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与环境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5: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与环境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与环境论文

篇(1)

(一)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保证了对网络教育的持续投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依然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十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期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国库殷实,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同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居民对教育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支出也持续增加,从而保证了网络教育的持续投入。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的要求为网络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报告同时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部分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新的工作岗位。他们在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科技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更需要各级各类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网络教育为各类在职人员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甚至开展协同研究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通过网络教育手段,他们可以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碎片时间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二、社会文化环境与网络教育有关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般包括社会成员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教育水平、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流动性等。影响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上学观念受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且在教育的投入上不惜血本。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消费已经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这种重视知识和教育的思想,构成了网络教育的市场需求基础。

(二)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

现在的年轻一代成长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娱乐和学习在这一代中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他们习惯了使用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工具;相对于面对面交流,他们更愿意在线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前辈相比,学习方式必定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们会更加适应和喜欢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方式。

(三)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已经逐步取代工业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科技和知识成为经济活动甚至生活中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和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发展迅速,这种迅猛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为了与这种变化和发展相适应,人们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必须持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的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很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总目标;我国也大力推广和积极实践终身教育理论,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先后写入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报告,并作为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40%左右”,并将“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被包括决策层和普通民众普遍接受并积极实践。而“终身学习”的首选形式就是网络教育。

三、技术环境与网络教育相关的技术环境

是指能为网络教育顺利实施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水平、条件和学习者及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等。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网络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影响网络教育的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硬件技术能为网络教育服务的软硬件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服务器、通信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远程学习及管理平台等。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服务器的性能越来越强大。高性能的处理器、大容量硬盘和内存、基于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的近乎完美的系统总线架构等技术,保证了服务器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为网络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硬件技术基础;融合了卫星广播网、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综合网络系统的通信网络为网络教育中各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高清视频录制设备和技术、音视频转换、动画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和视频直录播和点播技术,在网络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具备强大功能和良好易用性的网络学习和管理平台,在具有更强交互性的web2.0和web3.0出现后,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完美的远程管理和虚拟学习环境,并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实现实践和实验教学内容。另外,各种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为网络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伴随着“云计算”出现的“教育云平台”是未来网络教育的基础架构。这种教育云平台包括了网络教育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教学资源和教育社交平台,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可以向网络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教育云平台广泛应用会使得网络教育进入一个高质量、低成本、覆盖面广的崭新发展阶段。

(二)终端设备网络教育中的终端设备

是对学习资源进行处理、传递和接收的平台,也是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相互交流的平台。现阶段所倚赖的终端设备主要包括pc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性能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为一般民众的生活必备物。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3G和4G技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高性能不仅为现有的网络教育学习者提供了便利,更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规模庞大的潜在学习者。

(三)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网络教育的核心

前文所述的软硬件技术和终端设备都是为处理、呈现和传输学习资源服务的。它为网络远程学习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课堂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对学习活动进行管理,并对学习者给出学习结果评价。网络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在此基础上,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教育学习资源,为网络教育的质量提高并吸引更多学习者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阶段网络教育的学习资源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其特征主要包括非线性、超文本(超媒体)、动态性、交互性、海量性、易重组与易复制等,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设计合理、内容丰富、媒体多样、导航清晰的网络课程,高清视频课程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微课程。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能满足学习者对资源的知识组织、多样化、泛在性、可选择性、个性导航等需求,也能支持各种学习终端,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泛在学习”。

四、总结与建议通过对影响

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主要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即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在得到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大力支持,处于一个最佳的发展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如果以目前的节奏发展下去,网络教育虽然不至于会取代传统的全日制教育,但至少代替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形式,会成为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主流教育形式。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但是也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支持薄弱、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大量重复建设、学习成本居高不下等。

(一)加强学生支持

如果说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等是网络教育的基础和核心,那么学生支持应该是网络教育质量的保障。学生支持包括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学习内容方面,后者包括技术、情感、经济等层面。有效的学生支持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而且能帮助他们克服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孤独感,增强存在感和成就感,提高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的学习一直在有老师现场教导、学习目标明确这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一旦他们的学习时间、方式、任务和进程等完全由自己控制,许多人往往会不知所措,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无论是学历还是非学历,都存在强调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建设,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支持服务。

篇(2)

二是成本障碍。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尚没有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排污费不仅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也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这就使废弃物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如果不能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循环型生产的效益就不能显现,成本也很难收回。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消除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需要尽快调整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构建完善的环境税体系。

一、我国当前环境税费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税收政策方面,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太少。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产品(相机、剃刀、塑料袋等)以及煤炭等。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同时也无法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从而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由于规定不健全,税率过低,征税范围狭窄,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例如,自然资源的范围很广,可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海洋资源等。而我国目前资源税征收范围仍主要限于不可再生的矿藏品,对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大都没有征税。这使非税资源的价格由于不含税收的因素而明显偏低,以非税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下游产品的价格也偏低,从而导致对非税资源及其下游产品的需求畸形增长,使自然资源遭受严重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在施行的是排污收费政策,由于收费的非强制性且费额很低,不足以弥补污染物的负外部性,也起不到对排污的约束作用;同时,污染物收费依据为单因子收费(即在同一排污口含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按含量最高的一种计算排污量),这种收费依据反而给企业一种规避收费的方法。

二、环境税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及意义

环境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环境目标、调节纳税人行为、筹集环保资金而征收的税收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保护环境、资源为目的,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及浪费资源的行为而征收的专门性税种,它是环境税收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其他一般性税种中为保护环境和资源而采取的各种税收调节措施,如对纳税人治理污染、综合利用资源采取税收优惠措施,以及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加重税收负担。

1.环境税符合循环经济要求。

通过对自然资源征税达到减量化。环境税征收直接针对行为或产品对环境污染的破坏程度,而不是针对行为或行为的受益标准。这样一来,一些高环境成本而低效益的行为或产品就没有了生存空间。由于环境税专门设有保护自然资源的税种,这样使厂商投入的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受到约束,促使厂商控制投入的数量,提高生产效率,做到循环经济要求的减量化。

通过对废弃污染物征税达到再循环。向废弃污染物或污染产品课税,将促使厂商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废弃物进行多次循环使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通过对厂商给予税收优惠达到资源再利用。环境税对环保企业和节能行为进行优惠,不仅给厂商继续开展循环经济的激励,而且使厂商有更多的资金在企业内部继续挖掘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渠道,在企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环境税筹集资金,建立社会资源循环体系。环境税为政府筹集了资金,政府除了使用部分资金治理环境之外,可以用其扶持相关产业,例如对原材料回收这种“力气大,收益小”的行业进行财政支持;同时逐步在社会上建设生态园,将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构建在一个生态园当中,为资源的相互利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循环提供更大的便利条件,实现由单一企业的循环经济链向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升级过渡。

通过环境税促使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征收环境税,提高资源的价格,使污染者必然要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以求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另外,相互的竞争使整个产业朝着资源和能源生态化适用的方向发展,使先进的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技术迅速传播。

2.课征环境税可以扫除制约循环经济的两大障碍。

在处理价格障碍时,环境税由于有专门针对自然资源的税种且税率较高,同时对于再生资源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税收优惠,将纠正自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的使用价差,促使厂商在使用资源时从自然资源更多地转向再生资源,扫清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篇(3)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篇(4)

(二)清洁能源发展速度滞缓中国为了保持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高速发展,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但必须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污染,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使用就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对于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应大力发展清洁燃煤技术。通过对原煤的脱硫脱硝,采用燃烧过程中石灰固硫法,从而减少氮硫有害气体的排放。除此之外,应该大力发展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新建水电站、核电站,但这些能源发电的总量却不到全国用电的15%。与此同时,核电的高风险性也令国家在核能的发展上有所迟疑。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中国变停止了建造核电站计划,从而阻碍了中国核电的发展。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危机,发展清洁能源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的环境危机

狭义上,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广义上,环境问题又指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问题。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对能源的使用量也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而这些能源是我们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和必要的保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尽的污染。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由能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一)酸雨污染大气中的硫元素和氮元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来源。如果只有自然一种来源,比如微生物活动与火山活动,这两种元素的数量大体上是均匀的并且是无害的。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能源的使用,煤炭石油的燃烧,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造纸等工业活动的逐步扩大与进行,对这两种元素的人工排放量逐步上升到大自然难以消化的地步,从而导致一些灾害,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酸雨了。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巨大,能够导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死亡。同时酸雨也能够溶解建筑物,加快建筑物的腐蚀,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大气污染细粒子是大气灰霾现象的重要诱因,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能见度的下降指示了霾天气的分布,变化和严重的程度。当前我国东南部几乎所有区域的年平均能见度较60年初期都有约7km~15km以上水平视距的损失。中国城市PM2.5污染十分严重,北方城市和区域(如北京及周边省市)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8~0.10mg/m3,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0.015mg/m3)5~6倍,南方城市和区域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4~0.07mg/m3,超过美国标准2~4倍。雾霾天气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疾病和肺炎,我国如今的癌症高发率也与大气污染有着重要联系。

三、解决危机的方法

1)我们需要实行节能优先的政策。我们经济虽然这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粗放式管理使用上的,随着能源的不断紧缺,我们这种发展方式势必会被淘汰,因此,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篇(5)

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一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的要求。

(一)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过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鼓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对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吸引资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

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三)加快地区金融市场建设

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地方政府应重视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中对本地区的看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对自己给予支持。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政府服务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合并或取消重复设置的收费项目,进一步简化抵押、评估费用和手续,降低企业经营和信贷成本。

参考文献:

篇(6)

(一)遵义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估1.遵义市经济产业发展现状从宏观经济变量来看,“十一五”期间遵义市经济产业发展协调度有所优化,见表1。虽然遵义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但在产业结构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大部分地区都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效益不高,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下,见表2。尽管2010年遵义市第二产业约占GDP的比重为41.8%,但投入和产出不协调,仍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自“十一五”以来,虽然遵义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白酒、能源、材料、“两烟”、装备制造、名优特色食品、制药、化工、竹及竹加工、新兴产业等十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但新兴产业起步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水平,对遵义市资源开发、消耗和供需都有巨大影响。产业结构只是从宏观上体现了遵义市经济发展状况,为更客观评价其经济发展状况,需构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2.遵义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本研究遵循“可操作性、可测性、可行性、综合性”的基本原则,从遵义市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出发,在要素层方面选取了生活质量、经济效益、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五个指标层,在指标层方面共选取了12项指标,分别为基尼系数(B1)、农民人均收入/元(B2)、资金禀赋系数(B3)、波动系数(B4)、工业产值增长水平/%(B5)、GDP增长率/%(B6)、二元结构水平(B7)、霍夫曼系数(B8)、工业结构系数(B9)、经济密度/元.km2(B10)、财政收入/万元(B11)、人均GDP/元(B12),用以构建遵义市经济水平评价体系。(1)权重赋值信息源矩阵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可信,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权重赋值。[4](P88~94)该方法是直接根据客观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权重赋值,所以需要掌握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对总体经济水平的贡献量,权重与贡献量呈正相关。要获得不同指标的贡献量,就需要对各时间或空间经济发展因子原始数据建立矩阵,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各指标中提取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对交互指标的贡献进行定量描述,最终在识别贡献量大小的基础上,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从而让权重取值尽可能地客观、合理,有可比性。[5](P63~68)遵义市共有13个县级(县、市、区)行政单元,各行政单元的经济水平评价指标原始数据不同,根据指标的原始数据。

(二)遵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是环境管理、人类开发活动、自然条件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自然条件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种类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不同生态系统下,适应人类生存的程度,人类开发利用方式也有较大差异,由此带给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7](P21~27)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可靠性。本研究的要素层选取了环境污染、资源占有量、环境破坏、地貌、气候5项。并从要素层中提炼出了11个评价指标(D1~D11):水污染负荷、大气污染模数、水土流失占比、石漠化占比、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积、喀斯特面积占比、山地面积占比、年均降水量、气温高于10℃活动积温。由于前5项主成分的Ed值达到了91.291%,大于一般标准(>85%),所以主因子取前5项,计算特征向量并得到主因子荷载矩阵,再采用EOF法求出因子荷载矩阵。最后根据回归方程,并作归一化处理求得各指标的标准权重,见表6。最后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求出指标隶属度,并应用评价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出遵义市生态质量评价指数。通过表7,可以看出遵义市大多数年份的生态质量评价指数在0.5以上,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良好,在今后的发展中,遵义市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优势。

二、遵义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度

在对遵义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将构建协调发展度、协调度模型来对遵义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度进行分析。

(一)协调发展度与协调度模型本研究选用了离散系数表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离散系数表示的是组间数据的离散(或变异)程度,比较的是多组数据的变异度。由于观察值在数值含义、单位方面的不同,所以比较不同观察值的大小无实际意义,但是变异系数表示的是没有单位的比值,所以可对不同单位的观察值离散程度进行比较。离散系数(C)为标准差(S)与均数(X)的比值,代入标准差计算公式得出离散系数计算公式。

(二)遵义市协调发展度与协调度分析将计算出的经济发展评价指数、生态环境评价指数代入协调度(CV)、协调发展度(H)计算模型中,即可计算出遵义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CV、H及综合评价指数,见表8。

篇(7)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8)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探讨

如何实现经济管理的规范化,这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关注的问题。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可行的,必须从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出发,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全面。根据标准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企业一定要有一套具有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员工管理系统,能够在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始终运行有序,能够管理和控制,为企业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可以提供最有力的制度保证。例如:针对公路施工企业,它就是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能够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构建节约型的项目,实施精细化、精益化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对特定的项目如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实施是一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实施,促进低投入建设,能耗低、效率高,加强质量控制,运行“三标一体”管理,要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使“从我开始,从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到底,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进行质量研究,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坚持精细化管理,目前企业面临的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系统的使用是不够的,必须有优秀的管理和优秀的员工的技术支持,提高后,在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如何培养优秀的员工工作是关键。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优化配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第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必须坚持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的管理理念,坚持人尽其才,才能充分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员工收入和福利待遇,让员工充分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第二,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把做教育培训工作,做为重点,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加快技能人才队伍阵地建设,在更高的水平,突出特色,提高技能。坚持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大力促进职业培训,技能竞赛和其他有效措施,开辟技能人才培养的通道,最终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

3.提高企业管理工作者的权限和职责,企业管理工作者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起好带头作用,加大对员工的管理,收到员工反馈及时处理,处理问题及时解决,解决后及时的通报,向上级部门提出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好方案。明确企业经济管理方针和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使其方针和目标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和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方针与对策,使其与时展的步调一致,随着市场发展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发展。

篇(9)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阻碍

2.1经济方面

落后的经济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通常具有投入大量资金、较高的技术水平、成效较慢等特点。也就是即便环境保护项目再好,也通常由于资金问题而搁置。GDP传统指标加重了损耗资源与破坏环境。国民经济现行核算系统仅看重经济产值及其增加速度,忽略了资源的基础条件。这样就致使人们对产值的过分追求,不考虑损耗资源及恶化环境因素。

2.2制度政策方面

有些是指客观上在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能源生产补贴政策和农产品补贴政策等。环境保护制度缺少合理的激励体制。我国约束环保的机制要比激励机制强,缺少对制度自觉遵守的激励,消费者与企业被动遵守制度,甚至利用政策漏洞赚取利益。落后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促使我国产生了低下的自然资源效率和惊人的浪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中虚置的产权;流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严重不足。

2.3思想意识方面

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环境利益。我国长时间以来基本上采用了粗放的经营方式发展经济,重视发展速度与数量,忽略了发展质量;重视扩大外延再生产,忽略了扩大内涵再生产;重视开发自然资源轻视保护,重视应用忽略补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公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公民拥有的良好环境保护意识决定了生态环境,而公民环保意识密切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受教育情况以及建设法治水平。因此,一方面应当积极发展经济,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加强教育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法治宣传。

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3.1构建市场运作制度

市场竞争的重要成本是环境保护,其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竞争的范畴中纳入环境保护,对各类资源的市场价格积极理顺,利用竞争方式形成各种合理的环境保护资源。因此,构建一个环境保护的市场交易平台,利用市场化运作评估各种环境资源的市场价值,并且利用交易平台成功转化环境保护为一种竞争优势;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也标志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必须是企业,在环境交易平台中保持动态平衡;政府监管部门构建环境准入机制,在产业发展战略中纳入环境保护,保证企业得到投入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回报,鼓励企业更多的进行环保投资。

3.2设计产业化运作思路

第一,产业化运作需要依靠产业集聚发展,出现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提高了投入环境保护的应用效率,最终取得环境保护的收益;第二,产业化运作构建了独有的产业链,进一步在整个产业链内部实施环境保护,利用产业链条对上下游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有效解决;或者有效拉长产业链,在其发展过程中纳入环境保护,提高产业链整体环保优势,最终获得二者协调发展的产业竞争优势。

3.3需要有效的财税政策进行支撑

财税政策支撑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出公共品的经济特点,也就是环境保护不但是企业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公众行为,因此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公共品与成本支付积极承担。财税政策支持环保,其一能够有效减少企业支付环境保护的成本,并且促使企业将环境保护成本设置在改进领域;其二能够在财税上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进行惩罚,借此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推动其保护环境。利用财税政策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做好环境保护政策,为经济发展进入环境保护范畴提供重要动力。

3.4社会导向支持

一方面,在社会范围内对普通老百姓积极宣传环保,在公共层面上加强环境保护,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较好的外部条件,间接对环境保护的市场需求有效营造;另一方面,指导企业对环境保护采用实际行动,企业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社会职责,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篇(10)

伴着人们的生活、劳作和商业活动,历史文脉经过长久的岁月积淀慢慢地形成了,码头建筑物、牌坊、古树等都是历史文脉的物质要素的体现.而这些外在的景观形式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损坏,有的甚至已经较为破烂,因此要对码头的景观环境进行合理的整治.整治的重要原则是维护码头地区的景观肌理.首先,要对城市的历史文脉的肌理进行深入的挖掘,如空间形态、建筑结构样式等,只有通过对城市文化肌理的充分了解才能在维护历史文脉的基础之上,在码头景观设计中同时融入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其次,还要从保护及恢复历史遗产性空间的角度着重考虑,要重视已受损的历史空间在修缮和恢复中与周边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协调性.

1.2保留

文脉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记录时代变迁的车轮在城市中留下的痕迹,往往会选择对场地中的一些历史遗留物进行完整的保留,如房屋、寺庙、碑文、牌坊、古树、雕塑等.这些遗留下来的历史景观作为城市活动的历史痕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认知和探究某种历史现象的重要线索.将历史遗迹的基本构筑和空间形式保留下来加以强化处理,突出形式特征,使其文化内涵不减反增,更好地传承了历史文脉.

1.3重现

对于一些遭受自然或人为损坏的空间环境,采用景观恢复的方法,复原历史文化景观,让人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气息,使场所精神得以传承.这里所说的重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原貌的重现,一般是在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段中对历史景观的再现,在手法上一般采用修缮和局部复原的方式;另一种则是意向的重现,一般指一些结合特定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文化景观,由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因为一些不可抗的因素而遭到了损毁并无法在原地点重建.为了传承历史文脉,恢复历史文化景观的意境,一般选择在具有类似自然环境的地点进行搬迁重建.

1.4借鉴

在码头环境景观的设计之中,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并进行创作表达.文化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借鉴和继承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过程.通过借鉴一些传统建筑、构筑物以及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表达形式,营造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这样的景观空间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意义,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不仅让人们从视听感触上得到愉悦的满足,也从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1.5提炼

码头空间拥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及商业活动,也是历史遗迹容易残存的空间.而这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遗存,是地域特色资源中代表性、典型性的元素.可以对建筑样式和民俗文化等进行符号的提取,通过艺术的加工与再创造,用景观的语言来传承表达,让历史文脉焕发出勃勃生机.

2历史文脉在码头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载体

选取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码头和重庆丰都港口码头作为案例.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码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码头,由于其原有基础设施的破败,政府邀请景观设计师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当地的著名景点.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重庆丰都港口码头.丰都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丰都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汉墓群,还有闻名中外的“丰都鬼城”景区,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汉代文化十分丰富.它是长江三峡旅游的第一站,丰都港是大型游轮的主要停靠点.通过哥本哈根内港码头与丰都港口码头这两个案例,从空间形态、建筑、铺地、小品等4种景观表达载体进行分析比较.借鉴国外的码头环境景观设计中对于历史文脉表达方式,为国内的码头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1空间形态

码头是一个集交通活动空间、商业活动空间以及休闲活动空间为一体的场所,每种功能空间都有其相应特征.交通活动空间是码头所必有的,主要指进行客运和货运所需的集散空间;商业活动空间则是随着交通的繁荣而兴盛的,主要指码头上的物品交易空间和商业街巷;休闲活动空间则是随着码头功能的多样化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指码头上的休憩活动空间以及举行各种节庆仪式及民俗活动的空间.这些特定功能的空间是码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出布局合理的空间,才是景观规划设计成功的基础.在码头环境景观设计中,具体的空间形态应包括建筑外部空间、街巷空间、广场空间等.总的来说,码头是由城市内部空间向水系开敞空间延伸的滨水空间.在空间形态设计中,应根据具体使用功能以及地形水文条件,注重与水系空间和水系对岸空间的交流,参考优秀的传统空间形态结构,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码头景观空间形态.例如在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码头的景观设计中,其空间布局主要由餐厅、台式大草坪、码头服务建筑、塔吊廊道、船亭和游船停靠岸线组成.为体现码头的场所精神,采用保留其原有空间形态的景观手法,保持其整体空间布局简洁流畅的特征,营造出视野开阔、组织有序的空间。

2.2建筑

建筑作为立面视觉中心和重要的活动承载空间,应该在形式上反映地域文化和地方特点.一些原有的老建筑被作为文化标志保存下来并继续发挥其使用功能,而一些新建筑则参照了当地建筑的常用规模和样式并运用了地域性建筑符号进行修建.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所处时代、地点和使用者的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去识别和对比体验历史文化的存在和演变.

2.3铺地

地面铺装是形成码头区域的广场和道路空间底界面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铺装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载体,人们通过行走在地面上的感触从而感知空间肌理,具有特色的铺装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景观设计中,如保留场地原有的地面铺装,或是在铺地中融入历史或民俗符号、图案、色彩等,或是运用地方乡土材料表现其地域文化,会增加码头的景观特色,提高其文化内涵.铺装的细部主要体现在材料和样式的选择两个方面.为营造码头悠久的历史氛围,铺装材料应多使用当地在各个历史时期常用的乡土材料,如小青砖、卵石、石板、砾石等,常能体现出传统韵味,同时也应结合现代的使用功能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哥本哈根内港码头的地面铺装都采用砾石和石头为材料,并保留了场地原有的铁轨,不仅利于场地的排水,也重现了码头的传统铺装方式.同时,又对靠近场地内侧的路面进行了合理的整治,为方便特殊市民(婴儿车和轮椅)的使用,用较光滑的条石替代较粗糙的石块,形成2条“石轨”。

篇(11)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