程,2年接受临床专业训练,并且在学习期间,学生还要参加三阶段的国家医学考试。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能够分析、解决实务性问题,具有扎实的职业知识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较高素养的医学类高级人才。
(二)法律类
法律博士(L.L.B.,J.D.)的培养年限最少是7年,其中4年的本科教育,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才能入学攻读第一职业学位。之后有至少3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时间。它对那些想获得从事资格证以继续法律工作的人或成为法律专业人员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主要是培养具有较高素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法律人才,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法律分析和解决法律实务方面问题的各种技术训练,使学生们能够“像法律家那样进行思考”[4]。
(三)神学类
在美国,神学硕士代替了神学学士学位成为第一职业学位。它的培养年限一般为7-8年,四年的大学教育后获得学士学位,其大学的学习可以与神学有关,也可以是和神学没有关系的专业。之后三到四年的神学院学习或神学专业学校学习后,获得第一职业学位。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级神职人员,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牧师。
总之,第一职业学位的职业导向性,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教育、实践能力锻炼、职业技能的训练,向社会输送能从事特定职业的高级职业人才。
三、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完成情况如何,都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美国第一职业学位的目标定向,要求其在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职业技能的锻炼,对职业素养的熏陶。
(一)专业设置
第一职业学位包含11个领域,牙医(D.D.S.orD.M.D.)、医学(M.D.)、验光学(O.D.)、骨科(D.O.)、药学(Pharm.B.orPharm.D.)、足部医学(Pod.D.orD.P.orD.P.M.)、兽医(D.V.M.)、脊骨神经医学(D.C.orD.C.M.)、法学(L.L.B.,J.D.)、神学(B.D.,M.Div.)、希伯莱语与犹太法典研究硕士(M.H.L.R)等。[5]
(二)课程设置
由于各个领域所学专业不同,因而,课程设置也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第一职业学位基本上是以修习课程为主,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中少有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专业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业必备的职业素质和技能。[6]专业课程的学习分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课程学习两部分。
理论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或实验室教学)形式进行,学习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年。在理论课之后,是实践课程,除了要深入研究课程论文、参与专业研讨会外,更要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和自己专业有关的职业实践。
例如,制药学的课程要求包括广泛的说教临床准备和满一年的动手实践经验。在进入第一职业学位学习前,2-4年的大学学习后获得副学士或学士学位,之后4年的职业学习(理论课为主),1-3年的专业化学习(比如住院医生实习等实践学习)。[7]骨科医学的课程要求包括2年的生物医学和临床科学等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是临床专业的核心临床训练。[8]脊骨神经医学的课程要求分为三部分:课堂学习、实验室学习、临床经验等至少4200小时的学习。其中,课堂学习包括心理学、生物学、有机与无机化学、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等理论知识,以及后两年的实验室与临床经验的学习。[9]
(三)专业实践安排
第一职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紧密联系,具有职业导向性,因而,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类的学生,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之后高级阶段的学习中,可能在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进行住院医生实习等;法学类的学生可在相关的法律咨询中心实践;神学类的学生可能在宗教教区实践。[10]
总的来说,专业的不同,其课程设置也不相同。由于学习第一职业学位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本科都学习过与该领域相关的专业,因而,它的课程设置,在前期更加强调的是专业课的基础理论课程,后期才有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四、培养方式方法
培养方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和方式。美国第一专业学位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传输型人才培养方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繁荣发展。
(一)培养年限
第一职业学位的学生,主要是以全日制培养为主,但是也有部分专业(比如神学硕士)可兼职攻读,其培养年限要长于全日制学生的培养年限。由于专业不同、学习方式的不同以及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的不同,致使不同专业的第一职业学位的培养年限也不相同。例如,药学博士的培养年限在获得学士学位后,还需要4年的职业学习,1-3年的专业化学习[11];而有的专业需要的时间更长。但是,一般而言,培养年限为6-8年,也可长达10年。
(二)教学方式
在教学上,多采用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即一到两年的课堂教学或实验室教学阶段,有全职的教师教授课程、主持研讨班,并辅导和管理学生。实践多是在高级课程或实习阶段进行,由行业里经验丰富的在职从业人员担任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比如医学类,大多数是在临床实习或是住院实习医生阶段进行实践学习的。因而,第一职业学位的教学方法,多与行业相联系。
学习上,以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为主。课堂学习主要是在教室、实验室,通过老师的授课或是小组研讨等方式获得专业知识。实践学习可以是在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或是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或是教区的教堂,在有经验的兼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也可以是一种服务学习,学生可以到社区医院或是教堂等,通过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服务中,在服务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三)培养力量
第一职业学位的培养力量主要是教师和行业人员的结合。第一职业学位的教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院的全职教师,负责学生的授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并且在课堂和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授课,也指导研讨会和研讨小组;第二类是教师,即兼职辅导教师,他们都是本地区一流的从业人员,在教学技能、专业技术方面有很高的水平,负责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五、质量监控制度
质量的保证,始于目标,更终于目标的实现。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离不开对系统教育活动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第一职业学位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就在于其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创新人才目标的达成,又与其严格的、配套的监督体系分不开。目前,在第一职业学位领域,已经形成了从招生入学到学习过程,再到毕业考核的整个学习阶段,由学校、政府和行业共同监督管理的监控制度。
(一)入学准入要求
第一职业学位的招生录取工作比较分散,它是由各州以及与职业教育有关的团体,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管理的。[12]攻读第一职业学位基本的入学条件是要求获得学士或副学士学位,但是,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入学考试,它没有一个统一的入学考试,也没有统一的入学要求。不同领域的入学考试是不一样的,比如法律专业要求学生通过法学院的入学考试,医学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而不同职业领域的入学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药学不仅要求学生参加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还要求学生在进入职业项目学习之前完成60-90学时(2-3年)的大学学习,包括科学、数学、写作和人文学科。另外,很多药学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药学院之前已经取得了学士学位。[13]而脊骨神经医学,不仅要求学生参加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还要求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学士学位。2005年,仅有一所学院仍把获得学士学位作为入学的要求。脊骨神经医学教育委员会(CCE)规定,进入脊骨神经医学院学习的学生入学的最低要求是90学时,GPA最少为3.0至4.0。除了这些要求外,第一职业学位的入学要求还包括学生的品格等,确保所录取的学生有高的修养和好的职业素质。[14]
(二)校内质量监控
第一职业学位的考核与其他学位(硕士、博士)的区别在于:它没有学位论文的要求,不需要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进行考核,而是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之后,让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考试以对其考核,以便了解学生职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实践能力。例如获得牙医学的第一职业学位,除了要求学生学习2年的基础医学和牙医科学,以及2年的临床实习之外,毕业之前,每个牙医学学生都要成功的通过国家牙医委员会组织的两部分考试。第一部分考试是在核心课程完成后的第二年年末举行,包括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牙齿的解剖和咬合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的考试在最后一年的冬季举行,包括牙科手术或牙科修复学、药理学、牙髓学、牙周病学、口腔外科、镇痛、假牙修复术、畸齿矫正学、儿童牙科学、口腔病理学、放射学等牙医学的专业知识。[15]
(三)行业组织监控
第一职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证或执业许可证紧密联系。第一职业学位是获取特殊领域从业资格的先决条件。因而,第一职业学位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或许可证考试,来进一步保证其从业人员的质量。例如,牙科医学的学生,在获得第一职业学位后,想从事牙医工作,就必须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许可,必须通过单个州组织的资格考试或是地区性考试。一些州支持单独的牙医资格考试,而大多数州接受地区委员会考试(如,东北部委员会、南部考试机构、中部牙医考试服务等),牙科医学学生一旦通过考试,就可以在承认通过地区委员会考试的州申请从业执照。每一个州在授予许可证之前,要求参加考试者通过道德考试。为了维持牙医资格,每个牙医医生要完成一年一度的牙医继续教育课程,这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继续探索。每个州的继续教育课程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继续教育课程为每年25小时的课程。[16]
总而言之,第一职业学位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确保从业人员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加强与职业资格的联系来保证从业人员的质量,这是我们国家在改革专业学位进程中,就如何确保学生质量这个层面来讲,需要向第一职业学位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R].2010:148.
[2][7][9][11][13]Doctorofpharmacy[EB/OL].http:///higher-education/academic-degree/first-professional-degree/doctor-pharmacy.
[3]Education&TrainingPay:UnemploymentRate2011/MeanEarnings2010byEducationalAttainment[EB/OL].http:///.
[4][6][8][10]黄宝印,陈艳艳.美国第一职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及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61.
[5]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ClassificationofInstructionalPrograms2000Edition[R].NCES,2002:A-63.
我校中药学专业隶属于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材学院始建于1958年的吉林特产学院,1978年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成立特产系,1992年调整更名为中药材学院。我校中药学前身为195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创于吉林农业大学的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2个本科专业[2]。经过50余年的发展建设,已形成依托长白山丰富中药资源,以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价、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为特色的学科,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吉林)基地”建设的主要单位之一,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我校中药学学科取得的具体成效
2.1师资建设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提高办学质量最关键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3]。目前,我校中药学学科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20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实验师1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6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44人,占7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占42%,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学历20人,占35%。
2.2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4]。中药学学科通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建设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其中,《中药学》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同时《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四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已形成省级优秀课程群,学科计划通过下个五年计划,在未来努力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群,1~3门课程建成国家级精品课。
2.3实验室与科研环境建设
我校中药学科自2005年搬迁到新的实验楼,实验室环境和科研环境大为改善。目前,我中药学科有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中药化学等3个二级实验室和1个药用植物栽培育种重点研究室,中国加拿大合作西洋参GAP实验室及4个本科教学一级实验室。本学科具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仪、气谱一电子捕捉器联机、高效制备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光谱仪,电子透射显微镜,液闪仪等分析仪器,极大的改善了本学科的科研与实验环境。
2.4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赖于明确、稳定研究方向下的系列科研课题的研究,中药学学科以长白山中药资源宝库为依托,围绕我省主要道地中药,采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的方式,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近三年来,学院在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中药天然产物开发、中药材加工与质量评价、药用经济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植物资源生态与可持续利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与申请发明专利12项,科研成果转让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5项,获经济效益5.4亿多元。出版学术专著27部,出版译著2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等17部,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207篇,其中,SCI论文29篇,EI论文4篇。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科技厅项目18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总计科研经费1800多万元。为吉林省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2.5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美国、泰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与加拿大北美西洋参总会合作建立了西洋参GAP实验室,先后邀请韩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和专家来院讲学。同时学院先后派出16名教师出国攻读学位或合作研究。为日本、韩国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了学院在国外的知名度,使学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我校中药学学科特色建设及主要研究方向
中药学学科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淀,特别是自2000年来,中药学学科经过两次改革,确定了以中药物质基础,药理药性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与资源开发研究为总方向,以长白山丰富的中药资料开发利用和吉林省道地药材研究为重点,以振兴吉林省地方经济和北药基地建设的技术需求、创新为目标,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三个稳定的专业方向。
3.1药用植物栽培专业
本专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药用植物栽培专业始创于1958年,是我校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要研究:①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栽培:主要研究重要药用植物野生变家植、规范化关键栽培技术等;②药用植物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以现代栽培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光、温、水、肥等环境要素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建立中药材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体系;③药用植物育种:对大宗规模生产的中药材,采用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开展优良品种系统选育,培育优质高产中药材品种。
3.2中药学专业
本专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①中药活性物质与新药研制: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结构定性构效关系及生源途径等研究;②中药炮制与加工:结合药材栽培和产地,深入开展地道药材的传统加工炮制工艺、中药饮片炮制的规范化、新制剂研究,阐明中药炮制加工增效与减毒机理。
3.3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本专业的特色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面向中医药现代化、培养中药生产、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及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专门人才。培养具备中药材栽培、引种驯化、资源开发利用、产地加工、药材炮制及其质量评价、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中药生产、使用和研究、检验、中药材企业经营管理、开发与利用等领域从事中药材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与生产管理人才。
4我校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
中药学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应形成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队,才能保证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药学学科队伍建设出现青黄不接的迹象,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要公开设岗,竞争上岗,定期流动,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培养人才,以改善学术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和学缘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学科发展目标的需要,创造学术环境和条件,大胆使用青年学术带头人,压担子、定任务,使他们尽快成长。
4.2改变人才培养思维方式,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
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
所以,报考双证在职研究生是参加一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考试相关内容介绍如下:
报考时间:
每年10月份网上报名,11月中旬现场确认,12月底参加统考,3月中旬公布国家线,4-5月复试调剂,9月开学。
报名官网: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简称研招网
招生专业:
金融、应用心理、口腔医学、应用统计、翻译、公共卫生、税务、新闻与传播、护理、国际商务、出版、药学、保险、文物与博物馆、中药学、资产评估、建筑学、军事、审计、工程、工商管理、法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社会工作、农业推广、会计、警务、兽医、旅游管理、教育、风景园林、图书情报、体育、林业、工程管理、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艺术、中医等。
报考条件: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获得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后满2年或2年以上(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
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历(以毕业到入学的时间计)。
2.大专毕业后有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3.有研究生毕业学历或已获硕士学位并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历者。
参加单独考试需要满足:
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四年,政治表现好、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的在职人员,经本单位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并且是为本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考生。
考试科目:
英语、政治、数学或专业课一、专业课二;
[中图分类号] R9-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129-03
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是指以药学知识为基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研究及干预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药效动力学及药代恿ρЧ程,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及经济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本概念最初于1957年由Donald Francke首次提出[2],并于1966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UCSF)率先创立临床药学专业[3]。临床药学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1989年由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建立了我国首个临床药学本科专业,至2014年全国共有32所高等院校具有临床药学专业,其中有12所院校具有硕士培养点,9所院校具有博士培养点[4-6]。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我院于2014年申请并获得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和培养点,负责培养本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部分七年制在校生的实习带教。在培养过程中,通过与临床科室的交流及毕业生的反馈,笔者发现,现普遍实施的临床药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临床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临床不仅需要临床药师提供药物咨询、指导服务,更需要临床药师提供设计、分析、实施药物试验的科研服务。据此,经导师组调研与讨论,决定对在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对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课程安排及人才培养方案做一总结,以供同仁参考。
1 培养对象与目标
临床药学是以向临床提供具有药学、临床、科研能力的临床药师为培养目标的学科,故本学科的培养对象须具有临床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但由于我国临床药学起步较晚,各高校的临床药学本科教育规模普遍偏小,而现今社会对临床药师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可将招收条件放宽至具有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使研究生掌握为患者提供合理化用药方案的能力,还需以研究生可独立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药物问题、分析药物问题、解决药物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
2 培养模式
2.1 培养时限
临床药学的培养时限一般为3学年(6学期)。但由于本培养点的规模有限,本校报考人数较多,故目前仅招收本校临床药学5年制本科生,根据培养方案,可将本校临床药学本科的第五学年与研究生阶段打通培养,这是由于临床药学第五学年本为临床实习,而本培养点即是临床单位,故将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打通,在保证本科质量的前提下使总学程达到3年。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接触临床一线,更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连续性,并可压缩培养周期,即“5+2”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2.2.1 导师组负责制 为保证培养质量,由本校临床药学系负责32个月实践培养计划的制定与轮转编排,并由导师、药学部的相关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的实践培养进行有效指导。在培养过程中,再由临床药学系集中组织安排进行阶段考核、结业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与答辩。
2.2.2 专科定向培养 研究生在首都医科大学完成必修课学习后,导师根据课题背景、优势学科、研究热点及学生个人兴趣对其专科方向进行定位。研究生将以个性化的专科方向进行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
2.2.3 药学实践 在进行临床实践前,研究生需对本单位的药物品种、药事管理细则、科研课题及药学部运转模式有一定的认识。故在临床实践前,研究生需进行为期10个月的初级临床药学实践,在药学部门诊药房、病房药房、静脉配液中心、药检室、实验室及药库等各个岗位进行轮转培训,培训包括对药品的检验与调剂、静脉配液方式、用药干预、治疗药物监测及用药咨询等。在轮转期间,药学部还会安排各岗位负责人对研究生进行统一的讲座培训,使学生快速的、正确的了解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
2.2.4 临床实践 在完成药学实践后,研究生将进入为期1年的高级和专科临床药学实践阶段。学生按照自身专科方向进入各临床科室,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在此期间研究生需掌握本专科用药品种、适应症与药物遴选方法、用药原则、用药时限及药物不良反应辨别方法等内容,并在本专业临床药师及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的初步的用药监护。
2.2.5 科研实践 本培养点推荐研究生住校学习,研究生自入学始,即对其进行科研培养。在临床实践及科研实践期间,布置工作量较小的相关科研任务,嘱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并安排研究生对老师及学长的实验及科研进行观摩,使其在观摩期间迅速掌握相关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标书及论文撰写等相关科研内容。
在完成初级临床药学实践后,研究生进入为期1年的临床高级和专科药学,以及科研实践阶段。导师根据其专科方向、课题背景及学生个人兴趣围绕当前临床研究热点及难点进行科研选题。选题需具有一定的高度,并应涉及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循证医学等多个学科,从而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相关科研方法及手段有更深的理解,并通过实验结果对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及数据支持。
2.2.6 培训及交流实践 为加速临床药学的学科建设,本培养点着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沟通及言语表达能力。研究生在学期间,导师组努力为学生争取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专业培训及学术会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在会议过程中进行汇报、发言及交流。另外,导师组每两周安排的一次学术交流会,研究生定期进行数据汇报,并对研究内容及难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这不仅可使导师了解每个研究生的实验进程与实验问题,还可使研究生拓宽眼界,了解其他专科的相关知识与研究现状。
3 成果
3.1 熟悉药学业务工作
据了解,部分临床药学培养点忽略药学实践过程,从而加大临床实践幅度[7-10]。这虽可加深学生对临床药学的认识,但研究生在实践中却不了解自身科室的药品品种、药事管理细则及科室运转模式,从而在临床实践中面对医生、护士及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无从解答[11-13]。由此可见,药学实践是临床药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本培养点研究生在药学部轮转过程中,不仅熟练掌握本单位用药目录,更对各岗位工作内容及职责有了深刻的认识,使研究生在查房过程中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品信息及药事管理细则。
3.2 临床药学能力增强
在本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在临床中发现及解决药物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据相关临床科室反映,对于药物品种、适应症、用法用量等常见问题,学生可根据已有知识或用药手册迅速给出结果;而对于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辨识、非常规用药等复杂问题,学生可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方式获取正确信息,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反馈于临床。由此可见,专科培养下的研究生已得到各临床科室的肯定与认可,这不仅为临床合理用药做出了贡献,还为临床药学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3 科研水平提高
在此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均有显著的提高。研究生不仅可以按时高效完成论文开题、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环节,还在与同学的相互帮助与合作中,对其他专科有了一定的了解。2015年以来,本学科点已毕业和在读的4名硕士研究生,共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有2篇论文分别获得2014年和2016年北京药学年会优秀论文的二等奖和三等奖。由此可见,在此模式培养下的研究生不仅拥有了良好的科研思维与写作能力,还加深了对专科药物的理解与感悟,临床药学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3.4 交流沟通能力增强
在众多的科室会议、用药宣教、学术会议中汇报及发言中,研究生的言语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沟通技巧均有显著的提高。在不断地锻炼中,学生渐渐从中找到了自信,办事能力及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4 总结
4.1 专科培养的优势
本培养点研究生在第二学期即明确自身的专科方向,有助于学生尽早对专科知识进行学习与梳理。通过对专科药学知识的研究,不仅能对该学科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为特定人群提供更加专业的药学服务;还能更为快速的掌握临床药学的工作内容及研究方法,在学习其他专科时也可触类旁通,提高自身学习及工作效率。此外,专科培养也为科研课题指明了研究方向,使临床与科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避免科研与临床脱钩的现象。
4.2 加强科研培养的优势
目前,临床需要精通药学、临床及科研的复合型药学人才,而传统培养模式下的临床药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无疑是其短板[14-17],故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加深其对专科药学知识及问题的理解,还能切实分析、解决临床中的药物问题,提供可靠的理论及数据支持,使药学与科研真正服务于临床。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专长,也成为其就业的敲门砖[18-20]。
4.3 展望
诚然,本单位展开的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刚刚起步,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某些培养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正与临床药学在国内的学科现状相一致。但笔者相信,在大家对临床药学教学的不断尝试、探索与挑战下,最终会摸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临床药学的特色发展道路,临床药师也会随着工作的深入得到医生与患者的认可和信赖。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Pharmacy. Acute care clinical pharmacy practice:Unit-versus service-based models[J]. Pharmacotherapy,2012,32(2):35-44.
[2] Bond CA,Raehl CL,Franke T.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hospital pharmacy staffing,and medication errors in United States hospitals[J]. Pharmacotherapy,2002,22(2):134-147.
[3] T雪雷. 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2015.
[4] 张琴. 临床药学现状和发展研究[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6):750-752.
[5] 吴永佩,颜青.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的内涵、范畴和发展趋势[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4,23(3):133-159.
[6] 吴永佩,颜青. 临床药学学科建设与相关概念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4,23(2):69-72.
[7] 龙萍,吴方建.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学学科建设[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1):884-886.
[8] 赵奎君,续畅,王秀娟,等. 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7):136-139.
[9] 杨志海,张幸国,马葵芬,等. 我国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现状调研分析及思考[J]. 中国药学杂志,2015,50(17):1553-1557.
[10] 张凤,夏天一,高守红,等. CNAS-CL01准则在临床药学教学和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药业,2016,25(18):11-14.
[11] 马葵芬,张幸国,王融溶,等. 基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申报数据分析临床药学科研现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6,33(1):94-97.
[12] 刘耀武,印晓星. 临床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427-429.
[13] 张文悦,翟所迪. 临床药学本硕连读六年制的实践和科研模式探索[J]. 中国药房,2008,19(13):1028-1029.
[14] 赵宇昊,唐燕,李书珍,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 28(12):1891-1892.
[15]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浅议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建设[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39-140.
[16] 蒋学华,李喜西,曾仁杰,等. 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药房,2008,19(13):965-968.
[17] 颜海弟. 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143-147.
[18] 张冰,金锐,吴嘉瑞. 基于现代中药师知识框架构建临床中药学课程[J]. 药学教育,2011,27(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