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行政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行政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①行政信仰、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态度、行政动机、行政情感、行政传统与习惯。行政文化实质上就是由以上诸多要素紧密联系从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但它决不是各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对立而又统一的有机系统。
二、行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行政文化的治理功能②
主要表现为:行政文化在规范、引导、调整行政行为中对公务员的调控力;行政文化在行政组织中的凝聚力以及行政文化对行政发展的推动力。
正如人民时报评论“文化建设的新起点”时所言:“一部人类发展史表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进步的显着标志。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③
2、行政文化建设在和谐杜会构建中的重大意义
(1)行政文化建设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手段
(2)行政文化建设是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的重要路径
(3)行政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条件
三、行政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1、行政价值观念面临冲击
中国行政文化正受外来行政文化的影响。同时,形形的多种负面行政文化现象,如:“地方本位主义”、“官本位”、“钱本位”、“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学历主义”、“家长制”等等也在制约着行政文化的有序整合和健康发展。
2、行政失范影响恶劣
社会变革和行政改革使旧的规范受到挑战,逐渐失去效力,而新的规范尚不健全,造成因规范缺失而形成空隙的漏洞。另一方面,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楷模,行政失范现象的大量存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法治的实现也是一种无形的障碍。
3、干群关系的某些紧张影响了政府权威的合法性
一些行政人员的不正之风更加损害了“公仆”在“主人”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认知、情感、评价和态度,激化了社会行政文化与主导行政文化的对立。
四、加强和谐社会构建中行政文化建设的举措
1、以“八荣八耻”教育为红线,重塑公务员的荣辱观
在全国第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这对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牢记“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把握“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饯行“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⑤
2、以依法行政为基础,完善公务员的法治理念
对掌权者而言权力的行使必须限于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公众来说,不再仅仅是法律义务的承担者,还同时享有法律所规定的种种权利。
3、以“三为民”为导向,改进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取向
一、工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镇江市工商机关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选取了包括行政执法机构的规范化、执法办案行为的规范化、案件管理的规范化、执法制度的规范化、执法装备统一、执法标准统一、执法数据统一、行政执法社会效果、特色事项(加分事项)、一票否决事项等在内的十个方面,涉及了执法主体、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执法效果考察等一系列执法环节。在执法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主要是以上述十个方面作为工商执法规范化达标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并根据每项一级指标的具体内涵,分别设计二级指标。其主要内容是:
行政执法机构的规范化。行政执法机构的规范化主要是从执法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考察其规范程度,主要涉及行政执法机构设置、机构名称统一、行政执法人员配备三个方面,其基本要求是要成立经检大队和中队;成立案件领导小组;成立案件内审组;有相应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名称、牌匾统一并挂牌;配备专职办案人员;办案人员具有案件主办人或相应的资格。
执法办案行为的规范化。执法办案行为的规范化主要从执法办案人员行为、执法办案权限、执法程序的规范化、执法文书规范等四个方面加以考察。其中对于执法人员的行为,主要评价其仪表举止、语言表达、执行纪律以及内外关系与礼节礼仪。执法办案权限则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应具有法定权限,基层执法机构以及人员应具有符合规定的授权,应在法定管辖区域内进行执法活动,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管理办法》,在权限范围内应积极执法,不得有行政不作为。对于执法程序,主要评价的内容包括线索管理、立案、告知、回避、核审、移送、调查取证、处罚、听证、送达、执行、回访等一系列程序步骤是否符合规范化的制度要求。执法文书的规范化主要要求执法人员应使用说理式执法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叙事完整、说理充分,语句流畅、逻辑严密、用字准确的要求;使用统一规范的执法办案文书,推行制作执法办案文书格式化、办公自动化;执法办案文书的制作和填写应当符合相应的规范;各类执法办案文书的文号编写、签字盖章应统一规范。
案件管理的规范化。案件管理的规范化主要是从案件内部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其内容包括工商行政执法案件的档案管理、行政处罚案件备案、行政处罚案件质量评审与考核激励,工商行政执法中对于暂扣、扣留、罚没物资管理等方面。如要求建立健全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建立暂扣、扣留、罚没物资管理、交接台帐,以实现案件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执法制度的规范化。执法制度的规范化主要包括执法公示制度、违法案件督办制度、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要求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首先要健全这些制度,其次要严格按照这些制度的规范内容来加以操作。
执法办案装备统一。执法办案装备统一考察执法办案的办公场所、车辆配置、物资装备三个方面,主要要求是要设置专门的办公室、接待室、扣押(罚没)物资专用保管室;经检大队应当配备两台以上的专用执法车辆,经检中队必须保证一台专用执法车辆配备到位;经检大队、中队人员应当做到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经检大队和中队应当配备一部手提电脑、一台摄像机(或数码相机)、一台录音设备。
执法标准统一。执法标准统一要求严格执行江苏省工商局制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用规则》;依据《行政处罚法》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照省局下发的《关于当前公平交易执法办案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努力实现执法办案中同一违法行为的管辖、定性、处罚、执行等各个环节的相对统一,逐步提高行政处罚行为的统一性。
执法数据统一。执法数据统一是对各种执法情况统计报表的要求。主要内容是要求统计报表填报及时、准确、全面;按规定及时、完整录入数据,案件录入应达到百分之百;准确及时客观全面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分析材料定期上报;登记台帐专人负责,及时登记;数据对接应达到百分之百。
行政执法社会效果。行政执法社会效果主要考察工商执法目的的实现情况,即执法工作是否达到该领域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秩序和状态以及管理和服务对象对执法状况的评价。其主要指标包括被复议机关复议后撤销的执法案件情况、行政执法案件败诉情况以及执法情况社会满意度测评等三项内容。
特色事项。特色事项,是指工商机关在执法方面的特色和亮点,评价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衡量工商执法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主要指标包括媒 体正面宣传和获得表彰情况两个方面。
否决事项。否决事项,是指在特定情形下,视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为不合格。评价这一内容是看工商执法工作是否有一票否决的情形,主要包括行政执法中发生重大腐败案件;行政执法领域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执法过程中发生其他违法乱纪行为,被市级以上媒体曝光,情况属实的。
二、工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构建的经验与启示
建立工商行政执法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重要举措。镇江市工商局结合本地实际所进行的工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的构建,在实践中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但其中仍旧有如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予以充分注意:
第一,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
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执法行为,其中既应包括外部执法行为,也应注意内部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因此在工商执法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针对执法行为的规范应作为体系构建中的重点。镇江市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即遵循了这一思路,对于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建设设计了较大的权重。在前述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到第八项一级指标中,各指标所在权重分别是:行政执法机构的规范化6%,执法办案行为的规范化42%,案件管理的规范化12%,执法制度的规范化15%,执法办案装备统一6%,执法标准统一6%,执法数据统一6%,行政执法社会效果7%,其中工商执法内外行为的规范化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第二,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地方特色体现。
[基金项目] 本文为甘肃政法学院2012年度校青年科研资助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培育》(项目编号GZF2012XQNLW3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45-2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下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并对自身的权利、责任和能力有明确认知的一种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理性构建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我国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农村社会培育和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不仅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还将对我国农村社会未来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之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而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等也被列入基本任务之中。可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而综合的伟大战略工程,其目标是要推动我国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文化的建设不仅是战略本身的构成内容,同时还为其它目标的实现发挥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首先,“管理民主”、“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意味着农村公民必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领域发挥平等而有效的影响力,在民主的氛围下共同管理乡村事务。这就要求农村公民必须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要有明确的认知,而这些正是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基本涵义所在。只有在农村社会培育和构建起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使农村基层民主体制有效和稳定地运行下去,才能够实现我国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其次,参与型政治文化在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也会影响和促进农村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参与型政治文化要求公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质、较强的规则意识和平等协作的民主精神,这将有利于在农村事务的管理中实现科学决策和制度化运作,从而保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完善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必然要求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自80年代初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8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90年代的试验阶段和1998年以后的普及阶段,现已基本完成制度建设并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使世世代代习惯于服从权力安排的中国农民,逐渐认识到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并逐渐学会如何在民主政治安排下参与村级事务,实现自己的利益。农民在政治认知上这一转变,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农村社会首次迎来了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时,制度上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又为农民民主习惯的养成和农村民主氛围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因此,村民自治对于农村政治民主化水平的提升,是在制度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中实现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软环境的重要作用。
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对基层干部的监督不力、制度和规则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在农村社会营造出更为浓厚的民主氛围,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在农村社会培育一种适应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民主精神,构建农村参与型政治文化,使村民自治制度真正成为农村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依托,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贡献力量。
三、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首先,参与性政治文化的构建能够促进社会矛盾以合理和制度化的方式解决,从而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强调理性的政治参与,而非盲目的和狂热的政治参与。这种政治文化不仅意味着公民对自身的权利和能力有明确的认知,还意味着公民必须接受和承认现有的政治规则,以制度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协调各自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敏感时期,同时也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多发期,农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面临着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利益纷争甚至的发生。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利益冲突事件不仅仅涉及物质资源的分配,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还涉及农村社会从干部到群众的普遍民主意识的形成,以及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习惯的养成。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构建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参与型政治文化在提升农村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和民主规则的完善,从而为农村社会的稳定提供保障。在参与型政治文化下,公民对于现有的社会秩序是负有责任的。这不仅意味着公民尊重并懂得使用现有的制度和规则,而且意味着,当现有的制度和规则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时,能够以建设性的姿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从而促成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当前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制度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农村公民更积极的政治参与和更多的利益表达,将是促民主进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推动力。参与型政治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四、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方面,还集中地体现在政治参与领域。总体来看,农村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公民,这一方面是由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跟农村公民的政治素质较低不无关系。至今,我国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依然带有浓厚的依附―臣属色彩,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权力服从意识,使他们不愿意更多地了解和参与政治生活,加之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都造成了农村公民政治素质与城市公民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虽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认识基本停留在对一般性政治符号的了解上,对制度具体内容的了解非常匮乏,更谈不上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了。在这一基础上,城市和农村在政治发展上的差距就出现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我国农村在政治发展上必须要追赶城市,实现城乡之间的平等发展。在这方面,首先需要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实现城乡公民在政治权利上的无差别,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次,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农村公民的政治素质,特别是通过学校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政治素养,提高他们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再次,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维护制度和规则的权威性,在农村社会营造一种民主政治氛围,促进农村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参与型政治文化成为农村政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真正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之间在政治发展上的正真平等。因此可以说,构建参与性政治文化,不仅是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新农村政治建设本身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政治态度与民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方盛举.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06,(5).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法院文化建设发端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被当作是法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也颇为重视,几乎每年都要召开相关的工作会议,并表彰一批先进的法院。应该说,法院文化建设对于培养良好的司法精神、凝聚法官工作人员的力量、建设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以及推进我国的法制进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各个法院在进行法院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力图从厘清法院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功能开始,对如何进行法院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 法院文化的概念的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我国《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是指行为举止、行为模式以及行为的礼仪,“化”则是将其变成具体的行动,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在我国的最初含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模式,近代的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化的态度》中指出“文化是文明社会形成的生活方式”。在国外学者眼中对文化又是如何定义的呢?1871年,享有“人类学之父”之称的英国学者泰勒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1)其后来的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亦没有超出泰勒的观念,故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学者对于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看法大体是一致的。
(二)什么是法院文化
什么是法院文化?对此,国外的法院同中国的法院一样,也热衷于法院文化这样的提法,但是同我国不同,他们对于法院文化的关注点并非在于审判环节,反而更多的是关注法院组织文化环节,即法院的行政管理对于促进法院审判环节的作用。而我国的学者认为,“法院文化也包罗广泛,既有物质形态的法院文化,也有精神形态的文化,但就法院文化的本体而言,是后者。法院的文化精神是内在的,其展示需要载体,包括人员、组织、建筑、设施、装饰、制度、规范、惯例、文字、标识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事物,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意系统。因此,‘法院文化建设’必然是一项构建外部表意系统的工作。没有基本的表意条件和手段,法院的文化精神无法彰显,就不可能被认为‘有文化’。”(2)张教授把法院文化的重点放在了阐释精神文化上,但是却将有文化的法院等同了法院文化。
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组织各级法院也对法院文化进行了讨论,并归纳出“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法院文化是指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工作人员在较长时期的审判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精神、行为准则、作风及其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物质表现的高度概括。”(3)笔者对此概念持赞同态度。
(三)法院文化的功能作用
1、引导功能。法院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法院文化的建设,能够增加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引导法官树立我们倡导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引导法官运用先进的司法理念去指导审判活动,选择适当的方式去解决讼争,以此使得审判结果达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同时也能够增加法官对这个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凝聚力,更加有利于法官的职业化进程。
2、实现公正公平的功能。公平公正,是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价值和目标,也是法治的灵魂与核心。法院的主要工作则是通过对案件的审理来化解社会纠纷,以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任何一个来到法院解决纠纷的当事人,都有得到法院公平公正审理的权利,他们也都有权得到公正的审理结果,司法公正作为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法院通过对案件的审理,可以体现出法院文化公平正义的理念,也可彰显法律的公正公平的价值,这也是社会公众希望通过法院得以实现的,更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
3、示范崇法的功能。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法院通过每一个法官对案件的公正公平的审理,一方面彰显了法律的公平正义的理念,展现了法律的价值导向,树立了法官这一群体在公众心中的良好个人形象,获得社会公众对法官这一群体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也促使法官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醒他们做到廉洁自律、忠于法律、自觉捍卫法律的尊严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同时,社会公众也从这一个个案件的审理中,产生敬畏法律的心理,努力的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来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犯罪,也可以促进纠纷的解决。
二、现行法院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法院,自上而下都在进行法院文化建设,许多地区诸如像河南巩义、山东东营、上海等地的法院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导致在法院文化的建设过程
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笔者认为法院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一)对法院文化的认知比较片面。有一些法院对于法院文化的认知比较片面,对法院文化不甚了解,以致于不同的法院对法院文化建设的做法也不尽一致,如有的法院比较重视法院的图书馆建设,而有的法院则强调通过文化强化对法官的领导等,而有一些领导对此也不够重视,不主动,也没有紧迫感,甚至认为耗时耗力耗钱意义不大,导致法院的文化建设无法同审判活动配合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法院的长足发展。
(二)在法院文化建设当中,简单化倾向明显。法院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是它强烈的审判色彩,这是法院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法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应该为审判工作而服务的。但是在实际中,许多法院往往简单认为法院文化建设就是多办几次文体活动,多组织几次书画展览,或者在审判大楼以及办公室里装饰一些名言警句即可的事情,将文化建设做成了“形象工程”、“花瓶工程”。然而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期即可实现的,也不是多举办几次法官文化体育活动,多举办几次学习活动就可以做到的。
(三)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法院文化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但是许多法院往往有意无意的把法院文化建设的精力放在物质层面这个最易见成果的地方,诸如修建新的审判大楼、购置新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更新公务用车等等上,这固然不错,但是许多法院却因此而忽略了诸如法官精神的塑造、法官心态的建设等等法院文化建设中更重要的精神层面的建设,导致法院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的缺失。
(四)忽略法院文化物质层面的个性。各地法院在进行物质层面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将法院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各地法院雷同性也较强,往往出现照搬照抄其他法院的一些做法,导致物质文化建设的无特色。
(五)法院文化建设的泛政治化。目前一些法院在进行法院文化建设的时候,还只是停留在政治宣传的层面,甚至有些还认为思想政治建设就等同于法院文化建设,加上一些法院的法官思想认识存在局限性,认为法官只是办好案子,抓好案件质量就好了的观点不占少数,这样就直接导致无法调动起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即法官进行法院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无法由法院的各个部门携手合力共建法院文化的良好局面。
以上只是在法院文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实际上远非如此,但是仅从上也可以看出,目前的一些法院进行法院文化建设,仅仅是建设法院文化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一小部分,而并非是最重要的部分。法院文化是以审判活动为中心的文化,法官才是法院文化的主体,法官的听讼方式、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如何做出判断以及是否能够独立的做出判断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这才是法院文化的内核。诚然,各个法院以建设法院文化为契机提高法院的硬件质量,以及开展各种文体娱乐艺术活动,展现法官在书画、体育方面的特长,确实也能体现出法官个人修养的一部分,但是法院文化显然不止这些。
三、 对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综上,我们探讨了法院文化的概念、内涵、功能以及我国目前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后,可以这样说,法院文化是将法官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树立司法权威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是提高法院法官的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现在应该如何进行法院文化建设呢?
(一) 在审判活动中,要合理运用结案方式
审判活动当是法院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在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尽管法院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做,但是分清事实,依据法律规则做出裁决,都是法院的最重要的工作。
1、重视调解工作,将调节工作贯穿审判活动的始终。我国同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的审判意义更多的是在于判出是非曲直,而我国一直追求社会和谐、稳定,导致司法的功能在更多的意义上的功能是“定纷止争”,追求的是“案结事了”,而我们所提出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这一司法政策,并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这是深深的根植于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的,由于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都认为应该在审判案件当中顾及道德和情理,因此,直至现而今,在具体的案件当中,仍然要求法官在严格适用法律的同时,也要考虑道德、情理、“礼俗”社会的传统影响,同时也不能为了追求法律价值而忽略其他的社会价值,也必须要考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等问题,而通过贯穿审判过程中的调解工作,避免了当事人之间的激烈冲突,有利于纠纷以更和平的方式解决。
2、当调解不能的时候,也应该当判则判。虽然说,调解这一东方经验,可以在更大的限度内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法院将调解率作为对法官的考核目标之一,这固然体现了对调解的重视,但是调解的成功往往是以当事人相互之间达成妥协所致,而并非所有的案件当事人都能达成和解,因为有的案件,当事人进法院来进行诉讼往往只是求得一个说法,对于这样的案件,当事人往往并不愿意通过让步来解决,所以必须要通过判决来分清是非。由于调解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因此如果在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或者是调解需要付出较高的司法成本的时候,还是应当当判则判。
(二)在法院的管理上,去行政化
法院的管理和相关工作的执行等问题,是法院的制度管理文化问题,然而我们的法院却是行政管理权与审判权不分,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是一直强调法官的独立以及法院之间的相互独立,他们认为,法院是专事审判的机关,行政化的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法院的审判工作,行政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率的利用司法资源和提高司法效率。而我国的传统法院文化强调司法与行政的合二为一,法院实际上是行政机关,并无单独的序列,法院和行政机关一样分级别,不同级别的法院,其法官的级别也不同,低级别法院的法官不仅行政级别低,承办的案件数量也远高过高级别的法院,导致许多法官精神压力都非常之大,其次,我国的司法管理体制也是行政化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掌握了法院的经费,导致法院从经济上依附于地方政府,再者,我国法院审判活动并非个人的裁判行为,而是整个法院系统的裁判行为,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之下,要求法官以独立、超脱的姿态来参与法院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之下,也不可能培养出遵循独立自由的精神的保持中立的法官,只可能培养出依赖性强的法官。
司法与行政合一显然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但是现实表明,正是由于长期的司法行政化,才导致司法权没有独立的地位,司法权设立的目的是为行政权提供保障,其只是行政权的附庸,这种特色直接加剧了司法的官僚化,并直接影响了司法的效率。这样并不利于司法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因此,法院管理的去行政化势在必行。
(三)创建学习型法院
法院是维护法治、做出公平正义判决的机构,对于法院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法官,法官的素质关乎到审判的质量,关乎到法院乃至法律制度的整体形象,因此法院文化也必然是围绕法官而进行,法官的素质包括法官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判断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等,通过学习型法院的建设,可以培养和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可以更好的为审判服务,为司法服务。
1、树立学习的理念,不管是新进的预备法官,还是老法官,都要树立
终身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理念,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法官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更新,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学能力和审判业务水平,也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法院发展的需要。2、完善考核制度。法院可以结合各种考核制度,将法官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量化并计入年度考核,并且将这些考核指标同法官的考评任用挂钩,激发法官努力学习、不断上进的热情。
3、为法官提供培训的机会。目前我国法官培训分为任职、晋级、续职资格培训及其他培训,当前的培训当中,更多的是注重对新的法律的普及以及对审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总结上,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却没有系统的涉及,而授课方式也是传统的老师坐堂施教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即便有新的方式如案例讨论等,由于培训人员众多,也并非个个都能参与进去,这样直接导致培训的形式化,许多法官通过培训,并未在技能上得以提升。由此,法官的培训应该从培训的目标、方式方法等进行总体把握,抛弃把法官培养成为法学家的观点,仅仅围绕法官职业化的特征进行培训,使法官能够更好的掌握审判技巧,提高庭审的能力。
4、围绕法院的审判活动,积极开展调研。调研工作是法院的一项极具重要性的工作,对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和指导审判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调研工作是为审判工作服务的,因此,要紧紧围绕着审判工作来进行调研,各业务庭室在日常案件的审理中,应该就审判活动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展开充分的研讨,同时积极运用已经取得的调研成果来指导审判工作,对于一些法律尚无规定的前沿问题,也可组织各庭室进行研讨,并将其运用到审判实践中。
(四)重视司法礼仪
司法礼仪包括法庭布置、法官的穿着、开庭退庭的仪式等等,是法院文化的外化、直观和感觉形象,在庭审中通过庄严的司法活动仪式,可以对庭审活动的参加者造成一种心理冲击,使他们对法律产生敬畏、尊崇之情。通过强化司法仪式,譬如法官必须着法袍上庭,法槌的使用等等,可以增强法官对自己的角色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这些仪式都提醒着法官在庭审中,他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超脱的人,他必须善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慎重的履行职责。虽然这些仪式看似比较形式化,但是正是这样才产生和体现了司法权威,才让民众信服法官的裁决。在现实中,一些法院的法官不注重司法仪式,在开庭时不穿制服、随意走动、接听手机、不按规范使用法槌等现象,不仅损害了自身和法院的形象,更损害了司法权威。
四、结语
一、何为法院文化
文化作为人们在长期创造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法院文化,顾名思义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感觉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公正和效率为特征,以司法正义为目标,体现法院职业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表现的总和。法院文化蕴含着法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法律精神和现代法律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生动展现了新时期的法律人无私奉献司法事业的崇高品质和价值追求。
法院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分别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法院的外部建筑、硬件配置、内部布局以及装饰、办公环境等物质性文化,它是法院文化最为外在的表现;行为文化是指法院干警在审判实践、日常交际过程中所遵从的习俗、礼仪等日常规范和准则;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法院在审判实践和参与社会管理时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审判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党风廉政制度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制度是与司法价值观念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要素,它是法院在从事审判管理时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观念,其中包括法官职业道德、核心价值、法治理念等内容。精神文化决定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而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则集中体现出精神文化。
二、目前法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法院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在现行状况下,法院干警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等现象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
(一)法院文化建设思路不清晰
当前,有法院片面的认为要么片面认为法院文化是解决任何问题的“万金油”,一旦出现问题都依赖法院文化来解决;也有法院认为法院的任务就是审判工作,文化建设是多此一举;也有法院认为法院文化建设是办公室、政治处等几个部门的责任,与审判业务部门无关。无论上述哪种现象,实际上都脱离了我国法院的实际情况,忽视了文化的软实力,缺乏法院文化建设明确的思路及规划,最终导致走入法院文化建设的误区而不自知。
(二)法院文化建设参与度低
现实操作中,却屡屡出现“综合部门重视、业务部门轻视”的现象。有些法官拒绝参与,或被动参与、或消极参与,认为自己只要把案件办好就行,法院文化建设与自己关系不大,参不参加、参加程度都无所谓。殊不知,唯有全体法官共同参与、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才能构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才能真正促进法院文化建设。
(三)法院文化建设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法院的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召开例会、传达上级法院精神等传统的思维模式,单一、枯燥的模式难以调动干警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极有可能使法院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与法院文化建设的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
(四)法院文化建设缺乏公众认同
人民司法为人民,但由于社会公众的整体素质、法院文化工作本身的缺位等复杂因素,法院的文化建设距离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现象在落后地区尤为突出,很多人对法院的基本职能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何谈文化建设?这也凸显了我国当前法院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如何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快速发展,法制建设正在得到不断的完善,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强大而有力的司法支撑。如何进一步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从而使文化成为推动法院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法院基础设施作为法院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增进法官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展示法院良好形象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法院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审判庭建设,审判法庭是向社会公众展示法院文化的窗口,应做到规模适中、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布局规范;在外观上应威严、庄重、明快;二是办公场所建设,办公楼是法院处理各项日常工作事务的场所,良好的办公环境能让干警身心愉悦、提高工作效率,办公楼建设应规模适宜、经济实用、外观庄重,力争使干警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三是好司法装备配置,司法行政装备的要适应审判工作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信息化技术,增加法院办公科技含量,加强通讯、交通、网络等司法行政装备建设,努力满足审判工作的发展需要。
(二)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社会公众对法官乃至对法院的第一印象大多数直接来源于法官的行为举止,可以说,法官的行为举止是法院文化最直观、最外在的表现之一。因此,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法官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为准绳,结合法院自身实际,高度重视行为文化建设,营造法官公正、为民的良好形象。具体来说,法官要从仪表、言谈、举止、交往等细微处做起,在言谈举止之中体现出“公正、廉洁、高效、文明”的职业特征。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务必要做到庭审用语规范、着装规范、庭审驾驭能力、庭审秩序良好、当事人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护、审判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在审判之外的工作中,特别是在与当事人接触时,要注意使用规范、文明、准确的语言,接待当事人态度有礼温和、不得简单、粗暴地对待群众;在非工作时间,要始终谨记严格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约束言行、注重个人形象,杜绝任何与法官形象不相称的、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不良嗜好和行为,避免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怀疑。通过法院行为文化塑造,进一步增强广大干警规范言行、改进作风的自觉性,这对于维护法官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司法公信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应认识到,在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努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法院文化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第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日常管理中坚持人性化原则,在进行法院管理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干警诉求,尊重干警意愿,激发干警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为。要尊重干警、理解干警、关心干警、培养干警,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各种条件满足干警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努力营造出尊崇法官的良好氛围。建立定期交流制度,通过与干警谈话、谈心,及时发现干警思想中消极的因素,为其解除思想顾虑、缓解工作压力;可以通过召开家属座谈会、定期家访、节日慰问等形式,帮助干警解决子女上学、生活困难等实际问题,调动干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安于工作,乐于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审判实践活动中去。第二,要建立“科学、制衡、激励、稳定”的现代管理机制。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们的审判实践中,使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司法的内在规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确保公正和效率,确保案件审理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要合理配置审判资源,既讲求分工明确,又讲求合作无间,通过立审分立、审执分立、执裁分立,构建起司法公正的法治化管理模式。要形成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催人奋进的机制,为每个干警创造公平公正的机会,使每个干警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保证制度的规范化,防止按领导意图办事,以免制度遭到破坏。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的,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必须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养,在外不会主动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建设和谐社会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加强维权工作,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如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前消费领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良现象,如有些企业利用其独占地位,强制消费者进行不合理的消费、利用起强势地位及信息不对等的优势,制定有利于己的消费规则,免除自己应负的责任、利用虚假标识、虚假宣传进行消费欺诈。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影响到我国由外需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的顺利进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继续加强消费维权站点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处理消费投诉的效率,强化对消费品的抽检,加强市场监控,及时公布消费信息,警示消费陷阱,保障消费安全,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二、维护市场规则,打造公平交易平台
当前,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大量存在,阻碍着技术进步,浪费社会资源,损害用户利益,危害社会和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法主体,对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工商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重点应放在商业贿赂等严重危害正常的交易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和谐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上。对此类行为要按照快查、严惩的要求坚决打击。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单靠工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主动地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取得联系,开展联合办案,形成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合力。对构成犯罪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及时向检察机关移送,决不能以罚代法。
三、打击假冒伪劣,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
目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还比较严重,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按照《食品安全管理特别规定》的要求,引导和监督商场、超市、市场及食品经营门店建立食品安全自律制度、承诺制度,购销台账制度。加强对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对不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严禁上市销售,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上市食品要采取暂停销售、撤柜、召回、销毁等措施,使其退出市场。
四、严格市场准入,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政策,把好市场准入关,严禁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进入市场。对无照从事经营活动的,如存在严重安全、卫生隐患的无照小煤矿、小砖窑、小食品加工厂;存在环境污染的无照小餐馆、小加工厂、小作坊等要积极与各有关部门协作,坚决予以取缔。要积极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要求房屋出租者不向无照经营者提供场所。对无视政策、法规的规定继续向无照经营者提供场所的,要依法予以惩处。要通过立法手段,对存在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无照经营者,实行断水、断电措施。
五、应对新的挑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推行政务公开,拓展阳光行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实行政务公开,取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保障执法效果。要广开言路,畅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和监管对象的沟通渠道;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电子工商建设;借助大众媒体,把国家的政策法规、工商部门的实施方案、相关措施等告知公众,并取得人们的支持,进而使公众的言行朝着有利于工商目标管理实现的方向转变。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据统计,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宿舍度过的时间占到总时间的1/2―2/3,这意味着大学的素质教育不能抛弃宿舍这块阵地。宿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宿舍氛围的好坏、文化氛围的浓厚,都将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搞好宿舍文化建设,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常用口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当前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从学校角度来看
一是注重物质设施建设,忽视宿舍精神文化建设。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多招生的目标,在加强宿舍的物质设施建设方面花了较大功夫,如在学生宿舍安装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甚至配备豪华间供家庭经济宽裕的同学订住。这无形中,形成了条件主义的意识流,形成了学生间的贫富差距状态,由此形成了不正之风、不和谐之风。二是管理者身份转变缓慢,管理多于教育。由于宿舍是学生发生安全问题的高危地带,宿舍工作人员在宿舍中的角色更多倾向于安全员与管理员的角色,把宿舍文化建设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到个别活动的开展中,没有将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途径来看待。三是对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够。目前,大多高校都处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低水平状态,大学生对于宿舍文化活动不感兴趣,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多也抱有宿舍文化建设不重要的心态,有关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虽多,但深刻与专门性的研究并不多,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阶段。四是宿舍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今大多高校的宿舍工作人员都存在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在选聘程序、岗前培训等方面,各高校的举措大多不太一致,宿舍工作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宿舍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不到位,大多注重卫生、安全方面的培训,很少有关于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培训。
2、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对宿舍文化建设不关心,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大有人在;受现代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有钱就代表地位,有钱就代表自信,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宿舍文化建设作用的认同感;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相较本科院校的低,这也导致宿舍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不积极,不主动,使宿舍文化建设流于空洞。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高职院校对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这与一些高校领导在思想上认为学生宿舍的功能是提供学生住宿和生活的固有观念分不开的,这也导致了学校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资金投入较少,人力投入较少的后果,这也是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薄弱的重要原因。
2、一些文化负效应现象也伴随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反应敏感、不甘寂寞的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分辩能力,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因而也蒙上了灰暗和压抑的阴影。
3、存在信仰失调与反叛艺术的情绪。在当今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缺乏信仰和基本的政治追求,对政治漠不关心:在生活中寻求刺激,对真正的艺术妄加评说,对高雅健康的文化活动往往不屑一顾。
4、大学生作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时间在减少,同时由于思想教育没跟上,很容易使兼职打工演变为金钱崇拜的代名词。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路
1、要加强统筹规划。一是要成立学校宿舍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学生处处长、副处长为小组组长、副组长,各系书记、主任为成员。制定宿舍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在机构的设置及制度上保障宿舍文化建设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二是要将宿舍文化建设搞得有层次,有针对性。宿舍文化建设如果搞一锅端是达不到效果的,要根据学期的时间阶段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段,制定相应的宿舍文化建设方案。三是要将教育教学融入到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不要宿舍文化建设一张皮,教育教学一张皮,从而使宿舍文化建设变成一个怪胎。
2、要强化机制建设。一是设置公寓辅导员,公寓学生团学组织,使他们成为专门的宿舍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二是,建立健全宿舍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奖励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对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没起到作用或阻碍文化建设的人员进行惩罚。三是,定期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使学生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3、要使宿舍文化建设不与物质环境建设、宿舍工作人员言行举止脱节。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并不因活动的好坏来评价,而是以在宿舍环境中是否有对学生产生好的潜移默化影响的因素评价。比如,宿舍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素质氛围,物质环境中是否有文化宣传教育的因素。
四、结束语
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应忽略主体学生的作用,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只有让学生自己带动自己、自己号召自己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宿舍文化的有效建设。面对宿舍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用心去做,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唐春梅.试论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
[2]金鑫.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一、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在悄悄发生转变,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中职学校文化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学校的任务是育人,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就是要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要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中职学校就应加强文化建设,用优秀的学校文化去教育、影响和陶冶学生,使之健康快乐成长。
(二)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巨大的无形资产。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职教资源在不断充实和调整,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将会由激烈的生源竞争转向以学校文化为代表的学校形象、学校品牌的竞争。一所学校如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学生和家长以愉悦感、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必然会得到家长、社会的首肯而不断获得发展。因此,要建设品牌职校,就应重视学校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建设。
(三)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凝聚力的源泉。“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特别是通过制度规范、活动行为、环境建设体现的尊重人的成功和发展的学校理念和精神,会使大家由于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必然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大批优秀教师。
(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环境。优秀的学校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成才,也能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尊重人、关心人、成就人的人本化管理;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追求知识、崇尚文明的文化氛围;尊重科学、开拓创新的学术气氛;知识更新和再学习的文化环境;宽广的、多元化的信息交流环境;知识转化、施展才能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成才和教师发展所主要依赖的环境。
二、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构成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历程中创造的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存在样态来看,学校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学校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师生经过长期创造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其中,办学理念是学校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及全体职工对教育方针、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校训是对学 校办学精神和理念的高度概括,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指导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学校精神的其他形式具有一定的统领和规定性作用。校徽、校歌、校旗等是学校的标志性作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使学校外在形态、内在神态、师生心态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规章制度,它包括校规校纪、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通过规范、完善、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师生行为规范化、学校工作有序化、学校风气和师生意识健康化的工作过程。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能规范工作秩序,促使学校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而没有制度保障的学校,往往人心涣散,工作混乱,既不利于学校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三)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巾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它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晴雨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切人点。因此,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沟通各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四)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学、生活、活动中所依赖的一切物质对象,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主要指学校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学校内部的规划布局以及学校建筑、绿化、雕塑和文化传播的设施等。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改善学校物质环境和学校文化设施,实现办学条件最优化、办环境优良化的工作过程。物质设施和校园环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是学校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要比单纯的教育更深刻。
三、创建优秀中职学校文化的原则和途径
(一)创建优秀中职学校文化的原则。学校文化,重在建设。建设优秀的职业学校文化应该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文化建设不能脱离育人这个根本目标,既要教育学生,也要培育教师。学校文化最重要、最稳定的传承人是教师,他们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学校的文化。二是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学校所有成员参与,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要让学生更多地组织、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三是以活动为中心。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特别要以学生参与的活动为中心。四是坚持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基础。职业学校风格各不相同,文化也各具特色,但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和谐就是最基本的。五是坚持以务实向上为特色。职业学校有许多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文化,比如实训文化、校企合作的文化、培训文化,等等,总的来说,它是一种务实向上的文化。
(二)创建优秀中职学校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1.提炼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提炼出体现学校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从而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中职学校应善于通过开展学校精神文化大讨论等活动,发掘和提炼出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品格,并通过学校电视台、学校网、广播、校刊、宣传栏等舆论工具,通过报告、座谈、主题班会等形式,传播学校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校精神为广大师生所认同,成为广大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
2.创新制度文化,规范师生行为。制度文化是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中职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理念,在引进和吸收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制度文化,用优秀的制度来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和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民主机制建设上,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意见,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使制定的规章制度从被动接受为主动约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上,应建立能力、态度、知识并重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轴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在教师评价上,应重点突出师德表现、教学实绩,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单一的行政评价为学生、同事、行政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多元评价。在学生人格培养上,应建立全员、长期、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制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勤奋的人生观、事业观。同时,应将企业文化元素引进校园,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融入学校制度文化,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列入管理制度。
3.倡导行为文化,拓宽发展平台。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环境中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学校领导的决策行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行为、师生员工的情感行为以及日常的规范行为等。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中,首先,应把领导班子建设好,强化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领导班子带动和引领,形成团结协作,严谨务实的校风。其次,应把教师队伍建设好,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理论精通、操作娴熟”的职校师资队伍。再次,应把学生队伍建设好,强化学生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最后,应搞好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特长爱好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心理、情感、创造力的发展。总之,无论是个体或群体在行为文化建设上,都应体现职业性、能力本位,突出职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61-01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青少年学生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作为城固三中这样一所完全中学,努力建设好特色校园文化,它能激发起青少年学生的激情,真正唤起全体学生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还可以更好地陶冶全体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特色应该是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线。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对于一所乡村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城固三中行政领导班子,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定活动场所,购置设施设备,创建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在减少文化课课时的基础上,每周安排了少年宫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参加书画、音乐、篮球、舞蹈、诗歌朗诵活动,彰显了学生个性成长之魂。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校园文化建设还有不足之处。如何进一步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真正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设想。
一、紧紧围绕学校教育发展目标,整体计划,逐步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崇尚科学、追求新知识,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创新意识”为宗旨
在全体教职工中要倡导“敬业就是奉献”的理念,每一位教师,无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在哪一个岗位上,都在实实在在通过自己的拼搏,体现爱党爱国爱教育事业,承担起用多种方式育人的社会责任。切实树立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良好师德风范,从一个简单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一项活动的引导带动做起,和青少年学生一起参加文化活动。文化是一名教师的厚爱,思想是一名教师的高度,要让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对自己专业成长目标要有进一步的提升。除了自己的专业,还要学几门专长,要练就更多创新特色校园文化的引路人,这些引路人就是学校全体教师。而这些引路人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新知识,比如帮助学生制做一些手工艺品,绘制一些保护环境的图画,创作一些保护环境的科技小论文,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继续营造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滋润师生心灵,提升师生的品位,打造学校品牌
现在的城固三中校园,已经设置了各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标语和不同部位的文化专栏,比如:教学楼设有“绿色校园你我共建专栏”、科技实验楼设有“环保在我心中专栏”、教师宿舍楼设有“廉洁文化进校园专栏”;少年宫设有“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彰显学生个性成长”的标语。但是这些设置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位要求还有差距。我想除了现有的设置以外,还应进一步广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可在教学楼设置“校园安全管理专栏”栏目上编制校园安全歌“上下楼,脚步轻,右行礼让慢慢行;上下学,也注意,交通规则牢牢记;讲卫生、切注意,塘库江河不能去”。还可设制“学习篇栏目”,写进“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等内容。学生公寓楼可设制“张驰有度、健康常伴”专栏和“文明上网、远离网吧”专栏。学生餐厅可设制“珍惜粮食,懂得辛劳”专栏。少年宫可增设“自主创新、施展才华、合作交流、健康成长”专栏。教师宿舍楼增添“坚持锻炼、健康工作”专栏。继续办好《秋萌》校刊。通过这些不同内容的专栏宣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滋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品位。让学校里人人有责在肩,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继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视野,展现人文精神