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认知心理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8: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认知心理学论文

篇(1)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篇(2)

本研究课题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问题,重点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学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现状,并且搜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调查对象包括与南京市某高职院校有密切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以及其他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份,有效回收32份。调查单位涉及到南京、无锡、上海等地的用人单位。所调查单位所有制形式较为齐全,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大多数。在调查的所有单位中,房地产单位有2家,其余全部为电子、通信等制造业单位,这与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领域相符。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将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分成了四个层级,对各项能力每一层级的描述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要求被调查者按照单位实际需求选择符合本单位需求的层级。以此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各用人单位在对各类能力的需求选择中更倾向于层级二和层次三,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院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层级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用人单位比较注重高职院校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的能力,而对于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的能力则要求不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由调查结果可知,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课程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等方面,可以以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五项能力为第一层次进行着重训练和培养,以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外语应用三项能力为第二层次进行培养,每项能力培养以用人单位的层次需求为标准进行。另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实训教学

对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情况设置核心课程,并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进行市场化嵌入式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设置调整专业选修课,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更为适应专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于实训教学方面,一是可以根据岗位需求,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断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二是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开展实训模块训练;三是对于实训课程要根据岗位实际需求不时更新教学项目,着重考虑实训教学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

(二)重视并加大就业指导强度

一方面对刚入校的同学进行心理测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同时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通过对专业和职业的讲解和剖析,进一步推动学生在认识自身兴趣点、优势劣势等方面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对大二的学生加强实训教育力度,在实训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熟悉企业真正的需求,让其知晓在岗位上能够成功所要具备的因素,通过组织参加招聘会的方式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就业。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自身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职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能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来不断要求和激励自己;在实践性教学中,可以将学生送到企业中进行实训,实地培养自身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努力训练自己职业意识和参与核心能力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3)

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对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亟待发展,而且中学生本省也有提高心理素质的需求,所以研究二拟采用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在人际交往中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为了防止学生的期望效应,采用班级整体辅导的方法,首先在高一高二随机抽取四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4-18岁之间。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46人和52人;对照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51人和53人。男生113人,女生89人。研究时间从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为了防止测量对后期实验的干扰,研究二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量表施测。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包含207个题目,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具体化为22个因素。16项人格因素问卷,由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说,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而成。研究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同时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之后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表一)首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前测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知、个性和适应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再次对实验组对照组的16PF前测分析,结果发现除敏感性上有差异外,其他人格因素的差异都不显著。团体辅导能够使中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下降,经过实验处理的学生变得更善于处理学习和人际问题,身心发展更加健康。冯正直、张大均的研究认为心理素质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认知是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个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表现。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实验前还是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认知结构差异都不显著;在个性和适应性上前测差异不显著,但实验增量的差异显著。这表明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对中学生提高还是个性发展和适应性能力增强上。另外我们还使用16PF探讨了中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人格的变化,结果发现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和有恒性上有显著增加,幻想性和忧虑性显著下降。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后,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做事风格更加沉稳。与心理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却减少,在人际交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篇(4)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探寻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本文基于测试和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71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OPSPP),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锻炼态度量表

选用《锻炼态度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与行为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信度。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三项测试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f=1参照李虹报道[3[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Ir90总分)180为心理障碍,其中180}SCL-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SCL-90总分<<270为中度心理障碍,SCL-90总分〕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I-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总人数的9.2%;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总人数的1.9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3分,本次调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0.1%。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分项统计,笔者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均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致使其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从而导致其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

2.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rs}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笔者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他3个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镶炼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2.3.1不同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6J: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很显然,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不同体育锻炼状况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存在不同呢?为便于研究的需要,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两类。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问,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确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反之则视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1017人,占总人数的59.3%;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698名,占总人数的0.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经常锻炼人数的80.73%,有196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19.3%;不经常参加锻炼的698名大学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不经常锻炼人数的68.62%,有219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31.4%。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具体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通过对经常锻炼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常锻炼者9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经常锻炼者;将两种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与国内正常同龄人常模进行两两比较阴,发现不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经常锻炼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其他7项心理因子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0

2.3.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每周锻炼的(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次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锻炼的选择强度、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锻炼的坚持程度6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相关系数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由此可知,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1)从表格的行间数据看,四个心理健康水平的组内均存在着:目标态度、锻炼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而体育锻炼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锻炼意向。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z)从表格的列间数据看,除主观标准外,其余7个因素中的数据都是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评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一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从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心理重度障碍组除在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两因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心理严重障碍组的学生在这6因素方面的离散程度较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州犬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5个方面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1,3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3.2建议

篇(5)

认知心理学是高师院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作为认知心理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实践运用,提高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是提升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核心所在。高师院校应当积极进行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问题反思

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教学特别是对一些极具代表性实验的操作,可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是认知心理学科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与演练操作的重要平台,是认知心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科实验教学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科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实验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独立从事心理实验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此,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及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对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综观当前许多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工作现实状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心理学科相关的专业实验仪器和配套设施及囿于其他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尚存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小组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不太会设计综合性和操作性的实验。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升格的本科师范院校,整体而言师资力量较弱,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大多购置一些传统的常规心理实验设备,学科前沿和高端设备极少,难以满足心理学科专业常规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说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助推作用。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由学生具体操作,再由教师加以总结。常常是教师先拟定或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直接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按照相关要求去复制实验,实验内容多为学科内容相关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研究型设计实验极少,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改革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适量增加学科综合性和研究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二、全面提升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改革路径与实践探索

针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成为必然,这对于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与促进认知心理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我校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系列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把握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心理学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在确定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时,首先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将认知心理学学科实验设计的相关理论、实验操作能力与培养心理科学研究能力有机结合,全面实现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随着当前心理学各领域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新的实验方法、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使用,研究内容也逐渐向各领域的纵深方向发展。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必须突出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的核心引领作用,科学把握学科实验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培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进行综合心理实验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特别是要顺应当前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以生理学为突破口,适当增加脑与认知方面的实验项目,因为传统的心理学科实验对这一内容的研究相对薄弱,而脑与认知的研究又是当前认知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为此,我们在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基础之上,增加了系列认知心理学新实验,主要借助心理测试仪、生物反馈仪、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等设备开设学科新实验项目。实践证明,重视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实验设计方法,深刻领会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和应用领域,熟悉认知心理学科的常用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初步形成从事心理实验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观察现实、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高水平的心理学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完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工中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验实践活动,或只注重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对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关照不足。特别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科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学科相关实验设备不断推出,如生物反馈系统、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要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形式,实践中应当认真筛选验证性实验,保留学科较为经典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及实验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科研素质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安排认知心理学实验内容时应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的高度统一,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拓展,增加学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拓展部分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完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相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而言,改革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应当特别注重认知心理实验教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如当前广泛应用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技术,其核心就是将心理实验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学生可通过知觉刺激记录和分析个体的脑电活动以研究或预测其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充分满足心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5]。认知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多来源于实验研究,又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验证,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认知心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认知心理学教学团队

要全面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水平,必须重视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建立高水平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团队,倡导合作与创新精神,这是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基础。当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结构需求模式发生转变,这必然促成对心理学科教学模式的积极转变,对高师院校心理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教师必须加强对认知心理学科新理论、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及时追踪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并广泛涉猎交叉学科的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科极为关注脑与神经认知研究,教师要更好地进行复杂的认知科学研究,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验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我院现有三名博士专业从事认知学科相关研究,并成功申请到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教师也将研究的视角转向认知领域。同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过的心理学科相关原理,自行设计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教师的科研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心理学专门人才。

(四)改革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改革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认知心理学科过分倚重理论考试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仅凭理论考试卷面分数来简单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有些学校虽然有了实验考核板块,但仅仅是流于形式。综观现有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成绩评定方式,一般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认知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学科的考核分成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面试能力考核三大板块,按六三一分值计分。实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学过的知识对教师给定的实验内容进行独立操作,考核内容可包括认知心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与设计、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等方面;面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如要求学生采用专业知识回答驾车使用手机的危害等问题,并将考核工作贯穿日常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结合学科实验报告进行学科小论文写作,部分优秀学生甚至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之中,这些都是认知心理学科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可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傅亚强.实验心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02):151-155.

[2]朱俊卿.论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0,(02):44-46.

[3]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06):33-38.

篇(6)

1 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心理学既古老又年轻。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从西方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起步和发展比西方要晚、要慢,因此,很多心理学书籍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心理学内容,或对西方心理学著作进行翻译。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国内一些心理学著作有着严重的翻译痕迹,常让读者如同嚼蜡;另外,也有一些心理学著作,概念和条条框框过多,没有将内容阐述详尽,让读者深陷云里雾里。然而,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做到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譬如,作者在解释什么是“社会脑假说”时,毫无深奥难懂之言语,寥寥几句便表述清晰:“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内肯定存在着一个旨在认识和理解他人表情的神经机制,在社会交往中人会通过该中枢迅速处理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作者在阐述“自我”的概念时,超越了抽象和晦涩,而使得“自我”的概念通俗易懂。在阐述图式及其对信息加工的作用、自我及自我表征、社会认知中的判断启发式、记忆中情绪的认知表征等章节中,无一不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平实的表述和流畅的行文,从而更近一步走近并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

2 旁博引证,结合自我

对于每个研究主题,作者介绍了大量经典的研究和实验。譬如,在论及“对应偏差”时,作者通过多个详实生动的实验例子来阐述三种对应偏差的经典研究范式,即琼斯和哈里斯的态度归因范式、罗斯等人的智力问答游戏实验以及行为者——观察者效应。当论及“刻板印象”时,作者引证了更多的实验范式,如泰勒的刻板印象激活扩散实验、泰弗尔的刻板印象经典实验等。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大量新近的理论和研究。作者在旁博引证的同时,并没有机械地照搬他人观点和相关研究,而是在理解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譬如,在阐述矛盾态度时,作者结合了自己“对乙肝患者群体认知的矛盾态度”的研究,提出个体对乙肝患者存在矛盾态度,即个体对某一客体同时持有的积极和消极态度,矛盾态度的加工是个体根据背景对预存性评价予以修正的过程。在阐述单纯接触效应时,结合了自己有关“刺激呈现次数和位置对纯粹接触效应的影响研究”,提出纯粹接触效应的获得是一个内隐学习的过程,被试在进行偏好选择时通常都是依据自己的第一感觉进行的选择。在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这章中,作者在引证前沿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认知心理学在对两对加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自己的总结。

1903年,George Gissing就说过,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心灵创造的;即使我们并肩站在同一块草地上,我看到的绝不会和你看到的相同。也就是说,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认识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近年来,自我与社会认知已成为当前社会认知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之一,也是我国众多知名学者研究的主题之一。在这期间,钟毅平教授关注于自我正面偏见、自我参照加工、自我的程度效应等方向,成果斐然,在国内外知名刊物《Neuroscience Letters》、《心理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与当代大多数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一致,作者认为自我具有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身体自我与心理自我,内隐的自我与外显的自我等多重形式,即自我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概念,而是一个多重的概念。随后,作者就自我的结构和在记忆中的存储和提取方式,对多种相关网络模型、自我库模型、多重个样本模型、平行分配加工该模型等认知模型进行了细致阐述。娓娓道来之中,作者结合自己对自我研究的经验和理解,向读者呈现了自我研究的发展历程图和研究方向。

篇(7)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包装设计;交互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于人类自身,强调人与物品之间的互动性,这些需求都离不开设计。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人,所以设计的任务是“服务于人,创造便于大众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在包装设计中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研究人的心理需求,从用户的认知心理出发,研究包装,产品,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模型可以分析和解释设计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心理现象。为研究包装交互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指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可以说是我们把所得到的信息储存到我们的大脑中,通过经历阅历,成为一种个人认识事物的经验。认知心理学为人的选择行为,对事物的感知,记忆等方面的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被应用到各个领域。

2、国内交互设计研究交互理念在我国兴起较晚,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包装中属于新领域。国内早期一些设计师已经对包装交互设计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发表相关方面的专著。

3、认知心理学在交互包装设计上的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包装交互设计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国内设计师已经认识到了认知心理学,交互理念对包装设计的重要影响。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中站主流地位,认知心理学不是通过人的外在行为来研究内心的过程,而是对信息进入大脑加工过程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在国外兴起较早,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

2、国外交互设计研究国外交互设计兴起较早,有较丰富的研究资料,其研究理论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著有《设计心理学》注重产品的可用性,还有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强调加强设计与人的感官沟通。

3、认知心理学在交互包装设计上的应用

国外强调包装设计要与顾客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交互设计以人为中心,更具人性化,与人的情感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交互包装设计有引导作用。

二、包装交互设计表现形式

新时代,科技迅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作为设计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才能走在时代的前端,交互设计在包装上的运用可与消费者有更多的信息交流与体验互动,所以发展前景很可观。

(一)包装交互设计在包装结构上的运用

1、包装的整体结构

(1)包装使用中的交互,产品除本身的品质外,就需要靠包装来吸引消费者。交互设计在包装结构上的运用,可以使用户与包装产生互动,从而增加用户的情感体验,使包装形态发生变化,从而更便于消费者的使用。如图1,是麦当劳的外卖包装设计,它与平时我们常见的纸袋打包不同,由于麦当劳是快餐行业,这款包装将薯条,番茄酱,鸡块,汉堡,可乐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方便消费者食用尤其是上班族手里拿很多的文件材料等,这样的组合设计使他们一只手就可以拖住实物,并且方便他们在路上食用。这款设计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抓住了顾客的心理诉求,在使用过程中充当了实物托盘,与顾客产生互动,从细节关怀上打动消费者。

(2)开启方式的交互,对于包装开启方式的交互设计,是一个情感经历的过程。这需要设计师对消费者的内心需求有清晰的认识”。如图2,巧妙的将茶叶的包装仿造成小笼包的形象,消费者拨开“包子”、“粽子”的外皮,里面的茶叶就显现出来了,而包装并不浪费,还可以做茶杯的垫子,开启方式很生动,使消费者在打开包装时充满了惊喜,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很强,达到了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效果。

2、包装的拆分组合结构

包装的拆分组合在交互式包装设计上的运用,可以使消费者与包装产生更深层次的交互体验,增加了消费者使用的乐趣,提升了对包装及产品的喜爱。如图3、图4,是文具小工具的组合包装,整体组合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的盒子,方便携带,同时又可以根据消费者自身的喜爱拼成不同的动物形状,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这种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让包装发挥了超越自身的功能,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互动。

(二)包装交互设计在包装装潢上的运用

包装图形上的运用:交互设计在包装图形上的运用使产品,包装,顾客三者之间产生互动。将产品与包装的视觉形象相结合来完善创意,要产生这样的巧妙构思,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消费者的使用缘由,如图5,是一款专门为健身中心设计面包包装,装潢上是一名男子拉开上衣,腹部位置留白,通过开窗展现出面包的形态,好像一个健壮的男子腹部的肌肉,信息清晰易懂,给消费者一种吃了这个面包身材也会如此之好的感受,既宣传了健身中心又宣传了面包,又给消费很强的互动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包装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

如何在市场竞争激烈,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中设计出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包装设计,成为了设计师需要重视问题。包装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对产品进行保护与运输,而是通过包装,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产生情感的连接。通过认知心理学的应用与交互设计的应用,提升产品与品牌的认识度,给消费者多感官的体验,从而吸引消费者。

(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更具人文关怀科技的发展对包装设计起推动作用,各种新材料的出现更有助于设计师进行包装设计的创新。将新科技与交互设计理念相结合,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设计出方便人们使用的包装,将产品的情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从而引发对方的共鸣,与其产生互动,激发购买欲。

(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更具创新与个性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展的要求,环境的保护需要大家共同承担责任,作为设计师更有义务通过设计体现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保护环境。我们的包装设计即要符合绿色生态环保,利用可再生资源,使产品包装可循环使用,促进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同时还要不失自己的特性,通过交互设计在众多的包装设计中用独特的创意,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交互设计理念独特有新意,倡导与现代科学结合,倡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认知心理学层面看包装交互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对用户心理的关注。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

四、结语

包装的交互设计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而认知心理学正是了解人的内心的一门学科,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可以为研究包装交互设计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因此设计师要重视交互设计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对其进行有意识的研究。交互设计在包装中的运用丰富了包装设计的语言,增强了消费者五感的体验,加强了产品,包装,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因此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加强消费者与包装之间的互动与共鸣,解决实际问题,是做好包装设计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赵伟军.设计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8)

日语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1] 张琨.大学日语听力教学之我见[J].东京文学,2011(9).

[2] 陈荻.关于日语专业听力课设置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1(4):115,130.

[3] 闫晶.日语高年级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169-170.

[4] 余亮.浅谈如何改善日语专业听力教学[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1X):273-274.

[5]松见法男.浅析第二语言的认知过程[J].认知心理学第2巻——有趣的语言实验室[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1:195~219.

[6]广濑雅彦.日语表记心理学——单词认知过程中的表记形态与表记频率[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7.

[7]森敏昭.认知心理学第2卷——有趣的语言实验室[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1.

日语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1]李无未.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

[2]黄莺.日语汉字词汇教育——以中日同形词为主要研究对象[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

[3]李无未.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差异——以比较学术史的眼光观察[J].古汉语研究,2006,(04).

[4]刘淑学.汉语中i韵尾字的汉、日读音对比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5]刘淑学.日语拨音音节汉字的音读与汉语音韵的对比研究──兼论研究日语汉字音读的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6].日语汉字语音回路的研究——基于形声字音符的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3).

日语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1]川上正浩.日语特色视觉单词认知的综合处理模型构建[A].大阪樟荫女子大学研究纪要(3)[C].2013:249.

[2]邱俞媛.台湾人日语学习者听力条件下日语单词认知处理研究——以同根语、非同根语、平假名单词和片假名单词比较为中心[J].日语教育,2007,(132):108~117.

[3]邱俞媛.台湾人日语学习者听力条件下日语单词认知处理研究[A].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论文集第二部[C].2006:267~273.

[4]邱学谨.台湾人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熟语处理过程研究——以中日同根语和非同根语的比较为中心[A].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论文集第二部[C].2002:357~365.

[5]小森和子.L2为日语的日语文章理解过程中L1单词认知处理方式的迁移研究:以视觉条件下和听觉条件下的差异性比较为中心[A].横浜国立大学留学生中心论文集[C].2005:17~39.

[6]蔡凤香.母语为汉语的高级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以先行呈现目标句子为中心[A].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论文集第二部[C].2009:205~212.

[7]蔡凤香.母语为汉语的高级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以同根语和非同根语为实验材料的语言干涉实验[J].日本語教育,2009,(141):13~24.

[8]蔡凤香.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J].广岛大学日语教育研究,2011,(21):55~62.

[9]蔡凤香,松见法男,费晓东.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母语为汉语的中级日语学习者为实验对象[J].2012:43~66.

[10]茅本百合子.单词判断实验过程中汉语母语者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J].教育心理学研究,(50):436~445.

[1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篇(9)

  

 

 

一、词汇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初探 

 

记忆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人脑中的重现,记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涵盖了三个环节,即:信息的编码(识记)、储存(保持)和提取(回忆或再认)。人类的记忆过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信息传递同时都伴随着大量的信息丢失。在我们全部的感觉信息中,能够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在短时记忆中经过处理和编码了的信息才能进入长时记忆。一旦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就能被我们记住。没有经过编码转换的信息是不能够进入长时记忆的,而是很快被遗忘。桂诗春认为,人们在编码的过程中用各种方法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以便使新信息融合入长时记忆。 

 

二、词汇记忆的过程 

 

心理词汇的储存和提取与记忆范畴中的词汇处理过程是一致的,包括了三个过程。 

1.词汇进入短时记忆。我们感知到的所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信息都会被感觉记录器接受,但很快就会消失。只有选择性感知的信息,也就是注意到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外语学习者在用视觉、听觉、视听觉、乃至触觉学习到词汇不一定都会进入短时记忆。如果接触新信息时缺乏目的性,进行语言操练时盲目地记忆或没有针对性地记忆,或者把操练和记忆分割开来,都会使被记信息得不到注意,以致记录器接收了的信息不能进入短时记忆。 

2.词汇从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词汇经编码处理后便会进入到记忆系统的长时记忆。这一过程是对词汇进行进一步的编码和组织,使之进入长时记忆并储存起来,因此我们的认知能力,即形成思想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心理词汇的提取。我们的亲身经历可以感觉到词汇的提取和储存的通道是一致的,当我们的感觉器官通过各种途径感知到一个词汇,比如视觉、听觉、视听觉、触觉(相应的词汇称为视觉心理词汇、听觉心理词汇、视听觉心理词汇和触觉心理词汇),人脑记忆系统就会以相应的通道去激活、提取相应的心理词汇。forster于1976年提出了串行搜索模型。串行搜索是指按次序挨个搜索某个目标词汇的过程。检索到了该词以后,再去提取关于这个词的相关信息(如发音、拼写、含义、词性、句法、语用等)。激活的单词再经过搜索可以被提取,接着单词的信息也被提取,学习者就可以顺利对这个单词进行理解和使用。以上两个模型各有特色,我们在提取不同类型的词汇时也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如下将对各种策略进一步的论述。 

 

三、词汇记忆策略 

 

依据bahrick的实验结果证实影响词汇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如何呈现词汇。他指出了认知词汇的三个层次:最浅层的认知是仅重复词的读音,记忆效果差;第二层次是分析词在句中的语法结构,认知效果较好;最深层次的认知是把词汇放在整个句子中去观察,在语境中分析其搭配和作用,记忆效果最佳。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运用是语言习得的最高层次,其习得效率最高。因此,在词汇学习中,一定要通过实际运用来记忆和理解词汇,只有在语言性语境中习得词汇才能取得好的记忆效果。以下列举了几种具体的记忆策略: 

1.情景记忆 

“情节性记忆”这一术语源于1879年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著作。本世纪六十年代后,心理学家发现意义在长时记忆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逐渐向语义记忆研究转移。心理学实验表明:与被试亲身经历过的情节、场景相联系的知识比较容易进人长时记忆中,得以保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语境对人的认知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吕叔湘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情景记忆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单词记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字根环境、派生环境和语用环境)中学习,使学生通过语境将生词与已掌握的词汇或其他知识相联系,提高对生词的回忆能力。这一策略建议学习者应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把英语词汇放到特定的语境之中记忆,在听、说、读、写的练习中来理解、记忆、复习巩固英语词汇。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高效学习英语词汇,更益于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达到英语词汇活学活用的目的。 

2.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指对单词的各个意思之间的联系进行联想,从而掌握单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联想对本来各自孤立的词汇进行加工,尽可能的将新旧知识相结合,如通过对比记忆同音异义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派生词及词汇的上下义关系等可以举一反三、增强记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联想是对信息进行积极的加工和整理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大多是通过联想完成的。学习外语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词语出现的语境常常能促进我们更有效的理解和记忆词汇,这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的“编码作用”。认知心理学实验还证实,语境能扩大记忆单位的容量。(王阳明,1990:p.141)复杂的词,尤其是多义词,更应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理解和记忆。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如能把联想记忆与形象记忆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然而并非所有的联想记忆都会有较高的记忆效率,因此联想记忆要遵循“认知经济性”的原则。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字符少、常见、或已熟知的事物作为联想对象。 

3.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记忆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短时记忆有一个固定的容量。这个容量称为记忆广度。人的短时记忆广度约为“八个不相关的字,或七个不相关的字母,或六个不相关的单词”(桂诗春,1985:p.128)。因此在词汇记忆中应当从基本词汇的基本义入手,逐渐向其他词汇和词义扩展。认知语言学认为,知识是以网络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在这个网络中,有些知识位于中心(如鸟类中的麻雀),有些知识处在边缘位置(如鸟类中的天鹅)。位于中心的知识就是网络的原型,它们更易于被提取和记忆。英语学习中,每个单词也都有其基本意义和引伸意义,掌握了基本义后,再向词义范畴的边缘发展,这便是原型记忆模式在习得词义范畴上的运用。 

4.理解记忆而非机械记忆 

我们以往记忆词汇都采取机械记忆(也叫强记)的方法,它不需要理解事物或单词的意义而单纯进行简单的重复,是一种典型的有意记忆,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复习强化,这样才能巩固所记单词,英语单词很多需要采用这种记忆法。然而随着我们学习新知识难度的加深和容量的加大,我们更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是很好地尝试。此外,实物、图片、动作演示也能提高我们对英语词汇的直观性、立体性的感受,对单词的音、形、义全面理解。理解了意义,就容易记住,理解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要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活动,从而提高词汇记忆效率。同时词汇记忆要多归纳比较,从中悟出规律,对一些概念抽象、结构复杂的词语,应将其形象化,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 

四、结语 

以上都是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英语词汇记忆方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智力与学习效果的关键,其中学习动机是重要一项。因此,如能在积极的英语学习动机的驱使下配以科学的记忆方法,学好英语不再是梦。 

 

参考书目: 

篇(10)

    1.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见下图) 对所学知识和记忆效果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

    1.2 以克拉茨基为代表的记忆理论

    克拉茨基指出:“研究记忆的认知途径有一个联想主义途径显然不同的着重点。它强调各种心理活动,而不仅仅是刺激和反应。” 这一研究途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重视刺激和反应之间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把人视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这一特色体现在认知心理学的全部记忆理论之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们从计算机科学家们那里借来的一个名词) 广泛地涉及人和他的信息世界的积极交互作用。在这种加工作用中,中心的要点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活动。”

    克拉茨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记忆时采用了三个基本概念:编码、储存和提取。他认为它们是记忆的三种不同过程。“这三种过程中的任何一种过程在人的记忆过程中都可能因某种原因而被破坏,这就使记忆归于失败。因此,为了使我们能够记忆,所有这三种过程都必须是完整的。我们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它,直到需要时能提取它。”这三种过程就构成认知心理学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克拉茨基的记忆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科学、合理、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并合时合地的对信息进行提取,从而提高信息被提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存储中。

    2 完美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提问艺术

    2.1 教师课堂提问方法的分类

    本文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理论,把教师的课堂提问方法分为两大类: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1)无效提问。

    什么是无效提问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无益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的提问是无效提问。如,一些泛问——“谁上来给这个单词标音?”、“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等等。其目的是希望学生配合教学,对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几乎没有多大的作用。此外,一些设问也是无效提问。如,“为什么美国人忌讳数字13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第三段。”这类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往往是教师自己作答,提问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推进教学的进程,起引导或接续作用。还有一些其他的提问也是无效提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笔者在这里把这些提问方式归为无效提问并不是否定其价值,而只是对其是否有利于记忆来进行的分类。

    (2)有效提问。

    相对而言,有效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有益于学生记忆课堂知识的提问。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性提问,本文将有效提问分为识记、解析、应用、综合、评价性提问,将理解和分析进行合并,因为从记忆理论角度,理解和分析性提问有很多共性,所以合并为一体成为解析。进一步而言,笔者认为识记性提问属于低层次的提问,而解析、应用、综合、评价性提问属于高层次提问。

    2.2 各种提问方法对学生记忆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外界信息进入感觉登记,经过模式识别和注意后,最终进入长时记忆得以储存,成为自己稳固的知识。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没有它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要讲究有效的记忆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地提问对学生记忆课堂知识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只侧重于有效提问)。

    下面我们从提问方法的各个分类来详细阐述。

    (1)识记性提问。

    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人要记住一个项目并不困难,常常是一学就会,但要回忆已经记住的项目,必须再练习,练习到完全记住这个项目的程度为止。所以英语教师课堂中的识记性提问对学生记忆本堂课以及以前学习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如, “can you tell me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 last course?”、 “who can tell me three meanings of the word we have learned last week ? ”、 “ can you describe my expression using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just now? ”等等,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对已学知识的识记性提问。这样的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地复习,把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不断地“复诵”,这不仅会使信息变得新颖以保持在短时记忆中,而且还能把信息送入长期记忆,而且长时记忆也有助于短时记忆的再次编码。

    (2)解析性提问。

    解析性提问是对所要提问的问题以解释、分析的疑问句形式进行引导式地提问。如,当记忆“family”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谁能根据‘家’这个概念把这个单词的每个字母拆分成不同的单词啊?想想家里有哪些成员?家需要什么才是一个温暖的家?” 学生会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行理解、解析与猜想。然后老师揭晓答案: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什么才是家呢?有爸爸,有妈妈,还有爱才是家对不对?”

    解析性提问引导学生对这个单词进行理解性和分析性的强化,比只让学生干巴巴地记单词要有效地多。再拿记忆单词来举个例子:“谁能把 “biodiversity” 这个单词拆分一下,大家想一下哪个是词根呢?” 接着学生便会对 “biodiversity” 进行分析与拆分。学生以前记忆中存储的旧信息便会被提取, “diversity” 是多样性的意思, “bio” 是biology 的前三个字母。旧信息通过这种解析型提问的引导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编码。这样从全新的角度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并让所教的新词在与头脑中旧知识的联系中得到理解和记忆。这也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因为人的短时记忆能力是很有限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短时记忆有一个固定的容量。这个容量称为记忆广度(span of memory)。过去一般认为汉语短时记忆的组块容量为7±2 ,新近的实验结果表明:汉语的短时记忆广度随着词的熟悉性而增加,词频差异显着,低频单音词的记忆广度为3.15个组块,中频词为5.68个组块高频词为8.30个组块。 所以,解析性提问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在短时记忆的广度。

    (3)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应用性提问帮助学生创造一个情景去实际运用知识,使学生把信息纳入一种所设情景的系统中,进行生动的“组块编码”。

    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应用性提问对学生记忆知识是很有效的。如,当学习了新单词“fake”后,为了让学生记住单词的意思,老师可以问“who can make a phrase using ‘fake’?”,这时学生就会想到有关“假”的词组,假币、假发、假名等等。然后老师给出“fake money/fake hair/ fake name”这几个词组,还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接着老师问“if you are at the market, when you buy the shoes, the shoes seller give you a fake money, what will you do? ”或者“can you make a story using ‘fake’?”然后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情景和故事表演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记住fake的意思了。由此可以看出,应用性的提问对信息进行了“想象编码”和“情景编码”。这样不仅使个别成分组织起来,而且还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团块”,这些团块再组织成“情境”,而此时记忆才得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篇(11)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中期,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是对人的认知或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是采纳信息加工的立场和观点对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这也被称之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文所指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模式识别和知识的组织等。其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1、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地铁空间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编码的过程。地铁的内外部空间的结构与功能、整体与局部、材质与装饰、色彩与形态等,都是通过一些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实质。那么,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使之与公众的长时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达到认知呢?这无疑是地铁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编码过程是物体凭借符号传达信息的过程。一般来说,产品的造型信息编码可以分为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触觉编码、味/嗅觉编码等几种形式,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共同发生作用。

以视觉编码为例,对于地铁空间设计而言,视觉编码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地铁的功能、结构、生产技术,而且与设计师的意识,人们的审美观念有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形态、色彩、材质等几种形式。

具体来说,形态的心理也就是点、线、面的感知心理。点给人以醒目、活泼、静中有动的感觉,并有集中、收敛、突出的作用。直线刚劲、坚固、简明、具有力量感、方向感、硬度感及严肃感。而曲线柔软、温润、丰满、给人一种轻松愉快、光明、希望、柔和、优雅的感觉。面都是通过具体的形来表现的。同一个面,如果所取之形不同,给人的感知心理作用也不同,比如长方形、三角形和椭圆形等。在这个意义上,地铁内外的空间设计应该合理的运用点线面的心理效应及三者的相互组合,来正确、生动、合理的传达设计者的理念。关于材质,丹麦设计家克林特说“选择正确的材料,择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材质,才能塑造率真的美。”材料的感觉特性又称材料质感,它是人通过对产品的色泽、纹理、软硬、轻重、糙滑等形状的感觉,产生的一种对其所用材料的质的特征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感受。具体选择何种材料,除应考虑工程学上的安全因素外,还应从地铁设计想要提供给公众的感受和体验出发。

2、认知心理学层面的地铁空间设计策略

地铁内部服务设施的设计,应遵循操作简单实用的原则,以便于公众在乘车时在对地铁内部空间及设施解码过程中省时省力,轻松愉快。这也符合“认知最省力”原则。

这里的可识别性分为两个角度。一是地铁内外部空间的标识系统的可识别性。地铁是一种定时快速的公共交通工具,站间运行速度与到站至发车的间隔时间都非常短。因此,地铁车站都必须有明显的特征和标志,从而帮助公众迅速解码,以免误乘和错站。如车站造型的特殊性,线路色彩的差异性,确保乘客做出快速正确的判断。并且应设置清晰、醒目的指示标牌,引导人们的走向。可识别的空间还有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表象,对于定向、找路、交往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可识别的空间中,人们感到情绪上安定并有行为的自由,对环境有种控制感。二是非标识性导向系统的可识别性。大部分人乘坐地铁不仅是为了方便,更多的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不熟悉的乘客每寻找和阅读一个标识便花费好几秒时间。这在认知心理学的层面上,不利于公众快速、省力的解码。那么不靠标识系统导向那应该选择什么来导向呢?实验证明:色彩、材质、装饰、形态等都具有导向功能,还有一个使得这些所有导向方式得以实现的基础元素,就是记忆。要让一个地铁站成为导向可识别空间的典范,最好的效果就是能让地铁站像家一样为公众所熟悉。

在地铁空间的设计中应融入城市的文化特色,因为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大都是从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大型公共交通空间得来的。地铁可以展示一个城市的性格、魅力及文化风貌。地域风貌和文化特色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对于公众的解码至关重要。国际上,很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地铁的文化特色。莫斯科地铁(图1)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以宏大的规模和华美的风貌闻名于世。整个地铁系统有一百多个车站,均以不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题,采用彩色玻璃镶嵌及各种浮雕、壁画,并配以各种灯饰、雕塑等艺术品,有“地下宫殿”之美誉。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图2)保留了原始的挖掘痕迹,空间尽是天然的岩层和石料,结合车站的结构特征,经过人工处理,风格独特,将本身位于地下空间的地铁空间倾向于纯粹现代的表现,整个地铁空间变得神秘莫测,充满未知和期待,在车站站台候车也变得不再单调和乏味。

二、社会心理学与地铁空间设计

社会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认知论研究纲领,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汀格所创立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其理论假设的两个基本点是:一、人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的维持其内部协调状态的倾向,假若这种倾向受阻或协调状态遭到破坏,个人就会感到紧张和不安。这种紧张和不安迫使人设法排除阻力,解除紧张,于是产生一种力求协调的动机。二、不协调出现以后,人们不仅试图去减少不协调,而且总是避免不协调继续恶化,以阻止不协调因素(信息)扩大。

1、社会心理学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如前所述,社会心理学的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做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以地铁空间为例,由于人们容易将地下空间与死亡、埋葬联系在一起,同时处于地下空间可能会担心建筑坍塌而被掩埋其中的危险,而且设计简陋和通风不好的地下空间给人的感觉是潮湿和不 舒适,结果可能导致幽闭恐惧。这种种心理状态都是心理不协调的表现,而这种不协调则导致公众心理紧张和不安。紧张和不安又导致人们产生态度的改变。态度改变有两条路径:一是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认为不是地铁环境的问题,接受环境并对用围环境产生正面评价。二是坚持自己原有的观点,认为地铁空间很难受,让人窒息,对环境做出负面评价。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采取后者,也就是说,通过对地铁环境做出负面评价,从而消除认知上的不协调。由此可见,认知一致性理论对于地铁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社会心理学层面的地铁空间设计策略

要避免公众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对地铁及其空间产生不良态度,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地铁空间设计在凸显线路文化特色及独特定位的前提下,应保持风格的统一。比如,香港地铁“迪土尼”线(图3)就将地铁空间设计成主题公园的风格,车站和列车的设计以缤纷欢乐、刺激惊险为主题,让旅客踏进车厢,在三分多钟的车程中即开始体验迪斯尼旅程的欢乐。

时下,人性化设计成了设计的风向标,地铁空间设计也不例外。人性化是指厂家在设计产品时力求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目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在设计和制造时都把“人的因素”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地铁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包括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关注特殊人群;完善空间标识系统,消除乘客地下空间的方向迷失感;完善预警防灾设施,提供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等。

三、色彩心理学与地铁空间设计

色彩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评价色彩以及色彩如何作用于人和环境。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色彩与情感相互联系,比如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明快与忧郁感、兴奋与沉静感、舒适与疲劳感等。

1、色彩心理学在地铁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公众每天上下班及出行花在地铁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地铁空间的设计需要运用色彩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保证公众在地铁内外环境当中能够顺利、便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人们安全、舒适的心理需求,弱化地下空间中的密闭感。

地铁空间设计首先要观照色彩的象征性和表现力。在社会中,色彩非常容易带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情感和象征等语言和意念。色彩的象征及表现力,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共性的。地铁空间设计还应考虑色彩联想的运用。色彩的联想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色彩联想既受到人的经验、记忆、情感、知识等方面的影响,也与民族、年龄、性别、性格有关。因此,可以在设计中融入轻松愉快、自由创意的元素,通过色彩的联想引导乘客产生愉悦的联想和情感。

2、色彩心理学层面的地铁空间设计策略

运用色彩的色相、明度、彩度的组合以及配色原理,增强地铁空间标识系统的识别性。比如,地铁空间界面色彩设计要尽可能地采用高明度色,并在具有色度倾向如或暖或冷的基色上,适当布局一些彩度较高的点缀色,以增加空间轻松、生动的气息。

服务于地铁空间文化塑造,通过色彩景观规划凸显城市传统与文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积淀和特色,要把色彩作为改善环境、表现城市文脉和延续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地铁空间色彩规划要以此为基准,坚决杜绝“色彩污染”的现象。

运用色彩搭配营造轻松愉快的乘车环境。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很少单独使用某一种颜色,一般都会将多种颜色搭配起来使用。因为多种颜色的搭配能制造出多种多样的心理效果。地铁空间设计应将本线路或者本车厢的主色调和辅助色调很好的搭配组合,给乘客以美感、舒畅的心情。

注释:

[1]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江湘芸:《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聪:《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不足与创新》,《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