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影视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正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影视艺术院系的确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输送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影视界、演艺界和国有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时,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传播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种子”,这一大批“种子”正活跃在当今各级各类的影视传媒界,成为支撑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的基石。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各院校影视专业的扩招,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影视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注重“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艺术院校”、“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周星指出:“不少大学在影视专业上丧失大学气象,不切实际地上马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具体到细微程度,并不见得有基础,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学科力量如何却不去考虑。”[1]实际上这类现象在影视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国较早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校有“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杭州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17所大学”[2]。近几年新上马的院校还有中南民族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月5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内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拿得出手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怜,优秀的作品数量也是“凤毛麟角”。以影视动画学生的作品数量与全国开办的影视动画专业数量相比,则极不协调。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代表影视专业教学的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学生创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华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2]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视业不仅需要精通影视业务的通识性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我们的影视教学很难满足这两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引入英文影视资源的原则
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恰当地选择和引入影视资源,切不可只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忽视其客观的效果。另外,所引入的影视资源应围绕教学目标,联系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学生词汇、句型的积累、英语技能的培训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扩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言的学习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适度性。影视资源的引入只是对教学的有益的补充不能把它当做“万能”的教学手段,注意引入影视资源的时间分配和内容的取舍,不能喧宾夺主,失去木来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依赖影视资源,产生不愿意动脑思考、动口练习的负面影响。师生互动性。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引入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时,应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来组织教学,通过前期的背景介绍、主要情节阅读、主要人物的展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的方法
优化英文影视的选择标准。英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基础以及心理状况等,选择合适的英文影视资源进行教学。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英语老师应选择对白比较日常化、情节比较简单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在理解电影情节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选取的内容也不能太过简单。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梯度式的方法提升英语难度,从而引发学生的挑战心和好奇心,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学习效率。向学生介绍英文影视的背景知识。英文影视是对外国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以及国家精神的具体表现。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影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电影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影视的背景知识,使他们对这部影片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重现电影情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英语老师可以对英文影视的经典片段进行重现,让学生模仿电影情节或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配音,使同学积极地参与进来。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英文影视作品后,对电影情节进行解读和评价,让他们站在编剧及导演的角度,对电影进行再处理加工。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课程中,数学能够作为绝对的最基础性科目,因为高职院校大部分的专业教育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和验证,很多专业问题的解决就是靠应用数学只是进行论证的过程,这就表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数学教学有莫大关系。但是,从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现状来看,形势并不乐观。教学时数减少,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学生应用意识很差。要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新世纪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数学加强数学教育,加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当学生在学校的引导和培养下逐渐养成数学应用意识,他们就会开始了解和重视数学在其他科目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并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2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现有高职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引导教师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正确的教学方式必然促使教师做正确的事,即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事,但是如果教学观念错误,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很难实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甚至整个国家所有院校的数学教育来看,数学教师长期秉承只要学生掌握了一种书数学知识,那么学生必然也就会具备使用此数学知识的能力。
这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这种数学教学观念以数学知识为中心,重视数学知识的教授,并不关注学生对于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其他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学术型和研究型的科目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却起着相反的作用。因为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超强实践能力的高技术的技能人才,而不是只懂知识不懂应用的学术型人才。
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技术能力,对于完成职业任务要求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高职数学教学才会被认为起到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因此,不难发现,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结合,能够完善或者改变现有的对学生不利的教学观念,有利于高职院校新的教学观念的形成。
1.3有利于高职数学教学意图的构建和实现
数学教学意图是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数学教学意图是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机会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特定要求下的数学能力。因此,如果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能够形成正确积极的数学教育意图,那么院校数学教育的发展将十分迅速。数学教学的意图需要与特定教学目标相结合。
与高职院下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便是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强调很强的应用性。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数学的教学意图是一种应用意识很强的教学意图,它应该具有实用、创新以及应用三个层面。在实际的高职数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需要十分主义数学教学意图中应用层的建设,有计划、有目标的彰显教学意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摘要:创造性地将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融合,让科学课堂教学充满魅力,特别是非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老师的赞赏。巧妙运用非语言艺术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巧妙运用非语言艺术能有效地严肃课堂纪律,促进课堂教学,为教学增光添彩,用微笑征服学生。
关键词:非语言艺术;实验教学;有效性
曾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为何大家都说我的课上得好,能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一种享受。但好在哪,我一直无法用一个较好的术语加以表达,一次偶然的阅读让我豁然开朗———是的,非语言艺术。创造性地将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融合,让我的科学课堂教学充满魅力,特别是非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老师的赞赏。对于敏感、善于观察的孩子们来说,老师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往往更能起到教育的奇效,更能激励或打动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运用非语言艺术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记忆效果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单调,面无表情,语调单一,教学效果绝对不理想,但如果教师巧妙运用非语言沟通,如柔和的微笑、传递情感变化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夸张幽默的手势、体态,学生能从教师的一系列情感动作中领悟教学内容,在无声中师生得到交流,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调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心脏与血液循环》时,教师利用肢体语言模拟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舒张时教师整个身体放松,手臂张成圆形,腿也往外扩。收缩时身体紧绷,手臂向内夹紧,双腿合并。同时,随着教师的讲解,不断加快速度,学生在会心一笑中非常容易理解,愉受着心脏有力的跳动。
二、严肃课堂纪律,促进课堂教学,为教学增光添彩
作为技能科教师,特别是科学教师不用担心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丰富有趣的实验活动和新颖的器材一放在那儿,还没上课学生就已经蠢蠢欲动!因此,教师平时更头疼的是对于学生课堂纪律的组织与调控。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教师巧妙得体地运用非语言艺术调控课堂,能有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魅力,为科学课堂教学增光添彩。下面就平时的经验做法做一介绍:
1.进入教室,坐姿练习
站姿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持续时间较长的姿态语。它集中体现教师的自信与能力。教师站立:双脚基本平行,相距与肩同宽,双手交叠在后,给予孩子们充满活力与精气神的印象。教师用自己饱满的站姿,不断提示自己:轮到我上“战场”了,“战场”上是不容许丝毫疏忽的。让自己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进而让学生也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而有的老师上课会手拿着书搭在讲台边斜靠着,我觉得这样的站姿很不好,感觉很没劲,懒散,以这样的站姿说话讲课中气都不足,学生听讲的激情如何能调动?学生双手放后背,目的在于使之抬头挺胸和防止学生控制不了好奇心动桌上的实验器材,而更专注于教师的讲解。
2.倾听习惯的养成
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为两种情况,离教师较近的,我先用手势和鼓励的目光示意让他回答后俯低身子(才不会感觉老是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如果是离教师较远的学生,我会在倾向学生的同时,将右手半拱放置在耳朵后,同时用眼神扫视全体学生,左手中指置于嘴前后指向回答问题的学生,配以挑眉微笑,此时学生都被我的非语言艺术所感染而专注倾听同学的回答,比老师用语言提示学生学会倾听,注意听效果更佳。既不打断回答学生的思路,同时又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试问多次如此的非语言感染,还怕学生养不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还有学生不爱发言吗?
3.学生注意力分散
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将上课时的音量迅速降低,语调放缓,同时配合严厉的眼神,用眼神教育犯错误的孩子。注意力分散、开小差的学生可从中接受到批评的信息;违反纪律的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教师的愤怒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这种委婉的暗示,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又不至于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
4.用微笑征服学生
经常对学生微笑能使学生产生乐观、积极自信、向上的心理状态,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师生都能从发自内心的微笑中获得这样的信息:“我们是朋友。”微笑虽然无声,但它传达了许多:欢悦、同意、尊敬。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请你把“笑意写在脸上”。在课堂教学艺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非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开拓与运用,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与文化知识传授的多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看它能否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崇高的美的意境,使他们不仅可以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从教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丰富多彩的性情陶冶。
2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多模态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识输入。Krashen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美丽的图片、幽默的简笔画、秀丽的环境介绍,同时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2.2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重在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模拟交际语境,但缺乏环境的支持,实际语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学生依然体验不到真情实景。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语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目标语交际环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3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生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摄入的需要。而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含有对文字、图像、声音、绘画等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和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3.1教师的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网络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手段。(张莉,2012)以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篇章讲解部分,教师可有效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的适当改变、空间移动、黑板书面语、PPT书面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师生问答、模拟演讲、辩论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波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诸如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信息表达,锻炼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的能力。
3.2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2将实际的问题引入概念教学,挖掘其教学的背景
数学概念都是实际的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大部分的数学概念都有着学生熟悉的背景[1]。中学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中得到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抽象化的知识,再将抽象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在经过亲身体验之后,增强了他们应用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映射的概念”的内容时,开始学生会对映射的问题感觉比较抽象,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如纽扣的对应:衬衫前的纽扣,每个纽扣配一个扣眼,这样的实际就类似于数学上的函数,完全符合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两个袖子上各有两个纽扣,扣眼只有一个,这就类似于对应中的多对一的关系。又如将概率时,可以这样的设置问题:全班有52位同学,请问有没有同一天生日的?抽象的问题直接变得亲切易懂,给学生形成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这些例子都直接与同学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面对这样常见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新的知识也很容易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从而使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学习。再如同学们在思考“三垂线定理”时,说:“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上的一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线垂直”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说这条线是否在射影所在的那个α平面内,如若不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结论就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在α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是和这条斜线相垂直。
3创设情境,实现数学问题的应用价值
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应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于拓展”的模式进行展开[2],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与作用;对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发展其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可引入相关银行的利息(单利、复利),通过对学生创设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觉到置身其中,立足于现状去寻求知识,并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又如集合与简易逻辑以运动会的参赛人数的计算问题进行引入;函数的引入:以某个细胞在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在分裂了x次之后,所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的关系式。结合课教每章后面所设计的研究性的课题和材料,例如数列中的研究性的课题是与分期付款中的相关计算是有关的,以及阅读材料是和储蓄的计算有关等,这些设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再如,在讲“向量的加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足球的爱好进行引导学习,在讲桌上画上一个三角形,在三个点A、B、C上分别放三支粉笔,将足球分别从点A滚动到点B和从点A滚动到点C,学生再到点B观察足球从点A到点C,再到点B的效果与从点A直接到点B是一样的,紧接着老师再用向量进行解释,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并更好的进行新课的教学。
4重视检测的多样形式,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素质教育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而类比迁移是近年来教育学中研究的比较透彻的方法,在多个教学领域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促进教学的发展,笔者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类比迁移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类比迁移教学法的理论意义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合理的链接,并且各种知识点之间有效的分类的过程。因此,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衍生出一种类比迁移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之上,进行知识的类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在类比和迁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能够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学习兴趣被有效的激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问题的思考能力,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类比迁移教学的现实价值
首先,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类迁迁移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点,而且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够从某种事物联系到另外的事物上,学到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面对问题能够从容不迫,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类比迁移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对于一些生涩的文章,隐含的情感,通过此种方法的讲解,学生内心形成更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最后,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类比迁移法的展开,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在类比迁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横向、纵向的延伸和比较,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知识的一些特性转移到其他知识上,有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并且使旧的知识得到升华。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系统化,教学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三、大学语文中进行类比迁移教学的建议
为了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教师应该对类比迁移教学法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从理论上进行分类,分别分析常用的横向比较、纵向联想等类比迁移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横向比较与拓展
教育专家曾经明确的指出,比较学习是进行阅读学习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面对新的知识,学生往往觉得生涩没有意思,提不起来学习兴趣,最多也就是读读课文,很少进行独立的思考。而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愿意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在阅读中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存在类似的表达、主题和思想,同时也可以在同一类型的文章中寻找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描绘方法。在同中见异,并在异中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遇到许多的文章,有古文古诗到小说诗歌,涉及的题材十分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握学习的重点。而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教材的分析,寻找教材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横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横向比较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旧的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而且可以通过联想生动的进行新的知识的解释,开拓学生的新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2.纵向联想与沟通
相关的理论指出,在任何学科知识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形成特有的知识结构的。对于大学语文来说,各种文体、语言、表达写作方面的知识,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作为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归纳,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更加的清晰明了。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和延伸形成的,合理的借助类比迁移的方法,梳理新旧知识发生的关系,提出知识的不同,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并且巩固旧的知识。
因此,纵向的进行知识的类比,就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重新组合和延伸,以形成的知识。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得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且,在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进行合理的联想,进行掌握学习的方法,拓展知识视野和提高文学欣赏品味。
3.纵横交织,整合学习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训练,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类比方法的整合。相关教育专家指出,为了提高知识的学习效率,应该寻找相同的例子,加深学习的迁移效果。而孤立的知识点容易被遗忘,为了深化记忆,应该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知识进行纵横组合。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横向的联想和纵向的沟通,更好地将知识链接成网,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进行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类比迁移的方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高效的教学方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的锻炼。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3-01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美术馆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美术馆的文化服务越来越倾向于优质性,很多美术馆都在逐步免费开放,以适应群众美术教育趋势。但是免费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人数增多、管理压力大等等,怎样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结合群众美术教育优化方式探索新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途径,值得美术馆认真思考。
一、美术馆免费开放应注意的问题
美术馆主要是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而且逐渐在朝着免费开放的趋势发展,这也正好响应了政府对美术馆的免费开放要求。但是,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美术馆展览有着很大的流动性,展览类型多样、观众参观次数多,而在免费开放以后,观众量还会进一步增多,因此美术馆的免费开放需要有更为科学的保障。美术馆应该以免费开放为主,少数展览实行低票价,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应该包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以做好群众美术教育工作。美术馆应该意识到免费开放既是关于落实中央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要求,又是丰富群众美术教育内容的指示,更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现实要求。图书馆免费开放是要从自身的公益性角度出发,打造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美术平台,切实发挥服务效益,以免费开放举措吸引更多观众来普及群众美术教育,带动文化发展。美术馆免费开放需要注意创建一个和谐、安全的参观环境,利用网上预约、现场领票的方式监测、控制展厅人流量。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美术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注重丰富对观众的服务内容,让观众在美术馆接受更好的美术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文化服务水平。
二、美术馆群众美术教育优化
(一)通过免费开放普及群众美术教育
美术馆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艺术讲座之类的活动让群众接受美术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思想,为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尽管美术馆免费开放能吸引很多观众,但是普通群众对于美术艺术的审美有限。美术馆要想真正优化群众美术教育,免费开放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好的艺术深入人心,既是画家们的愿望,也是美术馆的工作目标。因此,美术馆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多进行艺术讲座,普及美术教育知识,引导群众对美术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免费开放日邀请艺术家或者名人进行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接受,向人民群众分享艺术知识,同时鼓励群众在参观展览时对艺术作品进行不一样的意义解释,倾听群众对艺术的看法。美术馆还可以通过媒体讲座的方式和专家学者交流展览与讲座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传播艺术。
(二)充分利用美术活动进行群众美术教育
群众美术教育的优化是美术馆的传承和发展艺术的重要途径。在美术馆转型发展时期,要想给群众提供具有精神营养的艺术,将公共文化艺术传播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应该在免费开放过程中认真探索群众美术教育优化方略,将美术馆展览、群众美术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功能集中起来进行美术教育。群众美术教育是和人们群众密切相关的,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可割裂的内容。所以,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免费开放,吸引群众参与到艺术欣赏中;一方面又有要加强群众审美接受能力的提升。通过美术活动的开展来传承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将抽象的美术教育转变成形象、活泼的艺术活动,提高群众的美术鉴赏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仪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每年都开展一些形式不同的公共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群众了解美术作品,了解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并引导他们从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作品。或者和街道社区合作,以宣传的方式让群众走进美术馆,以“美术馆和群众美术教育”为主题并结合免费开放吸引群众走进美术馆,以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活动获得群众的认可,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馆的免费开放需要和群众美术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从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传统文化弘扬的角度出来,想方设法地加大群众美术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美术馆正承载着这一份重要的历史使命。所以,要更好地构建免费开放理念下的美术馆群众美术教育方法体系,充分利用美术馆的群众美术教育作用,创新美术馆免费开放体系,优化群众美术教育,将艺术美和文化魅力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15-004
数字时代下,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终端的崛起与发展不只意味着动画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更蕴含着动画创作的方式与内容的发展变迁。如何培养出能够在未来与世界动画强国进行竞争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是摆在中国高校动画创作人才的教育面前的一大挑战。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动画创作人才具备适时吸纳数字技术优点,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与新设备,提高动画创作的技术手段与视觉表现的能力。从目前国产动画的创作过程来看,我国的动画创作人员并不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高科技的应用早已经渗透在我国动画创作的过程当中,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我国早在2005年推就出了国内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当是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动画的制作水平已经在向高技术发展,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告知全世界,中国当时就已经拥有独立生产和制作三
维动画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要增强动画创作人才提升其所创作动画的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能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合理结合。目前的国产动画虽然应用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可是创作出来的国产动画片却只能面对低龄化的受众市场,近几年屡创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就是很好的例证。国产动画的低龄化创作趋势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民族文化培养的缺乏。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动画专业,从事动画制作的人员也已经不在少数,中国的动画产业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后,却是中国动画片创作人才的极度缺乏,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提高。
2 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动画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近些年来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缺乏艺术创造力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归因为动画制作的技术水平有限,画面效果无法与国外动画片抗衡。这种过时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站不住脚的,目前,我国的动画教育虽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上已经与数字时代的发展像接轨,配备了先进的动画教学实验设备,并搬用了国外的动画教学课程设置。中国高校动画教育出来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技术制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况且,中国动画这几年在平面和三维的制作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制作水准同国际动画强国的一线水平还有差距,但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中国高校动画教育这几年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的动画制作水准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是停滞不前的创作思想却阻碍了他们创作出高质量的动画片。为什么配备了顶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课程却仍然难以培养出能够创作出优秀的高质量动画创作人员,这其中既包括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思路的狭隘问题,也有动画教育人员对于动画艺术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培养出的动画创作人才难以胜任国产动画的质量发展需要。
动画创作人才的成功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一个成熟的动画创作人才并不仅仅要精通绘画与电脑软件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一定的创新能力。因为动画是一种文化,动画业被定义为文化产业,它被看作是多学科的互融性与交叉性,从实用性的、解决问题式的活动上升到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的一种必然。作为现代设计中最重要部分的动画,它集中了美术、设计、服装、电脑技术、美学、文学、社会学、营销学、电影学、表演等最为广泛的要素,是最具有多科性和互融性的学科综合体。因此,动画的繁荣,决不仅仅靠熟练使用电脑、绘画造型能力强就可以做得好的。
动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具有很强的外在形式的可塑性,但是合适的内容题材的选择才是优秀动画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丧失了主题内容的动画作品,就好像没有燃料的跑车一样,纵然被设计制造的再精良,也只是件摆设。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5年雷声大雨点小的中国第一部纯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这部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历时五年,耗资上亿的大片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到最后上映时却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特色。不论是剧情的设置还是人物造型的设计方面都不免显得有些俗套。从概念构思创新角度看来,《魔比斯环》并没无可取之处,它既没有达到预计中的走国际路线的效果,也没有体现出任何民族性的特色。可是如果站在有利于动画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魔比斯环》则填补了中国动画史上没有三维动画电影的空白,证明了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准的提高。从这个例子看来,国产动画的制作水准已经不是束缚其发展的主要枷锁了,中国高校动画只有想办法提升动画创作人才的创作构思、丰富动画的表现手段,真正地体现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色,才能培养出能够与从众多动画强国进行竞争,并找到突破的契机的优秀动画创作人才。
相比之下,美国好莱坞在1998年曾经以中国的民间故事《木兰从军记》为故事素材,改编成的动画片《花木兰》在上映的第一周就取得全美票房冠军。但是作为如此优秀的动画故事素材的原产国,中国国内的动画创作人员却对如此耳熟能详的素材“视而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教育对动画创作人才培养的失职,使得现在的中国动画创作人员对本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不甚了解,这也是制约中国动画发展民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对高校动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伟大民族。如此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多样的民族风格,必然使得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培养出独具一格且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它是我国本土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最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而将优秀的民间文化中所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合理地应用到艺术创作当中去,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形态的过程,则成为中华民族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主要方式。
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它的民族特色就如同戏剧一样,主要从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品格的深度与广度。动画的民族风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其内容、形式、格调、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体现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气质。
首先,从审美心理方面来讲,就动画而言,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题材内容,就越容易引起国际动画界的兴趣,越能在世界动画中标出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能契合外国观众猎奇的观看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国际性。中国老一辈的动画创作人员就是通过自身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和体会,将其运用到动画的创作当中去,才在当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从万氏兄弟于1926年完成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后来的《三个和尚》、《九色鹿》、《牧笛》等等,这些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在伴随着中国动画成长的过程当中,为中国动画赢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题材选取方面,民间艺术都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取材范围。在题材选取方面,中国动画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通俗文学为原始素材,进行再创作。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就来自于神话传说;来自于民间故事的有《马头琴的传说》、《日月谭》、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等等;还有的取材于寓言和成语,例如《三个和尚》和《骄傲的将军》。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由于我国民间美术、曲艺非常发达,艺术形式种类丰富,例如像国画、剪纸、皮影、刺绣和书法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段都完全可以运用到动画领域当中。中国动画在发展的几十年中,就是吸取了民间美术的营养,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动画形式,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由于从国画当中得到启示,我国于1961年拍摄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为世界动画界增添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片种;在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片中运用水墨表现了人物、家畜和山水,清秀的画面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而这些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动画形式必然只能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遗憾的是,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就被世界动画界所瞩目的中国动画走到今天却迷失了方向,如今这一代的中国动画观众对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国产动画片却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的悲哀。
中国动画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能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创作的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我们并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将其转化为动画艺术形式,如何使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接受和喜爱的动画艺术形象,是需要中国高校动画教育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就不能仅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当中,要经过动画创作人员经过自己的创新思考,将传统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现代民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表现。如果仅仅是照搬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等具体艺术形象,将无法脱离这些艺术自身的功能特点,掉入模仿抄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本土文化、民间文化中应该寻找那些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动画素材加以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现代化是不相违背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构思、如何运用。作为现代的国内动画创作人员,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木板年画,还是皮影、壁画等艺术形式当中,都有动画创作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创作人员进行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其实美的本质是一致的,但美的形式却是多样的。这形式的多样性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自己对动画的不同理解而发展的适合本民族的表现形式,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对于中国动画,照抄照搬不是办法,重要的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开创自己的民族风格,那样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化是指动画的精神内核,一定是反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没有民族性便没有个性与特色。
中国本土文化中包容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参照。动画不仅是一个影视形象,它可以通过一系列后续产品的衍生开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发展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坚持从本土文化中发掘宝贵的资源,不仅是国产动画的发展出路,更是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现在,中国动画的发展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经的辉煌固然令我们骄傲,但残酷的现实还是逼迫我们进行思考和学习。我们的动画民族化的路子走了几十年,突然走不动了。于是就有人提议放弃民族化创作道路,发展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动画的“洋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是内容题材和形象设计多方面的“洋化”。这种倾向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一味的模仿别人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这样制作出来的动画片当然不会被认可。解决现代化问题不能否定民族化,民族的特质、民族的文化才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根基。中国高校动画教育需要在将民族性作为其发展根基的同时,必须深入探索现代化改革,使民族的精神特质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需要,才能真正融合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动画创作人才。任何艺术作品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之后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有将民族的精神与时代的内涵相结合,在现代语境下探索展现民族特质的新道路,探索时代条件下民族新的动画话语,实现新型数字技术与传统民间文化相结合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动画才能够迎来振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刘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人动画竞争战略.现代传播[J].2006(4)
2 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电视,2005.(8)
4 娄淑芬,李明.中国动画“民族化”之思考.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
2.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3.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4.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5.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6.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7.视觉人类学与九零后的影视教育——以“清影工作坊”为例
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
9.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
10.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1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12.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探讨
14.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15.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6.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17.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19.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20.对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
2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22.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23.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006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4.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
25.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6.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7.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8.论影视教育中的视听文化
29.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
30.把影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
31.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
32.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综述
33.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34.试论影视教育中的影视文化与审美认知
35.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36.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3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
3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40.云南影视教育80年的发展与思考
41.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42.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43.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问题与策略
44.高校影视教育中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45.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46.强化公共影视教育对提高农村社区早期脑卒中认知的价值
47.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以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等为例
48.“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9.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50.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51.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2.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
53.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立体架构
54.秦皇岛市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
55.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影视教育
56.国际影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主席唐纳德·J·泽坡拉访谈
57.构建高校影视教育新机制
58.影视教育中的实践主义新探
59.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
60.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影视审美教育
61.论高职院校开设影视教育的迫切性
62.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态势与理性思考——中国·长春首届“影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63.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64.略论加强影视教育中纪实素养培育的意义和方法
65.集众家之力开创影视教育新篇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综述
66.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67.影视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多元方式
68.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
6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探讨
70.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71.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2.以信息革命为背景的视听媒介——对21世纪高校影视教育的思考
73.高校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74.试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影视录音教育
75.解析精英教育——对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调研
76.2015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77.现代影视教育的四个知识层面与任务型课堂模式
78.当代数字技术与中国影视教育
79.我国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8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81.影视教育与艺术课程
82.新媒体传播与影视艺术发展——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综述
83.我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缺失专业支撑问题研究
84.影视教育在涉外型高校的意义及对策
85.江苏高校本科段影视教育现状与问题
86.影视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87.浅论高校影视教育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关系
88.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
89.高校影视教育与教学模式分析
90.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1.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92.教育媒介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选择
93.浅谈影视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94.高校影视教育中DV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5.影视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综述
96.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97.浅析影视教育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就业和创业
一、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空前高涨,一方面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要求的倒逼,另一方面是学校自身的快速发展使然。但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对音乐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冲击似乎不大。几十年来,高校音乐专业继续沿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即使有所变革也是微小和执行上级命令而为之。高等学校的音乐专业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大。这在近两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赛等活动中可以窥见,涉及音乐专业的项目非常之少。音乐专业的教学仍在传统的模式下运行,致使学生在面向社会的就业和创业中出现严重的不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音乐专业学生走向社会面对传统就业方式爆满的场面,表现出茫然和无奈,许多学生不得不改换专业,不得不在社会的大学中重新学习。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在音乐专业亦如此,因此,音乐专业不能封闭在象牙塔内,应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于“多样化音乐人才”的需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在“多样化”。“多样化”不能盲目的、简单地理解为细分多种专业方向。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既体现于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更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样化。
二、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推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体系优化的落脚点在强化“实践教学”。高校教师普遍认为音乐专业的课程实践性本身就很强,无需再提什么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在向本科应用型转型的阶段,面对强化“实践教学”的呼声,音乐专业的决策者大多无动于衷。这是对于当前就业缺乏了解的表现。
音乐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应以优化课程体系为落脚点。除了需要增设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计算机音乐、数字媒体技术等课程外,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需要分级分类厘清并落实实践环节,如: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音乐会”课程与环节要坚持并加大覆盖面;对于 “音乐采风”等执行难课程要认识其重要性并予以落实;对“教学实习”等课程要改变组织简单与无序状态;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等理解为理论性强的课程环节要加大实践应用型选题、学生自拟选题、创新创业相关项目选题的比例。
从加强实践教学的层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不是简单的增加技能课程的课时,而是要使实践课程达到落实与有效,形成课程间的合力。
三、音乐专业的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
人们普遍认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校学好声乐、钢琴,走向社会做个音乐教师、或在文艺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就行。然而狭窄的就业路径已经被挤满,致使音乐专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纷纷选择改行或投入其他行业,使得大学的四年专业培养成了巨大的浪费。
要改变音乐专业就业难问题,应该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高等学校的音乐专业教育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要优化当前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实践教学,体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能面向社会多行业的人才。
音乐专业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放低姿态,投身服务社会的各类社会艺术培训工作。大胆尝试,积极进行音乐类的创业,成就人生的价值。
四、拓宽音乐专业就业与创业面
现将音乐专业就业创业的层面梳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从就业的层面看,音乐专业选择的从业单位可有: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娱乐传播公司、演艺经纪公司、广播电视局、地方文体局、部队文工团、医院(音乐治疗)、广告公司、唱片公司、电影厂、娱乐公司、文化销售行业、各类无线增值运营公司等。
(二)从就业的层面看,音乐专业毕业从事的职业可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文化培训中心教师,音乐理论研究员,文化宫、青少年宫教师,民族音乐研究者,音乐环境工程设计策划宣传人员,数字音乐版权管理、经营和编务人员,唱片公司的电子音乐、MV、数字影视制作等,电视节目片头、片花、宣传片、预告片制作,网络音乐编辑,网络音乐电台主播,电影厂的音乐音响工程师 ,影视剧声音艺术设计工程师,舞台音响导演、声学工程师,音乐编辑、职业编曲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人,唱片公司企划,网络公司、音乐杂志编辑,音乐出版社、文化经纪人 ,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音乐剧演员,歌舞剧团演员、民族舞团演员、现代舞团演员,影视剧配音演员,乐队指挥,音棚乐手,职业乐手,职业歌手、歌唱家、唱作人,琴行经理,唱片行经理,品牌乐器,音乐类书籍批发销售,琴行职员,乐器厂销售经理,乐器厂职员等等。
(三)从创业的层面看,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专业创业不再是新生事物,可有如下方向选择:个人音乐工作室、录音棚,音乐制作人 ,成立琴行、独立艺术学校,自由撰稿人,自由职业艺人,传媒公司,个人演绎公司 ,独立唱片公司,影音广告公司,独立音乐厂牌 ,文化传播公司 ,网络音乐电台,乐器制造厂,演出服装、音响租赁公司等。
五、结语
从音乐专业的就业和创业方向的梳理来看还是比较广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达到让学生在今后选定方向中确立安身之本,是当前音乐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程迎接.音乐学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实施专业教学动态班级管理为例[J].春晖教育论坛,2016(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