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6: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专业课程设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篇(1)

2目前存在问题

2.1课程定位的局限性

我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煤层气开发企业和矿山企业,但现课程设置中较少涉及煤层气地面开采与利用,学生毕业后尚不具备到煤层气、页岩气相关企业进行地面开发、设计、施工及管理所需的技能、知识和专业素质,学生无法到地面开采的相关企业工作,尚不能扩展学生就业的需要。

2.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有待调整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在我校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的相关课程较简单综合,造成部分教学内容不足。如地质课程,仅开设了普通地质、瓦斯地质,但该专业的地质课程应涵盖的矿床学中的煤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层气地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较少涉及,这些在《瓦斯地质课程教学内容探讨》中有详细论述。如瓦斯防治和煤层气抽采技术的课程设置部分内容重复,在瓦斯防治中已涉及了瓦斯抽采的部分内容,且深度较浅。

2.3教材体系建设薄弱,教材空缺现象突出

该专业的许多课程多来自于相关专业,因专业差异以及教材编者知识结构局限性,国家规划教材很少,所用教材只是编者专著或别的专业的适用教材,通识性差,对该专业并不完全适用,造成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脱钩或者实用性不强。很多课程还没有教材,授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学识,在众多教材、专著内选择认为适合的内容进行授课,授课内容零散,涉及学科理论深浅不一,缺乏系统性、通识性和科学性。如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包括了煤层气地质、煤层气开发、煤层气利用等众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

3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与构建

3.1煤层气抽采技术体系分析

煤层气赋存状态、控气地质因素、产出机理、开采方式、产出特征的不同导致其赋存与产出均有其显著的特殊性,鉴于此,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既有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来源、借鉴甚至直接移植,又有自己的独特性,还有与采煤技术交叉融合的耦合特性,是一个与常规天然气和煤炭开发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复杂技术系统。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勘探技术、开采技术以及协同开采三大技术体系,勘探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3类方法,以及地质分析与选区的综合技术;地面开采的程序主要包括钻井、固井、完井和地面井增产技术及排采技术;矿井井下抽采技术中的模块化区域递进式抽采技术、分源双系统抽采技术、保护层抽采技术、卸压层抽采技术和采空区抽采技术等;在煤气共采技术形成了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的时间顺序、空间衔接和开发技术途径,形成了煤层气立体抽采工艺与配套技术;地面集输工艺较简单,一般为“井场一采气管道一集气站一集气管道一处理厂一输气管网”的工艺流程。

3.2根据所需技术体系分析课程设置

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等众多学科,煤层气藏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煤层气开采必须要具有针对性措施,需要煤田地质学与天然气地质学紧密结合、煤储层理论与常规天然气藏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煤层气排采技术与钻完井紧密结合。因此,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要求掌握或熟悉地质学、煤层气及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与开发、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减灾、井下煤矿瓦斯抽采、地面煤层气(瓦斯)开采、储运与输送等多方面的技术,分析各院校煤层气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主要开设了包括涉及地质、力学、勘探、煤矿开采与安全、地面抽采技术、地面集输配技术、钻井与抽采设备、煤层气综合利用、管理等多方面的课程。

3.3专业课程设计

根据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特点,结合我校该专业主要是基于云贵川渝等煤炭行业及煤层气、页岩气开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地质、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上设计该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主要考虑知识与所需能力相适应;岗位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与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相适应;与专业学习的需要相适应,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原则,主要设置有以下几大类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在毕业后可在煤矿、煤层气、页岩气等相关企业单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为后续成长打下较好的基础。地质类课程:普通地质、煤矿地质、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力学类:矿山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煤矿开采类:矿井开采与掘进、矿井通风、煤矿安全技术。井下抽采类:煤层气抽采技术、安全检测与监控、防突规范与管理。地面开采类:煤层气开采技术、钻井与完井技术、测井监测技术、煤层气输配技术、煤层气抽采设备及维护。其他:工程制图、AUTOCAD、流体机械、现代企业管理、安全评价技术、环保概论与煤层气综合利用、事故应急救援。

3.4专业课程构建

为更好地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构建分成了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四大方面。在完成大学基本素质教育即(公共课程)的前提下,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结合我校特点开设了一般的实习实训课程和增设了技能鉴定这一教学和考核实践教学内容,还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职业素质设置了一组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程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体育、应用文写作等。专业必修课:工程制图与CAD、普通地质与煤矿地质、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矿山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矿井开采与掘进、矿井通风、矿井灾害防治、安全检测与监控、煤层气抽采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钻井与完井技术、煤层气输配技术、煤层气抽采设备及维护、测井监测技术、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课程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分为课程实训和集中实习两大部分,除了一般工科专业的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外,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特设置了地质认识实习、煤矿(煤层气)认识实习,瓦斯灾害防治、抽采工程顶岗实习及其设计、安全检测与控制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中增设了瓦斯检查工、煤矿抽采工、钻井工、煤矿防突工等技能鉴定实训内容。专业选修课:环保概论与煤层气综合利用、防突规范与管理、事故应急救援、安全评价技术、工程项目管理。

4结语

篇(2)

在历时较长、资历较老、名气较大的艺术设计院校中,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其内涵稍有改革和丰富。这些经验直接为高职所借鉴,在课程设置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几乎以之势迅猛发展,“示范性建设”成了各高职院校追捧的目标,考察交流、培训学习为各院校普及了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标准化的课程开发流程,按照工作能力和工作任务制定课程,势必造成同一职业工种培养课程的同一性。笔者通过对珠三角部分高校网络调研、考察交流发现:大多数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名称大同小异、课程结构基本相似;高职院校有实训内容的特别说明,包含实训项目、实训场地等,本科院校则加入“工作坊”“大师营”等特色环节。

(二)课程开发中“重项目、轻能力”的情况较为普遍

“项目”是高职课程推进的动力,“项目导入”也只是课程开展的第一步,后续的实施方案才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网页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以具体项目命名的课程比比皆是,这类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由于师资、场地等多方原因造成能力训练的不系统或者不深入,导致教学结果并未达到预计目标。

二、“能力训练包”操作性方案初步构想

(一)“能力训练包”的提出

针对上述开发现状,我们不禁思考:既然在实施中的项目有诸多影响因素,那能否在课程体系中就明确要求呢?“能力训练包”的提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包含一系列课程,而这种组合是通过项目课程和科目课程的配合来明确“能力”培养目标。

(二)“能力训练包”的构成

“能力训练包”基于常规课程模块,操作灵活,最直观体现就是课程计划表。以室内设计专业的“居住空间设计训练包”为例说明、分析。小户型家居空间设计、样板房空间设计、SOHO空间设计为项目课程,手绘效果图、电脑制图、风格与流派、电脑效果图、电脑编排设计等为科目课程,这些科目课程既可以作为项目课程的支撑课程,又能结合项目开展教学。科目课程安排的时间可以根据项目课程的进度点适时插入,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多个项目课程实施阶段出现多次,这种通过反复操作提升技能的训练模式也符合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能力训练包”的分类和编排

1.“能力训练包”的分类

模板式能力训练包:这类训练包的项目要求符合特定的标准,一般已有固定的形式、形态或结构。学习者必须按照这一标准来进行,教师通过考察项目产品是否满足既定的规格要求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这类训练包比较适合初学者全面系统地掌握项目设计的整套程序和方法。强调式能力训练包:这类训练包要求在训练中加强对某些能力的拓展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该从项目本身重、难点出发,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主题式能力训练包:这类训练包对项目有特定的要求,比如文化创意类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设计大赛项目等。除了项目课程外,还需要开发针对性辅助课程。对于当今各大艺术院校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这类训练包的开发尤为重要。

2.“能力训练包”的编排

对于设计师及设计专业的学习者来说,职业能力不是短时间集聚的,只能一个阶段、几个阶段地成长。设计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同的,“能力训练包”的编排应该参照设计师职业发展阶段的技能要素,可以按照“初级能力训练包———中级能力训练包———高级能力训练包”的层递关系来构建。“能力训练包”一方面反应了职业能力培养是综合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单项能力的重要,只是单项技能所占比重不同,但绝不能割裂两者。因此,“能力训练包”模式的课程体系开发对岗位分析要求更深入精确、对项目课程的选定也应多方面综合考虑。

(四)“能力训练包”的开发事项

1.立足现实,依靠集体力量

首先,各个院校有不同的政策、师资、环境、生源、设备等,复杂繁琐,甚至出乎意料。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借助全体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整合优秀资源开发课程。其次,“能力训练包”的建立,打破了以往按课程组教师团队的形式,专业基础类、技术类、方案类教师都会为了一个项目集合在一起,增进教学交流、提升教学效果,也更利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发展。

2.重视课程表的编排

课程表作为“能力训练包”的直接体现,从项目选择、课时分配、插入节点、教师安排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研究,以保证资源最大优势化。

3.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其特殊性,学校出于多种考虑,更多采用将企业“引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建立一套双赢有效的课程体系就很关键。这要求一方面既要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企业的专项要求,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质而言,也需要两者兼顾。在“能力训练包”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吸收企业项目融入“能力训练包”,形成稳定的课程资源,保持校企合作的长效活力。

4.将传统文化与课程体系融合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性语境,各大院校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创意产品开发,以此培养“文化创新型”人才。借助“能力训练包”平台,提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项目的内涵,整合原有课程,开发文化创意课程,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程体系。

篇(3)

进行综合课程设计之前,要选择好一个题目。该题目不但要包含方法及工艺,而且还要把焊接性和结构包含进去,尽量让三者所占比重比较相当。比如我们选择某种型号压力容器的焊接这一题目。首先,学生要根据压力容器的工作要求及所给定的材料,设计出压力容器。这部分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焊接结构课程掌握的程度。其次,学生根据该容器的结构和材质选择适当的焊接方法、编制好焊接工艺,并提出焊接要点及焊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一部分主要训练金属材料焊接性和焊接方法及工艺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学生根据以上两点把需要完成的设计工作落实的图纸上。

2.课程设计的实施

一旦选择好课设题目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项目的实施,如何让项目顺利的进行是课设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逐一化解。以上面提到的某一压力容器的焊接为例,学生首先要根据已知的条件来计算并设计压力容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结构和材料性能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教师来帮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大约在前一周,我们就安排学生在机房进行设计,并安排结构方面的老师来指导学生。等设计结束后,学生们就开始选择焊接方法及编制工艺,在这期间学生们遇到的主要问题基本上都是关于焊接性和焊接方法方面的问题。这期间在教室教学就可以,安排焊接性和焊接方法方面的专业教师来指导学生,大约两周的时间,学生的课程设计基本上就全部做完了。在整个课设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要相互配合,对学生们的设计随时检查,以便提前发现问题。

二、综合课程设计取得的成果

通过我校2010级焊接专业学生开展综合课程设计来看,效果是非常好的:一方面,综合课设的开展,使课程设计时间大大减少,环节安排更加合理,同时焊接操作训练也能顺利地安排在该学期进行;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不再很疲惫了,教师们同步指导,学生们有问题可以及时找到相应的老师,使得指导效果大大提升。

篇(4)

1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

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3]。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近年来,商洛学院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中药学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植物深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利用优势学科发展的导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较强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建设,使生物技术专业进一步确立了“依托生物技术、突出应用能力、面向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结合区域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第一要务,培养能够在现代农业产业、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服务、管理、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该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支能够胜任培养任务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修订了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构建了符合人才定位要求的功能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管理模式[4]。优势学科的建设导向把人才培养定位落到了实处,为商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区域性优势和应用性特色更加明显。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2.1重视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2006至今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学校制定了2个五年建设规划,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同时制定了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包括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构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与商洛学院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体现专业的发展特点;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考试大纲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等措施,突出了师资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商洛学院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行业技能”的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程、巩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比例。高年级学生将根据实际逐步选择课程,一批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如“植物细胞工程”资源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进入专业课程体系。除在各门课程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以外,还进行综合专业技能训练,最后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使整个课程体系既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共性,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强调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经过先后三次修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基本上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面,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1.3%;②注重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逻辑构建;③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置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方面的相应课程,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④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在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⑤在专业课教学中,设置了专业方向,以拓展学生专业口径;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中,除设置一般性课程实验外,还单独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论文(设计)和37周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定了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验和实习占总学分的29.4%,共46.5学分,实习和实训共37周。在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方面,调动和利用院内外教学资源,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学人员、专业教师、校外实习基地技术人员等构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扎实落实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效果

3.1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毕业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调研、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等环节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近2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本专业特别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教师结合个人科研项目吸收学生,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并且在全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争取到2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多个项目在评奖中获得奖励。本专业通过连续7年参加院内每年举办1次的实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索和提高实验技能的热情,每年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并获得多项奖励。学生在各类过关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中的通过率较高。

3.2学生创业与就业情况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商洛及陕西省周边地区有关生物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67名学生考取了营养师、药剂师、食品检验、化学检验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良好,毕业生就业率高、考研率高。近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89.5%,94.7%,95.6%;2017届、2018届和20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分别为11人、14人和17人,占毕业生比例为38.75%,40.67%和41.75%。约13%的就业学生考取公务员就业,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生物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少部分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多数学生签约就业,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院积极对接联系相关专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成效较为显著。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及就业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整体上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也较满意。

4经验总结

4.1重视教学观念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必然落后。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本专业坚持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程和教材分析、教学研讨,使教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些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本专业教研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同时,为了开阔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和思路,吸收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本专业在建设中先后选派近2/3的教师参加了校外20多场的学术交流、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和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保证了教师的思想始终能够跟上专业改革的步伐和学科的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项目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4.2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重点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了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首先在获得学校教改立项的“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随后在其他专业课中逐步推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本专业在“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还专门安排了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提升开设实验质量

篇(5)

色彩作为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依附于产品的形体,却比形体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可以说“先色夺人”。因此,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众多竞争商品中脱颖而出,通常把色彩设计放在首位。产品的色彩设计也不同于绘画艺术或视觉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它不仅追求视觉美感,表达设计情感,还受到如产品功能,材质和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另外,还要考虑到大多数受众在一定时期的色彩偏好,即流行色的问题。

而一个产品设计方案中,最直观的就是效果图,而效果图的配色又是最先吸引人的地方。作为与方案效果图表现课程相衔接的色彩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形式可能不是简单地遵循传统色彩基础教学的套路,其目标也不应该是设计师客观和自我感受的结果,而应是在基于深厚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针对已知潜在的消费群在生理、心理、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深入地调查研究后,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趋势,进行色彩的设计。

因此,一方面在色彩基础的练习上可能偏重于色彩的归纳练习,以及装饰色彩的练习;另一方面,还要有色彩的心理学,流行色研究等理论知识与之配套。配色的优劣不仅与人们的色彩设计经验有关,还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只有在全面掌握色彩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配色方法和技巧,从设计的美感,心理需求和使用要求等多角度考虑,才能达到最佳的配色效果,所以在色彩基础教学阶段打下扎实基础后,在方案效果图表现时,配色就运用自如了。

造型基础与手板模型制作

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正式接触专业设计之前,通常要进行设计基础的准备,而目前大多学校的设计基础教育还是沿袭美术教育中设计基础的训练方式,几乎都是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且作为与专业设计相衔接的造型基础,也不管各专业的特点,其教学步骤与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几乎都是通过点、线、面、体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情趣,当然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本身并没有错,并且通过教学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问题在于,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侧重点也不同,比如视觉传达侧重于体面上的点、线、面。环境艺术则侧重于大的空间营造、而产品设计则侧重于用面的转折来塑造形体。如果一概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步骤,难免会显露出各种弊端来。就拿产品设计专业来讲,专业设计时要涉及到手板模型制作,而造型基础正是为手板模型制作而衔接的设计基础课程。由于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侧重点应该放在塑造形体及面与面的转折上,此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篇(6)

艺术类学生个性较鲜明,重感性思维,在入校前参加过艺术写生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写实造型基础,易于接受新事物,对图形表现技法的探索力强,对图形图像表现的技法兴趣较高,对市场、品牌定位、目标受众、媒体环境等认识不足,须提升整合的设计观念,在制定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制课程,首先需要考虑以上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针对其专业基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凸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来传递信息,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以造型基础为基础课程,通过三大构成课程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着力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所必需的图形思维表达能力,并强调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实际操作能手。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把握不同广告媒体特点以及设计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在课程教学环节上,应多安排优秀设计鉴赏和同一主题的多种风格的转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提高图形图像的敏锐度,拓展学生的图形设计的表现语言。

(三)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设计随着市场及媒体环境的改变,其领域也不断拓展,由传统的平面广告、企业识别系统、出版物逐渐拓展到动画广告、多媒体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不同应用领域,课程的设置上应主动介入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把握设计公司的岗位流程要求,使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特别是电子商务时代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团队、项目管理意识。

二、与岗位相适应的模块化教学单元

(一)真实工作体验式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第1学年的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第2学年进入项目工作室的模拟公司化、以赛促学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完成由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为企业顶岗实习和广告设计公司实现“无缝对接”。以项目驱动课程教学,围绕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训的有机结合,把每一项目进行合理拆解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制作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能力。

(二)职业岗位技能与自我发展的协同安排

以艺术设计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重构广告设计公司的工作流程,即市场策略、创意定位、设计表现、设计执行、效果评估五个步骤,将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思维方式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兼顾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形成了“岗位+职业发展”的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设计理念。针对广告设计的初始岗位能力,与发展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出相适应的细化要求,以明确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专业发展的多条路径。

(三)多层次的延伸扩展的专业课程安排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样本设计、画册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中心,进行课程的重组与整合,主要分为基础素质类课程如造型基础、色彩、速写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二维图像软件,二维矢量软件等,专业核心类课程如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以及专业综合训练类课程等。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穿插,同一课程不同应用方向的设计,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专业设计的差别和相同的设计原理。

三、基于项目实现的弹性教学管理

课程采用商业艺术设计项目教学,项目的设置可能以解决企业的某个现实问题为目标,通过对优秀艺术设计项目案例的分析研究,使学生能够完成商业项目的制作,教学过程实行课堂理论讲授和机房实训相结合,授课采用多媒体演示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点评解析作品、分组讨论、模拟提案等多种教学手段,机房实训采用电脑教室或大屏幕投影,讲练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项目管理教学法,把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项目团队,将整个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目标节点。按照公司化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符合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理念的生产创作习惯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教学课程由专业课程组与合作的广告设计公司共同开发,项目教学由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过渡,单纯技能型的分项训练向项目综合技能的提升训练渐进。课程项目任务由项目工作组、教师工作组、项目控制员、提案小组协调完成。课程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其核心就是教学设计服从于客户项目的要求。项目工作组由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其职责是:与合作的广告设计公司密切合作,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确定客户的需求,确保创意定位的准确。教师工作组由专业教师组成,其职责是:指导学生建立项目小组,明确分工任务,有效完成设计方案,保证项目的品质和质量。项目控制员由创意小组专职人员担任,职责是:组织项目展开,控制项目进展的节奏,确保项目如期完成。教学班级由若干创意小组(每组4-6人)同时跟进一个项目,进行内部提案竞标,形成项目小组间的竞争,在项目实施过程构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良性关系,项目完成时,由专业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通过项目的制作,理解项目制作的流程,把握制作过程的重点。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分阶段进行评价。建立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以目标水平为主,阶段成绩为辅,结合课外作业、学习态度以及本人课程学习中职业技能的提高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注重作业过程、方法步骤的流程控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记录。课程按百分制考评。在教学中按课程教学节点分别进行综合评估,按不同的权重计算总成绩,学生成绩评价采取多元评价体系:

(一)目标性评价

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商业项目,让创意小组完成这些项目,然后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进行评价,依据课程的目标,按照行业相应要求,可直接把最终商业客户的评价引入教学考核,使学生能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以避免自己的主观喜好把握设计样式。

(二)阶段性评价

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从完成工作任务的阶段过程中进行评价。将评价对象的学习发展轨迹作为评价内容,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生对设计流程各关键节点的把握,强调设计的程序化,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作用。

(三)多元性评价

在教学别注重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业评讲可以是学生自评,每个同学都要阐述自己作业的设计思路、定位点及表现手法以及创作体会,还可以是同学之间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总评。评分标准包括作品立意构思、整体构图、元素表现、材料运用、工艺效果、作品的完整性等,还包括学习态度、团队的协作、规范的制作、符合后期生产工艺等。

(四)校企结合评价

遵循“课程与实训结合”的理念,采取公司设计师与学校教师相结合方式进行评价。按照广告设计公司要求与课程目标相结合进行评价,注重能力与实际工作的关联程度,将创意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策划能力之类的单方面要素考核转变为完整工作任务评价。评价形式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任务等评价项目,做出职业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价。

篇(7)

2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规划教学内容

可将教学资料内容规划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案、工作任务单、课程引导文、引导性教学PPT、学习参考资料清单。

2.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已经学过了独立的和分散的专业课程。如何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是目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的能力:能够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图的制作和输出,手工编制较简单的CNC程序,操作数控铣、数控车床,应用一种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手动检测零件的尺寸精度,编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使用专业术语交流,借助技术手册阅读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

2.2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低碳环保风力装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学生根据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部分图纸,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内,以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并及时记录和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该项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实现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每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设备管理员、工具管理员做好交流沟通,安排好加工时间段。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注意使用现有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和量具完成加工制造任务,注意设计的零件与现有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在几何精度方面查阅相关技术手册。该任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设计制图和设备操作。在任务结束时要归纳整个设计和加工过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教学/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的团队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低碳环保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床设备使用安全准则,提出对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产品设计方案,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实施方案。学生要能够对比和评价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加工。根据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的相关技术标准,学生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评价和汇报。学习完本项目后,学生应能够完成低碳环保小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制订、数控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中等复杂零部件的数控车与数控铣配合的操作加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相关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学对象: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制造类专业,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低碳环保的理念,某企业设计出了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现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物料尺寸Φ25mm×10mm,物料材质为塑料或尼龙;顶杆作直线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30~50mm。教学过程:仅提供该装置部分工程图和部分零部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工程图(部分),分析、讨论该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合,编写产品设计说明书。在掌握新产品的整体结构后,完成缺少的零部件设计,遵照国家标准完成工程图的制作;完成该产品的三维实体图的绘制,实现虚拟样机的装配;对设计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按照工艺文件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制造;最终将产品所有零部件装配,进行装置调试。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的讨论过程,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如对于CAD/CAM软件使用能力、标准件的选用方法、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数控加工操作尤其是数控车/数控铣的组合加工、装配调试的注意事项等。

2.3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配置

教学车间,学习讨论区与加工区以玻璃幕墙隔开,一是避免噪声,二是保护学习讨论区设备。中间区域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所,需要配备电脑和电源插座。该设计模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加工现场旁进行讨论和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综合性教学课程的开展。

篇(8)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对在校学生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在本次的调查问卷中,随机抽查10级,11级及12级300名学生,专业包括城市轨道车辆维护与检修和城市轨道运营两个专业。其中263人(87.7%)认为有学习基础英语的必要,在这300人中有136人(45.7%)则表示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210人(70%)认为有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这一数据表明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不及基础英语;另一方面新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而随着不断的学习,高年级的学习专业英语的渴望又在不断提高(10级79人;11级74人;12级58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并不明确。

(二)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从调查问卷中可看出,同学们课外练习的时间非常的少,34%的同学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少于30分钟,23.3%的同学从来不学习;82%的同学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42.3%同学能够认真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教材的缺陷

1/3的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影响到了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三:①部分内容不符合岗位的需求,实用性不大;②教材内容偏难,在指定的教学时段内掌握不了;③内容编排单一,活动较少。④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但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岗位需求。其次,教学过程必须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注重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及课后的巩固。最后,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建议

1.教学目标的制定。

职校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只有30%的学生勉强可以达到进行简单交流的程度,语法水平就更差了。中等等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而变化。所以我觉得教学目标总体应该是弱语法,重听力与口语。应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初始能力、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的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主动性。

2.教学方式的合理采用。

主要是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学生带耳朵听课的方式,依靠设计学习情境的方式将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的职场情境结合起来。在考虑学校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等实际情况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学习情境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与表述能够反映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这点也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不同的班级教学任务可能也会有所调整。具体可表现为: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贯彻“少而精”、“用得着”的原则。②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采用人物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使学生做到“在做中学”,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信心。③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辅助设备,如挂图、实物、多媒体等,帮助学生理解并形象记忆,调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9)

以往课程设计的开展,分别在各课程结束时,作为一个总结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来进行,不同学期、不同设计内容、不同课程间独立开展,导致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进行的只是局部的训练,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比如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时,学生对化工制图、材料、设备的强度计算、各设备元件的选择与设计及标准不是特别清晰,最后所得的工艺及工艺尺寸计算数据甚至被弃之一旁;而在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时,则需要对化工工艺问题有一个整体把握,依据计算所得工艺参数及工艺尺寸来指导设备设计与选型,这些都要用到化工原理和化工工艺学的知识。

1.2各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较短,学生仓促而就

这四门课程作为化工类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教学内容繁重,在课程结束时留给课程设计的时间就显得极为有限。而每门课程设计对学生来说其工作量都是极大的,且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又都是极其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重要一环。在短短的1~2周的课程设计期间,教师首先要下达设计任务书(布置设计任务),而后进行设计课程的专题指导和答疑工作。接着学生要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工程信息,准备相关化工标准、手册以备随时查阅。设计期间学生要完成的工艺流程图和主设备图各一张、复杂设备的不同视图、若干零件图及一份详细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工艺核算、设备设计及各零件计算)。学生要在短期内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时间仓促,难以对设计内容整体把握和系统思考,对于设计细节考虑不周,导致略微改动已有图样的情况有之,原图照抄照搬情况亦有之,完全没有达到课程设计与实际结合的训练目的。

1.3独立课程设计内容单薄,系统综合性差

由于要考虑时间安排的限制,以往的课程设计会选取化工单元操作的一小部分作为设计任务,以达到任务量与时间安排的匹配。这往往影响了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掌握,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以加强学生在化工生产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单元操作设备及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上问题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的强化提高,难以达到化工课程设计学以致用、由理论入实际化工生产过程、培养创新型化工人才的目的。

2整合四门课程设计,设立化工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2.1设立化工专业综合课程的必要性

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制图和化工工艺学作为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侧重点不同,但在实际设计中紧密联系。化工工艺学主要研究原料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方法[4],从化工热力学、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反应原理、反应影响因素,据此确定其工艺条件;并据反应特点设计工艺流程。化工原理则是以单元操作为对象,讲述其能量传递、动量传递、物质传递的基本原理,以及其操作过程对管道、容器设备等的条件要求,为设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这两门课讲述的是化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化工设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单元操作中所用设备及其设计过程[5]、设计方法,这些设备的结构、形式、尺寸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达到工艺设计中所要求的条件参数。也就是说工艺设计以及工艺核算是化工设备设计的前提,化工设备设计又是保障工艺条件实现的基础,而化工制图是化工设备设计的直接手段。首先根据化工工艺学确定生产工艺,再由化工原理的知识进行选型论证后,经过工艺核算确定设备的型号,最后依据化工设备的知识并借助化工制图的手段拿出设备图。由此可看出,四门课程的紧密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完成任何一个独立的课程设计都要交叉运用这四门课程所学知识,这就为整合四门课程设计提供了基础。

2.2时间安排集中,各科教师联合指导,避免短板,可极大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本校惯例,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每门课程结束之时,结课考试之前,时间短而分散,各科任课老师“各自为战”,如此仓促的开展课程设计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整合四门课程,设置化工综合课程设计后,时间可由原来的2周改为6周。课程设计时间大大延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认真、从容、细致地对所学四门课程用课程设计的方式做一次有系统、有目的的大总结,避免了学生因时间紧而仓促开始草草收场的应付现象。整合开展化工类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还便于四门课程教师开展协同教学、互补教学,弥补了化工原理、化工工艺老师对设备、制图方面的不足,化工设备、制图老师对工艺设计的生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及时有效地给予更专业、更全面的解答,极大的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和教学效果,真正地实现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3课程设计选题的针对性更强,学生课程设计训练的系统性更强

整合后,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可由四科教师共同讨论,综合考虑来完成。可以有目的的选取设计对象,对学生进行侧重训练;也可根据实际应用,灵活设置课题。在设计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考量自己所做设计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实际可行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设计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准确查阅设计手册和资料。这可有效的避免以前课程设计选题的随意性与设计过程的不完整性,使学生在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塔设备的设计和换热器(泵)选型,然后立即对该塔设备和换热器(泵)进行强度校核及图纸绘制,同时引入计算机编程、AutoCAD等软件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化工单元操作设计的全过程,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得以实际综合应用,为后续毕业设计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并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2.4可协调四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开设时间及授课内容的关联性

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遗忘性,有必要协调四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将四门课程调整到同一个学期来开设,在该学期结束时统一时间开展课程设计,这对于化工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完全可行的。在授课内容上,平时的授课中可有意强化课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综合思考意识。

篇(10)

2.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组织教学情境

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依据高职生将来岗位的实际发展需要,按“岗位过程实际系统化”来组织教学情境,遵循使用原则来选定课程内容。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师要选择具有实用性的知识,能使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在实际工作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实际教学中,把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也就是“项目教学”。这种方法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教学实践的载体,按照企业项目流程完成设计项目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等,培养学生在技术开发和服务方面具有创新能力。我们以平面广告课程为例,它需要根据广告业的发展、技术应用、岗位能力等要求,利用企业项目资源,开发教学案例,进而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课程的设计是以实际项目为整体设计的核心,并将该核心所关联到的知识由点到面、由简到难渗透到实际项目中。学生在进行这一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新知识点、新技能就很自然地、轻松地掌握了。

3.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篇(11)

通过走访相关行政部门(如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了解行业颁布的专业准入标准;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行业调研,了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护理人才标准和内容要求。通过调研、分析得出护理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计划,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使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需要。

1.2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分析

分析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得出本门课程在从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结合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

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2.2.2实践操作释义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

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

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