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7: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篇(1)

2.培养需要:学生学会文艺鉴赏尤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最易引发青少年思辨的方法,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

教学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并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不只属于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事……是谁都有份的。”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但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

二、诊断病文,对症下药

1.明确概念和写作要求:

一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

二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2.诊断病文:结合《相识数十载伤别离》这篇文章来为这篇病文诊断: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修改?

问题:(1)赏析角度(观点)不明确;(2)观点和具体赏析内容不相符;

(3)赏析评论过程过于笼统,没有深入文本;(4)语言不充实、不完整,表述过于简单。

3.策略总述:观点和鉴赏角度要明确清晰;(审清题意)细节赏析要充实:

三、教授技巧,经典引路

技法一:简洁概括人物形象

ü 抓修饰人物的形容词

ü 抓人物描写进行概括

ü 抓人物事件进行概括

ü 抓其他人的评价(侧面)

【小试牛刀】

课文《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形象鲜明,请你通过文中有关人物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包括人物描写),赏析总结出人物形象特点,填写表格。

技法二:结合文本分析

......细节体现了........

......语言(神态、心理)传达了......

......事件表明了......

两点法:在具体赏析部分,主要抓住字词句细节或是文章事件来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文章细节抓两点。可选择:字词+字词、字词+事件、事件+事件。

(这个技巧主要针对写作无法、不会下笔的学生,是一个技巧参考,具体赏析过程时细节把握也可选1点、3点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试牛刀】

根据表格内容将《秋天的怀念》人物描写细节总结成一段赏析性文字。注意语言表述的流畅和完整性。

经典引路:

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出去,她深深理解儿子痛苦,能够包容儿子暴怒,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并没有让“我”看到泪水,她要给我信心,使我坚强;“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是动作描写,表明了了母亲为儿子同意去北海看花而手足无措,传达了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以及她希望“我”走出阴影,勇敢面对生活的急切心情。

技法三:总结人物形象

精炼点出人物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文章情感的简单总结,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

例:这样一位虽然眼盲,但是心地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母亲,让人为之动容,心生敬佩。

作者受父亲启发,考上大学的感恩与对父亲的敬爱,也字里里行间尽显了。

【文不厌改】

对比之前对《相识数十载伤别离》文章的赏析,结合我们课上的写作技法,对之前的病文进行修改。组内交流展示,选出优秀篇作,班级展示。(教师总结示范)

篇(2)

Abstract: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studies on [WTBX]A Dream of Red Mansion[WTBZ] in South Korea are mainly about the ambiguity, structure, narration, symbolism, character image, language etc., and have achieved prominent progress. More detailed studies are carried on in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 images and language arts.

Key words: South Korea; [WTBX]A Dream of Red Mansion[WTBZ]; character images; language arts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到《红楼梦》的价值,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其对《红楼梦》的评价之高,是之前小说所没有的。韩国红学界在《红楼梦》思想艺术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在多义性、小说结构、小说的叙事方式、语言艺术美、情感艺术美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下面分别就这些方面加以简要介绍和评论。

一、《红楼梦》的多义性

韩惠京《〈红楼梦〉中对多意研究状况考察》中提到,因为曹雪芹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所以猜想作家的真实意图很难。当时文字狱盛行,创作文学作品正面对社会进行批判可能很难,因而作者才用含蓄的方式来表现。作家自己已经体验过很大的煎熬,可以推测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小心翼翼,不是直接地触动现实,而是运用有多样解释的象征手法,还经过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工作。小说的名称也有很多个,可知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十分艰难。《红楼梦》中到处安排暗示和多样的意味,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扩张了情的意味还原到个人的情;用“真”和“假”的假托法让读者自然猜测背后可能有真实状况的存在,是种关联着作品意味体系的创作手法。这些原因造成小说刚出来就带着脂砚斋的批语,之后又出现了很多评点本。在《红楼梦》的考证、索隐等多种研究样相(情况)上,坚持了文学的独立性与文本的周边化倾向。这样的多义性的倾向使得文本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以后研究家们要努力找到文学的本来的整体性。

韩惠京分析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的状况,从理论方面分析表明了《红楼梦》的多义性,阐明了小说具有多义性的原因。《红楼梦》中安排众多的暗示和多义,使得文本阐释具有多义性的可能。韩惠京的研究使我们可以得出《红楼梦》主题的多样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二、《红楼梦》的结构

韩国《红楼梦》结构方面的研究,有秦英燮的硕士论文《〈红楼梦〉的主线结构研究》、韩惠京论文《关于〈红楼梦〉的叙事结构考察——抄点化中心》和高旻喜《〈红楼梦〉构成状况研究》等。

高旻喜《〈红楼梦〉构成状况研究》提出,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红楼梦》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最高峰。他强调分析小说结构是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写出小说的构成原理与因果关系,是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和论旨,选择和排列众多的资料(以实际生活资料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结构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和成败。

高旻喜看到了《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强调了小说结构的重要性,小说构成对突出作品主题和论旨的意义,小说结构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成败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观点。

三、《红楼梦》的叙事方式

关于这部分的研究有赵美媛的博士论文《〈红楼梦〉中出现的情的叙事化状况研究》、《〈红楼梦〉前五回中的叙事含义分析》和李治翰的论文《〈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变革考察》。

赵美媛对《红楼梦》的叙事构成通过“情”的叙事化样相上进行分析,分析《红楼梦》中独特的美的特质和叙事的革新。现有的研究是在史实性的美学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现实描写和反映,或者研究反封建性的侧面;赵美媛的论文着眼于《红楼梦》的主题与构成之间的密切关系的研究,相关地阐述明和明末以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脉络,想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分析了小说构成的三大空间:幻想的空间是预示情的世界;现实的空间是展开情的世界;回归幻想的空间是崩溃情的世界。

李治翰在《〈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变革考察》中,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创新。白话人情小说《红楼梦》试图摆脱说话体的叙事模式,经过新的形态叙事模式的变化,形成了个人化、个性化的感愤自叙的作品。观赏的对象不是听众,而是读者,或者是潜在读者。《红楼梦》不是依靠已有素材创作的小说,而是具有自叙传记特色的文人独创的作品。

赵美媛通过研究《红楼梦》的叙事,看到了其中的美的特质和叙事的革新,并分析了小说构成的三大空间。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到赵美媛独特的见解,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李治翰通过《〈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改革考察》一文,看到了《红楼梦》在叙事模式方面的质的飞跃,是为读者或潜在读者而创作的文人独创作品,而不同于传统说话体小说,更不是世代累积型作品。这些都是具有相当价值的阐述,成就突出。

四、《红楼梦》的象征性

相关论文有高旻喜的《〈红楼梦〉中出现的暗示研究》,《〈红楼梦〉的浪漫性小考》,《〈红楼梦〉第五回设定的太虚幻境的意味》,《〈红楼梦〉中红楼与梦的意味》;李星的《〈红楼梦〉中出现的红的含义考》;韩惠京的《〈红楼梦〉的梦与象征性》,赵美媛的《〈红楼梦〉初5回的叙事含义分析》等。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很高,这已为读者和批评家所公认,但到现在为止,《红楼梦》的主题和包括枝叶问题等众多问题尚无定论,相互间的争论也是事实。高旻喜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暗示研究》中认为,研究作家通过暗示的方法如何传达小说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作家常常把小说里面设置了障碍和雾气,所以读者经常不理解作家的真实目的,但通过作家的暗示才能明白。当时时代背景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时期,文字狱很严重。由于《红楼梦》是在对当时封建社会有批判见解和人道主义基础上写出来的小说,如果作家把批判和追求写得明白的话,是肯定不容于世的。所以曹雪芹不但要回避文字狱,而且要使作品容易传播,才使用了隐蔽的手法来创作。作家把《红楼梦》的大纲安排在前五回中暗示着叙述很适当,以后的事情是前五回的次第展开,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诱导其深思,才创造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前五回中可见:第一,暗示分布很均衡;第二,暗示内埋伏的每回的内容各个独立;第三,在第一回的暗示作用特别重要,是前五回中的序文;第四,起到复合的作用;第五,通过前五回的暗示能知道小说的主体和中心内容,主题是以现实批判的视角来暗示人生无常,中心内容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暗示和贾府没落的暗示来分类,主要登场人物的命运的暗示从第六回以后展开。暗示的表现形态是:第一,从相异叙事主体来看,通过作家介入、启示者的设定和局外者的视角等写下来,变化多端;第二,表现手法上,适当插入以小示大、谐音字、真话假说、诗词曲赋等手法,不但有多视角的暗示内容,而且有良好的观感体验。高旻喜认为作家在小说里预设了众多的暗示,是预示红楼梦的悲剧结局。这种悲剧性是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必然的归结。

韩惠京写的《〈红楼梦〉的梦与象征性》,认为《红楼梦》是以梦幻构图为中心轴展开内容的作品,是把一块石头在人世之间经历的事情写成一部小说。作家用石头的经历来表现一场梦幻的过程,才在小说总体的构成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梦,且相互间紧密联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高旻喜通过分析《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并有文字狱的频繁发生,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高氏看到了前五回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前五回中第一回又起到重要的象征作用,并且分析了《红楼梦》象征的具体表现手法。韩惠京则分析了梦幻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

五、《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崔溶澈的《〈红楼梦〉人物的命名艺术与意味分析》,提出曹雪芹是个语言的魔术师,他运用象征、比喻、对比等魔术艺术的手法,让人叹服。真正进入曹雪芹的艺术世界有几种方法,尤其是登场人物的名字和名字蕴涵的意味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在《红楼梦》里登场的人物大概700多名[2],其中有姓名的人约300多名。曹雪芹一是用传统的命名方式给他们命名,再就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命名,从而使作品人物相当生动。主要人物的名字在作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隐含着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安排他们的名字跟主体和内容结合起来了。

蔡禹锡在其博士论文《〈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研究》中认为,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为爱情悲剧而设,王熙凤的命运与贾府浮沉相关。他分析了王熙凤的聪明幽默的性格,将其专制管理型管家跟民主管理型的贾探春相对照,以其对贾府上下的态度,对嫡庶的想法,重视人治跟聪明贤德的平儿对照等。小说中王熙凤主要为补天意识的形象,但描写是否定的,表示对补天的幻灭的感觉。《红楼梦》最伟大的艺术成就,是作家创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形象塑造把传统的平面人物发展到立体的人物加以描写了,深度地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继承发展了古代小说人物塑造的成就,使人物形象描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蔡禹锡的博士论文另有《〈红楼梦〉中尤三姐形象研究》、《〈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研究》、《〈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形象研究》、《〈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法试论》。其他相关研究有崔炳奎的《〈红楼梦〉人物理解》,《〈红楼梦〉感赏论》,《通过〈红楼梦〉人物看到人生的艺术》等。

六、《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崔炳奎在《〈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美探究》中认为,因为语言是文学的表现道具,所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和第一要素。文学使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通过想象跟事物的形态反映现实的事件、自然景观和思维的过程,才创造了艺术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影响。为了能产生这样的影响必须使小说语言具有形象性、准确性和生动性,才能使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他认为文学表现的道具——语言,要使用日常生活中活的语言,因为只有用提炼过的口语才会有生活感、生动感和较强的表现力。中国文学的语言艺术比他种语言美的要素要丰富得多。在《红楼梦》中文学语言艺术格外突出,表现的生动性、准确性、趣味性方面,《红楼梦》中都具备了。

关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研究方面,李治翰有博士论文《〈红楼梦〉之文学言语研究》。他以在120回本《红楼梦》中的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力图以体系化的方式,综合分析人物语言与叙述者语言的形式及功能。李治翰把他的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红楼梦》人物语言之一——人物对话研究。立足于“对话开始时的对话参与人数”和“对话结束时的对话参与人数”两个基本点,以及“对话断续”的重要因素,来区分《红楼梦》文本里的七种对话类型,分析、说明《红楼梦》文本里对话的发音形式及其功能。

第二章,《红楼梦》人物语言之二——独白与内心独白研究。独白时的情境首先将自言自听的独白分成“有人听”、“没人听”两种类型,并以逼真行为标准分为独白的“生活化”和“舞台化”两种表现方式。而没有说出来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内心独白,按照叙述者的公开与否,分成“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两种类型;二是使用方法按照是否连续使用分成“单独使用”、“连接使用”两种类型。论文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说明《红楼梦》文本里独白与内心独白的使用情况,表现独白与内心独白在两个部分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红楼梦》的叙述者与叙述者语言研究。叙述者语言在小说中是相对于人物语言来说的,由叙述者发出的语言。他注目《红楼梦》在叙述者与叙述方式上的转化,即“叙述者与作家分离”以及“叙述者多角度复合叙述”来分析具有复合功能的《红楼梦》的叙述者语言,以此证明它确实突破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他还分析了《红楼梦》叙述者语言中的套语问题。

李治翰另有关于《红楼梦》语言研究的论文《〈红楼梦〉与北京试论》、《〈红楼梦〉中对话类型与发话形式》、《〈红楼梦〉中心理言语考察》等。在《〈红楼梦〉与北京试论》中,提到作家在第一回中:“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3]5是阐明了在小说创作上,不想蹈袭现有的因习。李治翰提出,虽然作家没有使用北京的地名,从第53回中贾府家人的举动来看,读者也能知道[3]724。《红楼梦》中,贾府在北京生活,小说是用北京方言写的,其中俗语使用多,起到很大的艺术作用。

李载胜写的《试论〈红楼梦〉中的俗语运用》中,认为使用多量的俗语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他研究关于在《红楼梦》中作家使用俗语的状况。中国现有的俗语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这里反映了一般大众的生活经验,是有教训、有智慧的语言结晶体。曹雪芹写小说的时候费了许多的心血,花了很长时间,这特殊形式的俗语收集、整理、加工和整炼,产生了语言艺术的升华。李载胜将俗语使用的效果加以分类:第一是塑造人物,描写他们的性格很生动;第二用来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第三是起着内容的媒介作用;第四突出呈现作品的主题,还暗示内容开展。

韩国关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在结构、叙事、象征性、人物塑造和语言等方面广有研究,在各自的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作为世界红学的一部分,韩国将来的红学研究将会更加多样和更为光明。

[参考文献]

篇(3)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篇(4)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于是我选择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这块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写作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怎样有效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不仅让读者看到他的形,而且要看到他的“神”,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让读者在文中能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感知人物的喜怒哀乐,性格脾气。有了这样的考虑,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生成了,我要上的课是“细节,让你的文章更动人”。

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先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哪些具体方法,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用这种手法写一则语段。

怎样的描写是细节描写,学生自然是知道的,选一个学生较熟悉又经典的语段作为引子唤醒学生的记忆。《背影》是初中教材内容,我选择父亲蹒跚穿过铁道买桔子这个动作描写,并且提供了朱老先生原先对父亲动作的描绘“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的一句简短的话,比较两个,哪个语段更精彩?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引出“细节描写”这个概念。趁机也明确细节描写的概念,就是把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等,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第二步,重温经典。紧承前面的概念找了两个关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语段,语言描写是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这个情节,心理描写是弗朗西斯逃课回校时得知从此不能学法语的心情,用这两个语段是想得出一个方法,对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能使人物更形象。

第三个经典语段是《社戏》中大家伙一起划船去看戏时看到的乡村夜晚的景色。这个语段的鉴赏是为了说明添加景物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之后,我给学生一句话要求用刚才所学的两种方法扩写。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试上之后,发现问题出来了。第一,我自定的标题是“细节让文章更动人”,但是本堂课是围绕人物描写让文章更动人,太大了点。其次,景物描写分两种,即纯景物描写和用来烘托人物的景物描写,从我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来看,需要的是为写人服务的写景,这样看来,《社戏》这个语段不太合适了,鲁迅先生写故乡宁静的夜景为了表现对故乡的怀念。第三,语段鉴赏分析不到位,这样的描写对塑造人物的分析作用分析不透彻。

于是我对一稿进行了修改,鉴于整堂课的设计是围绕“塑造人物形象”,用的方法是“细节描写”,我把作文课标题改为“细节,让人物形象更饱满”,这样的标题让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在朱老父亲穿过铁道买桔子的两段文字比较之后,把问题更加明确“父亲穿过铁道的艰难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这个问题指向性更加明确,不像原来那么大而空,希望通过这个话题直接切入“细节描写”。围绕“艰难”二字,分析作用,父亲越是艰难,对儿子的体贴疼爱就表现得越明显。

篇(5)

一、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

语文教学要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以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正确地运用小说教学法,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和特点。小说主要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中心,通过故事描写和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充分地熟悉故事情节,通过小说设定的线索引导他们去做人物分析,从而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小说写作特点试图理解小说的语言运用和具体环境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分别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形象是贯穿小说整个文章的核心,故事情节是加强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而环境更多是起到渲染作用。根据小说自身的的特点,笔者认为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应采取三个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接着进入人物分析,最后在两者分析基础上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因此,在阅读小说时,不能急于进入小说主要情节,要先通过与学生讲解课文体裁,让学生先了解小说概念特点,最后解决课文后的主要问题。

二、重视分析,把握故事情节

一般情况下,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三部分,主要是为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事件发展过[(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是小说的看点。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要塑造典型人物,因为这是小说的灵魂,也是反应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物间复杂关系,以及矛盾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分析情节能力,因为分析好故事情节,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了解了故事情节便可以让读者产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头绪,了解了事件发展脉络,这样便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兴趣,以便学生对文章更好理解。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性格,所以分析矛盾冲突也是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从中获得喜悦感。因此,在阅读小说时,首先要考虑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细细品味小说,熟悉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三、通过描法来分析人物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经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有些人物已经成为了人们某些品行的代名词,比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阿Q的落后愚昧;猪八戒的好吃懒做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作品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同时结合情节、环境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认识到人物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描绘来分析人物,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在探析人物特点的过程中感受到分析乐趣,在对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到美的感受。人物实质上是小说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所有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都是围绕着人物展开的,因此,在小说教学法中要使学生们走近小说人物。

四、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实践活动

一味的理论知识讲解并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实践活动的辅助。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鉴于职业高中学生的自律性普遍不强,而能动性却普遍较高的现象,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的课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小说语文教学法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对教材中的某一关键语句进行讲解时,可能会引发学生们的不同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们在仔细了解课本原文的条件下,开展辩论活动,使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辩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课本的学习乐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于知识的印象,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另外,教师[( dylw. NEt)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还可以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对于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课文或相关情节进行情景演绎,引导学生将这类情节改编成剧本,组织学生们去排练表演。在表演学习之后,写出个人的感想,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们的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小说教学法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并辅之以有效的指引,要求充分发挥出学生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进行职业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们的新奇想法和观点不应随意抹杀,而是根据其性质或是进行适当的鼓励指引,或是进行合理的指导改正。相关的教师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努力去掌握小说教学法的精髓,强化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学习中外小说无疑是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五册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就有两个单元的小说;名著导读部分,每册教材有两部名著,五册必修教材十部名著中就有八部是小说;在选修部分,单独有一册教材就是《外国小说欣赏》。可见,小说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地,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读小说的,但学生喜欢读小说仅仅是停留在喜欢小说的情节上,至于其它的内容则往往不去管,更谈不上阅读与欣赏能力的提高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传授学生一定的小说阅读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积累了一定的小说阅读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讲授《语文》必修三的第一个单元的小说时,我就特别注意了小说阅读和鉴赏方法的指导。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既然是要素,不管是古今中外的小说,还是长中短篇小说,都是必备的因素,不可或缺。那我们就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来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和欣赏的思路和方法。

一.通过情节理结构

既然学生都喜欢小说的情节,那我们就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故事情节来把握小说的结构。讲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在预习了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首先请学生起来讲故事情节,然后明确,从情节角度看来,小说由“祥林嫂寂然死去——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几个部分组成。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也就理清了小说的结构。

二.通过环境找背景

小说中故事的发生,总有一定的背景,而这一背景又总是通过一定的环境描写来展示出来,因此抓住环境的描写往往能找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祝福》开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就是这样的。我们就可以在这些环境的描写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去寻找这些自然环境背后所隐藏着的社会环境,也即故事发生的背景。开头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这些景物的描写除了渲染出一种压抑、凄凉的气氛外,更多的是与后文的四叔“大骂其新党”连在一起,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后封建思想浓重的旧中国的农村。明白了这一背景后,再去分析人物和主题,就清楚容易得多了。

三.通过人物品主题

小说阅读与欣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小说也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的。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小说创作的成败,因此,作者往往会借助各种描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描写的内容入手,去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学生通过寻找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内容,很容易把握住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认识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有了这一课小说阅读与欣赏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后,在后面的小说的阅读与欣赏中,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了。

篇(7)

二、收集、阅读与整理材料能力的培养

在拟定好论文题目后,一些学生往往急于撰写,写作的时候却又苦于没有素材,搜肠刮肚,痛苦万分。荀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与其自己冥思苦想,还不如尽可能地去围绕论题收集、阅读、整理相关前人留下的资料。只有收集、阅读、整理了相关材料,才能熟悉所写内容,进而确定论点,拟定写作思路,并寻找出支撑论点的论据。收集材料时要注意必须围绕论题进行,范围不宜扩大或缩小。因为扩大则浪费时间精力,缩小则不能对所论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例如,有一学生写作题为《论李贺‘马诗’中所体现的命运悲情》的论文,收集了李贺的诗集、年谱、传记以及以李贺“马诗”为题的论文,但仍不算完整,缺少了与生命、悲剧相关的理论性书籍,以及李贺诗歌中体现的悲情命运的一类论文。收集完材料之后则是阅读材料。若收集的材料较多,也可以边收集边阅读。阅读时要记笔记。阅读诗集时必须标记下与论题相关的诗歌、诗句,并记下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阅读年谱、传记时,也要对关乎论题的句子、段落进行摘录、理解与阐发,并录下页码及书的版权,以备后用。阅读论文时,则须对该论文观点进行总结,对与论题相关的片段及观点进行摘录,所摘录内容后也得标明文章名、期次及出版单位等。除记笔记外,阅读时还要时时联系论题认真思考体会,力求寻找出写作的思路。阅读材料完毕要及时整理材料。一方面要梳理出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思考关于这个论题别人研究了些什么,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道理等问题,在考问别人的同时,也逐渐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找到研究论题的突破口,在梳理研究现状的过程中,对于他人没有涉及的,或涉及不够深刻甚至错误的方面,找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继而围绕具体的问题再反复收集有关作品、作家生平、理论、思想等进行阅读、整理,力争使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渐清晰,甚至初步找出一些论证所需要的论据。由上可见,收集、整理、阅读材料都有章法可依,并不是困难之事。然而,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普遍表现出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重视,只是简单找两三篇文章,若跟自己论文论题相似,就直接将之转摘至自己论文之中。此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但也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对此方面能力的培养相关。如果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教师适当地教授相关方法,并不时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去搜集、整理前人对此问题的资料,在写作毕业论文时情况自然会有所改观。

三、撰写提纲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提纲的撰写也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却意识不到此点,往往在论文题目拟定之后,就着力于初稿的写作。初稿完成后交给指导老师,老师却因文章结构混乱、中心不明而令其拟好提纲之后,重新写作。例如,一学生论文论题为《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心内容应是分析李师师的形象特征,而他的初稿却大篇幅地探讨李师师与宋徽宗的关系,探寻李师师借何以吸引宋徽宗,宋徽宗在《水浒传》中的形象,李师师对“梁山招安”的重要性等问题。因此,在动手写作之前拟定好提纲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撰写提纲的思路,可以从三个基本问题着手。第一,“是什么”,即论题所谈的问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前面提到的《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一题,首先要弄清楚李师师的人物形象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此论题主要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怎么样”,即论题所谈表现得怎样,有何价值与意义?如果对李师师人物形象特征谈清楚了,进一步还可以谈谈小说中这个人物塑造得如何?第三,“为什么”,即寻找论题所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论题《论李贺诗歌中的鬼魂世界》的提纲,解决诗中鬼魂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外,还可以寻求为什么“是如此”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在李贺诗中写作了这样一个“鬼魂世界”?如此深入研究下去,论题所论就更为深刻了。另外,撰写提纲时要注意理清大小纲目。论文有几个大观点?几个小观点?每个观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都要清晰地列出来。还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个论据主要说明哪个问题?哪一部分是次要点?哪些论据要简单说明哪个问题?只有这样,整篇论文才会主次分明、清晰明了。在提纲撰写完毕之后,也要注意推敲、修改提纲。看看题目是否恰当;检查提纲的结构是否合理,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斟酌提纲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拟好提纲之后切记要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相互交换意见。当然,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拟写提纲的训练,在真正写作毕业论文时是易于拟好提纲的。其实,从平常课后一些思考题的回答做起,就可以试着去拟写提纲,这样回答问题的条理也就会更为清晰。学年论文的撰写更是可以如此,真正到毕业论文撰写时,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科学论证的过程即是依据提纲开始写作论文的过程。写作前所下的功夫如何?论文将完成得如何?在论证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体现。论证之前已设提纲,一般只须照提纲写作即可,但若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提纲还有不妥之处,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写作论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检验提纲是否可行的过程。论证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第一,论点要力求科学、稳妥。体现在古代文学论文写作中,就得看所论论点是不是符合作家、作品实际,不能离开作者、文本主观臆测。第二,论点与论证、论据要紧密结合。论证、论据要很好地说明论点,让人感到有骨有肉,言之成理。如前提及的《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有一论点讲述李师师是“既有娴熟的交际手段又有灵活的政治头脑的女子”,那么此一部分就应着重谈两个问题:李师师所具有的娴熟交际手段以及灵活的政治头脑,看起来似乎得分成两例进行举证,但学生却选择了一个例子同时举证以上两个问题。他所举的例子是《水浒传》第七十二回中说李逵在李师师家门外将负责皇帝警卫工作的杨太尉给打了,惊扰了圣驾,李师师以“只推不知”把这件大事化解了,避免激怒天子,同时保全了李逵,也将自己置身事外。巧妙地周旋于帝王与江湖草莽之间游刃有余,双方都不得罪,可见其交际手段的高明与政治嗅觉的灵敏。此例的选择确实是做到了有骨有肉,言之成理。第三,论述时中心要集中。全文应该紧扣论题,每一部分要中心集中,不要把该放在另一部分的观点、内容,放在这一部分。反之亦然。例如,学生谈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手法》,其中有一论点是《古诗十九首》“寄情于叙事”,论述此论点时却没有集中于怎样借叙事抒情,反而是论述诗人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去抒感,并且也举出了相关的例证。显然这样写就偏离了所论的中心。又有学生作论文《谈曹操的人物形象》,有一观点写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而所论的内容却都是曹操如何选贤授能,丝毫没有围绕论点去说明。可见,对于论文的写作来说,即便观点新颖、正确,并很能说明论题,如果作者论证能力较低,也难于写出较好的论文。那么,在本科学生正式写作论文之前,利用课堂或课余作业培养他们论证一些小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犹为必要。

五、写作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科论文并非一般散文、抒情文章。写作之时还应该注意语言使用的规范。总体来说,应在完成课堂作业或学年论文时就开始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论文语言应准确、精炼、通畅

用语准确就是要用最贴切、最合适的词汇,恰到好处地反映客观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情意。像这句话:“李师师在《水浒传》中的职称可是‘东京上厅行首’,那是在歌妓里排在最前面的。”《水浒传》并非是某个单位,李师师怎么会在其中拥有某一种职称呢?只要稍作思考就能发现此句意思表达不准确。所以在造完句子之后,应该仔细斟酌一下用语是否准确。语言要精炼,就是用语不能罗嗦、不能重复,但也不是把必要的话语都缩写成艰涩拗口的语言。其原则是从内容出发,量体裁衣,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语言要通畅,就是“句子要合乎语法规范,要合乎逻辑。”如果句子成分残缺或是主语、谓语、宾语混淆不清,要表达的意思怎么会清楚,句子又何谈通畅呢?除了经常对语言的准确、精炼、通畅进行写作训练外,在语言方面还得注意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误标标点与写错别字是学生本不该犯却又时常犯的基础性错误,这样的错误在平时练习中就应坚决杜绝。

篇(8)

影视人物形象设计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剧中人物鲜明性格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是镜头语言表达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成功的影视人物造型不仅能使演员改变形象,贴近剧中人物,激发演员表演欲望尽快进入角色,拉近演员同剧中人物的距离,使剧中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艺术和饱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艺术的鉴赏、对美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所需求的是艺术和技术含量极高的视觉作品。作为人们视觉盛宴的影视艺术已不能仅靠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这给我们电视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难题。

大多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是由化妆师、服装师和演员共同塑造,他们对营造形象美、画面美负有直接责任,是构成整部影视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每一个艺术形象的创造,都包含着形象造型师对剧中人物几近苛刻的审美要求。不仅要分析剧中人物诸如年龄、职业等的形象特点,更要结合演员本身的形象要素(如肤色、体型分析),更要将两者进行结合、分析与再设计,才能塑造出既有剧情感,又有时代感,既有艺术要求的形式美,又有大众需求的现实美的成功的影视人物形象,而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会造成影视人物的虚浮与不真实。因此,影视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建立在分析演员的社会角色上,更要结合其在剧中人物形象的表演角色,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影视人物形象。

《穿Prada的女王》风靡一时,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时尚背后的故事,更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超短裙风尚”,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女孩都穿上了超短裙,也唤起了人们对发明超短裙的服装设计师玛丽・昆特的美好回忆。Black Swan的热播引发了2011年时尚舞台的“黑天鹅”流行旋风。Jean Paul Gaultier 2011秋季高级定制系列里融入了Black Swan中芭蕾舞元素:模特化着主演娜塔丽・波特曼鬼魅“烟熏”芭蕾舞妆,踩着交叉丝缎绑带的高跟鞋、妆饰羽毛的服饰及黑、白、灰为主调的色彩,就连背景音乐都是采用的影片原声带音乐,为人们带来了时尚版的“Black Swan”视觉饕餮盛宴。可见,影视剧的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享受,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深思、探讨,更成为时尚舞台炙手可热的流行元素。

二、形象设计对影视人物塑造的意义

形象设计又称形象塑造(Image-building),从广泛或宏观意义上说这是一门二维平面设计与三维及多维立体空间设计结合的设计艺术,是研究人的外观与造型的视觉传达设计,又可称为人物整体造型设计。通过分析人物整体的形象要素,如形象主体的职业、年龄、体型、肤色、身体线条、量感及言谈举止等,才能塑造出更适合形象主体个性特点,同时被社会公众都认可的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的视觉艺术化,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展现形象主体最适合的个人形象,而不同的是影视人物形象设计为了符合特定的剧情,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以影视人物性格特征为“主”,演员自身形象为“基”进行的整体形象设计。这就要求影视形象设计师除了要有基本的形象塑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导演和演员的要求外,还要有对剧本的分析力、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力,对不同文化的审美力和对一切新事物新潮流的鉴赏力,进而更宏观全面地理解影片,设计出符合影片的人物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之被关注程度也开始提高,演员和导演对影片的要求也向着多视角多方位转变。中国的影视作品也开始由原有的单纯注重故事情节,发展为情节与视觉效果并举的局面。影片《花样年华》使得具有中国传统服装特色的旗袍成为国际时尚舞台的主角。张曼玉在片中二十多套旗袍的亮相形色各异,妆容雅致,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女主角的摇曳风姿。

影视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艺术,塑造影视形象的鲜明性和艺术性是影视人物形象设计真正魅力之所在。在影视艺术中,形象设计的着眼点主要体现在表现剧中人物性格特征、所处环境及时代背景的因素中,故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符合影视作品中的时代氛围、遵循和谐美的原则。例如:形象造型中的服饰设计与搭配作为一种文化与艺术,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与艺术表达。人物的形象设计上即要能反映出人类的时代特征、民族风貌、社会氛围乃至人类个体的心理因素等,又要结合社会公众的大众审美情趣及对服饰流行文化的认知。可见,好的人物形象设计对影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乃至整部影视作品的成功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三、形象设计在影视造型中的目的及作用

(一)形象设计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诠释

不同的影视作品中会出现多个不同的有着各自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而这些不同的特征决定了不同的角色定位,就需要形象设计师在进行影视形象设计时,能把握角色特点,把握剧中人物的角色特征,并通过形象塑造的基本构成元素如服装等的艺术化处理,使人物性格的特征更加饱满。

影视形象设计还需要形象设计师能够对不同时期的服饰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剧中的人物在着装、言谈举止上符合剧情特定的时期,更应在尊重剧情的基础上,对服装加以时尚创新设计,以符合大众对时代审美的需求。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著名影视美术指导叶锦添在张纪中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为周迅设计的造型明显有别于当年翁美玲扮演的飒爽英姿的黄蓉。他以金庸对黄蓉描写为准则来设计造型的同时发觉了演员本身的特点来创造形象。叶锦添力求在造型上突出周迅精灵机巧的气质,结合清纯淡雅的妆容、合适的服饰搭配及服装色彩使得周迅版黄蓉的古灵精怪跃然纸上,人物造型也更趋于青春化、时尚化,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取向。

(二)形象色彩设计对人物塑造的表现

大约在15~2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人类就有了对色彩的认知与使用。色彩不仅是视觉效应,还是最富情感的表达要素,能使人加深记忆,所以在设计中色彩恰到好处地处理能丰富所表达事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如《影片的美学》一书中说:“彩色在银幕上如同在画布上一样,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象和事物外貌的手,它对解释所描写的角色的内心面貌上都起着重要作用,彩色是一种对形象进行理解和刻画的重要手段。”

影视形象设计中的色彩与所有设计中的色彩一样,是功能和情感的融合表达,不同的色彩会对人产生不同的色彩心理联想,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在色彩的感受中,人们对色的冷暖感受最为鲜明,红、橙、黄等色可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灼热是暖色,易引起兴奋,使人产生活跃;青、蓝、紫等色可使人联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称为冷色,使人感受到宁静。对影视观众而言,由于其对于时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得影视服饰色彩艺术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越来越广。成功的影视服饰艺术表现,使观众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被影视服饰款式、色彩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电影《英雄》正因为服装色彩的设计纯粹而又浓烈才让人记忆深刻。从张曼玉和梁朝伟的初次相遇时清新飘逸的浅绿色长衫,到影片最后,两人历经感情纠葛在沙漠之中自杀时的白色棉布长衣,无不诠释着两人至真至纯的爱情,而色彩的拿捏更为其平添一份忧伤的浪漫。影片Black Swan以黑、白、灰、粉为主基调,诠释着女主角尼娜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及精神状态。粉色的尼娜是有着单纯美好心态的芭蕾女孩;灰色的尼娜频频出现幻象,练舞时的服装从白色变成灰色;首演前夜,妮娜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黑色伴随黑天鹅妖冶的气息逐步显现;公演时,妮娜化身黑天鹅,纯粹的黑应和急促的音乐将尼娜惶然、恐惧、无助、坚韧的形象烘托欲出;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殇,回归纯白世界,这便是一种涅再生的奇幻妖异的“天鹅之死”。导演仅通过人物服饰色彩及音乐的变化,就将人物内心由单纯羞涩到恍然悲凄、绝望痛苦直至回归平静的细微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

影视形象色彩设计是以色彩学为基础的创作过程,就人体色的角度来看,在不同肤色、不同灯光下把握色彩的运用,是影视形象色彩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色彩理论是20世纪初,美术设计学府包豪斯学校的约翰内斯・伊顿教授开始进行色彩分析,个人色彩的概念由此而生。个人色彩主要是指能让肤色呈现健康状态的颜色。根据形象主体的皮肤、头发、眼睛的颜色,可以判断出适合他的服饰、妆面颜色,从而塑造更适合形象主体的形象。如:不知什么时候起,伴随韩剧的流行韩国人俨然成为爱打扮的时髦一族。一部韩剧的热播,势必有一股“韩流”热风刮起并且风靡世界。浪漫唯美的色彩画面、时尚得体的服饰、精心巧妙的服饰色彩搭配及精致的妆容无不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纶伯伦说,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影视形象色彩设计的实质也是这样的,不能为了视觉而一味的最求绚烂的色彩,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在充分理解剧本剧情后打造出的一种唯剧情独有的风格――“个性”色彩。

四、结 语

作为影视形象造型师,不仅要理解影视形象对电影表现的重要性,能够熟悉服装设计的理论,而且能够依据不同演员的形象构成要素,通过对其脸型与发型、身体线条与服饰线条、人体色与服色的分析,为影视人物进行多维的形象塑造,从而设计出符合影视作品个性特点的,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影视人物形象,为观众呈现更加完美的视觉饕餮。

[参考文献]

[1] 程晓英.时装与电影的互动和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5.

[2] 顾筱君.形象设计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张丽.影视传播影响服饰流行的分析[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aper.省略.

[4] 黄海娟.服饰是影视艺术无声的语言[J].大众文艺:理论,2008(06).

篇(9)

高中语文教学以及小说教学的重点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经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尤其是重要人物,我们可以对故事的叙述和结构进行更好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的了解文章的寓意。本次论文研究把《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研究的对象,经过分析整个人物的变化历程,对小说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步骤

(一)阅读作品,熟悉情节

故事情节就是指的人物性格进行变化的事情,这不但是对生活片段的剪辑,还是小说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激烈矛盾的故事情节可以彰显人物的性格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的变化是通过故事进行塑造的,所以故事情节的把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去了解人物性格。语文学习的重点就是阅读,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更要去对原著进行阅读,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把握人物特点,经过对细节的阅读可以更好的去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所以对故事情节的掌握有利于读懂小说,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基础。

(二)收集作品中的描写语句

在作品中收集反映人物动作和心理的词语,这个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可以通过阅读和摘录来进行,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交流,把关于人物描写的句子收集起来。在收集的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再加上驱动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阅读去收集资料。把收集到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分类。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描写动作的,哪些是描写心理的,还有情节的构建和句子的意图以及指向等,把相应的句子和词语归类到相应的类型里。

(三)分析描写语句

经过阅读进行比较分析,“同中求异”或者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经过分析故事情节,从中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异中求同就是经过筛选和提炼找出文章和人物的共同点。在进行比较时,不但要对本篇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对比,还可以和其他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也可以和外国作品中的同一种人物类型进行比较。在进行比较的方式上,可以使用直接或者间接的对比方式。也可以进行正向对比和反向衬托,可以用一个人物的丑陋、渺小来衬托出另一个人物的伟大、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对人物对象进行分析和把握。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初次见面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一开始到鲁镇的时候内心是充满希望的。她来到鲁镇主要是因为自己丈夫的死去而来躲避改嫁,才从家里偷跑出来经过人们的介绍到鲁四家里打工。通过文中“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皮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经过对这种人物形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的祥林嫂对生活是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一个老实淳朴的妇女形象,为了逃生她做着工钱少又繁重的工作,但是她的内心,却是无比的满足,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她已经逐渐习惯了奴隶般的生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也是对我国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真实写照,她们在物质生活上,从来都没有过任何的奢求,面对简陋的生活,这些劳动妇女,也觉得非常坦然,她们觉得,可以安稳的生活,就已经心安理得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把旧时代中劳动妇女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二)再次见面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当第2次到达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她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儿子也被狼给叼走了,祥林嫂被从家里赶了出来,无奈之下的祥林嫂,只能来到鲁镇生活。这时候的祥林嫂“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皮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么精神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生活都带给了祥林嫂巨大的磨难,他的手脚不再灵活,脸上也没有笑容,表情非常的漠然。主人对祥林嫂的态度,逐渐有了变化,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后来的挖苦和鄙视,而别人,对于祥林嫂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同情,变为了后来的嘲讽。关于祥林嫂这个名字,在文章中出现过两次,一个是,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还有一个是,镇上的人,也依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原来有所不同,和她讲话时的笑容也是冷冷的。所以,下周真人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的再嫁在鲁镇人的眼里是多不能容忍的事情,她不但克夫克子,而且伤风败俗。但是祥林嫂完全不理会这些事情,她只是一遍遍的向人们讲述他儿子惨死的事情,希望可以从人们的世界中,获得一丝的同情。但是鲁镇人并不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对祥林嫂的痛苦充满了鄙夷,柳妈的地狱说我们不得不提,这让祥林嫂生死不能。祥林嫂把她毕生的积蓄,为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她希望可以为她洗清罪孽。捐完门槛的祥林嫂对生活还是有热情的,还有活着的信息和希望。但是四嫂不让祥林嫂碰祭祀的用品,这浇灭了祥林嫂燃起来的希望。“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最后祥林嫂被赶了出来。

(三)三次见面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第三次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已经变成了乞丐,那时候的祥林嫂已经到了行尸走肉的境地。鲁迅在描述祥林嫂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然而她敢于对‘神’提出质疑,‘我’万万料不到她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祥林嫂死后就可以见到她的家人,不知道她是会在希望中死去还是在恐惧中死去,这让我们心生同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通过阅读《祝福》,熟悉作品的情节、收集《祝福》中的描写语句、分析其描写语句。经过对祥林嫂这一人物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祥林嫂原是一个老实、淳朴而又健壮的农村妇女,而这个社会把她逼得走头无路,她的抗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是鲁迅先生对于封建礼数的不满,使用人物分析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

参考文献:

【1】鄂振翎.《祝福》教学设计举隅――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994(02)

篇(1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67-01

 

实在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白鹿原》,在寻根文化的影响下,作者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反思。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大关注,在电影、电视剧改编版也问世后,掀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学术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多是从人物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切入点去进行分析的。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对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心理中的民族文化新皈依进行了分析。

一、黑娃从反抗到对儒家文化的皈依

作为长工之子的黑娃,即便白家对鹿三一家都很好,但作为奴仆之子的阶级不平等永远都让黑娃感到自尊、自卑,在家里对白嘉轩腰板挺得太直的不满与压抑;在去学堂的第一天用板凳砸老师脚背的行为以示不愿上学的意愿;在兆鹏给他冰糖,他看也不看就要丢掉的举动从小就奠定了他倔强叛逆的性格特点。

由于不愿继续屈于做白家的奴仆,受白家的“恩赐”他选择了做一名麦客,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二件事,与小娥自由结合了,小娥虽然名义上是郭举人的妾,实则是他的隶,而黑娃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他们的自由恋爱似乎是合理的,冲破了封建枷锁的束缚,而他们这种自由正直“五四”时期,无疑是一种对封建家长制的一种否定与反抗。正如兆鹏所说的:“你,黑娃,是白鹿原村头一个冲破封建家所实行婚姻自主的人。你不管封建礼教那一套,顶住了宗族族法的压迫,实现了婚姻自由,太了不起了!”黑娃这种真实的、原始的性本能也就使得哪些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变得苍白无力了。

他的反叛伴随着革命的发展,随着军阀混战,在鹿兆鹏的发动下加入了革命队伍,烧掉了军阀的粮台,这无疑是对军阀势力的一种反抗。后来一次革命失败的情况下落到了土匪的手中,最终由于对政治、革命的心灰意冷,选择了留在土匪堆里苟全性命。其实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对于革命的理解和土匪其实没什么两样,但革命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也就是传统的民族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修补、维护,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推翻与反抗。

正是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之下,他最终还是接受了保安团的招安,而在招安团里,每天不用打打杀杀,他反而过得更加的迷惘,最后选择了皈依传统文化,经常去求教朱先生,他的这种反抗与皈依之间的迷惘与矛盾正是实寻根文化下的一种思索,是否应该简单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皈依?依旧会造成不尽的悲剧。

二、白孝文从顺从到叛逆再到最终的新皈依

白孝文的出生正是白嘉轩的后继希望,在白嘉轩的封建礼教的教育之下,白孝文是一个老实憨厚、中规中矩的儒生,而在反抗与回归之间几经波折,最终依旧选择了对传统文化的新皈依。

从小白嘉轩对他进行“耕读传家”理念的灌输,让他学习宗法道德思想,带他主持原上事务,各种对他进行族长接班人的锻炼、培育,也就让白孝文养成了温文尔雅,万事以父亲的准则为原则,以封建礼教为道德准绳办事,然而他那压抑在内心的人性最终还是萌动了。

在鹿子霖的圈套下,他被田小娥勾引通奸,遭至白嘉轩逐出家门,最终道德败坏、吸鸦片、卖土地房子,最终沦为乞丐,仰躺在土壕里,后来到白鹿仓外的舍饭场上去抢舍饭,被鹿子霖拉进了白鹿仓院子的一间房子里,可能鹿子霖看到自己的猎物在邻近死亡的边缘又拉了他一把,鹿子霖向田福贤提议让孝文去保安大队任职,白孝文也在此刻鹿子霖所感动了,后来还戏剧性地当上了保安团营长,也为他的父亲所原谅了。

“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死了一切都完了。”这是白孝文死地而后生的感言,他经历了浪子回头这个过程,在经过反抗与回归之间经历了太多,最终有所抉择了、悔悟了。

小说中通过对黑娃与白孝文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反抗与皈依之间徘徊、迷惘的复杂心理的塑造也正是作者在寻根思潮的创作影响下反思,从而产生了创作《白鹿原》的欲望,从而写出了这都反映时代反思的史诗巨著。实通过对其中传统文化的坚守者、反叛者、受害者与最终的新皈依者的心理塑造来论证那个时代下的主题: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应该盲目地拥护,不应该完全的抛弃,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上升到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做到对民族文化的新皈依。

 

参考文献:

[1]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张文.《白鹿原》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心理结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3]朱启凤.试论实“垫棺作枕”的创作心理——以《白鹿原》的创作为例[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5.

篇(11)

一、精准复习

为了做到精准复习,有效地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笔者认为一定要先认真研究所在地区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明确考试方向。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是字、词、句的解释及理解,概括段落大意或作用,文体特征及作用的考查,语言赏析,开放探究性题等方面展开,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方法指导和对中考试题的演练及分析。

1.开放探究性题举例

(1)(2015年漳州市中考第17题)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画波浪线句子中得到的启示。(5分)

(2)(2014年漳州市中考第12题)读完文本,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5分)

2.回归教材,依托教材,熟悉考试题型

现代文阅读一般分为记叙文(包含小说、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而人教版教材精选的课文范例则是很好的复习材料。记叙文如《散步》《我的第一本书》《孤独之旅》等;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议论文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复习时按照文体特征,依托教材,结合试题,训练考生对现代文阅读的整体认知能力与答题方法。

(1)记叙文: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我的第一本书》节选)

插叙,补充交代我的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的关系,介绍元贞的家境,为下文父亲修补课本和元贞不能上学埋下伏笔。插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了文章主旨。(内容+作用)

《孤独之旅》标题有何含义?有怎样的作用?

“孤独”一词的表层含义指独自一个、孤单,文中指人们前进中必须经历的坎坷、心灵接受的磨难。“孤独之旅”深层含义指心灵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寂寞、绝望、痛苦,最后成熟的过程。以“孤独之旅”为题,形象地表明了小说的主题。(表层义+深层义+作用)

(2)说明文: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

引用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写塔里木河河水被消耗之多,增强说服力,并给人以震撼。

二、高效复习

经过三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考试题型已基本了解,但还是存在如答题不全面、表达不到位,而拿不到高的分数的情况。所以在现代文中考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秉着如何让考生答题更全面、表达更到位的思路引导学生作答。

首先,课本复习与训练,目的在于训练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对于现代文中“通用型”的试题,如提取中心句、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结构等题型,要进行严密的训练,从根本上提高考生答题及应对能力。如,①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过程+结果);②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答}格式:评价(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分析(典型事例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描写)+评价(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

其次,专题复习与训练,目的在于对具有的文体特征进行巩固训练。如记叙文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方法。比如,举例子:以……为例,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点。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最后,适应性练习,主要针对中考现代文阅读开放探究性的题型。开放探究性试题的“开放性”是相对试题的参考答案而言,因为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其发挥创造性思维。开放探究性题型在考查考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偏向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类题型难度较大,往往需要教师综合典型的试题题型,提前让学生有适应训练的过程,让考生在考试之前对开放探究性题有所了解。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采取新课标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