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8: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

篇(1)

2林业建设措施

2.1森林保护森林保护是英川镇目前林业工作的重点,全镇森林植被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原始的森林植被已经比较少,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难以发挥森林的各项效能,只有通过对现有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才能加快森林的保护和恢复,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2.1.1加强生态林建设全镇林业工作显著,但是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镇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林业工作应在注重保护和建设的同时,突出和加强在人为活动干扰较频繁和生态脆弱的滑坡地段,实施生态林建设,降低水土流失。坚持工程化治理和管护,落实迹地更新、补植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突出公路沿线两旁重点区位的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建立规范化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把党和政府生态建设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加强护林员的培训、考核与管理,发挥护林员队伍的作用,强化生态公益林的社会化管护。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强化以负氧离子含量、生态公益林蓄积为重点的生态效益监测,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提高公众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效认知。在5年内,使全镇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52%以上。

2.1.2加强森林抚育为加快材用林成材,全镇林农还对自留山、责任山的中幼龄林进行劈山抚育、间伐抚育,中幼龄林劈山抚育,据统计从1993~2013年,全镇森林抚育面积11万亩,其中未成林造林地抚育6万亩,中幼龄林和其他林分抚育5万亩。

2.1.3水土保持建设加大水土保持林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进行植被保护和恢复,树立绿色英川理念,争创生态大镇目标。

2.2春季绿化造林每年的年初绿化造林作为全镇中心工作的重点,以沙川生态治理和用材林培育、阔叶林发展工程、珍贵树种造林、毛竹造林、生物防火林带营造等项目,对火烧迹地、采伐迹地进行更新绿化造林。

2.3发展绿色经济林基地全镇应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结合本地气候、水土等特点,大力培植以重点开发英川板栗、木本药材、油茶等地方特色产业为主的经济林木,在英川、王宅、董川、坑洋、梅状、新村、底洋、黄谢圩、木岱口、茶园、黄洋口等村发展板栗、木本药材、油茶等地方特色产业8500亩,提高林业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全镇竹林面积7701亩,通过劈山、深翻、施肥等技术措施,以兴隆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毛竹基地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全镇毛竹产业发展,建立笋竹两用林3000亩,其余4701亩毛竹林进行低产改造,经过5年,以后逐步发展成为笋竹两用林的高效基地,提高其经济效益。

2.4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经营者以林权抵押、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借贷和融资,支持和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组织;用2~3年时间,完成lC卡任务,体现一卡在手,惠及林农。

2.5实施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工程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太阳能、液化气、电力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生活用能燃柴。今后5年期间,户用沼气普及率要达10%,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20%,厨房液化气、电气化普及率达80%。农产品加工燃柴取代率达50%。

2.6以采伐管理为重点,完善源头管理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森林采伐管理,按照“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原则,完成集体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探索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制。鼓励有条件的村级林场、经营大户开展森林经营认证,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全镇主体、林业主管”的理念,严格执行森林的限额采伐制度,建立林木采伐追加计划集中审批制度;坚持责、权、利相结合,探索建立镇政府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建立林业部门和镇政府信息对称、管理互动的工作动态交流机制,强化镇政府履行辖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的职责,妥善处理镇日常监管和林业部门依法行政的关系,保障森林资源科学、合法、有序采伐利用。

2.7以防控、消防和保护、开发为重点,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2.7.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和预报,全面掌握全镇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控提供科学信息;加强经济林病虫害防治的指导,为产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松材线虫病等的防控,保障全镇松林的安全;加强林产品流通的检疫,为林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提供服务。

2.7.2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森林防火意识;加强镇、村二级义务森林消防队和护林员队伍建设、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护林队伍的作用;加强森林消防装备建设,改进森林消防队伍的装备;加强森林消防预案建设,提高应对森林消防的预案保障;适时组织开展野外训练和扑救演练,提高森林消防的实战能力。镇建立1支以上相对稳定的森林消防队伍;各行政村均建立1支以上群众义务森林消防队。

2.7.3加强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全面组织开展资源调查,摸清各类森林资源的情况,为科学发展、谋划思路提供依据。发挥资源的差异性、稀缺性、珍贵性特点以及我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林农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牛、羊、鸡),鼓励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参与珍稀野生动植物驯养、开发、利用。加大历史和大自然赋予的古树名木宝贵资产的保护,传承人类发展的历史文明,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这是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外出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间。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这就为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同时,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发展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在林中、道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园在画中、绿在心中”的意境,使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所。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美国家庭收入的1/8,用于生态的游憩,每年总花费约3000亿美元,参加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人次突破20亿人。因此,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瑞安各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林业,加大生态休闲观光园建设力度,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据调查统计,2012年度瑞安已有健身型生态休闲主题公园10多个,特色经营型休闲观光园(特色村)29个,农家乐形式休闲观光园经营户110家,直接从业人员2300多人,年接待量超过213.75万人次,年营业收入估计超1.2亿元,全年总投入1.7亿元。2013年瑞安的雅林现代农业园入选温州市十大最美农庄,福泉农家入选温州市十大最美客栈。湖岭镇东坑村评为省级旅游特色村,雅林农业生态园、富豪绿化生态观光园、集云富景农业观光生态园等3家评为省级旅游特色经营户。同时,在2013年10月份世界温州人大会上,就有瑞安市神州观光休闲园等3个政府招商项目,投资额6亿多元。

2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状况分析

2.1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特点分析

2.1.1资源依托特色化

各地在开发生态休闲观光项目时,依托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和淳朴自然风光,挖掘当地的生态、人文、民俗、历史内涵,涌现出诸如湖岭新垟滩、永安垟山溪等休闲度假型,高楼杨梅园、陶山金潮港观光果园等果园观光型,马屿石垟湖等农家体验型,寨寮溪、桐溪等特色旅游餐饮型,万松山、大罗山等体育休闲型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场地。

2.1.2组建方式多样化

一是农民自发型。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个别农民敏锐地把握市场机遇,在景区景点周围和城乡结合部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开设餐饮、游泳、休憩、住宿等项目,或是开展登山、锻炼等体育活动。二是政府驱动型。各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引导农民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涌现了一批由政府带动的生态休闲专业村。如芳庄乡直坑村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合作互助型。一些地方农民自发组建了互助合作组织或公司企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组织协调、策划指导、规范管理、培训教育和宣传促销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如湖岭新垟滩生态休闲旅游点通过成立新垟滩旅游有限公司来运作。

2.1.3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是政府财政投入。这类牵涉投入较大,公益性强的特点。如瑞安万松山、高楼绿道、桐溪等大型的生态休闲场所。二是农民合股投入。实行共同、合作经营,一般经营规模和投资金额较大。如马屿石垟湖神洲休闲点、湖岭新垟滩生态休闲点等规模较大的,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村集体参股投入。把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资源折算成股份,参股休闲场地的经营,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芳庄乡直坑村以溪寨飞流,村集体就占到1/3的股份。四是吸纳社会投入。一些工商企业主看到较好地发展前景,以参股等形式,涉足生态休闲观光园的建设与经营。

2.1.4经营效益显著化

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是一种集三大效益为一身的新兴产业,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它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可观等特点,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休闲观光林业项目更是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2.2瑞安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主要类型模式分析

(1)健身型休闲观光模式。

以健身、休憩、观光的方式,享受生态乐趣。如万松山休闲公园、大罗山生态园、高楼绿道休闲度假区等。

(2)采摘型休闲观光模式。

如华星农场休闲园、金潮港观光园、上泽村杨梅观光园等,以亲身体验果园采摘等乐趣。

(3)农家乐型休闲观光模式。

如瑞安市巾仙溪农家乐旅游有限公司、瑞安市神州农家乐园、湖岭镇新垟滩农家乐休闲旅游有限公司等。

(4)度假型休闲观光模式。

构建人们回归自然、度假、避暑、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如河岙绿谷休闲养生园、桐溪户外野营基地。

(5)民俗文化型休闲观光模式。

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风俗。如中国木活字文化印刷村———平阳坑镇东源村、高楼上泽村、湖岭永安均路村等。

(6)体验型休闲观光模式。

如漈门溪、双溪寨、巾仙溪。游客可体验漂流、垂钓、撑木伐等等。

2.3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分区建设内容分析

观光林业项目建设内容一般有:生态林区、水果采摘园、园林花卉、垂钓池、儿童乐园、设施农业、田园风光区、生态养殖、骑自行车、野营烧烤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上,生态休闲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参与性项目安排有采摘、走迷宫、酿酒、编织、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是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追究野趣,体味乡村生活乐趣的理想休闲场所,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理想之地。一般有生态林区、园林观光区、垂钓嘻水区、水果采摘区、餐饮美食区、生活体验区、附属建设等分区组成。

2.4存在的问题分析

2.4.1规划编制滞后,导致其盲目开发和无序发展

一是规划滞后。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缺乏一个具可操作性的专项规划和长远规划。二是盲目发展。一些农户看到这个行业生意火爆,就盲目跟风、重复建设;项目定位不明确,缺乏互补性,导致恶性竞争、经营管理秩序混乱的局面。

2.4.2片面追求量的提升,造成其单调性和同质性

经营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利用;经营模式简单,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园林艺术等内涵的深度开发。造成功能雷同,项目单一。

2.4.3设施与政策尚未配套,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通往相关项目所在地的道路、园区公厕、生态停车场建设滞后。还存在卫生设施、接待设施、环保设施、安全设施尚未达标,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体检和专业培训等现象。政府在信贷、税收、市场促销、公益宣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2.4.4行业监管和协作机制缺失,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还没有产业标准和完善的发展制度,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时有发生,服务质量达不到相关标准,整体接待水平偏低等。经营者缺乏自律意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影响了效益。此外,政府投入不足,融资困难,也严重影响了生态休闲观光产业的健康发展。

3对策与建议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人们增加了一种新的休闲载体。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投入,整合规范,乘势而上,促进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1)加强宣传,强化服务,为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整体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强化服务,要利用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特点和优势,造就一种新的休闲理念,营造一种良好的休闲文化氛围;要注重服务的质量,倡导健康的生态休闲方式,鼓励热心群众参与活动,这样才能使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得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和重点支持对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打响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的品牌。

(2)统筹规划,科学引导,为推进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前谋划。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要遵从科学发展,按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满足人民需求的目标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生态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具体规划,突出各自的特色。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市场容量、投入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实行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有序发展,避免盲目跟风。要统筹规划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发展,做到布局合理、功能清晰、配套有力、联动发展。

(3)彰显特色,打造精品,为提升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整体品位夯实基础。

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必须借助本地优势,创特色、出品牌。一是立足优势、力创特色。要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独特魅力,走“园林化、特色化”的道路。二是找准市场、打造品牌。要明确项目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需求群体,细分市场,开发个性化的项目。不断优化布局结构,提供面向不同需求层次、具有不同需求内容的生态休闲产品,逐步形成各类项目既相互补充又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

(4)加强培训,完善配套,为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提供良好的后盾保障。

一是加强人员的培训。要注重对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规范、民俗文化、产品加工技术、风土人情、接待礼节、诚信经营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文化品位、服务档次。二是加大配套设施的投入。除花大力气抓好场地、交通、通迅、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要完善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建设、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建设;特别要改善卫生条件、完善环保设施,建设好基础配套等,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玩有题材、看有内容”。三是落实扶持政策措施。政府要出台鼓励和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建立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协调解决产业发展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财政部门要设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特色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的建设补助,以及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公益宣传、生态建设、品牌塑造、行业组织建设的补助。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政策倾斜,努力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5)建立组织,规范管理,为建立生态休闲观光林业发展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

一要尽快出台标准化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如《生态休闲观光林业项目评定办法》、《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特色项目认定标准》、《食宿经营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价办法》等,加强卫生防疫,消防安全、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二要规范行业竞争、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组建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的行业协会或生态休闲观光林业服务中心、林业休闲观光旅游公司,引导经营户联合起来,对内加强统一服务与行业自律,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三要做好服务质量的认定工作。政府要组建服务管理认定小组,具体负责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特色项目的评审和认定工作。通过自愿申报、专家论证、联合认定的方式,培育一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对验收达标的特色项目,奖励一定数额的以奖代补资金。

篇(3)

2对生态经济模式的几点思考

发展森林生态经济,首先要明确森林的几项功能,从宏观上看,森林三大效益是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在天然林停采的大形式下,传统独木支撑的经济模式明显已经不再适用,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森林的作用不仅在于物质上,更应该重视它对人们精神层面和心理影响上的作用,重点发挥森林的生物效应、景观效应和人文效应等。对于基于资源的林下经济,应该不断拓展产业内涵,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机制和经营模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业价值。

2.1形式简单复制

人参、五味子、枸杞、刺五加等药材种植;蓝莓、葡萄、山梨等水果种植及加工;红松果林承包;林蛙养殖承包;蘑菇、木耳等食用菌培育;特色农家院旅游;矿产、地下水开发等,各式林业经济可谓遍地开花。深入调查可以发现,各地林业经济模式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复制,缺乏整体规划。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林业经济具有明显的微观经济特质,地域特性明显,所以各地在发展林业经济,制定发展计划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鲜明特色,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如以吉林省通化为中心,人参、五味子、葡萄、蓝莓等为主的特色医药、葡萄酒产业区;以敦化为中心,红松果林、林蛙养殖、木耳以及蘑菇养殖为主的食用菌交易中心等。都是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特质规模化发展,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

2.2资源利用粗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营养丰富、天然绿色的山珍产品,广受好评和重视,产业价值巨大。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生态鸡、山野黑猪、林下参、刺五加等食材、药材成了饮食行业的时尚宠儿。但是目前的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水平较低,甚至没有经过加工便直接走向了市场。面对停采的大形势,林下经济将成为林业职工、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山珍产品,林下药材等林业经济,应深挖掘产业内涵,延伸产业链条,在内外包装、产销以及售后服务上下大力气,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对山珍产品进行深加工和高度提纯,寻求更加广阔的应用范围,推出更适合大众消费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行业产值的同时提高林业职工的收入。

2.3结合文化内涵

人文效应是森林的一个重要作用,蓝蓝的天空,幽幽的绿意可以使忙碌的现代人得到彻底的释放和完全的放松。特色农家院、乡村旅游等,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天然的餐饮食材,得到都市人的广泛欢迎。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急于求成,往往只是简单地学到了这种形式,导致有形无神,缺乏特色,遍地开花的同时,行业发展缓慢。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特色农家院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是自然风光和食材的吸引力,在淳朴的环境中得到完全的放松,远离喧嚣的宁静,充分享受休闲时光带来的身心愉悦才是隐含在行业中最大的吸引力。另外,旅游产品更应该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提升产品的文化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出结合地方鲜明特点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休闲方式。

2.4创新机制

受区域以及传统经营思维的限制,林区经济发展与现代社会建设形成了严重的滞后,行业“欠账”较大。林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交通、通讯设施覆盖面非常有限,社会服务行业明显不足,导致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限制。缺乏资金、技术落后、运输不便、消息不通等是林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难题。转变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合作方式,是发展林区经济的必经之路。剥离林区“不良资产”,由政府买单,依托优惠政策,走产学研、产供销的道路,让林区资源与企业资金相结合,跟随市场需求寻找发展方向,以增产增收为目标,是发展林区经济的重要内容。企业资金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林农以自有林地等有价财产入股或承包方式承担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工作,企业回收后进行深加工,进行市场化销售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林农与企业双方各自面临的困难,实现互利共赢。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国有重点天然林林区停采,对林区造成了极大的劳动力剩余,如何转移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是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我国林业发展进程中,受传统观念以及林区自然情况等限制,造成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设施迫切需要发展建设,这笔账成了“老大难”问题。根据目前政府和林场都无力完全承担“欠账”的状况分析,可以采用BOO或者BTO等模式对林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同时对于建设中毁占林地的,应根据相关规定严格审批并给与相应补偿。这种建设方式,在发展林区建设的同时,也将转移林区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篇(4)

林业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建设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在保护湿地以及森林资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除了治理生态问题以外,还有构建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使命。

1.2生态文明是林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进行林业建设就是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解决各种湿地锐化、沙地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并缓解可能存在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灾害,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加大林业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加大林业建设不但可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资源,例如,木材、药材、竹材等等。林业的各种材料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桌椅、竹炭纤维衣物等都是在林业生产材料发展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相应的物质作为基础,林业建设正好符合相关要求,所以说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2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2.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建立生态文明系统,就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林业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任何动植物都有其适合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要根据相应的条件以及自然生态规律进行林业的建设。林业发展中物种的选择、繁殖的培养、建设规模的大小、格局的布置、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看自然环境能否有相应的承载力。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协调。

2.2发展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是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现代林业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林业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目标经营的方式进行林业的发展,在林业的建设中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物质装备进行管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林业,从而提高林业的科学化、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水平。现代林业以森林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大力传播生态文化,培植森林生态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林业生态以及文化体系,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所以,首先要加大绿化的面积,积极进行林木的培育,从而扩大林业的的面积;其次,对林业进行改革,构建适合树木生存的管理机制;最后,对森林用地进行科学地管理,包括林地、湿地以及沙地,通过相应的林业防控机制避免灾害的入侵。

2.3创新发展形式

创新是行业生存的根本。在林业的发展中,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林业发展形式、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机制才能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要进行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加强人们的林业生态责任意识。通过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提高林业生态文化的实力,合理规划设计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风景园林景观、古树名木和革命纪念林,方便人们对森林有所了解,认识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5)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为534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为81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19%;全省果树面积为1800万亩,年产量为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花卉作为新兴产业,种植面积已达6.44万亩,年生产鲜切花4300万支、盆花4000万盆、园林苗木1.2亿株,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林业实现总产值115亿元,其中:果品产值83.1亿元、林产品产值27.4亿元、花卉产值4.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8%,林业已成为大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目前,全省已有20%的贫困村靠林果业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专家测算,我省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162亿元!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林业资源匮乏、林产品短缺、整体防护功能差、结构性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是林业内部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就建设速度而言,我省果树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林、营林业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资金等因素限制,发展速度和成效不尽人意;花卉业尽管发展势头很好,但距形成大产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二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林分结构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我省地处京津周围,在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肩负特殊责任。目前防护林面积仅为85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0%,且分布不均,人工纯林较多,整体防护功能差。优质用材林资源少、形不成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四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情况看,造林主要树种优良品种比例少、规模小,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生产能力。果树树种中,苹果、梨、桃等水果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杏扁等干果比例偏小;水果中以苹果、梨等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树种不足,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分析林业诸多结构性矛盾,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和谋划林业结构调整。

二、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搞好林业结构调整

(一)林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调整林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争创优质林业工程、发展名特稀优果品和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健全两大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林业结构调整遵循的原则是:稳步发展经济林,大力发展防护林、用材林,重点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扩大经济型防护林比例,加快选育、引进优新品种步伐,优化布局,以调整林种、树种、品种结构为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益。在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花卉业和果品加工业,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林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和目标

根据我省林业区划和各地实际情况,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是: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治沙工程、省会周围绿化工程)、建立两大用材林基地(燕山速生丰产林基地、平原速生丰产林基地)、完善六大果品基地(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基地,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基地,平原梨、桃基地,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基地,张家口、昌黎葡萄基地和城镇周围时令果品基地)、培育四大花卉生产区(张承错季花卉生产区;冀中应季鲜切花、盆花生产区;环省会鲜切花和盆花生产区;冀南花灌木生产区。

总目标是:到2005年,发展防护林面积至1295万亩,用材林2645万亩,薪炭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实现产值120亿元;花卉面积发展到12万亩,年产值10亿元。在新建林果、花卉基地中,优良品种使用率逐步达到95%以上。

(三)林业结构调整重点

1、造林业:一是区域结构调整。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工程造林重点由深山、远山区向窗口地带延伸,深山、远山加大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力度。二是林种结构调整。今后要把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在建设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同时,搞好再建“三个塞罕坝”大型林场项目,建立比较完整的防护林骨干体系;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积极发展经济型防护林;在张家口坝上等地区有计划地发展沙棘等薪炭、饲料兼用林。三是调整树种结构。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广速生树种。平原地区、特别是京南平原要大力发展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五大人造板企业和农用工程提供原材料;燕山山区,发展以落叶松、樟子松为代表的速生树种,积极培育、引进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建设山区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沿海地区,发展以日本黑松为代表的抗盐碱树种,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

2、果树业。按照“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的要求,一是调整布局。巩固和发展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和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果品基地。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及市场体系建设步伐。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积极引进和培育名特优新树种。四是调整品种结构。增加早、晚熟果品品种比例,加快我省名牌果品鸭梨、雪花梨的选优步伐,适度发展设施栽培品种和加工品种。

3、花卉业。花卉业作为我省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后应当以良种优法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为战略举措,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花、鸟、鱼、虫、草、根雕、赏石全面发展,优先发展盆花和鲜切花,逐步缩小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发展布局上,以环京津、环省会及中心城市为重点,规划出张承、冀中、环省会、冀南四个大的规模化花卉生产区,即:张承地区以怀来、滦平为中心,重点发展错季花卉生产;冀中以三河、涿州为中心,重点发展适应京津市场需求的应季鲜切花、盆花生产;环省会以郊区和高邑为中心,重点发展供应省会市场需求的鲜切花和盆花;冀南以邯郸为中心,重点发展花灌木。花卉品种上,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盆花和鲜切花,其中盆花主要发展仙客来、大丽花、何氏凤仙、球根海棠等系列产品,鲜切花主要发展玫瑰、康乃馨、剑兰、百合等系列产品。

三、强化措施,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

林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林业结构调整快速向前推进。

(一)加强领导,切实搞好组织协调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林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解决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林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强化市场观念和质量意识,注重林果产品提质增效和以优取胜,逐步使林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高。

(二)依靠科教,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是实施名牌战略,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要求,大力推广和普及常规技术,切实解决生产中“大水灌、化肥催、提早摘”的不良习惯,确保名牌果品在市场上经久不衰。二是健全优质造林工程和精品果园为主的两个示范体系,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示范能力。三是组织开展林果良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贮藏加工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四是以项目为载体带动林业结构调整,通过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等程序有重点地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五是加快实施种苗工程建设,把林果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作为重点,加快扩繁和应用速度。六是大力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工作,抓好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和绿色证书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三)强化服务,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篇(7)

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

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篇(8)

1.前沿聚焦: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资源产业学科前沿、生产实践前沿问题的观察性、前瞻性论文。

2.工作研究: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自然资源产业等有关科研、管理、推广工作中的总结性论文或调查报告;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法和经验性论文。

3.资源•产业:刊登农业、林业、土地、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相关产业经营、创新与发展的论文。

4.环境•安全:刊登生态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关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论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论文。

5.经济•管理:刊登生态经济、农业经济、林业经济、旅游经济、绿色食品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有关论文;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论文。

6.生态•旅游:刊登绿色生态、生态工程、生态控制;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建设的论文。

7.园林•园艺:刊登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园林工程、园林技术;花木园艺、果蔬园艺、育种栽培方面的论文。

8.动物•畜牧:刊登动物科学、动物保护、畜牧科技方面的论文。

9.农林•植保:刊登植物保护、植树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论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绿色材料工艺、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论文。

11.能源•技术:刊登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论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绿色食品工业生产、质量控制、储运流通方面的论文;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绿色加工技术等方面的论文。

征稿对象

欢迎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硕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员等积极赐稿!

稿件要求

1.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

2.文稿内容格式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3.论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为宜,参考文献不少于6条。

4.来稿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

5.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内回复,全部稿件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则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确认。

6.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E-mail、邮编等信息,以便本刊编辑联系有关事宜。

7.投稿方式: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送或通过邮局投寄,并请注明:投稿《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中建大厦1804号邮编:430074

E-mail:

篇(9)

林业不仅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稳定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和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公共财政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论文就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

1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政府对林业投入方面依然存在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林业投入不足表现最为明显,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林业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这样使得林业建设任务与资金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投入机制十分必要,这是解决政府林业投入与林业实际需求不足矛盾的最有效的措施。

2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内容分析

具体而言,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建立林业项目的评价机制

对林业项目的客观评价是建立林业补偿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林业项目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林业是多效益行业,对社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和生态效益上。无论是生态林还是商品林,都能同时带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是表现出来的效益程度不同而已。

2.2 保证财政倾斜的公平公正

目前我国政府出台的大部分优惠扶持政策都是针对国有林区和林场等国有林业经营者,没有覆盖到集体、个体林业经营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业发展环境不利于经营者公平竞争的现象。我国各级财政在林业项目上的支出依据主要是林业经营主体的性质,而不是项目贡献能力,这严重影响到我国林业的平衡发展,也制约着林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的设计,要注重引导各级政府在实施林业财政政策时,淡化补贴对象的性质,而更多关注林业项目对生态、社会的贡献度,以保证对不同性质的林业经营者的公平对待。

2.3 提供林业财政投入的标准

目前关于林业差别补贴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研究,操作层面的东西仍然非常欠缺。我国各级政府林业财政投入始终没有合理的标准。而本制度的设计就要求提供制定财政林业投入的标准,为各级政府在做林业财政投入决策时提供依据。

3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模型和制度设计分析

3.1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模型和方法如下。

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林业项目效益的具有动态性,财政补贴也必须具备动态性,所以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宜运用财政滑动补贴模型。财政补贴主要是对林业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补偿,该模型借鉴国际贸易理论中滑动关税原理,全面考虑了林业项目生态和社会效益动态性。具体制度设计过程中将补贴划分成两部分,次补和年补相结合。即在预测的基础之上对林业工程和项目进行一次性补贴,也称为初始补贴[1]。同时,各级政府根据辖区内需要补贴的林业项目情况,在考虑补贴资金量的基础上,对各项目依据生态和社会方面目前和未来贡献度,给予的一次性补贴。

3.2 林业差别税率制度设计

林业税是对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林业收入税,属于农业税的范畴。由于林业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作用,所以林业税收既要将林业纳入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大循环,也要对森林公益价值给予肯定,并进行合理的补偿,这就决定了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是,可以实行林业

差别税率制度[2]。

3.3 生态配额制或绿色证书制度设计

配额制是指对有限资源的一种管理和分配,是对供需不等或者各方利益不同的一种平衡方法。而绿色证书制度是对配额证明的一种形象描述。这种制度要求建立在对生态效益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根据各省级单位的具体生态贡献度发放绿色证书,然后各级政府依次分配,最后分配到林业企业[3]。该绿色证书代表生态配额,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上出售给有减排任务的企业,达到生态补偿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森林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资金不足的弊端。

4 结语

篇(10)

 

1.林业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关注。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并且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苦果。伴随着人们对公平和效率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和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

目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观。免费论文。有着重从发展的社会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有着重从发展的经济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有着重从发展的资源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也有从生态环境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可能单从某一方面的可持续而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必须是各子系统的互动促进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是在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林区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既包涵经济的发展,也包括了林区社会的发展和保持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包含着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依靠内涵的增长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生态环境等的综合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谋求林区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目的。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不仅是林区社会和生态问题,而是形成的林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互动运行的综合复杂系统的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林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某一项(或几项)经济活动永远进行下去,而是要根据发展的要求,通过不断地进行林业系统内外部的变革,使林业发展在不断提升的层次上进行。林业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追求公平的概念。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林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时间的公平(时间维),也就是不同时间段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尤其是满足当代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不能损坏后代对其需求满足的能力;二是空间的公平(空间维),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资源与环境需求满足的公平;三是活动间的公平(活动维),是指林业系统内部以及林业与其他行业间的公平。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社会、经济、生态、资源发展为核心,以时间、空间、活动所形成的三维复合系统为动态运行轨迹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林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在时间、空间、活动三维系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进行全面改造。林业产业化是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林业产业化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且以森林资源产业和环境产业发展为基础,以高经济效益的发挥为前提,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产业化的目标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林业产业化将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各环节相互连接、相互拉动或推动,带动了整个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林业产业链的相互补充,分散了林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可大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必然导致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壮大和改善。同时林业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产前和产后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林区社会的全面繁荣与进步。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林业产业化的基础是森林资源,没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会有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林业产业化通过建立各环节的利益互惠机制,克服各经营主体的短期行为,促使各经营主体经济行为的目标具有连续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

第四,林业产业化实行的是区域化布局,各区域根据自身的特色,构筑林业产业链条,同时各区域间又有密切的协作与互补。免费论文。这样,可以实现各区域在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免费论文。

第五,林业产业化是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与高度开放化。它己跳出了部门经营的界限,将林业生产经营置入整个社会经营系统之中。同时,借助社会信息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和组织形式,产业大部类之间及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不断细化,部门间的协作不断加强,使相关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融合与渗透于林业产业化经营之中,实现了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

3.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林业产业化

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这是以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前提的。林业产业化必须以林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发挥和不断强化为目标,以生态环境效益保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生态效益的实现。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才有林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也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竭择而渔。即使是商品林或营造的速生丰产林,也必须从资源的可持续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视角进行合理利用,以保证森林资源的长期经营。

林业产业化经营无论是龙头企业的布局,还是资源基地的建设,都必须从区域林业可持续的角度做出科学安排。合理区域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区域间密切协作和互补,共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有其他产业部门或中介组织的参与,但这些部门或组织可能会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身短期利润最大化,或因为林业产业化经营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而使得这些部门或组织无法进入产业化经营过程。这就要求林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将立足点放在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上,提高林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自我积累的能力,以吸引相关部门的参与。同时,根据公平的原则,理顺利益分配机制,调整组织模式,使各活动主体都能在长期经营中满足效益最大化的要求。

林业产业化要实现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必须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走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化、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高技术水平化、生产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引入,并发挥其对林业各产业活动的扩散、辐射和长入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鸣骥.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对策[J]财政研究, 2000,(10) .

[2] 夏自谦,滕秀玲. 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前景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

[3] 李庆,宋志辉,孙业堂,杜文峰,张鹏. 威海市封山育林及其发展措施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03,(03) .

[4] 李然,严立冬. 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J]当代经济,2005,(02) .

[5] 窦芳. 三北地区封山育林成效、问题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 2000,(04) .

[6]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财政政策模式及“九·五”的政策重点选择[J]财贸经济, 1996,(02) .

[7] 顾凯平,刘音. 用系统论指导我国林业政策体系的建立[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2) .

[8] 弓孟谦. 我国社会林业的若干经济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 2005,(04) .

[9] 陈晓倩. 可持续生态林业融资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

篇(11)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福建农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9709

国内刊号:35-1060/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