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非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措施
2.1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性由于硬件条件所限,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课程仍然采用理论与实验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实验课是在机房中进行,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开来,不利于学生能够迅速将课堂所学用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重视本专业课程,而忽视计算机基础课,认为计算机课只要考试过关即可,从思想上就不重视计算机课,而且计算机基础课老师往往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医药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也需要计算机基础课老师加强学校特色专业方面的了解,将计算机课程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本专业结合起来讲解,例如介绍一些计算机辅助诊断方面的例子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出现“计算机课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想法。
2.2改革教学方法若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可,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因素都跟关键,在在此两者之中,学生因素更是占主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下面简单列举几种方法。(1)案例教学。例如在介绍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时,举例介绍某医院部分病人信息错误,经检查,有一字段应该为long型数据,却定义为short型。(2)互动教学。互动式教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给予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目前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已经使用多年,并已有多门课程分别荣获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查看老师授课视频,跟老师线上互动,或者进行模拟练习等。
2.3改革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其考核方式不能照搬其他理论课常见的填空、选择、简答等笔试形式。在考核过程中,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一部分是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上课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实验课过程中的操作情况、以及其他师生之间的问题交流情况。期末成绩可根据具体课程,采用教师出题或者学生自选题两种方式,不拘一格,既客观又灵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面向全日制本科生的全校选修课。课程目标定位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即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是“注重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教育,要求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网络通信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新技术并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趋势。”[1]这是对所有选修学生的共同要求。但是,由于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人数多,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完全用同样的课程目标定位检验教学效果是不切实际的。课程目标的共性与选课者个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实践中我们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当前常用的先进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的实际应用,而且要区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量体裁衣”的单元目标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将一门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系统地表述清楚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在新知识、论文新技术不断更新扩充的大背景下,让大部分学生通过32课时的教学真正学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而不是单纯为了附庸风雅或得几个学分。[2]来自英语、机械、通讯、财会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在一个班级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科课程,针对怎样因材施教,使其成为学生最欢迎、最实用、最愿意选修的一门课,我们提出了一套“分层适应扩充教学法”。以选修此课的来自于20个不同专业的120人为例,各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不同专业人数统计专业通信自动化测控工业机电机械热动环境土木建筑人数912323418133专业工商会计经济运输法学外语材化光科软件电信人数56895821414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程度划分出A、B、C、D四类。即英语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为D层;土木和运输等专业的学生为C层;机械和光科等专业的学生为B层;通信和软件等专业的学生为A层。将表1数据整理后,填写表2,如下所示。
表2不同类别人数统计类别专业人数A通信、自动化、软件、电信、测控29B工业、机电、机械、光科23C热动、环境、土木、建筑、材化、运输36D工商、会计、经济、法学、外语32
通过预测分析班级学生的网络基础情况,每学期教研组会调整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C层次和D层次的学生较多,那么,我们会拿一套适合C层次学生的预测题、教学方案I(C)和教学方案II(C)。教学方案I(C)和II(C)的教学内容如表3所示。其中,预测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预备知识情况,如果情况很好,即120名学生大部分可以准确回答题目,我们将按照原I(C)套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题目,我们会将原I(C)套教学方案调整为II(C)套教学方案。这里教学方案的区别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技术技能的应用范围有所不同。
关键词:
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模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河南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河南省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因计算机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基础、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1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基础类、教学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和搜索引擎。教学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信息系统。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三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是日常教学工作必须的计算机能力。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PhotoShop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微课制作、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1)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2)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3)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4)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5)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6)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7)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8)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本编辑、绘图、数据图表、高级文本格式、幻灯片放映、母版设计、模板设计、配色技巧;(9)PhotoShop软件的使用:选择工具、填充色彩工具、路径工具、渲染工具、图层、图层混合模式、图像色彩调整、图像模式、图层风格、图层蒙版、通道、路径、滤镜;(10)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11)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包括:教务管理系统、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等;(12)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13)微课制作包括:Visio、草料二维码、问道网、金数据、maka、手机互动大师ih5、初页、思维导图、微弹幕、易企秀;(14)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15)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16)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图4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基础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教学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4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2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基础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
有图可知,制作课件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PowerPoint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教案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Word软件三个能力类。制作试卷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Word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微课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微课制作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统计成绩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Excel软两个计算机能力类。信息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图4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2)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4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能力模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模型可以不断的完善和扩充。比如人员科研扩展到学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实验室人员等,计算机能力也不止于报告中提出的16个计算机能力类。
参考文献
[1]霍占强,米爱中.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电子世界,2014(18):443-444.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王丽侠,贾洞.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8-22.
[2]温艳冬.关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3]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87-02
一、引言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不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要胜任自己本专业的工作,也必须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能将本专业需要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的问题提炼出来。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培养目标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层次不同,要求也不同,而目前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数借用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然后降低一些难度,应用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这是不合适的。
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最开始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而开始的。因此,开展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阵营里转换过来的。他们很容易把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套方法应用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身上。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摸索,在如何降低难度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接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应用需求。因为我们站在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没有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站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用计算机做什么。其实,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手段,他们希望的是能用计算机解决他们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两个层次:(1)问题映射,即提出本专业的问题,并映射为计算机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2)解决问题,可以交给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来解决。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只需要学会问题映射就可以了。现在的培养目标没有按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将问题分为两个层次,倾向于直接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己解决本专业的问题。那么问题都没有提炼出来,该怎么解决呢?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不懂其他专业的知识,也不可能去提炼,因此,只有将非计算机专业问题分解为两个层次,才能更好地结合和发挥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2.课程内容设计不符合社会对非计算机学生的需求。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我国成立了很多组织,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C9联盟等,也指定了一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白皮书。这些白皮书确实指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一个大致课程内容设计,以及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但这些白皮书内容的制定是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是,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混在一起,虽然授课内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分是在难度上,要么不开某些比较难的课,要么开同样的课但降低难度。主要原因是各大高校大幅缩减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时,却并没有提出一个完善的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而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系,对其他专业的需求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要改革课程内容,还需要深入到各大非计算机专业领域去,了解这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的以“学生”的未来需求为中心,才会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3.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目前各大高校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映最多的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文科非计算机专业。除了编程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文科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程序设计。他们毕业后就业不可能亲自去做编程,可是他们的行业需要用计算机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所以学生们为了学分也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罢,最终都会很努力学习,但却无法真正调动起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不明白计算机能为他们的行业做什么。这正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需要培养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我们可以教给他们的是,他们的每个行业可能涉及到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该进行哪些处理,至于怎么进行处理,可以由相应的IT公司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进行。
因此,要想真正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真正走出自己的圈子,去了解其他行业的应用背景。
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现有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不同领域的不断深入,社会更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将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映射为计算机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按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培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专业课,计算机技术只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只要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问题映射,剩下的事情可以交给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解决。
2.以问题映射为主,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现有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简化版,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大,而且不清楚学习目标,很容易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然培养目标不是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学会问题映射,那么课程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例如,程序设计课程不再是教学生如何实现具体的算法,而是教学生每个算法的功能。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能为他们的专业做什么。这样设计课程内容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不再为了考试和学分而学习。当学生毕业后遇到本专业的问题时,首先对问题进行提炼,用计算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然后就可以找专业公司去解决问题了。
3.分专业设计典型案例。现在比较提倡案例驱动教学,在大多数论文里面都有提到。案例驱动教学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合适的案例,大多数论文里没有涉及。很多教材中的案例比较大众化,而案例的设计应该与专业有关,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人文专业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特性。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案例,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用词的特征,来得出哪一部分是曹雪芹写的,哪一部分是高鹗写的。首先需要人文专业的学生将此问题映射为计算机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曹雪芹喜欢用哪些词?哪些词的频率高就代表是曹雪芹写的?可能会用到哪些分析算法等。
四、总结
本文从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性入手,提出了问题映射的概念,分析了现阶段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这也是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枚,龚沛曾,孙丽君.构建多层次思维培养的C/C++程序设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6,(1).
[2]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3]王海丰,王移芝.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4]鉴萍,陈宇峰,李凤霞.程序O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82-03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毕业设计是毕业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的有创见性的科研结果,是撰写学士学位论文的基础。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2] ;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计算机在工程应用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习理论知识的升华与提高,并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大学生本科教育的一个综合检验,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找工作和考研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毕业设计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3-4],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涉及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5] 。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题目毫无新意。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很大一部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如实验室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此类题目过多过烂,学生不想写,在网上随便搜索便可拿过来就成了毕业设计,以至于毕业设计成了走过场;(2)题目设置太大太复杂。在选题时没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因而选择的题目过于复杂,类似于注册表监测软件开发、微型操作开发等,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本科生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是随便应付;(3)题目设置过于简单。有些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简单,工作量不足,没有达到毕业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毕业生就业与毕业设计的矛盾
毕业生就业时间一般是从大学第四学年上学期11月份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下学期,而毕业设计时间则是整个下学期开始直到毕业前毕业答辩,时间上严重重合。当前就业形式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使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毕业设计和就业同时进行以及就业的重要性,大学生普遍看重就业而忽视了毕业设计。一方面,毕业生需要搜寻各种就业信息,参加各式各样的毕业招聘会,精心备战每一次面试,根本无暇兼顾毕业设计;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因此这部分同学需要在校外单位作毕业设计,指导不便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
(三)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是在第四学年下学期,此时部分同学工作已有着落,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主要课程的成绩,因此认为毕业设计的好坏与自身就业无关,毕业设计只要能合格就行,从而忽视毕业设计环节,使得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近年来社会诚信度的普遍下降使得高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诚信度严重缺失[6] ,一些学生干脆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设计过程中监管不力,也是造成毕业设计抄袭增多的一个原因。高校的扩招使在校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而教师人数则变化不大,使得每名教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精力不够无法对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使学生有了投机的可能。
另外,学校只看重就业率,缺乏对毕业设计的足够重视,也是造成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毕业论文答辩形式化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检验。由于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毕业论文的质量达不到要求,造成了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检验目的。此外,感情分普遍存在,造成了没有毕业论文不合格的现象,毕业论好做坏一个样,严重的挫伤了学生认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二、应对措施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指导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实际的应用意义,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选题范围较为广泛,容易产生一些假、大、空的题目。因此在选题时应尽量从毕业生的就业背景出发,结合四年来所学习的主要课程,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度是能否高质量完成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常用的选题方式是教师统一拟定了很多题目,然后由学生被动的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鼓励学生立足于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或学科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提出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应加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可以先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题目,教师对其中有创意的课题进行提炼和丰富,然后师生双方就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目标进行交流探讨,最后由教师根据毕业设计要求设置合适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
(二)毕业设计与就业矛盾的解决
针对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1.错开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主要冲突在于时间上的重叠,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专业的教学计划,错开毕业设计时间。例如,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就采取了第四学年上学期安排了专业课程设计,其题目安排与毕业设计相近但工作量有所降低,是对毕业设计的一个预演。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毕业设计有了初步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动手经验,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从而避免与就业的冲突。
2.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用人单位之所以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是因为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所欠缺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通过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联系几个固定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统一地安排实习时间,保障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毕业设计。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在无锡、苏州等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不但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了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3.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软硬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发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迅速,教学使用的软件远远滞后于公司所使用的软件。毕业生进入公司后还要进行二次学习,这也是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
(三)扼制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对策
根据10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扼制甚至杜绝毕业设计抄袭现象的发生。
1.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师生的交流。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不可能集中在一个教室进行指导,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QQ进行指导,随时地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防止抄袭现象的发生。另外,还应当定期举办讨论会,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平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指导教师请教。
2.加强学院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功能。学院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毕业设计的进展和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抽查;在毕业设计答辩上实习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在答辩时发现有抄袭现象,直接定该生毕业答辩成绩不及格,同时追究指导教师的责任,以此来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3.通过“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检测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是一种用于辅助高校检测检查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等不端行为的软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论文的质量。
(四)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人情分或随意打分现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需要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最终的成绩应该综合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后给出,同时还应考虑学生之间的互评。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可以开发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系统实现评分的公正性。例如,在评阅小组预评阶段,由学生通过系统提交匿名论文,由系统随机分配给评阅小组成员,使评阅人不知道论文的指导教师和撰写学生,从而避免人情分。建立严格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每个阶段的评分标准可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设计态度、工作量、创造性指标、毕业答辩效果和外文翻译等在毕业设计中的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7] ;最终的成绩则根据各个阶段的评分自动生成。
此外,为了进一步保障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公正性,在毕业设计答辩中应坚持以下几点:(1)在最终的答辩之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制作的软、硬件必须经过演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的验收后,才能予以答辩;否则不予答辩,必须重新修改直到达到要求。(2)实习答辩小组教师随机分配制度,在答辩的前一天提前公布,并且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3)坚持毕业设计复评制度,即建立由教授和退休老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督查组,对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进行抽查,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起到有效地监督作用。
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只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高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就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 62-64.
[2] 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03): 49-52.
[3] 陈岳林.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3(5): 74-76.
[4] 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1): 118-120.
1引言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学生大学期间英语不断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新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同时目前倡导的双语教学,要求部分专业课程要用原版英文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专业词汇。所以专业英语对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培养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但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将该课程设为考查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毕业设计中的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和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使用“金山快译”之类的翻译软件来翻译。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长句多。
被动语句多。
祈使语句多。
专业术语多。
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
缩略语多。
一词多义。
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3教学内容的选择
3.1教材的选择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层次也不同。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选择教材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要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词语和知识,所以教材内容要尽量全面,至少要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等等。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事实上目前计算机英语教材中不少课程内容都是源自某一课程的英文教材的内容介绍,或者是摘编出来的。
(2)时效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必须考虑教材内容的时效性,达到与时俱进。
(3)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包括两年高职、三年高职、专生本、本科等层次,相应的内容深浅、侧重点各有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等,不同的或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2适当补充新内容
由于教材编写的时滞性,一些实用的新技术不会包括在教材中,而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急于了解计算机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特别是实用性的技术和新软件功能等,所以要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适当补充一些介绍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如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及时补充了、IPV6、超线程(Hyper-Threading)、Dual-CoreProcessor、DDRMemory等实用性强的新技术的文章,很受学生欢迎。根据经验,学生是非常乐于了解新技术的,特别是那些已得到应用的主流技术。
另外,大部分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一些基本的实用操作则介绍很少,如对于CMOS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则很少有介绍,甚至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还不知道“Ctrl”、“Alt”键等具体是哪个英文词及其实际含义,“有专业没常识”。所以在教学时,应当补充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在教学时还应适当讲授科技英语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翻译相关的技术文章,并基本上可撰写一般性英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要掌握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教学内容上,要达到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的合理协调。
4教学进度安排以及与专业课程的协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如计算机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本科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在三年级开设,专科通常是在最后一学年开设,此时学生有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这样就会增加对计算机英语课文理解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兼顾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程,由于在学习对应的专业英语时,学生没有该方面的概念,老师又不可能将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一头雾水。对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再学习相应的专业英语,其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要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合理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来进行。
5教学及辅助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及其它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外,还可以利用下列方式。
(1)PPT等课件。利用投映机播放PPT课件来讲解课文,要比让学生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课本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音频。目前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提供了相应课文的音频材料,而且网上也有许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利用PC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英语课文的录音。利用音频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语。
(3)视频与动画。许多计算机相关网站上都有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视频材料,特别是一些著名的IT公司如IBM、Microsoft等公司的网站上,经常及时地提供介绍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英文版视频和动画,其发音纯正,制作精美,形象直观,时间通常为几分钟,介绍一种产品或技术的主要特点。观看这类视频短片或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既锻炼了听力,同时也学到了新技术,所以效果非常好。
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外,还要充分利用其它的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1)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机英语网络课程,将自己的教学课件等资料放在上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布置作业、上传学习资料、答疑等。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学习,提交作业、提问题等。网络课程在校园内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平台,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平台。
(2)博客。虽然博客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但已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中,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许多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博客空间,并有专门的“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网站等用于网络教育。博客的特点是网页创建非常简单,且使用方便,空间免费,无须个人维护。可以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平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平台。如笔者创建的个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博客,可以方便地上传计算机英语学习资料、作业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专业英语学习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问题和发表评论必须使用英语,学生也非常乐于访问、交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
(3)E-Mail。E-Mail作为一种日常的通信工具,笔者要求学生在向笔者发E-Mail全部使用英语,当然给学生的回复也是英文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也乐于以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很好地配合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另外网上有许多英文的计算机幽默短文和漫画,在讲解课文时适当地让学生看一则相关的计算机幽默(英文)或一幅计算机漫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寓教于乐。还有许多学生都喜欢听那些经典的和流行的英文歌曲,虽然不是关于计算机的英文歌曲,但由于歌词通常都很精炼,语法简明,学生也爱听,在课间休息时播放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潜移默化,有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6作业与考核
平时的作业和考核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由于许多计算机英语教材在书后都提供了课文的参考译文和练习答案,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本上的作业习惯于抄答案,这样一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效果,另一方面也干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对此可以采用灵活的课下作业和考核方式。如将课外的计算机英语音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安排在课下练习听力,下次上课利用几分钟来测试其效果。再如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安排随堂的快速翻译和写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欢迎。
7结束语
虽然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辅课,但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除了能进一步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外,还可以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高的。
要想很好地讲授好一门课程,作为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还要广开思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也是一样。特别是语言的学习需要语境,教师要抓紧一切机会为学生创造条件,如在课下主动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课堂上增加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等。当然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涉及到教师、学生、与其它课程的协调等多种因素,要想方设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针对课程的特点,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手段,以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4-02
一、优选教材、精讲理论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变化比较快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变化得就更快,几乎每年都有变化。因此,选择适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选择教材的基本原则有:(1)重视基本理论。任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都是在一定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只有精讲计算机专业理论,使该专业的研究生掌握好这些理论,才能扎实地理解所使用的技术,才能不断改进所使用的技术,并最终可能发明新的技术。(2)重视教材讲授技术的先进性。计算机教材虽然更新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选择教材时要注重教材所介绍技术的先进性。
二、认真备课、组织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一次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备课。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对讲授内容的前沿性的领悟。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次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确保按照预期的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才能确保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备好一次课呢?显然,集体备课是一种好形式,可以集思广益,把教师的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在研讨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从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然而,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由于教学师资有限和计算机专业课所涉及知识快速发展的特点,几乎是每门专业课只有一个教师能上,其他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参加集体备课。根据这种具体教学环境,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思想是可以借鉴的。首先,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之前,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需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然后,查找相关的论文和参考书,精心研读,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次,在教授课程之前,由主讲教师把主要内容进行讲授,列出还存在的问题,供听课教师进行讨论。这种通过集体研讨、交流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式在许多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有效的。再次,通过集体讨论后,任课教师要认真归纳和整理解决的方案,以达到进一步提升和再创造,体现这种备课的教学特性。最后,必须重视问题的反复思考,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教师主导、学生能动
从某种意义上看,备课还仅仅是“纸上谈兵”,备课的效果如何,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研究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的实际教学来检验。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的结果是检验备课好坏的唯一标准。主讲教师对备课内容的演讲和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方案设定的目标。主讲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风格的教学活动,追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状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发挥研究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研究生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并有一定的创新和发明创造。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研究生的能动作用,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研究氛围,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环境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创造这种条件的前提是教师要精讲授课的主要内容,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抛出一个或多个与本次课程有关的讨论题目,也可以在讨论和交流中产生有关的讨论题目,使得师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交锋、可以辩论、可以倾听、也可以倾诉。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过精读教材、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讨论稿,促进了研究生的阅读文献的热情,是培养研究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为了避免讨论的随意性和肤浅性,最好在课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重视操作、重视实践
计算机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不但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有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应该端正对实践操作的正确认识,不能把上机等一些实践环节看得很简单,只要按照书本上讲的操作过程就可以得到实验的结果。事实上,计算机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注意操作的细节,就会常常得不到所要求的结果。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首先要使参加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端正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学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能提高他们的上机动手能力,能学会应对生产实际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
五、把好“出口关”、重视论文质量
学生的毕业论文体现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其质量反映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少的原因,确实有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是很高。因此,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严把论文“出口关”。具体措施是实行论文的“盲审”制度、“”制度和学位论文的“淘汰”制度。所谓论文“盲审”就是把所有的论文全部请外单位的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能比较合理地反映学位论文的质量;“”是使用相应的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抄袭了他人的论文;而“淘汰”是指应届毕业生中不是百分之百的毕业,应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不能毕业。指导教师应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修改和定稿进行详细的指导,包括开题的指导和收集材料的指导等等。
总之,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的培养,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姚秀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2-6.
[2]欧宗启.如何在研究生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12-14.
[3]计国菊.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2):33-36.
1引言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各个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学生大学期间英语不断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新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同时目前倡导的双语教学,要求部分专业课程要用原版英文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先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专业词汇。所以专业英语对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培养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但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将该课程设为考查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毕业设计中的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和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有的学生甚至直接使用“金山快译”之类的翻译软件来翻译。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长句多。
被动语句多。
祈使语句多。
专业术语多。
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
缩略语多。
一词多义。
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
3教学内容的选择
3.1教材的选择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层次也不同。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选择教材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要介绍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的词语和知识,所以教材内容要尽量全面,至少要包括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原理、数字逻辑、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等等。目的是掌握相关词汇,所以理论上不要求太深,通常是介绍性质的,事实上目前计算机英语教材中不少课程内容都是源自某一课程的英文教材的内容介绍,或者是摘编出来的。
(2)时效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必须考虑教材内容的时效性,达到与时俱进。
(3)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包括两年高职、三年高职、专生本、本科等层次,相应的内容深浅、侧重点各有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等,不同的或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2适当补充新内容
由于教材编写的时滞性,一些实用的新技术不会包括在教材中,而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急于了解计算机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特别是实用性的技术和新软件功能等,所以要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适当补充一些介绍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如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及时补充了、IPV6、超线程(Hyper-Threading)、Dual-CoreProcessor、DDRMemory等实用性强的新技术的文章,很受学生欢迎。根据经验,学生是非常乐于了解新技术的,特别是那些已得到应用的主流技术。
另外,大部分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一些基本的实用操作则介绍很少,如对于CMOS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则很少有介绍,甚至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还不知道“Ctrl”、“Alt”键等具体是哪个英文词及其实际含义,“有专业没常识”。所以在教学时,应当补充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在教学时还应适当讲授科技英语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熟练翻译相关的技术文章,并基本上可撰写一般性英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要掌握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教学内容上,要达到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的合理协调。
4教学进度安排以及与专业课程的协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通常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单元编排的,如计算机硬件、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本科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是在三年级开设,专科通常是在最后一学年开设,此时学生有些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到,这样就会增加对计算机英语课文理解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要兼顾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程,由于在学习对应的专业英语时,学生没有该方面的概念,老师又不可能将理论原理讲得很透彻,学生学起来可能会一头雾水。对于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再学习相应的专业英语,其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要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合理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上的章节顺序来进行。
5教学及辅助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及其它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利用这些技术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获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外,还可以利用下列方式。
(1)PPT等课件。利用投映机播放PPT课件来讲解课文,要比让学生都低着头看自己的课本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音频。目前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提供了相应课文的音频材料,而且网上也有许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利用PC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英语课文的录音。利用音频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语。
(3)视频与动画。许多计算机相关网站上都有计算机技术和知识的视频材料,特别是一些著名的IT公司如IBM、Microsoft等公司的网站上,经常及时地提供介绍其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英文版视频和动画,其发音纯正,制作精美,形象直观,时间通常为几分钟,介绍一种产品或技术的主要特点。观看这类视频短片或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既锻炼了听力,同时也学到了新技术,所以效果非常好。
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外,还要充分利用其它的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1)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机英语网络课程,将自己的教学课件等资料放在上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布置作业、上传学习资料、答疑等。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学习,提交作业、提问题等。网络课程在校园内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平台,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平台。
(2)博客。虽然博客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但已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中,有的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许多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博客空间,并有专门的“教师博客”、“学生博客”网站等用于网络教育。博客的特点是网页创建非常简单,且使用方便,空间免费,无须个人维护。可以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平台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平台。如笔者创建的个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博客,可以方便地上传计算机英语学习资料、作业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专业英语学习专题讨论,要求学生提问题和发表评论必须使用英语,学生也非常乐于访问、交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
(3)E-Mail。E-Mail作为一种日常的通信工具,笔者要求学生在向笔者发E-Mail全部使用英语,当然给学生的回复也是英文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也乐于以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很好地配合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另外网上有许多英文的计算机幽默短文和漫画,在讲解课文时适当地让学生看一则相关的计算机幽默(英文)或一幅计算机漫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寓教于乐。还有许多学生都喜欢听那些经典的和流行的英文歌曲,虽然不是关于计算机的英文歌曲,但由于歌词通常都很精炼,语法简明,学生也爱听,在课间休息时播放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潜移默化,有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6作业与考核
平时的作业和考核也是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由于许多计算机英语教材在书后都提供了课文的参考译文和练习答案,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本上的作业习惯于抄答案,这样一方面对学生没有任何效果,另一方面也干扰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了解。对此可以采用灵活的课下作业和考核方式。如将课外的计算机英语音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安排在课下练习听力,下次上课利用几分钟来测试其效果。再如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安排随堂的快速翻译和写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些方式效果很好,学生也很欢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62-03
对于理工科人才培养而言,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对课内实验课、课程设计、撰写课程论文、社会调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称。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深化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基本框架。实践教学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中主要谈谈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一些思路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1优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工作中,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生命线,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改善实践教学看作是推动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在培养人才方面,教育思想观念是先导和前提,只有认识到位了,才会有相应到位的行动。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社会对于该专业的人才评价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动手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强调在多层次上对学生动手能力、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而且由于计算机学科的变化与发展很快,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够适应企业与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
2优化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2.1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认真组织落实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制度是保证,在实施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在制度保证上,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将课程设计与撰写课程论文等实践环节列入到教学计划中,独立计算学分,以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占到总学时数的40%左右,在压缩理论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不缩减实验学时。
其次,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设计管理规定,明确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计划书和课程设计任务书,其中包括有设计的选题、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完成设计应该上交的材料等。对于课程设计,学生既需要完成软件的设计、开发,又需要提交设计说明书。对于撰写课程论文的实践教学,则需要提交不少于6000字的综述或调查论文。
最后,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一般都是选取小型的课题,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和社会调研等来自拟、自选题目,这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采取2-3人一个小组的组合。
2.2以横向项目的开发为拉动力,增强毕业设计的实战性
在毕业设计中,为了增强实战性,可以采取以软件项目开发和实例驱动为主的形式。鼓励专业教师主动与企业接触,寻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开发项目,企业给经费的项目做,不给经费只提需求的项目也可以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企业的真实需求引入到高校的毕业设计中。
2.3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
在实施实践教学中,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培养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领导重视,从院系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要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专业教师不断地加强培训力度,通过鼓励教师在岗参加有关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开阔视野。
其次,需要十分重视实践教师队伍的充实,一方面注意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IT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讲课或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接受锻炼,去学习企业中一些应用性强的新技术,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确切要求,以便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重视主讲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的指导,原则上课内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一般都由相应的理论课教师来担任,以更好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效果。
2.4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对教学计划的设置和实施实行弹性化,在一个学生的培养周期内,课程设置不要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地进行变化,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科发展及社会的需求每年进行修订和优化,大胆地进行推陈出新,将一些过时的课程或即将过时的课程该删减的删减,该合并的合并,以免浪费师生的时间与精力,而将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课程与技术及时地增添到教学计划中来。这种根据动态计划及时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引入时效性较强的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做法,能够达到有针对性地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2.5实践教学中既重视校内教学,又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除了校内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撰写课程论文、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以外,还要对校内实验课和在校外开展的三大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高度重视,高等院校需要努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课内实验主要是验证性的,这种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能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在实践教学中处于较低的层次。在课内实验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些专业课程中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加大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校外三大实习,可以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跟班或者顶岗工作。
2.6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改革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是关键,这里的课程设置既应该包括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需要开设的那些课程,又包括了具体课程中理论课学时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每一门课程都应该设计有相应的课内实验,它们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应用性强的课程,都应该开设针对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这些设计的难度还要略高于综合性实验,类似于设计性大实验,如:C/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J2SE)、大型数据库程序设计(Oracle)、JSP编程技术、组网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软件工程以及UML统一建模等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需要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
对于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以安排课程论文撰写的教学环节。课程论文撰写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和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撰写课程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优化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我们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展实践教学时,平均实践教学课时数占到了总学时数的41.5%,这样就从根本上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落实。在担任实践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中,50%以上是从企业中聘请的既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再加上系内已有的计算机专业“双师”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占到了全部授课教师比例60%以上,这就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从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横向项目拉动、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通过认真实施改革措施,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后续课程的自主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开展毕业设计时,教师通过将较大的横向课题进行分解,很多学生就能够获得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课题来进行设计和开发,真实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热情更高。教师根据企业的需求,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提出目标和要求,但是一般不会硬性确定固定的模式和答案,这就给学生的创新性设计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引入这种项目教学法以后,强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问题,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就能够获得企业开发软件过程的实际体验,另外,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入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途径,在毕业生就业中,凡是参与了企业横向项目的学生,就业时的选择机会就多,我们的人才培养做法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4优化实践教学的启示
1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一支具有敬业奉献精神、专业知识丰富、指导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是任何专业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很高,专业内的竞争十分激烈,计算机专业教师承受着压力的巨大,因此,需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
2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可以通过往届毕业生的介绍、购买实验设备的公司及其相关公司和地方性企业等途径来开拓和建立基地。
3对于课程设计,需要强调课题选择的面宽、题新和灵活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实施课程设计时,首先是要求遵循先易后难的思路,并将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其次是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对工程素质的培养,注意实用化训练,要求学生将最新的开发工具和软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来;最后重点突出过程训练,适当弱化结果,平时认真进行课程设计的学生,原则上都能够通过该项实践环节,获得相应的学分。
4从企业聘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既可以提高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又能够起到信息员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等,都可以通过他们很快地反映到教学中来。
总之,开展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改进教学思路,学认识,从而培养出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宇辰, 屠立忠, 于雷.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46-50.
[2] 黄陈蓉, 黄坚, 袁宗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6):28-30.
投稿日期:2007-2-12
作者简介
曾碧卿,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计算与分布式处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邓会敏,女,大学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教学、实验。
通信地址:广东佛山,南海狮山,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计算机工程系曾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