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农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在选择出适合种植有机蔬菜的基地之后,要注意蔬菜品种的选择。应尽量选择品种优良的蔬菜进行种植,若是没有品种相对来说比较优良的,也可选择一般的品种代替,但是选择的品种一定要符合当地的生长气候,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性能,最重要的是不能选择经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种苗和种子。
1.2种植方式的选择
对于一些生长周期比较长的有机蔬菜,应减少基地的种植品种,采取轮流种植的方式进行栽培,不可在同一块基地上连续种植单一的蔬菜品种。另外,不同品种蔬菜具有不同的播种时期,对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光照条件以及通风条件的要求都不同,因此必须选择使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具体有大垄双行、垄作、高畦等种植方式。
2施肥的注意事项
在蔬菜施肥之前先要对基地土壤进行肥力测定,针对不同肥力的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施肥量,避免肥力过少导致蔬菜生长的营养不充足,过多造成营养流失。种植有机蔬菜强调不能使用经过化学合成的肥料,而是使用专门的含有矿物质元素的有机肥,另外种植一季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中的氮素成分,将菜籽饼等植物作为生物肥料来增加基地土壤中的有机成分。根据调查,通常情况下,基肥占整个蔬菜生长期间所需肥量的80%,因此,为了提高蔬菜早期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必须将基肥重视起来,另外要早施追肥,巩固蔬菜的防御能力,同时配合叶面肥的喷施,效果更佳。下面详细介绍施肥的使用方法:
(1)有效控制施肥量。
在蔬菜栽植期间要充分保证有机肥的用量,有机肥中含有大量蔬菜生长需要的氮磷钾矿质元素,如果不能保证用量,那么蔬菜由于缺少必需的矿质元素,容易导致秧苗打蔫,甚至枯萎。在施肥期间可以借助于EM微生物菌来加快有机肥释放营养速度,以及时满足秧苗对养分的生长需求,通常情况下,每亩基地需要3000~4000公斤的有机肥,另外需要100公斤的商品有机肥。
(2)注意基肥的分配量。
一般情况下,基地的基肥使用量占整个施肥总量的80%,为了促进秧苗对养分的有效吸收,需要在耕地之前将基肥均匀的撒到基地里,待耕地完成之后,将有机肥混入到耕种层之中。
(3)增加追肥的补充作用。
追肥的使用时间为蔬菜秧苗长到3~4片幼叶之时,将追肥施到基地地面上,或者在秧苗之间开沟条施以及开穴穴施,都可以促进秧苗补充营养。追肥完成之后注意及时浇水,避免由于肥料的挥发,致使营养流失。
3病虫草害的防治
在防治病虫草害的环节要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充分把握农作物-病虫草害-生长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辅助以农业防治措施,改进病虫草的繁殖环境,做到将病原数量控制到最低,实现病虫草害的防治,以下介绍具体的防治办法:
(1)杂草的控制。
主要采用人工拔除以及栽培技术的方法,人工拔除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彻底的办法,但是耗时太大,并且浪费人力,因此在此期间多使用栽培技术来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例如喷洒酸度为4%~10%的食用醋,不仅可以消除杂草,还对土壤起到杀菌的作用。但是在杂草的控制上,严格禁止化学药物除草剂的使用。
(2)病害的防治。
在秧苗耕种之前就进行有关病害的防治措施,在耕地之前用石灰石、醋、硫磺等常用消毒物品对耕地进行消毒,防治病虫的繁殖滋生,另外对于一些常见的病害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有效、环保的方法,例如对于秧苗时期常见的白粉病,可以将小苏打以及植物油混合之后用其混合液来防治白粉病,另外经过试验,浓度为10%的鲜牛奶悬浊液对黄瓜的白粉病还能起到有效地防治作用。
(3)虫害的治理。
对于虫害的治理,切记不可使用敌敌畏等化学杀虫剂,可以使用性诱剂、防虫网等物理措施进行虫害的治理,但是若出现较大程度的虫害时,可以使用较少的Bt制剂来治理。
土壤沙化的原因很多,现结合我国特点做简略介绍:(1)地表因素,周边存在较大范围的沙地或沙漠,沙子多为细砂和中砂,且沙子之间的物理粘粒较低。沙层较厚,经外力作用形成沙丘和洼地相间的地形。一旦起风,沙子随风移动,给土壤沙化准备了物质条件;
(2)气候因素,多由于干旱多风和降水稀少,大风为土壤沙化做了动力准备,干旱少雨为土壤沙化提供了时机;
(3)过渡带因素,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地表的植被难以生长或是受到人为的破坏,形成了不稳定的过渡带,无法阻挡风沙的侵入,也是造成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
(4)农业生态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农业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毁林开荒加速土壤沙化进程,超负荷的使用地表植被,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的干扰因素超过了防御的最大限度,过渡带失去了防沙的作用;不合理的农业结构,某些地区为了发展农业,扩大农田的面积采取开垦森林和草原的方式,使生态系统转向封闭。也给土壤的沙化提供了便利。土壤沙化的影响;由于土地沙化,导致农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进一步使农作物的的产量下降。为了缓解粮食的压力,只能进一步对周边地区的森林和草地进行开垦。造成了林牧比重失调的加剧。粮食作物对土壤营养消耗很高,不能实施轮耕致使土壤的有机成分迅速下降,肥力锐减。有些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甚至降到了1%,氮、磷等微量元素严重欠缺,由于缺柴作物的秸秆不能还田,加之投入的化肥有限,对土壤有机物质的补偿可谓是杯水车薪。年复一年的有机成分流失导致地力耗尽,然后废弃再恳形成广种薄收的局面。恶性循环不仅导致农业生态的恶化,也加大了土壤退化的深度和广度。
1.2农业操作不当造成土壤退化
1.2.1化肥对土壤退化的影响
化肥的使用对土壤的退化也有很大的影响。化肥不足的影响土壤的肥力,过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结构的改变,使松软的土壤变得板结,影响土壤的呼吸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致使土壤失去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的能力。化肥影响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同时微生物也以其具有的各种生物化学活性对土壤进行调节活动。在对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硫等营养元素的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肥料对微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氮肥对土壤中真菌的繁殖有促进,但是大量使用氮肥会使真菌的数目下降。磷、钾肥的施用也能提高或降低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大量施用化肥可加速土壤的退化。解决方案:使用有机肥代替无机化肥,向土壤中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的肥力,能减旱涝等灾害的危害,减少对土壤的污染,既增产又养地。可以迅速提高土壤中N、P、K的含量,改善和恢复土壤的退化。
1.2.2农业操作对土壤退化的影响
由于土地高产出的需求,人们在农作物的种植中使用地膜等辅助方式以及对某一地块重复种植某一种作物等来实现提高产量的做法也加速了土壤的退化速度。地膜的使用改变了土壤原有的呼吸方式和温度,进而改变了土壤的环境。致使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受到影响,反过来降低了化肥和有机物的分解,造成了恶性循环。另外地膜的使用改变了土壤中水分的代谢,往往会造成土地的硬结。加速了土壤的退化。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由于作物的不同,吸收的有机物和土壤中的N、P、K等物质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同。初期由于某处土壤富含某种物质,适合某种作物生长,产量较高,就长期在此区域内种植该作物。随着营养物质的和微量元素的减少,土壤退化加剧,作物的产量必然下降,最终导致土壤营养丧失,而被放弃。解决方案:适量使用地膜,并在使用一定周期后间隔一段时间再用,同时做好营养的补充。实行轮耕的种植方式,不同作物轮换地块,如条件允许可施行休耕交替的种植方式。做好土壤的适量施肥,确保N、P、N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延缓和恢复土壤的退化。
1.2.3水土流失对土壤退化的影响
水土流失也是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带走了土壤中大量的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直接导致土地的贫瘠。根据其形成原因,多采取种植树木和草类等植被做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
2.那曲地区土壤退化的影响因素
那曲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处,由此改变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该地区主要以草地土壤退化为主。气候因素:由于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4℃—4℃之间,能生存的植被较少,类型简单,呈垂直性分布:从低到高依次为森林、高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各层取样分析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根据结果分析该地区土壤退化程度。气候与土壤理化特性及退化程度关系密切;人为因素:
(1)过度放牧,人口增长导致了牲畜数量猛增,草畜矛盾日益加剧,过度放牧降低了地表的植被覆盖率,改变了土壤结构,引发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加速了土壤的退化。
(2)资源利用不合理,长期的索取导致本区土壤肥力下降,由于气候和地址原因,此地区温度低,矿物可采量小,加之交通的闭塞导致那曲地区能源短缺,于是牛、羊粪便成了牧民的生活燃料。原本用于草地营养补充的牛、羊粪便极具减少,草地土壤的有机肥不能得到很好的补充,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加速了土壤的退化。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三农”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英国的产业革命使机器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而诞生了近代工业后才出现的一个名词。
首先,工业化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理解。
对工业化一词最为流行的解释是将工业化描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是着眼于工业发展角度给定的定义,强调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发展。有的学者将工业化定义为: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过程。显然,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给定的定义,强调的是通过发展工业,使一国的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有的学者认为: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通过自身的变革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都得到改造的过程。这一定义着眼于对工业化内容的全面把握,强调工业化概念的综合性。东方学术界往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工业化的内涵,或者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或者认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此外,有的学者强调生产的物质结构变化,着眼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与产业关系的变化来定义工业化。由此可见工业化内涵的丰富性。笔者认为,工业化是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运用新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门类齐全、结构和分布合理的工业体系;是工业地位上升,超过农业;三是在经济发展中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科技装备。
其次,工业化是个综合概念,有着特定的层次性规范。工业化是个有着复杂而深刻内涵的综合性概念。例如狭义的工业化概念解释为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概念则是指工业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过程,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和导致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变化。
如果从广义角度理解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的基本涵义由浅入深可呈现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工业本身的发展;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社会经济突出的变革;四是文化层次上的变革。
再次,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必须在过程中理解。尽管上述诸表述的着眼点不同,但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一致性,这就是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工业化是个过程。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就将工业化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并给定相应的检验指标。
从城市化的水平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为初期阶段,30%为中期阶段,70%为后期阶段。认为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或地区,工业化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就是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标准主要界定为人均GDP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至30%。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其中“新型工业化”就是着眼于时代特征,以可持续增长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标准的工业化。
最后,工业化是个实践性概念,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艰辛才能实现的
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近代工业化发生于产业革命过程中,英国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历时近一个世纪;近代工业化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很大,即至今日,仍然有许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近代工业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国民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至于现代化工业,只是极少数发达国家才得以实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工业产业,但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看:机械化、半机械化劳作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几千年一贯制的手工劳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或根本性转变。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商品经济尚欠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道一路”,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农业产业化是改革以来农村出现的新生事物。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理论界同样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我国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虽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颇有争议,但基本上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经济;二是要按产业系列发展农村经济;三是要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四是要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实现由落后的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的转变。据此可将农业产业化表述为:在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的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种养加工、农工商、销一体化经营,达到产业区域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真正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这是一个描述性概念。
将工业化内涵的一般表述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一般描述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化的内涵中,更多地是强调“转变”与“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中,则更多地强调运作的条件和组织形式。据此,与工业化概念相比较,农业产业化概念是个相对“微观”的并且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性概念。
从联系角度看:在英文中“工业化”与“产业化”是不加区分的,统称为Tndacbrialization。在中文的译文中,也将Tndacbrialization通译为“工业化”或“产业化”。也就是说,作为动态名词,工业化与产业化之间的区分不具有国际性,是中国人在改革过程中赋予二者以不同的内涵。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国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如果仅从产业化讲,一国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工业产业化,二是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一国的工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只着眼于工业产业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完整的。从我国的实践看,工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无论从产品的销,还是从企业组织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程度,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说我们已经实现工业化,甚至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目的的自给自足性、生产组织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手工劳作性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还更多地保留着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特征,作为工业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产业化,还制约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刚离巢的童鸽,正处在从哺育生活转为独立生活的时期,而此时又是身体、骨骼发育的主要阶段,因此饲养管理要十分注意。童鸽的采食量是由少逐渐增多,后期每只每天采食量可达25~35 克。为了保证童鸽的生长发育,防止过肥和早熟,日粮应富于蛋白质,而能量适当减少,还要注意补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离巢后7天内的童鸽,日粮中每只要保证供应5 克蛋白质养分,离巢后20 天内要保证每天能摄入8 ~ 9 克蛋白质,离巢后1 个月内要保证每天能摄人10 克蛋白质。最好做到定时定量喂料。离巢1 周内的童鸽每天采食15 ~20克饲料,可分两次喂。离巢20 天内的童鸽每天喂25 ~ 30 克饲料。
二、育成期
离巢后1 个月的童鸽雌雄分开饲养。这时可根据鸽子每天的运动量给料,每只鸽每天约采食30 克饲料。从营养成分看,应每天每只鸽子供应10 克蛋白质。每天两餐。在天气寒冷时应注意补充富含能量的饲料。
三、繁殖期
雌雄鸽配对时,日粮增至35 克,加强飞翔运动和近距离放飞来增进鸽子的食欲农业论文,这时每天摄人的蛋白质应达12 克。雌鸽开产前,日粮饲料量应增至37 克左右。这时日摄人的蛋白质应达巧克。此外,还应供应足够的钙、磷和微量元素。乳鸽出生后,种鸽的采食量急剧上升,达60 克左右。这时的饲料应是高能量、高蛋白质的。保证日采食蛋白质18 克论文格式模板。因为这时的种鸽除要求维持本身生长和消耗的养分外,很大一部分养分用于哺育乳鸽。哺育期可日喂3次。若需要时,晚间增喂一次,对乳鸽发育有好处 。
四、训练期
训练期日喂饲料约30克左右。主要根据训练的运动量、时间和距离多少决定喂料量。这时应注意饲料在能量上的补充。也是日喂2次。
五、换羽期
2农业生产现状及灌溉方式
义县农田以旱田为主,2013年粮食总产量14.85万吨。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土地产出率低,抗旱能力差,作物产量受降雨多少及时空分配差异的影响很大。虽然近几年来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使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的主要灌溉方式是漫灌,漫灌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很大,并且在灌溉过程中水分蒸发、渗漏的损失严重。目前各乡(镇)没有有效的灌溉设施,一直以雨养农业为主。
3节水灌溉工程的可行性和迫切性
2009年辽宁省遇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旱,义县遭遇特大旱灾,致使义县农作物产量大幅减少,许多村、屯由于水源工程的缺乏出现了大面积绝收的局面。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明显的认识。同时,县政府和水利局大力宣传节水灌溉工程优势,提高了当地农民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认同,对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各乡(镇)近年来通过政府、群众积极参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一些乡(镇)已经实施节水灌溉的地块,出现了“旱年不旱”增产增收的喜人局面,提高了农民对节水灌溉意识,有效推动了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实施。
4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及应用
节水灌溉灌溉技术包括滴灌、管灌和喷灌。滴灌技术,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且对地形要求不高。义县的果树、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基本种植在规整、地形起伏不大的地块,即使稍有坡度,也可以顺坡方向铺设滴灌带,受地形限制因素相对较少。同时结合滴灌技术的特点又可以根据果树的生长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控制,与传统的灌溉技术相比能有效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此,在义县果树种植区大规模的推广果树滴灌技术可以提高果树结果率,保证水果的质量。喷灌具有节水、省工、节地、增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管灌:管灌输水是以管道代替明渠,采用较低的工作压力将灌溉水输送到田间地块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输水时所需压力较低,出口流量较大,不易发生堵塞。因此具有较高输水效率、节能、节省渠道占地、省工、成本低等优点。我县的大田作物种植的主要是玉米、大豆和花生,根据我县的气候和玉米种植结构,玉米采用微喷灌与低压管灌结合灌溉方式。微喷灌溉主要集中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低压管灌主要在玉米拔节期和抽穗期。利用喷灌技术对地形、土壤适应性强,易于自动化控制的特点,依次对项目区地块进行均匀喷洒灌溉。喷灌技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有利于改善作物局部生长条件。并且与地面灌溉相比,玉米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水资源节约效果明显。水灌溉示范项目粮食作物灌溉采用微喷灌与低压管灌结合灌溉方式,经济作物采用滴灌方式。
目前灌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水利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长丰县水务系统现有编制人员582名,县水务局基层下设23个水管单位,大多数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养家糊口,致使电灌站机电设备运行管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一旦遇到洪灾或大旱之年农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基层水利管理人员生活得不到保障。2002年全县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安徽省水利灌溉基本水费的取消,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工资主要依靠灌溉水费收入,水管单位职工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发放,致使基层水管单位职工的管理工作和正常生活处境较为艰难。
1.2灌溉供水与用水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长丰县2002年试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过早地将农业灌溉用水用电推向市场。一是灌溉用水前,灌区农户往往抱着侥幸心里等天下雨不愿筹钱买水,而等到了连续干旱用水高峰期,又无法及时能够用到水,导致群众灌溉用水纠纷不断,供水单位与农户用水之间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农业生产“两工”(积累工、义务工)取消以后,组织农民工兴修农田水利的力度弱化,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也无法组织起由农民工参加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农民用水协会的水、电费收缴力度不够。拖欠水费较多影响水管单位的正常运转,拖欠费中的部分有政府买单,造成花钱买水者心理不平衡。
1.3灌区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
过去的农田水利主要靠集体来进行管理,但随着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形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农田水利管理机制名存实亡。农田小型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目前管护组织不落实,管护责任人不落实,管护经费不落实。许多水利设施建设时投入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建成后交付水管单位管护,由于严重缺乏管理经费和专业人才,致使机电设备闲置浪费,难以发挥灌溉作用。
2有关县区的做法、经验
2.1肥东县的做法、经验
一方面是为确保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灌溉引用水源,县财政预算安排1030万元作为引用水源费,农业灌溉引用水源费30万元。县财政根据当年实际从安徽省淠史杭灌区引水量直接支付,2013年实际支付水源费360万元。其它灌区引用水源费全部由财政预算300万元承担,2013年水利基层水管单位实际支出水电费480万元,不足部分从安徽省淠史杭灌区水源费结余资金中安排支付。2013年起肥东县不再向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农户收取水电费,农业生产灌溉、排涝电费由县供电公司凭电费单据直接与县财政结算。另一方面是县财政安排2013年水利系统人员及公务经费1200万元。县财政全部承担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2013年支付在职职工“两险”经费468万元,其人员经费实行财政定额补助。
2.2六安市裕安区的做法、经验
一是水电费收入统一纳入区财政统一管理。全区农业生产灌溉水电费由区水务部门测算后,分解到乡镇人民政府,由各个乡镇负责组织收取后上缴至区财政非税局,电费全部由区财政支付给供电公司,水费部分由区非税局按照30%比例返还给各个乡镇政府,用于乡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水电费由排灌站凭供电部门单据及水利部门证明直接由区财政承担。二是水管单位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列入区财政全额拨款。裕安区水务系统原有在职工作人员405人,通过水管体制改革后,现有在职人员148人,全部列入区财政全额事业编制财政供给。裕安区的水管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得到了安徽省水利厅等上级有关的肯定,2013年六安市裕安区被列为全国水利设施管护试点县区。
3对策建议
3.1均衡全县水电费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根据长丰县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提出的意见,参照肥东县和裕安区的做法经验,结合长丰县农业生产用水用电实际,建议长丰县自流灌区和一、二级提水灌区均实行每100t水费5.6元(水田33.33m3/hm2、旱地13.33m3/hm2);建议国有一、二级电灌站的电费每年200万元纳入县财政预算,由县财政给予支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2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供用水电工程管护资金
根据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提升的指导意见》(皖政〔2013〕66号)要求,建议县级财政应设立水利建设管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足额计提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县级财政设立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专项经费,可从上级下达的农水项目和有关支农涉水项目工程经费中提取1%,用作水利工程管护。
3.3规范水电费收支行为,保障灌区用水用电管理正常工作
水费由县水务局或乡镇代收后足额上缴县财政,其中30%部分用于灌区水利工程设施的养护维修,灌溉水源费由县财政承担,灌溉和排涝电费由县财政直接支付给供电部门。建议县财政预算在原来每年600万元管护经费的基础上,逐年按照一定的比例继续增加管护经费;对于水务系统非财政供给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县财政全部给以解决。
农业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工作环境不符或人为操作不当,会出现设备变形、腐蚀、老化等故障,降低设备工作效率,对农业生产的进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农业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新时期农业机电设备现状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专业技术推广等方式使农民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使用先进的农业机电设备,能够大大减少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能够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环保型效益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新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信息自动化的广泛普及,农业机电设备被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并认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农业机电设备虽然有省时省力等优点;但由于机电设备的种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每个生产厂家的生产方式存在差异,造成同类机电设备在使用时,所产生的运行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与管理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型设备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维修方式,确保农业机电设备排除故障后能够迅速展开工作。对于不同的机电设备,在管理前均应建立专业高效的管理维修方案,以应对不同形式的故障维修。一般来说,农业机电设备的运行维修管理主要包括:周期性维修检测、科学性维修处理、事后维修处理和使用环境管理、设备备件应急库存管理、维修计划预测管理、维修后质量管理等。只有对农业机电设备运行维修相关因素实施有效管理,才能够实现对机电设备运行维修整体的全面管理,从而保证农业机电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正常应用。
2农业机电设备的维修
2.1周期性维修检查。在农业机电设备生产时进行维护检查,系统化排除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和问题,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必要影响;无论在设备销售前还是销售后,都应周期性对设备进行维修检查,一般对设备进行运行测试,观察检测设备当前运行状态,判断当前运行是否正常,并在设备运行结束后,检测与运行前是否一致无误,经过综合的考察,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无损。2.2维修设备要严谨。运用先进技术,提升设备质量,开发高效率的维修设备,改良现有维修方式的不足,用专业维修技术进行维修;正确对待设备检查时发现的小问题,对其进行正确处理,防患于未然。2.3设备故障处理。设备运行时出现故障,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仍在运行的设备进行停止,分析故障根源,用专业维修方法彻底解决故障;如果使用者不能自行维修,则应该送到专业修理场进行修复,如果设备难以转移,则要请专业人员前来维修。
3农业机电设备的管理
3.1设备使用环境管理。对设备使用者需要进行农业机电设备使用的专业性指导,应有专业人员在农业机电设备使用中,检查运行环境是否符合设备环境标准,避免环境因素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对运行状态和操作方法提出应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机电设备的有序进行,确保农业机电设备安全、高效生产。3.2设备备件应急库存管理。在农业机电设备需要维修时,提前做好设备备件的库存,减少在维修过程中需要故障部件的额外准备工作,提升维修效率保证设备及时投入农业生产。农业机电设备库存备件的管理者应权衡好所需的备件采购,确保备件库存充足。3.3设备维修计划管理。在农业机电设备维修前,根据具体的维修情况制订所需备件、所需人力和时间等计划,确保机电设备维修有序开展。合理安排好人力、物力、财力能够减少机电设备维修耗费的时间,提高维修效率,使机电设备迅速投入生产运行。提前维修计划是一种预防性维修表现,能够从容应对故障,对设备迅速修复具有一定积极性。3.4设备维修质量管理。在农业生产中,设备维修的质量是后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确保农业机电设备维修工作的全面、彻底,避免纰漏,才能确保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对设备维修后的质量管理,是不可忽视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先进的农业机电设备为农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收益,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但若确保农业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则应建立科学的维修与管理方案,提高农业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余德权 单位:龙陵县勐糯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省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作为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其现状及发展直接影响到我省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尽快解决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发挥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一、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难以适应新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纵观现在的一些农村职校,在专业设置上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专业陈旧,知识老化,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在专业设置上片面迎合学生的择业观念,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争开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即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考查当地的实际需要,更谈不上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实用实效性。农村职业教育未能以变化快、周期短、知识新、形式活的办学来满足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2.农村职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环节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办学定位上,脱离了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特色;在教学内容上,脱离了农村经济专业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教学环节脱离实际。
3.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办学方向与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相背离。相当数量的学校以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目的,这也成为大量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这种做法与国家和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低。目前,虽然农村职业教育已开始面向经济、面向市场,但其内部运行机制与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学历教育并无真正区别,从组织领导、办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到教材、教学活动等都还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历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模式,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学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总体上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素质不高,专业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与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
二、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费不足与政策导向影响。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此外,教育政策导向也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一是本科扩招;二是高职高专发展过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之城乡差别的拉大和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上“重普教轻职教”,以及择业观念的陈腐,致使本来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学校愈加萎缩;三是高校扩招对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人才市场出现高学历求职者“扎堆”的情况。
2.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影响。一是实验设备条件不足,老旧的实验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换,不能适应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二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差异较大;三是教师待遇差,留不住人才。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以学制性教育为主,忽视了对农村青年进行短期培训。没有把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限制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3.就业影响。毕业生出口不畅,就业率低,工作选择面窄,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农民花钱让孩子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但目前广大农村职校毕业生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报率低,导致农村孩子对上职业学校不感兴趣。
三、江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本着现实性原则和统筹性原则,打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的界限,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对那些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的学校进行合并,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那些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示范性职业学校不断做大做强。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要以大职教观指导农村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健全适合农村实际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上不局限于层次,为农村现代化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2.科学定位、务实办学,实现农村职教办学形式的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科学定位,由面向农村办学改为面向城乡办学,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职业学校的主要定位与办学目标,人才流向不仅仅限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建设。其次要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以1∶1为好。改善实验设备条件,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试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变“输出地”培养为“输入地”培养,依托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毕业生就业也更加有保障。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以满足特困学生的求学需求。将学校本位模式转向与企业、社会有机结合的模式。
4.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各门课程。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现有职业教师的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措施和方案,注重对专业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激励教师不断加强业务、技术学习的机制;努力为教师创造进修和学习的条件,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发展需要,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运用市场规律,实现江西农村职教体系的创新。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要创新管理体制,搞活办学体系,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如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用人机制、教学方式等。要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形成市场调节竞争的办学机制。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真正把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办实、办活、办大,办出特色,走出一条农村职教新路,创建江西农村职教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召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管理, 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