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理学课程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未来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素质,呈现出个别素质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失衡、总体素质偏差等突出问题。说明高师艺术院校在学生管教方面还缺乏一个相对规范且科学的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从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双重特征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艺术生难管”的问题。
一、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高师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在顾及艺术专业人才的独特性的同时,将其个性发展与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起来。
思想特征:艺术生思想前卫,思想中有唯美主义倾向;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目标;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自信积极,但看问题欠客观。
行为特征:艺术生注重个性发展,外表、服饰和言谈举止求新、求异甚至求怪,行为上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独行,散漫,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淡薄。
思维特征:艺术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考虑问题过于感性,易冲动、欠理性,忽视现实基础。
学习特征: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严重,这几乎是艺术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
心理特征:艺术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外界刺激敏感,自尊心强,缺乏现实考虑,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群体,不容忽视。
针对高师艺术生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思考,仔细观察,擅于发现艺术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艺术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的带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开展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师艺术院校采用以学校宏观管理为核心,设立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学工部是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便于学校的宏观管理、把关,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
2.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大多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导”“学生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立下汗马功劳。
3.辩证的认识论,是建立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体系模式的哲学依据
辩证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不穷。这就是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的全过程。高师艺术院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去粗取精,吸取精华,上升为理论,大胆探索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模式,以指导和加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展需求。
三、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师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三步曲——“礼、理、情”
高师艺术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与对策,争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占主导位置。针对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特征,通过“礼、理、情”的思教理念,将思政教育着眼于礼,寄情于理,情理结合。与学生交流应注重以礼相待,疏导为本,创造和谐自然的谈话环境和交流平台。彻底消除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的不成熟和错误认识,做到耐心细致,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攻其心理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结合。
2.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任重道远。学校应在思政教育中始终坚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同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情感优势和榜样示范作用。利用艺术类课程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3.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替国造士,为民求知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基石,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深化艺术类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将诚信责任、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渗透在职业理想教育中,是保证师范生成才的关键。超级秘书网
4.关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构建和谐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一支高速发展的队伍,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之艺术生自身敏感、脆弱、多虑的个性特征,是大学里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并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减少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危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办法是“事”与“器”的关系,而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盾,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高职学生在学习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变为职业素质是我们需要破解的难题。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培养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精品课程建设中,坚持以金属热处理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掌握金属热处理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金属热处理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在金属热处理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和解决实际操作技术问题,成为高级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主要技能:①掌握常规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能编制钢铁件的典型热处理工艺;②能对热处理设备、常用的工装及辅助设备、热处理炉的温度进行测量与控制;③会典型零件热处理的基本操作;④能进行表面改性热处理的工艺制订;⑤能进行化学热处理的工艺制订;⑥掌握复杂工件的畸变规律与矫正方法,掌握分析判断工件变形的原因及预防工件畸变的方法;⑦能借助金相检验报告判断材料及热处理质量的方法,能分析工件淬火产生常见缺陷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补救的方法;⑧能对金属材料进行常规检验及对常见的热处理缺陷进行分析。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根据热处理典型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金属热处理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热处理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围绕热处理设备操作、热处理工艺的编制、典型零件热处理的操作技能等典型工作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了8个学习情景:①热处理工艺准备;②热处理设备与操作;③退火与正火;④淬火与回火;⑤表面改性热处理;⑥化学热处理;⑦复杂工件的畸变规律与矫正方法;⑧质量检验与缺陷分析。通过对8个教学子领域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在金属热处理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并具备编制热处理工艺的能力和热处理操作技能。同时编制实训指导书,完成实训室实训项目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使课程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在本课程8个学习情景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按“理实一体化”展开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讲授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表1列出了8个教学情景所须学习的内容、项目和使用的教学方法。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针对热处理岗位群的职业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以金属材料热处理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以满足就业岗位对所学人才能力的要求为宗旨,进行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教学宗旨,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热处理生产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分析,以学习内容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计创设“三结合”的学习情景: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相结合。按照热处理生产岗位的需求,以热处理工的职业标准为依据,设计了8个学习情景。课程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参考热处理岗位群多工种的职业标准,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情景,每个情景由若干项目任务组成,形成8个教学情景。各情景教学内容以热处理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初级工—高级工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实训项目,进行单元考核。由于教学内容考虑了工种职业资格的需要,不仅适合教学,还可作为企业员工培训教材使用。
3.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传授的知识系统、严密,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但弊病也十分明显:其一,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其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其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其四,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动手更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为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既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又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4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4.1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课程实践性强,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突出“练”,边讲基础知识,边应用到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当下发了项目任务书后,学生必须积极学习基础知识,才能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分析、发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系统式学科教学体系,提倡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以“够用”为主,更多突出技能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是要兼顾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合理配置。任务的设计很重要,它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任务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岗位对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4]。通过项目任务和专题设计等自主学习方式,体现学中做、做中学,活学活用,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训项目的开发应用,解决了困扰热处理技术专业进行生产性实训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通过系统实训,不断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岗位操作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人竞争学习模式向团队协作学习模式的重要转变,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适应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以“淬火与回火”学习情景为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表2、3所示。
4.2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遵循了职业成长的规律。以学习情景4的淬火与回火为例,设计了2个项目任务,项目8与项目10虽然都是淬火与回火工艺,但前者是试样的淬火与回火,后者是零件的淬火与回火,项目任务书如表4所示。2个项目任务中,1个是实验室试样,1个是轴,在编制淬火工艺时,淬火方法、加热温度、冷却介质、加热设备的选择都有差异。20钢、45钢、T10钢制试样按AC3或AC1±(30~50)℃的原则选择加热温度,按t=αkD选择保温时间,在箱式炉中进行加热后,以水作为介质进行冷却即可获得马氏体组织,硬度达到55~63HRC。对于轴,从技术要求上看,心部和表面硬度不同,在选择淬火方法和加热设备时需要充分考虑。结合材料65Mn淬透性曲线,可采用水-油双液淬火的方法进行处理。操作时掌握好在第一种淬火剂中的停留时间,同时注意上下移动工件。2个项目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工艺编制和操作技能由生疏到熟练,遵循了职业成长的规律。
4.3构建了TEST评价系统
评价的实质在于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评价学生的理论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目标导向[5]。传统课程的考试都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闭卷考试,这对该课程的学习来说是有局限性的,它难以测试学生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故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构建了TEST评价系统。新评价系统构建思路重视考核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过程的动态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TEST评价系统是指课程总成绩由教师评价(T)、企业工程师评价(E)、学生评价(S)、总评价(T)组成。教师评价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进行相应的评价。企业工程师评价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从加热温度、加热设备、保温时间、冷却介质的选择进行考核评价,学生评价是对各组查阅资料、PPT的效果、汇报表现、实训准备和完成情况进行互评,使评价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总评价(T)由项目考核(40%)、期末考核(30%)、过程考核(30%)组成。其中项目考核由教师评价(T)(15%)、工程师评价(E)(15%)、学生评价(S)(10%)3部分组成。为方便不同角色对课程进行评价,开发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以不同角色进行登录,即可完成T、E、S的评价,理论考试课由网络系统根据考试大纲生成不同的试题,可进行在线测试,最终由系统按不同角色的权重自动生成总成绩(T)。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资源库社会评价系统中,用人企业登录后可对毕业生进行评价,教师根据企业的评价对教学进行改进,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培养出大批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5教学效果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金属热处理工生产工艺课程于2012年获批云南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如图1所示。金属热处理生产工艺的教学改革从2010级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开始实施,为了对比教改前后的教学效果,分别对采用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试卷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成绩优良率和平均分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不及格率明显下降。通过4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每次课都有不同任务,带着任务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完成项目任务,把任务完成的结果上传到教学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得到项目考核的成绩。最终成绩中,项目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30%,过程(作业和考勤)考核占30%。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动摇,以项目和任务作为载体,运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理结构,并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界定主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进行。从质的维度上看,主要是看学生的行为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班级规定。从量的维度看,主要是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否经常发生;问题行为的强度是否影响了课堂纪律或他人学习;问题行为的持续时间有多长。②
在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过程中,有一点必须强调,即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的限制,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不能以此作为学生优良、好坏的判断标准。
二、内隐理论
内隐是指相对于外显而言的、为常人所难以关注到的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它难以为人所察觉,却真真实实存在着,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内隐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是包含了内隐智力理论、内隐个性理论、内隐压力理论、内隐领导理论、内隐绩效理论等理论的理论体系。Ross(1989)在研究内隐理论和个人成长历史建构关系时认为,内隐理论是类似于图式的一种认知结构,包括对事件特征的内隐特性的具体信念,以及对时间特征稳定与变化条件的一系列原则。③
最早的内隐概念是Polany在1958年的《人的研究》中提出的内隐知识的概念。他将知识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内隐的知识是指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而难以用言语表达、传授的知识,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1985年,Sternberg也提出了内隐知识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下获得,它帮助个体达到他们个人所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目标。”内隐知识具有自动性、粗糙性、抗干扰性,外显知识根植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的积累、理解及应用都依赖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被意识到的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是外显知识的根源。
本文所提及的内隐理论并不是内隐智力、内隐个性、内隐领导等内隐理论体系的子理论,而是从心理的角度关注个体情感、意志、兴趣等易被常人所忽略的因素来分析问题的思维倾向。
三、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个体的心理特点是个体行为表现的心理因素。行为主义倾向的学者在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的时候,会从刺激、强化等角度思考问题。因而会得出,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当,从而给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强化,促使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然而,从小学生内隐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会有不同的解释,具有如下特点。
(一)渴望被关注。
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尊重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小学生尚未踏入社会,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主要由父母承担,因此这两项在正常情况下能得到满足。而更高级层面的爱与尊重的需求则需要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到满足。小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渴望被关注。在我们对某位学生的访谈中,有一位同学这样跟我们说:“老师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从来都不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这反映出,这位学生极其渴望被老师关注,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二)意志品质薄弱。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特点,意志品质尚未发展完善,易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等课堂问题行为。在我们的观察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上课时东张西望、不看课本、发呆等,这些情况在我们发放的问卷中却并没有反映。在对“老师上课时,你会怎么做?”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中,96%的学生选择了“认真听讲”的选项。在分析这个差距的原因中,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还不能意识到自己上课的状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处在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向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思维方式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思维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这个提升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生是不平衡的,很多学生思维的抽象水平及意志品质并不是很完善。
(三)兴趣不稳定。
小学生年龄特点在兴趣上表现为极易对某一新鲜事物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又极易被其他信念刺激所转移。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每当将做某个游戏或者看某个视频的时候,学生普遍表现出十足的兴趣。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或者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其他方面了。在我们的问卷中,对于“你喜欢哪个科目?”问题的回答上,70%以上的同学都选了3~4个科目,只有少部分同学选了1~2个科目。这表示他们自己本身对自己的兴趣不清楚,而且兴趣不稳定,极易改变。
四、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从小学生情感、意志、兴趣等内隐心理品质的特点,我们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的关注度不够。
目前的小学班级规模普遍是30人以上的大班化管理模式。因此,教师在精力分配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倾向于点成绩好的同学发言,每堂课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近40人的课堂,真正与教师对话的学生10个都不到。这样不均衡的课堂互动方式,导致教师的精力在学生的分配上不均衡。那些经常没被点到的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老师不会点我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不关注我。学生被关注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代偿“渴望关注”需求的缺失。
(二)生理发展不平衡,意识品质薄弱。
虽然小学高年龄段的学生可能已经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一定深度。但是就整体而言,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尤其是在意志方面还十分薄弱,具体表现在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分心。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经常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其实,这种现象是那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表现。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不应该对其经行批评、指责,而应该积极引导,在课堂上与不同的学生的加强互动,用丰富的刺激(故事、图像、互动等)吸引其集中注意力于课堂。
(三)兴趣多样而不稳定。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极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因此他们的兴趣随时可能产生;又由于其兴趣具有不稳定性,这种兴趣常常又会稍纵即逝。因此,即便一些年轻的老师通过视频、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但还会有部分学生会分心,做其他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做的是选择游戏、视频、图像等新鲜刺激方式吸引学生时,要注意这些刺激的本身的变化性。就是要选择本身具有变化性的刺激来吸引学生,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扩大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这种生生间的交流会将课堂的新鲜刺激成几何级放大,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结语
从内隐理论理论的视角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可以发现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源不是教师管理方式不善,而是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在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的独特表现,教师需要对小学生阶段性的心理特点特殊处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其心理特点的角度因势利导地选择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策略,才能达到改善课堂秩序的目的。
注释:
那么,怎样才能用课堂生成学理论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要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课堂中可以产生哪些动态生成。
1.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这一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中会出现动态生成。
如人教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中我问到"《箜篌引》到底要怎么样读才能让我们的作者二十年之后都忘不了呢?"学生当中,特别是一些诗歌朗诵爱好者立刻就在座位上开始练习诵读了,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于是,我就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录音,就让学生自己读,我就根据他们诵读的情况加以指导,可以增强他们的朗诵水平,还可以培养一种爱好,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得出的效果要比听录音磁带好的多。有学生多年以后提到这一次课堂还记得很清晰。
2.在处理文殊的修辞或是有深意的句子这一环节中,学生有突发的质疑也会产生出课堂生成的契机。
如笔者在上人教版必修时讲到曹操的《短歌行》,有一个学生在课堂的中间突然说道,老师,曹操真是一个"奸雄"吗?由于他声音很大,全班都听见了他的话,哄堂大笑后,班上其他同学马上就有回应,有的说就是就是,有的说不是。笔者本可以以教师身份制止他们,但是我让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当中的关于曹操的人物形象,"爱才,赤脚迎许攸""仁爱对关羽""渴望结束战乱,统一天下"……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个全面的曹操。这是笔者就借机鼓励学生课下去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原著。这样笔者就做到了启发阅读的作用。
3. 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在对课文的内容或主题思想进行讨论时,经常会提出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可能都会归入教师的面前,这也是教师课堂生成的一个契机。
如在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阅读当中,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有学生就提出,"老师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古代的诗歌当中的炼字呢?"这让我很高兴,立刻就出了一道诗歌题目: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陇右尹继高三十五书记》)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到底"起、落、疾、下、浮、飞"哪一个字好。这样学生在课堂还学会了赏析诗歌当中的妙字,可真是一举两得。以后课下遇到诗歌当中的炼字,学生也会多思考,到底这个字用的好在哪里,能不能用其它字来替代。
4.学生的课堂上犯的一些错误,往往也是教师课堂生成的重要契机。
教师往往可以利用这些错误加以"找错""析错""纠错",通过这一过程来活跃课堂。如果教师觉得某个错误具有代表性,很多的学生都会有,也可以当堂予以讲解,以免学生对所读课文产生误解。
二、要注意课堂生成学理论运用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1.课堂生成不要无理取闹,要始终紧紧围绕着阅读课预设的教学目的。
很多时候,课堂引发的一些问题是因为一些学生的故意起哄,此时教师不应一味迁就,否则会远离教学目标,而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争论了。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生成应有选择性。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适合在课堂上展开,可能有的只是极少数同学感兴趣,大多数人不感兴趣,所以教师不要盲目展开。
3. 要本着多备少讲的原则,充分备课。
上课生成决不是提倡少备课,而去等着上课生成,而是要做充分地对阅读材料及其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提前做好生成预测,这样上课才会左右逢缘,从容有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27-1
近年来,有学者专门就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使学生越学越没问题,而美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富有创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中国这种传统教学(也称没问题教学)的弊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开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已形成共识。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切入点”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精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人皆有之,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它需要教师对学习者好奇心的精心保护。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奇异思想,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使其充满“?”。只要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注重培养学生“每事问”的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卡”,鼓励学生思考,使之形成“每事问”的习惯,使提出问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提问卡可以设计“姓名”、“班级”、“时间”、“问题所属类型”、“问题及要求”、“教师回答”和“学生追加提问”等内容。学生有问题就可以领卡填写,教师针对所提问题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通过讨论等各种形式融在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科学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否提出问题并有解决方案等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这样,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也使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疑问从何而来?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疑问来自思考,思考才能做到“心悟”。“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读书必须想到质疑,敢于质疑。要质疑必须思考,思考才能“濯去旧见,以求新意。”思考才能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思路,才能有新的成果。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和超越,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和对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的怀疑就没有伽俐略的落体理论;没有对“热质说”的批判人们就无法认识热其实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敢于怀疑已成之见。
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多样化的原则。这种多样性要求分别体现在内容资源的多元化和课程组织的多样化。
一、内容资源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基本都遵循“注意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指导思想。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样必须重视这一点,并需要进一步地开阔视野,注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广泛性、多元性。
1.自然风光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赞美自然风光,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谴责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但因其数量甚少,批判力度有限。加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没能将其置于生态学的高度加以讲解。在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也应将自然放在与人平等共生的地位。需要注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环境破坏行为的谴责,充分发掘社区环境乃至校园环境中的自然风光,将它们有效地利用起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和学生语文生活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2.文化风俗
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并发挥校本课程资源所具有的传播优秀文化的功能。传承历史积淀下来的经典文化精神,比如“仁者,人也”“人无信而不立”等等。注重发现民间文化中的精华,比如,精湛独特的民间手工艺绝活、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习俗等。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要密切关注本土的文化风俗,这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最鲜活、最贴身的文化资源。
3.个性体验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由许多个体参与形成的整体互动的教育活动,学生的个性体验是这一教育活动的深层体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注重对学生个性的重视与研究。应该善于发现和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并且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获得独特的知识体验。
二、课程组织的多样化
综合分析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体系大致分三类:“以阅读为基础的”“以作文为中心的”“读写结合,严格设‘法’布‘点’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与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这点与生态教育者所强调的“教育必须具有爱和亲密的精神特质”也是相一致的。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应当有意识地将活动、比赛、特长等适合学生学习天性的内容整合到课程组织中来。
1.活动
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组织的活动也是多样的。比如,围绕某一话题的小组讨论。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的学术沙龙都有互相讨论的传统,这种讨论有助于师生交流思想,利用群体的力量共同探究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增加彼此的了解,改善和发展人际关系,此外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大的视野、更多的交流和更深入的思考。
2.比赛
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比赛已不再是传统理解的那种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比赛,而是你我共存、共生的比赛。此时,比赛的目的不是获得名次,而是注重大家的参与感,注重比赛中群体的协同和群体能力的提升,培养大家共生的生命意识。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可以尝试开展的比赛有:听写我能行、古诗词背诵比赛、现场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
3.特长展示
当然,有很多教学模式也都注重学生的需要与个性差异,“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人生长,特别是情感的发展。”然而,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更侧重把学生的特长引入到课程的组织中来。比如,擅长书法的学生写下一首古诗词,擅长绘画的学生为其配上一副精致的插图等。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只有在内容和组织方面充分发挥其多样性特点,才能充分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实际状况、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有效地发挥校本课程的补充,从而促进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1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目标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性质是医疗行业准入考试,是即将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必须参加并通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试.2010年8月14日,卫生部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师资格三段式考试制度也正式提上日程,我国的执业医师考试改革正式拉开序幕[2].已有多所医学院校正在进行新的执业医师考试改革试点,这项改革最终将随着执业医师法的修改进而全面展开.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医师的执业能力,与国际接轨.新的执业医师考试第一阶段的通过率将成为评判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一阶段的考试通过与否很可能与医学生有无资格参加临床实习,能否顺利毕业,能否获得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等产生密切的关系[3].针对执业医师考试的改革,医学院校更应该注重临床知识的实际运用.基础医学综合知识面较大、分布广,且在执业医师考试中占分较多.以执业医师考试改革为契机探索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是有效促进医师执业能力提高的较好途径.
2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现状及问题
临床专业认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就是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其目标是强调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基础阶段的知识融合和运用.当前,许多高校将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放在大三结束后或大四下医院见习前这个时间段,试题由相关教研室按照各自课程教学要求组成试题融合而成,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考试后分析反馈由各自教研室进行完成[4G5].因此,笔者认为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完整的基础医学综合试题库,考试题目只限于教材,对于课程间知识点的联系、案例分析,尤其是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联系的主观分析题目极少,造成学生联系临床运用能力难以提升.二是题型尽管多样,但与执业医师考试题型不相匹配.有些课程的考试题型多年一样,即常见于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而缺少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病例分析等应用型题型.有的试题竟出现年年考、届届考,很少改动,使师生形成固定思维[6].三是考试评价机制落后.试卷考试完成后由各自教研室组织阅卷、分析.考试以分数为目标,不能形成良好的反馈改进措施,因而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四是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既不是课程考试,也不是毕业考试,考试的学分计算及未通过的处理尚未统一,版本多样[7G8].因此,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达不到新形势下的临床医学生培养要求.
3探索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
为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指导,在临床医学专业探索“三段式”考核改革,即基础医学综合知识考核、实习前临床基本技能考核、毕业前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努力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毕业生.长沙医学院于2015年开展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探讨,开展了系列改革,这使得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医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1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命题委员会
经学校批准,由相关学科教授、专家组建成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命题委员会.命题委员会认真研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以此为依据,讨论各题型数量、分值、难易度等,命题中确保各学科知识点交叉融合的应用题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这使得考试达到基础与基础的联系、基础与临床的联系.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程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委员会对往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研究分析,分析结果用于改进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3.2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
依据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结合该校实际,选定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七门课程为主要考试课程.试题库命题方案要求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8%,超大纲的内容试题量占2%.题型采用执业医师考试题型:A1、A2、A3、A4、B1五种题型.题量、难易度适中.要求题目减少机械记忆的知识点,增加综合分析的试题,要有利于考察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9].如何将基础医学知识全部用选择题体现出来,这是该校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将基础知识结合临床转换成A2、A3、A4等多种题型,但又不能过于临床,且需要建立试题库,这是该校考试命题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3.3进行机考
为提高执业医师考试模拟仿真程度,应训练学生对考试场景的适应[10].该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了高标准的计算机考试机房.学生的理论考试都在机房中进行,其程序、场景等都与真实执业医师理论考试相同,确保了学生考试成绩的可靠性.无纸化考试改革,着力解决考试方式与考试规模的适应性,提高考试工作效率和克服传统考试的问题[11G12].
3.4加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管理制度建设
科学的考试管理制度有利于考试、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考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的考试管理制度能够保证考试质量,也是营造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措施.该校的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在教务处考试中心的指导下,由基础医学院负责实施,考试实行考教分离.现已经初步构建了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模式且形成长效机制.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成绩单独计算学分.如果该项考试不及格,将不能进入临床见习,必须经过强化训练补考通过后才能进入临床见习.通过建设一系列考试管理制度,促进学生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促进学校及系部对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规范化管理[13].
4改革成效
军医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无疑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促进军队院校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全面落实科技强军战略和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进入“十二五”后,随着新老交替,不少青年教师将逐步走上讲台,如何巩固“迎评创优”成果,继续保持教学优势,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高校值得探讨和关注的课题。现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就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青年教师要主动作为
就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青年教师而言,不仅担负着繁重的医疗和科研工作,而且常年承担着临床实践教学(临床见习、实习)任务。近年来,一批青年教师获得资格认证后,已走上讲台开始承担课堂教学(临床专业课)。青年教师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人才群体,其医学理论知识和学历结构尚能较好适应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和课程的限制,均未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训练,对教育规律和原则、教学技能和人才培养等知识相对馈乏。又由于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还缺乏教学经验,因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所谓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传授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的能力(1),是课程标准理解能力,运用教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授知识能力,指导学生能力,调控教学活动能力,熟练地运用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集成和应用。因此,青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勤奋钻研和学习,并勇于实践,才能驾轻就熟。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成为临床教学的骨干力量说明,只要青年教师明确教书育人的使命任务,主动作为,力行师德,就能够脱颖而出。
(二)增强教学意识,促进教学相长
青年教师一般存在着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行政导向,其实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青年教师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时切不可有所偏颇。医疗、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学的过程也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再学习。在今天,青年教师更应正确地处理好医疗、教学、科研三者的关系,使之更好的协调发展。只有强化教学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按学生的专业、兴趣、需要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共同提高。
(三)坚持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扩大知识面
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经过培训走上了讲台,在授课时明显地表现出专业知识面的不足和教学技巧的缺陷,看屏幕较多,不能脱离教材,不会旁征博引,延伸知识面,不能恰到好处地结合典型临床病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语言表达平淡无味,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使得授课效果大打折扣。说明知识的匮乏,是很难胜任课堂教学的(2)。
作为临床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是事业发展和教学的基础。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专业知识不等于教学能力。如果说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那么人文知识则是提高青年教师人文素养的必备条件。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各类文章、书籍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社会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青年教师唯有博览群书,才能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拓展知识面,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3)。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怎样使教学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以适应教学的要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多年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单位有计划地送出培训外,主要还是在岗培训为主,一般从旁听→带见习→实习→小班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确定上理论课前,须获得资格认定,经过试讲合格后方可登上讲台。因此,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实践,培养教学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自己的天赋优势和聪明才智,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去感染学生,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主动为学生讲解临床知识与技能,主动为学生讲授临床专题等,为日后登上讲台进行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教学基本功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能力就是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我们看到,教学基本功往往是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最薄弱环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基本功”的含义是“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基本功的范畴较为宽泛,但作为青年教师还是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起。
1.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要讲好一堂理论课,离不开课前较完美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源于对课程标准的透彻理解,依据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钻研教材和驾驭教材。重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归纳、取舍,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明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目的和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习。要认真思考如何导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怎样突破难点内容,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板书,在什么情况下和学生互动,双语教学的比例,如何把握好教学时间,如何做好课堂小结,如何布置复习思考题等,都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p#分页标题#e#
2.认真撰写教案
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应用教材、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的依据和具体计划,集中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师应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撰写教案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系统地体现出学生需要了解、理解和掌握(应用)的知识节点,重点和难点内容清晰明了,整个教学内容即前后衔接联系紧密,又层次分明。如外科疾病,采取以器官系统知识点为引导,以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从解剖学考虑,是何系统、何脏器发生病变;从病因学考虑,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或由其他原因造成;从形态学考虑,根据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组织或器官有何形态改变;从病理学考虑,组织或器官有何病理改变;从病理生理学考虑,病变器官有何功能改变;会出现什么症状、体征;如何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和原则。这样使知识系统化,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突破难点。因此,只有认真撰写教案,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更好地驾驭课堂。青年教师撰写教案尤其要克服拷贝教材,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无体现,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小结和复习思考题质量不高等问题。
3.学习、掌握和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随着电教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功。因此,青年教师应学习电教理论,积极参加电教培训,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与水平,合理地将电教手段与其它教学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有规范性要求的,切忌随心所欲,粗制滥造。
4.板书
随着课堂电教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板书的作用逐渐淡化,特别是青年教师,授课完全依赖多媒体,对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板书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板书可有可无。课堂教学不是学术交流,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缺乏板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也是不完美的课堂教学。正如现代化的医疗诊断仪器不断更新问世,但始终不能替代医生的问诊、查体(视、触、叩、听)和听诊器一样。因此,板书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对授课内容有重点地、系统地在黑板上展现出来的艺术(4)。板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5.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
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就是以语言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协调配合应用,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作为教师,应当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一是力求准确严谨,规范地应用医学术语来揭示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有理有据,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把握好语言节奏,抑扬顿挫,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流畅生动的语言,必然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注重语言口才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杜绝语言表达不连贯,言不达词意,不规范用语用词,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等问题。
(六)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
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通常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如果青年教师总是能够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师学习,吸纳和借鉴他们的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思考感悟,无疑对自己在学习和借鉴中提高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认识和克服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而言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强调的是,青年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增强教学科研意识,积极申报各类教学科研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促进教研相长,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宋春燕.牛道生.论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