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术学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研究表明,美术课开的早晚、是否全面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美术课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美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苏联在科技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就在于苏联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美术课,并一直延续到大学,而美国在初中阶段才开始美术课程。这就充分证明了美术课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陶冶学生情操
美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个性和想象力。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可以唤起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创造潜能,陶冶情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或展览名家名作,或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鉴赏,提高审美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效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其思维有一定的拓展和提升。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学生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学习贵在实践。书本知识的真正吸收,主要体现在运用和实践上面,美术课程的学习同样如此。无论是思想上的感悟、精神上的理解,还是心理上的认识都不能单单依靠文字表达出来,还可以依靠画笔、工艺等美术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体现美术情趣和美术意境。学生学习中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往往和美术知识、美术作品的展现是息息相关的,当然也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
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在美术上必须有一定的造诣,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各种能力,陶冶情操,能够借助美术来认识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美。鉴于美术范围较广,分为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做出选择,了解其不同特点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课程大多是一些抽象的知识,而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触碰到实际存在的事物和具体可感的环境,这对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是十分有益的。久而久之,必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三、美术教学能帮助学生心智发展趋向于成熟
美术教育的功效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还能帮助学生的心智发展趋向于成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21世纪新型人才。如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欠失了美术教育,就会或多或少地造成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差异,使个体人格和性格普遍化,使生产劳动者的感官意识和审美功能不协调,从而妨碍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如果重视美术教育,可以使中职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才能,积极展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实际上,现行的应试教育已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美术潜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美术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相对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四、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单纯的课堂资源,而新的课程资源概念,则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把课程资源的概念拓展到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各种教学资源,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所有学习资源,其中也包括一些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课外美术实践活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术课堂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的,无论是课堂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还是课外的美术实践资源,其资源量都显得相对不足。
2.教师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一些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美术教学人才,即便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相关的业务素质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往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中学,相对来说,美术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彼此之间在美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给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种状况的延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中,往往要把美术学科视为学校教学的边缘学科,因为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对于美术的教育也自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受这样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认为美术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的态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由于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投入的资源也就相对的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对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还是对基础的设备、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初中美术教育的更好开展,促进初中学生美术素质有效提升。
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为特殊的体验性特点,学生只有真正地投入体验,才能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和精髓。学生获得这种直观体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研究和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优秀民间美术作品的发源地,使学生身临其境,用心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然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自由创作。如此一来,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还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平台。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认识美奠定了基础,使其在审美能力上得到大幅的提升。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时展的要求。因此,高职学校美术教育应该认识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对自身知识进行创新和优化的过程。另外,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外界,学生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的执行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打破了固化的思维方式,促进更多创造性思想的迸发。
3.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因此,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关注点。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所选职业普遍具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其日后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职美术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就业这一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不足
国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号召得到了各地院校的积极响应,而且很多院校已经付诸行动。但是一些院校在处理新旧教学理念的转换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学校管理体系的融合上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还没有做好解决问题、化解各个机制之间矛盾的准备。此外,少数高职院校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并没有得到完善、健全的政策支持,无法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证。在工作中,学校并不能制订完整的计划执行规则和方法,一方面加大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却没有提供完善的规划,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困惑,无法发挥计划的实际效果。
2.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练习,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契机和平台。多数指导教师过于注重以往的教学理念,不能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融入教学,无法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尤其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上,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必须在练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但是以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练习和探索,约束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这对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过分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并没有意识到美术学科的艺术性、创造性,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使得那些学习美术比较吃力的学生完全丧失了信心和积极性,导致了教学效果的降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无从下手。
3.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将美术实践活动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期,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少穿插实践活动,进而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不经过实践过程的巩固和体会,仍然无法领会知识的真正含义,对学习效果造成了影响。
4.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
一些高职院校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学生没有对自身的实践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课外社团,往往忽视了美术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在即将离开学校面向社会的时候才发觉自身毫无实践经验,但为时已晚,对自己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进措施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被高职院校秉承这么多年,肯定存在一些可取之处和优点,但是它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应该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参与多种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立足于学生实际的宗旨,全身心地为学生营造一种温馨、轻松的学习氛围,让自己充分地融入学生集体,以此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提供先决条件。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当地一些美术展览、笔会等活动,邀请地方美术家举办讲座,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赛事,帮助学生举办作品展,等等,用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锻炼学生正确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时,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国内外知名画家的优秀作品,在做简单的介绍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按照思考、交流、分享三个环节进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学生掌握该知识的基本情况,从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不仅如此,学生在此过程中还锻炼了沟通、协调、表达能力,并能树立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2.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向学生讲授美术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把实践内容放到最后或者只是简单地提及,并没有在课上、课外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因此,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的改革和创新。在实际中,美术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材的基本内容,尽量使枯燥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术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想要实践的意愿。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在对学生进行素描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在按照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时,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进行素描写生比赛,写生对象可以自行选择,比赛结束后可以通过让所有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取获胜的作品,并给予获胜学生适当的奖励。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实践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渠道。
二、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特点
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与普通学生的经验有着诸多差别:
1.个人社会生活经验不同
从生活经历来看,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学生在学龄前就丧失了听力,家长对其往往会产生内疚和怜悯之心,从而对其倍加保护,让其平时尽量减少与普通小孩子的接触,生怕其受到歧视和欺侮。到了受教育的年龄,家长就把他们送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而目前在听力障碍学生的早期教育中,几乎所有特殊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不准他们随便进出校门。虽然这种做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听力障碍学生的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地阻碍了听力障碍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交流,造成他们缺少个人社会生活的经验。在普通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可能对他们来说是新生的事物。
2.前备知识不同听力障碍
学生幼小失聪后,由于语言交流存在困难,家长很少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教育主要由特殊学校来实施。而对各个特殊学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学生的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普通学生。有一项报告发现:20岁的听力障碍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测验结果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水平,其平均花三年时间才能取得普通学生一年的进步;就学业来说,听力障碍学生与同龄普通学生相差5年左右。
3.知识表达方式
解读不同与听力障碍学生交流主要是通过手语,而手语的地域性差异大、词汇量少、过于简单,不像书面语那样稳定,特别是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表述,手语常常会使接受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
三、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与提升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策略
由于教师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理解能力等方面与学生有明显的差异,学生对许多知识的理解往往会与教师的理解有偏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以自身的经验为出发点,而要以学生经验为标准。对于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把握学生经验,笔者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的体会是: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经验,然后找出其经验特征。
1.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获取途径
其一,从平时的课堂中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特征。教师在课堂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听力障碍学生的表情,他们往往不会对不懂的问题马上主动地提出疑问,但是一旦被疑问卡住了,接下来就很难专注地继续听讲,他们对问题的自我消化能力很弱。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装饰画的内容时,在说到“点缀的作用”时,听力障碍学生就不知道“点缀”这个词的意思,所以对后面的讲解内容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普通学生的课堂上,根本不会对普通学生学习产生阻碍,因为普通学生会通过后面教师讲课的内容自己领悟“点缀”这个词语的意思。在听力障碍学生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掌握他们现有的经验水平。
其二,从作业或练习中分析研究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特征。听力障碍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知识点表面上看似已经掌握了,当教师问大家有没有掌握时,他们都会点头示意会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还处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如果教师给他们布置作业或者练习,就会发现许多在课堂上没有发现的问题。因为教师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是采用手语进行教学的,但手语有一些局限性,如它的语法跟书面语有明显的区别,导致听力障碍学生在做作业或考试中对问题的解答往往漏洞百出,有的是语法书写错误,有的是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对于上述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对听力障碍学生的各类错误经验作系统归纳,并且进一步搞清他们所犯的错误是由于怎样的经验特征造成的,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彻底掌握相关知识。
其三,从日常谈话中细心察觉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特征。教师与听力障碍学生的交流沟通主要是靠手语,多数情况下是一对一地交流,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很多时间花在与听力障碍学生的沟通上,所以平时课余时间就要多与他们交谈。如,笔者与他们在谈论吃什么水果时,发现他们不知道樱桃是什么样子的,当时笔者想是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吃过一些不常见的水果。果然,笔者细问后得知他们对很多当地不常见的水果与蔬菜都不认识。知道了这些情况后,笔者在美术史的作品欣赏中有意挑选一些果蔬类绘画作品,并进行必要的介绍。这样做对他们以后在美术高考中的色彩考试有很大帮助,让他们不至于对色彩题目中的果蔬名称产生疑问。
2.增加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策略
其一,要让听力障碍学生从亲身体验中获得经验。对听力障碍学生来说,视觉是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他们认识事物有特点:听不见,所以不懂;看见过,就知道了;做过了,就会记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要使他们能亲身得到体验。如,课堂上在讲解到有关色彩内容时,为了让他们知道不同材质、不同肌理产生的色彩差异,教师可以拿一块红色的绸缎和一块红色毛料作对比,也可以将红色丝巾和红色棉布作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红色效果,再通过举一反三,告诉他们生活中有很多种红色。只有这样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他们在感知和触摸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色彩的微妙变化,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二,根据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差异性,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听力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个体间的差异更大。每位听力障碍学生的听力等级不同,听力缺损的时间与后期参加语言康复训练的时间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甚至父母的关注程度不同,等等,都对他们的语言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对各学科的学习。教师在问题设置上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尽量让每位听力障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针对多种形式美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让他们完成不同难度的绘画作业,有能力的多画几种形式,能力弱的少画几种,还可以选择简单点的形式来画。不同难度的任务能充分激发每位听力障碍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提升他们的经验知识。
其三,对教材进行研究,找到教材与听力障碍学生当下经验的连接点。目前,听力障碍学生的教材基本上还是参照普通学校的教材,虽然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二者的要求差不多,但是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与普通学生的经验相比有悬殊。所以,在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的教材理解上,教师要花较多的精力仔细分析研究,特别要从听力障碍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出发,找到其与教材中知识的连接点。如,在讲解原始社会的陶塑作品时,听力障碍学生看到那些丰乳肥臀的女性塑像时,很难理解为什么原始人要雕这么难看的塑像,他们总是认为美术就应该欣赏美的东西,这些难看的女性塑像毫无美感可言。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从他们自己与爷爷奶奶辈的人的不同审美观出发,讲透这个道理。如此讲解,这个知识点就不会那么抽象,他们也就容易理解。
我们曾多少次讽刺、挖苦爱因斯坦的小板凳,我们又曾多少次呵斥这些涂鸦,我们曾扼杀了多少个幻想,我们当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方法、教学过程时,我们又犯了多少次类似的错误,因此,我想在美术课上必许鼓励、支持儿童的美术兴趣,给他们机会表达自己,享受自己的成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唤醒他们的审美创造愿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鼓励欣赏学生有个性的作业画面,支持他们与众不同的画法,哪怕只是一个局部,从而唤醒潜在的审美感觉。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学生造一个好句子,用一个恰当的词语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信心倍增,美术作业又何尝不可呢?教师的鼓励与表扬给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的态度可使之辉煌也可使之熄灭。这点点闪光就是学生的创造灵感,正确的引导可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并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
二、美术教育中发展学生审美个性的途径
(一)尊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画画的材料也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各种需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更加方便了美术教育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去影响或者干涉学生的审美喜好,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应该多选择一些风格迥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性的学习。在讲解或分析作品时,切忌绝对化,鼓励学生在画画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要有创新精神。大胆的去尝试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清楚看出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顺着学生的逻辑思维,找出学生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优点;学生的画,往往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要指出一些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并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
(二)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
美术课现在之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美术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体会和美的享受。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同教师一起来欣赏美和创造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件属于师生共享的艺术品,双方不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相互影响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第一种模式,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是一个演讲的角色,是课堂上的主体也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讲,强制的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听从老师的安排,赞同老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加谈不上一点点的反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生单方面的听,师生关系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的交集,更加不可逾越。现在美术课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的;教师往往与学生一起来欣赏美和探讨美,从而创造美。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多考虑怎样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避免那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一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思考的方向也不同,所画出来的画也各具特色。要知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艺术,探索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并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
(三)编定适应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教材
美术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的依据是教材。传统的美术教材主要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要学会一种甚至多种技法,是很困难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与接受;而美术教材知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更加增大了学习的难度与高度,渐渐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了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在编制教材时要遵循一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灵活,能让学生有选择的可能;二是教材的内容要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有利于个性的展现及审美情感的流露。使学生确立自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与自我表达的自信。
(四)寻找适合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方法
随着科教改革,美术的新教材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寻,人们依照美的规律,创造了这个世界,同时也依照这个规律来发展自己,在评价学生审美个性时,要考虑到学生多个方面,体现其主体性,从而突出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多种功能,要意识到美术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审美教育深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最后去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当前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了解儿童,在生活中萌发想象意识
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画《游太空》,可以先对学生设问:今天我们要到太空去遨游,你们准备怎样上太空呢?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有多种多样情景:有的学生坐太空船;有的乘坐热气球;有的插上一对大翅膀飞去;有的用长长的天梯……总之,十个同学有十种独特的想法,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继续提问:那么,我们到了太空又看到什么了?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太空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他们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二、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启发儿童的想象力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儿童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学习《鲜花的世界》,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搜寻各种各样的鲜花,然后请他们自由讲述看到了一些什么颜色、怎样的花、枝叶怎样等,通过学生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投影、电脑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幅关于鲜花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可以请学生在自己画的作品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鲜花是我们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当然动物世界里各种不同的动物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儿童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学生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有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亲身摸一摸不同质地、不同规则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等,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二、合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四年前我在一年级的实习教学中发现,有一名学生不管上课内容是什么,都显得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还经常在课上画小人物形象。我先是采取了制止的办法,要求他认真听课,完成课堂作业,可结果他的课堂作业还是完成得很不好。这种现象过了很久都没有改观,我试着改变了自己的策略:故意不作声,让他尽情地去画,甚至还有意鼓励他画,结果发现他对小人物形象真的是情有独钟。不久,我还惊奇地发现他画了整整一本子的人物形象,看到这些人物形象时我都不敢相信是出自他手:不管是比例,还是神态都很准确、惟妙惟肖。后来我了解到画人物形象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拿手好戏。此后,我开始有意地去指导他,拿出他的小人物形象作品在班上传阅,也鼓励他进行小人物画创作。现在这位同学不管是美术兴趣还是绘画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承认儿童自身存在的自主发展自由发挥能力,应该理解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等条件的差异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条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勇敢地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爱好和追求,给予恰当的辅导,就会让他们有一种极强的成功感与满足感,有助于学生绘画自由发挥能力的提升。
2美术教育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美不仅存在于某一事物,也不仅指某一个人,更能存在于所处的环境之中。发现自然界的美,并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更多的美。整洁优雅的环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面貌,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享受,增加生活的趣味性。而这样的一个美好环境,便可以交给学生来打理。通过教室卫生的打扫、教室环境的布置、板报的设计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美
虽然是无处不在的,但也并不表示一切事物都是美的。把一些平凡的甚至是丑陋的事物改变成美好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且创造性十足的事情。通过不同的组合、改变事物的形态、安置在不同的环境等方式创造出崭新的不一样的美。而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则需要不断地思考,不停地实践,并将已知的知识融会贯通,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扩展发散性思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愿意创造、结果美好而后更多创造的良性循环。在美术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创造对象、指导和启发、组织讨论的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活跃课堂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造的勇气。在学生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优秀作品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而在学生创造失败的时候,也要给予鼓励和安慰,并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希望其能够再接再厉,不惧挫折,迎难而上,在失败中寻找开拓和创新,争取下一次的成功。
4注重学生心灵美的培养和提高
审美,不仅要学会审视和鉴赏外物的美,也要学会审读和欣赏自身心灵的美。美术教育指导下的美,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内在美。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其真正本质的美。美术的表现形式中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形、色、质等情感载体的感知,唤醒人类的情感体验。学生也可以通过美术的学习来构建起情感连接和交流的桥梁,利用生活的感染,审美情趣的培养来塑造心灵的美好。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和爱护学生,用爱的教育来感化学生,耐心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教会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能力,通过互帮互助的关怀活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的发展,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和提高心灵素养的目的。
5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的生存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单独存在的,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家庭都是一个集体。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来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组织学生野外写生的活动中,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面对写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求学生们学会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关爱彼此、共同努力和提高,发挥集体的智慧,克服重重困难,一起探讨写生的技巧,相互之间愉快地学习交流,甚至能够合作完成同一幅作品。无论将来是否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人格缺失
由于老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注意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心智不健全,人格缺失,或过于偏执,或过于暴躁,尽管小学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审美情操的全部手段,但是以美育为重要教学思想的美术教育,它的作用是不能被低估的。
2.缺少爱心
高尚人格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才能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辉。由于审美情操不能在内心建立,因此许多孩子自私,缺少爱心,缺乏合作精神。3.审美趣味低下。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更多受利益的驱使,行为取向更为实用,而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密集,美丑杂呈,小学生心理稚嫩,如果在课堂上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容易出现偏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挽救学生的审美趣味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情操的培养主要包含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审美趣味,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帮助他们塑造一颗美好的心灵,用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生活中发现美
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就要时时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夸奖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培养他们对美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比如有一次在课堂教学中,我画了一个苹果,要求学生模仿,结果一个学生画了一个橘子,引起同学哄笑,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画的橘子很有想象力,从此以后,这个学生上美术课特别认真,其他方面的进步也很明显。
2.在大自然中欣赏美
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活动,不应局限于书本上,在教室里。逢到美术课,我常常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把课堂放在公园里、田野上,让学生拥抱大自然,直观地欣赏自然造化的神奇与伟大,有一个女学生随手在公园里摘下一朵花戴在头上,我把学生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欣赏并不是占有,而是唤起内心的精神感动。与别人共同分享这种感受,才是真正的欣赏。这种贴近实际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备材料难是忽视纸版画教学的原因之一。实践中滚筒、油墨、硬纸板等材料往往较缺乏,可采用替代、集体购置、个人自制等方法及时妥善解决,以避免材料难准备的麻烦。如,油印中滚筒大而难以人人具备,可由小布锤取代之,教学生以塑料薄膜裹棉花团并用细线扎紧自制,便于印制时上色;摩拓用具可用学生各自表面光滑的圆珠笔壳或钢笔壳代替;油墨可由老师统一准备;硬纸板可从废纸盒中选取;吹塑版画用纸则可集体购置。
二、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中应重视教材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注意承前启后,?避免“突然”和“断层”而增加学习难度。有个班级由于低年级没有进行版画教学,学习第八册《油印纸版画》时,范画一出现,学生感到陌生而突然,轻叫版画人物是“机器人”怪物,对黑白用色不理解,影响了教学。教学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版过渡,拓印向油英彩色向单色再向套色的过渡,做到循序渐进。横向联系时注意结合创作、记忆画等教材鼓励学生用版画形式表现,自觉加强版画实践。
要突出版画特点及教材中各课的特殊性进行教学。如从《放牛娃》等三幅范画中可让学生认识油印版画特点,重点让学生对“版味”“纸味”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中美育与德育要结合进行,加强教材与生活联系,根据题材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生员特点不同,教学中要注意针对性。如,三年级学生用手剪、贴的能力有所提高,对版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趁热打铁,进一步讲授知识、传授技法,并让学生对“黑白灰”有初步的认识。同年龄不同程度的生员,也要因人而教。
三、寓教于乐,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
如拓佣盘子里的水果》可编个小动物请客人吃水果的故事,生动有趣地让学生认识到拓印水果应色彩鲜明、美丽,才能使水果新鲜,绘制时学生有了激情,就能带着愉悦的心情,自觉拓印出鲜艳的水果。提问题、留悬念引趣,创设情境激趣,都能活跃课堂,让学生快乐而学。又如《活动人物》(纸版拓印)一课,则可在学生剪出人物部件时,让其在底版上自由拼摆人物动态,创造美的动态于游戏中。再如拓印技法的介绍可联系学生日常摩拓硬币的游戏经验进行突破,把“摩拓”技法的机械性与游戏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学得轻松。这样,学生的美术语言表达、评论、欣赏及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