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表现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6: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表现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表现论文

篇(1)

1.1投标决策风险投标人对建筑工程投标采用何种策略直接影响投标的成败,投标人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定价策略,投标人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可以采用零利润报价、正常报价或者高利润报价;另一方面是投标策略,投标人可以选择的投标策略很多,比如不平衡报价、突然降价法等等,这些都是合理的报价手段,最终选用何种方式是投标人的判断决定的。

1.2编制投标文件风险投标文件是评价投标人的重要依据,投标文件的编制好坏直接影响评标结果。投标文件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招标文件的响应上,投标文件应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上的条款,比如工程量清单,投标人只能依据招标文件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报价,而不能自己列工程量清单报价。编制投标文件另一个重点是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方案是施工的具体方法,如果施工方案不成熟,经不起推敲,投标必定失败。

2建筑工程投标风险应对措施分析

建筑工程投标风险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以及这些方法的组合。针对投标阶段风险控制的具体实务,投标风险控制的措施如下。

篇(2)

土木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邢锋.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民居,2013(3):168-169.

[2]秦海.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初探[J].江西建材,2015(18):119.

[3]凌冰,潜光华.探讨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4(10):22.

[4]斯巨勇,楼海松.关于提高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

[5]胡卓鹏.绿色建筑与工程造价管理[J].广东科技,2009(06).

土木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夏广庆.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04:24.

[2]王道鹏.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管理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张鑫.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徐俊.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场与温控措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张伟.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2:87-89.

[5]高琛琛.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试论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5:79-80.

[6]张海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析[D].门窗,2015,10:77-78.

[7]陈中魁.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2:294.

土木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宋玉峰.浅谈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

[2]汪福元.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

[3]王隽.建筑工程中深基坑中支护施工技术分析[J].安装,2013(09).

篇(3)

前言: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就离不开经营。没有业绩和利润的企业永远没有市场,也就没有生存的权力,就是说做企业的第一步必须先活下来。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企业的生存。但是,一个企业如果只是停留在经营上,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这种短视的悲哀,将会导致企业失去发展动力的源泉。企业只能“大”而不能“强”。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灵魂,没有了灵魂的企业就会失去方向,失去方向的企业,迟早会迷路的!就像人一样没有了灵魂,那不就成了行尸走肉!那么,人活着和死了没什么两样。所以说,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关键是如何让企业文化落地,让企业文化融入到职工的日常行为中,使职工的思想行为和企业的战略目标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

一、建筑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完整的企业文化可以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和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它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象征。在企业的最初阶段,企业文化通常只是一种理念,之后通过一定机制和时间的锤炼,正式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组织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通常的企业文化应该具备以下特点:简单易懂、易行;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有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使企业重要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企业代表人物、企业象征标志产生感情。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不是最直接的,但却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高度分散作业和流动施工的劳动力密集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在企业经营中,只有不断完善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适应多元化发展的建筑市场,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建筑企业文化的特点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因其独特性,它的企业文化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首先建设推广比较难以实施。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等。作为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尤其是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正是市场的压力和经营上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施工企业项目地域分散,周期短,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等客观因素,再加上现场施工人员密集,分包队伍多,工人中很大部分都是外雇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差,观点也相对落后,这些问题都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2.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和谐与约束的统一。施工企业对于人员质量的要求不高,但对于劳务人员数量要求大。且有很大部分是生活质量和水平不高的农民和底层工作者,劳动强度大,企业应更加对员工给予关怀,保障企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再者要有很强的约束责任感。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改变他们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消除“责任与己无关”的想法。

3.项目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安全与风险。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工程施工过程中,都会存在高危险作业。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职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随着周围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为了让职工能够安心的工作,企业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安全有保障,生命有保障,工作才有保障。再者就是风险防范,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风险是不能有效评估的,变量多变数大。常常要垫资做项目,且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常常导致成本巨额增加。对于施工企业风险文化来说,必须有较强的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能力,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文化对于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

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即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实行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在企业的综合,是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永恒的追求。建立并提升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兴衰至关重要,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建筑企业根据其管理的特点,应该将安全生产、质量第一,降低工程造价,保障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等目标,有效的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使其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是建筑行业追求长期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它指引着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克服了重重阻难,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品工程。

2.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赢得外部核心竞争力,创建现代化和谐企业的重要措施。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至关重要。员工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便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也不可能创建出和谐企业。因此,提高企业成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十分重要。一是要对过去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及企业文化现状认真进行一次调研和分析,重新审视自我,继承优良传统,创新思维。在本单位员工中进行一次企业文化知识的再启蒙、再教育。二是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虚心学习先进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借鉴其成功的做法,进行再深化认识和总结提高的学习活动。三是要积极参加建筑行业系统内外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活动,广泛吸收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成果,以便于不断完善自我,创新和促进工作,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序进行,良性发展。

3.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建筑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把企业内部蕴藏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物化表现形式就是企业形象。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内部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而且还要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形象,这就是“慧于内、秀于外”的道理。企业的外部形象如何,取决于内部素质的高低,而内部素质则表现为独特的企业文化。因此,施工企业形象的培育和塑造应把握好内外这两个方面。“慧于内”是指企业文化像一支兴奋剂,它可以使员工进入忘我的劳动和拼搏奉先精神,向社会展示施工企业为民谋利、无私奉献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秀于外”,则是通过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把标准统一的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形象,通过企业自身的或外界媒体传播出去,给社会大众或消费者以醒目的感觉。

结 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象征。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经营和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尤其需要将企业文化同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捆绑在一起,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所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夏热东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付祥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张燕林。绿色施工常见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09,(28):130-132.

[5]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21):1634-1638.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熊君放.绿色施工在“绿色建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施工技术,2008,(06).

[2]何会东.绿色施工节材增效[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2).

[3]竹隰生.推行绿色施工:问题与对策[j].建设科技,2007,(21).

[4]肖绪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J],2013.10

[5]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与验收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毛志兵,于震平.绿色施工研究方向[J].施工技术,2006,35(12):108-111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毛志兵.中国建筑推进绿色建筑最新进展[J].施工技术,2013,01:7一11.

[2]方明露.我国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的效益分析及政策建议

[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沈万岳.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在高校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篇(5)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篇(6)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 A

AB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the surface, clarifying the form andimportance of the surface reappearing architectural art. Combined the engineering fulfillment, carry on thorough analysis and make new annotation to it,and put forwardsome problems of modern surfacetheoreticalresearch that need to be noticed.At last carry on an outlook to its development foreground.

KEY WORDS/ surface ,enclosureinterface ,architecturalart ,form phrasing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品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岁月的烙印,历史的记忆,场所精神等都可以通过建筑表皮的塑造加工获得。表皮是建筑构成三要素(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把建筑划分为体量、表皮和平面三部分)之一,它对建筑外立面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皮的概念及其作用

“表皮(surface)”不是一个清晰和单一的概念,与此相反,它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建筑表皮通常被理解为建筑空间的围护(enclosure),然而根据不同情况,建筑表皮可能指向围护结构的表层或围护结构自身。

建筑表皮对建筑设计意义重大:1)在建设场地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依靠体量以及体块的穿插组合取得外部空间艺术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时候建筑的体块比较单一,处理的不好往往显得呆板,单调。建筑表皮恰恰能弥补这个空缺,它可以使原本平淡无奇的界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生动丰富的内涵。可以在建筑结构、建筑功能、建筑内部空间等方面大的格局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外立面材质、肌理、色彩的精心处理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3,1固定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将欧几里德几何体进行分解重构,强化面片的表现力,然后又对面片的肌理,材质,色彩等方面进行有机组合,赋予某种文化内涵,使其保持一定秩序,反映某种历史的记忆或者时代精神,以满足群众心理和视觉方面的要求。这些建筑立面外皮上的面片如果是不可变动的即为固定表皮。它是最普遍的建筑空间围护形式,主要由木材,钢化玻璃﹑砌块﹑金属等几种材料制成。木材表皮需要对木材进行防腐,耐久等性能的处理后才能使用,它在国外的中小型建筑中用的比较多,国内目前运用的并不多,下面就其他几种材料分别介绍。

3,1,1钢化玻璃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钢化玻璃表皮即玻璃幕墙系统可以在建筑中营造出许多曲面形体,给建筑平添几分生气和灵性,使许多抽象的建筑概念得以实现,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层次,美化了建筑的空间形象(见图6,图10,图12,图13,图14,图15,图18)。

3,1,2砌块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砌块表皮即用砖等块状材料砌筑的建筑立面外皮。它可以使单调呆板的墙面充满空间层次感,肌理感,并赋予其建筑历史的痕迹与记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使人浮想联翩,深悟建筑的底蕴而又不觉其肤浅平淡。“建筑是人类历史的石头记”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见图3,图5,图7)。

3,1,3金属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金属表皮即用铝合金型材,铜皮,铝扣板,穿孔铝板等材料制作的建筑外立面,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新现代,富有时代气息。同时,它可以塑造各种曲面,形成各种意象,满足群众对建筑形式视觉冲击力的要求(见图4,图8,图9,图11,图18)。

3,2可变动表皮对建筑艺术的营建

如果建筑护界面是由可变动的面片构成,则形成可变动表皮。它是一种生态﹑高效﹑节能,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制造而成的先进的建筑构造。目前各国都在加紧这种构造的技术研究。比如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及合作者在1987年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时,将27,000个铝制仿相机光圈形式构成的“快门”置入南面表皮的双层玻璃内。这些构件符号一方面具有阿拉伯穆斯林传统文化的图案特征,注释阿拉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这些光电单元与计算机相连,利用气控方式调节阳光光线通过其表皮的量。在这里,信息符号被置入建筑表皮内,成为建筑表皮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美中不足的是当天空稍有云层变化,走近建筑就可以听见表皮内电动机自动运转发出的嚓嚓响声,使人产生误会(见图1,图2)。目前正在研究并准备投入批量生产的可呼吸表皮墙体,可以随着室外温度,阳光辐射强度的不同自动开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及其照度,使室内获得良好的温湿度环境,更加有利于工作与居住。

总之,可变动表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其性能进一步完善,它必将成为未来建筑外立面首选的实施方案(见图16,图17)。

建筑表皮理论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表皮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沿革了数百年,已有不少学者不同程度的做过研究,其中不乏优秀的成果,但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历史上或目前建成建筑的表皮评价和作品介绍上,很少有基于建筑设计实践的理论研究,很少触及表皮技术本身,这种成果显然不能被工程实践采纳,研究初始的意义也大打折扣了。

因此,笔者觉得今后表皮理论研究应该:1)避免对建筑设计实践毫无意义的纯理论研究。建筑是宏观的空间组合体,不是微观离子的叠加,具有很强的工程性。那种将建筑表皮视做建筑立面外层同原子一样薄的一层表面物质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任何脱离工程实践的理论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积极探索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应用性很强的表皮技术,使其加速向设计实践转化。3)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使之成为现代表皮技术创新的源泉。

结语

积极发展表皮技术,使之为经济建设服务,探索表皮技术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表皮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建筑工程实践,立足于国家经济建设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这样才能有意义。否则,虚无缥缈的理论假说不但不能对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会将其带入死胡同,使人功亏一溃。

图片目录:

图1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及合作者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透视及立面局部放大图

图2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及合作者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室内效果及可变动表皮局部放大图

图3 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某大楼砖砌体表皮效果

图4 瑞士提挈诺学派建筑师设计的某大楼铸铁花饰表皮效果

图5 安徽皖南某民居砖砌体表皮效果

图6瑞士提挈诺学派建筑师设计的某大楼不透明钢化玻璃表皮效果

图7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某大楼砖砌体表皮效果

图8南京奥体中心某场馆铝扣板金属表皮效果

图9南京奥体中心某场馆铝扣板金属表皮效果

图10南京图书馆新馆绿色镀膜钢化玻璃表皮效果

图11南京图书馆新馆穿孔铝板表皮效果

图12南京图书馆新馆绿色镀膜钢化玻璃表皮效果

图13南京金陵图书馆新馆绿色透明钢化玻璃表皮主入口处效果,它就是在建筑空间,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外包绿色透明钢化玻璃表皮取得艺术效果的

图14南京图书馆新馆绿色镀膜钢化玻璃表皮室内效果

图15南京金陵图书馆新馆绿色透明钢化玻璃表皮临街面效果,该馆以“琢石成玉”—多彩圆润的雨花石,晶莹剔透的巨型碧玉,为设计意象

图16可呼吸表皮室内外效果

图17可呼吸表皮的原理分析图

图18广东东莞富民皮具城办公楼铝扣板及钢化玻璃表皮效果,该楼以一群婀娜多姿的模特缓缓走来为设计意象

图片来源: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16,图17引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张宏教授《建筑材料,构造和结构的生成与表现》课程课件

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为作者拍摄

图18来自深圳三鑫钢结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原著诺伯格.舒尔兹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尚林出版社

冯路.表皮的历史视野.建筑师第110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群.空间、构造、表皮和极少主义.建筑师第84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张晓晖..追踪建筑表皮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3

刘涤宇.建筑表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3

陈志毅. 表皮,在解构中觉醒. 建筑师第110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7)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丁大钧.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贡力.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佘睿.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

[5]裴星洙.土木工程专业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王浩钰.设计类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

[7]张亦静.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

[8]周新刚.土木工程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11.

[9]崔京浩.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新编土木工程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钟汉华.土木工程施工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

[11]王作文.土木建筑工程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

[12]张志国.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3.

[13]成虎.建设工程法规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0.

[14]巩天真.土木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15]邓友生.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

[16]叶献国.建筑结构选型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

[17]巩天真.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8]韩峰.铁道线路工程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7.

[19]周国恩.土木工程施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7.

[20]肖本林.土木工程与建筑教育改革理论及实践[M].绘测出版社,2014.4.

土木工程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1]董菲,徐春媛.试论现代土木工程教学的创新方法[J].建筑工程,2012,(10):90-92.

[2]何忠明,刘建华.浅议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1,(7):169-171.

[3]王琰,周戒.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12-14.

[4]王清标,初明祥.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4):75-77.

[5]叶志明,宋少沪.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中国大学教学,2006,(8):8-9.

[6]刘云平,相琳.《土木工程概论》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2):84-85.

[7]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70-71.

篇(8)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建筑学

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以往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区别。如何在借鉴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经验基础上,探索更加适合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成为目前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我国仅有部分建筑学专业学位培养院校制订了全日制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大部分院校存在目标不具体、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集中表现为制定的培养目标与2009年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方案大体相近,没有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征进行调整,与培养目标的定位相去甚远。

1.2培养模式雷同

具体表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学术型雷同,课程内容封闭较明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实践基地投入机制需健全等方面。

1.3导师队伍缺乏

一是校内导师指导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担当训练学生实践能力之责。二是校外导师的参与度并不高,培养方案要求校外导师不仅要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指导工作,还要参与到研究生招生面试、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答辩等培养环节中。三是校内与校外导师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监控。

1.4实践教学不足

一是学位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实施困难;二是半年以上的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没有有效实现,很难满足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三是毕业评价环节主要是以学术型论文评价为主,非应用导向的论文,于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框架

本文针对专业学位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1],具体分述如下。

2.1培养目标

本文将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分解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情感价值。这三个领域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为: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理论、实践学习中所获得的建筑相关知识;在反复的建筑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高于建筑学本科层次的实践能力;情感价值品质则来源于知识、能力在实践中的不断体验,并得以强化。三层次领域最终表现出来的建筑设计能力就是能有效地解决建筑域的复杂问题,为不同建筑对象提供建设问题解决方案。

2.2培养内容

依据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学实践都需要完成以下的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建筑基本操作及专业技能实践;建筑设计专题、营造法式与工程则例、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建筑教学实践、建筑科研、交流沟通及协作训练;特别注重将情境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建筑实践的主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建筑专业学习过程中。

2.3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设计旨在解决培养模式怎么进行培养过程安排及教学的问题,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各个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结合建筑学教学特点,依托导师组模式,建立高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方式;基于建筑设计项目过程管理,合理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验教学。

2.4学位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在研究生课程实践、专题设计、校外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监督和评估,引入职业竞争和项目压力,以提高研究生职业素养和学习动机,以确保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结果性评价是指:由校内外导师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学位论文,考核形式包括综合案例分析、设计理念讲解、论文阐述等[2]。

2.5制度保障

保障制度主要解决如何确保在培养模式运行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问题。内部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师资保障。政策保障,是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学位发展的政策制度,是对办学主体、研究生、行业、企业的责权利规范的政策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标注体系、评估体系、预警体系。

3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思考

3.1明确培养目标,注重过程管理

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必然要注重其应用性与实践性。而要将全日制建筑硕学专业学位注重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培养目标最全面、最直接地反映到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重要就是要确保在整个培养过程的所有环节中,其实践性都能够得到体现与重视。

3.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全面体现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突出其实践性与应用性,需对课程设置需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一是实践性课程的增加开设,二是加强教师对实践性课程的准备,三是跨学科课程的灵活设置。

3.3强化实践教学,拓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目前培养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增加联合培养的企业数量、提高联合培养企业的积极性及其认可度、使学生进入企程中去,将成为日后我国全日制建筑硕士培养工作改进的重点部分。

3.4设置奖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目前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奖学金设置仍待进一步改善:首先是要增加设立针对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奖学金,改善目前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奖学金寥寥无几的现状;其次是要改进奖学金的评价体系,使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在面临奖学金评定时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3.5更新评价体系,提高考核质量

根据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要求,重新研究与完善现有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培养评价体系,在保障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及外部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在外部则建立外部管理与监督机构,以进一步促进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培养工作的发展。

作者:伍伯妍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崔珩,栗民.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97-101.

篇(9)

 

工程设计及建筑专业存在施工问题。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从源头上杜绝建筑工程的事故隐患,建设部下发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1.存在的问题

(1)总平面图缺项问题。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发现缺少总平面图或总平面图的设计深度严重不符合建设部批准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占总数的90%以上,集中表现在中小型设计单位。大部分设计的总平面图中只有建筑单体的平面定位,缺少建筑间距、广场(含停车场)、道路布置及道路的转弯半径、宽度、交叉点、变坡点标高、坡度、坡向等竖向设计内容。

(2)建筑防火设计问题。①地下室、半地下室与上层共用楼梯时,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3.6 条和《高层建筑防火规范》第6.2.8条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应在首层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出入口处作防火分隔”,但目前在带有地下室的多层住宅设计中,普遍忽略了地上、地下部分的防火分隔。②汽车库贴邻其他建筑时(含地下车库内贴邻的其他设备用房),按《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规范》第5.1.6 条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1.4 条强制性条文规定,必须采用防火墙隔开。③高层建筑变形缝一般留得比较宽,缝内自然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竖井,有很强的拔火作用。而审查项目的33%在工程设计、构造节点设计中通常忽略这一特点, 将高层建筑室内的变形缝采用易燃材料木板条盖缝。

(3)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占审查项目的64%。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有的设计人员对节能设计及规范没有足够的重视,也不够熟悉。时常出现类似窗墙比不符合要求,且未调整外墙、屋顶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问题;在不少设计中对不同的墙体、不同的热工要求, 不做热工计算且节能材料选择不当;《节能备案表》中填写的内容与施工图中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关于安全疏散的问题。①对商业建筑疏散宽度的计算问题,占审查项目的34.5%。科技论文。应按《商业建筑设计规范》第3.1.2 条和第4.2.5条计算出营业面积和营业部分的疏散人数,再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表5.3.12 查出疏散宽度(高层建筑底层裙房为商业建筑时,应以《高层建筑防火规范》第6.2.9 条为准)。但在工程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员计算概念不清, 造成所设计的商业建筑的疏散宽度不符合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②在商住楼建筑中,商店与住宅部分共用一个楼梯,且两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出入口没有分开设置,违反了《住宅设计规范》第4.5.4 条和《高层建筑防火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占审查项目的10%。③在多层建筑中,大于60m 的房间仅设一个安全出口、房间内最远一点距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大于14m、在室外疏散楼梯周围2m 内的墙上开设其他门窗洞口的现象也经常出现,这类问题占审查项目的6%。④在多层住宅设计中,为控制建筑面积,地下室层高降低到2.20m,致使地下室楼梯平台下净高不足2m 或楼梯段处净高不足2.20m,违反《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4.2.1 条第五款强制性条文规定,属于设计中的常见多发病,占审查项目的36%。对此建筑专业应作取消平台梁,改为板式楼梯的处理。

2.原因分析

(1)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些设计单位,特别是中小型设计单位,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配备不齐,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面临着强烈的生存危机。为了承揽到任务,一切按业主的意志行事,为投其所好,将规范、规程的要求弃置一边,从建筑设计方案上一味地迁就业主。

(2)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质量,对建筑方案与整个工程设计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建筑方案的评审、推敲、把关,在工程设计中给其它专业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

(3)建筑师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缺乏质量意识及责任心。缺少对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和理解, 有的对国家现行规范不熟悉,甚至仍在采用作废版本的规范及图集。

3.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内部的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建筑方案的评审工作。直接影响其他专业方案优劣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建筑方案要做到符合国家现行规范及强制性条文规定的要求,使其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提高设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企业经营者定期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及法规的培训,掌握国家现行有效版本的规范、法规、标准图集, 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经营者要有质量意识。设计质量与市场经营是相互统一的,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要树立“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效益”的观念。科技论文。

(4)遵守法规,排除干扰,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目前,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业主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相差很大,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经营者要摒弃“重经营、轻质量”思想。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计计划赢得市场。

(5)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针对勘察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全力推进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充分调动广勘察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在行业内营造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政策宽松的工作环境,构筑一个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二是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资质复查优化结构、调整规模。加强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为勘察设计行业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自律、中介服务、政府监督、设计保险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设计风险社会化,进一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四是开展继续教育,加强标准规范培训,提高注册人员和勘察设计骨干的专业技术素质。科技论文。

推进施工图审查制度是对勘察设计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 目的是促进行业设计水平和质量责任意识的提高。因此,在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施工图审查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建立网上审查制度,设计人员执业不良记录档案制度,实行审查人员资格考核和动态管理的淘汰制度。促进审查责任, 审查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红团.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容易疏忽的问题[J].中州煤炭,2001,(5).

[2] 卢晓轩. 论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探讨[J].广东科技,2008,(01).

篇(10)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对清洁,节能,生态,环保的建筑有着更多的青睐,而新有机建筑就是一种可以满足人们这种需要的建筑结构,通过遵循自然建筑与周边相关事物的内在自然规律,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生态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低碳节能环保的社会经济需要,在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加强对新有机建筑设计的分析探讨,具有深远意义。

二、有机建筑设计概述

1.有机建筑的概念

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2.手法主义与结构突破

波浪的曲线、不规则扇形、阶梯状平面,作为其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有机形式语言,在他的设计中重复出现。阿尔托在纽约世界博览会芬兰馆通过内部空间的塑造,给使用者带来真实的空间感受,空间体验变成一系列的发现,从而达到了空间的连续性、整体性。芦原信义认为阿尔托是“用加法创造空间”,即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次序,虽然对外部空间会有一些损失,但是内部功能及空间理想状态能得到充分研究,所以每个局部都十分人性化、充满关怀。赖特则借助于建筑结构的可塑性和连续性去实现空间的整体性。用面或边界代替承重墙是赖特“捣毁方盒子”理念的全部内容,他引出了悬臂粱的概念,这使角柱丧失支撑功能,角落被打开,盒子随之消失,楼板和屋顶在空中伸展开来。而他的有机一开始便意味着把混凝土悬臂设计成自然、树状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构思从装饰引申到整个结构。

三、新有机建筑的特征及其手法运作

随着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化,有机建筑试图重新诠释“建筑—环境—人”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宏观高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考虑建筑问题。在建筑界,新有机建筑受到不同学派的启迪,以现代建筑偏情一支的理念为基础,发展中的有机建筑作为一种“活着”的传统,秉承继承与发展并行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共生与互动的原则,随着意识与技术的变革不断的修正、拓展和深化,并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多元综合、交叉与互补的趋势。

1. 混沌有机的同一整体:“人—建筑—环境”系统的建构

新有机建筑将“人—建筑—环境”视为有机系统的同一整体,并有意识地促成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同构。

(一) 共生与重构

在与环境关系的处理上,有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从适应性的有机融合转向更为主动的共生,甚至对环境进行重构。建筑与环境在自然与社会层面上的有机结合,作为所在环境内在自然结构秩序以及历史文脉的再现与延续,反映自然与人文形态的秩序性与复杂性;建筑生成后进一步与所在环境相互作用,与环境形成多重的动态有机关联与提升。

(二)建筑介入环境的方式

有机建筑以动态、谦逊的方式介入自然,嵌入、隐埋、隆起、融合、扭曲、翻转、皱折、切割多元化的手法随机应用或交揉构成,形成丰富的大地景观系统。其中与基地构架的契合是一项重要内容。

2.建筑形态与空间的多层次建构

(一)分形几何的转换应用:基于整体的尺度层级体系建构

从生态系统的观念来看,建筑自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并存在一系列的子系统,如结构构架系统、表皮系统、空间系统、设备系统等,每一个系统都有不同的尺度层级。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分形几何,将分维、尺度层级与自相似性等特性引入到设计领域,为表现复杂的结构、动态与韵律提供了灵感和尺度。比如,土层的隔热保温、保湿性能营造了展馆内的稳定气候布兰塞尔住宅“V”字形的体态两端与草地相连,中部缓缓凸起,使用空间被巧妙地埋于地下,屋面铺上植被融入环境横滨国际客运码头通过扭曲、褶皱和升降形成连续的表皮与空间,并隐喻“山谷、丘陵、缓坡、洞穴”。

(二)连续空间的建构

当代新兴的拓扑学为有机建筑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拓扑界面的流动性和粘连性消解了传统建筑学中墙体、地面和屋面之间的界限,使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乌什达一梵德雷建筑,以连续、丰富、整体且形态自由的空间隐喻灵活柔软的内脏,建筑将传统意义上模块化的地板、墙壁和天棚等建筑语汇以一种粘性的流动感表现出来,住宅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成流动与互动,空间与活动的安排仿佛一个戏剧性的事件

(三)人性化的场所建构

除了建筑形态与空间,当代有机建筑还特别注重场所的建构,关注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交互,注重多重事件的发生与体验,并尽量避讳传统建筑语言的片断性,追求深层次开放的有机空间体系。有机建筑追求自然意趣、奇异空间以及戏剧性故事情节的营造,从注重视觉的空间构成到注重感觉(听、触、嗅)的场所营造,还有对历史记忆的关注等,当代有机建筑完成了从空间到场所的革命性飞跃。

3.建筑“机能”的生态模拟:能动、动态与主动

进化中的生命有机体,在资源消耗上往往最为节约,而且具有自我调整能力。有机建筑旨在像有机体一样适应环境、优化自身机能,实现高效、低能耗与有机更新。新有机建筑关注建筑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互动过程。劳伦·亨德尔森(Lawrence Henderson)发展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适应观,认为有机体与环境存在双向互动和协调的整体关系,强调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并产生关联与影响,各个有机体为适应这些影响而产生变化。

有机建筑把万物变化的生动过程与静态形式结合起来,形式追随“能量”的过程,服从(而非抵触)自然界中各种活跃的力量并由此而生成特定的形态。这种“能量”,包含着自然结构的力量、风力、热流和水流、地能、电场与磁场,以及人体具有的微妙能量,如精神、意识等。这些能量的有机整合与互动,可以形成适宜的人居环境。

四、结束语 自然万物是进行新有机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这是有机建筑崇尚自然,遵循自然内在规律的特性所赋予的。在有机建筑设计过程中,任何有生命的机体,他们的内在结构和外部形态都会对有机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启迪和影响,因此,在进行新有机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本着尊重自然规律,遵守一切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得建筑整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得建筑整体能够和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都能够有机的和谐共生,这种设计思想,不仅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对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总之,这是新时期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筑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世芬 冯路 新有机建筑设计观念与方法研究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 ISTIC PKU -2008年9期

[2]君钧,室内设计中的生态主义——未来的室内设计[会议论文] 2003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2003"欧神诺"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亚洲室内设计联合会

[3]杨瑞,莫金汉,张寅平,蜂窝光催化反应器实用设计方法及其应用[会议论文] 2004 - 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

篇(11)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建筑市场异常火爆,建筑工程的招投标也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为了规范建筑工程的招投标过程,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我国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保证规范的招投标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有效的解决了其中的一些腐败问题,但是工程的招投标毕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商品市场的特性,所以发展至今,它的运作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政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不断的结合它的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全面的看待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确保规范工作的正确开展。

二.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招投标的法律规范依然不够健全

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制建设健全,导致国民的法制意识不强。虽国家为了规范建筑工程的招投标市场,使之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纵观整个的法律法规,惩罚招投标市场的违法行为的法律法规十分少见,惩罚的力度的措施也不够。这就导致一些招投标单位和个人对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所以才会在整个的建筑工程的招投标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违法行为。

很多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招投标的过程中,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原则之上的,整个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也是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来进行的,但是我们透过表面往实质看,却发现很多建设单位的招投标是受到各方各级的行政干预的,建设单位并不是通过招投标来选择施工单位的,而是事先已经由行政单位内定了施工单位,再通过公开招投标来走个过场罢了。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在全国各地的建筑招投标过程中是广泛存在的。

2.规避招标情况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通过手段将整个的建筑工程项目化整体为部分,再分配给不同施工单位。国家规定,如果一个建筑工程的各种工程建设施工费用估价在50万元以上,包括50万,那么这个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所以,有的单位为了不实施招投标,把符合规定的项目人为的进行拆分、肢解,化整体为部分,从而使整个项目免于招投标。或者是把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分阶段报批,只申报部分项目,从而使每一次的项目都达不到法定招投标数额,从而免于公开招投标。

3.评标和定标缺乏公正和科学性

评标、定标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很多招标单位在进行招标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功课,在进行整个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设立的评标、定标方法不科学,使整个招投标过程失去了秩序,甚至使许多不怀好意的投标者钻了不合理方法的空子,让这个招投标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还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4.招投标缺乏公平性和透明化

(一)串通投标的现象严重

串通投标就是指在建筑工程的招投标过程中,建设单位违反有关程序采取手段限制竞争的行为。具体的说,有两种方式:一是投标者互相串通投标。在参加投标之前,想参与投标的建设单位通过事前的沟通,以口头、书面、电话等形式互相报价通气,达到自己的不良目的。二是投标者和招标者互相串通投标。在公开招投标之前,招投标者泄露标底,破换正常的招投标工程,达到不法的目的。

(二)建筑工程的招投标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

主要表现在招投标双方未来达成双方的不正当利益,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对整个招投标的过程进行干预,排挤其他投标者,严重的干扰了整个建筑工程正常的招投标工作秩序,破坏了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造成招标项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招标的意义。

5. 合同管理不够严格

据法律规定,招投标工作结束后,中标者应该在中标通知发出的30日内,与投标者订立合同,合同依据招投标时双方出示的文件订立。但是实际情况是,在招投标工作之后,双方有一方违背当初的招投标文件,以各种理由,各种借口,随意变更施工内容或要求,增加投资额,造成整个投资超出之前的计划,之前的招投标失去了意义。

三,建筑工程招投标的管理对策分析

1.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当前,项目业主虚假招标,承包单位“陪标”、“串标”、“挂靠高资质企业”,建设市场主体各方对招标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已是习以为常,其主要原因是招投标还没有真正走上法制化轨道,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有关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打击不及时。因此,为防止招投标走形式,应积极完善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监督管理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2.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立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杜绝不合理的竞争体制,加强评标、定标工作的管理,全面推行无标底招标。明确资金到位情况,严格限制业主供材的范围,坚持合理工期、合法分包、杜绝转包。

3.做好评标工作的保密性

评标专家的抽取是开展评标工作的第一步,若是人为选取评标专家或是评标专家名单泄漏,都会造成评标公正性名存实亡。因此,评标专家的抽取应是随机的,而且要对所抽取到的专家名单进行必要的保密,直至评标结束。在评审专家对商务标、技术标进行评判时,可以隐去投标文件中投标人的名称、背景等内容,减少人为因素对评标的干扰,促使专家们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参与评分工作。

4.合理确定评分方法

招标文件中要确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评标办法及定标原则,最好采用百分制评标。在采用百分制评标时,需对评分标准、评分顺序作明确规定,评分顺序应先对有自由裁量权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评分,然后对业绩、商务等硬性指标进行评分。评标过程中,评委需严格按评分标准、评分顺序进行评标,防止个别评委出现定向打分现象;尽管评标时间有限,仍需要求评标专家对投标报价、过低总价、投资占比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全面比较,对不合理低价或过高报价,要提出质疑,有效遏制投标单位无序竞争,恶意压价抢标、不合理的不平衡报价、哄抬报价等行为的发生。

5.鼓励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工程招投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商品市场的特性,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是其核心。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往往会产生不公平的竞争方式,这需要国家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

首先应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固定的法定媒介工程招投标信息,让所有的潜在投标企业公平地获得工程的招标信息,也使招标人能从更多的潜在投标企业中寻找到适合施工企业;其次应完善建筑交易有形市场的建设,为招标人和投标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规范的工作程序,使整个招投标活动在“阳光”下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再次应加强政府的指导功能,加快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标准和信用信息收集、整理、的基本框架,尽快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实行失信惩戒制度,用市场经济手段约束各工程建设主体的行为,为招投标工作创造—个良性的发展环境。

四,结束语

在未来,如何使建筑工程的招投标工作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高质量的理想化投标,是建设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者考虑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行政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希望在未来,建筑行业能够按照“公平、公正、公开、有效”的原则树立起我国招投标制度的良好形象,为我国工程项目市场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蒋永东 对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对策的探讨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2年5期

[2]姚璐璐 邢彤 付文璟 姚文超 建筑业招投标现状探究 [期刊论文]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2010年4期

[3]陈婉玲 诌议建筑工程的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1期

[4] 建筑工程招投标双方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和对策 [期刊论文] 《四川建材》 -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