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药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4: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药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药学论文

篇(1)

中药学人员首先应具备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中药使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等相关知识,并且具备与药学服务相关的药事管理与法规知识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

1.2专业技能

患者是中药学人员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交流能力及投诉应对能力是维护正常药患关系、保障工作秩序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1)诚信沟通。要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服务情感,与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确保患者获得有关用药的细节指导,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故的发生,尤其对婴幼儿、孕妇、老年患者,更应做到“科学、专业、严谨、耐心、热情”解答,细心地、全方位地解决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药师的良好形象,提高公众认知度,体现药师价值。(2)积极应诉。常言道,人无完人。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患者的投诉也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投诉时,要积极应诉,在第一时间及时、正确、妥善处理,切不可“生、冷、硬碰”。

2定位中药学服务的具体内容

2.1审方中药师应

在调剂前对中药处方的格式、内容等逐一校对。根据医疗需要,进一步审核药品产地、炮制方法、调剂及煎煮方法等,还需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对用药的适宜性、合理性进行审核。例如,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常见的炮制方法有醋制、鳖血制,而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疗效,如果医师在处方上只写柴胡就欠准确。这时中药师需要和医师及时沟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柴胡生品升散作用强,适于解表退热,如果强调疏肝解郁就写醋制柴胡,如果用于骨蒸劳热及疟疾就写鳖血柴胡。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决定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切不可小视。

2.2调配中药师

应该严格按照中药饮片调剂规程及《处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方和调剂,掌握剂量、别名、药名及炮制品等,查看有无配伍、妊娠禁忌等不合理用药,对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必须交代清楚。如先煎、后下、吞服、冲服、烊化等,按照医嘱单包,并注明煎服方法。调配含有毒性中药饮片的处方,每次处方不得超过二日剂量,对处方未注明生用的,应给付炮制品,调配完毕自查无误并签字,再交由复核药师复核,对外用药物在发药时要特别交代。

2.3中药不良反应

监测对药物误用、滥用和由此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动态监控并寻找原因,可以及时发现药物研究时未能预测的、严重的、罕见的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通过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把分散的不良反应病例资料汇集起来,定期上报给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4中药学信息服务建立中药信息的计算机应用平台

信息内容包括饮片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价格,完善中成药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规格、价格、用药禁忌等,建立药品供应目录,以备医师、护士和患者随时查寻。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档案,编写本院《药讯》,调查用药趋势及本医院或本地区用药情况等。

2.5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要求药师向临床推介新药,及时解答医护人员提出的有关药物治疗、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3开展用药咨询服务中药学人员应利用专业知识指导患者用药

最大程度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中药房窗口应张贴咨询服务标志,设立咨询台,配备相关药学、医学参考资料和书籍以及引导患者合理用药的科普宣传单。宣传内容应涵盖药品名称、适应证、用药方法、用药剂量、药品不良反应、替代药物、药品鉴定辨识、贮存、有效期、价格及报销情况。对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冲服、烊化、另煎等按照医嘱单包,并耐心说明煎服方法,将咨询内容详细记录在案,以备查考。

4加强中药房质量管理中药房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中药学服务工作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始终贯彻“公正、公开、透明”原则,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中药房整体工作呈现团结、严谨、有条不紊、蓬勃向上的局面。笔者根据多年中药房管理工作经验以及中药学服务工作的形势变化,提出提高中药房工作质量的一些建议。

4.1理顺中药房工作机制

协调好临床各科室与药剂科、中医与中药、西药与中药之间的关系,转变“重医轻药、重西轻中”的观念,提高中药房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药不再是中医的专利,其在医院的使用应该是全方位的。

4.2强化依法管药

在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指标和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目标管理。(1)对药品质量实行合格验收制度。由一名主管中药师专门负责中药饮片的质量检验,杜绝假劣药品流入医院。(2)科学贮存中药饮片。严格按照中药饮片的养护规程正确养护中药饮片,不定期抽查,在霉雨季节加大抽查力度,确保药品质量。(3)每天对配方人员进行工作抽查,将其配好的3~5贴中药严格按照处方规定要求进行检查,对其总量和分量的差异各按照±5%的标准做好合格率登记,每月进行评比,并根据评比结果奖优罚劣。(4)中药煎药室所煎药汁浓度、药汁量、药渣煎透情况及包装卫生、室内外卫生等均纳入考核。

4.3重视中药学人才培养明确

各级中药学人员的工作职责,满足中药学人员的需求,做好做细“走出去参加培训,请进来举办讲座”工作,制度化地开展“师带徒”工作,是提高中药房工作质量的保证。

篇(2)

1.1众多科研创新项目是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立的重要平台学院拥有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学位,1个省级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省级首批示范专业。其中:中药学学科为2009年省级B类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为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第二批特色专业和省级首批教改示范专业,药用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为省级首批基础课实验示范中心,2010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成绩优秀。2011年获得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药学类专业综合技能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1.2高端实验设备是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立的基础保障近5年来,除正常实验教学经费拨款外,学校向实验室建设投入了近1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教学条件建设,添置了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毛细管电泳、荧光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石蜡切片机、振动切片机、冷冻切片机、荧光电子显微镜、液质联用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实验室建设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室内装有封闭式通风环境保护,实验室的三废处理、紧急事件应急设施以及防火等安全设备,均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目前,学院拥有20个标准实验室和10个测试室。总面积达2200m2。此外,学院与学校科研中心的分子生物学仪器等大型科研设备实行资源共享,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进行创新研究拓宽思路,提供共享平台。

1.3实习(实训)示范基地是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建立的重要载体安徽中医药大学拥有多个教学见习基地,如黄山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及亳州药材市场药材鉴定实习两大专业课程见习基地,与亳州市、黄山市、绩溪县和舒城县等建立了校市(县)中药产业全面合作,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和中成药研发生产等基地10余个。另外,学院自建了中药标本中心,自有栽培的800余种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9万余份腊叶标本的中药标本和中药材标本陈列等已应用于实验教学,并发挥重要作用。还与安徽省药物所共同承担学校新药研发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2建立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的初步尝试

以本校2009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报名筛选,选定18名学生为项目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每4人一组,其中两组分别为5人。确立以药物制备和新药研发为主线,利用中药鉴定、中药炮制、有效成分提取、药物剂型确定、药物活性与安全性评价、药品质量控制等实验模块,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综合型实验的训练操作。具体采用中药组方:金银花+黄芩;蔗糖、淀粉适量;该方具有清热疏风,利咽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干、咽痛、喉核肿大、口渴、发热;临床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现将此组方拟设计成不同剂型,请根据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知识,充分考虑以上各味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以及临床功效,设计该组方的成药技术路线。试写明其原植物的鉴定、炮制、提取、制剂的工艺、工艺流程及工艺要点;并对相应的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如何对这些剂型的质量进行分析(提示:主要包括该处方中药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三部分)。另外,请按照组方的功效及临床应用设计该方的药效学研究试验方案。在近一年的实际操作中,学生结合所学过的中药学实验课程以及与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前后衔接,普遍提升了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创新能力。其中一名学生参加全国医学类大学生基本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通过建立围绕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中药学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专业实验技能模块为目标,将中药专业技能实验内容整合为中药资源、中药提取分离、药物剂型确定、药物活性与安全性确定、药品质量控制等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模块。使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综合性实验技能和素质、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经历由浅入深的模块式训练与培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3建立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的远景设想

药学院提供的良好条件基础和有效路径,使参与中药学实验实训中心的学生药学专业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等能力明显增强,中药学实验实训中心实践效果已得到充分体现。由于中药学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在建设实践中完善。

3.1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师资队伍是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规划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主力军。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教学和实训中心顺利建设的前提条件。实训中心正在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确保工作有序、规范开展。中心实验队伍建设采用专、兼职实验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拥有一支热爱实验室工作,教学思想先进,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服务意识好,具有团队精神,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专职实验教学团队。依托药学院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药剂学教学团队和中药学学科教学团队的力量;聘请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充实到教师队伍兼任实验指导教师,为中药学专业实训中心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积累,逐步弥补了实验设计中的不足,解决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关键环节,使实验实训中心走上正规化轨道。

3.2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实验改革全面考虑中药学专业以及不同层次授课对象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设计更多高水平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继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设立本科学生科技基金,充分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实训对象:药学院所有专业学生;普及实训专业:药学院所有专业。

篇(3)

当前,多数研究生的科学论文学习很被动,鲜见研究生能将科学论文学习转化为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主动、广泛、定期和深入学习科学论文。其表现在于:研究生的科学论文学习必须是由导师督促才能部分完成,比如大部分研究生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导师推荐的全部科学论文。而针对学院而言,尚有许多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对自己专业不够熟悉,缺乏有效规范的阅读指导。这种情况导致其在研究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上把握不够准确,科学论文学习存在盲目性。很少有研究生会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而广泛、自主地涉猎相关知识。同时科学论文的系统学习缺乏清晰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由于多数中药学研究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阅读外文科学论文的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很多研究生对于资料中所涉及的内容难以把握,无法抓住论文的核心和重点,致使看不懂,同时也造成厌学和消极的外文阅读心理。

1.2欠缺系统筛查从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首先,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论文检索水平。科学论文的检索和查阅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掌握资料的丰富性和可靠性,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通常缺乏对论文检索和查阅方面知识的系统培养。即便在检索手段和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也很少有研究生对科学论文检索方法和知识作深入的了解。研究生最常见的通病就是直接通过网络,比如百度或谷歌等,随意而凌乱地查阅支离破碎的信息。其次,缺乏系统整理论文的能力。科学论文的梳理和综述是研究生培养学术能力的基石,能否从众多的科学论文中遴选和精炼出有效的信息,对研究过程来说至关重要。而实际上,相当多的研究生在浩渺的科学论文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关的,哪些应该精读,哪些应该略读,他们并不了解;囫囵吞枣一通阅读后,他们分辨不清哪些是可以舍弃的,哪些则是需要细致整理加以分析的;分析后对科学论文也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精准有效的提炼。再次,对科学论文的理解缺乏准确性,尤其体现在非母语论文中。准确无误地理解论文,一方面是治学态度严谨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论文内涵理解的准确可以避免断章取义,使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理据分明,言之凿凿。而事实上,在研究生的论文使用过程中断章取义的现象并不少见。

2科学论文学习与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

研究生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手段是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聆听各类学术报告,以及大量地阅读科学论文。科学论文研讨课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查阅科学论文、汲取学科领域前沿知识的能力;研究生通过真正的研讨,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立论与逻辑思维能力,亦可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论文研讨课还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1培养研究生科学论文学习的自觉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产生兴趣是提高研究生科学论文学习自觉意识的重要途径。阅读兴趣,一方面来自于导师的引导,在研究生初涉学科领域时,由于涉猎不深,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学科显得兴趣不足,这时需要导师将研究生引入学术殿堂,带入科研实践,向研究生昭示学术的魅力。笔者在研究生科学论文研讨课的实践中,在科学论文的选取上给予研究生一定的指导:①选取中药学领域近5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英文科学论文,供研究生查阅,这些科学论文应能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使得研究生接触到最权威、最重要的学术思想;②有意识地帮助研究生选取与当前时事热点相关的科学研究内容,比如每年度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科学家的相关论文,提升研究生对热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兴趣,帮助研究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③引导研究生学习导师的科学论文和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论文,帮助一年级的研究生尽快熟悉导师的研究领域,尽早进入科研氛围。

2.2授课方式灵活、开放,与研究生积极互动

论文研讨课的科学论文学习是课程的内容,研讨则是课程的授课形式。就课程的授课方式而言,强调“研讨”,即以研究生讲解自己阅读的科学论文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研究生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对专业科学论文的阅读和讨论,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论文研讨课不仅要求研究生要阅读大量的科学论文,学会查找科学论文,而且还要积极参与课堂讲解和讨论。研究生除了阅读教师指定的科学论文外,还需通过网络或学校图书馆的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来查阅与课程主题报告相关的科学论文资料。每一位学生在阅读、分析科学论文的基础上,写出科学论文学习报告,并制作出一份PPT用于课堂讲解。每名研究生都需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是课程教学的最大特色。论文研讨课要求研究生自己去阅读、探究、讨论科研科学论文,并予以综合提炼,从中发现问题,甚至提出研究课题,这样就把学习、研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研究生,使研究生成为真正的“研究生”,教师则从中进行点评指导。

2.3研究生“值周组长”制度的建立

授课方式的灵活并不代表课堂松散无组织,有效的教学制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建立研究生“值周组长”制度,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科学论文研讨课程包括“讲解环节”、“讨论环节”及“点评和总结环节”。“讲解环节”由研究生“值周组长”在上课开始前对阅读过的科学论文进行15~20分钟的讲解,内容包括科学论文的主要观点、所应用的方法、结论、对该领域的贡献以及科学论文当中存在的问题等。“讨论环节”是针对上述讲解的科学论文,同学和教师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时间为15~20分钟。最后的5~10分钟是教师讲解的过程,做出总结和评定,包括指出科学论文讲解不足之处,补充涉及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相类似的应用方法等。总之,每一次授课前负责的教师都要做好细致的规划,课堂上也要随时掌控课堂节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论文研讨课的作用。

3完善的监督及评价机制

论文研讨课的实施,需要结合中药学研究生的特点,专门建立以科学论文学习为基础的学期考评制度。考评工作首先应建立研究生导师组,由导师组负责,主要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导师组的主要任务在于:一方面要为研究生设置严格而适合自己学术发展的科学论文学习方案;一方面还要对研究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解答,指导和引导研究生阅读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辅助研究生开拓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点。导师组还要阶段性地对研究生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考核并做出科学的评价,以便及时地调整研究生的科学论文学习方案。经考核后,对效果不佳、未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生提出批评和改善意见;对研究方案不适合的研究生,导师组要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制定详细的考评标准,通过多环节多步骤的考核评价体系,避免可能出现的个人主观评价差异。成绩评价从选题、PPT制作、课堂报告、课堂讨论、出勤、课堂后问题总结回复等多方面多环节给出,并且增加研究生打分环节,加强研究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责任感。

篇(4)

2教学模式的探讨

针对以上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我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11人小班授课的优势,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可提问,师生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逐渐形成了集讲授法、比较法和讨论法“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2.1讲授法

由于中药学涉及的信息量大,学生阅读速度慢,大量的信息主要靠课堂讲授获取。因此,课前为学生准备word文档的讲稿,并为6位学生准备由专业老师转换的盲文讲稿。中药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模块。总论部分主要讲授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定义、发展简史、中药的产地与采收、中药的药性理论、中药的炮制等内容。该部分比较抽象,讲授过程中尽量结合典型药物来讲授。当然,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具体药物,讲授的过程中可提示学生先知道药名,不必深究具体功效,以免给学生造成中药难学的印象。比如,常列举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药物,如金银花、冬虫夏草、大黄等,让学生感觉中药就在身边,有一种亲切感,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总论部分掌握好了,对各论的学习帮助非常大,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重点、难点问题反复与学生交流,使他们真正明白。各论内容非常庞大,在授课过程中,按照先讲清概述部分,再讲具体药物的顺序。因为概述内容虽少,却是一章的精华所在,是对一章药物共性的总结。知道共性了,学习具体药物只需掌握个性,同中求异,可事半功倍。以解表药为例,概述部分包括含义、功效、适应证、配伍应用、分类和使用注意等内容。含义简明扼要,包括的信息有功效、适应证。要使学生明白为何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归属于解表药,是因为解表为主要功效。如羌活和独活两味药,均可解表、祛风湿。但羌活以解表为主要功效,归属于解表药,独活以祛风湿为主要作用,归属于祛风湿药。当然,也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意识,在治疗表证时固然应重点考虑解表药,但散在在不同章节中的具有解表作用的中药也可选择,完全可打破章节,选择最适合病情需要的药物。如外感风寒湿邪引发的一身上下诸痛,可羌活、独活并用。功效和适应证根据含义可推导,不用刻意记忆。配伍应用,旨在强调根据具体病情,可搭配相应的药物,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病情需要,为今后方剂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分类是根据药性的差异、归经的差异,将中药细化为不同的类别。以解表药为例,解表药都有辛味,但辛温和辛凉之品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辛温可发散风寒,辛凉可发散风热,分别适用于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故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节。使用注意是解表药总的注意事项,由于解表药通过发汗使表邪随汗而解,故如何煎药、服药后的注意事项、发汗的程度、慎用或禁用的人群都有相关要求。掌握好概述部分,再来学习具体药物就了然于胸了。以发散风寒药为例,先学习发散风寒药的特点、功效、适应证等,学习具体药物时已经掌握了第一条功效即发散风寒。当然,课本中具体中药发散风寒功效的表述各不相同,有发汗解表、发汗解肌、解表散寒、祛风解表、发散风寒等。这就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同样可以治疗风寒表证,其细微之处何在,如何选用。若外感风寒之重证,可选择发汗之力强的,如麻黄、桂枝;若轻证可选择生姜、苏叶;若外感风寒湿邪,可选择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若选择风寒和风热的通用药可选择荆芥、防风。把解表的功效掌握好后,就要注意同一类药物的区别,此时就要使用比较法。

2.2比较法

比较法应贯彻中药学的整个授课过程。可同一节的药物比较,可不同章节的药物比较,在比较中明晰药物各自的特点,以利于在临床中灵活选择药物,使之更符合复杂的病情需要。以发散风寒药为例,发汗之力强的麻黄和桂枝要在比较中掌握其异同点。如麻黄可开腠理,桂枝可温通经脉,故二者搭配一起,可增强发汗之功,治疗风寒表实证。若营卫不和的风寒表虚证,则桂枝搭配白芍使用,散中有收,调和营卫。除此之外,麻黄尚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尚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这样,两味药的功效异同点就明确了,至于临床应用根据功效可直接推导。再以具有止呕作用的药物为例,生姜、芦根、半夏均可止呕,分属于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其中生姜为"呕家之圣药",擅长治疗胃寒呕吐;芦根可清肺胃之热,擅长治疗胃热呕吐;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可治疗胃寒或痰饮呕吐。这样就明晰三个止呕药主治不同证型的呕吐。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同样可安胎的药物,各适用于何种证型的胎动不安?在比较之中,还可穿插一些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同学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如根据功效、主治病证的不同,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谜语:三朵姊妹花,大姐是外科医生,二姐是妇科医生,小妹是眼科医生,她们的名字与职业密切相关,试结合中药中花类药,猜测一下三姐妹的名字?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就将课本中讲过的花类药逐一列举出来,外科医生可治疗疮疡肿毒,很快大家把目光锁定到金银花,又名金花、银花。妇科医生主治经带胎产,女子以血为本,活血化瘀药自然经常使用,最后大家锁定红花。眼科医生主治眼病,肝开窍于目,使用的药物大多入肝经,具有清肝、养肝等作用,可选择。虽然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很有成就感,而且可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结合视障生的特点,无法到本草园实地进行中药学的实践教学,又为了满足学生对认识中药的渴望,我们把中药标本带到课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常见中药材鉴别的小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采用触摸、闻的方式来切身感受一下中药。比如学生通过触摸可大致摸出入药的部位是根、茎、叶还是花,同样是叶片其形状的差异是什么;通过闻气味,可对一些有特殊气味的中药进行比较记忆。比如,点燃血竭呛鼻,有苯甲酸样香气;砂仁有浓樟脑气;鱼腥草,鲜品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干品用手搓之或用水润湿亦有鱼腥气味;白藓皮有羊膻气;山豆根有豆腥气等等,通过气味不同可鉴别一些药物,学生非常感兴趣,进而对中药的学习热情大为提高。

2.3讨论法

2012级视障学生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的求知欲特别强。为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我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打断我的授课,提出他们的疑问,使我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调整授课进度,师生在讨论中教学互长。比如在讲到桑叶的时候,我提到桑树浑身上下都是宝,让同学讨论下桑树有哪些入药部位?其不同入药部位是否作用相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大家集思广益,很快找到桑树的入药部位有叶、枝、果实、根皮。我进一步给学生介绍分别为桑叶、桑枝、桑椹和桑白皮。对于不同的入药部位作用是否相同,学生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我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因为叶、枝、果实和根皮特征相差很大,叶片质地轻清,故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尤其以霜桑叶为妙。枝类的药物大多具有祛风湿的作用。果实其味甘,具有补血之功。根皮具有清泻肺热之功,药用部位不同,功效天壤之别。进而,我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不同药物的入药部位相同,作用是否相同呢?师生一起列出几种均以叶片入药的中药,从中寻找其共同点。结果发现药用部位相同的药物有很多相同的功效。进而鼓励学生学完中药之后可以把叶类药、花类药、种子类药、果实类药、动物类药等逐一寻找其共同的功效,撰写科研小论文。讲到鹿茸时,我又提到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三个附药。师生一起讨论为何鹿茸用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入药,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之功;鹿角用已骨化的角,可作为鹿茸的代用品,但药力薄弱,兼能活血散瘀消肿;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块,功效介于鹿茸和鹿角之间;鹿角霜为鹿角熬膏所存残渣,是四者之中补肾助阳之力最弱的,兼有涩精、止血、敛疮之功?在这种讨论中可加深对药物的理解,有的同学甚至马上联想到桃仁活血之功很强,那吃桃子有没有活血的作用呢?孕妇能多吃桃子吗?红色的药材是不是都有一定的活血之功?玫瑰花必需要红色的入药吗?黄色、白色、黑色也可入药吗?通过讨论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一解决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要告诫学生,我们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比如,花类的药物大多质地轻清,性善上行,治疗上部的病证。但也有特例:旋复花是沉降的,故有"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的说法。所以,我们既要掌握中药的共性,也不要一概而论,要全面地学习问题。在学知识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很多生活中的启示。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也注重了人文关怀,一举两得。

篇(5)

1.2古籍释药名增加直观认识在讲解每味功效之前,先有古代典籍给药物释名,通过释名,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中药的直观认识,有利于其记忆。如讲解佩兰之前,引用如下释名:《离骚》“纫秋兰兮以为佩”,佩兰《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腻,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学生除了知道书本上佩兰的功效应用外,还了解了佩兰在古代可以治疗头发油脂过多。如讲述款冬花时,引用如下:《本草纲目》:款冬花,款者,至也,冬到而花也。《外台》引《崔氏方》:治久咳不差,款冬花一味,每旦取如鸡子许,用少许蜜拌花使润,内铁铛中,描一小竹筒,铛下著炭火,款冬烟从筒中出,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学生可以学习到款冬花的特点是在冬天开花,古代人用法是制成烟剂来治疗咳嗽。也使课堂教学显得丰富多彩。

1.3多种教学媒体的结合比如中药学教材上每味中药均没有附图,学生对于各种各样药物的学习就觉得很抽象,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讲授中药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该药物的植物形态图片和中药材饮片图像等内容,部分药物如五灵脂,可以播放鼯鼠饲养的录像。学生一方面了解鼯鼠的生长环境,古代药农采药的艰辛;另一方面,还知道鼯鼠粪便五灵脂之所以可以入药,是因为其食物来源为侧柏叶,可有效将上下章节结合,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将不同药物的共性和个性加以比较。可大大增强学习效果。

2考核方法探讨

将期末成绩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70%。

2.1平时考核布置自学内容,培养创新能力,在每次课后布置预习内容,在下次上课之前,老师在课堂上先进行课堂提问,随机按照名单抽取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可以将学生出勤情况和课后学习有效结合,提高到课率,学生只有走进了中药学的教学课堂,才会获得相关的中药学知识,所以将学生的出勤情况纳入多元化考核内容。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逐渐熟悉每位学生,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使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篇(6)

在广东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大三学生中,选择2个班级开展双语教学试验,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学汉英双语教材(供来华留学生用)为主要参考教材,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渗透型及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讲授,注重与学生双语互动交流。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双语授课内容控制在30%-40%,讲义及PPT演示文稿主要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在经过多章节的学习,熟悉了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对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等章节进行双语教学。

1.2教学评价

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采用匿名的方式对参与双语教学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16个问题,包括:学生的英文水平,双语教学的目的,对双语教学的担忧,制约双语教学的因素,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等。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2.1双语教学的开设时

70.3%的同学选择在大一即开展双语教学,而选择在大二、大三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生则有26.6%,表明学生希望双语教学能够较早融入现有教学体系。1.2.2双语教学的目的57.8%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尽量与国际接轨,逐渐向应用英语教学过渡,28.1%的同学则认为应该是摸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专业课的兴趣,这一结果表明同学们总体上认同双语教学的优势,并对双语教学持支持的态度。如图1B中所示,在通过双语教学同学们希望达到的目的的调查则显示56.2%的同学希望学习本专业英语表达方式,21.9%的同学认为是熟悉专业词汇和提高专业英语听写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对双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不满意于单纯的专业词汇的掌握,希望掌握专业英文的表达方式,这一方面顺应素质教育的趋势和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3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同学们对双语教学的目的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对双语教学也表现出一定的担忧,表现在74.6%的同学担心会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图1C)。而图1D所示,学生认为制约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是专业词汇和背景知识(55.6%)、学生听力水平(33.3%)和教师口语(11.1%)。上述结果表明,如何处理好双语教学内容的比例及双语教学的方式将极大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1.2.4双语教学的内容在双语教学内容选择方面,53.1%的同学认为应该是相对重要性较低的章节,而34.4%同学认为应该是最重要的章节。对教师的讲义的要求方面存在一定分歧,54.0%的同学希望全部内容都有中英文讲义,而44.4%的同学则认为中文讲解部分为中文讲义、英文讲解部分为英文讲义。在授课重点内容方面,68.2%的同学认为应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解释为辅,认为英文讲授为主、中文解释为辅的同学则占17.5%。1.2.5双语教学的学习及考试在课后复习中,62.9%的同学会同时复习中英文内容,以中文为主,同时也有24.2%的同学表示单纯看中文书复习。在考试中英文试题与教学的关系方面,46.9%同学认为应该包括双语教学时英文讲授的内容,37.5%的同学认为应该是双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有15.6%的同学认为应该与双语教学无关。

2、中药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2.1传统中医中药术语的翻译不规范在教学中,存在教材选择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中药学双语教材,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存在较大差异,没有统一规范。某些教材翻译不够准确,中国式英文不能反映英文思维和文化的特点。国内部分院校,已经开始接受国外留学生,教材质量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需要相关中医药专家学者参与制定统一的专业术语翻译标准以及参与教材的修订和审阅。

2.2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英文水平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具体教学中,英文基础较好的同学,对课堂英文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某些英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比如英文没有通过四级,这部分同学对英文教学具有抵触情绪,课堂表现积极性不高。对此,在教学中,针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开展第二课堂,提供课外延伸阅读及自习内容;对基础相对薄弱同学,在讲授掌握的内容时采用中文精讲,配以英文说明,采用循序渐进方式及鼓励式的教学互动,以提高这部分同学的自信和积极性。2.3学生和教师的接受度不统一部分学生对英文教学存在排斥心理,甚至某些老师也认为中医中药是传统文化,中医中药本身已经晦涩难懂,加入英文教学更增加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负担。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双语教学不是语言课,不是为了替代正规的外语教学。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大幅增加,很多教师具有国外留学或交流访问经验,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条件。只要高校重视双语教学,配合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相信双语教学会得到广大年轻教师的拥护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需要经常反思如何更好地实施双语教学。中药学双语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不能削弱或影响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记忆,造成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欠缺,舍本逐末。

篇(7)

1.2住院患者在静脉滴注中对药学服务担心的问题调查问卷显示,住院患者在静脉静脉滴注中药中所担心的问题包括输错液体(80.7%)、穿刺失败(58.0%)以及液体走空(52.0%)等问题,其中输错液体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也是患者最为担心的问题;患者担心较少的问题包括药物过敏(18.7%)以及液体渗漏(46.0%)。见表2。

2讨论

2.1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温馨的服务随着生理到心理再到社会医学模式的变化,护理人员在观念上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要以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要把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对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最温馨的服务,用心和患者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够使得护患关系更加亲密,患者更信任护理人员[3-4]。这就对于新时期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满足新时期护理服务市场的需求[5]。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发现,95.3%患者希望在静脉滴注中护士能主动对静脉滴注的情况进行巡视,静脉滴注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治疗操作,能够直接体现出护理人员服务的优劣,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在患者静脉滴注期间主动巡视,查看静脉滴注的情况[6]。护理人员提供主动、耐心、细心的服务是每一位患者都非常希望的,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多进行沟通交流,拉近距离,让患者放心,要给患者及其家属将静脉滴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供周到的和静脉滴注相关的药学服务,提供最优质温馨的服务。在静脉滴注前要询问患者是否上洗手间,在进行穿刺的时候要征求患者选择哪个手,并和患者进行交谈,交谈一些生活中的事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降低患者的紧张度。要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在完毕后,要对患者说谢谢合作。在输完液,拔针后,要对患者说按压5~10min,不要揉,在患者静脉滴注的过程中,要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氛围,使患者舒心放心[7]。

2.2使患者的知情权得到满足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4%患者希望对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有所了解,60.0%患者希望能够了解药物的名称,这表明大多数患者对自己使用的药物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名称等是不了解的。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并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护士必须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要对患者应有的权利给予充分的尊重,要使患者的知情权得到满足[8]。护士在静脉滴注前要告诉患者一些必要的情况,包括药物名称、药物作用、不良反应,静脉滴注中应注意的问题、静脉滴注的时间等。因为在静脉滴注中大多数都会担心液体走空而发生意外的情况发生,所以护士要告知每瓶药液需要的输注时间,使患者注意观察药液的情况,护士在患者静脉滴注的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发现快输注完一瓶的患者及时的为其进行更换。护士要告知患者的输入的滴速是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的,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输注药物的不同等调节最合适的滴速,并耐心做好解释。护士要告知输注药物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防止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过度担心。

2.3提供安全的静脉滴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的增强,对静脉滴注过程中的安全更加关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0.7%患者担心输错液体,55.3%患者要求对药物查对准确,54.0%患者要求药品的质量合格。可以看出有许多患者对于静脉滴注的安全问题是很关心的,所以护士必须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加错药、漏加药、少加药的情况发生,在进行配药之前要检查药品的有效期,禁止使用过期的药品,保证药品的质量合格[9]。在静脉滴注的操作全过程中,要严格的做好三查七对,进行药物的配置时集中在治疗室进行,避免药物浪费的情况发生,尤其是贵重药物浪费的情况发生。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有52.0%的患者要求药品无浪费,所以护士在抽药的时候一定要抽干净。要使用一次性静脉滴注器进行静脉滴注,要严格的实行无菌操作,保证一人一管,防止交叉感染情况的发生。

2.4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58.0%患者会担心穿刺失败,46.0%患者会担心液体渗漏,而这些情况都是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不合格造成的,所以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要多进行穿刺技术的训练,尽量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如果不成功就立即向患者道歉并主动更换人员,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对有无液体渗漏的情况进行观察。护理人员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有数、三工作标准、四交代”。“三有数”指的是要对全科室所有的患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特殊患者的特殊用药有数、更换液体的时间和拔针的时间有数。“三工作标准”指的是穿刺成功率达标、操作动作达标、服务态度达标。“四交代”指的是对患者交代清楚药物名称、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交代输入速度,交代输入所需的时间,交代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症状。

2.5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合理需求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0.0%患者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可以睡眠或者休息,或看书读报,这些都是非常容易满足的要求,如果患者在静脉滴注的时候休息,那么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或者巡视的时候要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操作轻。如果患者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希望可以看书读报,那么护士人员要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一些报刊书籍。主动为患者开启电视,调至患者喜欢的频道,音量大小合适,分散患者注意力,轻松完成静脉滴注治疗。

篇(8)

2净制法

主要是指药材通过净制的处理过后,使毒副作用祛除。例如:白首乌的外皮含有剧毒,经过加工之后,大大降低了何首乌的毒性。又如:巴戟天的木质心中含有大量的铅,祛除木质心过后,使铅的含量大大降低。再如蕲蛇:因头部有个毒腺,并且含有大量的溶血性毒和出血性毒[3],当人畜被咬伤之后,即内脏出血,所以必须要祛除该蛇的头部,祛除毒性。

3水制法

水中祛毒,毒性溶解于水中,降低毒性的含量。常用的方法有:洗、泡、漂、浸、润、水飞等。下面介绍两种。

3.1浸泡法

长时间的将药材放进流水中浸泡,已达到祛除毒性的目的。例如:生天南星,该药含有剧毒,在进行炮制之前,必须要用水浸泡上10天,并且每天都要换水,一直到该药材没有白心,口试稍带麻辣感觉。槟榔的炮制也需置水中浸泡,每日换水,约浸3~5d,捞起置容器内,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

3.2水飞法

药材通过反复的研磨,使其成分溶于水的毒性被祛除,从而达到祛毒的目的。例如:雄黄,有效成分As2S2是不溶于水中,但是剧毒成分的As2O3则溶于水;经过水飞制成了极细的粉末,并反复的操作,使其有毒成分逐渐溶于水,降低毒性。一般雄黄:水=1:500以内,水温大于90℃,除去As2O3的效果最好。

4火制法

借助外力火处理药材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广泛的,常见的方法有:炒、炙、煅、煨等。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法。

4.1炒法

4.1.1清炒法

该方法主要是为了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例如:苍耳子,性温,味较苦、辛;有毒。将干净的苍耳子放进锅内,使用中火清炒,直至成焦黄色即可,然后碾去刺,筛干净。该药经过清炒之后,毒性降低,止痛、祛风湿,并且还能通鼻窍。槐花炭190℃以前制备的,其止血作用随制炭温度升高而增强,以190~195℃制成的槐花炭止血作用最强。所以有些药材清炒时,对温度的掌握很重要。

4.1.2米炒法

米炒主要是为了矫正臭味,降低毒副作用。例如:斑蝥,性热,味辛;含有大毒。将米放进锅中,中火加热直到冒烟,再放斑蝥混合清炒,直至将米炒成黄棕色再取出,祛除米、头、足、翅,晾干即可。炮制后的斑蝥,降低了毒副作用,气味也得到了矫正,并可以内服。

4.2炙法

该方法包括多种:酒炙法、醋炙法、盐炙法、姜炙法、蜜炙法等。

4.2.1醋炙法

该方法能够引药进入肝脏,从而增强活血止痛的功能,降低药材的毒副作用,缓和药材的性质,还能矫正臭味。例如:延胡索,性温,味苦、辛;归于脾脏和肝脏;能活血、止痛、行气等。用定量的米醋读延胡索进行闷润,直至米醋被吸收完,然后将延胡索放进锅内用文火炒干,然后取出晾干即可。一般醋炙法100千克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过50千克。

4.2.2蜜炙法

该方法能够降低副作用,矫正辛臭气味,润肺止咳、益气补脾,缓和中药材的性能等。例如:甘草,性平、味甘;先用水稀释蜜,再将稀释好的蜜汁倒入甘草中,搅拌闷润,放进铁锅中使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的时候再取出晾干即可。蜜炙后的甘草性温,调和诸药,和胃益气等。蜜炙法每100kg净药材,用炼蜜25kg。

5水火共制

利用水和火共同炮制药材,降低或者是消除药材的毒副作用。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煮、蒸、淬等。

5.1煮

将药材放进适当的容器之中,加上适量的清水煮,用以祛除药材的毒副作用。例如:川乌,该药材毒性较大,通过蒸或者是煮4~6h之后,能够降低毒性。清半夏在炮制的过程中先清水浸泡(夏7天,冬14天左右),日换水1~2次,泡至稍有麻辣感,再加白矾煮透,或加白面制团切薄片干燥,即得清半夏。

5.2淬

篇(9)

不同专业的中药学教学,教学内容的设置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医院校必须要以专业为指导,设置个性的中药学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学科的特点。即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知识、中药的性能等,如归经、毒性、四气五味等基本理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疗效等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如针对中药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药品研发、药房、药厂等工作,教学内容要设置与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等结合;针对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临床方向的工作,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将药物的疗效和药理药效结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临床护理方面的工作,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重预防和护理方面的知识,强化中药的用量、用法、不良反应后的解救措施等知识。

(二)以技术为载体,实施先进的中药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中药学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日益发展和丰富,教师必须借助这些资源,以技术为载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中药学教学,教师能借助多媒体等文本、图像、语言和视频等功能将抽象深奥的中医药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虚拟化的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提高自身的临床操作能力。吴圣华发现利用CAI软件能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进而使得人体的听觉和视觉能产生多重刺激,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这种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以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问题,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虽然在中医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定要遵守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课件,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新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此外,在中药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采取合作学习、PBL教学法、比较法、“精讲—自学—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中药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设置科学的评价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中药学的教学评价必须要以考核形式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是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和管理,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一个重要手段。在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中,除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中药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的日常考勤、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等都列入考核内容中,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理论性评价和实训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等评价方式有效结合起来,以更好的、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评价。刘立萍等在对中药学教学中实施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研究显示,根据中药学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等,将教学评价和其他很多要素相互融合后,形成了实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有效的评价方式,并将其融合与整个中药学教学的过程中,构造出了一套具有加强理论性、实践性、适用性的中医思维模式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新形势下的中药学教学改革,必须以考核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以人才为目标,开展科学化的中药实践教学

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医学人才,因此,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科学化的中药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知,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操作力。因此,中药学想要与时俱进,实现改革和创新,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在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如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上山采药或者到当地的药圃进行实训,让学生能亲身体会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了解药用部位,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药药物的理性认识,还能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张彦在对提高中药学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显示,教师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观药材的原形标本、饮片标本、植物的形态标本和实施炮制实验课等手段,学生能与中药药材全方位接触,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和掌握中药的真伪鉴别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中药的掌握程度。通过开展这样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中药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中药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篇(10)

2改变教学组织方式

传统的实习教学采用不分组教学,很难摆脱单纯学习知识的思维惯性,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采集、制作标本、检索和鉴定植物的能力,且实习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实习环境开放复杂,人员众多,牵涉到安全、住行等多方面管理的问题。因此,将学生分为6~7人可以独立采集作业的小组,由组内学生自行推选组长,组长向带队教师负责。分组实习的优点有:一是打破由教师指定的做法,让学生自由组合,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时要考虑小组成员的体力、性别、工作协调性等因素。二是对组内人员的分工进行细化,实行分工负责制,组内分工一旦确定,将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野外分工职责一般有采集、摄像、记录、包装背负等具体工作组成,学生在组内根据自身兴趣特点自行安排,由组长协调。分组后形成“实习分组责任表”,记录各自工作过程。各组再由不同实习教师分别负责。从管理看,这样的组织安排,人员宜分宜合,方便调度;从教学看,强调个人在团体中的工作位置,最大限度使整体教学安排能够直接影响到个人。

3改革实习内容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可分为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两部分。

3.1室内教学内容的改革

室内教学主要由实习知识讲座、分组讨论和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为主。知识讲座。在野外实习前一周安排系列实习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和内容安排。如关于药用植物采集与制作的“野外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关于实习地点特色药用植物介绍的“岳西鹞落坪常见及特色药用植物简介”;关于药用植物鉴定与保存的“植物标本的初步鉴定及保存使用方法”;关于活体药用植物移栽的“活体药用植物采集及异地移栽流程及方法”;关于野外观测设备使用的“M241轨迹记录仪与Googleearth联用技术在药用植物实习中的使用探讨”等。实习讨论。实习期间每天夜晚和遇到阴雨天气,由指导教师牵头,安排分组讨论。每个工作小组分别就采集的实物标本与图像资料,阐述当日的采集及发现,并提出问题和看法,由指导教师组织讨论并解答,要求每组安排记录人员,并形成讨论纪要。此外,安排学生到学校药用植物标本馆,在教师指导下熟悉腊叶标本的制作和鉴定过程,为野外实习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2室外教学内容改革

室外教学主要分为校内采集观察和校外采集观察两部分。校内实习是校外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校内实习,教师围绕讲座内容结合学校周边丘陵与药用植物园等环境穿插安排,由相关教师牵头,带领学生学习花、果实的解剖,检索表的使用,植物志的查阅及药用部位的解剖观察等内容;利用学校周边的丘陵环境,让学生自行安排野外采集工作,预演野外工作流程及组内成员的分工配合,训练各小组的独立采集与组内协调配合能力。校外实习由教师带队,通过不同调查路线了解实习地点的药用植物分布状况。为了改变以往走到哪讲到哪的做法,要求各组分别采集,然后集中讲解。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野外教学受场地环境限制较大,学生“跟的紧,听的多,跟的松,听的少”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要求各组分别采集,再由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地,集中讲解,每天采集回到营地,再就各组提出的突出问题逐一讲解。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教师对没有问题的组别不予讲解。讲解内容宽紧由教师根据讲课现场情况作调整:宽可仅到科或属一级的分类单元,属及种一级的分类要求各组分别自行查阅,再于晚间讨论统一给出解答;紧则针对常用中药直接介绍到种,并安排生态、形态和药用功效细致的讲解。通过采集-讲解-答疑这样的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互相比较督促中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根据教学实际来看,这样组织安排的另一个好处是避免了学生野外掉队情况的发生。

4注重教学过程

4.1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合理,直接影响外出实习部分的教学效果。在先前《药用植物学》理论内容学习的基础上,由实习教师编写系列实习配套材料是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到实践过渡很好的做法。如介绍实习期间常见药用植物的“安徽科技学院校园常见药用植物名录”、“校园周边丘陵常见药用植物名录”、“岳西鹞落坪地区夏季常见药用植物名录”;介绍采集分类方法的“岳西鹞落坪地区野外采集鉴定指导手册”;介绍野外记录内容的“野外植物采集原始记录内容及方法”等。此外在实习前应向学生推介实习参考书,如“中药学专业鹞落坪实习参考书目”,并在实习教学的讨论环节中介绍这些书籍的内容及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自行参考选用。针对实习期间使用较多的工具书如:《安徽植物志》(五卷本)、《大别山植物志》、《安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高等植物》则按照分组数量印刷,在实习期间借予学生使用。

4.2重视实习中的引导工作

在实习中,引入讨论教学是改变以往由教师灌输知识而学习的关键。鼓励学生梳理并讲述每天不同的采集经历,讲述实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再由专业教师加以引导,不但调动了学生整体的学习热情,也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思考和提升。由于野外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竹筒倒豆子”的教学方法,仅讲述常用及特色药用植物,而对于大量植物分类群仅讲到科或属,属及以下分类单元需要学生自行检索,对于提不出或提问质量较逊色的小组,教师或鼓励提出问题或少予点评,促进整个小组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加大投入。实际上,在讨论教学环境下,组间及个人处于相互竞争、比较的学习气氛中,再加之实习最后的个人考核压力,从多方面均能有效推动学生投入实习,提高学习热情。在实习结束前,负责教师集中讲解采集到的标本种类并做整体的实结报告。

4.3引入新技术和方法

标本压制速干技术的使用。新技术和方法的引入改善或配合了实习改革的力度。传统标本制作中,干燥过程占用了较多时间。所以引入并使用了热风干燥机及瓦楞纸板的快速干燥方法,并加以改进。快速干燥方法的使用,不但增加了标本制作的效率及成功率,也节约了宝贵的实习时间。GPS轨迹及图像结合技术的引入。随着数码照相技术及便携式卫星定位技术的普及,绘制药用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图成为可能。实习期间鼓励学生使用个人数码设备,并在每个组内专门安排摄像人员记录影像标本凭证,通过影像记录完善了腊叶标本凭证难以承载的部分信息。此外通过携带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在集中讨论环节将分散在各组的新发现和新体会扩大到实习整体中,是实习讨论过程更形象生动。

4.4发现并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改革后的《药用植物学》实习最突出的问题是原本2周的教学时间紧张,尤其是野外实习阶段,白天外出采集,晚间集中讨论,对师生的体力和精力要求较高。其次是分组实习虽然有利于教学安排,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分组活动也造成了重复采集较多的问题。由于各组采集路线基本相同,所以尤其在实习前半段,各组重复采集过多,因此,教师需要在实习前期多作集体宣讲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分组的组织形式对专业教师教学投入要求增多。教师需要每天收集突出问题,再配合携带的投影设备,利用野外晚间不能出行的时间集体交流,既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5改革考核方式

5.1目标考核与实习过程相结合

传统的实习考核仅依据实习后学生识别腊叶标本与新鲜植物的数量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水平作为考核目标,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背诵知识而不能投入应用的局面。因此,围绕《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将传统的目标考核与实习过程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实习能够识别并独立完成采集、腊叶标本制作及初步分类鉴定工作。改革后的实习强调了实习的过程参与:教师部分讲授,引导学生部分自学和讨论学习,学生始终处在小组与整体教学竞争、比较的学习环境下,加上目标考核压力,能最大程度调动参与实习的教师与学生积极投入。

5.2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

实习考核分为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两部分。评分组成为:个人实习成绩=所在小组考核成绩(35%)+个人考核成绩(65%)。小组考核内容包括:实习结束后上交本组采集的全部标本及已经完成鉴定并装订完整的标本不少于10号(每号至少3份),并附带其分种检索表。标本选材、制作、鉴定及编制检索表均由各小组在实习周期内自行安排时间完成。小组考核的评分依据按照内容选择、完成数量、规范程度、检索表编写四部分由教师进行评分。小组考核成绩占个人实习成绩的35%。个人考核内容包括:野外植物识别、个人实习日志及实结。野外植物识别占个人成绩的50%,文字材料占50%。

篇(11)

1.2将实践课堂延伸到野外学生在学校中见到的中药绝大部分是成品或半成品,对野生草药的了解并不多。若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是医疗设施相对落后的地方时,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便无用武之地,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所在地区山林的中草药资源,将实践课堂搬到野外,如此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野外采药的技能。

1.3开展中药兴趣小组活动中药学课程知识点丰富,如单靠教师的力量,学生学习的内容将十分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中药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研究中药知识。由学校提供中草药栽培场地,学生自行栽培种植中药,弥补野外实践认识中草药品种不全的缺陷,使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中药知识。

2灵活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2.1改变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中药使用历史悠久,目前记载的能作药用的资源已超过12000种,本科目教材在经过高度概括、浓缩后,所涉及的药物也仅有400种左右。教师上课时若将精力平均分布在400多种中药材的讲授上,授课任务将十分繁重,学生听课也会感到烦闷、无趣乏味,学过便忘,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新梳理教学内容,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如此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理清主线,学生理解记忆也会变得有章可循。笔者在教学中,先将第一章中的中药理论及每章节对药物的概述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后将同药效的中药归纳后集体讲授,从中选取一到两种代表药物重点讲授,其他药物略讲。如讲到活血行气药物时,选取川芎、归尾等详细讲解,其余药物先让学生尝试自行归纳,后由教师用图表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

2.2强调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中药学内容记忆点较多,怎样快速高效地记忆知识点是老师、学生都头痛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形态、功效等类似的中药归纳记忆,在“同”的基础上掌握其“不同”,可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1)药源相同药物归纳比较。中药知识博大精深,相同药源的药物因入药部分、采药时间不同,其性能都会有所不同。如桂枝和桂圆,桂枝为肉桂树的嫩枝,而桂圆则为肉桂树的果实。两者药性均干、平温,但桂枝多用于风寒表症的治疗,而桂圆多用于脾虚、血亏、病产后体虚的治疗。药源相同,采集时间不同的药物药性也有所不同,如青皮和陈皮,青皮为幼橘果皮,具有消滞积食之功效,陈皮为成熟橘果皮,具有健脾、化痰、理气之功效。(2)药名相近药物归纳比较。许多中药药名相似,容易混淆使用。如泽兰和佩兰,泽兰为唇形科植物,而佩兰为菊科植物,两种药物虽外形相似,但功能却有很大差别,泽兰有行水消肿、活血化瘀之功效,而佩兰却主要用于醒脾开胃。再如破故纸和故纸、石决明和草决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