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护理发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7: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发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护理发展论文

篇(1)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篇(2)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

2.1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966.44万人(2000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000~6000℃。年平均降水量1200mm。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000亿m3。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W。水资源开发潜力大。

(3)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林、果、土特产品优势。重庆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8%,湖北库区为32.9%。库区经济植物超过2000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余种。柑桔生产规模大,已形成长江三峡柑桔产业带,2000年柑桔种植面积达28331hm2,总产量24.55万t。其它林特产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蚕丝等驰名中外。

(4)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本区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丽。有闻名遐尔的长江三峡、圈椅淌原始森林、龙门河森林公园、高岚河、神农溪等自然风光;亦有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白鹤梁、丰都鬼城等人文景观。三峡工程建成后,库水延伸可辟更多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开发展示更广阔空间。

2.2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三峡库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库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875元,比上年增长7.7%,农村人均纯收入1868元,比上年增长2.5%。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库区建材、矿产开采和化工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建材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3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监测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除个别断面外,各断面年度水质评价结果为Ⅱ类。库区城市江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总体水质良好,平水期较差。据主要城市江段16个断面统计: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类水质江段占56.3%,Ⅲ类水质江段占26%,Ⅳ类水质江段占18.8%,水质Ⅳ类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城市江段岸边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约为27.55km,宽约2~120m,其中严重超标污染带总长约7.81km,宽2~45m。重庆江段的超标污染带长约5.5km,占库区超标污染带总长的70%。

3、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压力

3.1主要机遇

3.1.1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的长期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的增长方式从忽视环境,甚至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教兴国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资源超负荷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人力素质的集约经营模式。两大战略实施,不仅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为做好环境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1.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基础建设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三峡库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加快大批水电能源、西电东送、高速公路、铁路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将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艺、设备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逐步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全过程的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加入世贸组织,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有力推动三峡库区产业开发和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环境政策和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三峡库区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将会明显提高。《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已于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初步测算库区水污染防治工程,“十五”期间投资达244亿元,规划的实施将极大改变水污染状态,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1.4三峡工程将大大促进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仅在整体上对长江流域带来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为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工程建设还直接为库区发展各类市场,改善投资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2面临的环境压力

(1)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加剧。三峡水库淹没、人口增长将对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三峡库区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近几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比2000年增加10%~20%。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任务紧迫。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环保基础设施的滞后矛盾日益突出。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岸边随意排放,处理率低。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双重压力。城市化水平提高带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急剧上升。

(3)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亟待加强治理。2000年三峡库区废水排放量为11亿t,长江干、支流水体污染日趋加重。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乌江和其它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坚持不懈地努力。由于乱砍伐森林和毁林开荒,森林植被减少。2000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58万km2。水土流失造成大量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4、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进入新世纪,三峡库区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三峡工程进入攻坚阶段,2003年初期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建成。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污染防治和2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1推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妥善安置农村移民,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峡水库涉及农村直接淹房人口34.87万人,淹没耕地1.68万hm2、园地0.72万hm2。农村移民采取了种植业安置为主,结合养殖、二、三产业安置、养老金安置和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为促进库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农业。主要措施是:

4.1.1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改造利用荒山草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农林移民安置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将环境保护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相结合,实现农业人口人均拥有0.053~0.67hm2稳产高产农田,0.02~0.033hm2经果林,使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小于25°的16万hm2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工程。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措施,使农田生态改善,逐步实现库区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4.1.2科学施用化肥,采用绿色肥料,发展生物农药2000年,库区化肥按纯量计算,施用总量15.37万t,农药折纯使用量为765.7t。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成为长江水体污染重要来源之一。要改善施肥结构,鼓励综合使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菌肥料、叶面肥料等绿色肥料;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工厂化无土裁培车间,推广无公害综合性农作物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推广压低害虫基数、保护害虫天敌和科学施用农药的综合技术,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管理法规、标准,保证农药使用的环境完全。

4.1.3严格控制乡镇企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峡农村移民规划二、三产业项目768个,安置移民7.86万人。为了使库区乡镇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必须强化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整治。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大,又无力治理的小型落后生产点和企业应依法取缔或责令关闭。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排放。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和名特优产品,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并延伸生态农业;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总体上削减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在水源保护区和三峡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范围内不得兴建有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和鼓励扶持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为预防和整治环境污染提供基本保证。

4.1.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生态农业出现良好势头。2000年以来,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继续开展了地下地膜截水墙试验、坡耕地粮经复合垄作模式构建试验、裸岩石砾地开发利用试验、陡坡地生物篱农业技术模式构建试验,优良作物、蔬菜、经济果木、药材及引种试验等;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开展了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与小流域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坡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经济作物合理施肥,库区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等研究。这些成果应大力推广,促进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发展。

4.2结合城市和县城迁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座城市、11座县城。淹没线以下城集镇49.88万人,其中城市和县城迁移线下总人口达39.55万人。库区应结合城镇迁建,对所有城市、县城进行统一规划,使城市(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制定和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库区进行了初步移民安置区环境规划,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新老城区应进行统一环境规划。要保证将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土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与这些规划相互协调、同步实施。

(2)治理城市水污染,保护供水水源。要编制完善水功能区划,加强水源保护;提倡城市节水,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发展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城市港口船舶污染管理。

(3)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城市绿化,防治大气污染。到2010年,库区城市和县城气化率将达到85%,减轻机动车尾气污染;城镇要按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落实迁建区的公共绿地、道路两侧绿化、居民区绿化、工业区绿化、城市防护林带和护岸林带建设,有效控制城镇扬尘。

(4)加强环境噪声防治。对产生较大噪声的工厂企业,在迁建时应增强其隔音减噪能力,对产生较大噪声的生产设备进行消音和减噪处理。城镇迁建中要改善道路条件,改善车辆运行状况,控制交通噪3声污染。

(5)妥善处理处置固体废物。三峡地区历史堆存和近期排放的固体废物较多,应结合库底清理和城市迁建进行妥善处理处置。

4.3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1)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为保护三峡自然生态要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重要小流域治理,加强支流的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建设,以提高库区生态环境功能。

(2)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为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在三峡工程环境保护规划中,已拟定建设宜昌市天宝山森林公园、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巫山小三峡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三峡库区已建立陆生植物物种资源保护站,开展了龙门河地区气象、物种多样性、固定样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1995~2000年,相继进行了优质果树、观赏花卉、资源植物的引种繁殖示范试验。珍稀濒危植物保存达到47种。此外,在巫山地段进行了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珍稀植物的繁殖试验,已可满足保存该物种需要。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站保存了库区31个濒危植物物种,为库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奠定了基础。今后应进一步加快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制止捕杀或采挖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3)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生态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农林面源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方面的示范推动作用。力争在三峡库区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建成一批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精品示范工程。已建成的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已起到良好生态示范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试验示范项目;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开展生态示范区的规划更新,形成滚动发展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4)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库区因森林乱砍滥伐的坡地,迁建施工,矿山、建材资源开发采掘废弃的土地,应结合区域环境与发展规划、移民迁建安置规划、水土保持规划,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实施改土造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以发展森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使生态得以恢复,环境得以改善。

4.4综合防治库区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三峡库区水环境状况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为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库区水环境安全,必须加强库区水污染防治。经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所规划的总目标是:

2005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提出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治理目标,要求库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工业废水COD排放量削减3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为实现这项宏伟目标,必须认真落实以下措施和任务: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库区所有市县(区)和沿江建制镇、影响区所有城市和县城所在镇、上游区所有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要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和规模。为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行,必须配套建设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统。

(2)抓紧治理城镇生活垃圾。为确保库区的水质安全,有关城市、建制镇必须在蓄水前分期完成135m、156m、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清理。所有清库垃圾必须做到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与一般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分开处理。

(3)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认真搞好工业结构调整,坚决关停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并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主线,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实现工业污染物全面达标,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控制三峡库区上游的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和入库泥沙量。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应综合利用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5)全面治理船舶流动源污染。长江三峡库区及上游河流通航3000km,各类运输船舶9000余艘,年产生垃圾4.2万t,生活污水约1500万t,含油废水100万t。特别是200艘危险化学品运输船,存在发生事故的隐患,严重影响库区水质安全。为保护库区水环境,要配套建设污水和垃圾收集上岸的辅助设施,实施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和化学危险船舶洗舱基地工程。

篇(3)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成的复合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遵循着自然生态规律,建立与自然生态链相配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环保的利用,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个大的框架下,2008年6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宏大构想:在江西省的规划中,“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将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并划分禁止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为:建设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高效经济作物的主产区、生态高效及循环农业的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精品区。如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一切都在稳步有序地进行中。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环湖区域利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知名度及其在环境资源上的不可替性,建设以湖为纽带、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协调好区域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使区域在良性的轨道上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鄱阳湖的生态建设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的经济发展还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模式

出口产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高污染、高消耗产品为主,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成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鄱阳湖区域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及生态旅游产业还处于比较低端的阶段

江西的生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还比较缓慢。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发展的后劲不足。

2.3立法不够重视。

国家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立法对贸易与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重视不够。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府管理引导对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都有待完善。

2.4生态经济发展滞后

生态经济发展滞后是该地区出口的产品经常遭遇国外绿色壁垒限制的主要原因。

2.5国内环保标准较低。

较低的环保标准无法阻止西方国家用贸易的方式将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了环鄱阳湖经济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环保建设的力度还贸易普遍得到共识,对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主题的鄱阳湖来说,环保标准的降低将不仅仅有利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污染的转移,同时,另一方面对鄱阳湖区域内的工业企业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污染物排放的出口。

二、进一步发展鄱阳湖生态建设的策略及对策

1、搭建绿色生态平台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

江西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全省有94%的面积属于鄱阳湖水系,整个的水陆相生态系统是我国少见的省级封闭式自然地理单元。江西省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正是要突出生态这一特点。“鄱阳湖”区域品牌具备“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演变成为了该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落实区域品牌建设科学发展观,搭建绿色生态平台,保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区域内的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的污染控制对“鄱阳湖”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绿色GDP,必须清醒面对当前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使区域内企业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有效控制和克服污染,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逐项落实企业经常性的环保教育计划,并增设专门的环保预测、监督、处理机构,加强环保技术研究,指导企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安装环保设备,开展企业控污、治污的经常性监管,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对违反者按照国家法律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要求进行严厉处罚,直至关闭企业,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协力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持续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一体化目标。借助绿色平台,环湖区域各相关产业可凭借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将“鄱阳湖”牌产品定位于“绿色、生态”。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的同时,还要实施东部地区与江西在资本、科技、人才一、信息、物流、经营管理等诸方面的合作。特别要注重联合长三角实力派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参与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

2、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流域资源丰富,环湖城市合力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特色产业在集聚的同时,发展成支柱产业,形成鄱阳湖经济圈产业的亮点。可以通过统筹环湖城市的发展与湖区保护,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同时江西鄱阳湖区域范围还要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借鉴“山江湖工程”创造的有益经验,将生态和经济融为一体。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乐平市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翠平湖”、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洪岩仙境”、稀世奇幻绝景“泪滩双月”、巧夺天工的“文山石林”、避暑胜地“历居寺”以及饶派风格古民居建筑群等一批特色自然人文景观,都可以整合的态势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湖泊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美,客气质量上乘。而且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最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依托鄱阳湖、利用鄱阳湖的资源优势构建生态示范基地将会有助于提高鄱阳湖旅游经济的腾飞。依托鄱阳湖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当前鄱阳湖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标准、区域合作、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问题,倡导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抢占中国生态旅游的先机,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典范。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局:建设鄱阳湖一个核心生态旅游区,南昌都市生态、瓷都仙山文化、大庐山“山江湖”三大旅游板块,一个大环湖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圈。紧紧围绕生态旅游发展具有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系统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发展交通体系、旅游节点城镇体系、旅游多维开发体系、旅游空间布局体系和旅游政策支持体系等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六大体系,重点实施“鄱湖游轮观光休闲线”、“环鄱国际极品旅游圈”、“环鄱湿地候鸟观光科考点”、“赣西山水生态旅游走廊”、“抚州自然生态体验休闲地”、“赣鄱风情大型文娱节目”等十大项目开发工程。此外,设立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了周边城镇的建设,推动了周边农村往生态旅游的建设力度,能够完善湖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区内物质、精神、生态文明的建设,能使得示范区内民众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物质得到更大的改善。

3、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

鄱阳湖是国家首批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保护与发展”的主题已经与鄱阳湖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鄱阳湖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对其进行传统农业的生态改造,使得农业生产能实现标准化进行。同时,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发展生态工业,开发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愿望的系列“湖、鸟、渔”生态旅游产品。当然,鄱阳湖环围大展的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江西这个区域空间,还需要密切注意生产生态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业要与长三角等市场的需求紧跟。生态农业产业化应从产前、产中、产后及消费环节着眼构建质量无公害、绿色、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比如,可以发展冬季种植我国南方一项传统的“养地”经验的绿肥紫云英,这是新形势下稻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冬季绿肥,对于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种植冬季绿肥之外,还可种植夏、秋季绿肥,其对农田节能减排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要以出众的绿色农业产品及特色农业品种、高质量的农业产品品质吸引长三角市场的消费市场,并逐渐站稳脚跟。大力发展鄱阳湖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4、利用渔业排污减排为生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篇(4)

摘要:文中介绍了新时期公路养护工作者应树立创新观念及构建创新养护模式,落实新的养护措施,实现创新养护发展的高度。

关键词:公路养护;管理;创新;发展

一、公路是公路部门提供给社会的最终公共产品,公路部门的一切工作最终集中反映在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上,反映在对公路的养护状况上。各级公路部门要创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一、《公路法》总则第三条款规定:公路的发展应当遵循建设改造与养护并重的原则。但不少地方对养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在建设任务比较重的情况下,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甚至挪用养路费搞建设,技术管理人员以及为养护部门配置的设备均无偿用于建设,导致路况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高速路通了、普通路垮了”,“修了一条线,坏了一大片”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没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思想上存在一种片面的政绩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尽全面和完善。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好,前修后坏,建设成果得不到巩固,还将影响公路行业的形象。因此,各级公路部门的领导一定要克服重建轻养的思想,树立建设养护并重的观念。

第二,要树立养好公路是公路人的天职的观念。公路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养好公路、确保质量、保障畅通、服务社会”十六个字。国家把我们放在公路养护这个岗位上,就赋予了我们养好公路的职责。因此,各级公路部门要把公路养护工作放在中心位置。

第三,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在公路行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公路养护理念、模式、技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继续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观念,是适应不了新的形势要求的。因此,要围绕“养好公路、保障畅通”这个基本职能和“服务社会公益”的根本属性,积极探索新的思想理念,比方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公路养护如何搞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后的公路养护工作怎么做等等。用市场经济理念,统领新形势下的公路养护工作。

第四,要树立公路整体形象的观念。评价公路部门工作好坏,养护工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天天接受社会的检验,好坏一目了然。

二、公路养护模式要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不断创新,其基本思路是全面实现公路管理机构与养护生产单位的“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全面完成养护生产单位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实现用工社会化、全面建立市级养护市场平台,大、中、型养护工程实现跨县市区招投标,推行“五制”管理。

公路养护的总体模式是:对国省干线公路实行专业化,市场化养护,即由专业养护公司通过投标进行养护,对县乡公路实行分级分类养护,即有的由专业养护公司通过投标进行养护,有的可以实行民营化养护,对乡村公路和其他公路实行指导服务,即做一些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对大巾修工程和专项工程实行招投标,由有资质、有能力的养护公司承担施工任务,其中概算在50万元以上的工程南省公路局按招投标程序组织实施,概算在50万元以下20万元以上的工程由县市(区)公路段按招投标程序组织实施,并报省公路局备案,概算在20万元以下的养护工程由县(区)公路段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养护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对改建工程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实施。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实行合同管理,都要把质量放在首位。

积极推行基于道路业绩的养护合同 管理模式,在养护合同中明确道路养护标准和养护工期的时间,对养护作业达不到合同标准和养护工期时间的,规定了扣款标准。

在较大的养护工程项目管理巾,一是前期工作要规范,做好项日立项,工程设计和报批等各项工作,坚决杜绝“三边”工程和先建后批的现象,二是质量管理体系要健全。要建立养护工程 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工程质量检测力度,消灭质量管理盲区。三是推行“五制”管理,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廉政责任追究制。

在规范的养护市场尚未培育形成之前,原有的养护承包责任制、内部招标 制、三定一挂钩、定额计酬、国路民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仍然可以延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规范。

三、随着公路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养护市场的建立和开放,传统的管理方法必将受到冲击,其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因此,要认清形势,把握脉络不断创新公路养护管理措施。

1、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养护市场放开了,养护市场主体改变了,养护运行模式不同了,公路部门应当管什么?怎么管?要重新设计和定位公路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管事、管钱、管物的无边界管理转为以市场为平台,以服务为目的、以实现养护投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定位型、服务型管理上来。用科学、公正、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公路养护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要明确一个目的,即通过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达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增加效益,树立形象的目的。

3、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行业管理上下功夫。在行业政策、行业规范、行业管理等方面加以研究,探索出适合养护市场的新路子。二是在职责管理上下功夫。公路部门的职责是“养妤公路、保障畅通”,这是各级公路部门时刻不能忘记,时刻都要做好的事情,但是各级公路部门又有各自的侧重点,在尽好本级公路部门职责的同时,要对上级公路部门负责。三是在“五制”管理上下功夫。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都要按法律、法规办事。养护市场放开后,公路管理者和公路养护企业再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那么一切只能按章、按合同办事。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弯,大家都要研究,认真探求,适应这一新的形势。

四、新形势下养护工作怎么开展,如何发展壮大,笔者认为要做好六个结合:

1、要结合成本抓养护,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是节省有限的公路养护投资的最有效途径。要树立科学的养护观,坚持精细管理的理念,算好养护成本帐,把有限的养护资金用好,提高投入产出比例。

2、要结合建设抓养护。在设计和施工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交养后长期养护的便利问题,形成建养会商机制。养护生产单位要提前介入,主动参与,避免建养工作脱节。

3、是结合季节抓养护,养护的季节性很强。抓住了养护季节就抓住了养护主动权和养护成本控制的“龙头”。要善于总结归纳养护生产的季节特点一做出科学的养护生产计划。因路制宜,因时制宜,把握季节,尤其要做好灾害性天气和突发性公路损毁的预防工作,制定好应急预案,降低减少灾害成本。

篇(5)

2结果

在选取的356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给予人性化护理措施后,患儿用药剂量合格的占到2813张(79.02%),剂量超出的占到416张(11.68%),用量错误的占到100张(2.80%),用药不足的占到272张(7.64)。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4年对全校22岁以下护理专业学生共546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三年制大专246名,五年制大专300名,年龄16岁~22岁,平均年龄19岁。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价值观取向、职业态度、生活经济状况与需求、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意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共有问题21题。发出问卷551张,回收545张,回收率99%,有效率100%。

2结果

2.1价值观方面结果显示:当问及“希望得到大专文凭的目的”时,有81%的护生选择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有76%的护生选择不损害集体利益情况下,同时兼顾个人利益,分别有48%及49%的护生选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多奉献、少索取及多奉献、多索取;当问及“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时,依次选择是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收入可观、生活富有、事业成功、受人尊敬。

2.2职业态度方面职业态度结果显示:护生同时有职业自豪感和学习紧迫感,三年制大专护生有学习紧迫感。

2.3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结果显示:当问及“最欣赏的生活方式”有48%护生选择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有79%护生不满足本地医院现有的经济收入,有69%的护生希望老师及学校在生活与政治上多关心。

2.4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意识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意识,结果显示:77%护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应把专业知识努力学到最好,以便选择最理想的医院。当问及“你选择医院还是医院选择你,你对未来可否有信心”时,有66%护生表示乐观。

3讨论

3.1护生将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价值意识充分融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使的现代护生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淡化,但她们并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形成了集时代特点和职业特质的新世纪青年女性的价值观念。问卷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追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奉献与索取的统一,并且认为个人价值与知识层次有关,将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作为获得学历的目的,同时不同年龄的青年将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依次选择是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事业成功、受人尊敬,特别是三年制大专的护生,年龄18岁~22岁,面临婚恋阶段,如何帮助她们正确处理学习、工作、婚姻恋爱、三者的关系是此阶段护生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

3.2护生同时有职业自豪感和就业紧迫感[1]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社会地位的提高,使护生不再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自卑,但学科的发展对护士的要求相应提高,学历要求的提高、人事制度的改革、大批毕业的护生得不到及时的就业,使在校的护生明显的感到就业的危机。如何将危机感转化为护生健康发展道路上的积极因素成为教育者、管理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3.3追求个性化精神生活,渴望得到关心理解问卷结果表明: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是大多数青年人欣赏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满足紧迫的学习环境,平时她们性格活泼,喜欢时尚,渴望学校、老师多给予关心理解。由此说明,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注重在校护生的精神世界,营造适合她们健康发展的心理氛围。

4对策

4.1培养护生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是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组织护生参观医院,面对面了解患者的痛苦,诱发她们的责任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举办“畅谈梦想”晚会,使护生在从学校走上社会、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加强责任意识,为护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者要在护生中创导温暖的学习、生活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人生态度,使她们从沉湎于传统女性思想中走出来,担负起对学业、对患者、对医院、对护理事业的责任。鼓励护生积极参与医院实习,面对面护理患者,培养其职业道德感。将责任意识贯穿在护生成长的全过程,是从护生—护士成功转换,实现岗位奉献,岗位成材的关键。

4.2激发护生学习的竞争意识[1]在竞争中求发展,满足青年渴望成材的愿望。在人才的培养上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激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2]、换位式教学[3]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励护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和谐发展。

4.3引导护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知识、兴趣多样化会成为共同学习、相互倾诉的交流空间,引导护生的创新意识,及时了解护理前沿动态,增强向新护理领域探索的自觉性,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护士打下成功的基础,迎接新的挑战,创造美好未来。

4.4强化教育者内部服务意识[4]护生—护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的培养、支持、帮助和正确引导。定期与护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重视合理需求。护生常常会因贪玩、上网等原因,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教育者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使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护生—护士的成长过程是连续的过程,也是教育者、管理者对其进行培养塑造的关键时期。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她们的发展性和连续性,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定目标系统培养,为护生—护士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具有知识、技能、爱心的21世纪的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爱军,徐虹.根据护士的年龄段特点分层进行教育培训的实践[N].护理学报,2006,13(4):8081.

篇(7)

教育理想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观念,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它通常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并和教育的实然状态相区分。

尽管客观现实对教育理想的产生和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但教育主体对理想的教育形态的追求却是从没中止过的。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个人能力和社会全体成员能力的统一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组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期望,也是受教育者自我的价值追求,因而是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而且,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过程。因此,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一、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

作为人们的理想追求,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内在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须遵循的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来认识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相互关系。托尔斯顿·胡森(Husen·T)把教育平等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起点的平等体现为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教育过程的平等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影响因素(教材、教法等)在教育活动中所享受的平等,而教育结果的平等则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主体的最终体现。综合教育平等这三方面的内涵,教育平等就是指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中的平等权利的实现。教育理想的实现,不能不以教育平等这一内在条件作为前提。

社会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外在条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必须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处理好与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人口、资源、民族、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并对这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涉及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应当说,社会平等体现为在同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阶级和经济能力不平衡的存在,人要享受平等的社会权利只是一种理想追求。当教育理想适应社会关系发展规律时,它就会相应得到实现;可一旦教育理想与社会关系发展规律不相适应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就会成为教育理想实现的障碍。可以说,教育理想的方向性和可行性掌握在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阶级所能实现的社会平等程度上。

教育理想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随着主体认识的改变与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设想也会发生转变。但无论这种主观期望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教育理想的实现都不能超出其内部关系规律和外部关系规律。教育理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形态,与教育平等、社会平等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教育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因此被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中的“每一个单个人”的发展。然而,没有教育平等,就不可能实现个体的整个身心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的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而不应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教育就要通过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来促使个体整体素质的发展,而教育平等则是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人即目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做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育起点的平等,是指教育组织为全社会的各个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应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自由、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各个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有不同。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起点,个体如果享受不到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连最基本的发展机会都不存在,那么其全面的发展则无从谈起。

真正的教育平等不仅仅是教育起点的平等,而且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应享受的受教育的平等,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都享受到的平等且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并不在“全面”二字,而是表现在个性发展、自由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即独立个性)的发展。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未特定化”都不同的情况下,却采用相同的教学规则、教学方式及教材等进行教育,是无法培养个体真、善、美统一和谐的理想个性的。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学记》中提出的“豫时逊摩”的教育原则,都闪烁着“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之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是否具有平等的理念,与能否实现教育过程的平等有最直接的关系。教师面对在智力、个性、相貌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应给予尊重。“人格的尊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不管地位、才智、经济的差别多大,人本身作为应该被尊重的主体,而具有绝对的价值,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教育平等的差异性对待原则,教育应使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得到最大的利益,为有所差异的个体人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有所不同的机会。另外,应重视对从教人员平等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对于天赋较低的、个性素质不好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受教育的环境,使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体验到机会的平等,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在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实现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才会实现。个体在诸如禀赋、能力等生理心理条件方面以及生活环境、机遇等社会条件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也就导致个体在以后各自发展的结果产生差异。对于众多不一样的个体,却用统一的结果来规范,这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结果平等的具体体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评价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否引导每一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结果,获得自由的发展。

三、社会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无不是一个历史范畴,受到他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制约,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发展也现实地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是人在自身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发展,是人在各种素质综合作用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从缔结社会的意义上说,每个个体人的基本贡献均是不可缺少的,是平等的。也正是由于得益于每个个体人的“前提性贡献”,人类社会才具有自身特有的种属尊严,个体人也才因之具有相应的作为人的尊严。

因此,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应是平等的。

对于教育来说,社会平等是指:不论人在种族、民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社会出身、家庭背景等存在任何差别,都不能限制、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平等对待。它体现在:①某个体或某团体进入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的平等;②不使某个体或某团体限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③不为某些人及团体的利益,坚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不使某些人及团体处于与人的尊严不相容的境地。体现社会平等的教育,才“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社会平等是保障教育平等的外在条件、导致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很大程度是源于社会的制度性和体制,如精英教育政策、重点学校制度、择校高价生规则、教育特权和教育腐败等等政府的教育公平政策是调节教育活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根本。提高教育政策的平等程度,不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通过完善政策、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教育活动公平运行,使社会各阶层的受教育群体和个体所享受的教育利益相对平等。

社会平等也是人的发展最为基本的外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平等的发展:《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款宣称:“不论礼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早主张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收门徒。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一夸美纽斯也在《大教学沦》中明确指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社会平等足一个相对存在的范畴,社会平等的程度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没有社会平等这一外在条件,人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人的身心就不能获得健全的发展,自然也不能做到与社会和谐发展了。

四、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互动

篇(8)

2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在工作中,很多护士粗心大意,贴错条码纸或用错试管,采集标本后又不及时查对,导致标本错误难以查找,患者因此怀疑检验报告的真实性,产生不满情绪,对医院不信任,甚至发生医疗纠纷。应对措施:(1)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教育,学会换位思考,把患者当亲人,认真负责,耐心细致。(2)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及检查项目,在患者采集标本前、中、后一一核对,准确无误方可继续操作。(3)若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发现有误应及时更正,并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获取患者的谅解和配合。

3护士操作技能不强,补救措施欠佳

很多临床护士基本操作技能不熟或者经验有限,采血一次不成功,需要两次或三次采血。婴幼儿采血时对颈静脉、股静脉的穿刺不熟练,造成二次损伤。做动脉血气分析时,对动脉的穿刺不准或穿刺成功后压迫止血不到位,发生血气标本漏气需重新采集,没有保证标本在采集后15min内送检使检验结果出现误差。诸如此类因护理操作水平的问题引发的护患矛盾更让患者信不过医院,容易加重患者的怨医情绪,导致严重后果。应对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基本功练习,不断提高护理技能;另一方面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婴幼儿股静脉和颈静脉采血难度大,患儿恐惧、烦躁,家属心里担忧,有刺伤股动脉引起意外或刺激迷走神经致使婴幼儿心率突然减慢出现暂时意识丧失的危险[3]。所以婴幼儿采血前一定要仔细查找,选择最容易成功的静脉采血。必须穿刺颈静脉或股静脉时,一定要掌握部位和进针方法,误入动脉时,应当采取长时间压迫方法止血,并守在患者旁边,同时做好安抚工作,以防发生意外。

4标本采集后保存及运送不当

篇(9)

2加强林业发展绿化工程养护管理的认识

篇(10)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47-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也加速了步伐。但是,作为建筑学子,笔者除了关注新锐建筑的不断问世外,关注更多的是我国历史建筑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和人们的淡薄意识遭受到的严重破坏。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通过拆旧建新城市的面貌得到了大的改观,但是历史建筑的破坏甚至消失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一、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一)保护历史建筑的意义

历史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保护价值,它不仅是艺术品,也是我国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实物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历史不能摒弃,文明需要继承。历史建筑自然也是我国城市风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而言,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可能不比古建筑,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优秀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会大幅上升。无论古建筑还是历史建筑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感情性格、审美追求和理想寄托。保护它们,不仅是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是保护国家的辉煌历史。

二、国内如何依据自身情况合理保护历史建筑

(一)我国目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

我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相联系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规定,保护指对保护项目及其环境所进行的科学的调查、勘测、鉴定、登录、修缮、维修、改善等活动。

保护修复历史建筑是基于保持名城特色、名城风貌、传统风貌和历史风貌的考虑,在实际工程中,除了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古迹文物加以完整保留外,对那些并非文物建筑或者保护建筑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可能也不应该象保护文物建筑那样,仅仅以维持建筑的现状,被动地延长建筑的寿命进行全部原状保存。因此保护方式应当是对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进行真实地修复,内部加以加固、改造和再利用,以改善居住条件、适应新的使用功能。再利用不适用于那些有着严格保护要求的文物建筑或保护建筑,但却适合历史文化街区中大多不应被拆除的老旧历史建筑。由于大部分年代较久远的历史建筑普遍需要抗震加固和修缮,因此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再利用是目前主要的保护方式。

(二)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最早关注历史城市保护问题的是欧洲的一些国家。经过多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理解不断深入,历史城市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也在逐步完善,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因而,他们各自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理解都不相同,保护的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涉及科学和艺术的内容,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这就说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是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1.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或缺乏。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政绩,违法文物保护法进行一些项目的建设,使得古建筑遭受破坏。同时相关部门对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在城市建筑过程中造成一些历史建筑物的破坏;2.历史建筑保护经费不足。大多经费都被投用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上,历史建筑的保护经费的不足,使得历史建筑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缮,加快了历史建筑的损坏;3.建设性破坏。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迎来了建设的热潮。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为了眼前利益,部分建设项目的选址不顾历史建筑的存在;政府部门为了政绩,将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建筑毁于一旦;对建设区的历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4.开发性破坏。历史建筑特别是历史街区是人民文化游息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和提高本地知名度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各地都热衷于对历史建筑开发利用,但在开发利用时历史建筑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造成了许多人为的破坏;

三、城市化进程下古建筑保护的原则及措施

(一)全面规划

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中,我们要做的是从整体着眼进行多方位的、系统的研究。在城市改造规划中我们要全面考虑老城区的历史性、现实性、发展性。要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地保护古城文化的理念、方式,取长补短。要从人性出发,提倡公众参与,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合理更新

在改造老城区中首先要保护古代建筑的原真性,完整地保护历史原物才能保存下全部的历史信息。在古建筑修缮中要尽可能运用原工艺、原材料,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其次,要保持历史建筑的整体性。不仅要保护建筑,还要保护其环境、街区、景观等。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原貌,使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最后,要保持历史建筑的持续性。要用发展的观点来修缮历史建筑,要将保护工作一代一代传下去。

(三)延续活力

篇(11)

早在18世纪60年代,美国图书馆的佼佼者班克罗夫特图书馆(Bancroft Library)的创始人班克罗夫特已经迈出了搜集口述历史的重要一步。班克罗夫特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对话收集而来的资料比传统文献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开始走上口述历史的采集之路。由于当时尚未出现留声机、录音机等电磁录音设备,班克罗夫特只能在采访过程中用文字记录受访者的口述回忆,所以班克罗夫特图书馆最初收藏的口述历史是抄本形式,而不是电磁录音的形式。“根据现有文献来追溯现代图书馆收藏口述资料的历史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录音机发明以前,已经出现了现代图书馆采集与收藏口述资料的例证,那就是美国班克罗夫特图书馆。该馆所保存的是借助于文字将口述内容逐字逐句转录而成的抄本而非原始声音,不过因产生的源头是口述形式,我们仍认定其为口述资料”。但是,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在当时只是个例,影响力较为有限,并未带动其他图书馆的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工作从而形成口述历史潮流。因此,在很多研究者看来,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只是美国口述历史的萌芽。

自1948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影响与推动下,其他口述历史计划和机构相继应运而生。1952年,德克萨斯大学开展了有关美国石油工业和森林木材行业先驱的口述历史计划;两年后,班克罗夫特图书馆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二个口述历史专业机构—地区口述历史办公室(Regional  Oral  HistoryOffice ); 195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也创建了口述历史项目。至1960年之前,美国第一批以大学图书馆为基础的口述历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除大学图书馆之外,对美国早期口述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总统图书馆,1961年杜鲁门总统图书馆(Harry S. Truman Library )率先启动口述历史计划。到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肯尼迪、胡佛、约翰逊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口述历史计划。基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开创的口述历史模式,从1948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口述历史在美国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根据统计,到1965年全美共有89个口述历史计划[3]。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宣告成立,其会员遍布全美与海外各地。至此,由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口述历史中心引起的“真正的运动”,促进了口述历史在美国的长足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效率,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轨道,并引领口述历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受世界民主力量的推动,图书馆口述历史的用户已不再局限于专家学者,而是逐渐延伸到广大的普通民众。值得指出的是,普通民众不仅是口述历史的用户,还纷纷加入到口述历史项目之中,参与口述历史的采集、信息传播和共享。总的来说,当前美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及其实践工作已迈入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