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影像艺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纵观英美文学评论,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知识及文化结构、专研方向以及从事的专业等。对于不同的文化来说,其铸就的灵魂来各不相同,因而便给各国文化带来不同程度的差异。事实上,评论家批评英美文学的论据、角度以及手段的不同,均会使英美文学评论的内容及其侧重点产生一定的差异,当然,在英美文学评论中,文化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英美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史
1、英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英国文学在整个英美文学体系中,当得上“源远流长”的称谓。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内部遵循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受到相应的政治、历史以及宗教等的影响,早期的英国文学为盎格鲁萨克逊阶段,然后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便是新古典主义的诞生,随后从浪漫主义发展到而今的现实以及现代主义等。英国文学在二战之后,基本上由过去的写实,变成多元和实验的趋势[1]。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为帝国叙事,其特有的传统即为乌托邦文学及反面乌托邦文学,而其包含的一个基本精神则是经验主义。
2、美国文学发展史及其具有的特点。十九世纪末从英国文学中脱离并自立的美国文学,其早期尽管仍然处处透露着英国文学的味道,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光景,其逐渐孕育出了自己的风格。美国文学共出现过三次大的的变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纪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国文学在一战及二战后两度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便有近十位。乡土主义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其在早期的美国各地不断涌现。随后美国文学的文学结构逐渐向着三十年代的新批评派,五十年代逐渐兴起的结构及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方向发展[2]。
二、分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本身隶属于文学一个种类的文学评论,具有特定的内涵,且评论语言均被加以严格整理,因而可以从语言差异上来体会其对文学评论带来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本质象征,语言在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英语作为英语的正宗语言,具有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历程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个阶段,其文化传承作用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来。由于语言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英国评论家在使用英语时,或许出于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许是顾忌对语言传统造成随意破坏,所以张狂程序远及不上美国英语,其应用与文学评论上的语言比较正统[3]。而美国语言因为是从英国语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随着英国英语与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语的接触而生,尽管核心仍然秉承着对英国英语,然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的民众、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满创新与叛逆。同时,由于美国在政治、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包袱很轻,所以在使用语言方面的顾忌很少,比较张狂和大胆,并且处处彰显着美国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从英国文豪《哈姆雷特》之中,可以从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苦苦挣扎的复仇之中,看到其被抒发的淋漓尽致的优柔寡断性格,这就好比是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在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文学评论,亦或是当今荒诞派、边缘体验以及非个人化理论等,无不体现出英国文学评论徘徊于受传统束缚以及脱出传统束缚之间。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文学评论便再没出现能够于世界批评界呼风唤雨的顶尖人物,因而其文学评论界不仅需要深刻反思过去那种荒诞及迷离理论,同时还应重新阐释和铸就传统理论,构建全新的评论思潮。以人道主义文学评论为例,由于发展历史情境各异,所以在人道主义方面,英国文学比较保守,美国文学则取向激进。英国文学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大都反对暴力革命,如歌德倾向的改良主义,狄更斯强调“用爱战胜恨”歌颂博爱,提倡宽恕,是英国人道主义的主体思想。
而美国文学评论的文化内涵则充分体现其独立性,是开放性的文学评论,就像是混血儿。不存在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所以能够将北美大陆印第安土著及欧洲大陆的优秀文学加以充分吸收,以世界视角,将全世界优秀文学评论理论收归己用,所以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在人道主义文学评论方面,美国直接绕过“革命是否能够作用于道德”的思想,因而比较激进,且具有极强的创新性。
结束语:纵观英美文学评论历史,其中给英美文学评论差异造成最大影响的还是英美文化方面的差异,从传统性上看,英国文学评论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占据极大的优势;但从创新方面来说,由于美国文学评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独立性和开放性,所以其创新性明显要强过英国文学评论。
参考文献:
谈到图像与绘画,他们一开始就有斩不断的关系,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就是德国画家盖达尔1830年发明的,当时叫做“盖达尔”写生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图像艺术创作无论是在技术方法、媒介材料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已大大的拓展和进步了。早期图像艺术更多是指“图”的意义,现在则更多是指“像”的意义。现代摄影技术出现以后,图像艺术与绘画艺术更是相互作用和渗透,传统的绘画艺术面临着来自图像艺术的挑战,同时也为绘画艺术在创作方式和创作观念上带来了新的变化。照相写实绘画的出现就是明显的例子。
一、图像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关系
图像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在表现意图、创作方式(过程)和最后的展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的纯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在作品中以后,便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慰籍,对于“作品”是否可以为他人所了解、接受一般不在他的主要意图之内。作品与观众只是简单的、很感性的交流,其语言涵义是不清晰的,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这也是纯绘画的特殊之处和迷人之处。而图像语言工作者的表现意图大都是根据一定的文字概念,着重在于把文字内容确切地表达,与大多数观众进行沟通并使其理解是他们的主要目标,最常见的如影视作品,广告招贴,元不体现这一创作意图:在制作过程当中,绘画艺术创作者不必遵循一些制作上的规范,他们可以主观地按自己的需求去发挥,即便有理性的思考介入,也是作为情感表达的导引(例如构图和肌理)。相反地,图像艺术的制作从开始就要述说目标,选择并决定适当表现手法。(照相写实绘画在制作上类似于图像作品的生产,因此画面的情绪化特征没有了,作者的情感无法强烈的灌注于作品当中,“照相写实主义”作为“主义”产生了)。绘画创作则是由画家(人)来操作画笔完成作品,这样画家的主观情感不可避免地凝固在作品每一个制作阶段当中了。而图像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是由制作者来操控机械(摄影机、摄像机、后期暗房机械等)来完成作品,制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机械性。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理性活动占主导地位。作者的目的是以自己的理性布局来引导或操控观众的感性。这便是当代艺术重“观念”而轻“绘制”的来源所在。
二、图像在观念、技术、物质及形式方面推动了写实绘画的发展
近20多年来的中国具象作品,几乎都用照片这种二手视觉经验作为艺术表达的主要手段,写生仅仅是一部分画家保留的创作手段。中国照相写实主义出现了冷军、石冲等重要画家,在当代绘画领域,很多艺术家正在借用影像艺术的观念、形式进行创作,有的画家就是因为受到图像艺术的影响,才使作品带上了时代的印记,例如油画家钟飙的作品。
作者:胡江平 陈勇建 刘超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一处就是周密在《武林旧事》记载中“瓦子勾栏”共有23处[9],本论者根据有关记载可能周密记载比较准确。瓦舍在两宋时期的繁荣昌盛绝非偶然,它是当时商业和休闲娱乐业兴旺发达的时代产物。由于宋朝工商业的繁荣和经济发展,因此人民的娱乐闲暇时间比以往逐步增多。与之相应娱乐场所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成为市民休闲娱的社会生活的中心。因此,一种大众休闲娱乐演出的场所——瓦舍,便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
改变武术表演的场所当时市民在瓦舍里进行多种类型的演出,日夜不断,非常的热闹每个大型的瓦舍都是一个综合性的休闲娱乐文化场所,是市民休闲文化娱乐生活的中心,各种组织和团体在瓦舍里进行多种类型的演出,日夜不断,非常的热闹。在瓦子中,由不同的艺人用栏杆等物分隔而成的一些小的演出场所,称之为勾栏,又作勾阑、钩栏,是指曲折弯曲的栏杆,“勾”有曲折、勾连之意。勾栏中设有戏台、戏房(后台)、腰棚(观众席)。勾栏中戏台相当我们现代的舞台,戏台的出现会提高观众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氛围。然而,表演者也会受到戏台大小的限制。瓦舍出现之前,街头卖艺的武师们,一般都是就地表演武术,对于场地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不会考虑场地的大小,更用考虑是否偏台。瓦舍的形成却发改变武术表演的场所,武术表演者不得不受到场地的限制,因此无论是个人演练,还是集体演练,对练在编排上都必须考虑场地大小的因素,改变原来的技术风格。然而,凡事总是一分为二的,表演者受到戏台限制的同时,瓦舍却为武术表演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演平台和环境氛围。原先在街头以卖艺为生的武师们可以去瓦舍这个固定的休闲娱乐场所表演,带来固定的经济来源。增加观赏武术的群体《东京梦华录•卷二》里记载北宋京都开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多座”。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此可以说明勾栏之多、瓦舍之繁华。而瓦舍的形成主要从以下两面方影响武术观赏者:瓦舍的形成增加了武术观赏者随着宋朝经济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在宋代都市中“,瓦舍”之类的娱乐场所相当盛行,大型的瓦子可容数千人。一些从事专门武术的艺人在瓦舍中表演“使棒”、“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射弩”等,这些表演精彩无比,惊人、奇妙、刺激,紧扣观众心弦,观赏者的眼球无不被这些武术表演深深的吸引住。大型的瓦子可容数千人,武术艺人在可容数千人的瓦子表演武术,是对武术的一次很好的宣传,对民间武术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与街头买艺相比,瓦舍的形成使武术表演者拥有了更多的观众。瓦舍的形成增加观赏武术的群体一直以来,体育活动一直都是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及富有的大商豪们娱乐消遣的工具,但由于瓦舍是一个综合性的休闲体育娱乐场所,是市民休闲娱乐生活的中心,不限制于家庭出生背景,无论是有士大夫、达官贵员、侠士、还是地痞流氓、普通农民,只要买票就可以前去观赏武术表演等节目。
因此,宋代体育活动不再囿禁于皇室、官僚、军队与贵族豪门,而是通过瓦舍这个表演平台逐步走进了广大的人民的生活中。武术表演也因如此,得到更多人的观赏和喜爱。因此瓦舍的形成增加了观赏武术的群体,为武术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爱好者。增加武术娱乐的功能武术源于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古代人类早期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掌握的一些防卫和攻击技能。然而,为了满足大众娱乐的需要,宋代瓦舍中的表演活动主要表现为社会娱乐性,因此武术的表演色彩加浓,技击性相对减弱,使武术形成了多样化、大众化、娱乐化等特点。军事武艺注重的是一招致命,讲究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将敌人杀死,而民间武师们比武时,同样也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将对手制服。在瓦舍表演武术,不论是单练,对练,集体演练,还是表演“使棒”、“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射弩”等都要注重观赏性,必然使武术的技击性在一定程度会得到相适的削弱,从而使得带有表演性的动作组合和武术套路相应产生。据《梦粱录•卷二十》中记载“:先以女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其中“女”,指的是女艺人“;对”指的是一对一“;套子”就是动作组合。据史料证明,武术的套路组合也是从宋代开始出现的。因此,瓦舍的形成使武术增加了更多的娱乐功能,从而弱化了武术部分的搏击技能,使武术慢慢的偏离了以前的格斗本质,使宋代武术形成了多样化、大众化、娱乐化等特点。促进武术组织的发展瓦舍表演是名目繁多的杂乐百戏,满足了市民日常生活和节日休闲时出游观赏的需求。同时,在瓦舍中出现大量的武术专业表演人员,他们以卖艺为生,成为瓦舍表演活动中的一支主力军。正是由于宋代瓦舍中出现大批的武术表演专业人员,因此带有武术性组织———“社”就在宋代社会应运而生。如以“弓、弩”为主的“踏弩社”这是当时人数最多的社,还有打拳使棒的“英略社、“锦标社”等[4]。宋代瓦舍的兴起,为体育表演和体育观赏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表演场所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标志着我国古代休闲体育娱乐性活动迈进了一个新的里程,不仅促进了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还对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一、傅山的书法艺术
(一)完全不同的运笔方式。
传统的笔法注重笔锋的转变和整体的效果,重视每一个字的工整。 但傅山的书法却与众不同。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技巧都被弱化。他坚持的是线条流。他不重视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张力。他所表现的是笔墨的直接与流畅,不注重每一个字的细节与工整,而是达到整体效果的行云流水,或笔锋刚劲有利,或是在作品上留有很大余地。在视觉效果上虚实结合,更注重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者情感的表露。但传统笔法就很都很讲究这些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于是他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艺术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在传统书法中,人们不尝试打破传统的方式,但傅山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通过奇诡的线条变化创造出独特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情绪,从而使他的笔墨更有感染力。这也就导致了他的书法当时没有被接受,以及观众对他的极端态度。有的人很喜欢,有的人却无法理解。
(二)独一无二的书法体系。
他完全打破了传统美学,他更擅于用线条和笔墨的聚散组合来表达情绪,他的作品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他不在意一笔一划的工整,而是追求整体的意境。传统的书法都追求工整和对称,特别是古代的建筑都以对称为美。而傅山不追求刻意的对称,而是遵从内心追求整体的和谐。他的表达更加能够引起是观众是视觉的冲突。而且是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自然美。他的书法使得空间错落不一,在现在看来,更容易被我们的审美所接受,所以对当世有巨大影响。
(三)随意的章法形式。
很多人在博物馆中看到傅山的书法歪歪扭扭,结构奇特,似乎无迹可寻。找不到平衡感。傅山的书法如行云流水,墨水浸润入纸,构成一幅水染的画面。在他的书法中,找不见传统的技巧,没有方向,角度和力度的刻意追求。没有了这种束缚,使他的表现更酣畅淋漓,也更能引起观众视觉上的冲击,令人震撼。
他的笔墨是随意而自由的,呈现出多彩变换的世界。也体现了他的书法理念。
(四)极度张扬的个性表现。
脱离了传统的书法的束缚,使傅山更能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性格,把作品推到淋漓尽致的高度。“四宁四毋”不仅使他对作品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他性格的最好诠释。传统上注重作品的精致,讲究作品的对称,他觉得自然才是最美;传统以讲究作品的修丽,他觉得简单点也无伤大雅;传统注重一笔一划之间的流畅,他觉得笔锋的不断转换没什么关系;传统的书法表现都太刻意,他认为书法最重要的是表达感情。
傅山通过标新立异的方式,将自己与传统区隔开来,不在追求技艺的娴熟,而是站在了刚高的层次。他忘我的在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当中,笔触只求痛快淋漓,把自己的情绪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沉浸在笔墨之中。他的个性,在书法中找到了释放的平台。
但独特的书法却不能仅仅依靠个性的张扬,它需要独特的见解,优秀的审美,深厚的功底,广博的学识。所有的这些因素,才够成了他特有的圆润和独一无二的风格。所以傅山书法的成就绝不是简单的追新立异,古怪嚣张,而是他的思想达到了艺术的高度,他笔下的书法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特征,变得灵动而鲜活。
二、傅山书法艺术的影响
(一)傅山书法艺术对明清书法的影响。
1.打破传统书法的固有模式。
傅山的书法艺术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相悖,他打破了当时传统书法所追求的书法技巧的运用,注重线条的角度,落笔的轻重,注重字迹的工整和整体的完整性。而傅山的作品有的大气豪放,表大的夸张而不羁,结构简单却不简洁,给人一张气势恢宏的感觉。线条的扩张让人们有一种心灵震撼的感觉,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感。还有他受人喜爱的连绵的草书,不仅粗犷豪放,让人难以触碰,似乎在刚劲之中掺杂了少许的无以名状的凄凉,不仅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当中,更重要的是这里面也寄托了作者自身孤独的情怀。他的那种不可一世的反常、怪异不仅仅在结构中有所体现,还表现在他的字没有章法的夸张。不断的对字形进行扭曲,打破原来字体结构的平衡,不再是过去那么整齐。这使他的草书作品,不像传统的那么讲究技巧,而是表现的直接而拙劣,也是实现它草书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更重要的是,他在视觉上对观众的强大冲击力,让人随着作品,心情起落跌宕,振奋不已,通过酣畅淋漓的笔墨,把自己消融于“忘我”的境界中,与其说是不断挥动着延绵的线条的线条,不如说是用这些笔墨谱写他人生的凄苦和婉约。
他对传统的继承太少。一方面,他过于与传统背离,似乎是刻意的避开传统的书法。使得他完全脱离了书法的本性,导致其基础表现力的散失与不足,所以我们能看到他有些作品确实不能称之为优秀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约束少,让他的书法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个性的表达更直接,情感的演绎更完整。当傅山的情绪没有那么多想宣泄的时候,试图以基础的书法技法来展示,但却不能够看到它的优异之处,与当时的其他大师相比,反倒显得相形见绌。当他的情绪饱满的时候的时候,他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处理好线条的陈列,实现笔墨上的勾勒,加上强烈情绪的渲染,那往往就是被人称赞的佳作。
2.傅山外明清时期书法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傅山的作品和书法理论未能引起当时人的注意和世人的喜欢,但是他为书法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丰富了当时书法的类型,为当时的书法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可以说他打开了明清时期书法创新的新路子,对当时影响深远,也为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例如,他的《晋公千古一快》草书四条屏和《题画自笑八韵》,在章法上作了进行了严密的处理,字距上紧密相连,行距的间隔层次不齐,有时粘连在一起,虚实相生,这与他的丑拙原则,饕餮美学完全是一致的。他不去遵从过去的书法章法,似乎是刻意的表现出散乱和夸张,任意纵横的涂抹不求技法的炫耀与运用是否得当只是在作品的表达中遵从自己的内心,矛盾与纠结,孤独与痛苦。这些作品留人留下强烈的艺术的美感和冲击。
他试图表达自己的亢奋、从而使他获得一种心灵的解脱与满足,更多地表现的是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是情绪的高涨与暴风骤雨的洒脱,强烈的墨色对比运用,构成了他作品的雄强、伟岸之美。
通过这种草书的形式,来有意识地彰显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线条的流动感实现其生命的运动,流露着他对尘世的愤怒与抗争。
(二)傅山书法艺术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傅山在书论上对当代书法的影响是主要体现在他的“四宁四毋”论,这一特殊的书法美学思想是在特定的时期条件下,对儒、道学说的又一次的排列组合,提出此论,有着当时的政治目的。遗民傅山针对统治阶级御用艺术的甜俗之风,拍案而起,喊出了“宁丑勿媚”的口号,代表了时代美学思潮的要求,也是傅山性格使然,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同时是对奴性的批判。这与当代我们崇尚自由,要打破束缚追求真我有极其相似的地方。我们希望看到真实的社会,找寻真实自己的态度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某种心灵的契合。
我们总说弄巧成拙,似乎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到完美和极致。
傅山对于“拙”的内涵作过纯真、质朴、清真以及笃挚等新的解释,他赞赏纯朴的自然美,不赞赏造作妩媚的装饰美,认为真正的巧就是反映事物的质朴美。当前我们也是要解放天性,能够追求真实的美感,比较柔造作,不阿谀奉迎。他的书法在当代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书法艺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人性的本真。
小结
傅山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不可多得的风格。他的书法艺术如行云流水。没有固定的模式却打动人心。他的书法艺术对当时的书法改革和当代的书法研究都有深刻影响。对他的书法的感受和研究,也体现出这位爱国者的不随波逐流,在那样的环境当中追求自己的艺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摸索。
参考文献:
华宁;金运昌;康熙书法十六条;紫禁城;2006年04期。
朱乐朋;乾嘉学者的书法交游活动考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合唱艺术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集体娱乐活动,通过歌唱这种形式能增进彼此间的交流。现在我国的合唱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无论是群众合唱活动还是学校合唱活动,对不同人群都有积极的作用。合唱作品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色、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人的情感得以愉悦地享受,还可以陶冶情操,塑造乐观的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合唱活动中,演唱的曲目和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内涵,歌唱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鼓舞大家对美好生活进行追求,不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共鸣,还能引导人民群众充满希望的面对生活。
另外,合唱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群众共同参与的活动,大家为了共同完成作品,需要互相协调、合作,共同鼓励和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恰恰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同时,它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实践平台,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还缓解了内心压力。由此看来,合唱艺术可以加深人的情感体验,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
有利于国民音乐素质的普及
合唱活动是群体活动,它的形式决定了参与人数的多寡。一般的合唱活动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现在的合唱活动人数一般都在30-50人左右。对于合唱艺术来说,对参与者的音乐专业水平要求不是特别苛刻,对个人的音乐素质能力要求也比较宽松。所以合唱艺术更能吸引普通大众的参与,它对每个热爱艺术的人都敞开了大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的娱乐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更多人希望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能够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氛围。合唱艺术能够吸引大众的参与,它的优势在于形式简单。对于参与者来说,只要对歌唱有一定的兴趣,能够有简单的识谱能力就可以参与其中。合唱活动所要求的经济投入较少,非职业合唱团体也有能力补办活动,这部分人中尤其以中老年人合唱团体、大学合唱团体最为显著。这样一来,人们的踊跃参与,无形中促进了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从而也为我国国民音乐素质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合唱活动的日益红火,使得音乐教育得以广泛的传播。尤其是今天,无论是省市地区、还是街道社区都有合唱团体活动的踪迹。从全国范围来看,合唱团的人数是惊人的。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参与合唱活动,为我国并不发达的国民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仅提升了合唱团员个人的音乐素养,也提高了大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个人的音乐修养有深刻的意义。如果再深化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任何形式都没有合唱活动这种形式能够鼓舞人心,尤其是近些年的唱红歌活动,为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音乐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观念
合唱艺术最重视集体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目标。它是门集体的艺术,荣耀属于集体。合唱活动是培养团队集体观念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每个合唱队员不仅要明确自己所在声部的任务,还要兼顾到与其他声部成员之间互相合作;既要把握好自己声部的艺术处理,又要以整体的艺术作品为大局。合唱艺术追求的是音色、力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和谐统一,队员之间避免个人过分追求自我,而将作品的整体艺术表现要求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且每个合唱队员,都是团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自己的声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唱活动使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加强集体观念和意识。
合唱活动启发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够从中感受到集体创造价值所带来的荣誉感,从而能够改变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意识。长期的参加合唱活动,不仅可以强化集体意识,还可以无形中培养协作精神。显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集体观念、协作精神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加团结,更具有凝聚力。
有利于思想和意志的统一
合唱的“合”字,其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统一,合唱以群体为单位,所以在歌唱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团队声音的和谐统一。只有每个成员注重团体的共性、思想统一,才能达到音色的高度和谐。另外,合唱需要与伴奏合作,达到音色饱满、速度适中、情感充沛以及表情丰富等方面的高度一致,达到默契的配合。在实际的合唱活动中,达到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有很大的难度,对合唱团员的意志力有极大的挑战,因此只有思想与意志力的和谐统一,群众的力量凝结在一起,才能完整的诠释音乐作品。
众所周知,成功的合唱作品需要参与者进行不断的配合,长期的、重复的曲目练习,对每个合唱队员的意志力有很高的要求,并且每个参与者要以大局为重,具有集体意识。所以在合唱活动中,演唱者的个性要无条件服从共性,每个人和每个声部都要以合唱队伍为核心,以合唱指挥为指导方向,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和方向奋斗。另外,声部、音乐、队员之间只有相互联系、紧密而互补、相互配合和协调,才能达到艺术与情感的和谐统一。长久下来,每个合唱队伍成员之间的默契度加深,养成了从整体大局出发的观念,加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这种观念和意识在合唱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中,依然需要思想和意识的高度一致和统一,这样才能指引人们向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努力进取。
有利于幸福感的产生
巧妙地采用特殊化的记忆方式去理解化学,让充满激情的学生体验化学课堂教学的快乐,这不仅能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超出寻常的活力,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满腔热情.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1.977g/L,可记忆为“要点酒吃吃”;地壳中列前三位元素O、Si、Al可记忆为“养闺女”;再例:学生常常很难记住一些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教师则帮助它们重新排列:铁、铬、锰、钼、铜、硒、氟、锌、钴(铁哥们,摸点东西不辛苦),学生听了往往觉得非常有趣,一下就容易记住了.
活化化学,表述灵动
常言道:教学有法无定法,关键在得法.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再恰当也不过了.化学教师谈吐得体,用词新颖,表情丰富,富有激情的教学手法,都来自于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功底.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把化学知识讲授得通俗易懂,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课堂,心旷神怡,兴趣盎然,把学习化学当成了一种快乐的享受.例:CO还原CuO,此反应化学方程式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也不属于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可以标出“#”符号,可以理解为“四不象”,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类,学生看了这个字,忍俊不禁,岂会再错.再例:用CO和H2“早出晚归”,而酒精灯“迟到早退”比喻CO和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玻璃管内黑色CuO粉末变为光亮红色的Cu,可理喻为CO和H2使CuO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CO和H2最后停止加热,则防止生成的铜再度被氧化变成了氧化铜可谓之“涛声依旧”.
亮丽化学,多变新异
一、人像绘画中色彩的艺术性研究
(一)中国传统人像绘画中的审美观念
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到一个重要观点-“以形写神”,“形”指线条勾勒,“神”指人的神采风韵,即画家要通过人物外形的勾勒表现人物的内在特征。为了更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在性格和神韵,人物画对色彩的运用也是十分讲究的:第一,人像绘画中色彩的应用包含多种文化理念,从中国古典绘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对人像细节的刻画和庄重色彩的运用,突出了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物端庄气质和儒雅性格,所以其色彩的运用包含文化的艺术性。第二,人像绘画体现出传统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从人像绘画的色彩运用中感受到画家的主观情绪,画家往往采用以意赋色等手法,运用色彩来增加艺术表现力。在色彩的应用上,人像绘画除了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之外,还用色彩勾勒出背景和意境氛围,使人物能够完美的和背景融合,体现了我国古代融情于景的艺术表达方式,追求的是人物色彩的和谐之美。
(二)绘画中色彩艺术性对人像摄影的借鉴
首先,色彩能够给人带来直观地感受,利用色彩,可以让人物情绪的表达更为丰富。现代摄影师对色彩的应用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应用,逐渐拓展出新的使用手段,在借助人物服饰、妆容等色彩的搭配和背景环境色彩的搭配上,逐渐有了人物绘画中对色彩运用的体现即突出色彩和环境的融合,表现出人物绘画中追求的和谐之美。另一方面,在追求色彩和谐的同时,也会运用强烈的反差对比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摄影的主体,通过夸张颜色的服饰和发色的对比,甚至用鲜艳色彩的人像和黑白背景的对比来突出某些人像的特点,这些也是色彩在人像摄影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摄影讲究对色彩的和谐应用,这也是一种风格鲜明的艺术特征。一些写实风格的人像摄影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反而没那么有吸引力,因为在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中,从不把写实当作美,这与西方的强调写实艺术相悖。在人像摄影中摄影师可以将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画面协调,甚至可以利用色彩赋予画面新的感觉,从而创造出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增加视觉效果和美感。
二、色彩在人像摄影中的重要性
(一)色彩可以提升画面效果
丰富的色彩搭配,不仅包括背景的主色调,还包括周围一切衬托物件的颜色、人物服装色彩、装饰颜色、妆容的搭配和人物表情、动作的结合等。比如在对模特的拍摄中可以搭配亮色眼影配合模特夸张的表情来增加艺术表现力,提升视觉观赏性,达到摄影师想要的画面效果。比如可以用互补色、对比色等来布置背景环境,营造一种氛围,比如暗黑鬼魅、深邃典雅、清新明媚等。
(二)色彩可以塑造人物性格
合理运用色彩的明暗冷暖搭配可以塑造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当人物需要表达高贵时可以运用金色打底,并配合柔光衬托出人物高贵的特征。又比如需要表达女孩子阳光可爱、青春活泼的性格,可以选用粉色、黄色等明丽青春的颜色作为人物的衣着色彩,将绿色等有活力的颜色作为背景的色调,通过合理的搭配使用,可以将女孩的性格特征完美的塑造出来。
(三)色彩可以凸显拍摄主题
通过人像摄影中色彩的合理搭配凸显出拍摄的主题是每一个摄影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人们对于色彩的运用,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比如用大红色来表达节日的喜庆,当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运用不同造型的窗花服饰,搭配大红的色彩,可以很好的表达节日的喜庆和人们的幸福感。而摄影师也可以根据色彩的运用来突出摄影的主题风格。结合拍摄对象的客观条件和性格特征,根据艺术价值的体现选用不同的颜色,并不一定要还原人物本来的色彩搭配,可以根据需要表达的艺术特征选用不一样的颜色,反而能够增加人像摄影的艺术美感,而不仅仅是所见即所得的写实风格。
三、色彩的修养
大部分情况下,色彩的变化能够更加直接的影像到作品的情绪表达。如何运用色彩将人像摄影变得更有艺术性,而不纯粹是还原原本状态的写实作品呢?一方面,摄影师可以利用白平衡设置或者后期软件增强冷暖对比。每种不同颜色可以使观赏者产生不同的感觉,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需要传达的艺术意识,通过增加不同色彩的对比来增加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冷暖对比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运用手法,通过对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对比,将人像在对比反差中突出来,吸引观赏者的眼光。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色彩的饱和度、明度、色相。色彩明暗对比可以显示出作品的层次感。摄影师在人像拍摄中常用一种颜色的渐变,或者采用多种颜色的亮度搭配来满足需求。色彩高调的明暗对比可以突出愉快的感觉,使观赏者心情放松,而采用低调的颜色对比则让人感觉沉稳,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搭配使用来体现艺术性。
结语
关键词:民间文化 动漫 原创
动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之时起就参与和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制约。在文化大系统中的民间文化,是立足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的文化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民众之中并身为民众一员的作家、动漫家、读者、观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动漫创作与动漫欣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动漫的显著特征是创意性,而文化积淀是创意的源泉。动漫创作必须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改造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走产业化道路同人文坚守之间的相融相生,并在动漫形象的塑造、动漫产品的研发、动漫品牌的树立、动漫企业的崛起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文化传统决定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
首先,从美学角度来看,民间传统文化涵养了原创动漫的美学品质:在审美风格上,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在审美价值上,是寓教于乐、注重写意、质朴阳刚、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在艺术思维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和谐统一;在塑造形象上,崇尚“神似”、“神韵”和“会意性”。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原创动漫的基本美学气质,《大闹天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物造型风格以古雅和神奇致胜,追求的是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的奇幻风格,引入了脸谱艺术、民间彩塑、戏曲表演、壁画年画等设计元素和色彩配比,并从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在场景设计上借鉴了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发挥想象创造力,虚实结合,简练而变化有致,鲜明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艺术风貌凸现出民间艺术极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这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并将人民性和民间性表现得浪漫而神奇,民间文化与动漫形式自然交融,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其次,民间艺术凸现出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中国人观念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动漫创作应从中国人爱国爱民的民本精神,自强自立的开拓精神,惩恶扬善、反抗、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善良质朴、勤劳智慧、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中,集英纳萃、提炼浓缩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地展现民众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采取主动的姿态吸收传统文化并与世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形成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追求。如《葫芦兄弟》讲述七只神奇的葫芦,七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同法力无边的妖精进行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较量,宣扬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其中老翁与穿山甲代表了正义与奉献;绿色的仙草代表了生命和希望;蛇精和蝎子精象征“邪恶的智慧”和“阴毒的力量”;葫芦种子则是上天为了克制恶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人类的七种品性:勇敢无畏、温柔宽容、刚强坚毅、平和慈善、嫉恶如仇、活泼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个生动的寓言寓示受众: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长处有可能转化成为短处;放纵单方面特定的优势或夸大个体的力量,势必会导致整体的失衡与失败;唯有“七子连心”的融合、凝聚与团结,才能最终战胜阴险、黑暗、诱惑和背叛。而结尾那充满生机的美丽的七色峰,象征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人文追求。《葫芦兄弟》成功地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动漫审美特征、民间意象与现代内蕴、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国内原创动漫中的经典。
艺术设计;
设计教育
引 言
人类文明创造的数以万计的为世人所认可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中,除了注意功能、技巧之外,都实现了人文价值。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政治、地理、语言与传统文化。实现了人类所制造的东西应该是有生命的,应该是人性化的、有生机的和温暖的。
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了解和懂得人类的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人文范畴的知识和智慧。这样,他在设计过程中才有可能不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而且从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出发全盘考虑问题,关注人类文化,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注人类未来,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社会,生态的问题,已是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艺术设计教育应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通与共建,人文素质的提高。使之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人文精神,使得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生存环境更符和人性。
一、人文素质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上个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德国包豪斯的设计风格成为主流,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到了六十年代走向极端,演变成为了过分追求理性的国际主义风格。其观念影响下的设计,过分依赖高科技,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产品,给人以冷漠、理性,缺少多样性、个性和情感。设计中缺乏对人文的关怀。
上个世纪末,IT产品的出现,未来的生活是由网络生活构造的。这样的生活形态是否是我们最理想的生活形态?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但从人类的本质来看,人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来,要回到大自然中去,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是任何高智能化的机器代替不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作品中更好地体现人文素质,给人们以精神享受。
还有的设计对自然与人文环境造成了破坏。对历史文化的不重视,不能很好的保留历史文化遗迹,将自然和人文的环境破坏,另外,却换上人工痕迹很浓的所谓环境设计,做舍本趋末的事。城市与城市之间他们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消失了。这些都是设计者人文素质的低下造成的。
因此,我们培养设计人才技能的同时,要提高设计者的人文素质。
二、人文素质在设计作品中的价值
艺术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一种设计理念。一些艺术设计作品,只注重科技的含量,偏重于实用而忽视了艺术,忽视了人文内涵对于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从而影响了它们的效果。所以那些为世人所称道的作品,都实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
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就是将东方哲理和美学思维方式,融与现代设计中,赋予作品一种全新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他的作品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关注到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融会,挖掘出古老文明的精粹,将欧美的设计表现手法融入东方人的哲学思想,构筑有生命的当代艺术建筑。同时,也是一位能够熔自然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设计大师。
象丹麦设计师阿恩·雅各布森最为经典的椅子——“蚁”椅、“蛋”椅和“天鹅”椅。这几种椅子的造型都是缘与自然,从自然形态中得到启发,经过设计师的大胆抽象而完成的。象“蚁”椅,外形颇像蚂蚁的躯干,头、颈、胸成为椅背,蚁腹成为椅面,光滑的表面饰以白、蓝、红、黄等各种纯色,色彩简洁自然而又大方,椅脚由三支细而挺拔的不锈钢管构成。椅身是用热压胶合板一次创作成型的,整件作品外形俊秀,比例匀称,又充满童趣味,像一只只在森林里呼朋引伴的小蚂蚁,给现代人的居家、办公等活动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感觉。同时,它的设计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椅身与人体的躯干轮廓十分贴切,坐起来非常舒适。
以上这些设计大师的优秀作品,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社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除了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提升产品的功能和经济价值的作用。它和与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所谓“现代设计”,是不矛盾的,而是相互提升的。
三、在教学中对人文素质的重视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产业的高度发达,使得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设计教育因此也相对发达。美国著名的《零点项目》和《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给我们很多启示。1957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科学方面领先的美国人很惊讶,都在思索其中的原因。他们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建立了《零点项目》进行立项研究。经过上百名科学家20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艺术教育落后于俄罗斯,导致了空间技术的落后。1994年克林顿政府提出新的教育法,把艺术、历史、语言,与数学、自然科学一道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制订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教育法和制订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美国现代设计教育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它不仅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要求,还高瞻远瞩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基础教育。
钱学森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 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要求:从幼儿园至十二年级,对每个学生提出了四门艺术学科(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的教育标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美国在1994年制订的一部非常完善的艺术基础教育的法规,不仅为美国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还为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
中国现在的发展进入一个转型阶段,要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原则,以适应新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根本原则:明确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文明社会的作用;把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准确理解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艺术设计既提供知识面宽广的文化教育,又传授专业实践所必须掌握的专门技能。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艺术设计与人文关注有密切的关系。在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从科技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要从人文关注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设计出以人为本的优秀作品。艺术设计的关键是设计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摇篮,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信念。我们在这方面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理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加强调查研究,并突出地方人文特色,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静一浪漫建筑.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室内设计与装修,2000.1
[2] 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在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达中,色彩美学更是一项基调性的手段。可以说对于一部优秀电影的主题,我们从它整部片子所采用的一个基调性色彩上就能直观地感受出来。在姜文的《鬼子来了》一片中,绝大部分的画面使用黑白色调,其所表达的主题是一段让人不忍回忆的痛苦历史,而片尾当男主角的头被砍下之后,他眼中的画面截然相反的采用了浓烈的红色基调———这已经不仅仅是导演在控诉,而是将本片中的民族仇恨和国家荣辱张扬到了极点。而该片模仿的对象《辛德勒的名单》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表达了整部片子中那段犹太人所不愿回忆却又不能不回忆的过去。《蓝风筝》的导演田壮壮则是将蓝色定为该片的基调色彩,导演采用蓝色滤镜来拍摄大量的镜头,无论天空还是白雪都渗透出一种冷冷的蓝色,这与该片冷静的叙述方式以及主题所表达的特定年代中的人性与社会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从而为该片定下了压抑和悲愤的基调。
(二)产生象征与暗示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色彩的表达也有多种多样的解读,这也使得色彩美学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可以展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暗示。例如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白色则总是让人联想到死亡,而在西方国家白色更多地意味着纯洁,而红色总是令人想到鲜血和杀戮。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诸多影片中就鲜明地展现了他对红色的偏好,《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乃至《英雄》都有大量使用红色的场景。当然只会是用红色的张艺谋并不能成就今天的地位,他在《英雄》一片中对其他颜色的使用也说明了这位大师对于色彩中象征意义的精确掌握:秦王、秦军和秦宫使用了大量的黑色,不仅符合了秦国属水德尚黑的史实,更是展现了一种冷酷而肃杀的味道,而在对外场景中大量使用黄色———黄沙、黄土,都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底蕴,也就是黄色文明,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观众对于本片中这段杀戮战争历史的无限遐想和反思。而在《谁说我不在乎》一片中,红色被大量的使用。无论是来往的车辆还是情人出现的场景中的红色墙壁,实际上都是一种暗喻。我们通常把夫妻之间出现感情危机的情形称为“亮红灯”,而本片正式采用了这样一种通俗的隐喻说法,以大量的红色景物来暗示主角夫妻之间出现的感情裂痕,从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中国家庭里传统的夫妻责任与新时代的婚姻观念之间的矛盾,这样一种表现手法突破了色彩仅仅用来表达电影主题和塑造氛围的作用,上升到了一种意义的层面。
二、电影中的色彩美学设计分析
(一)服饰色彩美学
在电影艺术的色彩美学中,服饰色彩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表达色彩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由于电影中人的大量存在,使得服饰的作用如同电影的灵魂一般不可或缺———尽管有些电影并不以人为主角,比如《帝企鹅日记》和《熊的故事》,但是在大量出现人物的影片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对于服饰色彩的运用。这种手段使得电影的语言更加丰富,同时能向观众传达出更多的语言之外的信息。服饰色彩对人的第一影响首先就是在表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上,其次服饰色彩还能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通过更换不同的服饰可以及时地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变化,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符号性的配置就能制造出一个强烈的符号来震撼观众,这一点从《远山的呼唤》中那挂满黄手帕的树上就能明显地看出。
(二)以英雄为例探讨色彩美学设计
张艺谋的《英雄》对于服饰色彩的把握可以说典范性的。在最初的长空与无名的对决中,二人身着深浅不同的服饰,就体现出了两人背后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国家归属;在秦国整齐划一的黑色服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冷酷的国家机器以及其背后强大的种群意志;残剑、飞雪二人以红色服饰出场则是体现了两位绝世高手张扬的个性和背负的家仇国恨。当然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浪潮毕竟冲刷掉了个性的存在,留下的只是无情的黑色,各种鲜明色彩的服饰最终被威严的黑色所吞噬,留下的只是静静诉说的历史。总而言之,在英雄一片中,多种色彩的服饰体现了多种人物的心情,其情节也随着服饰色彩的更迭而不断地转折,通过变幻的色彩将各种细节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故事展现给观众,这必然会成为一部经典的作品。
三、色彩美学对人内心的感知
(一)心理和色彩美学感知之间的联系
色彩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了色彩的视觉无疑是不完美的,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需要色彩来点缀和表达。色彩不仅仅是各种波长在人的视网膜锥状细胞上的刺激,更是通过不同色彩的融合来不断加深人们对于美的认知,色彩的美学价值至今仍在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而不受到色彩种类的限制。对色彩的认知的一个重要提升就是感情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色彩是人们判断的依据,经由人眼进入到大脑,结合人类所独有的思想和意识,通过逻辑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使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美的规律和真谛,这就是色彩美学的理论和法则,色彩美学就是通过色彩来表达出事物身上美的属性。色彩美学是电影艺术中重要的表达手段,它能引发人心中潜藏的欲望,也能揭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各种细腻的情感,无论是喜悦、冷静还是绝望,色彩对人的心理总是能够一览无余,因此各种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电影大师们乐此不疲地使用的方法,比较典型的就是红、蓝、白三部曲,导演借由法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并将其作为电影的名称,这不能不说色彩美学完美地体现了电影艺术对美的认知。
(二)《变形金刚》在使用颜色的时候暗合了人物的心理
在汽车人和霸天虎的标志设计中就体现了明确的反差。汽车人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因此多采用亮色作为主调,而霸天虎是邪恶的,因此往往采用暗色作为主调。据统计在汽车人中采用红色的角色就占到了三分之一。红色代表着勇气和热情,因而采用红色的角色往往就是异常英勇的形象———例如擎天柱、铁皮、变速箱等。变形金刚之所以备受关注,其生动的画面功不可没,尤其是在对两派斗争的场景上,通过各种火焰以及金属的撞击来强烈地刺激着观众的视觉,其特效场景中对于颜色的把握也是非常认真的,与刚出场时一身明亮的金属色相比,在进行完一番激烈的格斗之后主角擎天柱身上的破损和铁锈色将影片的特效与主题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以画面感人。
技术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由于它具有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给我国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障碍,同时也成为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屏障,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
1技术壁垒及特点
技术壁垒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共体。70年代,GATT(关贸总协定)通过技术壁垒协定,90年代经修订而成为WTO协定之一,由全体成员执行。它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法规是其核心,标准是法规的支撑。
技术壁垒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1.1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
(1)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志技术法规,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依据和指标水平、检测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对外国商品的市场准入构成贸易壁垒或被新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2)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产品认证是政策相关部门颁发相当于质量证书的证明。仅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强制性的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有诸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已成为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输往美、加和欧盟的通行证。
(3)繁琐的检验程序。一是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颁布繁琐的技术调查、取证、辩护、裁定等程序并强制出口商执行,结果费时、费力、增加出口难度;二是很多国家不认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国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让出口商执行;三是将检验要求延伸至生产领域,如不少国家对进口植物产品要求有一定的隔离种植期,对木质包装物的生产要求特殊的熏蒸处理等。
1.2技术壁垒的特点
(1)隐蔽性。技术壁垒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中,它的保护性更为隐蔽,影响更难预测。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规中,掺进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人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标准或规定复杂化,使外国进口商品难以符合这些规定的要求,成为一些国家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借口。
(2)广泛性。技术性壁垒涉及面非常广。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过程看,其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3)法规标准日趋严格。各国为有效保护本国市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标准和法规日趋严格。如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营养标准和教育法》,加强了对食品标签的管理职能,要求FDA对营养的正确标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与FDA相关的法律《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等。
(4)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许多国家可以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灵活机动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加大,更多的引发国际贸易纠纷。2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
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更愿意采用技术壁垒这种隐蔽性高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我国出口的产品如果达不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就会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场。有数据表明,2005年,浙江共有33.6%的出口企业遭遇国际技术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从2004年的25.5亿美元上升到58.5亿美元,增幅超过一倍。
(2)使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知之不多。企业只得通过贸易商社索取标准,即使得到标准,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订版本。这样几经周折,厂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很苛刻,我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往往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企业倘若要满足对方要求,势必修改设计、改变工艺,这会相应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由于我国的认证体制尚不健全,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进行多次的重复检验和昂贵的检验费用,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另外,对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认证,国内采购比较困难,大多要从国外进口,成本也将提高。
3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思考
要冲破技术壁垒的限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企业应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目前国家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是管理体系认证的组成部分。我国标准要全面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在继续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企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于由于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贸易壁垒,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国际间已达成的协议,我们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同时,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国情来对待。对具有明显的歧视性措施,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3)建立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尽快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技术咨询机构,及时收集有关国家和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国内各级技术标准化机构及有关单位,直接为我国企业、部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活动,包括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本国法规、标准的解释与认可以及对有关国家技术法规的评论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制定工作,而且对我国有特殊利益的产品,如纺织品、大米等,应设法请求磋商,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掌握标准的制定权,就意味着占领竞争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