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基层文物保护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缺少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队伍。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长期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和深造,缺乏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自觉性,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因此,要避免基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中的不规范性、不科学性和不完备性等情形的发生,就要不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学习,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力量和知识的储备。
(二)工作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由于各种事务繁多,基层的文物工作就更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恰恰是因为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是作为当地一个二级机构核定的,尽管国家在文物保护工作上制定了许多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政府在执行文件的过程中大打折扣,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诸多方面,文物工作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四)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混乱,难以把关;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五)开发与保护失调。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文物保护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二、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加强领导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保证。
(一)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系,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二)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一、摸清家底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
肃北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防自治县,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肃北留下了许多闪光的印痕。早在新石器时代西域游牧民族西戎、羌、月氏、匈奴等沿党河、疏勒河流域定居,在这里开荒耕地,繁衍生息,在隋、唐、宋、元、明、清时,肃北均为郡府州治所。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大量的田野文物古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南、北两山分布着大量的岩画、石窟、壁画、古遗址、彩塑、城堡遗址、军事要塞、烽燧(烽火台)等文化古迹。目前,肃北县田野文物共有11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石窟寺及石刻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处,古遗址59处,古墓葬4处。馆藏文物170组件,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2件。
以上丰富的文物是珍贵的人文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如:石包城石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证明汉代该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的源流;五个庙石窟的发掘与研究,为敦煌莫高窟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肃北县境内截至目前所发现的60多处汉代烽燧遗址,更是证明了该地区古代时期是重要军事防御占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对于发展文物旅游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建设人文肃北、和谐肃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加强文物基础工作和文博信息化建设
基础工作对于事业发展更具系统性、长远性,是亮点工作的立足之本。 同时,实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固本强基是关键、是保障。基础工作,即文物保护“五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文物普查、文物安全、藏品管理等工作。要把这些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做好,必须把基础情况弄清,把问题症结找准,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深入推进,传统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甚至“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管理工作。这种工作方式在提高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给我们全面准确掌握基层实情带来了影响。一些干部疏于调查研究,习惯于在办公室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与基层脱节、与实际脱节,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迈开双脚、不怕吃苦、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到工作第一线去,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与基层的实际相结合,察实情、剖根源、求真知。重大决策部署前一定要先行试点,探索路子,寻找规律,综合分析,趋利避害,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牢牢抓住文物安全。文物安全是维系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关系着文化遗产事业成败,责任重于泰山。随着文物保护领域的扩展和保护标准的提高,文物安全工作已由传统的以防盗为主,向防盗防火、防破坏等文物安全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发展。要坚决根除“麻痹大意”和“遇难而退”的思想顽疾,大力推动专职、业余文物保护员、文物公安派出机构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保卫机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现代化综合防范体系,着力提高文博单位安全防范水平。在防止藏品自然损毁方面,要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基层文物库房达标工程,配备必要的恒温、恒湿等设施,改善保管条件,强化日常监测,提高保管水平。在防止破坏文物违法行为方面,要加大文物行政执法力度,从“广、深、谐、快、准、全”六个方面着重加强,重点改变“不敢执法、不会执法、不愿执法”的状况,逐步解决和改善发案找领导、办案无抓手、查处无结果的现象。
(二)文物工作要体现“为民服务”性。文化遗产是人民创造,文化遗产保护要依靠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共享。这是对一以贯之的群众思想、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运用于文物工作领域的高度概括。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广大群众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热切愿望,深入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和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单位的功能提升,通过挖掘、包装、整合、策划等众多手段,打造更多适应广大群众要求的文物陈列展示精品,在接待、导览、解说、休闲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升软硬件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与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单位的合作机制,使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进一步拓展文物工作服务社会的范围和途径。
(三)建设相应的博物馆网站。近年来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设博物馆的网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一方面要挖掘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源,另一方面还要多个部门同时协作完成。另外,建设博物馆网站的时候,一定要设置更新入口,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更新相关的文物信息。在信息社会中,博物馆也是信息公用事业的一部分,本身又拥有极为珍贵的文物宝库,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利用无所不及的网络传播,加强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等功能,强化文博知识传播及社会教育功能,将文物资源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使所有公众都能共享人类文化遗产的福泽。
三、建设高素质文博队伍
文物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艰辛清苦,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队伍作保障。面对艰巨的任务,需要坚强的队伍。因此,切实加强文博队伍建设,把自我加压、负重前进、甘于清贫、忠诚事业、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文博创业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我们须臾不可松懈的要务。
我们知道,文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宏观控制的,也有微观保护的,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为广阔,概括起来主要有法规、计划、技术、专项管理等。对于县级文物管理工作来说,它不仅肩负着保护与当地的历史有关文物的责任,而且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因此,县级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就成为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县级文管所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加强县级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
一、县级文管所在文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管理中存在的失窃事件
县级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文物失窃。这一事件的产生,不仅是文物管理的硬件设施问题,更是文物管理的思想意识问题。笔者研究多年发生的失窃事件,发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原因。县级文物管理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硬件保护设施不健全,维修不及时,更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科技保护措施,如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报警系统等。这些必要的保护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级文管所的财政投入相对比较少,但这并不是加强文物管理和保护的阻碍,如果我们精打细算的话,能把钱花在关键处,应该说,用于升级文物保护措施的费用还是有的。
其次,文物管理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县级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基本是两类人,一类是年老体弱的退休人员,一类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青人。前者是长期工作在文物保护或其他岗位的人员,只是年龄大了,离退休不远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不高,观念老化,行动迟缓,心思早已不在工作上了。所以,文物摆放不合适也不动,文物破损也不管,遇到文物偷盗也只是自顾自。后者则是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工作的性质不了解,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甚至觉得文物保护只是保管一些破罐烂盆,发挥不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懈怠,热情全无,文物倒了不扶,窃了不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文物保护工作现状如此,结果自明。
(二)文管所领导管理能力的缺失
县级文管所的领导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不强。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调任县文管所的领导,不是离退休不远的老者,就是由于工作不力或无工作能力而退居二线的人员。前者如上所述,只等退休回家,而后者对工作不闻不问,只是一门心思用在如何花去本文物单位仅有的一点管理经费上。他们对文物的保护、修复几乎不予过问,更不用说具有现代文物管理意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对文物保护的力度。
二、文物管理局解决文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加大投入,升级硬件设施,提高现代管理水平
加强县级文物保护,并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是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升级管理设备,提高保护水平的。
首先要各方筹措经费。文管所要多方筹措资金与开源节流并重。一方面要与县领导积极沟通,争取县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请求,甚至向国家申请置办硬件设施的经费,以提升文物保护的硬件设施,如购置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报警系统等,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对此,我们应该有信心,应该努力争取。因为,党和政府比我们更能明白文物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珍贵和价值,一定会尽力帮助县级文管所做好文物保护的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向社会人士求助和募捐。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增强,特别是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他们对有一方历史价值的县级文物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我们向他们提出文物保护的求助募捐时,他们会慷慨解囊,出手相助的。我们也可扩大求助范围,向大城市扩展,向县域内的本地成功人士提出募捐请求。当然,我们需要做好募捐的相关工作,如募捐手续、资金保管、资金使用、资金监督等相关内容向募捐者介绍清楚,证明募捐的正当性和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如果资金巨大,就要成立募捐资金使用管理委员会,以社会监督的方式运行,以提高募捐资金使用的效益。同时,我们也可以引进现代文化企业运行模式,实行私人经营、政府管理和扶持的机制。政府可以象征性地征收一点租金,其他全部由私人来经营和管理,政府还要给予经营者一定的政策或者经费上必要的扶持。
(二)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素质,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工作
首先,要实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年轻化。如前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既是体力活更是智力活,因此,笔者认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年轻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要防止失窃事件的发生,仅依靠硬件设施显然是不够的,更何况任何硬件设施都不可能是万无一失,一劳永逸的。
在选聘工作人员时,一定要挑选身体素质好的年轻人员,在突发失窃事件时,既能保护文物又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还要注意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要懂得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文物保护的方法和流程,如博物馆温度设置,文物的清洁;视频监控系统的操作,电子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等。这需要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只有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
(三)提高领导者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工作能力
以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坏,领导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者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文物有深刻的理解,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深入的研究,那么,他的领导工作必然出色,他领导下的文物保护工作必然卓有成效。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也好,当地政府官员也好,要切实从文物保护的实际出发,考虑人员选配,把那些有文物修养,有历史责任,想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做些事的人员选拔上来,并信任他们,重用他们,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感,从而使他们不遗余力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3.完善文物法律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在《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汪永清
4.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的成功实践——纪念《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五周年 张文彬
5.在《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谢辰生
6.在《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鲍贤伦
7.论文物史迹网 李晓东
8.浅谈军垦文物征集工作 刘静
9.试谈铁路可移动文物的鉴定 贾本义
10.深入发掘民族村寨的文化内涵——关于贵州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利用 吴正光
11.浅谈城市遗址的保护方式 陈星
12.一代名将杨虎城的文化遗产情结 张志强
13.民国时期关于文物归属权的争议——以殷墟发掘为中心的历史回眸 徐玲
14.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及其观念分析 刘守柔
15.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科学 黄克忠
16.汉白玉防风化保护材料研究 郭艳敏,高峰
17.博物馆古玉器修复与复制保养 李新秦
18.唐墓壁画保存现状及保护修复方法 段萍
19.古铜镜的修复与保护 李新秦,杨倩
20.浅析小型博物馆丝绸文物库藏保护 张国华
21.广州锦纶会馆整体移位保护过程及其科学意义 陈玉环,李国雄,李继光
22.试析中韩古代海船早期保护技术 袁晓春
23.从三亚石器、骨器翻模复制项目浅谈文物复制技术及应用 李博,崔敏霞,周伟强,齐扬,柴忠言
24.考古工作中电子文档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张建华
25.商代一级青铜器齐史祖辛觯的修复 恽小钢
26.古匾牌的仿制与制作技术 吴峰天
27.文物复制中油印工艺展现 贾治安
28.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的历史总结——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图档及族谱研究综述 崔勇
29.中国书画作品的科学保护收藏 吴春龙
1.文物古迹也"有形有神""有声有韵"——兼谈文物保护的中国特色 罗哲文
2.关于精神领域的考古学研究 李伯谦
3.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一个观念变迁的历史检讨 曹兵武
4.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利用 阮仪三
5.线形大遗址的保护方法刍议——从通济渠遗址说起 冀和
6.民族民俗文物抢救刻不容缓 赵冬菊
7.田野考古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胡金华,穆朝娜,仇凤琴
8.西部贫困地区博物馆文物资源整合刍议 杨万荣
9.关于基层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点想法 刘冠军
10.近现代文物研究尚未破解的十大难题 肖贵洞
11.关于长城附属设施调查的有关问题 景爱
12.漆器和漆器保护概说 赵桂芳
13.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保护技术现场试验部分初步研究 杨绍涛,庞胜军,马启元
14.防腐剂MV和ML对木构件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孙延忠,赵桂芳
15.甘肃礼县秦陵墓地出土秦公簋的科学分析与修复 李艳萍,赵家英
16.红铜镶嵌鸟兽纹铜壶的修复——兼谈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的灵活运用 陈仲陶
17.瞿昙寺壁画及保护初探 余玉龙
18.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气候检测分析 王春梅
19.关于我国书画装裱现状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吴春龙
20.论古旧书画修复与临摹 尚永红
21.文物囊匣包装的传承与发展 王海红
22.美国博物馆藏品包装材料及规范方法 安莉
1.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单霁翔
2.文庙的保护与利用:应在冲突中寻求和谐 唐红炬
3.对现阶段农村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李庚善
4.论讲解员的职业倦怠 刘洪
5.文物鉴定,必须传统鉴定科学化 齐九玲
6.遗产保护的价值(下) 孟宪民
7.鉴往知今行之乃善——关于文物普查的若干思考 王运良
8.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必由之路 黄健
9.民族村镇旅游遇到新问题 巴娄
10.古物市场管理与鉴定师资格准入设想 穆强
11.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防灾减灾 金磊
12.文物保护材料耐气候老化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郭艳敏,高峰
13.馆藏铁器的大气腐蚀及防护措施 刘亮
14.中国的古象牙文物及其保护意义 汪灵
15.安徽歙县圣僧庵明代壁画保护 赵桂芳,鲍雷
16.广西花山岩画岩石生物风化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郭宏,韩汝玢,李斌,赵静,黄槐武,谢日万,蓝日勇
17.大足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及病害专题研究 王金华
18.舒城古建筑白蚁危害调查与防治措施探讨 奚明
19.古代保护纸质文物的药物防蠹技法 李新春
20.浅谈文物复制中的拓片与篆刻工艺 贾治安
21.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都重弼,潜伟
1.文物学发微——关于中国文物学的回顾与前瞻 梁吉生
2.遗产保护的价值(上) 孟宪民
3.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马建军
4.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赵冬菊
5.铁路文物保护工作初探 贾本义
6.应发挥农垦企业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黄星坤
7.试论青海古建筑多层次保护与利用 余玉龙
8.关于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建设的保障系统 李晓东
9.县级博物馆如何面向现代化 唐红炬
10.如何做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 高鸿宾
11.关于长城本体调查的有关问题 景爱
12.关于长城保护的几点思考 刘朴
13.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 张晓彤,王云峰,詹长法
14.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善本古籍保护工作 赵东
15.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揭裱修复古书画 吴春龙
16.近现代文献中隐形字迹的发现破译与保护 肖贵洞
__,19__年出生在__区__镇一个普通家庭,受爱好文艺的父亲影响,从小就喜爱文学艺术,还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在镇里、县里的文艺舞台上演出,那时的她就立志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2002年大学毕业以后,恰逢招考文化站长,经过层层选拔,最后不负众望成为当年唯一一位被录取的女文化站长。自那时开始,她就一心扑在基层文化工作上,把文化事业当成自己终生的事业来干,在文化工作的舞台上默默奉献耕耘着,履行一个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13年来,__凭着对文化事业的满腔热情,坚持扎根基层文化大舞台,在乡镇文化工作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她组建20多支地方文化队伍,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精心打造__镇“__大舞台”广场文化品牌,受到广泛好评。积极组织开展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申报工作,获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个、市级名录项目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2013年被评为__市优秀文化站长。
山美在俊秀,水美在清澈。文化人之美美在对文化事业的执着,美在对文化工作的热情,美在对文化工作的奉献!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__在文化战线上工作已有十多余年,从地处偏僻的__镇到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__,无论世态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对文化工作的热情!在担任文化站长十多年的过程中,她始终坚守一个信念:热爱文化事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用一颗赤城的心去对待工作。近几年来__镇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而她本人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__省优秀体育指导员,连续五年被评为__市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先进个人,市优秀文化站长,多篇个人文化工作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十年来,她为__文化工作倾注了全部精力,始终坚持创新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__镇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也是苏北闻名遐迩的文化名镇和文化大镇。地杰人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钟灵毓秀,堪称__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__担任文化站长十多年间,也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十年。十年来,__为确保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同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文化扶助资金,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使镇党委、政府作出决策,把文化场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列入新农村建设的考核。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发动全镇的社会名流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资助,促使全镇的文化平台得到快速打造。政府投资数十万元,打造了一个占地530多平方、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设有文化大舞台、老年活动室、乒乓球室、阅览室等,建有文化排练厅。15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均建有篮球场地、乒乓球室和农家书屋,还有3个自然村和8个单位建有文化场馆,使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有了更广的平台。她还积极组织全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资料收集、整理、申报,获得省级非遗名录1个、市级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扩展了城镇居民和村民的文化活动空间。__镇文化站只有一名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在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抓好农村文化工作,__坚持把培养文化队伍与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基层文化骨干队伍的培训和建设。2007年,她刚调到__就走村到户,积极考察,动员各社区的老年文艺爱好者加入到文化活动的队伍中来,在她努力组织下,近年来全镇先后有80名文化骨干到省、市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了这支骨干队伍的文化活动素质,带动全镇人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她担任文化站长10余年,在全镇组建了舞蹈队3个、__民乐队2个、民俗表演队3个、120人以上龙狮表演队1个、镇广场舞队6个。村级晨练队15个。全镇业余文化队伍人数超过1000余人,这些文化爱好者,长期在一线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她每年组织开展3-4次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参与人员超万人。我们到__镇上走一圈,每天在清晨、傍晚,就可以看到一群群民众在欢乐,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成为一条亮丽、充满活力的风景线。__同志十分注重文化网络建设,她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努力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全镇15个村5个社区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配有专门电脑室,由镇综合文化站定期文化信息。定期邀请市老年大学、区文化馆的老师来__给学员们授课、培训,并带领文艺骨干到市里区里进行学习交流。几年来,她多次组织文化队伍,参加市、区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比赛,元宵灯彩展演、少儿书画比赛,先后获得市级一等奖一次、二三等奖若干。
__就是这样做的,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不懈的追求着,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信念和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中国梦文化梦,她凭着扎实的足迹,执着的精神,在群众文化事业中播撒着爱心,用她饱满的热情书写着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豪迈情怀。
一、强化效能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取得成效
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是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振奋精神,推动当前工作和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快速形成。一是认真开展“崛起*”大讨论活动。围绕“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全面崛起”这一主题进行广泛的学习和讨论,使大家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服务意识和行政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二是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及时成立局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精心制定活动计划,并在全系统召开专题动员会,部署落实“作风建设年”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四条禁令”执行情况的内部督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优化服务环境。三是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和省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进行自查自纠,每人写出自查报告。四是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重点,提出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机关内部一系列规章制度,充实细化了政务公开相关内容,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和办公秩序。五是认真开展“三服务一争创”活动。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局相关科室、窗口与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积极参加“三服务一争创”活动,召开活动动员会,提出争创目标。通过“部门与您零距离”栏目,向社会作出承诺,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根据市里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现场服务活动,就各自工作职责向现场市民作了介绍和宣传,接受咨询,提供服务,并分发了各类宣传资料800余份,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注重特色,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春节期间社会文化活动香溢城乡。全市有40多条龙灯,50多对狮子舞动在城乡各地;组织在城乡各地演戏200多场,放映电影300多场,向农村送春联达5000余幅,送书下乡3000多册,元宵节的“崛起*”大型猪年龙狮会活动,组织了三条龙灯进城闹元宵,有近10万群众观看了龙灯活动。配合市委宣传部开展了以“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年”活动。新农村建设文化年启动仪式暨游埠镇“?水之春”文艺晚会,吸引了近六千多名观众观看演出;与市信用联社共同举办的“信合杯”全市农民卡拉OK大奖赛,使一批有一定潜力的青年农民歌手脱颖而出;与市农办联合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图片展,广泛受到观展农民的好评;“种文化”百村赛暨诸葛村家族民间艺术大展示活动成效显著,在*日报、*晚报、*日报等媒体被广泛宣传;杨梅节开摘仪式文艺表演和杨梅王擂台赛文艺演出,为杨梅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进行有效宣传;*塘端午节龙舟赛活动热闹非凡,丰富和弘扬了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全国三国文化暨第15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文化活动,邀请了全国14个省市近100名专家、学者来兰参加研讨会,隆重的诸葛亮后裔祭祖大典活动、精彩的文艺专场演出,吸引了全国20多家媒体记者来兰进行采访报道。全年来共组织各类文艺演出20余场,参加演出节目320多个,参与演出人员2500人次,观众达10万人次。尤其是为配合市委宣传部开展的乡风文明“百星”评选活动,我局会同市广电台、兰江导报策划组织了“感动*”“百星”颁奖文艺晚会。晚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电视短片放映、大型歌舞、摇滚快板、情景表演等形式相互穿插在整个颁奖过程中,掀起晚会一浪浪,赢得观众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使现场始终涌动着温情的暖流,文明“百星”深深地感动了*。
三、立足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去年,我市在巩固提高“东海文化明珠”镇乡与文化特色村创建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启动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东海文化明珠”创建工作中,我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对已创建的8个“东海明珠”镇乡进行巩固与提高,使其最大效能地发挥文化阵地功能。在文化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中,我局注重特色创建和典型示范作用,20*年上半年在诸葛厚伦方村召开了村级文化建设现场会,启动了我市村级文化建设的序幕,研究制订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工程各项规划,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工程专项资金的各项资料申报工作;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2个,村文化室44个,农村图书流通点9个。其中室内活动场所28000平方米,图书8万余册,户外活动场所7万多平方米。20*年先后有灵洞乡洞源村、诸葛镇厚伦方村获得*省文化示范村称号;有*村等5个村、*社区等4个社区获得*市文化示范村与文化示范社区称号。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年建成通过考核验收,顺利实现了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联网,并正式开通了29个农村信息网点。去年年底,*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市相关领导对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根据我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规划目标,我局积极配合市广电台扎实推进“村村通”工作,抓住重点、破解难点,争取经费、克服困难,提前一年圆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任务,并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各县市中率先完成“村村通”工作的县级市,得到了*市考核组的充分赞扬和肯定。
四、注重保护传承,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是我局的重要工作之一。20*年在前一阶段普查的基础上,我局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了第二个全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组织*摊簧、断头龙、游埠狮子、粮食砌、根雕、孔明锁、织带等我市传统民间艺术项目近一千多名民间艺术制作者,在市和平公园举行民艺制作现场展示活动,吸引近万名市民到场观看,并通过《兰江导报》、《*日报》、*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有效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组织水亭乡《断头龙》和*摊簧《含羞草》赴杭州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吴山广场民间艺术花会表演,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工作,《黄大仙传说》、《断头龙》、《诸葛后裔祭祖》、《粮食砌》、《诸葛古建筑营造技艺》等五个项目被公布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黄大仙传说》、《断头龙》、《诸葛古建筑营造技艺》等项目经省文化厅推荐上报,被公示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外,我局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市各镇乡(街道)文化站长专题工作会议,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镇乡(街道)行动及时,举措落实,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已有4个镇乡(街道)率先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调查表的制作工作。
五、注重繁荣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
一年来,我们把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作为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常抓不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贯彻文艺创作“二为”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注重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充分调动文艺创作队伍的积极性,创作了一批思想内容深刻丰富、反映*时代特征、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在*省第三届群星奖比赛中,由市文化馆创编的*摊簧《含羞草》荣获创作、表演双银奖;在*省第四届民族器乐“香溢杯”比赛中,我市*的笛子独奏荣获专业B组演奏一等奖;我局胡斌同志在*市新农村婺剧票友大赛和*省新农村婺剧票友大赛中分别荣获金奖;在省纪委和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反腐倡廉书法比赛中,由我市选送的国画作品《花鸟》荣获二等奖、书法作品荣获优秀奖;一年来在各级刊物发表的论文4篇荣获国家级奖项,6篇荣获省级奖项。
六、突出工作重点,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20*年我局紧紧围绕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扎实有效地开展文物保护基础工作。针对我市文物维修经费紧缺而抢救保护任务重的矛盾,我局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组织抢救维修包括国保单位诸葛春晖堂,省保单位西姜祠堂、下孟塘上族祠,市保单位永龄塔、严氏家庙、药皇庙、维则堂、上戴祠堂在内的10多处各级文保单位;根据要求投入30余万元委托专业资质单位编制了《芝堰村建筑群保护规划》,完成初稿后,召集有关部门召开了初步论证会,对该规划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目前已报省文物局进一步论证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批;配合建设规划部门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修建性详规的编制,以及永昌古街和虹霓山古村落二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的编制。
在做好各项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我局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启动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及时召开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大会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定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宣传工作方案,成立了普查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落实普查经费,购置普查设备,加强普查人员的文物普查专业培训,为下一步野外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作好准备,普查工作开展进度在*市名列前茅。积极争取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促进文物事业发展。在综合分析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根据《*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申报诸葛?长乐村民居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预选项目,目前经省文物局专家组初步审核通过并制定了预选项目的实施方案,已得到文物专项经费的重点扶持。盼望已久的博物馆建设工作在20*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局在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建设规划方案,市政府常务会讨论后确定了规划方案和项目建议书,并经发改部门审核立项,做好工程设计方案的招投标和基建经费落实等前期筹备工作,为下一步正式动工兴建打下坚实基础。
七、规范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优越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流行的电子仿真软件如:ORCAD、PSPICE、MATLAB、PROTELDXP、MULTISIM等。而其中PROTELDXP、MULTISIM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点突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普及性较高。利用仿真软件来实验的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不需要附加额外条件,与实际电路运行相同。无需太多的抽象思维,与在实验室工作一样,任意设计电路、运行、数据分析,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就能解决,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而且电子仿真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实验,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龙活虎。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得非常直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
用计算机仿真代替了大包大揽的试验电路,大大减轻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的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为电子专业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能保存仿真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为整机检测提供参考数据,还可保存大量的单元电路、元器件的模型参数,采用仿真软件能满足整个设计及验证过程的自动化。所以电子仿真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会给电子技术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给电子设计人员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锦。
过去有些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进行电子教学时,一般都是在黑板上画电路,而且不标准也不美观,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很方便的画出标准而且美观的电路,使得电子教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课大大的提升到新的水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由于实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电子实验。而且有的电子实验学生要接触到电,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现在利用电子仿真软件可以使学生放心大胆的去完成各种电子实验,给电子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前锦。
二、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理论课中的作用
过去由于电子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理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后,理论课教学可以生动活泼,特别是有些理论课要用实验去验证他的实际性,更显得电子仿真软件的必要性。在以前很难用实验去进行的理论分析,现在显得运用自如,而且电子仿真软件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的方法,这些在以前的电子教学中是不容易实现的。电子仿真软件引入电子理论课教学后,一改过去老师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电子理论教学中来,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博系统信息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末,文博系统就已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对馆藏文物信息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为文博系统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文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及基础性研究取得进展;信息化工作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原来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初步的应用,与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统一、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较为薄弱。
3、文博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满足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交换体系。现有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缺乏可靠保障,数据备份系统、安全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资金缺乏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数据,重新建、轻整合与维护等问题,资金管理力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5、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
6、计算机数据库中录入的馆藏文物藏品的档案信息不够完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文物藏品的完整情况,给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
7、文物信息化缺乏对外交流和宣传平台。文物事业信息化工作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没有广泛和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没有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和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促进文物信息资源的推广和传播。
三、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
人才队伍是保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发展高水平的文物信息化人才队伍。
3、资金投入是保证。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并确保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扩大与相关行业和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
4、传承文化的目的。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物文化要求我们将它们展示给世界、展示给国民。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先进的文化底蕴展示给世人,通过人们的传播和理解来保证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扬。要大力推动与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文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优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建立若干示范工程,促进文物事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广泛宣传文物事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借助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增加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5、需求主导是方向。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文博事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信息技术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工作而自行其事,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要重视行业信息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与文物保护、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虚拟展示、古汉字编码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要以解决文博行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发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行业系列应用软件,加快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6、信息资源是核心。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而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因此,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转化为文化信息资源优势,突破数字鸿沟和数字机遇的瓶颈,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到信息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7、基础研究是源泉。加强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科学地阐述文博事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给文博事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博信息化发展体系、把握行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要加快研究制定文物事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
四、结束语
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博系统应该抓住机遇,不可坐失良机;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物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文物事业的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2]黄强.试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性,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包括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建筑特点、环境特点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性机构,它以收藏保管、陈设展览、对外宣传教育、科研为主要职能。陈设展览是观众了解文物、历史的一种手段,现代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上除满足知识的专业性权威性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摒弃教科书式灌输的方法,做到互动、参与,寓教于乐等方式进行设计,做一个有趣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由于博物馆藏品数量与种类的限制,断代史陈列作为比较适合基层博物馆开展的陈列形式,具有投资少、特色鲜明、贴近地方历史等特点,是博物馆展示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选取北宋这一历史时期进行展示,同时结合开封古都的城市风貌,凸现了宋文化在开封市的传承与延续,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故此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如何运用设计的手段,在科学合理的程序框架内,将地域文化与陈列相结合,创造精品陈列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开封博物馆及其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1、开封博物馆概况
开封市博物馆位于八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包公湖畔,是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余件,尤以陶瓷器、铜器、书法、绘画、石刻为特色,并于2004年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传承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应用。开封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开封新区五大街与六大街之间的郑开大道北侧,众意湖东临,建筑面积54286㎡,共分为陈列区、公共服务区、藏品保管区、文物修复区、学术研究区、行政办公区、后勤设备区等七大功能区,设有贵宾室、会议室、青少年活动室、学术报告厅、4D影院等服务设施,是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2、东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之一。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了后周政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北宋建国后,通过南征北战,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北宋时期社会经济非常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农业、手工业、采矿冶炼、漕运造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城市发展均创造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新辉煌。特别是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面积之大、人口之多、经济之繁荣、建筑之辉煌,不仅在当时的全国是首屈一指,就是在当时全世界也是最为繁华的贸易大都市。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开封博物馆馆藏文物也十分丰富。其中,宋代开封府题名记碑、大晟钟、铜官印、崇宁通宝、各种窑口瓷器和其他文化典籍等珍贵文物,令人叹赏。在展示手段上开封博物馆力图突出了一个“新”字。首先,采用实景式陈列手段,将宋代的牌坊、拱柱、茶肆、瓷窑在展厅里复原,营造出梦回千年的感觉。另外,展览还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展览,“幻影成像”让宋代“清明上河”的历史情景活了起来,互动式虚拟翻书让游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宋代知识,光电沙盘展现了宋代东京城的繁华胜景。这些新的陈展方式与宋文化主题的结合,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展览直观生动,雅俗共赏。
四、地域文化在断代史陈列中的表现方法
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一个地域的文化区别于其它地域,首先它自己要有独有的特点。这需要我们在总体设计阶段耐心、细致的寻找切入点。以开封博物馆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为例,主要突出了宋代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与现代开封城摞城的奇观和国宝《清明上河图》相呼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地域文化的表现方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它是融合在整个陈列的组织程序中的。在确定主题时,最佳的主题就是代表了本地区文化精髓的历史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认真参照大纲,突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如宋代开封城的建筑样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开封古城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故而在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中,复制出了北宋开封城的模型,反响非常好。在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当时的建筑样式、装饰纹路等,尽量贴近历史,又能充分反映地域的特色;在色彩设计中,以红色为柱,斗拱采用蓝、白、绿三色,版面以黄色为背景色,充分反映了宋代建筑复杂华丽和当代开封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的特点。由此我们总结融合地域文化与陈列中的方法为:在确定主题时,找到最能代表本地区文化的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地将“特色”融入到陈列当中,使陈列富有历史的气息,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五、科技的运用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光电及多媒体手段在如今的展览陈列中已经得到了非常普遍的运用。开封博物馆在该展中利用电子翻书、投影、电子浮雕图版、幻影成像、触摸屏、全息投影装置等科技手段让观众从展览中既能了解到开封悠久的历史,又能真切地感受到北宋的辉煌,身临其境,有梦回千年之感。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的时期,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要充分重视“特色”陈列的作用。地方博物馆在资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断代史陈列,是地方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有益尝试。开封博物馆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是符合开封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北宋时开封文化的重要窗口,体现出了开封地域文化特色。该陈列的社会反响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作者:吴岳 单位:开封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4.
[2]何晓明,曹流.中国文化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0.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4]邹瑚莹,王路,祁斌.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博物馆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刘国余.设计管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3.
[6]尹书倩,张虎,杨翼编著.展示设计.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8.
[7]尚慧芳,陈新业编著.展示光效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 A
Gunlongba of Enshi, Hubei Province is the third installment of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Gun Longba village has the greatest scale of architectures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city of Enshi.The whole village of Gun Longba has preserved in a relatively sound state, whic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value of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some major problems. According to its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we proposes the values of the village;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Gunlongba’s natural, 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o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ourism.
Key words:The Chinese Historic and Cultural Village-Gun Longba;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项目背景
1.1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进程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一步完善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2008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条例自2008年7月1号起施行。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命名。自2003到2014年,中国先后分六批将252个古镇、276个古村落纳入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滚龙坝村便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的一员。
1.2滚龙坝村现状概况
1.2.1区位
滚龙坝位于恩施州恩施市崔家坝镇东南部一个山间平地。滚龙坝村过去为行政村,乡镇改制合村后为隶属于鸦鹊水村的自然村落。距318国道2公里、鸦鹊水集市2公里、崔坝镇10公里。村内公路已柏油化,进出十分便利。依托恩施市的旅游发展状况,滚龙坝具有很强的旅游发展潜力。
1.2.2场地现状
1.2.2.1自然环境
滚龙坝村四面环山,林木葱茏,古树参天。南北两条河水经流其间――尖龙河和洋鱼河。两条河流如滚龙状汇入了天坑,便有了村落的称谓,即滚龙坝,村落内坪坝周围诸山拱卫。
1.2.2.2乡土景观
(1)古建筑:滚龙坝村留存有相当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拥有恩施地区最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群。建筑的整体风格,除了马头墙和屋顶的起翘装饰体现了土家族和当地的建筑风格外,基本上都是按徽派建筑的样式来建造的。其后建筑形式发生了改变,虽然有吊脚楼的向存道屋厢房已毁,但仍可以从现存的建筑和村民的介绍中发现土家族建筑文化与徽派建筑已在此有了充分地结合。
(2)古墓:滚龙坝村的墓葬主要分布在茅坎山、马鞍山、尖银山等地,以茅坎山墓地最大,称祖坟岭。有些墓葬虽下葬于明代,但由后代族人在清代补立了墓碑。
(3)古树:滚龙坝村四面环山,林木葱茏,古树参天,风景秀美。滚龙坝现存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7根,分别为青檀(俗称糖果树,果实味甜可食)与银杏。
1.2.3 历史文化背景
滚龙坝原居住黄氏,据说于800年前迁来,另有向大元一族,即向述后、民间所传“八耳锅”向氏;后因今滚龙坝向氏先祖向大旺携家人家丁到滚龙坝落业发达后,陆续迁走。滚龙坝不仅是向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还是封建时代基层军事组织“塘” 与国家粮库“社仓”所在地。
2、滚龙坝村典型问题分析
滚龙坝作为恩施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现状往往难以适应人们对现代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保护与使用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生态
现在村落所根植的自然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山体的破坏,其二是水体的污染。滚龙坝村的山体破坏主要是由资源开采所造成的,非法开采造成了山体的严重破坏。长期以来,古村落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与水体的自净能力之间保持着平衡关系,有效避免了污染的发生。但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排水设施的陈旧落后造成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古村落水体的严重污染。
2.2生产
滚龙坝的历史悠久,但是其生产产业比较单一。滚龙坝村耕地面积约500余亩,其中水田200余亩,基本没有经济作物,主要以打工、养殖、加工为经济来源。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旅游价值也没有开发出来,导致现在滚龙坝现在人均收入很低。
2.3生活
2.3.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包括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滚龙坝村现在的公共建筑很混乱,没有完整的村委会,作为潜在的旅游景点,基本没有任何公共的旅游设施。现在的公共活动场所,既不能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休憩,更不能满足游客的所需。
2.3.2建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于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不顾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原有风貌,在村落内填河建路,拆古居民建新住宅,“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盲目追求“焕然一新”的城镇风貌,这些观念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
3. 滚龙坝村落价值
3.1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建筑是遗产保护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滚龙坝历史文化名村留存有相当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建筑本身也极具特色。传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村民的社会生活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因而,滚龙坝村是地域民族文化的典型体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旅游体验价值
古村落作为充满历史底蕴的与城市不同的人类聚居形态,能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是区别于城市旅游的优势条件,古村落旅游是村落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地推动村落发展,而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更强调古村落的文化和生活体验作用,不需要通过提高服务设施标准来吸引游客,因此可以减少对古村落的破坏,这样的旅游开发使得古村落文化通过游客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4.保护对策
滚龙坝村的保护现状让人担忧。针对滚龙坝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历史文化名村已有的成功做法,根据保护规划的原则,提出以下保护对策措施。
4.1加强制度和机构建设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适用于滚龙坝村实际的保护管理办法,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完善保护工作,使村落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2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调动村落居民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和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全面开展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普查工作,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和保护规划,让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中来。
4.3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保护方式,促进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认真处理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拓宽保护资金的投入渠道。对滚龙坝村的保护行动必须是一种动态的保护。
4.4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最佳途径
保护活动并不是静止不动地保护,健康适度的旅游开发等经济活动,在展示遗产风貌和筹集保护资金等方面,反而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做到保护规划与旅游规划相衔接,共同指导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施,而在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时期,应未雨绸缪,及时对古村落的旅游容量进行合理预测,保护好历史建筑及其环境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以防止旅游过度保护对村落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5、总结
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更增加了这片土地的魅力。村落的发展需要村民的热爱、政府的指导与游客的关注。只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努力,才能将滚龙坝的发展带入一个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斌少数民族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反思 华中农业大学资助创新基金项目(2009JC014)2010-11-01
[2]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09.
[3]赵勇,崔建甫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 2003-11-14
[4]武静鄂西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6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3-6
当市场失灵时,必须借助政府干预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同时对政府行为加以规范,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我国旅游市场恰恰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等特征,各利益主体想方设法突破政府旅游价格规制,导致规制流于形式,进而伤害公众权益,影响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旅游价格规制失灵的主要表现
(一)旅游价格规制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
旅游价格规制领域存在大量的政府规制"越位"、"错位"、"缺位"情况.[2]一是"越位".主要是指政府规制权力缺乏合理界定以及程序性限制不健全,使得政府权力在旅游经济领域被过度使用,出现了一系列的"出租"与"寻租"行为.二是"错位".主要是指旅游经济规制权不明确,政府既是规制的主体, 同时又是行业经营的主体,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导致旅游价格领域规制职能无法得到正常行使.三是"缺位".主要是指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在旅游经济领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规制过于集中在价格听证等环节,在后续的监督与管理环节没有更多作为.
(二)旅游价格规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政府对旅游价格的规制与干预主要通过政府出台的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来实现.当政府出于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护大多数经营者利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而出台某项政策、制度或法律法规时,可能会对某个具体旅游企业产生不利,此时,旅游企业从政策、制度或法律法规中寻找规制上的漏洞就不言而喻.在我国旅游价格规制实践中,时常因为在出台政策、制度或法律法规前调研不充分,导致政策、制度或法律法规不完善,加之监管不力,使旅游价格规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三)旅游价格规制的部门利益争夺
我国旅游相关产业、相关部门往往归口不同政府部门管理.如旅游饭店管理归口城市管理局,旅游价格管理归口价格主管部门,旅游景区管理因为其性质、类型不同而分属于文物、交通、旅游和林业等多个主管部门.一些旅游规制主管部门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来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或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实践中的规制相互冲突.以景区门票价格为例,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规定,在目前景区门票价格制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特定的质和量的标准前提下,参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制定景区(点)的门票价格,是各地的通行做法.[3]
但事实上,有资格成为评级主体的部门包括多个,如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定,国家林业部门负责国家森林公园的评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国家地质公园的评定等,各个部门为了各自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争夺.
(四)政府旅游价格规制成本过高
旅游价格规制成本过高主要表现为:(1)由于缺乏健全的旅游信息系统平台,价格主管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加之旅游、价格主管部门对旅游企业信息真实性的掌控不到位,导致旅游价格规制决策失灵,影响了规制效果.(2)虽然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在旅游价格规制上有所作为,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或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加上执法力量不足,往往使旅游价格规制得不到真正落实.这从政策、制度或法律法规中经常采用的"应当"、"适当"、"相应"、"其他"等不确定字语中可见一斑.政策、制度或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容易产生权力寻租,最终导致旅游价格规制失灵.
二、导致我国旅游价格规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一)旅游信息不对称
旅游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旅游价格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仍然有很多旅游消费者作出了非理性决策.如旅游消费者参与"零团费" 旅游,实际上对该旅游产品的价格组成等信息根本不了解,这也是"零团费"旅游得以在出境游、入境游、国内游等各领域畅行无阻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旅游信息不对称给旅游企业品牌建设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面对因旅游信息不对称而获得的短期利益,一些旅游企业放弃了对企业品牌的维护,频繁利用规制漏洞,采取不合理的措施,严重破坏了旅游价格规制制度,侵害了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权益.
(二)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市场价格机制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我国很多旅游景区如张家界、九寨沟、黄山等,其旅游资源是独一无二的,旅游价格一旦以"市场形成",会造成事实上的价格垄断.[4]
这些景区旅游产品定价再高,仍然会有众多的旅游消费者前往游览.因此,国内旅游市场失灵是显而易见的,有必要通过政府规制来规范其价格.
(三)部分旅游产品价格形成具有外部性特征
不存在外部性的前提下,竞争是实现市场帕累托效率最优的唯一途径;存在外部性的前提下,企业决策和经营行为并不能导致资源最优配置.如当一个旅游企业花费一定成本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后,其他旅游企业会进行无成本复制,并以更低价格展开竞争.如此一来,旅游企业的创新精神将受到抑制,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社会总收益减少.外部性的存在不仅会降低市场效率和资源有效配置,而且会影响政府规制,破坏旅游价格规制制度.
(四)部分旅游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征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匡林(2001)认为,旅游资源和景区产品是一个公共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旅游价格对社会效益的体现更加充分,经济效益明显淡化,以突出旅游产品的公共物品特征.旅游消费者付费进入旅游景区后,其消费变得具有非排他性,由于存在服务"搭便车" 现象,经营者往往对观光服务与接入服务进行捆绑消费,旅游产品的价格除了反映景区维护与保护成本外,还将旅游景区自然折旧与资源占用等成本计算在内. [5]
根据法律规定,风景区资源属于全民所有,从公平角度分析,与自然资源有关的多余收费理应上缴财政,而不是留给地方财政或经营者.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 促使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各个旅游景区以及旅游实体往往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角度有选择地执行相关政策,造成旅游价格规制失灵.
三、消除我国旅游价格规制失灵的制度创新举措
(一)积极开展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
旅游信息传递主要包括了旅行社自身市场信息传递、目的地旅游产品供应商市场信息传递和旅游消费者市场信息传递,其中旅游社自身市场信息传递在其中占据了主导权.旅行社会利用这种信息传递优势,放大其市场利益,从而形成劣质旅行社市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开展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通过旅游目的地供应商信息传递系统构建,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对称的信息传递格局,以推动旅游市场秩序优化.[6]
一方面,通过旅游目的地供应商信息传递系统构建,可以使其单独完成旅游信息公开,第一时间掌握旅游消费者信息,提升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如此,旅游企业利益得到保障,旅游目的地涨价动力被削弱,进而从客观上维护政府旅游价格规制的严肃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目的地供应商信息传递系统构建,可以将那些依赖信息不透明"吃完原告(游客)吃被告"的旅行社剔除出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服务企业更加注重自身服务质量提升,切实维护旅游市场价格稳定.通过旅游目的地供应商信息传递系统构建,旅游主管部门也可以获得更加真实全面的市场信息,从而提高其规制制度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间接保障旅游价格规制的有效性, 避免出现规制失灵现象.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因市场垄断带来的规制失灵现象.一是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应在《反垄断法》基础上,对行政垄断进行明确规范,避免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滥用行政权力、乱设市场准入门槛.[7]加大对行政垄断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利益,促进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应彻底改变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对国有垄断旅游企业经营主体实行政企分离,使国有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成为不再享有市场特权的市场主体,促进旅游行业自由竞争.
(三)建立合理的税收及收费制度
为了限制旅游景区外部性的负面影响,有必要由政府代表公众利益采取相应措施.一是对旅游经营者征税.这是外部性内在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旅游经营者产生负外部性的部分征税或收费,可以很好地规制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减少其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求,降低其在政府有关旅游价格规制上寻找漏洞的动力.二是改革旅游消费者收费制度.当前的收费制度并没有充分考虑旅游景区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开发的旅游景区中,往往是旅游消费者越多越好,根本不考虑旅游消费者的体验质量.可以通过实行押金退款制度和季节差价方式,调节旅游消费者流量,促使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别定价制度
我国《价格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实践中,如果景区定价制度不合理,不仅会破坏旅游价格规制,也会侵害旅游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别定价制度,消除因旅游自身公共性带来的失灵.[8]
一方面,实施不同旅游景区差别定价模式.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世界遗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市区)级风景区、公园等五类.越是基层的景区、公园, 其收费应越低,可以弥补运营成本即可;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可以考虑溢出效应和拥挤效应.应在考虑旅游企业合理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加收一定的拥挤成本,同时明确旅游景区成本核算体系,包括资源使用补偿费、环保费、硬件(包括游览参观点基础设施建设)折旧、职工工资及其它福利费、管理费、利润税金等.要避免将其他成本搭车折算进景区运营成本,提高价格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切实保护公众利益.另一方面,完善价格听证会制度.应加强对听证会的细节审核,包括制定严格的听证会程序,严格审核听证代表资格、科学确定各类听证代表占比,确立听证主持人资格等,严格审核旅游企业运营成本及其价格调整的理由,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维护旅游价格规制的严肃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卫华.机制、体制与规制---我国旅游价格规制的有效性分析[J].海峡科学,2010(3):32-33.
[2]陈卫华.我国旅游价格规制模式演变与制度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51-52.
[3]栗超.国内旅游产业规制研究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0(14):62.
[4]宋波,徐飞.不同需求状态下公私合作制项目的定价机制[J].管理科学学报,2011(8):63.
[5]张海霞.国家公园的旅游规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4.
[6]刘宇.风景名胜区规制失灵研究--激励性规制理论的一个应用[C].中国旅游研究年会,2011.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界定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与此相对应的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种类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是古代的东西,是经历了百千万年而至今仍在的东西,是没有备份,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
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次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1999年lO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至2008年7月,我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成为了全世界共有的财产。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申报和未提级申报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典型的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点,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保护。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云南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这个地方得到了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反之,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意义。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我国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 18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桥高7.23米,1400年的历史,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所以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径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此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奇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诚然,也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还不清楚其科学原理,需要我们去探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之加强保护,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旅游资源,除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更离不开人文旅游资源。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相关历史知识的重要场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马俑及众多明清皇家陵寝等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小小的周庄,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可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客体就会存在。
(2)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人类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保护好这部分旅游资源,能更快地发展旅游经济。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提升旅游资产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游资产价值。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得好的地方,旅游业就发展得好,旅游资产价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好,其旅游资产价值提升的快,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带动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发展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激励力,中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O项,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留存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全球《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被重视。在多年的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很多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上世纪几次大规模建设,使许多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摧残和破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加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也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不利,存在很多问题。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难达共识。虽然社会总体上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存在差异,导致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3.“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堪忧。尤其在一些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时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样协调好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我们不能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毁掉。
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后又制造出了乃至异地开发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为什么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领导,甚至最基层的领导一句话就能化为乌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管理,而是权大于法。
5.保护资金的匮乏,专业人才、技术的匮缺,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由于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态。尤其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保护人才队伍,同时缺少过硬的保护技术,何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呢?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积极宣传,更新观念,加强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支持和舆论支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2.提高全民素质与法律保护并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从八达岭瓮城西门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几乎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长城乃中华民族的象征,此举严重破坏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征集活动,消息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长城保护献计献策。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遗产不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规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来保护。对于严重损毁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规定为犯罪,应给予刑事处理。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保护是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离不开的客体。一旦被破坏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能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多借鉴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还可以对实物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限人限时地开放参观,西藏布达拉宫就是这样的。甚至可以不对外开放,只对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开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会日益增加。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4.摸清家底,搞好保护规划。去中原地区旅游,当地人会自豪的对你说:“你拿把锹,随意挖几下,就有可能发现宝贝”。虽然是笑谈,但还能反映出因文化积淀深厚,本地人引以为豪的心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提示我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心中有数,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于规划和保护。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应积极修整并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但要处理好个性文化与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关系。现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