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4: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论文

篇(1)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市场营销;培养方案,教学实践

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在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大约有近百年的历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整体上起步较晚,东部沿海地区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影响,在20世纪90年中后期才开始起步。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专业发展里程,市场营销专业近两年成为最受中国大学喜爱的本科专业之一,全国有838所大学开设该专业,以71.87%占比位居排行榜第三位。与此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出现“供过于求”现象。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15个难就业专业,市场营销成“重灾区”。随着企业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当前传统营销模式向电子商务的转型,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很难满足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亟须创新。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市场营销毕业生人数已“供过于求”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热度增加,相应地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增多,每年都在增加的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人数,使得2014年市场营销的毕业人数“供过于求”。

2.现有的培养计划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近年来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显示,传统的营销教学存在“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大量毕业生特别是营销管理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不是数量过剩,而是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规格定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对接,导致社会需求巨大并不断剧增但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的矛盾与尴尬局面。

3.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教学资源配置与整合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调查发现,许多理科学校对文科实验室的投资与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好设施,难以发挥实验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也有一些学校虽然硬件设施良好,但由于软件支持体系不足,硬件的作用难以发挥。而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大发展,急需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无法满足培养需求,对学校的教学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专业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实践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而实践课程缺乏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而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合理的实践体系设计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建立更多的创新实践。

5.面向高新技术、高端装备企业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为综合型及财经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理科和工程技术相关学科方面缺乏优势。因此,此类人才在商贸类企业具有优势,但无法很好满足并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6.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全球化经营急需复合型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兴起,经济资源跨国流动的势头更加强劲。企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趋势凸显。同时,随着各地区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急需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7.传统营销模式转型,为新型专业人才预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正迅速地向经济、社会、文化的各领域进行广泛的渗透扩散,全球已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抢占此新兴竞争制高点。同时“十二五”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企业必须淘汰缺乏技术支撑的低层次营销人才,招募有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营销人才,借力移动互联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LT大学是甘肃省一所工科为主的二本院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创建于1994年,2010年开始特设市场营销基地班(机电产品营销管理方向),2012年开始增设市场营销(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

1.人才定制,专业化培养定位

结合理工科院校的学科特色,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具备坚实的管理、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等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受到系统的工程技术和专业技能训练,能从事机械产品和高端装备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素质教育,实践创新双项结合

本专业人才要求培养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机械制造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制造技术所必需的装备、工艺知识,具备从事高端装备和机械产品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系统的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领域中的工艺方法、工艺装备、计算机应用等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体系构建,搭建高效课程模式

(1)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突出了应用性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坚持了以应用为主同时兼顾理论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既具特色又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而严谨的理论教学体系。本专业理论教学分为四大模块:通识教学、学科基础、工业技术、专业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技术基础课程包括: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先进技术等;专业课程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商务谈判、企业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等。

(2)建立与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印证和检验形式,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既体现市场营销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又体现市场营销专业(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要求做到: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广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统计软件实习、ERP沙盘模拟、营销软件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同时开设市场营销策划实训、商务谈判模拟等创新实践课程,定期开展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

4.方法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以市场营销省级、消费行为校级精品课建设为核心,深入展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启动精品课视频共享建设,实现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大赛,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教学研究项目,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结合,综合运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入市场热点问题研讨和计算机模拟教学(营销模拟软件)等方式,就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进行演练,通过组织专业特色活动以及校外实习,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三、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总结与展望

LT大学自1994年创办市场营销专业,经过20年的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从学科特点出发,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性思维开发训练,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围绕一个中心即“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两个方向“日用消费品营销和工业品营销”、三个层次即“初始岗位销售能力培养;高级岗位策划能力培养、提升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四个基本点即“观念、战略、策略、管理”营销框架体系,构建并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迄今为止,LT大学累计培养900余名有工程技术背景的营销专业人才。依据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的专业排名,LT大学市场营销在全国540所开此专业的院校排名62名。在甘肃省排名第二。本专业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成为LT大学十大就业品牌专业。依据跟踪调查,毕业生80%以上在工业品营销领域工作。毕业生在3~5年晋升部门主管或区域市场经理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同层次大学的同类专业毕业生。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近期建设目标遵照“控制规模,凝练特色、强化师资、凸显优势”的发展思路,凸显工程技术背景,以培养营销工程师为目标定位,以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以专业主干课程为突破口,优化具有本学科特色课内外实践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本专业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我们将进一步打造市场营销和工程技术复合型专业优势,力争在2至3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并朝国家级重点专业方向努力。

作者:梁青玉 王子萱 刘田钰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一、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快速融人国际市场体系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现代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取决于其国家竞争力,根据波特的观点,国家竞争力可以通过该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来。企业是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和具体参与者,是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企业竞争力决定了国家产业竞争力,进而最终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国家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各国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作为国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微观基础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描述

1.我国国家竞争力不足

2004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11548亿美元,顺差32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但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国际竞争力却有所下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世界 51个国家和 9个地区进行综合评定的结果显示,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由 2004年的第 2位降至第 3l位。世界经济论坛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显示中国排名第 49也较去年下降了3个位次(如表 1)。

2.我国产业竞争力存在结构性问题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宏观体现,而产业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具体体现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因此,从我国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相对优劣可以判别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情况。一般来说,产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来确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RCA =(EXi/IM~)/(EXT/IMT) (1其中,EXi和啦表示 i行业某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而 EXT和 IMT则表示一国(或一地区)某年的进出口总额。RC 大于 1表示 i工业相对于其他部门在国际贸易中具备比较优势,R值越大则优势越明显。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我国几大典型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 2。

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较弱,而初级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在主要的工业制品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行业国际竞争力不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逐渐提高,也印证了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场的论断。在初级加工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行业和饮料及烟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这类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存在结构性问题,但人世后的表现也说明,产业竞争力整体上是在提高的,我国的轻工、机电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在工业化进程中,这也将是我国近期产业发展的重点。

3.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相对于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改善,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难以令人满意。通过 IMD提供的 49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见表 3)。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2年间,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落后,且呈下滑趋势,竞争压力很大。企业管理竞争力从 1998年的第 3O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44名,平均排名 36.6,竞争力很弱。在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子要素中,只有劳动力成本竞争力最强,五年来平均排名7.4。

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根本的竞争来源。但是,劳动力成本竞争力也呈直线下降趋势,从 1998年的第 1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l2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争逐渐弱化。在 2002年的49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绩效和企业文化等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等较落后,均排在 40名以后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软肋。这也充分说明,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知识、创新等潜在的“软因素”将成为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势获取企业竞争力的机会将减少。这也给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与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成长,必须不端提高“软实力”,注重知识等无形要素的作用。

我国国际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可以总结如下:(1)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基本上靠低价格竞争由于质量水平低,技术含量低,导致附加值也低有的产品尽管出口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不大,创利能力差。(2)名牌竞争实力较弱。一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二是国内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产品占有份额较低,创利能力较弱,处于竞争弱势。(3)大企业总数少,且规模偏小。我国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微乎其微。中国最大 500家工业公司与世界最大500家公司之间的差距很大。(4)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我国企业大量的产品不得不通过外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而真正通过我国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的产品却极少。因此中国工业企业实际上只赚取了极少的加工利润大量利润被价值链上占据高端的其他国家企业获得,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国际贸易规模剧增但国际竞争力却下降的现象发人深思。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与结构问题

1.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从具体层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障碍,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法人治理也不完备或运作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善导致运作机制不善,因此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企业营销观念、市场调研意识落后。我企业重视产品出来后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对整体的、战略化的现代营销战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

(3)自有品牌、技术的开发管理落后。当前我国出口的大部分是低技术、初加工、组加工、低档次、低质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又多是贴牌生产,我国企业对自有品牌的创建和管理态度远不够积极,同时对品牌开发利用、技术开发、销售渠道开发的实际运作方面,更是很难与外资竞争。

(4)盲目多元化,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没有增强。迄今为止我国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主要都是依赖独有的垄断资源来经营的,其多元化经营战略往往偏离了其核心领域,最后导致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增长不快,比如在重要的产业领域都还没有独占鳌头、遥遥领先的企业。

(5)体制障碍重重。种种导致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因素背后都可以追溯到其相应的体制原因,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公司治理效率很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包袱重、产业投资布局不合理、企业结构不合理、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等都是重要原因。

因此,从总体上说,由于机制不活、环境约束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主要从事的是制造加工环节,仍然处于价值曲线的底端,附加值很低,而在高附加值的研发、市场、渠道、服务领域远远落后于国外成熟企业。

2.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结构问题

我国总体国际竞争力不足的背后是我国国内企业发展的深层结构问题,这个结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从国别来看,我国外资企业实力强、竞争力强,而我国本土企业总体上相对显得实力弱、竞争力低。据统计,我国全国现存注册外资投资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3%,但 2005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28%,出口额 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57%,其机电产品出口占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87%。由此可见我国大量出口产品实际上是由跨国公司生产和购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张主要是外资企业的发展造成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获益最大的是跨国公司,真正国际竞争力增强了的是外资企业,而我国本土企业只获得了一种“加工”优势或“制造”优势。这样一种格局是理解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弱势地位的关键。

(2)从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而民营企业活力充沛但总体规模还较小。在我国本土企业中,呈现明显的“国退民进”趋势。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所以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世界 500强的行列中,但据《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2)}显示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2002年中国企业 500强平均资产规模只有 2002年世界500强的 6.46%,平均营业收入只有世界企业500强的5.26%;中国企业 500强的平均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人均资产、盈利能力,分别只有世界企业 500强的 l2.95%、29.62%、1.57%和l2.06%。与此相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迅速提升。如 2003年我 国集体私营企业进 出口总额984.4亿美元,增长 85.0%,占当年我国外贸额的l1.6%,其中,出口所占比重已达 12%,比2002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据表 1可以看到我国浙江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排到世界第 20位,根本原因就在于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劲。1988年国家决定赋予生产企业 自营进出口权之后1999和2000年浙江省批准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约 2500家,是前 20年累计数的 2倍,其中集体、私营企业占4/5。到 2003年 10月底,拥有 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累计达到 9573家,占全省拥有外贸权企业总数的 81.3%,其中 8o%以上为民营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的出口地位日益提升2002年 10月,浙江生产企业的月出口量首次超过专业外贸公司,跃居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见,在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贯扶持最殷但却发展不快的背景下,成长迅猛的民营企业虽然规模还是不够大,但是却是我国未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希望所在。这一论断得到了国外调研结果的证明。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2004年 1月 l1日公布的一项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小型企业被亚洲地区企业家投票评选为亚洲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竞争力排名超过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的小型企业。接受 UPS Asia Business Monitor调查的企业家中,也有 7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小型企业最具竞争力。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创造环境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应该从政策体系的构建、市场环境优化和提高企业致力于创造高附加值的能力三个角度人手来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这既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更是切实保障我国产业国际安全的关键,同时也是由于我国加入 WTO保护期结束后的主要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45—70.

[2]汪应洛,马亚男,李泊溪.几个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综述[J].预测,2003,(1):25—27.

[3]彭丽红.企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0—70.

篇(3)

机械制造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一门学科,其中,制造技术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目前机械制造行业虽然还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为主,但是,现代制造技术正在迅速取代传统制造技术,掌握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为生产现场输送既懂现代制造技术,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工艺技术人才,正是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前景。

目前,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校相同专业建立起来的。因此,高职教育除了和普通高校机械制造专业一样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外,还有与职业技术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在此笔者就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改革提出一些思路。

一、注重素质培养,建立以现代制造技术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为依据完善课程体系,采用适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推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专业课程体系上,精缩传统机械理论课,增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课程。现代化的机械制造技术就是本领域里的先进科技和信息科技的紧密结合,信息科技的关键又是计算机技术,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机械行业的方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控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

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遵照“够用”的原则,精减一些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一些不常用的知识,整合一些课程,减少一些课时。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合并为工程力学,以材料力学的内容为教学重点;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两门课程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以机械零件的内容为教学重点。

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遵照“实用、管用”的原则,精减一些与专业方向不一致的课程,把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合并为机械制造基础;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CAD技术、数控加工技术、PLC控制技术、数控系统维修技术、CAD/CAM技术的课程和上机练习的时间。

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注重培养具有专业扩展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双重特点。一是在限定理论选修课中,主要进行了专业扩展,开设了工业管理、网络技术、计算机编程语言、现代设计方法、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工厂供电、机电产品营销等10门课程,要求选择其中5门;二是在任意理论选修课中,主要进行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开设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社交礼仪、心理学、书法、演讲与口才、管理科学、中外民俗、市场营销、领导科学、公共关系、工商管理、普通话等课程,要求选择其中5门。

二、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现代机械制造实验实习基地

现代加工技术,很多时候都是在人们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情况下进行的,和传统加工相比,它显得更抽象。所以有机械学科的院校,都不惜花巨资建立现代化的CAD设计中心、数控加工实习基地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实习场地,以加强CAD、PLC控制、数控技术、CAD/CAM的试验与技能培训,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金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上,精心设计各种综合性的试验与实习项目。金工实习,尽快从传统的普通车床操作过渡到数控机床操作;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力争结合生产实际选题,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进行开发性设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手段的技能,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的思想很大部分是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选配上,所以精化、整合老教材,增编新教材是进行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传统的基础知识要讲,人文知识要学,新知识要加强,实践要增加,课时还要压缩,要处理这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做到主动积极地学、自觉地学、创造性地学,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CAD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法开发过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设计方法”。它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过程: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四、教学与科研并重,造就新一代师资队伍

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污染;绿色贸易壁垒

一、贸易与环境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归结于三种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效应分别通过贸易对经济规模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技术进步等途径,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对一国环境产生影响。

1.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对环境所构成的直接损害以及所带来的环境间接改善。

规模效应对环境损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经济增长规模的扩大使生态支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资源的恶化性开发和加速损耗成为可能;二是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加强,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且,跨国界运输进一步造成污染性物质的越境转移。

另外,贸易自由化的直接结果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消费者会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首先,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制定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税收制度。其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提高购买在较严环境标准下生产产品的意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规模效应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

2.结构效应(CompositionEffects)。结构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使一国的产业结构更加适应其比较优势,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在没有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时,自由贸易时的产品结构比在自力更生下更能适应于一国的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贸易自由化越能使经济结构向污染降低的方向转化,并加速从轻工品最终向服务业转移。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比其他生产要素低,贸易自由化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技术效应(TechniqueEffects)。技术效应是指技术因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市场,加强了专业化分工,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国际商品流动的扩大,商品流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果非常显著。一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入产出比率的技术与规模经济的作用一样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一项因环境保护产生的新技术对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贸易自由化产生的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另外,由于环境政策的不断出台,厂商必须采用符合环境法规的生产工艺及排污标准,会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提高。如果厂商通过改进技术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则可推动技术进步。如果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这些产品的生产被转移到环境规制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就会对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二)环境保护对贸易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保护如何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由此影响两国的贸易结构,笔者借助H-O的要素禀赋模型进行分析。

H-0理论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一国应出口本国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H-O模型中并未考虑环境要素,在环境要素越来越重要的当今,环境应当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考虑进去(Siebert,1992;ThomasAnderson,1998)。为了分析环境要素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笔者对H-O模型修正后的前提假定为:两种要素即环境和劳动力;生产的两种商品即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和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低污染产品;其余的假定与H-O相同。

显然,在封闭经济下,I国由于环境为富裕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高污染性产品X,在国内相对产品价格P(i)下,A为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II国由于环境为稀缺要素,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低污染性产品Y,在国内相对产价格P(ii)下,C为II国的最佳生产点和消费点。显然P(i)>P(ii)。在开放经济下,国际交换价格P(int)必定位于P(i)和P(ii)之间。这时,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A转移到B;II国的最佳生产点将从C转移到D,两国新的最佳消费点为F。

可见,由于环境要素的不同,影响了两国产品的竞争力。I国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充裕(如环境保护标准低)获得比较优势,将扩大高污染产品的出口;II的高污染产品由于环境要素稀缺(如环境保护标准高等)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的成本和环境标准不同,环境要素在各国存在明显差异,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生产要素。理论分析表明环境要素充裕的国家,密集使用环境要素的高污染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将扩大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环境要素稀缺的国家,高污染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将减少对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由此环境要素通过改变比较优势影响到两国贸易结构。

二、山东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山东省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6年山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952.1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5%,对外贸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山东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很大一部分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或高度污染密集型产业,而政府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考虑,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往往倾向于引导企业发展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在实现出口创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初级产品的出口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

在山东的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这些产业主要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危害相当大,以煤炭为例(近几年煤炭一直是山东的主要出口商品),煤炭的开采对水源有很大的危害,水流经矿床时会携带大量悬浮物,并会溶入大量金属离子和其他可溶物。

(二)印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雨水污染

皮革、毛皮、羽绒制品和纺织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山东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占到了出口品的20%以上,这些产业在技术和资本均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主要是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及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进入世界市场,但是这些产业同时也是污染密集型或轻度污染产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使这些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出口创汇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大力发展这些产业,导致地区性的土壤污染与水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居民生活。

(三)国外危险废物的进口时有发生

危险废物通常是指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被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禁止进口的有害废物,比如工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虽然国家有关法律明令禁止并做出严厉的处罚决定,但山东危险废物的进口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例如,2003年6月中旬,青岛海关查获一宗来自美国的洋垃圾进口案,15个集装箱共375.5吨货物全部是洋垃圾。

三、环境规定对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限制。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一些国家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借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从而直接或间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主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

(一)静态效应分析

山东省许多产品由于环保、安全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

1.农产品。近年来,美、日、韩和欧盟等国为了限制农产品进口,不仅扩大检验的种类和范围,还大幅度减低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凡超标产品一律不许进口。如2006年5月底,日本实施新的食品管理制度——“肯定列表制度”。“肯定列表制度”将所有的农产品、食品中使用的全部农业化学品残留纳入其管理体系中,规定15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总计51392个残留限量标准;许多检测指标的标准比以前的标准提高几倍甚至上百倍。如,洋葱的溴氰菊酯由原来的0.5ppm增加到0.1ppm,提高了5倍;草莓的抑芽丹由原来的40ppm变为0.2ppm,提高了200倍。日本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山东省也是全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最大省份。2005年全省对农产品日出口26.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38.3%,占全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33.3%。“肯定列表制度”将影响山东水海产品、肉类制品、蔬菜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物及制品、花生及制品等的对日出口,涉及的出口企业近1500家。

2.纺织服装。从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就对进口服装的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2O02年5、7月欧盟又分别颁布了关于修改并授权纺织产品使用欧共体生态标签的决定和偶氮染料禁用令,同年9月又61号指令禁止使用四氨基联苯等22种偶氮染料。另外,设限国家还对棉花生长过程中使用的杀剂、面料的易燃性、重金属含量、残留污染、游离甲醛等有害物质均有严格限制。山东是纺织生产和出口大省,2005年纺织品出口额为106.2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的23%。由于技术薄弱、产品档次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外绿色壁垒的冲击。

3.机电产品。机电产品是第一大出口产品。但是,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在电磁污染、可回收率、排污量、产品包装等方面建立了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例如,欧盟的EU、日本的“生态标志”等,这些对我国包括山东省的机电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损失。20O3年2月13日欧盟公布了《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和《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分别要求成员方确保从2006年7月1日起投放于市场的新电子和电器设备不含铅、汞、铬等六种有害物质;要求报废设备的收集费用由目前市场占有者按比例分担,并且提出苛刻的80%的回收比例,这给我国包括山东在内的出口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二)动态效应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给山东省的许多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环境管制能够诱发创新。在环保领域,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备,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惯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问题,企业实际上是具有很多的创新机会的。而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

2.环境标准将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如果企业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应当积极地抓住这个机会以获得先动优势。多种统计数据表明,世界需求正向环境友善产品加速转移。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绿色产品,并获得了回报和开辟了新的市场。例如德国因早于大部分其他国家制定和执行了废物回收标准,从而帮助德国企业在发展少包装或无包装产品方面获得了先动优势。

3.绿色产品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绿色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这意味着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该类产品的需求量将会有更明显的提高。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世界市场上主要的促销手段。因为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能“挖掘”人类的内在生态需求,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四、山东省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的对策

1.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环保企业集团。由于绿色环保产业需要的技术和投入都较高,离开政府的扶持很难发展,因而山东省政府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调节为辅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机制。政府应具体做到:帮助企业引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三废”综合利用技术,为企业生产、出口绿色产品提供信贷、融资便利、税收优惠等;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帮助企业培育绿色产品生产的规模优势;树立绿色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典型绿色经济带,逐步带动省内各类企业和各个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引导外资向无污染行业和农业等绿色技术薄弱的产业流动。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经验以及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资金。

2.建立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由于长期以来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而可见。不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必须建立各级部门的有效协调机制。具体做法有:开展重大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投资项目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提高环境保护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赋予“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各级部门定期听取环境保护问题的情况汇报和环境保护问题的专题研究,及时协调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国际组织或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修订或改变其技术法规、标准等,而山东省出口企业总体来说规模较小、资金缺乏,不重视或没有条件收集目标市场的绿色壁垒信息。因而,山东省政府应充分利用国家贸易壁垒调查机制。通过世贸组织成员提供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驻外机构、外贸企业和外国进口商等多种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贸易伙伴的环保信息、指标体系、检验程序、检测方法等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向行业协会和企业发送情报使其早作准备。在这方面我国有沉痛的教训,2OO2年1月欧盟作出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封关决定前,已有外商向我国有关部门提供了相关信息,并建议加快整改、积极交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和组织系统,我国并未重视国外客商提供的信息,致使损失惨重。而同样面临封关的越南,由于措施得力、反应及时,欧盟对其网开一面。

(二)企业的对策

篇(5)

一、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只是电子商务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各国制定电子商务战略的要点。它是指在国际经贸领域内,抛开传统的交易方式,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进行交易,实现从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全程的电子化,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从内容来看,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可分为两部分:有形产品的间接贸易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前者是指通过电子的方式来处理洽谈、订货、开发票、收款等与有形商品贸易相关的活动;后者是指通过电子方式,尤其是国际通讯网络等来进行买卖咨询报告、电脑软件、数控程序等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并能以某种方式存储的无形商品交换的全部过程。

从手段来看,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的主要电子工具是信息网。如Internet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EDI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这种技术的贸易伙伴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对经济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他们的电子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贸易伙伴可以通过EDI发出定单,询问有关商品信息,接受定单,办理货物运输和银行结算等事项。也就是说,和贸易有关的手续都可以在不使用纸制单证的情况下完成,所以EDI也被普遍地称为无纸贸易。

从特点来看,国际经贸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必须利用标准的格式来完成信息交换。首先,它将定单、发票等商业及行政文件通过翻译器使之标准化,从而使文件形成具有结构化,可被计算机识别或处理的数据格式文件;然后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贸易伙伴或与贸易有关的各个部门的计算机内;最后再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对接受文件的处理,通过翻译器转换成可被公司计算机识别的格式文件。因此在使用EDI进行国际经贸活动时,原则上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产生任何纸面文件,从而为真正实现无纸贸易提供了可能。

二、外贸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日渐成为国际通行的手段,也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美国、新加坡、欧盟各国纷纷推出电子商务方案,电子商务已经开始逐渐取代传统贸易方式。随着经济开放性的增加,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一是网络技术正在促使交易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原来以信函、传真为主的沟通方式将演变为EDI(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向电子订单、在线定货方式发展。面对面的谈判将演变成跨越时空距离的网络谈判,从而改变了企业的工作方式,促使外贸企业更快捷、高效地进行规范化国际运作。二是透明度的增强。互联网运作使客户资料都将变得公开化、透明化,这将使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拓宽了服务渠道,带动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且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和新的商务模式出现,正显著地改变着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剧,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贸易竞争,不但要求中国外贸企业在短期内改变经营理念,更要求中国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改变经营管理手段。当今时代是Internet互联网的时代,利用Internet浏览器软件技术实施电子商务成为必然的趋势。严峻形式可形容为:“要么电子商务,否则无商可务”。

2.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是维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是电子信息的传递,依赖计算机网络为介质进行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此外,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是一个极为繁琐复杂的过程。通过计算机交易,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处理成本大大降低,企业的网络信息,可为企业提供各种供货渠道,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后,电子商务可以给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的潜在客户,通过网络,客户可随时、随地了解到企业提供的商品,加大企业售出商品的可能性。在这种新型运作方式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供应链的有效建立,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应该说,探讨一种合理的电子商务模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3.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是增强与合作伙伴共生关系的需要

电子商务的出现,一方面在生产企业内部改变了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以及结算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它将会改变原有的仓储、保险及报关的信息流动方式和服务方式。所以,外贸企业除了作为独立的个体,积极地运用电子商务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外,还必须与合作伙伴的电子商务进程和模式相配合。

4.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的需要

外贸企业原始实行的经营方式多是业务员包揽从客户选择、签订合同、组织货源、验货报关到货款支付的全过程,掌握着客户资源。这一方面使企业无法掌握客户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业务员掌握着企业的生存及发展,一旦人才流失,企业竞争力急剧下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通过电子商务和外贸企业信息化建设,使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工作日程与行动记录都有据可查,哪一个客户、什么项目、何时何地、与谁联系、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费用等等,所有细节均一目了然,使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外贸企业手中。

三、国际电子商务对外贸行业的影响和推动

从近几年中国外贸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以下数据凸现了国际电子商务对外贸行业的影响与推动:

1.16.25%的外贸企业表示选择现场洽谈(贸易展会、出国拜访)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常用方式,但21.25%的外贸企业表示选择电子化国际贸易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常用方式。

2.33.94%的外贸企业表示对使用电子化国际贸易手段拓展出口非常有信心,46.79%表示有一定的信心。

3.16.67%的外贸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展示公司形象及产品;11.11%的外贸企业正在利用电子邮件推广产品;27.78%的外贸企业正在利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寻找国外买家、展示公司形象及产品。

4.44.44%的外贸企业表示主要通过参加产品交易会保持与买家的联络,但越来越多的参展企业利用电子化手段(电脑演示、EXCEL管理产品资料及报价、赠送光盘)辅助参展。

5.73.68%的外贸企业表示搜索买家求购信息及买家资料的能力有待加强,39.66%的外贸企业表示正在利用国际互联网搜索买家求购信息及买家资料。

6.55.56%的外贸企业表示开展电子化国际贸易是拓展出口的有效手段。

7.非典期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贸易供求信息数量激增50%左右,85%的国外买家表示优先使用电子邮件进行采购联络、21%的国外买家表示优先使用传真进行采购联络、35%的国外买家表示优先使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采购联络。

8.48.28%的外贸企业表示招聘不到合适的外贸人才,而42.31%的外贸企业则表示公司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必须接受国际电子商务系统培训。

四、外贸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应对来自全球竞争者的挑战,我国外贸企业应尽早着手,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国际电子商务,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怎样才能够使企业在电子商务竞争中占有先机,达到企业预期的经营效果呢?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把握机会,内外整合。加入WTO后,我国的外贸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外贸企业必须要转变以前的贸易中间商的角色,抓住现阶段电子商务资本融资相对容易的机会,挖掘潜在利益,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载体,建立全球贸易网,平等获取和传播信息,才能增强市场竞争机会。外贸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新的信息化、知识化管理观念,另一方面要开展专业化经营,拓展市场深度,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比如外贸企业可通过ERP优化生产、销售、流通的渠道,借助CRM巩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达到内外整合。

2.建立以营销为导向的商务网站。在设计一个企业商务网站时,设计者一定要由企业的经营人员与计算机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经营人员要从营销业务角度提出设计方案,技术人员为完成设计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将方案付诸实现,所建立的商务网站向全球的信息,不仅要包括企业的整体介绍、经营状况和重点产品推介等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标示出网络订货的方式。尽管目前我国直接通过网络来传递合同并完成订货和支付,在技术和法律上还没有完善的保障,企业还不能做到完全网上交易,但是企业可以把报价单、合同单等通过网络的方式传递给客户。所以,设置这样一个网站就能初步实现商务的电子化和数字化,让客户很方便地与企业从事商品信息交换活动,为日后企业与客户通过网络进行完全交易做好铺垫。通过对企业网站功能、网站结构、网页布局、网站内容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使得网站更好的向用户传递网络营销信息,发挥最大的网络营销价值

3.注重商务网站的推销。让所有的客户都知道企业的网站在什么位置,这个工作应该比建立网站更为重要。企业只有打响了网站的知名度,才会网罗到更多的商机。企业推销商务网站通常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方法就是通过传统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系统、企业标志等方式去宣传。将网站地址放在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版里,希望别人看到广告以后容易把广告的内容、品牌和网址结合起来,产生联想。另一类方法就是运用网络技术的方式,通过链接、网络广告等方式去宣传企业的网站,如跟大型搜索引擎和行业网站作链接;跟网络服务站作链接;在一些大型的、知名的门户网站上作网络广告等等。

4.利用各种网站收集信息,建立市场信息的发现机制。可以通过公共网上搜索网站、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官方网站和其他网站收集需求企业的商情、邮箱、联系方式等,对国际市场采用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商业机会。

(1)公共网上搜索网站。这类网站涉及各种信息,包括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商务等各种信息,检索效率不高,信息定位不准,搜索面广,搜索难度大。主要有:雅虎();雅虎中国();Google网()。

(2)官方网站。主要提供商业信息和外经贸政策查询政策信息及服务,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四川省商务厅:。

(3)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主要提供中介功能,提供专业化的外贸信息服务,提供外贸交易的平台,因此十分重要,企业应充分应用这类网站开展电子商务。

①商会网站。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

③外经贸进出口商品信息网站。中国贸易指南:。

④网上展会、博览会等。在线广交会:。

⑤公司提供的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俄罗斯环球伙伴网()。环球资源()”;环球资源企业网();世贸通();阿里巴巴();实华开();美国商务网();采购通();中国制造网(made-in-);中国机电贸易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5.通过各种电子商务平台相关信息,推广企业和产品

(1)产品供应信息。在网站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上企业的供应信息。

(2)广告。通过网站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上广告,宣传企业品牌和产品,或将企业的相关信息在有关网站尤其是国外网站上注册,这样就可能有被检索的机会。

(3)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广告,推销产品。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申请一个电子邮箱,然后通过电子邮箱与国内外企业和组织进行联系,通过定期向有关邮箱投递广告和产品目录信息来向国外企业或个人推销产品。

(4)租借网站虚拟空间,建立自己网上商店或超级市场。通过租借网站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虚拟空间,建立网上商店或超级市场,将商店或超级市场建在一个统一的虚拟商业街、网上商厦中。

(5)建立自己管理网站。可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网站,自主管理,但费用较高。

6.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各种数据交换

(1)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包括申领进出口许可证、报关、报检、报税等。采用电子商务方式简化了申领程序,缩短了交易时间。

(2)企业与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包括询价、磋商、发送订单、与保险公司和银行传递交换数据等。

五、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企业要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载体,建立全球贸易网平等获取和传播信息,增强市场竞争机会。

2.外贸公司应迅速利用现有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组建网络创始公司,尽快步入电子贸易行列。

通过自身投资组建或购并方式,吸纳一些比较有经验和具体技术创新意识的网络公司,利用外贸经验和已有的外贸客户的渠道,广泛收集本专业贸易产品信息,在网络上尽快建立自己的专业产品贸易网页。采取联营形式,发挥网上贸易低成本、易结算、服务快捷的优势,尽快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3.企业利用电子贸易进行国际贸易大致的三个阶段。第一步,利用因特网和获取信息,主要通过自身网站和专业服务于出口企业的门户网站两种渠道来实现。第二步建立基于WEB的EDI,将业务文件按一个公认的标准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大大减少纸张票据,常常称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第三步是电子资金转账和交易过程全自动化。国际贸易的理想王国是EDI+ERP(无纸贸易+企业资源管理),采购、生产、销售、运输、支付一条龙。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从系统实施角度来看,ERP是建立在企业本身内部整个工作流程已经相对完善的前提之下的,而中小外贸企业内部大多还尚未形成一种规范的业务流程,整体信息化基础还十分薄弱。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在实施一个信息化系统通常是从局部开始,而不能象很多大型企业那样多个部门并发实施。

全球经济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对我国外贸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的经济时代。只有及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速企业内部信息化整合,建立企业自己的商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有力的“助推器”,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速前进。

参考文献:

[1]陈华著:《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如何获取有效出口订单》,中国同方录像出版社,2004

[2]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目前,在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大部分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从全国各大专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归属的院系来看,有些在商学院,有些在经济学院。27所开设有贸易经济专业本科院校中,很多学校是近年来才开设的新专业,对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专业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因对专业方向认识不足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2.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无论从研究方向,还是专业设置上来看,都没有专门的贸易经济研究和专业。而作为贸易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系统的存在,只是在某些著作中以交换、交易、市场、商业等名词相关联而出现。长期以来,我国贸易经济(流通)问题一直以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流通理论垄断着我国流通理论界,被作为惟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放在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下来分析,揭示了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的关系,没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尤其是无法解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流通问题,这种理论基础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先天不足[2]。

3.贸易经济专业市场认知度低

从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来看,用人单位对贸易经济专业认知度相对较低。比起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具有鲜明特征、特色的专业而言,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大部分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对贸易经济专业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直接影响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对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形成制约。

4.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急需优化

商贸流通产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电自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零售业逐渐壮大,新型贸易模式如E贸易大量出现,大流通、大消费、大贸易的格局基本形成,迫切需要通晓贸易理论和实务高素质零售商业流通人才,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开设庞杂,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明显,知识相对陈旧,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要的能力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迫切需要贸易经济专业在课程开设上体现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5.贸易经济实验与实践教学欠缺

贸易经济是一项技术性、实务性很强的工作。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一项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贸易经济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或是由于资金问题或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境滞后,而且大多数学校贸易经济专业教师大部分所学都是别的专业,大多没有贸易商务实战经验,在从事商务实践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二、贸易经济学专业建设建议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新经济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应明确贸易学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其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为专业素质硬、执业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符合零售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以以打造“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为主线,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当细分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塑造学生的特色素质,不断提高各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打造特色”的专业建设思想。本科院校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要体现出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设置专业方向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各校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在方向的设置上,应着重体现服务于新经济形态,例如,服务贸易、E贸易。

2.确定贸易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模块教学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必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特色”的原则。在保障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需要多开特色课。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方面组成。专业主干课主要介绍贸易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为制定贸易政策和商贸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一些市场调研与决策的技术,包括贸易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批发贸易、零售学、商业技术、物流经济学等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贸易方面的一些具体经营与管理技术,与实现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些学科知识等。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本文认为应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科的关系,在选修课中,本文建议采用打破常规模块化教学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宽口径”和专业性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在贸易经济专业选修模块设置了三个方向:其一,“零售方向”。该模块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零售技术》、《连锁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突出用新经济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原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围绕零售业态与商圈、连锁与特许经营、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及现代技术应用、超市与配送中心建设等方面,以信息、物流和现代商务技术为手段,造就满足新经济要求的高素质贸易经济人才。其二,是“工业品批发与贸易”方向。该模块包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汽车贸易概论》、《批发市场学》、《机电产品与工程材料》、《生产资料流通》等课程,发挥贸易与管理融合的优势。其三,是设置“商务管理”综合性方向。该模块包括《会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概论》、《拍卖与典当》、《期货市场学》、《服务经济学》等课程。三个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拓宽学科的发展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3.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贸易经济学科应加强与政府和商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以服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及地方社会经济为己任,借此提高贸易经济专业的影响力。校企合作是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要形成常态化,实现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方面,要找到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机制与模式,要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加大学院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就加强了与永辉超市、沃尔玛超市等的全面合作,同相关企业一起探讨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教师和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强化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为创新性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性,贸易经济专业是属于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应用学科,一定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贸易经济本科教育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在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凸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地方性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应该主动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和开出质量。比如,加强贸易经济专业本身的综合商务模拟和物流技术等试验课程,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课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论文方面,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实践类题目的比重,切实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5.加强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通过开展大量商业文化活动、大学生挑战杯、模拟商业街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都有较大的提高。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71-03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对外贸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几年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许多企业表示,他们需要的是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外贸人才,而目前高校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毕业生缺乏对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具体程序和方法的了解。因此,培养面向国际市场、符合现代国际竞争需要、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外贸人才,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个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本文将基于“四要素”构建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一、培养目标

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培养能在涉外部门、企业等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

知识方面: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相关法律知识,经济、管理、营销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专业理论。了解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精通 WTO的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

能力方面:具有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必需的专业操作能力,如国内外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进出口业务交易磋商能力、信用证审核能力、外贸制单与结汇能力、合同签订能力、撰写各种外贸函电能力、跟单履行合同能力等。

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专业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中应突出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应突出博学多才、视野开拓;专业素质中应突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应突出灵活的反应力、良好的控制力、较强的适应力。

二、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

(一)课程体系

应用型外贸人才,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要具有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实用”为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个课程体系由“平台”+“模块”两个部分组成(见表1)。

基础平台包括四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通识知识的传授,如英语、体育、思想道德等课程。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开设经济学门类的基础课程,如宏观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跨学科基础模块则开设经济学门类以外的学科基础课程,如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模块则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世界经济概论等。基础平台的课程都属于必修课,通过该平台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

专业平台包括六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拓展。专业骨干模块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深化,向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教育,如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经贸谈判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来设置课程,可进一步分为国际货代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合作方向等子模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至少选择其中一个子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领域内拥有一项核心技能。专业实践模块是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外贸模拟综合实验、单证员模拟操作等,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资格模块侧重于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包括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外销员等,这一模块体现了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学生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培训课程。职业辅助模块是针对学生缺乏对产品、目标市场的了解而设置的,侧重于传授职业中必须的相关知识,如可以开设机电产品、纺织产品、欧盟市场、北美市场、区域经济组织等课程,这一模块同样属于选修课程。职业拓展模块是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满足个性化需求设置的,是更深层次的专业教学,该模块可以根据市场对高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成国际商务谈判师、涉外律师、国际贸易研究咨询员等子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考虑选修一个子模块,也可以放弃选修。

普通教育平台包括三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共选修模块包括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人文科学选修模块包括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课程,自然科学选修模块包括环境科学、信息学、材料科学等课程。这三个模块的课程和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人文科学素养。

和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该课程体系增加了职业资格模块、职业辅助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丰富了人文科学选修模块和自然科学选修模块,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综合素质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以及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活动所借助的一定的载体,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一般包括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

1.教学途径。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在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建立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和框架,培养全局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践教学是典型的参与式教学,通过全面模拟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景和各个贸易环节,能够使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非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是相对于正常教学活动而言的,主要包括一切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比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余活动等。针对一个具体的专业而言,非教学途径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短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增进学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大力开展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成立学生专业协会组织、建立专业论坛、开展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各种比赛,请业内人士作专题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和非教学途径的安排等。其中教学计划是培养方案的实体内容,一般由课程的设置、学时学分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第一,课程设置要体现“厚”――基础理论宽厚;“精”――精选少开;“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新”――紧紧追赶学科的发展四大特点。第二,各院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所属地域背景,开设一二门专业特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如农业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开设“农产品贸易”、攀枝花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开设“钢铁贸易”。第三,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应选择部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如《国际商务谈判》,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2.学时学分结构。第一,适当加大选修课学分比重,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提升综合能力。第二,在专业课的学时安排上,除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外,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都应分成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两个部分,努力缩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建议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40%。

3.教学过程的组织。合理安排课程的时间顺序,各门课程要衔接恰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延续性、渐进性,避免安排的混乱和无规律。

三、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

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目前高校教育提倡学分制,这样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安排学习进度,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早日毕业,缩短成才时间。

组合制度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如双学位、主辅修等制度。一个优秀的外贸人才,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外,还应该了解和掌握法律、营销、外语、管理、金融、信息等相关知识。组合制度正好满足了外贸人才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爱好特长,选择相关专业修读双学位或者辅修。目前中国重点高校普遍实施了双学位、主辅修制度,但很多地方院校还只有单一的主修制度。因此,作为地方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先实施主辅修制度,再争取双学位制度。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高校之间可以联合进行选课、辅修、双学位的学习,发挥高校的群体优势。

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度及各种奖惩制度。

四、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对培养目标、制度和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前几种因素进行反馈、调节与优化。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改进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2)改进考核内容。课程考核时减少对知识记忆性的考察,加强对应用性的考核,加大案例分析题、综合题、论述题等应用性题型的比例。(3)加强实践课程考核。将课程实训与学生相应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确定评估依据和标准,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对学生就业情况的评价。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地方和区域行业人才需求走访与问卷调查制度。

3.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专家、同行、学生、企业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制度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包括随堂听课、问卷调查、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