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5:50

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1)

我们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几次金融危机,中国始终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应对,不仅利于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国际社会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可以说,中国让世界有了战胜危机的信心。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中国已深入国际,有着牵动世界格局的能力。

可是,看到下面的话,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想法。记得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访问时曾说过:“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以用一个乘除法解释,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问题除以13亿就是一个小问题。”根据我在互联网上收集的数据,1963年时,中国GDP在国际上位于第八位,次于美国、苏联、西德、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此后至1973年间,在第六至八位浮动;1974年至1981年,相继被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墨西哥超过,位居第十二位;1982至1986年,超过墨西哥、西班牙、巴西,升至第九位;1987年,又被西班牙、巴西、印度超过退居第十二位;1988年反超印度,位居第十一位;1992年至1994年,相继超过巴西、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位居第七位;1995年被巴西超过退居第八位;1996年反超巴西居第七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第六位;2002年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3年被法国反超退居第六位;2005年再次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仅相当于美国的40%,而2017年中国GDP则上升至相当于美国的60%。若根据所谓“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在2013年即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虽然购买力平价没有任何作用,但中国超越美国的事实仍然引起了美国的恐慌。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一直坚持和谐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已经有所减弱,但在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推动下“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新的论调仍不断出现。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高校都开设了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以及客观、正确认识国内外现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待解决。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

1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同时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情系人民,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客观、正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思想。

3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面对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了理解,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也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在此过程中并得到锻炼,提出自身的独特见解,增强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发散思维,也侧面地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与深入的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根据本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指导体系,自身探索和总结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准备从客观上讲缺乏深入的理论体系作为依据,特别是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深入的总结和分析;从主观上讲,由于自身缺乏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对于热点事件本身存在的历史和背景以及相联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等方面的没有广泛的认识。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内容必须融会集体智慧,加深对于文体的分析。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环节与相关培训制度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突出一个“新”和“热”,对于这两个突出的特点,随着时间变化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这将意味着必须有新的分析手段和方法来提炼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关键点,然而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知识渊博的时事专家和理论大家相对缺乏,这必然导致问题分析不够深入和自身对于形势与政策理解的片面性,那么相关的培训制度变的尤为重要。

3课程设置与青年学生特点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没有全面理解,因而没有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给予重视,而使教学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进课程表、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没有考核,甚至作为必须课但不计学分或在教学、考核中轻描淡写。常常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根木不能起到应用的作用,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和关心。

4师资水平与研究层次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被认为是,副课中的副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捎带”着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5时势复杂变化与教育途径单一之间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环境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而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中主要是课堂教学,但教学方式单一,内容不够广,课堂不活跃j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停留在教师讲解这一模式上,没有形成多渠道教学,而且常常是有学时无学分或者有学分缺学时,缺乏考核和质量评估体系。从而使得学生上课没有主动性,几乎全部都怀着一种“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的思想,老

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同时,一部分教师也存在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不强的情况,拿着书本和报纸杂志资料照本宣科,也就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可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理论学习与建立灵活的培训机制相结合原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及教师普遍存在三个现象:一是教师非专职现象;二是教师非专业现象;三是形势与政策课非正式现象。这就给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带来了几个弊端:一是对于理论分析不够深入,不能有效的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内外环境,师生的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处于“夹生”状态;二是由于非专业的限制,使课堂教学缺乏广泛的知识性,使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处于良好的互动状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三是由于对于课程认识不够深入,致使学生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教学双方的效果。应当紧紧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有重点,有中心,不要海阔天空,没有范围,其中心目的是更好的服务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鉴于此,组织日常的理论学习和长效的培训机制,锻炼和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涉及面广,应用理论较多,特别是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军事等等理论,而这些理论知识又是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性、针对性又非常强,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新”和“热”结合实践及重要文件精神来讲,针对“形势热点”进行教育,坚持教育的时效性。一些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时事热点问题也需要上升到理论上去分析和认识,也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体现在结合上,也就是说讲理论要通过实践检验,讲实践是从理论升华而来,理论知识中融入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贯穿理论知识。实践主反映在形势方面,而理论则主要反映在政策方面。理论和实际随着时事的变化而不断深入发展。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注重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而言,由于其内容涉及广泛,知识性强,理论分析性强,涉及学科门类多,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必然使大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新信息、新知识、新科技的感染力。知识科技的魅力。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课,在知识的传授中还应十分注意思想政治的灌输,在充分讲授知识、讲授形势后,将落脚点归结到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针策上。形势为政策服务,政策指导形势发展。知识传授是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寓知识、趣味、娱乐、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较好地处理了知识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问题,强调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注意知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结合,讲形势是入门,政治是落脚点,使形势与政策课始终充满青春活力,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用事实、用数字说明问题,增强其吸引力,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会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P],200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P],2004

[3]

孙志华,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

[4]

篇(3)

作者简介:张多来(1950-),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征难(1964-),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哲学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2@ZH015)的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70-02

同志在十八报告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此类课程的研究。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地位决定高校要加强对它的教育教学研究

1.高校要从这一门课的特殊性来看它的重要性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高校本、专科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高校开设这门课,既要承担着向大学生及时介绍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任务,又要使这门课教学实施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因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搞好这门课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这门课程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不同于政治学的纯理论课;既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同于专业课。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政治性。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及时疏导,解疑释惑,情感交流,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增强信心,坚定信念。其次是思想性。这门课程的思想性是十分明显的,专题讲授过程中要有对涉及问题的来龙去脉的清晰阐述,要有对事件的前因后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要有对相应政策的深入浅出的论证,从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既要让学生钻研知识与学问,又要让学生掌握德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再次是动态性。由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相应发生变化。因此,教学内容也要相应调整,每个学期、不同专题,教学内容都是变化的。由于这门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动态性的特点,决定高校要加强对这门课的研究。

2.高校要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来看这门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明确的规定,从课程性质说,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2]形势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方针的根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从课程内容说,“形势与政策”课担负着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重大改革措施等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当前国际形势、外交政策等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提高认识,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世情,认清形势,把握政策,融入社会,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对形势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缺乏教研的支撑就不能全面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任务,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的。

3.高校要从社会需要和学生运用来看这门课的重要性

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踏入社会就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和难题。如何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合作共事?首先是学会认清形势,把握政策,认真研读有关文件精神,吃透政策精神,坚持原则的坚定性,懂得策略方法的灵活性,既不违背上级文件精神又能灵活变通,具有协同创新能力。其次是顺应形势与政策,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定准方位,发展自我,不断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和能力。再次是利用学校学过的有关知识,自觉运用,提高科学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理解力,以超前的眼光、开放的视野及时准确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机遇与挑战,坚定理想与信念,不断创新,为民服务,报效祖国,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

二、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需要高校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研究

1.高校要以教学带动教研

在教学方式上,将这门课列入学生培养计划,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课。在时间安排上,做到四年不断线,前两年釆取理论讲授为主,辅之与实践相结合;在大三期间,以大学生专业的社会需求形势、大学专业学科发展前程和基本走向的形势为教学内容,开展专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如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四期间,以学生实习、就业、创业、考研为主,开展相关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样做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四年不断线,常学常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通过教学带动教学研究。

2.高校要以教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教研,相互贯通。通过教学发现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通过研究加深理解,形成论文,然后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教研促进教学。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学—教研—再教学的过程。这几年,来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参观考察的学校不断增多,既有本省的也有外省的,促进兄弟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讨,外校来我校参观考察既是动力,更是压力和责任。

3.高校要以专题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湖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对“形势与政策”课十分重视,制订政策,下发文件。如省高校工委、省哲学规划办联合发文,提高研究级别和档次。近几年我校又获得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专项课题项目支持,教育部还把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列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共建团队,作为该课程观察点学校之一。全国哲学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研究”(12@ZH015)又把我校列为该课题的子课题之一。这门课有校级、省部级、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通过专题研究既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又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时展需要高校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1.高校要加强这门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基本理论主要是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是分析各类国内外时事和热点问题的主要依据。要开展对不同时期形势与政策的研究,对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的分析和研究。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得深一点,讲起来就有力度,就有针对性,就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如的《论持久战》、《目前的形势与我们任务》,都是建立在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高度,从而正确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又如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南巡谈话》,为我们党拨乱反正,开启中国改革开放航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明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什么时侯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路线方针政策就符合实际,党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什么时侯对形势作出不正确判断,路线方针政策就不符合实际或偏离实际,就会出现“右”的或“左”的错误路线,导致事业的失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经验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事业发展就比较顺利,为此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2.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政策问题研究

基本政策主要是国内和国际规定、规则等,国内方面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方面包括联合国、多边关系和国际格局的有关规定和规则。形势问题,从宏观上讲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从内容上讲,有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就业形势、农业形势、农村形势、工业形势等。每一项大的内容中都有基本政策问题,如外交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产业政策、分配政策、就业政策、体制改革政策、房产政策、环保政策、医保政策等等。这些基本政策要好好研究,研究清楚了,讲起课来就有说服力,就有理论深度,有分析高度,有说服力度,就能打动学生,启发学生,就会有人“愿意听、喜欢听、还想听”。

3.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问题研究

这门课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实事求是原则,这是党的形势与政策观的首要原则和方法;矛盾分析法,这是党的形势与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贴近”,这是党的形势与政策观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还有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实践方法等等。

4.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历史回顾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就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课表,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机构,有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有一定形式的教材。因为这门课教材编写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所以编写教材难度大,也就是说,教材编好了,部分专题内容又变了,特别是具体数字又变化了,跟不上形势变化。我校每年每学期都安排5个专题,坚持“短、平、快”,集体备课,教授牵头,专题组长负责,统一讲稿和课件。经过努力,我校“形势与政策”课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12年,这门课程又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往省里推荐评奖。同时,学校又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责任教授岗位课程。应加倍努力,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认真总结,好好研究,弄清优势与不足。既往优势和成功经验要发扬光大,不足之处要加以弥补。

总之,高校要加强对这门课的教育教学研究。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深化教学,才能把它办成校园“焦点访谈”课、特色鲜明的课,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在十精神鼓舞下,以实现教育梦想托起“中国梦”,因为教育是托起“中国梦”的基石,“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辛勤耕耘。高校教师只有都来“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关注梦想,才能使青年大学生茁壮成长,才能托起真正的“中国梦”,只有通过实现更多“个人梦”,才能早日实现全国人民的“中国梦”。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7-0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对教学现状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科研力度,丰富教学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老面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科学发展,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知”之一: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现状,改变旧观念,深化新认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1.当今仍然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委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一文中规定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认为大学教育抓好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了,抓好“主干”的思政课的教学就可以了,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实效性强、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等特殊特点,相对于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就稍显薄弱,由此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还消极对待《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政课程,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认识极其幼稚,《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这个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容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统一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前瞻性,积极宣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形势、分析形势、认识形势,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形势、人人学习形势的良好氛围。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就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原则、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某一方面形势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主动贯彻执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自己及周围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分辨是非,通过纷繁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缓解认识反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之二: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教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教师要具备坚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达到“授鱼”与“授渔”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内容在课程中都有具体反映,这也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当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由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形势与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有些专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就可能过时。这种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补充新鲜资料,使教学内容明确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上模糊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热点、分析问题,避免在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上产生思想偏激、认识模糊现象。

由上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学校来说,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可能的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等“走出去”的机会以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洞察时代的特征,把握学生的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知”之三:以人为本,平等相待,要了解当今时展变化了的教育对象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还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连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崇尚民主、科学,要求平等,他们更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其看问题有时难免偏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高的要求,更适宜的方法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全方位的逻辑分析与思想疏导。实践表明,好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强调其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融洽互动,特别有助于消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能对所讲的内容信服,并从中领悟道理,真正使《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增长见识的捷径”。

四、“行”之一:课件开发,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优势互补,要注重课前准备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实现资源共享。《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两课”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强的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所涉及知识面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它与现实生活最贴近,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增,而且直观形象,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更新的快捷性、阅读时空的广阔性,针对我们开设的每一个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通过下载和剪辑提前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丰富鲜活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特别是通过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成立课件研发中心,制作多部专题教学课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不失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好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每一教学专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这不仅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做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值得推广。

五、“行”之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改进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有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最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加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我说你记”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在重理论、强灌输、贵言传的引导式教学中,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贴近实际,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

(2)互动式、讨论式加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一起谈形势、论政策、讲心得,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部分,共同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运用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教师可帮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2.充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专家报告会”、“老红军演讲团”、“科技下乡”、“下厂实习”、“红色旅游”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仅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像所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3.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新颖、充满现代感的网络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网络信息量大、便捷、快速的优点,为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和政策性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空间的优点,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教师可将中央电视台4频道、10频道、新闻频道等节目的最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道及热点评述在网站中播出,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或教学资料信息网,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设立《形势与政策》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坦诚地交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以“网上谈心”、“网上咨询”、“师生论坛”、“实话实说”、“学习感悟”等形式真正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透明的形式占领《形势与政策》课现代化的教育阵地。

六、“行”之三:打破陈规、不断改进,考评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功能,是体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单纯闭卷理论考试的陈规模式,实现考评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可进行“动态考核+开卷考试”、“动态考核+撰写论文”、“动态考核+口试”等考核方式的探究,在日常的全过程动态考核中,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只注重考核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期待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发现、思考和提高,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10504

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1]。我国目前共有2 800多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高校。如安徽省的105所高等学校中有103所是地方高校(除了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外)。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大学生为地方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按照“顶天”、“立地”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接地气”,既要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基层科技推广人才;既要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更要培养敢于创业的人才;既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又要培养脚踏本省实际的人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探索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色化教学改革,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地方特色的功能衔接。

一、精选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融合地方特色。丰富完善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教育部社科司审定并组织专家编写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它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可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和把握形势的主流和本质,认清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二是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的各项政策、重要会议文件等,了解国情和国策,这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提高政策水平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三是理论界学术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这对学生颇具吸引力,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它们就在学生身边,离学生最近,是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环节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2]。而正是这部分内容即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是以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所缺乏的。安徽省属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东部省份有一定的差距。但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皖北是老庄哲学、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皖南有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州文化,皖东有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皖西则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对这些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丰富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爱上这里的土地、爱上这里的人民、爱上这里的文化,立志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学校特色。安徽省地方高校在立足专业特色,融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找寻到各自的价值追求,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及缤纷多彩的特色。如,安徽农业大学自1984年以来,学校从最初单纯的大别山区科技扶贫逐步走出一条面向“三农”、面向安徽、面向未来的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别山道路”;安徽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等等。安徽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使每一所大学都积淀、建构出各具独特形态的文化品格。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高校为地方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特色,联系学生实际。 地方高校学生90%来自本省,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许多学生对本省各地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同需求也不同。要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总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中,既可以保证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又能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国家的要求、地方的关注、学生的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视野宏大,同时又富有特色,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和时代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则必须将地域历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融入教学中。但地方特色必须掌握一个“度”,选择的案例等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利于地方特色资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凝练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和其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主要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来设计和选择互动式教学法,如学生分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演练、专题报告等等方式,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3]。

第二个部分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绝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接触每个学生,也无法逐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疑惑。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依托学校网络宣传教学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发飞信、QQ、微信,通过电子邮件或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并指导学生参加人文社科方面的各种活动,如“人文周”活动,“思政杯”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讲座、征文比赛等,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x学院与校团委、学生处配合,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学校校外的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成效,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才能感受深刻。每年暑假,各高校的团委、学生处和各个学院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从选题论证、调查问卷设计、项目遴选答辩,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再到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特别是形势政策课老师)都参与其中,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眼看、耳听、口说、脚行、脑思、手写,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坚定了为建设家乡贡献青春的理想与信念。

这三部分中,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延伸。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探索、研究多种切实可行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从而真心地相信、真正地喜爱这门课程。

三、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每半年更新一次,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充足课时 2004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 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学习,计1个学分。”,给备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这门课的管理由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学院(系)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造成这门课很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愿意代,多数学校主要由各学院(系)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辅导员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学生离得最近,对学生了解最全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省情教育方面。所以,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建立一支省情调查研究宣讲队伍:将省内省情研究最新资料和成果补充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资料库供教师查阅;请校内外具有广博省情知识并有宣传鼓舞能力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报告,扩宽师生视野;积极参与省市政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课题及相关部门的省情研究项目,抓住不同时期省情研究教育的侧重点,推进省情资料收集和研究;不断创新宣传渠道,培养省情校情宣传宣讲骨干,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激发师生建设本省本市的热情。

其次,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需要打破地方高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使教师之间差异互补、优势互取,形成一种合力。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多开展协作性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与学习等,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应经常组织地方高校各课程之间的老师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听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水平,如“同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各课程的老师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互为评委和互提建议,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该课程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使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4]。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小结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提供了充实的教学资源,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同时,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也提供了鲜活的教育内容,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案例载体,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使得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生动起来、真实可信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不仅会增加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第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特色内容的精选和特色方法的凝练提供了人才保障。拥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正确指导思想、较高专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形成一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精品讲座,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总之,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地方高校需要着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色化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特色教学方式方法紧密结合,坚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建设,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教学、实现大教育的基本思路[5],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维教学形式积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进”工作。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实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思维、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当然,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以上所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这几个方面,还必须推动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加强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必须把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作为根本抓手。除了在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地方资源、教学方法上增强师生互动、队伍建设上注重专兼结合之外,在考核方式上注意机动灵活;申报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精品课程;以科研教研促教学,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创新教育理念。地方高校之间也要积极配合:除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网上网下交流如听课说课、介绍好的经验外,还要在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料、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社会实践、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联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地方所属高等学校[EB/OL].http:///link?url=VFlAJzz5meR4LZZX7rd

n5Fqfo4vMsDwBAD3O4.

[2]刘武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1):93-96.

篇(6)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篇(7)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篇(8)

作者简介:马肖华(1980-),女,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28-02

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然而,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状况良莠不齐,归根究底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师队伍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应当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也包括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的分析;不仅包括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教育,也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分析。[2]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根据国家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当前形势确定教学内容外,还应积极探索适合高等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数学校对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要求,并且任课教师多数是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兼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多数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考核重视不够,对任课教师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方式,有些任课教师授课理论太多,内容枯燥,选题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效果较差。

2.教学模式单一

截至目前,很多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3]这种教学方式必然造成教师“满堂灌”的状况,教师仍然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的中心,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仅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信息,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和忽略。

3.教学手段落后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落后,教学效果较差,体现在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缺少丰富的图片、影像、多媒体视频等材料。一些教师为应付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仅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不重视教学实践课程及学生综合讨论环节,使得本应充满趣味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缺乏生机、索然无味。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手段更加难以多样化,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实行大班课堂的教学,学生人数少则100至200人,多则在200人以上。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心理距离,教师也难以有效地监管课堂,导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从事与课程无关的活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难以实现,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4.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满意情况直接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有关。[4]目前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干部担任,专职教师数量匮乏,结构简单化。这种师资结构形式不利于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在完成繁复的本职管理工作后才能兼顾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并且形势与政策与一般的课程有很大差异,形势政策变化快,教育教学的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具备优良的师德,要不断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认准形势,提高讲解水平,进一步增强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效果。 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使他们很难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课程准备工作,难免会出现准备不足,照本宣科的教学困境。

5.教学研究匮乏

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形势与政策课需要紧抓时事热点、深入分析重大问题,形成针对性强的教学提纲,这就对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5]由于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都是兼职担任的,由于自身繁重的管理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课程建设问题,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且目前尚未形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有效考核方式,仅有“专家评教分数”和“学生评教分数”两项指标,其他指标匮乏。任课教师仅限于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不重视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不关注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缺乏明确、稳定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在这种境况下,形势与政策学科发展非常缓慢,难以找到促使学科持续发展的增长点,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学科体系。久而久之,会导致恶性循环,阻碍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导致师资培训、图书购买、软硬件配置等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对策研究

1.明确管理体制,规范课程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大学生在德育上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应当进一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建立明确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课程教学执行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学时、学分,全面组织教学活动,纳入学校学考核机制。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水平,必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式与政策教育虽然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但其教学内容却在不断更新,因此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需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教师专业特长结合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研究方向。其次,应当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制订并实施教师业务培训计划。要全面贯彻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展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培训,也可实施教师轮训的方法,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3.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要不断变革。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不断加强教学途径的拓展。目前处在一种新的大众传播的环境,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化,除来自于教师课堂讲授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也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中,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不定期进行播放,结合现场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形势政策教育教学中往往实行“单向灌输”,学生缺乏积极性、创造性,这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变教为导,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6]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与所学专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研讨,由任课教师制订研讨内容与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具备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应当从国内外实事出发解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保持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关注程度最高的仍是大学生。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与教学要求的结合点,紧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热点话题,以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力求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吸引力。可以适当增加知名专家学术报告及高水平学术论坛活动的比重,比如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等等。

5.增强课程实践环节,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性很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使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或单纯以论文撰写的形式给定分数,应把学生平时参与课堂讨论与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7]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必须深刻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优化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模式,形成教学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的兴趣,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2]李咏宾,谭刚.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8).

[3]刘庆国,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刘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55-03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中颇具特色的课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该课程的根本目标却未发生任何改变,即开阔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作为一门颇具时效性的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显著的标志是与时俱进”[1]。在此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推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把握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对本校开设该课程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通过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达到改进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资料来源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意义、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共15个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看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有23个学院(系、所、部),其中思政部、国际学院和水土保持研究所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基于此,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研究小组根据专业、年级、性别相对均衡地在20个院系部中发放问卷1300份,占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生总数的21%,回收有效问卷1251份,回收率达到96%。基于这些问卷,对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进行统计分析(对49份废卷作了适当处理)。

二、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知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对选取样本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对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就“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的意义,调查问卷从课程作用、对成才的影响以及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展开。统计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这个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上,把握我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对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眼界以及最终的成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是他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国际形势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极为必要,认为该课程重要的学生占84%,而仅有16%左右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至于“形势与政策”对成才的影响以及了解形势与政策作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也表示出相似的立场和认识(见表1)。

表1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单位:%)

(二)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表示基本满意

根据问卷涉及的问题,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从课程中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师备课情况、教学的信息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作出了回答。从总体来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师备课的认真程度、授课水平持非常肯定的态度。具体而言,对教学效果表示很满意的占6.8%,满意的占26.1%,比较满意的占47.8%,不满意的为19.3%。就教师印象来看,7.8%的学生表示十分满意,30.8%的学生表示满意,50.7%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仅有10.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就教师备课而言,大多学生认为教师是充分准备的,89.9%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教师备课认真,只有11.1%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不认真。

当问及教学的信息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条件时,被调查的大学生总体持肯定态度。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是所有课程中信息量最大的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他们获得了许多根本不了解的知识。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原本对当今的世情和国情并不了解,该课程庞大的信息量增进了他们的知识和思想认识。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认为课程信息量很大、比较大、一般和不大的比例分别为9.4%、26.3%、51.9%和12.4%。对于教学内容,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表示,任课教师的内容选择紧扣教育部每半年一次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教学要点,能够使他们获得最新的国内国际政策与形势的分析。对于教学条件,在被问及的大学生中,10.1%的学生表示非常好,51.2%的学生表示好,32.8%的学生表示一般,仅有5.9%的学生表示教学条件较差。

(三)教学方式、教学途径与形式与大学生的期望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形势与政策”教学主要采取专题式大班讲座模式,外加暑期社会调查,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第10―14周内都有两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政部与教务处根据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不同的教师就国际与国内热点问题分别举行一次讲座,每次两个小时。此外,学校还在学生第一学年结束时,组织全校一年级学生返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并在暑假结束返校后举行多场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交流会,增进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大多数学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再多些实践性教学,而非理论性的讲授。当问及“什么是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形式”时,46%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33%的学生选择多媒体教学,12%的学生选择主题演讲,还有9%的学生主张进行专题讨论。而对于如何进行社会实践教学,40.3%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27.8%的学生认为应该进行基层走访,8%的学生选择听报告会,还有23.9%的选择社会实践。而对于该课程的讲授时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太分散,应该集中。对于多少课时比较合适,大学生的看法则存在很大分歧,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 4次(8课时)的学生占32%,3次(6课时)的占29%,2次(4课时)的占30%,1次(2课时)的占9%。毫无疑问的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方式与形式与他们的期望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错位。

(四)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较大问题

虽然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对于开阔视野、增进对世情和国情的了解、把握国际局势和国内政策走向意义重要,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可低估,然而,在实际的“形势与政策”学习中却难以反映这一点。作为一名“形势与政策”教师,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迟到的现象很普遍,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来。来上课的学生很多也是什么都不带,更不做笔记,问卷统计结果也反映和佐证了上述现象。就学习态度而言,不少学生表示对该课程兴趣不大,表示很有兴趣的占12.2%,表示一般的占45.4%,不感兴趣的占29.3%,无所谓的占13.1%。对于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否记笔记,5.9%记录非常详细,12.9%的学生比较详细,45.2%的学生表示记笔记,而高达36%的学生表示不记笔记。对于该课程的作业,40.3%的学生表示是独立完成,37.5%的学生表示是网上下载,22.2%的学生表示是简单拼凑。所有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态度令人担忧。

三、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知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该课程的诸多方面持肯定态度。然而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却出现了明知课程重要,但是却不重视,甚至不愿意去上课的现象。究其原因,以下因素促成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认知的出现。

(一)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形势与政策”是大学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然而该课程的设置却与其他4门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在不断地改革之中,而变化最大的当属“形势与政策”课程[2]。最近的一次改革当属2004年原有的“两课”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据此,四年制本科的“7+1”课程被精简为 “4+1+1”课程,“形势与政策”仍作为必修课,以“1”的形式存在,并按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形势与政策’课按每个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3]。这决定了当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每个学期10―14周内,均有2次(4课时)的“形势与政策”课。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将最新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纳入教学中。但是由于课程安排的机动性,加上一个学期只有两次,其结果是很多学生要么遗忘了这门课,要么因为这门课的课时少而不重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问及学生为何缺席“形势与政策”课程,有40%的学生表示忘记了上课的时间和地点,30%的学生认为该课时少不重要而不去上课。

(二)课程的教学途径与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采取大课堂专题讲座教学,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每个学期2次(4课时)由不同教师分别讲授过去半年内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由于课时比较有限,每个教师都会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选择某一个方面的重点讲授。而很多学生对纯粹的理论讲授兴趣不高,加上还有部分教师在如此有限的课堂上以放资料片来取代讲授,使学生进一步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在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放资料片虽然能够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但是由于该课程课时偏少,加上选择恰如其分的资料片相对比较困难,其结果可能影响学生对最新形势与政策的把握。当问及“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时,虽然大多数学生表示该课程增进了他们对最新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和掌控,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似乎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因为教师在课上放了几次资料片之后这门课就结束了。基于此,他们认为从开阔视野的角度考虑,他们还是倾向于理论讲授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授课方式。可见,“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途径对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有不小的影响。

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的考核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属于考查课,即一般情况下该课程不考试。目前来看,虽然这门课时间跨度长,所有在校的学生要学习两年(一、二年级),但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硬性的考核,直到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所有的“形势与政策”讲座后才进行考核,考核主要以写论文为主,因此,很多学生把这门课当成相对容易通过和获得学分的课程,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学分,在结课论文中不加引注地抄袭别人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很多教师在批改学生结课论文时一般不会给学生太低的成绩,尤其不会让学生的结课论文不通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

(三)大学生的总体学风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素质,在到课率、课堂秩序上表现相当不错,但在对知识的接受上略显消极。尽管学生的这种态度在客观上与一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更与学校的整体学风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大学生一方面坦承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对上课热情不高,尤其是大班上课尤其如此,但同时又对任课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学态度等普遍持肯定态度,这也说明整体学风状态对具体课程学习态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知及其决定因素。应该说,“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的认识中是一门紧扣时展的课程,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门颇具特色的课程。鉴于该课程在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因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开设的必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因受到课程设置、教学途径与方式、学校总体学风等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重视。基于此,要使“形势与政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解决三大问题是关键:一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即“形势与政策”如何能够更好地将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性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的有机统一,从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增进教学的实效。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矛盾。长期以来,课堂采取的是教师导向的教学,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教条地讲授国家的大政方针,脱离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实际。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导向和学生导向的均衡把握是值得思考的。三是“行与知”的矛盾。虽然不少大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认识方面能力缺乏,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根本的动力,这不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很多课程面临的问题,需要加以改变。总而言之,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改观以及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

民日报,2007-10-16.

[2]李斌雄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

篇(10)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使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之中,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就是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和载体超越课堂、超越校园,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敏感地带和热点问题;就是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更理性地观察、思考和分析生活。

一、联系现实生活,精选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强,没有也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些重大问题的教育时效性很强,学生很关注,社会影响大,迫切需要及时解决认识问题。

各高校一般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各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论述的热点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些国家大事。比如,从文化传承看国家软实力建设、分析、建立创新型国家、从中东、北非局势看国家的稳定富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二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比如,如何看通胀下的经济形势、从毒胶囊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如何看待和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影响与应对,如何看待我国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以及土地流转、食品药品安全、网络民意、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等。三是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比如,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从大学生村官看就业择业等。这些问题,不仅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极易引起共鸣。

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更为直接地体现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宏大变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当时形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性、时效性,而且当代大学生比较务实,他们不喜欢听大道理,也不喜欢听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洞内容,如果空讲理论,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就达不到教书育人、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所以,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概念、原理、观点,只有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才会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近年来,我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选取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国内与国际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分析说明。例如2011年春季学期开学之初,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把最热、最受关注的3月5日结束的我国利比亚大规模撤离同胞的行动作为专题内容。通过本次专题的讲授传达给学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国海外大撤离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再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及时穿插了东海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宣传理国、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这一理念,及时教育了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提高理性思考的辨析能力。

2013年4月以来,我们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局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理解和认识“中国梦”、认清我国当前海洋权益形势和国际关系等。这样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任何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都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通过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内容,把学生带到真实可感的时代生活中去接受教育,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也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创新教学模式。

1.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灵活多样

(1)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设立专题,把问题讲深讲透,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及“两会”精神,我校通过精心安排,在“两会”召开之际就组织师生集体学习并提炼了相关专题,并按照相关教学计划集中组织向学生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

同时,高校要结合实际,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聘请校外领导或专家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时跟进讲解,如有关奥运、中东北非政局、两会精神、纪念建党90周年、喜迎十的专题讲座等。例如,在进行南海局势的专题教育中,我们专门聘请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著名的国防理论研究专家黄友牛来校为学生作了题为“认清周边安全形势,不断增强国防观念”的报告。

(2)理论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要善于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要采用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吸引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讨论方式有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等。例如,在讲授社会保障体系时,除讲授政府的责任外,还涉及社会慈善机构,就可以让学生搜集“红十字会”的相关资料,就“郭美美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成熟的慈善活动的做法,进一步思考中国将来应该怎样完善慈善事业以辅助社会保障。

(3)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并使之成为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

2.改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越来越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增强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生活化、现代化,变抽象为直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影视音像资料,建立素材库、制作精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注入浓烈的生活气息,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时,可以下载电影资料,利用多媒体设施再现建党时的情景。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还可以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同时也可以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设置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形象、生动和有效。

三、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要向生活回归。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例如,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调查的主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学生可以在寒假对回乡过年的农民工进行调查,也可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保、农民收入、农村食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城市的学生可以对城市居民贫富差距情况、老年人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讲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收集各种资料,在切实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后,带着思考和问题再走进课堂。

在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时,组织学生到一些大型企业调研就业形势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各种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更加贴近时代,更加了解国情,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

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教学中,结合理论教学开展“生活中的荣与耻”征文、“校园中的‘风景’”摄影、DV展评等实践教学活动。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们关注和发现生活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事例,用真情实感书写、拍摄身边的真善美,讲述对荣与耻的感悟。

依托学校、社区及教师资源,联系一些教育基地、知名企业、政府部门或是基层农村,让大学生带着任务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重大热点问题为契机,深入挖掘其中的理论深度和实际教育价值,更好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和党团活动、“大学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

社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能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学校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总之,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和教学应该是开放发展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与生活现状和谐对接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使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93-03

形势与政策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对于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大局观及知识结构的改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深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探究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对策,2014年5月,我们在两所相关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18份,有效问卷496份,问卷有效率为95.71%。通过调查,对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规律,提出教学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甄选教学内容: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合理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满足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拓宽口径,增添内容,不断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一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内容的动态性反映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二是灵活性。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形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变动性。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地推出和调整,形势与政策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三是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紧紧抓住学生集中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力求达到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四是知识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领域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连贯性;五是实践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认知只有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对学生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时事热点关注较多,对国家政策关注较少。比如,在对国内外事件的关注度上,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问题”,达到94.2%,其次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事件”,分别占86.9%和81.9%,而对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关注相对较少;二是对基本理论知识把握不够准确。在两岸关系方面,知道“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认同一个中国的只有56.5%,知道实现和平统一需要确保的重点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只有50.6%;三是对党的方针政策认识模糊。在对我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考察上,选择正确选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只有49.8%。对于大学生反映出来的形势与政策认知结构的不稳定性、不平衡性以及观念内容选择的主观随意性特点,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课程特点及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精神世界和观念体系的自主建构和自我发展。首先,应尽量按照教育部印发的近期教学要点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紧跟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力求做到稳定性和灵动性相结合,重点选取近期发生的、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和国情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其次,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实际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和更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再次,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形势与政策”课关键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个性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振点”,以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和广延性的需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内化知识,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构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改进教学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式与互动式、实践式相结合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对象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接受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必然以一定的需要和选择相联系,没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1]需要意愿越强烈,爱憎好恶越正面,主体的接受行为就越积极、越主动。反之,就会出现敷衍或表面接受。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基本上处于单向传输,没有现场反馈,讲授过程总体上侧重于事实讲解和政策宣读,相对忽视了情感的触动与共鸣,学生感到教学过于沉闷,缺少变化。很多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滞后、知识含量不高、吸引力不大,认为这门课“离自己太远”,是“被要求来听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听的”。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高效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十分必要。

在问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有什么建议时,选择最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389人,占78.4%;其次是358人选择“增加实践环节”,占72.2%;排在第三的是354人选择“改进教学方式”,占71.4%。这表明大学生十分看重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高校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是否满意、是否欢迎作为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的重要尺度,“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使他们真懂、真信、真用。”[2]要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应采取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专题讲授信息量大,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容易将知识讲活、讲透,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新形势大政策,认清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趋势和根源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其次,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将传统的“满堂灌”说理教学变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找准理论教学活动与学生成长进步的联结点,把教师想说的与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2],多用参与的方式、疏导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而且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不仅能培养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不仅能反映他们正确分析、理解事物能力的水平,还从侧面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思想状况,为教师更为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学,培养他们形成历史发展的、普遍联系的、正确处理各层面利益关系的大局观和认知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最后,要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形势与政策”课本身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与社会发展实际息息相关,形势与政策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生命力和原动力。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社会调查、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感受,不断探寻、思索,实现提高和升华。而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开展教学的经费又有限,这决定了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进课表、计学分、有指导、见成效,逐渐走向规范化。

三、变革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传统与现代教学的融合

在调查学生喜欢哪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时,排在首位的是“讲授与视频相结合”,有427人,占86.1%。这说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给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交往带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手机和计算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信息时代全新的媒体环境。高校应冷静思考和深刻分析新媒体环境给形势与政策教学带来的契机与挑战,切实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有机整合和优势对接。

在如今尖端的新媒体技术支撑之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理论阐述、实践素材和权威时政视频都可以迅速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学习和探讨中遇到任何问题,也能在网上讯捷地查找到丰厚的资料。这种信息技术优势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不断变革提供了动力,创设了条件。新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情交汇、传播快速、交流便捷等特点,教师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文、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活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建构起主体间性双向自觉自愿的交流互动平台,在“柔性化”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使学生接受、理解、认同教师传递的知识,并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习惯。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有很多特有的优势,但也伴随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缺乏学习的系统性。由于缺少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学生仅从网络上获得零散信息,不利于形成对问题客观、深刻的价值认识。二是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不大。互联网信息良莠难辨,如何去伪存真、探查本质、形成知识的累积储备,这些都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困惑。三是文化熏陶不足。单凭互联网学习,缺少师生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与相互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要坚守传统课堂的阵地,是因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能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有效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提高思考问题、鉴别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和富于情趣的讲解来实现师生间的共情,创设出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积极交流合作,师生间相互感染、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新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而,高校改革形势与政策教学手段,应谋求传统课堂教师主导与现代媒体环境下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功能对接,使两种教学手段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中发挥系统合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多维课堂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渠道,旨在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课堂”。高校应在加强主课堂建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扩宽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其他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一是要开发和搞活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校园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拓展个人素质才能的生动平台,也是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不足、形式单一,实现多维立体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一方面,社团可以直接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党员活动确定与重大时事和理论政策密切关联的活动主题,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渗透到这些活动之中;要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畅通校报、广播电台、校园网及时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热点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国内外局势和政府的原则立场。

二是要倡导和推行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社会课堂”。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求,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要闻来确定实践课题,举办大型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参加实习实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学生在深入农村、工厂、企业的调研中,真切地感知国情民意,了解形势与政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状况,深切体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来,不断增强爱国情感、报国信念和世界眼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要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现代化课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就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课堂讲授电教化、课程建设网络化。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利用电子课件、影音影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建立形势与政策教学主题网站,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块,开设由高水平教授主持的网上专家论坛,引导学生在线互动,开展网上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要闻开展知识竞赛和网上征文活动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应以面授课堂为主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课堂教学建设,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形式占领现代化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5(6):20.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48.

[3]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