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木专题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CAE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1)计算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仿生力学、爆破力学等新进展;(2)新材料与新工艺、生物材料、微纳米、复合材料的CAE应用技术;(3)高性能计算与CAE;(4)智能化CAD/CAE集成;(5)多学科、多尺度CAE仿真技术;(6)可靠性分析与CAE工程稳健设计;(7)非线性有限元进展及应用;(8)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
1.2CAE专项技术应用探讨
(1)产品结构强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振动及噪声仿真分析、碰撞仿真;(2)机构动力学、多体动力学与控制仿真技术;(3)跌落以及冲击、多物理场耦合分析;(4)结构轻量化设计与拓扑优化技术;(5)先进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
1.3CAE的平台技术与应用
(1)虚拟产品开发平台;(2)分布式仿真平台技术与协同仿真;(3)产品研发仿真流程和数据管理平台建设;(4)企业级仿真和多学科联合仿真.
1.4CAE技术的行业应用与解决方案
(1)CAE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2)CAE在海洋工程、核工业及特种行业的应用;(3)CAE在汽车制造、铁道机车行业中的应用;(4)CAE在装备制造及通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5)CAE在电子、材料、土木工程、生物科技中的应用;(6)CAE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中的应用.
1.5CAE技术的人才培养
(1)社会对仿真分析工程师的需求及要求;(2)高校CAE课程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3)社会科技中介及培训机构的CAE人才培训项目开发.
2征文要求
(1)围绕主题内容、充实、数据准确、文字通顺,字数在5000字以内,未在正式刊物发表;(2) 会议收录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业内人士交流参考;(3)文章的格式编写要求请访问.cn或;(4)论文结束页后另附论文全部作者详细信息,包括作者职称、学历、职务及主要专业方向,联系方式,并标明按上述5个专题论文应属的类别;(5)论文请务必在7月10日之前发送到()邮箱里.
3论文评审
组委会将组织专家组对征集的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论文作者发出录取通知和参会通知,并选出优秀论文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优秀论文将推荐给专业刊物正式发表.
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内涵就是着力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训练,特别是重视强化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精神,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同时高等教育要在培养过程中和行业企业深化合作,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机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机制。针对这一要求,现行的桥梁工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桥梁发展现状。目前,各专业在总的课程学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大幅度精简课程学时,来增加课程的数量。由于授课学时有限,桥梁工程课程的授课内容仍然重点讲授简支梁桥和拱桥的构造与计算,对于其它桥型只作简要介绍。根据对学生的调查访问,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桥梁建设技术水平的认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对最新的科研方向和技术水平知之甚少。
2.对桥梁施工与养护技术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修建更多的大跨度桥梁以跨越江河海峡等。桥梁跨度越大,其施工难度也越大。另外,我国既有桥梁坍塌事故频频发生,桥梁病害问题令人堪忧,种种现象表明,建国后第一个桥梁养护高峰已经来临,而养护管理是解决养护工作的灵魂。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对这两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3.师生互动交流不足。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的背景下,各大学纷纷扩招,专业人数大幅增加。很多学校往往把同一专业的学生们集中在一个大教室中,集体授课。由于在上课时,老师要面对更多的学生授课,从而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师生之间就专业问题也会缺乏充分的交流。
4.实习内容繁杂,缺乏针对性。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被安排很多的实习内容。然而,由于教学实践环节总学时保持不变,从而使每个实践活动安排的时间减少,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参加的实践项目缺乏充分的准备,往往草草了事。
针对创新型卓越桥梁工程师培养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1.调整桥梁工程课群方向的专业课设置。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针对当前社会需求以及桥梁工程学科发展的需求进行透彻分析,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本科生培养计划做适当调整,对本科生教学的课程进行完善,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在2009年2月20日、26日和3月3日分别召开讨论会和教授沙龙专题讨论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课群方向)专业课设置调整。经过再三讨论决定,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任选课部分增加“桥梁施工与养护”、“桥梁工程发展与展望”和“轨道交通桥梁”三项内容,相应取消了“桥梁抗震与抗风”“、桥梁电算”和“箱梁分析”三项可选内容;在实践环节将“简支梁桥课程设计”、“连续梁桥课程设计”、“拱桥课程设计”和“墩台与基础大作业”四项内容穿插在“大跨度混凝土桥梁课程设计”和“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设计”中。
2.所有课程开设小班教学。在专业课总学分和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鉴于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课群方向)学生人数已达80人左右,满足开设两个平行班的基本条件,因此,拟将所有专业课限选课由原来的一个班,修订为平行开设两个班。
课题项目:本文是“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金项目[编号:20090301]结题论文和河北省精品课程《桥梁墩台与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张彦玲(1973―),女,河北吴桥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张德莹(1975―),男,河北饶阳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桥梁结构分析;
张志国(1971―),男,河北秦皇岛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殷春足(1968―),女,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是前沿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社会高级科技人才最强劲的后备力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映了一个国家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设置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在培养计划的前1~2年一般都首先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然后才进入实质性的论文研究阶段。当前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学位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专业课程则是在学位课程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学科领域所开设的集中在某一研究方向的学习课程。
课程建设的基础首先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大纲建设,这是组织课程教学和选编教材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教学要求。在国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尤其是教材建设远比我们更系统、规范和完善。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研究学位课程的教材建设相对比较成熟,但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出现教材建设滞后的情况。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的尚无课程教学大纲,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完善。各个学校相对封闭,比如一些名牌大学采取分专题多位教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模式,主要以讲义形式授课,或指定几本参考教材;也有的是以辅导方式授课,布置参考书自学;较多的是一位老师以讲稿形式授课。可见,缺少教材以及没有规范的教学内容致使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从加强研究生教学合理的要求出发,凡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都应当逐步制订一套适合研究生教学特点的教学大纲,以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规范等,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则更应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而为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应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培养,加强知识体系构建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使专业基础课程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发挥其连接基础学习和论文研究的纽带作用。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达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体现创新能力要求”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其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根据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建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设定原则
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首先应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根据研究生的教育特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应确定为:学习并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为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课程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思路,训练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科学问题的研究范例和教师的人文魅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作风。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设定原则为:
1.应有利于研究生完成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研究的转变
专业基础课程应当是研究生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选择既能够与研究生在本科期间的基础理论知识相衔接,又能够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在内容上更深,范围上更广,并且有一定系统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使研究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就基本上能够顺利开展本专业的相关研究。
2.应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相对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在研究生的培养与授课过程中,都应着重其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能够保证在本研究领域具有比较广泛的受众面,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个研究方向,应当与专业应用研究课程有所区别。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应该能够拓宽研究生在本研究领域内的视野,使思维更开阔,并且可以采用同一研究领域内其他研究方向的常用方法解决本研究方向的科学问题,便于启发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二)通过大量调研和实际教学的反馈,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原则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应该从研究生教育目的出发,针对本专业研究生特点而选择。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应当在课程内容上既能与宽泛的基础知识相衔接,又能作为专业应用研究的前期基础。使学生能够顺利、自然地完成从单纯的知识储备到科研实践的过渡。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充分反映出本专业领域对科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不但要有本研究领域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本着科研研究的思路以专题形式向学生渗透某一科学问题的全过程研究,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结果和结论。使学生在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建立起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
2.应涉及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
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应充分引用本研究领域的重要信息,包括在本领域的权威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学科领军人物的著作和本领域的必读书目等等,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能够获得更加深入和专业的阅读材料。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在完整讲述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还应该给学生指出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为例,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基本原理与工程规范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对规范理解得更深入,了解当前各国规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当前规范的不足之处,指出本领域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三)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课程效果的重要环节。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①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②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对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以这两个基本要求为原则,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既能考察研究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其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工作的实践能力。
目前经常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
(开卷或闭卷)、口试、专题报告、课堂讨论、大作业或论文等形式。笔试是最传统的考核手段,对于研究生课程而言,由于主要考查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故应以开卷考试为主。这种方法客观、容易操作和实施,但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科研实际能力;口试方法灵活,能直接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但当学生较多时操作不便;专题报告和课后论文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本研究领域内的某一研究方法,针对专题从查阅资料开始,进行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的完整汇报,并针对简单的问题能自行解决,得到初步结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面接触整个科研过程,能充分反映其科研实践能力,但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反映不够;课堂讨论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无法准确给出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因此上述各种考核方法各有利弊,单一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而言均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不但要重视最终考核方式的一次性结果,同时重视课程的过程,应将上述各种考核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专业基础课程不同于应用研究课程,因此对专业知识的笔试是必需的,但应以开卷为主,而且笔试成绩不能作为最终评定的唯一成绩。应同时结合专题报告或专题论文,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因此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应更多地采用笔试+专题报告+平时作业成绩的形式,笔试在课程完成后进行,专题报告在课程中间穿行,要求学生制作PPT,每堂课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汇报,最终的考试成绩进行各项加权平均。这样既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对其科研实践能力进行了考察。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方式的实践探讨
基于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涵盖量大的特点,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清晰完整地向学生传达这些信息,就必须采取适合研究生本身和研究生专业课程特点的讲授方式,体现经典理论和现代方法手段的结合,将理论和规范结合,依托课程教学实现育人目标。
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课程中注重掌握基本理论,注重“知其然”,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则更注重这些基本理论的发展背景和深层含义,注重“知其所以然”。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更注重启发式,在课程上多采用提问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研究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课程讲授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对结构工程专业中适于通过图形、图片、声音和视频展示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授,对原理性、基础性和需要推导的问题应结合板书进行讲授。
(二)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针对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述这些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来龙去脉,包括问题起源、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等等。在教学中开展讨论课,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列出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爱好自由选择,从查阅文献考试,全面总结其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并制作成PPT在课上进行汇报,这种教学实践可使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结合课程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依托教师及其科研小组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和试验研究,将其中涉及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并让学生对项目实施方案和试验方案进行讨论,让学生尽量参与项目的实施,在科研实践中锻炼能力。
三、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
教材建设是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对于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必须至少有一种以上基本教材、讲义或主要参考书,并指定必读文献书目,以保证学习质量。因此,应组织力量编写供研究生使用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为: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将理论知识和规范基础相结合,体现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问题,突出思维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
本文依托“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完成,课题组在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前期调研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完成了《钢结构理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已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材内容在结构上分理论篇和专题研究篇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钢结构基本原理理论,编写时在内容上注重了结构工程专业领域内各研究方向均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了广度和深度并重;第二部分为钢结构研究专题,注重了专题内容的前沿性和热点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的一整套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并进行了规范比较研究,体现基础理论和前沿工作的融合,起到了更好的指导性作用。
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注重了本专业领域内通识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及国内外不同规范的对比;另一方面,对钢结构科研领域内的研究热点问题,以研究专题的形式,以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框架向学生进行了讲授,同时结合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课题试验,着重培养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教材语言上力求简练通俗,很好地实践了构建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增加,能源也出现了短缺的问题,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显得更加的严重。因此,合理的利用雨水资源,能缓解水资源的短缺情况,保护生态水资源。笔者通过对水资源的分类研究,探讨雨水资源在回收利用期间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为后期在制作雨水回用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雨水回用系统分类
雨水回用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雨水回用的系统主要有集蓄回用、回渗土壤和涵养利用三种。集蓄回用就是将雨水直接利用的一种方式,雨水在经过管网收集和弃流之后,使用蓄水构建筑物储存起来,通过净化处理之后进行回用的方式。这种回用的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的对雨水进行排放,一方面可以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也能起到节能的作用。回渗土壤就是雨水通过渗透的作用,深入到地表中,补充土壤中的水资源。使得雨水直接的被土壤所吸收。回补土壤的水分大部分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一部分回补地下水或天然河道,水资源得到自然循环。涵养利用就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中主要包括雨水资源的回渗、重新利用等,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二、影响因素
(一)降雨量的多少
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雨水回用系统的设计。但是要计算降雨量,就需要某地区近十年的降雨量情况,如果降雨量的资料缺乏的时候,就可以参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在资料中,明确的规定了当年降雨量大于400毫米的时候,就适合对雨水进行重新回收和利用。事实上,降雨量的分布是人为对已经发生的降雨量进行气象和水文上分析的结果,因此设计人员只能根据推导出的年均降雨量进行分析。
(二)雨水的水质问题
降水是指降落在任何地方的雨水,广义上可以理解为雨水的自行重新吸收的过程。雨水作为直接供给的部分可以分为建筑物的屋面和场地两部分。一般情况下,屋面的雨水相对比较干净,而且雨水水质中的成分也比较简单;而场地的雨水成分比较复杂,里面包含的化学成分也较多。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雨水的水质中主要含有的污染指标有BOD5、CODcr、TP和重金属及石油类物质等,此外,水中的溶解氧、浑浊程度和PH值也是需要关注的。浑浊度是一个最直观的污染,有时候眼睛也能看得见。
1.房屋雨水
屋面雨水的水质主要受大气质量和屋面的清洁程度两大因素的影响。大气的质量和整个城市的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屋面本身存在没有绿化屋面和绿化屋面两种。在采取无绿化屋面时,屋面有少量的灰尘及漂浮物,导致雨水水质较差,此时的雨水应该选择弃流。当采用了绿化屋面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屋顶绿化的设计方案具体确定雨水是否要弃流。
2.场地雨水
场地雨水的水质成分很复杂,水质也收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设计人员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一般情况下,最直接的方法是对初期的雨水选择弃流,当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在进行回收。
(三)初期雨水弃流的方式
对初期雨水进行控制常用的方法是设置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对每场雨只对屋面实施2毫米的弃流处理。由于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吸收了空气中大量的污染物,使得其污染更加严重。雨水径流有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污染物集中在初期的数毫米雨量中,所以在进行雨水回收的时候必须要经过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在初期弃流装置之前一直采用的是容积法弃流方式和管道法弃流方式。
1.容积法弃流方式
容积法气流方式就是通过在雨水管或雨水汇集口处按照所需弃流的雨水量设计弃流池,一般采用的是混凝土现浇的方式。这种弃流的方式主要是根据雨水的径流和雨水的冲刷规律来决定弃流量。
2.管道法弃流方式
管道法弃流方式就是在雨水检查井之间设立连接上下水井的两根连通管,在两个连通管入口处设置手动或电动阀门进行切换。在进行控制的时候要根据雨水的流量和水质来进行判定。由于在整个降雨的过程中,初期的水质和流量都相对较差。因此,在进行初期水质较差而且流量小的雨水的时候,可以通过该管道排放,超过该管道的排放能力的时候可以采取雨水回收装置。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能够自动弃流,但是在弃流的过程中弃流量很难以控制。
3.机械式弃流方式
机械式弃流装置主要是安装在雨水的后期汇水管上,处理面积比较大的屋面。机械式弃流装置主要可以分为旋流分离式和自动翻板式两种。旋流分离式在进行初期雨水弃流的设备主要是将雨水管道收集的雨水沿切线方向流入旋流筛网,筛网是由合金材料组成的。这种装置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控制筛网的目数来控制雨水的弃流量。
自动翻板式初雨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自动翻转的翻版进行弃流。在没有雨水的时候,翻板就处在弃流管的位置,降雨量增多的时候,初期的雨水再沿着翻板从弃流管中排放出去。
(四)雨水的处理工艺
1.物理处理的方法
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的就是分离的方法。
图一:设置筛网过滤器的雨水净化系统
图二:设施旋流分离器的雨水净化系统
上图中的两个设计工艺都是使用物理处理的工艺。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水中的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但是由于旋流分离器的运行需要借助电力,因此这两个工艺的处理成本太高。目前,我国还在逐渐的对筛网过滤器进行研究和改进,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离心和重力作用下进行净化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流出大于筛网的颗粒,同时也能拦截小于筛网的颗粒,提高了水的净化质量。
2.物化处理工艺
含氮和磷浓度相对较高的初期雨水在进行物化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两级药剂混凝沉淀的方法。一级沉淀投加磷酸钠、碱和硫酸镁;二级沉淀投加碱和硫酸铝。
图三:物化处理的流程过程
3.人工湿地处理的系统
人工湿地处理就是使用人工建造的方法有效的控制雨水水质。和沼泽基本类似的地貌,建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坡度的洼地中,填料床是由填料和土壤混合组成,雨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也可以在床体的表面流动,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能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对雨水进行处理。人工湿地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的清除水中的BOD和COD成分。但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运行之后,需要更换低层的填料。
4.土壤过滤系统
土壤过滤系统是指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土壤过滤对于营养盐和重金属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经过上述的处理方法可以得出,处理工艺的选择与雨水本身的水量、水质以及回用目的息息相关。设计人员必须针对不同的雨水水质以及地区特点选择正确的处理工艺。
结束语
通过文中对雨水回用系统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分析可以得出,雨水回用系统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综合按照各个设计的理念和设计的影响因素出发,了解各个影响因素,同时也要综合了解每一个设计工艺的优缺点,处理好在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结合本地的实际,设计出适合的工艺和系统,全面保证水资源的充分重复利用。
唐玉霖(1977-),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
摘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文章从教学思想、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课程的改革措施与尝试,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水工艺设备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82;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59-03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实施这一计划,促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随着中国当前环境治理的需要和水处理技术的进步,以及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水排水专业开始由传统的土木工程型发展模式转化为以工艺技术和设备装备为核心的工业化过程型与工程构筑物共存的发展模式。随着特定的工艺、设备高度集成技术和工艺流程在水工业的建设、发展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某些处理工艺过程已经可以完全转变为设备型,技术设备和器材所占的投资比例也明显上升,水工艺工程不断向设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趋势。
在2003年4月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中,将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列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2],由于卓越
计划旨在促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因此,其教材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文章通过对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在新的机遇下如何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推动教学思想改革
水工艺设备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到材料、机械和力学等基础知识。该课程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众多高效能、低消耗和专业化设备不断涌现,以及大量通用设备的国际化,要求教师只有
在扩展专业知识的同时,紧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使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国际接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前提是拥有一批卓越的大学教师,所谓的“卓越”就是成功地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这些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不断地推动教学思想改革,将教学思想的核心从教师需要做什么转变到学生需要学什么上来,创造一个学生可以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于当前大学教师基本是从大学或研究所到大学,自身缺乏工程能力的培养经历,因此,卓越计划首先要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从要求教师通过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到进行校企联合工程项目合作研究,让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能够具备更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拥有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前提,推动教学思想改革是实现卓越计划的保证。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水处理技术、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及水工业设施建设中成套专用设备和检测、控制仪器仪表投资比例的逐渐提高,水工业设备、器材和仪器仪表与工程要求之间的差距已显现出来。水工艺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作为提高水处理效率、保证水质处理效果、节省运行费用、减轻劳动强度的关键。装备水平成为水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水工艺设备技术的迅速发展,现有教材部分内容出现滞后,需要教师查阅资料,并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以
缩小授课内容与实践技术的差距。
根据同济大学、建筑工业与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的同类教材,工艺水设备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上[3-5]主要有三部分:设备材料、制造与防护基础,水工艺常见设备,水处理工艺新设备。根据课程内容而言,每部分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材料选择、腐蚀防护、设备与机械制造及容器设计来自不同基础学科,内容表面看似独立但内在联系紧密,学生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造成理解困难。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渗透在水处理设备课程中介绍,形成一个有机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水处理工艺通用和专用设备介绍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对专用设备的关注往往忽略了对通用设备的了解。各种专用设备的特性及通用设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授课的重点。仅仅关注教材内容,将限制学生对国内外众多不断涌现的高效能、低消耗和专业化水工艺设备的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了解水工艺新设备,并通过实践环节真正体会与理解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改革
(一)教学手段革新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成长轨迹,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水工艺设备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比较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课程。该课程
理论基础采用板书演绎推理外,其余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色俱全、动静结合。其中涉及和水处理工艺结合的设备可以做成动画,加上声音效果和动态流程分析易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尝试让学生以自己对新型水工艺设备的调查与思考制作多媒体,然后
对全班学生讲述,并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发动全班学生分析与讨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方式革新的关键。
(二)双语教学尝试
当前水工艺与环保设备越来越国际化,众多的国际品牌走向中国,同时中国制造的设备也开始大量出口。如何提高学生的水工艺设备的专业水平,开展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学生面向未来走向卓越的较好方式[6]。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包括工程技术的需要[6]。针对水工艺设备课程中专用设备的重点内容,如拦污设备、搅拌设备、投药消毒设备、除污排泥设备、曝气设备等进行双语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交流能力,双语教学进展顺利,扩展了学生专业词汇和提高了专业英语交流等能力。
(三)实践能力培养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如何学上,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7],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工程能力培养的开始。首先,教师将常用水处理设备进行分类,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选一种设备进行调查并要求联系至少一家优秀的国内厂家,并分析该产品的特性、主要优势和市场前景等。学生参与热情很高,通过邮件、电话或现场参观等方式得到大量一手资料。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不光了解水工艺设备的基本知识,还了解中国水工艺设备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非常有成就感。其次,介绍并引导学生参加国际和国内水工艺设备展览会。每年上海均举办数场大型水工艺设备博览会,让学生走到展览会现场及时了解最新的水处理设备。最后,双语教学不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可以在展览会上与国外的水工艺设备厂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就同一水工艺设备产品及国内外厂家进行了解与比较,分析在设备的制造、设计和防护等方面的差距。采用“走出去”政策,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开展实践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热情。总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探索研究型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给排水设备的实际应用能力,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改革
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总体把握,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8]。针对设备材料、制造与防护基础部分内容采用专题论述或专题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熟练程度。改变以期末笔试和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形式,采用全体学生公开参与的答辩方式。将全班学生按4人一组自愿分成若干小组,其余组的学生和教师为
答辩委员。在答辩时,各小组首先要陈述所选课题,然后回答答辩委员会所提的问题并作总结,最后提交总结材料。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四、结语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目前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教学的情况分析可知,由于该课程设置时间不长,无论是教材内容和教师自身素质培养,还是教学思路和手段都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教学思想、师资队伍、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环节、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优秀、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2]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金兆丰.环保设备设计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黄廷林.水处理工艺设备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张朝升.给水排水工程设备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胡碧波,阳春,许晓毅.水处理类专业双语课程参与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09-111.
[7] 王宗平,左椒兰,任拥政,等.给水排水工程实践环节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5):132-134.
[8] 曾鸿鹄,成官文,张学洪,等.水工艺与工程新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08(1):29-31.
Teaching mode of base of water processing equipment
TANG Yu-lin, GAO Nai-yun, YU Shui-li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09-04
一、本科教育概述
1.高等工科类专业教育特征。高等工科教育是培养工程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按国际通行规则,工程师按职责范围可分为研究、开发、设计(包括规划)、制造(包括施工)、试验、生产运行、营销、工业管理和教育咨询等多个类别的工程师(如表1)。
交通运输专业属于工科类,主要培养运输工程师。相对专科而言,交通运输本科生要求在校期间更多地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作技能,毕业后能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研究、管理或教学工作。所以,交通运输本科教育最主要目标是培养运输工程师。而专科则以一线生产技能性训练为主,培养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工作。
2.中国高校应用型转型需求。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同质化倾向,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等较为严重问题,生产服务第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乏培养机制。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指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1]。短期来看,突出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2013年高校本科生毕业了699万,但就业率只达到了77.4%。而企业中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短缺比例大致是市场有两个岗位需求,高校中只能提供一个合适的毕业生。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有条件高校转型发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激发改革动力,破除体制束缚。转型高校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地增强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交通运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规格
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交通运输专业,需要突出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打造出独有的“一本二强”的专业特色,即以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专业建设之“本”,重视行业一线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贴近市场需求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人才规格为“一个水平五种能力”,如图1。
1.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水平。对于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须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良好的系统运行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更为重要。
2.具有足够的知识获取能力。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毕业生能掌握各类资料、信息的获取手段;为保持和增强职业能力,会自我检查发展的需求,自觉跟踪本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以适应自我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知识、继续学习。
3.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需求、规划到建设与运营管理,涉及运输问题的建模、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力资源的优化调配问题。建模、运输市场调查、线路及场站设计、初步的行车组织能力和行车安全管理能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解决交通运输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4.具有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这类能力包括: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等。无论是轨道交通项目规划与设计,还是运营生产组织,都具有团队工作特征。
5.初步具备从事工程与社会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是同浙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共建中,要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操培训,在广阔的社会“大学堂”里锻炼自己,增强独立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交通运输正从传统运输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运输方向发展。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意探索,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以下简称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创办于2010年。依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个性、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2]。
1.培养目标。我国各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往往带有交通行业的属性。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是面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根据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熟悉交通运输设备性能,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轨道交通系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运输生产与物流管理理论,具备从事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计、运营指挥与管理及关联物流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事线路和车站规划设计、列车运行组织、企业运营及安全管理、企业客货运营销及物流管理等方面工作。
对照表1,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第1、3类的应用型人才,且第1类(技术实施型)占更大比重。
2.课程体系。根据2012年修订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中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增强服务的改革要求,以及同浙学院培养(图1)“一个水平五种能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规格设想,特将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按课程性质分为政治思想、数理知识、外语、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拓展知识和文体社科板块。
该课程体系主要特c是:(1)注重本科生基本素养的教育。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人的要求而设置。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发展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通识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数理知识、外语、计算机、文体社科等五个板块。其中:政治思想板块。主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合格人才的基石;计算机、外语板块。属于工具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从而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数理知识板块。培养交通运输领域工程人才必备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工程制图类、应用数学类等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拥有基本的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文体社科板块。主要注重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活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满通运输工程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法规知识的要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2)夯实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要求而设置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基本素养与专项技能,为其工作、深造打下坚实基础。鉴于同浙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求职需求,特将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分为三个板块: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知识。专业基础板块。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利用拥有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两个本科专业的优势,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构建上,除了交通运输(本科)规定的交通运输工程导论、土木工程基础(力学)、测量学、线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外,还增列了交通工程基础、交通调查与分析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陆上道路与铁路/轨道交通的学科基础理论,建立科学思维方式。专业核心模块。本板块以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货运组织与技术和站场规划设计课程为基本,以运输规划与运输经济学为引领,配置运输项目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旅客运输、运输市场营销、高速铁路运输、国际货物运输等选修课以及与核心专业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领域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交通运输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拓展板块。根据当前同浙学院分层化教学改革要求和扩展学生就业面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专业拓展板块上设计了三个层面:鼓励创业。配合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学生创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延展物流。
3.实践教学。交通运输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交通社会调查、课外研学、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等。(1)课程设计。为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共开设6门课程的8个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其中15级新增课程设计已在13级学生的课程教学中开展试行,初具成效。所有新增课程设计将继续在14、15级学生的培养中试行。
(2)课外研学。课外研学属于自主选择型实践教学课程,共2学分。实践内容形式不限,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专业讲座、自主实验、撰写专业论文、自主创业、专业证书认证、学科竞赛、专业兴趣小组活动、专业自主社会实践、优秀社团活动等。在校四年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时间和实践方式,在完成约定的实践内容并通过规定的考核后,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通过课外研学的学习和锻炼,考查学生自入学以来,在思想道德水准、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效果,从而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通过课外研学,要求学生达到如下一项或多项能力的锻炼:专业讲座。通过聆听专业讲座,撰写体会小论文,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专业学习的激情;自主实验。利用校内外实验平台,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完成实验项目,锻炼实验研究能力;科技论文写作。针对某一具体交通问题,自主拟定研究大纲、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选择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模或计算机程序开发,并且撰写专题论文;创业训练。参与创业学院的实践项目、实习实训,依托创业项目,初步得到创业能力上的历练;专业证书。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证书培训与考核,得到专项职业训练;学科竞赛。参加学校(系)组织的专业学科竞赛,拓宽专业视野,得到团队合作完成项目的训练;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参与专业兴趣小组活动,按期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研究任务,了解从事科研项目的基本程序与要求;专业自主实习。由学校安排或自主联系,利用暑假参加专业相关企业的业务岗位实习或见习,提前积累社会实践的经验;社团活动。参与学校(系)组织的社团活动(包括志愿者活动),陶冶个人情操,提升道德水平。累计达到一定的时数或取得优良评比成绩。(3)交通社会调研。交通社会调研是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经专业教师的指导,由学生自选择调研主题的实践教学环节,共3学分。调研的内容可包括:铁路客运站(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枢纽)、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静态(停车)交通、城市慢行(非机动车)交通、地方交通规划与实践等。学生可通过个人或组队的形式参与调研、分析数据、完成报告,最终通过成绩评定获得该项实践学分。
四、培养方案实施设想
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是以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为核心,面向道路、物流的工科专业。因此,分层化培养方案应在不丢失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四年的培养时间,既培养大学本科生应具备的素养,又为毕业生的就业或考研深造竞争创造条件。设想如下:
1.所有理论教学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年内完成。鉴于当前我国校园招聘大多提前0.5―1年内开始。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应聘、“双向选择”的机会,提前结束理论课堂教学,剩余时间为实践类机动时间。
2.培养方案柔性化。遵循就业导向原则,根据用人市场的需求变化,留出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的空间。大四(上)学期仅安排专业选修课程,并且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方式,一边完成校内必要课程教学任务,一边间歇式到专业相近的企业接受培训或实习。在不违反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可用在企业培训、实习后取得合格的课程或项目,冲抵在校同类(相近)课程或实践环节的学分。可调整的校内教学任务有:专业选修课(8学分);课外研学(2学分);交通社会调研(3学分)。
3.引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大学是专业人才的孵化园。该模式是重视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源头培养。利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特色专业教材,适当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在校企战略合作的基础上,实行“3+1”的定向培养模式,校企之间结成战略合作联盟,企业对在校三年级大学生进行甄选,签订三方协议。人数较多时,可单独编班,开展“定专业、定去向”培养。对于这类学生可另外制定一套大四学生的培养方案,与企业共拟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培养方式等,将企业培训的教育h节与定岗实习技能训练纳入学校正规的学分考核。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ZHOU Li-xin,YAO Meng-jia,JIANG Li,CHAI Xi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