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家校合作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校档案是学校办学历史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等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是彰显和维护学校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因此,各类学校必须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让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成长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和作用。笔者认为,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下。
一、深化认识,高度重视
学校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思想文化的圣地。学校的自身形象、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学校先进人物榜样力量的延绵不断地传承,学校档案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为此,学校领导要从讲政治中的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高度,以身垂范,组织学习,广为宣传,并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中,努力让全体教职工增强建档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和维护学校档案工作的良好风气。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逐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学校领导要牵头负责,根据本校校情,针对学校档案的收集整理、有效管理、合理利用等环节,认真制定和落实各项制度,如《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室管理制度》、《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资料收集员工作职责》、《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制度,并责成学校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和指导资料的收集、分析、筛选、整理、立卷、归档等建档工作。同时要求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负责本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做到职责明确,整理有序,归档及时,确保学校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精通业务,爱岗敬业
要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仅要有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知识广、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档案管理人员,而且要求他们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办公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档案管理员,各处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档案资料收集员,办公室与各处室形成工作网络辐射,齐抓共管,团结协作,保证学校各种档案资料整理的齐全、完整和及时。对于年轻、熟悉计算机操作且热中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教师要选拔重用,并逐步培养成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骨干。此外,对档案管理人员要适时进行培训学习,让他们的思想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与时俱进。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档案管理队伍,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绩立功,尽快成长为档案管理的行家里手,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设施齐备,操作规范
要搞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设备设施建设尤为关键。学校一定要把档案设备设施建设作为校园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校规模和经济状况设置档案管理办公室、档案借阅室、库房以及管理过程中所需的防盗、防潮、防霉、防蛀、防火(消防)、调温和通风等设施,尽可能做到“三室分开”,即档案库房、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档案借阅室分开,至少要做到档案库房独立。对于音像、实物、电子材料等特殊而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要设立专门库房,确保它们的保存质量。此外,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象机等设施已是当今社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备的工作工具。
在具体操作中,档案室对已收集回来的各种档案资料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按学校档案保管的规定,对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送回的档案资料整理立卷,然后登记入库。(2)档案室要定期全面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分管领导,确保档案安全。(3)重视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归档时,还应归档相同的纸质文件,即“双套归档制”。要求归档的电子文件做到:一是齐全完整;二是真实有效;三是格式规范;四是一式两(三)套;五是经过整理,要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4)认真做好档案统计、补充、销毁等工作。
五、挖掘潜能,保障服务
学校档案管理的初衷和归宿是它的服务价值,利用它来正确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切不可流于形式,整理一些毫无价值的劣质档案,也不能将大批优质档案资料尘封在档案库中。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职工用档意识的培养,让大家认识到,正确用档就是在提升自我素质和提高工作效益,就是在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做贡献。其次,为了更好地开发学校档案的服务潜能,必须健全和完善档案的检索工具,如汇编《学校档案检索目录》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通校园网,这样既方便了教职工对所需档案资料的查寻,也为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学校建立了“绿色窗口”。
参考文献: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较好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转化后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有偿家教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我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巩固能利用课堂及课间时间,不失时机的做好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能始终以热爱学生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班主任工作
四、指导青年教师
近几年来,我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指导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进步很快,各方面有所提高2006--2008年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指导他上的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取得成绩
从教11年,我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优质课”评比2007年3月,我在县第六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5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荣获三等奖;2008年12月,我在实小协作区研训活动中
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2月,我在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活动期间,开设了一节研究性观摩课,受到在场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撰写教学论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篇教学设计获省三等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都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5.考核评定2007,2008年我两次被高淳县考核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等次
关键词:家长教师协会;特色;启示
近年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美国作为世界的教育大国,其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历史悠久,经验宝贵。而家长教师协会(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1]作为美国最早的和最大的只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利益服务的、非营利的、广大志愿者组成的正式组织,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的最重要的组织机构。其经验特色之处,对我国的家校合作尤其是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有重要的启示。
一、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
(一)政府积极调控,法律保障日趋完善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两项宗旨:一是家长教育;二是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但这些任务在执行之初并不顺利,因为美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破坏了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中的合作关系。至1970年,美国《初等与中等教育法》修正案在过会获得通过,该法案明确规定:“凡是有联邦政府资助项目的学区应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Parent Advisory Council),以帮助学校设计和实施关心贫困家庭的儿童发展的各种项目,家长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应从学生家长中由选举产生。”[2]此后,《家庭教育权和隐私法》、《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中小学改善修正案》、《儿童保育与发展法案》等相继出台。
(二)协会成员的多元化,协会结构的多层性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是美国唯一一个实行会员参与的儿童教育组织,协会会员由教师、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组成,他们来自全美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遍及全国。在美国,上至州和全国,下至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级别的家长教师协会。其结构好比是一个三级的金字塔,最高的是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中间是州家长教师协会,最基层的是地方家长教师协会,其中,不同级别的家长教师协会又有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美国每所中小学几乎都设有家长教师协会,该校所属学生家长均是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除了州教育局、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之外,家长教师协会是最能影响学校决策的组织啊。
(三)谨记使命,坚守价值标准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作为家校合作的领头羊已经存在一百余年,其意义正如前主席雪莉・依果女士所言:“任何时候,只要儿童的教育、安全、幸福与健康受到威胁,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就会冲到最前线去迎接这些挑战。”[3]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不断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一直谨记其使命,坚守其价值标准。
其使命概括来讲,即协会要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福利和待遇,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准,关心、保护儿童和青少年,为其争取法律保障,使家庭和学校能更紧密的联系,使家长和教师在儿童教育中能更有效的合作。
二、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对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启示
(一)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曾说过:“家长委员会,释放了所有家长对教育的爱、对教育的关注和对教育的支持。对于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他们有着更高的期待,不仅撬动学校教育样式的变革,更能带动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可在现实中,有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或沦为摆设,或成为“收费委员会”,或变异为“家长联谊会”。对于此类问题,我们不胜枚举。
北京某学校家委会成员说:“‘家委会’就是给学校当义工。老师经常会在班里说,谁谁的家长为班里做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大家感谢他。我女儿回来就督促我,你也赶快给班里做点事吧,老师也会表扬我的。于是,我就‘主动’承担起了为女儿班级打印各种材料的任务。”
山东省某家委会成员(幼儿家长)说:“作为家委员的成员,我平时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任务和工作,就是当学校举行一些活动或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我们这些家委会成员就需要到学校帮助维持会场秩序,或者代替自己的孩子打扫教室卫生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学家长委员建立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委员已经慢慢脱离了其最初的设想轨迹,各种问题不断出现,也亟待更多的人去关注,不断完善。
(二)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特色对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启示
1.逐步健全与完善支持家长委员会的相关法律与政策
我国虽有对家长委员会的明确规定,但仅仅都是停留于规章制度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时这些规章制度一般又都是宏观倡导性的,缺乏强制性、具体性及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应逐渐由政府或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出台针对保障家长委员会的法律、法规,保障各方人员参与儿童教育的权利。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教师乃至社区人员有依法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律依据,也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门有依据督导各校的家校合作情况以及家长委员会的发展。
2.逐步建立从全国到各地区、各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美国的家长教师协会不仅形成了全国三级体系,而且吸纳了全国社会各阶层人员,行动统一、力量巨大。我国的家长委员会一般都是由学校自发组织,或者是为了应对上级政策而设立的空有其名的组织,没有严谨的组织系统,在内部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为此,国家政府可以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由国家、各省市保障儿童权益的机构牵头,吸纳更多的家长、教师,特别是社区人员的加入,组成由学校到全国的网状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3.进一步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不断丰富完善其职能
首先家长委员会应明确其主要的职责即是时刻与学校保持畅通的联系,与学校一起共同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家长委员会不应该仅仅是家长的参与,学校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为家长提供更多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学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地有关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可以定期对家委会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拓展家委会成员的交流空间及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家长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家长委员会的创建与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
[1] 家长教师协会在美国有多种名称,如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PTAs(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s ),PTSA( Parent-Teacher-Student Association ),PTSAs ( Parent-Teacher-Student Associations),Congres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等,本文中采用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2] 转引自: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14.
[3] 陈峥,王建梁.家校合作的的纽带―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5):23.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最初的目的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当时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开办实验学校,把当时的手工训练、新教学方法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因素融在一起,为师范生提供了在实验学校教育实习的机会,并让中小学教师到大学里学习各种类型的课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想从此开始孕育。到20世纪初,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组织召开了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联席会议,讨论如何改进教育与教学方法,与会者主张大学应当更多地参与到改进中小学教育中来,从此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理念开始在美国教育领域慢慢被接受。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进入时期。在教育变革此起彼伏的呼声中,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学区认识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此时代的“学校重建”教育改革运动中,许多学者提议大学与中小学应该建立互补互益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和中小学的共同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所谓联合办学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主张大学应与中小学联合起来,互取所长,共同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种模式很快在各国得到了应用,其中以英国的“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最为典型。随后在欧美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大学也与公立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许多学者也致力于此研究,出版了大量专著和研究论文。
二、大中小学共同参与校改项目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订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这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最早的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一批专家学者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接着就由一批学校、教师去实践、去推广。美国2061计划组织科技人士完成的研究报告《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和《科学素养标准》等,受到中小学教育界高度评价。调查表明,有85%的教师认为《科学素养标准》影响了他们的科学课程教学。
201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目的是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教育的投入,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关于推进美国科技创新的研讨会上,布朗大学前校长鲁斯·西蒙女士表示,高等教育在美国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大学能否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科学潜质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质量。美国大学有义务帮助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成长。她所在的布朗大学的教师、学生参与了学校所在地普罗维登市从学前班到高中的有关科学培训项目,如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给当地小学生上课,当地中小学教师到布朗的实验室接受培训等。美国政府近两年进一步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同时,一些大公司通过参与协会的活动回馈社会,树立公司企业的形象。如日本东芝公司的一个资助项目已经有16年,主要意图是扩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团队精神;还有GE公司等,均有很多合作项目。科学教师可以写提案来争取这些项目。这项活动开展后,在近两年的暑假中,美国中小学生踊跃参加大学等机构开设的数学和科学暑期强化班,这也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中小学创新型人才的一个侧面。
此外,美国政府还非常重视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联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实施的非常规科学教育计划就是这一重视的重要体现。该计划之一是要使科普项目的有关设计方案和材料能被中小学教师所利用。为此,它鼓励科普项目机构聘请中小学教师参与项目开发,担任项目顾问小组的成员等,很多科普项目大大丰富了学校的科学教育。
三、重视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继美国之后,英国教育界也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英国研究委员会近年来通过鼓励科学家、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来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及在科技活动方面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近年来英国特别注重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年级学生的科普教育。根据研究,很多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对科学失去兴趣的,因此,英美等国家开始特别专注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段学生的科普教育。
一、数学课堂教学――建构以数学小课题研究为主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数学优势是所传授的知识比较系统,知识点分散,学生容易掌握,不足的是知识分得比较零碎,学生在建构知识链的困难较大。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能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数学意识。
比如小课题:绘制我们的校园,就是以比例尺知识为主工具的实践活动。活动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确定方位,测量长、宽。第二板块:绘制平面图。第三板块:制作模型。这个板块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生成出来的,在绘制平面图后,学生想制作立体模型图,陈列到学校的门口。于是数学老师和美术老师同上一节课,数学老师解决测量中高的问题,美术老师解决制作立体模型的问题。
再比如二年级的“我们去春游”小课题研究,综合了活动策划、购买物品、购票策略等等,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加减乘除的知识;“今天我当家”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一天时间里的买菜、烧饭等活动的统筹安排,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克、千克、秤的知识有了了解;还有“包装的问题”、“我爱学校”等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等人文的东西。学科之间还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校本课程――把丰富的数学资源引进学习领域
进行数学文化建设,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建设,可以把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引进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由于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在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后,很少有时间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发展的历史。在当代国际数学教育视野中,数学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数学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文化史涉及的数学史知识包括:
1.数学知识的来源和背景;2.数学思想方法;3.数学欣赏;4.数学家的成长故事以及取得的成就。
此外,数学的理性品格应成为重要的数学文化内涵,许多大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不少著名数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这些史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反面获得全新的体会,对学生正确看待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更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三、数学专题网站――学生更自由而广阔的数学学习世界
在当今知识外储化的时代,学生的学习时空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数学教育应该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网络,就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我们学校建设的数学网站就是动态传播数学文化的平台。该网站由6个板块组成:闯关GOGOGO,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智力冲浪,解决问题,获得积分,体验成功和竞争;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之余放松身心;数学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一个个精彩故事中感受数学的好玩;数学小论文,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学习心得体会发表在网站上与同学共享;数学人物,让学生在网上与数学家“亲密接触”;数学思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
相关链接: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之争
菲尔兹奖是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1936年设立,一般4年颁发一次。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兹奖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且奖金额仅有1500美元。2001年,为纪念挪威最著名的数学家阿贝尔诞辰200周年,挪威政府宣布设立“阿贝尔奖”。“阿贝尔奖”尽管历史较短,但由于奖金额(约100万美元)巨大可以与诺贝尔奖相媲美,且每年颁发一次,获奖者不设年龄限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承认,目前已被公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早慧的天才少年
约翰・纳什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博弈理论,同时,在代数簇理论、黎曼几何、抛物和椭圆型方程上取得了一些突破。纳什写的论文不多,仅仅几篇便足够引起学界瞩目。
1928年6月13日,约翰・纳什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电力公司的工程师,母亲同样受过良好教育,做过教师。纳什的才华在小学四年级就显露出来,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只有B-。纳什的老师告诉他的母亲,说他不怎么懂得做功课,但母亲很清楚孩子已经学会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到了高中阶段,当老师好不容易才做出一个冗长的证明,纳什却只用两三步就能解决问题。
高中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美国几所顶尖高校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数学系主任列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由于优厚的奖学金以及离家乡较近的地理位置,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来到爱因斯坦当时生活的地方。在此,纳什显露出对拓扑学、代数几何、博弈论和逻辑学的浓厚兴趣。
孤独天才造就神奇的“纳什均衡”
1950年,纳什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主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当年11月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这篇论文所探讨的问题后来也被称为“纳什均衡”。“纳什均衡”首先是指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其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
“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活中,常见的“价格战博弈”“污染博弈”“易自由与壁垒”这3种现象可以用来直观地理解“纳什均衡”。
纳什是一个天才数学家,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48年,纳什来到普林斯顿大学,那一年他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云集。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等人全都在这里。
其实,博弈论的主体架构是由冯・诺依曼创立的。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鲍罗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广阔的经济学领域。
1944年,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其中,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这表现在它过于抽象、应用范围极有限。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它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到来!
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1950年后,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骨子里挑战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走向学术巅峰却堕入生命谷底
当我们回首纳什的年轻时代,仍然会被其天才的智慧和传奇的经历而吸引。1945年,纳什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他的数学天才在这里得到了公认,教授们称他为“年轻的高斯”。1948年,在普林斯顿热情地召唤下,纳什来到了这里并很快表现出他的机敏和才能。不久,他就发明了一种在洗手间里六角形瓷砖上打记号玩的游戏,并一时风靡。1950年6月13日,是纳什22岁生日,也恰好是他获得博士学位的日子。1950年11月,纳什的博士,这背后纳什的师兄戴维・盖尔功不可没。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纳什遇到盖尔,并向他介绍了自己的想法,盖尔听得很认真,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
1957年,纳什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表现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然而,纳什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虽然事业爱情双双得意,但纳什还是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且被称为“孤独的天才”。
30岁时,纳什突然出现了许多古怪的举动: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最终,他因为幻听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后来是接二连三的诊治与复发。1962年,当他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菲尔兹奖获得者时,他的精神状况却使他与奖项失之交臂。
正当纳什处于梦境一般的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等各领域中。同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中的常见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电视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这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从未停止思考的数学大师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松自己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其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57-6241(2004)12-0048-05
国会最近对美国历史教学基金(the Teaching American History Grants)(该基金旨在鼓励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员和公共历史学家的合作)的空前投入在中小学的历史教学中激发了新的兴趣。本来,各个层次的历史学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在,受联邦政府空前积极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正加入到这些合作性的专业发展课程中来。
2002年6月,美国历史联盟(the National Coalition for History)的主任,BruceCraig,与美国教育部的人员组织了一次会议,讨论美国历史教学基金问题。参加会议的有美国历史协会(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美国历史学家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及美国国家社会科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等三个组织的执行领导。这三个组织多年来一直鼓励和支持大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并出版了多种资料,包括图书和小册子等,这些资料将合理的历史学、教育学学术成就与建议性的课堂教学(suggesting classroom practice)整合起来。
会议的一项成果是,教育部人员责成上述三个组织制订一个文件,以便为美国历史教师确立合理的专业发展基准。他们要求组织者提出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其预期结果。于是,2002年8月,三个组织从中小学校、大学历史系、教育学院的教师以及公共历史学家中遴选有关人员组成了一个工作小组,开会探讨美国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以下内容就是他们思考和经验的反映。
历史是对于过去的研究(包括对一定的时间里所发生的沿革的研究)。历史学家Peter Steams(译者按:世界史研究者和历史教育研究者,乔治?马森大学教务长,曾任美国历史协会副会长,他是制订本文件的工作小组的主席)认为:“过去产生现在,现在产生未来。有时候,虽然晚近的历史足以说明某个重要的发展变化,然而我们却经常要回过头去进一步确认变迁的各种因由。只有通过历史研究,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变迁历程;只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逐步领会引起变迁的各种因素;也只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理解一种制度或一个社会的哪些因素不因变迁而延续下来。”学习历史不仅能培养学生恰如其分地把事件置于历史视野中加以考察,而且能发展其研究技能(research skills),增强其分析性思维能力(analytical thinking)。为确保这些思维和研究技能的实现,我们应该随时重新审视教学的专业发展方案。
本文件建议,为了历史教学的专业发展,必须对各类合作加以规划,并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按照某种普遍的标准来确立合作,并考虑其计划性、参与面和持续的时间。第二,合作必须包含处理历史内容的合理方法。第三,合作必须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第四,合作必须强调几种可界定的思维习惯,它涉及在各种成形的辩论中运用证据和解释,以及理解历史中的各种变迁问题。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合作必须帮助教师掌握各种特定的评价方法。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合作性课程都必须依靠以下两个基本的假设: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历史思维三者应该互相交织、相互关联;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历史思维必须与课堂教学经验联系起来。
专业合作的基准
为了专业的合理发展,合作规划一开始就要吸收中小学教师参加。
考虑到教师所在学校的利益以及教师对开发自己的专业课程的意识,一开始就应吸收中小学老师参与合作,使之成为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的成员。咨询委员会应当考虑:是吸收一整个部门的教师参加(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还是只吸收相关年级或特定学科(如美国史、世界史、经济学、地理学、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学学科)的教师参加。讨论的内容应包括:哪些书籍、论文和网站可为不同的研讨会所用;各种研讨机构应该邀请哪些人开讲座;教师们的各种要求和期望等。
要预先评定师生的知识基础及其课堂需求。
应当考虑参与项目的师生在内容知识方面的优势、不足,以及对他们而言,相关教学材料的可利用性。
专业发展课程的重心应该是:经由评估而确定下来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合作应该包括:让教师们参与拟订基金项目的各项目标,并对这些目标的修订提出建议。
各类专业发展课程必须长时期地维持下去。
合作的具体安排(可能通过大学里的合作者进行)应包括:邀请大中院校的教师参加各种年度性的专题讨论会和大型研讨会,以推动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支持这些合作的资金要足可支撑。
应该大力提倡教师与其同事之间进行专业方面的合作。
这些合作方式包括各种非正式座谈会或研究会的探讨(及在网站上的有效交流),合作出版,以及专业研讨会上的报告交流。
在地方教育机构中,应当要求资深教师为其同事指导各种小型专题讨论会。
给在职培训或专业发展课程提供机会,让资深教师或大学院系的同行指导如何处理从各种专题论文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及相关内容,并将它们用于课堂教学中。在职培训机会还包括:为教师提供一份课程概要,其内容从各种读物、讲座及教学计划样本中收集而成,教师将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实施教学。
教师队伍中那些各方面能力都很强、能充任促进者(facilitators)(facilitator:会议的主持人或活动的促进者、推动者,此处取后一种意思。教师培训的促进者不仅要维持大学与中小学的密切合作,而且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和新手理解如何将大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基础教育的课堂中去。其任务是为教育活动提供信息资源或教育识见,从而促进一个集体(例如讨论小组或课程编制组中其他成员)相互间的积极作用。可见,其职责不是提供专门知识,而是沟通与提高他人的专门知识。)角色的,应确认其资格,并在合作方案中授以领导职务。
合作方案应尽量吸收大学/学院的历史教师,尤其是那些有中小学教育经验的教师参与。
如果专业发展课程面向一个特定的学区,那么,项目规划一启动,就要请该学区里的历史科与社会科协调员(coordinator)(coordinator:“召集人”或“协调人”,前者如某校历史委员会的召集人,后者如某市(或学区)学科课程或教学的协调员,此处应为后一种意思。)充当顾问。在这种有特定学校和学院的学区里,培训活动既要在中学、也要在学院里举行。凡对培训新历史教师负有责任的人都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课程内容的基准
为教师提供机会,使之及时了解新近的、主要的历史研究成果。
教师们应该探讨有关美国史的主要时代划分法(periodization schemes)及这些分期法内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远非历史“事实”的干瘪叙述。因此必须使教师养成以各种方式丰富课程内容的能力。
必须帮助教师运用现有的、合理的课程模式(contentmodels)。诸如“1994美国历史教育成果评价框架”(theU.S.History Framework for the 1994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等文件皆为有益的指南。假如在某些州的课程标准里,历史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待,那么历史学科的专业发展就要遵循该州的课程标准。
为教师提供一份合理的阅读书目。
纳什在数学界的贡献有目共睹,几天前刚和夫人一道赴挪威领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阿贝尔奖,23 日刚乘飞机返回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位同时荣获诺奖和阿贝尔奖的科学家。阿贝尔奖由挪威皇室颁发,奖励在数学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阿贝尔奖颁奖词对纳什进行了高度评价,说获奖者的突破已发展成为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数学方法,成为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关键工具,其影响遍及该理论的所有分支。
纳什生前是著名经济学家和博弈论创始人,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先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助教工作,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专攻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1958年,纳什因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1950 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
纳什不仅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他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故事还被搬上了大银幕。纳什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身为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该片聚焦纳什一生在博弈论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及其与疾病斗争的感人事迹,曾在2002年获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大奖。
罗素・克劳在《美丽心灵》中饰演纳什,他在惊悉纳什夫妇的死讯后第一时间发推特悼念道:“纳什和艾丽西亚是一对杰出的组合,妻子多年来一直照顾着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丈夫,两人致力于在全球号召关爱精神疾病患者。他们美丽的不只是头脑,更是心灵。”
约翰・纳什于1928 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的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母亲、外祖父母、姨妈和亲戚家的孩子们的陪伴下度过。父亲老约翰・纳什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任职于阿巴拉契亚电力公司,喜欢和纳什分享自己在科学技术上面的兴趣,耐心地回答他提出的各种自然和技术的问题,并且给了他很多的科普书籍。母亲玛格丽特・弗吉尼亚・马丁结婚前是当地的一位中小学教师,教英语和拉丁语,出于职业天性对纳什的教育格外关心,早在纳什进入幼儿园前就开始亲自进行教育和辅导,母子关系亲密。
纳什从小显得内向而孤僻,喜欢一个人躲在一边埋头看书或玩自己的玩具。虽然并没有表现出神童的特质,但却是一个聪明、好奇的孩子,热爱阅读和学习,特别热衷做电学和化学的实验,也爱在其他孩子面前表演。然而在布鲁菲尔德当地的中小学就读时,老师发现纳什爱特立独行,存在社交障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忧虑的父母曾经想过很多办法加以纠正,但效果不明显。
小学时期,纳什包括数学在内的各科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在老师眼中是一个智力水平低于其他学生的孩子。纳什在数学上非常规的解题方法常常受到任课教师批评,然而他的母亲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另辟蹊径的思维恰恰是儿子数学才华的体现,对他信心百倍,而且经常给予热情鼓励。
纳什上小学四年级时开始显露数学才华,读高中时常常可以用几个简单的步骤取代老师写得满满一黑板的推导和证明。他在中学时期有幸读到贝尔撰写的数学家传略 《数学精英》,而且证明了其中提到的和费马大定理有关的一个小问题。纳什接受父母的安排,高中的最后一年在布鲁菲尔德专科学院选修了数学。然而,他此时还没有当数学家的想法。
1945 年6月,获得乔治・威斯汀豪斯竞赛奖学金的纳什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始学习化学工程专业,逐渐展示出数学才能。他1948年读大三时,同时被哈佛大学、普 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执安大学录取。其中普林斯顿大学最为热情,该校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所罗门写信敦促犹豫不决的纳什选择他的学校,接受1150 美元的奖学金。
考虑到优厚的奖学金和学校离家乡较近,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他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当时生活的地方学习,并且和这位著名科学家相识。纳什对拓扑、代数、几何、博弈论和逻辑学情有独钟,学业有成。1950 年,22岁的纳什以“非合作博弈”为题撰写的博士论文毕业,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宣读的博士论文虽然只有27页,却颇有见地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1950 年夏天,纳什来到美国兰德公司工作。作为美国最重要的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该公司先以研究军事尖端科学技术和重大军事战略而著称于世,继而又扩展到内外政策各方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研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思想库。那时候,兰德正试图将博弈论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和外交策略。
纳什那年秋天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后,并没有继续博弈论方面的研究,而是开始钻研在攻读博士期间曾经感兴趣的纯数学里的拓扑流形、代数簇、黎曼几何、抛物和椭圆型方程等,并取得一些突破。1958年,他因为在抛物和椭圆型方程方面丰硕的研究成果,眼看就要获得菲尔茨奖,然而由于一些结果没有来得及发表,只得遗憾地与这个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擦肩而过。因为性格因素而不是学术水平,数学系没有给他分配教学任务。
妻子照顾30年 “疯子”丈夫重生
纳什个子1.85 米高,体重接近77公斤,长着一张英国贵族的英俊容貌。1955年,他开始和一个自己的漂亮学生艾丽西亚约会。这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读书的南美姑娘对导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们于1957年喜结良缘,随后的漫长岁月证明,在纳什的一生中,与获得诺贝尔奖相比,与艾丽西亚的结合是更重要的事情。
虽然两人结为伉俪,但纳什仍然喜欢独来独往。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因喜欢钻研折磨人的数学难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纳什不善于为人处世,不被周围的人待见。同辈人认为他不可理喻。“纳什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有一个同事这样形容说,“他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 根本无法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结婚后的第三年,纳什精神失常的症状日趋严重,成为当时世界最有名的“疯子”之一。他总是穿一件普林斯顿的套头衫,手里拿着一本经常不打开的厚厚的书,两腿大开地躺倒在椅子上。醒着的时候他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睡着的时候就仰着头像死去了一样。他打扮得像婴儿,现身于1958年的新年晚会上。两个星期之后,纳什手持一份《纽约时报》走进一间坐满了教授的办公室,然后宣布说,自己通过手里的报纸获取到一些关于来自宇宙神秘力量的信息,而只有他才能够破解外星人的密码。在面对一个教授为何那么肯定是来自外星人信息的提问时,他回答道:“有关超自然体的感悟就如同数学中的灵思,是没有理由和先兆的。”
1958年秋天,30岁的纳什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这时艾丽西亚怀孕了。在喜得贵子的同时,他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虽然不断地进行诊治,但不见根本好转,短暂的恢复后又会复发。从此,纳什淡出了学术界,几乎被人们遗忘。
1960 年夏天,目光呆滞的纳什蓬头垢面,长发披肩,经常赤脚行走在普林斯顿的街头巷尾。看见他胡子丛生,身子晃晃悠悠的模样,人们都尽量躲开来。1962年,当纳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菲尔茨奖获得者时,糟糕的精神状况使他失之交臂。到20世纪80年代,有几项荣誉性奖项差一点就要授给纳什,最终都因为他的病状而放弃。80年代末期,诺贝尔奖委员会开始考虑给予博弈论领域一次机会,纳什在候选人名单中名列前茅,但最后也因为对博弈论的怀疑和对他健康的担忧而没有实现。
正当纳什本人的精神状态处于失常的时候,70 年代和80年代出版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频频出现他的名字。“纳什”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像“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尽管他的博弈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他本人却销声匿迹, 默默无闻。不少年轻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曾经运用过纳什的理论,他们从这位著名经济学家和博弈论创始人论文的发表日期推断,以为他已经逝世。一些人即使知道纳什还在人世,也因为他精神失常病症和特殊状态将其视为奄奄一息的人。
在发现他患病后,纳什的结发妻子艾丽西亚几近崩溃。几年后他们离婚了,但是艾丽西亚并没有放弃前夫。她没有再婚,而是依靠自己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纳什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一再坚持,前夫应该留在普林斯顿。理由是行为古怪的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可能会被视为“疯子”,而在普林斯顿却不同, 这个城市海纳百川,充满爱心,人们会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在纳什生病的30 年间,艾丽西亚坚持陪伴和照顾,领着他辗转波士顿的麦克林医院和普林斯顿的特伦顿精神病院,积极进行治疗,帮助他走出困境。由于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呵护有加,纳什的病情到1970年时逐渐稳定下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过来,眼神变清澈了,行为有了逻辑。而他的病情好转似乎是为了迎接自己生命中的一件大喜事:1994年,他和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两位博弈论学者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研究的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小学科学不设书面作业,课外可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这一改变的实施,使广大科学教师手足无措,无计可施,科学课作业的布置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科学课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多为完成课后练习,或完成同步练习,或预习新课,内容单一。
2.机械、重复的作业较多,并且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3.科学课作业形式单调,死记硬背。4.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作业少,操作性难。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把科学课作业作为一项自己需要的、乐意做的事呢?同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呢?……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二、探究式作业设计的形式
探究式作业设计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我采用的较常见的科学作业形式有如下几点。
1.实践活动作业。如科学课中的小制作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比如,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需要的材料制造一艘可以运载货物的小船;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小车,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辆象“火箭一样快”的小车;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材料做一个“鸡蛋保护器”等等。
2.收集资料作业。比如,在学习了磁悬浮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资料寻找有关磁悬浮的信息资料。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杂志等形式,获取一些最新的科学新闻,或了解一位科学家或者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最后要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小摘录,作好笔记或写出读后感。
3.科学小论文。学习科学的过程一般以探究的形式展开,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等过程。
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探索着、前行着,不断地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写小论文的形式就是一种展现学生探究思维过程的好方法。
4.调查报告。科学的教学过程一般以探究为中心展开,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等过程。有时探究过程还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为了详细、全面地记录探究的过程,写调查报告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另外,科学作业的形式还有观察记录、梳理数据采取的柱状图等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自行选择,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三、探究式作业的评价
评价是建立在检查的基础上的,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让学生对实践作业充满挑战感和成就感,对科学学习充满乐趣。我们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
1.积分式。我们将科学实践作业按完成的及时与否以及作业质量高低进行评分,并纳入学校“海娃拾贝”实践贝的积分行动中,让学生在获得实践成功的同时,得到期盼的实践贝积分,增加他们对作业的成就感。
2.展示式。实践作业的优秀作品通过展示达到激励的目的。我们将学生的作品或作品照、记录表、日记等在学校宣传窗的科技版块内进行展示,同时附上展示学生的照片,让全校师生都来欣赏他们的实践成果,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比赛式。为了保证实践作业的成效,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坚持完成实践作业,我们将有些实践作业如《养蚕日记》、自制橡皮筋动力车赛车活动、月相观测等列入学校科技节活动的比赛内容之一。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保证作业能以较高的水平完成。
总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一段历程。作业不仅是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式作业,更是学生展示自我、自由发展、不断成长的舞台。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使学生乐做善思,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丰富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我市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三优先”:一是政策优先。我们制定下发了《韩城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韩城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把农村学校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对山区初中毕业生下延20分录人高中,在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每年增加400余万元为农村教师发放生活补贴,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同时,市财政配套200余万元在农村所有公办初中、小学实施了“蛋奶工程”,惠及学生1.8万人,占义务段学生总数的48%,走在了省、市前列。二是整合优先。我们按照“先治薄、早扶弱,农村与城区并举”的原则,对农村中小学早规划、早设计、早建设,有力加快了布局调整步伐。目前,我们在农村已建起了12所标准化寄宿制中小学,力争2013年前,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三是投入优先。我们在确保“三个增长”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近三年,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修缮农村校舍5.1万m2。目前,在我市农村“最好的房子、最美的环境、最安全的场所是校园”。投资1200余万元,充实了农村中小学内部设施,高标准实现了“农远资源”全覆盖、校校通、堂堂用。2009年,在陕西省“普实”复查验收中,专家组抽查的33所学校合格率均为100%,我市率先在渭南市高标准通过了“普实”复查验收,并被教育厅评为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县(市)。
二、强化培训,城乡联动,大力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均衡发展的关键。我们主要建立并落实了“四项制度”:一是城乡干部交流制度。我们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近三年,先后从城区选派22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赴农村学校任职,从农村学校选拔16名优秀干部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促进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新任教师上山服务制度。我们坚持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市情出发。严格实行新任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三年制度。近年来,我们为山区招录分配教师103人,充实了农村师资力量。三是轮岗支教制度。2007年,我市启动实施轮岗支教工作,三年共计选派109名城区优秀教师赴山区支教。我们采取政策激励、目标考核、评比表彰、待遇倾斜等措施,激发了广大教师支教的热情,涌现出了“夫妻双方争支教”、“带母携子同上山”、“踏雪越岭赶到校”、“踊跃报名乐奉献”的支教典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了山区,把爱岗敬业的精神带进了校园,把精湛的教学艺术带人了课堂,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四是农村教师培训制度。我们集中开展了农村学校百名校长、百名班主任、百名青年教师“三百培训”活动,对900余名农村青年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考核,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讲学习、爱学习、勤学习”的良好风尚,有力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目前,全市农村教师岗位合格率为100%。有66%的初中教师、95%的小学教师取得了高一层学历。
三、资源共享,联片教研,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推进均衡发展的重心。我们做到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合作发展。我们积极推行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三年来,组织城区200余名教师送教下乡500余场次,开展名师巡回示范课活动80余节次,城乡30所学校结成了共建对子,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二是注重资源共享。我们在韩城教育信息网、电教教研网和学校校园网上开设了“韩城教研”、“韩城师训”、“名师在线”、“名师导学”等栏目,定期更新充实信息资源库,搭建起了交流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学效益。2008年,教育局被教育厅评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先进集体。三是注重教育科研。我们隆重召开了教育科研工作大会,完善了市、乡、校三级教研网络,建立了机关干部包联乡镇、教研人员下点包联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扎实开展“同课异构”、“联片教研”等活动,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有230余篇农村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在中、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中,我市农村学校有56篇论文、16件教学设计、8节教学录像课、7套校本教材获国家级奖励,我市教研室被确定为“全国优秀实验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03-01
传统教育研究即旨在"解释、预测,以及控制教育现象",[1]然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兴起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竭力沟通理论与实践-即学术研究者的世界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历史性裂痕,为整个教育研究找回了某种自我意识。八十年代,学者将教育行动研究引介到我国,作为一种平民化的研究方式,它为我国的教育研究带来了活力。但作为一个舶来品,它在我国没有深厚的根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反思-继续发展-再反思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才能日臻成熟。
1.行动研究的缘起
学者麦克南经过详细的文献研究后指出:行动研究是19世纪后期教育科学化运动中科学方法的派生物。[2]我们一般认为行动研究出现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务局长科里尔为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邀请了一些印第安人加入由科学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研究小组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视为最早的行动研究尝试;随后勒温将其直接运用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上,在1946年出版的《行动研究和少数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把行动研究定义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由于科里尔没有对行动研究作出具体阐述,所以国内一般尊称勒温为"行动研究之父"。
2.教育行动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在《改进学校的行动研究》一书中首次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轨迹后教育行动研究风靡全球。
2.1兴起—衰落:技术取向。考瑞主张将行动研究视为一种"合法"的教育研究形式并鼓励教师参与,他提出:所有教育研究工作应有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担任,研究结果才不致白费。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及家长不断检讨学校措施,学校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要求。考瑞发表《改进学校的行动研究》的同一年,弗谢和古德逊发表《关于合作性行动研究的几点思考》,指出了两个重要主题:一个是内隐价值,肯定了教师的内隐价值观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另一个是文化成见,鼓励教师在制度化处境中寻找自由探索的空间。[3]但由于极大地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强调方法-目的工具性,[4]严格要求标准化与普遍化,此时的教育行动研究脱离了自然情境,应用价值不大。50年代末,因研究方法论的粗浅、教师训练不足、研究的信效度不高等原因,教育行动研究逐渐衰退。
2.2衰落—复兴:实践取向。1970年教育行动研究在英国复苏,斯滕豪斯组织实施的长达五年的人文课程计划为其提供了范例,主张教师成为研究者,他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而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探究和实验,教师作为一个艺术家也就意味着教师是研究者"。斯滕豪斯与埃利奥特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从做中学,即借由对教育事实与现象的深度了解来促成对教育实务的改进。同时美国也再次兴起了行动研究的热潮,1969年施瓦布发表"实践:课程的语言"一文,并相继发表了《实践:折衷的艺术》《实践:转为课程》《实践:课程教授要做的事情》等文章,虽没有直接倡导行动研究,但却提醒人们关注并选择适宜的理论作为课程的基础。这一阶段未涉及教育变革中的价值判断问题,亦未触及教育制度、隐含的意识形态等的质疑与挑战。
2.3复兴—繁荣:批判取向。80年代之后批判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逐渐崛起,1983年萧恩发表了《反思性实践者》,1986年凯米斯与卡尔合著《成为批判者:教育、知识与行动研究》,通过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考察提出批判的或解放的行动研究,提出教师成为反思实践者,戳破了教育研究中价值中立的幌子,主张揭示教育研究中个人及团体的真正利益及教育不公平的根源。卡尔认为未经批判的历程,实践者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可能被政治或经济等非教育力量瓦解,教育价值的实践也可能因为机构的结构或意识形态而受到阻碍。凯米斯还坚持教师建立被他称为"元实践"的自我批判的教师-研究者共同体,以便系统地形成自己的研究传统。1993年国际性刊物《教育行动研究》出版,其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
从教育行动研究兴起与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尽管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行动研究进行了诠释,但无论是最初勒温提倡的民主的合作式行动研究,还是斯滕豪斯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抑或是施瓦布为大力倡导的实践模式、准实践模式和折中模式,埃利奥特强调的教师本位行动研究以及舍恩和凯米斯倡导的反思性实践者,其出发点都在于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从事理论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我国的教育行动研究
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王文科在《教育研究方法》上首次将行动研究引介到中国;1984年杭州大学心理学家陈立将行动研究介绍到大陆地区;而杨坚红于1987年第1期 《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向幼教科研工作者推荐行动研究法》与蒋楠在1987年第1期《比较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行动研究"简介》几乎同时将行动研究译介到教育领域。自此不少中小学教师纷纷尝试行动研究,在他们看来行动研究是一种比较随意的、平民化的研究方式,摆脱了传统研究过于强调严谨的文献分析和统计测量的羁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评析行动研究的硕博研究生学位论文,也出版了相关的著作,时下回避行动研究的教育研究方法专著已不多见,但我国教育行动研究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小的问题。
3.1国外的研究成果介绍增多,但缺乏本土化的思考。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行动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不少描述,如张正东先生把研究步骤归为六步:(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2)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3)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办法;(4)制订具体行动计划;(5)采取行动并观察结果;(6)思考、描述行动结果。他认为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如发现还存在问题可以再次拟定行动计划并行动,直到满意为止。王蔷教授则把行动研究的过程归为开放型和定向型两类,认为研究者要想正确分析、评价自己的方案并成功撰写研究报告,必须收集足够的数据。笔者以"行动研究"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跨库检索,到2011年4月底共检索到题名与行动研究相关的论文2010篇,而主题与行动研究相关的论文多达6415篇。[6]但国内讨论的主要是其概念、过程与模式,大多是对国外行动研究的译介,较少本土化的思考,如张正东先生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六步总结实际上和凯米斯与麦克唐纳的螺旋式发展过程的观点相似。
3.2尝试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存在研究泛化的现象。教育行动研究因为背负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期待,又因为关系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师培训等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不乏严肃认真的研究者,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跟风之作,存在研究泛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内容上的重理轻用。综观我国有关成果,多数集中在概念体系思辨性的、描述性的理论研究上,而设计良好的、深入教学一线的、通过论据真实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实例较少。这显然与行动研究从问题出发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鹄的的本质大相径庭;二是理论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我国的研究成果不仅以译介概念、思辨描述为主,而且在内容上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高层次、创新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
3.3尝试进行教育行动研究,但缺少过程性的描述。90年代初不少中小学教师尝试行动研究,合作行动研究受到青睐,如顾泠沅在上海青浦县开展的"大面积提高青浦县初中数学教学教改"的实验,首都师范大学的"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育质量"课题,华东师范大学叶澜老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改革更明确地以合作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但这些课题都只关注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对实践过程的描述不够,如来自高校的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行动研究?高校教师所代表的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教师所代表的中小学校文化之间有什么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怎样有效融合的?在行动研究改进过程中有哪些困惑?这个改进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对教师发展有何影响?这些在已有研究中都缺乏深入的探讨。
总之,国内外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教师的专业起点不一样,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和移植国外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而应立足于自己的国情进行本土化的分析,最终寻求科学、和宜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 杰夫·米尔斯.教师行动研究指南[M].潘新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
[2] 麦克南.课程行动研究[M].朱细文,苏贵民,赵南,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