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自私心理,指的是言行举止只考虑自己本人的利益,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而没有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这类学生中,有些能立志升学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他们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埋头学习,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甚至于对集体工作漠不关心,只为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着想。
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上的积极性,更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为此,我首先在全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相互关系、人们对待集体、对待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良好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一切言行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然后我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管人,同时受人管,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小李是班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优良,处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影响,班干部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但他的思想顾虑较多,不敢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对一些违纪事件未能大胆制止,事后亦不敢如实反映。我便注意指导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及时检查;有了点滴成绩,表扬他;出了问题,我为他承担责任。于是他主动大胆工作,不仅惜时、刻苦拼搏、成绩优秀,而且处处关心集体,为建设“团结、友爱、求实、进取”的班集体出点子,还组织团员开展活动,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影响下,全体班团干通力协作,全班同学共同拼搏,在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上,大家齐心协力、勇于进取,敢于与强手比高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学期末,该班团支部被评为三水市“先进团支部”,该班被评为年度学校“文明标兵班”。小李同学自己也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二、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保守心理,指的是希望维持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平安毕业”。
对这类学生,应采用以鼓励和激发教育为主的方法,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主的正面教育,要用“三个面向”、“四有”思想和实例开拓他们的视野,尤其是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一类学生解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达到“跳一跳,终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这对于安于现状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调动。另外,注意及时表扬。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有位姓林的男同学,头脑灵活,但数学成绩一般,进入高二学习数学劲头仍不足,一心只求毕业就可以了。有一次测验,这位同学数学得了65分,虽然在全班同学中属于中等的成绩,但比过去已有了进步。因此,我抓住这一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并在个别谈心时对他的进步,近期的投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此他学习数学的热情高了,经常钻研数学题,不懂的主动去找我弄个明白。于是我又特意赠他一本《高考数学解题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钻研,结果成绩大有提高,中段考试跃上85分,并且成绩一直维持至今,处于尖子生的行列。我知道,他是受到表扬而激发好学热情所取得的成绩。可见,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表扬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当他们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以充分发挥
三、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言谈、做事总认为别人会耻笑他;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别人,毫无自信心。上述表现容易发生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失败的情绪体验较多,加之听到的更多是训斥和嘲讽,更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关系淡漠。
对于这类学生绝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这种爱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记得有位美国诗人曾经讲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的事迹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放下精神包袱,直起腰来,抬起头来向前走。二是要在学习中“拉”他们一把,耐心为他们补习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解题,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给他们布置作业,另外,把基础好的同学找来,向他们说明我今后的做法,要求他们配合搞好班集体,然后把基础差的同学分配和成绩好的同学共桌,以方便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同学。再者,教学中注意分层次讲授,设计不同档次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转变为“开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识地选一些题对他们提高,或巡视堂上练习时发现他们做对,就让他们在黑板上版书演示,使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消除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所得一点体会,在教学教育中取得一定成绩,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经验,争取更大的成绩。
主要参考文献: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波动性和迷惘性,他们正逐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经济不独立,思想不稳定,世界观尚未成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
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当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情绪受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无法解脱,紧锢在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轻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虽说能坚持上课,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重者会做出残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事情,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就是个特别的例子。我校也有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休学或者失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愈,不仅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我校有一位男生,无缘无故的焦虑,导致严重失眠,到我校门诊部求治,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整日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痛苦之重,这样的学生如果遇到特殊事情的激发特殊因素的刺激,难免会产生超常规的行为,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改变以往“见病不见人”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和形而上学观点。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适应能力差
2.1.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他们同样怀着更高的梦想,想象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高考下来,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无奈之下选择了原本没有什么特殊级别差异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但这种落差不自觉显现在他们的心中。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较大改变,大学校园远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满眼灰色的楼群产生厌恶情绪,大脑反应慢,经常出现忘记返回路线的情况。
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入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从个人中心的小圈子到无穷无尽的网络中这一环,不能很好完成社会化转换,必然产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进入大学新奇过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壮志不复存在,所谓“60分万岁”不是罕见现象。
2.1.2对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我们把职业技术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就是响应国家倡导,适应人才对高等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个职业技术和学科分配上的差异,同样学生也存在着有的学生偏强于文化素质,却毫无专业技能的底子,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些职业技术领域里很强,但他们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就是综合素质的偏低,这些本身的客观基础的不平衡,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导致心理的失衡,我们有的学生是网络高手,能独立编程,甚至是某些知名门户网站的版主,他们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地生存,甚至月收入几千元,他们在IT领域里的成就让他们自豪,骄傲,但每每综合考试下来,几门不及格,一方面我们在倡导挖掘专才,另一方面我们也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说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体系中容易产生混淆和失衡的因素。
2.1.3对经济状况的适应
家境富裕的学生优越感强,但他们却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毛病和行为方式:高消费,不知道节约,不体恤人情冷暖,歌五酒六的生存状态,即便不出现偏差,也会和大多数家境一般的孩子产生隔阂。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大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那就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偶尔会对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这样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出现人格偏差,面对生活没有信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是个跟社会实际结合得非常密切的教育体系,对社会脉络的把握,对时代需求的适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时代进步过程中所伴生的问题,所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和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我们处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结合部,也是容易遭受负面因素袭击的易感人群。
2.1.4生活自主性的适应
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以及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们的家长让我们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从小要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会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为大学生心智却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心理樊笼的存在。
同时,我们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性和灵活性,我们在技能培养上强调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适合社会需要,我们在人才培育上强调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
2.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2.3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
情感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我们的孩子有享受美好的渴望,但他们尚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在这个复杂的问题前面他们很难成为强者。
生理心理的变化。高校阶段是大学生由普通教育转向社会就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男女同学的发育基本上是成人水平,个个体格健壮,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但是,生理变异是心理变异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封闭性,表现为内隐、曲折、不易形诸颜色,并带有较多的社会性、政治性,对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存在着焦虑、对社会上的某些矛盾还不大了解,情绪容易波动,反映比较强烈,具有两极性,一会儿振奋,一会儿又失望。当然,绝大多数同学自我意识在增强,并能作自我调节。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受到溺爱,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很容易形成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
3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1)设置或分配专门机构,专项管理学生心理问题,把学校医疗机构、学生管理机构发动起来,主动配合,采取措施,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采取体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常设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由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远离家乡和亲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遇到困难往往难以适应。另外,在高中期间,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沉重的心理压力所困扰,生活内容十分单调,全力以赴把考上大学作为首选目标,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生活阅历很少,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以后,一些原来感到“自我良好”的大学生在竞争中相形见绌,自尊心受挫,时间久了,心理障碍逐渐形成,严重者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2.学习持久紧张和竞争矛盾的激化
从高中到大学,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进入大学后,在高手如林的环境中,大家免不了要激烈竞争,同时为了毕业后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大家也必须竞争。这样,在大学生之间就会增加距离,甚至可以激化矛盾。生活的压力大,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大学生难以想象今后所要面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因此产生心理障碍。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导致心理疾病,以致造成精神崩溃。
3.社会交往不良
在中学时期学习任务繁重,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很少与外界接触。进入大学这个群体环境以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主要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的学生因为客观因素与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与群体关系脱离,孤僻、冷漠,甚至无端猜忌,这就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里应当指出,建立良好的群体环境,风气是十分重要的,严肃、活泼的气氛有助于个体消除各种不良心态。
4.生活上的挫折
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来源于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当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失恋、身体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时间过长将导致不良刺激,情绪发生剧烈变化。科学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会使人的下丘脑、脑垂体、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使身体和心理抵抗力减弱。如果患者性格又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人们就无法了解他的困难。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于是心理障碍就会越来越重,最后常常表现为偏激,拒绝劝告和安慰,自卑感、负罪感加重,常常会引发悲剧。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我们要正确对待,并及时给予调控,加以专业人员的正确治疗,帮助他们解除痛苦,使其逐步走向成熟,从高校的教育而言,本人认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防治工作。
1.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成才目标。心理学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去研究人。心理现象是指人的认识、情绪、意志过程和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体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现象影响、决定了学生的各项活动。因此,应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及早地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症状。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心理学更应钻研。例如,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和性格,发扬有利因素,剔除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如开办专题讲座、推荐读物等,使学生了解自我,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自己管理自己,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纵观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无不与他们自身缺乏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有关。因此,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去,不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2.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心理疾病的产生多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后,个体情志变化所致。因此,学校应注重集体主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时,要尽可能地寓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多交知心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领导和教师也要深入学生中间,加强感情联系。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情开朗,尽快消除障碍。
3.防止恶性刺激
要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这些学生急需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如果他们从外部环境中得到适当的帮助,病症就会很快得到好转,相反,如果受到严重刺激就会加重症状,甚至酿成恶果。精神病是目前对学生健康危害比较大的一种心理疾病,有的潜伏期很长,不易发现,所以,对学生要多观察,注意其语言、行动的变化。如果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尽早诊断和治疗,提高警惕加强管理,防止意外。
4.在学生中间开设心理咨询业务
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可以合作,可以在校医院设咨询部,门诊成员可由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家组成。帮助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和社交训练,这是一般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说校医不仅要治病,还要“医人”。
3、结束语
总之,心理障碍是人人都有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去跨越这个障碍,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心态问题,心态决定人生,而决定心态的又是个人的素质修养。作为学生的老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和看待问题的态度,不仅要传授文化给学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使他们学会面对生活,解除心理障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成因十分复杂,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学习紧张、社交差、生活遇到挫折等方面谈谈如何防治心理障碍。
【关键词】心理障碍因素防治
参考文献:
[1]郑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2]董玉梅.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3,(05).
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是神经症的一种,患者有显著的躯体化症状,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与冠心病相似,患者多就诊于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常易导致误诊。我们对2000~2004年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就诊的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对象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5~67a,平均54.8a;既往有高血压史者2例,糖尿病史者1例,高血脂史者1例。
1.2方法对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临床表现患者多以突发的心前区不适为主诉前来就诊。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前区闷痛、压榨感、濒死感、呼吸困难,伴大汗,手或全身震颤、麻木及强烈的恐惧感。持续5~20min可自行缓解,与劳累及情绪激动无明显关系,含化速效救心丸不能明显缩短发作时间。总病程数月至数十年不等,症状反复发作,长期按冠心病治疗,应用降压、调脂及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不能减少症状发作。有8例患者时时刻刻要他人陪伴,不敢单独在家或出门;18例在发作间歇期有惴惴不安、阵发性多汗等症状。
2.2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症状发作时显示明显心肌缺血者1例(2.6%),心电图出现动态演变,且心肌酶增高1例,运动试验阳性2例(5.26%),静息状态显示非特异性STT改变8例(21.1%);彩色超声检查显示室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梗死2例(5.26%);2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5例显示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20%者3例,40~50%者2例,无明显血管狭窄者22例。
2.3诊断及治疗38例患者均经临床心理科会诊,符合CCMD3惊恐障碍诊断标准,停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给予抗焦虑、抑郁剂舍曲林、阿普唑仑等治疗,症状渐改善。
3讨论
3.1误诊原因(1)惊恐障碍的症状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症状极为相似,并且反复出现,发作不限于任何特殊的处境,发作持续时间为5~20min,部分病人在发作时有心电图的缺血改变,部分伴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容易误诊;(2)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误诊率也越来越高,除非有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否则,临床医生不敢轻易否定该诊断。(3)依靠临床症状及心电学检查诊断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部分内科医生对惊恐障碍认识不足,过于相信首次诊断,易导致长期误诊。
3.2防止误诊的措施(1)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心前区不适的特征。冠心病患者的心前区疼痛,大多呈典型的压榨感,束带感,持续时间为3~5min,心肌梗死发生时,胸痛时间会延长,伴有出汗、窒息感、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可迅速显效;而惊恐发作患者的胸痛可以是刺痛、闷痛或钝痛,持续时间普遍较长,有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或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的效果不明显;(2)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多与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有关,而惊恐发作患者的胸痛发作常不可预料,呈自发性、无明显诱因或与情绪及心情有关;(3)冠心病患者在胸痛发作时,多有ECG成组导联的缺血性STT改变,胸痛缓解后ECG与发作时常有明显改变;而惊恐发作患者的胸痛发作时ECG常呈非特异性STT改变,与发作间歇期的ECG无明显改变;(4)冠心病患者在发作间歇期能正常生活,而惊恐发作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有惴惴不安、阵发性多汗等症状,常感到自己像一个永远的患者,情绪不稳定,易出现衰竭状态;(5)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常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狭窄或阻塞性病变,狭窄程度多>50%;而惊恐障碍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狭窄或阻塞性病变,或狭窄程度<20%;(6)惊恐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很低,有明显的精神神经质倾向,情绪不稳定[2],较少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据国内外文献报道[3~5],冠心病患者有50%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有45%伴发抑郁情绪,但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症状明显重于冠心病患者。
总之,应在内科医生中普及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并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者,应当考虑到惊恐障碍的可能性,有条件者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如能排除冠心病,可以彻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避免过多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同时积极给予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及心理治疗,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9
[2]卢乐萍,刘雪虹,王力娥.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10
[2] 陈明琴.高中生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6
[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监制.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使用指导[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4
[4] 吕幼枫.克服焦虑心理,走向成功之路――高中生心理教育漫谈.[EB/OL].洛阳市第一高级学
注解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方法的思考,借鉴学习理论的一些经验,对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排除进行分析论证。
2分析与讨论
跨栏跑是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技术性较高项目之一,教学如何抓住项目技术特点和重点,并联系实际来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对学生掌握技术和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2.1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栏架是人为的障碍物,学生看到栏架就会表现种种惧怕心理,怕踢栏、碰栏或被栏绊倒。不少学生怕字当头,缩手缩脚,以致动作僵硬、步伐紊乱、技术动作变形;有的学生因“恐栏”心理加剧,甚至不能跨越栏架,对上栏的距离判断不准,于是就会栏前倒小步子、跳栏等;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为“拉大步、倒小步”,这不仅使神经系统高度紧张,从而导致肌肉僵硬,协调性差、多余动作多、记忆和思维能力降低,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增加了困难,同时妨碍学生正确地形成动作表象和动作要领。因此,探讨和分析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2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因素分析
初学攻栏时,学生通过视、听等感知器官获得有关跨栏的感性认识,如动作示范的理性认识,动作讲解而形成的粗略动作印象。如果学生的这一初步印象与正确技术存在较大偏差,或是由于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对学习跨栏跑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就会形成倒小步子、跳栏等动作。由此可见,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意志薄弱是造成以上种种原因的四大心理障碍因素。
2.2.1空间知觉因素
空间知觉的感知对象是栏架的高度、起跨距离、摆动腿抬起的高度、起跨腿的蹬地方向、身体重心的位置以及体姿状态等,如果空间知觉不好,学生就会因起跨点近而倒小步子,蹬地角度大,腾空过高而导致跳栏。
2.2.2时间知觉因素
时间知觉的感知对象包括攻栏、摆动腿的伸压、起跨腿的提拉以及过栏的时机。摆动腿的攻摆动作应做到快速连贯,积极有力。教学中常见的错误是摆动腿伸小腿过早致使过栏速度下降、大腿碰打栏架、或是过不了栏而落在栏架上,甚至造成摆动腿插入栏下而摔倒。一旦出现上述现象,就会在练习者心中留下阴影,并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对初学者尤为如此。
2.2.3运动知觉因素
运动知觉即肌肉的本体感觉。众所周知,动作的正确完成是身体部分肌肉协调配合的结果,而肌肉群间能否协调配合,又取决于肌体对肌肉的大小、方向、动机及主、被动机群间转换过程的感知是否清楚正确。因此,要提高动作过程的正确性,必须设法加强肌肉本体感知觉能力。
2.2.4意志品质因素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克服困难做出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跨栏是一种超越障碍物的运动,对进行这项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意志薄弱,而有的学生身体矮小或力量素质差,不能正确的估评自己的能力,存在自卑心理,上述这类学生易形成对跨栏的恐惧感,而形成动作变形也是意志品质因素造成的。
上述四点是造成跨栏跑教学中的四大心理障碍,为消除这些心理障碍,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3克服跨栏跑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2.3.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建立清晰的动作概念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动机作为动力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所支配,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等,当然也不能忽视直接的学习动机。
2.3.2讲解示范要有鼓动性
示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技术动作的表象,在表象形成过程中,学生掌握技术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利用表象。
2.3.3选择适宜的练习手段
当学习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心态,有的跃跃欲试,也有的紧张畏缩。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运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接受能力强,掌握动作快;反之,消极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分散等。
2.3.4正确运用暗示和错觉
暗示是指用含蓄、直接的方法对人的状态迅速产生影响的过程。“望梅止渴”就是运用了暗示和间接暗示。暗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一般来说,应根据具体事物和对象的特点,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运用,方能产生积极作用。在教跨栏跑时学生害怕,三步上不去,五步步幅小,下栏后不敢积极跑动,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也可在跨栏前让学生跨同等高度的橡皮筋或竹竿,由于增加了宽度,使学生产生了几何图形的错觉,即跨越的高度增加了,但感知却认为降低了,或并不感到高,通过这种暗示方法,即可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又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
2.3.5关心、鼓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所谓关心就是在授课前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和胆量,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跨栏时,应把掌握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放在前面,当这些学生跨过时,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能随之跨过。老师说有进步,虽然没有进步,也应该说很好、有进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精神。
此外,还应借助于理论知识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完成动作不好,其原因往往是不善于动脑筋。用固定法、完整法、好坏法、对比法、比赛评价法等方法,克服由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运动知觉因素和意志品质造成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认识跨栏跑教学中易犯的错误,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结论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动作复杂,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是不行的。但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也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提出以下建议:
跨栏跑是在快速跑动中要连续越过有固定高度、距离和数量障碍的运动项目。它的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感强,锻炼价值较高。通过跨栏练习,不仅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跨栏初学者往往会产生好奇、新鲜和恐惧等心理,而且易发生碰伤、扭伤等事故,形成心理障碍。因此,在跨栏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心理也要有特殊的要求。对有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训练,也会影响跨栏技·术的掌握。为了提高跨栏教学质量,本人把运动心理学的认识过程运用到跨栏教学的实践中,对跨栏跑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及其消除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二年级35名跨栏男生和38名女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 2. 1问卷调查法:对受试者教学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反应问卷调查,二次共发问卷调查表144份,收回144份,回收率达100% o
1.2.2分析法:采用百分率u值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各指标变化的规律。
1.2.3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专著及文献资料,为本文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结果与分析
从表1.2可以看出,调查73人中,教学前对跨栏跑感兴趣者男生只有6人,占17.1%,女生仅5人,占13.2%;教学后男、女生感兴趣率分别上升到97. 1%和94.7 %。教学前有恐惧感者男生32人,占91.4%,女生32人,占84.2%,教学后分别下降到8. 6%和8.43%;无恐惧感者由教学前8. 6%和5.3%增加到91. 4%和84.2%;害怕受伤率的人数及其百分比下降也十分明显。这充分说明通过教学的心理调节,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显著的加强。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对栏的恐惧心理存在着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富于技术、技能的掌握,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产生良性循环。相反具有不良反应的心理状态,则会使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技术的掌握。
3跨栏跑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障碍指一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和障碍,其目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失望而固执的情绪状态。本文提到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跨栏教学中产生的恐惧心理、紧张情绪及其由此而引起的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3. 1跨栏跑是带障碍的短跑运动,男子110m栏高106. 7cm,女子100m栏高84cm,学生因怕栏高,同时又怕碰栏,一看到栏架就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犹豫不决,对能否过栏产生心理压力,致使跨栏技术变形,恐惧心理随之产生。
3.2跨栏运动项目由于技术比较复杂,不仅需要力量与速度,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关节灵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状态。由于较多学生在学习跨栏练习时过度紧张,心理紊乱,知觉范围狭窄,思维迟缓,思想不集中,从而产生过多的焦虑情绪导致跨栏动作僵硬,上下肢配合不协调,因而产生恐惧心理。
3.3有些学生盲目自信,急于求成,导致技术动作走样,变跨栏为跳栏;也有些学生凭着身体条件较好,以错误的技术动作侥幸过栏,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情绪消极,表现浮躁,逐渐产生恐惧心理。
3. 4在过去练习中,因身体、技术及其心理方面的原因,出现过碰栏,摔跤、擦破皮、出血、骨折等损伤经历,再做这个动作时就害怕,导致肌肉用力失调,影响对技术的掌握,严重时还会产生心理障碍。
4克服跨栏教学中心理障碍的方法
跨栏跑运动的恐惧心理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下产生,是后天获得经验建立起来的复杂条件反射。只要找到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正确地予以化解,恐惧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 1心理疏导法
通过心理疏导,使学生明确跨栏跑不仅是练身体,练技术,也是培养勇敢顽强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精神的过程。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使学生心理上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做一些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跨越动作,帮助他们解开心理上的疙瘩,树立跨越的信心。
4. 2确保示范质量
教师正确优美的规范动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突出跨栏特有的节奏感,形成学生正确动作表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心理愉快的感受,消除畏惧心理,使教学活动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有艺术性。同时还可以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和比赛实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正确技术,让学生建立起深刻的技术概念。观摩正确动作后的表象演练,有助于消除恐惧心理,提高技术水平。
4. 3降低练习的难度和强度
在不改变技术动作要求的前提下,暂时降低练习标准,先采用低栏和较近距或简栏架,让学生在较轻松的条件下完成一系列练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从简单的过栏动作感知到复杂的空间、时间感觉,从建立分解动作到形成完整技术的表象,直至建立“栏感”,消除恐惧。
4. 4加强安全措施
在跨栏教学中,不少学生因动作不熟练,往往容易碰伤或摔伤。因此要教育学生不仅要以正确的姿势跨栏,还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碰栏。跨栏跑比赛规则中允许运动员将栏碰倒,在练习中碰栏是不可避免的。碰了栏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碰栏的原因,认真改进过栏的技术。同时要加强保护,减少伤害事故,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4. 5合理的教学分组
安排胆大、技术稳定的学生和胆怯的学生在一组,在相互观摩和帮助中达到克服恐惧心理的目的。一些身材矮小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对提高技术动作和运动成绩的悲观心理,这时候特别需要鼓励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可以从同班学生中挑选若干名身体条件相类似、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鼓舞胆怯学生的信心,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掌握跨栏的技术动作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练习,组织教学接力比赛,经过竞赛杠杆等,以引起跨栏跑的兴趣,分散紧张感,消除恐惧感。
5结论与建议
5. I在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该项目的器材特点,技术难度和学生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引起、产生恐惧心理属于正常。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起到了积极作用,激发了学生对跨栏跑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效果十分明显。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技术动作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紧张、胆怯、畏难、恐惧等心理障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或是教学中对学生心理把握不准确,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鱼跃前滚翻这一教学项目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本文就鱼跃前滚翻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避免或克服心理障碍进行探讨.
1学生在鱼跃前滚翻学习过程中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1. 1身体素质、协调性差及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及协调能力是学生完成技巧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自身条件又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或恐惧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影响了学生正常地学习动作的技术.在鱼跃前滚翻的教学中,若学生具有一定的滚动基础,在滚动过程中手能控制滚动的节奏、团身圆滑,那么学习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就容易形成,反之教学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若教学没有针对性或是进度太快就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不利于动作技术的形成.
1. 2学生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
学生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学生对自身素质认识不足、对动作难度过分夸大而造成练习中缺乏信心,不敢迎难而进的情况,也会出现学习中因为失败动作的再现或看到其他学生做了危险动作而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动作技术的正常学习.鱼跃前滚翻的动作由于要求腾空要高,撑臂要远,因此部分学生练习一开始就缺乏信心,再加上看到其他同学或自己做了叠腰或跌背的危险动作,于是就更加害怕练习了.这都是因为学生还缺乏勇敢顽强、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1. 3教师的片面要求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体育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体育教师很可能会对学生不分层次地按同一标准片面要求,他们可能会对学得好的学生逐步提高要求,而差的学生可能会逐渐被忽视,于是部分差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重,从而产生心理障碍.鱼跃前滚翻教学在教师的片面要求下,最容易造成许多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衔接动作的各个环节,简单的练习还未完全掌握就过渡到要求更高的练习中去,这样学生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随着教师要求的提高,动作难度的增加学生又会产生恐惧心理.
1. 4缺乏有力的保护与帮助措施
保护与帮助是技巧练习中十分必要的手段,有力的保护与帮助措施有助于学生尽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同时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身体负担,消除顾虑,增强信心.在鱼跃前滚翻的教学中由于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两手托大腿的时机、前送的力度难以把握,因此教师有可能自己承担全班学生保护与帮助的任务,这样教师可能会太辛苦而疏于保护.当然教师也可能让一些同学参与保护与帮助,但又不注意培养学生保护与帮助的能力.保护与帮助措施不足,容易造成学生在练习时缺乏安全感,从而害怕练习、
2避免或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2. 1熟练掌握动作技术形成的理论知识
对于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教师应熟练掌握鱼跃前滚翻动作形成的基本理论.应该把握好动作从易到难、腾空从低到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完成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步骤应是:(1)前滚翻;(2)远撑前滚翻;(3)保护帮助下做鱼跃前滚翻;(4)跃过一定障碍物做鱼跃前滚翻;(5)独立完成动作.教学重点是:蹬地有力,鱼跃有高度和远度及团身滚动圆滑.教学难点是:屈肘团身的时机.易犯错误的动作及纠正方法主要是:(1)腾空不够,应多加做一定高度障碍的鱼跃前滚翻;(2)撑手距离太近或太远造成叠腰或跌背,应规定距离做远撑前滚翻(画标记);(3)没有支撑、缓冲不好,应帮助体会支撑动作及屈臂缓冲动作;(4)团身不紧、滚动不好,应多做团身滚动练习.保护帮助的方法:帮助者站在练习者侧前方,在其落地时两手托大腿顺势前送.
2. 2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组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方面说,更是难点。学生对作文一般都存在畏惧心理,往往表现为对作文缺乏信心,一提起写作文,头脑一下子变得杂乱无章,甚至空白。这种作文心理障碍,从广义上讲从属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范畴。从狭义上讲,从属于学习心理品质的范畴。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写作乃至创造性的完成,制约了学生的认知与语言表达,思维与创造想象,学生处于写作的忧虑或挫折感中,终使其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形成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弱化,比如没有较好地教给学生作文思维的方法,语言表达、篇章结构安排的技巧等;二是学生在自身观察、思维、想象及语文基本素质与技能上存在显著问题,多重因素结合,必然影响学生构思及写作的整个过程;三是来自外部的干扰,如反问的深刻影响,教师的评价作文模式,生活素材的缺乏,同辈群体乃至班集体、个人生活的单调枯燥等。
纵观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枯竭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写记叙文时觉得没有题材可选择,生活源头里找不出文章所要求的素材;写议论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料可摆、无理可讲。因而这些学生常常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常以胡编乱造,或者是搭空架子,浮皮掠影,交差了事。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是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生活范围狭小,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生活单调,孤陋寡闻,平静而呆板的生活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反映和认识生活的能力,“鱼无水而不能泳,炊无米而不能食”;另一种是学生本身对生活的敏感性较差,不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愿作深入思考,虽然生活内容颇为丰富,然其观察的视角、思维活动始终麻木而迟钝,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性“枯竭”。
鉴于“枯竭”心理的成因,我们只有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诸如参观访问、春游远足、夏令营、体育竞赛、读书看报、演讲辩论等,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串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其“胸中有立壑”,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种种现象,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初高中学生要进行相类、相似、相关的思路拓展训练。如向理性思路拓展,通向逻辑思维范畴,因本质属性的相同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相关性思路拓展则是通过时空等条件、因果关系对不同事物作联想、想象。几种训练分项或综合进行,可有效地打开思路,使可说之话,可用之料,可讲之理如泉涌鹊飞纷至沓来。这就能逐步摆脱“枯竭感”的烦恼。
二、从众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作文摆脱不出教师推崇的范文,印象深刻的阅读经验,以及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认识与看法等而引起的“思维定式”。这也是学生作文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有些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味强调模仿。学生由于大量的现成书本题材储存在大脑中,因而构思时不知不觉被其 “磁化”而归一到别人的经验中,写出来的作文始终逃不出“经验框框”的束缚,影响他对生活的个性理解和思考。
例如,材料作文,要求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讨论文。材料短小简明,“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实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这是一则隐喻性作文题,第一句讲绿树成材为人类造福,隐喻人才的重要;第二句讲绿树“为了这一切”而“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料”,隐喻成就人才必须以大量吸收知识为根本;第三句讲科学实验证实了绿树吸收之多,可见“成才”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题目中的“吸收和给予”已经把相互关系提示得十分明确,不讲吸收知识,拿什么奉献?有些学生缺少认真审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构思时想到以前学过的课文《松树的风格》,在作文中单一地讲无私奉献,雷锋精神,始终不涉及“吸收”这一根本性含义,舍本求末,偏离题意,因而造成审题失误,这就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如何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方法,既要从客观上分析社会世俗人情,更要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要教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多思、巧思、深思、静思。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老师要及时肯定、勉励。如果学生思考不周,理解肤浅,尚有缺陷,教师也不能泼冷水,横加指责;而应该满腔热情地诱导、启发,让其提高认识,自觉修正。
三、封闭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或因完不成诸如双杠、单杠等课目中较为复杂的动作,或因在考核时出现动作失误而造成情绪紧张,此类情况的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手出汗、脸发白、脚发抖,说不出话。究其原因,前者属于心理素质太差,而后者则属于心理障碍所致。多年来,我对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的办法进行了一些探讨,颇有效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心理学来讲,心理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本文提到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的恐惧心理、紧张情绪以及由此而起的自信心不足、害羞等。根据体育心理学分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如身体状态、个人性格、环境、天气等,都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如有的运动员虽然平时训练时表现出的水平很高,但在比赛中却发挥失常,不能象平时一样准确地完成动作,此类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凡是起消极作用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会在各种条件下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 1较差的心理素质。有些学生由于平时锻炼的不足而导致身体素质较差,常常怀疑自己完成动作的能力,缺乏或失去自信心。因此,当他面对器械时就会产生恐俱、紧张,造成心理障碍。
1. 2情绪紧张。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做器械动作时,要有适度的紧张和精力的集中,否则过度的放松,容易产生外伤。但有些学生却紧张得过度,这样会使肌肉用力失调,神经系统反应迟缓,表现为动作变形、失常。如在做双杠练习时,先做的辅助练习(支撑前后摆动)还正常。但面对完整练习或在教师关注的时候,就过度紧张,产生上不去杠、摆动浪的幅度不大或节奏不好、下法分脚、身体失去控制等现象。
1. 3情绪不稳定。情绪的稳定性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体育课在室外进行,而且动作练习时要轮流练习,前面的练习者做动作失败,尤其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动作失败,会对后面或身体素质稍差一些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如果教师动作失败或不顺利,更会使学生情绪不稳定,导致动作练习时信心不足而失败,这种现象有时会造成连锁反应。
1. 4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学生练习的效果影响很大,轻快、活跃的气氛可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疲劳的快速消除,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如果课间气氛沉闷,就会使学生感到心理压抑,对动作的练习会有厌烦心理,从而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
1. 5恐惧的心理遗留。是指在新动作练习时产生,而在复习中也会存在的恐惧心理遗留。如上次发生过失败动作,那么下次课中就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感觉,对这个动作的练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再做这个动作时就害怕、哆嗦、肌肉用力失调。
1. 6性格的差异。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不同,可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对外部世界表现为关心、有兴趣、开朗、活泼、对周围事物容易适应;内向型的人不愿生头露面、沉静、孤僻、对周围环境不易适应。在体育课上表现为内向型较外向型的人易产生心理障碍。
2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2. 1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教师要在课上或课下与学生增加接触,与其交谈,了解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做针对性的帮助和说服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2. 2提高示范讲解能力。示范讲解是体育教学中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它能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正确规范的示范讲解要求教师讲解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简单精炼、生动形象,示范的动作要规范、标准到位、轻松、优美,应边示范,边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可能产生的紧张情绪或恐惧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提高其动作练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另外,在示范讲解过程中,对动作关键和难点要重点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有心理准备,练习时减少失误。如果教师的讲解示范不够通俗易懂,简易精炼,示范带有惊险性等,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讲解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 3针对学生的恐·俱。心理,加强对学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提高自信心.使学生懂得,只要勇敢去努力,都能完成动作。要着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的精神,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积极情绪投人训练之中。
2. 4调整练习顺序。根据平时了解,发现和培养班里的体育骨干。要发挥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头作用,可让这些学生带头练习,给其他学生做榜样,增强其自信心;发挥学生之间帮带学的作用。
2. 5加强帮助与保护。在练习时要加强保护,教师要讲清楚帮助保护的方法、作用,让学生感到即使动作失败,也是安全的,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信心,在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动作时,保护者要帮助完成,提高肌肉感觉,领会正确的动作要领。如在单杠翻身向上时,保护者可托起练习的臀部,帮助其完成,然后逐渐减少力量,直到学生独立完成为止。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在2009年61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有近300万。m因此包括必理健康在内的高职学生的多类问题不容忽视。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共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认真分析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严根据本课题组对南京两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情绪波动大,自卑烦恼,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等。②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紧张焦虑、强迫、抑郁、神经性厌食,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③较少量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等。这种心理障碍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从所占比例看,第一类数量居多。不少大学生误认为只是心情不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种情形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第三类数量较少,需要借助药物治疗。我们仅接触到一例,已经办理休学。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户而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低人一等,产生压抑、苦闷、困惑等心理,进而贬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他们缺少青年人应有朝气和活力,对学习生活无兴趣,还伴有不满的牢骚,甚至有不少大学生直接给院领导写信,建议把校名中的“职业技术”四个字去掉。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实际与自我意识中的理想差距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而让大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不及时调适宣泄,长期压抑,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是家庭相对贫困导致心理障碍。近年来,高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或者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每学年已达万元,高职院校也在4000--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人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难以承担的,致使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不少高考分数已经超过民办三本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主要是因为家庭无力支付民办三本高昂的学费。而这些贫困大学生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我们调查中发现,在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占在校贫困大学生总数的47%,问题相当严重,是帮扶的重点人群。
二、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的初步构建
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丰富全面的干预内容、众多的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等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见图1)这个系统是针对高职学生最易产生心理障碍的两个原因而设计的,由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有机组成。其中,能力干预是核心,化解由自我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物质保障是基础,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1.保障系统
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是心存芥蒂,常常回避社交活动,因而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很少与同学们接触,更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心理过于敏感,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需要经济上有投入的活动,慢慢形成退避所有活动的不良行为模式,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保障系统中.除了通过提供助学贷款等方式免除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应及时通过心理干预,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的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治疗为方法的解决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心理干预途径。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n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2.教育系统
教育系统是能力干预的核心,也是整个心理障碍干预体系中涉及内容最广泛、历时最长、由众多机构共同完成的部分。包括专业学习、专业前沿讲座、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专业学习是指由教务处和学生所在院系部共同完成,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将来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专业学习和专业前沿讲座使其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由图书馆提供的书籍和阅读场所条件下的读书活动和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从而掌握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是由团委或学工部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完成大学学业不仅是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包括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深人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来弥补缺乏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资助报酬。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仅得到一定的物质收获,更重要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针对各种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如公文的书写,日常事务的处理等。学校要积极开发阅报亭、文印社、礼品屋等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帮助一批学生通过自主经营,独立解决经济问题。 3.激励系统
在做好物质保障的条件下,必须做好能力上的支持。引导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改变贫困生对捐款献爱心认为是施舍的错误观念,加强自立、自主和自强意识的教育,防止贫困生得到经济支助后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学生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的产生。
通过愿景激励、情感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使贫困生产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活动形式主要有:①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结合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深人浅出,让大学生们了解到现阶段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增强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积极迎接挑战。②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咨询和帮助。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要求未就业的同学要摆正心态,正确评估自己,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争取和参加各种面试,尽快走上工作岗位。③提供创业教育。自2007年起,江苏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每年省级立项500个,院级立项近3000个,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贫困生投人到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去,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创办创业实验室与创业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三、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部分高职生心理障碍具有掩蔽性
高职生的自卑心理障碍常具有掩蔽性。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评价。而这些具有自卑心理的高职生常常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形成孤独自卑的闭锁性性格。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卑的存在,表现出沽名钓誉、自我夸耀,通过自我表现去掩饰那种歪曲了的自卑,形成掩蔽性性格。这种心理障碍很难通过量表检测出来,就需要进行非正式访谈等形式,或者QQ,MSN等即时通讯工作,与学生进行深人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从而寻找最有效的心理障碍化解策略。
2.应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的关系
物质保障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包括衣食等,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能力干预,即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物质保障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部分。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主体资助形式。足够的资金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而在能力干预方面,国内部分高校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上远没有物质保障成熟和规范。能力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能力支持平台。高校为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学习能力平台,加大对他们的学习的扶持力度。②就业竞争力支持平台。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给弱势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③社会活动能力支持平台。“开散式”能力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经济困难学生的脱贫障碍,拓展其脱贫机会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