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5: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1)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一问一答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基本知识点、概念,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能自主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思考、表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信息安全这一章时,采用案例讲解分析、概念分析、课堂问答、幻灯片演示、图表讲解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单元的讲课以案例“不翼而飞的存款”为例引入信息加密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正确概念和对整个课程的兴趣。由每个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整理企业案例,让学生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访问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最后完成给定实验题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讲授的基本知识点。

2)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实用性的技术,对于理论等不是很感兴趣,喜欢能够看得见、能够动手试一试的学习方式,而且更加关心这些知识或者技术能否在今后有用。学生们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大学教育阶段除了知识教授之外,还需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开设第二课堂教学。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需求,尤其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机信息素养,正确引导他们的兴趣。为此,我们每年举办全院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赛。如多媒体设计大赛、计算机基本技能大赛、编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设立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组织学生参与课题小组。丰富了校园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我院参加河南省ACM大赛,荣获三等奖。

3)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在全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将会使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阶段就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习中的具体技能,如复杂的文字处理工作等,这些技能经过亲历亲为的锻炼将会更好的掌握。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要更加注重,本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用途,以及如何在灵活的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在保证所讲述课程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需要注意尽量阐述课程知识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所学知识的被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基础课要系统、透彻,专业课程要覆盖全面

基础课程属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盘,是学生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延伸的过渡。掌握基础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不断扩展自身知识面。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把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讲述明确,尽量建立起概念和理念,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理性的认识水平。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各种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因此其课程内容可能具有很快的更新速度。课程教学要能够准确地反正这种变化。但是由于其变化的迅速,我们很难在课堂上将每一个变化都讲解透彻。所以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讲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专业课程的覆盖面广,让同学们对该部分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具体理性的理解则可以让其在后期的具体工作中继续锻炼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全面性可以包括为两类:一是要覆盖本专业课程所涉及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第二是要尽量把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历程描述清楚,阐述清楚不同历史进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一些比较新的领域,可以对其近似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的阐述。

5)要重视提升理论水平高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学们理论水平的提升。理论水评的提升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从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总结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以及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等,提高学生对总结和发现问题的感觉。课程学习阶段虽然很难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至少可以提升大家对理论水平提升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6)当好导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导向性的专题研究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知识教授很重要,兴趣教学也很重要。因此,我们还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大量的知识灌输,学生可能兴趣不大。应多举实例,多联系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同时,把知识教授转化为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启发大家共同思考,共同学习。

7)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前人创新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分析前人如何在当时的知识框架和一般看法之上,独辟蹊径,取得自己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就会了解前人的创新方法和思路,为我所用。鼓励学生在自己想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做出成绩。对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最好能够进行鼓励;如果学生思考方向有更深的内容可做,并且符合学生的研究方向,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做下去。平时作业中,设置一些开放问题,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业中的一部分当然应该是锻炼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问题,但除此之外,可以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出自己的答案。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计算机文化基础;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概括起来有如下观点: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作用;强调教学中多向交流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社会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和合作性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和交互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学习可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不同层次;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走向“思维中的具体”;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2.1发展性

计算机课程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等。在给学生上理论课的时候,我会经常把一些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时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的新鲜感、亲近感,这就拉近了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同样,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真实的图片甚至是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的理解硬盘是什么、主板又是什么;介绍计算机软件则可通过上机演示来表现该软件的特点和用处。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相对困难些,因为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更新硬件设备。

2.2实践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上的知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和演示操作来教学,学生只是去死记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很难达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况且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掌握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得更好。

2.3创新性

计算机课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除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这两部分外,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操作等,都是要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这些软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需要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2]。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如何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下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PowerPoint 2000的教学课例进行阐述。

3.1与学生已学到的知识建立联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基于脑的学习强调学生的经验对学习的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经验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学习情境,学生是从他们正在经历的完整经验中展开学习的,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总是要将新知识与以前的经验联系起来。因此,要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

在开始讲授PowerPoint 2000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微软办公软件Word和Excel,并让学生说明这两个办公软件是用来做什么的。Word是用来编辑和处理文字的,可以用它进行书信、公文、报告、论文、商业合同、写作排版等一些文字处理的工作;Excel是用来进行表格处理的,可以用它进行财务、金融、统计等表格数据计算等一些相关工作;之后,给学生介绍PowerPoint 2000是用来制作和放映演示文稿(幻灯片)的。使学生知道PowerPoint 2000与Word 2000和Excel 2000一样,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办公套装软件中的一个。在讲授中,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告诉学生可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幻灯片,在毕业答辩时、在作自我介绍时或推广产品时都可以用到PowerPoint 2000,还可以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贺卡。为学生展示老师收到过的一张电子贺卡,由于贺卡制作精美并加入了许多趣味性元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上,他们此时对PowerPoint 2000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切想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 2000制作出这样美丽的贺卡。

3.2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机会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成为知识的给予者,而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多媒体教室里,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大屏幕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学生边看大屏幕上老师的讲解,边亲自动手,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整个PowerPoint 2000演示文稿的创建分为几个步骤:简单设计修饰复杂的动画设计,都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做,并呈现在大屏幕上。在讲解的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问:列举问题,如:怎样修饰文字?PowerPoint中的文字修饰和以往所学过的word中的文字修饰是否有相似之处?怎样插入剪切画和图片?PowerPoint中的图片的插入和以往所学过的word中图片的插入是否有相似之处?等等,让学生边复习,边学习,学习新的操作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

以一幅作品为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添加进去多种元素,适当分配讲解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对所学知识以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巩固。在讲解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保持与学生实时沟通,随时按照学生的建议对所做的PowerPoint 2000作品进行修改,一堂课下来,与学生一起完成了整个多媒体演示文稿从长剑到简单设计,到修饰,到复杂的动画设计的全部过程。由于加入了大量课堂互动,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课堂上老师所展示的PowerPoint 2000文稿是自己参与制作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3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调节、选择、控制,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PowerPoint 2000教学实践性很强,通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独自动手制作幻灯片的技能。因此,在实验课上,要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制作幻灯片的机会。在实验课上,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制作幻灯片时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使他们改正。

在PowerPoint 2000教学结束时,为学生放映一组他们做的作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学习自信心。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给予分析,告诉他们如何改正。

4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室中,交往和交流的形式比较简单,也不够充分,教学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教师讲和学生学。教师提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讲解,学习者只是像填空一样给出简短的回答,往往没有多大思考的余地[3]。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用以有的知识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接受书本上和老师讲授的知识,而要存在质疑态度,验证已有的知识并探索获取知识的新途径。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Word、Excel和PowerPoint教学中,实现某一效果往往有多种操作方法,教材中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菜单栏中的任何一种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最佳途径。教师不应该以教材中的内容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给学生留出批判、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篇(3)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课群建设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提出课群的设置模式,所谓课群指的是同一学科的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学专业选择某个课群中的一门课程。课群的建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充分的利用的学生的课余时间。此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方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导;让教师转变为主体的帮助者、促进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适应时展,更新现有教程

由于专业的不同,那么相关的要求也会大不相同,必须根据相关专业要求来改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的相关结构,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领域,并且及时更新基础内容,使得相关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在时代更新的前沿。教材的相关内容始终使用最新的知识点,才能够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最实用的知识。

3、革新教学方法

若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遵循计算机教学规律,在创新中发展,必须有效的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基础教学的同时,把计算机基础和相关专业相联系,对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区别对待,加强计算机技术与具体专业相结合,努力实现注重能力培养的目标。

4、创新教学模式

在课群模式建立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机课程,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还可以通过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组合,组建一些完成某些专业项目的团队,使得学生在学习团队中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有事,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已经成熟的课件,开发学生网上的自主学习,能够和教师、同学及时交流探讨,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5、大力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整体素质

一方面,改革传统的落后教育模式,使得现任教师的教学任务有所降低,从而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引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来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结构。保证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站在科技时代的前沿。

篇(4)

作者简介:韩秋凤,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王伟杰,男,副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罗俊,男,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管理。

1背景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科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1]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师素质普遍提高,实验、实训条件基本满足教学要求[2],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客观上,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类学校处在教辅的位置,这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些院系领导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意义的理解普遍不到位,认为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培养学生的技能,没有考虑计算机教育的本质。由于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不同,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的超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3]从“计算机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培养转变到了“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真实环境中的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和实施,把教学的内容融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该方法强调的是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为完成实际任务来学习,从而到达学习知识、培养技能、获得能力的目的。它的目标是使青年人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能够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价计划。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思考、制定规划、完成任务、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某种职业能力。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2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2.1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材我们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参加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为满足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全书共安排19个任务,内容以基本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为主,加入了网络应用、图形/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一些新的工具。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际工作环境中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以及实施,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如果能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能力的培养。我们以表1中任务8为例来描述基于任务的驱动学习过程。

1) 实际问题的描述。毕业论文写好后,需要通过论文答辩,才能顺利获得学位,为了在答辩时将论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实现过程以及结论进行展示,学生必须制作相应的演示文稿,辅助讲解自己的毕业论文。

2) 学习思考。学生经过了解后发觉PowerPoint这种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易学、易懂、易操作,是展示自己毕业论文很好的工具,其所生成的演示文稿可以包含文本、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图、剪贴画以及媒体剪辑、背景音乐等,还可以给文稿中的每个对象添加不同的动画效果,使演示文稿生动有趣。创建的演示文稿既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上播放,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

3) 制作步骤。

步骤1:新建演示文稿,选择合适的模板和版式完成所有幻灯片的编辑。

步骤2: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

步骤3:设置背景音乐。

步骤4:保存演示文稿为“毕业论文.ppt”。

步骤5:将“毕业论文.ppt”打包,并将打包的文件复制到移动硬盘中。

4) 文稿演示。将移动硬盘的打包文件拷贝到演示的机器上,解压,然后演示。

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对PowerPoint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文件的打开、保存、另存为,文本的输入、编辑,图表的插入、修改,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删除,给对象添加动画等均已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真实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驱动教学方法对能力培养的作用

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在重构和应用知识时所具备的能力。基于任务的驱动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明确,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每个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实施的重复应用,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能够有效的分析、监控、评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可以自己分析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问题求解能力是指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我们更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信息基础课程。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任务完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技能、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以任务16为例,该任务是为一个影片制作一个片头。为完成这个任务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子任务:子任务1:片头设计。子任务2:片头制作。子任务3:影片合成与导出。子任务1又可以分解为影片尺寸和时间长度;子任务2可以分解为黑屏过度、影片名字和音乐气氛。学生通过学习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问题的方法,获得求解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19个任务的实训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在于大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首先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XP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其次从应用计算机的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使用、多媒体技术、音频编辑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光盘编辑软件、图像处理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第三从计算机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出发,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

信息的共处能力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何应用信息特别是Internet网上的信息为我们服务,另一方面是我们如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制作电子通信录及个人简历、写电子邮件介绍大学生新生活等任务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通过网上购买MP4等任务来获得使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思维[4]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本质上还是如何用计算机的思维解决现实中的各类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表面上看是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操作及使用方法,本质上还是告诉我们如何用计算机来解决现实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对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思维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教学成效

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任务驱动法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

3.1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组织者、任务的设计者、实施过程的监控者。作为知识的组织者,需要教师针对某个任务掌握更深、更广泛的知识;作为任务的设计者,需要教师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案来完成任务;作为实施过程的监控者,需要教师考核和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更高的水平、更强的能力,有利地促进教师素质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3.2学生能力的提高

任务驱动法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任务后又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任务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而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碰到新的任务时,学生学会了思考,对以后的工作有非常大裨益。课程结束

后,很多学生感到该方法让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的计算机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思考,首先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次是培养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最后是对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一个目的如果仅仅从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来完成,显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的内容是我们思考的方向之一,真正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实现应用计算机思维解决专业课程问题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 韩秋凤,肖政宏.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J]. 福建电脑,2008(10):182-183.

[2] 冯博琴. 以培植“名师、名课、名实验室”为抓手,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水平[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9-93.

[3]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EB/OL].[2011-03-06]. /University/detail.aspx?id=1198.

[4]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35.

Practice of Task-driving Method in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HAN Qiufeng, WANG Weijie, LUO Jun

篇(5)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Computer Elementa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个高等院校中普及计算机基本技能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尤其是现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是每个人必不可少接受的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它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但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新兴教育模式,比较年轻,本身和重点、一本、二本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独立学院要定位于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并服务于社会,要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技能教育。

鉴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与起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凸显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流行办公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这种结构也是各行业对员工的计算机基本要求。因此必须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目前从笔者的亲身教学经历得出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文化课学习基础差,计算机基础不平衡 笔者兼职担任我校2010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据统计高考数学和英语成绩不及格率超过50%,而近90%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差。抛开数学和英语这些课程不说,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很不均衡。由于独立学院的学费比较高,最初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而现在独立学院中有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地区。这样条件比较好的、来自城市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多,很多是以上网和打游戏为主,接受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手容易,但不屑于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条件不好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很少,学习计算机基础这种操作性强的课程就有很大困难。

1.2 学生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毕业设计论文排版仍成问题 笔者还担任我校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通过亲身体会和对其他担任毕业设计指导任务的教师访谈,可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排版仍是一塌糊涂,最基本的页眉、页脚的设置、大纲级别的设置、目录的设置等都无从下手,对于图文混排、表格混排等也不符合规定。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中的所有要求都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学习过的,可是学生学习过后,仍达不到实际应用的目的。

2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前述的不足之处,但是作为独立学院的一名教师来说,尤其是面对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不同的教育对象,必须更加强调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要从多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2.1 明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若干意见》的规定,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它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缓解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独立学院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根据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独立划出分数线,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进行的,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与二本、一本院校的生源有很大差距。

因此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1]。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上,独立学院要要人才市场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其教学理念也有其更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2 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作为独立学院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主要内容体系是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使用,讲述计算机基础及安全与维护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软件、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技术基础,除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之外,其操作性很强。

笔者曾在2010年参加由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办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讨会知悉,清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本着重组基础、综合交叉、分类层析的原则,加强了应用专题课程力度的定位,采取了边讲边练的实践教学方法,其以多媒体形式上大课、上机实践、自由上机的总课时达到了96学时,每种形式的学时分配达到了1:1:1,其教学效果很好。

尽管清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体系较独立学院的授课体系要多一些,但是其学校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与实践学时分配也达到了1:1,也采取了板书+多媒体+演示操作+上机实践的形式,但是学生的上机实践往往和教师的授课不同步,处于滞后状态,这样的上机实践效果很不好。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条件好的独立学院可以选择教师在机房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机主控,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师的操作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同步进行操作,这样边讲边练,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提高。

另外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反对注入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获得固定的规则、原理。

在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和设计案例,案例有很多种类型,包括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决策式案例、条例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实录式案例等。案例的设计要求考虑现实性,要来自实际环境中或者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并且案例的设计要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举一个最贴近毕业设计论文排版的问题式案例来说,每个人对书籍的目录、页眉、页脚很熟悉,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一个事先排版好的论文给学生展示,同时展示其论文的目录、页眉、页脚。还有个更简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看手中书籍的目录、页眉、页脚,先让学生回答目录是什么形式的,目录页页眉、奇数页页眉、偶数页页眉、每章首页页眉及页脚都什么区别。学生带着问题融入到后续的文档制作情境当中,教师再分别结合这些案例讲授如何设置目录,设置目录之前如何定义并使用大纲级别,如何设置不同实际需求的页眉和页脚。这样教师起到协助引导作用,循序渐进,学生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2.3 丰富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2.3.1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现代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计算机、投影仪、教师制作的电子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等搬入到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能达到良好的视听学效果。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集体备课,学重点和难点,交流授课体会和经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2 强调实践环节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了教师的授课,但是若不进行上机实践练习,达不到完成操作的目的,因此要非常重视实践。学生上机时,要先依照课本或练习题中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完成基础的练习题后,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文字性电子素材,针对各个知识点,提出要完成的各种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在上机课时内可以完成一些,很多学生需要在课下完成这些任务,学生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课后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并真正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3.3 辅导形式多样化 教师除了在有限的上机课时内进行认真辅导之外,还要充分网络资源和途径进行答疑解惑,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形式进行个人答疑之外,还有效地通过QQ群,进行集中地讨论交流,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以弥补课时的不足。

2.3.4 其他课程协助促进其教学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部分,只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理论讲授,计算机各个硬件部件的认识和讲解、计算机的组装可以单独开设一门技能操作实践课程,最后记作技能学分。计算机拆装技能实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计算机拆装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在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该门任课教师可以针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或者考核方式,例如《信息检索》课程中利用计算机工具检索某个主题并生成报告,或者某些文科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做个市场调研报告,以Word形式生成报告,其中嵌入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以PowerPoint的形式作演示报告,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进行反思和转换,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操作技能。

2.3.5 积极组织第二课堂,举办竞赛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校可以积极开设计算机应用第二课堂,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的高级实践操作,综合使用相关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同时要求教师组织带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小到学校自己举办的计算机文化节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相关竞赛,大到由教育部主办的正保杯办公自动化竞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2.4 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 独立学院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必须制定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满足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它,则成为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学院通过多项政策,比如设任职门槛、定期培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采取引进、培养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位层次。

2.5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对于操作类课程不太适合,因此我们要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最终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是采用ATA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系统,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全部是机试,理论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并规定如果理论或实践其中之一不及格,则该门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通过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程性质、掌握重点。

3 结语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计算机应用层次上的创新。

篇(6)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in Normal School

Liu Yang

(Linyi University Yishui College,Linyi2764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almost all of the Normal College used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course as a required course.This view of the Norm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from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iss"

teaching about the content and status,and then to teaching innovativ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to offer insights,highlighting the computer's basic operations and times of teaching.

Keywords:Normal university;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Innovative teaching

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是每个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与现状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作为师范院校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主要内容体系是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使用,讲述计算机基础及安全与维护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软件、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技术基础,除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之外,其操作性很强,对学生就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是会有帮助的。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安排,很多师范院校的授课与实践学时分配基本达到了1:1,课堂教学采取了板书+多媒体+演示操作+上机实践的形式。但从当前调查的情况看学生的上机实践和教师的授课速度不同步,学生的上机实践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此,条件好的师范院校可以选择教师在机房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机主控,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师的操作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同步进行操作,这样边讲边练,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提高。

二、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计算机、投影仪、教师制作的电子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等搬入到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能达到良好的视听学效果。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集体备课,学重点和难点,交流授课体会和经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恰到好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了教师的授课,但是若不进行上机实践练习,达不到完成操作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度”确保学生能够“吃饱”,还能细化“吃好”。学生上机时,要先依照课本或练习题中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完成基础的练习题后,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文字性电子素材,针对各个知识点,提出要完成的各种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在上机课时内可以完成一些,很多学生需要在课下完成这些任务,学生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课后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并真正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三)使用案例教学,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获得固定的规则、原理。案例的设计要求考虑现实性,要来自实际环境中或者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并且案例的设计要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举一个最贴近毕业设计论文排版的问题式案例来说,每个人对书籍的目录、页眉、页脚很熟悉,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一个事先排版好的论文给学生展示,同时展示其论文的目录、页眉、页脚。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到后续的文档制作情境当中,教师再分别结合这些案例讲授如何设置目录,设置目录之前如何定义并使用大纲级别,如何设置不同实际需求的页眉和页脚。这样教师起到协助引导作用,循序渐进,学生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师范院校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必须制定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满足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它,则成为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学院通过多项政策,比如设任职门槛、定期培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采取引进、培养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位层次。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对于操作类课程不太适合,因此我们要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最终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是采用ATA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系统,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全部是机试,理论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并规定如果理论或实践其中之一不及格,则该门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通过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程性质、掌握重点。

总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结合师范院校的实际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等措施,既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篇(7)

论文摘要:外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针对外语各专业语种差异,从语言录入到专业资料检索到各门专业课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按需教学,不但实现学科交融而且还可相互促进。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向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外语学习正处于一种夯实基础的阶段,而计算机学科恰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针对外语各专业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案例,学生通过完成面向专业的案例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以达到计算机教学促进外语专业学习的目的。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向外语专业的案例教学

(一)课前准备。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本着对本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提高两者可以双管齐下的原则,针对外语各专业语种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办公中软硬结合的实际应用来组织和设计应用案例。例如在介绍字处理软件Word的排版时,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完成中文与外文结合的专业介绍,中文部分可以从学校的网站上直接下载也可进行一定的修改但外文部分要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日语专业的学生完成的日文的、德语专业的学生完成德文的、法语专业的学生完成法文的、俄语专业的学生完成俄文的、韩语专业的学生完成韩文的、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完成意大利文的、西班牙语专业的同学完成西班牙文的、葡萄牙语专业的学生完成葡萄牙文的、阿拉伯语专业的同学完成阿拉伯文的、其余各专业均完成英文的。

(二)课上实践。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采用机房授课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讲练结合,实时辅导,任务驱动,强化实践,注重实效的特点,是一种“多媒体教室+机房+机房教学管理软件”的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地实践性和及时反馈性,适合于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教学中通过一个或多个综合的案例将所授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融合进去并兼顾学生所学专业。以Excel电子表格为例,我们使用学生成绩单录入、汇总、分析和外资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两个综合性的案例就将该软件常用的知识点和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各专业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三)课后应用。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合班上课,上课人数多,在实际上课和实验课上很难对每个同学的问题进行答疑。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答疑环节可以采用自动答疑和人工答疑,老师要对就计算机基础常见的问题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形成知识库,便于学生检索。另外,充分利用聊天室,留言板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及时回答。同学们可以在网上调出历年考试题库,进行自我测试,系统可以进行自动阅卷。这样同学们可以对自己那些部分的内容已经掌握,那些部分的内容没用掌握了如指掌,为下一步制定好的学习计划提供一定的依据。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网络教学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动了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生的创造力。

二、计算机网络与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有效促进外语专业学习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能从网络上找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丰富的学习资料。学生从网络上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相对“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中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更好地进行个人知识的建构。 转贴于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师联合起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任务,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如开办网络论坛,选择学习者都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要求学习者以英文书面的方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者为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会使他们注意句法及语法方面的规则。而学习者“写”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积极调动以往知识的过程。当他们信息储备不足时,又会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宝库,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这些是学习者在运用认知策略以促进外文写作的表现。这和传统的写作课堂区别很大,传统的课堂教师会让学习者当着同伴的面口头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总是有一种恐惧感。即使已经充分准备,一旦发言他们还是不能自如地表达。网上论坛这种教学任务就避免了内向型学习者的这种情绪。学习者可以毫无顾及地键入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这种协作学习的过程既有利于促进他们专业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谓学科交融相互促进。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网站让学生搜索与各门课程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学生可以通过E—mail直接发送给教师。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作品贴在网上让学生相互评阅并指出错误,提出意见,学生再进行修改。这样学生通过发现同伴的错误,反观自己的作品,同时参考老师的评价,从而达到提高专业学习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针对外语各专业语种差异,从语言录入到专业资料检索到各门专业课程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按需教学,不但实现学科交融而且还可相互促进。

篇(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系统概述,二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三是Office 2003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四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五是常用工具软件,六是数据库系统,七是网页设计与制作等。 这门课程主要侧重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类的入门课程,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当前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利用多种计算机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工作。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计算机基础知识逐渐渗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中。在当前的大学教学过程中,要想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就必须要强化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学习资源主要是通过引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摆脱时间、空间上的束缚,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平衡学生的发展。其次,建设学习资源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推动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由此可知,“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一)学习资源设计指导思想

不仅要突破学习内容以及教学材料,同时还要完善多媒体演示系统、远程课外辅助系统以及教育服务息管理系统。在开展学习资源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构建信息,强化合作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资源设计基本目标

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优势,从而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以及学生认知工具。换言之,积极利用学习资源优势,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实际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整合资源发以及硬软环境,强化信息收集,在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制作学习主题前提下,完善资源库,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在这种全新的交互式、开放式共享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资源系统设计

第一,“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系统模块设计。在这个设计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积极发挥着主体作用,强化教学人员以及大学生的资源以及资源检索工作,主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模块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媒体素材,二是试题,三是试卷,四是课件,五是案例,六是文献,七是问题解答,八是目录索引。从整体上来讲,只有充分利用各个资源的管理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系统内容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完善学习资源平台媒体技术基础,强化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交互软件的同步与异步。同时,设计在线教学工具,例如VOD视频点播,构建知识管理与学习评价系统,通过试题库以及试卷等生成的工具,从而强化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完善测试结果分析工具,从而通过公告栏实现信息的;二是完善计算机课程主题内容,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设计,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以及电子表格系统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通过设计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从而及时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三是各高校及时构建与更新学习资源库。一方面,积极收集相关的教学设计、作品、叙事、案例、课件、随笔以及相关论文等成果;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记录学生的学习心得、札记、创题方法等成果,从而完善电子资源库,为学生与教师的学习提供借鉴作用。

(四)学习资源的应用

学习资源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电子教案以及资源库素材展现教学大纲,通过讲解知识、演示实例,在图、文、声相结合的前提下,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从而下载素材,寻找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在线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练习测试以及模拟考试,从而强化学生的动作技能。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的相关知识时,首先让学习明确学习内容以及目标,利用教学案例引出电子表格的概念。同时,在教学软件的交互过程过程中,要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学生成绩表格”来强化学习;第二,在课外学习中,建立资源平台,在“问题讨论”模块中展开讨论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控制设备进行监控、辅导、组织。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学习任务的推动下,利用学习资源库搜索各种相关学习资料,通过展开展实践学习,从而攻克各个难点,提高了学生的检索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人文精神,从而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实际发展需求,必须要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建设以及应用,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波,向磊.“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

[2]山惠子.《计算机基础》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现状调查分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SPOC;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89-03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面向全体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使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胜任工作岗位的有利工具。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落伍、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少,课程内容繁、多、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数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单向理论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丰富有趣的案例提出具体任务,由教师录制的视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将知识点、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具体的案例视频之中,最后得出案例中演绎的结论。

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强的性质,旨在研究基于SPOC模式下探讨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各种贴近现实的案例,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将案例的讲授融合到知识点的讲授中。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将实际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实践,有助于推进该课程教学改革。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一)主要实施内容

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或多或少的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上还是以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抽象、难以理解。在上机操作上,老师通常讲完一个题型,就让学生模仿练习,约束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题目稍加改动,就不会做。这也正反映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而是浮于表面,对于知识的应用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教师应安排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2.分解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过程讲解以及课后练习案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信息技术概论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系列软件、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知识点众多且具关联性不大,需要将众多知识点进行分解,以便设计各种不同情境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和课后练习案例。同一模块的知识点设计多个案例,一部分案例用于录制教学视频,一部分案例用于编写实验指导书中的教学过程讲解,还有一部分案例作为课后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后期还有若干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案例,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综合案例中,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教W案例的应用。根据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一定情景下的教学案例,并将教学案例涉及到的术语、概念、命令格式和实际操作录制成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学生在教学案例中的问题驱动下,主动性地观看教学视频,或者查看实验指导书,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相关知识点,还知道知识点应该如何应用。在此基础上,提供事先设计好的贴近生活的课后练习案例,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习题案例。后期设计的多个综合案例具有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综合案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

4.教学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书和课后练习中案例的学习和制作,学生掌握知识点后,可以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比如为学生活动制作宣传海报、制作同学聚会请柬、统计分析班级成绩表,撰写分析课程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制作答辩PPT等。如此,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学以致用,受用终身。

(二)取得的进展及成效

本文采用新型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SPOC教学模式,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为着力点,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在线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以及实用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信息的相关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划分为五篇,共计16讲内容,划分后的具体知识点如下表1所示:

十六讲内容中,每一讲都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了不同的案例,共计设计了51个视频案例录制成了教学视频、72个教学案例编写成了实验指导书和198个课后案例和综合案例作为习题。以第二篇word2010中的第五讲word2010表格处理为例,将word2010表格制作划分为5.1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创建、5.2表格的编辑、5.3表格样式设计及5.4表格内数据操作4个小节,对其中的每一节相应的知识点设计视频案例、教学案例、课后习题案例,如后面图1和图2所示,设计视频案例4个,录制视频片段4段,设计教学案例7个,课后习题案例8个。

在第五讲的四个小节中,每一节都制作了课件,在各小节中,同一知识点分别设计了视频案例和教学案例,视频案例录制成为不同长度的视频片段,教学案例用作编写实验指导书的详细操作步骤,同时在每讲的最后,设计了综合案例,供学生操作练习,加强实践。其中,设计的课后习题案例如简历、课程表、成绩表等包含了表格绘制、编辑、样式设计和简单数据计算和排序等知识点。这些习题案例都是以学生生活、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设计的,贴近学生日常活动,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word2010表格处理的知识点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切实加强实践能力。

其他15讲案例的设计采用第5讲的方法,设计了多个视频案例、教学案例、课后体系案例和综合案例。

2016年本课程顺利开展两轮教学工作,对全大学各学院五千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表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非常满意,94%学生认为这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及学习形式比较新颖,可以接受。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从2015年的25.65%提高到2016年的51.34%,表明改革效果显著。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在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为相同的知识模块设计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线上教学案例和线下教学案例以及具有各专业特色的综合案例,其中线上教学案例录制为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一部分线下案例用于编写实验指导书中的教学过程讲解,还有一部分线下案例作为课后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后期设计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多个综合案例,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综合案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教学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也大大提高了,本文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肖婧,卫张亮.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

[2]李志明.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2.

[3]崔阳华.基于THOEL网络教学平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篇(10)

 

前言

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国家的IT行业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 IT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显得更为重要。

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计算机教育系统缺乏针对性,未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笔者通过几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探讨新的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目前国内计算机基础教材都注重计算机的原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 ,以及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要重视“授之以渔”,即注重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问题。这点在教材中是难以体现出来的,需要广大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上施展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2 面向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个性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个性化,为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包括在校生、毕业生、专业教师、用人单位等各个方面,综合这些信息得到最终的结论,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提供依据。

我们应结合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实际,以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导,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并确定与此课程体系配套的改革方案。

在实践环节中提供了不同内容选择,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网络课堂、开展编程竞赛,也都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出发龙源期刊。

3 开设网络课堂,突出自主学习

开设网络课堂, 构建个性化网络教育环境,共享网络资源,进行开放、交互和协作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辅导的交互性、实时性,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作业、在线实验、在线考试系统等。

使得学生能够突破时空限进行自主学习 ,在探索课堂教学之外进一步探索了网络教学的新模式,这既是对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的新探讨,也是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试验。

4 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

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电子教案、免费第三方课件、开放工具软件、免费电子书籍与参考资料、相关课程练习与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资源是必要的,而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让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做到因人而异。一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和自测的情况,挑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使用;二是根据学生对教学资源访问情况个性化,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网络教学服务。

学生在网络上获得资源,进行学习、实验、作业和考试的同时,也在服务器端留下了大量的访问数据和有用信息, 对这些数据和信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知识获取,可以指导教学和改善网站结构。学生登录网站以后,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根据其访问信息生成推荐课程、学习建议及辅导资料、推荐文章链接、个性化网站结构等, 还可以将学生访问网络教学资源的情况与学生图书馆查询借阅信息、学生选课信息、学生考试成绩等进行整合后,进行更进一步的个性化教学资源推荐。

系统数据的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应用BP_神经网络可以得出某个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向学生提供下一步学习的建议,还要根据他的综合表现(所有知识点的成绩之和/课程知识点总数)及课程的预定学习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向学习者推荐下一步学习内容。具体分析方法如图2所示。

图2个性化学习导航图

5 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考试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真正的程序设计水平,考试实行:网络自适应+考试综合项目训练+编程竞赛(因材施教)自适应考试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应用的掌握综合项目训练,只求结果,不限方法,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创新激情,同时通过编程竞赛和课堂答辩,体现因材施教并培养创新。

参考文献

[1]熊馨,张鹏.试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9(12):181-182.

[2]冯博琴,张龙.迈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高度.中国大学教学,2009,4:8-11.

[3]李廉.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9,5:4-6.

[4]何鸿君,钟广军,侯方勇,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手段改革的调研[J].计算机教育,2009(24):3-5.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考试是检查与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考试具有导向功能,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回顾天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法的变革历程,探讨通过改革课程考试环节的内容、体系和组织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采取何种考试方法与承担课程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关系十分密切。目前,天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本科生教学工作主要由天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负责,此中心隶属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1名,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教学、课程设计、大纲编写、组织教材编写、组织考试等。而天津大学连续几年的本科生约为3,600人(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师资相对缺乏(师资缺乏较多时聘请计算机学院或其他学院的老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基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考试工作,成为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要求毕业学生不仅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因此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扩大教育规模的前提下,稳步提高办学效益,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部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六门核心课程中的第一门,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会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认真探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方法,详细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谨慎研发改革的方案,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2考试方法变革的目标

2.1指导思想

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工程技术人才,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只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就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

2.2目标

(1) 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满足现代职场的需求;

(3) 使学生掌握好计算机基本知识,满足后续计算机和专业课的要求;

(4) 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以后哪些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解决;

(5) 通过考试方法的变革,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6) 通过考试方法的变革,进一步促进试验项目的改进。

3计算机基础考试主要的变革史

3.1笔试+上机考试

1982年以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基本上分散在各个专业,各个专业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上机环境主要集中到计算站的441BⅢ机。从1982年计算机中心成立后,我校集中管理开设了“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上机环境是DPS849,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依旧较低,不能适应整体社会对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实际需求。学校根据这种情况又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英文录入训练、操作系统概述、数据结构等课程。该阶段学校还没有启用正式的考试软件,对学生的考试基本采用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传统方式,一般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到80%,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30%到20%。这种考试方法在一些课程至今一直沿用。

(1) 考试环节中存在如下优点和缺点

优点:组卷方式相对灵活、试卷整体感觉非常直观。

缺点:阅卷工作量较大,试卷分析、试卷保管和试卷查询等具体工作相对困难,重复工作的现象始终存在。

(2) 课程考试的评价

在考试内容上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容易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对基础概念的简单重复上面。

在考试方式上容易产生“重期末、轻平时”的问题,学生平时问问题的不积极,考前进行答疑的学生很集中。

在考试形式上容易产生“重笔试、轻上机”的问题,使学生对计算的概念始终停滞在纸张上,没有与实际充分结合。

在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上“重分数、轻素质”的问题,学生个性特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抑制。

所以这种考试仅仅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者说这仅仅是在学校不具备上机考试条件的情况,采取的无奈之举。

3.2机试+大作业

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1995年提出了计算机三层次教育体系,明确了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个教学层次。我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由计算中心(后更名为网络中心,并归属于电子信息学院)承担该课程。第一层次主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为核心。课程内容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计算机网络知识等,课程教学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又给学生适时地灌输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同时注重充分结合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实践教学,为后续结合专业设置的三个层次计算机类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我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我们围绕加速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这个主题,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平台和学生上机平台,并编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及《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等非常实用的教材。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学校层面进行了进行教改立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改名为《计算机基础导论》,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数据库、网络和Internet等应用领域的有关概念和术语作了概要的介绍,同时引入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法律及道德规范、计算机安全、计算机与求职等文化知识。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子教案教学工作,精心制作了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开始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同时改革了课程考试方法,自行开发设计考试软件。考试方式也逐步过度到为“机试+大作业”的形式,进一步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机试”主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大作业”则主要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考试环节中存在如下优点和不足:

优点:用考试软件考试是节约人力的好方法,试题库试题量大、考试时可以随机组卷、自动计时、自动评分,考试后成绩处理容易,便于分析。

缺点:上机考试由于情况限制,当时主要考察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大作业检查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设计水平。老师评阅作业要非常认真和细致。

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使我们很受教育。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情况,我校又推出了新举措。

4考试总体方案的变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大学生入校第一门计算机必修课程,从2008年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入学考试,通过考试让成绩合格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选学一些其他课程,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则继续进修并参加后续考试。

4.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考试方案和标准

4.1.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考试方案

建立与教学相适应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体系,重点是通过合理的考核体系,促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设计管理的能力。目前的考试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入学考核

图2期末考核

4.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标准

(1) 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考试内容

基本技能:Windows 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PT操作。

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安全技术等。

(2) 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考试方式

使用考试软件考试。

(3) 大作业的内容;

为论文排版(由老师发给学生不带格式的论文,学生按照科技论文规范练习排版)或其他WORD作品;

电子表格设计;

幻灯片设计;

网页设计;

邮件合并(打印准考证信息、信封信息);

动画设计。

(4) 标准

入学考试通过标准:入学考试以60分为合格分数线。

期末考试通过标准:期末考试和大作业两项都大于或等于60分为合格;大作业前3项为必做题,分数分布为30、20和20分;其余30分,老师可根据布置的作业或选择后3项大作业或考勤情况等给分。

4.2入学考试情况

2008年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总人数有3,676人,合格分数线为60分,分数分布见图3。

图3入学考试分数分布

4.3期末考试情况

入学考试没能合格的学生,参加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期末再次组织选修该课的学生进行上机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和学生大作业情况,决定是否通过期未考试。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分数分布见图4,期末考试总人数为2,632人。大作业分数分布图略。

图4期末考试分数分布

4.4考试分析

4.4.1实施情况整体分析

随着90后的学生步入校门,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面临新的问题,由于现代家庭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部分90后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还都必须按部就班的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采用了新生入学考试的方法来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评定。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选修一些其他的课程,而没通过该课程的学生必须选修该课程。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使广大学生真正受益。

入学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选修该课程。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按知识单元“精讲”课程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述,扩展内容,安排学生利用教学网站或互连网自主学习。其中基本应用技能的教学部分被放置在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一般采取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多的进行上机实践。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还改革实验指导的方式,并专门编写了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验指导书,本书分为演示、综合和设计试验三部分。演示部分将实验步骤写得十分详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试验部分为学生勾画思路或解决难点,设计试验部分则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试验任务。在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先将实验环境及实验目的要求介绍给学生,请学生自己结合实验环境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完成某项操作的能力大大加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普遍感觉更轻松的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身的设计管理能力。

该举措符合人性化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全方面、复合型人才,实现了分级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期间,我们与部分学院进行了调研交流,在调研交流中大家对我们本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的改革尝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4.4.2存在的问题

(1) 入学考试

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首次入学考试,因为招生时没通知学生,按60分为通过,从09级学生开始通过分数线统一调整为70分),也未必有较好的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管理能力也不一定能达到标准;

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有可能在使用计算机的某项基本技能上存在一定欠缺。

(2) 期末考试

有部分学生未能通过期末考试,说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或通识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没到位;

评阅大作业人为因素较多;

不能点到点的指导学生完成大作业(学生通过网上提交作业,老师评阅给分,如果合格不再找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足)。

5今后的设想

“大作业”的理念很好,要想让学生完成好“大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由老师宣讲“大作业”的具体要求和展示高年级学生的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水平,开阔学生设计思路,由老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评价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现有的条件下,每位老师要指导的学生太多,很难做到这一点,能否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作用解决我们当前的困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入学考试实现分流,但考试分数相同的学生所欠缺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很多,分模块教学能否成为下个发展趋势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不断提升效果的一种改革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