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风险控制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系统性风险的解决思路
笔者认为,要解决按揭贷款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核心是要解决各方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必须以市场化为出发点。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孙天琦教授及中国人民银行《西部金融》编辑部张晓东主任在《美国次贷危机:法律诱因、立法解危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放松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而具体则体现为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忽视,特别是一些大的按揭贷款中介组织,凭借《社区再投资法》合法合理的获得零首付的按揭贷款。面对我国目前较高的房产价格,加快推动金融法制建设,建立相应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措施与征信体系、实行新的市场自律监管制度等都继续得到完善。
美国与中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危机之前较高的房价泡沫是两者共同的特色,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具有较高的储蓄率,这意味着中国房市将能够比美国坚持更久的期限,而且中国政府的救市方式一般而言比美国更加直接,在这种情况下危机的作用机制是具有差别的,但最大的差异是我国目前的按揭贷款风控制度中对信息不对称性立法的缺乏致使危机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危机爆发是否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是值得怀疑的。
一、高校负债风险环境的必然性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对高校负债有决定性作用,形成政策性风险
为了解决高校经费短缺的矛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经费资金”。一方面,我国近几年高校政策性扩招,使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实际上通过“办学条件评估”规定,高校学生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的下达远超过学校承受能力的“招生计划”等方式,诱导和迫使学校扩建。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各个高校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和学费标准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引入信贷资金成为必然趋势。巨额负债打破了高校长期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务管理原则。可巨额负债意味着巨额的“连本带利”,一旦偿债风险凸显,政府面对全国如此巨额的信贷资金,国家财政不可能将其全部“消化”解决。
(二)国家尚未出台规范高校与银行贷款行为的法律关系制度,造成法规性风险
《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校的法人地位,出资人与法人的关系成为两个不同财产独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高校法人财产的确立,界定了高校作为产权主体的权利义务区域,从而也就确定了高校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实现了高校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统一。高校作为法人主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可以自主筹措办学资金,当然要对其负债承担全部的经济责任。然而目前没有一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校的负债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详细的规范。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决定最终收益是整个社会而不完全是高校,而负债百分之百是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只是规定“各个高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申请贷款,可怎么负责、负什么责,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明确归口部门和贷款审批程序等,使得高等学校在贷款使用方向、规模等方面缺乏指导与约束。高校债务的举借和偿还行为缺乏法律和制度上的有效约束。
(三)高校的特殊性质成为受银行业欢迎的债务人,而大学的巨额债务可能最终成为国有银行新的不良债务从而形成新的金融风险
银行业优惠的贷款利率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为高校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取得急需建设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我们发现银行出于政府承担风险的预期造成“垒大户”的现象。对于一个财政拨款、事业收入、校办产业等收入只够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开支的非名牌高校结余是很少的。在此情况下,如果负债超过自有资金的一定比例,学校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便会陷入财务困境。在目前贴息政策下,虽然资金成本较低但贷款到期之后,需要“贷新还旧”形成负债积累,若“贷新还旧”不能继续下去时,则必然造成学校财务危机。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使高校走上“盲目贷款财务危机不良贷款金融风险”,从而使高校走上20世纪80年代国企老路。
(四)扩容和竞争的双重压力促使高校不能及时对负债的财务因素进行科学的论证、评估,形成高校内部管理性风险
全国高校规模普遍剧增,需要新增大量的基础设施,高校急需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经指出:“中国高校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做什么都是一个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都用银行贷款来解决燃眉之急。在经济责任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时,各个高校在进行举债时大有“为公不负债,为私谁负债”的劲头,表现为贷款规模的随意性;没有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现有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对偿债风险认识不足;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对于负债经营风险的大小、何时真正完成本金归还以及规模的安全合理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分析。只是注意到什么时候信贷资金到位,不太注意贷款分期上的把握,对学校的中长期发展和投资效益盲目乐观,单凭主观意愿而不顾客观实际。
(五)偿还期内贷款本利和的巨大开支必然引起日常支出结构的变化,容易导致人心不稳造成人才流失、教学和科研质量下降的经营性风险
从高校财务运行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高校的利息费用超过其收入的10%时,该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原有规模便很难保持,甚至会萎缩。在贷款的偿还期里学校各项收入持续稳定的情况下,要支付大额的本金和利息必然会引起人员和公用经费相对缩减。各个高校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吸纳,出现了对教师资源的争夺。高校的规模和师资成正比例关系,高校如果不能保证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刚性的平稳或增长,面对人才竞争的压力会造成人才流失和办学质量下降的危险,最终导致“师资流失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招生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低下限制招生规模声誉下降”。高校师资是决定高校办学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弱小院校和偏僻地区院校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院校必须付出高出几倍的薪金并附加特殊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增加科研投入以便努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以提高学校的品牌。这些投入又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和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使负债高校的经营性风险进一步增大。
二、化解高校偿债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决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落实投资追踪问效制度
能否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决策体系要依靠规范的制度来完成,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投资决策行为,明确决策者各自承担的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高校的校长是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特别是对于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负责,对银行贷款行为要组织力量从规划、草案、集体研究讨论做起,认真防范负债方案的偿债风险;主管财务副校长:宏观控制经济活动的实施,按照审批权限对资金投入管理承担相应责任,对校长负责;财务、审计、资产管理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内容各不相同。相应的经济责任是逐级向上负责。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贷款管理作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各级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和高校资金监控系统。要求高校的贷款项目充分论证拟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中长期贷款计划,对所有贷款高校实行贷款备案制度。对于那些投资决策失误、浪费现象严重的,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责任追究。
(二)强化高校预算支出的刚性,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对于支出预算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预算的可行性是保证学校刚性预算目标管理实现的前提。在加强开支“一支笔”的同时,要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对内保证重点、勤俭节约、节流和节支并举。凡审定通过或批复的预算应严格执行,确保预算支出的刚性,实行超预算预警机制。高校要以综合财务预算管理为切入点,将贷款资金有机地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即将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全部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管理,同时将信贷资金单列预算管理。信贷资金的收支编入财务预算,形成一种新的财务平衡关系:年度总收入+年度贷款额度=年度总支出+年度还款额度。同时加强静态和动态平衡、总量和结构平衡的有机结合,并且将年度财务预算与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和中长期预算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支付危机即避免破产成本的增加,保证学校的前瞻性发展。
(三)科学合理地确定负债规模和结构,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负债过多既降低资金使用效益又加重高校偿还负担,所以确定适度的贷款规模是负债决策的关键。要正确分析财务状况,恰当预测所需资金量,合理预计贷款的偿还能力,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在未来的某一年成为还款的高峰年,使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避免信贷资金的集中支出;可以以负债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学校各项总收入的比例)、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偿债率(年度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等为重点,对债务的规模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可采取多样化的负债形式如:长短期借款、设备租赁与设备融资、后勤建筑和设备融资等。例如在负债规模和各项债务资金成本率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综合债务成本率(各种债务资金成本按所占债务规模比例计算的加权平均数)来估算最佳的负债组合。
(四)加强财务分析,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部门根据即时掌握的学校负债建设项目贷款及配套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财务分析,监测学校的财务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偿债风险。高校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为基础,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控制偿债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指标的可采集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及预见性。例如:负债期内年度预期收入总额、负债期内流动比率等,此类指标数额越大则反映偿债能力越强;学生生均贷款额、负债与收入比率、负债自有资金比率、人员经费与总收入的比例等,此类指标数额越大则反映偿债能力越弱。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负债额度控制与负债期内预期收入之间的数学关联,以保证学校在负债期内正常运转。
2工程地质条件
桥位处地质情况为:表层以第四系沉积层为主,主要是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黏土下以含水砂层为主;基底以燕山3期花岗岩为主,其内部裂隙水较为贫乏。地下水构成主要为土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底岩层裂隙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水位在0.4~1.4m范围变化,对混凝土基本无腐蚀性。
3顶升支点选择
3.1初步施工方案
采用先断柱后顶升方法,即利用下抱柱梁-盖梁体系进行顶升托换,在盖梁底部吊挂千斤顶,并交替对角布置在桥梁轴线两侧,完成整体顶升施工。该施工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桥梁修建时采用了CFG桩处理软基,并且进行了预压。若方案采用下抱柱结构,则需要进行围堰施工,且向下开挖难度较大。即使开挖完毕,之后的软基处理在施工空间受影响的条件下如何进行也是施工的难点。
2)原有系梁距盖梁底部的距离最小只有1.03m,而原托换结构下抱柱梁高度为1.5m,墩柱切割位置为距抱柱梁顶面0.3m处,而现场墩柱的净空高度大多不满足施工空间要求。
3)千斤顶为对角布置,顶升过程中会使盖梁结构产生扭矩,影响盖梁整体稳定性,而且千斤顶产生的反力不均衡,会产生纵、横桥向水平力,对千斤顶受力和稳定极为不利。总之,该顶升方案难度高、投资大且工期太长,需要对其进行优化。
3.2施工方案优化
3.2.1总体改进
针对初步施工方案中的问题进行了优化,具体情况如下:
1)对于桥台结构,采用直接顶升然后接高盖梁方法,利用盖梁-板梁体系进行顶升托换,这样可避免桥台下的软基处理问题。
2)对于桥墩结构,采用先断柱顶升,再接高立柱方法,利用加固原有系梁-盖梁体系进行顶升托换。采用植筋法对系梁结构加高30cm,以增加安全系数储备。
3)千斤顶采用轴线布置,消除纵桥向反力,且中间千斤顶受力更为均匀。
3.2.2改进分析
以跨中6号、7号墩之间的30m跨组合小箱梁为研究对象,为充分说明各种情况下箱梁可能出现的受力情况,采用以下3种顶升方案:
1)6号、7号墩同步顶升;
2)6号、7号墩逐次顶升(每个墩的支座同步顶升);
3)6号、7号墩各个支座依次顶升。针对上述3种方案具体分析如下:方案1:梁结构的受力最佳,但对于墩台顶升高度的一致性要求极为严格,实际施工中很难控制。施工中需将顶升过程分多步进行,必须控制前期各顶升高度完全一致。因此需要使用大量的千斤顶,虽然投资较大,但可以缩短工期。方案2:施工过程中梁为简支结构,对梁体本身受力影响不大。逐墩顶升时若高差过大,可能造成梁端伸长,磕碰临跨桥梁;逐墩顶升还会产生额外附加应力,甚至会产生支座脱空现象。因此施工前需要精确计算,施工时采取相应措施。因投入的千斤顶数量较少,可节约投资,且施工控制简单,但因千斤顶反复拆装会延长工期。方案3:施工过程中,采用PLC计算机液压同步顶升技术控制逐次顶升高度的精度(2mm),则不会影响到主梁的稳定性。如顶升高差过大,在梁体自身抗弯刚度作用下,很容易产生侧向偏移,甚至导致顶升点脱离顶升支座,梁体脱空的同时顶升的千斤顶瞬时承受巨大局部应力,对于长期服役的桥梁具有较大施工风险。虽该方案所需要千斤顶数量最少,但拆卸千斤顶工作的次数最多,风险也最大。经上述分析,该桥先采用方案1整体顶升法,每次顶升高度为10cm;最后一轮顶升采用方案2,即逐墩台顶升,精确控制顶升高差(10cm之内)。顶升施工过程中对桥梁整体进行全面监控,施工中一旦发生超过监控预警值情况,应立即按照受力稳定原则进行补偿顶升,消除超过预警值的应力、应变,隐患消除后方可继续整体顶升。
4顶升施工风险分析
桥梁顶升施工中具有客观的偶然因素,同时人的主观意识也会导致风险的发生。一般认为桥梁风险具有随机性,所以应针对桥梁风险潜在因素进行辨别,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实时跟踪、监控、测量,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积极采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
4.1风险等级确定
顶升和落梁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顶升电脑控制系统故障、液压顶升设备故障、监测值超预警值、千斤顶内泄跑压及现场出现的安全事故。将上述风险分别归入不同的风险等级内,如下所示。
1)低等级风险:电脑系统故障。
2)中等级风险:液压设备故障;千斤顶发生内泄。
3)高等级风险:结构监测值超限事故;现场安全事故。
4.2风险控制
针对顶升和落梁过程中的关键施工环节,详细分析,制订了可能发生意外的紧急应对措施。关键环节施工过程中,由技术负责人现场统筹协调,组建现场应急预案小组随时待命,小组成员由结构工程师、电脑软件维护工程师、液压控制系统专家、机械专家及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等组成。
4.2.1电脑控制系统故障及处理措施
1)由电脑软件控制技术人员将系统设置为一旦电脑无信号传输,则整体系统停止、液压系统保压,千斤顶锁死,并及时发出警报。警报发出后电脑技术人员马上介入处理,备份资料数据,其他无关人员禁止触碰电脑,桥下施工人员暂时撤至安全范围内。
2)将专门应急操作按钮设置在操作界面上,便于紧急情况下快速启动该程序,使整个工程立即进入事先设定的顶升系统闭锁状态。故障应急处理后,由现场总指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顶升作业。
3)为主控电脑提供专用保障电源,安排专业电工实时待命,以紧急处理电线、电路方面的问题。
4)操作系统出现故障,严禁其他人员尝试排除,必须由专业工程师进行检查排除。
4.2.2液压设备故障及处理措施
1)泵站不能正常提供动力:利用千斤顶自锁功能,自动关闭保护阀,维持顶升力恒定。
2)油管突然暴裂:由于千斤顶上均装有均载保护阀,可保证液压千斤顶的油不外泄和结构的绝对安全。
3)千斤顶压力不足:备足千斤顶和垫块,先用垫块进行支撑,由液压工程师对千斤顶进行维修或者彻底更换。
4)液压系统异常:施工中由专业人员对液压系统压力进行监控,遇到问题立即上报主控室,由专家判断是否继续顶升或排除故障后再开机、调试、顶升施工。
4.2.3结构监测值超限
1)结构出现裂缝:立即停止顶升,由应急小组进行综合评价,制订处理措施,决定是否继续顶升,同时加强监测。
2)箱梁和盖梁两侧顶升不同步:立即停止顶升,组织应急小组人员分析原因进行“纠偏”;使较高箱梁和盖梁一侧千斤顶保压静止,另一侧缓慢加压顶升,两侧达到平衡位置时,则停止“纠偏”操作。
4.2.4千斤顶发生内泄
千斤顶一旦发生内泄,将导致顶升施工中断,严重时还会导致顶升失败,并会因千斤顶不同步使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导致结构破坏,因此对内泄需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应做到以下几点:
1)千斤顶在顶升前均需保压;
2)通过监控液压泵站供油速度是否加快,顶升速度是否下降,来及时判断千斤顶是否发生内泄;
3)千斤顶顶升或下落施工时,采用辅助螺旋千斤顶微调跟进,保证顶升施工万无一失。
5结语
1)整体顶升施工工艺为工程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并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高校税收管理经常被高校管理部门忽视,内部审计在业务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因税收政策解读不全面、税收筹划不合理等引起的审计关注事项。总体而言,高校税务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因税收行为未遵守国家和当地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利益受损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显性风险,即纳税行为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刑事处罚以及声誉受损的风险;二是隐性风险,即对税法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度不够,形成了不必要税收负担,对学校和教职员工的利益造成隐性损害。因此,高校税务风险控制应该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点来抓。
1高校税务管理的主要风险点
高校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等纳税业务。个人所得税方面,涉税风险主要包括:年所得12万元及两处和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纳税;以各种名目发放给本校教师的补贴、奖金是否按规定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发放给外聘教师劳务费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向职工发放的各项福利,以及赠送给外单位人员礼品是否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等。所得税方面,目前《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对于高校所得税的征缴还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大多数都是根据主管税务机关的通知执行。在涉税风险方面,主要是独立核算的校办企业、投资公司会计核算不合理、避税不合规、少缴、未及时缴纳所得税等问题。增值税方面,主要涉及科研经费“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变化、税收项目减免等方面。例如: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免征高校的技术转让税、技术咨询税等一些增值税。增值税的税收管理重点在控制隐性风险方面,如何合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降低科研成本将成为高校增值税管控的重点。另外,房产税、契税、印花税在高校的经济业务中也有所涉及,但业务量少、金额相对较低,风险控制相对较容易。今后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拓展,可能会成为高校税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2高校税务风险控制策略
2.1提升税务风险意识
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税务风险意识,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渠道,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广大教职工及时宣传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增强全体人员的纳税意识;二是聘请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财务人员或内部审计人员对各单位、各部门面对面进行税法政策宣讲活动,详细研读、剖析各项税法政策。三是对重点部门、重要课题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一线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税收法规政策。通过宣传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充分改善高校的税务风险管理环境,树立诚信纳税、合理合法避税的理念,有效实现对高校税务风险的管控。
2.2加强税收日常管理工作
高校税收风险控制的重点在于日常业务环节,从票据管理入手,加强对会计核算、纳税申报两个方面控制。(1)加强高校票据管理。票据管理是税务管理的基础,也是税务控制的主要风险点,票据管控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高校纳税工作的最终结果。各个高校应对涉票岗位工作内容及其分工、流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注意不相容职务控制。另外应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推行高校票据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跟踪开票、收票、存根的具体情况,不断提高了票据管理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差错、舞弊的发生,从而防止偷税漏税现象的出现。(2)加强控制税款申报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工作是涉税工作的核心环节,而税款的申报与会计的核算的正确性是密不可分的,财务信息的完整是高校税收业务内部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而言,高校应当将各类收入按照应税、免税项目予以区分,例如,对现有的科研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设立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两个大类,然后对应税业务根据税种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单独明细核算,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实现合理减税的目的。(3)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工作。高校在确保依法纳税的同时,税收筹划工作也同等重要。高校税收优惠众多,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税收筹划应定位为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工作之后,应配备专业人员开展该项业务。税收工作专业性强,操作不当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二是应围绕一些税收政策,针对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筹划工作,要注重纳税筹划成本与节约效益之间的合理性。三是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研究税收政策变化,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必须有紧迫感,要注意税收优惠政策的时效性,不则不仅无法享受相关的优惠,甚至合法也可能会变成违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化,税收风险控制工作越来越严峻。高校应稳步的、有序地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控制税收风险,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梅娟 单位:武汉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2对原油储运时的风险进行控制
在对原油储运时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之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之前的评估和识别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主要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对风险进行回避主要是指对很容易发生事故的风险,或者只要发生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进行回避。对风险进行回避在决策阶段比较实用,不过其前提是要准确的评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某个原油储运的相关工艺已经被建成,那么其风险就已经存在了。在这样的情况要,若要对风险进行回避,就只有停止某个功能单元的运作,然而这样的解决方案明显不具有可行性。所以,对原油储运时的风险进行控制的时候,风险回避的策略基本很少被采用。
(2)降低风险对原油储运时的风险进行控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降低风险。要想降低风险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措施一就是使得发生风险的概率大幅度的降低,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是依靠对人们的管理行为进行强化。措施二就是万一风险导致了某个事故,就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而这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保证。比如,当储油罐发生火灾,要防止灾情的恶化,就必须事先在油库里装备消防系统。可是这种消防系统是固定式的,如果没有发生火灾,在平日的生产工作中它们并不会发挥作用,却还要消耗很多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在平时对消防系统进行有效地维修。所以,它一方面需要物质资源作保证,另一方面又需要合理的管理措施,二者相互联系才能发挥作用。
(3)把风险分散开来有些风险的危险性很高,而且又十分的集中。假如交给某一个部门集中的管理,开始的那段时间该部门会很重视该风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部门渐渐的就会放松警惕,麻痹大意。所以,针对这个现象就要把危险性比较高的风险分散到几个甚至更多部门进行管理,使得风险不容易集中。如果某个部门的管理失去控制,其他部门还能分担风险所带来的责任,并且还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风险理论是指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一个位置视角或者事物的预估过程,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是一个基于未来的过程,在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性问题研究中,奈特表示,经济学当中所有不确定性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自身的一种前瞻性,它使得生产者在生产经营的一开始就必须要定下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商业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经济活动与实际情况的偏差,这种偏差对利润的结果就是不确定性和风险存在的表现。
1.2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意义
本文以我国的国有企业发现现状为切入点,对其内在的风险控制问题做出相应的研究,其中主要是对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此外,在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的一般框架所带来的保障国有资产经营安全性的制约性问题进行研究,进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它为当下国有企业自身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同时也为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且从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层面探究出相关的理论点,为我国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指导。
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
2.1一般企业风险识别过程
风险控制是一项具有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其管理模式是动态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组织的收益性。在企业管理中,最根本的目的是收获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之下,必要的经济估算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过程,而在经济估算当中,由于预想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所导致的问题以及人与交易的控制点的差异性对经济估算结果带来的影响成为相关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风险识别就是对这种风险进行判断、界定和管理的主体,它包括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层两个层次,在一般情况下,风险识别是对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认知水平进行有效识别。
2.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特点
不同企业类型在风险识别管理机制上的内容与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意义上的风险识别并不完全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比如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面,而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治理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问题上应该有所区分。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特点在外在决定性上的体现较为明显,一方面在于其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于其决策层的足够保证,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在风险识别主体的选择机制上存在特殊性。
2.3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
从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与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的对比之下可以预见到国有企业在企业群体中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个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另外还包括国有资产监督机构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通过对双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衡量,来获取风控重点内容。
3.国有企业风险控制
3.1国有企业风险治理概述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风险控制是一项严肃的课题,它关系到企业的探索过程,风险治理涉及到诸多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以及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的课程,它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对于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各大相关领域暂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认为在企业治理中应该有风险控制的意识,另外,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在风险控制的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并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和更高层面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理论提供案例以及参考。由于国有企业在企业内部风险交易和风险传导机制上存在一些特异点,因此,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应该被单独列到一个版块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究。商场化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同时在企业的风险治理方面,必须遵循标准化的价值原则,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为导向,对市场环境下企业治理的模式进行考量,以此来丰富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状况。
3.2国有企业风险案例研究及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比较短,在相关的体制建设和制度研究方面尚且存在缺陷,现实西方经济体系中活跃的大型企业集团均拥有稳定的企业制度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本文就西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为前提性背景,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实践情况做相应的实践探究。首先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其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对企业治理存在的缺陷进行探讨,根据国资委对14家央企的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在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生的法律纠纷案件有288件,在2010年下半年则增加到了544件,增幅高达143%,其中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和并购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尤其突出。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本文采用改制后国有企业引入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案例,从反面证明了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国有企业风险控制是一个综合化过程,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应该同时实施。内部从制度、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展开,做好风控评估工作,并制定出预防性方案,使得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得以降低。外部控制则需要结合市场动态进行,以市场为导向,遵从市场机制,防范市场风险,从而让企业能够立足于市场。
市场营销主要包括四大风险:
1、产品风险。产品风险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不适销对路时的状态。产品风险又包括产品风险、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和产品市场定位风险、产品品牌商标风险等。(1)产品设计风险是指企业所设计的产品过时或者过于超前,不适应市场顾客的需要。(2)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功能质量不足或产品功能质量过剩,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3)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是指产品进入市场时间的选择出现不当。(4)产品市场定位风险是指产品的特色等与市场顾客要求不相符合。(5)产品品牌商标风险是指名牌产品被侵权或维护不当,使名牌产品信誉受损害时的状态。其表现一是被外部企业或个人侵权,二是品牌未经及时注册而被别人抢注,三是名牌形成后疏于维护或维护不当而使信誉受损等。
2、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指企业为产品所制订的价格不当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或用户利益受损,或企业利润受损的状态。定价风险包括:(1)低价风险。低价是指将产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从表面上看,低价有利于销售,但定低价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产品都行得通。相反地,产品定低价,一方面会使消费者怀疑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营销活动中价格降低的空间缩小,销售难度增加。其次是产品订低价依赖于消费需求量的广泛且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而实际上,消费者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之中,因此企业这种价格的依赖性是非常脆弱的。(2)高价风险。高价是指企业将产品价格定得较高,单件产品盈利较大。高价产品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高价招至市场竞争程度白炽化,从而导致高价目标失效;二是高价为产品营销制造了困难,因为低收入者会因商品价高而望而却步;三是订高价也容易使顾客利益受损,尤其是对前期消费者的积极性伤害较大。(3)价格变动的风险。价格变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是由高价往低价变动,即降价;其二是商品价格由低价往高价变动,即提价;其三是因市场竞争产品价格发生变动,本企业的产品价格维持不变。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实施价格变动时,若处置不当,往往也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如降价行为会引发竞争对手的恶性价格战,提价会使消费者转买其竞争对手产品进而导致顾客流失等。
3、分销渠道风险。分销渠道风险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分销渠道不能履行分销责任和不能满足分销目标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分销渠道风险包括分销商风险、储运风险和货款回收风险等。(1)分销商风险。大多数企业都选择分销商销售产品,企业在选择分销商时若出现失误,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分销商风险主要表现为:分销商的实力不适应企业产品销售条件、分销商的地理位置不好、各分销商之间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倾轧、分销商的其他违约行为等。(2)储运风险。储运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品在储运、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商品损失。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商品数量上的损失,二是质量上的损失,三是供应时间上的损失。(3)货物回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不能按约从分销商处及时地收回货款而产生的货款被占用、损失等现象。货款回收风险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分销商恶意拖欠和侵占货款、分销商因经营发生困难而无力支持等。
4、促销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过程中,由于促销行为不当或干扰促销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出现,而导致企业促销活动受阻、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促销风险包括广告风险、人员推销风险、营业推广风险及公共关系风险等。(1)广告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利用广告进行促销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企业进行广告促销必须向广告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企业所支付的这些费用具有特殊性,即费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可衡量性。虽然大量的事例证明广告能促进销售,但这仅是事后的证明,能否促销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销售,事前并不能估计。(2)人员推销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推销人员推销产品不成功的状态。人员推销风险包括推销人员知识、技巧、责任心等方面的不完备而呈现的各种状态。人员推销虽然是一种传统有效的促销方式,如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尤其是在大多数企业对推销人员按销售业绩计酬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问题。(3)营销推广风险。营销推广是指企业为在短期内招徕顾客、刺激购买而采取的一种促销措施。企业营销推广的内容、方式及时间若选择不当,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4)公共关系风险。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目的是为企业或其产品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市场营销开辟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空间。开展公共关系需要支付成本,如果该费用支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则形成公共关系风险。
二、市场营销风险成因分析
从实质上分析,市场营销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主观因素造成的,另一种是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的。
1、市场营销风险的主观因素成因。从市场营销风险及所表现出来的几种现象看,之所以产生风险,首先是企业未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保持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供不应求,传统的营销观念奉行的是以产定销原则,企业生产什么样商品,顾客就消费什么样的产品。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奉行按需生产、以销定产原则,强调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应相对过剩,消费是一种属于消费者的行为。企业营销观念错误,必然导致行为错误,错误的行为就会产生风险。其次,企业决策者习惯于凭主观想象作出营销决策。最终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搁浅。第三,企业营销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不了解市场规则、规范或法规,也极易引发市场营销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规则规范、法律法规(如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行为规范、惯例等),如果某一企业的营销活动违反了市场规则规范,重者则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轻者则受到同行其他企业的抵制、封杀和联合反击,最终使企业败北。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内在的规律和机制,如供求规律、价格规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企业营销行为若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或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律,就会产生营销风险。第四,企业缺乏处理市场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当企业产生营销风险后,由于缺乏处理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风险就不能被及时控制并化险为夷。如1996年6月发生的三株口服液的常德事件就是因为企业缺乏相应的处理危机的经验和知识而最终导致企业受到重创——由某一事件引发的个体风险变成泱及企业整体的全面风险。第五,企业对市场营销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在我国企业组织机构中,很难找到有关处理风险危机的机构,企业营销管理中关于风险危机的管理也往往被轻视,这些都是对风险危害缺乏警惕的表现。浙江绍兴生产的“会稽山”牌黄酒是国内名牌货,在日本也大受欢迎。在长期的销售过程中,竟然没有认识到不申请注册商标会产生的风险,结果被人在日本国抢先注册,进而导致企业在日本的销售受制于人,最终花费10万美元买回本来属于自己的商标。有些企业在营销风险出现征兆时,或风险发生时,抱着侥幸的心理,总往好的方面想,而对其危害认识
不足,以至延误了处理的最佳时机而成大祸。杭州正宇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原材料贸易的企业,在向杭州某搪瓷厂供应一批原材料时,发现该厂经营很不正常,但该公司经理认为几万元的货款回收不会有问题。结果,某搪瓷厂停产,货款欠拖不还,公司派员一催再催,该厂厂长一次次承诺,公司经理又轻信其承诺,抱着侥幸心认为钱能收回的,最终结果是该厂被法院宣布破产,正宇公司等到的是法院的债权申告通知书。第六,企业信息不灵,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没有及时足量地了解搜集用户、中间商、竞争者等有关信息资料,没有对交易对象进行信誉调查,盲目发生业务往来,最终产生风险。当前市场上发生的大量受骗上当的事例都属此列。
2、市场营销风险的客观成因。市场营销活动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并由此而引发市场营销的风险。对此类原因,企业必须加以研究。
(1)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已经由数量型需求转变为质量型需求,并且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2)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可以说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为4517。8亿元;2001年为95933亿元,增加了近21。24倍。纵观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快速变化中,并继续快速变化着。从全球经济形势看,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度和影响度也在进一步上升,世界上某一国家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导致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特别是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所发生的一些重大经济事件,如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墨西哥的金融风暴、美国的新经济浪潮、欧洲经济一体化、中国成功加入WTO,以及最近发生的日元贬值等,都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经济形势无论是循序渐进式的变化还是因突发事件产生的剧烈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如中国入世后,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国际同行也会到你家门口叫板,因此市场营销的难度将加大,风险将提高。此外,各国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指导经济的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如我国政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改为实行经济扩张性政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3)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科学技术的变革,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进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方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原有技术的淘汰,从这个角度上讲,也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威胁。典型的例子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尚未普及,然而美国的网络营销已经比较成熟,2000年网络购物交易量达66亿美元。如果互联网在我国普及的话,网络营销也会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而被广泛使用。不懂网络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等都会间接产生市场营销风险,如“9。11”事件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汁的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由上升转下滑,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结果;国家内部的政局稳定与否,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与合作关系等,也都会影响并产生国内市场营销风险和国际市场营销风险。
三、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
1、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信息,包括顾客需求信息、竞争者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信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信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中粮美特是一家生产包装产品的企业,为众多生产企业提供包装产品,近几年来营销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应收款都已收回。该企业规定营销人员在销售产品时,随货同行,货到人到,与客户当场验货,并办妥相应手续。同时营销人员还必须了解客户相应的信息,如产品销售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催要款项的情况等,通过营销人员深入客户的现场调查来分析判断交易是否存在风险。如该企业在与某生产饮料公司业务往来中,发现该公司出现了催要款的人员,且该公司产品库存积压上升,就及时调整对该公司的供应方式,后来该饮料公司被宣布破产,许多供应商的货款无法回收,而中粮美特则毫发未损。
2、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运营中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就如同建立营销机构一样重要。风险防范与处理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信息资料,对公司客户的信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处理演练,以提高对风险处理的应对能力,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在企业出现风险后,由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统一处理风险事件。一座城市没有消防部门不行,同样道理,企业没有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恐怕也不行。
“三查”流程是指发放贷款前进行调查、发放贷款时进行审查、发放贷后对贷款使用情况及还款能力等进行检查等一系列制度,有助于贷款人全面掌握借款人实时状况,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柜台领取制度是指为了防止农户办理完贷款申请、审批手续后,在发放贷款时由他人代领,甚至出现银行内部员工自己或联合外部人员做假贷款手续冒名贷款等现象,从而影响贷款的发放质量。
(二)奖惩结合、信息公示制度
奖惩结合制度,一是针对农户的奖励与惩罚。如采取“一户不还,全村不贷”的方式,用熟人法则来督促借款人按时还款,增加其违约成本。二是针对银行客户经理及相关责任人的奖励与惩罚。信息公示制度是指将借款农户信用评定等级、借款情况、还款情况等在农村社区向公众公告的制度,特别是通过对恶意赖账人员的“关注”构成一种社会压力与监督机制,规避贷款农户的道德风险。
(三)不良催收、风险补偿制度
不良催收制度针对农户小额贷款发放时间比较集中、到期也比较集中的情况,暂不采取书面提示或电话催收的方式,而是由每名客户经理“包片到户”,而是挨村逐户对贷款农户进行催收。风险补偿制度主要依靠由农业保险公司开办各类农业保险,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进行保险,应对农户可能出现的风险,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农户小额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之一。
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联保、评级授信制度的风险分析
农户联保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是联保责任不落实。农户对联保贷款的制度及流程缺乏了解,对自己所承担的联保责任一知半解,极易出现农户不愿代偿“他人”的不良贷款。二是农户匹配不合理。经济实力较强农户“强强联合”,弱势农户则因“马太效应”、越来越弱;三是道德风险难防范。多户贷一户用、家庭成员互保等欺骗产生的风险难以控制。评级授信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是信用等级评定随意性较大,挪作他用的现象比较突出,联保贷款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二是农户授信额度未实行差别管理,从事传统农业与养殖业、农副业、运输业等农户之间因资金需要不同而呈现出的区分度不高。
(二)三查流程、柜台领取制度的风险分析
“三查”流程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是贷前调查工作不够细致,缺乏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核实;二是贷中审查工作流于形式,过度依靠“贷前调查”;三是贷后检查工作行为缺失。对于贷款发放后的使用情况、以及借款农户的收益情况,缺少分阶段的调查、核实。柜台领取制度的风险分析:由于这一制度执行过度依赖于临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执行决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关系较好、或领导授意而影响其制度约束力,致使稽核、检查等事后监督依然较难发现违规行为。
(三)奖惩结合、信息公示制度的风险分析
奖惩结合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方面,由于对于农户的奖惩制度灵活不足、操作不便,无法真正地将授信额度与优惠利率挂钩,因而无法调动农户的诚信覆约动机。另一方面,客户经理为了绩效奖金而完成任务,从而分散了相当多的精力,难以集中精力做好贷后管理。信息公示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域广阔、农村居民较多,农户贷款涉及农户众多、信息公示项目繁琐,客户经理无暇抽出时间进行公示;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及乡土人情观念,广大农户对于公开自身贷款情况心存顾忌,甚至心存憎恶。
(四)不良催收、风险补偿制度的风险分析
不良催收制度的风险分析:一方面,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主观意识淡薄、清收手段失效、跟进措施乏力等情况。另一方面,诉讼清收成本较高,耗时费力,且在清收过程中极易出现对银行和法院的不利局面。风险补偿机制的风险分析:一方面,经济负担是限制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主要原因,致使农户因为投保费用过高或周围人不投保等因素而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各金融保险机构对商业保险业务所带来的丰厚利益相对倚重,而对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保险则缺乏推广动力。
三、完善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
农户小额贷款结构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其风险控制机制应从农村信用环境、授信审批环节、信贷开展模式、约束激励机制、业务操作流程、贷后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多方联动,寻求全方位系统性完善。
(一)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方面,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宣传活动让农户更多地了解法律知识及金融知识,增强其法制意识与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农户信用诚信体系,制订信用村、户细化考核方案,建立农户信用贷款档案。建立失信惩戒制度。一是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违规违纪检举行为,并给予举报人适当的奖励。二是采取法律强制措施提高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使客户意识到违约、违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利用农户之间生产、生活区域集中、典型示范效应明显的特点,提升失信惩戒制度的示范警示作用。
(二)科学合理授信审批,区别联保授信额度
科学合理授信审批。提高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透明度,科学核定贷款额度。一是进行农户基本信息采集,力求全面、真实、准确。二是科学评定,区别对待、真实确定、差异化管理,坚决杜绝无根据授信、雷同授信、过度授信的现象。区别联保授信额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联保贷款的支农作用,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条件适当调整授信额度。设定联保小组总体授信额度上限,而对单户授信额度适度放宽,在对农户住房、农机具、生产经营状况等进行详实调查、综合评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额度。
(三)推行阳光信贷模式,引入社会监督体系
推行阳光信贷模式。一方面,公开业务操作流程,通过业务咨询台,让客户了解信贷产品及流程,引导其科学选择信贷产品,增加贷款透明度。另一方面,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时,由客户经理签订《“阳光服务”承诺书》,切实把信贷工作置于社会和客户的监督之下,从源头上防范道德风险。引入社会监督体系。在每个片区考察有威望与责任心的“模范”群众,挑选聘请相应的社会监督员,发挥熟人监督的典型示范作用,拓宽信贷监督渠道,扩大社会监督网络。与此同时,制作信贷人员便民卡片,走村入户进行发放,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建立动态激励机制,构建有效约束机制建立动态激励机制。
探索开发“大联保”贷款模式,以农户、自然村、农业合作社为单位组成“大联保体”,合理安排放款节奏与进度,通过采取利率优惠等措施扩大市场推广率,进而形成整体规模效应。构建有效约束机制。执行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建立信贷员约束机制,执行贷款终身追究制和损失赔偿制度,并按信贷操作流程对违规违纪贷款各环节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履职评价,对发放违规违纪贷款的信贷人员实行严格问责。
(五)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严格规范操作环节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一是开展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培训与考核,实行岗位达标,持证上岗,实现“宁缺毋滥”、“优胜劣汰”;二是加快信贷人员循环,确保在农户小额信贷岗位配备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富有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信贷人员。严格规范操作环节。一是贷款调查环节严格执行“双人”实地调查制度,了解掌握借款人的人品信用、资产负债、贷款需求、还款来源等情况;二是贷款审查、审批环节加强对借款人及担保人身份真实性进行二次核实,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三是贷款发放环节严格执行柜台付款与内勤审核制度,防范产生顶名贷款;四是贷后检查环节对于首次、半年贷后检查均由非经办客户经理进行,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1)属于顶管铺管技术和环境保护施工方法,并具有不开挖面层就能够穿越交通设施和建筑物;(2)由于被铺设管道的上部土层未经扰动,故管道寿命较长;同时由于无需拆迁土层之上建筑物,故有很高的经济效益;(3)顶管力学性能优良,适应各种土质。
1.2泥水加压平衡式顶管施工注意事项
泥水加压平衡式顶管工作原理为采用机械切削泥土并应用水力输送弃土,同时利用泥水压力平衡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控制地表隆起和沉降。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为:一是注意掘进机处于停机状态时需要防止泥水流失,以便保持挖掘面稳定。二是施工过程之中,需要注意观察地下水压力变化和挖掘面的稳定状况,并检查泥水浓度和相对密度及进排泥泵流量的正常度。
2地铁穿越类型及其风险
地铁穿越区分为上部穿越和下部穿越,两者区分点是顶管是从隧道上方还是下方穿过,如若是上方穿过就是上部穿越,反之如若是下方穿过就是下部穿越。上下部穿越之间的特征最大区分点是:上部穿越由于集中卸载导致隧道上浮,下部穿越由于地层损失导致隧道下沉;不过两者都会使得隧道差异沉降,形成小曲率半径,进而严重影响隧道使用状况甚至结构安全。以下分别探讨上部穿越和下部穿越风险:
(1)上部穿越风险:一是隧道隆起具有不可恢复性。下部穿越采取二次注浆措施使得下沉隧道恢复,而上部穿越则对隆起部分毫无办法使得下沉复位。二是土质差,稳定所需时间较长,这是缘于施工管道埋深较浅使得土体力学性质较差所致。三是应对措施有限。在隧道上方卸载是其隆起缘由,但由于隧道上方面层不存在加载条件或不能充分实施加载而使得隆起不能下沉复位。
(2)下部穿越风险:一是后期整改周期长。在列车停运期间,遵循多次、多点、均匀原则并采取二次注浆措施来减少扰动性。二是同步注浆存在注浆压力过大而使得周边土体容易劈裂,导致地层损失难以控制。
(3)顶管穿越风险:设计风险包括工作井施工设计和洞口加固设计风险;地质勘察风险包括地质差异和勘察不准或疏漏;施工参数风险包括推进速度、顶进正面土压力、顶进纠偏、管道拼装、出土量、注浆参数等;监测风险包括监测数据不准和监察数据传输不及时;此外还包括材料风险和机械故障风险。
3施工风险控制要点
3.1顶管工作井和顶管接收井
顶管工作井属于顶管施工临时设施,可供顶进设备安放,并对管内土方进行提升处理。而在工作坑设置和顶进形式选择时,需要兼顾多种因素,并按不同的顶进方向区分为单向和多向顶进、调头和对头顶进。顶管接收井的围护结构可采用SMW工法桩进行满堂加固的高压旋喷桩和内插型钢,这样由于顶管施工涉及面较宽,不可避免地影响地铁结构,因此,严禁拔除近地铁侧型钢。
3.2顶进速度
在顶管施工过程之中,要保持匀速缓慢速度,并控制在l0mm/min之内,以保证刀盘对土体的切削,从而减少扰动。而顶进速度的控制可以通过顶管机的液压系统增设节流阀和冷却系统,以对千斤顶顶进油量予以控制并防止油温过高。
3.3顶管正面压力
土仓中的压力须与开挖面的正面水土压力保持平衡,并控制好顶管顶进速度和出土量,如若顶进速度加快而出土率较小,就会增大土体压力而使得地面隆起,反之亦然。因此需要做到:顶进速度保持匀速缓慢,顶进方向予以严格控制,顶管纠偏力尽减少。
3.4顶管纠偏
在顶管施工过程之中,严格遵循顶管施工技术规范,不随意更改施工标准。相对顶管纠偏而言,切实做到顶管顶进l0cm就进行一次纠偏,严格禁止单次大幅度纠偏;顶管纠偏操作要做到“勤”和“微”,对于“勤”而言,不仅对显示屏和指示灯等在内的仪器及其它观察点要做到持续观察,而且集中注意力做到勤动作,保持顶进度缓慢均速,顶进方向按照设计标准进行,不会出现较大偏差。对于“微”而言,保证不会出现大幅度的纠偏和过正纠偏,以便防止出现管接头开口造成漏水和形成S形管道。这样,每次顶管纠偏都要采取小角度纠偏,避免造成轴线弯曲和地面沉降。
3.5同步注浆及置换注浆
对于同步注浆而言,注浆压力需要大于隧道底处的土压力值,以便保证浆体充分渗人周围土体;同时,选择触变性能良好的膨润土制浆材料,并尽力将膨润土泥浆套随机头向前移动,以便形成连续的环状浆套。对于置换注浆而言,是在顶管施工完毕后予以换浆,换浆时间因地点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距离隧道15m之外的地方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而随时进行换浆,而对于隧道及其前后15m所经之处要在列车停运期间内进行;在换浆期间,如若一旦发现隧道变化过大,需要即时停止换浆。
2.负债过高加剧会计管理风险控制难度。就企事业单位而言,为了能够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会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弥补生产经营资金周转不足问题。但一些企事业单位在过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缺乏对企事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而是盲目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及加大资金投入,负债规模过大,一旦由于某种管理因素或者技术因素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出现问题,经济收益受损,将难以偿还银行贷款,负债率过高,资不抵债;负债过高将会加剧会计管理风险控制难度,所以企事业单位在向银行贷款时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综合考虑贷款相关事宜。
3.会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由于我国会计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同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管理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较大,具体体现在我国的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会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的企事业单位将眼光放在发展经济方面,而没有加强对会计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甚至是忽视会计管理工作,会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就市场而言,潜在的风险可谓是无处不在,一旦企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面临市场风险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措施,使得处理和规避风险难度加大,进而给企事业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会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事业单位在缺乏完善的财会管理制度,财务结构设置比较混乱,分工不明确,责任意识淡薄。使得在开展财会管理工作中往往会受到工作冲突和其他职能机构的限制约束。导致财会人员难以严格按照财会制度履行职责,工作中出现错误失误问题严重,这无疑将会加大风险发生的几率。此外,部分的企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人员不管是在专业素质还是管理能力方面都比较差,在遇到风险处理问题时通常难以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分析及规避风险,财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高低同样也是影响会计管理风险防范水平的关键因素。
二、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1.明确会计管理目标。企事业单位领导首先应重视并树立会计管理工作中控制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员工的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使企事业单位全体职员都能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企事业单位应制定科学的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目标以及实施步骤;明确各部门各单位风险控制分工,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奖惩措施切实落实风险控制工作。
2.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组织机构,避免负债过高加大会计管理风险。具体措施是:建立以企事业单位领导部门为组织核心的风险控制监督小组;明确财务总监在风险管理中的职权和地位;制定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信息收集、整理及沟通制度,采用切实可行的用账措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风险控制管理中的作用。
3.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会计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应深刻认识到会计管理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树立广义的会计理念,不能简单地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简单的记账、算账或报账,应树立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是不可分割为一体的理念,加强各职能部门的相互联系及协作,切实发挥会计部门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4.注重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培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将对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实效性有着直接性影响。所以企事业单位应重视及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其扎实掌握财务管理本领及提高其财务管理对企事业单位生存发展重要性的思想意识,能够用敏锐的洞察能力发现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5.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评价体系。建立以会计专业人员为基础的,人员分工明确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确定风险评价时限、评价程序以及评价方法及评价总结方案;从风险评价总结中摸索出风险规律,以便能够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6.会计管理者应提高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作为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者应切实负起责任,监督和管理财会人员,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其认识到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会计人员及会计管理人员都树立了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会计管理者才能更好地计划和安排会计工作。除此之外,会计管理人员要透彻地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偿还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只有综合考虑有关影响财会风险的因素,才能制定完善的针对性强的风险防范措施。
7.保证会计信息合法化。会计信息合法化是控制风险及规避风险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会计信息合法化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保证会计信息合法化需要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财会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可通过制定财务信息反馈机制及财务考核等手段来落实。只有环环相口,把好各个环节关卡,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合法化,才能更好地对会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控制。
8.提高资金的周转程度。企事业单位应通过制定完善的收账款及出账款制度,并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等方法来提高资金周转程度。资金是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强有力的后盾,只有资金有保证,能够灵活周转,才能避免因资金周转不灵问题导致风险的发生。
二、产品技术文件确认环节
1.需确认产品技术文件名称
(1)产品设计文件。
(2)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其使用维护说明。
(3)型式试验合格证明。
2.查验资料时应规避的风险
(1)型式试验合格证明所列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与产品质量合格证应相符,主要参数能覆盖拟安装设备的参数。
(2)判断制造单位是否超范围制造,应查验制造许可证的项目许可范围。
(3)拟安装的设备与型式试验证明不符,应查验设计文件与型式实验合格证明。
(4)以上资料需加盖制造单位红章。
三、起重机轨道、基础确认环节
在起重机轨道、基础确认环节风险主要在于:有些单位私自建造,设计不符合要求,给起重机的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规避措施:起重机轨道基础确认的验收证明应由使用单位提供,由施工单位盖章确认。除了轨道基础要有验收证明文件外,还应结合载荷试验严格把关,如试验过程中出现起重机运行异常、基础摇晃等,应停止试验,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
四、抗风防滑装置检查环节
在抗风防滑装置的检查环节,风险主要在于防风装置的设置不符合要求。规避措施:防风装置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配置,设计文件没有明确规定的防风装置应至少配置夹轨器,铁鞋等。此外对于风力较大的地区,除了夹轨器、铁鞋外,还必须配置锚定装置或防风拉索。在进行动作试验时,应检查钳口夹紧情况,锚定的可靠性以及电气保护装置的工作状况,其顶轨器、防爬器、自锁式防滑装置功能是否有效。
五、起重机超载保护装置验证环节
在对起重机超载保护装置的验证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是部分施工单位未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调试,特别是对臂架型起重机超重力矩限制器,如果调试得过大,有可能造成起重机倾覆,易引起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规避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应核查设计文件、起重量特性曲线表等,要求试验的载荷要准确,提供的产品必须有型式试验合格证明。对于安装调试不符合要求的,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六、集群作业起重机的检查环节
在对集群作业起重机的检查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是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监控手段(安装安全监控装置)控制起重机的作业范围,很有可能造成起重机交叉作业而发生碰撞。规避措施:应在现场告知使用单位不允许同时作业,保证安全距离。如果在技术手段上无法满足时,应要求使用单位做出书面承诺,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保证起重机在可控范围内工作,以免起重机发生相碰事故。
七、起重机进行载荷试验环节
在对起重机进行载荷试验环节,存在的风险主要是试验的方法不科学。为确保设备安全,检验安全以及人员安全,可采取以下规避措施。
(1)载荷试验前应核查施工单位的试验方案,检查现场试验条件。试验条件应满足《起重机试验规范和程序》(GB/T5905-2011)的要求。
(2)试验的顺序应该是:空载试验-额定载荷试验-静载荷试验-动载荷试验。如果前一个试验不合格,不能进行下一项试验。否则,容易造成起重机试验事故。
(3)试验载荷的重量要准确,否则一旦发生主梁下挠超标或断裂情况时,容易出现质量纠纷。如果对试吊载荷重量不能确定时,应由使用单位和安装单位签字确认后方可起吊。
(4)额定载荷试验中有挠度测量项目的,应在静载试验后进行。尽量避免采用有价值的设备代替载荷,一旦摔坏,易发生赔偿纠纷。
(5)注意现场安全。现场监检人员应站在安全区域,防止重物坠落或倾覆伤及人身。应要求使用单位在现场设置警戒区域,保证现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