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通信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DSP技术也正以极快的速度被应用到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各信领域。在很多工程开发设计中,由于要求实现单片DSP与单片DSP、多片DSP芯片以及及其它处理芯片之间的通信,因此,怎样更高效、更便捷的实现这些通信,已成为广大DSP应用者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根据笔者在工程应用和调试方面用TI的DSPTMS320C5402与NEC的μPD780308单片机进行通信的经验,介绍并讨论了将TMS320C5402DSP的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Multi-channelBufferedSerialPort)配置为SPI模式(即时钟停止模式),从而实现DSP与其它单片处理器之间的通信设计方法同时给出了实现方法的部分程序代码。
2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
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的功能是提供器件内外数据的串行交换。同以前的串口相比,McBSP串口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表1给出了有关TMS320C5402的McBSP管脚说明。其中串口接收、发送时钟和同步帧信号既可由外部设备提供,又可由内部时钟发生器提供,从而大大的提高了通信的灵活性。
表1TMS320C5402的有关McBSP管脚说明
管脚说明说明
DR数据输入端
DX数据输出端
CLKR接收数据位时钟
CLKX发送数据位时钟
FSR接收数据帧时钟
FSX发送数据帧时钟
CLKS外部提供的采样率发生器时钟源
3SPI协议中的McBSP时钟停止模式
SPI协议是以主从方式工作的,这种模式通常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其接口包括以下四种信号:
(1)串行数据输入(也称为主进从出,或MISO);
(2)串行数据输出(也称为主出从进,或MOSI);
(3)串行移位时钟(也称为SCK);
(4)从使能信号(也称为SS)。
图1为设备的SPI接口示意图。该接口在工作时,主设备通过提供移位时钟和从使能信号来控制信息的流动。从使能信号是一个可选的高低电平,它可以激活从设备(在没有时钟提供的情况下)的串行输入和输出。在没有专门的从使能信号的情况下,主从设备之间的通信则由移位时钟的有无来决定,在这种连接方式下,从设备必须自始至终保持激活状态,而且从设备只能是一个,不能为多个。
TMS320C5402提供的时钟停止模式可用于SPI协议通信,当McBSP被配置为时钟停止模式时,发送器和接收器在内部是同步的,即可将发送数据帧时钟(FSX)用作从使能(即SS),而将发送数据位时钟(CLKX)用作SPI协议中SCK。由于收数据位时钟(CLKR)和接收数据帧时钟(FSR)在内部与FSX和CLKX是相连的,因此,该管脚不能用于SPI模式。
当McBSP被配置为一个主设备时,传送输出信号(BDX)被用作SPI协议的MOSI信号,而接收输入信号(BDR)则被用作MISO信号。图2所示为McBSP用作主设备时的SPI接口示意图。
同样地,当McBSP被配置为一个从设备时,BDX被用作MISO信号,BDR则被用作MOSI信号。图3为McBSP用作从设备的SPI接口示意图。
当TMS320C5402的McBSP被用于时钟停止模式时,寄存器SPCR1的CLKSTP位域和引脚配置寄存器的CLKXP位的配置如表2所列。
表2时钟停止模式配置
CLKSTPCLKXP说明
0XX不可用时钟停止模式。时钟被激活用于非SPI模式
100时钟开始于上升沿(无延迟)
110时钟开始于上升沿(有延迟)
101时钟开始于下降沿(无延迟)
111时钟开始于下降沿(有延迟)
4其它有关寄存器的配置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了解McBSP作为SPI设备时的有关寄存器配置,现以McBSP作为SPI从设备来介绍有关McBSP的其它有关寄存器的配置,若McBSP做为SPI主设备,则相关配置正好相反。当McBSP作为SPI从设备时,主设备外部产生主时钟。CLKX引脚和FSX引脚必须被设置为输入。由于CLKX引脚和CLKR信号在内部相连接,因而传送和接收回路均由外部主时钟计时(CLKX)。同时,由于FSX引脚和FSR信号也已在内部连接,因此,CLKR引脚和FSR引脚不再需要外部信号的连接。
尽管CLKX信号由主设备外部产生且与McBSP同步,但是,McBSP的采样率发生器仍然必须正确启动SPI从设备,同时,采样率发生器还应被设置为最大速率(CPU时钟速率的一半)。另外,内部采样率时钟常被用来同步McBSP逻辑和外部主时钟以及从使能信号。每次传送时,McBSP一般在从使能信号的上升沿进行FSX输入。也就是说,在每次传送的开始,主设备必须维护使能信号,而在每次传送完成后,则必须消除从使能信号。在两次传送之间,从使能信号不能一直保持为高电平。对正确的SPI从设备而言,McBSP的数据延迟参数必须设置为0,在这种运行模式中,设置值为1或2没有定义。配置McBSP为从设备所需的寄存器位值如表3所列。
表3SPI操作模式下的寄存器位值表
位域值功能描述寄存器
CLKXM0配置BCLKX引脚为输入PCR
CLKSM1由CPU时钟产生的采样率时钟SRGR2
CLKGDV1为采样率时钟选择2的划分因素SRGR1
FSXM0配置BFSX引脚为输入PCR
FSGM0对每个包传送,BFSX信号被激活SRGR2
FSXP1配置BFSX引脚为活动低电平PCR
XDATDLY0为SPI从设备运行,必须为0XCR2
RDATDLY0为SPI从设备运行,必须为0RCR2
5程序设计
下面是有关TMS320C5402器件的McBSP各个控制寄存器的配置,该配置程序笔者在实践中已经过测试,并已成功运用在了某工程设计中。
VoidMcBSP1_Config(void)
{
offlset=0x0000;
SPCR11=0x1800;;配置串口时钟停止模式CLKSTP=10
offlset=0x0001;
SPCR21=0x0222;
offlset=0x0005;
SRGR11=0x00FA;
offlset=0x0007;
SRGR21=0xa00F;
offlset=0x0002;
RCR11=0x0040;;接收一帧含一字,一字含16位
offlset=0x0003;
RCR21=0x0044;接收数据无延迟RDATDLY=00
offlset=0x0004;
XCR11=0x0040;;发送一帧含一字,一字含16位
offlset=0x0005;
XCR21=0x0044;;发送数据无延迟XDATDLY=00
offlset=0x000E;
PCR1=0x000;;发送时钟由外部时钟驱动,CLKX为输入脚CLKX=0,发送时钟极性CLKXP=0,发送帧同步极性FSXP=1
offlset=0x0008;
MCR11=0x0001;
offlset=0x0009;
MCR21=0x0001;
offlset=0x000C;
XCERA1=0x0003;
offlset=0x0001;
SPCR21=0x0262;
offlset=0x0001;
SPCR21=0x0263;
offlset=0x0000;
SPCR11=0x1801;;接收器有效
offlset=0x0001;
SPCR21=0x02e3;;发送器有效
Return;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采用一种无线射频方式来进行的非接触性自动识别目标和采集相关数据交互的一种快速识别通信技术。RFID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磁耦合或电感)来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核心技术包括:无线电射频、芯片加工技术、编码学、计算机软件硬件等多种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它是由许多种跨门类科学技术的综合体。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当电子标签进入由天线激活的RF区域时,天线的射频信号将激活标签,读写器发出一种调制信号,标签对调制信号解调并把解调信号发回读写器,读写器再把读取的数据发送给PC机。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一般用于书刊借还、图书管理、图书盘点等工作。RFID具备原有的条码的功能,同时又有着许多条码无法替代的新功能。它具有储存数据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数据可更新、可重复使用等特性,具有能同时读取多个数据超越条形码无法比拟的智能化特点。
RFID系统组成:一般由RFID标签(tag)、读取器(reade)r及后端数据库(database,后端服务器)这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电子标签由天线和RFID芯片组成,每个电子标签都含有唯一的电子编码,依附在物体上用以识别目标对象。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当电子标签在进入阅读器发射的电磁波工作区域时,读取器发射的电磁波就会对标签产生感应电压,当电压达到其规定值时电子标签被激活工作,并通过标签内置耦合线圈发送出来系统接收天线就会收到标签发送的信号,通过阅读器传送至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数据处理、逻辑运算鉴别其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来做出有关相应的控制和处理。图书馆利用RFID系统管理图书,其目的就是用来识别、追踪与保护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通过图书馆RFID系统来实现图书馆图书查找、借还、顺架、馆藏文献典藏盘点等功能的最佳发挥,提高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管理、服务和使用效率是图书馆根本目标。
图书馆的RFID标准
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其RFID技术标准化在图书馆管理应用中占有重要位置。生产RFID的厂家越来越多,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比较著名的企业有3M、Basch、Sybis、TAGSYS、宁波远望谷、上海阿法迪、武汉飞天等企业。各企业间生产的产品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因而其产品不能互相通用、兼容,这对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管理和应用会造成障碍。到目前为止RFID还未能形成统一标准,全球主要存在3个RFID技术标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制定的RFID标准体系、欧美的EPCGlobal制定的RFID标准体系以及日本泛在中心制定的基于Ubiquitous/IDCenter(UID)标准体系。其各自推出了自已的系列标准,但这三个标准体系相互之间存在不兼容,这给应用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RFID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其中,国际标准组织ISO有两个与图书馆RFID标签和读取器有关的标准:ISO/IEC15693andISO/IEC18000-3模式。既数据标准和空中接口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OS制定的RFID技术标准对于RFID行业来说是一个通用标准,通过对这一标准的制定既保证了RFID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互通性与操作性,同时又兼顾了其应用领域的各自不同特点,能较好地满足RFID用户在各自应用领域的相关具体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加紧测试和制定RFID标准,通过对图书馆RFID标准的制定,有效驱动了后端图书馆的管理应用系统与RFID硬件系统形成统一、融合、协调的运作,以达到提升图书馆整体的管理与服务的效率。
RFID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优点
1)读取速度快、提高图书借还效率:RFID以非接触式读取信息,只要是在探测的范围内可以同时读取多个芯片信息,能同时处理几本书籍的借阅手续,将传统的读者借、还图书由人工一本一本对图书条码按次扫描改为批处理方式操作,批处理图书借、还方式操作简便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借阅效率方便了读者。同时也可通过自助借还机让读者根据提示进行相应的操作,只需对系统默认的借阅限量进行设定。
2)降低错架乱架率:现今大多图书馆采用的是藏、阅一体方式,这种方式大大方便了读者,但同时也给图书馆图书排架顺架带来困难,图书错放乱架情况时有发生。一但有本图书被放错书架位置,而读者又急需借阅这本书,那么我们就很难在茫茫的书海中查找出这本书。这时图书馆员只需手持RFID阅读器,输入要查找的图书相关信息,顺着书架依次对书架上图书进行扫描,手持RFID阅读器一旦报警就能很快发现所要找的书或排架借误的书,采用RFID阅读器查找错架乱架图书,使得错架乱架图书率显著降低,同时也减轻、方便了图书馆员查找图书的工作。
3)图书盘点速度提高:过去对于图书馆馆藏图书清点工作,是一项任务极为繁重而又艰苦的工作,对于馆藏图书的清点一般都需要大量重复的手工劳动来完成。必须将每本图书从高高的书架上按顺序取下、翻开、扫描条形码后再放回原处费时费力。如使用RFID技术后,只需手持RFID阅读器顺着书架依次从上而下对书架上的图书扫描。预先植入于RFID标签中的图书相关信息通过RFID阅读器扫描进行数据交互,所有扫描过的图书有关信息数据都准确无误的显示出来。这对于图书盘点工作量、工作强度大大减低,图书的盘点效率得到提高。这对于图书馆馆藏图书清点可作为一项定期性工作来做,同时也使图书馆的馆藏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4)高效、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能使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层次得到提升,简化了流程使繁琐的管理工作变为便捷轻松。对于图书馆馆藏数据的精准性也得到大大提高,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更加文明、有序、人性化、个性化。通过自主借还让读者享受和谐高科技服务的体验,避免读者排队等候,享受更方便、更快捷,更长的图书馆开放时间,也使得图书馆馆员繁琐工作量大大减少,利用更多的时间来提高深层次的服务,这都是高科技带来的全新感受。
RFID在图书馆应用中的缺点
1)RFID标签价格高:目前国内外生产厂家较多,且各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品牌、质量及数据存储容量的不同,因而RFID图书标签在价格上也有所差异,电子标签在2006年每个约为5~6元。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推广及产品的国有化,电子标签的价格比已有所下降,目前约1元左右。若按一个有6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藏书量来计算,仅电子标签一项就要投入60万,再加上与之配套的运行设备的投入其成本支出是相当高的。
2)RFID标签易被发现:RFID标签最大缺陷是尺寸过大,一枚RFID标签尺寸为50min×50am植入图书中极易被外力污损从而导致芯片失效图书会被盗失。
3)RFID标签抗水性差:RFID防水性较差,水、水气或其他液体都有可能成为RFID标签性能发挥的障碍,因液体可以吸收无线电信号。如果图书中的RFID标签一旦被水、水气或其他液体侵湿、污损后信号就会失效。从而导致图书无法正常借、还,对图书的安全也存在问题,这是图书馆在使用RFID标签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
公司通信系统的软件变更主要涉及应用软件的变更,大部分是对现有功能、数据的调整,如电话号码的变更、使用权限的变更、使用功能的变更等。对于此部分的变更管理,目前公司管理程序仅对全厂性的行政电话、IP地址、软件权限的变更管理进行了规定,对于各生产厂、部内部使用的指令电话、调度电话、工业电视等通信系统的功能、数据变更未纳入公司管理程序,集中管理。
1.2硬件
公司通信系统硬件设备的变更,主要包括:通信设备的新增、拆除、移位、结构调整等。目前均参照公司管理程序执行。近2年各单元变更申请数量大约为25件。而通信系统硬件部分的变更,也是现阶段通信系统变更的主要内容。
2变更因素分析
综合上述公司通信系统变更管理的现状,有以下一些原因或因素造成了这些变更的发生:在软件变更方面,主要有以下的几点因素所致:第一,用户生产工艺、产线流程等变更,导致软件系统结构、功能的变更。第二,公司各厂、部组织机构、办公地点、人员配置的变更等,导致使用权限的变更。第三,供应商提供服务的变更。此种变更发生几率很小。在硬件变更方面,纵观近二年的通信系统变更申请情况,存在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其一,设计不够完善。其主要体现在工程建设期间终端布点的缺失、设备选型与实际环境和工艺条件的不符、设备安装位置与实际需求不符等。如90%的电话类变更都是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终端布点缺失所致;近30%的视频类变更是由于设备安装位置与实际需求不符而提出的。其二,需求提出不明确。系统搭建前期,由于用户对系统整体功能认识的不全面,或是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其需求提出的可行性、完整性存在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新增接入点、监控点需求。其三,使用环境的变化。在系统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由于关联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发生变化而被迫发生变更的情况。
3建议措施
对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风险采取多轮、多层次、多专业论证的方法予以规避。采用风险缓解的方法,来解决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前期设计风险。加强挽救和应急方案的实施力度。由于项目周期过长,项目的设计方案有着明显的超前性,不能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为方案提供参考和评估依据,所以对于标准,规范所产生的风险应当使用专家组会审,然后设计施工方案。通过详细、准确、完备的施工计划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施工组织多轮的设计并且通过多轮的审核,但是因为大型工程项目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尽管结构类似也不能相互移植,只能通过风险规避和缓解来解决。咨询机构依靠自己的设计来赚取咨询费用,而不是依靠卖产品和设备来提取佣金。这就使他们有可能真正保持“中立”,有可能摆脱工程项目管理组对某种项目的倾向性,降低合作风险,当好企业的参谋。随着在竞争环境中咨询行业的逐步规范发展,尽管目前咨询业的发展还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可以相信,咨询公司的“中立”性会进一步的加强。
1.2降低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施工点多、投资大、施工专业多、施工面积大,招投标、监理、项目管理公司等项目咨询企业也很多,管理跨度大、层次多,组织机构设置既要满足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要求又要简单,要在项目规划期就做设计好组织机构,还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风险时能够快速改变组织结构,采取缓解的措施,原则上主要采取风险控制的措施来对待此类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通过风险规避和自留来解决项目管理的计划工作风险。如通过增加项目风险储备金、广泛获取信息以合理地规避,运用成熟的方案等方法、增加项目资源来规避风险,如果风险可以自行承担,可以采用风险自留的方法,如果不能自行承担则将风险尽量的转嫁个相关单位,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对整个项目造成的危害,例如跨区域文化沟通风险,就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完工风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在项目的制定和设计阶段就要充分注意到后期施工组织设计的系统行,详细考虑到各方面可能对进度造成影响的风险,充分准备,提前计划,快速反应,减少风险的发生,如果发生问题要尽量减少损失,还要避免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因为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土建施工计划不周详,导致进度延误影响了钢结构施工进度,钢结构施工进度又影响到了屋面施工进度,致使整体进度滞后。项目的质量风险要在之前详细的分析,积极的预防,发生后要积极使用方法将损失尽量降低。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风险,很多信息被收集和反映出来,例会也扩大到了项目管理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两个层面,例会的周期由每月一次缩短到了每2周一次,并且越来越多的问题都在例会上被提出来讨论、决定,讨论改造功能风险计划、设计调整、进度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例会机制的建立。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根据项目总体目标,项目小组将实施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细化后的项目计划更利于项目的实施,并为细化项目长达数月年的实施过程,使目标更加具体,为每个阶段制定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工作内容等。
1.3降低组织风险应对措施
由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改变了原有的一些流程,改变了原有一些风险管理模式,为应对项目的流程重组带来的风险,项目小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打破部门的界限,向项目相关的各部门宣贯流程管理的意识。通过持续、深入地对上至公司领导层,向这些人员宣传、灌输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项目实施的管理人员、相关人员。除了上述的常规风险,还有一些合同风险和信用风险。主要使用转移、控制、自留的方法来解决。对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各相关方的合同风险来说,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在合同签订时无法将所有风险考虑在内,但是可以通过广泛的获取信息,制定细致的合同、在合同中制定相应的工程担保条款、工程保险来规避或者是转移风险,如果风险损失影响不大的话,可以自己承担。
2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
养老保险的基本业务具有政策性强、信息量大、业务面广及变动频繁等特点,因此在处理信息时需要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开发出更加及时、准确、迅速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基于C/S体系结构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始逐渐应用到社会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当中,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档案、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参数、基金收缴、业务台账报表、养老金拨付、基金转移、养老保险财务等十四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作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部分的8个子系统,现将其功能进行介绍:
2.1档案子系统
档案子系统需要进行四种日常管理工作,即完成社会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离职或退休人员、继承人的自然属性基础数据,并且为参保单位生成一个专属的社会保障号,从而为参保人员形成一个专属个人的电脑保障号,完成机关事业单位登记或变更等工作的处理。此外,档案子系统除了提供固定的日常查询功能之外,还能进行随机模糊查询。
2.2基金收缴子系统
基金收缴子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参保单位的投保或终止手续;将职工上年度缴纳的工资费用进行录入与核定;参保单位的实际负担比例与职工个人的缴费基数;对参保单位全年的基金收缴计划和养老金拨付计划进行制定;按月落实收缴工作;发送参保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缴款通知单等。此外,基金收缴子系统还能处理基金预缴、缓缴、补缴和拒缴工作,以满足特殊收缴业务的处理工作。并且,每月的基金在正常收缴之后,会实时登入到个人账户当中,在参保单位的工作人员发生增减变化时,能及时将基金收缴计划于养老金拨付计划进行调整。
2.3养老金拨付子系统
根据基金收缴子系统在每年初制定的养老金拨付计划,养老金拨付子系统每月生成养老金费用拨款单和养老金发放花名册,然后落实养老金拨付工作。并且该系统还能根据参保单位上报的离职或退休人员申请,对离职或退休人员待遇进行计算,然后办理相关手续。同时,针对特殊业务的处理,如继承人领取、一次性领取、社保机构垫支等业务,可及时调整养老金拨付计划。
2.4养老保险财务子系统
养老保险财务子系统具有科目体系定义、记账、凭证录入、账簿查询、银行对账、结账、会计报表等功能,该子系统采用借贷记账法的财务核算体系,能将全省社保机构财务核算进行统一,并可以通过数据链路将科目体系下发、计算机自动制证、机制凭证定义、业务报表与会计报表进行逐级汇总,然后完成服务费上解下拨、管理费提取核拨等特殊业务。养老保险财务子系统能有效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衔接与统一。
2.5个人账户子系统
个人账户子系统能在电算化前将参保单位职工的个人账户进行一次性登录工作,并及时将个人账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清理。同时,还能实时查询并打印职工个人最新的账户情况及对账单,并生成个人账户对账单的数据软盘,交予投保单位自行打印。
2.6业务台账报表子系统
通过基金收缴子系统登录的各类台账数据,可自主选择表格的样式、并自定义制作表格的内容、打印、预览,还可通过各类数据和信息的远程链接,实现参保单位各部门报表的汇总,并为操作人员的查询提供了便利,实现了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分布式查询。
2.7基金转移子系统
基金转移子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参保单位内、外的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转入或转出操作,并出具详细的养老金转移单据。针对参保单位内部工作养老金的转入或转出,可直接通过数据链路进行,并实现了档案基础数据、养老金转移清单及个人数据账户等大量数据的传递。
2.8养老保险参数子系统
养老保险参数子系统肩负着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业务比例参数、各类业务代码、运算公式的责任。参保单位的养老保险业务主要是合理调整相应参数,确定后及时刷新,并以快照的方式更新各部门现行的运行代码、运算公式和比例参数,确保参保单位与全省业务规范相统一。
二、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
1.实际应用技术
(1)构建耦合技术。构造软件系统设计的方法灵活,有利于创新。从数据流程上,构件彼此之间为构件紧耦合,数据库连接池构件以连接重用的方式进行工作,经过对数据的逻辑化处理,将结果反馈给生成构件,然后通过从XML模板库中对报表进行读取,生成页面后返回到客户端进行显示。松耦合系统主要以形成模块化和系统化的结构为主,以动态模式下生成的构件耦合完成的形式生成用户报表,同时又可与其他构件通过可供应用的系统选择方式,通过联合对事务和业务报表的处理进行操作。(2)应用程序系统的应用与整合。在应用服务层构件间耦合的基础上,需要注意的是构件间的通信和应用层的协调统一。使用XML作为系统间数据转换的方法,有利于完成系统应用程序的集成,最为关键的就是多种系统的无缝衔接及其他应用系统后的运作方式已经足以达到企业信息门户的运作模式。
(1)犹如人们对阳光、空气、食物和水的依赖
从远古时代以来,阳光、空气、食物和水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而今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电也已成为人们的必需品。因为有了电,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欢乐。
(2)摩天大楼与基础的关联性
摩天大楼高耸入云,雄伟壮观,强风中坚定不移,坚实的基础则是默默无闻的功臣。通信系统的安全优质运转,无处不在的通信电源则是坚实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3)广泛的实用性
在通信枢纽大楼里,在卫星地面站、光缆、微波中继站、国际海光缆登陆站……所有需要安装电器设施和通信设备的地方,都需要首先建设好电源和通信电源。众多电源设备能在不同类型外电环境中经不同组合生产出A、B和C不同级别的多种电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做到稳定、安全和可靠。
结论:电源是一切通信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根本保障。
2通信电源的重要性
下面列举了邮电行业几次因电源故障而引起的重大的事故:
A)1995年4月1日,广东汕头金砂邮电大楼电气特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1497.9万元;
B)1995年11月26日,贵州毕节地区邮电局通信大楼电气特大火灾,直接经济损失901万元,中断通信50h,间接经济损失335万元;
C)2002年2月27日0时35分,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通信楼无人值守市话传输机房失火,造成海府局的市话出入局中继大面积闭塞,出入局呼叫、数据通信、小灵通网络、部分金融系统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造成6500个接入网用户通信中断,52个中国移动通信机站的通信受阻。其政治影响甚大。
若要恢复原有的通信能力,投入资金是损失资金的若干倍,投入的力量也将很大。
通信电源的质量与实用安全直接影响到通信质量、通信设施和人身安全,轻则影响通话质量,中断通信;重则毁坏机楼,酿成重大事故。A、B和C事故及以前的几个重大火灾,迫使邮电系统下大力气连续几年进行全行业的安全大检查。近年来暴露出的安全隐患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扭转极不安全的被动局面。中国电信集团会经常性地进行安全大检查,扎扎实实地把安全生产抓好。
电源专业及应用对通信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万不可忽视。
3通信电源的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设备品种甚多,使用组合奇特
高、低压配电设备;发电设备包括柴油、汽油发电机,风能、太阳能和燃汽轮发电机;交直流变换设备包括AC/AC、AC/DC、DC/DC、DC/AC、UPS和蓄电池设备等。
在通信枢纽大楼、卫星地面站、光缆、微波中继站、国际海光缆登陆站、交换机楼和模块局等众多的不同供电环境(条件)中,不同需求的魔方组合,神奇而多样化。一个关键问题是要严格贯彻通信电源的相关技术标准,遵循科学规律,做好设计、建设和维护工作。
(2)涉及专业学科知识多
通信电源的专业维护需要动力机械学、化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3)消耗能源巨大,设备资源丰富,需要精心管理通信生产用电和确保通信机房环境温度等用电,所消耗的电能源是巨大的。而且通信电源设备的种类多、数量多,通信电源、空调设备资产大约占总资产的3%~5%,在一个拥有4000多亿元人民币资产的强大通信企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资产约占200亿元人民币,因此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意义重大。
(4)维护好通信电源责任重大
电源专业工作常处于高电压、大电流、使用易燃油类和防雷保护等特殊环境,对安全生产、通信防护和消除火灾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5)通信电源专业维护体制亟待与通信维护体制改革同步
对于中国电信集团,该专业共有近万名员工,工作面广,维护设备多。目前的维护操作方法与传统方式变化不大,减员只是在人员看守设备方面有一定的潜力,而且必须达到通信电源设备自动化、监控手段完善化,只有安全防护达到无人值守条件时,才能实现无人值守。实际设备的检测需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减员才有实效。过去,通信能力飞速发展,而电源维护人员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这是生产效率提高的具体体现。
(6)电源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生产安全险象环生。近年来供电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并威胁到通信安全。例如,根据已了解到的电源设备事故分析,蓄电池事故占70%,高压切换事故占20%,高频开关电源事故占10%(强排风,灰尘侵入设备);全通信专业对通信电源的使用也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众多的火灾事件也都与电源或其使用有很多关联。技术管理需有效加强。缺乏对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研究和有效的对策,对事故的分析,特别是通信电源的应用安全、通信机房环境、蓄电池的容量和放电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其维护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监控系统的技术规范。
·亟待提高企业化管理。对企业体制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没有适应新的电源维护响应模式,没有企业化管理的应对策略。例如:全方位服务问题,电源维护成本分摊问题,高质量的通信电源应用技术支持问题等。
4重视通信电源的管理与应用研究
要加强运行管理,减少通信事故,预防、杜绝恶性事故发生;对于庞大的设备资产,要科学使用,优化组合;在抓节能降耗方面,电源专业有着很大责任,需加强管理;要抓好通信电源、机房专用空调和环境监控系统的完善研究推广应用,抓好通信电源的维护规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要进行电源专业维护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推广;要对新的先进供电技术与设备进行应用验证研究,防止盲目性;在知名度极高的通信企业,要培养及配备有一定水平的通信电源管理专家,中国电信集团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通信电源技术维护中心及维护队伍。
5具体建议
在通信企业的集团公司总部和省级电信公司的运维部门设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管理岗位,选用热爱通信电源专业并具有相当专业技术知识,对通信专业有一定的维护或管理经验,具有管理才能的技术骨干,负责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的管理。主要抓以下工作:
·集团运维部侧重抓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的运行维护技术管理,负责编制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维护规程。技术规范。安全操作及规章制度,负责指导全通信部门安全管电和安全用电的具体实施工作。
·省运维部门侧重对本企业通信电源(空调)专业的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做到科学使用。优化组合;在抓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安全用电等方面,省运维部分负有责任。
·参与通信电源重大工程的技术选型及重大工程质量验收;电源设备选型应从5个方面考虑:电气性能符合规范要求;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厂家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价格合理。而这些方面需要在采购设备中完整体现,宏观地选型无法确定5个因素。应重视待选设备的应用历史及表现。
·负责进行电源(空调)专业维护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推广;
·负责对新的先进供电技术与设备进行验证、研究与推广。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其新设备也不断推出,要积极地学习了解,严肃认真地进行实用研究,集团和省电信公司要严格把关。
·参加相关技术交流活动。这是虚心学习和展现中国电信维护管理水平和维护技术水平的极好机会。应积极参加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研究工作,参与国际相关方面的研讨事宜。
·在直接担负通信设备运行及维护的省会局和地、市局,要有专人抓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具体维护工作,各维护部门应有专门的通信电源、空调设备的维护专业队伍(电源维护中心),培养和配备相关设备维护专家,抓好通信电源、机房专用空调及机房环境的集中监控系统的维护和完善工作,抓好对发电机组、整流设备、蓄电池和专用空调等设备的运行及例行检测。
工程建设标准按照层次分类法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的要求和规定,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计划和组织草拟并统一审批、编号和;行业标准针对在某行业范围内需要统一且没有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进行制定;地方标准对于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等某地域范围内需要统一且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进行制定;企业内部可针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技术要求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而对于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则鼓励企业制定更加严格企业标准。根据以上原则,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到企业标准,其适用范围的针对性和专用性以及技术要求的细致和严格程度均为逐级增强的。
2工程建设标准的特点
根据《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应在工程建设领域针对以下技术要求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在工程建设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各阶段的通用质量要求;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通用技术要求;工程建设领域内通用的术语、符号、代号、量与单位以及制图方法、试验方法、检验方法和评定方法以及信息技术要求等;国家需要控制的工程建设通用的其他技术要求。《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了在以下未制定国家标准又需要在通信行业内统一进行规范的领域应制定行业标准。通信网全程全网和网间通信质量、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通信工程建设安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技术要求;通信工程的勘察、设计、验收及施工监理等各阶段质量要求;通信工程建设领域专用的术语、符号、代号、量与单位、制图方法、检测方法和评定方法以及其他专用技术要求。而电信运营企业的通信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环节流程一般均符合通信行业的普遍规律,工程建设和技术质量要求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下列工程建设领域应制定企业标准。尚未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电信运营企业内部统一的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电信运营企业内部规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电信运营企业特有的网络或系统,以及适应通信技术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电信运营企业工程建设专用的其他技术要求。上述原则基本可以归纳为:国家标准的重点在于“工程建设通用”,通信行业标准适用于“全程全网、业内通用”,而企业标准则关注于“专用、特有”。深入理解不同层次工程建设标准技术内容和规定要求的侧重点,才能够正确引导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方向,指导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帮助工程建设各方更好的掌握和使用标准内容。从近两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与通信相关的国家标准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计划中可以看出以上特点。
3工程建设标准的执行与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以及标准化管理的任务中包括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确保标准的贯彻和准确贯彻执行。标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包括调查了解标准的实施情况,参与有关工程质量事故、纠纷的调查和咨询等。
上述规定要求工程建设各方必须依据和执行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深入理解标准内容、规范并正确地应用和执行标准要求,既可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也利于在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纠纷时分清责任。如何正确地执行标准规范?在了解标准规范的规定要求和技术内容时应把握以下要点。
3.1重视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按照属性分类法,工程建设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执行的标准,推荐性标准则是可自愿采用的标准。其中强制性标准包括全文强制性标准即整个标准均为强制性要求的标准,以及强制性条款标准即标准中有部分强制性条款的标准。
由于标准的强制性要求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定,对于违反通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的行为,视情节轻重按相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造成重大损失的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因此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必须对强制性标准要求予以重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法规的要求,属于国家需要控制的、涉及安全的、重要的标准应制订强制性标准。在通信工程建设领域,行业标准的强制性条文包括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防灾、安全等技术要求。
3.2关注条文内容的严格程度
在每项标准规范中均有“本规范用词说明”,为便于在执行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进行说明。关注每项规定和要求的用词,可以作为把握其严格程度和衡量执行力度的依据。同时应注意,组成标准文本的各部分作用是不同的。例如,标准的附录是对标准正文中的技术内容做进一步补充说明和细化,属于标准的组成部分,附录的内容与标准正文具有同等的效力。而标准的条文说明则是对标准正文中相关条款的目的、依据和执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说明,不对标准正文的内容作补充规定或加以引伸,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其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3.3跟踪标准的时效性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演进,通信行业不断制订新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随着经过鉴定和实践检验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建筑行业历次标准规范的修订均提高基础技术指标以及增加强制条款。如果不及时跟踪标准编制和修订,依据作废的技术要求进行工程建设,轻则采用落后技术、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环保,影响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重则出现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因此作为工程建设参与者,务必及时跟踪标准规范的制订修订工作,确保所依据标准的时效性。
4通信工程建设标准化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分析,目前电信运营商主导的通信工程建设中所采用的标准有以下特点。
4.1通信工程建设主要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在电信运营商的通信工程建设中,遵循的标准约15%为国家标准,约60%为通信行业标准,约1%为其他行业标准,约24%为电信运营商的企业标准。
4.2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以推荐性标准和条款为主
通信工程建设目前遵循的标准中,推荐性标准约占65%,有强制性条款的标准约占32%,强制性标准只占约3%。
4.3通信工程建设标准能够及时补充和修订
2系统容灾建设
根据业务需求分析的结果和建设成本的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改造方案,并按照方案,对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和建设,以使其满足相关指标的要求。根据各系统的特点和所支撑业务情况,制定全面的应急预案,包括系统恢复预案、系统恢复前的业务连续运行预案、系统恢复后数据处理预案等,保证业务运行尽可能不受系统中断的影响或者将影响降到最低。
3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预案完成后,根据业务情况,策划了应急预案的演练。模拟真实的环境,从各个层面检验应急预案的效果,已保证在真实灾难发生时,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应急预案优化应急预案演练后,对演练过程和演练结果进行总结,从可行性、适宜性等方面对应急演练进行评价,并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以使其能够持之以恒的满足公司的业务连续管理的需要。
4总结
4.1增强企业应对各种灾难的能力
(1)预防了潜在的威胁带来的风险。(2)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3)使企业的业务中断和损失最小化。(4)最大程度地减小了数据的丢失、收入的损失、客户的流失。(5)增强了投资者、股东和消费者的信心。(6)维护了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1.1.1折旧成本较高。折旧成本是通信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比重最大的成本。通信企业需要依靠一套覆盖面广的通信网络,所以固定资产在通信企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折旧费成为了公司成本中最重要的部分,达到了成本管理的50%,属于当期不可控成本,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够实现成本控制,本期工程成本控制是对后期折旧费用或者利润的控制,折旧成本的控制是一种战略性的成本控制。
1.1.2网络运维成本较高。通信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息息相关,企业需要支付网络维护、水电费等网络运行必需的费用,才能够保证运行网络的正常工作状态,这些费用的多少和网络规模和建设水平、质量有关,网络运维的成本和折旧成本同样是固定资产支出,但是当期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同样会对其产生影响,包括物流采购、维护费用审批等工作。
1.1.3成本支出和当期对应利润关系不大。通信业务经营模式属于长期投资回报,企业折旧、网络运维、水电费、营销、管理、财务等都不能直接界定为通信服务直接成本,和提供通信服务获得的当期回报之间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1.2通信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不足
1.2.1成本考核和成本管理工作相对脱离。通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加大营销力度,成立了各级分支结构,并积极开展了各级机构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却没有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和考核制度联系起来,主要采用全面预算的方式进行管理,没有将企业净利润水平贡献纳入到整体考核中,或者占有的比重不够,在KPI的影响下,对成本管理控制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1.2.2成本管理理念未深入人心。在之前通信企业飞速发展的时期,通信企业平均利润水平较高,所以没能在成本费用管理方面建立节约意识,将市场扩张和占有率视作是企业工作的重点,成本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成本费用预算和结算方面,以预算作为每一年的费用管理基准,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将成本控制在预算水平以下,没能形成完善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不能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有效管理,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领导层,导致水电费、维修费等增高很快,对营销礼品采购等大宗费用支出也没能进行有效的考核,积压浪费和采购成本偏高等问题比较严重。
1.2.3财务管理工作力度不强。财务定位偏低是比较显著的问题,需要对财务核算和记录工作格外重视,将其财务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当经营财务和业务之间脱节,财务需要考虑核算需要,进行成本费用的内部核算,将审核和监督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2通信企业成本管理策略
2.1加强投资管理固定资产是通信行业最大的存量资本,整个企业的盈利水平都和资产利用效率和折旧成本有关,重视折旧成本可以采用全可控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把后期折旧视作当期可控成本,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避免原计划审批模式下的单一控制折旧方式造成的压缩投资规模造成的弊端,减缓高折旧额造成的盈利压力。
2.1.1制定长期投资规划。制定3~5年的长期投资规划,进行公司资源配置优化,保证传输电源设备交换之间维持一个合理的配比关系。
2.1.2结合长期投资规划做好微观项目计划审批。投资项目计划审批是投资预算执行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完善的项目预审制度和审批制度。单位上报审批项目交由投资主管汇总之后,会同预算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召开预审会议,讨论审核投资必要性方案,审核方案合理性、技术科研性,对项目进行注意审核把关,给出书面预审意见。同时还要定期召开投资项目审批会议,重点项目需要进行投资总额、投资方向、投资效益等内容的研究讨论,结合项目长期规划进行最终决策。
2.1.3做好施工控制管理。施工管理工作需要从招投标到竣工验收进行全周期管理,招投标阶段要求施工企业遵守招投标程序进行工程设备采购,招投标过程需要在工程主管部、审计、财务、监理等多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施工阶段要按照预算进行资金安排,财务部门结合工程进度情况审核付款,禁止提前付款或者超额付款。工程主管单位需要对施工质量进行重点控制,按照施工规范和标准验收程序进行质量和数量检查,减少后期折损和维护成本。
2.1.4建设投资预算管理分析评价体系。投资项目成本分析是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投资成本影响着建设资金投入和试用期折旧,进行成本分析需要从单位用户成本、工程项目类别两方面进行,施工费、安装费、设备材料成本是分析的主体。投资效益分析是另一分析环节,效益分析需要从固定资产投资收入率、资本性支出比例等指标评价投资收益状况、投资和收入关系。投资管理流程包括项目确定、预算审核、施工管理、竣工验收、事后评估等方面。分析投资管理流程主要检查流程的落实情况和流程自身的科学性。
所谓系统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是指在不影响系统工程正常施工的前提下,系统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防灾害性能。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突发状况下面前有一定的防控强度。安全性是系统工程建设的刚性要求,任何系统的建设都要将工程设计的安全性作为第一考虑因素。2.2系统结构设计的经济性与适用性经济性建立在安全性的前提条件之下的,只有保证了系统结构模式的安全性,才能够考虑建筑系统工程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在一般的情况下,系统工程首先要有良好的内部稳定条件和设计前景规划,进而为社会创造出良好的服务系统工程。
1.3系统结构设计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一般科学定义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可靠性,不仅包括系统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功能的强大性,也包括系统结构设计的长期稳定性,安全时效性、以及耐久性,并且耐久性是衡量一项系统可靠与否的标志.因此,要想全方面的提高系统工程使用效果需求,在系统结构的设计中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其设计结构的有效期限从而进行良好模拟使用环境分析,进而有效提高其结构的安全性能。
2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问题化分析
(1)加强系统设计项目的结构安全性设计是充分保证系统工程进行安全运行的有效前提,因此就要聘请富有经验并且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设计师来进行衡量和设计,同时设计师要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全方位的设计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可靠性,专业性和适用性。
(2)无论是设计单位或者是设计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以设计安全可靠的系统工程蓝图为设计目标并且要不断的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设计能力,从而保证设计工程的长期可靠性。
(3)要对设计的系统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设计计算和系统模拟化分析。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要考核系统计算项目是否达标,是否符合设计需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实际设计计算体系,保证系统质量的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