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4: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信息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信息管理论文

篇(1)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在宏观经济管理发展领域中,经济信息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能使经济信息得到全面且充分的利用,势必能使宏观经济管理的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以我国“十一五”期间投产的近500个大中型项目为例,调查数据显示,其中120余个项目投产即亏损,90余个项目更是严重亏损。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信息的预测存在严重失误。在这些项目投产后,没有及时实现对生产经营信息的反馈,部分地区项目的开展还比较随意和盲目,并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只有将经济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对宏观调控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更加科学与全面,达到优化经济结构、减少损失、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充分

人们对经济信息常常理解为“参考消息”,这严重影响了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实际上,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程度、人财物的投入大小成正比。虽然当今社会已经逐步认识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能有效地分析和利用经济信息,不能更好地让经济信息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如果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够从早期就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就能有效地避免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决策上的失误,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严重经济损失。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人才明显不足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信息的更新进程是相当可观。因此需要大量从事经济信息开发和应用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从事经济信息研究工作的人员大多属于半路出家,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搞研究,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大量真实且有效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应用。而经济信息的第一特征就是时效性。谁先掌握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谁就能赢得时间,获得效益,正所谓“信息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倘若在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中缺乏以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的人才,势必会导致信息的反馈质量明显降低,无法支撑经济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为此,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充实到宏观经济决策领域。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策略

针对上述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存在的缺失与不足,要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就必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构建起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最后在经济信息的应用背景之下促进宏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4]为了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这一发展背景之下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详实,需要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完善是科学、全面利用经济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确保了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性与健全性,才能使这一范畴下的经济信息在内容上更加详细,在结构上更加全面,整体运行更加科学有效,并达到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全面发展与提升的目标。

1.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一是需要结合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形成能够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连接关系,以确保其各类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须具有独立性、经济性、完整性、目的性以及可靠性的特点,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加有效与正确;三是以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着眼点,建立一个更加可靠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使之能够适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

2.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是否合理是决定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利用网络化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时,特别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收集经济信息要注重时间性,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决策更加合理与科学;二是收集经济信息要凸显重点信息,遵循避重就轻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三是经济信息的收集要有针对性,以确保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构建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正确应用经济信息,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若经济信息的应用不合理,则势必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举例来说,在对经济信息进行利用时,要对收集的局部经济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与分析,评估局部经济信息可能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影响,然后再将这些局部经济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满足宏观信息的发展目标。

(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经济信息应用中的保障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背景下的重要价值,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发挥其工作职能,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科学。首先,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部分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予以减少或直接撤除。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微观性与宏观性之间的差异,遵循政企分离的原则,落实政企独立的管理对策,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合理与科学。因此,对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精兵减政,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更加有利且稳定的环境。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以国有企业为重点,遵循宏观经济长效性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并达到改善劳动力流动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国内经济环境,使之与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接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使国内宏观经济更加良性地发展。

篇(2)

二、信息化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水平

1.经济管理的理念陈旧,管理模式粗放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只是理解了经济管理的普遍意义,重视企业经济总量和业务的不断增加,忽视了经济管理在减少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导致部分企业经济总量增长之后反而出现了亏损的状况。

2.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要建立基于公司层面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要兼容各个部门的小系统,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可靠性。通过系统软,硬件的建设实现信息的跨系统,跨网络访问和共享。重点建设成本核算及经济管理信息,为公司决策及销售战略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缺乏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无法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率,大部分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并非专业人才,只是兼职或者挂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成本,可是严重影响了企业整体的经济管理水平。我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投入了成本,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比较高了。可是,这样的企业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也仅占到80%,所以我国企业信息化具有较低整体水平。

三、信息化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信息化管理,主要服务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所以,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促使企业各个部门可以相互沟通和协调,并能进行全面的管理。尤其是发展规划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合理定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资金结构。

2.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中小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和参与信息化建设,有必要促使他们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培训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有关技能,保证决策人员及时了解自身企业以及市场经济的形势,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企业的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会得以提高,并且持续健康发展。

3.建立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信息化建设更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队伍。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要提高信息化建设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的处理繁杂的信息统计管理工作,保证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随着信息技术队伍人员的增加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制度也要加以改进,提高经济管理的规范性和标准性。

篇(3)

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实现对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数据的录入、修改以及查询、处理等,形成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备份、恢复等存储管理,在对数据进行初级的处理之中,形成自带软件的数据计算、统计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为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提供有效的帮助,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中数据运用的整体效率。

1.2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1.3数据的有效性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入,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监测到的环境相关数据,环保部门通过网站、新闻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从而有利于大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摄取,对于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环保部门传输的方式,能准确地传达有关的环境信息。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中,有些计算机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硬盘数据的访问相对频繁,在使用文件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的模式。这样可以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修改等,造成网络管理的安全不强,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丧失或者相关数据的泄密,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快速、准确、合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大气、水、噪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计算出生物丰度指数、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所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发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化运行系统势在必然。然而,经过调研,国内外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成熟的、业务化运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过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与统计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备如图像裁剪、镶嵌、图像变换、几何纠正、分类等遥感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中必不可少,它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

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

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3.3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ArcGIS的核心数据模型Geodatabase,它是按照一定数据规则来存储空间数据或属性数据,并实现多源空间数据的放缩式管理;它也是一种较好的遥感与GIS数据一体化储存模型;它分为三个层级:FileBasedGeodatabase、PersonalGeodatabase、Enterprise(SDE)Geodatabase。其中Enterprise(SDE)Geodatabase支持分布式管理与储存,如图1所示ENVI完全支持ArcGISGeodatabase各个级别的读写,在ENVI、ENVIZoom、ENVIEX中都可以通过菜单RemoteConnectionManager打开相应的面板,也可以通过SavetoArcGISGeodatabase菜单将数据保存到Geodatabase。

3.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经过图像裁剪、增强、几何纠正、图像变换、图像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几个步骤后,获得研究区域图像分类图。结合数据库中各个地类匹配关系、侵蚀度级别以及各个指数归一化指数,分别计算NDVI指数、生物丰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并将计算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菜单包括以下子菜单,分别是新建评价区域图层、归一化系数配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

篇(4)

2促进电力经济信息化管理发展对策

(1)辅助管理下的经济效益。电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强化电力信息化管理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点。针对这种情况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辅助管理经济效益,保证信息化软件应用效果,同时在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够强化企业管理,保证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全面的转型。同时在技术、人力、成本等方面进行工作强化。

(2)云计算的应用。传统计算模式在新时期电力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较差,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云计算方式对电力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计算资源体系,这样能够保证电力企业能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地利用计算资源,并且在云计算方式引导下实现电力资源的整合。同时能够控制电力信息化管理建设中的成本投入。独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充分的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对计算系统平台进行整合是为了电力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重点。

(3)实现信息资源应用发展。对电力内部企业资源进行调整,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提升对电力信息化管理成本投入建设,这样保证电力网络化数字资源高效应用。电力信息化内部管理网络信息数据交流平台的建立能够更好的运用数据库中的资源。设备使用功能的创新发展将推动信息化资源共享。电力企业战略发展的制定需要明确其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保证电力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力信息化管理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需要进行统一管理,这样能够使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电力信息化管理服务。电力企业应该建立以信息产品完善为发展的目标,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共享,创新信息资源的收集方式,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5)

2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重要作用

2.1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作为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和控制着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够为企业自身在经营和生产的管理当中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并且能够为科学性的经济预测以及合理有效的经营和企业生产上的管理提供最完善、最完善的依据,同时能够发挥出自身具有的作用在企业这个大的系统当中。由于在企业自身的大系统当中可以分为制定规划,企业的生产、商品的供应、产品的销售、财务会计管理等许多个分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管理这个分支系统能够与其他的分支系统相互间的配合与协调,同时要更好的运用会计信息的职能上的作用,才能够促使企业这个大的系统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总体功能上的作用,在组织所有可利用资源的过程当中,要选择最佳的方式,以此能够确保企业这个大的系统实现最合理有效、最完善和健全的长久目标。根据上述的阐述,我们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对于整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2.2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会计信息无论是在企业的系统当中,还是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当中对于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是能够依靠的比较重要的信息资料,将会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以预算会计为例,他的针对性的目标是实施国家经济上的预算,从一个相关单位的核算能够反映出来国家在预算这个部份当中的执行情况,但通过逐个级别的综合以后则能够全面的反映出来各个地方以及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相关的信息。国家能够参考这方面相关的信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出有关财政的收支平衡对全社会的经济上所产生的反作用,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同时及时的制定出有效的宏观经济对其管理的方式,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在综合上的平衡。我们能够推断出,会计信息在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有效的管理上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提高会计信息管理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3.1以完善好会计相关的准则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水平

当前,在我国会计准则还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作用,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只是依赖着会计准则的本身健全和完善会计的信息质量,因此继续建设和改进有关准则的配套法律法规是相当重要的。一是要提高会计法规的在制定上的健全和完善。与其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保证会计准则具备更高水平公平正义,更能够为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市场秩序的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二要持续性的增强与各个监督管理机构的相互配合,加强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交流。三是要在今后的会计准则的施行过程当中,要始终保持着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和沟通,达成有效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及时的进行公布。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有关的财政部门和企业的两者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体系,能够及时的反馈出一些问题,并合理有效的处理出现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有关会的计准则正处在持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逐步的与国际上的会计准则接轨。每个上市或者准备上市的企业都应该及时的关注相关的动态和将要开展的活动在会计准则中,能够及时的跟随着其有关会计信息情况的步伐,同时能够运用更新的会计准则来更好的处理各个有关事项。

3.2增大政府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监管机构对企业进行外部的有效监督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是能够有效的参与监督管理整个的市场。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投资者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确保整个市场上的公平公正,建设一个在经济上能够不间断和良好发展的社会。我国的监管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的配合协调,更好的遵守监管的体系当中的联动机制和高速的发展,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监督管理。在普通的事件后,我们要进行监管的监督过程中,不只是监管的结果。监管力度的大小直接能够影响到相关的企业提高企业内部会计在信息质量上的水平,具体的措施:一要更新监督管理的观念,持续的进行有效监管,增大进行监管后的监管水平和效率。二是要完善监督管理的方法,在总体上提升监督的力度,为了能够及时的找出违规的现象,更好的实现行政部门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协调配合。作为公司管理层的人员,在开展对公司相关的会计监督的时候,如果发现本公司以及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操控利润,利用一些比较专业的关系进行一些虚构的交易,导致市场的秩序混乱等等,必须对有关的专业人员和相关机构严惩不待,进一步的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同时必须提高惩罚的程度。

篇(6)

论文关键词:融资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制度创新

1984年以前,中国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行政力量控制着金融资源,计划行政目标决定了信贷资金的构成和分配方式,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当时国有企业不必担心融资难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非国有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并未得到体现,一方面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行政力量控制金融资源的现象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政府不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民间资本难以流入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制,剪断了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脐带”关系,国有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在这一现实背景下,要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融资制度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融资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资本动员,为经济提供持续的资本供给;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因此,有效的融资制度是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创新融资制度成为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关键。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储蓄率居高不下,超过16万亿(2007年最新统计),另一方面,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并不是缺少资本,重要的是缺少一种有效的融资制度。

一、融资制度创新的障碍分析

1.融资制度创新的成本制约

戴维斯和诺斯(DavisLanceE.andNorth,DouglassC.,1971)对制度创新作了系统的论述J: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它与技术创新有某种相似性,即技术创新是采用技术上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制度创新往往采用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新发明的结果。和技术创新一样,只有预期纯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才成为可能。制度创新成本成为决定制度创新的主导因素。

从融资制度创新发展来分,制度变迁成本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认知成本,由于中国制度转型的初始条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存的社会形态、封闭的传统与僵化的意识牢固粘合的文化形态。这种体制与观念影响和束缚着制度变迁,要对新的制度进行认识、觉察与比较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根据青木昌彦的观点,制度变迁容易发生在大规模的战争、经济萧条或动乱中,但是在中国这样很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福利状况不断改进的社会发生制度变迁,政府的认知成本是长期的而且是很高的。第二,制度设计成本,在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在政治力量与资源配置上处于优势地位,成为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进程及战略安排的主导力量。在制度设计和安排时,“搭便车”是制度变迁固有的行为,政府往往会复制或照搬其他先进国家的制度,但是,制度往往有一定的适用性,失去了一定的具体环境,制度就失去了原来的效率;况且一项制度实施是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这必然牵涉到政府主体利益得失,政府受个人理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歪曲制度供求关系,这说明融资制度创新有很高的设计成本。第三,制度实施成本,任何制度的实施都受到参与者意愿的约束,制度变迁牵涉到利益的重新调整,当政府进行强制性变迁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强制时,地方和下属往往就修正上级的制度供给来使这种制度更适合自己利益最大化,修正上级安排的方法有:层层截留,曲解规则,补充文件,改头换面等。从这一方面看,融资制度有很高的实施成本。

2.政府行为受有限理性的制约

有限理性是Arrow(1951)最初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根据North(1971)的观点”。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是复杂的。由于中国企业数目较多(大小企业总共有1000多万个),每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誉等级、财务管理水平等千差万别,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源分散;况且,每个企业不可能将自己所有的真实信息完全透露出来,一般来说,在财务报表上或其他方式公开的资料是经过企业自己筛选过的,在这个层面上,政府所掌握企业的信息少于企业实际的情况;二是政府的选择受限于有限的决策技巧,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时解决方案单一,不能考虑所有企业的情况,融资问题依然难于解决。政府经过各种途径可掌握企业一定的真实信息,但企业的内部信息是不可能掌握的,政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只知道企业融资难,中央政府想极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于是颁布法律,出台政策和文件扶持企业融资,但是也未必能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自1998年起,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分别从改进金融服务、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特别是1999年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是中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正式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标志,这一法律具有强指导性、针对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后来又出台了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地位,促进企业融资,但从近年实施效果来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依然未变。因此,政府的有限理制约融资制度创新。

3.正规金融机构的行为受机会主义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第三个假定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它是指人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意思是,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机会主义动机或行为往往与冒风险、寻找机遇、创新等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机会主义又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机会主义有时把自己的成本或费用转嫁给别人,从而对他人造成伤害。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上主要是利益诱导而阻碍融资制度创新,比如明明知道给国企贷款坏账率高,但贷款还是明显地向国有企业倾斜,将一些效益好、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挡在门外。根据Rajanh和Zingales的利益集团理论,来自金融业和其他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考虑所采取阻挠金融发展的措施,成为各国金融发展呈现差异的内在原因。制度的创新表现为利益的重新瓜分,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的银行体系、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创新的原因主要在于既得利益集团。目前,中国正规金融机构仍然是一种政府直接控制和国有银行垄断的体制,政府的隐含担保和企业的软约束成为全部金融活动和整个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改革20多年来,经济市场化虽然有很大改进,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仍然只有市场主体的名分,而没有市场约束和行为能力,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下运作,在信贷市场上,由于借债可以不还,也可以赖账,还可以核销和转移,市场机制不能反映资金需求价格,风险得不到补偿,因而高风险和低风险资金的价格不能有效区分开来,从人性来分析,没有人会承担制度变迁的风险,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只要有政府的担保和授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特定的国企贷款大开绿灯,甚至争相放贷,对其他国有企业也不会拒绝,其行为约束不是源于主体本身,而是来自外部。在证券市场上,利率没有成为资金供求变化的传导和调节机制,特别是当资产收益率大大高于产品收益率和利率的时候,负盈不负亏的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必然会利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通渠道。正是正规金融部门的机会主义行为,缺乏对整个经济环境的思考和分析,不愿意承担制度变迁所带来的风险,因此正规金融部门的机会主义行为阻碍融资制度创新。

4.非正规金融部门及民间投资个体行为受资产专用性的影响

威廉姆森认为,资产的专用性是指资源在用于特定的用途之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这种性质在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用途中程度不同0资产的专用性有强弱之分,资产专用性越强的资产转移到其他用途的成本越高。由于中国制度转型的初始条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的隐含担保和企业的软约束成为全部金融活动和整个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中国正规金融机构基本上控制着企业的融资,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民间投资个体被排斥在整个企业融资之外,在这种制裁环境中,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民间投资个体被迫将资产转移到其他领域,比如地下金融、黑色钱庄等经济的体外循环,形成了很强的专用性,现在若想将这些资本重新积聚,成本非常之高。加之在金融活动领域,政府的行政控制和直接干预相当强大,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结合在一起,使社会经济生活仍是以政府信用为主,不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有时随意关闭民间信用机构,政府信用的不可预期性为这些资本进入企业融资设立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使非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资主体不敢轻举妄动,民间信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由资产的专用性导致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民间投资个体的行为阻碍了融资制度创新。

二、融资制度创新的对策

1.处理好“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关系,摆正政府与市场的位置

市场是依靠价格机制自我实现供需平衡调节,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而计划则能纠正市场失灵,起战略调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计划被用过火了,往往将行政力量普遍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干预不应该干预的领域,造成资源配置关系扭曲,价格机制失灵,市场经济中计划在唱主角,颠倒了市场与政府的主导关系,政府对许多资源的过度垄断和政府的不恰当战略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中国是一个资本稀缺、劳动富余的国家,但解放后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扶持资本密集型企业,将有限的资本投资于国有企业,为了降低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原材料价格,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而扶持的国有企业恰恰又是一些缺乏自生能力的组织,导致了不正当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行业的利益,进一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因此,政府权利的集中和对资源的过度垄断,扭曲资源配置关系,阻碍了中国融资制度的创新。所以,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划定政府的边界,消除由政府权利的集中和对资源的过度垄断造成的影响,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在市场运行中发挥其纠正与协调、战略与前瞻的优势,处理好“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关系,摆正好二者的位置,让二者的互补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成为顺利实现融资制度创新之必要。

2.重新认识制度创新的“循序渐进”与“平行推进”方式的优劣,走制度创新的最佳路径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换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嘲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在改革理论和政策研讨中出现了“循序渐进”与“平行推进”的争论,“循序渐进”即改革政策B应当在改革A完成以后才能实行,B体制的实现以A体制的实现为前提条件。它可以图示为:循序渐进:A—B—c;“平行推进”理论认为,改革政策应该尽可能多地开放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无须等体制改好了一个再改另一个。

前者的优点在于它对一种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的重视,确认了一种体制的有效性与其他体制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但是这是在政府充分理性这一假设条件下的,它忽视了政府有限理性这一现实条件,如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些国家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过早地开放资本帐户,导致大量游资进入国内进行投资,但是一旦金融预期下降,“游资”抽走,发生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早熟的现象,循序渐进改革在政府有限理性的现实下很容易选择错误的路径。后者避免了前者中“过激”或“早熟”的现象,也考虑了政府有限理性这一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的各种矛盾,但是事物发展也是事物成长的一个过程,其发展有先有后,正如中国开放国内市场一样,金融市场只能最后才开放,利率市场化也只能逐步放开。因此,平行推进理论也并非融资制度创新的最佳路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j,事物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不是简简单单的按照人为的“循序渐进”或“平行推进”等固定的路径前进,事物的发展有其正常的步骤,只有各体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才是事物成长规律,而相互阻碍和不遵守规律的发展不是事物的进步,中国推进改革也只有在适当的时间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得认真观察融资制度创新的规律,总结其发展的客观事实,走最适合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的路径,最大效率地推进制度创新。

篇(7)

(二)推进区域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就青岛市市南区的经济信息化建设来看,在其找准切入口并建立了良好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在信息化数据系统实现了对市南区全部楼宇与企业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对其所包含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包括对区域内人才的储备信息、就业信息、社区建设信息及安全生产信息等等。使信息化数据系统在信息范围上更加广泛,满足楼宇城区建设的要求。其次,建设对外公开信息平台。实现经济信息平台的公开化,满足人们的信息或者是信息访问等需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对外信息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实现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交流,而消费者则可以在此平台上了解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情况。第三,进行对电子商务多种形式的完善,在网上实现业务的审批、网上银行、网上交易等,这使政府、企业、个人参与到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有力措施,是建设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所在。最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以此来实现虽然在不同管理权限之下,但是街道办事处或机关部门依然可以共同参与到信息的维护中来。

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资金建设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除了在人力资源上有所保障,还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对资金予以合理的使用,尽量实现最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在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之后,还要做到对其后期维护方面资金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

(二)技术在系统化的信息化工程中,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技术管理都是其核心重点,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基础。因此,在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不仅需要大量借助专业系统集成公司的技术人员力量,而且还要培养属于自己的技术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三)安全由于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被应用在经济领域,因此会涉及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必须要做到经济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篇(8)

2完善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部控制,并通过目前现状分析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内部控制

2.1完善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部控制

①建立监督机制,对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执行权限内部管理控制。在物资需求计划业务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做到相互监督制衡,相关部门共同把关,实行会签审批,加强内部牵制。②整合各类资源,对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实现流程内部管理控制。为提高物资采购对需求计划的内部控制管理,从物资需求计划的申报和创建,再到物资需求计划汇总等递交各级审批把关。③加强计划管理,对年度物资需求批次采购计划内部管理控制。根据年度资本性投资计划、表计安装与更换计划、备品备件计划等要求,整合形成预测物资需求计划。

2.2现状分析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内部控制,提升管理

随着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控制理论与企业实际业务流程的有效融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逐渐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如图2。

2.3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指出的问题,提出关于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有效内部控制优化策略,如图3所示。①加强需求计划审核力度,从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加以改进完善。②严格执行计划批次安排,杜绝计划外采购和不合规项目物资上报。③关注初步设计审查,加大设计复审力度,避免申报非标物资。④合理确定物资需求计划交货期,提高计划执行刚性及准确率。⑤做好需求计划的分级审核工作,提高计划编报质量。⑥加强沟通协调,确保物资需求计划如期上报。⑦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物资计划管理水平。

3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部控制前瞻性提升

①建立网络,固化管理。明确各级专业人员岗位,固化统一管理模式,形成物资管理全覆盖的局面。②基础管理,超前制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办法的修订,在上报时间要求中,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招标批次计划上报时间。③强化计划,节点管理。加强工作计划性管理,注重设置工作节点,建立节点工作要求,确保物资管理工作重点突出,张弛有度。

4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部控制思路的提升

步骤一:企业物资需求部门和物资部门分别根据生产和经营计划对未来时期内的物资需求进行预测。步骤二:物资供应根据需求单位上报计划通过物资部门预测的物资需求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双方沟通解决存在的差异。步骤三:对需求单位与物资部门双方沟通后修订的需求计划,分析物资需求计划完成供应的可靠性。

篇(9)

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实行,金融企业的决策人员可以将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给应用过来,准确掌握全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对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状况进行明确了解,对细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然后,决策者可以全面的观察突发事件,结合具体情况,将相应的针对性解决措施给应用过来。这样一来,决策人员就可以对整个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全局操控,并且构建相关的监管制度,对金融企业的顺利运营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1.2合理配置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很多金融企业都有子公司成立,并且在外地建立,那么信息化的管理和支持就更加的重要。借助于信息化的实现,可以有效连接不同地区的企业和部门,以便促使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更好的配置资源,对于过去因为地域差异导致的金融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弊端,进行有效的改善,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

1.3促使金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促使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以金融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和壮大,就需要对信息化产生足够的重视。金融企业只有强化信息化建设,方可以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所适应,对管理模式进行转变,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强化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调查发现,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很多的金融企业依然在经济管理中采取陈旧的管理理念,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时展的要求进行革新。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对企业的盈利和收入过分关心,却不注意控制成本,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问题;其次,信息化平台落后,如今大部分企业都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了过来,它可以促使人们对服务的要求得到满足。但是却没有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这样系统之间就无法同步的传输信息,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最后,就是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落后。我国金融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人才缺失问题较为严重,经济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这样虽然可以减少劳动成本,但是却无法提高工作效率。我国金融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了产品改造过程中,但是却没有较高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化还没有得到完全实现。

2.1优化资源配置

在金融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企业要想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给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对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构建,促使组织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协调性得到实现。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金融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都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将相应的责任承担下去。此外,还要对财务和会计部门的建设充分重视,这样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及时的了解和分析企业的投资和运营状况。

2.2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构建

要从意识上来强化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阶层的工作人员,并且大力培训,传授信息化管理知识,将先进的技术应用过来,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进行构建。借助于信息化平台,可以更好地分析和整理企业经济管理数据和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财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进行把握,对于企业的经济走向做出科学的判断,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市场需求也可以得到有效满足。

2.3对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进行强化

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会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直接影响,因此,就需要大力培训管理人员,促使其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提升,以便得到更加合理和准确的信息数据。另外,还需要对经济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建设充分重视,要明确的规定信息化工作的流程、要求和工作内容等。

篇(10)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广,尤其是与学科整合后,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可跨越历史长河,缩短时空距离;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精神,在动态的演示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果问题独立存在,那它是孤立、抽象的。只有把问题赋于生活情境中,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通过听觉、视角,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原形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先拍摄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片(如自行车、房屋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制成课件。课始,让学生观察带有音、画的课件,提出观察的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发现什么共同特征?”一会儿,学生异口同声说:都有“三角形”,再通过动画效果,从这些实物图上抽取数学模型“三角形”。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三角形”。你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知识?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自行车、房屋顶都有“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有的说: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三角形”又有什么特征呢?有的说:“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也为主动参与提供了可能。”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在新课导入时,而且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理念都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杜绝教师一手包办,端“现成的饭”给学生吃。

如:在解决“为什么自行车、房屋屋顶都有三角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用学具中的小棒搭一个长方形,再搭一个三角形,分别用力拉一拉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

又如:在解决“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原因,先让学生将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问:你剪成的三小段能摆成三角形吗?有的学生大声回答说:能!。也有的学生却小声说:不能。这时我说:“为了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将剪成的三小段在桌上摆一摆吧。”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如果遇到困难,同桌可以讨论,商量解决。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这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讨,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讨有了新发现,争着汇报。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当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边相等时,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演示验证学生的探索结果,在演示中修正操作方法,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著名数学家波亚利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篇(11)

2精细化管理措施

2.1构建覆盖各层级的科技创新网络

通过构建覆盖各层级的科技创新网络,形成层次清晰、定位科学、分工明确、产研协同、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框架。体系组织架构以地县供电企业两级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以涵盖全部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市县两级科技创新工作网络、科技攻关小组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课题组)为实施主体,以包括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产业单位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伙伴为外部支撑。在科技创新网络的构架下,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有效地开展了科技论文写作、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项目规范化管理培训等工作。同时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技创新调研,加强项目过程管控和科技成果培育。

2.2编制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标准化文档模板及典型范例

科技项目管理模板的编制,应从立项、实施、验收、鉴定以及后续的成果报奖各个阶段,对材料模板进行规范。

2.2.1项目立项阶段文档

立项阶段需要项目组编制的文档有可研报告、项目估算等。要求项目组对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对同类项目国内外研究水平进行分析比较,项目开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解释,并对项目的内容和方案、目标和成果、预算和进度等多方面进行说明,尤其是项目的预算,必须按照项目估算编制的要求开展,确保项目能够顺利立项。

2.2.2项目实施阶段文档

项目实施阶段主要编制的材料是项目任务书或实施方案,以及服务采购相关材料。任务书是项目组和主管单位签订的合同类文件,是后期考核项目实施情况的依据。项目组在编制时必须认真仔细,既要根据综合计划以及可研报告的要求进行,确保项目成果最大化,同时要具有可操作性;服务采购材料包括采购申请表、服务概算细项、技术规范书、技术评标详评表、以及投标人资质要求等。需要项目组人员对服务内容进行详细阐述,说明采购的必要性、采购服务的资金、采购服务的相关要求(即技术规范书)、服务采购招标的评分标准以及投标厂家的相关资质要求。

2.2.3项目验收阶段文档

科技项目实施完毕,项目组认为满足验收要求,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验收申请,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项目验收。验收阶段,项目组需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汇报,需要编制的材料包括验收申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使用报告、效益分析报告、经费使用报告、审计报告等。其中,工作报告需要对项目背景、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取得成果、人员贡献、资金情况、实施进度、效果分析、后续推广等进行全面的介绍,验收专家组,尤其是非对口专业的专家评委通过阅读工作报告,可以对项目有大体了解。技术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需要项目组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如实报告。

2.2.4成果鉴定与报奖阶段文档

成果鉴定、报奖阶段需要编制的文档除鉴定申请与报奖申请外,与验收阶段总体相似。通过验收的项目,其成果鉴定和报奖材料可以直接使用验收时的材料,如果支撑材料在后期有所增加,也可加以补充。

2.2.5典型范例的选择

典型范例从湖州供电公司以及3个县级公司历年实施的科技项目材料中选择。通过对近年来科技项目文档材料的梳理,选择相对优秀的材料,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修订完善,编制出一套相对规范的科技项目全过程文档材料,作为典型范例供参照。

2.3规范科技项目各阶段电子文档命名

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地县一级供电企业的科技文档命名规范,实践证明,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节省归档和查询时间。

2.4编制科技项目管理培训教材

科技项目管理培训教材分两部分,即科技项目管理文档模板和科技项目管理典型范例。编制科技项目管理模板,如果仅有各类文档的编制说明是不够的,为了方便有效地层层落实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还需要明确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流程和节点,对项目全过程的资料进行梳理,阐述科技项目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意义,以及项目中各类人员角色所应该承担的职责。

2.5深化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年度指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实现知识产权的深化管理。每年开展专利申报调研摸底,指导各单位挖掘科技成果和QC(质量控制)成果的专有技术,制定专利申请、授权年度计划。根据需要举办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和操作实务相关培训,联系专利事务所与申报单位衔接,同时注重发挥公司科技创新网络的作用,及时跟踪、监控专利工作进度,对专利工作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知识产权深化管理要求对知识产权年度指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制定组织架构的每个阶段设置工作流程。知识产权年度指标管理对专利调研、专利征集、专利培训、专利申请、专利授权5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项目可研立项时的知识产权问题、科技成果开发转让时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合理选择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问题、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等6个方面。同时,制定与落实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使之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福利等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3实施效果

(1)实现了科技创新网络的一体化全覆盖。科技创新网络对内依托2个主体,即以市级和县级公司两级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以涵盖全部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市、县两级科技创新工作网络、科技攻关小组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课题组)为实施主体。对外寻求有力支撑。寻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产业单位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伙伴为外部支撑,以“借脑”为手段,通过互利合作,谋求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自身“育脑”。(2)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标准化文档模板及典型范例的编制,以及科技管理相关电子文档的规范命名,保证了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质量,提高了科技项目实施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科技项目的全过程标准化管控,提升了科技管理工作的精益化水平。(3)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培训教材,为科技管理人员及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科技项目管理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参考手册,通过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和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的多期科技管理专项培训,有力促进了员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4)通过深化知识产权管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近年来,在专利申请和授权两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