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庭教育对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年轻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问世后,便多了一份欣喜,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教养孩子。家庭是人生的摇篮,儿童在人生之初从家庭中获得的经验及所受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家庭便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1〕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名城镇的幼儿教师,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幼儿与家长,我发现很多的家庭教育进入误区。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爷爷、奶奶、父母围着她(他)一个人转。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不同,就存在了教育步调不一致,常常是父亲这样,母亲那样,或者是父母说该这样做,而奶奶、爷爷都说就不必这样做也行,你说东,我说西,这样要求互相矛盾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头脑里的正确是非观念就不可能形成。〔2〕例如,我的邻居文文小朋友,是个讲卫生的孩子,她每次看到地面上的垃圾都会主动捡起,送到垃圾桶里(她妈妈经常对她这样教育),有一天,她和奶奶在小区里散步时,发现地面有香蕉皮,她刚跑过去准备捡时,奶奶一把拉住她,说别把手弄脏了,手上有细菌会生病的。奶奶的话打消了文文捡垃圾的念头。现在她每次看到地面上有垃圾都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去捡。
1.2 片面重视幼儿生理健康,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听到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吃什么菜了?你吃饱了吗?你穿的衣服少,冷吗?“……每个家长对孩子衣食照顾得细致入微,认为这样对孩子就够了,殊不知在儿童的教育上同样还需要我们用心与他们交流。一般在家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比较重视与亲友的沟通,而缺乏与老师和教育专家的沟通;家长们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和身体健康比较关心,而不太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孩,各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可当别人在夸奖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母总是很谦虚地说,自家的孩子很一般,过奖了。诸如此类的话,殊不知他们在无形伤害一个幼小的心灵。孩子认为父母的评价是正确的,在活动中表现不再积极、自信,性格也变得木讷了。
1.3 片面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品质是人们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独立性、自制力、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等诸方面。任何一个人的认识实践活动都是智力品质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非智力品质共同作用的结果。〔3〕可是现在的父母却把智商看得很神圣,认为智商高的孩子长大就能成才,就能有成就,在“智力投资”和“智力开发”上不惜一切代价,而生活上呵护过度、骄纵、溺爱,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怕苦、意志不坚强等毛病。另外,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幼儿期就地自己的子女实行定向培养,强化训练,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要孩子学绘画、学舞蹈、学电子琴、钢琴……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让休息。爱子之心可嘉,但往往事与愿违。有一位小姑娘,原来十分活泼可爱,自从她学习电子琴后,每天家长则强迫她弹几小时,加之家长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批评、惩罚,不久,她就失去了往日的天真活泼,变得自卑、怯懦。
1.4 忽视家庭德育教育。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儿童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道德突践逐步形成的。〔4〕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可是现实中,许多家庭都忽略这一点。有的家长认为幼儿人小不管事,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追究,任其发展,信奉树大自直。有位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在摇篮中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的种子越早越好”。这话一点不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不爱惜粮食,包子、馒头满地扔,不尊敬长辈,稍有不顺心,开口就骂,动手就打;有的小男孩子甚至要爷爷爬在地板上当马骑来取乐等。只要“小皇帝”提出来的任何要求,家长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他的要求,可是这些父母及家庭成员就忘记了、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在现实中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家里打碎了一只碗,父母就大发其火批评孩子不认真,不爱护物品。当孩子打碎邻居家的玻璃,家长却在左、右看看是否有人看见,看无旁人就轻声对孩子说:“别吱声,人家没看见”。接着急急忙忙拉着孩子离开“现场”。这样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品德,都是正直的对立面。
又如在一个星期一的上午,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玮玮不小心踩了宝宝的脚,玮玮连忙说对不起,可宝宝二话没说,抓起玮玮的手狠狠地就是一口,椭圆形的牙印深深地印在玮玮的手上,还洋洋得意地说:“我妈妈告诉我,谁要是欺负了我,我应该回打他,不然我就吃亏了”。
两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充分的体现出两个家庭教育要求不同,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教育效果也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以上四类问题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探究,我认为原因是多种的,下环节我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
2.家庭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2.1 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指导。一些年轻父母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也不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不懂得怎么样的教育才能有效地让幼儿全面发展,忽视孩子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等等,所以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时常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主观性。〔5〕在教育方法上还存在落后不适应幼儿身心特点方法。通过责备、打骂等粗放方法教育还很严重,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如暗示法、引导法、心里换位法等谈不上合理运用,加以创新。
2.2 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十分重视孩子成长,但却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言语上,不大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身体力行地起到学习榜样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具体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学习环境。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文化层次等种种原因常会有两个极端: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往往表现父母娇贯放纵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需求,听之任之。还有家庭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吵闹,晚辈不能尊敬长辈等等。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2.3 错误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对于自己的唯一的孩子,难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存在着“独苗思想”,主要折射为以下三方面:
2.3.1 过多的营养,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拼命地让吃这个吃那个,生怕子女哪方面发育不良或是有所欠缺。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孩子消化不良,身体发育过早,而且还易形成挑食,不爱惜粮食等问题。
2.3.2 过多照顾与保护。家长们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了,包办代替孩子所有事情,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
2.3.3 过多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缺乏远见,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习惯于从具体问题着眼,急于追求近期效应,一些家长以为发展特殊才能就是子女成才之路,于是不顾子女的素质条件,过早定向拔苗助长,把自己年少时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2.3.4 过分强调学校教育,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家长存着这样一种观念:孩子送进学校,教育的任务自然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做家长只要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学习,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我的孩子习惯不好,能力较差,是老师教育不当造成。这些家长的认识,往往反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严重脱节。
以上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幼儿发展产生了消极和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提出几个对策仅供大家参考。
3.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长和孩子都很重要。良好的家庭里充满着和睦友爱,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同样,在不良的家庭关系中,幼儿会觉察到令人压抑的、充满恶意的气氛。现已证实,家庭不知睦对幼儿神经系统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还应记住,整个家庭生活作风,不仅会影响大人们之间和睦关系,简直可以说,它会像掺加在乳汁里的东西一样被孩子吸收。一种是井然有序,另一种是混乱不堪;一种是乐观而富有朝气,另一种是萎靡不振;一种是富于生活情趣,另一种是白白消磨时间;一种是性格开朗,关心他人,另一种是孤僻闭塞,不与他人来往。被“吸收”的行为方式也一定会终生留在他们心目中的。
3.2 教育要全面适度,不求早专。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认真抓紧,又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注意孩子健康。早期教育不反对教孩子认字、学画、算算术,但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教会孩子认识活动的一般方法,培养训练思维、记忆、观察、想象等能力。同时通过智力活动来培养孩子行为中意志、情趣、习惯,激发其求知欲。有的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往往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想让孩子及早掌握一门专长,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半途而废。其实,早期教育不必急于为孩子选择专长,而是应让孩子全面发展,为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等打基础。家长还要不断学习,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3.3 家长要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早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精神风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模仿力强,判别是非的能力低,日常中如果家长言行文明,举止大方,孩子也会文明大方,反之,如果家长满口粗言秽语,孩子也会跟着模防。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孩子不做的,自己也不要做;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及时教育纠正;要坚持讲道理,使之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帮助孩子逐步学会分清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4 注重教育合力的形成。家庭成员教育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里,对孩子的要求要做到统一,当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们应谨记的是必须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即使有争执,也应背着孩子提出,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了教育效果,还产生不良副作用。〔6〕此外,家长和学校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家长要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会达到较好效果。据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最听老师话,老师说怎么做,他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碰到什么问题,及时反映配合老师进行个别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如有些孩子在家很懒惰,在学校却很勤劳,在家很任性、自私,但在学校却很有礼貌,乐于助人。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系统性强,周期长,它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诱导,优良的环境熏陶和良好的品质行为的示范。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娇弱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到大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7〕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要抓住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良好时机,挖掘教育潜能,努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 涛.现代教育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8):1082
[2] 现在教育报.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2003.12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18
[4] 史慧中.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10):163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古今中外,不少家长、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探究,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然而,近年来,在处于青春期发育高峰,中考升学关键的初三家庭教育实践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存在着“重教而不善教”的现象,出现了种种误区。
一、初三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重智轻德的误区
1.重视智育,忽视其它。初三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便是过分重视智育,把学习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认为学习好是最重要的,关系到升学和今后的前途。为此,做父母的给孩子请家教,让孩子上无休止的补习班,到学校与教师交流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对表现出来的自私、任性等问题,许多家长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轻视德育。初三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家长忽视对其进行必要的劳动知识的传授与劳动技能的培养,使之丧失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体验,家长忽视劳动教育。
2.重视主课,忽视其它学科。初三家长为让孩子升入一个好高中,对孩子的数理化、外语等特别重视。家长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是搞好升学考试,不重要的学科,尽管孩子愿意,家长也不同意,如地理、历史、电脑兴趣班等,当上这些“杂课”时学生就请假回家补文化课,这在中考前一两个月更为明显。孩子兴趣得不到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差,影响全面发展。
(二)重身轻心的误区
绝大多数初三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异常关注,经常补锌补钙防生病,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孩子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过高的父母期望,心理压力很大,家长却不予重视,还时常讽刺、打击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早恋、网瘾等大多是由于抑郁、焦虑、过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因素造成的。
(三)过度教育的误区
1.生活上过度关心和照顾。父母总怕初三孩子学习累,吃不好、穿不好,经常单独为他们改善生活,卖补品,上学车接车送。甚至有家长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代价,在学校附近租房,对孩子百般伺候,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懂得也不会考虑别人,缺乏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也差。许多孩子自私、依赖的坏习性便是在父母这些“最好”的动机下养成的。
2.学习上过岢要求和期望。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父母深感学习、学历的重要性,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重点上名校。学习只重结果,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了初三学生的惟一目标。晚上做作业至十二点是家常便饭,初三一年中也没有几天休息,为了节省时间吃饭还得加快速度。有的家长规定:“考试学科必须90分以上,80分为不及格!”一位东北育才学生的家长曾对我说:“孩子现在考的是初三年组第一,但还不是十分满意,因为第二名就差他5分,回去把孩子数落了一顿”。学习上过分要求,与其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如说是家长的无知与自私,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3.评价上过于消极和过度打击。初三学生很好面子,当成绩不理想时,失败感会和自责、自卑一齐压向心头,这时家长的肯定、信任几乎就成为他们失败后信念的支撑,动力的源泉。然而现在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表现在言行上,轻则“你就考这点分,你还能干啥吧?”重则“你这也不行,那也比别人差,干脆不如死了得了,就当我们没养你”。为此,众多学生感叹,在父母眼中,他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被发现。
(四)其它教育误区
1.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方面,家长往往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中考时如何好学上进,自己如何懂事,进而责备孩子“不思进取”等等。横向比较方面,家长往往拿同事的、邻居的孩子对其说教:“你看人家,这次又比你考得高,什么都比不过人家,哎!”
2.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据某市家庭教师事务所统计,在一些学校初三毕业班学生有70%左右接受各种类型的家教辅导,有的家长甚至还请陪读。初三家长忙于工作或学习,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便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既辅导孩子学习,又负责接送照管孩子,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家庭教师,孩子缺少了血缘亲情的关爱。
二、主要误区的应对策略
以上是当前初三阶段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在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又如何逐步扭转所存在的误区呢?我认为至少可以采取以下四点策略。
(一)淡化考试分数,注重素质全面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事实上,影响孩子终生发展的因素中,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学问,中考的分数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一切;其次,不和其他孩子进行盲目攀比,淡化过高的期望,家长要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认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心灵沟通,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初三阶段,很多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凡事都不与孩子商量,用父母的权威扼杀子女的思想,上不上补习班、上什么补习班、考什么高中都是父母说的算!这样,不仅让子女失去进取之心,萌生逆反心理,还往往产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信任危机。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倾听、懂得倾听,与叛逆的孩子进行书信交往,重视亲情之间的情感沟通,避免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的误区。简单命令以至挖苦打击只能消极影响孩子,平等沟通、循循善诱才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
(三)遵循初三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初三阶段,家长应多一点忧患意识,坚定让孩子吃苦的决心。生活上过度照顾,越俎代庖地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环境,是无法让他们独立自主,成为一个真正成功者的;(2)见微知著,优化心理品质,家庭中孩子最容易无意识地展露自己真实的思想,家长应该对其只言片语加以重视,见微知著,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荣辱和升学,使孩子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3)进行赏识教育,防止心理伤害,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表示肯定,避免消极评价和过度打击,培养其自信。
(四)开展咨询服务,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
(1)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初三阶段比较理想的作法是:在中学附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系统地向家长介绍初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庭树立与主流文化相协调的教育观;(2)引它山之石,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要吸收其他家长的成功经验,共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3)建立和完善家教咨询服务体系,在现有基础上,以研究、咨询机构为主体,逐步实现融诊断、治疗、咨询、指导、救助功能为一体的家教服务体系,为提高家教科学化水平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常见方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转贴于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二、现代孩子差强人意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造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纵观社会,不难发现,现代家庭教育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成天把孩子关在高高的院墙里,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硬逼孩子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不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成天不是做作业就是读书,不是读书就是做作业,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单调的生活别说天生活泼好动的孩子十分讨厌,就是成人也难以适应,难怪孩子不喜欢家长,甚至讨厌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有的家长则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甚至干坏事,这样的家长在纯真的孩子心中简直就是大坏蛋,深恶痛绝,彻底没有地位,这时你的教育会有效吗?……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家庭教育的对策
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面对两代人的关系日益恶化,现代家庭教育该如何适应呢?
(一)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年代已逝,父母与孩子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而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孩子有他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父母应该时常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做积极的肯定与支持,即使发现孩子有错误,这个错误是父母认为的,孩子却不认为是错,毕竟孩子的社会阅历不深,还有许多东西是他们未知的,这是的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除了打就是骂,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孩子也许当时服从,但内心都在咕哝,不服气,甚至产生逆反心,如果长期积存,一旦爆发出来,后果可想而知。
(二)家长应该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你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成不了“李四光”、“陈景润”,但他也许能成为“徐虎”、“刘翔”之类的人才,你有何必苦苦要“分”、要孩子考大学呢?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都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光有高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不好,即使考上了大学,将来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被社会淘汰出局,甚至走上歧道,那时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结合教育的现状,笔者总结出了现代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十原则,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1.爱:孩子都需要爱,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胜于对玩具的需求。
建议: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
2.规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你应该教给他一些为人处事的规则,让他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建议:使用严厉的但能被孩子理解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不管你什么时候再犯这样的错误,我都会阻止你的,直到你自己改正为止。”
3.以身作则:对孩子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往往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的行为,因为在孩子整个成长中,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榜样。
建议: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正在看着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4.自尊: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
建议:即使孩子的发展与你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或者他的表现令你难以理解,你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你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作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还要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
5.表扬、批评恰当: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称赞是重要的,但如果言过其实,反而有损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的健康发展。相反,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则会破坏孩子的成就感。
建议:让孩子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在他做完后说一声好,让孩子有成就感。
6.良好的健康习惯:父母注重身体、饮食卫生,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照料好自己的身体很重要。
建议:让孩子定期去医院接受必要的体验,让孩子了解坏习惯对身体的危害。
7.多跟孩子在一起:即使工作再忙,你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每周和孩子一起计划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期盼这个时刻的到来,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和他在一起。
8.学习动力:要注重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切忌拔苗助长。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过大的压力会影响他内在学习动力的形成,影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在幼儿期就开始指导孩子阅读;培养他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好奇心;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和他一起讨论问题。
9.幽默感: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和孩子一起欢笑: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要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建议:和孩子一起阅读幽默书籍,看喜剧电影;当孩子尝试幽默行为时,父母应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