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固定资产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或者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往往导致固定资产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大下降,使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发生固定资产减值。假如对于已经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不加以确认,必将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夸,粉饰企业经营业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固定资产减值的内涵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其中,处置费用包括和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二、减值的迹象和测试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个方面来判定摘要:
(一)外部信息来源
1、资产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二)内部信息来源
1、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2、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3、企业内部报告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三、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后,企业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该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在未来期间进行调整,减值后的总折旧额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和预计净残值的差,企业将该折旧额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内按选用的折旧方法继续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该减值预备就不得转回。
四、固定资产减值后涉及的纳税调整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答应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企业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当期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这只表明该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下降,该部分减值损失按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税法规定认为,该项固定资产并未实际发生损失,会计上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并不足以作为认定为实际损失的依据,只有在按照税法标准认定该固定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会计上确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后,企业在进行所得税处理时,通常会涉及纳税调整。
(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当期的纳税调整。首先,企业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当期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而计入损益的金额,调整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以该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所得税率(假设不涉及其他纳税调整项目)计算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其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后,当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低于计税基础(假设会计和税收法规对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均一致),由此产生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企业应确认由此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冲减所得税费用。
(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以后各期的纳税调整
首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以后各期,会计上确认的每期折旧额低于税法折旧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当期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会计因计提减值预备而少提的折旧额。
其次,根据当期期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的差,计算出当期末可抵减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和适用所得税税率之积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留的余额,将本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保留的余额和上期末已保留的余额进行比较,确定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
最后,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一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相等,可抵减暂时性差异为零,将该固定资产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全部转回。
五、固定资产减值对折旧的影响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预备后,企业应当重新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假如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折旧方法,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折旧额;如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应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并按照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处理。
(二)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遵循原有的预计使用寿命,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发生变化则企业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
(三)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没有发生变更,企业仍应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考虑减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假如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发生变更则企业应相应改变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并按会计估计变更的要求处理。企业已计提减值预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不考虑减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追溯调整。
六、完善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建议
(一)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绩效考评。(1)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是实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应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2)要切断资产减值预备和企业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弱化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预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改进考核评价指标,应以营业利润为考核企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
(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我国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化,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则比较全面和具体。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而定。具体而言摘要:(1)假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可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算或猜测制度,根据财务预算或猜测数据的反馈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采用在用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2)假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着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将资产评估价作为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依据。(3)假如企业不实行减值会计,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原因。
(三)提高会计职业判定能力,转变对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计提的熟悉。(1)就会计人员而言,无论企业选用哪种评价标准,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作出大量的职业判定。为此,必须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同时,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2)就企业而言,主要是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企业应利用自身财务人员及外部财务软件开发机构的力量,积极开发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强化,及时、准确地提供固定资产价值变动信息,从而适当地记录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
(四)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既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审计,也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功能,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摘要:
1.1资产分类不准确、名称不规范、型号空缺或有误、地点不详等细节问题严重影响了资产管理。如热工仪器仪表,体积不大但价值较大,转增资产时不记录型号,名称按技术人员个人习惯编写,盘点时面对一批仪器仪表,财务人员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匹配,造成资产“盘盈”、“盘亏”并存的怪现象;某些形成系统的资产,如热工专业的各类机柜,出厂时就没有统一的型号,建卡时名称写得混乱,时隔多日盘点已不能准确指认。诸如此类的问题为资产的财务管理设置了障碍,人为造成账实不符的假象。
1.2资产变更信息交流滞后、盘点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笔者所在电厂曾出现过一个资产管理的笑话。基建期建的一个室外厕所在工程投产时转增为建筑物资产,之后若干年无人问津,由于价值小,地处厂区边缘,资产盘点时以重要性原则为由从未实地核对过,忽一年资产评估,评估组现场地毯式盘查,才发现该资产早已于不知何年何月拆除了,无人知晓。此事件成为重大管理漏洞。日常管理中类似事件也时有发生,一台仪器设备无法使用了,设备管理部门自行处理实物,不及时通知财务部办理报废手续,盘点一般又是一年一次,临岁末难免匆忙,账实不符的情况极易发生。
2.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善资产管理的措施
电厂生产人员抱着一个观念:“东西都丢不了,缺了哪个都不能发电”,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如何把现场的实物和财务账面的名称一一对应起来,如何准确地掌握资产的价值,如何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一次资产盘点,笔者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2.1工程建设期追根溯源打好基础。这一思路对新建电厂至关重要。基建期各类设备按概算节点入账,财务人员受专业限制,难免有分错节点的情况发生,并不影响工程的总造价,但在竣工决算前,财务人员务必要与管理设备的技术人员充分沟通,准确界定固定资产以及资产的类别。现行会计准则赋予财务人员较大的自由空间判定固定资产,不再囿于价值和使用年限,而现实中,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判断,笔者认为,重点应在是否独立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技术人员的充分参与,他们是有绝对发言权的。在确认了资产及类别后,还需落实每一项资产的管理责任人。建立系统概念,按机、炉、电、热控、继保等专业将生产用固定资产划分出几大系统,所有资产全部归入系统,无遗漏,无盲区,各专业对本系统资产的增减变动负责,建立资产台账,作为财务资产卡片的补充,资产卡片一般按资产类别管理,而资产台账按有利于专业管理的系统分类,一式两份,台账内容一经变化,立即通知财务人员同步更新。这样做的好处是,技术人员每天巡检,定期大小修,资产的变化了如指掌,资产随时保持账实相符,盘点时自然也能缩短时间。此外,基建转生产时,对价值小数量多的物品的账务处理,笔者认为,形成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虽然简单,但后患无穷,涉及盘点实物困难、资产报废需审批等诸多问题,可以考虑作为某系统的组成部分,为方便管理,建立台账反映物品更换情况。虽然这些资产更换频繁,但总价基本保持不变,不必担心引起所在系统较大金额的增减值变化。
1、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表现为固定资产账、实不清;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固定资产变化频繁。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失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划转、调动、赠予等财务往来关系复杂,但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的调拨、赠予等情况没有相关的权属证明,没有调拨的凭证,有的已经丢失,有的已经超过使用年限。
3、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建立并运用了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但系统功能不完备,系统中的数据严重滞后难以满足进行资产管理的需要。
4、清查盘点制度执行不力
通过清产核资的过程发现,许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进行定期盘点,清查制度流于表面,往往是资产一入账就脱离了监管,一经盘点,很多单位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且账实不符的原因也无据可查,极易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5、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规范
许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概念模糊,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不按规定的程序处置固定资产,脱离了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导致了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底不清和流失;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责任人批准就随意处置,造成处置环节管理失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管理本身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固定资产投资控制缺乏合理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低下已经影响到了事业单位本身的长足发展,为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责任意识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财经法律法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强化人人参与固定资产规范管理理念,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健全财务账簿登记制度,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性管理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从而有效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建设
良好的管理离不开规范合理的制度做支撑,固定资产管理同样如此。事业单位在完成自身行政职能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同时对现有的奖惩兑现、责任追究方面的制度加以完善。通过加强日常监管,落实管理责任,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3、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就没有现代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事业单位要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最佳业务实践,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深入挖掘自身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的内涵和外延,推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集成,对固定资产纷繁复杂的业务流程能够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努力实现全过程、全寿命、全方位的有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集成也方便所属各级单位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同时也减少了公司总部的监控难度。
4、重视单位年末固定资产盘点工作
根据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应定期或每年至少盘点一次,以查实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使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固定资产状况有一个清晰、正确地认识,从小、从细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等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流失的固定资产应认真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找出资产流失的真正原因。若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要进行赔偿,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5、加强对固定资产报废的统一管理
事业单位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资产处置要严格按照“先报批后处置”的程序办理,由资产占用单位对需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损耗程度、处置原因等方面作书面说明报单位领导,会同使用部门、专职负责人、财务部门对资产评估作出处置意见并签署书面意见后,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否则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加强固定资产会计人员的培养,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安全生产一直处于首要地位。站段往往忙于安全生产任务,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而资产管理工作是需要从上到下共同参与的,比较常见的现象一是由于工作分工不同,作为直接管理与使用的技术部门、车间及工区,往往只注重设备维修及养护,而忽视设备的管理,即重使用,轻管理。二是无论是财务或技术部门,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彻底学习与掌握,尤其是财务以外的人员,对相关制度往往是一无所知,甚至认为固定资产管理纯粹是财务部门的事。
2、混淆固定资产与成本费用列支范围,造成账实不符
依据《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20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超过1年,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站段所购买的许多日常物品,如空调、办公桌,其单价许多都已超过2000元,按规定应按固定资产进行入账管理。一方面,依据现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计划,站段每年有一定的固定资产自行安排计划可以用于日常属于固定资产的购置,但其比例往往很低,远不能满足站段日常需要,另一方面,固定资产购置手续也比较繁琐,管理起来也相对严格与复杂。基于以上原因,一些站段往往混淆固定资产与成本费用的列支范围,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化整为零,把本属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物品人为列入当年成本,一次性列支,从而造成账实不符,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
3、铁路资产的特殊性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
铁路设备资产具有价值高、设备繁多、整体联动性、独立划分困难等特性,无论是入账、日常管理还是报废处置,都大幅增加了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一是在入账阶段,站段接收上级下转的固定资产时,往往是以整站或整条线路的资产来入账,而建设方往往也不提供整体资产所包含的具体项目,这就造成站段只能以笼统的整体资产入账,不利于后续资产变动管理工作。二是在日常管理阶段,由于成本大修与更新改造的界定相对模糊,往往造成许多资产经过各期整站大修,早已与入账时变得面目全非,无法核对。三是在拆除报废阶段,由于通过日常维修及大修,往往对整体资产的部分资产进行拆除与报废,而由于账务入账为整体资产,并不能单独对拆除报废资产进行划分办理相关手续,也造成了部分资产的账实不符。
4、站段内部管理协调不到位,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长期以来,站段的技术部门只负责资产的使用维护,财务部门只负责日常核算,各部门由于职责和权限范围的限制,技术规程要求和财务核算制度的差异,使之在管理环节上不能有效衔接,没有一个对固定资产最终负责的部门。对固定资产技术状态、保管人、存放地点等发生的动态变化,财务部门往往不能及时掌握,使固定资产台账与事实不符,增加管理难度。在基层站段按计划购建固定资产后,财务部门一直作为牵头部门来完成固定资产的完整入账。作为资产实际管理与使用的技术部门,由于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了解,加之生产任务繁重,致使其配合积极性不高。而由于相关部门间的分工协调不够,使购入资产与入账资产品名不一致、无详细项目等情况时有发生。如路局财务处下转固定资产通知书名称与技术部门接收名称、项目等不一致,而站段财务、技术部门协调不好,验收不及时,导致固定资产入账混乱、账实不符。或未指定专门机构对固定资产购置、验收、报废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或虽有机构但并未有效执行,各环节管理粗枝大叶。财务、技术等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协调与责任监督机制,相互扯皮。而固定资产直接管理人员未认清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擅自拆除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5、铁路内部管理体制的多次变动,也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
多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变动,生产力布局多次调整,各站段管辖范围不断变动,呈现出了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固定资产分布在每个区间、工区、车间,几乎遍布站段管辖的各个角落,资产繁多,种类复杂,这给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与清查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铁路行业分工明确,职能不同,导致站段间许多资产管理权与使用权相互交叉。如电务部门机车信号由机务段使用、机械室控制台由车务段人员使用等,这都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6、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混乱
按相关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应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每年至少清查一次。对于铁路基层站段而言,由于管理资产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给全面清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定期清查往往流于形式,对盘盈盘亏资产一般也不做任何处理,导致账实不符、管理混乱。此外,对于固定资产报废,由于其报废损失要列入“营业外支出”,会挤占当年成本,因此,对于未到使用期限,但设备技术性能已达不到使用状态和要求的固定资产,为节省成本,站段一般会使其留在账上继续提取折旧,与固定资产实际使用状态不符。当前,铁路固定资产更新较快,一些报废撤旧设备管理不善,未集中收回调拨或再利用,造成资产流失。近年来,路局已相应改变了成本清算制度,对站段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进行了全额清算,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上情况的发生。
二、对加强站段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见及建议
1、增强站段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首先应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站段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领导重视并积极参加管理,在安全生产或经营分析会上,适时询问、了解相关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情况。二是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调动全员参与管理固定资产的积极性。固定资产运用好坏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来控制、激励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合理化建议等渠道让大家提出好的管理建议,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一些不爱护资产、违章操作造成的固定资产毁损应追究经济赔偿责任或法律责任,确保人人参与,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献计献策。
2、适时调整固定资产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监督,严格账务列支
为杜绝资本性支出与费用性支出的混淆现象的发生,确保账实相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应跟随经济的发展,做适当调整,如可以适当调高2000元的固定资产界定标准。另一方面,应适当提高站段更新改造自行安排的金额,尽可能满足站段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应加强日常与专项审计监督,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日常成本费用支出,确保固定资产入账的真实完整。
3、健全完善站段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动态管理
一方面,在遵循路局统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站段应结合本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入账资产各项资料的真实、完整。在固定资产的购建阶段,应严格要求购建单位提供资产的相对独立价值,以方面日后资产管理。日常涉及到的资产变动,管理部门应有专人负责,及时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必要时对固定资产台账添加备注,以方便日后资产的核算与核对。另一方面,站段应由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指定财务、技术等相关部门及人员专职负责,做到前期购置有人负责,后期使用有人管理,从购置到报废的整个过程明确到人,落实责任。加强单位内部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加强固定资产动态控制,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反馈机制。固定资产技术状态、使用地点等发生变动等,工区、车间及技术等相关部门应及时通过财务部门更改台账,做到账实相符。
4、细化铁路行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可操作性
对于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的复杂性,铁路行业应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内部管理体制,细化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对于交叉管理的资产,应通过制度来界定各自的管理权限与责任,加强站段间的协调,对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的资产,拥有管理权的站段应加强监督,定期与使用单位核对检查,及时掌握固定资产动态。确保固定资产的有序管理。
5、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的监督与落实,确保清查效果
为避免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流于形式,站段应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清查的重要意义,并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健全完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查方案,每年至少全面清查一次,使清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取得应有的清查效果。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与解决,确保账实相符,为站段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上级部门应通过内外部审计的形式加强对站段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监督力度,从而提高站段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效果。
医院所拥有的非固定资产在业余活动当中虽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经济管理当中却一直处于薄弱的环节,虽然每个医院都有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非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可是在执行中却没有真正落实起来,空有其理念,不曾办实事。如此看,其根本原因便一目了然了,非固定资产管理的观念意识非常淡薄,不曾落实其制度,发现问题不解决、不追究。并且使用科室对于非固定资产管理的其根本意义认识不到,物资只管使用,而缺乏管理,出现问题和责任无人承担,找不到人。无论是医院领导还是医院内的科室负责人全部认为,非固定资产管理本应该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完全没关系。再看医院现今的实际状况,倒是的确如此,只有在年终的时候,财务部门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对于非固定资产的清点,而其他部门真的不闻不问。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财、轻物资”的现象严重普遍
医院的非固定资产一般在购置的时候,都可以按照医院所制定的相关程度标准严格执行,从申请到招标再到审批、验收以及最后的入库程序都会严格按部就班的执行,不会有什么不遵守制度的问题出现,但是一旦入库的物资变成出库使用,管理的疑难问题便出现了。无论是医院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认为管理钱的时候是分文不能出错的,因为那是公共财产,所以一定要严格仔细,可是在管理物资的时候这种理念就改变了,认为即使错误一些也没有大碍,丢了或者少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没有任何人会去刨根问底追究其个人责任。
二、医院中非固定资产管理的对应其解决办法
(一)应当实施“挂牌”性管理,如此便可让制度成为医院非物质成本管理问题的“杀手锏”
医院非固定资产具体物流的活动实行“挂牌”管理制度,是指对于非固定资产物流活动当中的一些重点环节,例如药品等的采购或者物资材料的消耗等都应该予以公示,这才能使得医院中非固定资产管理达到真正的成本透明化,并且使各个医院的非固定资产成本支出也可以有一个明显的对比。有对比才会有鉴别,发现问题方可以解决问题,如此一来,也方便医院的管理人员找到本院非固定资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中寻找到降低其物流活动成本的方法。更可以充分的利用其医院员工的舆论的强大力量,来严格监控其医院的非固定资产的物流成本情况。在医院的非固定资产物流活动当中,属药品购入、储存这两个项目内容所需成本消耗最大,但是这种高资金的投入方式却未必能为医院带来高收入的回报,相反的,高额的医药费会为病人造成非常沉重的负担,由此会引起病人对于医院的不满,从而导致医院的口碑及其社会效应都处于滑坡状态。
(二)建立一个实物会计的角色,以此防止医院内非固定资产的流失
在医院公用的物流活动当中,实物会计其实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当中是很少有设立这种角色以及其相关制度的,这便使医院内及其容易发生账目不符的情况,非常容易造成医院内非固定资产的流失。所以,对于医院内的非固定资产应该勤加盘点,并且严格管理,减少医院的不必要浪费和损失。
(三)可以将医院非固定资产管理变为网络化管理
将院内其非固定资产管理变为网络化,既方便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管理,又可以让具体账目信息变得条理清晰,而且还可以建立一些院内各个科室之间的评比制度,信息在网上完全公开化,科室与科室之间便可以横向比较,从中找到能够降低医用物流活动成本的一个形成规律,使得医院的成本越发降低,立誓让医院变为可以减轻人民群众看病负担的满意医院。总的来说,无论是医院的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应该将医院中的非固定资产物流活动管理重视起来,这才更有利于医院的良性趋势发展。
一、固定资产折旧范围问题
过去,会计制度遵循固定资产存在物资损耗不存在或较少存在精神损耗的思想,除了房屋、建筑物以外,要求固定资产只有在使用的情况下计提折旧,不使用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所以,旧会计制度要求闲置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不计提固定资产。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除了“已经提足折旧仍在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包括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另外,原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现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房屋、建筑物,按新会计准则在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后仍然按照实际成本计量,而不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也应计提折旧,即计提投资性房地产折旧。
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计算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尤其是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年限是以“实际经历年限”为准,而不是企业“会计年度”的年限,且增加固定资产当月不考虑在内。即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是在当年3月份,固定资产折旧第一年的时间不是4月至12月,而是4月至次年3月。
【例1】2001年3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年数合计法计提各年固定资产折旧如下:
第一年,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折旧额:(100-10)×5/15=30(万元)
第二年,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折旧额:(100-10)×4/15=24(万元)
第三年,2003年4月至2004年3月折旧额:(100—10)×3/15=18(万元)
第四年,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折旧额:(100—10)×2/15=12(万元)
第五年,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折旧额:(100—10)×1/15=6(万元)
三、固定资产折旧因素调整后的折旧计算问题
固定资产的折旧因素,包括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折旧基数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除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属于会计政策外,其余一律作为会计估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折旧基数的变更一律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上述因素变更后按未来适用法计提折旧。
【例2】2000年12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按平均年限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至2004年年末,由于新技术发展等原因,需要对原估计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做出修正,修正后该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2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
企业对上述会计估计变更后的处理方式如下:不调整以前各期折旧,也不计算累计影响数。变更日以后发生的经济业务改按新的估计计提折旧。
按原估计,每年折旧额为(100-10)÷5=18万元,已经折旧4年,共计72万元,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100万元-72万元=28万元,则第5年相关科目的期初余额如下:
固定资产100万元
减:累计折旧72万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8万元
改变预计使用年限后,2005年起每年计提的折旧费用为13万元[(28-2)÷2]。2005年不必对以前年度已经计提折旧进行调整,只需按重新预计的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计算确定年折旧费用,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130000
贷:累计折旧130000
四、计提减值后固定资产按会计估计变更处理问题
固定资产除了存在正常的损耗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外,还存在固定资产在经营中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固定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固定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和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下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情况,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述情况均应判断固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后固定资产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即按未来适用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例3】2007年6月10日,某上市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支付价款和相关税费总计100万元,购入后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该设备的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8万元,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2008年12月因出现减值迹象,对该设备进行减值测试,预计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55万元,处置费用为13万元;如果继续使用,预计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现金流量的现值为35万元。假定原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不变。2009年该生产设备应计提的折旧为多少万元?
分析:上述固定资产折旧时间为2007年7月,2007年6月当月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即2007年按半年计提固定资产。2007年至2008年年底累计计提折旧额为(100-8)÷10×1.5=13.8万元;2008年年底,固定资产可回收净值有: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42万元和现金流量现值35万元。按规定选取较高者42万元(55万元-13万元)。所以,企业计提减值后固定资产折旧额如下:[100-13.8-(100-13.8-42)-8]÷8.5=4(万元)。
因此,2009年该生产设备应计提的折旧为4万元。
五、加速折旧法并不加速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习惯上,人们一般把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称为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计提折旧,使用后期少计提折旧,从而减少固定资产使用风险,加速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回收,促进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速折旧法本身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规定相同的折旧年限情况下,应提折旧总额相同,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折旧总额相等。也就是说,与平均年限法相比,其实加速折旧法并不加速。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可以从以下案例可以一目了然。
【例4】2000年12月份,企业增加固定资产一项,原价100万元,预计净残值1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分别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5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现将三种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列表如下:
从表1可知,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合计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在固定资产使用期满的情况下累计折旧数额相等。只是在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情况下,加速折旧法相比平均年限法能够收回更多的投资,能够减少企业损失。但如果固定资产能够按期甚至超龄使用,不考虑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因素,三种方法基本没有差别。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数量界限进行研究,并揭示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果。它是一项系统知识比较强、专业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记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通过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反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生产总规模和固定资产活动的全过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是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社会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国家管理、检查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细则,按照从认识上提高、从组织上加强、从制度上健全、从全面上深入、从现代化上发展的原则,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统计工作制度,作为行动标准。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设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机构,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机构设置要本着确保完成国家各项统计任务、确保统计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还应遵循机构要精简,效率要提高的原则。人员配备要坚持按统计法的要求,统计人员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统计法”办事,把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为衡量统计工作好坏的标志。
二、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网
每个单位必须有一个上下连贯、畅通无阻的统计信息网络。统计人员只有按照传递程序和规范的进程工作,才能提高统计资料的实效性、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良好的硬件设施能为信息的交流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能保证投资统计数据上报及时、准确、完整,也能为各级主管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综合反映。准确、及时地上报,是企业和每一个统计人员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各个单位统计资料是否及时、准确全面是关系着国家全局的大事。所以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信息网是其保证体系。
三、建立、完善具体、全面的管理制度及办法
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础工作制度(包括:统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统计数字管理制、统计台帐管理制、原始资料管理制,统计报表管理制等),使固定资产投资基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在原制订制度和执行制度上做了大量工作,对原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进行了完善和修订,重新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管理办法》,对项目管理部门、设计部门、财务部门的职责、要求进行了划分,明确了责任,并规定出严格的考核条款,使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做到分清部门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四、建立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
原始记录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最初情况的记载,是计算各项统计指标的依据。因此要结合项目特点,为满足企业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要求,设置各种原始记录,把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记录完整。如何收集原始资料,建立原始记录,我公司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基层统计不仅要完成向上级统计机关报表的任务,还要向本公司领导及时提供有关的统计信息和经济管理上所需的各种核算数据,因此收集原始资料的范围不应过窄,对于工作所需的资料,具备条件时,统计可以存一份复印件(原件一般是要存档的)。不具备条件时,可以将所需资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摘录,特别是涉及工程造价、设备价格、概算预算、合同金额、用地面积、规划面积、设计建筑总面积等数量方面的数据,要记录准确,关于有些文件的编号、批发文机关、发出日期等也要搞录。这些记录,对于今后的查询是很有用处的。
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统计报表的要求建立各种不同的统计台帐。做好统计工作,基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至关重要,定期对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汇总,分门别类的记入相对应的台帐。这是充分利用统计资料的有效方法。统计台账是整理归纳原始资料的一种科学手段,是计算汇总指标数据的有力工具,它是介于原始资料和填制报表之间必要的和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统计部门统一制定规范的台账之前,统计人员就应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统计台账。当统计部门统一制定规范的台账之后,统计人员应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自动地编制一些明细性和辅账页、表格来充实、完善现有统一的台账。而且统计台账还是保存管理统计资料的重要方式。无论什么时候,需要查阅核对、研究分析各种指标数据它都是不可缺少的统计档案。统计台帐在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健全原始记录和及时准确地编制统计报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每年年底,统计工作人员都将本年的投资项按项目性质、实施单位进行分别统计,建立完善的台帐,使资料的查询方便、快捷,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五、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培训和更新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技术现代化的途径是从微机抓起,由小到大逐步建立统计信息自动系统。这样有利于大量的统计数据就地、及时处理,所以,广大统计工作者都应努力掌握计算机技术,使其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计算机代码填报统计报表,为实现全国微机联网,年报报送软盘或直接传送打下基础。超级秘书网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不仅要求统计工作人员具有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专业知识和投资分析及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统计人员要定期参加省、市统计部门的学习班,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投资和统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开拓视野,提高素质,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六、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整理分析,建立工程项目监查制度
为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风险,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实施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这既是为减轻企业负担,又是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换的必然之举。
1实施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的必要性
1.1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相关概念
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通常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和工具等。进项税就是购进货物时所发生的税金,可以和销项税抵。此应用范围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船舶、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或应税务劳务和为固定资产支付的运费等所含进项税金,准予用当年新增加的增值税额抵扣,没有新增或新增部分不够抵扣,可结转以后抵扣。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
1.2实施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政策的必要性
1.2.1增值税改革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
1.2.2增值税改革是企业减轻企业负担的需要
1.2.3增值税转型的推行对宏观经济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3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的相关规定
1.3.1抵扣依据。根据财税[2008]170号文件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以下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1.3.2抵扣范围:①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的固定资产;②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的固定资产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③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514号)的规定缴纳增值税的:④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1.3.3不允许抵扣的规定:①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抵扣。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抵扣。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③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上述固定资产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固定资产的运输费用,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2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2.1对企业会计报表的有利影响
2.1.1资产负债表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均按照抵扣金额减少,固定资产净值不变。因此为企业减轻流动资金的压力,节约了货币资金的需求;当企业的经营业绩走好时,销售量越大销项税额越多,则得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越多,当期获得的政策优惠也就越理想。
2.1.2利润表在利润表中列示的与固定资产价值直接相关项目是包含折旧费用在内的管理费用。增值税政策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后,由于原构成固定资产成本的进项税的抵扣,使得固定资产的原价降低,折旧费用相应减少,营业利润增加,相应利润总额也增加。虽然同时也会造成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但是并不影响净利润的绝对上升趋势。
2.1.3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体现折旧额的减少(由于进项增值税抵扣带来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原值降低);营业税金及附加的节省(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以包括增值税在内为税基);在增值税税率及所得税率一定的情况下,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当年净利润绝对值的影响取决于当年允许抵扣固定资产税款以及折旧年限);当期及未来企业所得税的增加带来现金流减少(由于利润增厚)。
2.2对企业会计报表指标的有利影响
2.2.1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在资产运营指标中固定资产周转率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运营指标。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该比率越大,资产的运营效率越高。在营业收入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转型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减少,将使固定资产周转率出现上升趋势。
2.2.2提高净资产报酬率。在盈利能力指标中净资产报酬率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转型后资产额负债同时等额减少,导致净资产不变,同时净利润增加,所以净资产报酬率也出现增加的势头。
2.2.3增强了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在偿债能力指标中,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在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情况下,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使包含在流动负债内的应交税费减少,流动资产不变,流动比率增加;在进项税额能全部抵扣的情况下,全部抵扣的进项税额使得包含在流动资产内的银行存款增加,流动负债不变,流动比率增加;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能使企业提高良性偿债能力。
2.3对企业外部的有利影响
2.3.1增值税转型是力度大、影响广的重大举措。增值税转型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制造业,它包括除采掘业、公用业(电、煤气、自来水)以外的所有行业,占国名生产总值50%以上,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基础。通过增值税转型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
2.3.2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长期利好的消息。经测算,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每年相当于减税1000亿以上。增值税转型可以减少税收上缴额度、提高利润水平和偿债能力。这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带来了不是临时性的长期优惠税收政策,有利于提高股民的信心。
2.3.3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期发展战略,只有消费型增值税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增值税的独特功能,有力支持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竞争力。
2.4改革进程中的不利因素
目前增值税转型仅仅面向装备制造业等8个行业,而且仅仅允许扣除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不包括非设备性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款)和仅仅允许扣除新增的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不包括存量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等。今后改革的方向将由局部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由以前的几大行业扩大到增值税覆盖的所有行业,企业也将新购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进行区分,将生产性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抵扣范围也从增量抵扣改为全额抵扣,即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在计算应缴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
增值税转型后会刺激企业使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进项抵扣增值税,对所购固定资产支付的税款可通过进项税额的抵扣得以补偿,相当于为企业注入一笔流动资金,因此企业会更加重视投资的长期效益,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郭瑛.《浅析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2)第25页.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固定资产购置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学校应深入分析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国家财政拨款是学校固定资产购置的主要经费来源,尽管随着改革的发展,学校办学经费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但长期以来固定资产购置资金具有无偿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因而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学校各部门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固定资产的内涵、管理的要求缺少清晰的认知,工作中往往出现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固定资产使用消耗过快、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问题。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学校常面临多头管理的局面,如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由财务、后勤部门共同承担,但财务部门仅仅是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和管理,至于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维护、清点等工作未能有效落实,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脱节,配合不力,信息无法共享。这就容易使固定资产在购置、调拨、领取、使用、报废等环节产生管理漏洞。
3.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
学校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当能够反映资产的全貌,而按照现有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信息存在失真问题。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自采购以来,在使用中不断损耗、减值,但是从会计核算的结果来看,资产的账面价值仍然体现为原值,无论是采购、调拨还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正式报废前账面价值始终保持原值,这就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发展的举措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学校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重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学校应尽快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采购、入库、使用、维护、报废等各项管理工作都纳入制度化轨道。固定资产的采购必须遵守预算编制制度,校领导、财务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可组成采购计划小组,按照预算要求,认真分析固定资产采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确定采购的资产,学校应采取招标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入库时,由于学校固定资产种类多,存放地点较为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人员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使用管理软件与条形码标签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分门别类,实施信息化管理。同时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和维护。固定资产如需报废,也必须经过严格审核。
二、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一)RFID技术的概念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工作距离长,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可以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目前,市场上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支撑技术主要有条形码技术、磁卡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相比较而言,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不具有的防水、防磁、防污损、读取距离长、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量大、存储信息可以更改自如等优点,还具有多标签同时识别的功能。
(二)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
RFID系统主要由阅读器、应答器和射频天线组成。阅读器包括控制部分、存储器、输入/输出端口、与应答器通信有关的编码器以及射频天线。阅读器通过自己的射频天线和应答器进行通信,当应答器位于一定的局域内时,通过的耦合天线产生电流驱动内部的半导体芯片工作,阅读器可以通过天线向其电场范围内的应答器发送指令,当应答器正确接收到指令后,通过外部天线将应答送回阅读器②。应答器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含有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之间进行通信,可以做成卡片等形状,即电子标签。
三、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方便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日常的统计、查询,及时实时地掌握固定资产的状态和使用情况,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和生产MIS、EAM系统、财务软件系统等进行链接和信息共享,达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的高效率,可运用RFID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其原理在于:在每项固定资产上粘附具有唯一标识的电子标签,当固定资产进入RFID终端识别器识别区域时,天线通过发送微波信号激活电子标签的电路,电子标签返回电波信号,二者进行数据的交换,读写器获得相关信息,将该信息实时上传到RFID系统服务器,进行格式转换、过滤等后续处理,作为其他系统实现固定资产数据统计、查询等功能的数据源,以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的变动信息的实时监控、记录和自动更新。
(一)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基于RFID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主要包括电子标签的识别、固定资产信息的传输层、固定资产管理应用系统三个层面。该方案通过读写器接收到固定资产电子标签信号后,在中间层识别后的资产信息传递到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对固定资产日常变动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功能。
(二)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系统功能
RFID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可以分为如下模块:(1)用户信息管理。该模块用以设置、记录登陆系统的的各操作用户及其权限、密码管理,记录其操作过程的日志等。(2)资产日常管理。该模块包括资产的购置、日常调拨、维修、盘点管理业务,包括申请购置的计划、验收和使用管理、调拨计划与审批、调拨过程查询、维修申请与审批,维修进度查询等。(3)资产盘点管理:该模块包括盘点计划、盘点指令、盘点差异报告等。(4)资产定位和报警管理:资产存放位置管理、资产正常移动管理、非正正常移动管理,用于监测资产是否处在非正常的流动状态。(5)资产查询和报表管理:该模块可对资产管理按不同的条件进行多角度的查询,并输出相应的查询报表。(6)资产处置管理:包括资产报废申请和审批、资产变卖申请和审批、资产赠送申请和审批的管理过程。(7)系统维护管理:该模块包括定义部门、用户、资产类别、RFID标签制作、用户权限、数据备份和删除、数据恢复管理等。
(三)RFID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效果
通过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运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如下效果:(1)能实时动态地跟踪固定资产状态,做到财务账和实物账的高效统一。解决了资产管理中账、卡、物不符,资产设备不准确,闲置浪费等问题。(2)对贵重固定资产实现了精准的管理,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保证了资产的安全性。(3)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动管理”,便于实时掌控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4)运用系统的过程中,实现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了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固定资产的购置过程中,各项制度也都得到了不断健全和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当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首先这些问题就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医院在固定资产的购置过程中仍然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在购置以后,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很少进行深入持续了解,对于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成本等相关要素也不管不问,进而造成了部分固定资产闲置的问题,甚至出现损坏也得不到及时的维修与养护。
2.管理职责有待明确。
虽然固定资产是医院总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的资产管理工作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仍然很少站在财务的视角上去进行资产管理,具体表现为重钱轻物。虽然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形式上,大多数医院都实行了三帐一卡制度并且配备了专门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但是对于资产管理人员的配备要求却并不严格,专职管理人员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缺口,大多都是兼任其他工作,在人员的流动性上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并且缺少具备专业技能和素养的人员。对于负责二级明细账的会计岗位来说,长期以来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该岗位不重要,结果造成了该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往往达不到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而设备维修人员也普遍缺乏,很多都是经过简单培训之后就上岗,结果严重影响到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此外,许多医院还存在资产随意处置的问题,部分医院在固定资产的报废问题上仅仅凭借资产使用者和维修工程师的意见就能够随便报废价值过万甚至数十万的设备。由于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使得相关部门过度热衷于设备的更新换代,维修工程师也碍于人情,很多情况下不会对设备的情况进行认真检查便在报废单上签字,造成了医院固定资产的极大浪费。
二、关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确保全员参与。
为了切实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解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就必须从多方面共同入手,这也是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首先,医院方面应当强化思想上的认识程度,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改变过去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观念,严格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及分级负责和责任到人的管理准则,真正将固定资产管理任务落实到具体员工身上,并且在员工中广泛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提升其医院全体员工的重视程度。医院要想使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应有成效就必须动员起医院的每一位职工,确保全员参与。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遵循此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明确规定和要求,切实做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医院方面除了要坚持“统一领导、综合监管、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外,资产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出专门的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审定资产采购计划,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当资产处于报废阶段时应当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呈送报批手续。而归口管理部门在此过程中则要肩负起资产采购、领用、调剂以及维修和清理等相关核算和管理任务。财务部门要对固定资产的总账进行有效管理,筹集采购资金和监督好资金的利用情况,参与到固定资产的处理工作当中来等等。各部门之间明确自身的职能和任务,对本部门所负责的内容要进行认真对待,避免在本部门的工作环节上出现失误。
3.强化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的资产管理水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着力强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胜任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这也是提升医院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保证资产保值增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为此,医院要对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最大限度上调动起管理队伍的工作潜能,定期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和技能上的强化,逐渐提升这部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除了对这些人的工作要予以严格要求之外,还要解决这部分人在生活和职称待遇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证其不会受到工作外的因素所干扰,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