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安全科技概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9: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安全科技概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安全科技概论论文

篇(1)

 

一、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提高认识和工作自觉性 

1.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由各部委和全国总工会领导组成,共同担负起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关系全局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把各部委的力量全部调动和组织起来,用之于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工作。各省、市自治区也相应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同时,我国实行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工会组织)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1)国家监察 

 由劳动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实施国家劳动安全监察。国家监察是一种执法监察,主要是监察国家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预防和纠正违反法规、政策的偏差,它不亏预企事业内部执行法规、政策的方法、措施和步骤等具体事务。它不能替代行业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 

(2)行政管理 

 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管理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组织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制定行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对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监督检查、考核。 

(3)群众(工会组织)监督 

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是工会的职责。工会对危害职工安全健康的现象有抵制、纠正以至控告的权力,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这种监督是与国家安全监察和行政管理相辅相成的,应密切配合,相互合作,互通情况,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4)群众性安全科技团体组织 

目前,要改变不安全因素多的状况,一要靠强化安全管理,二要靠技术进步。为了充分发挥群众性安全技术力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成立群众性的安全科学技术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交流信息、交流经验,研究如何改进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和活跃群众性安全科技活动,促进安全科技研究开发工作是一条好途径。 

2.全员安全意识培养 

安全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方法,也是使其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主要手段。必须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宣传和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安全重于泰山,加强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是搞好安全管理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保护,保证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正确贯彻“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及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开展安全教育;保证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多快好省的完成各项任务。 

二、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明确工作思想和目标 

1.明确指导思想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含义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时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 

 “预防为主”的含义是,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不是在发生事故后去组织抢救、处理和分析,而是在事先有效地控制会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事故发生。 

2.明确工作目标 

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生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三、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构建安全标准体系 

1.建立岗位责任制的安全体系 

 安全生产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必须从上而下地建立安全专职机构和群众性安全组织。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安全生产的职责。 

首先,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主管生产的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在布置生产任务时,必须同时布置和交待安全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进度和安全质量发生矛盾时,必须首先保证安全生产。 

 其次,各部门应设立不脱产的安全员,在负责人的领导下和专职安全人员的指导下,负责监督部部门的安全生产,督促各岗位工作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并组织安全检查。 

2.建立整体联动的安全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系统,明确了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提高了人们对安全工作的了解,从而有利于统一部署,分工协作,团结一致的完成安全管理工作。改变了过去单一行动、责任不明的状态,建立起了一套整体联动的安全管理体系。 

四、总结 

在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着各种不安全因素。下矿井,就有水、火、瓦斯或冒顶的威胁;化工生产,就有中毒、爆炸或火灾的可能;机械加工,也有绞辗、刺伤或触电的危险。例如,电子工业的生产,要用到各种气体(如三风五气)、化学材料(包括三酸两碱和剧毒、放射品)和各种机电设备(包括高电压、高频率、强电场、强磁场、强光源、强辐射等装置)等,存在多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就是客观的要求。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如不重视或稍有疏忽,就会引起工伤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政治影响。因此“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的生产口号是有道理的。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劳动人民的人生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对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篇(2)

1概论

安全评价就是预测、识别、分析工程和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提供合理可行的安全指标,并实现以最小的风险水平,最小的损失来制定解决方案[1]。

2风险管理和分析

2.1安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本质上就是在辨别和评估风险以及管控风险的整个过程。在落实风险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最大程度的考虑最终的利益以及风险成本。当风险识别评估工作完成以后,需要将有关的管理策略制定出来,同时将管理策略严格的执行,从而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的范围内[2]。

2.2安全风险分析

安全风险分析是保证安全作业的前提。只有进行了安全风险分析,才可能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以及应急预案,才能保证作业的安全。

3评价单元和评价方法

3.1评价单元划分

根据不同的方法将评价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单元。1)安全检查表法。划分为生产工艺设施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2个评价单元。2)危险度评价法。划分为生产系统、储存系统2个单元进行评价[3]。

3.2评价方法

3.3.1安全检查表法安全检查表法是将项目列出检查表来进行分析,通过检查表中发现的问题来发现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尽早提出改进措施来避免危险[4]。3.3.2危险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借鉴日本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相关要求,编制“危险度评价取值表”。如表1所示。

4定性定量评价

4.1安全检查表检查过程

生产工艺设施评价,见表2。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系统评价,见表3。

4.2危险度评价过程

危险度评价过程详见表4.

5安全对策措施

5.1企业管理对策措施

1)修改完善已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5];2)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改善安全生产条件;3)严格履行危险作业的审批制度,未经许可严禁作业;4)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5.2人员管理对策措施

1)全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按时对持证人员进行复训。2)严格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对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5.3设备及场所管理对策措施

1)及时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安全设施完好、有效;2)对各种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志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损坏、缺失及时更换、补充[6-8];3)定期对消防、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确保设施完好和安全通道畅通;4)加强电气设施管理,保证各种防护措施有效,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严格履行临时用电管理制度;5)加强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作场所中有毒有害物质符合国家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6结语

本文结合了化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的特点,探讨了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探索了化学品安全评估的方法,期望本文对评估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性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珂.化学工艺安全设计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解决措施[J].化工管理,2021(17):162-163.

[2]王伟珏.浅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问题[J].石河子科技,2021(3):39-40.

[3]张杰.化工工艺设计中危险识别及其安全管理控制[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5):142-143.

[4]李学盛,黄文宏,贾波.基于AHP-Fuzzy的化工工艺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与应用[C]//浙江省安全工程学会.事故预防与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2018安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省安全工程学会,2018:71-74.

[5]丁文亮,孙永亚.化工工艺设计中与安全及危险的相关问题[J].化工管理,2021(14):165-166.

[6]赵晶石.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问题及控制对策[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4):119-120.

篇(3)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15-0032-04

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是植物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内容的理论课,同时也是植物保护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专业课。作为综合性学科,属农业、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开设的实验课程包括《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加工与测定》《农药学概论》《农药生物测定》等。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有关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农药学上升为植物保护学的二级学科,同时国家在“九五”和“十五”规划中加大对农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这对农药学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说明农药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1]。

高等农林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所面对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农药的企业、科研单位,还是技术服务部门等,都是针对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农药的理论知识、农药的具体应用技术、田间药效及安全性的评价等内容进行应用[2]。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同时也影响到用人单位对高等农林院校教学效果的社会评估。

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是农药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加强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坚韧不拨的工作作风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提高农药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的农药学人才,是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3]。同时,改革农药学实验教学以适应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1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彻底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4]。实验前由实验人员预先准备好,包括实验用品和生物试材,实验时教师把实验原理、设备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详细讲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验课时少,学生无法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因而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实验效果较差。实验课内容跟不上现实形式的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提高,也无法满足就业岗位对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2农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传统的农药学实验教学是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按实验教材完成即可,很少会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缺乏通过实验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药学教学的需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专业课研究型实验教学。

按照实验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现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路下,各任课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课程实验方案,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重,适当精简验证性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做到精讲多练,使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达到20%左右,不断补充和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试验项目。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或更新一些实验项目,在保留经典的传统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对过去传统型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的筛选和更新。创新性实验项目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求1组学生选择1~2个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进行选择,除了必做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之外,还可以从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中选做一部分,优化搭配。

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大学生一般都身心发育基本成熟,具有普通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受到过基本思维训练和基本操作训练,并且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结合他们的这些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创设好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大胆尝试,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拘一格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实验时,自始至终让学生担当主角,使其克服依赖心理,教师不是先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在关键处加以指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而多元化实验教学就体现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及观察实验现象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信息,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农药学实验教学现状,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化改革[5]。

3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3.1明确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础学科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明确实验教学目的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6-7]。为培养学生对不同技术的把握能力及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采用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中将不同实验教学内容集成为一个完整的实验研究项目,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技术应用的相互联系,明确研究实施过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有确定的实验教学研究对象、围绕此对象的连续实验教学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具有重要价值。

3.2更新实验教学改革理念

当今,国家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高等实验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依据新形势的要求,更新实验教学改革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是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决定未来实验教学工作导向的方向盘。更新实验教学改革理念,应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题,从改革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为抓手,以现有实验教学弊端为突破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意识、能力、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理念。学生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要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要突出开放性、互动性、实战性和个性化;教学手段要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验案例分析、诊断等。通过更新实验教学改革理念来指导实验教学实践,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使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8]。

3.3调整农药学课程内容结构,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农药学方面人才的需求,满足农业生产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生态环境等发展趋势的要求,使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知识基础化、综合化、前沿化、先进化和实用化等思想,对农药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进行了调整。

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设计为一个课程群,包括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工程训练性实验(图1)。通过4个门类课程的有机组合和合理的课时配比以及相关的实验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以达到完善学生的实验技能结构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8]。

农药学课程教学时数由原来的92学时减少至80学时后,又调整为72学时,尽管教学时数减少了20学时,但是教学内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相应地增加和补充,尤其是在讲授农药的发展趋势、农药的剂型、农药的新类型和新品种、农药的新技术以及抗药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面通过查阅最新的文献和参考书进行了大量更新和补充。另外,在实验课相应减少8学时的情况下,实验课仍然占总学时的32.5%。同时,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上也有明显地增加,实验手段也有显著的提高,新开设了1个验证性和1个综合性实验,并改进原有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调动了学生进行实验和从事科研的兴趣[2]。

3.4变革实验教学的方式与手段

变革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设备,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常规实验仪器,提高动手操作与独立思考能力[5]。二是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企业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3,9]。每年定期向农药企业推荐实习人员,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5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改革的关键目标,而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则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借鉴华北煤炭医学院成功的改革经验[10],设计一种农药学基础实验课程分级式教学整体模式,建立完善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三大目标融为一体。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一是知识与技能掌握。评价为学习内容更多,知识与技能总量增加;学科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体系更完整;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牢固;知识与技能要素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和技能内涵的理解加深;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增强;搜寻和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二是学习和思维能力。评价为研究和把握学习方法的意识与能力增强;通过反思和自我诊断发现自身存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写作能力、沟通交流、互相协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三是创新精神与能力。评价为寻找和确定分析思路的能力增强;独立分析、推理和总结能力增强;产生独到见解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四是学习观念与态度。评价为学习观念与态度;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学习过程更加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自己的学习信心增强;对什么是学习理解加深;心态更乐观积极,进取心增强。因此,总体评价该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4开放化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开放的目的和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开放模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11]的实践证明,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实践能力,全面激发学生自觉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4.1加快农药学实验室硬件建设

实验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2000年以前,实验室投入较少,仪器数量不足,设备陈旧,缺乏代表先进技术的实验设备。近几年来,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以学校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实验仪器设备投入力度,购置了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倒置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系统、双向电泳仪、分子超纯化净水仪、酶标仪、微量点滴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等先进设备。同时,实验室还采取了厂校联合的方式,先由实验仪器生产厂家提品样机供学生使用,实验室再将使用情况及改进意见反馈给厂家组织仪器销售公司,每年还举办新仪器、新性能的技术讲座,全方位、立体化创建开放实验的新环境。

4.2建立多样化的开放模式

4.2.1完全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所有设备和实验项目等对学生完全开放,允许学生自己安排时间、选定实验项目,并以灵活的方式来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来实验室做自己准备好的实验项目。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规程,了解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并根据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自己对实验的理解,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的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加工等课程均采用了这种完全开放的模式[12]。

4.2.2部分开放实验室。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向学生全面开放。对于那些专业基础性较强的实验,则采用部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大三的本科生,让他们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巩固实验操作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实验的能力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向实验室师兄、师姐耐心请教,为以后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4.2.3科研课题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在多方的支持下组建了农药学实验室,配备齐全的仪器设备,为申请科研课题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在导师的带领指导下,成功主持并完成了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培养了10多名优秀的农药学研究生。此外,每学期可完成3~4个研究性小课题,目前有10人次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交流会并发表文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3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与效果

4.3.1建设高效的领导班子和一批业务素质高的实验队伍。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领导班子和一批业务素质高的实验队伍[13]。为了加强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学院任命具有博士学位、丰富实验室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常务主任,同时在全院范围内择优招聘实验技术人员,实验人员竞争上岗,组建了一支精干的业务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学院实验管理中心制定了每位实验人员的岗位职责、培训计划以及考核办法,并制定了实验队伍5年长期建设规划。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跟班听课;定期举办实验技术人员培训班;通过参加各种技术讲座、学习班,有计划地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每人熟练操作自己所管理的仪器设备,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并组织实验人员到其他高校实验室参观学习,选拔部分技术人员到其他高校进行脱产培训。通过以上措施,实验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术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使得一批有才华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更好地健全完善了开放实验室的功能,达到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目的。

4.3.2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过程的规范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工作过程包括:学生预约实验项目;在进行实验前写出可行的实验计划;实验项目完成后,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论文等实验结果。实验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检查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启发学生如何整理实验结果、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科研论文[14]。实验人员进入开放实验室后,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室成员遵行严格的指纹考勤制度;实验时必须穿戴白大衣和防护手套,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每个月底进行1次实验进展汇报与学术讨论;建立奖罚制度,每月发放400元科研补助,鼓励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和申请国家专利。

4.3.3开放式实验教学效果考评。虽然开放式实验教学实现了实验时间、实验项目、实验场地、实验人员的开放,但并不是说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在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无所约束,还必须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综合考评[15-16]。

篇(4)

土木工程和建筑行业的区别十分容易混淆,这是由于它们同样是作用于建筑的事实造成的,但土木工程更具有专业性,而建筑行业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内容更多。

简单地说,土木工程主要关注的是建筑的结构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督等内容。在建筑修建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土木工程知识来保障坚固性和稳定性,所以大部分时间所接触的是内部构造框架,利用水泥、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合理配置,增加自然界地震、狂风、暴雨等侵害下的安全性;而从一般建筑行业施工本身所关注的内容来看,工作重点是建筑体的风格化、功能性要求,即该建筑体在外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色,在居住中所达到的人文要求。

一、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理论概论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世界范围内安全文化的起源;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交的评审报告中,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1993年,我国学者把核安全文化应用到了一般安全生产和生活领域,从而在我国形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文化,其中土木工程作为安全生产的最大需求行业,成为民用安全文化的建设标杆。

但从事实角度出发,我国对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建筑安全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文化的评价和安全文化的建设上。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快速发展、持续繁荣和建筑安全事故的频发,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有了较大的发展。

以下通过安全理念、安全环境和安全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1.1 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是指个劳动者在心理层面的价值观、信仰、观念和对安全的认知。安全理念对是关系到生产过程中安全的基本信念问题,劳动者会分辨在土木工程进行中是否对自己造成伤害,内心形成对事物的本能警觉,它包括了通过个人看法、学习和经验来感知、识别和控制危害的水平。

1.2 安全环境

安全环境是指组织为确保安全操作所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安全环境的要素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所提供的安全承诺,其次是安全组织的架构是否有效,能否被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再次是安全规程与规则,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所有与安全相关的法规、规则和标准的状态。

1.3 安全行为

安全行为是指个人和组织在安全实践中的行为。它包括了安全管理行为、安全操作行为、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信息交流、安全奖励与惩罚等内容,是在组织中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机制。

二、土木工程安全文化模型建设

要建立基于土木工程的安全文化模型,首先要选定一种适合我国现状的安全文化定义,事实上,由于各国在建筑行业方面的管理方式、内容和体制存在差别,土木工程的安全文化定义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中结合了ACSNI给出的定义:安全文化是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它决定了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

通过该定义可以看出,安全文化兼具了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其作用的主体是个体和组织,并通过个体和组织表现出来。同时,安全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价值观、态度、认知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有行为模式和胜任力。

按照这一定义的要求,论文中将土木工程的安全文化模型构建成三部分,分别是:劳动者、组织结构和土木工程环境。

2.1 劳动者层面

所谓安全文化,可以直观上理解为基于安全建设的工作态度产物。在这个体系中包括了行动和处理行动的因素,例如, 安全事故的发生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了态度、性格、感知、学习以及动机等心理因素。在整个体系中有很多是安全文化的负面因素,其中安全态度差是导致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许多工人、管理人员和监理只是做到了表面上的注重安全,但本质上对这种文化的理念认识是很少的,劳动者层面的教育需要特别加强。

2.2 组织结构层面

组织结构是联系劳动者和工作对象的平台,也是主要的安全文化集中地。一个优秀的土木工程安全文化组织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

首先,组织内要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与价值观“事故与伤亡是可以避免的,并且是不可被接受的”;其次,管理者的承诺是建立一个组织安全文化的基础,只有管理者对安全文化重视并且向员工传达了自己的安全价值观,才能在组织内推行安全文化;再次,组织内应建立一个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汇报、审查及回顾安全表现,并且及时的更新通讯与程序;第四,组织内建立了清晰的受权制和安全问责制。

2.3 土木工程环境层面

土木工程环境层面的建设有两个部分,即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特殊环境层面会产生组织相关联的环境,如处于其供应链上的其他组织或者是其利益相关者,对于施工项目而言,包括了参与施工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及项目所处环境。一般环境即普遍的环境,对土木工程安全文化而言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

三、土木工程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一,施工单位应健全项目安全管理组织,确保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建立由项目经理或总工牵头,由安全员、施工员、技术员能组成多级教育和管理体系,根据不同人员的职责,制定有专业知识教育计划和安全施工、安全常识教育计划,并作为常规管理手段,加以落实和监督。同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融入风险管理的原理,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应对和日常监测。

第二,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对施工单位有负面的影响,针对此现象,施工单位应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比如与业主达成对安全事故后果的认识,与设计单位加强对图纸及现场地质问题的沟通,不对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督产生抵触情绪。各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协作可以减少不对称信息造成的安全事故,并且能及时发现和改善安全隐患。

第三,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对项目情况及自己工作认识不清晰,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及工人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专业知识及安全知识。通过培训,教育管理人员和工人正确面对安全问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及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并确立安全事故可预防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和工人对于安全绩效的信念、价值、态度,以及工伤是可预防并不可接受的理念。

第四,监理人员的专业

安全知识不足,需要提高。监理单位应培养监理人员的安全管理业务素质,以增强监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和专业知识,使监理人员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安全监督的职责,及时的发现并阻断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李宏男,高东伟,伊廷华.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J]. 力学进展,2008,02:15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