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早是本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的。前者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心理学联系;后者着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与逻辑学联系。大约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Designare,意思就是画记号。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研究和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理来帮助设计人员“做记号”,是从事设计人员的一个重要的处理手法。现实生活中,设计者将红绿黄色运用到交通管制信号灯上,借以提醒人们注意道路情况,避免发生交通意外事故。为什么使用红绿黄三色?这种感觉不仅仅来自于图案色彩本身具有的视觉特性,这也是因为红色与鲜血的颜色很接近,人们对血液都会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和警惕性,所以红色的指示灯象征着危险、停止;绿色是植物与自然环境的颜色,而生命在这样的环境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因此,绿色指示灯象征着安全、自由;在西方人眼中,黄色是秋天的颜色,是杂草枯黄的感觉,是妒忌、怯弱和败坏的意思,所以在由欧洲人设计的信号灯中,黄色灯被用做象征警惕、注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在实际的设计中也常会有类似的应用,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些现象?原来,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广泛运用的许多手法背后,都隐藏着符号学原理的影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造型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直接而准确的传达媒介,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的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环艺设计的表现性思维的表诉。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环境设计的元素对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传达事物的相关信息,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也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元素。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一、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1、一目了然的认知形式
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上,中国馆以“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作为主题,其设计将中国的传统文字和生肖图形及“百家姓”应用到了馆厅外立面的设计上,通过将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国城市的元素作为“中国符号”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向人们准确的传达中国馆的主题,这些符号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具有极强的认知性。相反,如果一项设计形式,让人无法理解,那这项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2、大众熟悉的普遍形式
现代设计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才能达到设计者的目的。相对推理性符号而言,视觉符号没有自己的体系,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大多数受众认知,如在某些城市大行其道的“知青饭店”、“老三届”、“毛家食堂”等等商业餐饮环境设计里,都采用了斗笠、玉米棒、红辣椒、粗木桌椅、水井等等,甚至为了营造气氛更是将服务员的服装、以及菜单名也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不同地域农村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视觉符号营造的环境,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群都能够针对这种设计产生共鸣。
3、各具特色的约束形式
任何语言和词汇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符号也是一样。只有具备相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比如,武汉江汉路步行街景观设计,其中有四个真人大小、体现地方特色的武汉热干面的饮食文化的雕塑可谓独具匠心。虽然设计界对此褒贬不一,但应该说武汉老百姓是普遍接受的。身为武汉人,谁没有端着一碗热干面端上桌“过早”的经历,但是其他地域的人们没有经过这种特定的城市文化、社会环境的熏陶,也许就不能理解。
4、标新立异的独特形式
符号强调“求同”,这样才容易被理解。但是,在设计中“求异”常常是创新的关键。因为比较形式和内容,前者绝对是更值得深究的。同样是针对一个主题,我们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可以从造型、色彩和材料和工艺上入手。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查尔斯·穆尔所提倡的“符号性古典主义”,它的特点是采用大量古典的,历史的建筑符号、装饰细节、设计基本计划达到丰富效果。他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就是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既具备了典型的古典主义精神,又让人们感叹新材料在设计中带来的全新感触,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直至三面入口的街道上。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如科林斯柱式用的是不锈钢柱头,檐壁上用拉丁文雕刻着“此喷泉为献予全民之赠礼”的献词;柱式上流泉汩汩,圆券上嵌着微笑的摩尔头像,水正不断地从他嘴里吐出,所有的水全部流入中央的水池。水池中有一个由卵石、板石和大理石砌成的岛屿,岛屿的形状很明显,就是一幅意大利地图。在这里不仅充满了欢快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氛,而且具有对乡土强烈的依恋之情。
二、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第一,对符号直接运用,作品本身包含具体符号。以“亚洲现代室内设计之父”著称的高文安先生在深圳华侨城新建的办公室,原是占地700平方米的旧厂房。高文安把它创意改建成具有三个楼面1400平方米集办公区、健身房、家具精品店为一体的高文安深圳室内设计公司所在地。人们在这里脚下踩的是百年枕木,据说都是来自清末民初所建的川汉铁路,它们“退役”后被废弃了。高文安慧眼识宝,千里迢迢把它们运到了深圳。在这家公司的墙面上、泳池边、地板隔层,到处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枕木布满着那象征着悠悠岁月的斑驳痕迹和道钉遗留的锈迹,它仿佛能打开人们记忆的闸门,让人们感受到百年枕木所度过的沧桑岁月,感受传统文化的震撼,它们就是一段历史,一段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屈辱岁月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符号的直接应用,给人一种“形”似为主的感觉。
第二,以符号为基本元素的设计。将具有既定含义的图形或实物作为设计基本元素。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城郊,是原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所扩建。它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门前只有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先经过一条小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很小的教堂,约113平方米,能容纳约100多人,当人置身其中,会自然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庄严。教堂主体建筑物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道与之成15度横贯的墙体构成,这道墙把空间分割成礼拜堂和入口部分。廊道两侧为素面混凝土墙,顶部由玻璃拱与H型横梁构成。廓道前后没有墙体阻隔,新鲜空气自由地在这个空间中穿行,其末端是绿色的树木和遥远的海景。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前方是一面十字形分割的墙壁,嵌入了玻璃,太阳光照射进来,呈现出一个逆光的光线十字架,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光线十字架,也称光之十字架。光之教堂由清水混凝土作墙壁,除了那个置身于墙壁中的大十字架外,并没有放置任何多余的装饰物。安藤忠雄说,他的墙不用挂画,因为有太阳这位画家为他作画。天主教最主要的符号就是十字架,在这里安藤忠雄将一个有形的传统符号变换成了一个光影迷离的建筑构成元素,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虔诚的信仰,教堂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用光的神奇作用突出了十字架这个众所周知的天主教符号,呈现出一种静寂安详的,给人一种“神”似为主的感觉。
第三,设计中含有符号性元素,以含蓄的方式传达设计者的表述信息。当人们提到中国古典园林时立即会想起苏州,想起这个江南水乡中的众多名园。拙政园.狮子林,这些名字不仅是苏州园林的代表,还代表着一种生活和文化。著名设计师贝聿铭新的博物馆庭院也建在苏州,较小的展区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提炼升华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那些江南水乡到处可见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模式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但是,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形状。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形式,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尽管所有结构和材料与古典园林迥异,但是仍使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看到它就会联想到苏州园林——因为他们“神似”,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甚为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通过中国传统景园设计中的“借景”手法融为一体,使人又感觉到博物馆与苏州园林的神形兼备之处。
三、结论
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也可以说人类也能有效的利用符号来创造新的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里,符号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元素,这种符号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它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家具,也可以是一种植物、一块石头、一潭水,还可以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能将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一种表现性符号,运用于现代环境设计中,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文化符号和景观。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装饰材料层出不穷,无论时代感的发展或是设计风格的迥然,都使人在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设计的真谛和文化的脉动。
【参考文献】
本文中的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白板等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各种应用软件工具和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对文、图、声、像、数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加工、变换、传输、显示与使用的技术之和。它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判断信息和处理信息作为基础。课堂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课堂活动开展的各类支持条件的总和。课堂学习环境是由技术、方法、现实、心理、人文等要素组成的。它是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环境提供的信息资源和认知工具而达到学习目标。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共同体为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面对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而设计确当的方法、寻找比较满意的决策的过程,是初中数学教师面对动态、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深层次地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做出学生学习的活动安排。直面的是变化万千的教与学的事件,涉及的是生动活泼的学生。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环境设计对数学课堂结构,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安排,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
2.机制解析
在教育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推进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融合,优化智能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已成主流。因此,信息技术成为了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和方式,突破了教师完成课堂学习环境设计的程式。在初中数学学习环境设计中,无论是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资源的选择、学生情况的分析、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问题的导入、疑难问题的解决、学生知识的生成,大部分都基于信息技术有效环境建构而成。在初中数学学习环境设计中融入更多地技术变量、人文变量、方法变量、心理变量、认知变量,使初中数学学习环境设计更高效更有力度。
二、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调查随机选取了江苏、山东、广东三个省的36个学校的186名初中数学教师,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中学一级教师占37.6%,二级教师占50.5%,高级教师占11.9%(教龄在10年以下的占29.0%,11-20年的教师占34.4%,21-30年的教师占20.4%,30年以上的教师占16.1%);本科学历占75.8%,专科学历的占22%,中师学历的占2.2%(其中,一般学校的教师占69.9%,薄弱学校的教师占22%,重点学校的教师占11.3%)。有33.9%的教师很少和较少上网查找学习资源,有37.6%的教师有时上网查找学习资源,说明教师资源意识不强。较少和很少下载课件的占25.9%,有时下载课件的占47.8%,说明教师运用他人的先进技术的意识不浓。较少和很少教师上网探索解题思路、方法的占47.3%,说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力度有待提高。较少和很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学习活动的占65.6%,深度了解之后发现大部分教师要么不重视运用、不想用,要么不会用、不去研究创新。他们只重视口头讲授,在黑板上写板书。有86.5%的教师不为学生准备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原因之一是学生不会用,之二是教师不太会用,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心理辅导和个性培养的就更少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初中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能力不强,动力不足。
三、思考与对策
调查研究反映出初中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高效的学习环境的缺失。要改变当前这些现状,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革新,充分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意义。要善于从海量的信息中检索、评价信息,高质量地选用、融合相关资源来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熟练、灵活、高效地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将来从各种可能的维度设计、开发出来的一种智能化的、动态的、综合的、适用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平台,并且充分掌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学习环境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目标、技术、活动、工具、心理、方法和人文的设计能力,并把学习环境设计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学习环境设计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体系,多考虑学习活动主体的各种因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克服传统的过于强调教学的传授习性和可控性,创设一个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形象性、生动性的初中数学学习环境。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活力的、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第三,要改变单一利用课本进行学习环境设计的老路,通过同事交流、网上学习、多元评价、进修提高、专家引领等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环境设计能力。
感悟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了解行业的方向、特点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设计的现实意义是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现代环境艺术较为集中体现在发达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因此,该专业学生通常会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针对大中型城市的环境设计现状进行考察,例如从怀化出发,向东组织怀化-杭州-苏州-上海的路线,向北组织怀化-北京-天津的线路,向西组织怀化-成都-重庆-西安的线路,向南组织怀化-广州-深圳-香港地区。考察内容涵盖城市建筑,如公共空间、居住空间、主题空间、会展空间、流行商业空间,城市景观、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公共设施,导视系统等典型现代环境设计实例。通过观察、测量、绘制、采集设计元素等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
1.2艺术形式认知与设计素质提升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多元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但要从本专业中获取信息,还要从其他各门类艺术中吸收营养,如从现代美术、时尚艺术、流行色、新潮设计等艺术形式里吸收信息。在大中发达城市有各种艺术类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这些设计作品的展览,可从中感受当代设计潮流、分析当今设计趋势、学习经典设计案例。例如中国设计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双年展、广州国际设计周等,这些展览专业性强,可供学习的资料全面,对毕业设计的创意能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再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的1933创意生活中心等等,既能从中感受缤纷多彩的现代艺术魅力,又能认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文化,提高综合鉴赏能力。
2专业考察教学指导
专业考察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考察课程的实际教学难度也是较高的。带队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指导。
2.1发现式考察指导
一方面根据考察目标,教师预先设定一些题目供学生参考,例如“公共空间园林小品表现形式调查”、“有特点地面铺装调查”“、金属装饰材料运用调查”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专项收集和设计分析;另一方面,在考察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和挖掘新的设计要素和表现形式,通过现场观测、空间体验,完成资料收集。例如在考察中,同学们发现湘西侗族建筑“三宝”壁饰艺术很有特色,柱头挂满金匾、对联,重檐下的彩绘,有龙、凤、鱼、鸟、葫芦、花草等图案,或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等浮雕。经过采访、拍摄、测量、写生,加深了对少数民族建筑的理解。
2.2研究式考察指导
在考察过程中,不是只停留在以写生或摄影记录对象的纯视觉认知形式上,而是引导学生对设计理念、设计组成、设计表现方法作深层次的探究,采用解读性、记录与分析并重的教学形式。例如:苏州博物馆,可采用一点多面的方法对建筑形式、空间组合,景观构成,材料,表皮,色彩,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指导;还可以采用多点一面的方法,结合拙政园的案例,找到两者统一性的一面;最后通过发散式思维,做出新的设计演变、设计改造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构、重组及重新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实体的理解,提高在后续设计课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
2.3取经式考察指导
即以参观谈访、学科交流的形式探讨学习,获取设计经验。在考察的行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专业的设计与美术院校参观访问,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学习不同院校的教学设计思路,为设计创作取得有益经验,当然还可以到校友工作的设计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在专业考察出发之前,要联系好走访的院校、设计企业,安排邀请好本专业教师进行学术讲座、与学生座谈,参观设计作品、企业工作室,与相关设计人员探讨切磋。教师可以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学生可以为设计创作取得新的信息和宝贵经验。
3专业考察课程作业
环境设计专业的考察课程作业形式易多样化。除了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外,还应结合专业要求,加入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表达。在这方面,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做了一些实践探索,课程作业由“观测”、“表达”、“设计实践”三个步骤完成。
3.1“观测”
即观察测量对于考察对象,首先对其外观形态、色彩、材质、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观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使用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掌握观察对象的准确尺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如笔者指导的2012级环境设计专业考察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前往贵州镇远古城采风考察。在感受了古城的整体风貌后,辅导学生对当地典型的山地建筑进行重点观察和测量。例如,将中原四合院形式搬到山上改造成的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学生经过观测实践,不仅锻炼了自身在真实环境中的尺度感,还巩固了测量学知识,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3.2“表达”
即运用绘画技法、制图知识表现及还原观测对象的过程,如在镇远的考察中,学生完成“观测”任务后,便开始了写生及绘图工作。依据观测对象的实际形态、尺度、色彩绘制透视图,以采集的测量数据为基础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样,在二维图纸上较为完整的表达观测对象。同时借助摄影、文字记录进行了资料补充。这一阶段主要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力。
3.3“设计实践”
即在完整理解考察对象的基础上,对其设计实质、传统设计元素、文化背景及设计局限性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并进行新的设计应用。例如,笔者带领学生结束考察后,分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性设计。有的学生对原有建筑环境做出了设计改造;有的学生则将某些传统设计元素进行了演变并应用于新的环境中;还有的学生对镇远民居特色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出大量设计图样进行说明。通过设计实践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达到了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高度。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
2.1在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2.2“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3.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对于目前经济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相关人才,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生都必须要明确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各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作用,同时要以培养全面人才为教育目标,逐渐完善考核和评审制度,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
3.2在教学环节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国外生态学教学的经验,并且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入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其次,是教材建设。如何有效的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加入环境生态学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较深的经济学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很深的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样才能使教材做到绿色化。无论是在教材的观点上,还是与环境生态协调方面等,都需要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其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后,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培养教师环境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使教师真正的领悟环境生态学的思想。部分高校还可以设置生态经济学教育专业,从而有效地扩大师资来源,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要促进他们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这对于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实践教学。高校要积极的组织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社团功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1)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2)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1)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2)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3)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4)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5)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1)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2)在区域层面形成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目前我国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新疆石河子等11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3)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地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进行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在贵阳进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4)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2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3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4(8)
(一)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共识未达成一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环境教育被提上日程。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校教育阶段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在一些经济学学者看来,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是与经济学追求的经济至上价值观完全背离的,如果将环境教育纳入经济学专业教育,整个经济学理论王国和大厦都将被颠覆。由于部分经济学学者对环境教育的排斥,进而使得在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未达成共识。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大方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通性越来越低。与环境类专业不同,经济学专业与环境教育在理论上不仅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出现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的趋势,即诞生了“环境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但很多经济学专业还未将此纳入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有些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开设的。除专业课程设置以外,有关环境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未在经济学专业全面普及起来。
(三)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探索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现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的欠缺,任课教师大多为环境类专业教师,并不清楚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其环境知识的水平。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环境教育更多地应是一种体验教育,传统的讲授法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第三,无合适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规范教材。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自编或环境类专业教材,甚至不使用教材,这样严重影响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效果。
(四)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目前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活动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没有建构详细全面地评价指标,不能为环境教育教学提供良好指导。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生态文明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的深入,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将成为21世纪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鉴于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一)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绿色文化理念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要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除培养学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要借助学校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技等方面进行“绿色大学”建设的契机,培育学生的绿色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完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逐步在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两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加大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环境伦理学》、《资源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力度,促进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融合。第二,学校所开设的环境教育通识课,要设定为经济学专业的公共必选课,同时根据经济学专业特点,编制规范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教材。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逐步完善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注重环境资源价值的思维模式,使环境教育成为经济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辨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
以往的中学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学内容大多为计算机基础操作、邮件收发操作、办公软件操作、互联网基础知识等等。这些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整体上而言,教学内容偏向基础性、普及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中学将宽带、光纤接入了计算机实验室,使得整个计算机实验室进入了联网状态。由此,计算机课堂可以享受来自互联网的丰富教学资源,这给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创新带来了诸多的机会和益处。在网络环境下,如果中学计算机教师仍然固守思想,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向学生讲授书本理论知识,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而且也难以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型人才,导致中学计算机课成为了纸上谈兵。由此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中学计算机教学面临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复杂的环境,要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与当前时代相接轨的计算机知识和使用技能,教师必须去不断引进新颖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2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在给中学计算机教学带来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网络的两面性也同样给中学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处于青年期的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网络上的新鲜事物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而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鱼目混珠,如果学生长期在这些信息影响之下,很容易出现不良心理甚至偏激行为。因此,这就需要作为一线工作者的计算机教师,对学生们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引导。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存在自制力差的问题,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极易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因此,中学计算机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们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更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们科学、理性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并且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这些都需要教师去付出更多的精力,所以说,互联网环境对中学计算机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网络环境下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师的教学方式亟待更新
尽管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从当前的整体数据来看,我国大多数中学的计算机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即仍旧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也主要是由教师语言描述配以板书说明,相应的实验操作课程的课时安排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很难将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独特性优势发挥出来,学生们也难以实现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众所周知,计算机领域的各项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块,因此,与其他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不同,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常常会出现半年时间就需要作出适当的更新和调整,这就决定了计算机教师也应当时刻进行学习和充电,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及时地转变和创新。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则更少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能力提升,甚至出现一套教案用三年的现象,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2.2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与网络相脱节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计算机教学,不仅包含了计算机结构组成、运行原理等知识的讲解,还包含了更多的让学生们在互联网中运用计算机获取新闻信息等技能的讲解,由此就使得计算机课程必须与互联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在当前的一些中学中存在着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教学内容相脱节的问题,教授内容仍仅限于传统单机模式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也阻碍了中学计算机课的发展。此外,对于当前的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自小即生活在网络时代,他们或是通过长辈的手机、或是通过其他移动终端,早已对网络有了较多的接触,因此他们在使用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等来访问互联网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相比于中学生已经熟悉互联网这一客观事实,中学的计算机课程却未作出及时的更新和调整,仍然有许多学校使用落后的教材和教学设施。可想而知,在这些学校中,计算机课自然难以获得学生们的喜爱,计算机教学效果也就自然达不到时代所要求了。总之,从客观现实来看,我国仍有许多中学对计算机教学中关于网络部分教学内容不重视,这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学计算机教学实现时代化、现代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3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动手能力差
中学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亲身实践操作中深化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如果仍是依靠教师在课堂中讲述、演示学习内容,然后再到实验课上让学生依据实验课程的步骤去进行操作演练,这显然会使教学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比如在讲解OFFICE办公软件中的WORD时,大多数的教师是依据课本的框架和内容,来向学生们介绍WORD的各项功能和操作方法,从本质上讲,这样的授课方法并无大碍,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仍旧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只能达到短期记忆,在随后的实验课中也就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熟练地运用出来。此外,计算机教学往往在学生的实践中才能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各类操作软件都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而许多中学的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之上讲授的内容仍然是基于WINDOWSXP,WORD2000等,学生们即使掌握了这些知识,当他们到生活中去运用时,面对的却是WINDOWS7、WINDOWS8等系统,办公软件也大多是OFFICE2010、WPS甚至更新的软件版本,这些版本在系统界面和功能上与老版本相比已经有了较多的更新和变化,因此,学生出现适应性差、动手能力弱等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3网络环境下创新中学计算机教学思路的策略
3.1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作为中学计算机教学者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计算机教学是不同于中学其他学科教学的,计算机教学有着其独有的实践特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应当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要改变以往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性,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用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让学生们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老师再辅以讲解,才能取得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将计算机课堂与互联网紧密结合
在信息时代中,任何计算机应用程序,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因此,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计算机课的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到网络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学校应当从物质层面努力做好计算机课的教学资源配备,在教学课时安排上,也应当体现出网络的重要性,只有将计算机课程与网络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切实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将计算机课程与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网络资源的两面性,做好保护盾和引路人的角色,认真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对于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或者过分的娱乐性内容要坚决地予以杜绝,避免学生接触到不健康信息,降低他们沉迷于网络的几率,使学生在网上浏览教学资源时,能够获得网络带来的正能量,从而把这种正能量转变为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
3.3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操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网上的信息资源瞬息万变,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十分快,如果不及时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来加强理解,很可能就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境遇。对于中学计算机教学来说,更应当注重实践教学,始终将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讲,一方面,要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操作计算机的机会,如通过增加计算机实操课的课程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熟悉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类计算机比赛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如PPT制作大赛、WORD排版大赛等等,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在计算机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计算机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并且在比赛的乐趣中自觉地探索新的知识。
人的认识总是从外部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感官经过抽象概念化形成的,所以学习一定要从生动丰富的情景开始,因此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利用计算机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多媒体集成性为学习者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景:设计一幅满天繁星并伴有音乐的美丽星空,画面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出了生动的画面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下试着数数星星,优美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情景的创设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艺术和审美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了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探索。
提供学习时空,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以往的教学中,低年级的识字一直是一个难点,尤其新教材加大了识字量,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按时完成,而教师又很难做到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情况使所有学生全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识字任务,难免造成部分学生识字生疏,量少。在网络环境下借助计算机正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学中玩,玩中学
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文字,声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将音,形,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显示给学生。一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一个“游戏乐园”模块来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牢汉字。
营造表演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学习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有一个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的乐趣。在学生独立识字后,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的形式相互交流,进一步巩固了识字效果.在识字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帮互学,又加强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学文中让学生把课文读给自己的小伙伴听,让学生邀请好伙伴一同表演等,师生共同唱歌表演,这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变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情感内需,而且极大的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尽可能扩大了学习的全体性参与,把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感受语言,体验情感
首先,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在学生对张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用“你喜欢张衡吗?为什么喜欢?你能读一读那句话吗?”这样一个连续的问题,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其次,语文教学是一个认识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过程。因此,认识必然与情感相随,而语言训练若离开了情感,便如同失去了灵魂一般。在网络环境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任意选择想要学习的段落来重点学习。将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因此,活动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感受语言,体验情感。
利用internet拓展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知识
在很多课文学习完内容后,我就利用网络及时拓展。如将“张衡小故事”,“星空直播站”介绍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了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在学习中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了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根据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我国目前法学教育中出现的案例列举、庭审观摩、播放视频均不应归类于案例教学,它们与案例教学的主旨并不一致。在实施案例教学法之时应明确其类型,以避免混淆案例教学的应有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案例教学的主旨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这有利于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开展教学案例调研,精心挑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