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会计市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5:4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市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市场论文

篇(1)

2会计核算越来越走向规范化

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会计核算内容不仅范围扩大,而且也越来越复杂,客观要求会计核算规范化。为确保会计核算规范化,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其他会计法律法规,并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严格遵守。目前,政府和企业对会计工作都很重视。政府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本地区会计工作的领导,企业加强了会计的基础工作,会计工作的加强,必将使会计核算越来越走向规范化。

3会计管理工作逐渐向全方位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计管理工作逐渐向全方位方向发展。首先,会计管理工作逐渐走向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计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会计核算,它还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等工作,会计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会计工作。因此,会计管理工作要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其次,会计管理逐渐走向人本管理,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在会计工作中,人始终是决定的因素,重视对人的管理,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会计管理逐渐走向战略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加强财务战略管理,是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第四,会计管理逐渐重视无形资产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形成了大量的无形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会计管理将会逐渐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篇(2)

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理和会计的基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一个有效的会计市场。然而什么是会计市场,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会计市场是指会计信息市场,是会计信息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侯文铿1974年);有的认为会计市场是指注册会计师市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提供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的场所(丁平准1997年)。笔者认为,从认识现代会计和现代市场着手,探讨会计市场涵义,更有利于把握会计市场本质。

一、对现代会计的认识

虽然理论界对会计的精确含义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对会计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亦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从目前会计实践和近几年来会计权威机构给会计所下的定义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具有以下意义则是可以肯定的。

(一)会计已成为具有一定会计能力的专职会计人员从事的专业性的活动。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技术迅速发展,资本大规模积聚和集中,通货膨胀加剧,会计业务与会计方法越来越复杂化,使得会计成为一项专门的技术,会计工作的专业化、独立化已经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项必要分工。现代经济活动绝大部分是从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来进行的,而任何一个经济实体的设立,都必须有一定的会计人员,这不仅是一种客观要求,而且已成为包括《公司法》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法规的规定。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力已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

(二)会计的行为结果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经济决策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人经验和会计信息。经济越发展,经济活动越复杂,个人经验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小,会计信息的作用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决策者所拥有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数量不同,经济决策成败的概率必然不同。一项科学的经济决策,离不开必要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三)会计活动不仅包括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处理过程,而且包括会计信息的传递过程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验证、提供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决策制定者,经济决策制定者不仅包括主体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而且包括会计主体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国家政府主管机构。由于外部经济决策者所处的地位,以及其会计知识的局限性,必然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独立审计与验证,必然需要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如果没有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活动,则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必然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发展。所以,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活动是会计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对现代市场的认识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扩大。我国经济学家对现代市场的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产生于本世纪8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才有实质性的突破。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践来看,市场具有以下经济含义:

(一)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产品,产品只有处在市场上才成为商品,有了市场,产品才转化为商品。因此,处在市场上的交换物都要有商品的一般特征,即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分工越细,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范围也就越大,从而带来市场的范围和容量扩大。商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什么样的商品,就有什么样的市场。商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分工环境下,商品的范围不同。目前不仅人力、财力和物力成为商品,而且技术、信息、服务也已经成为商品。

(二)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那么在市场上必然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经济主体,即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这两个主体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商品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市场所反映的本质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或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及买者与卖者的关系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处在市场上的经济决策者,虽然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但也必须在考虑自身得益的同时,顾及到对方的利益以及政府政策和规则的协调,否则商品交换就难以实现,商品生产及其一切经济活动将难以继续进行。交换关系的存在要求培育市场。

(三)市场是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机制。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大体有两种: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计划机制是以计划为基础,由政府机构给经济单位配置经济资源;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由经济单位自行配置经济资源。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由于市场机制是以经济决策者的趋利避害行为,以及对自身的荣誉、社会评价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为动力,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通过经济资源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配置经济资源的,所以市场机制能够使经济单位处于主动地位,经济决策具有自主性、及时性和微调性,是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最佳形式。

三、对会计市场的认识

基于上述对现代会计与现代市场的认识,我们不难推论,会计市场是指会计资源市场,是对会计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的运行机制。它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会计资源的流动、流向、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另一方面又可以被看作是会计资源与其他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篇(3)

Abstractthisarticlebelievedthatdevelopsthebasicrulelookingfromthemarketeconomymovement''''sbasicmechanismandaccountant,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cannotnotaneffectiveaccountantthemarket.Beginfromunderstandingmodernaccountantandthemodernmarket,todiscussaccountantthemarketimplication,ismoreadvantageousingraspsaccountantthemarketessence.Accountantthemarketisreferstoaccountanttheresourcesmarket,istheresourcescarriesontheeffectivedevelopment,thereasonabledispositiontoaccountant,thusachievesthefullusetheoperationalmechanism.Itmayunderstandthatatthesametimeforaccountanttheresourcesflowing,flowsto,theexchangeplaceandthedomain,ontheotherhandmayregardasisaccountanttheresourcesandothercommodityexchangerelationssumtotal.

keyword:Modernaccountantmodernmarketaccountantmarket

引言

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理和会计的基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一个有效的会计市场。然而什么是会计市场,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会计市场是指会计信息市场,是会计信息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侯文铿1974年);有的认为会计市场是指注册会计师市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提供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的场所(丁平准1997年)。笔者认为,从认识现代会计和现代市场着手,探讨会计市场涵义,更有利于把握会计市场本质。

一、对现代会计的认识

虽然理论界对会计的精确含义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对会计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亦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从目前会计实践和近几年来会计权威机构给会计所下的定义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具有以下意义则是可以肯定的。

(一)会计已成为具有一定会计能力的专职会计人员从事的专业性的活动。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技术迅速发展,资本大规模积聚和集中,通货膨胀加剧,会计业务与会计方法越来越复杂化,使得会计成为一项专门的技术,会计工作的专业化、独立化已经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项必要分工。现代经济活动绝大部分是从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来进行的,而任何一个经济实体的设立,都必须有一定的会计人员,这不仅是一种客观要求,而且已成为包括《公司法》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法规的规定。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力已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

(二)会计活动不仅包括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处理过程,而且包括会计信息的传递过程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验证、提供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决策制定者,经济决策制定者不仅包括主体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而且包括会计主体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国家政府主管机构。由于外部经济决策者所处的地位,以及其会计知识的局限性,必然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独立审计与验证,必然需要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如果没有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活动,则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必然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发展。所以,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活动是会计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会计的行为结果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经济决策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人经验和会计信息。经济越发展,经济活动越复杂,个人经验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小,会计信息的作用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决策者所拥有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数量不同,经济决策成败的概率必然不同。一项科学的经济决策,离不开必要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二、对现代市场的认识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扩大。我国经济学家对现代市场的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产生于本世纪8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才有实质性的突破。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践来看,市场具有以下经济含义:

(一)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产品,产品只有处在市场上才成为商品,有了市场,产品才转化为商品。因此,处在市场上的交换物都要有商品的一般特征,即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分工越细,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范围也就越大,从而带来市场的范围和容量扩大。商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什么样的商品,就有什么样的市场。商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分工环境下,商品的范围不同。目前不仅人力、财力和物力成为商品,而且技术、信息、服务也已经成为商品。

(二)市场是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机制。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大体有两种: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计划机制是以计划为基础,由政府机构给经济单位配置经济资源;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由经济单位自行配置经济资源。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由于市场机制是以经济决策者的趋利避害行为,以及对自身的荣誉、社会评价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为动力,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通过经济资源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配置经济资源的,所以市场机制能够使经济单位处于主动地位,经济决策具有自主性、及时性和微调性,是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最佳形式。

(三)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那么在市场上必然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经济主体,即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这两个主体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商品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市场所反映的本质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或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及买者与卖者的关系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处在市场上的经济决策者,虽然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但也必须在考虑自身得益的同时,顾及到对方的利益以及政府政策和规则的协调,否则商品交换就难以实现,商品生产及其一切经济活动将难以继续进行。交换关系的存在要求培育市场。

三、对会计市场的认识

基于上述对现代会计与现代市场的认识,我们不难推论,会计市场是指会计资源市场,是对会计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的运行机制。它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会计资源的流动、流向、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另一方面又可以被看作是会计资源与其他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篇(4)

各个国家或者各个企业的核心经济信息都是机密内容,是不会容易得到的,所以这就需要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对市场经济进行有力的分析,预测经济的走势。这种预测是科学的,如果能引入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能使预测变得更加准确。所以企业对会计管理的需求在风险的预测问题上得以体现。

1.2企业对会计管理的投资方案评估需求

企业要想盈利,其根本方法是做有效的投资。有效的投资是企业对重点行业把握的基础。所以会计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投资要做出明确的方案与盈利估算。将投资方案细化到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总体比较,这种比较很容易对投资方案进行有效评估。然后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明确的指导和推动,让会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1.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会计管理体系的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包含甚广,人力资源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而如何激励人的工作热情,决定了企业能否提高生产率,能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人事劳资把人本理念运用到了工作当中,把人的位置放在了主要的位置,并通过人力资源投资的方式培训人才,实现人才和事业的共同发展。人才的合理利用则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性质中的能动性与个体独立性之上,而真正决定工作人员心理因素的是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必须为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发展路线以及晋升模式,才能从心理上管理好企业员工。

2会计管理的具体作用分析

会计管理的具体作用表现在很多地方,而且具有很大的可操控性,在会计管理领域中,许多新兴金融研究也都出现了。而且在不少的研究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下文将从实际出发,从以下两点具体介绍会计管理的具体作用。

2.1会计管理的成功案例引起的管理方法探索

国际上不少公司通过会计管理在投资上的运用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功案例让许多企业将研究目光放在了会计管理和经济学理论上。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经济学和投资规划的定量分析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首要的研究对象。这也为会计管理理论增加了许多分支,使这一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2.2对于现金的估算

在对隐性成本的估算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对折价物品的估算理论,所以会计理论的研究对折现的估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投资盈利、、交易成本上都对现金的估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总的来看,会计管理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发展上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可以说,会计管理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护航者,更是增加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必要因素。

3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对会计成本的要求

会计成本的核算就是对显性成本的核算。在真正权衡企业竞争能力或投资水平之前,一定要进行经济成本的具体核算。其中包括隐性成本。通俗来讲,显性成本以使用他人要素为条件,而隐性成本以使用自己要素为条件。笔者提出对会计成本的要求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竞争时衡量自身竞争力的有效参考数值。通过对会计成本的计算,一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3.1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速度

我国自十以来的简政放权,让市场经济决定市场的走向,利用市场竞争决定市场经济实力的体现。这样一来,每个企业对会计管理和会计成本的核算要求将会更高。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市场经济模式下意味着国家与政府不会对企事业单位更多地投入风险保障。所以企事业单位对风险的应对能力需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市场经济下,会计管理的投入也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3.2会计成本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

上文提到,市场经济的作用导致企事业单位需要提高风险的应对能力。所以提高应对能力的根本就是对会计成本的要求。会计成本也就是显性成本,也就是对可以记录入账的成本的核算。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应该先进行会计成本的核算,然后也要进行隐形成本的核算,两者相加是最终成本。对于最终成本的比较是投资的主要判断标准。所以会计管理对企业的竞争和投资的影响是巨大的。市场经济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会对会计管理和会计成本的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来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和竞争多元化。

4会计管理的科技化发展趋势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会计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会计管理不能仅仅从理念上突破,还要从技术上予以改进。笔者通过具体研究发现,会计管理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改进。

4.1会计管理的先进模式

中国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化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会计管理要与世界接轨,学习最新的管理技术和模式。传统的会计管理目标主要是为了衡量生产过程的效率以及生产的成本和收益。这种管理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行为促进是不明显的,甚至是不利的。因为这种模式无疑会从根本上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只是以生产效率值为主要目标。先进的会计管理模式应该以会计管理决定预算和收益,通过目标的形式公布实际收益和预算收益的偏差。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会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标尺和规则,无疑对增加企业的各种能力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4.2会计管理的数据库建立

有人说,21世纪就是一个数码的世纪,只要会读这些数字就能预知未来。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多年的经济数据,利用这些经济数据和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是可以判定出未来的经济走势的。这种预测是云计算的一种,利用云计算技术加上特殊的算法,结合概率论的理念就能对未来经济走势做出概率性的预测。就目前看来,这种预测的准确率很高,应该是很多企事业单位予以重视的一项技术。所以会计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是迫在眉睫的,当会计管理数据库建立完成后,可以利用高科技计算机人才研究数据预测算法,对经济走势进行估测,这种管理对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提供将更广泛,也更有效。

篇(5)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篇(6)

预算会计,或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要素,是适用于各级(中央、省、市、县、乡)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经济信息系统。对政府财政总预算和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起到监督和核算的作用。

1.2预算会计的特点

1.2.1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因为预算会计主要是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各个经济活动的记录,所以预算会计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的影响。政府通过预算会计的核算信息,参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促进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终目的。

1.2.2不追求结余

由于预算会计的主体是非营利组织,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不以追求本身的结余为目的,从而并不把结余作为单独的一个要素,而是以其反映有效的会计信息。

1.2.3原则性较强

由于预算会计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所以对其有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核算方法一致、核算时间及时、专款专用等。

1.2.4以现金实付制作为主要的核算基础

由于现金实付制过程简单,基本可以满足我国政府对财政监督的状况,所以以现金实付制为核算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正在逐步尝试权责发生制。

1.3预算会计的职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单位职能的增加,预算会计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预算会计以监督、核算及反映为主要职能。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秩序的规范对预算会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预算会计的职能有所拓宽。为满足事前预警,事中控制监督,事后正确反映的需求,预算会计的职能发展为核算、反映、监督、预测、监控、参与决策。

2企业会计的概述

2.1企业会计的概念

企业会计是主要记录财务信息的经济系统,以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企业为主体。企业通过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以为企业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是与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不同的经济管理活动。

2.2企业会计的特点

2.2.1灵活性强

由于企业会计为某个企业服务,在不违反法律和准则的前提下,各企业或公司可根据自己需要,灵活反映实际情况。

2.2.2核算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为主

把权责制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企业能够清晰明确地了解某一时期本企业的盈亏状况和主要的经济活动,便于企业做好计划及策略,降低风险,增加利润。

2.2.3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企业会计为某一个企业生产服务,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取最大的利润。

3会计核算

3.1.1预算会计核算的简述

(1)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财政总预算的指导下进行核算。由于财政总预算居于主导地位,有将各类财政收入、支出和结余清楚反映的必要性,因此在财政总预算的核算中,有不同的体系,如财政预算收支系统、基金运作收支系统等,并且各个体系不可混淆。(2)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是为省、市等经济活动提供预算,接受省、市的预算草案,并向上级申请拨款,再分配给省市各级单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很强的计划性。

3.1.2预算会计核算的原则

(1)保证核算的真实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使用拨款和监督的职能时,必须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2)保证核算的时效性。由于预算会计有着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因此在核算时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必须准时、及时地进行核算。(3)保证核算的准确性。与企业会计不同,预算会计重在财政预算,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做到预算误差最小,保证核算准确性。

3.2企业会计核算

3.2.1企业会计核算简述

企业会计记录企业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状况,为企业运营提供有效数据,准确反映企业盈亏,也是企业缴税的凭证。

3.2.2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

(1)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企业的盈亏决定着缴纳的税额,所以部分企业在核算会计时进行伪造,以期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使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要坚决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制止。根据现行的《会计法》,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手段变造会计凭证,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2)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国家方面,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满足国家维护经济秩序的需要,满足国家依法进行税收的需要;合作方方面,合作方根据会计核算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合作方向;本企业方面,根据会计核算信息,企业内部制定发展计划、战略部署。

4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

4.1核算目的

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部门及各级非营利性组织收入、支出等,以优化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企业会计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记录企业运营盈亏,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2核算基础

由于预算会计核算的目的不是反映组织的盈亏,所以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清晰、简单,易于处理;相反,企业通过会计核算来确定某一时期内企业的经济状况,所以权责发生制更能实际地反映。

4.3核算内容

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整个国家经济事业,内容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然而企业会计核算仅以本企业为核算内容,不涉及其它信息,相对较为简单。

4.4核算过程

预算会计主要核算经济行为未发生前,对其进行预测和计划;而企业会计的核算过程包括行为前的预测、行为中的记录和监督、行为后的计划及策略。

篇(7)

由于会计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所以对于企业的会计人员来讲一定要具备较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还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尽职尽责,因为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性非常的强,而且企业的一切的与经济相关的活动以及账务都要集中到会计这进行汇总,并且在登记审查的过程中要对初始的证据进行搜集,对于账务、明细以及相应的结账和对账到财务报表的制作,这些繁琐的工作都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对于会计来讲一定要有相应的责任心和耐心。在会计方面一个数字的错误往往就会使得整个会计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企业相关账务信息的真实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会计额度责任心,并且作为会计人员一定熟悉相关的法律,对于在账务中发生虚假的行为一定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敢于和这些腐败的行为作斗争,对于蓄意骗取企业财产的要加以制止和劝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会计自身也要做到自律,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国的会计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思想素质。

2.对于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

除了具备思想上过硬的素质之外企业的会计人员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这些素质主要体现在企业实际的操作、协调以及分析三个层面上。实际的操作能力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知会计工作的相关的理论,还要能够熟练记账以及核算和报账,对于这些操作可以熟练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和操作。对于会计人员的更高要求包括除了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熟练的操作之外还要能够对会计工作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企业的状况做相应的预测或者是提供客观的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一定客观的依据。作为会计还要能够协调各个方面,因为会计几乎和企业以及国家的各个相关的部门都会发生关系,和这些人员之间的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企业会计人员应该做好这些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另外企业会计人员还要能够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来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分析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着情况越来越复杂的竞争,所以会计人员能够做好企业会计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相关的分析是我国对于会计人才的教育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在上个世纪受到历史因素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提高和改善。目前的会计教育发展开始上路了,但发展程度上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1.会计教育缺乏清晰的思维目标

根据国家对高校培育会计人才的目标要求,很多高校开始对这一人才培养要求有诸多理解。国家对高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会计专业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没有明确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会计人才,具体有什么样的要求,这就导致不同学校有不一样的理解。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的高校培养企业会计人才,有的培养注册会计师。在不同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差距很大。导致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就业造成一定影响,企事业单位对稀有的高级会计人才是求贤若渴。

2.会计教学内容重视实务、轻视理论

当前大学会计专业教育都非常重视会计实务,学生要多实操,对理论的进一步探讨缺乏深度。很多高校为了自身利益,自编会计教材,其内容围绕会计专业的基本内容进行重复,没有多大的创新。这样的教材内容使得多个老师讲同一个内容。若修改基本的会计法规、制度,就需要重新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编著新教材。

3.会计师资队伍人员流失、教师轻视教学现象严重

一支教学严谨的合格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武器。而我国的高校正面临着缺乏师资队伍的危机。部分教师知识陈旧,骨干会计教师跳槽,一部分教师对教学有所轻视。究其原因,上个世纪的损失了一批人才,第二,高校对教师的待遇比较低,很多优秀教师宁愿从商,在校的骨干教师在校外兼职,自然对教学比较散漫或者精力达不到。

4.会计教育招生规模发展过快、缺乏计划性

经济的发展让很多企业和公司快速崛起并发展,使得社会过分对会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快速扩展招生计划,即使没有会计专业的院校为了创收不顾实际也设立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滥竽充数。这样就出现了低水平的会计从业人员很多,他们占据了一定的会计岗位,给社会工作带来不良因素。

三、完善我国会计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我国在会计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完善我国会计教育中的培养目标

在针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对象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培养的目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的目标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企业中所应该具有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所以制定和完善我国会计教育中的培养目标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加速会计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如果要做好我国会计教育工作,那么师资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作为政府和高校应当为高级的会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和科研环境使得高级会计人员愿意从事到会计的教育事业。比如可以增加教师待遇,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可以增加教师编制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加强高校中的合理使得的竞争环境使得教师具有更高的参加科研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办法促进教学方案的改革。

3.改革会计教学方法

另外还应该加强高校中对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学生是教育学和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会计工作的特点和社会人才市场对于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包括思想素质的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使得学生自身具有朝该方面努力的意识。

篇(8)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出现了许多在计划经济下没有遇到的新的会计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也推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

证券市场的发展促使会计目标发生了变化,会计目标的变化催生了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改革之前,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服务。证券市场建立后,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有关方面都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这一会计目标的转变为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持。1992年7月,为了规范我国股份公司的会计核算,财政部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强调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将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会计平衡式发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我国的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新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打破了行业间的会计制度差异,统一了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报告体系

随着股份制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要求准确完整的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一规定更加明确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与传统的业主制、合伙制相比较,公司更强调会计为记录、计量、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而非为单个的股东服务。初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确立了按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的编报要求。

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财务报告的对象和编制范围的扩大。在证券市场上,财务报告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银行、证券管理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显然较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对象扩大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要求了解更多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投资者不仅要求企业报告报表信息,还要求上市公司对报表中的某些信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说明;不仅要了解公司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上市公司经常发生收购、兼并、控股等情况,编制合并报表也就成为必然的客观要求。

(三)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健全的会计实务和具体准则体系

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针对上市公司会计处理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证券市场的广大参与者迫切要求对上市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加以规范,1997年5月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颁布实施就是证券市场提出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1996年的琼民源事件,其主要问题是利用关联交易虚构巨额利润。琼民源事件发生后,财政部展开了调查,搞清事实后,为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杜绝不正当重组,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颁布了第一个会计准则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对确认关联方关系、规范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从1997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一项具体准则起,至今已了10多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对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对上市公司如何向社会公众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财务报告提出了客观要求,不断地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变革。财政部1979年10月在上海进行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试点,并于1980年12月颁布《关于设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从此,我国正式恢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的范围仅限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及少量的中资企业。二十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申请上市的公司和已经上市的公司要提供由注册会计师审核过的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20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初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证券市场。近两年来上市公司的作假、违规行为屡屡曝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以及专业能力提出了质疑,客观上又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外部管理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技术保障

会计改革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和技术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会计改革的支持,取得现在的成果是难以想象的。

(一)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会计改革的进行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证。例如,1993年政府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以后,准则与制度形成了“双轨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加,公司的跨行业和跨地区经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已经使原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范越来越不适应证券市场参与者的需要,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缺乏可比性。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上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区分行业,将原有的近20个行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一个会计制度。另外,新制度对稳健原则运用更为充分、彻底,并引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更接近于国际惯例。客观上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2000年前后,一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缺陷,进行不规范的资产重组。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扭曲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证券市场反映强烈,广大投资者呼吁规范的会计核算技术的支持。财政部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新一轮会计改革,主要体现在八项准则的制定、修订及。同时,中国证监会下发有关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2001年中报。新四项计提首当其冲。根据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将在计提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增加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等四个项目的计提。这项会计政策的执行,保障了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了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有利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良性机制

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投资者是维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要稳步发展证券市场,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建立一个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使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金融企业的改革实践以及目前证券市场面临的信心危机都充分暴露出会计改革比证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目前,我国尚缺乏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职工福利义务、金融工具、所得税、政府补贴、资产减值等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还缺乏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的部门、每股收益(包括摊薄)的计算方法、分部报告等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这些问题同样制约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国际化。因此,要探索一种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机制,加快会计制度的改革,促进证券市场稳步、健康、快速、高效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监督体系

1.在组织上保障会计制度的建设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严格遵守。我国会计准则主要由财政部组织制定,在制定过程中难免会考虑政府监管需求,而赋予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因此,要优化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准则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主要功能,就需要改革会计系统的内部结构,将经验丰富的执业会计师、企业界工作的会计师、会计学者以及有关的官方代表在准则拟定过程中的被动咨询角色变为积极参与制定,实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成员的多元化组合,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中立性。在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会计造假。对中介机构,则推行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提高整个行业舞弊的成本,使会计师不敢被轻易收买。

2.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会计准则的权威性。经济制度不能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能保证风险不发生,因此必须明确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处罚细则,加大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进一步树立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对于“假”要形成一种“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的环境。

3.建立良好的报告沟通制度。上市公司作为大众公司,除商业机密外的所有重大信息都应当公开披露,要变革财务报告模式,扩大公共信息量,以增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上市公司不仅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主动、及时、连续披露,还应当对非财务信息(如战略管理、环境信息)、分部信息、以及企业未来预测性会计信息等进行充分披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IT技术的发展,为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交互式交换(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流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规范信息披露,必须实行强制、充分披露原则,对虚假陈述造成投资者损失的要负民事赔偿责任。

(二)完善会计诚信机制

1.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应该说“信誉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不能保持“独立性”的极度失望而引发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改革应该从建立良好的外部执业环境和提高事务所内部执业水平两个方面进行。

促使事务所保持“独立性”,应立足于建立能提供“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制度环境。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而言,应该从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合伙制、有限合伙、有限责任)、改进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的定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行业监管和惩戒、健全“审计失败”的行政、民事、刑事诉讼机制等几方面着手;应立足于建立自愿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环境。应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改进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包括加强对“购买审计意见”和无理变更事务所行为的严厉监管)、培育成熟的投资者(包括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等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应从行业自律部门、准则制定部门、监管部门入手,应该在独立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准则等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方面作出大力改进。从近10年会计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反映的问题来看,在这3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上,确实做得不够。从事务所本身而言,还应该在员工招聘的知识结构、后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下功夫。

2.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收买成本和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资料显示,2002年初贵州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力源液压仅获得6万余元审计收入,与此对照的是,毕马威审计中国石化2001年年报,获得6400万元的审计收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平均每名注册会计师以及相关助理人员的总收入每年约7-8万元左右,大量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状况非常不好,很多注册会计师实际上很容易被很小的经济利益打动和收买。如能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中介机构被收买的成本以及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业的执业标准,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进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改革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作假的原因表面上是会计利润确认与计量理论和方法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其实质是现实中不恰当地运用了利润指标,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这一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作用的必然结果。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在200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中国论坛”上说,我国对财务报表的监管重点在于利润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这是因为评价上市公司的最主要指标是利润,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最关注利润指标。个别公司在某个会计年度经营不善时,就可能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这一论断切合我国的客观情况,也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完善现有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

篇(9)

营销费用是企业为实施营销管理与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市场营销研究、渠道建设、销售促进等方面开支,具体有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二、现行营销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常见的几项营销费用中,直接推销费用、仓储费用、运输费用等往往在每一会计期间都会发生且很大程度上只与当期收益有关,现行会计制度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从当期营业收入补偿,这一做法是符合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营销费用却因营销工具、规模的不同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广告费支出,自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纷纷用广告来为企业打开市场,而广告作为企业一定的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把有关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的一种非人员推销手段,其目的是为消费者认识、偏爱、直至接纳企业的产品,广告的作用不可忽视,也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广告费开支。如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在国际饮料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不惜巨大代价用于品牌推广,不时地变换广告主题,使人耳目一新,巨额的广告费开支为后来的产品销售、公司快速成长铺下金光大道、开创美好的未来。这表明,该企业当期的广告费支出不仅与当期收入有关,而且波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收入,因此,将所有营销费用都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三、现行营销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

我国现行制度是将广告费予以费用化,这种做法虽然符合稳健性原则,处理简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盈余操纵的机会,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拥有资产的状况。

企业支付广告费的直接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消费者在短期内了解并购买产品;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确保产品畅销不衰。提高知名度的结果,从企业资产的角度来看,是形成了企业的商誉,使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牢固的形象,能推动企业其他会计期间营业收入的增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广告费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处理,而不应直接一次性计入当期“营业费用”科目。为全面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须如实核算广告费对企业近期和长期的影响,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当期的营业费用支出,另一部分作为递延资产,待以后各期分摊。

2、不符合有关会计原则的要求。

第一、不符合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确认支出时,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如果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有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将原本应计入收益性支出的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营销费用究竟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还是作为收益性支出,应取决于该费用的发生是否仅与本期收益有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为了未来时期效益而耗用的资金,应列为资本性支出,并分摊于未来各期,按此项规定,企业所付巨额广告费中为了未来效益的那一部分,应计入“递延资产”科目。

第二、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配比原则要求费用必须与相关收入相联系,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企业支付的广告费,支出是当期完成的,而对企业的影响却是逐渐在以后各期见效的,为了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必须将本期广告费中一部分分摊到以后各期,否则将会加大本期期间费用,导致前后各期收益计算的不正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

第三,不符合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不仅要求会计的日常核算应真实可靠,而且要求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也必须真实可靠,有些企业的广告费支出相当大,如将之作为当期费用,则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要求。

第四,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成功的广告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期间就已经承担了这些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就应将属于本期的广告费支出计入本期,属于以后各期的广告费支出则应计入以后各期。

3、将广告费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各期损益不均衡,各期损益的不均衡将影响企业形象,诱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一定方法进行会计粉饰,反而成为盈余操纵的诱因。

四、营销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

实际工作中,促销可以帮助顾客认识企业产品,引起兴趣,进而促使其购买并增强其购买后的心理满足感。促销能扩大企业知名度,帮助企业建立知名品牌乃至国际名牌,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创造条件。

在营销费用中,广告费往往发生时数量较大,对企业的影响时间长,不仅能够提升当期收益,而且在其他营销组合要素配合下,能使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牢固的形象,在后续的广告提醒下很可能使顾客成为企业的老顾客。因此能推动其他会计期间营业收入的上升。所以笔者认为,广告费支出不能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每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广告的企业所支付的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广告费和一些企业为某些全球性体育比赛支付的巨额广告费,如前几年秦池酒厂在中央台黄金时段的广告费,和麦当劳在体育比赛中的广告费等。当然,并非企业的所有广告支出都视为资本性支出,具体地说:

篇(10)

(一)会计信息化服务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会计信息化服务企业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用户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系统故障。会计信息化服务的软件平台在为企业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和系统维护服务时会对用户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直接接触。信息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软件、硬件、防火墙等方面的问题,进而造成大量数据的丢失与系统的临时瘫痪[1]。2.人为破坏。在会计信息化服务企业为用户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操作人员会出现操作上的失误,导致信息的失真,使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为电脑黑客的入侵提供了机会。3.网络的不安全性。网络自身的弊端也转移到会计信息化服务上来,网络的不安全性使得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泄露。

(二)会计信息化服务中信息安全问题的监督

首先,要选择安全性高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高性能;其次,会计信息服务的操作人员要具备崇高的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尽量避免失误;最后,采用合理的会计信息应用服务模式,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

二、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监督

(一)会计信息化服务企业的监督

1.用户企业监督。用户企业在保障自身企业会计信息安全的同时还要对会计信息服务进行市场监督。第一,用户企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和技术能力,选择适合企业的会计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括购买、研发、购买欲研发相结合三种方式;第二,用户企业在使用会计信息化服务软件的过程中,要保障自身会计信息的安全,在购买或研发软件的过程中,与服务企业签订有效合同,避免出现信息安全事故时服务企业逃避责任的现象;第三,我国一向尊崇外国软件本土化,本土软件国际化的原则,当出现会计信息软件的数据服务器部署在境外的状况时,一定要在境内对会计信息进行备份,保证企业工作的正常运行[2]。

2.服务企业市场监督。服务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要保证服务系统的功能性,保障用户企业使用的安全性,在提供服务的时间段内要保证服务的连续性,保证为用户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持的有形,为用户企业提供安全有效的会计信息化服务。

(二)会计信息化服务政府政策的监督

会计信息化服务项目是新兴的信息化项目,国家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会计信息化已经使传统的会计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是传统会计理念的突破性发展。财政监督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有序发展,在新的政策环境下,财政监督的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财政监督的手段也要不断向信息化形式发展。政府可以组织同行业间进行互相评议,采集用户企业对会计信息化服务的意见与建议,鼓励对不合法规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企业进行举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服务企业的审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环境的良好。

(三)会计信息化服务财政部门的监督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监管主体就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的监督行为在加强市场管理的同时,要严格遵守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规范与要求,实施切实可行的监督惩罚措施,保证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在监督过程中,财政部门也可以积极与审计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进行合作,对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进行全方位监督,保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3]。财政部门在监管的同时,还可以在市场中实行同行评议政策,对会计信息化服务企业的服务状况实施规范性检查。

(四)会计信息化服务人才的培养,保证监管工作有效进行

大部分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企业都反映了会计信息化服务人才缺少的问题,这一问题成为了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瓶颈,使得会计信息化服务工作不能有效的展开。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财政部门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企业在培养会计信息化服务人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更新,保证会计人员在时代的发展中能够与时俱进。只有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人才,才能保证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符合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保证会计信息化服务的合法性,有利于政府和财政部门对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监管工作的展开。

篇(11)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目前,我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1]。

(1)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部分单位领导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观念淡漠,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一种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消耗财力的管理形式,它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直接回报,因而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有些单位虽然设置了内审机构,但只安排一些外行充数,机构形同虚设。有的即使安排了内审工作,也只侧重于经济效益和财务收支审计,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了解和重视,偶尔发现了问题,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内部会计控制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业务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而由于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各项管理措施不到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内容上片面、零散,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将导致单位决策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统一领导、部署,经营项目和投资决策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大。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会计稽核和会计内部牵制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但是授权不清、分工不明。更为严重的是还存在着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事后监督都流于形式,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缺乏力度,监督、检查、考核体制不健全一是会计人员监督不得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素。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也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不高,自我管制能力差,影响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二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未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考核和奖惩力度疲软,从而人为地削弱了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三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监督和考核措施。对内部会计控制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四是外部监督乏力。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控,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有关[2]。

2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和科学的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提高各级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实际中进一步明确职责权限、分工、程序方法、相互制约,权力和责任对等,真正做到制度和实际相统一。要树立正确的财产保全控制意识、风险控制意识、授权批准控制意识。牢固树立内部会计控制面前人人平等,内部会计控制是一种权利制衡机制,内部会计控制优先,防范于未然等内部会计控制的新理念。(2)以科学发展观加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控制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会计稽核制度。加强会计职能,保证一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准确、完整。贯彻各项财经法规、制度,保证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强化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环节。预算编制要体现导向性,强调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加强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跟踪分析、考核及评价。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预算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三是落实内部审计,注重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大内部审计力度,督促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四是采取科学、循序渐进的策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相结合,完善、提升内部会计控制的功效。建立健全与内部会计控制相衔接的奖惩制度。五是建立健全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系统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应相互分离,各岗位权限应设置保密措施,以防资料外泄。

(3)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提高控制的有效性一是对内部财务牵制制度和财务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性与过程性控制作用,强化对经济活动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监督与过程控制。二是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要定期进行稽核,稽核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公平、公开、公正地进行考核,稽核结果以及相应的奖惩要有透明度。注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责任划分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三是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对较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控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与推进有关部门及财务人员尽职尽责地去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运行都处于科学的评价、监控之下。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人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是关键。为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建立会计人员的考核选拔机制,严把选人、用人关;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完善、加强专业资格考评制度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和提高;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确保内控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5)强化外部监督,营造良好的外部控制环境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且能良性循环,离不开科学严格的监督制约过程。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