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196-01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属渭北黄土台塬区。境内山、川、塬俱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旱腰带洪积扇粮果区、中部川塬粮辣菜区、南部阶地粮油区三个区域。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和娄土。版图面积1179平方公里,78万亩耕地,粮食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种植面积93万亩。是全国优质粮生产基地和优质苹果生产大县之一。
一、基本情况
在项目工作实施前由于投入不足,检测手段落后,技术队伍不专,加之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培训不够到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而不广。农民大多沿用传统的“小麦底肥一炮轰”、“玉米苗期饱施氮”施肥方法,过量施用氮、磷,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全县年化肥施用量达15万吨,肥料利用率一直在30%以下徘徊。
2007年,我县被部、省确定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新建县。经过几年来的扎实工作,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0.1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80.7万亩;配方施肥建议卡和配方施肥到位率达到94%,入户率达到93%;全县肥料利用率从2007年的30.1%提高到2013年的36%,增长5.9个百分点;建立乡镇农户施肥长期监测点51个;建立了5个国家级施肥监测点。
二、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1.查清了土壤养分状况,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通过62个地力检测点、124个田间试验和39064个样次化验分析,获得了凤翔县山川塬不同地区,小麦、玉米、苹果三种作物,高、中、低不同肥力土壤养分和农民施肥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数据。形成田间试验报告48份,调查报告12篇,建立施肥指标体系3个,制作土壤养分布点图3个,精密度控制图15个,撰写培训教材、技术论文50余篇。在全县形成了以测土配方、取土化验、制定配方、验证配方、企业化生产、定向配送、入户指导为模式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2.创新了工作机制,建立了推广服务网络。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势,整合人力、技术、设备资源,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专家指导、农技、水利、气象通力合作的组织机制和以县农技中心牵头,中心土肥站具体实施、乡镇农技站、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配肥供应销售网络。采取“1带20”模式,组织100个技术指导员每人包抓1个项目实施村的20个农户。以中心培肥站为载体,以17个乡镇农技站为依托,建立了推广服务网络。统一做到了技术要领、测土配方公示上墙,宣传动员群众,提供测、配、产、供、施全程服务,真正实现了技术人员和农户的零对接,做到了示范片到村,配方肥下地,培训班进田,技术指导到户。
3.优化了化验室装备,培养了技术骨干。增加了对化验装备的硬件投入,新增化验仪器设备45台件,特别是GPS定位系统、凤翔县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地力评价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的装备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土肥化验的科技含量,为测土配方技术推广应用常态化创造了条件,使我县土肥化验室的化验项目由5项增加到14项。日化验样次由项目实施前的20样次提高到60样次,实现了植株样与籽粒的检测化验。
4.项目实施效益显著,促进了农民节本增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的促进了农民节本增收。
4.1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效益和节本效益两个方面
4.2社会效益。全县复混肥的施用面积从项目实施前的15%提高到了65%。
4.3生态效益。我县2013年化肥施用量15万吨,较项目实施前的06年减少13.3%,七年累计少施化肥6万吨,增施有机肥768万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项目实施前增加1.2%,不仅培肥了地力,而且减少了过量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1.入户指导,抓点带面。采取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会,每季进行一次测土配方技术培训的方法,聘请省、市专家讲授测土配方技术,由项目专家组进行阶段工作安排部署,总结交流各乡镇项目实施的动态和经验,集中解决技术指导的疑难问题,着力提高技术指导员、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把测土配方技术实施中的具体任务细化量化,与工作报酬、绩效工资、定额补贴挂勾,进一步提高了指导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县农技中心通过审核工作日志,统计取样抓点样次,随机抽查,半年和年终工作考核,加强技术指导员的日常管理,使入户指导达到了每个示范户提取一块地土样、出具一份化验结果,根据目标产量,出具配方,交企业生产,补贴配方肥由技术员直接配送到户,施用到田。
2.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坚持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对项目实施全程的科学管理。一是注重推广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分年度制定了土壤养分精密度控制图,对所有化验数据进行校正,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提出的配方,严格按照县土肥站负责人、中心领导、专家组三级审定,并派员对生产企业的生产配制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对技术指导员反馈的意见,由专家组进行小范围调整,从而确保了配方肥的质量。二是强化监督检查。项目领导小组坚持夏、秋两季,在产前、产中、产后深入实施区村组农户,实地检查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多方配合,狠抓落实。坚持把测土配方技术与高产创建、良种统繁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及实施全县现代化农业发展项目紧密结合。
四、经验与启示
1.坚持以县乡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实行“测、配、产、供、施”系列化配套服务,是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普及的有效途径。
2.坚持科研院校、省、市专家、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横向联合,是解决科研与生产,科研与推广脱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保障。
3.坚持“1带20”模式,创新推广机制,树立典型样板,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五、下一步发展规划
1.明确目标,分步实施。2014年,完善县土肥站技术装备,规范操作规程,实现测土配肥服务大厅正常运行,入户测土配肥与群众取土送检并举,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常态化。
2.创新技术,建立基地。采取租赁农户土地等形式,设立县土肥站直接组织、管理的小麦、玉米、苹果、辣椒、蔬菜等主要作物试验示范基地,顺应土地流转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指导全县主导农产品生产的动态配方。不断提高我县测土配方技术的实施规模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桑涛,张鹏. 太和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成效及主要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08,02:168+17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17-03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类型在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对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产生的[1]。在我国,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培养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2]。目前,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1/3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由于这类高校大多设在地级市,所以又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1]。安徽科技学院于2009年获批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14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内部的实际需要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立足之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3-4]。因此,实践教学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制度不健全、队伍力量不够、基地建设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监控不到位等等[5]。具体表现为: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新教师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现代实用技术,因此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资金和场所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学生不能及时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现场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合理、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执行不到位,实践教学教师也各自为战,无统一的标准,监控与管理较为混乱;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不科学,多数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不能真正放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动性。
2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为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需要,我校种子专业主动出击、全面调研、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种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与实训相结合的“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科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即专业课程实习、专业生产实践、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实训、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课题、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创业课题,个性化拓展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村官、暑期企业营销实战。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规定课内实践教学不少于26周、课外不少于17周,在166个总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占3分,加上课内实验折合的学分,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9.6%。此外,根据种子专业特点,实行农忙学期制(6月下旬至9月底),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战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更突出学生社会活动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执行,并取得实效,我校从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实践教材、实践经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等方面构建了以系统论为支撑,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方案科学、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条件保障得力、运行机制规范、效果评价科学合理的地方用型本科高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3.1 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有章可循 要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制度健全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监控有制度可依。为此,我校在学校层面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与成绩考核评定、课程实习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细则等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学院结合种子专业特点,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补充和细化,从实践课程、实践师资、实践教材、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相关环节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3.2 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但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教师主要来自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生直接过渡到老师,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导师应用型本科高校所要求的“双能型”教师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主要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内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导师,制定指导计划,通过指导,2a内获得“双能型”教师资格。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或利用课余和假期担任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老师,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参加行业、职业培训和相关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技术服务等,通过项目和实战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外引”主要是通过弹性引进或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承担相关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如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营销等实践环节邀请种子企业技术人员或种子管理部门相关专家指导学生,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师的不足或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3 加强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场所需求 实践教学场所一般包括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训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等。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场所存在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校内实践基地管理混乱、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项目的建设改善实验室软硬设施,在原有遗传育种实验室和种子学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了分子育种室、种苗培育室(组织室)、创新实验室,并根据种业岗位群建立了种子检验室、种子加工室、种子发芽室等功能室,实验室面积超600m2以上,仪器设备价值1 000余万元,完全能满足种子专业实践和种子科技创新的室内要求。二是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利用省振兴计划和高水平大学创建专项资金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规范管理,新建种质资源圃、种子生产试验田、微型种子仓库等,并推行校院二级管理,确保校内课程实习有保障。三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皖垦集团、安徽隆平等种业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聘请企业专家在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关键环节全程指导,从而确保校外实习见成效。
3.4 完善教材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地方特色 质量高、操作性强的实践教材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为了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和高水平的特点,学院组织种子专业课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行业、企业及生产一线进行专业调查,了解社会对现代种业人才的真正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能体现地方特色、实用性强、系统规范的种子专业系列实践教材,如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安徽沿淮淮北种植业特点,编制地方性、操作性强的《种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种子生产技术实验指导》《种子加工贮藏实验指导》《种子实践》和《种子实训》等实践教材。
3.5 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实践教学经费 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实践经费得不到保障,使得实践教学停留于纸上,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一是学校每学期划拨实验室易耗品维持费,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二是利用省级振兴计划、高水平大学创建等专项经费,确保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硬件设施建设。三是利用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通过项目驱动,确保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训练等正常运转。四是通过种业企业的横向合作经费,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以上几种渠道,种子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费充足,确保了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开展。
3.6 科学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目前许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或根据实践报告或实物进行评价,缺乏对过程的考核评,导致考核评价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实践过程,很难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准确判断,不仅挫伤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我们根据学校和学院实际,构建了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以及企业、行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评价体系主要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结果(目标)考核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结果只作为评价的参考。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依据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及执行、专业技能大赛指导成绩等方面对实践课教师进行考核。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评价、行业对实践内容及成效的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满意度以及被研究机构采用的评价指标等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
3.7 全程监控,确保实践教W落到实处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不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要通过课程组、教研室和学院讨论后制定执行,避免了实践内容的重复性,保证实践内容的连贯性;二是学院督导组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三是学校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督导,杜绝师生散漫实践教学思想的产生。
4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通过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生的实践技能显著提高。毕业生获得国家级“作物种子繁育员”和“农业技术指导员”的比率达100%,部分学生获得了省级种子检验员资格证书。二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构建“三个环节、三项课题、三大训练、多种大赛的专业实践创新体系”(即“学科带动―项目驱动―教师指导三个环节,大学生创新课题、企业创新课题、科技创新兴趣课题三项课题,暑期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训练田、企业专业实训三大训练,种子检验技能大赛、生物标本制作大赛、农科学子风采展之农科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并以“三进二促一创”(即“应用性研究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学生毕业论文,科研促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开展,通过科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为途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90%以上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践,近3a来,学生参与申报专利的达20余人次,学生参与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三是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2012-2014届种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4%、98.6%和100%,学院多次获校就业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连续3a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四是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从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种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90.1%的单位认为专业基础扎实;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中,选择“很强”、“强”的分别占到93.8%、95.1%和92.6%;毕业生能“完全适应”或“基本适应”工作岗位要求,58.0%的毕业生获得过销售冠军、优秀员工、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新闻奖等单位、县级、省级奖励;在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的调研结果中,超过98.5%的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或“满意”,毕业生技能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达到74.1%以上,29.6%的单位指出,种子专业社会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6.
[2]王良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0-13.
[3]金晶,陈斌,臧靖.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2(12):27-28.
[4]王丽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7):13-14.
1)农业研发体系,包括科研机构、实验室、测试基地、技术开发中心等;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包括完善的公益性的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教育和培训机构;
3)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包括把农业科技信息入户的政府层面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连接市场和农户的中介协会和龙头企业;
4)科技投入体系,主要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资金投入。当前制约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因素:首先,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量少质低,并且转化率不高,科技与生产脱节的现象,许多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论文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为经费而科研”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次,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数量少,尤其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第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难以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相关服务的展开;第四,目前我国农民较低的科技需求和意识严重制约农业实用科技成果转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第五,体制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这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及其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对农业科研院所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和流动。
2邢台市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框架
2.1构建市域农业创新推广体系,支撑新农村建设
2.1.1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主体,借助国家和省科研院所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并对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及推广单位进行建设,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农业科技开发,鼓励企业以购买成果、专利、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从事农业科技开发与产业化工作,促进多主体、多层次、分工有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农产品加工增值、动植物疫病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2.1.2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重组农技推广队伍,优化知识结构,逐步构建起以国有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结合,引导科技型农业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吸纳和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1.3构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加强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涉农企业为依托,以对农民进行终身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抓手,围绕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目标,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
2.1.4构建农业科技信息体系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探索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
2.1.5构建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设立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项目,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合理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发生的有关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和补贴。
2.2提升品牌农业科技内涵,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2.1农业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采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开展单倍体育种等技术研究,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重点选育高产、节水、抗逆、优质粮食新品种和高产、优质、抗病虫棉花新品种;优质、抗病、专用干鲜果品和蔬菜新品种;加强主要畜禽水产新品种引进、改良和选育技术研究。
2.2.2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示范
种植业,开展不同类型区农作物节水丰产高效和产后减损增效、农作物高产高效种植与增值转化技术研究,加强枸杞、金银花、名优花卉等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发展特色种植业。蔬菜业,开展工厂化育苗、设施结构优化、高效栽培、生产过程和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推动蔬菜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果品业,开展品种改良、省力化栽培、生产环境监测控制、采后储运技术研究,发展壮大核桃、苹果、板栗等优势果品业。养殖业,开展标准化集约化健康养殖、重大疾病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新型饲料研究,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推动畜禽水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2.2.3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围绕主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及产业化,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食品加工、贮运保鲜、在线快速检测和质量安全追溯控制、标准化技术和设备研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农业品牌产品。
2.3依靠科技培育特色农业,打造区域特色经济
促进特色产业大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以龙头带产业,打造龙头企业进而推动“一县一业一园”、“一乡一品”科技富民强县富民工程。不断推进以邢台县、内丘为中心的“A”级绿色苹果生产基地、以邢台县“A”级绿色板栗生产基地、以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为中心的“A”级薄皮核桃产业带、以巨鹿县金银花、枸杞等为主的中草药生产基地、以南和为中心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宁晋为中心的食用菌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延长产业链条。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要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上档升级。
2.4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集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4.1组织农业科研攻关
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特别是在优质专用小麦、高产多抗玉米、杂交抗虫棉、优质蔬菜、大枣、薄皮核桃等方面取得突破;在猪、牛、羊、禽和水产等优质种培育上取得明显进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控。在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关键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以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等技术开发方面,引进、开发一批生物农药、新型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新产品。围绕提高肉蛋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开展畜牧水产优良专用品种选育、疫病综合防治、畜产品防腐保鲜、新型安全饲料、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等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开展深加工技术开发,提高生物胶、饲料等加工产品科技水平,促进食品加工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面向市场,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为中心,研制开发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新技术、新设备和包装新材料。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在继续保持我市名牌农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一批具有邢台特色的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小麦、优质棉花、干鲜果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名牌”农产品。把我市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做强做大。譬如平乡、隆尧县的辣椒,宁晋、新河县的食用菌,威县的“三白”西瓜等。在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水安全高效利用及雨水收集等节水与节约农业关键技术方面,开展开发研究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与地力培育。突破能源作物品种引进、能源作物资源开发转化、秸秆类原料沼气发酵利用等关键技术,带动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
2.4.2开展核心技术集成示范
围绕现代农业的产业需求,以农产品生产和开发为主线,进行技术熟化、转化和集成,延伸农业产业链,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强粮田优质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产潜力土地的地力水平和生产条件,确定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及技术配套开发。通过品种选择、水肥调控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促进粮食的稳产、增产。加强现代畜牧养殖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在生猪、蛋鸡、奶牛、水产等主要畜产品优势产区或养殖小区规划布局饲(草)料保障、疫病防治、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和示范。建设一批畜禽现代养殖技术小区示范样板。加强设施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主要针对蔬菜、花卉、水果等不同设施农作物不同区域、不同种类农产品生产需要,以设施农业可持续生产技术为核心,将新型覆盖材料、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设施专用作物商品化育苗、无公害高效栽培、设施土壤障碍控制与改良以及设施环境控制技术等进行组装集成和示范。加强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围绕新农村建设对科技工作的需求,强化农村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农村科技型企业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集成开发一批特色产业生产开发规范化技术体系,转化应用一批成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贡献率、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生物质利用率较大幅度提高。
2.5创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2.5.1通过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长方式
转变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效、高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先进农机具应用、节本增效、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现技术更新。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和手段。同时,依法稳定和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政府兴办和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2.5.2实施“科技落户”工程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难题农村技术指导员要直接到户,把科学知识直接送到农村,把技术和生产品种直接送到农户。市科技局要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科技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推广,不是一阵风似的做,要采取跟踪式的服务,选定一个村、一个乡,进行生产规划,是一整套的全年跟踪的服务,并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实现科技入户。
2.5.3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科技推广的实效性
要根据农民需求,将成熟的单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形成易被农民简便操作的“傻瓜式”技术,向农民展示并传播。要建立一批承载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的基地为农民提供可看、可学、可选的平台,从而加速先进实用技术与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要组织一支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专家队伍,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接受咨询,实现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让农民逐步掌握农业科学种田技术。
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环保型农业
2.6.1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
2.6.2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生产环境污染
一些新的生产资料在农村生产应用,使土壤遭受到严重污染,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白色污染,进入农业生产中的白色塑料在土壤中分解的时间可能需要一百年,这种资料的不断使用,造成了农田塑料残渣大量的积累。这极大的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要采取技术使塑料成为生物可降解的塑料,这样才能使土力得到改善和恢复。研究推广施肥新技术,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提高农业产量。要开发和推广环保型农药和生物除虫技术,减少对农村自然环境破坏,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6.3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废物循环再利用
我市是畜禽大市,每年有大量废弃物,同时每年农业生产还会产生大量作物秸秆,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可以说是宝贵的有机肥资源。要引进和研发利用微生物将畜禽粪便、作物秸等废弃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的相关技术,这样生产的肥料不但能改良土壤而且还可以防治土传病害。利用我市丰富的养殖资源,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如利用小规模的鸡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建供家庭日常生活使用或供蔬菜大棚的能源消耗沼气厂。大型成规模养殖场通过沼气产业化,实行规模生产沼气罐装,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又可以当作肥料用于农田,形成闭合的循环。
2.7创新和推广民生科技,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2.7.1医疗卫生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大疾病防治,围绕重大慢性病、重大传染病、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出生缺陷及遗传病等领域,开展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研究,提升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水平。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开展避孕节育新技术、妊娠和生殖检测技术、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研究,提高人口素质。公共卫生,围绕食品、药品、环境安全等公共卫生领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公共卫生服务平台研究,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7.2生活环境治理研究与应用
针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等问题,以农村为平台,统筹城镇建设科技与农村科技的发展,推进农村技术研发和应用。要积极开发和应用以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以节水节地节能、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为重点的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绿色节能建材、特色化民居、住宅开发建设标准为重点的农村住宅建设技术、以农村社区规划和设计、道路建设和社区建设配套设施为重点的规划与建设技术,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8培养农村科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2.8.1加强培训、实施农业科技传播工程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以及农民企业家等培训对象,围绕各地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增加农业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的内容,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建立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传播站和12396星火科技服务热线。
2.8.2完善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
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大农业科技专项等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县域产业特点,合理选派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兴办合办科技企业、科技服务组织,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帮助培育科技示范户。
2.9立足邢台地理特点,发展山区农业科技,促进山区综合开发
2.9.1加大对山区扶贫开发支持力度
要建立生态功能区经济转型基金,用于支持山区进行产业的生态化改造、生态型产业开发;要设立山区经济技术开发支农专项资金,调动科技人员进山的积极性;加大山区创业奖的力度,鼓励各类人员参加山区的开发建设。建立生态工程长效管理体制和机制,将生态建设延伸到生态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领域。
2.9.2加大对果品提质增效力度
利用山区果品资源“种类多、潜力大”的特点,重点开发核桃、酸枣、甜柿、桃、杏等小杂果,将小品种做成大品种。采用推广提质增效技术,对传统优势品种进行改造,通过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栽培、个性化功能食品培育、早中晚熟市场化果品开发;利用现代高技术果品深加工,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延长产业链,深度拓展果品生产的发展空间。
2.9.3加大山区农业生产的科研开发与应用
要积极研发稀缺果品资源的功能开发与规模化生产技术,构建果品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和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开发设施农业与高价值农产品生产技术、错季菜生产技术、果树生态需水与干果经济林结构节水技术、水———肥———能———体化管理与水肥耦合技术、雨水资源利用与工程———生物———化学综合节水技术,实现农业发展与山区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加大生产环节关键安全技术研究与突破,推广应用病虫害与天敌的拮抗机制及生态防治技术、生物制剂和生物农药研发技术,绿色生态环境控制技术、农产品产后储运保鲜与加工技术,完善果品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要加大对生态养殖技术、优种鸡兔引种与健康养殖技术、药材主要有效成分提取与无公害加工技术、多功能营养食品开发技术、耐储藏果树新品种培育技术、适宜机械化采收与加工品种的创制技术、果品产后储运保鲜与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山区农业的科学发展水平。
3邢台市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3.1制定促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
3.1.1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在人员编制、高级职称职数等方面适当放宽政策,给予充分的用人自。设立农业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改善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
3.1.2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确保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向农业科技倾斜
支持和改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条件建设。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尤其对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实验室正常维护、种质资源保护、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确立申请国家省级专项资金良种培育及转化科研单位技术性收入减免政策,支持补贴科技龙头企业认定。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为配套,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的企业。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成本。继续支持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项目、农业科技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项目,以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支持资金。
3.2创新推动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机制
3.2.1完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确立农业科研单位社会纯公益性性质的定位
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服务的对象是“三农”,体现的是社会效益,投入必然是要以政府为主。同时要发挥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完善企业实施涉农科技计划和相关科技计划课题的配套投入制度,引导企业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主体,企业是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农民是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完善现有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机制。要保障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增长与政府财政收入同比例增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的经费,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要完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方向选择,真正使资金流向“三农”真正需要的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增加投入改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条件,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3.2.2突破体制局限,逐步形成科研推广一体化的科技支撑体系
1)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整合农、林、牧、渔、农机科技资源和力量。打破部门利益,建立大农类综合性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实行市政府直接管理,建立市科委、发改委、教委、财政局、农口各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多部门协作机制,增强综合创新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