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管理会计结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5: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管理会计结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管理会计结课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25-02

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是为培养国际化会计复合人才的一门会计学专业学生拓展需求类课程,需要在培养阅读专业文献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专业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术语,学习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论和前沿知识,并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学习并通晓西方国家财务会计的各种实务操作方法,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工作的日常交流,能读懂一般的外文专业文献。

一、西方会计教学现状

那么,在西方国家(英美),财务会计教学采用何种模式呢?笔者在分别对美国加州大学富乐敦(FULLERTEN)分校和英国龙比亚大学克雷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商学院的会计相关课程进行了跟班学习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专业方向种类繁多,但彼此差别不大

以会计学学士学位为例,专业选择就分为企业金融学方向,市场营销学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经济学方向,法律方向和创业方向六个层面。其中,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为:

Napier大学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设置对比表

学位研究方向

课程

设置

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

会计学学士人力资源方向

第一学年课程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商业技能》《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市场营销学》《行为学》《创业学研究》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行为学》《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创业学研究》《市场营销学》《跨文化与组织管理》

第二学年课程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 选修《商务会计学》《商务》或《管理挑战》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三学年课程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现代公司财务》选修《税务学》《管理会计学应用》《审计》《公众财政学》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 选修《雇佣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发展》 选修《税务》《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会计学应用》《税收编制与财政研究》《审计》《公众财务》

第四学年课程 论文 选修《投资管理》《当代财政问题》《全球财政市场》《货币理论与政策》 选修《国际会计》《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企业社会责任》 《领导力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 选修《全球雇佣实践》《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选修《国际会计》《当代财政问题》《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公司管理》《投资管理

由此可见,同一学位的不同方向所开基础专业课程基本相同,但到高年级之后逐步细分,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论文方向,以及学生学习范畴的差别。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会计专业,基本只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国际会计学之分,每一类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及最终的论文选题没有太大的区别。

2、课程结构设置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

英美大学课程每门课一般有二至三名教师共同担任。教学十三周,每周教学二小时(有的为一小时),教师辅导学习一或二小时。每门课只有一至二个大作业加一次考试。学生按要求应在三个学期内(每年三个学期)选学课程(相当于一个学期专攻三门课程)。每周总学时(包括辅导学习)在10个学时左右。教师只给大作业一个等级分,基本不详细批改。

英美教学方式以学院为范围开设课程,课程学时数少,由学生自由选择规定数目的课程学习,这是很好的教学组织方式。相比较中国的本科教学而言,中国的教育学制长,学的课程多,有些课程与所学的专业无关,学时数非常多,每一门课程都只由一门教师完成,学生习惯于听,而非自己学习思考,学习依赖性相当严重。西方的教学方法与中国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区别,老师不会照本宣科,每周虽然只有2个小时的课堂讲授时间,但是教学速度非常快,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一堂讲授课就涵盖了2-3个章节,一百多页的课本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基础。在西方的高等教育里面,大都是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书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国际化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理应培养契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客观需求,拓宽培养复合型会计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双语教学要求,随后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项重要内容,其后在2007年陆续了鼓励双语教学的举措,即辅助教学的模式。众多高校包括我们贵州财经学院开始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选取少量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现代会计学双语),希望能提高学生掌握国际会计语言与规范的能力。

2011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积极引进了英国公认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IMA)、英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1MA)等办学方式,使用国外指定原版教材授课,因而,教学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必须采用双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的背景下,必须重构会计国际化教学目标,强调会计国际化教学是对传统会计教学的有益补充,双语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处于主导地位,财务会计双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育学生熟练掌握国外会计处理基本规范,能够按照国际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使用管理会计知识加以分析。

三、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准备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通过西方会计教学的跟班学习和多年双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明确教学目标。以财务会计双语课程为例,由教师带动学生朝会计国际化视野方向进行系统的培养,最佳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教师串讲,案例剖析,师生互动讨论,由教师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并解决重点疑难问题,提出系统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但实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因为原版教材往往阅读量很大,一些学生由于语言问题而不能坚持自学,或者虽然课前阅读了课文和相关资料但不能把握要点,致使课前预习没有实际效果而最终放弃。因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财务会计双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着重于对ACCA人才的培养,所以采用BPP Learning Media编著英文原版教材《ACCA PAPER》。该教材从ACCA考试的层面系统介绍了西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内容全面且难度适中,外语地道,语言明快流畅,学生可以领略地道的专业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会计处理的不同,达到财务会计教学的目的,把握ACCA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拓宽国际化的视野。在中文教材上,选用了立信出版社常旭、编著的《会计专业英语》作为辅助材料,该教材采用中英文对照学习,是学生进行会计双语学习的基础材料。

2、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着重讲解重点与难点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鉴于西方的授课经验,学生的自我学习是关键。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按授课计划进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参考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英文授课,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在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中,笔者一般以ACCA的案例引出本专题主要内容,列出关键词并加以解释,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对学生理论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以习作的方式解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重点,理解难点,掌握解题的技巧。这要求双语教师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要避免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知道听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原本能够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纯粹的专业词汇学习,或者出现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根本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默默无闻”的教学。

3、动手与动脑结合,恰当安排习题和答疑

在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题目依旧不会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教师讲授达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习题课和答疑课就成了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习题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师讲解,可以请一些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或者由同学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课堂,可以针对全班、部分同学或者个人,借助于班级公共邮箱或网络教学系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者将习作的成绩最终计入学期的总评成绩,以便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跟实践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同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质量,有效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 于洪,周恒男.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案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28.

[2] 史艳红.解决高校双语教学中矛盾的方法与途径 [J].山西大学学报,2007(04).

篇(2)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一般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战略、预算、成本、营运、投融资、绩效等管理,教学方法一般采用理论讲述、案例分析等,教学学时一般50学时左右,教学采用“多媒体+传统”方式。该门课程与财务会计相比具有四个特点。(一)以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财务会计通过特有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法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管理会计正是利用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工,用于组织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方面,以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为目标。技术方法用到较多复杂的数学计算,如回归模型、指数平滑、方案评价指标等。与财务会计相比,都是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数学基础,方能学好。(二)将管理理论和思想融于会计。管理会计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在会计中融入了管理的理论和思想、理念。通过不同方案、不同指标的对比(静态的指标如投资回收期;动态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帮助企业选择最优的方案,这是管理会计决策部分的主要内容。(三)方法程序灵活多样。管理会计是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严格的会计准则、财务程序并不完全适用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方法、程序、工具,灵活多样,可以交叉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二、管理会计指引的实施有助于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管理会计指引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2016年6月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改变了管理会计缺乏“规范”的局面。管理会计指引是从政府层面提出的应用管理会计的指示和引导,具有感召力和强制性,有助于促进单位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增强竞争力。(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构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基本指引、应用指引与案例,是管理会计龙头上的眼睛(于增彪,2016),用以指导组织管理会计实践。其中,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起统领作用,是制定应用指引和建设案例库的基础,而应用指引则是对具体业务活动的详细要求,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会计的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全文共6章29条,包括制定的目的、应用原则与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报告等。该指引在遵循战略导向、融合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等原则的基础上,借助内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与管理会计建设和实施相关的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保障、信息系统等因素;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市场、法律、行业等,通过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管理会计活动的运作,运用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等工具方法,进行战略、预算、成本、营运、投融资、绩效、风险等管理,提供具有相关、可靠、及时、可理解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综合和专项报告,最终提高管理水平。之后,陆续实施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见下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是对单位实施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具有指导性和较强的操作性。20世纪90年代后,河北邯郸钢铁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可谓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典范。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的设计以企业战略、预算、成本、营运、投融资、绩效、风险等七大领域的管理为依据,每一领域都有各自适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三、互联网、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给管理会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管理也是生产力。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从会计凭证制作、记账到会计报表形成,计算机都能在程序语言的基础上全部完成,且快速准确,这样会计核算人员的需求数量相应的减少。更多的会计核算人员可以转岗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分析、重整财务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人工智能用于财务领域,一些程序化、重复性的工作,可以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会计人员可以从重复的、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云计算处理财务数据,提高财务数据效能。这些新的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会计人员可以将精力用于开发思想、管理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真正实现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这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顺应新技术时代,改革管理会计课程教学

经济发展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必须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而管理会计人才的摇篮主要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因此,应该与时俱进,从培养方案修订做起,通过优化大纲、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资水平、拓宽教学资源等,探索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培养优质的管理会计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应用。(一)师资培训与提高。从高校会计学教学实践看,管理会计师资相对紧缺。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会计专业,但大部分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税收、会计电算化等方向,管理会计的师资储备并不充足。管理会计课程“管理”的特点,也对管理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还要具备较丰富的管理学知识、高等数学的知识等。尤其现在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方面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具备相关知识的管理会计教师。建议通过培训、专业跨转等形式,提高、充实管理会计师资,以满足新技术时代管理会计发展对师资的要求。(二)修订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具有目标导向性。针对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环境,要充分调研兄弟院校的教学现状,实时修订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突出管理会计的重要地位,整个培养方案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聘请业内专家,对初步拟定的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注意吸收来自会计实务界、毕业生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三)削减财务会计的课程及学时。一般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涉及财务会计的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这些课程都是利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特有的程序,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实现会计核算的职能。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核算具体内容的区别,其所用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一致的。只要学生掌握了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就能很容易通过自学扩展不同领域的会计核算问题。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合并或删掉某门课程,如将中级、高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合并为财务会计,在基础会计学习的基础上开设。(四)增加管理会计的课时或增加相关课程。因国家对高校培养方案总学时有明确限定,现在总的趋势是压缩专业课比重。因此,在总学时数一定的情况下,压缩的财务会计的课时,可以用来增加管理会计的比重。通过增加管理会计课程的学时,加大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比重,剖析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案例及失败的教训,提升管理会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管理会计实践。(五)优化教学大纲。依据所修订的培养方案,撰写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简介和课程教学大纲两部分。课程简介部分重在说明课程的类别、学时数、先修课程、所用教材、课程主要内容、参考文献及网络资源等参考资料,起到总括认识该门课程的作用。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及任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及分工、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教学基本要求、成绩考核说明等。课程内容应该按照章、节、问题等,尽量细化,并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以便于课程的讲授。课程的考核应该明确具体,包括考试成绩、论文、案例分析等作业所占比重等。明确课程的主要参考书及网站,以便于学生课外研习。(六)选用优质教材、拓展学习资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书,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应该优先选择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注意选择与管理会计课程、教材相适应的参考教材,促进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所学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避免因某种利益关系而选用质量低劣的管理会计教材。同时,借助主流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管理会计课程的学习。如通过大中型企业的网站,查阅其管理会计实践做法,用所学理论分析、验证、反思企业管理会计实践。通过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网站,学习了解管理会计的学术前沿与管理会计面临的新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及创新能力。通过浏览会计专业期刊网站,搜索研究有关管理会计论文,从中吸收管理会计思想和实践的营养,提高管理会计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七)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级优秀教材《管理会计学》(第七版)为例,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存货决策、投资决策、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全面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与评价。既包括管理会计的方法,也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业绩评价,这些内容要求管理会计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包括对理论部分的教师讲述,还应该包括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案例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案例内容的陈述与分析,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管理会计理论融入其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实践感知性。案例的来源可以多样化,可以选用中国管理案例库、期刊杂志中的案例等;也可以因地制宜,对案例进行修改,以便符合教学需要;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或与企业合作课题等机会,深入企业实际,自行编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案例。这些案例,既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方案修订、学时的增加,使得类似“咖啡屋”、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方法成为可能。教学手段则可以根据内容,采用传统方法与多媒体相结合,(八)网络资源的学习引导。现在网络无处不在,网络资源丰富。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如微课、慕课等,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中国会计学会、中华会计网校、各种期刊杂志网站、各级财政部门关于会计师职称考试网、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网站、教育中介机构网站、大学精品课程与在线课程网站等,都具有丰富的管理会计学习资源。只要愿意学习,总能找到学习资源。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渠道和获取资料来源已经做到充分多元化。

五、结语

管理会计是价值创造的信息系统,国家要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企业,企业要强大必须要用管理会计(于增彪,2016),但管理会计是我国的短板(楼继伟,2016)。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新技术,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管理会计指引的实施为管理会计的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也给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管理会计案例作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构成部分,新技术时代的案例还相对匮乏。制作、编写新的管理会计案例的过程也是促进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实现管理会计由“短板”到“升级版”的跨越,逐渐满足我国管理会计的需求(于增彪,2017),管理会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3)

管理会计的学科特点之一是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应用数学方法的范围较小,一般只涉及初等数学。而现代管理会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许多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经营的日趋复杂,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整个企业管理正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管理的这一重大转变,要求用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来“武装”自己,使其与企业管理的发展相适应。把高等数学、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学中的数量方法吸收、引进、应用到现代管理会计中来,可以将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述出来,揭示有关变量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以便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所以,一方面,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许多案例,包括根据实际问题改编的案例都可以充实数学建模的内容。另一方面,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数学建模思想运用于管理会计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

1.2改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离严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时少,考核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程度低。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在管理会计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是一个有效的办法。首先,传统教学中,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为主,而数学建模思想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课堂上引入实际的管理案例,或者根据实际问题改编的案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数学建模思想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再次,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建模时,常常需要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良好的专业背景和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及文字表达能力。由于数学建模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的设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洞察力、想象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1.3推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

管理会计教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首先,它密切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推动基础课教学改革。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管理会计、统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学等课程不但与数学课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也与公共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这些联系,更有利于将公共基础课的改革落到实处。其次,它密切了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实效。目前,在高职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之间的内容都有交叉。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专业课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有利于打破专业课之间界限,有利于解决专业课教学理论学时减少与学科门类繁杂,内容重复等矛盾。再次,它密切了高职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打造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或教学团队。目前,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基础课、重视专业课,轻视理论教学、重视专业实训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教师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认识,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一方面要求教师之间增加互动,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经常性互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进一步学习不断丰富和调整知识结构。总之,在管理会计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不仅是对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大胆探索,也是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尝试。

2管理会计教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原则

2.1循序渐进,体现教学过程的“活动”特点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管理会计教学首先应体现“活动”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的着眼点应考虑怎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让他们做什么,怎么做,或者怎样让他们自己悟出该做什么,该怎样去做。而要体现这一特点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师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问题。教师必须乐于探索这一教改活动,从观念上更新,从知识结构上做必要的准备,要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为了更好地突出“活动”特点,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比如学生的数学基础、计算机水平和已有的专业背景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哪部分适宜进行课改,哪部分适宜首先进行课改。

2.2找好“切入点”,与正常教学环节相结合

“切入”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把建模的某一环节(如问题分析,假设,模型求解等)放到正常的局部环节上,并且注意要经常这样做。我们可以用“化整为零”、“细水长流”来描述这种做法。比如,在讲授成本性态时,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行业的成本构成情况,分析哪些是变动成本,哪些是固定成本,哪些是混合成本。在讲解混合成本的分解前,让大家了解Excel软件关于数据拟合的方法等。在讲解存货管理时,引导学生考虑存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影响存货成本有哪些因素,哪些是相关成本,哪些是非相关成本。课堂上重点介绍基本模型的建立,把模型的求解和模型的拓展通过设计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放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或者撰写小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总之,“切入”的内容应该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协调,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3突出重点,反映管理会计的学科特点

目前,数学建模思想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高校正在探索在数值分析、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动与拖动和物理学等课程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自2003年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已经成功举办10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管理会计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应该注意精选教材内容,针对核心概念,不搞遍地开花,不追求自成体系,自我完善,在与教材内容结合时,要自觉当好配角。总之,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管理会计教学,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改革应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

3管理会计教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基本思路

3.1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突出模型假设的讲解

所谓实际问题数学化就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一般要经过问题分析、合理的简化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和对模型解的分析、检验、修改与推广等环节。这里模型的假设很重要,有时也很复杂。管理会计课程中有许多数学模型,这些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如存货控制的基本模型有“七大假设”,很多教材根本不提及,有的教材把确定性存货控制模型分解成若干种情况,直接给出结论。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面对大量复杂的公式望而生畏,数学基础好的学生也只是盲目套用公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形成了基础课做题,专业课也套用公式做题的局面。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分析、强调这些假设非常重要,一是可以体验问题分析的过程,了解结论形成的前提条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二是通过对已有模型假设的分析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问题中,合理的假设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比如能够捕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数学符号的使用要简洁、通用等,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如在存货管理中,要明确哪些是决策需要考虑的相关成本,哪些是可以不考虑的非相关成本,存储费用和进货费用包括哪些内容,等等。在建立模型时,如果考虑的假设过少,特别是遗漏关键性假设,就不能建立起高质量的模型,考虑的假设过多,往往难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有时即使能转化成功,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难以求解的模型,从而使建模失败。所以模型假设可以直接影响所建模型的质量。

3.2提高数学模型求解能力———加大Excel软件的使用力度

管理会计是以定量计算为主的学科,涉及大量的数学计算和数学模型,选择适当的计算工具或计算软件非常重要。与Matlab、Mathematics等专业数学软件相比,Excel是一款特别值得关注的软件。首先,操作简单。Excel软件汉化水平非常高,而Matlab、Mathematics等软件都是英文的;Matlab、Mathematics等软件需要记住一些命令和编程,而Excel软件以菜单操作为主,所见即所得,直观易操作。所以,Excel软件相比其他软件更容易挖掘其功能。其次,功能强大。Excel软件具有丰富的函数、强大的数值计算、数据分析和绘图等功能,所以特别适合于作为管理会计中的计算和模型求解工具。再次,转换成本低。Excel软件不需要专门购买和学习。目前几乎每一台电脑都安装Excel软件,作为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生对Excel软件都有一定的了解,而其他软件需要专门购买和从头学起。

篇(4)

能力本位是20世纪末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论认为,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已经开始能力本位的实践性教学探索。在《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实践中,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基础,既重视学生就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具备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能力本位教学的灵魂。

一、《管理会计》课程能力本位设置的理论基础

能力本位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力本位教学重点是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以能力本位课程理论、能力本位学习理论、能力本位教学理论、能力本位教材理论四大理论体系做支撑。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学的重要分支,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改制结合其他的信息,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一门技术性、实用性、综合性很强的新兴边缘学科。

能力本位课程理论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管理会计》将现代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是一门以企业管理方面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以及业绩考核为主线的综合叉学科课程。

能力本位学习理论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管理会计》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展开案例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以致用,为将来从事会计或其它经济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能力本位教学理论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管理会计》的教学需要把握管理会计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管理会计领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案例的分析,掌握管理会计信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其能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

能力本位教材理论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学习主体对其进行信息加工的客体,是教师用以构建学生心理结构的外部工具或手段。《管理会计》的教材需要贯穿管理会计为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坚持全部工作按“成本效益分析”的原理进行,理论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组织内容,结构清晰,易于学生把握课程的脉络。

二、《管理会计》课程能力本位体系的构建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必须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综合开发课程体系。充分调研企业对会计专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与相关企业的会计和财务人员一起进行工作分析,把实际工作要求作为设置课程和确定课程内容的根本依据,明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模块,确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模块组合。

(一)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管理会计》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为此,应该解构学科体系,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专业课和基础课平行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展开。

为适应“能力本位”的培养,《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共十三章,按4学分计算共计76个学时。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括号内为学时数):

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前两个模块是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属于学生应当了解的新内容。

各模块及章节具体内容、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二)明确能力培养目标,遴选课程内容

目前,高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有的学校甚至主张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笔者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应把会计专业基础课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门课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突出《管理会计》的课程内容重点。

首先,《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课程应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为主,而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应纳入《管理会计》课程。

其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一个重复点,《财务管理》课程应侧重于讲述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考评;《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来展开。

最后,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重复点。《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项目投资为主,这能够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由于二者的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出于对教材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二者都应保留时间价值内容,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的教学内容。

三、《管理会计》能力本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在高职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不仅需要实践者对能力本位体系的理论基础进行不断研究与发展,还需要得到高职教育主体及其相关部门的系统支持,这样才能确保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上发挥作用。

(一)《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的硬件支持

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大量的硬件需求,涉及到对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物质支持。教育政策在教师进修等教学准备上,应给予教师更大的时间与物质空间,从而完成教师在教学上由逻辑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变。能力本位体系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体验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将使学生对实验(或实训、实习)设备、图书馆、信息网络室等的硬环境使用率大大增加。例如《管理会计》和ERP软件的结合是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点,传统的会计模拟实习和管理会计的教学完全是割裂的,而如果能够利用ERP软件结合管理会计的内容进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软件利用能力,进一步掌握管理会计的重点内容。

(二)《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的师资保证

师资是保证能力本位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但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无法达到综合化与实践化,对学生的指导则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管理会计》能力本位体系既要改变传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授受模式,形成以实践促认知的新思维;又要求教师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管理与财务实践,获得实践体验,并建构初步实践理性的知识结构。主讲教师有以实践企业基地为依托的科研项目,通过把从科研和企业实践中得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生动内容,将管理会计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主讲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预测、决策、控制和责任考核所积累的心得、体会与理论传授相契合,开拓师生的视野,充分达成“市场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的共识。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思维模式与教学方法,这正是建立《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体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对当前师资教育体系提出的重大挑战。

(三)《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的评价导向

当前的《管理会计》教学评价标准是学科专家提出并认可的,较多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而缺乏知识、技能、态度等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之间的联系,忽视知识在职业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而后者正是能力本位体系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因此,《管理会计》能力本位体系对学生提出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要求应在教学评价标准中得到切实的体现,这既是对能力本位体系在行动上的支持,也是对职教教育改革方向的转变。冲破传统教学评价标准对逻辑理性的桎梏,渗透更多的实践理性标准是促进能力本位体系深入开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市场调研、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新型方式,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运用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责任考核的专业知识,综合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原理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掌握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发端于职教领域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经过改造能够适合高等会计专业《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该模式在不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实施教学中心的转移,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具有适应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会计专业人才,使管理会计在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项目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淑娟,候金柱.论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的支持系统[J].职教论坛,2003(6).

[2] 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J].职教论坛,2004(12)下.

篇(5)

一、目前大学会计专业及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界定

(1)财务会计以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财务报表分析为中心内容。具体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资产、负债、费用与利润、所有者权益、财务报表等及其分析。大学会计专业设置的高级财务会计课,可专门研究各种比较复杂的财务会计问题,如特殊的经济业务和特殊的财务报告等问题。(2)财务管理以资金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资金筹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投资、营业收入、利润、外汇资金、财务收支、财务分析、资产评估与企业清算。(3)成本会计以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析、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分类法、定额法)、其他行业成本核算、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4)管理会计以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为中心内容。包括总论、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法、经济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成本控制。

二、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界定的理由

界定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有着紧密联系。“专业会计课的设置大体上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以会计方法(主要是会计反映方法)为主线进行组合;一种是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特点设置课程;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会计的对象(可抽象为资金、成本、利润)划分课程门类。在学习中,实际是以会计对象为主线,以会计手段(或曰会计方法)为辅线设置会计课题,界定教学内容。

从会计对象来看:资金运动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它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应以资金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为主;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应以成本要素——费用为主。

从会计手段来看: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是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检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整体。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研究内容应是核算和分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则是以研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为主。检查属于审计的研究内容。

从实际需要来看: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资金要素的核算与财务报表分析为主;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成本要素的核算、分析为主;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资金要素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财务分析为主;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成本要素的预测、决策、计划的控制。

从递进顺序来看:合理界定上述4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符合“以会计业务的简繁和易难为标准,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先传统学科后新兴学科,先通用业务后特殊业务的逻辑顺序”,而且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从工作程序来看:会计工作中核算是管理(狭义)的基础,管理(狭义)又是核算的继续和深入。从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看,管理(狭义)难于核算,成本核算难于资金核算。所以在开课顺序上,先核算、后管理;先资金、后成本,符合上述原则。即先开财务会计,后同时开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成本会计之后开管理会计。

三、在界定内容中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1.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安排。这首先要明确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对此,会计理论界争论很久,其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二是‘大财务观’,认为财务包括会计;三是‘财务会计并行观’”。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笔者曾利用暑假在上海华宝兴业基金公司实习,在实践中,我感觉到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是不可分的,而且财务分析报告都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应当把财务和会计看成一种会计管理活动,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分设两门课;在内容安排上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研究资金管理,只是研究的会计手段有所区分。

2.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安排。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关系,两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成本,只是研究的会计手段不同。成本会计研究成本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研究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由于成本核算是成本预测、决策、计划等工作的基础。因而可以说,成本会计为初级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是高级成本会计,两者在同一研究对象上,研究的会计手段呈递进关系。成本会计作为研究成本问题的入门课程,其内容应限于成本会计概述、成本计算、成本报表及成本分析等基础与常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既可在成本会计课程安排,又可在管理会计中安排的内容,如本量利分析、标准成本计算等尽量归入管理会计,是体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的递进关系,同时避免了两门课程的重复。 转贴于

3.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交叉与分工问题。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研究资金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研究成本管理。四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交叉点主要是会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课程之间尽量避免交叉、减少重复,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又表明课程之间完全避免交叉与重复是不可能的。适当的交叉、必要的重复,有利于课程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笔者认为可作如下限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从压缩资金的角度谈费用,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则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谈资金。如财务会计只是作为会计要素之一对费用的确认、计量作一般性原则说明,成本计算则由成本会计专门论述。成本的预测、决策以及日常管理则由管理会计论述,财务管理基本不涉及成本问题。又如存货控制既与节约资金有关,又影响成本降低。实际学习中,前者在财务管理中介绍,后者在管理会计中讲授。

4.关于经济活动分析课程的问题。有的大学还将经济活动分析专门作为一门课程,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它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利润会计、统计资料,对生产、利润和资金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优势。就其所运用的方法来看,主要是会计方法和统计方法。它不是一门专门的会计科学,但该学科的内容对搞好会计工作有很大作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普遍。笔者认为实际学习中是将经济活动分析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处理,尤其是将成本、资金和利润分析的内容进行分解,成本分析划归成本会计,资金、利润分析归口到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中,资金、利润的报表分析列入财务会计,其余的分析内容作为财务分析并入财务管理课程。

5.关于责任会计课程的有关问题。目前,有个别院校会计专业还专门设置责任会计课程,现代管理会计的主体基础上可以区分为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责任会计)两个组成部分,即管理会计已包含了责任会计。从现有论述责任会计的教材内容看,主要包括财务计划按责任单位的分解即责任预算的编制,责任成本、责任资金和责任效益等的核算、控制、分析、考核及责任报告和责任报表的编制等。从目前个别院校开设的责任会计的教学内容看,可以按会计研究对象和会计手段分解到有关课程中去。如果在按会计研究对象为主线、以会计手段为辅线设置大学会计主干课程,界定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再按其他标准设置一门既研究资金,又研究成本,既讲核算,又讲管理(狭义)的综合性学科——责任会计,似乎不够妥当。从而导致课程设置的双重标准,课程内容难以界定,课程教学之间交叉重复严重。

参考文献

[1]刘锋,何广涛.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的变革[J].财经论丛.2003(6):76~80

篇(6)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公报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即将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而是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我国目前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方式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理解”,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无法在竞争激烈、淘汰率极高的社会中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院校都作了积极的努力,探索出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是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学中采用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了无数个高级管理人才、政治家、作家和学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也被我国MBA教学广泛采用。而在管理会计学科则运用较少,尤其在本(专)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少。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管理会计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其实践性特征,符合管理会计学的教学规律与特点。

一、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善教学效果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管理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可使学生自觉进入工作“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实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资本投资决策时运用了美国安达公司的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各抒己见,效果相当好。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许多毕业生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出的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案例教学,可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比如,笔者在讲授变动成本法时运用了“格兰仕成本管理”的案例;讲授责任会计时,运用了“海尔的SBU战略”,分析其成功的经验;讲授流动资金管理时,运用了“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危机”案例,分析长虹衰败的表面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案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会主动寻找案例进行分析,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

(三)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工商企业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案例的最后总是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不经过认真、周密的独立思考,仅仅通过系统、规范的分析技术得到的答案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法不是要求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或错,依据的只是个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由于案例教学法不重视能否得到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求惟一答案,不求聚合效应,从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管理会计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管理会计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剖析管理会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会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必须注重其基本程序并确保每一程序的有效实施,以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一)选取适宜的案例

案例的实质是特殊的教材,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管理会计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涉及各行各业,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适应性。所选案例应使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教师自己也能够把握。3.启发性。教学案例设计的问题应该显而不露,留待学生去挖掘。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4.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具有对已有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涵盖性,以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5.案例应具有历史的经典性和鲜明的时代性。6.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讨论。

(二)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准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案例一旦选中,教师就要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熟悉案例的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管理会计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评价型案例,它用来描述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何时特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是有效的;另一种案例是决策型案例,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企业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但更多的案例是把评价和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还要给出行动方案。教师应充分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想象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应对。为了引导学生做好准备,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学案》,在《学案》中,可采取列条式或连续提问式,大概描述此案例应讨论的问题及方向。学生在课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根据教师发放的《学案》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发言、讨论。

(三)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讨论可分组进行,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在这一程序,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之间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故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自觉加以修正。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操作,而不拘泥于权威性的评价结论。学生一方面应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我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这两方面是非常需要锻炼的。

(四)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而且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应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在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整个程序的点睛阶段。

(五)案例报告的撰写

教师要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重点是评价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阶段。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教师应对案例报告写出评语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同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可为经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案例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过是对前面已学课程的“炒冷饭”,不需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也有观点认为,案例教学不是提倡学生参与、讨论吗?布置两道题,让他们自己准备、讨论即可,完全可以“放羊”教学。基于这些错误认识,某些院校核算案例教学工作量时就曾发生案例教学工作量被“打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应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将对案例收集、整理、编写计入科研工作量;可组织全院师生进行案例教学的优质课比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要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案例教学的良性循环,促使新的实用案例不断推向课堂,案例不断推陈出新。

(二)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教师对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利用讲授法,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为案例教学打好理论基础。课堂讲授应当是诱导启发式的,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很多,如,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进行管理会计模拟试验、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撰写小论文等。这是案例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的。

(四)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法那样自己扮演课堂的主角,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分析讨论,而是以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生服务,在必要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老师的评论要简短,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应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继续讨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市场环境在发生剧烈变动,管理会计的内容在不断的创新。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概念得到阐述、解释,可使学生在丰富的案例里面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将对管理会计教学的改革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1管理会计学概念

管理会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含了会计学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构建了现代企业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的目的是通过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计量、确认、归集、分析、编制、解释、传递等等,其内容信息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2实践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必要性

2.1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对于经济管理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新形势下,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这也是企业对于当前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近些年来,高校扩招情况比较普遍,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毕业生数量也在增加,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不仅企业提升了准入门槛,人才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这种情况下,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提升自身要求,以学生良好的发展为要务,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在教育教学方面顺应时展的要求。管理会计的应用性很强,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有限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才是当前管理会计教学的出路,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够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更好的择业和就业。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管理会计的学习是从理论开始的,由理论逐渐过渡到实际操作中去,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理会计学科相对而言是较为抽象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的讲解是较为枯燥的,学生也难以对纯理论课程提起兴趣,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理论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掌握情况也不理想。因此,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够使学生对管理会计学科的学习提高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可行性

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还不够成熟,但是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条件是具备的,在管理会计教学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可行性条件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讨。

3.1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

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与高等数学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例如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线性规划、运筹学等等,管理会计中包含多方面高等数学的知识。以往传统的手工模拟实践是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相对于手工模拟操作,较繁琐,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结果易出错。随着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种软件和程序,使工作流程更加简便,结果更加精确。

3.2建立会计电子实验室

目前各大高校都建立了各种会计实验室,这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会计管理教学实践的效率,例如,会计手工实验室的建立、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立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为会计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同时也加强了学校的硬件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3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虽然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并不普及,但仍有一些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走在前面。如天津科技大学的苏万贵教授在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以全面预算为核心,将预测、决策和预算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设计了一套实验教学内容,每学期均安排8至10课时的时间给学生上机和手工实验,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毕业后很受企业欢迎。江苏盐城工学院的张思强提出了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应加入全面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等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们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提供了思路。

4会计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4.1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教材缺乏

就目前而言,会计教材的种类较多,品质良莠不齐,但总体上看精品较少。会计的教材编写主要是由教师或从事会计事业从业人员编写。而这两种编教人员,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践,两者不能很好的结合,这样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培养。

4.2会计教学中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准确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往往把实践环节作为补偿课程或附属课程,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在开设课程中分配的学时较少,不能给学生以实践操作足够的时间。较多的高校会计教学培养中,只注重了对学生对会计知识体系的理解,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会计核算的真正含义,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3毕业实习走形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毕业实习期放在最后一学年中,但最后一学年对于学生,有部分为考研做准备,有部分忙于找工作或写毕业论文,对于实习来言就只能是走过场走形式,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即便是有实习环节,但对于企业而言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有些数据作为企业的核心机密,因此,对于实习生根本无法解除到实实在在的企业账务,以及更不可能操作会计核算。所以,这样的形式实习,对学生对会计实践意义较小。

4.4师资力量的不足

在会计教学中,往往很多教师是读完本硕博后直接入学进行教学工作,在社会实践中没有较多的工作经验,因此,这样的教学会重理论轻实践。而较为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在教授课程中的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等又不够熟悉。这就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衡,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较少,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

4.5实践内容及设计不完善

基于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会计实践课程是目前许多高校所社里的主要会计课程,例如,财务操作软件课程,模拟手工帐等。而这些课程的开设仅是能够使学生会记账等操作,很少有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培养学生对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的操作和理解,学生技能培养缺乏,无法将会计实践运用于课程实践中。

5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需要以学生为本,培养能够直接入职无需更长时间的岗前培训的专业人才。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岗位是会计核算的基层干工作,因此理论知识要扎实,同时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要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和改进。

5.1统筹各科实践教学

目前管理会计实践课程教学划分有重复的情况,而在进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企业的实际岗位情况进行合理化设计,以某企业情况为基础,通过对企业中经济业务的模拟训练,通过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自己动手实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会计数据的采集、账套的初始设置、登账、期末会计处理事项到期末的会计报表编制等等。通过会计信息数据处理,使企业决策能够有据可依。统筹各科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不同企业财务岗位中实现职业技能的综合性提升。

5.2校企合作编写精品教材

目前高校教学与实际企业岗位情况有一定的脱节,这是由于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理论的学习并不能都反应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并且时代在发展,企业财务部门的架构、信息技术水平、综合能力要求也都在不断发生这变化。因此,可以设想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共同编写精品教材。教师通过对企业情况的调研了解,归纳总结企业当前对于会计岗位人才的实际要求,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也进行了解,教师与企业精英相互合作编写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前瞻性的精品教材,不失为提升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能够从教学内容方面及时的进行改革,逐渐以实践能力水平为具体人才培养方向。

5.3加强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强化会计实训软硬件建设

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高校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发展探索与思考更需要一直先进的师资队伍。对于当前在职教师,也要进行积极的实践,根据校企合作情况,将教师派遣到企业中进行会计实践操作,对企业岗位情况、能力要求、操作要点等等进行更深入的体验。同时积极组织培训学习,系统的将企业情况和要求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深师资队伍的培养。鼓励任职教师进行会计资格水平的不断提升。还可以聘请企业优秀会计精英进行实践教学。

5.4重视企业反馈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化建设成为主旋律,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变化、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都可能造成企业的变化。校企之间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和联系,及时掌握最新信息资源,根据信息反馈对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提出指向性要求,同时制定更加灵活的实践教学计划,为企业培养出更加符合要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5.5改革课程考评方式,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体系一直以来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考评方式需要更加客观和全面,考试并不能够作为知识掌握程度的唯一标准。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加具备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建立更加符合当前人才能力检验的考核方式是重要的改革方向。在实际的考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以考试为基础,拓展实践考试、课程实训、毕业实习等多方面内容,综合的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建立更加客观全面的考评制度。

篇(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育的灵魂和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教学应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发展性的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胆识与意志,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案例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要自己去思考“应该怎么办”。案例教学内含着学生和教师的许多创造性因素。为寻求管理会计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以促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目标的实现,我们在2005年实施了《管理会计案例》选修课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事件去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置身于工作之前,达到丰富和充实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实施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意义――“身临其境”的实践场

案例教学是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信息量、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和树立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平台。

(一)把企业搬到课堂,让课堂成为实践“管理”的舞台。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会计与管理直接结合的特点,使得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诸功能的实践活动很难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进行。而管理会计案例源于工商企业实践,其丰富的内容及信息量之大,在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不易涉及。开设《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剖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当于完成了管理会计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更主要的是吸引了学生感知企业“会计管理实际”的兴趣。通过案例,把一个个抽象信息具体化、实践化,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海信财务管理模式”案例的基础上,有同学主动到网上查找相关案例,不但圆满完成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利用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吸纳同学的不同意见。学生们感叹:案例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从中“捕捉”自己的创新意识。分析案例使我们理解了“资本运营”等专业知识的确切含义,我们的看法也得到了展示,我们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感觉。

(二)学生必须参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把自己视同企业的一员。学生的参与度对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勇于发言,认真、广泛阅读、搜集相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视同自己就是企业管理的一员,否则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不会很大。我们以首次开班学生(2002级学生在2005年上半年开课)积极踊跃选修该课(选修率95%),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为“学习案例”,使后续班级的同学清楚应该怎样学好案例课程,打消了一些学生“畏惧、懒惰”的心理,“预防”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尽力让学生清楚: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都是受到尊重和关注的。

学生们经过剖析教学案例――自找案例或搜集资料――探究分析――提出个人观点――课堂发言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类比中发现难点、疑点,易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才能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洞察发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几年的案例教学证明,大多数同学能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有些同学参与热情非常高。在每一学期、每一教学班的案例教学中都有不少“独到见解、勇于发言”的学生出现。

二、案例教学实施效果

(一)学生反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是解决本质问题。《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应学生们的呼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借此了解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措施。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唯有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于是我们在2005年6月召开了首次开班《管理会计案例课程》学生的研讨会(至今已开类似反馈会议有3次),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学们普遍反映案例课程的开设对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拓展和提高独立思考问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是很有好处的,使自己增加了知识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们认为:

1、案例课程的学习使所学前期课程的相关知识变得“活起来”了,有助于理解相关课程的系统性。(1)由于这门课程是在学习了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和相关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可以使我们所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分析中,进而巩固、完善、补充我们的知识体系。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这就引导我们去思考、解决新问题,从而使我们有理论在分析中得到验证和论证的感觉;(2)企业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状况,而管理会计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以会计为主修专业的我们,通过案例课学习可以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打下基础。

2、增强实践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我们平时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与实践是有一定差距的。通过案例课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案例,能接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使我们这些平时不太可能接触到企业管理的学生也有了实践练兵的机会。

3、案例教学具有发散性。案例教学的发散性特点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答案,这就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对走向社会也有好处。形式活泼,不同于课上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了管理会计“实务”的含义和“管理”的内涵;而且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开拓了思路,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解答、解决问题。

4、使我们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老师采取课堂讲解、同时激励同学发言,课下小组讨论、同学们准备书面发言材料,课上小组代表反馈讨论情况等授课方式,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增强了文字表达能力,还使一些平时不敢上台发言的同学有了上台发言的勇气,培养了“讲演”的勇气和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大大增强了自信心;老师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老师能随时补充一些新鲜案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前沿知识。

5、不足、意见和建议。虽然老师尽量激发同学发言,但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并不是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机会发言;同时,有些同学对于课堂发言的意识还不太强,发言不够踊跃。对于期末考试:我们的兴趣不在期末考试,而是在平时,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我们认为5∶5比较合适,且应开卷考试(原闭卷考试是在规定时间内对老师所出题目任选写论文的方式);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对课后一些思考题有时不太理解,希望老师讲的多一些,实际的东西多讲一些。

(二)改正措施。于2007年开始,我们在一些班级进行了开卷考试的试验,效果不错。在2009年下半年,所有上《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班级都实行了开卷考试:给出多个案例,由学生任选其二,写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可查阅日常积累的资料。这次考试结果,每个班都涌现出了不少积极地答卷,他们的共性是:独立思维问题能力强,平时发言积极踊跃,日常阅读、涉猎文献广泛。开卷考试给老师的感觉是:学生不是“被考试”,而是“去考试”,心态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教师职责转换和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能力点的训练。传统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点、操作点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能力点的训练。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每一案例都要进行深入分析解剖,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引领、分析点评;课下的答疑解惑,对老师都极富挑战性。我们要求任课老师要加强对案例分析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及时切磋和沟通。当然,教师在案例课教学过程中也升华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教师职责和角色定位,是决定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考量着老师作为集组织者和领导者于一身的“导演”能力,而“导演”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应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控制能力。控制好案例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把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制度规范在对案例内容的简解和分析中作为重点,并作为学生课下阅读的内容。教师对问题分析的画龙点睛、讨论时间的把握、对学生点评的恰到好处等等,都考量着教师的控制能力。

2、引导、协助。教师通过对案例所涉及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给学生一个明朗、简要的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案例事件的情景之中,对案例分析提出切中要害和关键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对学生的关键性观点和涉及的相关议题要在课堂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出与案例讨论题相关的论题,把讨论引导到案例讨论目标上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如,对“你如何理解利润会流失在每个管理环节”这一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及已有的实习经历举例说明。

3、担当顾问。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增加他们欠缺、尚不完整而又必要的感性认识。对案例涉及内容给予恰当地补充,对难点、要点及时提醒关注,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予以归纳分类,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如通过“美国次贷危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使同学们加深对“产生背景”这一问题根源的认识。

4、做好“旁观”。教师将自身置于讨论的配角,尽可能让学生去发言、去做出决定。教师的分析与总结,应基于对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在对实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又有对理论认识的提高。

我们把教师应发挥的以上作用同时作为讲授《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基本规范,且在任课教师团队的广泛交流与沟通中达成以下共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互动式教学”的精髓完整地体现在案例教学中;任课团队成员应遵守:严格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补充的案例应该鲜活,具有时代感,并满足案例教学与实践、理论的密切结合;分析点评深刻、到位,使学生借助老师对案例的分析点评,得到举一反三的训练和收获。

三、注重案例教材的建设与完善

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组织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会计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动向,《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也应与时俱进。为保证自编案例教材的质量,我们要求案例选择尽量体现真实性、完整性、时空性、典型性、相关性特征,以清晰地案例资料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实际。针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动态特性,我们坚持案例选题的建设和完善。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六年期间,对2004年编写的管理会计案例教材于2006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现在的案例教学和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规范教学大纲。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我们对老师案例整理、撰写的基本要求是:问题明确、逻辑清楚、体例规范。每一案例由案例资料、分析点评、问题思考三个要素内容构成。要求老师对思考问题的设计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目的与要求、案例内容、问题思考三大内容,并列示了必讲案例和辅助案例(因课时所限),同时注明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讲授案例课的进度和需要增添2~3个新案例或简讲原教材案例,但学生就教材的每一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老师必须无条件的给予答复。

篇(9)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7-03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参考文献:

[1]D.LeeWarren,MarilynN.Young.Integra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A best practices course for introductory accounting[J].Issu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2012,(27):247-266.

[2]周亚荣,郭均英,卢雁影.会计学教学本科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3):33-35.

[3]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财会月刊,2011,(7下):108-110.

篇(10)

反思“产品”的生产过程,即髙校会计教育的过程,虽然各髙校对此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等,但仍然存在一些实质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较细

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改革是从会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入手的。

各院校的会计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政府导向性,如在最初会计学专业基础上增设的审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际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等。从目前来着,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名实不符的国际会计专业已经取消,审计专业也已取消,保留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另外为与国外联合办学,还设有CGA和2加2(国内学习两年、国外学习两年)专业。深入分析,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与财务管理专业都是应国家的一时之需而设立,且二者都是从会计学专业分出来的,因此他们有着相同的会计主干专业课;从这个角度来看,设置的理由似乎不充分。再看CGA和2加2形式,与国外联合办学,这两种形式顺应时代的潮流,属于开放式办学形式,有助于人才的培养,问题在于前者不负责对外学校的联系,而2加2形式下的学习,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并不牢固,因此CGA和2加2均面临挑战。

(二)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独特性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纵观不同专业和方向的课程设置,我们不难发现:(1)由于财务管理专业设立的财务管理概论和公司理财采用的是同一本教材,因此共同涉及的课程有細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学四科;⑵从成本管理会计的教材内容来看,实质是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合并,因此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任何独特之处;(3)从整体来看,共性的课程多,不同的仅仅是学时安排、选修与必修、教材采用的差异;另外具有专业特点的与其它不同的主干专业课所占比例极小,会计学专业的比例为零、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为25%、财务管理专业为12.5%。难怪有的学生会提出疑问“我们的专业与其它有什么不同?”。

(三)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会计主干课程教材内容交叉重复是各髙等院校的通病,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交叉,如变动成本法、短期决策、标准成本制度、责任成本、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如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经营杠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交叉,如期间费用的核算;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如三张财务报表的分析。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既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亟待解决。

(四)理论脱离实际

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从近两年的人才供需市场来看,用人单位常常要求有实际经验,而这恰恰是我们的“产品”的薄弱之处;另外从教师来看,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任何职业经验,不切实际的闭门造车在所难免,而会计又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因此教师授课时不生动也不足为怪。

二、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确立

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不能盲目,必须与会计教育目标相结合。然而,会计教育目标虽然是理论界多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至今仍未规范。如果在此种状态下进行会计教育改革,则改革中的茫然、甚至不合理将在所难免,因此,明确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是会计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确立会计教育目标的依据

确立会计教育目标应首先明确会计的本质。当今的会计已不再是只计计算算的账房先生,而是参与企业管理的参谋。为使会计教育生产的“产品”在实际中起到参谋的作用,其“产品”应具有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这要求会计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产品”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其次确立会雌育目标应转麵念。有人认为:会计(教育)是会计师的摇篮,因此会计的培养目标是会计师。不错,凡具有应试能力的人,最终都能成为会计师,低^不清的目标,否则各隱的会制:材建纖没有必要,娜采用射十师#i式专用教材即可。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射慠育应否与射十职业应微育等同?显然,回答是否定的,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專&未来自我学习与应试的能力,但不是应试教育。

另外,美国的射懷育目标给了我们良好的启示。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賭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养。”“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养”。也就是说,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未来工作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在职业上获得成功。这为我国会计教育目标的确立提供借鉴。结合我国的现状,我国的高等会博育目标也应定位于此。

(二)会计教育目标的界定

我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改革研究组第四次会议认为:大专是职业培训,本科则是素质、能力的培养,前者是专,后者是通。121笔者赞成这种提法,深入分析,这种提法与美国提出的目标显然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高校会计本利教育应以“通才型”为培养目标。会it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知识:相关知识和会计专业性知识。前者要求涉及的知识面要广,博览经济的相关学科,后者要求要专;(2)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信息处理技能、沟通能力、健康的体魄;(3)素质:心理素质、价值观及职业道德。一句话,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较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广泛的相关知识;既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本科会计教肓改革的设想

会计教育改革应紧紧围绕着会计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对策如下:

(―)淡化专业界限

如前所述,会计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因此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大部分学生仍未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全部考试,而这是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的敲门砖。既然称之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然而未通过职业考试,这怎能不使录用部门困惑?这对学生的择业相当不利;另外,从市场需求来看,当时国家设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为了解决新崛起的事务所行业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要,然而事过境迁,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似乎已近饱和,每年的用人量很少;再者,按照有关规定,设立该专业即可获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资金资助,这就是目前很多学校仍设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初衷。因此为了不使实务界混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动,为了不浪费国家的资财,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应予以取消。另外也呼吁有关部门,终止设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从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来看,会计学专业是会计学院的根本,必须设立,而财务管理专业应视市场的需求而定。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目前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在学生入学时就已经划分,事实上,这种划分在短期内没有必要。原因在于:⑴我国的企业大部分会计与财务并未分炉立灶,会计与财务合设为一个部门,因此实际中无需区分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2)财务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要做好财务工作必须熟悉会计的业务,只有从会计工作学起,才能最终胜任财务的工作;(3)既然会计教育目标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的是“通才”,这种划分也没有必要;(4)从两个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来看,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既然相同的课程较多,就没有再区分的必要。

从长期来看,随着财务管理地位的进一步提髙,随着财务部门的独立,市场对财务人员的需求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区分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就显得必要,而这种区分应在学生大四时进行而不是在入学时。这主要基于主干专业课大部分相同的考虑。因此建议在学生大四的上半学期,各自开设相应的实务课程及相关的专题。实务课程应以案例分析为主,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关的专题应阐明各专业的理论与实务的前沿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不同专业的独特性。

从CGA和2加2来看,与国外联合办学是一种发展方向,但联合办学不能盲目,学校应该为学生安排好学习的每一步。CGA形式要求学生修完指定的课程后,还需事前自己联系外方学校,一旦联系失败,学生将无所适从;另外从CGA的实质来看,其性质类似于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修完所规定的课程,仅仅获得类似于职业CPA考试的资格证书,这与会计教学目标相背离。显然CGA专业不可取,应该取消。2加2专业形式较CGA形式要好得多,它能弥补CGA的缺陷,不需要学生独立联系外方学校,而且获得的是中外承认的本科文凭,但这种形式要求学生一边忙于指定课程的学习,一边忙于应付语言考试,学生的压力相当大;另外从学生的反映来看,2加2专业课全部采用原版教材授课,限于教师的水平以及原版教材的难度,学生吃不透其内容,掌握的专业知识很不扎实。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一是在学习原版教材前,学生应首先学习会计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以便为原版教材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将2加2改为3加2,增加一年的学习时间,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准备语言考试,以便能够顺利过关。

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专业的设置具有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应与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当市场急需某一专业时,应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

(二)出精品教材

事实上,会计的面本身就窄,如果将其专业细化,必然会造成内容的重叠,因此笔者赞成淡化专业。在此前提下,各髙等院校应编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为此首先应解决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

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来看,笔者认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而管理会计的发展又标志着成本会计内容的拓展;另外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同质的。因此建议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并。

从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来看,前者应侧重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后者则侧重于资金本身的活动,另外二者的具体对象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成本及未来动态的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后者是指过去及未来静态的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基于此,笔者将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现金预算、专门决策预算、经营杠杆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划归财务管理,而将经济批量、存货、短期决策、销售预测、利润预测、经营预算、预计三张报表划归成本管理会计。

从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来看,期间费用是交叉的焦点。笔者认为期间费用核算应划归财务会计。原因是:费用乃理论界公认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六大要素之一,而期间费用则属于此范畴,为了保持财务会计各核算要素的内容完整,期间费用的核算自然应归入财务会计。

从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来看,实际中的财务分析侧重于报表分析,其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则较为浅显;另外考虑到财务管理仅侧重于资金本身的筹集及运用等管理活动,因此建议报表分析全部划归财务分析。

实际中,学校应在精品教材的编写上下功夫,所编写的教材应基本理论全面,基本方法深入浅出,体系完整,内容深入。另外,一本好的教材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不断的修订是必不可少的。各高等院校应定期修订教材,以确保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否则过时的教材将无法使学生面对实际。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果某高校保留会计鲜财务管理两个专业,笔者认为不同的专业用不同的教材是没有必耍的”因为会计的知识面很窄,每一个学生都应掌握会计各主干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働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管理会计以及髙级财务会计。学校应在精品教材的编写上下功夫。

(三)增加案例教学

要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案例教材的匮乏是各高等院校的共同问题。

从现状来看,综合题拼凑的案例居多,而真正体现实际的案例极少。要改变这一局面,有两种设想:一是给教师实践的机会,即教师实习,这种实习时间不能低于一年,并脱产,实习结束时,教师应提交实习报告和案例;二是不脱产,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配合有关企业的会计部门领导,做好案例的总结。

在编写案例教材与搞好教学的同时,还应将实业界人士请进课堂。定期请一些业务熟练、实际经验丰富、有专长的会计人员或领导,就某些特定会计问题结合实际进行剖析,生动的素材,灵活的教学形式,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四)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为使我们生产的“产品”有用,学生必须对企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的操作,即增加社会的实际经验。这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搞好各髙等院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模拟实验室的主耍功能是模拟财务会计的业务流程,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能够较好地掌握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为今后真正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这种实习应在学生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之后进行。二是建议将学生的所有课程学习时间压缩为三年半,最后半年是其亲临社会和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由于实习时间较长,一方面给予接受单位选择学生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充分接触实际的时间而不至于被企业扫地出门。

篇(11)

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合理地开设课程、合理地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和合理地安排课程之间的衔接。其中,在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中,课程衔接目前存在较大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基本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个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体现之一就是,各类财务课程的设置都非常细致和具体,但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安排都过分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课程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比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销售预测、利润预测、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经济订货批量、长期投资决策等方面都存在大面积内容重复。另外,比如针对具体行业的会计课程包括《旅游业会计实务》、《酒店餐饮会计实务》、《运输企业会计》等,这些课程在六大类“会计要素”,五大类“常用科目”账户,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两大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方面都存在内容的重复。

(二)畸形的考核方式

考核既包括对教师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总体而言,考核方式简单是高职院校各类专业均面临的问题。在各类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存在“轻科研,重教学”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往往过分强调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却不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这种激励机制的偏向性,主要体现在对科研成果的物质奖励方面。据笔者对广州市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对于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这种会计和管理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货币奖励仅为区区一千元左右。表面上,这种考核方式与高职院校教育的关系似乎不大。而实质上,由于这个带有明显偏向性的激励机制,不仅导致大部分老师的科研热情不高,也会进一步地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水平的前瞻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包括会计理论考核和会计实践考核。尽管各职业院校都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性。因为理论考核容易,简单的笔试就可以得到结果,但是实践能力的考核却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难以做到有效评分。比如,在实践教学活动时,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规范性的评价标准,但都过份强调实践结果,而忽视实践过程,导致一些学生利用各种不正常的方法骗取高分,而导致老师无法公正评分。

(三)教师队伍流动性过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所,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一些高职院校会聘用一定数量的编外教师。其中一些编外教师不仅具有高学历,同时具有非常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并且已成为一些院校不可缺少的教师骨干。但是,由于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和培训提高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严重地影响编外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导致编外教师流动性高。对于在编老师而言,流动非常快,直接导致其教学工作量呈现“明显的波动性”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并最终影响了整个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弥补编外老师的流失,高职院校往往降低教师录用标准,社会上大量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填补编外老师的空缺。这些老师虽然有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却缺乏会计行业的实践经验。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另外,高职院校降低录用标准后,教师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少数人本身不仅缺乏教书育人的理念,也不真正热爱教育行业,甚至个别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不佳,从而误导学生,损害学生利益。

二、对策与建议

(一)清晰地界定课程之间的边界

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为例,《财务管理》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时间价值、资金成本和风险价值为主要考虑因素,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分配和回收等内容构建课程主体。《管理会计》应以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手段,以经营预测、经营决策、规划和控制等内容组建课程。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内容重新分配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的预测、长期投资决策侧重于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应划归《财务管理》课程;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经济订货批量、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销售预测、利润预测,侧重于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管理,应划归《管理会计》课程。除了划清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之外,开设综合性课程也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后者,至少有三种可行的措施。第一,开设《行业会计比较》,主要介绍旅游、饮食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会计核算,侧重收入、费用、利润核算,并比较各行业的核算差异,将各行业会计与工业行业会计核算的异同进行比较,侧重各个行业具体业务操作会计处理。第二,将票据法、经济法和所得税等法律类的课程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课程开设一门综合课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来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三,开设市场营销,统计学,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课程,来拓宽现有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视野。

(二)完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

对于教师的考核,应该做到教学和科研并重。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考评体制,使教学与科研都受到重视,特别是要提高科研业绩的物质奖励标准,让擅长教学与擅长科研的教师在这种体制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促进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职称晋升、工作考核等重大问题上,也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基本要求。会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改革现行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将由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考试评估机制。因此,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展开:一、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考察学生的诚信意识等;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日常业务考察学生对基本业务的操作技能;三、职业判断和学习能力,可结合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察;四、协同合作精神和沟通交际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各组互助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来综合评价;五、写作能力,可具体通过案例分析、实习报告等书面材料进行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